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课的教学设计与点评(共4篇)
《绪言》课的教学设计与点评 篇1
《绪言》课的教学设计与点评
226400 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
缪徐
九年级化学的《绪言》课,是化学学科的入门课。绪言课的教学目标怎么确定?教材内容如何整合?教学环节如何设计?学生活动如何安排?等问题,一直是一线化学教师面临的难题。近期,笔者执教了江苏省初中化学教师培训活动研究课,对上述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悟,现将这节课的教学案例呈现出来,以引发大家对《绪言》教学的再思考。
一、设计思想
对照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具体内容是:了解化学研究的对象;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激发化学的学习兴趣;了解化学的基本学法。基于上述教学目标,鉴于传统的《绪言》教学中教师灌输、教学无序、学生茫然的弊端,笔者将教材内容(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进行了合理的整合和补充,明晰了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顺序,设计出了感受化学的有趣、领略化学的神奇、了解化学的作用、回顾化学的历史、展望化学的未来、体验化学的学法六个教学主版块,各个版块用精短的过渡语言相连,使彼此顺承自然、融为一体,其间,贯穿了实验观察、现象描述、阅读教材、思考辩论、表达交流等学生活动,通过学生的参与,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民主、平等、对话、协商”的新课程理念。
二、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都市的夜幕下,霓虹闪烁;欢乐的节日里,焰火缤纷;宽阔的国道上,车辆奔驰;绿色的田野中,禾苗茁壮(化肥润苗)„„这一切都和我们即将要学到的一门学科——化学密切相关。化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近他,认识他(板书课题)。首先,请同学们观察几个有趣的小实验(板书:化学—有趣)。
2.活动1:感受化学的有趣
(1)演示1:“清水”变“牛奶”——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边演示边讲述:试管里盛装的液体,看上去像清水,将一种气体通入其中后,我们发现,原先澄清的液体变浑浊了,从外观上看,这浑浊的液体颇似——牛奶)。
(2)演示2:“葡萄汁”变“红酒”——向紫色的石蕊中滴入稀盐酸(边演示边讲述:这紫色的液体很像用紫葡萄榨出的液汁,向其中滴加一种无色的液体,我们发现,“葡萄汁”变成——“红酒”了)。
(3)演示3:玻璃棒点灯——将沾有浓硫酸和高锰酸钾粉末的玻璃棒靠近酒精灯灯焰(边演示边讲述:点燃酒精灯通常情况下是用火柴,今天老师想把玻璃棒当火柴使,能成功吗?请同学们观察)。
过渡:刚才这三个趣味小实验都是和化学变化相关的。感受了化学的有趣,我们再来领略一番化学的神奇(板书:神奇)。
3.活动2:领略化学的神奇(1)播放录像:神奇的液态氮。
(2)教师讲述:液态氮是神奇的,不过,液态氮距离我们并不远,空气里含有大量的氮气,通过降温、加压,氮气就可以转变成液态氮。化学的神奇,不仅仅体现在它能研究已经存在的物质,还体现在它能够通过变化的手段,制造出自然界里原本不存在的物质,请看录像。
(3)播放录像:神奇的合金。
(4)教师讲述:形状记忆合金很了不得,在航空航天事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一定的温度下用形状记忆合金制成卫星天线,然后在低温下将天线揉成一团保存在卫星舱里,卫星进入轨道后,将天线送出舱外,由于阳光照射温度升高,天线又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领略了金属材料的神奇,我们再来一睹非金属材料的风采。
(5)投影图片:神奇的非金属材料。
①神奇的斧柄(教师讲述、设问:每位登山运动员手里都拿着破冰斧,这破冰斧的斧柄就是用玻璃纤维制成的。斧柄不用金属而选用玻璃纤维,由此可见,这种玻璃纤维有什么特点——轻,强度大)。
②神奇的绳索(教师讲述、设问:画面上的尼龙绳直径只有6mm,但却能吊起2t重的汽车,可见这种尼龙绳——很结实,强度大,不易断)。
③神奇的隔板(教师讲述、设问:这是用人工的方法合成的隔板,板下烈焰喷射,板上的猫咪悠然,显然这种隔板的独特性能是——隔热)。
④神奇的鸟笼(教师讲述、设问:在鸟笼外面蒙上一层透明的薄膜,然后将鸟笼置于水中,鸟儿不仅安然无恙,还在向笼外的小鱼发问:咳,新邻居,你从哪里来?同学们想想看,蒙在鸟笼外面的膜 具有什么特性?——隔水透气)。
过渡:需要注意的是,化学之所以成为一门重要的科学,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有趣和神奇,更重要的是,化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同学们带着以下两个问题去阅读教材的第三段(板书:作用)。
4.活动3:了解化学的作用(1)投影思考题:
化学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化学学科研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学生阅读、思考、交流。
