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白杨》教学实录(共8篇)
有关《白杨》教学实录 篇1
《白杨》教学实录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第十九课,请同学们用最响亮的声音齐读!
生:白杨!
师:预习了课文,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吗?
生:主要讲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师:说得真准确。(在黑板上贴上字条“介绍白杨”)这个边疆指的就是老师的家乡(单击计算机键,大屏显示“新疆”)齐读。
生:新疆!
师:写“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左边弓字旁里有个提土,别忘了。
师:是啊!失去了土地,疆域就不完整了。(文字退出屏幕)
[这既让学生自己观察、记忆,找出这个生字在字形上应该注意什么,又把字的音形义结为一体,适时地渗透了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在我们新疆处处都可以见到白杨树,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更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让我们一起读书,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目标的展示,自然而适时,在上课之始,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师:请自由朗读全文,并且画出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那个自然段。(学生边自读边勾画思考)
二、了解白杨特点,学习析词悟情
师:请你读出画好的段落,大家边听边想自己哪儿不明白。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师:提得很好,老师帮你记下来。(板书:严肃)
生:我不明白爸爸介绍的白杨树到底有什么特点?
生: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
[学生质疑,在一边读一边思考中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养成了认真读书的习惯。学生的提问,不仅抓住了写爸爸神态的词语,也将写树与写人的词语联系了起来。说明学生已从爸爸的三句话中初步学会从含义着眼,抓重点词,寻找内在联系。]
师:经过思考,同学们提出了非常有水平的问题,让我们先看一组画面,它能帮助你了解白杨的特点。(击键)
(学生观看画面,聆听解说词。)
师:根据爸爸说的话和看到的内容,四人一小组讨论白杨到底有什么特点。生: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白杨的特点是直、适应性强和生命力强。
师:总结得不错,请问这三个特点是怎么得来的?
生:爸爸一共说了三句话,我们是一句一句地读,抓关键的词归纳出来的。师:这个办法真好,不如请你们小组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让大家学一学。生甲:爸爸说的第一句话是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通过“从来”、“直”,我认为白杨树很直。
生乙:爸爸说的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从“哪儿„„哪儿„„”我看出白杨适应性强。
生丙: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不管„„不管„„总是„„”和“那么„„那么„„”我看出白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词句训练,而且照应了自己的质疑。老师紧抓写白杨树的关联词语,既进行了深入的语言训练,又学习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师相机击键,大屏幕显示学生朗读这段话,在学生重点讨论的三句话上有黄色线条作标识。)
师:适应性强、生命力强能用一个词概括吗?
生:坚强!
(板书:直坚强)
师:概括得很精练。可作者比你们还巧妙,他用了一个词把白杨的特点全说上了,快速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到这个词并说说为什么。
生:是高大挺秀。因为“挺”可以说明直的特点,而“高大”和“秀”说明它长得好,坚强。
师:请同学们再读第1自然段,能不能想得更深入些。
(生自读描写环境恶劣的第1自然段)
生:高大是说白杨长得粗壮、结实;“秀”是说白杨长得秀美。读第1自然段,我知道白杨是长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戈壁滩,在这么荒凉的环境中它却长得高大、秀美,给戈壁带来绿意和生机,所以说它很坚强。“高大挺秀”这个词用得好。
(板书:高大挺秀)
师:你理解得这么好,就请你把前三个自然段给大家朗读一遍吧!
(生充满赞美之清朗读第1至3自然段)
师:刚才第一位发言的同学,你说得也很精彩,想读吗?
生:想!(朗读)
师:你们听出了什么?
生甲:她很喜爱白杨。
生乙:她读出了赞美的语气。
师:作者写白杨是为了什么?(手指字条)怎么改?
生:是为了赞美白杨!
(揭去纸片,露出“赞美”一词)
师:我有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板书:词—体会感情)“高大挺秀”就是这样的词。这高大挺秀的白杨守护着铁路,它像谁一样?
生:卫士!
(板书:卫士)
师:看来,白杨的特点你们真的了解了。独立完成填空题。
(生拿出练习纸,完成练习;师行间巡视,纠正写字姿势。)
生汇报,师击键,大屏显示:白杨树是戈壁滩上的(卫士)。(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西北边疆处处都有它(高大挺秀)的身影。
[学习写白杨树的特点这一段,回顾前三个自然段,突出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并使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此,老师设计了填空练习,使学生全体参与,把语言文字训练进一步落到了实处。]
三、理解表白的心,学习析句、段悟情
师:既然在赞美白杨,我不明白爸爸为什么神情严肃,就像同学提到的还用了那么多写人的词。谁能读读书上的句子,消除我的困疑呢?
生: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师:读得挺流利,可我没听明白,谁再读?
(生一字一顿认真地读,特别强调“表白”、“心”。)
师:懂了,爸爸是边疆建设者,他赞美白杨实际上是述说建设者的志向和心愿。几位小老师,我“说对”了吗?
(板书:建设者)
(生欣然点头)
师:这儿又要修改了(手指字条)怎么改呢?
生:是赞美建设者!
(揭去纸片,露出“建设者”一词。)
师:我又有心得。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板书:句—)请同学们跟我再读这重点句。(击键,大屏幕显示,生仿读。)
师:自己读,超过老师!
(生齐读)
师:原来爸爸借介绍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作者借爸爸的表白赞美建设者。这是借物喻人呀!那我们要好好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4自然段。(板书:物—人)
(指名读)
师:遗憾的是你只读出了字面的意思,它还有深刻的内含呢!
仔细琢磨我说的话,把爸爸说的第一句话再读一遍!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师:对了,这才是深情地表白呢!向他学习,深入思考,仔细揣摩,练读这一段话。
(生自由练读,齐读)
师:读得这么有感情,这么熟练,让我们试着背一遍!
