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初阳教学实录

2024-05-17

郭初阳教学实录(精选4篇)

郭初阳教学实录 篇1

钱梦龙、郭初阳《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名家课堂实录 2008-05-16 22:54 阅读160 评论0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

师:上一课(注:指正式上课前用2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同学们自读了《愚公移山》,我检查了一下,同学们学习得很好,老师非常满意!现在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好吗?

(学生齐声朗读全文。读毕,有学生提出“亡”字错读了“wáng”,教师让同学们共同订正。)

师:下面请同学们提提看,在自读中有什么问题。

生:“河曲智叟”的“曲”是什么意思?

师:谁会解释这个“曲”字?都不会?那就请大家查字典。

生:(读字典)曲,就是“弯曲的地方”。

师:嗯,这个解释选对了。后面还举了什么词做例子?

生:河曲。

师:对。河曲就是黄河弯曲的地方。你们看,有些问题一请教字典就解决了。还有别的问题吗?

生:第一段里的“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为什么这里用个“本”字?

师:嗯,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

生:因为太行、王屋二山后来搬走了,不在这个地方。

师:说得真好!这个“本”字是跟后文相呼应的。这个问题提得好,解决得更好,说明同学们能够思前顾后地读文章了。

(随机指点读文方法。榜样取自学生,也许比空谈方法效果略胜。)

生:“残年余力”是什么意思?

师:噢,残年余力,谁能解释这四个字?

生:“残年余力”是说老人力气不多了。

师:好,意思讲对了!这个“残”字,我们来明确一下它的含义,好吗?请查字典。

生:(看字典回答)残,就是“剩余的”。

师:“残”跟“余”在这里意思是一样吗?

生:(齐生)一样!

师:一样,对了!愚公快九十岁了,余下的日子不多了,剩下的力气也有限。再请大家说说看,“以残年余力”这个“以”怎么讲?

生:用,因。

师:这样解释,在这里适用吗?你说!

生:这里解释“凭”好。

师:对,解释“凭”好。“以”作“凭”讲,文章里还有别的例子吗?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再找别的例子,促使学生举一反三,把知识学活。下面找“之”字属同一意图。)

生:愚公妻子讲的“以君之力”,这个“以”字用法一样。

师:对!还有没有问题了?

生:“出入之迂也”,这个“之”字不会讲。

师:噢,这个“之”的用法可能没有学到过,大概都不知道吧?

生:“之”是结构助词。

师:讲得很好!我以为没有人知道了。是结构助词,不过这个结构助词用法有点特别,你们看,如果要翻译这个句子,这个“之”字要不要翻译出来? 生:(齐生)不要!

师:那怎么译法?

生:出出进进都要绕远路。

师:讲得对!你们看前面还有没有同样用法的“之”字?

生:“北山之塞”的“之”,用法一样。

师:找对了!同学们还有别的问题吗?(稍顿)没有问题了?很好,说明大家都懂了。你们看,许多问题大家一起来思考,不是都解决了吗?这说明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是能读懂这样的文章的。(趁势给以鼓励,既是总结上面的活动,更是为了进一步活动的需要。)现在,老师来问你们一些问题,看大家真的读懂了没有。这篇寓言共写了几个人?我们先来把它们列出来,大家一起说,我来写,好不好?(从列人物表开始,使学生觉得入门不难。)

(学生们纷纷提出,黑板上最后出现了一个人物表: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师:我们先来熟悉一下这个人物表。大家说说看,这个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

(学生纷纷答,有人说“九十岁”,有人说“九十不到”。)

师:到底是九十,还是九十不到?

生:(齐声)不到。

师:不到?从哪里知道?

生:“年且九十”,有个“且”字。

师:且,对!有的同学看书仔细,有的同学就有些粗心。那么,那个智叟是年轻人吗?

生:(齐声)老头。

师:怎么知道?

生:(齐生)“叟”字呀!

师:啊,很好。愚公和智叟都是老头子。那么,那个遗男有几岁了?

生:七八岁。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龀”字知道。

师:噢,龀。这个字很难写,你上黑板写写看。(生板书)写得很好。“龀”是什么意思?

生:换牙。

师:对,换牙。你看这是什么偏旁?(生答:“齿”旁。)孩子七八岁时开始换牙。同学们不但看得很仔细,而且都记住了。那么,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

(“他爸爸肯让他去吗?”此问的本意在于了解学生是否掌握“孀妻”、“遗男”二词,问在此而意在彼,谓之“曲问”。前面问“愚公有多大年纪?” “智叟是年轻人吗?”都是曲问的例子。问题“拐个弯”,容易激发思考的兴趣。)

(生一时不能回答,稍一思索,七嘴八舌地:“他没有爸爸!”)

师:你们怎么知道?

生: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

师:对!遗男是什么意思?

生:(齐生)孤儿。

师:对了!这个孩子死了爸爸,只有妈妈。你们看书的确很仔细!再请你们计算一下;这次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五个人。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一个愚公,一个遗男,还有他的三个子孙。

师:三个什么样的子孙? 生:三个会挑担的,“荷担者三夫。”

师:你们怎么知道愚公自己也参加了呢?

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是愚公率领了子孙去的。

师:啊,讲得真好!那请你再说说看,“遂率”前面省略了一个什么句子成分?

生:主语。

师:主语应该是什么?

生:愚公。

师:好!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主语补出来,人数很清楚,一共五个人。(计算人数,既是了解文章内容的需要——人少而移山,更见任务之艰巨——也是为了落实古汉语“”主语省略“的常识。)人物我们搞清楚了,下面再看看,这个寓言写了一件什么事?(由人而及事。但事在人为,知“事”正是为了识“人”。)

生:(齐声)移山。

师:这件事做起来难吗?从文章里找出句子来说明。

生:很难。文章里有“高万仞”、“方七百里”两句。“高万仞”就是很高的意思,“方七百里”就是方圆面积七百里。山又高又大,很难移。

师:说得很好。移山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能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认识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是“轴心”所在,也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主心骨”。)接下来让我们根据这张人物表上出现的人物,来看看他们对待移山这件事的不同态度。文章里有两个人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是谁啊?

生:愚公妻和智叟,他们两人的态度差不多。

师:差不多吧。好,我们就先把他们两个的话一起读一遍吧,比较比较,看看两人的态度究竟是不是一样。(“疑似之迹,不可不察”,教学中此类比较,最易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朗读)

师:想一想,他们的态度一样吗?

生:智叟讲愚公很笨,太不聪明了。愚公妻没有讲。

师:你再说说看,智叟讲的这个句子是怎样组织的?

生:倒装的。

师:那么不倒装该怎么说呢?

生:汝之不惠甚矣。

师:你知道为什么要倒装吗?

生:强调愚公不聪明。

师:对,把“甚矣”提前,强调愚公不聪明到了极点。这句话愚公的妻子是不讲的。这里有一点不同。(不同之一:对愚公的看法不同。落实“倒装句”知识。)我们再来看一看称谓,愚公妻称愚公什么?

生:(齐声)君。

师:那么智叟称愚公——

生:(齐声)汝。

师:这两个词有区别吗?

生:“君”表示尊重,“汝”很不客气。

师:嗯,好!我再把这个“汝”简单地讲一讲。长辈对小辈,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一般用“汝”。平辈之间用“汝”,就有些不尊重的意思。智叟叫愚公为什么用“汝”啊?

生:智叟看不起愚公,因为他觉得愚公笨。

师:对,这是又一点不同。(不同之二:对愚公的称谓不同。落实古汉语中称谓的常识。)还有什么不同吗? 生:还有两句讲得不一样。愚公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生:愚公妻说愚公不能把小山怎么样;智叟说连山上一根毛都不能动,有点讽刺的意思。

师:啊,讲得好。这里的“毛”字,是什么意思?

生:小草。

师:请你把这个解释用到句子里去讲讲看。

生: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就是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小草。

师:对,一棵小草也毁不了,这是一种什么语气?

生:轻蔑。

师:对,轻蔑的,这跟愚公的妻子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看,这里又有不同。(不同之三:对愚公的态度不同。落实“毛”字含义。)还有“如太行、王屋何”和“其如土石何”,同样是“如„„何”的句式,可是智叟的话里多一个“其”字,这里有什么不同?

生:智叟的话语气比较强,用个“其”字,有点强调愚公没有用。

师:讲得好。(不同之四:对愚公说话的语气不同。落实“其”字用法。)最后还有一句不一样,是哪一句啊?

生:且焉置土石。

师:这句话怎么解释?

生:把土石放到哪里去?

师:“焉置”的“焉”字怎样解释?

生:疑问代词,哪里。

师:对,不过这句里的“哪里”放到“置”的前面去了,“焉置”就是“置焉”,放在哪里。愚公妻有这个问题没解决,后来这个问题解决了吗?

生:解决了。

师:怎么解决的?

生:大家说“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师:他妻子提出这个问题来说明她对移山是什么态度?

生:关心。

生:担心。

师:关心又担心,两人都讲得对。她关心这个技术问题怎么解决;还对老头子有点担心,快九十的人了,去移那么大的山,能不叫人担心吗?智叟呢?“嘿,你这个笨老头,一根小草也毁不了的人,想去移山,瞧你有多笨!”两人一样吗?不一样。(不同之五:对愚公的心理不同。落实“焉置”的含义。)现在请你们再在文章里找出两个字来,把两人的态度分别用一个字说明一下。先说愚公妻,好,你说!

生:献„„

师:献什么?

生:疑。

师:对,献疑。她对能不能移山只是有疑问。那么智叟呢?

生:笑。

师:对!笑,笑而止之。一个笑字带有什么样的感情,大家想想看。

生:讽刺。

师:请在这个“笑”字前面加一个字,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不仅仅是组词训练。)生:讥笑。

师:对了。一个是“疑”,一个是“笑”。你们看,本来大家认为他们的态度差不多,但仔细比较、分析一下,就发现差别了。所以你们读书要常把看起来差不多的词句拿来比较比较。这个很重要。不要粗粗一看,哦,一样的,就不看了。要动动脑筋,多想想。(以“疑”、“笑”总结两人态度,着眼于培养概括能力。)

我们再来看看另外几个人。那个遗男对移山的态度怎样?

师:对了。一个是“疑”,一个是“笑”。你们看,本来大家认为他们的态度差不多,但仔细比较、分析一下,就发现差别了。所以你们读书要常把看起来差不多的词句拿来比较比较。这个很重要。不要粗粗一看,哦,一样的,就不看了。要动动脑筋,多想想。(以“疑”、“笑”总结两人态度,着眼于培养概括能力。)

我们再来看看另外几个人。那个遗男对移山的态度怎样?

生:高兴。

师:怎么知道?

生:跳,跳往。

师:对了,跳跳蹦蹦地去移山,很高兴。他虽然年纪小,但是人小——

生:志气大。

(体会“跳”字的感情色彩。)

师:对,他跟愚公一老一小,都有志气。那么愚公子孙的态度怎么样?

生:赞许。

师:赞许,你是从那个“许”字上看出来的吧?再想想,当时大家表示赞许的场面是怎样的?

生:热闹的。

师:怎么知道?

生:杂然。

师:这两个字什么意思?

生:纷纷地、七嘴八舌的样子。

师:还有当愚公妻提出疑问的时候,子孙们怎样?

生:杂曰。

师:什么叫“杂曰”?

生:议论纷纷地说。

师:看,这个“杂“字很准确地写出了子孙们纷纷赞同的场面。(体会:“杂然”、“杂”对描绘气氛的作用。)上面几个人,对移山有坚决拥护的,有疑问的,有反对的。现在时间到了,请大家下课以后想一想:“愚公”就是“笨老头”,他究竟笨不笨?

——以上第一教时

师:同学们大概想过了,愚公究竟笨不笨?

(先讨论其他人物对“移山”的态度,故意留下愚公。主角登台,必须安排专场演出。“愚公笨不笨”,有极强的思辨性,教学对象又是初一学生,能否讨论出结果来,全在教师如何引导。)

生:不笨。

生:笨是有点笨,不过有点精神。

师:嗯,大家自由发表意见,这就好。其他同学的意见呢?还有,我们说愚公笨,或者不笨,都要从文章里找根据,不能凭空想。

生:不笨。

师:你说说理由。生:愚公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从这些话里看出愚公不笨。

师:噢,他有意见。

生:有点笨。

师:理由呢?

