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古诗文教学课例(精选7篇)
点评古诗文教学课例 篇1
点评古诗文《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例
大化县第三中学
韦秀萍
2012-8-9 在大化县2011优质课比赛的课堂中,我感受了了魅力课堂之所在。一个理想的语文老师,就应该像一个优秀的导游,能够带领学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走个来回,在课堂上能与学生一起幸福前行,就要有科学的教学流程设计,诗意化的教师课堂语言。
一、科学的教学流程设计-------以三中的陆丽珍老师《蔡勉旃坚还亡友财》的教学为例。
(一)学习目标的科学性。《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学习目标如下:
1、能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思、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弄懂故事蕴含的道理。
3、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学习目标定得准确。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上,即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习目标定得明确。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能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有了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就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二)教学环节的科学性。《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教学过程设计如下环节 :1一初读,字正腔圆;二寻读,说文解字;三跳读,寻章摘句;四悟读,启示拓展;五说收获。
七年级学生,如何获得较好的语感,首先得掌握大量的字词,才能理解文意,感悟内容,从把握文本内容再飞跃到个人情感体验,整个教学过程主线明确,环节清晰,节奏和谐。
(三)是引导语言的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有教师合适的引导,能引起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有了借条,就能确认别人借你的钱了?就可以防止“万一”? 引出如字据中写“已还八万元”的借条。问“这样的“借条”能讨回钱吗?为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桥”搭的好,学习目标之“船”就“到了桥头自然直”。
在“悟读“这环节中,我让学生结合自己调查 “你家借钱立字据情况”,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们不仅各自能表达出自己“认为合适”的作法,还能反驳别人错误的做法。
课标中强调个性化阅读,但不轻视教师的指导和引导,这样的课堂就做到了这点。
二、在课堂里,诗意化语言让老师尽情绽放着个性“魅力之花”-----以共川中学的韦贞妙老师教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为例。
首先,导课很有诗意化。但凡学生说的有关“月光”的诗句老师都能说出作者、年代,并且能顺口背出全诗。
其次,课堂中老师的用诗意化语言,可以让学生走进苏轼的那个时代,可以让学生走进苏轼的旷达的内心世界里: “我喜欢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 我喜欢苏轼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的豁达 我喜欢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可爱 ”-------在“苏轼知多少”的环节里,在教师听似平淡的陈述中,苏轼的“名诗”或隐或现,而苏轼的人生经历则在教师具有情感的语调中,让学生感受到了起与落,悲与喜。
以如:苏轼,可以扶摇而上,也能逆来顺受,潇潇洒洒几十年,除了那么多的诗词文赋以及书法绘画外(古人的“文章憎命达”确实有道理),还有“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的佳话、传遍大江南北的“东坡肉”-----从课堂中,学生一定会懂得了要顺应自然,悦纳现实,直面人生的道理。
“读着苏东坡,我们想起了屈原,懂得了抗争虽然能彪炳青史但是也断送了自己;我们想起了贾谊,懂得了忧怨愁闷根本不解决问题; 我们想起了陶渊明,懂得了负气回避其实不是最佳的办法;我们想起了梁淑溟,懂得了棱角铮铮固然可敬却使自己受伤不轻;我们想起了柳亚子,懂得了“牢骚太盛”会让人“肠断”的道理。”---------也许,课堂上的学生更多地想到自己的人生,醒悟更多的人情世故。
“我想,‘倚杖听江声’也许会寂寞,因为没有能够真正地理解你,所有的甘苦只有自己清楚。或许,这是种无奈,但在无奈的同时又是平静的,至少这能说明,你一直是很坦然的。也许某一天,这世会多一个寂寞者,但却会少一颗茫然的心。”--------诗意化的,浪漫化的抒情能让学生能喜欢这样的课堂。
“也许,我们每一个都应该学学他们,哪怕是万分之一也够了。我回过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想起坑坑洼洼的脚印,在想想他们,我的心没有理由不能平静”
-------老师,不就是学生人生观的引导者吗?这种超脱,正是我们人生旅途中最需要的!老师给学生的,不只是价值,更应该是一种“价值观”。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教师在课的结束语中,通过诗一般优美的语言,表现自己出对作者的无限崇拜,对作者作品的极度喜爱,则引领着学生向往着那深邃美丽的经典文字,这就是一种潜移默化教育!相信,这节课之后,学生就多了一个正面的偶像,苏轼会多了那么一群“粉丝”。
苏轼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节课里,学生在“喜欢”的前提下自觉地学习文言知识,不自觉地背诵下苏轼的美文。
课标中强调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在学生的心田里培育一颗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这样的课堂,就做到了这一点。
点评古诗文教学课例 篇2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旧知回放与预习检查
1. 引导学生回忆作者及学过的作品。
2. 引导学生回忆小说三要素等文体知识。
3. 让学生依据资料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
二、速读课文, 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师:“我”什么时间回到了故乡?