(齐背)
[抓重点句“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从而体会思想感情。在理解、熟读的基础上,要求背诵这一段话。背诵,是深入体会思想感情与积累语言的好方法。]
师: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看课文,(引读)他们只知
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孩子们不知道什么?请同桌讨论,用问句提出来。
(生同桌展开讨论;师巡视,掌握情况。)
师:请停一下。我发现有些同学有困难,不知道怎么问,哪对同桌愿意作示范,把你们讨论的成果跟大家汇报一下?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师:就像他们这样,继续讨论后两句。
(生继续讨论)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丙: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生丁: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汇报阅读收获,老师的点拨恰当、适时,这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与表达,这正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这段话,老师把大家提出来的问题再复述一遍。
(生逐句读,师逐句问。)
师:就带着这三个问题,看画面思考。
(击键,大屏幕显示当年建设大军垦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荣的景象。)
生: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
生:看了刚才的画面,读了老师推荐的资料,我知道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
师:能利用课外资料理解课文,这位同学很善于动脑筋,提出表扬。
生: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
师:既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孩子们来呢?
生: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板书:扎根边疆)
生:爸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热爱新疆,响应党的号召。
生:爸爸就像白杨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
师:这些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什么精神?
生:这是默默地无私奉献精神。
(板书:奉献)
师: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边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跟白杨一样,都是——
生:(齐答)卫士!
[看画面,利用课外阅读资料,进一步理解建设者与白杨之间的共同处:哪儿
需要,就在哪儿生根、成长;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总是坚强不屈。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深化了对中心的认识。]
师:学到这儿,我又有心得: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而领悟中心。(板书:段—领悟中心)
师:这第16自然段我们得背下来。这个自然段里的几句话有什么规律吗? 生:每句都用“他们只知道”开头。
生:每句话都跟新疆有关,而且都有“新疆”这个词。
师:第14自然段我们用熟读背诵的方法,这个自然段就用找规律背诵的方法。一分钟时间,看谁先背会。
(指名背诵)
师:真了不起,不到一分钟就基本背下来了。谁还能背?这样吧!愿意背的同学站起来背,不会背的跟老师一起边听边记。
(生多数站起背诵)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把顾全文
师: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生: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他在想什么?
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
师:爸爸又陷入沉思是因为他已经沉思过,他第一次沉思在想什么呢?(板书:沉思微笑)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
生甲:爸爸第一次沉思是在回忆自己是怎样工作的。
生乙:爸爸第一次沉思,他在想他们这些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事迹。而他第二次沉思是在想自己的儿女能不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
生丙:他在想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己。
生丁: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他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生戌: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师:同学们,你们是祖国西南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继承父辈的事业是大家光荣的使命。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我感受到你们的真心、信心、决心!
[以两次“沉思”、“严肃”、“微笑”的理解,反顾了全文,体现了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训练的原则。]
(生齐读课文)
五、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用抓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思考的办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从而领悟了中心。知道作者写白杨是为了——
生:赞美建设者!
师:下节课,我们将要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中心。
总评:
《白杨》这堂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设计了“变序”教学。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后,直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先学习“白杨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自然衔接,而又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段,集中学习课文主要段落。学习白杨树的特点之后,自然引向前三个自然段,了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反顾全文,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写白杨树。既突出了重点,又梳理了顺序,条理异常清晰。
2.加强了两个意识。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语言文字训练意识,如,朗读指导贯穿于整篇课文中,强调“边读边思”与“读中理解”。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范读、齐读、自由读、听读、个别读、背诵,内容上则有读词、读句、该段、读全文。同时,边读边总结读书方法:(1)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作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2)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3)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内容中领悟中心。这就提示了基本的读中理解词、句、段、篇的方法。不仅体现了以读为本,也体现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全面训练。
3.展示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师生交流中看到老师是尊重学生的。如,老师在多处有这样的语言:“我有一个心得跟大家分享”、“几位小老师,我说对了吗?”„„这充分表现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处处让学生尝试有所收获的喜悦。
二、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这节课,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时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这一问题极有思考价值,说明学生已初步从理解词语联系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听读质疑、合作讨论质疑、反顾全文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本节课中“白杨树象征着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没有直接描写,而这部分内容不仅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教者设计了引导学生探求“孩子们所不知道的”,并用电教媒体介绍边疆建设者当年垦荒的场面,使学生从形象的直观中领悟到“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同时,展现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鲜明的对比,更富现实教育意义。另外,电教媒体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有关作文的教学实录 篇2
学生:想!
师:从小到大,有无数的人,说过不同的话,老师最爱听的一句话是:“薛老师,你真幽默。”
记得一个盛夏的午后,我的班级在上语文课。同学们在认真地读书,读着读着,我突然
发现一个同学拿着语文书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我轻轻地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他立刻惊醒了,脸唰地就红了。课室里突然安静下来,好像一场风暴就要降临。我笑了笑,对大家说:“同学们,我们班的同学个个都爱读语文,你看这位同学连睡觉都不忘拿语文书。”(生笑)全班的同学哄堂大笑,似乎什么事都没有发生。我们继续上课。课后,这位同学对我说:“薛老师,你可真幽默。”我打心眼里喜欢这句话。因为说这句话,说明我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我愿意成为这样的老师。
还有一次,是堂作文课,有一位同学在作文里这样描写我:“我们的薛师瘦瘦的个子,小小的脑袋,一笑,就露出一颗大板牙。他的背有点驼,真像一匹骆驼。”我一看,写得太生动、太形象了。我就在边上加了一句“嘿嘿,还是一匹单峰骆驼。”第二天,我发现这位同学在作文本上加了一句话:“薛老师,你真幽默。”
每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欣慰。因为幽默需要一份爱心――爱学生、爱学校、爱事业。幽默更需要一个人用行动――为学生,为学校,为事业。我愿意做一个这样幽默的老师。
师: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这样幽默的老师呀?
