古诗文有效性教学策略

2024-09-19

古诗文有效性教学策略(精选12篇)

古诗文有效性教学策略 篇1

摘要: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为学生将来接触文言文打基础。进行古诗词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 对于开阔小学生视野, 培养小学生古诗文识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文,有效性,教学策略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伟大成就, 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学瑰宝价值。古诗词利用其较文章而言更加简短的篇幅、凝练的字句, 表达诗人的情感, 或豪放, 或叙事, 或寄情山水, 或儿女情长, 或报效祖国, 或思乡无眠, 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诗人内心的深厚情感在诗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于初等教育的小学生来说, 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为将来学习古文做铺垫, 而更是要培养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思维捕捉力以及感受语言美感的能力, 从而起到陶冶情操、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等方面的作用。

一、意境赏析、以图辅之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丰富的想象力是进行古诗意境赏析的起点, 帮助小学生在思维脑海中形成诗中的意境图。然而, 这种想象力却着实不够充分, 对于想象力还比较模糊的小学生来说, 想象出的意境会显得苍白无力。图画、漫画在这时就弥补了小学生想象力的不足, 为古诗词的意境赏析打开了一扇大门。

例如, 在教授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 教师在讲解诗句“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时,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在脑海中勾画出诗人游园未成, 却仍感叹“春色满园关不住”的雀跃心情, 以及诗人对于春天的喜爱之情的意境。而后,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游园不值》的图画, 使学生对于诗中诗人所说“不值”、“应怜”、“久不开”、“关不住”、“出墙来”等意境产生深刻的理解。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时, 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及年龄特点, 小学生对于图画的喜欢更胜文字, 教师要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这一点, 促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 想象力更丰富。

二、诗中情境、以演践之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 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有效性教学亦离不开这种教学方法。在许多古诗词中都有情境的体现, 比如一些田园诗, 田园式的创作风格或体现童趣, 或抒发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 在这类诗中不难看出诗人对于仕途不如意的自嘲心态。教师在教授这类诗作时, 要把握住诗中活灵活现的情境, 让学生成为诗中的主人公, 亲身表演出诗中的情境,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诗中写道:“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注意本诗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这两句描写的是, 儿童们奔跑着追捕那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 然而, 黄色的蝴蝶却飞到一片金灿灿的菜花丛中, 孩子们再也找不到了。这两句描写的孩童追蝶图, 是一个持续的动态图, 教师可利用此点, 让小学生们自己表演追蝶嬉戏的画面, 充分体会诗中的童趣。

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好奇程度很高, 也喜欢表现自己, 教师根据小学生的这些特点, 创设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 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 让他们通过表演展示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情境, 为教师的情境升华做铺垫。

三、体会诗情、以诵悟之

古诗词的写作形式, 体现出我国古代书面语形式, 无论从何种角度看, 都与今时今日有着巨大的差异, 对于小学生而言, 理解起来比较吃力, 教师也要进行充分的备课才能讲解好, 而诵读便是能够解决这一困扰的有力手段。“诵”是一种学习方法, 是小学生必用方法之一。古诗词便需要小学生多“诵”多“读”,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中包含的韵味, 体会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

例如, 在讲授王昌龄的著名边塞诗《出塞》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诵读, 体会诗情, 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此诗被称为“唐朝七绝之首”, 是著名的感慨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教师讲解诗意以及诗中所含情感后, 让学生朗读进而背诵下来, 体会作者的无奈, 以及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 希望卫青在世的深沉却又激昂的爱国情感, 引起学生的爱国情感的共鸣。

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基础, 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的同时, 还要将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在体会作者内心昂扬激愤的爱国情操的同时, 引发内心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综上所述, 在古诗词的意境讲解中, 教师结合图画使枯燥的文字更加生动逼真, 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图文概念, 以图辅之;在讲解古诗词的情境时, 教师不妨将讲台让给学生, 让学生亲身体验诗中描绘的动态图, 以演践之;在讲解诗中所包含的情感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诵, 让学生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深沉情感, 以诵悟之。总之, 对于小学生来说, 想要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传神意境并不容易, 这就需要教师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积累经验, 挖掘能够降低古诗词教学难度的教学方法, 寻找捷径, 为小学生的古诗词学习铺设坦途, 让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陈晓秋.新概念指导下的古诗教学——试论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 2004 (10) :34-3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夏丏尊.夏丏尊文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3.

[4]崔增亮, 赵绍军.小学古诗教学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古诗文有效性教学策略 篇2

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 第7 卷第10 期2010 年10 月

Vol.7 No.10 October 2010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中的经典题型,同时也是高考中具 有较高区分度的试题。由于诗歌的不确定性,在遇到相关题 目的时候,每一次都需要学生调动新的知识储备,所以很多 同学面对这种题型往往高度紧张,手足无措。许多学生尤其 是普通中学的学生更是视它如洪水猛兽,得分率一直不高。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样的难题呢?笔 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实践和思考 1 读懂诗意

诗歌通常是用简练含蓄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充实的内

容传达多变的情感。学生如果读不懂诗歌,就不能正确判断 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做诗歌鉴赏题时就会模棱两可,难以下 笔甚至张冠李戴,胡乱贴标签。所以,要鉴赏诗歌就必须读懂 诗歌,读懂诗歌内容是做诗歌鉴赏的基础

首先把握全面信息。诗歌鉴赏从题目、注释到内容都需

要认真对待。有的诗歌的题目就交代了内容,如2010 年江苏 高考诗歌赏析题是王昌龄的《送魏二》。有的诗歌附有注释,或是对写作背景的说明,或是对诗歌中典故的解释。2010 全 国卷《咏素蝶》注:刘孝绰,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这 里就是背景及作者的为人的介绍,对做题很有帮助,读题时 就不能走马观花。

其次打破思维定势。学生从小学到现在接触过许多诗

歌,他们初步了解了一些诗人的身世遭遇,诗歌风格,诗歌中 常见意象的含义等。这些已有的基础知识对鉴赏有一定的帮 助。但同样的景物,因诗人所处的时代遭遇、心境的不同,会 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如在赏析曾巩的《咏柳》时,作者是借 对柳树形象的刻画来讽刺那些得志猖狂的小人。然而不少同 学竟认为是在赞美柳树。问及原因才知是受学过的贺知章的 《咏柳》影响,显然这里学生过去的经验产生了消极作用。同 一个作者的诗歌风格也不尽相同,甚至相差很远,鉴赏时要 就诗歌本身来分析。

再次掌握文言知识。由于诗歌是用文言写就的,篇幅短 小,讲究格律或是突出强调作者的情感等原因,就常常打破 我们在生活中或其他文体里所使用的常规语言的束缚,出现 倒装、省略或改变词性等现象。与现代汉语语法之间存在一 定的差异性,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应调 动学生的文言知识储备,以便准确理解诗歌含义。如“竹喧归 浣女,莲动下渔舟”应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寺忆曾 游处,桥怜再渡时”将“寺”和“桥”提到句首以突出强调作者 的怜爱之情。2 掌握相关术语

正如数学题的解答需要借助数学公式,诗歌的鉴赏离不 开相关术语。考试说明上规定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有两方

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 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因此要掌握常见的诗歌鉴赏术语: 如修辞方法类的比喻、借代、拟人、象征;抒情方式:直抒胸 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 实结合;结构技巧类的过渡、铺垫、伏笔;表现手法类的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托物言志;思想感情类的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等。掌握 术语,这样在答题时才有针对性。3 讲究答题技巧