生:1919年。
师:课文有显示吗?
生 (全体) : (笑) 没有。
师:在故乡住了多少天?
生1:13天。
生2:十几天。
师:小说写了几件事?
(学生思考)
生:写了回故乡、在故乡和离故乡三件事。
师:重点写了在故乡的所见所感。记叙文的顺序有几种?
生:三种, 顺叙、倒叙和插叙。
师:对, 所谓的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 中断一下, 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系的事情, 然后再接着叙述中心事件。运用插叙一定要注意中心事件与所插内容间衔接自然。插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更充实, 对中心事件起衬托作用等。 (师要求学生记下上面的笔记)
师:我们在以后学习小说时, 要学会抓住时间及地点去理清故事的脉络。这是一个很好用的方法。
三、理解景物描写作用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 找出有关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试分析其内容。
(学生少部分在读课文, 大多数在翻资料, 找答案)
(十几分钟后, 师点名学生回答, 学生均拿着资料在读现成的分析。师对此行为并没有作任何评论)
四、片断练笔
师:请大家写一写我们故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学生多数没有动手)
(下课铃响)
师:好, 由于时间关系, 这一项作为课下作业完成。下课!
针对这节课, 大家可能要说出很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但这节课确实是一节普通的山区语文教师上的最普通的一节语文课。我们理解这些教师, 因为他们尽管能力有限, 但真的尽力了。我们要做的是帮助他们, 所以我想谈以下几点看法, 也是我与这位教师交流过的看法。
一、关于资料的使用问题。听课的学生手里都有一本书《中学教材全解》 (九年级《语文》上) 。这本资料在本节课上用得怎么样呢?我觉得有好有坏。好的一方面是学生能够利用这本资料及时了解《故乡》的写作背景, 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及主旨;不好的一方面是学生解决景物描写的作用这个问题时, 自己不思考, 而依赖资料, 读现成结论, 资料不但没有起到辅助作用, 反而使学生更懒惰, 更有依赖性。我认为这一环节, 教师应要求学生不看资料并在台下巡视监督, 先让学生快速找出文中写景句子, 再熟读这些句子, 并提示学生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一般作用, 结合这些句子做具体分析。最后让学生交流结果并与资料上的结论作对比, 找差距与成绩, 这时一定要提醒学生不要迷信资料, 要敢于向资料挑战。如果这样使用资料, 不但学生能自主学习, 而且资料也起到了应有作用, 两全其美。
二、关于文体知识处理。本节课教师让学生记下了插叙的定义及作用, 这种做法无可厚非, 但我还是在交流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于插叙定义及作用, 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记笔记, 而是要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具体情节去理解插叙定义及作用, 学生可以说不准确何谓插叙, 但能够准确地判断即可。从我听课实践来看, 初中学生很不喜欢记这类笔记。
三、关于整体情节的把握。《故乡》的课文很长, 如何快速地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呢?这节课教师让学生根据时间与地点去把握, 这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但是我觉得这个环节, 如果让学生从人物入手, 快速找到本篇课文涉及的主要人物 (学生应该能找到母亲、杨二嫂、闰土、宏儿等主要人物) , 然后围绕这些人物去整理事件, 这样是不是更便于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课文呢?