(3)师生互动:同学们说得很好,不过老师觉得,在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方面大家谈得还不是很多。其实,只要同学们把眼光放近一点,我们还会有好多发现。大家看看自己今天穿的衣服是什么面料做成的?(棉、化纤、棉和化纤混纺)化纤是什么?化纤就是用化学的方法合成的纤维;你能说出厨房里常用的调味品吗?(味精、醋、加碘盐)味精中的谷氨酸钠、醋中的醋酸、加碘盐中的氯化钠和碘酸钾都属于化学物质;家庭装修中用到的油漆、PVC管子等装饰材料也都是化学物质;此外,常见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的轮胎,都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橡胶),对,这些橡胶也大多是用化学的方法合成的。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健康以及工农业生产都相关相联。
(4)教师讲述: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具体说,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板书: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
过渡:化学是如此的重要,如此的奇妙,但是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经过了漫长的历程,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板书:历史)。
5.活动4:回顾化学的历史(1)投影:
古代
发现和利用了火
陶瓷、铜器、铁器、纸、火药、酒、染料
(2)教师讲述:古时候,人类发现并利用了火,在此之后,又陆续发现并利用物质的变化制造出了对人类生存具有实用价值的许多产品(投影陕西半坡出土古代彩陶盆图片),这是陕西半坡遗址中挖掘出的古代彩陶盆;(投影东汉酿酒图片)这是东汉时代酿酒的画像;(投影越王勾践青铜剑图片)这是卧薪尝胆故事的主人公越王勾践的青铜剑;(投影唐代蜡染屏风图片)这是唐代的蜡染屏风。虽然古时候人类已经开始接触化学、运用化学了,但对化学的认识还是肤浅的、粗糙的。
(3)投影:
近代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
发现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
(4)教师讲述:到了近代,人们对化学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投影道尔顿、阿佛加德罗的画像),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阿佛加德罗先后提出了原子、分子的学说,并用原子、分子的学说解释了一系列化学变化现象,至此,化学才真正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尽管道尔顿提出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是人们依然把原子之父的美誉送给了他,因为他为化学学科的建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之后,人们又提出了物质是由元素这一基本成分组成的观点,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还把组成物质的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了一张表(投影门捷列夫画像),经过后人的加工完善后,形成了今天的元素周期表(投影元素周期表)。
(5)投影:
现代:利用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进行微观的探究
(6)教师讲述: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深入了,现代科学家已经具备了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探究物质内部奥秘的本领,扫描隧道显微镜是一种能将观察对象放大几十万倍的先进仪器(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图像照片),这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到的构成苯的粒子——苯分子的照片,这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到的构成硅的粒子——硅原子的照片。目前,化学家们正在纳米材料的研制上进行着大胆的探索(投影纳米铜的照片)。
(7)学生思考(投影):
通过上述化学史的简要回顾,你有了哪些想法?(8)学生表达:
①人们认识事物,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②化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③真理是在错误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
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化学必将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
过渡:不过,也有人认为,化学是破坏环境的祸首,对此,你是怎么看的(板书:前景)?