仔细审查历年高考的考查题型,可以发现诗歌鉴赏中的

规律,应适时总结,及时点拨,使学生心中有数,提高答题的 有效性。如在诗歌鉴赏中的景物类题型作答,就有必要使学 生明白这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首先就要定位于景物描写的 相关理论知识上,其次落实在具体的诗歌解读中,这样子的 思考类似于数学教学中的公式法解题,这种定位思考有助于 学生的解题,诗歌是表达情感的艺术,而由于古人的含蓄,情 感往往通过描写景物来表现的。以鉴赏景物类诗为例,一是 诗歌写了怎样的情景,回答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在知晓大意的 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歌中的情景并指出其特点,当 然,这里的再现不等于翻译;二是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 情,这就需要先对情景的简述然后回答作者的情感。4 规范答题

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以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

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受。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表达 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表 达不出自己的想法。其一,要掌握“问点”,有的放矢。即一定要按题目的具体 要求作答,不要答非所问。以《雨后池上》为例,简析这首诗 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试从“静”与“动”的角度 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在答题时应注意两点,一是哪些内容是

动,哪些是静;二是“静”和“动”的关系是怎样的?有的学生只 说一、二句写静景,三、四句写动景。既无具体内容又无二者 关系,这就不能满足答题要求了。

其二,要逐点表述、层次分明。答题时常常是总说(概括)+ 具体说明(举例分析)或具体说明(举例分析)+ 总说(概 括)。最好运用一、二、三点回答,显得条理清晰。语句简明完 整,回答问题所用的语言既要简明扼要,又要意思完整,切忌 啰嗦、词不达意。

其三,要回答全面。诗歌都是通过描述或议论人、事、景、物来表情达意的,一首诗涉及的对象肯定是多样的。有的比 较显性,有的比较隐性,从每个描述对象都可以解读出一种 情感。欧阳修的《戏答元珍》“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 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抒发的情感就是多 元的:既有自己迁谪山乡的寂寞情怀,又有眷眷乡思,还有乐 观豁达之情。

当然,学生诗词鉴赏水平的提高,还有一些方法,如比较 法,联想与想象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 积累,寻找规律,掌握技巧,有效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有效性实施的策略 冯芹

(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江苏淮阴223001)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0)10-0099-01-99 –

感悟在诗歌鉴赏教学中的策略!山东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孙华天 诗歌鉴赏是指评 定和欣赏诗歌作品的 能力,是对诗歌作品 的思想内容、艺术特 色、作家风格、作品意 义等方面给予正确的

评价和欣赏。诗歌鉴 赏以理解为基础,经 历由意象感知到情感

体验、再到理性升华的深化过程,是一种包涵了认识作用 在内的审美活动。从认知到体验的过程中,感悟起着不可 替代的作用。

一、感悟的心理图像及其建构

所谓“感悟”可以分为“感”和“悟”两个心理过程。“感” 即“感触”、“接触”,这个过程以文本的细节局部为对象,具 有过渡、引发的特性,读者的心理即刻向“悟”的方向发展。所谓“悟”就是由表及里、见微知著。“感”是“悟”的基础,“悟”是“感”的目的。两者虽然不能截然分开,却还是有区别 的。一方面,“感”着眼于文本的组成部分,“悟”着眼于文本 的整体;另一方面,“悟”比“感”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 性。“感”强调的是审美客体,“悟”强调的是欣赏主体自身的 认知和经验。

在已有的研究中,完形理论是对于感悟的比较恰当的

解释。完形学派的整体观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完形心 理学坚持心理的整体观,认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完 形,都是一个被分离的整体;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不 等于部分之和;整体决定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人的心理完形功能可以自动地对文本加以意义上的

补充,使其完整化。感悟实质上就是一种完形心理过程,或 者说感悟就是对诗歌感情、意境的完形化。完形理论下的 感悟既强调了审美主体对文本的再创造的自由自主状态,也肯定了再创造对文本依赖的相对性。感悟是主体在客体 制约之下的完形,是顺应文本的创造。在现代教学论中,无 论是暗示教学模式还是情境教学模式都强调通过文本内 容与各种相关艺术形式的结合引导学生感悟,使学生对审 美客体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有所认识,从而达到对美的认 识和体验。

意义是感悟的心理目标。就诗歌欣赏来讲就是感受诗 的意境。欣赏诗歌的过程也就是各文本之间与个人经验之 间积极构造意境的过程。

二、感悟在诗歌教学中的策略

!“朗读感悟。诗歌用语言来表达情感,它既不像造型艺 术那样直接创造视觉形象,也不像音乐艺术那样直接创造 听觉形象,只有调动想像才能在意象中“看到”“听到”作者 所描写的事物,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正确、优美的朗读 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也是进入诗歌意境的一条道路。

朗读,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朗读中要做到:!循序渐进。朗读诗歌时,要使学生的情感 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情入境,真正做 到流畅自如、感情丰富。应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地进行朗读训练,绝不可急于求成。”把握基调。一首诗歌反映的总的感情倾向即感情基调,朗读一首诗歌 所用的主要语调就是朗读基调。要朗读好一篇诗歌,领会 主旨,首先就要把握好基调。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把握诗歌大意及朗读基调,为理解诗歌作基础。#体验情 感。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讲解和朗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 用情地读,深入地理解,感受、体会其节奏和音韵的优美,体验其思想、艺术和情感的魅力,增强诗歌语感。#“音乐感悟。“诗歌是奏着音乐的哲学”。诗歌、音乐、舞 蹈在最初的时候是三位一体的;“诗言志”,而“音乐是心情 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诗歌的间接性和音乐的非确 定性都表明了诗歌和音乐在产生表达和审美特征等方面 有着许多的相通之处。因此,借助音乐进行诗歌教学无疑 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手段:!音乐导入。选取与诗歌意境或 感情表达相一致的音乐,如欣赏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之 前,可适当地放一段罗大佑的同名音乐《乡愁四韵》;欣赏 白居易的《长恨歌》可选用古乐《汉宫秋月》导入;欣赏张若 虚的《春江花月夜》可选用琵琶协奏曲《春江花月夜》导入,这样可起到用音乐烘托诗歌意境的作用。”配乐朗诵。在 音乐与诗歌的整和中体验诗歌中蕴藏的情感,丰富诗歌的 表现力。音乐能最直接地表现和激发情感,使学生以积极 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欣赏后放音乐。音乐能给人以 听觉上的美的感受。尤其是当我们欣赏完一首诗后,如果 能听一段与其意境相符的音乐相,可让学生在听的同时眼 前幻化出视觉形象,从而更深层次地领会诗歌,提升诗歌 感染力,达到既与诗人情感达成共鸣,又能领悟诗歌音乐 #!教学研究!黑河教育

!“"#$ %%% &’’()&*+” 美的目的。

!“绘画感悟。人们常将“诗”与“画”并举,如“诗情画 意”、“如诗如画”等,足见两者间的渊源之深。中国画的构形 精神是“取象”的,把“形”抽象到了“象”的水平。诗歌的意境 是由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有机地结合而成的,“景以情 合,情以景生”。因此读者可借助于“景”加上自己的经验和 审美情趣,去感悟诗的意境。在这个过程中仅提供与诗歌 题材相关的绘画作品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超越图画之 外的联想和想像:!借助对画面的联想和想像,可以把再 现与表现两种功能结合起来,使人产生与之相通的情感体 验。”借助联想和想像,可以感受古诗画面的意境氛围。诗 歌的手法与绘画的手法在表现动与静、虚与实等等方面有 很多相似之处。

