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教学实录点评

2024-09-23

雪教学实录点评(通用8篇)

雪教学实录点评 篇1

《称象》教学实录及点评

《称象》教案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chēn (板书:称)

生:见过。

师: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

师:对,想知道那件东西的重量。

liàng (板书:重量)

师:你们看见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象)

“称象”这一课讲的就是这个故事的内容。

〔通过谈话,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相机出现了“称象”、“重量”两个生字词,又为学习作了导向。〕

师:课前,同学们读过课文。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希望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被指定的学生读后,其他同学给他正音。)

〔初读课文时只要求读准生字的音,对其义和形不作要求,这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

……

师:在看象的时候,曹操为什么要大家想办法称象呢?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

生:(读后)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不知这头大象有多重。(板书:议论)

……

师: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便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请你们看第三自然段,跟我学读这一句。(教师范读,学生跟着读,自己读。)

〔这是称象的由来,通过反复读,进行强刺激。〕

师:曹操提出这一问题后,官员们是怎么议论的?(指板书上的“议论”,指导读官员们说的话)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办法是怎样的?

生:(略)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呢?

zǎi

生: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教师一边口述这个办法,一边板书宰;学生一边看教师板书,一边读“宰”)

师:查过字典的同学说说,“宰”在字典里有几种解释?结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想一想,“宰”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

生:“宰”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在这里是“杀”的意思。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办法行不行?请你们再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该用哪一句话来回答?

生:(略)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曹操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你们怎么知道曹操不同意?

生:曹操听了直摇头。

师:“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

生:“直摇头”表示不同意。(做一下摇头动作)

师:(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

生:(不住地摇头)

师:对,“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宰象呢?

生:把大象宰了,曹操舍不得,这也不是好办法,曹操不同意。

〔“议论”(生字新词)、“宰”(二类字),“直摇头”(熟字组成的新词语)都是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里来理解的,但方法不相同,各有妙处。“议论”出现在第二自然段,却是借用第三自然段里官员们怎么说、怎么议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的;“宰”是通过查字典,根据语言环境选义项来解决的;“直摇头”是通过语感和演示来领会的。这就把学习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紧密联系起来了。〕

师:对,官员们提的两个办法都不好,曹操不同意。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了曹冲说的办法)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生:(读书、画序号、讨论)

xiàn

师:这四句话里的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读第一句,老师板书:上船 画线)在哪儿画线?用投影片演示。

生:在船舷上画线。(让一个学生指投影片上的船舷)

师:在船舷的.什么地方画线?再仔细读这一句。

生:(轻声读第一句后)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老师让这个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投影片的船舷上画线)

师:在这儿(指画线的地方)画线就是沿着(说重音)水画画线。

・・・・

〔“沿着”的意思比较抽象,老师却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接着,老师用“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后接着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装石头”“最后怎么知道大象有多重呢”等问题,诱导学生读懂曹冲说的四句话中的二、三、四句,并分别板书“上岸”“装石头”“沉到线”“称石头”“石头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在此基础上,老师又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演示曹冲说的办法。

---------------------------

师:请同学们一边读这四句话(指小黑板)一边想:你怎样用这些东西把曹冲说的这个办法做给大家看。

(学生各自准备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生:好!

〔这是教学上的幅射,把课堂上的兴趣引向课外。〕

……

师: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习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分别用“关”、“洒”、“扫”说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生:(略)。

师: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想办法记字形。

生:(先各自想办法记、再同桌讨论,然后站起来发言)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

义――议(议论) 管――官(官员)

雪教学实录点评 篇2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到二年级下册的三册课本中, 每单元的第一课都是集中识字, 以朗朗上口的词语、儿歌、韵文、谚语等形式呈现。这次执教的《识字二》是第二次集中识字。“练书法”“画图画”等12个词语展示了小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通过读词语、想画面, 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识记生字, 一定会感到亲切、有趣。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援会认“棋、弹”等11个生字。会写8个字。认识并学写新部首“戈”, 感受汉字书写中穿插带来的紧凑美。

2援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积累词语, 感悟动词的运用准确。

3援感受课余生活的多彩与乐趣, 学习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表达。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以下教学理念。

一、识字教学要找准起点

我们生活在母语的文化氛围中, 学生识字的途径很多, 许多生字可能早就认识了。如果还是一厢情愿地把要认识的字逐一呈现, 就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费时低效。

为了找准学生识字的起点, 我在课堂上设置了“火眼金睛辨真假”的环节, 区别哪些是“真”生字, 哪些是“假”生字, 以确定教学的重点。课堂时间有限, 我们所做的抽样不能代表全部。为了不遗漏“真”生字, 需要给全体学生一个补充表达的权利:谁发现哪个字不认识就对老师摇摇头。这样既帮助教师发现识字教学的重点、难点, 又保护了儿童的自尊心。

二、识字教学宜活泼生动

教学中应抓住儿童的年龄特点, 设计活泼生动的识字游戏, 比如“当孙悟空”“摘苹果”, 变换不同的形式, 比如把生字编成短文, 放在语言环境中复习巩固等, 让识字教学变得趣味盎然。

学生的识字量是各不相同的。“真”生字中有的字对一些学生来说又是“假”生字, 让这些学生陪着一起学习, 他们很难耐心地坚持一节课, 甚至会影响课堂秩序。因此, 明确“真”生字后, 让学生自学, 请认识的学生当小老师, 能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认识这些字的学生对于来自同伴的指点, 往往听得更专心。这样分层教学, 让每个学生都各得其所。

三、识字教学与生活联系

生活交际使每个学生的大脑中都有许多的实词音节积累, 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实词音节与汉字字形间的联系。既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又将他们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天地, 培养在生活中学语文的意识。

四、写字教学指导求精

本课要求书写的8个生字中, 6个都是左右结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 已经基本掌握了左右结构的字一般是左窄右宽这一规律。而书写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结构松散, 不紧凑。因此, 本课的写字指导应抓住汉字书写穿插避让的规律精细指导, 并在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一过程中, 让学生体会到相互谦让、和谐共融的思想,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摸学情, 定重点, 初识生字新朋友

师:看, 这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11个字。 (课件出示本课要认识的生字) 这里面可能有你不认识的“真”生字, 也可能有你早就认识了的“假”生字, 那我们来做孙悟空, 火眼金睛辨真假!哪个孙悟空来读一读?

师: (指名读) 孙悟空1号, 孙悟空2号, 孙悟空3号。徒儿们仔细看啊!

(孙悟空1号读生字, “航”字读错了。)

师:老师还没有教, 你就认识了10个生字, 太了不起了!

(孙悟空2号读生字, “模”字读错了。)

师:真棒!又一个识字的小明星!

(孙悟空3号读生字, 11个字全部都读对了。)

师:你们三个是怎么认识这么多字的?愿意把经验分享给大家吗?

孙悟空1号:我家里有中国象棋, 我就认识了“棋”字。

孙悟空2号:我喜欢读课外书, 所以就认识了很多字。

孙悟空3号:我每天都要弹钢琴, 我家的琴谱上有“钢琴”两个字。

师:看来, 读书、留心观察, 都是帮助我们识字的好方法。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三位。

(把真正的生字“航”“模”字卡贴在黑板上)

【点评:采用“火眼金睛辨真假”的游戏, 帮助教师摸清了学情, 确定了真正的教学重点, 做到了以学定教。让学生当孙悟空, 也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 其他的9个字中还有不认识的吗?我们再来看一遍, 大家在心里念, 遇到不会的就对老师摇摇头。

(教师抽卡片, 观察学生的反应, 没有人摇头。)

师:都认识了, 开火车读。 (生开火车读)

师: (师指着“航”“模”两个字卡) 原来它们俩才是真正的生字啊。老师先不教, 知道为什么吗?

生:老师是想让我们自己学会吧。

师:对!那准备怎么学呢?