6.活动5:展望化学的前景(1)说说化学的功过。
①引导学生讨论或辩论,然后总结得出:环境恶化——不是化学惹的祸;人为因素是关键(投影)。
②教师讲述:其实,人类的环保意识已在逐渐增强了,比如,含磷洗衣粉对水质的影响很大,现在已经开始推广无磷洗衣粉了;以前冰箱里用的制冷剂是氟里昂,氟里昂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因此,现在已经开始推广无氟冰箱了。
(2)展望化学的未来。
讲师讲述:为了让化学更好地造福人类,科学家已经着手在化学工艺的改进上动起了脑筋。他们正在想方设法使化学生产变得无污染或者少污染,这种对环境没有破坏作用的化学被称之为绿色化学,可以肯定,未来化学的前景是——绿色化学在召唤;造福人类美名扬(投影)。
过渡:有人说,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同学们赞同这个观点吗?(赞同)为什么赞同呢?(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多更好地去学习知识)。化学学习的方法和要点比较多,今天着重向同学们介绍三种方法(板书:学法)。
7.活动6:体验化学的学法
(1)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投影)。
师生活动: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因此,对待化学实验,我们要予以高度的重视。观察实验现象不是看热闹,而是要看门道。比如,一开始我给同学们做的“清水”变“牛奶”的实验,仔细观察之后,我们就有必要思考,清水真正是水吗?向其中通入的气体是什么气体?为什么会出现变浑浊的现象等。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如此,对于某些图片的观察也是如此,我想利用刚才看到的一幅图片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观察习惯和分析能力。苯是一种物质,该物质由苯分子构成,这是经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几十万倍以后拍摄出的苯分子的照片,观察这幅照片,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苯分子有点像棉花、云朵;苯分子很小;苯分子之间有间隔等)
(2)注意理解、善于记忆(投影)。
教师讲述:化学学科有理科的推理性,也有文科的描述性,因此,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解和记忆的有机结合。对于某一化学知识,能理解则理解,暂时不能理解的我们可以用记忆的方法把知识贮存起来。比如,氧气、水、二氧化碳的化学符号分别是O2、H2O、CO2(投影),现阶段我们还无法理解这些符号的含义,但是我们可以先把他们记住,等学到第四单元的课题4时,我们就能理解其具体的含义了。
(3)及时巩固、加深认识(投影)。教师讲述:化学有易懂、易忘、易错三个特点,也就是说,听时容易懂,过后容易忘,考时容易错。应对易懂、易忘的法宝是什么呢?就是及时巩固、减少遗忘。每一节化学课过后,同学们都要用几分钟时间把当天所学内容梳理一下,该理解的理解,该记忆的记忆,该追问的追问,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你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8.活动7: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表达所学所感所悟。9.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是化学的入门课。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现在你们已经被师傅领进门了,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潜心修炼。祝愿同学们在化学这位新朋友的陪伴下,健康、快乐地成长!下课以后的作业是——
10.布置作业:
(1)点燃一根蜡烛,把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记录下来。(2)预习第一单元课题1。附:板书设计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物质组成、结构、有趣;神奇;作用;
—化学—
性质、变化规律
历史;前景;学法
三、教学点评
执教过后,笔者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听课老师普遍认为这是一堂精彩的绪言课,主要亮点有: 1.教材整合巧妙。《绪言》部分的教学内容泛而杂,如果不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教学肯定会零乱无序。教者深谙此道,他将教材内容进行了巧妙的整合,缘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真正体现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新型教材观。所设计的六个教学活动,环环相扣,流畅自然,把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入了化学学科的大门。
2.学生积极参与。因为《绪言》部分学科考点不多,因此,传统的《绪言》教学,教师大多摆脱不了“知识本位”观点的束缚,而采用满堂讲的方法,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型学生观是背道而驰的。本节课,教者在学生活动的设计方面做得很精当,几乎每一个教学版块都融合了学生活动,既有实验观察、现象描述,又有教材阅读、讨论交流等,形式多样。教者的教学设计始终没有背离“不失时机地将话语权、思考权交给学生”的教学理念,趣味实验中有学生对现象的描述,图片展示中有学生对材料特性的推测,化学史呈现中有学生对化学成为独立学科漫长过程的思考,学法介绍中有学生对观察方法的体验(让学生第二次观察苯分子的图像),正因为教者敢于放手、善于引领,“说说化学功过”的教学环节中才有了“环境恶化——不是化学惹的祸,人为因素是关键”精彩的现场生成,才有了听课老师发自内心的掌声(听课过程中听课老师集体自发鼓掌两次)。
3.目标有效达成。在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尤其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上,本节课是十分有效的。在演示趣味实验让学生感受了化学的有趣、投影录像图片让学生领略了化学的神奇之后,教者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将教学的视角转向了化学和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的联系,教者的设计意图很明显,有趣和神奇只能让学生感到好玩,只有拉近化学和生活的距离,才能让学生感到化学有用,感受了化学的有趣和有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才能持久。“回顾化学的历史”教学版块中思考题的呈现,巧妙地渗透了“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真理是建立在谬误基础上”等思想观念,帮助学生树立了敢于向真理挑战的信心和决心。“体验化学的学法”教学版块,没有停留在空洞说教的层面上,而是把学生的思绪拉回了一开始所做的趣味实验,拉回了先前观察过的苯分子图片上,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真切体验到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重要性。