诗文名句成语点评60例 篇3
1. 天涯若比邻——不远万里
2. 户外一秀峰——开门见山
3. 白了少年头——鹤发童颜
4. 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
5. 多病故人疏——患难与共
6. 火伴皆惊忙——莫名其妙
7. 四海无闲田——不留余地
8. 出门看火伴——视同路人
9. 只在此山中——进退维谷
10. 寄书长不达——沉鱼落雁
11. 我本谪仙人——自命不凡
12. 再使风俗淳——反腐倡廉
13. 夜来风雨声——下落不明
14. 满纸荒唐言——一无是处
15. 泪湿青衫袖——一衣带水
16. 十年磨一剑——惟利是图
17. 独在异乡为异客——举目无亲
18. 任尔东西南北风——无动于衷
19. 不识庐山真面目——当局者迷
20. 说尽心中无限事——畅所欲言
21. 问君能有几多愁——对答如流
22. 桃花潭水深千尺——无与伦比
23. 昔人已乘黄鹤去——空中楼阁
24. 白云深处有人家——空中楼阁
25. 此曲只应天上有——不同凡响
26. 舍南舍北皆春水——左右逢源
27. 少小离家老大回——早出晚归
28. 凭君传语报平安——言而无信
29. 晓镜但愁云鬓改——顾影自怜
30. 卷我屋上三重茅——风吹草动
31. 春色满园关不住——花枝招展
32. 千里莺啼绿映红——有声有色
33. 玉宇澄清万里埃——一尘不染
34. 千户万户曈曈日——无所不晓
35. 宜将剩勇追穷寇——除恶务尽
36. 每逢佳节倍思亲——触景生情
37. 养在深闺人未识——其貌不扬
38. 一枝红杏出墙来——漏泄春光
39. 相逢何必曾相识——一见如故
40. 大风起兮云飞扬——龙腾虎跃
41. 此时无声胜有声——妙不可言
42. 陶令不知何处去——潜移默化
43. 送君送到大路旁——在所不辞
44. 到黄昏点点滴滴——下落不明
45. 野渡无人舟自横——放荡不羁
46. 上穷碧落下黄泉——无所不至
47. 不尽长江滚滚来——川流不息
48. 蚂蚁缘槐夸大国——不自量力
49. 山外青山楼外楼——层出不穷
50. 时人不识余心乐——自鸣得意
51. 黄河之水天上来——源远流长
52. 山在虚无缥缈间——海市蜃楼
53. 君王掩面救不得——爱莫能助
54. 东风不与周郎便——金屋藏娇
55.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后会有期
56.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各得其所
57.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销声匿迹
58.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能生巧
59.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高瞻远瞩
合并同类项课例点评 篇4
我校在新的学期里面举行一个校本教研活动,就是同一个备课组的老师结对进行同课异构公开课活动,然后集中进行评课,上课老师要谈谈自己在处理教材时的心得体会,听课老师要谈谈自己听完课的收获与疑惑,第八周在七年级开展了一节,选材为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4节整式的加减第一小节,内容为同类项的概念与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法则的应用,下面是此次公开课的精彩部分与点评。
1、活动1:课前小测
(1)(72)(37)18
(2)(1311)2
446学生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进行小测自评,老师检查学习的效果,并叫两个学生将自己的解答过程板书在黑板上,老师进行简单评讲有理数加减法运算的注意事项以及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点评:课前复习有理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使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这两个方面在本节课的后续学习中都有体现,可以说是为这节课的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设计方面可以作进一步的优化,比如第1小题可以尝试改变为以下几道口算题:①、35 ②、68 ③、87 ④、25
⑤、34 ⑥、3⑦、1
1⑧、85
这样设计的好处就是计算上来讲难度不大,学生容易接受,喜欢做这样象玩游戏一样的活动,甚至教师还可以把它变成是小组之间的竞赛活动,而且又能考察到学生对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则的灵活运用能力。
2、活动2:同类项概念的引入
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同类项这个概念时,分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提出一个实际性的问题,就是如何去表达长方形的面积;二是给出几组同类项,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它们的特点,从而归纳出同类项的概念来.师生共同完成以下两个环节: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如图的长方形由两个小长方形组成,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列出代数式 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 实例引入:
观察下面给出的几组代数式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①7ab , 2ab ;
②
8n , 5n ;
③ 3x, x;
点评:利用大家熟知的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问题来引入,使问题变得浅显易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用两种方法来表示图中大的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两个代数式8n5n和2222(85)n,学生大多数能表达出来,但老师没有做进一步的引导,其实其中表达出来只是手段,关键是要得到两个代数式是相等的关系,从而引发下面一系列的思考: 你能计算吗? ①8a5a_______;②8x5x__________;③8xy5xy__________;④8x5y_____________.22为什么问题中的前3个都能相加,唯独第4个是不能相加的?这时候才顺理成章地引出同类项的概念,尽量地体现出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新知识的建构也就水到渠成.3、活动3:概念的学习
在这个活动有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师生共同得出同类项的概念,二是通过一组判断题来进行巩固,三是通过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来加以灵活运用解决一些有关求值的问题.第一环节:同类项的概念:所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第二环节:学生做一组判断题,老师后面讲评
议一议: 判断下列各题中的两个项是不是同类项,是打√,错打
22ababx与y,()
与,()
3pa与3ap,()
abc与ac,()
a 和a,()
2和-3,()第三环节:通过对同类项这个概念的理解来求值: mn3xy是同类项,那么m=_______, n________.xy比一比 :
如果和
23点评: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几组单项式,逐步得到只有具备两个相同的条件才是同类项这个概念,并强调系数可以不同,然后通过6组练习题判别是否为同类项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而且在练习过程中突现学生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形如x2y与xy2这种形式的单项式,二是两个单项式都是单独的数字比如3与2这种,然后加以讲评纠错,这样处理很好,但对于概念的学习老师只做正面的引导(强调两个相同),反面的引导(系数可以不同,顺序可以不同)较少,没有形成正反两个方面的强烈对比,所以对学生顺利掌握与灵活运用就显得不够到位.4、活动4:例题的学习这个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尝试利用乘法分配律合并同类项 例1根据乘法分配律合并同类项
22xy3xy(1)+
(2)3f2f7f
第二环节:师生共同得出合并同类项法则
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把同类项的___________,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_______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练习:下列各题的结果是否正确?指出错误的地方.2223x3y6xyyy0;(4)19a2b9ab210 7x5x2x(1);(2);(3)第四环节:把一个多项式中的同类项进行合并
例2 合并同类项
(1)3a2b5ab
(2)
2y6y2xy5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练习:合并同类项
(1)7a3a2aa
语文中考必背的50例诗文名句 篇5
■ 中考考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7—9年级学生应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实际上是为了培养同学们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