生:愚公有不怕困难的精神,但不能运用科学道理。

师:其他同学也发表意见。

生:不能说他不能运用科学道理,因为那时还没有大吊车。

师:你们看,现在我们分成两派了,一个是笨派,一个是“不笨派”。(问几个同学)你们是属于哪一派的?

生:不笨派。

师:(问另一学生)你呢?

生:笨派(笑声)。

(划分两“派”,为了树立“对立面”,激发思辨的兴趣。)

师:刚才我说过,无论说愚公笨还是不笨,都要根据文章。(“手不离书,言必有据”。既是学习习惯的培养,又是思维、语言训练的要求。)现在让我们把前前后后有关愚公的一些句子分析分析,再下结论,怎么样?先看看引起愚公移山的动机是什么?

生: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

师:请你解释一下。

生:苦于北山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

师:说得对。就是说,愚公所以要移山,是因为他“痛感迂、塞之苦”(板书)。(一看移山动机:痛感迂、塞之苦。)那么山移掉了有什么好处呢?愚公想过没有?

生:移了山,那就可以“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师:你也解释一下。

生:指通,就是一直通到。可以直通豫州之南,达到汉水南岸。

师: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愚公清楚地知道移山的好处,用一句来概括,叫做“确知移山之利”(板书)。(二看移山目的:确知移山之利”)这说明他做事目标很明确。还有,刚才有同学提出的他那段回答智叟的话,你们觉得这段话讲得好不好?

生:好!

师:好?好在哪里?你说!

生:这段话有力地驳回了智叟的“笑而止之”。

师:嗯,的确驳得很有力,念起来很有劲的。我们来念一念,体会体会,好吗?

(学生念:“北山愚公长息曰„„何苦而不平”几句。)

师:好,就念到这儿。你们感到这段句子写得怎么样?

(语感的体会比语法分析更重要。)

生:有力。

师:你们找找原因看,为什么会造成有力的感觉?句子组织有什么特点?

生:琅琅上口。

师:嗯,讲得很有道理。为什么琅琅上口呢?

生:前面一句最后一个字和后面一句第一个字相同。

师:哎,他找到了特点。你们看: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后面一个固字顶着前面一个固字,你们知道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吗?

生:一句顶一句,显得语气加强。

(语感出来了。)师:对,下面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生: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师:对,这段话写得特别有趣,一句顶一句来写,显得子子孙孙,绵延不绝。最后总结一句,那一句是——

生: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师:什么叫“无穷匮”?

生:没有穷尽。

师:是呀,愚公的志气,愚公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行为,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地啃这两座大山。下面还有一句话,一转显得特别有力,那一句?

生:而山不加增。

师:对,这里的“加“字我讲一讲,“加”是“更”的意思,加增,就是更增高,不是“增加”的倒装。这一句话一转特别有力,最后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哪一句?

生:“何苦而不平?”

师:对,这句是水到渠成,很有说服力,很有道理,智叟能回答吗?

生:亡以应。

师: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叫做——

生:哑口无言。

生:无言以对。

师:都对。“无言以对”更符合“亡以应”的意思。为什么智叟“亡以应”?因为愚公讲出了一个很普通的道理,做了一道简单的算术加减法;很普通,但很在理。从这里可以看出,愚公不仅痛感迂、塞之苦,确知移山之利,而且还“深明可移之理”(板书)。(三看移山的可能:深明可移之理。至此,“愚公不愚”的结论已隐含其中。)可见愚公移山不是一次盲目的行动,他是考虑得很周到的。现在我们可以来解决愚公笨不笨的问题了。你们想,一个笨的人能这样考虑问题吗?恐怕不可能。那为什么智叟说他笨呢?我想先给你们讲个事。我们上海有一位公共汽车售票员,对待乘客非常热心,是个学雷锋的标兵,《文汇报》上登过他的照片。很多人都写信表扬他,说他服务好。但也有些小青年说这个服务员“戆头戆脑”,这是我们上海方言,就是傻里傻气。这是什么道理?还有雷锋,有些人不是也叫他——

生:(齐生)傻子!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道理啊?你说。

生:有的人是从为自己的角度来看的,就说他是傻子;有人是从他为集体做好事来看,感到他是好的。

师:哦,讲的真好!就是说要从什么角度看问题了,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看待这样一件事。这位同学的观点你们同意不同意?

生:同意。

(介绍学雷锋标兵,为了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理解“愚公不愚”的道理,不能算生硬联系,空洞说教。)

师:好。那让我们回到本题上来,再来看看老愚公。他做的事看起来好像是很傻的。他要移山,可他已经多大年纪了?

生:就要到九十岁了。

师:这么大年纪了,他自己能看到山移走吗?

生:看不到。

师:这一点愚公自己也知道,你们看,他是怎么说的?

生:“虽我之死”。师:你解释一下好吗?

生:即使我死了。

师:这里的“虽”为什么不解释为“虽然”?

生:“虽然”,说明他已经死了。

师:对,这里要用个假设的意思。可见愚公移山早就想到在自己手里是移不了山的。他自己能享受到移山之利吗?

生:(齐声)享受不到!

师:这看起来似乎有点傻了,对不对?但我们用另一种观点来看,用什么观点呢?(一学生插话;为子孙„„)啊,很好,请你讲下去,为子孙什么?

生:为子孙后代造福。

师:哎,讲得真好,同学们都讲得这样好,真叫老师高兴!我们如果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去看愚公,他不仅不笨,而且还不是一种小聪明,而是„„

生:(接话)大聪明!

师:对了!有句成语就叫“大智大勇”,还有一句成语也许你们还不知道,叫做“大智若愚”(板书)。你们看看,这个成语谁能解释?

生:大聪明的人看起来很像愚蠢的。

师:为什么?知道吗?

生:因为他有远见,深谋远虑。

师:对了,他看得比别人远,想得比别人多,别人说他笨,是因为——

生:不了解他。

(以 “小聪明”作引子,学生自然得出“大聪明”的结论,由此引出“大智大勇”、“大智若愚”一串连锁的词语。“愚公笨不笨”的讨论,最后结穴于“大智若愚”的认识。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正是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深入、一系列文言词句逐一落实的过程。教者的追求是:使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寓于语文训练。务必引导学生因文解道,因道悟文。)

师:是啊,有些看得比较近的人,不了解他,就说他笨。其实愚公笨不笨?不笨。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智叟这个“聪明老头”聪明吗?

生:不聪明。

师:那为什么他叫“智叟“?你说。

生:他自作聪明。

师:嗯,自作聪明。这种聪明是大聪明吗?

生:是小聪明。

师:对,小聪明。这种爱耍小聪明的人,喜欢占点小便宜,没有远见,这种人我们上海叫他“小乖人“,智叟就是“乖老头”。接下来我们把文章最后一段读一遍,来继续思考一些问题,好吗?

(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文章。)

师:里头有个“厝”字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字同哪个字相通?

生:措,措施的措。

师:什么意思?

生:放置。

(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文章。)

师:里头有个“厝”字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字同哪个字相通?

生:措,措施的措。

师:什么意思?

生:放置。师:对。读了这一段,我有个问题: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山搬走的,这样看起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生;不同意!神仙搬山是因为愚公感动了上帝。

师:噢,有道理。

生;还有,操蛇之神他已经怕愚公了。

师:为什么怕?

生:怕他不停地挖,把山挖平了。

师:对。那么看,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是写出了愚公挖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同学们很会动脑筋,我很高兴。同学们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得很好。现在我们再把文章从头至尾读一遍,要求大家仔细体会,尤其是智叟和愚公对话的话,要把两个人说话的不同语气读出来,(学生朗读课文。)

师:读得很好。这篇文章经过大家的认真思考,共同探讨,同学们学得很好。现在我们当堂来完成一些作业,希望同学们应用学到的知识,很好地完成作业。下面我们先拿来一段文章请同学们口头来讲讲看,看能不能把文章的意思准确地讲出来。选最精彩的一段来讲好吗?大家看选哪一段?

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那一段。

师:对。这一段好。谁自告奋勇地来讲一讲?这里也要有一点大智大勇,我们看谁第一个勇敢地举起手来。啊,这位同学要起来讲了,大家听好。

(学生一人起来边读边解释。略有几处小错误,全班共同订正。)

(文章关键处,再重锤敲打一下。)

师:好,讲得真好,老师很满意。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解释一个虚词。“有子存焉”,这个“焉”字会解释吗?好,你说。

生:在这里。

师:真好,这位同学讲对了,“在这里”,“于此”,或者叫“于是”、“于之”都行。这个“于”是什么词?

生:(齐声)介词。

师:“此”呢? 生:(齐声)代词。

师:“有子存焉”,就是“有儿子活在这里”。你们找找看,这篇文章里还有这样用法的“焉”字吗?

生:“无垄断焉”。

师:请你解释一下好吗?

生:,没有山岗高地阻绝在这里。

师:对了,讲得好,你们看,这个词既是介词,又是代词,兼有两种身份(板书“兼”字)。为了便于记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它什么呢?

生:兼词。

师:为什么叫兼词?

生:兼有两种的意思。

师:兼词,这个名字起对了。记住,“焉”字除了作代词、语气词外,还有兼词的用法。这种兼词在这篇文章里,除了“焉”字以外,还有一个,看谁读得细心,能把它找出来。

生:“诸”。

师:嗯,找对了。怎么解释?

生:之于。师: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字。它是“之于”在两个字的合音,大家读得快:之于——诸。你看,快读就成了“诸”,慢读就成了“之”。我们来解释一下,“投诸渤海之尾”,这怎么讲?

生:就是“投之于渤海之尾”。

师:“投之”的“之”指的是什么?

生:(齐生)土石。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我们在这篇文章里学到了两个新的虚词,就是两个兼词。我们就要记住。最后,我们再来做一个作业。这里有一段文言文,我把油印的资料发下来之后,请大家加上标点。(发资料)我请位同学把这段话抄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在下面加标点,待会儿请同学到黑板上加,划出的一些词句要能解释。(学生板书)

甲乙两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故以利己之心观之,必谓愚公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观之,则愚公实大智大勇之人也。”生甲亡以应。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若我十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

(说明:这段文字在发给学生时没有标点)

(这道练习题设计的意图是:把课文的部分词句编写进去,使学生能在一个新的语言环境中辨认它们,以收知识迁移之效)

师:请同学们先在纸上做,等会要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加标点。看谁先做好,争取第一个到黑板上点。

(学生做练习。后来有两个学生上黑板加标点。基本做对了,少数几个点错了,全班讨论订正。在讨论标点的同时,由同学解释划出的句子,讲得都很正确。)

师:同学们点得很对,讲得也很好,说明大家能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了。现在我们想一想,这一段话里面,你觉得哪一句最重要?

生:“若我十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句话很重要?

生:现在我们建设祖国,就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师:对了,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这就是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以后应该受到的教育。我们要不要做乖老头?

生:(齐生)不要。

师:对。乖老头自以为聪明,无所作为。我们要学习愚公的精神;或者呢,就学习那个京城氏的孩子,跳往助之,高高兴兴地去为四化出力。同学们,我们上了两节课,大家学得这样好,老师教得很愉快。你们呢?

生:很愉快。

(教学过程的设计,犹如作文,也要讲一点“凤头”、“猪肚”、“豹尾”。本文的教学以“学习京城氏的孩子”结尾,希望使初一的孩子感到更亲切一些,留下更多的余味。)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与赏评执教郭初阳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郭初阳)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很高兴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篇课文,《愚公移山》,请大家看这个题目,其实就其中的“大”和“小”而言,这样四个字的排列似乎不是很合理,合理的应该是这样一种排列。

师:愚公,移,山。因为山实在是太大了。(郭老师将板书作了重新设计,“山”字很大,“愚公”很小,“移”这根杠杆似乎很脆弱)

我们接下来思考这样四个问题:第一,山是怎么样的?第二,愚公是怎么样的?第三,“移山”,“移”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第四,最后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我们一边听录音,一边来思考这四个“怎么样”。

(听录音0:52-3:44)

师:这段朗读里面,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读错了的字,“惩山北之——”?