生:拼拼音, 课本上的小苹果里有拼音。

生:给它组个词。

师:同学们各有各的妙招, 那就开始吧。

(生自学生字)

师:哪位同学愿意当小老师?教读音啊, 组词啊, 字形啊, 都可以。

生:我来教第一个字:航, 舟字旁加点, 横, 撇, 横折钩, 就是航。跟我读, 航。

(生跟读)

生:我会给“航”字组词:航模、航行。

生:我也会。航空母舰、航天员。

师:中国第一位飞上太空的女航天员就是我们河南的———

生:刘洋。

师:第二个字谁来教?

生:“木”加“莫”就是“模”, 模型、模特。

生:它还可以读m俨, 一模一样。

(师相机板书:m佼模型模特;m俨一模一样。生齐读。)

师:好, 这两个生字已经成为我们的新朋友了, 识字和认人一样, 见面多了就熟悉了。让我们到课文中去见见它们吧。

【点评:重视学法引导, 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二、读课文, 频见面, 生字变成老朋友

师:课文很短, 12个词语, 自己读一读, 认不准的再看看拼音。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

(一生读)

师:字音读得很准确, 如果能不拖音就更好了。读词语时把一个词语的字读在一起, 词与词之间停顿一下, 听老师读。

(师范读。生自由练读。)

师:请你再来读一读。

(生再读课文)

师:对, 就这样读。

师:你们也能读得很好!同桌之间互相读。读对了, 就伸出大拇指称赞他说“你真棒”。

(同桌之间互读)

师:谁得到了同桌的大拇指请举手。 (生举手) 你们真棒!这两位同学都得到了对方的称赞, 我请他俩给大家读课文, 交替读。

(同桌交替读, 男女生比赛读, 全班齐读。)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次你还会吗?先自己练练。

(课件出示)

() 书法 () 图画

() 象棋

() 钢琴 () 二胡

() 京戏

() 花草 () 鸽子

() 金鱼

() 航模 () 电脑

() 天气

师:谁来填?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填上的第一个字都是表示什么的?

生:表示动作的。

师:真会动脑!好, 老师和大家合作读书。我说后面的, 你们说表示动作的词。

师:书法。

生:练书法。

师:这里还有一些小朋友, (课件出示“放风筝、踢毽子、打篮球、堆雪人”的图片) 他们在干什么?你会仿照这些词语的格式说一说吗?

(生每说出一个, 师就贴出一个词语卡。)

师:请大家齐读这四个词语。

(生齐读)

师:同学们, 这些词语描述了我们的课余生活, 走出课堂有这么多的事情可以做, 这样的生活怎么样?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生:丰富多彩、幸福……

师:你会用这样的句式说话吗?

师: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生小组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同学们的生活多么丰富多彩啊!有的练书法, 有的弹钢琴, 还有的做航模。

生:同学们的生活多么快乐啊!有的下象棋, 有的打篮球, 还有的放风筝。

(引导学生体会动词使用的准确, 进行积累和运用。)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完整。现在再来看刚才这些真正的生字, 孙悟空1号, 孙悟空2号, 还请你们读。

孙悟空1号:航、模。

孙悟空2号:航、模。

师:看, 见面多了, 它们就成为我们的老朋友了。我们一起再来叫叫它们的名字吧!

生:航、模。

【点评:认字如同认人, 学生在识字材料中和生字多次见面, 完成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

三、小游戏, 巧巩固, 生字成为真朋友

师:看我带来了什么?

生: (惊喜地) 苹果。

(课件出示一棵苹果树, 树上有1号、2号、3号三个苹果。)

师:苹果背后分别藏着难度不等的词句, 里面有我们学习的11个生字。你想摘下哪一个?

生:我要摘最大的!

师:自信又勇敢! (出示3号苹果背后的句子)

我有一个幸 (x佻ng) 福 (f俨) 的家。爷爷70多岁, 胡子都白了。晚上, 他看戏, 奶奶在一边喂小狗。爸爸妈妈下五子棋。姐姐弹了一会儿电子琴, 就去写钢笔字了。我给小白鸽喂完食, 就拿出航天飞机模型 (x侏ng) 玩了起来。

师:这一题难度最大, 你有1分钟的准备时间, 大家也自由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完全正确, 100分, 最大的苹果奖给你!掌声!

生:哇——— (全班学生沸腾了)

师:下一位, 谁来挑战? (生纷纷举手) 请你来。

生:我选2号苹果。

(师出示2号苹果背后的句子, 生读。)

“姐姐, 别弹钢琴了, 陪我做游戏好吗?”

“不行啊, 我还要再弹半个小时, 你先去喂喂鸽子、玩玩航模, 不是都可以吗?”

师:读得真好!当个小老师领读一遍。 (奖励稍大的苹果)

(生领读)

师:没得挑喽, 最后一个苹果, 谁来挑战?请你来。

生: (读) 围棋、跳棋、唱戏、戏曲、航行、航空、琴声、弹琴、钢铁、钢刀、弹力、弹弓、养花、喂养。

师:100分!尤其提出表扬的是“弹力、弹弓”读得很准确! (奖励小苹果)

师:那这4个词语谁知道怎么读? (出示词语卡片:子弹、弹药、弹性、弹跳。)

生:子弹、弹药、弹性、弹跳。

师: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这些生字挪到哪里都会读, 看来它们是我们的真朋友了!

【点评: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识字。】

四、教穿插, 指导练, 仔细观察写美观

师:读累了, 我们来写写字吧。看生字表, 一共要写8个字, 发现前6个字的共同点了吗?

生:它们都是左右结构。

生:它们都是左窄右宽。

师:真会观察, 既然都知道, 王老师就不讲了。这6个字我教两点, 看谁听得最专心。

师:首先教新部首“戈字部”。 (出示) 这就是戈, 古代的一种武器。聪明的中国人根据一只大手握着戈的样子创造了“戈”字 (课件演示“戈”字的演变) 。跟老师一起书空:横, 斜钩, 撇, 点。

(生书空)

【点评:新部首“戈”的教学, 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不仅加深了对汉字的深入理解, 也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有趣。】

师:第二点最重要, 讲汉字书写中的穿插。以“戏”字为例。 (课件演示“又”字和“戈”字组成“戏”字)

师: (把“又”“戈”两个字直接凑在一起) 这个字怎么样?

生:这个字不好看, 太胖了。

生:这个字错了, “又”的捺要变成点。

师:对呀, 捺变成点了, 腾出地方给谁用呢?

生:“戈”的一撇要用。

师:是的, “戈”的一撇伸到“又”的捺下面, 这样显得多紧凑啊!这就是穿插。 (师范写, 生书空。)

师:其他字中有没有穿插的笔画呢?研究研究吧。

(生观察)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棋”字的木字旁捺变成点, “棋”的一横穿插到点的下面。

师:你表达得多完整, 多清楚啊!

生:我发现“胡”字的“古”写得小一些, “月”的一撇穿插到“口”的下面。

师:很会观察。

生:我发现“观”字“又”的一捺变成点, “见”的一撇穿插到捺的下面。

师:好极了!我把大家发现的穿插笔画用红笔标出来, 大家在写的时候要格外注意, 不要把字写分家哦!

(生练习写前六个字, 师巡视指导。)

【点评:对汉字书写中避让穿插的点拨, 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写字不紧凑的问题, 提高了学生的书写技能。】

师:还有两个上下结构的字 (出示:琴养) , 仔细看, “琴”字是由三部分构成:上面两个“王”, 下面一个“今”。王老师编了个儿歌, 看谁一遍就能学会———“两个大王, 今天比赛弹钢琴”。

师:什么时候比赛?

生:今天。

师: (边说边写) 第一个大王抬起腿来, 给第二个大王让让地方, 懂得礼让值得称赞。

师:“养”字上面有三横, 要写得宽窄均匀。撇捺要舒展, 下面是一撇, 一竖。在田字格里描一个, 写两个。

(生练写)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同学的字。 (展示) 你们看他的字写得多漂亮啊!注意了穿插, 每个字都很紧凑。掌声送给我们班的小书法家!

