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教学方案及点评

2024-08-08

《秋天》教学方案及点评(精选8篇)

《秋天》教学方案及点评 篇1

《秋天》教学设计及评点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恩阳中学

张 勇

一、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1)

三、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2)

四、教学设想:

以多媒体画面切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他们自己感悟诗意。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引秋: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秋天的景色或秋天的诗引入)。

(二)诵秋:

1.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

2.生评;

3.师读生听(听节奏、听感情)(出示多媒体配乐画面); 4.生评,师随机点拨;

5.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6.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7.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

(三)品秋:

1.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可以研究老师揭示的问题,也可互问互答(出示问题);

2.汇报探究结果;

3.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由学生朗读);

4.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四)写秋: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画(出示音乐);

2.请同学们读出自己的诗或展示自己的画;

3.请同学们伴着音乐一起歌唱秋天(出示配乐画面、生齐背诵)。

附:

这篇教案经过执教者的实践,在全区召开的七年级语文课改培训会上面对二百多位初中语文教师上了一堂成功的观摩课,获得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

1.诗歌教学突出了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诵的特色,让学生初步完成了对诗歌美的欣赏。

2.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讨直至最后能独立品诗、写诗或作画。

3.较好地把握了诗文的内涵,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读诗感悟生活,通过联系生活更好地品味诗意,领悟意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恩阳中学语文教研组

《秋天》教学方案及点评 篇2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到二年级下册的三册课本中, 每单元的第一课都是集中识字, 以朗朗上口的词语、儿歌、韵文、谚语等形式呈现。这次执教的《识字二》是第二次集中识字。“练书法”“画图画”等12个词语展示了小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通过读词语、想画面, 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识记生字, 一定会感到亲切、有趣。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援会认“棋、弹”等11个生字。会写8个字。认识并学写新部首“戈”, 感受汉字书写中穿插带来的紧凑美。

2援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积累词语, 感悟动词的运用准确。

3援感受课余生活的多彩与乐趣, 学习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表达。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以下教学理念。

一、识字教学要找准起点

我们生活在母语的文化氛围中, 学生识字的途径很多, 许多生字可能早就认识了。如果还是一厢情愿地把要认识的字逐一呈现, 就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费时低效。

为了找准学生识字的起点, 我在课堂上设置了“火眼金睛辨真假”的环节, 区别哪些是“真”生字, 哪些是“假”生字, 以确定教学的重点。课堂时间有限, 我们所做的抽样不能代表全部。为了不遗漏“真”生字, 需要给全体学生一个补充表达的权利:谁发现哪个字不认识就对老师摇摇头。这样既帮助教师发现识字教学的重点、难点, 又保护了儿童的自尊心。

二、识字教学宜活泼生动

教学中应抓住儿童的年龄特点, 设计活泼生动的识字游戏, 比如“当孙悟空”“摘苹果”, 变换不同的形式, 比如把生字编成短文, 放在语言环境中复习巩固等, 让识字教学变得趣味盎然。

学生的识字量是各不相同的。“真”生字中有的字对一些学生来说又是“假”生字, 让这些学生陪着一起学习, 他们很难耐心地坚持一节课, 甚至会影响课堂秩序。因此, 明确“真”生字后, 让学生自学, 请认识的学生当小老师, 能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认识这些字的学生对于来自同伴的指点, 往往听得更专心。这样分层教学, 让每个学生都各得其所。

三、识字教学与生活联系

生活交际使每个学生的大脑中都有许多的实词音节积累, 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实词音节与汉字字形间的联系。既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又将他们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天地, 培养在生活中学语文的意识。

四、写字教学指导求精

本课要求书写的8个生字中, 6个都是左右结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 已经基本掌握了左右结构的字一般是左窄右宽这一规律。而书写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结构松散, 不紧凑。因此, 本课的写字指导应抓住汉字书写穿插避让的规律精细指导, 并在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一过程中, 让学生体会到相互谦让、和谐共融的思想,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摸学情, 定重点, 初识生字新朋友

师:看, 这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11个字。 (课件出示本课要认识的生字) 这里面可能有你不认识的“真”生字, 也可能有你早就认识了的“假”生字, 那我们来做孙悟空, 火眼金睛辨真假!哪个孙悟空来读一读?

师: (指名读) 孙悟空1号, 孙悟空2号, 孙悟空3号。徒儿们仔细看啊!

(孙悟空1号读生字, “航”字读错了。)

师:老师还没有教, 你就认识了10个生字, 太了不起了!

(孙悟空2号读生字, “模”字读错了。)

师:真棒!又一个识字的小明星!

(孙悟空3号读生字, 11个字全部都读对了。)

师:你们三个是怎么认识这么多字的?愿意把经验分享给大家吗?

孙悟空1号:我家里有中国象棋, 我就认识了“棋”字。

孙悟空2号:我喜欢读课外书, 所以就认识了很多字。

孙悟空3号:我每天都要弹钢琴, 我家的琴谱上有“钢琴”两个字。

师:看来, 读书、留心观察, 都是帮助我们识字的好方法。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三位。

(把真正的生字“航”“模”字卡贴在黑板上)

【点评:采用“火眼金睛辨真假”的游戏, 帮助教师摸清了学情, 确定了真正的教学重点, 做到了以学定教。让学生当孙悟空, 也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 其他的9个字中还有不认识的吗?我们再来看一遍, 大家在心里念, 遇到不会的就对老师摇摇头。

(教师抽卡片, 观察学生的反应, 没有人摇头。)

师:都认识了, 开火车读。 (生开火车读)

师: (师指着“航”“模”两个字卡) 原来它们俩才是真正的生字啊。老师先不教, 知道为什么吗?

生:老师是想让我们自己学会吧。

师:对!那准备怎么学呢?

生:拼拼音, 课本上的小苹果里有拼音。

生:给它组个词。

师:同学们各有各的妙招, 那就开始吧。

(生自学生字)

师:哪位同学愿意当小老师?教读音啊, 组词啊, 字形啊, 都可以。

生:我来教第一个字:航, 舟字旁加点, 横, 撇, 横折钩, 就是航。跟我读, 航。

(生跟读)

生:我会给“航”字组词:航模、航行。

生:我也会。航空母舰、航天员。

师:中国第一位飞上太空的女航天员就是我们河南的———

生:刘洋。

师:第二个字谁来教?

生:“木”加“莫”就是“模”, 模型、模特。

生:它还可以读m俨, 一模一样。

(师相机板书:m佼模型模特;m俨一模一样。生齐读。)

师:好, 这两个生字已经成为我们的新朋友了, 识字和认人一样, 见面多了就熟悉了。让我们到课文中去见见它们吧。

【点评:重视学法引导, 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二、读课文, 频见面, 生字变成老朋友

师:课文很短, 12个词语, 自己读一读, 认不准的再看看拼音。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

(一生读)

师:字音读得很准确, 如果能不拖音就更好了。读词语时把一个词语的字读在一起, 词与词之间停顿一下, 听老师读。

(师范读。生自由练读。)

师:请你再来读一读。

(生再读课文)

师:对, 就这样读。

师:你们也能读得很好!同桌之间互相读。读对了, 就伸出大拇指称赞他说“你真棒”。

(同桌之间互读)

师:谁得到了同桌的大拇指请举手。 (生举手) 你们真棒!这两位同学都得到了对方的称赞, 我请他俩给大家读课文, 交替读。

(同桌交替读, 男女生比赛读, 全班齐读。)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次你还会吗?先自己练练。

(课件出示)

() 书法 () 图画

() 象棋

() 钢琴 () 二胡

() 京戏

() 花草 () 鸽子

() 金鱼

() 航模 () 电脑

() 天气

师:谁来填?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填上的第一个字都是表示什么的?

生:表示动作的。

师:真会动脑!好, 老师和大家合作读书。我说后面的, 你们说表示动作的词。

师:书法。

生:练书法。

师:这里还有一些小朋友, (课件出示“放风筝、踢毽子、打篮球、堆雪人”的图片) 他们在干什么?你会仿照这些词语的格式说一说吗?

(生每说出一个, 师就贴出一个词语卡。)

师:请大家齐读这四个词语。

(生齐读)

师:同学们, 这些词语描述了我们的课余生活, 走出课堂有这么多的事情可以做, 这样的生活怎么样?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生:丰富多彩、幸福……

师:你会用这样的句式说话吗?

师: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生小组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同学们的生活多么丰富多彩啊!有的练书法, 有的弹钢琴, 还有的做航模。

生:同学们的生活多么快乐啊!有的下象棋, 有的打篮球, 还有的放风筝。

(引导学生体会动词使用的准确, 进行积累和运用。)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完整。现在再来看刚才这些真正的生字, 孙悟空1号, 孙悟空2号, 还请你们读。

孙悟空1号:航、模。

孙悟空2号:航、模。

师:看, 见面多了, 它们就成为我们的老朋友了。我们一起再来叫叫它们的名字吧!

生:航、模。

【点评:认字如同认人, 学生在识字材料中和生字多次见面, 完成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

三、小游戏, 巧巩固, 生字成为真朋友

师:看我带来了什么?

生: (惊喜地) 苹果。

(课件出示一棵苹果树, 树上有1号、2号、3号三个苹果。)

师:苹果背后分别藏着难度不等的词句, 里面有我们学习的11个生字。你想摘下哪一个?

生:我要摘最大的!