生:塞(sè)。

师:好。那这四个问题,我就请同学直接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好不好?这位同学,你来说好吗,山是怎么样的?

生:方七百里,高万仞。

师:很好,请坐。把话筒往后传,后面的同学,那么,愚公是怎么样的?

生:年且九十。

师:愚公年且九十,这是他的一个特点。不过愚公的特点更加明确的概括,是在智叟对他所说的话里面,哪四个字?

生:残年余力。

师:残年余力。请坐,非常好。(话筒)再往后。

师:移山的过程,有八个字,最能体现出这中间的艰辛——

生(犹豫):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师:非常好。移山是这样的漫长,冬去夏来,才能够往返一次,太累了。后面一位同学,最后结局怎么样?

生: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师:非常好,请坐。”无陇断焉”,再也没有垄断了,一马平川。其实,山、人、过程、结局,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体验。

师:这是一个隐喻。幻灯右边有几个空格,我请同学来把空格里的词语补充完整。后面这位男同学,你来说。“方七百里,高万仞”,这是一个艰巨的——

生:艰巨的“任务”。

师:非常好,请坐。(话筒)往前。“残年余力”——

生:微弱的“力量”。

师:请坐。面对一项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无论是一个老头还是一个年轻人,年龄显得不重要了。(示意)继续。

生:长期的“努力”。

师:不错,请坐。(话筒)继续往前。

生:“无陇断焉”,是最后的“胜利”。师:所以我说这是一个人生寓言,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来,前面这位男同学,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生:(停顿)没有。(众笑)

师:(笑)有时候,放假了有这么多作业,就像一座大山一样,怎么做得完呢?但是在开学前几天疯狂地赶,好不容易第二天上学了,把所有作业都带去了,也稍微有点移山的感觉„„那么,这个故事,它这样一种说法,其实和我们传统的一种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儒家的一种非常朗健的、非常积极的精神。

师:这里选了三句话,我们一起来念一下好吗?第一句,“知其不可”一二开始。

生:“知其不可而为之!”

师:第二句,“子曰”——

生: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师:一个男子汉,却不能强迫他放弃他的主张。最后一句,开始——

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师:中国有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叫高行健,名字就来自于这个句子。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经常和另外两个故事,一起出现。一个是“夸父逐日”,这个我们非常熟悉,夸父在那里追赶太阳,最后道渴而死;还有一个就是“精卫填海”,精卫她本来的名字叫女娃,炎帝的女儿,后来在游泳的时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一只精卫鸟,经常衔一些微小的土、石、木头,要把大海给填平。

师:这三个故事中,显然有共同的东西,对吗?(话筒往后传)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经过不懈的努力,完成自己的梦想。

师:请坐。前面最好加一个词语——“试图”——试图完成自己的梦想,对不对?最后能不能完成可能还不知道,而且他们努力的目标,好像过于艰巨,艰巨的任务。

那么,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停顿)愚公移山的故事,和夸父、精卫的故事,至少有三处不同。想一想。(停顿二十秒)我给一点提示好吗?

出示(人数、外援、结局)

师:(示意)请你来谈一谈。

生: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都只有一个人。

师:都只有一个人,而愚公移山呢?

生:很多人。

师:到底几个人?

生:四个。

师:四个?愚公以及子孙荷担者三夫,还有一个小孩不要忘记,一共有——

生:五个人。

师:请坐。一家子人。(示意往后)还没完,请你继续就刚才那位同学的话题讲下去。这一家子人真的只有五个人吗?

生:不是。因为后面还是“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

师:噢,其实有无穷多的人,N个人。好,(话筒)往后。(示意PPT投影)“外援”呢?

生:愚公移山的话,最后是有夸娥氏二子帮他们把两座山背走。

师:夸娥氏二子看愚公很辛苦,主动地来说,愚公啊,我们来帮你搬掉吧,是这样吗?

生:没有,是天帝命令他们去把这两座山搬掉的。

师:(点头)是天帝给派来的。继续讲。

生:但是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他们两个都是*自己的力量,没有其他人来帮忙。

师:非常好,请坐。没有外援。“愚公移山”里面,有外援。(示意话筒往后传)区别三,结局呢? 生:愚公移山是最后成功了,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应该是没成功的吧。

师:很好,请坐。夸父和精卫,都是失败的故事;而愚公移山,这是一个成功的结局。那我们继续思考下去——愚公移山,他最后的成功,究竟是因为他“子子孙孙无穷匮”,究竟是因为“人数”呢,还是“外援”?

众:(轻声)外援。

师:好,我们还是这位同学来回答好吗,轮到谁就是谁。你认为——

生:愚公移山的成功是因为外援。

师:是因为天帝的帮助,是吗?

生:(点头)

师:好,请坐。(示意话筒)继续往前。愚公是怎么认为的?愚公认为他成功的保障,是不是因为有天帝的帮助?

生:不是。他认为是(因为)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山不加增。

师:愚公显然认为,他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吗?

生:(点头)

师:你把愚公那段话给大家朗读一下好吗?我们听。

生:(朗读)“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误读为‘chì’),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师:非常好,请坐。“汝心之固,固不可彻(chè)”,翘舌音,“通”。你的心太顽固了。愚公他非常深切地坚信自己会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是吧?他的话是在和另外一个人的争辩中说出来的,是和谁?

众:智叟。

师:智叟,对吧,智叟起先是怎么说的?

生:他说,愚公是以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

师:你,年纪这么大了,力气都没有了„„(请坐)你连山上的一根草都拔不掉,你还怎么去移这么两座大山呀?

但是,经过愚公这么一番话说下来以后,智叟却„„什么以应啊?念什么?

生:亡(无)以应。

师:通假字哦,亡(无)以应。河曲智叟却什么话都说不上来了。

师:因为愚公说,我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孙子又有儿子,孙子又有孙子„„子孙会无穷无尽;山不会变,终有一天会移平。非常理直气壮,所以这幅画(示意幻灯),我觉得表现得很好——愚公很凶的样子,智叟吓死了,智叟吓得说不出话来。

但是我们要知道,有一个成语,叫作“后息为胜”,它是意思是说,两个人在争辩,最后停下来的那个人,最后发言的那个人,其实就是隐含着的胜利者。

师:那么在我们的课文里面,谁最后停下来,最后留下的是谁的声音?

生:(众)愚公。

师:是愚公的声音呀,对吧——“何苦而不平”!然后就在那边回荡,何苦而不平,何苦而不平,何苦而不平„„然后智叟就呆掉了。

那么假如,我们再给智叟一个发言的机会,假如让智叟最后一个来发言。其实智叟有两个地方可以发言,文中有两处。

师:一处就是,愚公反问他,“何苦而不平”?这个时候,智叟可以说,他会说一番话;还有一处,就在文章的结尾,等到“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的这个时候,智叟还是可以站出来,再来说一番话,是不是?

好,那分一下工好不好,我们这样吧,一二两组,探讨一下,上面智叟如果他应一应,他应该怎么说,他可以怎么说?三四两组,探讨,最后山搬掉了,智叟如果再跳出来,再叽里呱啦叽里呱啦,永远做一个反对者,他会怎么说?想一想,独立思考。

学生思考(14:20-15:00)师:(插句)不要忘记,智叟智叟,他智商很高噢,他说的话很有水平的。

师:好,我们讨论一下,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15:02-17:15)

师:好,请转过来。首先请这边两组的同学,“河曲智叟曰”,你来应对一下,怎么说比较好,怎样才能说得有针对性,有说服力?谁想发言,举一下手。好,请那位同学,(递话筒)简单谈一谈,请你来“应”一下。

生:我觉得,首先智叟可能会说,你能保证你的子子孙孙全部都是男的吗?

(众人笑)

师:万一不小心生了个„„

生:生了个女儿,然后就断子绝孙了。

(众人大笑)

师:生了女儿嫁人了,怎么办?非常好!这是一个基本前提——不但每一代都要有小孩,而且必须保证是男的——这太难了吧?(示意)请继续讲,好像还有话要讲。

生:还有的话,智叟可以认为,移山这是愚公他本人的行为,而他的子孙可能会有自己的理想抱负,比如说读书、当朝廷大臣之类的。可能有些人不愿意去参加搬山这么傻的活动。

师:(点头)说得太好了。说不定他的哪一代想移民到美国去了呢,你还要一定叫他在这里搬山?好像有点困难。所以说,这里他有着双重的要求:第一,血缘的不断。第二,思想的不变。对吧,只有符合这两个前提,这个工作才可能继续下去,愚公的观点才得以成立。这边还有同学要补充吗?哦,这边有位同学要补充(属于三四组的一位同学),你是补充他们的观点?

生:是的。

师:太好了。(递话筒)

生:我还认为,他完全可以这么说,引用现代人的,邓小平的话。

师:哦,用邓小平的话来反驳愚公。

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你能完全*你们家族的力量,搬掉这座山,如果我还能看见,我就会相信。

师:说得是非常好,但是让我想起两句话,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啊,你们移山事业的成功要等到很多年以后,在这个时候,这两个人恐怕老早就已经作古了,对吧?

旁边有一位同学,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生:河曲智叟会说,不要忘记地球还在不断地进行造山运动。

(众生笑)

师:喜玛拉雅每年都还在增高几厘米,说得也有道理。

好,那么请这边两组的同学来谈一谈。最后,我们继续刚才这位同学的话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结局出来了,山被搬走了,他们在有生之年就看到了山被搬走,就看到了这样的坦途。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智叟继续站出来,他还要再说一番话,他还要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可以批判什么,怎样才能讲得又合情又合理呢?谁来?

怎么老是这么几位同学举手呢?我请一个不太爱说话的。(递话筒)你来!

生:因为当初愚公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见他是想依*自己的能力和他的子孙,来搬掉这两座山,而结果是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帝,天帝来帮助他完成了这样的愿望。最后实际根本不是由他自己来完成的,所以说„„那个„„(沉默,笑)师:没事,请坐。意思已经表达清楚了,归结为一句话——没错,山是移走了,但是,是*你自己的力气的吗?*别人帮忙的呀,有什么了不起的!是这个意思吧?

生:(点头)

师:还有没有?喔,那么遥远的地方,有一位同学。那就不把话筒递给你了,请你站起来,大声地说,好不好?

生:我觉得智叟会说,俗话说,“*山吃山”,你现在把山移走了,我们*什么吃饭呀?

(众笑)

师:这位同学,是从现代旅游开发的观点来看的,也有道理。(递话筒)继续来,还有什么话可以说?

生:这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代表。

师:怎么讲?

生:因为自然界都有自己一定的自净能力,像他这样的掠夺性的开发,已经超过了自然自净能力的限度,必将遭到自然界更加残酷的报复。

师:好高深啊。

(众笑)

师:一个环保主义者。我倒想起了杭州灵隐著名的一个景点。

众生:(轻声)飞来峰。

师:峰自何处飞来?哦,我们终于明白了,这个峰原来是夸娥氏二子背来的。后来这两座山到哪里去了?咦,怎么没有人回答我,话筒在那里的那位女同学,请你来告诉我们,两座山到哪里去了?

生:朔东。

师:朔东,还有呢?

生:雍南。

师:雍南!那边有没有人?

众生:有人。

师:那边有没有像愚公这样年纪很大的人?

众生:有。

师:从天而降两座山!

(众一惊,继而笑)

师:我想问,山阻碍人的出路,这个问题,有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

众生:没有。

师:刚才这么多同学,怎么没有一个人说的呢?所以说,智叟还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讲。

那么怎么评价愚公这个人,好像比较困难。有人这么说,有一位学者叫张远山,他说过一段有点偏激的言论。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示意)你来朗读,好不好?

生:“愚公虽然说出了可圈可点的豪言壮语,但最后还是没有*自己的力量完成壮举。

也就是说,智叟当初认为愚公不自量力,口气比力气大,并没有大错。按照这个结局,羞愧的不应该是智叟,而应该是愚公。

如果愚公要想不羞愧,当时应该这样回答智叟:‘我自己是挖不平两座大山,但是我这样一直挖下去,迟早会感动上帝。一旦感动了上帝,事情就好办了。你等着瞧吧!’那样才是老实话。”

师:请坐。这是某一种意见。再来看,另一个“假如”,假如这个结尾变一变。那位女生,请你把这个结尾读一下好吗?