师:同桌互相欣赏一下, 告诉他哪个字写得漂亮, 哪个字怎样改一下会更漂亮。同桌互相评价指导后, 把对方指正的字再写一遍。下课。

《散步》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3

【课前准备】

一、黑板左侧的屏幕上,金黄色的油菜花盛开,中间是课题:散步。

二、学生背诵《过故人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5首诗。

【课堂实录】

师:看了课题,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出去散散步?

学生齐声回答:“想。”

师:没关系,老师带你们到文章里散步。请大家把课文自读一遍,并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给你留下的美好印象是什么?

(学生开始齐读课文)

师:刚才我叫同学们自读,大家一齐读了,我发现你们班特别有凝聚力。现在回答问题,谁先来?

生1:文章给我的印象是互相迁就。

师:还有其它看法吗?

生2:不,是关怀、关切。

生3:尊老爱幼。

生4:作者爱母亲。

生5:除了爱,还表现了春天是美好的。

师:还有谁想发言?

生6:(有不同看法)只能说某一段突出春天来了是多么美好。

生7:给我的印象是儿子背母亲,妻子背儿子,对比。

师:对比?好,刚才大家发表了很好的看法,用一个词语概括,那就是:亲情。对不对?(大家齐声回答说“对!”)现在有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一段?

生8:第8段。

师:为什么?

生8:因为这一段温馨。

师:那就请你读一下。(生8读第8段)

生9:“背上的”“背”应该读成第四声。

师:大家看看这个字到底应该怎么读?(学生讨论热烈)

师:我备课时,原先觉得应该读第四声,后来觉得读第一声也没错。这样吧,关于这个字的读音,(幽默地)同学们课后再去探讨。我呢,踢个皮球给你们的语文老师。

师:(对生9)你读一下这一段。(生9读第8段,读完生10鼓掌)

师:(问生10)你说他什么地方读得好?

生10:有感情。他们是三代,一个是老人,一个是小孩,走大路安全一点。

师:这一段还有什么地方写得好?

生11:三代人的感情和环境描写非常的和谐。

生12:三代人在一齐的时光非常快乐,非常短,特别值得珍惜。

师:“我”和妻子背上很重很重,你们同意我的意见吗?

生13:同意。孝敬母亲,报答母亲。

师:为什么背起来是“整个世界”?(学生在下面自由讨论)

生14:因为是整个家庭。

生15:因为背上是他的母亲。

师:说得都没错。母亲是生命的源头,儿子是生命的延续。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是不是?好,我们一齐来朗读最后一段。(师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还有谁喜欢哪一段?(生16选第7段)

师: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要选这一段吗?

生16:因为这一段体现了奶奶爱孙子。(说完就朗读这一段)

师:“粼”,书上的解释是“水的明净”,但我觉得还不够,大家觉得还有什么意思?

生17:还有被风吹以后的……(说不上来了)

师:波动感,对不对?好。还有谁喜欢哪一段?

生18:第四段。

师:请读。(生18朗读)

师:这里的省略号应该怎样读?

生19:延伸。

师:破折号又应该怎样读?

生19:稍微延长一点。

师:好,大家齐读这一段。(学生齐读时老师板书:体会标点符号的作用)

师:哪位同学再读,来个锦上添花。

(生20读第四段)

生21:“树上”读成“路上”。

师:白璧微瑕。

生22:“生命”读重了,应该这样读。(生22读这一段)

师:读得好不好?给他点掌声。(鼓掌)

师:谁还喜欢哪一段?

生23:第三段。(老师让他读,读完,学生齐鼓掌)

师:他读得好在哪里?

生24:我认为他读得有诗情画意。

师:这不是诗情画意,这是有情有义。

生25:有些老人熬不过冬天,死去了,高兴的是自己的母亲熬过来了。

师:应该说是“庆幸”母亲熬过来了。还有几个词用得也很好,比如,熬、又、大。(学生同时在下面说)

师:还有哪一段好?

生26:第二段。(生26读第二段,老师板书:品味重点词语的含义)

师:还有第六段没读。(生27读第六段)

生28:我觉得她“走大路”三个字读得不对,应该用坚定的语气读。

师:哦,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28:走大路是为了照顾年老的母亲,不应该犹豫,要坚定。应该这样读。(生28读)

生29:不对。为了照顾母亲走大路,已经委屈了儿子,应该用安慰的语气读,“走大路”三个字应该读轻声。要这样读。(生29读,读完学生一齐鼓掌)

师:你为什么这么评价“走大路”?

生29:文中的“我”孝顺,这是尊老,但还爱幼。

师:说得好。(板书: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

师:幼小的生命需要呵护,但衰老的生命也容易摧折。培根说过,呵护幼小是动物都有的天性,但孝顺老人只有人类才能做到。

师:同学们,我们到田野里散步好不好?

(李老师按了下鼠标,屏幕上出现了流动的画面,田野里油菜花开,水塘里水波粼粼,春天的浓郁气息伴着甜美的音乐声扑面而来,更精彩的是李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把全体学生和听课老师带进了一个融合着亲情和关爱的佳境。老师朗诵完,全体自发地鼓掌。)

师:下课以后,同学们进一步朗读,多体会,争取能够背诵,好吗?

学生齐答:“好。” (下课)

【点评】

一、重视构建过程。语文新课标的目标采用了三个维度的立体化设计。这三个维度就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中非常重视“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本堂课对这一维度的处理恰到好处,教学过程简洁明了。第一步:让学生用“心”自读课文,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并留下一个问题,以此作为突破口,感知文章的主旨。在同学热烈的讨论中然后又是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一段,将学生引入教学过程的第二步:用“情”朗读课文,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探究朗读方法,很自然。学生说哪一段好,老师就叫这个学生读哪一段,大家评。就在这读读评评中老师水到渠成地在黑板上写下了三句非常妥贴的话:“体会标点符号的作用;品味重点词语的含义;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真是要言不烦。

二、充分地体现了“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一切都是学习的主体在动,学生自定目标(朗读),自我评价,自我激励。真正的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充分地发挥,而这种发挥又完全使教师设定的外在的教学目标与学生自主学习过程极为自然地融为一个整体。老师就在这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提升学生“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任务。这种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融合的,不是割裂的课堂教学,充分的实践了三维语文教学目标的理论:以人为本。

三、淡化了教师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说的并不多,但这种“淡化”,正是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象一个著名的戏剧表演艺术家,举手投足、一招一式,虽然不多,但尽显炉火纯青的上乘工夫;你几乎找不到一点起承转合的斧凿痕迹,从开始到结束,一切好象浑然天成,圆熟自如。这样的引“生”入胜、授之以“渔”,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让学生终身享用。

四、教师的文化底蕴深厚。如果说“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中的“背”的读音,当学生提出来应该读第四声并有争议时,老师肯定了这两种读法都有道理,这是精心备课的结果,但教师的背诵、朗诵没有深厚的功底是做不到如此字正腔圆、情真意切的。第三段写有的老人挺不住冬天死去了,而母亲却熬过来了,有学生说这一段写得有诗情画意,老师纠正说应该是“有情有义”,有学生说高兴的是母亲熬过来了,老师纠正说应该是“庆幸”母亲熬过来了。这些突发性的遣词造句都是在备课中备不到的,也是对语文老师文学功底深浅的考验,所以有专家说,语文老师的才气越足越好,这的确是很有见地的。

雪教学实录点评 篇4

教《童趣》,有童趣

DDDD《童趣》教学实录及点评

执教:张维 重庆市巴南区先华中学

点评:程代军 江苏省常州一中

一、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对于文言字词的学习,我提倡让学生主动收集整理,结合教材的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质疑,反对教师逐字逐句翻译,不然文言文的教学将陷入一潭死水。在教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论语十则》,实践证明学生能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课堂上学生如果提出了字词质疑,那恰恰是本课的重点,通过联系上下文的讨论学生是能够主动解决字词疑难的,在此基础上概括分析事件和人物,理清文本的结构与思路,达到继承与批判文言作品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童趣》是一篇浅显有趣的文言文,很容易将课上得有趣。第一,这篇文章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能读出自己。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有兴趣参与课堂的讨论;第二,借助教材中的插图,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第三,利用画插图的方式,将学生的主观感受转化为形象思维,这样的活动能够增添课堂的趣味性;第四,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本课给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对童年的趣味的感悟,还有对写法的质疑和分析(包括选材和心理描写等方面),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这对于学生的写作是很有帮助的。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沈复天真烂漫的童趣的感知,课堂能激起学生对于自己的童年生活的追忆,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之趣和语文之美。

二、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师:课前一个小问题,上课前你们在干什么?