生:喜欢!
师:谢谢大家。好了,我最爱听的一句话,你们知道了吗?刚才老师讲的这个过程,就是口述的一篇文章,它的题目就是《我最喜欢听的一句话》。评评看,师刚才的这篇口头作文说的怎样?
生:很好!
师:好在哪?
生:这篇作文很贴近生活,是老师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表面是在开玩笑,可是它又不会过火,分寸掌握得正好。
师:她讲的这一点很重要。我说的那些细节,都是生活当中的,发生自己的生活
里。这样读起来才能显得亲切自然。所以写东西要写自己身边真实的东西。这是第一点。
生:用生活中的事例表达自己想说的意思。
师:你概括得很好。用事例说话。要用事例来写。这是第二点。
生:老师表达得很清楚,让听众听过一遍后,仿佛身临其境。
师:好。他说出了第三点。就是要把事情说清楚、写清楚,也就是把事情的前因
后果,要交代清楚,这样你才能听明白。
生:老师在事例的描述中是有重点的。
师:这位同学很善于发现问题。写文章要抓住典型事例,要突出重点,让读者留
下深刻的印象。总结得有道理,这是第四点。
生:师说的文章都是真实,不是假惺惺的,讲的话是发自内心的。
师:哎呀,说得多好啊!说到我心里去了。要发自内心的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写出
来,不要说假话。第五点,要有真情实感。
生:老师的文章,开始时就交代了自己是一个幽默的人。最后,又一次说到“老
师,你真幽默。”这样一来,使得文章的结构非常完整。这叫前后照应。
师:前后呼应,这篇文章就比较完整。好的。这是第六点。这篇文章有六个方面,同学们总结出来了。每个同学在总结每篇文章时,都会得到不同的启示。老师在把它归纳一下。
要写好这篇文章,有两点非常重要:
(1)写清前因后果,特定情景。
(2)写出所思所感,特别的感受。
对老师刚才这篇口述的文章,你要评多少分?为什么?
生:100分,因为事情表述得非常清楚。
生:98分。因为段与段之间没有很好地过渡。
师:谢谢你的意见。对了,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
学生写作(时间20分钟)
三、朗读习作,修改点评
老师指名让学生上台朗读文章,老师边听边改,然后征求意见,打出分数。
师:同学们,刚才有位同学说,从来没有写过这么快、这么长的文章。每个人在限定的时间,集中精力可以创造奇迹。今天我们创造了一次奇迹。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同学们的文章。
1、老师请学生A读自己的作文。
生A:
我最不爱听的一句话是:“今天下午语文是一个考试。”(师:等等,这句话对吗?一个下午的语文课是一个考试?)今天下午语文进行单元考试。(师:对了,这样意思才清楚。继续往下读。)我上下不安的走进教室。(师:你不是上下不安,你写的是忐忑不安,但你不能读成上下不安。你说我是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我忐忑不安的走进教室,因为我一直没有复习,所以我的心总是忐忑不安的。(师:前面已经有忐忑不安了,这里就不要忐忑不安了。)上课后,老师发下卷子,我一看,惨了,78分。我回到家里,我静静的垫起脚走进家门,本来没有人的家又增添了几丝冷淡。“家里好像没有人”我叹了口气。“孩子,进来!”这句话打乱了我心中的平静,原来妈妈在家。我走进妈妈的房间,心怀鬼胎。(师:把“心怀鬼胎”改为“满怀心事”或“心事重重”。)妈妈说:“今天语文考试考了多少分?”“87分”我说。妈妈说:“拿你的试卷来我看看。”妈妈一看试卷,大吼一声:“你又考砸了!”我最不爱听的一句话就是“你又考砸了”。如果我考第一,你一定不会再说这一句话了。因为我已经努力过了。
师:同学们,给他掌声。最后一句话写得特别好。“我最不爱听的一句话就是:你又考砸了!如果我考第一,一定不会再说这一句话。”其实这句话是对一个人心灵最重的伤害。大家评一评,这篇文章有没有所思所感?(生:有。)有没有真实的感受?(生:有。)
师:这篇文章你认为可以给自己打多少分?
生A:85。
师:85?我要给你这篇文章打95分。今天回去拿给你妈妈看,今天我的作业得的是95分。她不会又说:你又写砸了!(生笑)如果你再修改一下,在文章的开头写上一小段话,这篇文章就更好。
2、老师请学生B读自己的作文。
生B:
我最不爱听的一句话是:“数学又测验了”。(师:改为“又进行数学测验了。”)考试前,我在心里想:哎呀,不要低于95分呀。不然又要听我最不爱听的一句话了:“看看别的同学,个个都比你强!你还不快加油。”考试卷发下来了。我一看,傻了眼――94.5分!就差0.5分。噢,天啊,这是恶魔在天上打游戏机吗?
下午,我伤心的回到家,爷爷喊着:“给我看看你的试卷!”我有气无力的的回答:“好。”我慢条斯理的拿出试卷。(师:不是慢条斯理,是慢吞吞的。)爷爷看了看试卷,又看了看我,脸色越来越青了。一场风浪又要来了。(师:把“风浪”该为“风暴”。)风暴真的发生了。对我来说,风暴当然是我最不爱听的那一句话。突然,爷爷声嘶力竭地说:“你是怎么搞的?现在你的同学,个个都比你强几千倍。”这句我最不爱听的话像一个大锤子在打我的心。(师:这句话特别形象!都把心砸到了。好。再读一次,生把这句话再读一次。)痛得我浑身无力,脑子里一片空白,我一头倒在沙发上。这是我最不爱听的一句话。
其实每一个人的天赋是不一样的,只有付出了努力,就应该得到鼓励。如果我是爷爷,我会对我的孙子说:你真棒!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作文怎么样?你来说说看。
生:我觉得他写得有真情,有实感。
师:好。你自己对这篇作文有什么评价?