师:自信又勇敢! (出示3号苹果背后的句子)

我有一个幸 (x佻ng) 福 (f俨) 的家。爷爷70多岁, 胡子都白了。晚上, 他看戏, 奶奶在一边喂小狗。爸爸妈妈下五子棋。姐姐弹了一会儿电子琴, 就去写钢笔字了。我给小白鸽喂完食, 就拿出航天飞机模型 (x侏ng) 玩了起来。

师:这一题难度最大, 你有1分钟的准备时间, 大家也自由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完全正确, 100分, 最大的苹果奖给你!掌声!

生:哇——— (全班学生沸腾了)

师:下一位, 谁来挑战? (生纷纷举手) 请你来。

生:我选2号苹果。

(师出示2号苹果背后的句子, 生读。)

“姐姐, 别弹钢琴了, 陪我做游戏好吗?”

“不行啊, 我还要再弹半个小时, 你先去喂喂鸽子、玩玩航模, 不是都可以吗?”

师:读得真好!当个小老师领读一遍。 (奖励稍大的苹果)

(生领读)

师:没得挑喽, 最后一个苹果, 谁来挑战?请你来。

生: (读) 围棋、跳棋、唱戏、戏曲、航行、航空、琴声、弹琴、钢铁、钢刀、弹力、弹弓、养花、喂养。

师:100分!尤其提出表扬的是“弹力、弹弓”读得很准确! (奖励小苹果)

师:那这4个词语谁知道怎么读? (出示词语卡片:子弹、弹药、弹性、弹跳。)

生:子弹、弹药、弹性、弹跳。

师: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这些生字挪到哪里都会读, 看来它们是我们的真朋友了!

【点评: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识字。】

四、教穿插, 指导练, 仔细观察写美观

师:读累了, 我们来写写字吧。看生字表, 一共要写8个字, 发现前6个字的共同点了吗?

生:它们都是左右结构。

生:它们都是左窄右宽。

师:真会观察, 既然都知道, 王老师就不讲了。这6个字我教两点, 看谁听得最专心。

师:首先教新部首“戈字部”。 (出示) 这就是戈, 古代的一种武器。聪明的中国人根据一只大手握着戈的样子创造了“戈”字 (课件演示“戈”字的演变) 。跟老师一起书空:横, 斜钩, 撇, 点。

(生书空)

【点评:新部首“戈”的教学, 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不仅加深了对汉字的深入理解, 也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有趣。】

师:第二点最重要, 讲汉字书写中的穿插。以“戏”字为例。 (课件演示“又”字和“戈”字组成“戏”字)

师: (把“又”“戈”两个字直接凑在一起) 这个字怎么样?

生:这个字不好看, 太胖了。

生:这个字错了, “又”的捺要变成点。

师:对呀, 捺变成点了, 腾出地方给谁用呢?

生:“戈”的一撇要用。

师:是的, “戈”的一撇伸到“又”的捺下面, 这样显得多紧凑啊!这就是穿插。 (师范写, 生书空。)

师:其他字中有没有穿插的笔画呢?研究研究吧。

(生观察)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棋”字的木字旁捺变成点, “棋”的一横穿插到点的下面。

师:你表达得多完整, 多清楚啊!

生:我发现“胡”字的“古”写得小一些, “月”的一撇穿插到“口”的下面。

师:很会观察。

生:我发现“观”字“又”的一捺变成点, “见”的一撇穿插到捺的下面。

师:好极了!我把大家发现的穿插笔画用红笔标出来, 大家在写的时候要格外注意, 不要把字写分家哦!

(生练习写前六个字, 师巡视指导。)

【点评:对汉字书写中避让穿插的点拨, 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写字不紧凑的问题, 提高了学生的书写技能。】

师:还有两个上下结构的字 (出示:琴养) , 仔细看, “琴”字是由三部分构成:上面两个“王”, 下面一个“今”。王老师编了个儿歌, 看谁一遍就能学会———“两个大王, 今天比赛弹钢琴”。

师:什么时候比赛?

生:今天。

师: (边说边写) 第一个大王抬起腿来, 给第二个大王让让地方, 懂得礼让值得称赞。

师:“养”字上面有三横, 要写得宽窄均匀。撇捺要舒展, 下面是一撇, 一竖。在田字格里描一个, 写两个。

(生练写)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同学的字。 (展示) 你们看他的字写得多漂亮啊!注意了穿插, 每个字都很紧凑。掌声送给我们班的小书法家!

师:同桌互相欣赏一下, 告诉他哪个字写得漂亮, 哪个字怎样改一下会更漂亮。同桌互相评价指导后, 把对方指正的字再写一遍。下课。

《散步》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3

【课前准备】

一、黑板左侧的屏幕上,金黄色的油菜花盛开,中间是课题:散步。

二、学生背诵《过故人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5首诗。

【课堂实录】

师:看了课题,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出去散散步?

学生齐声回答:“想。”

师:没关系,老师带你们到文章里散步。请大家把课文自读一遍,并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给你留下的美好印象是什么?

(学生开始齐读课文)

师:刚才我叫同学们自读,大家一齐读了,我发现你们班特别有凝聚力。现在回答问题,谁先来?

生1:文章给我的印象是互相迁就。

师:还有其它看法吗?

生2:不,是关怀、关切。

生3:尊老爱幼。

生4:作者爱母亲。

生5:除了爱,还表现了春天是美好的。

师:还有谁想发言?

生6:(有不同看法)只能说某一段突出春天来了是多么美好。

生7:给我的印象是儿子背母亲,妻子背儿子,对比。

师:对比?好,刚才大家发表了很好的看法,用一个词语概括,那就是:亲情。对不对?(大家齐声回答说“对!”)现在有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一段?

生8:第8段。

师:为什么?

生8:因为这一段温馨。

师:那就请你读一下。(生8读第8段)

生9:“背上的”“背”应该读成第四声。

师:大家看看这个字到底应该怎么读?(学生讨论热烈)

师:我备课时,原先觉得应该读第四声,后来觉得读第一声也没错。这样吧,关于这个字的读音,(幽默地)同学们课后再去探讨。我呢,踢个皮球给你们的语文老师。

师:(对生9)你读一下这一段。(生9读第8段,读完生10鼓掌)

师:(问生10)你说他什么地方读得好?

生10:有感情。他们是三代,一个是老人,一个是小孩,走大路安全一点。

师:这一段还有什么地方写得好?

生11:三代人的感情和环境描写非常的和谐。

生12:三代人在一齐的时光非常快乐,非常短,特别值得珍惜。

师:“我”和妻子背上很重很重,你们同意我的意见吗?

生13:同意。孝敬母亲,报答母亲。

师:为什么背起来是“整个世界”?(学生在下面自由讨论)

生14:因为是整个家庭。

生15:因为背上是他的母亲。

师:说得都没错。母亲是生命的源头,儿子是生命的延续。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是不是?好,我们一齐来朗读最后一段。(师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还有谁喜欢哪一段?(生16选第7段)

师: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要选这一段吗?

生16:因为这一段体现了奶奶爱孙子。(说完就朗读这一段)

师:“粼”,书上的解释是“水的明净”,但我觉得还不够,大家觉得还有什么意思?

生17:还有被风吹以后的……(说不上来了)

师:波动感,对不对?好。还有谁喜欢哪一段?

生18:第四段。

师:请读。(生18朗读)

师:这里的省略号应该怎样读?

生19:延伸。

师:破折号又应该怎样读?

生19:稍微延长一点。

师:好,大家齐读这一段。(学生齐读时老师板书:体会标点符号的作用)

师:哪位同学再读,来个锦上添花。

(生20读第四段)

生21:“树上”读成“路上”。

师:白璧微瑕。

生22:“生命”读重了,应该这样读。(生22读这一段)

师:读得好不好?给他点掌声。(鼓掌)

师:谁还喜欢哪一段?

生23:第三段。(老师让他读,读完,学生齐鼓掌)

师:他读得好在哪里?

生24:我认为他读得有诗情画意。

师:这不是诗情画意,这是有情有义。

生25:有些老人熬不过冬天,死去了,高兴的是自己的母亲熬过来了。

师:应该说是“庆幸”母亲熬过来了。还有几个词用得也很好,比如,熬、又、大。(学生同时在下面说)

师:还有哪一段好?

生26:第二段。(生26读第二段,老师板书:品味重点词语的含义)

师:还有第六段没读。(生27读第六段)

生28:我觉得她“走大路”三个字读得不对,应该用坚定的语气读。

师:哦,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28:走大路是为了照顾年老的母亲,不应该犹豫,要坚定。应该这样读。(生28读)

生29:不对。为了照顾母亲走大路,已经委屈了儿子,应该用安慰的语气读,“走大路”三个字应该读轻声。要这样读。(生29读,读完学生一齐鼓掌)

师:你为什么这么评价“走大路”?

生29:文中的“我”孝顺,这是尊老,但还爱幼。

师:说得好。(板书: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

师:幼小的生命需要呵护,但衰老的生命也容易摧折。培根说过,呵护幼小是动物都有的天性,但孝顺老人只有人类才能做到。

师:同学们,我们到田野里散步好不好?

(李老师按了下鼠标,屏幕上出现了流动的画面,田野里油菜花开,水塘里水波粼粼,春天的浓郁气息伴着甜美的音乐声扑面而来,更精彩的是李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把全体学生和听课老师带进了一个融合着亲情和关爱的佳境。老师朗诵完,全体自发地鼓掌。)

师:下课以后,同学们进一步朗读,多体会,争取能够背诵,好吗?