4.教学彰显美感。首先是语言美,无论是导语、过渡语、结束语,还是教学过程中的其他用语,教者的语言都凸显出了精练、准确、悦耳、亲和的风格,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其次是画面美,ppt背景变换不多,但朴素清新,新课导入时呈现的上海外滩霓虹灯、节日礼花等画面,都能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再次是板书美,黑板上留下的文字并不多,但布局合理、匀称,字迹清秀、洒脱,令人过目难忘。
但也有听课老师反映,本节课的设计起点偏高,一般教师不具备执教老师的语言功底,一般学校的学生也不可能有上课班级那么好的综合素质,这样的教学设计在乡镇学校使用,恐怕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有的老师说,乡镇学校不可能每个教室都配备投影仪,如果教者不用投影仪辅助教学,而是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片资料,该课的推广价值也许更大。
一节课的成败和褒贬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一线教师应该立足于课堂教学,用新型课程标准去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用新型教育理念去冲击陈旧的教学惯性,不断提升自己教材处理的功力和课堂的驾驭能力,如此,教学相长、师生双赢的教育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该文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年10期
《绪言》课的教学设计与点评 篇2
一、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几种典型课型
1.“实用”为主,直入“考点”型
有些教师的绪言课只是简要叙述一遍化学的定义,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然后从定义中提炼出“考点”: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变化———包括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接着配以大量练习训练学生辨析以上两组概念,以求达到考试要求。这一类型的第一节化学课其实不能称之为绪言课,它看上去最“实用”,但实际上没有体现化学学科的特征。
2. 满堂资料史实,说教叙述型
该类型的绪言课,通过图片展示,列举史料,从化学的发展史开始阐述化学与人类文明的密切关系,体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教师的讲述占用了课堂的始末,于学生而言只是听了一场科普讲座。实践表明,试图仅仅通过介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现实。
3. 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型
不少教师认识到化学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许多奇趣小实验,如“清水变牛奶,牛奶变清水,牛奶变可乐”“大象牙膏”“魔棒点灯”……这些小魔术让学生兴奋新奇,但其中原理学生无法理解,教师又暂时不适合解释,这种一时的好奇不等于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存在的问题
1. 唯中考论,对绪言课功能和价值认识不足
绪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貌并初步渗透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不少教师把考点作为授课的唯一“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而忽视了渗透化学学科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在多年的初中教学实践中,目睹了许多学生很艰难地学习化学的过程。他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学生认为教师每节课都罗列了太多需要他们去“死记硬背”的事实性知识材料和内容、学生所学到的化学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不甚清楚、在学生看来化学知识过于抽象等。这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困难,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观察,许多初中学生学化学只是在“背化学”,由于初中化学的知识容量少,对综合应用的要求也不高,所以学生不用化学思维思考,只要记住相关知识点,在考试中也能获得较好的分数。但进入高中,知识体系变得繁杂,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提高,对于没有形成化学学科思维的学生,学化学将变得举步维艰,高中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将事倍功半。
2. 教材无绪言课,缺乏教材二次开发能力
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指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学校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所选用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并辅以其他教学资源[1]。目前各地所使用的教材中,有些版本是没有编写绪言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对绪言功能价值的理解,选取设置合适的内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由于所选取设置的内容必须综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既要让学生有兴趣参与,更要有能力参与,这无疑是一个需要精心设置,通盘考虑的过程。缺乏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应该说是许多教师没能上好绪言课的关键因素。