生:“后三年,愚公死,子孙承其志,世代挖山。时至今日,尚未休矣„„”(众笑)

那么我们就从这两个“假如”,来谈探讨问题。

师:第一,张远山的思路,假如愚公早就料到帝会“感其诚”;或者呢,他老早就和帝达成了某种协议,或者契约,那我们如何来重新评价愚公?这是一个“假如”。第二,假如结尾是刚才同学念的,那么你又如何来重新评价愚公?想一想。

学生思考(25:30-26:00)

师:同桌要商量一下也可以,同桌可以交换意见。

同桌讨论(26:00-26:30)

师:好,我们时间有限。太好了,我看到有同学举手,真高兴啊。话筒呢?(递话筒)请你来说。

生:如果这样的话,愚公是很聪明的。因为《孙子兵法》里有,“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愚公挖山就像一场战斗,他没有用力气就能获得胜利,这种是最聪明的。

师:请坐。愚公在这里,如果按照这种说法的话,他用的是“头脑”,是吗?(示意)好,请你来继续讲好吗?有什么补充?

生:我觉得如果这样的话,愚公还是很傻。

师:(惊讶)还是很傻?为什么?

生:他既然知道天帝会“感其诚”,或者说他早与天帝达成了协议,那他何必自己去挖呢?直接跟天帝说一声,“你帮我搬搬走”好了。还有一点,他如果真的和天帝达成了协议,他只是和智叟这么说一说,如果是我的话,我一定会和智叟打个赌,下点赌注。

(众笑)

师:你赢智叟一把,是吧?我倒是想到三国里面的一个故事,周瑜和黄盖的故事,后来引申出一个词语叫作„„什么计啊?

生:苦肉计。

师:苦肉计。那也许他们(天帝和愚公)有更大的阴谋呢?也许这更加能够帮助建立帝的秩序呢?可能他们有着更多不可告人的东西,所以他们要上演一出戏。

但是不管怎么样,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会发现:愚公,他给我们的形象,感觉有点„„

生:(轻声)狡猾。

师:有点狡猾,是吧?甚至有点阴险。甚至还有点„„

生:毒辣。

师:毒辣,可怕。怎么这个蠢老头,竟然是一个阴谋家?(众笑)成了个谋略家,太厉害了。

(示意幻灯)那么第二种评价呢?请你来说。

生:第二个“假如”,我有两个看法。先是关于“愚公”这个名词,一开始作者给他取名叫“愚公”,这个“愚”的意思大概是指他一根筋到底,然后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直到成功为止。

师:说得真好,“一根筋到底”。

(众笑)

生:但是现在我觉得这个“愚”,真的有点“笨蛋”的意思了。

还有一个看法,我觉得,愚公也是一个很自私的人。

师:怎么讲?

生:在这里,之后三年,愚公死了,世世代代,都是因为他的缘故而挖山,不能去实现自己的想法。直到今天,这么长时间下来,还在世世代代挖山,他死之前这么三年,影响了他的整个世代。

师:请坐,说得太好了。刚才这位同学说了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说了“愚”的两重含义,前面一个“愚”,是大智若愚的愚;而后面这个“愚”,则真的成了愚不可及的愚。

还有一点她提到的就是——他把个人的意志,强加给了他子孙,剥夺了他子孙生活的自由。(递话筒)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生:愚公是害群之马。

师:害群之马?愚公成了一匹马?

(众笑)

生:他不但耽误了自己,也耽误了子孙后代,就像文化大革命一样。

师:这个怎么会有联系呢?

生:因为他的错误,造成了所有人的错误,给所有人造成了重大损失。

师:就这样?请坐,很会联系实际。

师:那么,我们继续顺着这位同学的思路讲下去。

师:假如你很幸运,假如你很幸运生出来就是愚公的子孙,上面那个就是你。

生:啊?(笑)

师:从换牙那天就开始,你就去跟他们一起移山了。“换牙齿”大概几岁?

众:六七岁。

师:文章中怎么表达的?

众:“始龀”。

师:“龀”,不要写错,齿字旁一个“匕”。一直挖到现在,六十岁了。这个时候,你来发言,你跟亲属愚公说一句话。我请后排的同学,最后几位同学被人遗忘了。

师:(递话筒)你说一句话,你变成了这般模样!

(众大笑)

生:我会跟他说,因为你这么一句话,就害了我们,你的后代非常痛苦。

师:哦,“你害得我好苦啊”。

师:(示意)你也来说一句吧!

生:你一个人想着这样,就要我们跟着你一块儿干,好像是不是有点不大公平?

师:请坐。这涉及到一个公平和自由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人,可能并非是黄帝和炎帝的子孙;换个角度来想,也许我们都愚公的子孙。

至于智叟的子孙呢?没有。智叟这样的人,他没有留下子孙。

师:我们总是在这个圈子里绕来绕去。

我后来去采访了两个人。我们学校的两个外教,年轻老师,一个英国人,二十六岁;一个加拿大人,也很年轻。

师:这个故事,我请英语老师,翻译成英文,让他们读了读,然后请他们评价。我们来看看对他们采访的DV。采访的文字,就印在讲义的反面。大家对照着看一看。

(播放DV采访)

Andrew: But he starts the job which he knows he can’t finish.And for me, that’s very strange, he expects „ what does he say „ my sons produce my grandsons, +++ So the work will go on, he expects his family will continue what he wants to do.In the west, at least if my father starts the job ,he wouldn’t expect me to finish it, he will finish the job 但是他开始了一项他自己知道不能完成的工作,这令我觉得很奇怪。他的说法是:“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他指望这项工作能够持续下去,他指望他的家人继续他想做的事。在西方,至少如果是我的父亲开始了这项工作,他不会指望我去完成,他会自己完成它。

Andrew:(the gods are helping him,)but it’s a very physical task, he has.it’s not using the brain power, he is using muscle power.Physical power, yes.And of course, there is no mention of daughters.There are no daughters in the story, no girls, except for the widow who is important, because she has no man.I think that’s a very important point.If this was written in Britain, we would have probably more women in the story.Maybe a heroine, also, there are all heroes.(神灵们帮助着他),这是一项机械的工作。它运用的是体力,而不是脑力。很显然,故事里没有提到他的女儿,没有涉及女性,除了那个寡妇。而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她失去了丈夫。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英国,故事里会出现更多的女性,可能会有一个女主角,而不像这里,主角都是男性。Andrew: It is a story about an old foolish man, a foolish old man, who has a foolish idea to move a mountain.And the first thing I would say is in the West, we will not move the mountains, we’ll go around.这是一个关于一个愚蠢的老头的故事,他有一个荒谬愚蠢的想法——移山。首先我想说的是,如果在西方,我们不会想到移山,我们会绕道而行。

Ryan: You know, Yu Gong, if you put down characters, I can know something about what the name means.What does his name mean? Yu means foolish, oh really? Gong means an old man.A foolish old man.But is he foolish? That’s a question.Because he did it, succeeded, in the end.愚公,如果你加入中文,我就可以了解一点他的名字的含义。他的名字是什么意思?——“愚”是愚蠢的意思,哦,是吗?“公”的意思是老人—— 一个愚蠢的老头。但他愚蠢吗?这是个问题,因为在最后,他确实做到了。

Ryan: Maybe I think he’s a crazy old man, he has a dream, and he will convince his family to follow the same dream.I have to ask, why didn’t he do this when he was young? When he has youth and strength? 也许我可以认为他是一个疯狂的老头,他有一个梦想,而且他会去说服他的家人追随他的梦想。我很想问的是,为什么他不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做这件事呢?(而现在这么老了,还要其他人来继续他自己的事情)师:提供了一点新的视角。采访里面可以注意到,他们在强调:“愚”——“foolish”。最后Ryan还说了句:“crazy!”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顺着他们的思路追问?

师:中国人都这么聪明,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疯狂的,一个愚老人,这样津津乐道呢?会千年传诵呢?思考一分钟,好不好?把你的观点酝酿得成熟一点。你也许可以结合我们发下来讲义上的材料。它肯定背后隐藏着中国人非常喜欢的,或者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密码,文化的密码。你可不可以跳出来阐释一下,到底有哪些理由?

学生思考(36:18-37:18)

师:要不要讨论一下?好,那就直接请同学来说吧。谁想发言,请举起你的手。

请边上那位同学,你来谈一谈,为什么?

生:首先,大家之所以会关注,是因为移山这种事情是非常非常少见的,可能中国历史上也只听说过这么一个事例;第二点,移山虽然的确是非常傻,但是它具有一定可取的地方。就是坚持不懈,积极去完成,*自己的力量。

我记得以前篇文言文叫《秉烛》,年轻人人读书就像初升的太阳,老年人读书就像夜晚的月亮,虽然说不是很亮,但是总比不亮的好。所以他虽然老了,但是他还是能够这样努力地去移山,这是他可取的地方。鲁迅也曾经写过:“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大多数人会认为,这两座山在我们面前,不会有反应,不会去怎么样,在那里就在那里吧。

而愚公却有自己的勇气,胆敢去挑战这座山,所以我觉得这点十分可取。

师:说得太好了。有一点像堂吉诃德战风车,孤独英雄,对吧?知其不可而为之,非常好,回到了我们这节课的开头。“Just do it”,就是去做。(示意)好,你继续讲。

生:我想可以打一个比方,写作篇文章的作者就可以是一个愚公,然后我们就可以成为他的子孙,一直推崇他,对于这个疯狂的愚老人津津乐道,所以说这样也是蛮有道理的,我觉得。

师:哦,因为我们是他的后代,所以我们就喜欢他所讲的故事,我们就服从他。是这样吗?

生:嗯。

师:(示意)请你继续来讲。

生:我认为,愚公他的精神,就是坚持不懈的努力,还有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也是为了他国家的繁荣昌盛;然后他以他的真诚感动了上天,追求真诚也是做人的原则,他以他的原则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理想。

师:这其实契合了中国人的一个观念,好人有好报。是吧,所以我们都喜欢。(示意)请你再来讲,把话筒递给她。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有一点和中国的传统是分不开的。

师:怎么讲?

生:中国相对来说比较人性化,国外相对来说比较理性化,所以外国人很多想法,都和中国不一样。它是写在战国时期,现代的中国人对传统的思想都是很敏感的,不是有句话叫“孝字当先”吗?他会有子子孙孙这样一种想法,子子孙孙也会努力地帮他开垦„„也不是开垦„„

师:完成他的事业。

生:完成他的想法。或者说,他死了,(子孙)完成他的遗愿,也都是感觉很符合常理的。

师:很符合中国人的常理,请坐。

其实从文章写作的角度,特别有趣的,这篇文章其他都写得非常简洁,唯独在某个地方,它反复强调,其实那段话,缩减成一句话就够了,怎么说?

(众沉默)

师:“而山不加增”,前面怎么说?一句话就够了。

生:子孙无穷匮。

师:“子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一句话就够了,但是它要绕、绕、绕,它在强调。强调什么习惯?我们都喜欢儿孙满堂。中国人注重血缘,这个很重要。(递话筒)你还有什么话要讲?

生:我补充一下,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要团结。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大家一起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愚公的成功始于他的团结,中国人十分推崇团结。

师:非常好,我们一直到现在还在强调集体主义,对吧?团队精神。

最后那位同学,你还有什么意见要发表?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里,愚公是个老人,是最重要的。

师:这怎么讲?为什么说他是老人,就最重要?

生:因为他“年且九十”,比较老呀,中国有道德的人,都是老人。老子,孔子„„

(众笑)

师:胡子一大把。

生:所以他的语言,说出来的话,比较有权威性。师:他一说话,下面子孙有没有人表示反对意见的?都同意了。

生:在材料五里面还提到,中国是“老人崇拜”的,连武侠小说的顶尖高手,都是老年人。老人都去移这两座山,更有教育意义,因为人家都知道,人老了,力气也没有了,连小孩都不如的。所以他用老人,在人(一生中)最弱的时期去移山的话,可以显出他志向的远大。

师:请坐。根据这位同学的说法,愚公移山下面可以加个破折号,一个副标题,“愚公移山—— 一个老人的梦想”。这也正是刚才那个外教所提出的一点疑问——为什么他不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这项事业呢?(示意)好像那位女生还有意见要发表,是吗?