学生齐答:“好。” (下课)

【点评】

一、重视构建过程。语文新课标的目标采用了三个维度的立体化设计。这三个维度就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中非常重视“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本堂课对这一维度的处理恰到好处,教学过程简洁明了。第一步:让学生用“心”自读课文,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并留下一个问题,以此作为突破口,感知文章的主旨。在同学热烈的讨论中然后又是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一段,将学生引入教学过程的第二步:用“情”朗读课文,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探究朗读方法,很自然。学生说哪一段好,老师就叫这个学生读哪一段,大家评。就在这读读评评中老师水到渠成地在黑板上写下了三句非常妥贴的话:“体会标点符号的作用;品味重点词语的含义;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真是要言不烦。

二、充分地体现了“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一切都是学习的主体在动,学生自定目标(朗读),自我评价,自我激励。真正的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充分地发挥,而这种发挥又完全使教师设定的外在的教学目标与学生自主学习过程极为自然地融为一个整体。老师就在这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提升学生“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任务。这种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融合的,不是割裂的课堂教学,充分的实践了三维语文教学目标的理论:以人为本。

三、淡化了教师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说的并不多,但这种“淡化”,正是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象一个著名的戏剧表演艺术家,举手投足、一招一式,虽然不多,但尽显炉火纯青的上乘工夫;你几乎找不到一点起承转合的斧凿痕迹,从开始到结束,一切好象浑然天成,圆熟自如。这样的引“生”入胜、授之以“渔”,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让学生终身享用。

四、教师的文化底蕴深厚。如果说“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中的“背”的读音,当学生提出来应该读第四声并有争议时,老师肯定了这两种读法都有道理,这是精心备课的结果,但教师的背诵、朗诵没有深厚的功底是做不到如此字正腔圆、情真意切的。第三段写有的老人挺不住冬天死去了,而母亲却熬过来了,有学生说这一段写得有诗情画意,老师纠正说应该是“有情有义”,有学生说高兴的是母亲熬过来了,老师纠正说应该是“庆幸”母亲熬过来了。这些突发性的遣词造句都是在备课中备不到的,也是对语文老师文学功底深浅的考验,所以有专家说,语文老师的才气越足越好,这的确是很有见地的。

《秋天》的教学方案 篇4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现代 、 、 。原名 ,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2.写作背景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当时作者是20多岁的大学生,难得这位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自主学习案

1、秋天,会使人联想到漫山遍野的红叶,想到麦浪滚滚的农田,想到硕果累累的山野

……秋天会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呢?

秋天,会使我联想到 ,想到 ,想到 。

(提示:可以填一个词、一句诗、一幅画、一首曲)

2、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后的注释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1﹚读准字音。

肥硕﹙ ﹚栖息﹙ ﹚乌桕﹙ ﹚梦寐﹙ ﹚清洌﹙ )枯涸﹙ ﹚寥廓﹙ ﹚

(2)释义。

丁丁: 肥硕: 栖息:

寥阔: 枯涸: 清洌:

3、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日图景,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提示:捕捉诗中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品析,如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的露珠、冷雾、白霜;体现农家特色的稻香、镰刀等。

从 一句(或几句)诗中,我看到了一幅 的秋日图景。

4、再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节奏。

方法链接

(1)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3)生自由朗读课文。

5.这首诗只有短短三节,却勾画了秋天特有的韵味,描绘了三幅既流动又整合的画面,试分析一下课文的结构。

合作探究案

(一)、品味语言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方法链接

品味诗歌的语言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1)用词的贴切、准确(2)修辞的运用(3)句式特点(4)表达的感情

示例: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1、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2、秋天栖息在农家里——3、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4、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5、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二).品析诗歌的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主旨。

方法链接

如何体味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作者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的结果。体味意境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词句的品味,把握意象,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1、三节诗又是三幅画,请你们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尽情发挥想象,用富有文采的笔调描绘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并为你的画拟写一个漂亮的标题。

2.这首诗诗画和谐统一,营造了一个清远、清净、清甜、清柔的意境,描绘了一个美丽动人的秋,给人以深刻印象。

朗读诗歌,体会诗人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说说诗人通过这首诗为我们创设了怎样的意境,寄予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情感?

(三)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14、《秋天》当堂检测案

主备人:时越 班级: 姓名: 组别: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伐木声丁丁( ) 栖息( ) 青鳊鱼( ) 乌桕( ) 枯涸( )

yōu lián lǒu lí péng shuài

( )谷 ( )刀 背( ) 竹( ) 芦( ) 蟋( )

2.解释下列词语。

肥硕:

寥阔:

清洌:

梦寐:

枯涸:

3.填空。

《秋天》选自 ,作者是 ,

现代 家、 人、 家。著作主要有散文集 诗集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4.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第一幅图:第二幅图:第三幅图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5

执教:浙江省金华师范附属小学 王春燕 点评: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

一.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师: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课题的后面有个小①,表示这篇文章下面配有注释。这篇课文有很多注释,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它。昨天你们预习了吗?

生:(齐)预习了。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

生:我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都画下来了,另外我还读了五六遍。师:等会儿你要好好展示你的朗读,好不好? 生:好。师:你呢?

生:我先画出了好词好句,又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加上了拼音,还找到了一些读不通、读不懂的句子,去查找了它的意思和如何断句。

师:厉害,不愧是师大附小的同学!你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的前面有个“阅读提示”?“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两个问题:(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师:你思考过吗?下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在关键的语句下面画一画。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

【妙哉!全课由“阅读提示”楔入,看似平淡,实乃奇崛!何故?“阅读提示”也是教材,就像课文、就像插图、就像注释、就像各式各样的课后思考题、练习题。可惜,现如今,“教材”一说早已被我们窄化为“课文”二字了。课文要细读,其他教材焉能一扫而过、浮光掠影?比如,此课的“阅读提示”,细读,则至少蕴涵下述信息:其一,课文写了石猴来历和石猴成王的经过,这是主要内容;其二,课文先写石猴来历,后写石猴成王的经过,这是写作顺序;其三,带 1 着这两个问题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便不攻自破;其四,这两个问题表露了编者以“故事情节”为取向的阅读理念。其实,小说的阅读还存在另两种取向,“人物形象”取向和“语言表达”取向。如:“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所体现的就是“人物形象”取向,而“作者是怎样写石猴成王的”则反映了“语言表达”取向。此课教学,正是以“人物形象”取向为经,以“语言表达”取向为纬,构建了一个有别于传统小说教学的新范式。此乃解读本课的不二法门。】

师: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文章中的话告诉大家?

生:(读)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师:你们跟她找的一样吗?简单说,这猴子是从—— 生:石头里迸出来的。

师:了解了石猴的出生,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他? 【四两拨千斤!拨到“人物形象”的感知上来,自是正事!】 生:神奇。生:奇妙。生:非同一般。

【神性,乃猴王形象的一个侧面。】

师: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石猴是因为自己有本领,帮助众猴找到了水源,可以使它们有安身之处,众猴就得履行自己的诺言,拜他为王,可以说他是凭着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师:这个本事,说具体一点儿,就是什么?

生:在这里是指他能进到洞里又出来,并能带给大家一个安身之处。师:回答非常完整。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又能安然无恙地出来,成就了他当王。读到这里,这石猴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三句不离“形象”!趁热打铁,点到为止。】 生:石猴给我留下了“勇敢”的印象。生:石猴勇敢无畏,一心为公。师:一心为大家。

生:石猴给我的印象是他非常勇敢,而且有自信。

师:同学们,一迸,迸出了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了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它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感受。(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至此,以“故事情节”为取向的阅读模式落下帷幕,闪亮登场的,乃是以“语言表达”为取向的课堂实践,而以“人物形象”为取向的教学主线则一以贯之。正所谓,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行所当行,止所当止。】

二、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师:同学们读书的姿势特别好,读书的声音也特别好听。哪一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生:(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有同感的请举手。(生都举手)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课件出示这句话)(生齐读)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干什么? 生:石猴在山中活蹦乱跳。

生:我好像看见他在山中采树上的果子。生:他在山中嬉戏玩耍。

生:他在山中自由自在、活蹦乱跳,左走走,右走走,采一朵山花,饮一点涧泉。

师:呵,这花果山就是石猴的什么呀? 生:家!

师:快乐老家!自由天堂!谁再来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快乐来,读出他的自由来!

(指名读)

师:谢谢你。同学们,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只此一句,“课眼”也!何等明朗!何等脱俗!“课眼”者,“语文意识”也!“语文意识”,说白了就是关注“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意识,就是将阅读旨趣由“思想内容”转移到“语言表达”上来的意识。通览全课,以教师的“语文意识”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从而传递课程的“语文意识”,正是其教学脱俗于传统语文的心气所在!“语文意识”实乃本课教学的价值皈依!】

生:我觉得这段文字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师:你能把这个排比句读给大家听吗?

生:(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师:刚才这位同学发现了四百多年前的排比句,两个排比句,真了不起!吴承恩先生写石猴,谴词造句非常讲究,里面有很多秘密。你发现一个,我们就按你的发现先走进去看一看。(课件出示第一分句: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同学自己读,你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读)

生:我发现每句话都是三个字,前一个字是动词,后两个字是名词。师:真是大发现呀!这几个词全都是写石猴的动作,如果把它读出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节奏呢?