从考试内容上看,中考默写古诗文的范围比较有限——一般为《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科书中要求背诵的内容,同时一些在教科书中虽然没有,但在现实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名言警句、格言、俗语、谚语等,也在少数地区中考试题中有所体现。
■ 必背知识
1.古诗名句
(1)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曹操的《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又能反映他博大襟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涵新事物孕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6)《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道出游子惆怅心境的诗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8)晏殊的《浣溪沙》中着重描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9)杜甫《望岳》一诗中表现其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两句诗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绘塞外奇特风光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1)《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即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通过写自己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下的蕴涵丰富人生哲理的千古名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3)《饮酒》中表达诗人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4)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的千古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春花比喻冬雪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6)《行路难》中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句子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忧国忧民情思的名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8)《过零丁洋》中表达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的句子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9)《水调歌头》中饱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作者借月抒怀,表达对亲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描写潼关地势险峻的句子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21)《赤壁》一诗中抒写了历史兴亡感,想象奇绝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至今还常常被人引用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3)《无题》中常用来表现为某项工作或事业奋斗、奉献自己一生的两句诗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4)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5)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讴歌奉献精神的两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6)《相见欢》中抒发离愁的词句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7)《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的诗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8)《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直抒胸臆、直叙壮志。
(29)范仲淹的《渔家傲》中直接抒写征人忧国思乡的情感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描绘早春景象的两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古文名句
(1)奥运开幕式上,当“孔子的弟子”大声诵读“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时候,我们还听到了《论语》中对远道而来朋友欢呼的句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陋室铭》中提契全篇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描写陋室自然环境优美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爱莲说》中比喻人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醉翁亭记》中写琅琊山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6)《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叙志向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叙述自己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8)人们常引用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也说过意思相近的一句话,这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鱼我所欲也》一文提出的有关生与义的观点是:舍生而取义者也。
(10)做人切勿患得患失,而应乐观旷达,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中表现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语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高频分析
近年来,随着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虽然各地基础类试题的考查比重有所下降,但古诗文的考查这一基础考点相对比重有所上升,分值一般在10分左右。古诗文积累类题目在各地中考试题中以积累默写的形式得以呈现,考试出现的几率高达100%。从2008年各地中考试题来看,古诗词的积累部分在试卷中除少量的选择题外,一般以填空题为主,主要有这几种表现形式:一是补充续接型(直接写出与所给诗文名句对应的上下句);二是理解识记型(根据给出语句的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填写诗句);三是迁移应用型(设置某种特定的情景,让同学们据境择句);四是综合类,包括开放拓展型及归类型、赏析型等。
■ 背诵秘诀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诗文积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会背会写,所以我们在复习备考的时候,要把背和写作为最重要的要求落实好。2009年中考备考要根据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的具体要求,根据复习范围,认真落实背诵任务。首先要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这样可以有效减少错字。其次,对理解、赏析、运用型默写题,还要做好归纳梳理,使之形成系统,这样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最后,我们可以联系社会热点进行背诵,比如奥运会开幕式诵读的孔子名言。
■ 中考真题
默写(2008年湖北襄樊)。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湖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4.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吟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5.《陋室铭》中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生活中,我们既要客观地认识自己,又要客观地看待别人,任何人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正如俗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金刊建议
教学仪态点评 篇6
尊敬的„„你们好!