生:打乒乓球、跳绳、吃东西

师:好玩吗?

生:好玩,我们分组打乒乓球,3个球全输了的做俯卧撑。

生:好玩,第一次在学校的走廊上跳绳,很热。

生:吃东西很无聊,不好玩。

师:呵呵,今天我们学什么?

生:不知道(生笑)

(评:欣赏聊天设计,一可以使师生关系融洽,为课堂师生合作作好心理准备,二是有导入作用,尽管张老师这里还没明确指向课题,但是与教学内容上已经形成意义上的联系。不足是深入不够。)

二、欣赏插图:

师:请翻书到21页,欣赏一下这幅图,画的什么啊?

生:画了床

生:画了海浪和竹筏

生:是床还是海浪?

生:是床,还有席子啊

师:那那些波浪线是什么?

生:可能是床上的被子吧,人后面还有枕头呢?

师:有这么圆这么大的枕头么?

生:古代的枕头啊,电视里面看到过

师:对,这个孩子在干什么?

生:在吹笛子

师:吹笛子怎么会吹出烟雾和这么多只鹤来?

生:应该是孩子在想问题,想到了天上的东西。

师:我还以为是这个孩子在抽烟呢。(生狂笑)

生:不是抽烟,孩子手里拿的不像烟杆,因为古代抽烟的一般都有个烟斗。

师:到底画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怎么办?DDD(生齐:读课文)

(评:由画入手,浅入深出,显示了张老师的机智。还是聊天式的发问,基本指向“是什么”,也有“为什么这么认为”,在问题形式上比较琐碎。这里产生了一个方法上的疑问:是这样水到渠成好,还是整体训练好?恐怕难以说清楚。因为是初一的孩子,我赞成张老师这么处理。)

三、收集字词:

师:老规矩,读课文的时候勾画出不懂意思的字词,还要勾画出等会儿质疑的句子。

(生读课文三分钟,完成了任务的同学开始问老师个别字词的意思)

师:好,有了同学们的阅读,下面我们合作完成本文中需要我们注意的字词

板书:明察秋毫、张目对日、夏蚊成雷、怡然自得、丘壑、凹凸、庞然大物、项为之强

(学生每说出一个词语,教师追问词语的含义,学生根据书下面的解释都能解决)

师:刚才有个同学说“癞虾蟆”(学生读成虾子),应该怎么读?

(有些学生读为“虾”,少数学生读为“蛤”)

师:有句话叫说什么东西想吃天鹅肉?(生齐:癞蛤蟆。生笑)

师:癞蛤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癞格宝”(方言),也叫做蟾蜍。

(评:方言介入拓宽学习空间。如教师能再举一些诗文例证,如《琵琶行》中“虾蟆陵”就更有说服力了。)

师:还有一句,“项为之强”(学生读成强壮的强),应该怎么读?

生:项为之强(学生还是读成了强壮的强)

师:这么整齐?(生笑)

一学生发现了问题:应该读成僵硬的僵,书下面有解释。

师:对,刚才这两个我们读错的词语,就是我们在《论语十则》中遇到过的?DD(生:通假字)同学们学文言文应该注意书下面的注释和自己的思考。这与《论语》中哪些字的用法是一样的?(生:说、女)

(评:这里基本上在疏通字词,但是不是教师指定学习的内容,而是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合作研究,教师指导,教学效率很高。)

四、整体感知:

师:结合课文的内容,现在我们看看插图中到底画的什么?

生:应该是一个孩子在床上吹烟气。

师:理由呢?

生:文中有这句话“徐喷以烟”

(评:文本的依据作用体现了出来,紧抓文本,完成理解,这是老师们应该时刻注意的。否则课堂很可能就是天马行空,了无踪迹。下同。)

师:为什么要喷烟?

生:熏蚊子玩。

师:熏蚊子还是熏天上的白鹤?

生:熏蚊子,画中的白鹤应该是孩子想象的。

师:理由?

生:“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师:“私拟作”什么意思?

生:自己把它当作

师:好,那个孩子是谁?

生:应该是作者。(有些孩子不同意)

师:到底是不是作者呢?我们应该抓住文中交待事情的时候反复出现的一个字。(生:余)

师:对,“余”在文中的意思就是我,第一人称代词。

(板书:夏蚊--舞鹤)

生:老师,课文中还有事情为什么没有画出来?

师:还有事情么?什么事情?

生:看两只虫子在打架。

师:只有两只虫子?

生:还有一个庞然大物DDD癞蛤蟆。

师:为什么把癞蛤蟆说成是庞然大物?

生:和虫子相比,它应该是非常大的。

师:什么地方发生的事情?

生:土墙处的草丛

师:作者又是怎么“拟作”的?

生:小动物拟作怪兽,土砾拟作丘壑

(板书:动物草丛DDD林兽丘壑。)

师:两件事有什么共同点?

生:非常好玩。

师:理由?

(生快速找出:怡然称快、怡然自得)

师:要是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件事情的共同点呢?

生:物外之趣

师:什么意思?

生: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师:怎么会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呢?

生:因为作者把他们想象成了另外的东西来玩,非常有趣。

(板书:物外之趣)

(评:回到人物感受上,比较相同点,教学意识很好。但是作者的“有趣”并不等同与学生觉得有趣,所以完成联想生美的理解后,应该调动学生生活阅历论证这个论题。)

师:很好,既然文中没有插图,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们不如自己画一画。(生快速地拿出了草稿纸)

第二课时

一、欣赏作品:

(教师在课间找了几幅好的作品,每展示一幅画,学生笑声一片。)

点评生一的作品:

师:你为什么把孩子画得这么大?

生:和虫子相比,就该把人物画大一些。

(评:学生这里的处理合理吗,这似乎是美术老师回答的问题。但是既然语文老师已经布置了画画的任务,那么评价是难免的事情。往深处评价,哪怕只是提出问题,提出的只是美术老师才可以回答的问题,也是值得的。)

点评生二的作品:

师:你画的孩子,怎么感觉像在跳舞啊?(生笑)

另一生说:没有画出观看的味道来。

(评:建议让他自己说构思。或许这还别具匠心呢。)

点评生三的作品:

师:为什么你把花台画得这么漂亮?

生:先画的花台,没有时间画人了。

师:呵呵,画画和写文章一样都要抓住重点嘛,这幅画应该把什么作为重点?

生:人和动物

(评:鼓励他课后完成这幅画。)

点评生四的作品:

师:画面中的这个女孩子怎么这么妩媚啊?(生狂笑)

生:不是女孩子,应该是清代的一个小男孩。

师:恩,书上介绍了作者是清代的沈复,注意朝代。

(评:大概是鞭子惹人发笑。有辫子的小男孩应该怎么画?衣着或是其他的玩具?是不是应该展开?)

二、探究文本:

师:上堂课我们完成了字词和内容,如果现在再读的话应该?

生:读出感情

师:怎样的感情?

生:愉快、安逸的那种。

师:好,齐读课文,再思考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质疑。

(生齐读课文,思考了2分钟后)

(评:我一直怀疑齐读是读不出感情的,尽管其中有些人是带着文本中人物的感情去朗读,或许也会被其他感情理解不到位的人带得失去感情。慎重!可以让他们自己准备两分钟,然后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进行朗读比赛。)

师:好,同学们针对课文的句子、段落内容、文章的主题、写法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评:来自学生的问题是有针对性的,也是有价值的。)

生一:作者为什么要写两件事情?