生B:很少写这种作文,很快,没有怎么想就下笔了。
师:你看真实的生活,真实地感受会从你的笔下流出来。你所写的一定是要真实的东西、真实的感情,对吧。还有什么感想?
生B:这次写得很快,但是写完之后,自己读一读,觉得还不错。
师:自我感觉良好,给自己打个分数。
生B:90吧。
师:再高点。你只喜欢95以下的吗?
生B:95.01。
师:好,就95.01,超过了95分,气一气你的爷爷。如果你再读一读,再改一改就更好了。
3、老师请学生C读自己的作文。
生C:
从小到大,我听过许许多多的人说过许许多多不同的话,可是有一句话是我最爱听的,一听到这句话,我就会笑逐颜开,打心眼里喜欢。这句话就是:“圆圆,你真棒!”
师:你看,这位同学的作文开头就不一样了。你们可以学习的,明白吗?
生C:
每当我要参加奥数比赛时,妈妈总会千叮咛,万嘱咐,希望我能考出最好的成绩。这时我的心里总会紧张。(师:紧张就是心里面的,心里两个字可以删掉,更简洁。)生怕会出一点差错。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每次经过认真地复习之后,我考出了很优异的成绩。妈妈一看到这么好的成绩,脸上马上露出美丽的笑容,摸着我的头说:“圆圆,你真棒!”此时此刻,我就像到了人间仙境一般,心里美滋滋的,周围的一切好像都不存在了,自己处身于自己的天地。每当此时,只觉处身于仙境,不知是不是一场梦。
我真希望“圆圆你真棒”这句话能陪我一起成长。因为这句话充满了父母对我的鼓励和期望,使我充满了自信,在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一句这样话,让我们克服困难,充满自信。如果你们觉得我写得好,就一起对我说一声:圆圆,你真棒吧!
师:这篇文章好吗?我们一齐说:圆圆你真棒!(学生一起说)感觉如何?
生C:感觉很开心。
师:同学们,这篇文章写得如何?
生: 好,很好,非常好。
师:有没有把前因后果写出来啊?
生:有。
师:在考试考得这么优异的时候,妈妈给出了这样一句话,说出了这一句话以后,她把自己当时所思所感,那种特别的感受写出来。而且最可贵的她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认识,有自己的观点。请把最后一段再读一读。
生C:在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一句这样话,让我们克服困难,充满自信。
师:你看,同学们,为什么最喜欢这句话,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观点,要象她一样,把它写出来。我们很多同学结尾都说,我最爱这句话,为什么喜欢呢?能不能像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推向高潮。什么叫高潮?要有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认识,这叫高潮。对不对,好,谢谢你。打个分数。
生C:98分。
师:不错,可以打98分。
4、老师要求学生用3分钟时间,修改文章结尾,看看能不能推向一个高潮。
5、老师请学生D读自己的作文。
师:有的同学开头也挺特别。我来请他读一读文章开头。
生D:
人生百态,每个人都有他最爱听的话。爱听好话、爱听建议、爱听赞美。一句话可以使一个人充满温暖,充满快乐。告诉你们,我也有最爱听的一句话:“这个孩子真是个历史专家。”
师:这个开头怎么样?特别好。就冲你这个开头,老师就给你100分。
6、老师请学生E读自己的作文。
师:我们要开看看这位同学写的前因后果,还有开头结尾,关注这两点。
生E:
我最爱听的一句话是:“杨丽嘉,你真谦虚。”我能感觉这是同学发自内心的话。
那一次,班上进行单元测验。考试的过程中,我的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认定自己能拿到好成绩。考试后,一位来向我倒苦水。她说:杨丽嘉,我完了,没考好,要吃肉炒面(被打)了。我一听连忙安慰她:没关系,还有下一次。这位同学带着她的苦瓜脸走了。过了两天,终于发卷子了。我得了97.5分,那位同学考得也不是很差。她兴高采烈的跑来谢谢我那天安慰她。看见了我得了97.5分,也夸了我几句,我也满脸堆笑的对她说:哪里,只是运气好。她这时说了一句我最爱听的话:“杨丽嘉,你真谦虚。”那时,我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从心里冒出来。
从那以后,我把听这句话当成最大享受。我最爱听别人说我谦虚,因为那会让我永远记得做好了,也不能骄傲,因为谦虚是一种美德,让我永远不会停住进步的脚步,会让我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
师:这篇文章可以打100分,结尾很不错。同学们,我们可以从其他同学的文章中学习好的词句、好的结构、好的想法。
7、老师请学生F读自己的作文。
生F:
我最不爱听的一句话是:“快,给我刷牙去,刷完牙去睡觉!”又是妈妈在催我睡觉,刚刚看完香港无线电视台的台庆剧《通天干探》的开头,就让我去睡觉。才9点35分,这么早就让我睡觉。“还在那里拖拖拉拉干嘛?赶紧去刷牙!动作像老太婆一样,难道想挨揍呀!”妈妈又在催我。我极不情愿地去刷牙。自从我宣布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元帅后,妈妈为了支持我,更是颁布一百二十号命令,实行军事管制。当时我立刻差点歇菜(死)了。从此,我被限制看电视不能超过一个钟(小时),害得我叫苦连天。但是我每次进行抗议时,妈妈永远是这句话:“谁叫你想当一名将军啊!”
我当上父亲后,绝对不会像妈妈一样,不会实行军事管制,更不会说那句:“快,给我上床睡觉去。!”因为我也经历过,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师:我想问你一句话。你刚才读妈妈说的那句话的时候,表情特别丰富。你妈妈是不是这样说的?