从平静的校园走进全国小学语文老师素养大赛,仿佛又走进了激情燃烧的岁月。这几天心情特别激动,为青年教师的多才多艺感到兴奋,为青年教师努力向上的教学基本功欣慰,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后面坚强的团体感动,为听课老师的热情,专注激动不已。受大会组委会的委托,„„我知道,老师的一笔一划,一歌一舞,我也年轻过,也参加过教师素养大赛,知道每一个教师的事迹,用一个词就是“煎熬”。人生的第一个公开课就是少年闰土,第一个测试是落花生。素养大赛设立教态奖,什么是教态奖,生而生,五二五的东西。第一是教学的态度,第二是教学的技能。具体说得体的身子和首饰,形象的阐述教学内容的时候,用优美的预调,妥帖的词语对待学生的发言的时候,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教材教学权实心意的时候,就是娇态。贯穿教学始终,从言行外表,着装礼仪,教学安排,看到教学馆,教材观,物化显现的表现,对人的尊重。尊重我们教师良好的教师职业,尊重可爱的学生。所以,新一轮教改的核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椎体关注的主体性,关注生命的体验。有什么养的娇态,体现什么养的学生观,以十六位教师,阐述教师学生观外在的体现。孩子们,是大人对小孩社会的称呼。上一届表杨学生,是对人格的赞扬,不是对教学行为具体的引导。十四号的老师在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有一个环节深深吸引了我,当孩子读到母亲这段话的时候,让孩子们体会,体会的不行,老师请他近一步体会,老师示范读,对比度,比真棒,很好更具体。当我们的老师在落花生这课中,有一个最后的孩子说不要像桃子石榴那样,要做花生那样有用的人,有一个戴眼镜的学生说不是任何东西都看外表的。如果老师引导进行多元解读,更加尊重学生的体验,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生命体验都是不一样的。当我们的同学讲到最后的一头战像的时候,老师问道战象是怎么归去呢,学生说豪迈,老师请学生写上体验。语文是有灵性的„„当我们的学生在捡贝壳的时候,写上老师说应该怎样捡贝,如果老师不让学生做套中人,也好啊,也是一种独特的感受啊,十六节课有一个最大的问题,老师愿意做套中人,愿意把我们实现设计好的板书写在上面,我建议,下次把学生心灵的的感悟写出来,难道不是吗?
赵州桥出现在前面,老师敢于打破教材的顺序,把最后一节放在最前面„„打破教材教法,尊重学生心灵特点,尊重最终的注意,难道不是教态教材观的体验吗?看月食,主题是弟弟时,我很着急,主体是月亮,正当我着急时,老师果真出现了主体。建议,看,只是一个视点,主体是月色的描写。通过教态,反应我们的教材观。教材,只是一个载体,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课标允许老师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解释,这是不同的教材观。一个人的世界决定视点,视界越高„„教师、文本、学生是对话的人际互动的过程。要达到教师学生融洽的人际关系的互动。教材反应了教学观„„ 一点看法,如果,你的对学生的尊重度,对教态理解不强的话„„ 有课本,还要把字放到屏幕上,好吗?让学生看书,更加能体会文字的魅力
初中古诗文欣赏教学例析 篇7
一、深情诵读揣摸辞气, 让学生品味古诗文的情感与思想。
清代桐城派作家在谈到欣赏古诗文时提出“因声求气”的观点, 即欣赏古文, 必得高声朗诵顾问, 从音节的抑、扬、顿、挫里体会作者的辞气, 进而体会他的感情, 体会他的整个人格和思想, 这对于实际教学来说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中学教材传统名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例, 谈谈如何通过诵读欣赏古文。
予观乎巴陵胜状, 在洞庭一湖。衔远山, 吞长江,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第一句是散句, 缓缓道来, 从容不迫, 突然一紧, 节奏猛地加快, 连续两个三音节的短句再接四个四音节的短句, 洞庭湖的气势跃然声口之上, 然后语气陡然一转, 一个“矣”字, 将作者对洞庭湖的气势及对杜甫、李白、孟浩然等前贤写洞庭湖之雄浑的诗句的那种浩叹之情和盘托出。
若夫淫雨霏霏, 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 日星隐耀, 山岳潜行。
“若夫”二字又轻又涩, 似有千种愁怨, 万般无奈。
至若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
“至若”二字, 响亮如钟, 如雨后出霁, 其音色之响亮朗润, 正与下面引出的景物棉鞋相契。
而或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耀金, 静影沉璧。
“而或”二字, 不仅告诉人们这是景物的转换, 更是情绪的转换。“或”字吐气如虹, 有如空谷足音, 旷极需极, 正是洞庭秋夜的情调。
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通过辞气的变换, 通过对不同景物的描绘的想象, 就能领会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体会到作者体情之微妙。
二、运用想象合理填补扩充, 让学生深刻领悟原文。