师:你的意思是为什么不写一件事情或者不写三件事情?(对)

生:写多了就罗嗦了。

师:那就写一件事情好了,简洁明了。(生沉默)

生:我觉得作者是按照天下和地上各自选了一件事情来写的。

师:你是说文章从事情发生的位置来写的。那如果写第三件事情的话就该写哪里了?

生齐:水中

师:呵呵,对,来个海陆空面面俱到,可惜作者没这么写。

生:我觉得两件事情是围绕第一段来写的。你看作者说自己张目对日,于是后面先写空中的事物;作者又说自己明察秋毫,说明他观察很仔细,于是后面又写了草丛中的事物。

师:前面两个同学的回答你们认为哪个同学的最有价值,最有说服力?(后面一个)

师:好,后面一位是从文章的前后结构来分析的,前后对应啊。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鼓励他智慧的思考。(鼓掌)

师:还有没有更有创意的思考?(生沉默)

(师指着板书提示:你看两件事情的具体位置)

生:应该是从屋内写到院子。

师:对,由内到外,继续鼓励他们的.有智慧的思考吧。(鼓掌)那我也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啊?

生:应该是为后面做铺垫。

师:我们一句一句分析怎么铺垫的?“余忆童稚时”?

生:交待了文章的主人公,说明本文是作者的回忆。

生:“张目对日”和“明察秋毫”是在为后面的两件事情作铺垫。

生:“见藐小之物比细察纹理”说明作者有个仔细观察的习惯。

师:最后一句应该抓住这个词“故”,什么作用?

生:应该是先给文章的内容作一个总结。

师:文章开头句子的作用最好这样说:总领全文(板书)好,继续质疑。

生:文章为什么不在最后一段作一个总结,文章好像没有写完?

师:你读到最后一件事情的时候就结束了,有什么感觉?

生:好想读下去,到底他把癞蛤蟆赶到另外的院子里又干什么。

师:呵呵,作者给我们设置了一个悬念啊,这样好不好?

生:不写完可以让我们产生想象,回味无穷啊。

师:说得很好,那到底写完没有?

生:写完了,前后一一对应,结构严密啊。

师:呵呵,总结的段落可以不写啊,写多了还有可能重复,这样可以一箭双雕。(生笑)

(评:这一组关于选材的问题问得精彩,角度多样,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宽、拓深。)

生:作者为什么把蚊子想象成白鹤来玩,怎么不想象成乌鸦?他们都是黑色的。(生笑)

师:我觉得可以想象成乌鸦,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结合事情的特点来回答。

生:可能在作者心中,玩白鹤比玩乌鸦更有趣。

生:我觉得白鹤比乌鸦更像蚊子,这样想象更自然一些。

师:你的意思是说想象的时候应该抓住两个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吗?(生点头),我们想象一下白鹤和蚊子有哪些相似?

生:白鹤和蚊子的嘴巴都非常尖,腿都很长。(生笑)

师:同意,想像的时候应该抓住事物的共同点和心中的喜好来写,这种由此及彼的联想不是无中生有的创造,这种写法叫做:联想(板书)

生:作者为什么总是喜欢把小动物想像写成大动物?(生准备回答)

师:我强调一下,这个问题问的时候应该把“想像”换成“联想”。作者的想法应该与自身经历有关系。

生:因为作者在家里玩,很想和大自然中的其他动物玩,于是就联想成了外面的“鹤”与“野兽”。

师:说实话,老师也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他们的一问一答太有价值了,帮助我们弄清了作者的很多想法。我们应该怎么感激他们?(鼓掌)

(评:文本为抓手,比较异同,是高级的思维训练,欣赏。在心理交流上也很有特色。)

(掌声后,我发现没有同学质疑了)

师: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你愿意和小沈复一起玩吗?

生:愿意,因为他喜欢观察。

生:愿意,因为他喜欢思考,想象十分丰富。

师:刚才回答问题的同学都是喜欢观察喜欢思考的同学啊,同学们可要多和他们一起玩哦。(生笑),小沈复身上还有没有同学们没有找出的性格啊?

生:他很有爱心。因为他最后把癞蛤蟆赶走了。要是我就把癞蛤蟆打死,干扰了我观察的雅兴。(生笑)

师:啊?哪些同学支持把癞蛤蟆打死?(少数男同学高高举手)看来我们班上有同学一点人情味都没有哦。(生笑)

(评:教师对“打死癞蛤蟆”的评价有问题,其实教师不必去表态,可以用问题的形式激发他们思考,比如“是不是因为癞蛤蟆丑陋败坏自己观察雅兴就可以剥夺他们的生命?是不是因为毒蛇有毒,应该把它们全部消灭?是不是因为老虎吃人,就把老虎全部枪决?是不是因为犯人犯罪,我们就可以施以严刑?”把问题宕开去。)

师:不管怎样,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更有创意的回答,说出了我们没有思考到的地方,我们应该DD(老师还没说完,教室已经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生: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么有趣的故事写成文言文?

一生站了起来:作者是清朝的人,写的当然是文言文。

师:难懂吗?(生齐:不难)你看老师没有讲字词的含义,你们都明白了文章的内容。

三、教学小结:

师:今天上课,同学们的积极超出了我的想象,告诉你们,本老师根本没有备课哦,(生:啊?)呵呵,看来童年的确很有趣,带动了同学们这么积极的思考。你们的童年即将过去,童年给你们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说关键词

生:有趣。(生笑)

师:除了有趣呢?

生:难忘

师:有趣自然难忘,有没有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意见?

一生:不幸。

(其他同学都好奇地看着她,这个同学在日记里面说起了小时候由于外公外婆重男轻女,爸爸和妈妈闹了矛盾离了婚。我害怕她的回答影响了同学们的情绪,没有让她起来讲原因,更何况她爸妈离婚很多同学都知道。)

师:老师很欣赏你刚才的回答,因为你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其实啊,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自然童年的印象也是不一样的。不管怎样,正是因为童年的很多故事,才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才让我们一天天长大,一天天走向了成熟。

(评:这块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是人文的。)

师:老师为你们今天的表现感到高兴,因为你们的思考,才让老师今天汗流浃背。孩子们看着穿着T恤的我,狂笑不已。下课,我提高了嗓门!

(评:教师心里高兴,也给学生更多感染,这种感染将化为学习语文的动力,令今后工作事半功倍!)

三、教学反思:

两个课时的教学,不光深化了学生对于童趣的关注,还训练了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这对于以后的语文教学和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实录与点评 篇5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实录与点评

翟家学区小学

王俊青

2012.4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三角形内角和”。

教学目标:

1.通过量、剪、拼等活动,经历发现、猜测、验证的过程,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尝试进行简单的应用。

2.通过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的验证过程,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空间观念。

3.感受并学习“猜测——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在观察、归纳、概括中发展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概念,引入新课

师(出示直角三角板):这块三角板有几个角?各有多少度?

生:有3个角,分别是60度、90度、30度。

师:三个角相加起来的和是多少度?

生:180度。

(板书:60°+90°+30°=180°)

师:这个“和”叫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可以画出很多个,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

点评:用学生熟悉的一块(直角)三角板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和,设下“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的悬念,既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又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出示课件。

小三角形说:“大三角形说它的内角和比我的大,小朋友们,你们帮我评评理!”

大三角形说:“我个子比你高,内角和当然比你大!”

小三角形说:“不,我的内角和大。”

“我的内角和大!”“我的内角和大!”

师:同学们来评判一下,到底谁的内角和大呢?

(学生猜想后回答。)

生1: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大。

生2: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大。

点评:生动的课件演示,将学生带入有趣有益的争论之中,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与三角形的大小有无关系?动画的激趣功能在此得到彰显,也暗示教师,创设什么样的情境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是积极有效的。

三、合作探究,实验论证

师:到底是谁的内角和大?谁能证明自己的观点?