生:我认为,愚公移山给我最大的感想,就是某种精神,在内心里面的依托。

就像鲁迅在《希望》里面曾有这么一段话,他说,“在我老的时候,回忆起以前的往事,那苍白的颜色,就像内心里把生活孤立起来„„”那个时候,大家也都知道,鲁迅的主张并不是得到很多人的赞同。

或许这里愚公是得到他的非常多的子孙的赞同,因此才会有后面把上帝感动,这同样也是心灵的一种寄托,因为他相信上帝在帮助着他。所以这种心灵寄托,就让他的梦想会实现。

这更让我想到,三毛在她丈夫刚刚去世的时候,她心里是非常孤寂的,但她始终相信有有一个美好愿望:有一天,在天空里会看到她丈夫的影子。所以说,她始终选择活下去。

(众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好,我们就以这位女同学的发言,作为我们这节课的一个结束,不要忘记鲁迅说的那句话,希望之为虚妄,正与绝望相同。

愚公这个话题,还可以继续引发我们的思考和讨论,大家课后,再花点时间去想一想,好吗,下课!

郭初阳教学实录 篇2

一堂好的散文教学课,必然是在引领学生去破解作者的作文秘诀,必然会教学生去依葫芦画瓢———仿写散文,从而领悟写法上的精髓。作者所发明创造的好技法,只有引领学生从课文中走出来,运用例文的写法去试一试,高明的笔法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或者也可以说,通过仿写去贴近例文,学着作者的招式去练一个回合、去走一趟,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笔法的高明。

郭初阳老师在执教《列那尔小品两则》这一课时,就采用了创编山寨版的散文教学思维。

一、聚焦重点句子

1. 关注天鹅的脖子。

郭老师以每人读一句的形式让学生接力读《天鹅》。为了让学生关注那些写法特殊的句子,他请学生解释《天鹅》第二小节中比喻句的意思,并引导学生读出比喻的精当之处。

2. 关注蟋蟀的用具。

再指名读《蟋蟀》,请听的同学思考:文中哪三个句子虽不同但是描述的声音是一样的?

二、积累优秀的图式

1.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篇,然后再把它背出来。

2. 自由组合小组,最多六人,最少两人,商定有感染力的诵读形式,合理分工,背诵最好,朗诵亦可。准备时间为5分钟。

3.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展示背诵的效果。

三、发现独特的笔法

1. 出示“学习单”导学。

任务有二:一是让学生找出两篇散文的共同点,从而拆解列那尔的写作秘诀;二是创作出山寨版的散文。

2. 运行“沙龙式”探讨。

在独立思考后,组织小组讨论、交流。交流有三个维度:一是动物的拟人化;二是运用了比喻;三是回到现实,出现反转。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总结,揭示列那尔的写作秘诀:写动物具有人的生活特质;有具体在做的事情,有人类的物品出现,有心情的变化;最后的结尾要回到客观,可陈述,可描写。

四、克隆相似的散文

指导学生欣赏七星瓢虫、蚊子、蜣螂的视频,然后让学生活用列那尔的散文写法,尝试创作一篇小散文。学生完成创作之后,再组织小组交流与全班点评。

郭初阳教学实录 篇3

一、学习语文名师的教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名师的教学思想具有经典性和指导性的特点。语文名师们不仅对于教材文本有着相当的理解深度,更重要的是,他们往往以一种出人意外的解读方式为学生进入文本世界找到最有效的“入口”和最便捷的“路径”。学习语文名师的教学思想,可以帮助年轻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得到更快的成长。

(一)语文名师的教学思想具有经典性

语文名师的教学思想能够体现教学现象与本质、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能够更好的诠释教学内在规律,对于语文教学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也可以反映最前沿的教学理论。

例如于永正老师语文教学思想最鲜明的特点是“目中有人”。于老师强调要深思熟虑地抚摸年轻人的心灵。他始终把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把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悠久文化的教学目标作为自己语文教学的硬性任务。于永正老师一直尝试将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和享受语文联系起来。

(二)语文名师的教学思想具有指导性

名师不是自封的,而是各学科领域研究教学的专家学者。普通教师公认的郭初阳老师,凭借其先进的教学思想受到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好评,学习郭初阳老师的教学思想对广大语文教师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1.语文名师的教学思想可以指导普通教师教学目标的设定

目前中国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能够更新教学理念和转变教学思想,在这种大背景下,语文名师的教学思想能够揭示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特点,他们代表了目前中国最先进的教学理念。语文名师的教学思想能够给广大普通教师提供有效地借鉴和参考,对他们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例如,目前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具体该如何操作,普通教师没有什么经验。学习了语文名师于漪关于教学目标设定的教学思想,就能够指导年轻教师正确设定教学目标。第一,于漪老师要求重视概括、分析和综合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于漪老师认为,概括是对教材规律性的认识,是对文章字词句段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第二,于漪老师强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疑、解疑。探疑、解疑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文本进一步理解、领悟的过程。教师不能一味的禁锢学生自由的思考,而应该让学生在“思”中思,从而促进人自身的发展。第三,于漪老师强调要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1]

2.语文名师的教学思想可以指导普通教师更新教学理念

随着语文新课程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国家对于中学的师资教育以及培训提出了更深入、更广泛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的语文教师教育和培养远远不能满足中等教育的需求,所以更不用说将青年语文教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培养成能够独挡一面的教师。这时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拥有丰富教学经验、有着独特教学风格的语文名师成为大家学习、模仿的对象。由这些语文名师真实的教学故事撰写而成的教学案例能够给普通教师提供有效地借鉴和参考,可以指导普通教师更新教学理念。

例如特级教师张祖庆认为,一节精彩而又成功的语文课其实是朴实的。[2]成功的语文课背后,教师必须有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扎实的基本功,教师能够构建和创设出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活动,让情境成为学生思考的天地。普通教学如果要把这种教学理念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就必须学习语文名师的教学思想。

二、郭初阳的教学思想

郭初阳的教学思想具有创新性。在文本解读上,郭老师认为 文本的意义不仅只是“原意”,读者不是简单地“接收”文本,而是参与着文本意义的“建构”。在课堂教学中,他主张要采用一课一式的方法来进行。在作文训练中,郭初阳要求学生必须把说实话作为写作文的前提和基础。

(一)对于课文的解读要有新意

目前在中国大陆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参成为教师的主要参考资料,其中的观点和思想成为老师理解课文的主要来源,这确实十分方便,但问题也非常突出,没有自己的思考,体会不出教参所说的课文思想以外的含义,这样长期的教学,老师的思维不仅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会受到不良的影响。对于一篇中心思想早有定论、字数不多的课文,很多教师也只是简单处理,几乎不会向课文提问,这样长期的教学,不仅会使教师和学生失去对语文的兴趣,也会消磨掉我们最后的一丝怀疑精神。郭初阳老师并不按照教参的解释去应付语文教学,而是用一种“怀疑”的眼光去看待教参中所谓的“正确”答案。对于课文解读的新意,郭老师并不是主观臆断,而是抽丝剥茧般的进行课文分析,最后得出令人信服的具有新意的课文理解。

例如在《珍珠鸟》一课中,一般我们认为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花鸟虫鱼的恬淡情趣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解释一直被教师当作教授这篇课文时的正确理解,然而郭老师却从中看出了对生命自由的限制,鸟笼成了枷锁,扼杀了鸟儿的自由。课文中有一个细节“鸟儿站在主人的肩上”,以往教师对于这处的描写,一般会看成是鸟儿不惧怕人类,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好写照。而郭老师认为,鸟儿依附主人,失去了自由反而觉得安全,这折射了当前知识分子依附于权力但觉得很安全的畸形现象。知识分子本该自由的写作,但现在却依附于权力,失去了知识者应有的自由,但他们反而觉得在权力的保护下十分安全,“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千年以来未曾突破的‘屈原人格。”[3]

如在《皇帝的新装》一文中,从一个事不关己的看客角度观察,我们看出了保持一个童心、敢于说真话的重要性;从皇帝的角度入手,我们发现了一个自欺欺人、昏庸无道的帝王;从群臣的角度出发,我们发现了一群失去独立人格、丑态百出的乌合之众。这些都是理解这篇课文的线索和思路,笔者认为以上任何一种思路都是可以被接受的。郭初阳老师在这篇课文中,利用“打假”这样一个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中哪些人是虚假的人、哪些话是假话,从而揭示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这是一种创新。

再比如在《烈日暴雨下的祥子》课文中,教参中的解读是将烈日暴雨这种恶劣的天气状况当作是祥子悲惨生活的折射,但在郭初阳老师的课上,我们发现了有价值的理解。课堂上,郭老师首先向同学们提出环境描写对于人物的命运有什么样作用,同学们畅所欲言,而整篇课文上完之后,郭老师向同学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主题: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祥子又处在社会生活的最底层,无论自然环境如何变化、祥子如何挣扎,都不能改变他自己生命的惨淡结局,这是早就已经被注定的。郭老师用一整节课的时间去解答自然环境对于人物命运的作用,但结果却发现其实根本毫无关系,这样有创意的课堂教学,这样有新意的课文理解,会比按照教参或者死板的上课更让学生印象深刻。学生不仅对课文中祥子这个人物印象深刻,更会通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语文课而逐渐喜欢上语文,也会让学生的学习重新回到罗素所说的“单纯的乐趣之上”。

(二)提高教学效果要一课一式

每篇课文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如果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采用不一样的上课类型。目前中国大陆中学教学基本采用讲授法,原因是教师一方面可以将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是这可以充分利用班级授课的客观条件。但讲授法的缺陷也十分明显,那就是课堂教学呆板、单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影响。在郭初阳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发现,每篇课文的上课方式和手段都有所不同,这样就充分利用了班级授课的优势,也充分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项链》一课中,郭老师用灰姑娘与“项链”中的女主人公马蒂尔德进行对比,从而十分清晰地分析出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和认识,也可以培养学生横向思维的能力。

灰姑娘 玛蒂尔德

相同点:个人特质:美丽、孤弱

家庭生活:感到不幸、痛苦

外力帮助:仙女魔法变出礼服 佛来思节夫人借与项链

不像样的马车:变回南瓜和老鼠拉晚儿的破马车

丢失贵重物品:晶莹透明水晶鞋 钻石项链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项链”与灰姑娘的故事在细节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两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却截然不同,郭老师认为,虚荣浮夸的讽刺只是莫泊桑故作掩耳的姿态罢了,独立对抗命运的女性这才是他暗行的盗铃之实。

再以《雷雨》为例,郭老师让同学们任意选择一个章节分组有角色的演出“雷雨”。

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学生选择哪一章节,都必须对《雷雨》全文有一定了解,不然无法知晓自己所扮演的人物在整部戏剧中的来龙去脉。在分组准备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熟悉故事情节,更要揣摩人物的内心,在与同学的表演中,还要体会对方人物的语言、性格等特点。对于戏剧、小说这类体裁的课文,利用这种形式的演出,在达到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之外,还能够有助于非正式群体的形成。

在《沉重的时刻》课文学习中,郭老师一开始就让学生连读了四遍,这种教学方式非常有特点。这是很短的一首诗,它充满了一种悖论,诗歌很短,但是内涵很深、很复杂,一言半语说不清楚,老师和学生解决的问题很复杂。郭老师就是先让他们读,再让他们背,觉得学生背好了以后,提出自己的问题,相互讨论,最后把最好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这种让同学自己把问题写在黑板上的做法很独特,一般我们教师只会让同学在黑板上写下答案,而郭老师这种让同学在黑板上写下问题的做法,笔者认为有两个好处:第一,让同学们有归属感。这堂课是你们在读,你们在思考,你们才是这堂课上真正的主人,而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这种思想和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观点一致,都认为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孩子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第二,让同学们有成就感。在学生上黑板写下问题的时候,是同学肯定自我能力的时候,一般我们在课堂上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多见的,将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进行分析讨论,是对学生思考的肯定,这样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心。

《沉重的时刻》这堂课中寻找的最关键问题就是:“我是谁?”这是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比较容易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说明的,但是不容易解答。郭老师把它作为进入这堂课的起步,然后学生就得出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答案。有一个学生答得非常漂亮“三位一体”,就是谁、我、作者是一样的。这个学生说出了“三位一体”,另一个学生马上想到既然你认为是统一,我就认为是对立。我们说:“学生一思考,课堂就会震撼。”[4]