【发现什么?构词方式,语言节奏。而这,正是“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发现”!】

生:(读得慢)“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因为猴子在山中快乐地行走着,非常活跃,所以要读得有激情。

师:很有激情很活跃,那你为什么读得像打太极呢?请你再试试。(生再读)

师:有进步。谁能让石猴的身影在我们眼前跳起来?(指名读)

师:你的声音很好听,可我怎么也没有听出石猴在山上行走、跳跃,只听到一群小学生非常遵守纪律地坐在教室里!我也来读一读,好不好?

生:好!

(师范读,语速稍快,节奏跳跃。)

师:你们也这样读一读。(学生自由读)

师:我看到这位男同学读的时候还带着动作,很有感觉。你来给大家读一读。(生读,读得轻快、跳跃)

师:这石猴跳起来了!我们一起来试试吧!(生齐读)

师:同学们,三个字的短句,有跳跃感,让石猴在字里行间跳起来、动起来!往下读,你还会有发现。自己试试看。(课件出示第二分句: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学生自读第二句)

【其实,语文存在就像一只手,手心是内容,手背是形式;手心是思想情感,手背是语言表达;手心承载人文性,手背体现工具性。他们是一体两面、合二为一的,可谓手心手背都是肉。在这里,语言的跳跃感正好切合了石猴顽劣、活泼的性格特点,内容与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觉得这个是四个字的排比句。师:这四个字是随便排列的吗?

生:我还发现,前两个字都是一些动物,后面一个字是人和人之间的一些关系。

师:这些动物是石猴的—— 生:是石猴的亲戚朋友。(众笑)师:是哪些动物?

生:狼虫、虎豹、猕猿、獐鹿。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虫”字?这个“虫”,可不是我们玩的毛毛虫,知道是什么吗?

【细!古今词义有差别,点到为止。】 生:昆虫。

师:是长虫,知道是什么了吗?蛇!(生发出惊讶的声音)师:这石猴与狼虫——

生:为伴。师:虎豹—— 生:为群。师:獐鹿—— 生:为友。师:猕猿—— 生:为亲。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呀?请你把他读出来。(指名2生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同学们,往下读,更有意思了!(课件出示第三分句)自己试试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欣喜地)它们就像诗一样,对得非常整齐。

师:一对对子!你们经常诵读古诗文,一定有感觉。我们来对一对。夜对——

生:朝。师:宿对—— 生:游。

师:石崖之下对—— 生:峰洞之中。

师:谁能读出这样的石猴?

生:(带着古诗文的韵味读)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众笑声、掌声)师:你们真是太厉害了,让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师:如果把这三个分句,连成文中的长句子,你还能读好它吗?自己先试试。(学生自由练习)

师:谁向我推荐一位?自告奋勇也行。(指名读)

师:最后一句读得最好。这三个分句,第一个分句要读得跳跃,老师建议你读后吸一口气,再读下面的句子。

6(再指名读)(全场掌声)

师:非常非常好!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好不好?我来起头,你们接着读。

师:(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

生:(接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读到这儿,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拿出笔,在这个句子边上写下批注。

【猴性,乃猴王形象的又一个侧面。不可不点,不可多点。】(学生默读、批注。)

师:我来了解一下,你写的是—— 生:友善。生:活泼。

生:有亲和力。(众笑)生:活灵活现。生:活泼可爱。

师:老师也写一个(师板书:顽皮可爱)。同学们,作者写作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反过来说,正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内容与语言高度融合,这就叫经典。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研读第二个问题,读(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结合具体语言现象,渗透“语文意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强大的“内容”惯性,极易将学生的阅读视野撞离“形式”的轨道。故此,“语文意识”需要过来人不断提醒、不断召唤。】

生:(齐读)课文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

师:请你抓住一两个关键的句子进行研读,用心体会语言的秘密,做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进行交流。

【再次提醒!再次召唤!注意,要研读的,不再是习以为常的“写什么”,而是正在“语文意识”烛照下明朗起来的“怎么写”。所谓语言的秘密,就是怎么遣词造句、怎么谋篇布局、怎么剪材、怎么修辞的秘密,这正是语文课程的独 7 担之任。】

(学生自主研读,同桌讨论)

师:我看同学们都很有收获,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不要怕出丑,要勇敢。生:我找到了这一句:(朗读)“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首先,从这么多的语句中,我感到,吴承恩在写这里的时候用了拟人的手法。猴子是不会说人语的,但是他却把人语用在了猴子身上,他把这个猴子说得活灵活现。再加上“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这里的“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和“跳”字把石猴的动作描写得十分生动。(众掌声)

师:我要拜你为师!(众笑)你姓什么? 生:周。

师:周老师,请坐。(众笑)

师:同学们,你也研读这句话的请举手。好,我们把这句话读一读,再来感受感受。

(生齐读:“连呼了三声„„径跳入瀑布泉中。”)

师:刚才他说得非常好,我还想建议你们再读读猴子的语言,读读他说的话,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建议”一说,妙不可言!即便是对语言秘密的研读,也有一个相对集中、突出重点的问题。尽管学生的研读取向不离语言表达,且条分缕析、有理有据,但,这种研读,是散漫的、无界的,东一榔头西一锤。教师的建议,及时将学生的目光拉回到猴王的话语特点上。正所谓,伤其十指,莫如断其一指。】

生:(齐读)“我进去!我进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这猴子非常自信,感到对这件事情很有实力。(众笑)生:他很有活力,我进去,我就一定能!(掌声)

生:他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我进去,我就一定能出来。我就是猴王了!(众笑,掌声)

师:如果换一种写法,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课件出示,改成:我进去吧!我进去吧!)

【比较,只有比较,才是发现语言秘密的无上秘法!语言的张力在比较中激活,语言的魅力在比较中彰显,语言的生命活力在比较中熠熠生辉!大道至简!】

生:我感到那好像是强人所迫的样子。师:勉强。

生:我感到他犹豫不决。

生:我感到他是被逼着进去的。(众笑)生:我感到他没刚才那样自信。

师:所以呀,这话一听就不像是从石猴的嘴里蹦出来的。让我们再读课文里的语句。“连呼了三声„„”读!

(生齐读)

师:难怪有一位大师说,一流作品与二流作品之间的区别,往往只差几个字。同学们,像这样描写石猴的语言——短促、重复,文中还有几处,你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高品位的“语文意识”,正是在对语言细节的细腻、细密品读中,得到砥砺和提升的。】

(学生跳读课文,感受石猴的语言特点)师:谁读到了?

生:(读)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师:同学们,什么是大造化? 生:在这儿指福气和运气。

师:大家都有福气了,不用再受老天之气了。怎么读呢?(生有感情地齐读此句。)师:还有吗?

生:(读)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

师:一听又是石猴的语言。

生:(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请你关注这个“都”字,可以加上动作,试试。生:都随我进来!进来!(做动作)师:像不像猴王啊? 生:像!(笑)

师:让我们一起来一遍,加上动作。“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 生:(边做动作边读)“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读到这里,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请你在相关的句子边上写下批注。

【人性,猴王形象的第三个侧面。感悟形象,可谓“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生:我读到了一个有自信、有勇气、毛遂自荐的石猴。生:我读到了勇敢。生:我读到了大胆。

师:我们每个人都读到了自己心中的石猴。我也写一个。(师板书:敢作敢为)

三、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师:(边总结边板书)同学们,读了《猴王出世》,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他不仅仅是一个猴子,顽皮可爱;他更像一个人,敢作敢为;如果你走进《西游记》,你会更强烈地感受到,他是一位神,他神通广大,神异出众!喜欢这样的猴王,真的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神性、猴性、人性,集于一身,“猴王”形象,神采飞扬。】

师:在这篇经典名著里,语言的珍珠随处可见。请同学在最后一点时间里,再挑选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语言读一读,背一背。(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感受语言、领悟语言,最终要落实在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上。否则,感悟到的东西往往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

师:同学们,40分钟时间很快就到了,我想,上了这堂课,大家一定发现: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更要去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因为——(课件出示)

生:(齐读)“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一语道破,天朗气清!捅破了窗户纸,开启的却是一个本真、绚烂、充满着语文气息的课程世界。想起了徐志摩的诗,“为要寻一颗明星,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芒!”善哉!】

师:希望同学们一生都与经典相伴。下课!(掌声)

语文意识和小说教学的阅读取向

《猴王出世》一课,以其锐意的创新意识、鲜明的课程主张、娴熟的教学艺术、扎实的课堂效果,受到了与会教师的积极评价和普遍首肯。这一课带给我们的课程启示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对课程内容的重新加工和处理上。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说白了就是两件事,第一,“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处理;第二,“怎么教”,即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学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本质的、决定着课程价值的。然而,很不幸,迄今为止,出现问题最多、最严重、又最不为广大语文教师所觉知的,恰恰就是“教什么”的问题。《猴王出世》一课,正是对“教什么”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独到的思考、展示了自己充满胆略、闪耀智慧的实践。

一.拨云见日,以“语言表达”为取向的本体观

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既非工具性,亦非人文性,而是其独一无二的“言语性”。言语性,“是指语文课程所独具的学习‘个人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的语言运用和表现’的特殊属性”(潘新和先生语)。这才是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独担之任”。《猴王出世》一课,其彰显的教学主张正是这种以“语言表达”为价值取向的课程本体观。从教学时间的配置比例看,全课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梳理故事情节和主要内容,四分之三的时间则是用来品读、咀嚼、领悟、积累课文的语言和表达范式。从教学语言的意图指向看,诸如:

‚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它写出来的呢?‛

‚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作者写作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反过来说,正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内 容与语言高度融合,这就叫经典。‛