(学生先独立思考如何验证,然后小组讨论验证方法。)

师:讨论时请注意三点:

(1)用什么方法验证?

(2)怎样验证?

(3)验证中要注意什么?

(小组验证,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验证方法。

生1:我们小组是用量的办法来验证。

师:你们是怎么量的?能给大家示范吗?

(学生操作并介绍:先量出每个角有多少度,再把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

师:你能给这种验证方法取个名称吗?

生2:可以叫做“测量法”。

师: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生3:我们用“撕”的办法验证。

师:可以向大家介绍吗?

(递给学生一张三角形纸片。)

生4:(示范并介绍)把三个角随意地撕下来,再把它们拼在一起,三个角就组成了一个平角。

师:谁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称?

生4:就叫“撕法”吧。

生5:还可以叫做“撕拼法”。

师:还有什么验证方法?

其实,要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不止有我们刚才讨论的这两种方法,教材第28页也介绍了一种方法。

(学生自学教材第28页的内容。)

师:你从书上学会了什么方法?

生1:用折的方法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平角。

师:你可以到讲台上演示吗?

(学生演示。)

师:在折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细节?

生1:折第一个角时,折痕要和对边平行。

师:还有补充吗?

生2:我补充一点,角的顶点要折在对边上,而且三个顶点要重合在一起。

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折叠法”吧!

(学生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师:刚才介绍了“测量法”、“折叠法”和“撕拼法”,我们就选用“测量法”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1)用“测量法”进行验证。

师:先确定你们打算研究哪一种三角形,然后两人为一组进行验证。一人测量,另一人观察,负责观察的同学把相关数据填到“小组活动记录表”中。

(学生进行操作验证后汇报交流。)

师:通过测量计算,你们得到什么结果?

生1:我们验证的是钝角三角形,发现内角和是179度。

生2:我们验证的是直角三角形,发现内角和是182度。

生3:我们验证的是锐角三角形,发现内角和是180度。

生4:我们验证的是钝角三角形,发现内角和是180度。

生5:我们验证的是锐角三角形,发现内角和是181度。

(教师将相关数据填写到“验证结果记录表”中。)

师:这些数据跟哪个数比较接近。

生1:跟180°比较接近。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验证,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生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左右。

(教师在表格里填入“大约180度”。)

(2)用“折叠法”与“撕拼法”验证。

(学生独立进行操作、验证,互相检查。教师对操作要点适时指点,并组织汇报,完成统计表填写。)

师:通过刚才的猜想与验证过程,我们证实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为什么测量时,我们的结论是“大约180度”?

生1:因为测量的结果,有的大于180°,有的小于180°,有的等于180°,所以用了“大约”两个字。

师:为什么得到的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呢?

生2:因为测量时会产生误差。

师:经过后两种方法的验证,“大约”二字可以去掉了吗?

生:可以去掉啦!

师:通过多方验证,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点评:“合作探究,实验论证”,生动地诠释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教学环节有三个要点,一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验证方法;二是学生动手操作验证;三是对“分法”进行小结。讨论是动手验证的基础,只有充分认识了验证方法,掌握其要领,动手操作才有目标,才能克服盲目性。教师的引领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或讨论,或看书,使学习活动有序有效。动手验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再创造活动。学生分别用三种方法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验证过程比较真实,验证中既发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合作精神。“小结”时教师扣紧课题,仅对“测量”一法引导学生回顾、思考。通过这一活动,巩固了学生对“结论”获得的科学性的再认识,强化了学生对“结论”的理解与记忆。

四、应用及拓展练习

(课件出示各类三角形,其中一个角被遮住。)

师:下面图形中被遮住的角是多少度?你能求出遮住角的度数吗?

(学生回答,订正并说理。)

师(课件出示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是360度,因为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

(学生在轻声讨论。)

生:可以把一个长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所以这个长方形的内角和就是360度。

(课件演示:把长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接着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

师:有谁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是360度。

师:怎么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

生:可以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所以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就是360度。

点评:当堂巩固是数学课的必要环节。本节课练习的目标明确,给学生留了足够的“消化”时间。练习的安排紧紧围绕课题展开;练习题形式多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适当扩充,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分解”图形的方法,变未知为已知。如,平行四边形内角和 三角形内角和,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生2:我还知道了怎样推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

师:你是怎么学会的?

生1:通过小组合作和操作活动来学习。

生2:用测量法、折叠法、撕拼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生3:先猜想,然后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点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会了什么”与“怎么学会的”,从而完成了对本节课主要内容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概要回顾与再思考,简洁、明确,只是方法略显一般化。

六、开拓视野,渗透数学文化

课件出示法国科学家——帕斯卡的主要事迹。教师作激励性简介:

11岁,发现声音的震动原理;

12岁,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18岁,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后人为纪念他,把一种计算机语言命名为Pascal语言;

24岁,发现关于压强的帕斯卡定律。为纪念他,把压强的单位命名为Pa;

他还发明了水压机、气压计和我们打针用的注射器。

雪教学实录点评 篇6

师: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第一和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一下你最愿意用文中的哪一个词来描写雾凇奇观的美。

生:我用“千姿百态”,因为这个词写出了雾凇各种各样的美丽姿态。

师:是呀,千姿百态确实写出了雾凇姿态的美。

生:我用“琼枝玉树”这个词,因为它告诉我枝头上的霜花像玉一样美。

师:“琼”是个生字。它指什么呢?

生:“琼”是指美玉。

师:“琼”和“玉”常用来表示美好的事物,如好的酒叫——(学生说“琼浆玉液”。)

师:漂亮的房子称——(学生说“琼楼玉宇”。)

生:我用“洁白晶莹”,因为它把雾凇洁白无瑕、晶莹透亮的美写得很形象。

师:雾凇的确是一道秀美的奇观,而它的美也确实不能用一两个词道尽。

多媒体出示:

雾凇奇观

洁白晶莹 缀满枝头

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

《五彩池》教学实录与点评 篇7

生:知道——《五彩池》

(师板书课题)

师:别看这个“彩”字不是生字, 但很多同学容易写错。现在看老师写——要注意它的写法。

【“彩”字虽然不是生字, 但是老师不拘泥于教材, 时刻以学生实际出发, 把此字当作重点, 让孩子看老师写, 体现了“以需要为重点”的教学理念。】

师:谁知道今天老师为什么选这一课来上?

生:因为这篇课文很美。

生:因为老师想找一篇最美的课文。

(众笑)

生:因为五彩池太神奇了, 老师想让我们与听课的老师去旅游一下。

师:多会说话呀!的确, 五彩池不仅美而且很神奇。看来你课前预习得不错, 你能告诉大家她的神奇和美表现在哪里吗?

生:她的美表现在水池样子很多, 水很清, 还有神奇的是水的颜色因池子不同而不同。

师:你是个很会学习的孩子, 不仅预习得到位, 还作了充分发言的准备, 回答问题时有条理。

其他同学把课文读了三遍的请举手。你们和刚才这位同学的意见一致吗?

【看似很老套的一个开篇问题, 其实老师别有用意: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猜——为什么选这篇课文?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第一印象总结一下, 还活跃了课堂气氛。一石三鸟!】

接下来老师找四个人分别读四个自然段。

生:我觉得××读得很有感情, 但是调子有点怪怪的。

师:我也有同感。谁能发现他的问题出在哪里?

生:我觉得他读时语调太高, 没有低的地方了。

师:对了, 你说到点子上了, 声调普遍太高了。读书时, 不管你是低还是高, 都要有起伏变化才好。你想, 一直用很高的调子, 永远不低下来, 听众是不是会觉得很累呀?再说, 大家都看过人的心电图吧, 要有曲线起伏的, 如果是直线了, 就意味着生命结束了。记住, 有生命力的朗读是有起伏变化的。

【对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有感情地朗读很容易被他们误解为“把语句读得调子高就是好”, 如何进行纠正, 这个例子很有实际意义。】

师: (对刚才读书的同学) 你明白大家的意思吗?