#“意象感悟。在诗歌鉴赏中,情感的把握有赖于对形象 的解读。当一个形象被赋予较固定意义的时候,就成为我 们所说的意象。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或是 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 物则托物言志。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 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 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 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 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具体方法是:!掌握诗歌中常见 意象的象征意义,从意象中体会诗人的感情。”求解意象 的审美特征,通过思索和感悟获得意象所负载的意境和哲 理。#掌握意象组合在诗歌结构和意境营造中的特点和作 用。

$"比较感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还要注意提高对诗歌 的比较感悟能力。比较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立意的比 较、意境的比较、风格的比较;可以是对同一作家不同时期 作品的比较,把握诗人作品风格形成的轨迹;可以是对同 一时期风格不同的作家的作品,强化对诗歌风格的认识; 也可以是对不同历史时期同一题材作品的比较,感悟体验 诗人精神世界的差异。总之,既可以通过对不同意象的对 比来体味诗歌中蕴涵的微妙而独特的情感,又可以通过对 相同意象的不同组合方式的对比体会作家之间各具特色 的艺术风格。

古诗文有效性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乡镇中学;古诗文教学;前置性学习习惯;前置性学习有效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  惯。”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借用别人的话给教育下这样的定义:“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那么,我们的古诗文教学能给学生“留下来”什么?我想就是有实效的“前置性学习习惯”。

《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制定实施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长袁贵仁解读2014年七方面重点任务》中指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可见对传统文化教育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现实中,乡镇中学的古诗文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由于“传统的预习”要求简单,方向不明,流于形式,古诗文教学失去原本的“文味”,学生觉得背诵只是为了考试,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出现教师辛苦,学生痛苦却没有获得预期发展的结果。这种“背却无感悟”的现象,在乡镇中学古诗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所以形成“前置性学习习惯”迫在眉睫。

一、前置性学习习惯形成的重要性:激活动力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林格在《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中明确了“习惯”的重要性:“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良好习惯是个体获取成功人生的助推剂,是人的素质和能力的生长点。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谈得上具备良好的素质。推动养成教育,对提升民族整体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乡镇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实现真正的有效,关键在于摆脱“传统的预习”,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教”与“学”的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开展生本教学,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前置性学习”。如果学生可以形成“前置性学习习惯”、学会自行设计“前置性学习单”,那么就能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能有效改变乡镇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存在的呆板无趣等问题,让学生既能自我学习,自我研究,也可以在小组内相互学习、相互砥砺、相互促进,从而增强合作意识,培养成就感,体验学习的乐趣,从中获得恒久的学习动力。而这恒久的学习古诗文的动力就是最终“留下来的”习惯,它能让传统文化焕发生命力。

这就是践行“活力教育”的内涵:“活力教育”就是激励、唤醒和点燃学生生命力的教育。教育的使命只是激励、唤醒和点燃,搭建良好的平台,把孩子的活力挖掘并彰显出来,前置性学习习惯的培养就是可以培育兴趣,体验乐趣,激发动力。

二、促成前置性学习习惯的策略:三大阶段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魏书生老师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他认为:“不能幻想通过一两次自学行动的过程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培养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这个关键一接通,学生大脑这部机器就持久的运转起来了。”

可见良好的习惯培养要有阶段性、计划性、系统性。经过实践,笔者认为“前置性学习习惯”的形成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师导生学”“生导师教”“生导生学”。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而且每个阶段都需要教师系统的指导,每一个阶段都要老师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阶段:师导生学。

教师设计学习单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这是“前置性学习习惯”形成的最初阶段。此时,教师应遵循以下的设计原则:

1.紧扣性原则,教师在设计前置性学习单是要体现下一节古诗文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在设计中形成把握下节课主要脉络的

习惯。

2.分层原则,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按不同层次整合。

成精简的前置性学习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主动地把“前置性学习”进行到底。以下是教师为指导学生学习《出师表》的一张简单的“前置性学习单”,这是习惯形成的第一阶段“师导生学”,所以重点在于学生能在这些学习单中找到学习古诗文的最基础的方法,也就是从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入手进而翻译句子,最后有探讨所获三步完成。训练多了,学生就能成为习惯,就能把握古诗文字词句的重点。

《出师表》

一、你能解释下列的加点字吗?(基础)

通假字:

裨补阙漏( )二十有一年( )

词类活用:

亲贤臣,远小人( )( )攘除奸凶( )此皆良实( )

古今异义:

危急存亡之秋( )叹息痛恨( )先帝不以臣卑鄙( )

陟罚臧否( )后值倾覆( )开张圣听( )深入不毛( )

临表涕零( )受恩感激( )平明之理( )

二、尝试说说下例句子的意思。(提高)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1—6段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从诸葛亮的这些建议可以看出刘禅是个怎样的君主?(探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趣味性原则,趣味性主要体现在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有创造性。只要有趣味,学生方能从古板的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对古诗文的别样学习方式充满期待。

例如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绘画展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特有景象。学生能把自己的理解融入画中,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更深刻、更形象地理解重点名句的内涵,更能诠释王维的“诗中有画”。

《使至塞上》

1.诗中“单车”的意思是。你如何看待作者的“单车欲问边”?

2.尝试用简笔画展现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特有景象。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古诗文的特点,穿插趣味性较强的“前置性学习任务”。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阶段训练中疲倦,让这些小插曲进一步促进他们学习习惯的形成。

第二阶段:生导师教。

韩愈《师说》里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生导师教”也就是学生设计“前置性学习单”,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单为学生“解惑”。这是前置性学习习惯形成的中级阶段,此时我们让学生在借鉴教师之前的设计原则自行设计学习单,教师根据古诗文的重难点筛选适合本班学生当前水平的设计作为教学的“前置性任务”。我们认为:只有知道学生疑惑什么,老师才能为下一节课能解学生之疑做充分准备。

此阶段,前置性学习设计需在此前的三个原则中增加以下原则,这样学生的学习习惯才能在本阶段形成“自主性”。

1.独立与合作原则。前置性学习设计不应在热闹中进行,它首先应该是个人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与思考,设计一定体现一些属于自己关注的重难点,这是“独立”的体现。当学生自己有所“惑”时再与组员商讨,组长整合意见,完成学习单设计。这样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讨的学习习惯。

2.监督与提炼原则。组长形成学习单后集中上交老师,教师从学习单上了解学生对下一课古诗文掌握的程度及他们所期待的知识,这是监督的体现,保证每一个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每一个小组有商讨的结果。教师在学生的设计中提炼形成更全面的前置性任务单及教学设计,这样古诗文教学就更有实效了。教师的监督会促进学生习惯的形成,教师对“学习单”的提炼让学生的设计更具实效。

这是教师在学生的设计中抽取的普遍存在疑惑的问题,提炼后再发到学生手上的《湖心亭看雪》的前置性学习单。简单的两个句子,看似无关联,却能挖掘文章的深意。

《湖心亭看雪》

作者说他“独往湖心亭看雪”,为什么会是“独往”,舟子明明与他前往的呀?

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如何理解舟子说作者“痴”?