我们发现这堂课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互相激发的。当对“我是谁、谁是谁”讨论得比较充分的时候,郭老师让学生又思考了四个问题:“为什么选择哭、笑、走、死?”“沉重的时刻指的是什么时刻?”“为何其他失去都是在世上,而只有一句话是在夜里?”“关于无缘无故我们如何理解?”。这些问题又是从黑板上确定的,也就是说“黑板写问题”是贯穿了整堂课,这也说明了是学生决定了整堂课的走向。

(三)培养说实话的青少年

无论是上哪一篇课文,让学生真实的表达内心的感受,说出他们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说假话、套话,不为追求教参上所谓的标准答案而违背自己的初衷,将语文课打造成说实话的平台,让同学们进一步热爱语文,这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目前在青少年中,表面上喜欢语文课,事实上讨厌上语文课的学生比例很大,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真正从心里喜欢语文课,是所有语文教师的责任。中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理性的分析。这种认知倾向,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对感兴趣的内容听得津津有味;而对那些自认为不感兴趣的东西,就会心不在焉,甚至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又或者是对老师讲的东西,先觉得新奇有趣,而随着课堂时间的转移,这种猎奇式的兴趣便逐渐淡化,最后慢慢消失。常常是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气喘吁吁,学生却收效甚微。这种沉闷、呆滞的课堂气氛,极大地影响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有悖于我们孜孜以求的“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愿望。

例如郭老师在上《雷雨》一课时,让学生们进行表演,要想表演的精彩,学生必须了解这个人物在整篇小说中的情况,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而整篇的了解正好起到了开拓知识面的效果,而对人物的喜爱则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真正说实话喜欢语文课。

三、郭初阳的教学思想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

郭初阳的教学思想具有先进性,如果我们把这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应用到现代语文教学中去的话,必然可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和语文学习的进度。年轻教师如果将他的教学思想运用到平常教学活动中,可以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

(一)引导学生全面解读文本

一篇课文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课程资源,然而课程资源不仅仅局限在教材中,课程资源还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等等。一篇课文的解读必须放在课程资源的大背景下展开,也就是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对事物的具体感受。大多数学生希望是上课以讨论为主,这样可以尽可能的消除老师与学生的隔阂感。郭老师的语文课,在介绍文本时,会加入很多大范围的知识,更多的涉及人文学科,这也是学生喜欢的方式。

郭老师在上《边城》一课,花了二至三节课的时间看电影《边城》。这种方法就给了现代语文教学很大的启示。年轻教师可以在上课前让学生观看有关文本内容的电影,也可以就其中的某一人物进行深入分析,或者看看作者其他的作品。总而言之,在上课中穿插课外与之相关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引导学生全面解读文本的一种方式。

再比如《哈姆雷特》一课中,郭老师要求学生摘录原著片段,然后比较几种版本的优劣得失,最后观摩《哈姆雷特》电影并且写下影评互相交流。这对现代语文教学也是一种很好的启示。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不是教学的主导,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中,对文本有了自己的认识与体会。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更多的感悟作品、感悟人生,引起思考。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想聆听就聆听,想发言就发言(前提是保持纪律),有自由而不散漫的感觉,老师也要有多的资料讲给大家,最好多安排一些经典的电影欣赏课。让每个人都期盼语文课到来,而不是想:“唉,明天又有语文课。”[5]

郭老师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方面给了现代语文教学三点启示。

1.“入”能得法,“导”有趣味

例如,郭老师在教《愚公移山》时,先简明扼要、生动形象的讲述“诗仙”李白小时候的故事——“铁杵成针”,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个故事中同学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回答:“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由此导入课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同样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再比如,郭老师在教《木兰诗》时,在教室播放关于花木兰的电影和动画片,影片和动画片对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情节和征战沙场的场面描绘很生动,这种吸引孩子们注意力的做法很成功。

新课如果可以做到入能得法,导有趣味,不但能将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散放的心很快吸引到课堂学习的目标上来,而且能激发同学们的听课情绪,甚至对这堂课的成功进行,乃至整个语文教学效果,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2.创造成功机会,激发学习兴趣

郭老师在教《天上的街市》时,问作者为什么写“天上”的街市,而不写“地上”的街市。同学的回答没有沾到“天上”有什么的点上,这时如果老师当即给予否定,学生就会感到沮丧,不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郭老师引导回答,大家想想天上有什么是地上没有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将答案补充正确。郭老师及时肯定和表扬,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兴趣有赖于成功。事实证明:不断获得成功,经常得到表扬的学生,学习兴趣也在不断的巩固和发展;而屡遭失败,经常受批评的、斥责的学生,其学习兴趣就会日渐衰减,直至完全丧失。由此可见,兴趣和成功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课堂提问中,较难的问题请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较容易的题目,则要请水平较低的学生回答。不可让回答问题成为优秀生的“专利”。当学生在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适时地、恰到好处地、巧妙地给以启发指点,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这样因人而异、难易有别的提问,使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取得成功而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从而感受到成功的欢乐。

3.课堂语言美,学生愉悦

郭老师在上《伤仲永》时,运用了诗一般的语言,像说故事一样讲述着方仲永从小时候被人称作天才到最后泯然众人矣的悲惨过程。

美学家认为:美是以感性为特征的。审美直觉必然带来情感愉悦。心理学上称这种愉悦的情感是学习的“加速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努力创设美的情境,调动学生情感,使他们在乐滋滋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

兴趣虽属于非智力因素,却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6]一旦学生“乐知”的兴趣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语文教师不但要教得得法,更要满腔激情、持久地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始终处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语文教学的“达标高效”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三)培养学生在作文中说实话

写作是观察自己和自身以外世界的工具,写作可以将平常不容易记录下的瞬间定格下来。郭初阳老师认为,目前中国中学生写作,既不重视虚构能力、想象能力和洞察力的培养,更不重视身边发生的现实。作文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真实,可以有虚构但不可以矫揉造作。中学作文中,真实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要求。目前在中学生中看到的不管是应试作文还是平时的随笔,都无一例外的要么格式固定、要么假大空、甚至有朝着古代八股文风模仿的趋势。

例如,在每年的中考和高考作文中,都会出现父母双亡、兄妹失散等博取同情考分的考生,这种专门为了分数而写作的考生就说了假话,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很早之前我们就提出过“我手写我口”的写作目标。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批改中,对真实的写作一定要持肯定的态度,即使词汇、语言有不足之处。

郭初阳老师作为当代中国的语文名师,他的教学思想是先进的,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他是语文教学实践中特立独行的舞者,是语文界的叛逆者。郭老师有着非常完整的教学思想,这种思想不仅会对当代中国的语文教学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会给当代中国的语文教师一定的启发。

注释:

[1]王玲丽.于漪语文教学思想新论[J].阅读与欣赏,2010,(5).

[2]刘清华.解读新课标下的语文[J].教学.青年教师,2007,(7).

[3]蔡朝阳.郭初阳:他为语文课堂重新立法[J].教师博览,2008,(4).

[4]郭初阳.项链:掩耳盗铃的莫泊桑[J].深度语文,2009,(3).

[5]郭初阳.草根教育回归教育本质[J].聚焦,2009,(7).

[6]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参考文献:

[1]郭初阳.拒绝谎言不再扮傻[J].阅读教学,2007,(4).

[2]郭初阳.引导学生自由探究文本[J].课堂,2003,(12).

[3]卢红霞.镜与境[J].江苏教育研究,2011,(3)

[4]郭初阳.项链:掩耳盗铃的莫泊桑[J].深度语文,2009,(3)

[5]郭初阳.草根教育 回归教育本质[J].聚焦,2009,(7).

[6]郭初阳.什么叫写作兼谈中学作文[J].教学,2008,(5).

[7]王荣生.探求课例的课程论意义[J].教师之友,2005,(3).

[8]郭初阳.为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J].江苏教育研究,2008,(3).

[9]郭初阳.引导学生自由探究文本[J].课堂,2003,(12).

[10]石伶俐.做一个勇敢的前行者[J].教师书屋,2007,(19).

《人物》访谈郭德纲实录 篇4

杂志全文:

生活的目标是利益,最优策略是通过道德伦理去实现,次优策略是通过违背道德伦理去实现。如果这是一种思想,政治史上说它是中国自古以来“上农”的结果,生活史上说它是中国生活的主导思想。这思想的顶峰,就在江湖。“江湖”是外部世界,与自家院子相对,土地不够用了,社会剩余人口只好走出家门,跑码头,混世界。江湖险恶,混不好的,残酷淘汰,混得好的,成了人精。一是活下去,二是活得好。勇气,也有,仗义,不可或缺,可是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违背趋利避害的原则。今日的中国生活,什么样的思想在起支配作用?也许还是江湖。“超越性”的思想,精神需求超越利益计算,在中国还少。几千年来,好多“思想”,看似深入,其实潦草。而“郭德纲思想”,不是惊人的独创,是生活的真相。

2013年1月21日下午1点,2013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官方微博宣布:相声演员郭德纲确定加盟春晚。“谁敢确定?”22日下午,郭德纲反问《人物》记者。经纪人王海跟进:“春晚你们是知道的,不到最后一分钟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与以往自信高调的态度不同,面对春晚,郭德纲表现出顽强的谨慎。长期以来,他和春晚的关系在他的人生故事中是极具隐喻意味的一笔:在成名作《我要上春晚》中,他讽刺春晚积弊,讲述一个400个主流相声演员齐上春晚说群口的场面,每人时间只够说两句,台词剩下“给观众拜个年。”

作为中国少数敢于公开戏谑春晚的艺人,郭德纲“反叛”、“草根”的形象和春晚舞台所秉持的“稳重大气”格格不入。他和这个中国最重的舞台的关系长期被视为“庙堂和江湖之争”。“谁替我起的誓?我什么时候说过不上春晚?”他挑起眉毛,神情似笑非笑,半真半假。

不谈政治

“话题别谈那么大,我就是一个相声演员。”郭德纲说。

虽然他擅现挂,言语犀利,但多是对生活细微的调侃,讽刺小人物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作品中,时事热点只是作为笑料,从不发表正经评论。

作为老派艺人,他严格遵守相声行规:不谈政治,不离政治——也就是说,脑子里老得有政治这根弦。相声是门语言艺术,与其他曲艺专业比,和意识形态关联很紧。“师傅尤提醒我们,在剧场说段子时,临时加的热点话题,要格外小心。”郭德纲的徒弟岳云鹏说。

“过去,相声演员唱堂会进大宅门还得问„今儿忌什么,主人姓什么?属什么?‟知道了,别沾染上这些字。”郭德纲谈起相声的“尺度”,“你得首先知道自己是个艺人,不是拿自己当一个反体制的精英,这太错误了啊!头天晚上出事,今天在台上一说,台下一鼓掌一叫好,录完传到网上去,你能红几天?这叫哗众取宠。观众不会记得一个相声演员哪年哪月因为汽车撞死人这事儿在台上骂过街。终归,你让人记住的是你所展现的相声艺术。很多事情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技巧展现一下,摸一下就走。非要拿过来卖,有目的。也许会得了名,赚了钱,但也许也会倾家荡产诛灭九族。”

在接受《人物》记者采访时,谈及敏感话题,郭德纲经常以“这太复杂了,没法说啊”作为回应。

“郭老师自我审查的尺度比电视台还高,他是自觉将枪口抬高一寸。”江苏卫视《非常了得》导演吴瀚侠说,“孟非(微博)会就时事发表观点。郭老师采用回避态度。比如干爹成为流行词后,一个小孩儿认他做干爹,他立刻接一句:那我还得买个包。大伙一笑,也过去了。”

郭德纲是综艺节目最为渴求的主持人:既有制造包袱的能力又能准确把握语言尺度。“本子上的包袱看着好,一会儿现场说,可没有这种效果。”郭德纲常为节目删改笑料。他基本不看台本,对“观众是否会笑”判断非常准确。1月份在《非常了得》录制现场,为烘托气氛,他讲了一些荤段子,随即立刻提醒:后期记得删除。

