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精选5篇)
《白杨礼赞》 篇1
青桐立在月光里, 那是一种美好的形象。在高岗上, 它令人喜欢, 让人怀想。在乡村的植物中, 青桐是最与人心相通的, 也最与质朴的黄土和素简的生活相通。
其实, 青桐是乡村最为稀少的树之一。 我很少看到乡村里有成群的青桐。 大多是一棵, 突兀地站在村头。 多的时候, 也无非两三棵。 这种独立的树, 或许正应该独立着。 它在月光里, 高大挺拔, 莞尔修正。 月光清亮, 青桐清净, 月光和青桐的身影交织着, 就很能让人想起乡村上那些一直留着的灵魂了———他们也大都在乡村的月光里立着, 瞩望着乡村。
我一直想:青桐是被露水浇灌的。 它在春天长出宽大的叶片。 露水在朝阳之中, 从叶片的中间向边缘滑落。 而到了秋天, 它的叶子开始飘散, 那些露水, 从青桐的树尖, 从青桐的皮肤上, 一点点地渗透进去。 设若没有露水, 世上是难得有如此清洁的树的。 它清洁得让人只可在月光里远远地看它, 远远地, 有如神明。
乡村上所称“桐”的树有多种。 世人常说的那种凤凰止于其上的, 就是青桐。 古往今来, 不少人为青桐写过诗词。 比如“桐花万里丹山路, 雏凤清于老凤声”, 这真是好诗, 李商隐总让人动情。 温庭筠有“梧桐树, 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 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 李煜有“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如此, 青桐还寄托着相思与离愁了。 我喜欢武侠小说, 少年时期读《书剑恩仇录》, “霍青桐”这名字真的好, 有种遗世独立的美。 就喜欢这个驰骋在大漠里的女子, 既为她的惊世骇俗而震慑, 也为她的深情大义而折服, 恰像青桐树, 要么, 在挺拔中撑出一伞青翠, 要么, 只向着月光独立着光净的树干。
真正的桐, 就是青桐。独立着, 如有灵魂般的孤傲;又常以不蔓不枝的形象示人, 因此便如剑一般, 常被藏于自然的箧中。 即使有花, 也是细碎而深秀的;即使有果, 也是高远而内敛的。 青桐既成了乡村上那些读书人的观照, 又是普通的农家子弟的念想。 青桐在月光里, 在秋雨里, 在夕阳里, 在吹吹打打的唱诗声里, 都是不卑不亢, 都是直指苍天, 了然生死。
青桐的实用之处至今想来也无非三样:古人用来制琴, 制上好之琴———那一定有种幽静之况味。 第二种用处是皮可用来制绳。 将新鲜的青桐皮置于水中, 浸泡半月, 捞起, 晾干, 便形成极有韧性的粗纤维。 以之制绳, 拉力大, 且经久不折, 为人所喜欢。 第三种用处便是它的籽实, 可炒食, 也可榨油。 只是现在, 乡村上的青桐也少了。 制琴已成绝唱, 制绳亦已不必, 炒食桐子更已遥远。
我第一次知道青桐, 便是老家村头高岗上那树在月光里的模样, 独立着。我喜欢青桐光洁的皮肤, 喜欢从它的叶片上滑落的露水。 后来, 又开始喜欢它在月光里的清寂。 而我所移居的日益繁华的城市里, 有一日突然长出大片的青桐来。 我反复地看了几次, 觉得与乡村上的青桐有异。 至于异在什么地方, 也说不出来。 既然说不出来, 便不觉得它是青桐, 只是景观树罢了。 我喜欢的青桐, 它高大挺拔, 独立莞尔;它清净清幽, 如琴如梦;它孤寂嶙峋, 如骨如灵;它聚集着我乡村上祖先们的瞩望, 永远在月光里, 倾听……
(选自2014 年12 月15 日《人民日报》, 有删改)
鉴赏空间
何为“令”? 词之短小者曰令。 上述散文是一曲青桐的颂歌, 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绘青桐、赞青桐, 相当于为青桐谱写了一首词 (小令) 。 我们可以将其与茅盾的《白杨礼赞》作比较阅读:《青桐令》中的青桐高大挺拔, 独立莞尔, 清净清幽, 孤寂嶙峋, 高远内敛, 有实用价值;《白杨礼赞》中的白杨则力争上游、坚强不屈 (不折不挠) 。 上文作者洪放借写乡村青桐树, 赞美了“乡村上那些一直留着的灵魂”; 而茅盾则借写白杨树赞美了北方军民, 歌颂了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细细品读, 你一定会加深对“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
读有所思
文中多次写到月光, 有什么意图? 请分点探究作者如此写的原因。
《白杨礼赞》 篇2
文 稿 集
银川大地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二零一一年五月三十日
读《白杨礼赞》有感
与《白杨礼赞》结缘还得要从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说起。读过《子夜》后我被文中深刻的参与情结、丰碑情结、乡土情结以及原型情结所吸引,字里行间的感情也一点点感染着我。当然,对茅盾文学的喜爱也自此产生,可以称得上一发不可收拾。
不得不说说《白杨礼赞》的伟大,正是这篇文章改变了我对荒凉的理解,明白了守候的意义,教会了我如何去尊重军人。
两年前,我从网上结识了一位远在西藏阿里服役的士兵。他告诉我,军人有着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不是谁能轻易改变的。作为家中的长子的他,也就理所当然的寄托了所有人的期望。而心怀报复的他却抛弃了家人希望,唯独把失望留了下来,独自踏上了当兵的旅途。
也许,当兵会后悔两年,不当兵却要后悔一辈子。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军营生活的苦没有谁能真正体会的到。只有自己真正参与了,经历了,你才能对军旅生活有另一种看法,对于军人,你才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西藏阿里自始至终都被称为“生命的禁区”,高寒缺氧,交通匮乏,终年吃不到新鲜蔬菜。即使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还是守候在那里,保卫着祖国的边疆,守护着阿里的民众。