(探讨所得:作者觉得自己“独往”是因为他觉得舟子不是他的知己,他与舟子不是同一类人。那么,哪里可以证明舟子不是作者的知己呢?舟子说作者“痴”,说明他不理解作者与金陵人他们深夜看雪的行为,舟子不会明白他们的雅致与闲适。这一句话正好解答了作者所说的“独往”。从而也体现了作者的清高。)

由此可见:学生的独立与合作能让他们更加自信、更加大胆设想,教师监督与提炼能让学生的学习习惯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第三阶段:生导生学。

这是前置性学习习惯形成的巩固、升华阶段。

学生可以自己把握下一课古诗文的重点,必要时与小组成员探讨,完成“学习单”后,组与组之间互换设计单,互相解决“学习单”上的问题。达到“生生相长”的最佳学习状态。此时,教师可以作为指导者,耐心倾听学生之间的探讨与“互问互答”及时做好记录。这样,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本课古诗文的重难点的把握程度,为课堂的归纳、小结做准备。

此时,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培养,学生已形成“前置性学习习惯”,他们已能自我设计“前置性学习单”,而教师应对学生的设计遵循开放性原则,只有这样,古诗文的学习才能真正回归“生本”,让学生真正能在学习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并渗透在他们的骨子里。

开放性原则: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学生能把握该课古诗文的重点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所需,探讨与文章有关的人与事。例如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某组学生的“前置性学习单”中提到“岳阳楼现在是名胜,它到底蕴含着多少文化的元素呢?”这一问题。另一组的学生为解答同学的这一问题,找来关于岳阳楼的图片以及各朝各代“迁客骚人”的名句,用电脑在班里展现出来,让全班同学收获更多。与其说这是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不如说这是学生自主地挖掘古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在“生生之间”传递、传承。

笔者认为,在经历了“师导生学”“生导师教”“生导生学”漫长的习惯培养中,教师逐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动力得以保留,自主性得到体现。而良好的“前置性学习习惯”让乡镇中学古诗文教学再现活力。

古诗文教学中诵读积累的有效策略 篇4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长廊中最绚丽多姿的古诗文, 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教学呢?实践证明, 我们只有采取最本朴最实效的诵读、积累、感悟、运用等策略来教学, 才能让学生把古诗文中的名言佳句、规范表达等领悟在心, 运用在手, 才能将优秀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以及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内核镶嵌于灵魂, 传承给后代, 并使之生生不息、发扬光大。但要提高学生的诵读积累水平,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 要靠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对学生进行训练。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诵读积累教学呢?笔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联系平时的一些教学实践, 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注重文章的选择, 架起文学桥梁。倡导学生诵读, 必先选择适当的文章, 并不是所有文章都需要诵读的。可以找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 或是形象生动、扣人心弦的, 再或是哲理深刻、发人深思的文章。语文教科书每一单元都有古文或古诗, 每一册语文课本后面都有10 首课后古诗, 新课标规定对这些古诗文美文应要求学生诵读并学会欣赏, 而必背古诗文应要求学生反复诵读, 直至成诵。总之, 短小精美, 声情并茂, 这些课本中提供的材料就是学生选择诵读材料的主要标准。

2.激发学生的兴趣, 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好的诵读, 能愉悦人的心情, 陶冶人的情操, 还能让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要达到这种境界, 首先要对诵读产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通过课内诵读教学, 激发学生对诵读的兴趣, 让学生乐于参与, 无疑是培养学生诵读能力的前提与保证。课堂上,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在诵读中想象, 使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 这样既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是反馈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阵地, 翻开现成的文本能发现有很多文章留给了学生想象与表达的空间, 要让学生诵读中的火花拥有燃烧的机会, 教师必须潜心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问题, 巧妙地搭建这座让学生自由表达的平台, 做到时间充足, 准备充分, 让他们树立自信, 享受诵读背后的精彩。发扬学生的个性精神和创造精神, 这样学生积极性会更高。另外, 在课堂上, 教师还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感染学生, 激发他们想读的兴趣。

3.体会作者的情感, 尊重个性化理解。叶圣陶曾经说过诵读就要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这样才是好的诵读。要达到这个目的, 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局面语言文字的内容、思想。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书面语言中所包含的意义、思想、意境、感情进行认真准确地理解, 深入体会, 展开联想和想象, 让学生慢慢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中去, 如此才会使诵读事半功倍。如《行路难》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李白的悲愤与苦闷, 体会他的追求与幻灭, 体悟他浪漫主义的特点。教师要引导不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入长安而不断遭到权贵排挤谗谄的时候, 虽因理想不得实现而悲愤万端但仍未失去进取的信心, 这为学生诵读作了求通达悟的前提准备, 如此学生在诵读时便容易进入语言环境, 产生移情体验, 充分体会诗中人物的心情, 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4.指导朗读的技巧,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古诗文教学的育读积纱, 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朗读中缺陷较多, 教师应针对学生普遍音量偏小, 速度过快, 破句多等到缺点加以指导, 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直至熟读成诵。

(1) 首先要响亮。朱熹说:“须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在响亮的基础上要达到纯熟, 达到自然成诵。学生诵读时要特别强调运用普通话, 教师要注意纠正某些学生先天性、生理性、地方性不正确的发音方式, 并要求他们吐字清楚, 声音响亮。

(2) 处理好重音。平常读书所强调的重音表现在一句话里的关键词语上, 重读词语一般可用凸现明朗的态度、观点和形象鲜明的事物。处理好重读音节, 能让朗读做到抑扬顿挫。

古诗文有效性教学策略 篇5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课题,是南阳市教育科学“十三五”2017规划课题(课题批准编号:教教科—JKGH—148)。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初中古诗词教学包括适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双边活动及适当拓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策略研究,提高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自觉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浓厚兴趣。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积极构建初中古诗词教学的互动平台,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探索出适合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基于此,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研究现状及价值

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初中语文苏教版教材共收录古诗词百余首,在语文中招考试中占举足轻重地位(古诗词默写8分,诗词赏析4分,约占基础知识与阅读总分的17%),因此,大多数语文教师意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

1、农村教师课业负担重,无暇或疏于学习,文化素养先天不足;

2、因循守旧,以讲代读在,繁琐讲解,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以练代读,本末倒置,导致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下降;

4、急功近利,纯粹为了考试而学习,功利心太强;

5、重鉴赏技巧的灌输,轻自主感悟,课堂缺乏学生参与。教师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阅读体验,这样的教学不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主体地位缺失。古诗词教学的价值就得不到充分体现,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因此,探索新课标下古诗词教学的方法策略,应该是个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古诗词的课堂教学理论,探索适合农村初中的古诗词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破解古诗词的教学困难,力求为我校语文教师创造古诗词教学的展示、学习交流平台。

2、通过课题的研究,激发我校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发掘一批教学新秀,以点带面,浓厚我校“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氛围,推动我校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3、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浓厚兴趣,积累、丰富古诗词知识。

四、研究内容

1、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进行剖析,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组织实施的途径,使每位教师课堂教学都具有独特的方法和亮点,构建切合实际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2、搜集新课程实施以来各地中考语文试卷,通过研究、比对,发现古诗词命题趋向,考察与教学的关系影响,探讨古诗词考查的合理有效形式。

3、研究有利于激发农村初中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各种活动形式。

4、逐步建立诵读——品悟——鉴赏,可操作的指导性阅读体系。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学习,查阅相关文献以及他人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问卷调查法。设计并发放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查找原因,寻找该课题研究的着力点。