3. 重视化学趣味性、有用性,忽略化学学法指导
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展示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重要性,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是对绪言课所承载的功能认识片面化的结果。我们知道化学课不总是有趣、热闹的,教师应该注意围绕“学化学”的话题展开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开“化学重要”“我要怎么学”的问题,帮助学生获得认识与体会。否则,所谓的趣味性只能引起学生的一时新奇。学生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认为绪言课和真实的化学课堂离得太远,绪言课只是教师的一种“作秀”。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应建立在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知识的体验中,这样的热情和兴趣即使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这是必然的)也能够得以维持和发展。
三、基于化学学科特质的绪言课实践与反思
1. 绪言课应具有的功能与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教育的启蒙,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功能是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貌,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了解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意识到化学要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其价值是帮助学生形成关心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其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
2. 体现化学趣味性和实用性,要让学生体验如何“学化学”
结合一节绪言课教学设计案例对如何体现化学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体会感悟如何“学化学”进行分析。
环节一:联系生活的实验探究活动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一款热卖产品“暖宝宝”。其成分:铁粉、水、活性炭、盐。功能:短时间发热,40℃以上保持12小时,可用于防寒、户外保暖。发热原理:铁为粉末状,铁、碳、水和盐构成原电池,形成原电池效应,大大加快氧化还原的速率,使铁短时间生锈放热。
“暖宝宝”主要成份之一是铁粉,利用其发热原理设置如下情境: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认识其性质、变化,让学生切身感受化学学科的趣味性,体验实验这一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研究铁粉的性质
a.观察铁粉(色、态、味);
b.将铁粉洒入水中[密度(与水比较)、溶解性];
c.将铁粉洒入食醋中(比较与洒在水中的区别);
d.将铁粉洒向酒精灯火焰(这就是节日里绽放在夜空的烟花)。
教师及时小结:通过实验获得有关铁粉性质方面的认识: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可燃性等。
(2)深入研究铁粉的生锈变化(教师演示)
a.对比观察使用前后的“暖宝宝”,根据生活经验及实验检测判断出铁粉变铁锈。
b.通过使用说明的简单介绍,引出“空气”这一使铁粉生锈的条件,接下来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感受空气参与铁粉生锈过程的事实。
c.“看见”空气的环节设置:根据气压差原理认识气体被消耗。该知识点虽是学生初二物理学过的,但这个知识点本身抽象,许多学生依然不是很理解。所以,这个环节为理解下面的实验作铺垫,减少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d.验证空气参与铁的生锈过程。
实验设计:将“暖宝宝”装入锥形瓶,塞好带导管的橡皮塞,夹好止水夹。导管另一端插入盛水的量筒(滴几滴红墨水,并记下此时刻度),待锥形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量筒液面变化。
教师及时小结:关注探究过程中铁粉的变化,包括颜色变化(由黑色变为棕褐色)、某些特性的变化(不能再被磁铁吸引)、能量变化(放热)等。
(3)总结: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a.关注物质的性质;
b.关注物质的变化;
c.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对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环节二:让学生体验奇妙的微观世界,欣赏简洁的化学语言
中学化学学习的思维方式,是从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入手,从原子、分子水平进行研究和探索,用化学符号系统进行描述。从宏观、微观、符号三者联系的角度认识和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1)建立模型,体验奇妙的微观世界
化学的本质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所以,要让学生在初次接触化学时就对微观世界有所体验。在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以搭积木类比建立模型是比较恰当的形式。物质都是由大量我们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就像小孩子搭的积木模型,当你往模型上添加积木块或减少积木块时,一种模型就变成了另一种模型,甚至相同的积木块也可以组合成不同模型。
(2)欣赏简洁优美的化学语言(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告诉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宏观现象进行描述,要从微观层面进行解释,还要用化学符号进行表征,化学语言简洁优美,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环节三:通过展示史实与应用,感受化学学科价值与魅力