生F:yes!我妈妈的表情是特别丰富。
师:很有表演天赋阿。好的,这篇文章把生活当中的事例,非常生动的写出来,而且非常生动的朗读表演给大家看,对不对啊。好文章啊,不但要写得好,而且要读得好。给自己的文章做一个评价。
生F:我永远都是觉得是那个分数:87。
师:为什么?
生F:还有上升空间。
师:上升的空间大,是不是啊?如果老师给你97呢?
生F:上升空间太小了。
师:你非常的谦虚阿。这篇文章给你100分。有空间了吗?
生F:还有,因为我的目标是1000分。
师:给他掌声!希望你能得1000分。
师:同学们,不管给你多少分数,在你前进的道路上永远有发展空间,永远有奋斗的目标,对不对啊?相信每个同学都能得99分,都能得100分,甚至超过100分,超过你现在的水平,超过你自己。相信吗?认为这堂课已经超过了自己的水平的请举手。(有大部分学生举手)
师:有这么多的同学已经超越自己,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在作文课上不断的超越自己,好吗?下课。
白杨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的那段话。
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3.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重点 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难点
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学习方法
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学习准备 课前可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知识链接
新疆建设兵团 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明察新疆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和经济状况,着眼于祖国的安全和统一,新疆各民族的团结进步,高瞻远瞩,命令新疆人民解放军铸剑为犁,开展大生产运动。部队官兵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担任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的使命。设计理念
抓住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为支点展开教学,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的方法,因学定教,以读促悟,以读促情,让学生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得到感情体验,与文中人物产生强烈共鸣,从而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学习过程
一、回顾旧知
复习导入(自主学习)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课《白杨》。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一)检查字词
1、我会读下面的词语
清晰
插嘴
分辨
抚摸
介绍
陷入
浑黄一体
2、理解下面词语并能用其说一句话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二)回顾课文
这篇课文谢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
1、填空
课文写的是在()上,()和(),望着()展开讨论的事。
2、写作思路
文中写了(看白杨),(议白杨),(表心志)。分别对应的段落是(),(),()。
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根据导学案进行小组合作。A看白杨
1、默读1—3自然段,想一想车窗外的白杨生长环境怎么样?有什么特点? B议白杨
1.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画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语句。2.想一想爸爸眼中的白杨有什么特点?
3.深入体会并交流,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爸爸说的话。C表心志
品读: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1.自由读13—16自然段,想一想爸爸的心愿究竟是什么?
2.孩子们知道爸爸的心愿吗?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3.体会理解“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有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三、品析语言 展示交流
(一)学习看白杨。
1、默读1—3自然段,想一想车窗外的白杨生长环境怎么样?有什么特点?
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高大挺秀
3、师再次设疑:为什么生长环境如此恶劣,白杨还能长得高大挺秀? 过渡:茫茫戈壁上有着这样高大挺秀的卫士,那现在让我们一起踏上通往新疆的火车议白杨。
(二)学习议白杨
1、观察课文插图,都有谁参加议白杨?那让我们大家分角色朗读课文4-12自然段吧!
(1)引导学生评价朗读。
(2)根据导学案要求,交流下面问题。
A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画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语句。B想一想爸爸眼中的白杨有什么特点?
C深入体会并交流,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爸爸说的话。
2、根据学生汇报,出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他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从谈话中,你感受到了这是一对怎样的儿女?(2)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体会内涵。①
A 找词语(哪儿„„哪儿„„)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白杨的什么特点?(适应性强)
B 那白杨都可能生长在哪里?课件出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______需要它,它就在______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C 课文中的白杨生长在哪儿?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想象戈壁是什么样的?给人怎样的感觉?这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白杨适应性强(师板书)的特点。D 引读: 的确,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白杨树从来都„„ 不管是山区还是校园,白杨树从来都„„
②大家对白杨还有那些认识?(不怕自然灾害,坚强不屈)A 白杨在生长过程中还会遇到哪些自然灾害? 生汇报。
B 结合学生汇报师引读: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它还是那么„„,那么„„。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它还是那么„„,那么„„。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它还是那么„„,那么„„。拳头大小的冰雹来了,它还是那么„„,那么„„。
3、指导朗读
A 白杨树在父亲眼里生命力如此顽强,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师生评价。B白杨树就是这样,哪里需要它,它就在那里生根发芽,那爸爸在介绍白杨时应该是怎样的语气?课件出示: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女儿_________地说:“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他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C 师生评价,谈感受。
D 是啊,白杨树它适应性强,生命力强,让我们大家一起赞美它吧!齐读。
4、体会写法,指导背诵。
A 那么作者是如何来写白杨树的特点?(板书:运用关联词)B试着用关联词说一句话
C 结合关联词及自己的理解,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这段话。
过渡:而爸爸只是向孩子们普及白杨树的科普知识吗?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吗?
(三)学习表心志
出示: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1、合作交流下面问题。
(1)自由读13—16自然段,想一想爸爸的心愿究竟是什么?
(2)孩子们知道爸爸的心愿吗?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3)体会理解“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有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2、展示交流 教师指导(1)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生汇报:像白杨树一样守卫边疆„„(2)那爸爸的这些心愿孩子们知道吗? 出示: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
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的地方,要坐几天的火车,还要做汽车。① 从这段话中,大家读出了什么? 生汇报“三个只知道。”
② 发挥想象,那孩子们不知道什么? A 生汇报。
B 补充文本资料接读。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的地方,要坐几天的火车,还要做汽车。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C 师:他们不知道的世界对你们来说也很陌生。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孩子们所不知道世界。
a配乐出示组图:新疆恶劣的自然气候及艰苦的生活条件。b 学生配乐说一说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及感受。
(新疆是一个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文化落后的地方。那里的人们生活条件很差,孩子们都很可怜„„)
过渡:是啊,那里的生活条件那么差,可就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仍有175万官兵就地转业,成立新疆建设兵团。铸剑为犁,担任起屯垦戍边的使命。C 出示建设新疆组图。
D 他们还小不知道爸爸的心愿,那你们知道了吗? 生汇报: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板书)
过渡:在列车驶向目的地的时候,其实我们只读懂了爸爸一半的心愿,而爸爸此时呢?