3、行动研究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探究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最佳途径,构建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为语文课程实施提供古诗词教学模式和优秀的教学案例及可借鉴的经验。

4、活动激趣法。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营造更加宽阔的学习古诗词天地。通过古诗词朗诵比赛等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与爱好。

5、经验总结法。在探究中反思,在实践中创新,要真行动,真思考,从研究过程中发现最原始的个性化材料,从学生学习成长的最切近处进行教学设计,努力使自己总结出来的研究成果真实、鲜活、可行、有效。

六、课题研究步骤和阶段目标

1、准备阶段(2017年1月——2012年2月)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立课题并学习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初步掌握课题的研究发展动向,填写课题申报表。课题立项后,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及具体研究计划,召开课题开题会议,设计调查问卷,了解目前学校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原因,寻找对策。

2、研究阶段(201年3月——2017年7月)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开展课题课题研究工作。立足课堂,开展古诗词教学优质课赛讲,通过听评课活动积极探索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 探讨,向课外延伸;开展经典诵读,古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兴趣、扩大学生积累;注意收集和整理各种资料,撰写相关论文,同时要加强课题研究的宣传工作。

3、结题阶段(2017年8月——2017年11月)

召开结题总结会,总结研究过程,梳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汇编结题材料并填写课题结题申请书申请鉴定。

七、预期成果

1、构建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的互动平台,使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兴趣。

2、构建初中古诗词的教学模式,并提出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3、通过行动研究,交流科研论文、、教学案例、课件等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最终形成农村初中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研究的研究报告。

八、开展本课题研究条件:

基础条件:我校通过一年多的努力,信息技术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打下了坚实基础班级安装有班班通电子白板,集体备课室都配备有电脑,教师网络学习热情高涨。我们学校注重教师的专业化培训,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相当便利的条件。学校每次组织的教学教研活动都必须有相应的主题及中心发言人,而且要有详细的材料,并在教导处存档,这也便于我们在平时工作中遇到疑难问题时查阅借鉴,逐步的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们年富力强均在一线教学,都参加过教科研培训,为我们完成本课题的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本课题的参与成员都是学校的一线语文教师,课题负责人曲永峰、组员安家敏、倪娟都是中学一级教师,分别担任七、八、九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平时的教学工作认真踏实,积极参加学校教研,探讨教学疑难问题,撰写论文。安家敏教师主持的古诗词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正在全校推广,为本次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撰写的《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获市级论文二等奖。负责人曲永峰、组员安家敏都参与过省市级类似课题的研究,有丰富的经验。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6

一、以记为主,理解为辅

正是因为古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有滋有味,所以能够影响颇深,但古诗词中文言文的使用,又给小学生的诵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比如,唐朝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等,诗词中古语特征明显,词意深奥,很多教师担心,学生因无法深刻理解诗词的含义,而无法诵读。其实,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特征告诉我们,儿童的记忆力发展是优先于理解力的。经典古诗词诵读教学首先应重点训练他们的诵读能力,我们可以要求他们背熟一篇诗文,优先发展他们的记忆力,至于理解方面不作特殊要求,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学习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的要求是一致的。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增加诵读内容,保证诵读时间,可以采用积少成多、化整为零的方法灵活安排。比如,每天坚持“晨读”、课前“小读”,中午“午读”,放学后家长监督下的“课外读”等。

经历了持续的诵读,学生的记忆储备将会更加丰富,比如,见山便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见雨绵绵,便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于高处时便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至于理解,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与阅历的丰富,其积淀的知识和能力也会自然发展,理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二、调动情感,“人”“文”融合

小学生的情感比较丰富,容易被激发,而优美的诗文正是情感抒发的语言再现,倘若两者相融合,必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沉浸在诗文的世界中。

肢体语言参与下的背诵。在诵读时,适当地加入一些肢体语言,容易引发儿童情感的共鸣,加深对诵读内容的理解。例如:学生背诵《清明》这首诗的时候,当背到“雨纷纷”“断魂”“何处”“遥指”这些词语时,教师除了适当地指导他们用合理的语气背诵外,还要引导他们运用表情与动作表现清明时节细雨绵绵的状态以及给人带来的“孤零断魂”之感。语态和体态的合理运用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印象,提高他们的记忆与理解能力。

按照文意分类背。按照诗文所描述的情境,或按照诗文选用的题材分类背诵。如,写“离别情绪”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元二使安西》等;描写“花鸟虫鱼”类的《过故人庄》《春夜喜雨》等;描写“山水风光”类的《望天门山》《忆江南》等;描写“爱国情怀”的《春望》《过零丁洋》等。

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背。古代诗文的吟诵本身就与曲子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在学生背诵时,可以将诗境与学生的心境结合起来,促进他们的背诵。如,背诵欢快的《春雪》时,背景音乐要轻松活泼;背诵愁绪万千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曲子则要哀婉低沉;背诵风光美的《春江花月夜》时,则配以优美的风景画等。

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背。为调动学生的背诵兴趣,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背诵活动。如,竞赛背、限时背、速度背、接龙背、听写背、看画意境背、情景提示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吟诵结合,强调熏陶

诗词是作者情感的表现,而古人对诗词所蕴含的感情主要是通过“吟唱”的方式来表达的,这对于现代意识较强的小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让学生接受“吟唱诗歌”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呢?经典诵读教学必须突出“经典”之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经典诗词知识观,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教师既要主动示范,又要通过观看古代诗文的吟诵视频,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充满激情地去诵读诗文。

“雅言传诵文明,经典浸润人生”。教师要遵循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实现小学生诵读“量”的积累,在吟唱的精神熏陶下唤醒小学生智慧的灵气,达到传承民族文化经典的目的。

高中古诗词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篇7

一.当前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时下中学生处于快节奏的“读图时代”, 他们对古人的情感意趣、审美观念以及含蓄隽永的表达方式都较为陌生。因此, 使他们“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 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绝非一朝之功。然而, 当前的古诗词教学存在着以应试为出发点的“轻文本”现象。

(一) 古诗词教学中的“轻文本”现象

过分关注作者及时代, 用分析作者、时代来代替分析作品。这种唯作者、唯背景论的诗词教学的观念忽略了创作风格的多元性。作者的创作风格并不是静态的, 一位诗人在不同阶段其作品风格也往往不同, 而即使是同一时期创作的作品也会因为诗人具体情感、心境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如陆游《钗头凤》与《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高考复习资料中经常出现古诗词常见意象诠释, 而这些诠释往往会导致学生以偏概全。例如大部分资料都会提到月亮代表思乡, 而事实上这些意象的解释都不是单一的。同是明月,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 李白的“举杯邀明月”, 杜甫的“月是故乡明”, 所表达的意思就各不相同。这些似是而非的归纳往往会使学生把一首首灵动精致、意趣各异的诗理解成了一成不变的意象, 这类用归纳代替理解, 意象符号化的做法的确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正确解读。

时下一些古诗词教学的公开课过于追求形式的热闹, 例如诵读法的滥用。诵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但是诵读本身并不是古诗词教学的唯一目标, 更不是最终目的, 如果诵读没有与文本细读相结合, 只是注重这种课堂形式本身, 而轻文本内容, 仅仅把学生能否背诵课文, 能否模仿教师 (或录音) 朗读课文作为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 则未免有失偏颇。

与此同时, 还有部分教师认为, 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难以提高, 而古诗词的背诵则容易见效, 因此把古诗词教学的主要内容放在督促学生默写上, 因此, 学生往往是死记硬背、生吞活剥, 默写时往往出现让人啼笑皆非的错误。