‚难怪有一位大师说,一流作品与二流作品之间的区别,往往只差几个字。同学们,像这样描写石猴的语言――短促、重复,文中还有几处,你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上了这堂课,大家一定发现: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更要去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因为——‘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

这些教学语言,是教师的“语文意识”在课堂实践中的一种自觉表现,它们的意图是语言表达,它们的指向是语言表达,它们的回馈也是语言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目标、教学意图、教学的价值取向大多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用语上。

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则是学生的学习表现,他们悟到的是什么呢?是语言节奏和人物特点的有机统一,是语言表达的准确、细腻和传神,是“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这个对多数人来说的语言秘密。

二.独辟蹊径,以“人物形象”为取向的文体观

从教材的“阅读提示”看,其对小说这一文体的阅读取向定位于“故事情节”上。自然,这一定位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毕竟,小说能够吸引人读下去的首先在于它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但,这一取向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语文课上成了“情节分析课”,语文本体的落实往往成了空中楼阁、天方夜谭。《猴王出世》一课,贯穿始终的不是情节分析,而是对猴王这个人物形象的感悟、解读。从“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到“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最后在“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上收官,其以“人物形象”为取向的文体观明明朗朗、一以贯之。

以“人物形象”为基本取向的文体观,符合小说创作的主要意图,符合小说阅读的根本原则。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情节叙述、环境描写,无不以刻画和塑造人物形象为旨归。抓住了“人物形象”这个纲,就能有效举起小说阅读的所有目。《猴王出世》一课,对猴王这个人物形象的解读,可谓独辟蹊径、独具慧眼。对人物形象的特性把握,教师抓住了不可思议的神性、活泼顽劣的猴性和敢作敢为的人性,三性合一,形成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对神性的解读,立足于石猴的来历叙述;对猴性的分析,立足于石猴的动作刻画; 对人性的把握,立足于石猴的话语描写。总之,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取舍有度、主次分明,不枝蔓、不板滞,灵动而不失稳重,细腻而不失大气。

三.对症下药,以“唤醒意会”为取向的主体观

在学生的课程经验中,“语文意识”是一位沉睡的魔法师。沉睡是因为被催眠,被谁催眠?被自己的常态阅读催眠,被平时的常态课堂催眠。常态阅读,注意力的分配往往在文本内容上,形象、情节、环境、情绪、细节等等,学生透过语言这面镜子,看见的是纷纭繁杂的大千世界,是语言所指向、所表现的那个对象性存在,而语言这面镜子本身,则往往熟视无睹、习焉不察,即通常所谓的“得意忘言”;常态课堂,因了本体意识的失落、课程理念的滞后,往往将教材内容、课文内容当做教学内容,以为读懂、读深、读透了文本内容,就是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任务,殊不知这个任、那个务,往往是替人作嫁、自食苦果。

其实,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但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眼龙”,睁大了注视内容的眼,死闭着本该聚焦语言形式的目。怎么让学生睁大这只眼?靠学生的自得自悟恐怕为时已晚,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我们这些过来人结合具体文本、具体语言、具体情境,在语言表达处、在文本秘妙处、在遣词造句处、在谋篇布局处时时唤醒、常常提示,庶几方能使学生双目炯炯、切实受用。

《猴王出世》一课,正是在唤醒意会中实践着自己的课程主体观。师生的平等,在人格、在制度、在权利。毕竟,在知识、经验、能力、学养、智慧上,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必须“教师”。诚如潘新和先生所言:“读多少书,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永远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智慧水准和教学效果的潜规则。”

读什么?读什么更有价值?怎么读?怎么读更有成效?这些,是《猴王出世》一课中教师在不断唤醒学生去警觉、去思考、去感悟、去发现的问题。

“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这是“读什么、读什么更有价值”的意识唤醒和提示。

“如果换一种写法,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这是“怎么读、怎么读更有成效”的意识唤醒和提示。

学生的“语文意识”,正是在教师这个过来人、个中人的一次又一次唤醒、提示、传递、激活、启示、引领中,得到了切实的感悟、澄明的觉醒。

《秋天》教学方案及点评 篇6

教《童趣》,有童趣

DDDD《童趣》教学实录及点评

执教:张维 重庆市巴南区先华中学

点评:程代军 江苏省常州一中

一、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对于文言字词的学习,我提倡让学生主动收集整理,结合教材的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质疑,反对教师逐字逐句翻译,不然文言文的教学将陷入一潭死水。在教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论语十则》,实践证明学生能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课堂上学生如果提出了字词质疑,那恰恰是本课的重点,通过联系上下文的讨论学生是能够主动解决字词疑难的,在此基础上概括分析事件和人物,理清文本的结构与思路,达到继承与批判文言作品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童趣》是一篇浅显有趣的文言文,很容易将课上得有趣。第一,这篇文章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能读出自己。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有兴趣参与课堂的讨论;第二,借助教材中的插图,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第三,利用画插图的方式,将学生的主观感受转化为形象思维,这样的活动能够增添课堂的趣味性;第四,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本课给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对童年的趣味的感悟,还有对写法的质疑和分析(包括选材和心理描写等方面),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这对于学生的写作是很有帮助的。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沈复天真烂漫的童趣的感知,课堂能激起学生对于自己的童年生活的追忆,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之趣和语文之美。

二、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师:课前一个小问题,上课前你们在干什么?

生:打乒乓球、跳绳、吃东西

师:好玩吗?

生:好玩,我们分组打乒乓球,3个球全输了的做俯卧撑。

生:好玩,第一次在学校的走廊上跳绳,很热。

生:吃东西很无聊,不好玩。

师:呵呵,今天我们学什么?

生:不知道(生笑)

(评:欣赏聊天设计,一可以使师生关系融洽,为课堂师生合作作好心理准备,二是有导入作用,尽管张老师这里还没明确指向课题,但是与教学内容上已经形成意义上的联系。不足是深入不够。)

二、欣赏插图:

师:请翻书到21页,欣赏一下这幅图,画的什么啊?

生:画了床

生:画了海浪和竹筏

生:是床还是海浪?

生:是床,还有席子啊

师:那那些波浪线是什么?

生:可能是床上的被子吧,人后面还有枕头呢?

师:有这么圆这么大的枕头么?

生:古代的枕头啊,电视里面看到过

师:对,这个孩子在干什么?

生:在吹笛子

师:吹笛子怎么会吹出烟雾和这么多只鹤来?

生:应该是孩子在想问题,想到了天上的东西。

师:我还以为是这个孩子在抽烟呢。(生狂笑)

生:不是抽烟,孩子手里拿的不像烟杆,因为古代抽烟的一般都有个烟斗。

师:到底画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怎么办?DDD(生齐:读课文)

(评:由画入手,浅入深出,显示了张老师的机智。还是聊天式的发问,基本指向“是什么”,也有“为什么这么认为”,在问题形式上比较琐碎。这里产生了一个方法上的疑问:是这样水到渠成好,还是整体训练好?恐怕难以说清楚。因为是初一的孩子,我赞成张老师这么处理。)

三、收集字词:

师:老规矩,读课文的时候勾画出不懂意思的字词,还要勾画出等会儿质疑的句子。

(生读课文三分钟,完成了任务的同学开始问老师个别字词的意思)

师:好,有了同学们的阅读,下面我们合作完成本文中需要我们注意的字词

板书:明察秋毫、张目对日、夏蚊成雷、怡然自得、丘壑、凹凸、庞然大物、项为之强

(学生每说出一个词语,教师追问词语的含义,学生根据书下面的解释都能解决)

师:刚才有个同学说“癞虾蟆”(学生读成虾子),应该怎么读?

(有些学生读为“虾”,少数学生读为“蛤”)

师:有句话叫说什么东西想吃天鹅肉?(生齐:癞蛤蟆。生笑)

师:癞蛤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癞格宝”(方言),也叫做蟾蜍。

(评:方言介入拓宽学习空间。如教师能再举一些诗文例证,如《琵琶行》中“虾蟆陵”就更有说服力了。)

师:还有一句,“项为之强”(学生读成强壮的强),应该怎么读?

生:项为之强(学生还是读成了强壮的强)

师:这么整齐?(生笑)

一学生发现了问题:应该读成僵硬的僵,书下面有解释。

师:对,刚才这两个我们读错的词语,就是我们在《论语十则》中遇到过的?DD(生:通假字)同学们学文言文应该注意书下面的注释和自己的思考。这与《论语》中哪些字的用法是一样的?(生:说、女)

(评:这里基本上在疏通字词,但是不是教师指定学习的内容,而是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合作研究,教师指导,教学效率很高。)

四、整体感知:

师:结合课文的内容,现在我们看看插图中到底画的什么?

生:应该是一个孩子在床上吹烟气。

师:理由呢?

生:文中有这句话“徐喷以烟”

(评:文本的依据作用体现了出来,紧抓文本,完成理解,这是老师们应该时刻注意的。否则课堂很可能就是天马行空,了无踪迹。下同。)

师:为什么要喷烟?

生:熏蚊子玩。

师:熏蚊子还是熏天上的白鹤?

生:熏蚊子,画中的白鹤应该是孩子想象的。

师:理由?

生:“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师:“私拟作”什么意思?

生:自己把它当作

师:好,那个孩子是谁?

生:应该是作者。(有些孩子不同意)

师:到底是不是作者呢?我们应该抓住文中交待事情的时候反复出现的一个字。(生:余)

师:对,“余”在文中的意思就是我,第一人称代词。

(板书:夏蚊--舞鹤)

生:老师,课文中还有事情为什么没有画出来?