③ 出示: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A 爸爸在沉思什么?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生汇报:自己的孩子能不能像自己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B爸爸沉思的结果是什么?你从哪知道的? 生汇报: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像他一样„„
出示相关语句:突然,他的嘴角又浮现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 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a 为什么是这句?为什么看到白杨树就笑了?
生汇报:高大的白杨树指的是爸爸,小树指的是孩子们„„
3、体会树人合一,明确表达方法
是的,爸爸不仅在勉励自己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拥有白杨的品质。这正是当年的一句流行口号: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就是建设者的奉献精神(板书)那么爸爸在介绍白杨,实际上是在介绍()。赞美白杨实际是赞美()。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板书)
4、让我们一起再一次赞美白杨吧!齐读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四、总结提升 写作练习
1、结合板书小结。
① 文中借白杨()的特点,比喻()的人。谁都想象白杨一样,做一个坚强不屈,生命力顽强的人?读出你的决心。(齐读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② 配乐出示新疆新貌,感受建设者的伟大。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地再次赞美哪些建设者吧!齐读。
2、其实在祖国的建设征程中,还有许多建设者在各行各业为祖国增砖添瓦。让我们一起赞美他们吧!
出示:小练笔:用上“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3、展示小练笔。
五、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
1、师:当年伟大的建设者在袁鹰的笔下是一棵棵白杨树,而在诗人艾青的笔下是一顶顶帐篷,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出示:阅读链接《帐篷》
2、生活中然有很多人,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同样值得我们敬佩,我们来看一看。出示:季羡林《梅花魂》片段。许地山《落花生》片段。在《梅花魂》中作者借()比喻()人。在《落花生》中作者借()比喻()人。
3、人们常常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来赞扬一些人。比如: 出示:
借(花生)喻()借(黄牛)喻()
借()喻()借()喻()
借()喻()借()喻()
4、推荐课外阅读
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六、板书设计
白杨
爸爸
高大挺秀
扎根边疆
运用关联词
适应性强
建设边疆
借物喻人 坚强不屈
白杨教学案 篇4
安丘市凌河镇石家庄小学
李京福
2014年3月26日
《白杨》教学案
一、课前诵读
同学们朗诵《梅花》和《青松》两首诗。
二、导入
师述:同学们诵读了《梅花》和《青松》两首诗,从诗中同学们体会到它们有怎样的品质。
(学生可能回答:从梅花、青松那坚强不屈、不畏严寒的品质中,我们还想到了那些在艰苦的环境中尽职尽责、努力工作、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们。)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运用同样写法的课文《白杨》。
教师板书:白杨
三、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晰、伞、抚、绍、疆、陷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四、预习展示
给下列生字注音并组词。(大屏幕展示)
指三名学生交流,每人交流两个字。
师生纠正错误的地方。
五、问题探究
(一)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听课文范读录音,把你认为好的词语和句子划下来。指2名学生汇报交流。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作者是怎样描绘大戈壁和生长在那里的白杨树的?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把爸爸谈论白杨树的句子划下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3)思考:本文题目是《白杨》,作者仅仅是为了写白杨树吗?
3、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1)和(2)中第一个小问题。每个问题指2名学生回答后,同桌互相交流。
((1)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白杨:高大挺秀)
教师板书:大戈壁:没山没水没人烟
白杨:高大挺秀
((2)爸爸谈论白杨树的句子:在第12自然段)
(二)合作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组长记录本组的讨论结果。
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在全班交流本组的探究成果。
((1)从中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大戈壁自然环境恶劣,白杨树却坚强不屈、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教师板书:环境恶劣
坚强不屈
((2)谈谈自己的理解。描述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的外在特点,表现了白杨树生命力顽强的内在精神: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坚强执着。这也正是边疆建设者特有的奉献精神。)教师板书:赞扬边疆建设者
(3)思考:本文题目是《白杨》,作者仅仅是为了写白杨树吗?