(二) “轻文本”现象的成因

在过去的若干年里, 历史主义文学观是我国文学阅读鉴赏的主流观点, 阅读者受这一传统文学阅读观念的影响, 过分关注作家生平以及作品产生的历史环境。在这样的阅读背景下, 阅读教学的“轻文本”现象愈演愈烈。

作为高考应试语文试卷中的“保留项目”, 古诗词鉴赏一直备受关注, 备考的目的性过强往往会使古诗词教学背离本来的轨道, 而出现一些以解题训练代替文本研读, 以技巧讲授代替感悟理解的急功近利的做法, 最终导致学生与文本的疏离。

二.古诗词有效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 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设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首先要确立一个目标核心, 这个核心即新课标所说的:学生能“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着重理解其思想内涵, 领略其艺术特色”。

其次, 要有一定的体系。目标设计要有整体意识, 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钻研教材, 形成单元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体系,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提高, 激发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二) 注重积累, 扩大知识面

要学好古诗词, 就要让学生突破文化障碍。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够明白, 为什么那么多诗人, 总是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为什么那么多的雅士, 渴望与山水为伴”;而这一切离不开广泛的阅读, 深厚的积淀。

(三) 从文本出发, 细品精读

把握文本细读的原则, 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读在讲先。正所谓“书忌耳传”, “文贵自得”, 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走近文本, 通过自己的涵咏品味, 走进作品中。例如,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为例, 我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 然后各抒己见, 在思想的碰撞中去完善自己的理解, 最后再把感受记录下来。

其次, 师生共读。教师应该首先对文本进行细读, 形成自己的理解, 然后在课堂上与学生对话, 交换阅读体验, 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还是刚才的例子, 学生对词的最后一句“一尊还酹江月”争论不休, 这时, 我顺势跟学生讲我的理解, 讲我对苏轼的了解。最后, 有学生在读书笔记中写道:“没想到, 那一直在我心中洒脱如太白的大学士, 那高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大学士, 那吟唱‘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大学士, 心中却是承载了那么多的苦难。太多的话, 无法述说, 所以他无言, 所以他拿起了手中的酒, 洒向江月。”

再者, 细品慢嚼。教师要通过文本的细读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让他们进一步体会作品语言文字的韵味和张力。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 学生在自读环节就对“卷起千堆雪”一句进行了细读,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质疑, 如“为何是雪”;“‘堆’字可否改为‘层’”;“‘千’字强调什么”;“为何用‘卷’不用‘激’”等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不断补充想象, 对词中这一句所描绘的情境有了深刻的印象。

对文本细读的方法, 我们已有很多可借鉴的形式,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多尝试充分使用。这就可以多注重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 要提倡多读。诵读是古诗词教学中整体把握文本的重要手段, 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诗文的朗读和诵读, 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得到情感的体验, 心灵的共鸣, 精神的陶冶。”诵读的方式可多样, 如范读、齐读、轮读、自由读等, 效果各有不同。范读在渲染情境方面效果较好, 齐读、轮读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字音、节奏, 自由读则给了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天地, 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对文本独特的理解。

其次, 要注重拓思。阅读需要交流, 因此教师要创设环境拓宽学生的思路, 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探究。拓思的方法很多, 例如交流阅读心得, 互相讨论, 互相质疑等, 通过这些形式, 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注重对作品的多元解读, 不过于追求统一答案。”

再次, 要加以比较。文本细读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比较。诗人为什么用这个字, 不用那个字;为什么用这个意象, 而不用另一个意象;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一致;同一题材的不同诗各自又有什么特点……通过比较, 学生对诗歌的意蕴、意境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 要勤于动笔。仅仅在口头上对文本进行分析探讨是不够的, 还要用文字或符号将思考的结果或感悟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动笔, 通过动笔来达到整理思路, 加深理解的作用。动笔的形式可多样, 可要求学生写一段鉴赏文字, 写一篇阅读随笔, 也可要求学生将古诗词改写为一篇美文。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8

我国古代诗词曲赋以其优美的词句传承着我国古老文明,这正好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遥相呼应。因而,根据诗词曲赋的文化内涵与小学生的成长特点,寻找一些切合实际的教学思路,就成了每一位小学教师都应承担的责任。

一、以记为主,理解为辅

正是因为古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有滋有味,所以能够影响颇深,但古诗词中文言文的使用,又给小学生的诵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比如,唐朝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等,诗词中古语特征明显,词意深奥,很多教师担心,学生因无法深刻理解诗词的含义,而无法诵读。其实,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特征告诉我们,儿童的记忆力发展是优先于理解力的。经典古诗词诵读教学首先应重点训练他们的诵读能力,我们可以要求他们背熟一篇诗文,优先发展他们的记忆力,至于理解方面不作特殊要求,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学习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的要求是一致的。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增加诵读内容,保证诵读时间,可以采用积少成多、化整为零的方法灵活安排。比如,每天坚持“晨读”、课前“小读”,中午“午读”,放学后家长监督下的“课外读”等。

经历了持续的诵读,学生的记忆储备将会更加丰富,比如,见山便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见雨绵绵,便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于高处时便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至于理解,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与阅历的丰富,其积淀的知识和能力也会自然发展,理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二、调动情感,“人”“文”融合

小学生的情感比较丰富,容易被激发,而优美的诗文正是情感抒发的语言再现,倘若两者相融合,必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沉浸在诗文的世界中。

肢体语言参与下的背诵。在诵读时,适当地加入一些肢体语言,容易引发儿童情感的共鸣,加深对诵读内容的理解。例如:学生背诵《清明》这首诗的时候,当背到“雨纷纷”“断魂”“何处”“遥指”这些词语时,教师除了适当地指导他们用合理的语气背诵外,还要引导他们运用表情与动作表现清明时节细雨绵绵的状态以及给人带来的“孤零断魂”之感。语态和体态的合理运用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印象,提高他们的记忆与理解能力。

按照文意分类背。按照诗文所描述的情境,或按照诗文选用的题材分类背诵。如,写“离别情绪”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元二使安西》等;描写“花鸟虫鱼”类的《过故人庄》《春夜喜雨》等;描写“山水风光”类的《望天门山》《忆江南》等;描写“爱国情怀”的《春望》《过零丁洋》等。

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背。古代诗文的吟诵本身就与曲子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在学生背诵时,可以将诗境与学生的心境结合起来,促进他们的背诵。如,背诵欢快的《春雪》时,背景音乐要轻松活泼;背诵愁绪万千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曲子则要哀婉低沉;背诵风光美的《春江花月夜》时,则配以优美的风景画等。

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背。为调动学生的背诵兴趣,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背诵活动。如,竞赛背、限时背、速度背、接龙背、听写背、看画意境背、情景提示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吟诵结合,强调熏陶

诗词是作者情感的表现,而古人对诗词所蕴含的感情主要是通过“吟唱”的方式来表达的,这对于现代意识较强的小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让学生接受“吟唱诗歌”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呢?经典诵读教学必须突出“经典”之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经典诗词知识观,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教师既要主动示范,又要通过观看古代诗文的吟诵视频,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充满激情地去诵读诗文。