生:明白了。

师:以后读书时要注意这一点。你很有激情, 这个毛病对你来说好改。

大家读了前四段, 其实文章还有一段, 就是最后一句话。别小看这一句, 作者把他单独列为一段是有深意的。

大家先齐读一遍, 看看是否能理解这句话。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 不在天上。”)

师:来听听老师这样读:“原来五彩的瑶池不在天上, 就在人间。”

有什么区别吗?

生:老师把“人间”和“天上”这两个词语的顺序颠倒了。

师:你很会听。那么老师这样改还是课文那样写好呢?

生: (齐) 课文好。

师:为什么?你们不是平时挺崇拜老师的吗?老师未必就不如作者呀。

生:一样好。

师:呵呵……我们办公室主任又发话了。

(学生都沉默了。)

【可贵的沉默!很多课堂上老师怕“冷场”, 孰不知这样的“冷场”有多可贵。这才是真实的课堂, 才能够真正体现由“不会”到“会”的生成过程。】

(好一会才有人发言。)

生:老师, 我觉得还是课文好。因为你那样是强调了不在天上, 课文是强调了就在人间。

师:有点意思了。

生:因为课文主要是为了肯定在人间, 不是否认在天上。

师:对了, 虽然就这样换一个顺序, 但课文的侧重点就不同了, 课文是肯定“在人间”, 强调五彩池的美;老师那样改就是否认“在天上”, 强调天上没有。你们说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侧重哪一点?

生:人间的五彩池。

师:看来呀, 老师还是不如作家, 大家也看到了, 你们说汉语的魅力大不大呀?

(生笑)

【相机对孩子进行一点汉语魅力教育, 是语文老师的天职, 也是激发孩子学好汉语的有效而不耗时的好办法。】

师:好了, 抓住了主旨——就在人间, 不在天上!

(板书:天上人间)

师:大家发现没有, 这两个独立的词我板书之后又可以连成一句成语了——天上人间。

师:下面我们直接看地下彩池部分。

(板书:人间——彩池)

有没有发现, 老师没有写“五彩池”而写了“彩池”。这样写准确吗?

生:这样写不准确。

生:这样也可以, 因为要不要“五”都表示五彩池。

(老师摇头表示不满意答案)

(过了一会儿有人大悟, 争着发言)

生:老师这样写是为了和上面的字数一样, 都是四个字。

师:对。这叫对仗。但是老师在讲究对仗的同时更要讲究准确。我的问题是——这样写准确吗?

生:准确。老师教过我们, 这里的“五”不是表示只有五种颜色, 是很多颜色的意思。

(众哗然, 大悟)

师:真不错, 你们很有心。就是这样, 很多数字在词语里面或古诗中表示很多或很少, 是虚指。

【这就是设计的魅力:看似平淡的一处巧问, 涉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语文知识点。长此以往, 孩子的语文素养不愁提高。】

师:好了, 这个问题我们弄明白了。大家看看, 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是写这个人间彩池的?

生:三个。

师:看来比较重要。我们仔细地读读看, 每个自然段都写了彩池的哪个方面?读后可以同桌或前后桌讨论一下。

(生自由读书, 讨论。)

【一节好课的标准就是看学生们是不是读书读得多, 是否读得兴致盎然。老师的任务不是讲, 而是引导孩子用心去读书, 高明的老师会引导, 会巧引导。】

师:弄明白了吗?谁来谈谈?

生:第二自然段是写池, 第三自然段是写水, 第四自然段写的是水变色的原因。

师:不错, 老师按照你说的板书。

(板书:池水)

师:概括第四自然段的话字数太多了, 和前面一样, 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

生: (迟疑了一会儿) 原因。

师:快了, 就俩字了, 选一个, 用“原”行吗?

生 (笑) :用“因”。

师:好了, 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池、水、因。

下面还是要读书。这一次读书要快速浏览, 看看文章写池抓住了池的什么特点, 写水抓住了水的什么特点。

生:抓住了池子的多少、颜色、大小、形状。

师:板书要用最少的字词概括最好。

生:多。

师:有这个特点, 但不够全面。

生:怪。

师:怎么个怪法?

生:很多形状。

师:那不叫怪, 怪有点贬义了, 那叫——对了, 奇!

(板书:多而奇)

师:现在大家做一件事, 拿出笔来, 把表现池多而奇的词语画出来。画完后体会一下应该怎样读, 然后我再让大家来读。

(生画词, 快速练习)

师:好了。我刚才巡视了一下, 大家画得都挺准确的, 老师相信你读的时候能读好了。来试一试。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对了, 很聪明, 我听出池子的“多”了, 因为你们读时强调了“漫山遍野”和“大大小小”。

【此时无声胜有声!读书时, 哪些该重读, 哪些该轻读, 其实不需老师多讲, 关键是如何去引导孩子读, 给他信心, 他才会明白你的用心, 才会真正去体会和琢磨。这是一个不错的典例。】

师:暂停——这个比喻句没有读好。想想, 多美呀:好像是铺展在巨幅地毯上的宝石!感觉一下, 再来读。继续。

师:看看, 这个符号代表什么?

生:代表还有很多样子。

师:对了, 这个省略号不简单呀!就把几个有代表性的写出来就好, 后面可以用省略号来代替。

【小小省略号, 老师也把它教得有声有色, 别有滋味——要做教学的有心人。】

这一段大家读明白没有?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老师, 一亩、一丈分别表示什么呀?

师:老师告诉你, 我查了资料, “亩”是中国的土地面积单位。一亩相当于666.67平方米, 大概比我们一个操场还大。

(生哗然——)

师:你觉得大吗?

生:大。

师:错了。看看课文怎么写的?

生:“大的不过一亩。”

师:“不过”是表示小, 可不是大。大家一定要联系课文中的句子整体理解, 别只想600多平方米很大了呀。看起来有600多平方米很大了, 实际看和什么比较了。和江河、大海比较它确实很小了。课文写的是一个池呀, 不是写小水坑!

【什么叫语言文字训练?这就是。“不过”不是生词, 可是孩子理解没有到位, 所以要延伸一下。学生的空白点就是训练点。这里也很大程度地体现了老师的课堂机智。】

师:好了, 时间到了, 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课文后面一部分是讲水变色的原因, 我给大家留一项作业:科学课上我们都学习了写研究报告, 也请你们回家后写一个研究报告——题目就是“五彩池池水变化原因探究”。

《十几减九》教学实录与点评 篇8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第10页——14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十几减九”的算理,学会“十几减九”的口算方法,准确计算“十几减九”。

2、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十几减九”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公园吗?

生:喜欢。

师:谁能给大家说一说公园里都有什么?

生1:公园里有许多的花、草。

生2:公园里有许多的树和水。

生3:公园里有健身器材。

生4:公园里有各种好玩的东西。

生5:公园里有许多卖玩具的。

……

师:唉呀!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我都想去公园了,你们想不想去呀?

生:大声说:想。

师:那好,现在我们就一起去“逛公园”!出发!

[点评:教师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谈话的方式进行交流使学生不会感到陌生,而是给学生以亲切感,同时也为出示情境图做好铺垫。]

师:(师出示大屏幕10、11页情境图)请你认真的观察,说一说从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生观察)

生1:我知道图中有15个气球。

生2:我知道图中有12个风车。

生3:我知道图中有14个套圈。

生4:我知道图中有15条字谜。

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从中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简直是太厉害了。我想啊,如果让你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也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对不对?

生:(充满信心的齐说)对!

师:那好,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1:阿姨手中有6个气球,小朋友手中有9个气球,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生2:小明投了14个套圈,套中9件物品,有几个没有套中?

生3:有15个气球,卖了9个,还剩几个?

生4:有12个风车卖了9个,还剩几个?

生5:树上挂着15条字谜,其中彩色的有9个,白色的有几个?