清代李渔说:“和盘托出, 不若使人想象无穷。”古诗文特别是古诗词高度概括的艺术, 留有许多艺术空间, 我们在诵读欣赏时要运用想象进行合理的填补或扩充, 丰富原作的内容, 从而深刻领会原文。例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 但余钟磬音。”闭上眼, 摇头晃脑一读, 就能体会到这首诗不仅写景, 还写人的心情。写诗人的什么心情呢? 只要填补好诗文中的艺术空白, 就可以领悟诗的意境。它描写了破山寺后禅院特有的清幽景色与诗人在这种景色之中的特殊感受, 看似是写景之类的山水游记, 其实更主要的是流露颇浓厚的禅隐倾向, 这些内容需要学生发挥想象才能领悟。
又如《游园不值》, 写的是拜访自己的友人没有遇到, 却见到朋友的园子里有一支正在盛开的红杏伸出墙外来, 于是就联想到朋友的园子里一定是生机盎然。诗文没有直接花费笔墨描写园子里的春景, 笔者在教学时提问学生:你们想想朋友的园子里到底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还有哪些美丽的花草树木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有雪白的梨花, 粉红的桃花, 青青的小草, 还有成群的蜜蜂在嗡嗡起舞……在这一空白处, 运用“红杏”这一纽带, 让学生想象的翅膀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里自由的飞翔, 学生兴趣浓厚, 为今后写景色的文章积累素材。
三、补充背景资料, 让学生深层理解课文含义。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背景, 在教学中适当补充背景资料,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背景资料是指与课文相关的, 对人物、情节和内容有作用的资料, 通常包括作者介绍、写作目的、社会背景、科学知识、文化背景等。尤其是在古诗文教学中, 由于作者生活的年代比较久远, 如果脱离当时的文化历史背景, 单纯讲解诗词, 学生要想充分理解感悟便很困难。阅读教学提倡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与文章主人公对话, 与作者对话”, 怎样走进文本, 走出文本, 超越文本, 需要找准时机利用背景资料。
如笔者在教学《陋室铭》时, 适当补充刘禹锡写此文的背景:“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 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 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 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 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无怨言, 反而很高兴, 还随意写下两句话, 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 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 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 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 附近垂柳依依, 环境也还可心, 刘禹锡仍不计较, 并见景生情, 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 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 满不在乎, 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 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 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 面积一次比一次小, 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 实在欺人太甚, 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 并请人刻上石碑, 立在门前。”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达到了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 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摸索方法, 总结经验, 深化古诗文教学, 让学生感受古诗文之美, 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
摘要:中华文化历史悠久, 博大精深。古诗文是中华文化中璀璨的瑰宝, 美不胜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加强古诗文欣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本文结合教学实例, 阐述了古诗文欣赏教学的方法。
【点评古诗文教学课例】推荐阅读:
课例点评稿05-25
“ATelephoneCall”课例点评10-10
雪教学实录点评09-23
《秋天》教学方案及点评08-08
雷雨教学设计点评10-27
古诗词意境鉴赏例谈09-27
《背影》教学设计及点评08-01
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09-04
《番茄太阳》教学实录、点评及反思10-27
古诗鉴赏答题方法例析(教师中心稿)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