我曾经问过他:当兵苦吗?当兵累吗?把你分派到那么远的地方当兵,难道你不想家吗……他说:我想,我日夜都在思念着我的父母,思念着我梦中心爱的姑娘。曾几何时,听着电话那头父母的嘱托与牵挂,逃避和退缩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我恨不得自己当初没有过这样的选择,也不用父母在那头牵挂着,无休止的想念着。当兵4年了,我只回过一次家,见到父母的那一刻我只能用庄严地军礼来回报他们,因为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想要给他们最好的礼物和报答……
每当想到他,就会想起那象征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的白杨树。它是那样的倔强,独自傲立于荒凉的大西北,不畏风霜雪雨;它是那样的乐于奉献,默默坚守着那份“平凡的岗位”,陪伴着小哨所边的战士,不畏孤独相随;它又是那样的力求上进,枝叶相靠,肝胆相照,就算倒下的那一刻也不会散落一地,最终支离破碎。从此,我喜欢上了白杨,喜欢上了那一抹军绿,喜欢上了它所代表的那一层含义。
如今,我已步入了工作岗位,对于这份职业的喜爱,溢于言表。物业——辛苦我一个,欢乐你全家,热心服务于每一位业主,只为让您天天满意。大地孕育了我们,而大地物业服务有限公司也如同一棵白杨扎根在银川这片热土上,每一个部门是它的枝,每一位员工是它的叶,我们就像白杨一样团结着,紧紧围绕在一起,力求上进,奋勇向前,为银川大地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创造更多的奇迹,带来更多的荣誉。
正如,一枝一叶总关情,取舍之间。取的是那份平凡,舍得便是那所有的美丽光环了。
银川大地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综合事务部
王 慧
略谈《白杨礼赞》的结构艺术 篇3
本文颂扬了中国北方抗日民主根据地崭新的生活,是一曲热情洋溢的赞美乐章。文章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助白杨树的不平凡,赞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热情讴歌了他们正直、朴质、严肃、坚强温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无限崇敬和赞颂的感情。同时那些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也给予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鞭挞。该文不仅的组织内涵博大精神,而且结构(文章的组织构造、布局安排,是作者思路的外化體现)严谨、缜密、完美,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
下面敝人就以这篇散文的线索、照应、过渡、段落、层次五个方面对《白杨礼赞》的结构艺术,略陈管见:
一、线索明晰。线索,顾名思义就是文章行文的脉络,是作者构思谋篇的途径,也是一篇文章结构的核心一篇目文章如果抓不住线索就理不清结构。文章中,作者一唱三叹,反复强调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不平凡”三个字正是作者抒发礼赞之情的基石,所以说“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就是本文的行文线索。借助这一线索,文章才能够追求一种“自然之节奏”。其意态,的确有点像“散步”,似“闲谈”,如“行云流水”。本文之所以能达到这种境界,主要是类为作者对所赞美的对象十分熟悉,胸有成竹,能为该篇文章设计出最佳的结构蓝图;同时又运用了娴熟的表现技巧,能轻松自如地使那结构蓝图得以实现,该文以此为线索,紧紧地把全文贯穿起来。无论是哪一个段落,都围绕着“白杨树不平凡”这一中心展开叙述、抒情和议论。如首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要赞美白杨树。”开门见山,起笔有力,礼赞之情破空而来,掷地有声,振聋发聩。接下来,作者又具体地分析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从而又具体地分析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从而构成了文章的核心部分为此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述。即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黄绿错综的黄土高原)不平凡,白杨树的外部形态(笔直的干,紧紧靠拢的枝,片片向上的叶,无比光滑且有晕圈的皮)不平凡,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伟岸、质朴、严肃、坚强不屈)不平凡,这样看来,文章众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写到白杨树自身的“形美”,又进而揭示白杨树内在的“神美”,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由形到神,突出了白杨树确实“不平凡”。行文中,虽然不见作者以“美”字直接赞许然而白杨树却美不胜收,尽得风流,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二、照应巧妙。开头一节“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既点明了本文的文题,又和结尾“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遥相呼应;还引出了下文赞美白杨树的原因——“不平凡的白杨树。”再如第五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倔强挺立,努力向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为第七、八段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揭示其象征意义作了铺垫。