(不仅仅是为了写白杨树,还赞美了像白杨树一样的边疆建设者。)
教师板书: 借物喻人
六、检测评价
1、在你认为概括得最准确的中心思想的后面打“√”,错的后面打“×”。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的志向。()
(3)本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美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答案是:(1)×(2)×(3)√
2、小练笔。
学习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用简练的语言来赞美某一事物。
学生练笔后,指2名学生交流。
七、总结拓展
1、小结: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大戈壁的环境、白杨的特点、边疆建设者的精神、借物喻人的写法等)
2、拓展作业:
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后阅读矛盾的《白杨礼赞》或者杨朔的《荔枝蜜》等借物喻人的文章。
板书设计
白杨
大戈壁:没山没水没人烟环境恶劣
白杨 :高大挺秀坚强不屈借物喻人
白杨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依据
该课程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的第3课《白杨》。
二、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白杨》一课时,设计了“质疑——解疑——精读”三个主要环节,就是力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又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多积累,引导学生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三、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学生对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了解甚微,所以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个难点。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
(二)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分析,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抓住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小组交流、观看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爸爸的话,从中了解到爸爸介绍白杨的三个特点。
(三)技术准备:
1、利用课外资料和图片让学生了解戈壁环境的恶劣,来进一步感悟白杨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戈壁滩上还生长的高大挺秀,说明白杨的适应性和生命力极强。
2、充分利用课外资料,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过去,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从而更好的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决心。
四、本课教学过程设计:
这是一篇借物写人的文章,作者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是写人,是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作者先简笔勾画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借爸爸之口礼赞白杨坚强不屈、生命力强盛的内在品格,最后写小白杨迎着风沙茁壮成长。这是文章的一条明线。然后写爸爸,先写爸爸看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再写爸爸严肃地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最后写爸爸由陷入深思到突然露出微笑,这是人物神情变化的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如何处理呢?怎样才能不顾此失彼呢?我选择了前半部分重点抓明线,突出白杨的形象;后半部分重点抓暗线,突出边疆创业者的形象。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2、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引疑推导法;情感体验法。
2、利用课外资料和图片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悟爸爸的言行和心理活动,体会作者热情歌颂建设者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它不仅表现在那位旅客身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培育下一代边疆建设者的精神上。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白杨的三个特点,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爸爸两次陷入沉思的内容。
七、教学准备:新疆、戈壁资料。(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到处是石头、沙子。一刮起风来,天是黄的,地是黄的,到处是风沙,让人睁不开眼睛。)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一辆开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同学们,你们见过戈壁吗?图文理解戈壁滩的景象。
1、师提问:有什么感受?(生:荒凉,没有生机)你来读一读书上描写戈壁的段落。(指名读○1自然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二)师:戈壁滩上的卫士指的是什么?(生:白杨树)白杨树有什么特点?默读课文,用概括性的词语写在书上。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板书:
1、第3自然段:高大挺秀
2、第14自然段:易种植,适应性强
3、第14自然段:坚强不屈(学生找出爸爸说的话,且读出白杨树的特点。)
(三)白杨树在恶劣的环境下怎样生存的?(生:第14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这说明什么?(生: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品格。)
(四)齐读这段话,师问:这段话是谁说的?这句话包含了几层意思?(生1:这段话是爸爸说的;生2:包含了两层意思)
(五)师:爸爸是在介绍白杨树,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这是孩子们所不能理解的,孩子们知道什么?找有关的句子读读。(○16自然段中的三个知道)
1、讨论:孩子们不知道什么?
A、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B、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上学?
C、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地方?
2、你对新疆了解多少?(资料)
师小结:新疆是个干旱少雨、沙漠面积较大的地方,为了改变新疆的面貌,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扎根新疆,开发新疆,建设新疆。
(六)爸爸在表白什么呢?(自己也像白杨一样,扎根新疆,建设新疆,想让孩子做建设新疆的小白杨,自己做大白杨)
师小结:作者在赞美白杨,更在赞美像白杨一样的建设者。
(七)师导:是的,在千千万万个像爸爸、妈妈这样的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把茫茫的大戈壁变成了一片片的绿洲。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让学生小组交流,想一想孩子们不知道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八)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问: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爸爸又陷入沉思,课文中两次写爸爸陷入沉思,联系上下文想象爸爸这两次陷入沉思在想什么?
(一次:想自己,想过去;二次:想过去,想未来)
问:突然他们的嘴角浮出一丝微笑,为什么?这又说明什么?(未来新疆建设者正在成长,后继有人)
(九)学习这篇课文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学习白杨树,学习建设者)
师小结:白杨树的品格也正是建设者的品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十)作业: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或者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
板书设计:
(借物写人)
白杨
建设者
高大挺秀
扎根边疆
适应性强
教育下一代
坚强不屈
共建边疆
歌颂建设者们服从祖国耍要的爱国情怀
九、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首先须突出“读”的训练。在本堂课,我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要进行思维训练。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思维也渐渐深入,对问题的认识就会逐渐深化。在小组活动中,能够通过讨论、交流了解了白杨的特点,觉得白杨确实了不起,叫人敬佩。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通过朗读体会爸爸的心愿,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另外,学生收集资料是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了。阅读过程中有更深的感受,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出白杨精神的可贵,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我力争做到启发性语言循循善诱,讲解性语言有条不紊,描述性语言绘声绘色,赞扬性语言激情昂扬,我用饱满的感情感染学生,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了“入境”、“悟神”的最佳境界。
新课标解读《白杨》
教学设计
梨河七里堂小学
白杨 教学反思 篇6
一、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习多积累,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我在这方面体现得很位。
首先我以生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最根本的落脚点。《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