……

[点评:教师让学生去观察情境图,从中获取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引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让学生有目的的去观察,老师适当、适时的给予赞扬与鼓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信心,锻炼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了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有加法的,也有减法的,真是太棒了!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刚才提出的几个减法问题中,有什么相同点呢?

生1:问题中都有数字9。

生2:都是“减9”的问题。

生3:都是“十几减9”的问题。

师:说的太对了。同学们听的太认真了。我们把这种类型的问题称为“十几减9”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请同学们把手举起来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十几减9”并齐读课题。

[点评:教师在让学生观察“几个减法问题中都有什么相同点时,通过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从中发现了共同点,不但考查了学生的倾听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及时的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受到我真行,我真了不起,这节课的课题是我动脑筋得出来的,我很棒,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学习的自信。]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的减法问题。现在我们就多中选择一个问题一起来解决好不好?

生1:好!

师:那好,我们就来选“风车的问题”(师大屏幕出示问题)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列算式的?

生2:12—9=( )(师同时板书)

师:算式列的非常正确,那么“十二减九”应该得多少呢?请同学们请出你的好朋友“小棒”来帮帮你吧。你来摆一摆,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看谁摆得好,说得好。(生摆、说,师巡视)

师:有的同学都已经坐好了,看来是摆完了。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1:(边摆边说)我是这么想的。我先在左面摆上9根小棒,,然后在右面边摆邊数(10、11、12)我数了数缺3根小棒,所以12–9=3。

师小结:直接数的方法。

生2:(边摆边说)我先在上面摆10根小棒,再在下面摆2根小棒,我一看上面的10根小棒减去9根后,还剩1根,把剩下的这一根与下面的2根合一起就是3根小棒,所以12—9=3。

师小结:是“破十法”。同时板书

生3:(边摆过说)我摆上12根小棒,我一看有9根,一下就想出再摆3根,所以12—9=3。

师:谁知道第3位同学是怎么想的?

生4:听他说,我想他不是摆出来的,而是想出来的。他想:9+3=12 12-9=3和我想的一样。

师小结:我明白了,是“想加算减法”。同时板书

………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想出了这么多计算12-9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说一说在这么多的算法中,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1:我喜欢用小棒摆,然后再一个一个的数的方法。这样看的很清楚。

生2:我欢喜用“想加算减法”,这样算很简单。

生3:我喜欢用“破十法”这样算很有趣。

……

师:(小结)同学们都有各自喜欢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的时候有许多的计算方法,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进行计算。

[点评: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想一想,”以动手操作来加强表象,体验计算的方法。然后,再通过在小组内说一说算理,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对比中,吸取别人的长处,完善自己的想法。从而把抽象的东西变得直观、易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拓展练习、巩固算法

师:看来呀,同学们对“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掌握的一定是很好了,对不对?

生:对(大声)

师:如果现在老师让你来解决几个问题,你也一定能解决是不是?

生:是(大声)

1、听一听、摆一摆、说一说

师:那好,请同学们听好。(师说生动手操作)请你先拿出9根小棒,放在你的左边,再拿出4根小棒放在右边,(师快速问)共有多少根小棒?

生抢答:13根。

师:真棒!再听。从这13根小棒中拿走9根,还剩几根?

生抢答:4根。

师:同学们算的非常快。下面,老师要出一道难一点的题,不知道你能不能算出来?

生:(大声)能。

师:好!请看题(师大屏幕出示12页“做一做”第1题。请你快速的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生1:11-9=2

生2:16-9=7

2、算一算

师:唉呀!同学们的计算速度都快赶上“神舟六号”了(生笑)。下面,请你快速的拿出你手中的小卡片,快速的计算一下,我们看谁计算的又对又快。(生算)

师:下面我们来“开火车”汇报,其他同学当小法官来判断。

生1:13-9=4

生2:17-9=8

生3:15-9=6

……

3、帮一帮

①小鸽子找家

师:同学们计算又对又快,就连小鸽子都很佩服大家,它现在遇到了一个困难,想让大家帮帮忙,不知道你们愿意吗?

生:(大声齐)愿意!

师:大屏幕出示连线题“小鸽子找家”,谁愿意来帮忙?

(生争先恐后答)

生1:16-9与7连

生2:18-9与9连

……

②小熊过河

师:同学们真有爱心,帮助小鸽子找到了自己的家,小鸽子让我对大家说一声"谢谢!”

生:大声齐说"不客气"。

师:小鸽子回到家后把同学们帮助它的事告诉给了小熊,小熊一听,咱班同学这么聪明这么有爱心也想让大家帮忙,不知道你们愿不愿意呀?

生:(非常骄傲的说)愿意.

师:好.(师大屏幕出示书中12页做一做中第2题和13页第2题.)

生汇报、师点击大屏幕出示答案,其它生判断.

生1:圈上9个,14-9=5

生2:圈上9个,17-9=8

生3:12-9=3,圈上3个

生4:15-9=6,圈上6个

③小兔收萝卜

师:同学们真棒!帮小熊解决了问题。小兔和小猴一看,同学们帮助了小鸽子和小熊,它们让我帮他们问一问你们能不能帮他们解决难题?

生:(积极兴奋)能。

师:大屏幕出示书中14页情境题6、8题。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问题,指生读题。

生:16-9=7(个)

④小猴摘桃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问题,指生读题。

生:13-9=4(个)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计算的准确,而且还那么有爱心,愿意去帮助别人。是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就应该互敬互爱,互相帮助,做一个有爱心的好孩子。

师: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为了感谢大家的帮助,送给大家一个小皮球想和大家一起来做一个“拍皮球”的游戏,你们高兴吗?

生:(手舞足蹈的答)高兴。

师:好,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师出示动态题“拍皮球”。(13页第4题和14页第5题)(开火车答题其他生判断师及时出示正确答案)

师:同学们和小动物一起做游戏开不开心呀?

生:开心。

[点评:教师能根据学生形象比较直观和喜欢“童话”的特点,创设了一系列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巩固了算法和知识的运用。学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去解决,帮助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者”使他们感受到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可以去帮助别人,懂得书本上学习到的东西可以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去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开心,老师也很开心。看来呀,同学们这节课的收获一定很多。谁能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会用摆小棒计算“十几减9”。

生2:我觉得帮助别人自己很开心。

生3:我会用好几种方法计算“十几减9”

生4:我知道计算的时候要在多种计算方法中选出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四、小结

师: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说的非常好。在计算的众多方法中(师指板书生齐读方法)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总评: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精心的设计了各种教学情境如:导入环节“逛公园”、“小鸽子找家”、“小熊过河”等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了探究的欲望,把原本枯燥无昧的东西变得津津不味,使学生爱学、乐学。

2、运用简单而富有挑动性的问句词语

教师运用简单而富有挑动性的问句词语如“对不对、能不能、愿不愿意”等来挑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的神经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再加上学生适时的自信的回答“能、对”等都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精神饱满的进入学习状态,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3、动手操作,掌握算理

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加强表象,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归纳、总结出多种算法,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把原本抽象的东西变得比较直观、易懂,强化了思维的创造性,便于学生掌握算理。

4、拓展应用,发展思维

教师通过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听一听、帮一帮”等有层次的练习,一环扣一环的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掌握知识的程度而适当的迁引,学生的思维逐渐被打开,既能进一步深化理解“十几减9” 的算理又能掌握,同时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师把书本中原有的静态的东西设计成大屏幕上动态的东西,并能把各个练习题有机的结合。如10页情境图中原本16个风车与13页例1相结合设计成12个风车,并放在学生手中9个,以备让学生提出问题。再如把13页第4题和14页第5题结合设计成一个“拍皮球”的动态题等等,这样能设计学生学习和积极性,把复杂的东西变简单,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6、适时评价,建立自信

教师每一次看到学生的闪光点,都会适时的去给予鼓励和赞许,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作者简介

沙宪晶 女 32岁 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小学教师 职称:小高 1998年参加工作,一直担任班主任 连续多年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 、优秀班主任、中队辅导员”。

上一篇:人的颜色作文下一篇:高二小高考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