师:还有事情么?什么事情?

生:看两只虫子在打架。

师:只有两只虫子?

生:还有一个庞然大物DDD癞蛤蟆。

师:为什么把癞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

生:和虫子相比,它应该是非常大的。

师:什么地方发生的事情?

生:土墙处的草丛

师:作者又是怎么“拟作”的?

生:小动物拟作怪兽,土砾拟作丘壑

(板书:动物草丛DDD林兽丘壑。)

师:两件事有什么共同点?

生:非常好玩。

师:理由?

(生快速找出:怡然称快、怡然自得)

师:要是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件事情的共同点呢?

生:物外之趣

师:什么意思?

生: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师:怎么会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呢?

生:因为作者把他们想象成了另外的东西来玩,非常有趣。

(板书:物外之趣)

(评:回到人物感受上,比较相同点,教学意识很好。但是作者的“有趣”并不等同与学生觉得有趣,所以完成联想生美的理解后,应该调动学生生活阅历论证这个论题。)

师:很好,既然文中没有插图,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们不如自己画一画。(生快速地拿出了草稿纸)

第二课时

一、欣赏作品:

(教师在课间找了几幅好的作品,每展示一幅画,学生笑声一片。)

点评生一的作品:

师:你为什么把孩子画得这么大?

生:和虫子相比,就该把人物画大一些。

(评:学生这里的处理合理吗,这似乎是美术老师回答的问题。但是既然语文老师已经布置了画画的任务,那么评价是难免的事情。往深处评价,哪怕只是提出问题,提出的只是美术老师才可以回答的问题,也是值得的。)

点评生二的作品:

师:你画的孩子,怎么感觉像在跳舞啊?(生笑)

另一生说:没有画出观看的味道来。

(评:建议让他自己说构思。或许这还别具匠心呢。)

点评生三的作品:

师:为什么你把花台画得这么漂亮?

生:先画的花台,没有时间画人了。

师:呵呵,画画和写文章一样都要抓住重点嘛,这幅画应该把什么作为重点?

生:人和动物

(评:鼓励他课后完成这幅画。)

点评生四的作品:

师:画面中的这个女孩子怎么这么妩媚啊?(生狂笑)

生:不是女孩子,应该是清代的一个小男孩。

师:恩,书上介绍了作者是清代的沈复,注意朝代。

(评:大概是鞭子惹人发笑。有辫子的小男孩应该怎么画?衣着或是其他的玩具?是不是应该展开?)

二、探究文本:

师:上堂课我们完成了字词和内容,如果现在再读的话应该?

生:读出感情

师:怎样的感情?

生:愉快、安逸的那种。

师:好,齐读课文,再思考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质疑。

(生齐读课文,思考了2分钟后)

(评:我一直怀疑齐读是读不出感情的,尽管其中有些人是带着文本中人物的感情去朗读,或许也会被其他感情理解不到位的人带得失去感情。慎重!可以让他们自己准备两分钟,然后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进行朗读比赛。)

师:好,同学们针对课文的句子、段落内容、文章的主题、写法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评:来自学生的问题是有针对性的,也是有价值的。)

生一:作者为什么要写两件事情?

师:你的意思是为什么不写一件事情或者不写三件事情?(对)

生:写多了就罗嗦了。

师:那就写一件事情好了,简洁明了。(生沉默)

生:我觉得作者是按照天下和地上各自选了一件事情来写的。

师:你是说文章从事情发生的位置来写的。那如果写第三件事情的话就该写哪里了?

生齐:水中

师:呵呵,对,来个海陆空面面俱到,可惜作者没这么写。

生:我觉得两件事情是围绕第一段来写的。你看作者说自己张目对日,于是后面先写空中的事物;作者又说自己明察秋毫,说明他观察很仔细,于是后面又写了草丛中的事物。

师:前面两个同学的回答你们认为哪个同学的最有价值,最有说服力?(后面一个)

师:好,后面一位是从文章的前后结构来分析的,前后对应啊。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鼓励他智慧的思考。(鼓掌)

师:还有没有更有创意的思考?(生沉默)

(师指着板书提示:你看两件事情的具体位置)

生:应该是从屋内写到院子。

师:对,由内到外,继续鼓励他们的.有智慧的思考吧。(鼓掌)那我也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啊?

生:应该是为后面做铺垫。

师:我们一句一句分析怎么铺垫的?“余忆童稚时”?

生:交待了文章的主人公,说明本文是作者的回忆。

生:“张目对日”和“明察秋毫”是在为后面的两件事情作铺垫。

生:“见藐小之物比细察纹理”说明作者有个仔细观察的习惯。

师:最后一句应该抓住这个词“故”,什么作用?

生:应该是先给文章的内容作一个总结。

师:文章开头句子的作用最好这样说:总领全文(板书)好,继续质疑。

生:文章为什么不在最后一段作一个总结,文章好像没有写完?

师:你读到最后一件事情的时候就结束了,有什么感觉?

生:好想读下去,到底他把癞蛤蟆赶到另外的院子里又干什么。

师:呵呵,作者给我们设置了一个悬念啊,这样好不好?

生:不写完可以让我们产生想象,回味无穷啊。

师:说得很好,那到底写完没有?

生:写完了,前后一一对应,结构严密啊。

师:呵呵,总结的段落可以不写啊,写多了还有可能重复,这样可以一箭双雕。(生笑)

(评:这一组关于选材的问题问得精彩,角度多样,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宽、拓深。)

生:作者为什么把蚊子想象成白鹤来玩,怎么不想象成乌鸦?他们都是黑色的。(生笑)

师:我觉得可以想象成乌鸦,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结合事情的特点来回答。

生:可能在作者心中,玩白鹤比玩乌鸦更有趣。

生:我觉得白鹤比乌鸦更像蚊子,这样想象更自然一些。

师:你的意思是说想象的时候应该抓住两个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吗?(生点头),我们想象一下白鹤和蚊子有哪些相似?

生:白鹤和蚊子的嘴巴都非常尖,腿都很长。(生笑)

师:同意,想像的时候应该抓住事物的共同点和心中的喜好来写,这种由此及彼的联想不是无中生有的创造,这种写法叫做:联想(板书)

生:作者为什么总是喜欢把小动物想像写成大动物?(生准备回答)

师:我强调一下,这个问题问的时候应该把“想像”换成“联想”。作者的想法应该与自身经历有关系。

生:因为作者在家里玩,很想和大自然中的其他动物玩,于是就联想成了外面的“鹤”与“野兽”。

师:说实话,老师也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他们的一问一答太有价值了,帮助我们弄清了作者的很多想法。我们应该怎么感激他们?(鼓掌)

(评:文本为抓手,比较异同,是高级的思维训练,欣赏。在心理交流上也很有特色。)

(掌声后,我发现没有同学质疑了)

师: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你愿意和小沈复一起玩吗?

生:愿意,因为他喜欢观察。

生:愿意,因为他喜欢思考,想象十分丰富。

师:刚才回答问题的同学都是喜欢观察喜欢思考的同学啊,同学们可要多和他们一起玩哦。(生笑),小沈复身上还有没有同学们没有找出的性格啊?

生:他很有爱心。因为他最后把癞蛤蟆赶走了。要是我就把癞蛤蟆打死,干扰了我观察的雅兴。(生笑)

师:啊?哪些同学支持把癞蛤蟆打死?(少数男同学高高举手)看来我们班上有同学一点人情味都没有哦。(生笑)

(评:教师对“打死癞蛤蟆”的评价有问题,其实教师不必去表态,可以用问题的形式激发他们思考,比如“是不是因为癞蛤蟆丑陋败坏自己观察雅兴就可以剥夺他们的生命?是不是因为毒蛇有毒,应该把它们全部消灭?是不是因为老虎吃人,就把老虎全部枪决?是不是因为犯人犯罪,我们就可以施以严刑?”把问题宕开去。)

师:不管怎样,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更有创意的回答,说出了我们没有思考到的地方,我们应该DD(老师还没说完,教室已经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生: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么有趣的故事写成文言文?

一生站了起来:作者是清朝的人,写的当然是文言文。

师:难懂吗?(生齐:不难)你看老师没有讲字词的含义,你们都明白了文章的内容。

三、教学小结:

师:今天上课,同学们的积极超出了我的想象,告诉你们,本老师根本没有备课哦,(生:啊?)呵呵,看来童年的确很有趣,带动了同学们这么积极的思考。你们的童年即将过去,童年给你们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说关键词

生:有趣。(生笑)

师:除了有趣呢?

生:难忘

师:有趣自然难忘,有没有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意见?

一生:不幸。

(其他同学都好奇地看着她,这个同学在日记里面说起了小时候由于外公外婆重男轻女,爸爸和妈妈闹了矛盾离了婚。我害怕她的回答影响了同学们的情绪,没有让她起来讲原因,更何况她爸妈离婚很多同学都知道。)

师:老师很欣赏你刚才的回答,因为你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其实啊,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自然童年的印象也是不一样的。不管怎样,正是因为童年的很多故事,才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才让我们一天天长大,一天天走向了成熟。

(评:这块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是人文的。)

师:老师为你们今天的表现感到高兴,因为你们的思考,才让老师今天汗流浃背。孩子们看着穿着T恤的我,狂笑不已。下课,我提高了嗓门!