展示从古至今,化学史上的重大成就,让学生体会,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化肥和农药,全球粮食产量将要减半;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抗生素等药品,人类的平均寿命将缩短25年;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各种新型材料,人类文明的进步将举步维艰。
3. 绪言课的教学中应渗透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重视以化学基本观念为线索,将化学的基本观念渗透在教学中。在绪言课实例中,始终以铁粉为主线,在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化学基本观念的渗透。通过认识铁粉的性质及其变化,让学生明确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及其转化,渗透化学转化观、能量观;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体验、搭建模型等手段,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认识活动,渗透实验观、微粒观、科学本质观;最终通过对铁粉生锈原理的认识和分析,让学生明白化学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渗透化学的价值观、STS教育。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将三维目标精心提炼与整合,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与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3],而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4. 实验是让学生体会化学基本观念的有效途径
实验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良好平台,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载体,而教师在实验设置中,往往过多注重知识目标的落实,过于集中论证结果,体系的变化过程往往被忽略,这也是导致学生逐渐对实验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
例如,前文提到的实验要从“暖宝宝”中分离出铁粉,可提醒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怎么分离?使用磁铁的具体操作细节?如果直接用磁铁吸引,会发现铁粉很难从磁铁上分离下来,要用包上塑料袋(或滤纸)的磁铁吸引,然后小心收拢塑料袋(或滤纸),移开磁铁,就能很好地将铁粉与磁铁分开。二是为什么要分离?要让学生明白,要研究一种物质首先要获得尽可能纯净的物质,这种理念在后面的教学中也会涉及。
5. 让学生感受化学学科价值
通过前文的实例,请学生根据“空气是导致铁生锈”的认识,列举生活中铁制品的防锈措施,体会其中的防锈原理,用鲜活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应用价值。一直以来,化学学科饱受误读,被当作是污染、危害的代名词。通过列举古代、近代的典型化学史实,播放现代化学在高科技材料上的应用视频,让学生感受化学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们认识到:“科学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4],而具体打开哪一扇门,决定于拿着这把钥匙的人的素养!
摘要:九年级化学绪言课对于学生学好化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几种典型课型,并对这些典型课型背后的原因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剖析,对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核心要义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教学现状,功能价值
参考文献
[1]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和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对一次小专题总结课的点评与思考 篇3
【关键词】学程总结;小专题;“四题”策略;“三要”;“三防”
00000000
2课堂教学点评
2.1本节课的三个亮点
本节课的课题定为《二次函数中的线段最值问题》,具有目标明确,切入口小的特点.再从备课组所选编的题组以及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三个明显的亮点值得大家学习.
1.定位“标本”化
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充分依据课程标准和课本要求踩点,这些选题所涉及的知识、方法、能力紧扣考点要求不超范围.比如求线段长度,都保证所求线段平行于坐标轴或有一个点在坐标轴上,可以直接求值或通过勾股定理解决,不涉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这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不超纲本也是南通市中考命题一直坚持的,这一点也是专题总结编题时要注意的,一味的移植新知识,超越“标本”打“擦边球”的做法不值得提倡.
2.题组系列化
本节课的最大特色就是通过题组教学充分榨取例题的教学价值.通过精心编制的系列题组,层层递进,实现由一题通一类,一法多用,让学生在解题中学会解题.比如,求线段最值问题首先转化为求线段的函数解析式问题,让学生形成基本的方法,接着进行变式,改为求与x轴平行的线段,原有的方法不好直接应用了,再引导学生改变思路向基本方法靠拢.这种做法,让学生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会产生联想,联想“问题的原型是什么?”“当时的路径是怎样的?”“我们现在往哪个方向思考比较好?”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形成良性的自我启发.这种“用前面的结论来解决后续的问题”的思想方法是我们需要的,也是我们在中考试卷中常采用的方法.南通市有好几年中考题,第一小题,第二小题实际上都是铺垫,是为后面的问题做准备的,学生要有这样的意识,而且在解题中要有这样的行为,这样才能有助于他获得解题的成功,才有利于他循着他原来的解题的步子走下去.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本节课的题组设计是很成功的.可以说是既紧扣了“求线段最值”这个主题,又将思路、方法、策略“串珠成链”,值得借鉴.