古诗文有效性教学策略 篇9

研究学情就是以生为本理念的具体行动, 是确保顺利实施教师的“少教”和有效地促进学生“多背”的重要前提。研究学情就是既要研究学生的既有与需要, 也要研究学生的可能与期望, 对学生的基本特征和学习基础了然于胸, 特别在意学生的此时此刻, 寻找到其学习起点和可能起点, 做到因材施教。

1.不能激发兴趣的内容少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此, 教师也是这样。这是我们课堂学习的出发点, 也是探索前行的不竭动力。当我们自己觉得这些内容无色无味, 让人昏昏欲睡时, 就不要讲给学生听。“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因为, 此时我们的讲解一定是照本宣科的, 而不是声情并茂、眉飞色舞的。要想吸引学生, 我们必须对手中的内容进行包装处理, 整合、增删……如烹饪一样, 色香味俱全时, 学生才可能垂涎欲滴、眼前一亮, 从而实现真正的主体能动, 主观参与。

2.学生自己跳一跳就能得到的少教。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说的是传授给人知识, 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要善于让学生掌握划船的本领, 这样才能使孩子在“学海”里从容不迫。这就要求教师能甄别教材中的重难点, 有针对性、有侧重地讲解, 同时善于为学生留足空间, 引导学生逐步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与习惯。

3.不能举一反三的不教。思维流淌的课堂才是最智慧、最有价值的课堂。因此, 教师的讲就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 要善于诱思, 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并进行质疑。

4.未经慎思的少教。不管是什么内容, 只要是经过了教师认真的思索, 只要能增添一些新鲜的元素, 形式上也否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 细节方面更加趋于完美, 就都可以教给学生。但是如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不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程序或问题, 就不要信口雌黄, 免得浪费时间而毫无效果。也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

二.理清教路, 以教导学

理清教路的着力点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 一是准确定位教什么, 二是胸中了然怎么教,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从“教什么”的视角看, 就是聚焦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固守语文学科本质, 又体现文体特质和文本个性。从“怎么教”的视角看, 课标中的“建议”最具权威性, 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 提供有利条件, 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 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 发表不同意见。”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凸显“少教”, 力求以教导学。导者, 引导、指导也, 就是启发、点拨, 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教师既需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由浅入深逐步领会, 开拓思维, 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对学习怀有持久的兴趣, 还要精心指导, 对学生的疑难问题, 要精心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深入思考, 对学生思路不畅混乱, 教师要耐心疏导, 使学生从混沌走向清晰, 理顺思路把握规律。

三.优化过程, 追求双赢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因此优化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优化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 既要关注教的活动也要关注学的活动, 既要真正追求“少教”, 做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学的活动得到充分的展开, 能够“多背”。

通过智慧地“少教”, 让学生“多背”, 理解文本且学会建构。古诗教学中教与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享的过程, 通过解读文本, 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 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文本是已然性和期待性文化的交汇, 作为已然性文化, 是对文化传统加以整理、保存、复制的独特系统, 这就必须尽可能走近文本所呈现的文化“生态”, 尽可能全面的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文本的期待性则要求在解读过程中要自觉地自我建构, 对文本进行新的现代诠释, 以让学生学会创造。因此解读文本既要尊重文本, 寻求理解又要超越文本, 学会建构。教师的“少教”就在于“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教学古代诗文, 则“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 自行解决古诗文阅读中的障碍。”诚能如此, 学生的“多背“就应该是必然的了, 教与学的双赢也将是必然的了, 师生双方都得到发展。

摘要:“少教多背”的“少”与“多”是个相对概念, “少教”是教得更好, 教得更精, 教得更有实效, “多背”不仅仅是数量增加, 而且是学得更主动, 学得更科学, 学得更有用。

古诗文有效性教学策略 篇10

1. 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积淀

古典诗文教学本身具有多元化特征,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必要的语文素养,同时还要具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领略古典诗文的独特魅力。[1]所以教师既要是古典诗文方面的专家,又要是文化百科的杂家。教师需要对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史集以及诸子百家等文化精华有所涉猎,博采众文化之长,兼收并蓄,才能够在古典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 教师要具有诗文理论内涵

坚实的诗文理论内涵是教师在古典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思想,从文学理论和文学发展史上去探寻和汲取其中的营养成分。古典诗文中蕴含丰富的内涵,需要仔细斟酌和鉴赏。而且古代的文化与现代的文化间存在一定的“代沟”,教师要想帮助学生理解古典诗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不断丰富自身在文字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更深入、准确地挖掘古诗文中的含义,体会其中蕴含的美感,从而更好地为学生传授诗文方面的知识。[2]

3.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诗化的语言

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够使用诗化语言,不仅能够为学生带来语言美的感受,增强学生对诗文的鉴赏水平,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自行理解诗文。教师运用独特的诗文语言,通过多种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的使用,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加入到教学活动中。而且教师对诗文的真情演绎,其本身就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

二、提高中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1.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职学生一般是初中毕业后升入中职院校的,所以对古典诗文的学习不够深入,如果单纯地采取诗文内容教学,则难以有效吸引中职学生的注意力。而诗文背后的故事更吸引人,教师可以从作者的背景以及故事导入,使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诗文风格以及背景,以此来吸引学生对作者的注意,然后由了解作者转入到分析、欣赏作品。古典诗文中大都蕴含深厚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而这些情感和意境无法仅凭简单的翻看即能体会,必须对其进行反复诵读才能读懂。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能够体会出诗文的节奏和韵律,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诗文独特的韵律和节奏能够展现出诗文独特的魅力,学生在学习诗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抓住诗文中的意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使他们充分领会诗文的情境和魅力。

2. 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古诗文的教学除以课堂的形式开展外,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来开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期间背诵优美、经典的诗文,通过课外诗文的积累来提高学生对诗文的热情。同时,教师还可以定期开展诗文朗诵或背诵比赛来督促学生进行诗文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具备一定文学积淀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改编和编写诗文,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并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提高。

古典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古典诗文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古典诗文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养,采取有效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陆海峰.浅谈中职语文课程融合人文素养培育的方法与策略——以古典诗歌诵读为例[J].职业技术,2014,(5):62.

古诗文有效性教学策略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现状分析 策略

诗词是中国文学中一种特有的体裁,以特殊的格式和韵律,可叙事,可抒情,可写景,可咏物。因为其特有的朗朗上口的节奏和韵律,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们非常钟爱的写作方式,虽只有短短几行,有时却能读出磅礴气势和浩瀚情感,有着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谓是中国最为卓越的文学成就之一。作为一个中国人,古诗词的学习能最直接地让人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高尚情操的熏陶。在最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古诗词的教学目标:要能把握古诗词中的形象,理解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倾向,培养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改变观念,重视古诗词教学,找到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提高教学质量。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师本身文学素养不高,盲目照搬教材书

由于古诗词的精炼表达以及历史性较强等特点,古诗词的教学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很多老师自身文学修养也不高,常常不知道如何去教导学生分析词句、把握情感意境,于是就开始盲目照搬各种辅导教材上的解释和分析,甚至没有经过课前备课,直接上课拿来就讲。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在课内古诗词方面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默写情况,于是教师就将教学重点放到了古诗词的背诵上,并没有花时间去仔细研读诗歌,搜集更多的资料,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切实地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精美和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常常匆匆地解释一下每句话,让学生抄一下教材上分析的作者情感,缺少了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分析的过程,导致学生不能够准确的把握诗词的中心。

2.学生死记硬背,“为考而学”