(评:教师心里高兴,也给学生更多感染,这种感染将化为学习语文的动力,令今后工作事半功倍!)

三、教学反思:

两个课时的教学,不光深化了学生对于童趣的关注,还训练了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这对于以后的语文教学和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论美》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7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美。

出示投影1:四幅画面。

师:同学们看了四幅画面, 能告诉我你的感受吗?

生1、2:……

师:能不能用一句话表达你心中的美是什么?

生3:鸟语花香。

师:美是自然和谐的。

生4:美是宁静的湖。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哲学大师培根《论美》的世界, 来发现美, 欣赏美。

点评:教师通过展示精美的图片和引导学生表达对美的理解导入课文, 一方面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美, 另一方面从初步的理性上感受美, 从而带着自己对美的感受, 与作者的美进行比较, 设置了思维冲突, 容易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出示投影2:走进培根

生: (读培根简介)

出示投影3:感知大师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结合课后习题, 谈谈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本文语言精美凝练, 富有哲理, 请反复咀嚼体味, 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谈谈理解。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集体朗读P131习题一

师:谈谈作者的主要观点。

生5: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师:你能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5:形貌是外在美, 德行是内在美, 只有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美。

师:如果一个人没有外在美怎么办?

生5:内在美。

师:美德最美。

师:你最喜欢哪一句话?

生6:第1小节“美德好比宝石, 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6:比喻。

师:作者运用比喻手法, 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7:强调内在美最重要。

……

师:刚才同学们谈了很多美的语句, 课后请同学们制作格言卡。

【点评】学生对于任何课文的学习与理解都是建立在充分感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的, 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本环节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以整体把握课文的中心内容。

同时,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 教师设计了“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谈谈理解”, 引领学生自己去感受、发现、探究, 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 真正改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让他们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一环节中,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在学生发言后, 教师注重进行适当的评价或追问, 发挥了教师评价的激励和指导功能, 做到平等交流、师生互动。

但在教学的细节上, 还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在学生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后, 应该追问“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在讲议的基础, 应该涉及一些文体知识, 便于学生从文体上理解文本。

2.当学生谈最喜欢的一句话时, 教师不要过早介入, 应该让他们说出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当学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时, 应该让学生再读课文, 这样的处理更符合本单元“学学牛吃草”的主题。

3.本环节最后, 教师提出“课后请同学们制作格言卡”, 可以放到后面作业布置中正式提出, 否则, 若一带而过, 就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

出示投影4:与大师对话

培根的《论美》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 是针对当时贵族物欲横流, 注重外在美而忽视内在修养写的。此刻, 当我们用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培根的观点, 你认为它过时了吗?请说明理由。

示例:作者的________ (这一观点) 是过时的, 生活中或某些文学作品中的_______ (举例) 就可以证明。

请大家思考1分钟回答。

生8:“美貌的人不都具有才能”过时了, 如周恩来。

师: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8:他有爱心。

师:还有在政治上……

生9:“美是不能制订规范, 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 而不是公式”过时了, 如长城是靠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

生10:我不赞同生9……

师:我们可以这样说, 美是不能制订规范, 创造它的不常常是机遇, 也不常常是公式。

生11:第2小节“美貌的人不都具有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 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如巴黎圣母院里的卡西莫多, 我们就可以用现代科技使它美。

师:“美德最美”这一观点大家都认同吧?

【点评】怀疑是建立一切新学问的基础。“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是否会疑、是否敢疑正是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的最佳体现, 而现在的学生似乎都已习惯于从教师、书本这些“权威”那里照单全收式地接受知识, “疑”的精神、“疑”的能力正在从他们身上消失。这一环节的设计对学生进行质疑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很有启发。

但话又说回来, 培根是英国哲学家, 《论美》一文睿智的语言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哲学道理。从哲学本身来看, 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离开了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 任何一句话都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培根的睿文哲语, 如辩证地看问题、整体地看问题。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虽然敢于对伟人的语言进行质疑, 但从学生的回答来看, 他们大都没有辩证、整体地看培根表达的观点, 存在断章取义的现象, 我们培养学生“疑”的精神, 不能走向“怀疑一切”的极端。因此, 笔者建议这一部分这样处理:

“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再次感悟美的真谛, 铭记那些充满哲理和智慧的格言警句。并把你不理解的语句划出来, 我们共同交流探讨。”

这样做, 一方面更符合本单元主题。本单元的单元提示这样说:“学学牛吃草——读书要讲求智慧, 读书有精读与泛读, 对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就得深读精思, 反复品味, 如同牛的‘反刍’一样, 含英咀华, 直至得其精髓。”在对文本有一定感知的基础上, 反复品味,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厘清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会疑、敢疑的能力, 并通过探讨交流, 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从而更好地体现教学的核心价值。

出示投影5:探寻美

生活中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你觉得下列五幅画面中哪幅最美?可以用文中的语句说明理由。

第一幅画面:两位老人, 男的用自行车载女的

第二幅画面:一群小朋友在广场喂鸽子

第三幅画面:千手观音图

第四幅画面:公交车上售票员为让座的人献花

第五幅画面:汶川地震中, 女同学被困在废墟中, 男同学为她拿吊瓶

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巡视与学生交流:生12:千手观音。

师:人性美。

生13:一群小朋友在广场喂鸽子, 纯洁和谐。师:和谐美。

生14:公交车上售票员为让座的人献花。师: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

生15:汶川地震中, 女同学被困在废墟, 男同学为她拿吊瓶。是坚强的美。

师:虽然家没了, 但依然坚强。

生16:看到第一幅画面中的两位老人, 我想到了我外公和外婆的故事。

师:夕阳美。

师:让我们把视线扩展到身边的同学、老师、亲人身上, 寻找身边的美。

师:我先说, 我觉得全班44位同学瞪着求知的大眼睛是最美的。

生17:贺老师最美, 贺老师都带着笑容给我们上课。

生18:我们的郑老师最美, 我们是见证她三十年辉煌的学生, 她不但教我们知识, 还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生19:我班的××同学是最美的, 虽然他成绩不好, 但他能为班级服务。

生20:我觉得自己最美, 每个人都应该赞美自己。师:我们也可以把视线转到我们的家庭。

生21:我妈妈最美, 她为社区做好事。

生22:我母亲最美, 因为她每天为我准备早餐。

【点评】本环节教学把文本阅读引向生活阅读, 实现了情感态度的价值观目标。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兼顾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在学生懂得了美的真谛以后, 如何在生活中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 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尤为重要了。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同学、老师入手, 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这必将在学生的心里建立起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 引领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趋美避丑、趋善避恶、趋正避邪, 从而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特别是由此引出的“我觉得自己最美, 每个人都应该赞美自己”, 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肯定自我、发现自我的平台, 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全、乐观、积极的人格。此外, 这个环节中教师的主动尝试, 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学生的参与意识、表达能力也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高。

出示投影6:我也来说美

经过美的探讨和鉴赏, 我们对美应该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我们不妨将它诉诸笔端, 来写一写你心中的美, 可以是一两句格言、小诗、随笔。

师:我也和你们一起写。

边播放音乐, 边创作。

展示交流:

生23:美是一抹笑容……

生24:朴素是美的条件, 纯洁是美的表现

……

师:想不想知道老师心中的美?美是一种心灵的语言, “沉鱼落雁”是倾国之美, “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从容之美,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是执著之美,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忠烈之美。不管时光任冉抑或岁月变迁, 只有美德才能将有限的生命之光流传到遥远的后世!

希望大家能“以内养外”, 成为真正美丽的人!

【点评】这一环节教学, 把文本阅读、生活阅读又扩展到了心灵阅读。教学形式由动到静, 由有声到无声胜有声, 通过播放音乐营造氛围, 为学生进行心灵的自我对话提供了环境, 使教学达到了高潮。这一环节中, 教师同学生一起创作, 体现了教师是学生的学习共同体, 对学生的尊重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师高水平的示范, 体现了语文教师的素养。

总体来看, 如果说文本充满着睿文哲语, 以“美”为特色, 那么课堂教学充满着真情流露, 以“情”为特色。其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

1.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并重,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兼顾。这一节课把文本阅读、生活阅读、心灵阅读联系起来, 学生锻炼了概括、质疑、表达等语文能力与素养, 了解了美的真谛, 陶冶了情操, 并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而且, 可以说, 这些都落到了实处, 而绝非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2.教师用尊重、真诚、欣赏、倾听以及自身的亲和力和高水平示范构建了一个师生互动、交流、对话的和谐融洽的氛围, 在此基础上, 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调动和激发。

3.教学环节的设计科学、严谨、合理, 从整体上看, 正符合“感知―品味―探究―迁移”的学习规律。

4.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增加了课堂的容量, 又使教学过程更加紧凑、严密;同时, 也运用得适度, 恰到好处, 不喧宾夺主。

《热爱生命》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8

师:生命的执着与顽强常常令人潸然泪下。砖缝里,小小的香瓜子冲破坚硬的外壳,昂然挺立;山涧中,悲壮的羚羊用生命架起一道求生的彩虹;荒岛上,鲁滨逊以惊人的毅力与困难作战……在所有生命的抗争与搏斗中,人的意志和力量超越极限,踏碎死神的铁掌,弘扬着人类的伟大与坚强。今天,我们将借助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来领悟生命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作家作品简介

师:杰克·伦敦大家熟悉吗?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1:杰克·伦敦,美国小说家。

师:不错,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2:杰克·伦敦,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作了约50卷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荒野的呼唤》《海狼》《老头子同盟》《北方的奥德赛》等。杰克·伦敦的著作大多探讨生死问题,强调人性的尊严正直。除写作外,喜欢冒险的天性,使他勇于辩论、四处演讲,热爱航海、游泳、骑马,还经营农庄。

师:介绍得很全面。你的资料是怎样收集的?