3.引领重启发
本节课教师的教学引领充分激发了主体的求知需求,以启发学生的“元认知”为主.老师的教学语言简洁,富有启发性,语速平缓,一字一句,让学生听清楚,想明白.这样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指令,还是对题意的阐述都能给学生帮助,加深了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解题自信,也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一直讲,在解题教学里面一定要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教会学生思维,而不仅仅是教具体的解题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元认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在今天的课堂中,老师做得非常好,比如,老师说“你看到这个题目里要求PQ的范围,你最想做什么?”这其实就是一个思维定向,在学生第二问出现困难时,老师说“我们来看看,这个第二问和刚才解决的第一小问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等等这些充分说明了教者有了教学生思维的意识和做法,只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学生一定会慢慢学会解题,掌握一定的解题策略.
2.2小专题总结的“四题”策略
除了以上三点,在本节课中教者还从“读题”、“析题”、“说题”、“品题”四个角度将题组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演绎得精彩纷呈,具体简述如下.
1.读题——点线成面,纵览全局
小专题总结尽管切入口小,但是同样有一个由点连线,点线成面的过程.而这一过程除了教者在设计教学材料时的匠心独运外,更重要的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体会.因为总结过程是一个自主提升的过程,所以教者在设计学材时更多的是将显性的教学目标隐性化,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经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教者的教学意图就隐藏在题组之中,如何引导学生从题组中“读”出“题意”就成了本节课的关键.教者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母题与各种变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在与x轴“垂直、平行、斜交”中看出了题组中暗藏的“主线”,形成了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化为垂直方向”,实现由点连线的功能,最终通过“灵活运用”和“悟学反馈”将成果扩大化,实现点线成面,纵览全局.
2.析题——追求路线,曲径通幽
在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时,教者始终强调解题分析,从“元认知”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启发,寻找思维的“路线图”.如,变式一的处理,许多学生(包括笔者)当时的主要想法就是要模仿母题建立一个目标函数解决问题.但是,问题是对于学生来说在变式一中建立目标函数要用纵坐标表示横坐标,这对一次函数不是问题,对二次函数就是一个大问题了,学生走这条路由于计算的功力不够就会走不下去(如第一个展示的同学就用的这个方法,结果走不通了).教者在这个时候并不急于将学生向预设的方法上引导,而是耐心倾听学生的困惑,加以巧妙的点拨,正在笔者担心的时候,没想到同学们受到启发三下两下就“化平为直”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将问题解决了,真给人一种曲径通幽,峰回路转的感觉.
3.说题——暴露思维,精彩纷呈
让学生说题,说题意的理解,说思维的障碍,说障碍的突破,说思路的获得,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是解题教学中应值得提倡的.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说题的作用,利用个体思维激活了群体思维,使得整个思维的过程精彩纷呈.比如,变式一中求那条水平线段的最大值时,第一个女生采用直接模仿母题建立函数的方法,结果此路不通.教者启发她对比变式一与母题之间的联系,引导她发现水平线段最大与垂直线段最大的关系,此时群体的思维被激活,大部分学生豁然开朗.在本节课中既有教师的引领说题更有学生的模仿说题,既有学生独立说题,也有几个学生接力合作说题,在说题过程中少展示成功的路径,多展示碰壁的过程,在教者的恰当点评中,学生的思维随之点燃,方法、策略从此形成.
4.品题——细酌慢饮,提升境界
本节课在教学中强调的是“悟学课堂”,教者真正抓住了“悟”这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留足时间,让学生探索解题思路,审视解题过程,更重要的是在变式完成之后引导学生纵观题组的特点,品味教者的意图.正如一位同学所说“这节课我的收获是,掌握了求线段最值的基本方法——函数法,然后就是设法将其他问题向基本问题转化”.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并不像有些教师所说“只能靠说教”,而是可以让学生慢慢“品”出来的,关键是教者要有这个意识,要有巧妙的方法,还要舍得花时间.正如卢梭所说“最重要的原则是要浪费时间”,在这看似“浪费”的时间中,学生的境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难道还不值吗?