接受《人物》采访的3档综艺节目制片人不约而同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要一个笑果,郭德纲能给两倍的量。”而郭德纲说,对比相声,综艺节目对他来说“太浅”:“我一年三分之二的时间放相声上,其他只是谋生的手段,谈不上感情。”

马上,2013年2月,郭德纲和江苏卫视将开办脱口秀节目《郭的秀》,周播每期60分钟,这档节目将大量涉及社会热点,郭德纲被定位为“平民发声器”。“以调侃吐槽的方式去操作。”《郭的秀》制作人唐嘉说,“我们感觉最近的舆论环境宽松一些。”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他是市场的英雄。票房养着他,观众是衣食父母,确实活得自在。”段嵘此前是北京电视台春晚的语言类导演,曾为郭德纲打造过《星夜故事秀》。

成名后,郭德纲被誉为“相声界的救世主”,一些更为夸张的盛赞认为他至少让“相声晚灭亡了50年”。他是当下中国身价最高的相声演员,前无古人。他的演出费一路上涨,主持费连年翻倍,并受邀出演多部热门电影。《建国大业》中,他出演为主席照相的师傅,两分钟三句台词,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2007年3月,郭德纲收购天桥乐剧场,德云社成为全国第一家拥有自己剧场的民营相声团体。而后,他将传统的戏班注册成文化演出公司,以现代企业的模式在北京新增了4家分社。他拥有一家中餐馆和一个专门定制传统成衣的华服铺。即便如今他很难有时间再去小剧场演出了,但门下徒弟的常规演出票仍供不应求。

2010年8月因被某电视台封杀,德云社停业自查,票房一天损失30万元。9月12日复演后,演出票更为紧俏。“我以前听他的相声,都是从网上听的,都没花过钱,出了那个事,我想,可能我以后想花钱也听不着了,所以一定要为他做点什么。”郭德纲的粉丝花姐说。实际上,郭德纲绝大部分的粉丝都抱有这样的态度。为庆祝德云社复演,9月12日被定为“纲丝节”。

他把“杜绝商业冠名”写进各地商演的合同中,为证明单凭卖票“郭德纲”三个字也能赚钱。“北京31家小剧场,除德云社外,剩下八成靠送票为生。比如某文化馆演出,演一场区里给演员3000,市里为曲艺事业的繁荣再给补一万块,家家如此。”郭德纲说,“如果指着这个吃饭绝不能送票,从心理学说,老百姓天天看不花钱的,一天你卖一毛钱,他马上视你为仇人。如果实在卖不出去,你就得考虑是不是不该干这行。没有这个能力你就别跟这儿混了。又不会说相声,又想说相声,还想指着说相声吃饭,你不是破坏市场吗?观众会觉得听相声就是得送票,那我们这些真靠票房为生的人怎么办?”

从2006年起,德云社每年举办圣诞夜天价相声晚会,以8万元一桌创造了中国相声的票价纪录。开票20秒前三排告罄。郭德纲对“天价”的一贯态度是“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要年年没人买票,然后臊眉搭眼演,那我不是吃饱了撑的?谁规定我们就得三毛钱一张票?你查查中国相声史上门票最高的是谁啊?我这不算给说相声的露脸吗?”

他的电视综艺节目收视率一般维持在同时段前三位,他也是视频网站最爱合作的艺人。以优酷为例,郭德纲主持的《我是传奇》点击量1.3亿,单口相声《济公传》1.6亿。

“我要不红,还在北京挨饿,会有人多看我一眼吗?”郭德纲曾说。2007年,他入选福布斯“中国名人榜”,这份榜单根据公众人物一年中的收入、曝光率进行综合排名。郭德纲获得“名人商业机构”和“文化娱乐体育产业商业人物”两项大奖,总排名第26。

郭德纲的衣着品牌有纪梵希、LV,购买了联体别墅。2010年,北京台主持人春妮访问郭德纲时说:“我喜欢以前的老郭,现在你腕上的手表把我晃晕了。”

“我没变。”郭德纲说,“做官、赚钱都没多想。”一场演出前,郭德纲躲进车里躺了10分钟。他太累了,后台挤满探班友人。回去后,他告诉徒弟:“一个人都不想见。”最忙的一天,他日程表上排了17件事情。他开始怀念没成名前,和妻子一起买菜,“在黄昏,吃口饭,然后高高兴兴去剧场说相声”。

卖艺有节操

郭德纲7岁拜师学评书,后辗转多位老师学西河大鼓、河北梆子,从伺候师傅起床、倒痰盂,到等师傅高兴时学两段;从手抄整理记录师傅老段子,到揣测老艺人腔调。他在传统艺人的规矩熏陶下长大,梦想有朝一日成为“角儿”。

1980年代相声演员被体制化后,大部分人会忌讳流露“江湖气”。郭德纲一出道就带着强烈的江湖气。他讲面子,像旧时代的“角儿”一般立规矩。私下,他身边的员工就称他为“角儿”。

优酷网《名人坊》制作人刘铮说:“郭德纲是老派艺人,和他合作,你得遵守一些曲艺行当的老规矩。比如中午前他不见客,因为头天晚上散戏后,传统艺人得吃夜宵,睡觉已经半夜了;饮食上,得准备他吃得可口的饭菜:拍黄瓜、炸酱面。这合传统艺人的性情:不爱大鱼大肉,爱有滋味的平民饭菜。后台吃饭,我看德云社的座次是有讲究的:郭德纲坐主座,于谦一旁,徒弟不能先吃。他很在意这些辈分排次。” 1月14日,郭德纲和吴宗宪为某网站录《我是传奇2》。“前10分钟,他和吴宗宪有点较劲。倒不是为了比过谁,而是不能丢了台上的面儿。”刘铮说。郭德纲反感在舞台上自称“很幽默”的人:爱抖小聪明,那就比比看。《非常了得》的柳岩因为接不上郭德纲的梗很懊恼。“你不要接上,女主持伶牙俐齿观众不喜欢。让所有人都觉得你傻才好。”郭最欣赏的女搭档是春妮,大气宽容,现场帮他控制流程,方便他往里头插科打诨。

刚出名时,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心茶馆》主持人大鹏亲眼看到郭德纲拒绝过一些公司年会演出:20分钟,5万块钱。“他不乐意去,不想这样被消费。”

“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是汉人骨子里的气节。”郭德纲强调做艺人也“有所为有所不为”:“我宁可站街上来8个老乡,他爱听,说完他开心,我也开心。”

为臣要忠,为子要孝,为父要仁

郭德纲信这个,他是一个传统的人。

德云社内部秉持传统的长幼尊卑、师徒礼纲。演出后台摆着张文顺、侯耀文两位前辈遗像。张文顺早年在剧场提携郭德纲,德云社最初叫“文德云社”,郭德纲希望将张文顺的“文”放在自己前面,被老先生拒绝:“4个字的名字太赘了,去掉„文‟!”2004年,郭德纲拜侯耀文为师。成名后,他解释拜师不是被体制“招安”,而是,“在相声界干了这么多年,必须要有名正言顺的归属,中国相声族谱上必须有我,这跟主流没关系”。

三节两寿,郭德纲会带徒弟跪拜张、侯。他安排张文顺的亲戚管理自己的饭馆,将侯耀文的长孙带在身边。

门下徒弟从童子功教起,品质不端者扫地出门,尤憎不孝不敬之人。有一次,徒弟岳云鹏无意对某位师长有不敬之词,岳的老婆立刻掴了他一巴掌。第二天,岳云鹏去郭德纲家主动承认错误。对外,郭护犊子,2010年一家电视台曝光他的徒弟殴打记者。上午,他开发布会致歉,晚上在演出现场称赞徒弟“民族英雄、智斗歹徒”。

一档综艺节目中,导演建议岳云鹏喊郭德纲“老师”或“老郭”。他颤颤巍巍不敢出口。“没关系这是节目,”郭德纲安慰,“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哪怕在舞台边上,你跟师傅开一句玩笑都不行,一上台,想怎么挤对都行。”

2013年1月18日是郭德纲40岁的生日。1月17日晚,徒弟们结束演出后从北京各个剧场赶去师傅家中祝寿。拜寿的传统是每个徒弟使个小活。去年德云社在澳洲演出,晚上没事干,郭德纲把徒弟叫到自己屋里:每个人说一个最近听到的鬼故事。

“精神上,师傅是我的父亲。”岳云鹏说。这些年郭德纲搬到哪里,他也搬到哪里。岳云鹏结婚,老家北京各办一场,全由郭德纲操办;他的父母生病,郭德纲付了药费。

现代社会,这种恩威并施的师徒关系常会与商业利益产生碰撞,2010年离开德云社的徒弟何云伟、曹云金指出:作为老板的郭德纲时常打压徒弟、团体存在利益分配不均。

“我是挨过饿的人,我太知道这事怎么办。什么东西需要等一等,不能急着要。急功近利就是迫不及待歇斯底里地要红要发财,抢貂皮大衣,即使6月份也得穿上。大批年轻相声演员都是这么一个状态,等不了。”郭德纲坚持说这是为徒弟的长远发展。优酷网曾邀请德云社“鹤”字辈新人上节目,被郭拒绝。岳云鹏把德云社比喻成一盅佛跳墙,郭德纲是海参鲍鱼,自己是旁边的白菜:“有人不爱吃佛跳墙就爱吃白菜心,可约朋友吃饭,怎么说?吃白菜心去?不对,去吃佛跳墙。虽然佛跳墙他没动,但他是打着这个名义去的。道理一样,我是白菜心,可没有这佛跳墙,大伙儿可就不会来了,没有人单独吃白菜心。”

有人曾撺掇岳云鹏单干。他回:“别一看师傅赚钱,我就要怎么样。我不傻。”

2010年,徒弟何云伟、曹云金的离开让郭德纲寒心,他的应对之策或曰防身之术是:签合约,平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旦出事,法律说话。郭德纲总结:德云社现在的模式是前期是富连成,传统师徒授艺;后期是刘老根,按正规合约规章。“前期我是家长,后期我是老板,我不能把这个位置协调得特别好。”为什么不能干脆就做刘老根呢?郭答:“不做富连成的话你的人才哪儿来?”

作为德云社的角儿,他攒底压轴并负责百十号员工的吃喝生计:“从古至今,只要是搞艺术,就应该是„角儿负责制‟。梅剧团就是梅兰芳说了算。我们现在曲艺团体的没落,都是因为跟这些背道而驰了。一个团体弄15 个书记、20 个艺术总监,不打架才怪呢。都是政府拨款,有时间去扯皮、钩心斗角、害人。我不行,今天有没有钱完全指着台上的能力。咱过去的老戏班异曲同工。„角儿负责制‟不是绝对的好,但中国戏曲的鼎盛风光都是„角儿负责制‟。”

礼义廉耻

“如果说郭德纲心结有十分,徒弟离开这环是八分。”大鹏说。

2010年8月1日,一家电视台播报了郭德纲徒弟打人事件,当晚,郭德纲在小剧场舞台上说着相声对电视台开骂,随即被电视台封杀。8月6日凌晨,何云伟、李菁以公开信形式宣布退出德云社。

8月6日,坐在自家餐厅郭家菜的包厢,一个熟人走进来,“您别着急我跟您说点事,何云伟、李菁离开了。”郭德纲定了半分钟,笑了,感觉“如释重负”,现在回忆那时心情,“我终于等到这一天,在这个时候告诉我这个好消息,挺好。”

“他们之前已经有大半年不在这儿演出了,满处找他们,说今天这儿帮忙,明天那儿帮忙,唯独我这里不来,他们也不敢见我,我就知道差不多了。真出了,也踏实了。”随即他脑子迅速过了一遍:下一个捧红谁?“在这个行当,以我的能力,我想捧红谁就捧红谁。”

吃完晚饭,郭德纲走进德云社后台,一句话没说,徒弟们第一次看到他难过。“就像监狱里的犯人,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连躺着都不让我师傅舒服。”岳云鹏回忆。