生2:网上。

师:看来,作家作品的资料收集有很多种,除了刚才两位同学的看课文注释,上网查找外,还有别的方式吗?

生3:作家作品选集里也有!

师:对,我们应该学会用各种方式收集资料。《热爱生命》这篇小说曾受到列宁的赞赏。直到逝世的前几天,列宁的手里还捧着它。课文是节选自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注意圈点勾画感受较深的词句。

三、初读感知

(屏幕显示:速读提示:不出声,不回视,不指读)

学生快速阅读,圈点勾画。

师:同学们,读完了课文,你能读准这些字音吗?

(屏幕显示:巉岩 踉跄 骸骨 鲦鱼 窒息)

生齐答正确读音。

师:同学们对字音掌握得不错。接下来能解释一下这些词的含义吗?

(屏幕显示: 奄奄一息 吹毛求疵 辗转)

生(齐声说):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吹毛求疵,指故意挑毛病,找差错。疵,指缺点、毛病。

师:《诗经·蒹葭》中写道:“求之不得,辗转反侧”,这里,辗转应解释为什么呢?

生4(小声地):翻来覆去。

师:解释得很准确。《故乡》中有这样一句话:“也不愿他们像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这里的辗转又作何解呢?

生5(大声地):经过很多地方,到处奔波。

师:很好。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两位同学能根据具体语境来释义,这是我们理解词义的一个重要方法。下面看看同学们能否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屏幕显示:“他”被朋友抛弃后,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____、____、____、____、____生死考验。“他”曾经因产生的幻觉________而激动,遇到________时,“他”历尽艰险,终于用________,战胜了对方)

生齐答正确答案。

(师板书:饥饿 寒冷 体衰伤病 狼)

师:一个濒临死亡的人,用意志战胜了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确实令人震撼。文章又是怎样表现这一惊心动魄的一幕呢?请大家对重点句段进行精读赏析。

四、精读赏析

(屏幕显示:品味精彩词句,体会心理、细节描写的细腻、逼真)

师:品味精彩词句,可以采用作批注的方法,讲解示例。

(屏幕显示:“于是,慢慢地,就在狼无力地挣扎着,他的手无力地掐着的时候,他的另一只手已经慢慢摸过来,一手把狼抓住。”

批注: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无力”的狼,“无力”的手,形象地写出了人与狼当时的境况;而“慢慢地”、“一下”却又写出了人的计谋、智慧,预示了人的最终获胜)

(板书:心理 细节)

师:同学们,请先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在文章中作批注,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准备发言。老师相信,你的精彩词句一定有你更精彩的体会与诠释。

(学生先作批注,然后小组讨论,师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师:现在,哪位同学代表你们小组发言?

(生纷纷举手,争相发言)

生6:我品味的是这一句:“他咬紧骨头,使劲地嚼。有时他咬碎了一点骨头,有时却咬碎了自己的牙。”这里是细节描写,一个嚼字,写出了他咬的力度,而咬碎的有骨头,也有自己的牙,说明他意志坚强。

师:品味得很细致。这一句极写出饥饿的难耐,求生的艰难。

生7:我品味的是这一句:“生命就是这样吗,呃?真是一种空虚的、转瞬即逝的东西。只有活着才是痛苦。死并没有什么难过。死就等于睡觉。它意味着结束,休息。”这是心理描写,体现出生的艰难,痛苦,而死才是解脱,是最容易的。表明他的内心也在斗争,最后,他选择了艰难的生。

师(点头):这位同学读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是的,生命是脆弱的,生命也是坚韧的。当一个人战胜了自我,战胜了自我的脆弱后,他的精神,他的意志将是不可战胜的。

(同学鼓掌。师板书:意志)

生8:我品味的是这一句:“命运对他实在太苛刻了。然而,尽管奄奄一息,他还是不情愿死。也许,这种想法完全是发疯,不过,就是到了死神的铁掌里,他仍然要反抗它,不肯死。”这也是心理描写,就是到了死神的铁掌里,仍然要反抗它。表现出他顽强的意志和斗争精神,让人敬佩,更让人震撼,这就是生命的力量。

(同学又鼓掌)

师(赞赏地):你的回答同样让老师感动。决不服输,永不放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他不断抗争,超越极限的力量源泉。

生9:我品味的是这一句:“他转身走开了。不错,比尔抛弃了他;但是他不愿意拿走那袋金子,也不愿意吮吸比尔的骨头。不过,如果事情掉个头的话,比尔也许会做得出来的。”这也是他的心理活动。他没有因为比尔抛弃了自己怨恨他,反而宽恕了他。两个人的不同做法显示出不同的价值判断,他不仅有意志的坚强,更有人格的尊严和高尚。

(同学热烈鼓掌)

师(深情地):是的,人生追求的是一种境界,做人要坚守自己的道德良知。视生命为拼搏奋斗的过程,视困难为磨炼意志的基石,视友谊为相互之间的扶持与信任……人之为人的价值就体现在这里。

同学们,我国的古典小说常用语言和行动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而西方小说常用心理和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他坚忍顽强、不畏艰险的硬汉性格打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文中又是怎样不断强化这种硬汉精神的呢?请大家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

五、研读领悟

(生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生10:相同点是都有伤病,都是极度虚弱,濒临死亡,都要求生。

生11:不同点是:狼只是本能的求生,而他除了生理上的求生,是用意志战胜了狼。

师:概括得不错,找出了相同点和不同点,还有同学补充吗?

生12:他也是用智慧战胜了狼,结尾一段他抓住了最佳时机才打败了狼。

师:这位同学言之有据,读得很细致。还有其他同学补充吗?

生13:写狼是为了衬托他,表现他顽强的生命力和惊人的意志。

师(亲切地拍拍他的肩膀):这位同学有自己的思考,老师也同意这种看法,狼起到了衬托的作用。狼的求生越强烈,越有耐性,喘息声越逼近,越能体现他对险恶环境的抗争和不屈的意志。这样看来,他没有姓名,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用意呢?(师板书:他)

生14:指你、我。(大家笑)

师(笑):也可能是大家。

生15:整个人类。

师:那么,狼隐含着什么意义呢?

生16:困难。

生17:险恶的环境。

师:对,硬汉精神也指人类面对险恶环境时所显示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这种“打不败”的精神力量将代代相传!老师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老人与海》,还有杰克·伦敦中文网,希望同学们能有所收获。

同学们,在你们的发言中,老师看到了大家对文本细腻的品味和深入的思考,这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方法。此时此刻,大家的心中一定有很多想法要表达,下面能将你的独特感受写下来吗?

(屏幕显示: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他”对你的启示)

面对____________,“他”启示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感受。

师:有的同学已经写好了,请他们在黑板上展示一下,好吗?

两位学生到黑板上写话。

生18:面对困难,“他”启示我们:只要开发自己的潜能,没有跨不过去的障碍。

师:相信自己,发掘潜能,每个人的力量都是不可估量的。

生19:面对厄运,“他”启示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会令我们笑对挫折,永不言败。

师:逆境中能笑对前方,是一种素质,一种涵养,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的挚爱。让我们在食指的诗中再次回味对生命的热爱。

师生一起朗读(食指的《热爱生命》诗节,选诗略):

师:同学们,人活着就是要同形形色色的艰难险阻抗争与搏斗。从飞倾其所有抚慰人间的伤痛;洪战辉用自己的肩膀扛起生活的苦难;正如这部小说开篇的小诗写的那样:“就是生命中唯一的财富,活过并经历痛苦。”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神奇而宝贵的,只有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才能让生命光芒四射。

六、作业套餐

师:同学们,今晚的作业是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500字左右。一是阅读《热爱生命》全文,写写你对“硬汉”形象的体会。二是搜集有关热爱生命的资料,并做点评。好,下课!

[评点](阮桂卿)

《热爱生命》课文很长,要在一节课内完成自读课的任务,教什么,怎么教才能教到点子,学在关键处,这对执教老师是一个难题、一个挑战。娄红玉老师的这节课,以下三点是值得推介的。

一、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体现自读课的特点,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抓手。整个教学流程从整体到局部,先见森林再见树木,从初读感知到精读赏析,再到研读领悟,由浅入深,由导到放,先引导学生读懂文本作者的特定指向,再读出学生的个性感受。每个环节都注意教方法,给扶手,如初读感知提供批注的范例,研读领悟提供表格比较异同点,给句式让学生谈启示。让学生上完一课不但读懂课文,读出自已的感悟,还能举一反三自读其它文学作品。

二、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内容挖掘到位,语文味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默化,受到熏陶感染,在语境的动态中学到语文知识。文中主人公强烈的生命意识,惊人的顽强意志,非凡的人性和智慧;文中精彩出色的心理细节描写,凸现主题的象征意义,形象生动的文学语言。执教者都能关注到并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中巧妙落实。

三、板书设计简洁、完整,富于艺术性。随着多媒体的运用,不少老师忽略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全文性的板书。而全文性的板书是对文本整体思路、内容、写法的把握,有利于训练师生的思维,锤炼师生的语言,帮助师生深入把握文本。从娄老师的板书设计中也可窥见她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上一篇: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下一篇:入党申请书个人履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