3关于小专题总结的几点思考
3.1小专题总结“三要”
1.小专题总结要做到“小而准”
小专题总结的“小”是指覆盖范围小,而范围小容易造成适用性不强,所以这就要求教者的选题要有针对性,要瞄准中考必考知识、方法或题型,要瞄准学生易错、必错的考点进行小专题的设计,确保选题效度.本节课的选题就是准确而有效的.
2.小专题总结要做到“小而深”
小专题总结尽管覆盖面小,但是知识、方法的深度却不能小.选准了课题之后,要在组题上下功夫,做到层次化、递进化、通式化,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点线成面,最终要形成一定的套路和策略.要做到通过这个小专题总结让以后相关问题不再是问题.正如评课时一位老师所言“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今天在这个小专题上的深入,为的就是此后的“太平”.比如,本节课的题组设计从垂直于x轴的线段到平行于x轴的线段,再到特殊斜交线段,最后到任意斜交线段,难度逐渐加大,直至学生最终形成“函数化策略”,形成“转化意识”,学会“转化的方法”.可以说是由知识到方法,由方法到策略,由策略到思想拾级而上,真正做到了“小而深”.
3.小专题总结要做到“小而全”
小专题总结的“全”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就某一个专题知识、方法的总结要全面;二是指要设计系列专题,用若干个小专题将一个大专题全覆盖.前一个全面容易做到,因为它毕竟是一题一法的工作.而后一个全面是个难题,它要求教者要有全局的观点,对知识、方法等要有全面的理解与认识,必要时还需要调动全备课组的力量,划分小专题,分工合作,做成一个大专题下的系列小专题.关于这一点笔者觉得值得所有的学校和备课组思考.
3.2小专题总结“三防”
以上阐述了小专题总结的“三要”点,为了防止小专题总结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小专题总结还应注意以下“三防”.
1.小专题总结要防止“小而偏”
小专题总结的针对性要强,要瞄准考纲、考点,不搞冷门,不“剑走偏锋”,不做无用功.这一点就不多阐述,想必大家能理解,必竟我们进行的是中考总结,在这个阶段不宜做过多的发散.
2.小专题总结要防止“小而繁”
笔者在此处讲的“繁”有三层含义.一是形式繁,一段大容量的表述,一个复杂、拼凑的图形,让学生一看就生厌,就不想研究;二是过程烦,解题的过程冗长而繁琐,将专题的特点淹没在长篇的过程中,不利于突出主题;三是结果繁,是指结果的表达式,或结论不便于概括或归纳为一般的形式,不利于专题结论的整体迁移.因此,在设计小专题时教者要避“繁”就“简”,让小专题容易“入眼”、“上手”、“进心”.
3.小专题总结要防止“小而难”
对一节初中化学单元复习课的点评 篇4
结合《初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下面对徐老师一节初中化学单元复习课的点评。
徐老师的课堂,和谐、自然,充满亲和因子。她的脸上一直洋溢着微笑,她的眼神一直充满期待。徐老师课堂上循循善诱、耐心引导,适度鼓励,她清晰的表达,抑扬的语句,让学生如沐春风,也让听课者轻松愉快。
徐老师的课,构思精巧,从猜谜引入复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化学课的角色,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徐老师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通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让学生夯实基础,注重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自主纠错,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人本;徐老师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的区别,引导学生总结了七种方法,并比较实验中的最好途径,让学生的思维即发散又归一;徐老师在教学中能根据学生课堂实际,进行同一知识点的变式训练,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徐老师在复习概念时,注重概念的内涵的认识和辨析,细致入微的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概念,让学生在巩固旧知中理清学习的思路、知识的体系。
徐老师课堂板书的动态生成,课堂结束时黑板上的知识网络清晰的反映了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可见,她对板书的构思是化了一番功夫的,随着课堂的深入推进,她的每一笔都准确到位,滴水不漏,最后形成单元的体系,从板书的设计也反映了徐老师良好的教学基本功。
【《绪言》课的教学设计与点评】推荐阅读:
绪言走进化学实验室06-18
教学设计反思与点评09-04
《音乐与游戏》教学设计以及网友点评05-16
我们的画教学设计与点评06-14
雷雨教学设计点评10-27
雪教学实录点评09-23
《背影》教学设计及点评08-01
课的《到期归还》教学设计07-01
《秋天》教学方案及点评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