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两篇教学心得

2024-05-31

古诗文两篇教学心得(精选3篇)

古诗文两篇教学心得 篇1

传统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都是采取直接教授学生古诗词知识,带领学生解读意象,让学生体会诗人内含情感这种“接受式”教学方法,但是这种忽视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收效甚微。所以笔者汲取传统教法的教训,认为古诗词的高效教学是应该是立足于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诗中情景意象这教学基础之上的,所以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应该遵循“美读引景,想象入境,情景再现和意象相生”这四个教学步骤。

一、美读引景

古人作诗作词一般都讲究格式韵律,其遣词造句方式与现代流行的白话文表达相差甚多,所以,由于缺乏相应的文学功底,中学生需要靠“读”而非“看”去试图明白作者的意思。要知道,读书应该是脑口合一的动作,而“美读”更是指“抑扬顿挫“”感情到位”的读书动作。教师只有让学生在反复“美读”中把握到全文的感情基调,体会到诗词中所描写的景象,才能带领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诗词意象挖掘,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借“美读”引出作者笔下所描之景是学生学好诗歌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辛弃疾的《西江月》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次,熟悉课文,然后让学生划分节奏,例如明月∕别枝∕惊鹊,让学生注意把握节奏,最好做到抑扬顿挫,然后一边读一边体会词中所描述的那个有月有鹊有枝叶有蝉有清风等多种景象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

二、想象入情

诗词如同文章一样,是作家抒发自身感情的载体,因含情,所以作者笔下诗词内所描都有着独特的情韵,所以在“美读”的基础上,教师应该试图让学生入情,让学生与作者建立心灵的对话,这才称得上是触摸到诗词的灵魂内核。而入情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感同身受入情,另一种是设身处地入情,但两种方法的核心都是想象入情,前者是让学生想象作者可能抒发的情感,后者是代入角色,想象一下如果学生是作者自己,面对如此景色又会有怎样的感情要抒发呢。

例如,在教学《西江月》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代入角色,问:“如果你们是作者,面对这样一幅优美动人的景象,你们会想要抒发一种怎样的情感呢?“”美色当前,丰收在望,我们会产生一种愉快喜悦的情感。”又例如,在教学苏轼的《浣溪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领略作者在词中的感情:“苏轼才高八斗,一心报效国家,可惜官场腐败,看透官场的他毅然自请外任,不与贪官浊流同流合污,所以被下派到黄州出任地方官,那试想想,苏轼处于这样一个人生转折点,那当他立足清泉寺,看山脚下的兰草嫩芽,踏松林小路,听杜鹃阵啼时,他心底会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感?”“是看到希望的乐观奋发的情感。”

三、情景再现

经过引景入情教学步骤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对诗词有着独特的见解,但肯定不会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古诗词的真正内涵,而对于理解有所偏差的学生,教师不应该直接否定,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自行发现误差,自行更正,这样才能培养自主学习古诗词的真正能力。而如何让学生自行发现误差呢?教师可以采取“情境再现”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设计“图画再现”(让学生试图带着所悟之情画出诗中之境)“即兴表演”(邀请学生以所悟感情为基调,诗词之景为背景自行筹划一场表演)“吟唱表情”(带着情感唱出诗词)等教学活动来达到“情景再现”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浣溪沙》时,可能有学生会觉得苏轼所描之景不是代表希望,只是反衬出心中的失落颓废之情,面对两种观点,教师可以设计“图画再现”教学活动来让学生找出正确答案:让学生分别带着所悟之情描画出诗中之境。描画后学生自然会懂得如果心中充满悲观,是不能发现到新生的嫩芽,如果心不静,无法听到雨中那杜鹃的啼叫声,这样的“情景再现”后真正的答案自然浮出水面,而学生判断诗歌感情的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意象相生