郭德纲的大弟子何云伟和搭档李菁这种敏感时刻宣布离开德云社。“有人告诉我,他们是故意选择这一天,只有这一天让我更难受。”他指的是他们挑他落难的时候。

“我要测人心。”8月7日,德云社官网宣布:暂停演出,内部整改。郭德纲召集徒弟开会,“有人痛哭流涕,转天,走了,忠臣孝子露出来了,也有义薄云天、装疯卖傻的,那一刻我把这些人全都看透了。首先我得收拾人心,能留的就留了,不能留的走吧,有的人两头看,是走还是不走?劝他走,留下也是祸害。”

他重新制定演艺合约:5年或10年,以法律约束。“我之前就是太宠孩子们了。慈不带兵,善不理财。”因为对新的合约不满,徒弟曹云金选择单飞。郭德纲长期所秉持的价值观在这一年被“颠覆”。他自小三教九流全见识过,对“人心”有基本揣测,但在这件事情上,失控了。“人在膨胀之后的那种狂妄连亲情都无法挽回。”

“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难处理的,我这么多年来没有受到这么大的打击,中国相声界不管是天津的还是北京的,发起过无数次针对我个人或者是德云社的攻击,对我来说倒觉得是一种乐趣,但是唯独这几个人的退出,就像炮弹击中一样。孩子们不是我生的,但是我养大的,我有师徒之义,他无父子之情,所作所为令人发指,惨绝人寰。我想不到最后真正伤了我的是这几个亲人,中国相声界无数相声大师联合有关部门,十余年来对我的攻击不如这徒弟退出的万分之一。他们下手之狠令人想不到。我本身是一个信奉礼义廉耻的人,把这些看得很重,我觉得人应该这样,但是他们大逆不道,摧毁了我的价值观。”

“人人休负我,我也别负人。乌鸦知反哺,羊羔跪母恩。禽鸟知仁义,何况世间人。师徒父子,天地君臣”,“金用火试,人用金试”,郭德纲在微博写道。对徒弟出走,他始终耿耿于怀,其间的情绪百转千回。在江苏卫视的化妆间对《人物》记者谈到这些时,郭德纲眼睛湿了。岳云鹏是郭德纲现在最倚重的徒弟。在“云”字辈中,他天赋并不出众。早前,有人建议退了这个孩子。郭说,“跟了我这么多年了,养着吧。”岳云鹏敦厚老实,对师傅言听计从。德云社在张一元茶馆的剧场,他攒底,去年郭德纲为他开了专场。

嫉“恶”如仇

从出道始,郭德纲常公开批评相声业内人士:“他们互相打压,自私自利,落井下石,我引用相声前辈马季的话:我太爱相声了,我太恨这个行业的人了。”2006年,他勒令弟子退出央视相声大赛,揭发评委各立门派,导致评选不公。

以一种中国人所不熟悉的坦率,郭德纲热衷充当“批评者”,他指出很多半路出家的相声演员不敢举行商业演出:“ 没有基本功,还停留在80年代初,你一句我一句,照词,蒙够10年可以,蒙不够100年。所以普天下有一个共识,相声干不过小品。”

2006年,北京某报报道郭德纲一场演出返场17次。第二天,有人批评媒体不懂相声的演出时长,质疑返场次数。当晚,郭德纲在演出中返场23次。“你们亲眼得见过,我返了23个。”郭德纲对观众说。“正常的演出状态其实真没必要返这么多次。”大鹏说。

“他一路坎坷,势必嫉恶如仇。”侯耀文曾评价郭德纲。成名后,郭与体制内相声演员的关系急速恶化。“以前是底下知道不合,面子上说得过去。”大鹏说。像皇帝新衣中的小男孩,郭主动挑起江湖恩怨,不屑所处圈子的虚假名利:“我心里就没有„怕‟,你要有能耐就什么都不怕,你要没能耐才会害人。”

这种大摇大摆的姿态让他饱受争议,四面树敌。最多时,他同时面临7场官司。2007年,他所代言的一款减肥广告被央视3·15晚会曝光,这让他在此后几年基本丧失了和品牌合作的机会。他承认过失,愤怒地指出始终存在“别有用心的一小撮人”打压自己。

“其他的行业好比是爬山,一磴一磴爬,爬到顶上去,开门进门。我们这个行业是大门在山根,开开门,连人带狗都能冲进来。进来之后谁都不愿意往上爬了,得了,咱们都跟这儿凑合吧。你也不会,我也不会,还有一条狗,就一块,都跟这儿凑合着,我就说你是艺术家,你就说我是著名演员,好,咱们都凑合。来一叫郭德纲的,他往上爬,这得弄死,你不把他弄死,咱们怎么办呢?”

人情为先

郭德纲性情中人,重交情。

谈合作,郭德纲先识人。中国是一个缺乏商业规范的国家,“交情”往往比合同重要。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说:“东北演出商痞性十足,演出结束,艺人必须陪8个老板吃饭,不从,拿枪威胁;山西商演最难做,演出商算计,在住宿饮食上克扣。”

刘铮早年在央视工作,2009年去某网,也正是从2009年起,郭德纲开始跟某网合作,郭的绝大部分节目由刘铮负责。“有时合同错了一点,他反而不看重。”

2010年与某电视台闹出矛盾后,江苏卫视第一时间找到郭德纲。此前,他们的邀请被郭以“没档期”推掉。2010年起连续3年,郭德纲将德云社的封箱演出放在江苏卫视播出。

一次,因为天气原因,郭德纲将去南京录制节目的航班改签推后。半夜,《非常了得》导演吴瀚侠接到郭经纪人王海的电话:“车在哪儿呢?”吴瀚侠吓坏了:“完蛋了,忘记通知接机师傅改签了,明天节目做不成了。”电话里旋即传来郭德纲的声音,显然他抢过了王海的电话:“妹子,没事儿,我自己打个车。你别着急啊。”

郭的这种反应让吴瀚侠吃惊,她碰到过艺人因“接车的档次不够”在机场大发脾气。

江湖行事,郭德纲首要用意是交朋友,赚钱为次,但是去年,他还是停播了一家卫视的节目,因为“救急不救穷”。江苏《非常了得》为郭德纲寻找到了搭档孟非,如今孟非已成为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个是于谦。这一良好的合作让他痛快应允在江苏卫视再新开一档脱口秀《郭的秀》。这档节目配备一个30人的创作团队为他创作段子。按照正常语速,他一分钟可以说300—400个字,做电视节目,消耗极大。

锱铢必较

2012年9月12日,郭德纲推出相声新作《屌丝青年》。很快有网友指责他抄袭。得知这个消息时,郭正在澳大利亚巡演。他拒绝徒弟们出门逛逛的提议,一个人闷在酒店上网回复争议。

他曾因为媒体指责他爱迟到、耍大牌,大怒。“„迟到‟是他一以贯之的毛病,红没红都这样,屁也不是的时候就爱迟到。”大鹏说,2004年,郭德纲没成名,大鹏请郭德纲做一档直播节目,3点的节目通知郭2:30到。没想到郭德纲发誓这次不再迟到,1:30大鹏电话他:“到哪了?”“你们楼下吃酸辣粉呢。”

至少在早期,“体制外的闲散艺人”郭德纲似乎并未充分估量自己的社会影响力。

那次电视台曝出郭德纲徒弟打人。当晚在演出的后台,大鹏提醒郭德纲:底下坐着一群赶来看热闹的不怀好意的人,管住这张嘴,把相声说完就完了,什么话都别多说。“我知道,我心里有数。”郭回。

“有时,这记者啊还不如妓女。”一上台,郭德纲现挂开骂。台上他说着相声,台下电视台演播车纷纷撤离。当晚,电视台高层清退德云社的所有节目:一共29档。并没有任何证据说明郭德纲因言被封杀,但是确实有粉丝看到,随后有新华书店有关郭德纲的图书音像下了架。很快,央视发动了一起“反三俗”的运动:郭德纲被理解为不点名的反面教材。在北京,他由一个月两场演出减少为一场;一些地方电视台暂停了合作。

“他是那种„一刺肯定有反应‟的人。”刘铮说,“这个性格造就他遇事必须回应,但换一个角度说,如果他是忍气吞声的人,他的相声也不会这么犀利直接。”

郭德纲的逻辑很简单:有理讲理,得理不饶人。“锱铢必较”是刘铮对他的评价:“他要认为你是好人,你就是杀了人,也是好人,他要认为你是坏人,你一辈子翻不过来身。”

郭德纲的原则是“既然做了,就是对的。如果错了,往前看。”2007年他代言一款减肥药,被央视3·15晚会曝光。在中国,需要寻找代言人的药物产品,绝大部分存在安全问题。代言前,一位朋友劝他小心谨慎,他说合同已经签了,质量应该没有问题。“这事儿对我真是一个打击。”郭德纲嘘口气,“愿赌服输吧。”

他好斗,难免被人指摘格局小,总局限在个人恩怨。“与人斗其乐无穷。”他说,“最近半年没什么事,我就很颓废,独孤求败,突然人家一骂我了,我是特别快乐。”

“他有极强的不安全感。”大鹏曾劝郭德纲要有成功者的心态:“你前面没有任何一个相声艺术家红到这个程度,你为什么不能在心里面放下点?但我也理解,因为没有人受过他当年的苦,被压制得太惨了。”

修身齐家

教育徒弟,郭德纲有两点纲领:第一,事在人为,今天你努力了,车、房、漂亮姑娘又离你近一步,今天你没努力,这些东西又离你远一步;第二,台底下坐的都是大学生,人家凭什么花钱买票看你这个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学生呢?凭什么?

表面看来,概括郭德纲的生活志向不难。正是连阔如《江湖丛谈》对传统艺人的总结:第一我要活下去;第二我要活得好。

“大富大贵呗”,郭德纲把自己定义得很“庸俗”。

“他若是真想追求大富大贵,就不会在那么艰苦时,把做影视的钱往相声上扔。”大鹏说。

“我这个人第一不爱交朋友,第二不求上进。高官显宦、智者先贤请吃个饭,我不愿意去,也别给我一个身份,让我统领全世界说相声?干不了。别看台上花团锦簇,台下我就是一个臭说相声的。明天在家炸酱,后天孩子找对象,我当爷爷了,在家没事泡点橘子酒,腌个咸菜。这个我感兴趣。”

他与现代社会生活略微脱节。被拉去唱过一次KTV,流行歌曲只会一首《大约在冬季》。去国外商演,别人垂钓购物,他一个人闷在屋里上网听评书大鼓。“如果他不是郭德纲,就是你朋友,你会觉得他极其无聊。”刘铮说。

成名后,郭德纲在抢救挖掘老相声之外,还一直在抢救复排评剧。首先找老艺人复述剧本。比如一出戏需要演员40个人,那就需要找20、30个老艺人,因为一个艺人只会自己的一段词。在流传过程中,人与人的剧本也是不一样的。有人是东北唱法,有人是天津的,对不到一块去,所以还得查对,再把整个剧本立起来,最后曲谱。很多戏有独特的服装、道具,扮相也不一样。所以一出戏从开始挖掘,整理剧本到排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这是一个纯花钱的事情,郭德纲做了5年多了。其间有一大批老先生去世。“我很欣慰,万幸。如果当初没我这么干,活儿早就失传了。不过我也不着急,这是兴趣。能抢一些是一些。”

最近,郭德纲在看《清史笔记》,正史、野史对照着看,研究“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角度如何阐述同一件事情”,“中国上下五千年,不过是成王败寇”。

他看过《呼啸山庄》、《红与黑》,但这些西方书籍“内心深处对他影响不大”。他深受中国传统伦理的影响:仁义礼智信。

“因果报应”是郭德纲常挂在嘴上的,“很多人说这是封建迷信,看不到的,就是没有。那Wi-Fi你看得见吗,你能说它没有吗?人上岁数后要学会相信宇宙,不是单纯的迷信,很多事情科学解释不了,那你起码要相信,信老理儿做好事。这个时代好多人不信老理儿了,所以他们吃亏了。”

郭德纲以现实主义外衣掩饰内心对相声的理想,他心中的相声是一门逗人笑的艺术、技术。他不希望外界赋予相声过多的政治责任。“没有相声能扛的事,它扛不了,把相声说好,观众乐了,就得了。”

和他同龄的青春不败的林志颖在微博上晒过一张和他的合照,被网友调侃。“林志颖总消费我。”最近一年,他开始感怀岁月无情,一晃数十载。

上一篇:他说我们是网友随笔下一篇:研究报告的一般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