其次,我更注意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完第二环节,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评价的发展性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运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评价不再反映仅仅甄别选拔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的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例如:当一个学生不太敢发言时我这样鼓励学生说:“记住把爱心献给别人,把信心留给自己。”这个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说:“你真了不起啊,朗读好多么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正是有了这些鼓励的话,学生才会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我的这节课为语文新课标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本课设计如有不当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使我能茁壮成长起来。
学生在学习《白杨》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写景状物文章和写人记事性文章,
能过通过抓住景物描写领悟景物特点,通过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理解人物思想感情。但是,对于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学生在教材所提供的文本中还是第一次见到,所以还没有相应的概念和学习方法。此外,这篇课文歌颂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对于当今生活无忧无虑的学生来说,距离较远,学生对“爸爸妈妈”为什么自愿扎根新疆,建设新疆可能会留有疑问,也就很难对“建设者”产生赞美和敬佩之情。要做到语文教学的“彼时彼地彼人”,所以我带领学生把当时的背景做了补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阅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在《白杨》一课的教学设计上也是致力于体现这一理念。设计中坚持对文本的整体感悟,围绕重点,层层深入,以读促教, 让学生直面文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大胆质疑,合作解疑。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品读结合、读中悟理、读中得法。
纵观本教学设计并结合实际操作,细细反思,发现在实际操作的预设上还有些需要弥补。首先,我在本教学设计中力求做到,切实的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但实际的细节设计中,我却没有反应出具体的引导和操作方法。我想针对此问题,我还应在立足于关注学生的前提下,更多的预设出一些形成性评价的语言,其实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将获得长进,甚至会产生飞跃。利用形成性评价语言,师生就文本学习进行和谐而平等的对话,教师顺学而导,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领悟,获得新的学习经验,最终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此外,在让学生自主结合资料理解15自然段,进而处理“爸爸的心”这一部分时,我的考虑还不够细致。《白杨》这一课的写作时代离学生很遥远,其背景资料也很多很复杂,而就文本自身而言又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它是作家对当时社会乃至国家的一种挚诚关注。对于这样的一篇文本,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就很难,要准确地运用其帮助深入理解对文本就更难,那么,教师在预设中就应事先根据学生情况,预测到学生收集运用资料解读文本的程度,在此基础上由教师预设一些问题或给予一些资料的补充,让他们的探索之船在教师不着痕迹的保驾护航中,驶向胜利的彼岸。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我还需要时时地提醒自己,以为每一个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为己任,精心预设,上下求索,努力缔造生动和谐、平等对话的优质课堂。
白杨教学反思 篇7
1、整课的教学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紧跟学生展开教学。就把学生的“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全程调动起来,学生在整节课的求知欲很高,学得很投入。但在教学中,有的地方朗读不到位,学生理解就有些困难。如第一段对白杨的生长环境恶劣的理解,由于读得不够,体会不透,对后面白杨的特点的概括有些难度。同时,对白杨的特点,在学生理解困难时,如果采取分句朗读,学生就能较容易地领会出其特点。
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变换形式去读,教师适时引导去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去理解课文,感悟课文。
2、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儿童诗童年仿写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教学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注意领会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归纳其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去。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时,我重视引导孩子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领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
白杨教学方案 篇8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抚摸、介绍、边疆、沉思、陷入”等词语,理解抓住重点词句,带点词语。
2.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学习重难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二)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知识链接】● 重点生字
戈:gē 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干(g乶)戈。倒(d僶)戈。枕戈待旦。姓 笔画数:4;部首:戈; 造句:他从小就向往戈壁滩的风光。
晰:xī 明白,清楚:清晰。笔画数:12;部首:日; 造句:她依然清晰得记得事情的经过。
介:jiè 在两者中间:介于两者之间。介词(用在名词、代词之前,合起来表示地点、时间、方向、方式等关系的词,如“从”、“向”、“在”、“以”、“对于”等)。介入。这样,这么:像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么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像有什么了不起)。放在心里:介意。介怀。耿直:耿介。甲:介胄。介壳。个(用于人):一介书生。大:介圭(大玉)。传统戏曲脚本里表示情态动作的词:笑介。饮酒介。助:介寿。姓。古同“芥”,芥菜。 笔画数:4;部首:人; 造句:事情过去这么久,他早就不介意了。
疆:jiāng 地域,领域,边界:疆土。疆宇(国土)。疆界。疆场(战场)。边疆。划分界限:“楚子疆之”。疆qiáng古同“彊(强)”,强大。 部首:田; 造句:祖国的疆土幅员辽阔。
● 重点词语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19画;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
● 课文重点
《白杨》这篇课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先写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生命力强的特点,借以表达爸爸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宏伟志向。同时也表达了爸爸对孩子的期望和信任,他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像小白杨一样,迎着风沙茁壮成长,成为建设边疆的生力军。
● 文章概述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志向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心愿。
【学法指导】
领会课文中对事物的描写,体会其中的含义。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用近义词辨析方法理解“矗立、耸立、屹立”
【合作探究】
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1)近义词
清晰—(清楚)表白—(表明)分辨—(辨别)粗壮—(健壮) 软弱—(懦弱)界线—(分界)分辩—(辩解)沉思—(深思)
(2)反义词
清晰—(模糊)软弱—(坚强)动摇—(坚定)
精壮—(细小)消失—(出现)
(3)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整理学案】
【达标测评】
我能听写本课的词语
白杨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难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知识链接】《白扬》一课,要求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两种句式造句,
一、仿造:教师让大家读课文原句后,让学生想想还有哪些事物具有白杨树这种品格?大家想起了《冬夜杂咏》中的红梅、青松、秋菊,便仿造:“哪儿最寒冷,红梅就在哪儿开放”。“哪儿又高又险,哪儿就有青松挺立”。“不管寒风凛冽,不管冬雪飘零,红梅总是傲然开放”。“不管是严寒还是酷署,不管是狂风还是暴雨,青松总是挺立在高高的山崖上”。
二、以“爸爸”的高尚行为品质为内容造句。
“哪儿的建设需要爸爸,哪儿就有爸爸的身影”。“不管边疆的工作环境多么差,不管边疆有生活多么苦,爸爸总是坚持在边疆工作”。
三、以身边象“爸爸”那样的人为内容造句。
“我爸爸是司机,哪儿需要车运输,他就把车开到哪儿”。“老师就象白杨,哪儿的孩子需要知识,哪儿就有老师传播知识的身影”。
四、以自己的志向为内容造句。
“我长大后祖国哪儿需要,我就到哪儿去工作”。“我要像白杨一样,不管风吹雨打,不管严寒酷暑,总是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努力工作”。
【学法指导】
领会课文中对事物的描写,体会其中的含义。
【自主学习】
《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合作探究】
一、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高大挺秀(与高大挺拔比较)
(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的秀丽)
二、联系白杨恶劣的生长环境,联系生活体会白杨内在品质
从来?(高大直立)
哪儿?哪儿??(生命力强)
不管?还是?总是?(坚强不屈)
三、前后联系,体会爸爸的心思、心愿
心愿:几棵小树成长起来→希望孩子茁壮成长,
【整理学案】白杨 边疆建设者
服从需要、扎建边疆、建设边疆
不管不管总是 不畏艰苦
↑──借物喻人───↑
【达标测评】
1.用“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总是??”练习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