意象是指作者在诗词中所创造的一种带有主观情感的艺术形象,意指情,象指一般事物景物,当学生悟到诗词的意象,就完成了一首诗词的学习。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中的意和象分别做好总结和串联,并且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如何透过意象这层语言外壳,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锻炼借诗歌表衷情的写诗能力。

例如在《浣溪沙》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令学生自行领悟到作者是通过描写山川景物来表达自己对未来的追求,体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那学生自然能达到解读课外诗歌这能力的迁移和提高。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总结作者借景抒情,意象相生的写作手法,例如用“唱黄鸡”来表示时光飞逝的绝妙写作手法,让学生鉴诗词和写作文这两方面能力都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总的来说,立足情景的古诗词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从景到情到意象的古诗词学习当中,培养学生解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而只有让学生学会解读诗歌,鉴赏诗歌的能力,才能让他们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课外古诗词阅读当中,这样,古诗词教学才算是大有成效。

古诗文两篇教学心得 篇2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资料二: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中学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心得浅谈 篇3

一、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

学习语文, 必然要熟悉中国文化。这个形式怎样展开更加形象?怎样才能更大程度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诗词, 格律缜密, 工于平仄, 对仗奇巧, 练字精工, 言简意赅, 描微摹细, 意蕴深厚, 情感丰富, 气象万千。

比如, 古人多用“明月”烘染离情别绪,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等等, 在百度一搜索“月是故乡明”, 要图片有图片, 要视频有视频, 要歌曲有歌曲, 要音乐有音乐, 琳琅满目, 数不胜数, 使学生在声光音像之中, 激发起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勤读细品

语文学习中的格言警句颇多, 比如“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等。无论是刀笔小吏还是国学大师, “读”书使其成就。所谓“诵之不辍, 话语天成。”足见诵读之功用。因此, 打造与时俱进的“诵读文化”, 传承华夏民族的“文化血脉”是语文教学的重任。在诵读古诗文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意, 增进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提高诵读水平和对传统文学精髓的内化程度。

三、读诵古代诗词的方法

读诵古代诗词的方法, 关键要深入作者的内心。

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 读题, 读作者, 读课文, 读注释, 通过多次的“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把握语感, 了解词的思想感情。“左牵黄, 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了解了作者的特点、处境, 作于熙宁八年冬, 此时的苏轼正处于仕途低谷。由于不满王安石变法, 他自请外调在密州任地方官。苏轼词的豪放风格正是在密州上任的时期正式形成的。细细读之, 再现诗歌意境, 就会感同身受。想象到苏轼气概狂放, 锦帽貂裘, 酒酣气盛, 前呼后应, 千骑射猎, 豪兴大发, 吟诗作赋, 他期待重任, 期盼报效国家的神态与渴望如在目前。

实际上, 也只有读得熟练, 了解作品、精读文字, 揣摩作者用意, 感受作者内心, 才会将诗词的精髓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记得一位学生家中经济遇到状况, 心情抑郁, 我让其他学生用李白的一句诗来安慰他, 一个学生脱口而出“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再比如在中国文学史上, 李清照是第一个女词人。她所做的《武陵春》, 哀愁片片, 多所寄托。可是大部分学生在阅读后并没有真正地了解这首词, 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不过是一个女人的无病呻吟。如果对李清照的命运有所了解之后, 就不会产生这种误解。在李清照的一生中, 前期安逸休闲, 与丈夫夫唱妇随, 所写的文章都是反映闺中生活, 间或离情别愁;后来国家灭亡, 居无定所, 藏书文物都遭焚毁, 生活艰辛;丈夫亡后, 只身流亡, 处境凄惨, 内心悲苦, 于53岁写了这首《武陵春》。这时候的李清照国仇家恨齐聚心头, 词中之“愁”绝对不是分愁别恨, 如果是的话, 绝对不会有后来的“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之孤苦之句。了解了李清照的身世和《武陵春》的写作背景, 再读《武陵春》, 绝对是不一样的感受,

上一篇:承德医学院下一篇:赶工措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