据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都没有真正理解或是完全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一部分源于老师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都把注意力放在词句的背诵和机械地背诵辅导教材上的分析上,完全忽视了学习古诗词的根本目的,变成了一种“为考而学”的消级学习态度。久而久之,学生对于即使意境再美的古诗词也丧失了兴趣,审美观和赏析能力都没有提高。

3.学生对古诗词不感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批又一批新形式的文学涌现出来,再加上现代学生基本学习白话文和普通话为主,对于古文的运用他们并没有太多实践的机会,除了课上教的,课下也没有太多时间增加古诗词的阅读量,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所以对古诗词的理解往往很苍白,浮于表面,无法深刻感知其中的艺术美,学习自然提不上兴趣。做一件事如果没有兴趣相伴,只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那么必然学习效果不好。

4.忽视朗读古诗词的重要性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学习古诗词一大关键之处就是要“熟读”,读多了,理解力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现在教学中老师常常忽略朗读的重要性,总是带有目的地让学生去朗读,比方说快速背下来或是找出中心句、诗眼等,学生在朗读时完全没有进入情境,用心感悟。所以,在日常学习古诗词时,老师要注重学生的朗读。

二、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1.教师提高自身文学修养,提倡与学生共同探讨

初中语文教师要是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要注重平时自己在这方面的积累,大量阅读古代诗歌,多了解各个诗人作者的生平事迹,能在为学生讲解的同时渗透更加深刻的东西,而不止于词句的讲解和空洞的解释。

2.积极开发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鉴赏艺术的过程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现在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给课堂创造很多有趣的情境,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也可以积极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比如,像《水调歌头》《天净沙·秋思》这些韵律很优美的诗词都已经编成了曲,广为传唱。我在教学前下载下来音乐,然后上课用音响播放出来,歌曲很优美动人,学生跟着唱,兴趣一下提高了,记忆起来也很快。除此之外,还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下作者的视频介绍给学生看,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从而能更加饱满地去分析诗词。

3.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应用古诗词

学生对古诗词理解得不够深刻,一部分原因就是生活中运用的太少,教师不妨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将古诗词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比如,我们去思考一件事时,有时太钻牛角尖,不懂得换角度去思考,可以用一句什么诗表达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费了千辛万苦爬上高山时,可以用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抒发胸臆。生活中可以运用古诗词的地方其实有很多,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发现。

结语

古诗词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高尚情操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同时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教师一定要转换观念,注重积累,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宋芳明. 引导欣赏 渗透美育——语文古诗词教学与素质教育,《中国科技博览》,2009第36期.

[2] 郑祥启. 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探究,《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5 第10期.

古诗文有效性教学策略 篇12

一、关注故事诵读方法, 加强对学生古诗诵读的指导

学生对古诗诵读兴趣不大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好的方法, 学生没有真正深层次挖掘古诗文的内涵, 体会不到古诗文的魅力, 所以就会对古诗诵读丧失兴趣。通过长期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经验积累发现, 小学古诗诵读教学中, 要激发学生古诗诵读兴趣和热情, 教师必须关注古诗诵读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教学要求,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以有效的方法对学生形成科学的指导, 只有这样才能为古诗诵读目标的实现形成充分的保障。

现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悯农》为例, 诗词内容为“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某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时候, 采用了想象入境法, 即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想象画面。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词想象出一幅烈日炎炎下农民伯伯辛苦劳作的画面, 再联想到自己吃的食物。经过教师的剖析, 学生自然而然就可以意识到珍惜食物的重要性, 学生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逐渐形成, 就可以为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提供充分的保障。在学习杜甫《绝句》这首古诗的时候, 教师同样使用了想象入境的方法, 根据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引导学生在脑海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 两只黄鹂鸟站在青翠的柳树枝上叽叽喳喳的叫, 湛蓝的天空中一行白鹭飞过, 这样充满趣味的画面, 可以让学生置身于景,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对提高小学生诗词欣赏水平和审美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 缺乏科学、合适的古诗诵读方法, 学生的古诗诵读效果难以体现出来, 诵读古诗变成学生的‘催眠曲’, 这会对古诗诵读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不利影响。所以, 当前小学语文经典诗文教学中, 必须根据长期教学经验, 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对古诗诵读经验进行提炼, 选择合适小学生的古诗诵读方法, 让小学生真正掌握良好的古诗诵读方法, 从而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二、创新教学方式, 以活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古诗诵读热情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针对小学生对古诗诵读兴趣不大的问题, 在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教学中, 必须创新教学方式, 将轻松的活动融入到古诗诵读教学中, 通过学生参与活动, 在活动中感受到经典诗文的魅力。

某教师利用小学生好胜心强这一心理特征, 在古诗文诵读教学中, 开展了故事背诵比赛活动, 要求学生背出迄今为止学习过的古诗, 对比赛活动的结果进行了等级划分, 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三名都有相应的奖励, 在游戏活动奖励的刺激下, 小学生积极背诵古诗。 统计背诵结果发现, 学生背诵情况非常好, 背诵古诗效率非常高。而且从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 学生真正享受到背诵比赛活动的乐趣。 教师对学生背诵古诗的数量进行了统计, 有学生背诵不低于10首古诗, 学生背诵低于5首古诗的情况非常少。

这种情况充分说明, 创新教学方式, 将轻松的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 创造轻松、充满活力的教学课堂, 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吸引力, 可以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在小学语文经典诗文诵读教学中, 充分展现游戏活动的优势, 对提高学生的诵读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立足课堂, 深层次挖掘教材中的古诗文内涵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 要掌握古诗诵读与积累方法, 课堂学习和科学方法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学生真正参与到古诗诵读教学中, 由教师以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 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诵读经验, 逐步提高学生经典诗文欣赏水平。而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中如何立足课堂呢?

现以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教学为例, 教师引导学生将古诗诵读分解为“知诗人———解诗意———体诗情”三个部分, 要求学生从三个部分诵读古诗。首先, 在诵读古诗前, 需要了解诗人, 了解诗人的创作心情和创造目的;然后边诵读边思考, 初步理解古诗的含义; 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诵读剖析, 对古诗蕴含的感情进行剖析, 通过深入剖析古诗的内涵, 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

由此可见,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 要开展高效的古诗诵读教学活动, 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诵读, 就需要立足课堂, 深层次挖掘教材中的古诗文内涵, 从诵读和剖析古诗中, 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积累, 真正实现小学语文经典诗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节选的古典诗文大部分都是名篇佳作, 且短小精悍、语句优美、节奏性强, 适宜小学生诵读。教师要关注故事诵读方法, 加强对学生古诗诵读的指导, 创新教学方式, 以活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古诗诵读热情, 立足课堂, 深层次挖掘教材中的古诗文内涵。

关键词:小学,经典诗文,诵读,积累

参考文献

[1]王向阳, 张增荣.指导小学生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实践与探索[J].作文成功之路 (上) 2014年12期

[2]刘小红.小学经典诗文诵读训练的实践与探索[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2010年02期

[3]王朝玲.经典诗文背诵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 (小学) 2014年03期

[4]王月华.试论指导诵读经典诗文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 (教研版) 2009年01期

[5]仲海燕.巧用游戏提高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J].中学课程辅导 (江苏教师) 2013年20期

[6]李双群.经典诗文, 语文学习的魅力之花[J].小学时代 (教育研究) 2014年09期

[7]张昕颖.吟诵经典诗文秉承传统文化[J].散文百家 (新语文活页) 2011年06期

上一篇:就业导向作用下一篇:腹腔镜模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