三、过渡自然,过渡是上下文间的衔接、转换,是使文气贯通,脉络分明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对高原景象的感觉到对白杨树的特征描写,没有丝毫的生硬之感,仅仅运用了一个过渡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就使上下文尤其连贯,浑然一体。在对白杨树的特征描写之后,又运用过渡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与后文赞美白杨树的段落衔接起来,显得相当紧凑、严谨。这两个过渡,既承接的上文,又引起了下文。另外,又使用了一个过渡句:第八段的开头一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还用了一个过渡词:如第三段开头的“然而”一词。综上所述,由于本文过渡自然,环环相扣,所以才给人留下浑然天成,别具匠心,信手拈来的深刻印象。
四、段落分明。该文各段内容单一完整,形式完美,和谐灵活,舒展自如。各段都能工巧匠有集中地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第五段围绕首括句(中心句)——“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从白杨树的干、枝、叶、皮,由总到分刻意塑造白杨树非凡的外在形象。同时,九个自然段都能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或长或短,错落有致。
五、层次清楚。本文层次井然有序。开头扣题点题,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纹)。接着描写西北高原雄壮的景色(衬托白杨树),然后由远及近写白杨树的风貌风格,再以树喻人揭示白杨树的象征风格,最后运用对比手法,赞美白杨树,突出中心。这里,更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的最后一段。该项段“卒章显态。”作者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水道渠成地得出结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并且再次疾呼:“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使文章首尾圆合。因此,这最后一笔同样能体察出作者经营结构的甘苦,写顽固派的态度,实际上是换个角度继续赞美白杨树;写楠木的“贵族化”,实际上是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
《白杨礼赞》 篇4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笔直的干, 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 像加过人工似的, 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 而且紧紧靠拢, 也像加过人工似的, 成为一束, 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 几乎没有斜生的, 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 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 它却努力向上发展, 高到丈许, 两丈, 参天耸立, 不折不挠, 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 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
「摹拟价值」
这一片段选自茅盾先生的散文名篇《白杨礼赞》, 作者依据直观感觉细腻地描绘出西北普遍存在的白杨树的外形特征。该片段的高明之处在于看似客观绘形, 却又远非简单绘形。作者没有单单像说明文似的介绍白杨树的外形, 而是在描写中寄寓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或是说作者由眼前的物象生发了一些思考与感悟。
自然万物皆有其存在的理由, 如果我们能在静静的观察和凝思中, 透过物象本身的特点获取一些启迪与体悟, 那我们的写作将会有更丰富的素材, 我们的生活也会更富有情趣, 不是吗?
「范本分析」
这段文字具体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及气质, 以此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在具体描写中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观察细致, 描写细腻。由“整体感觉”到“树干”, 再由“树枝”到“细丫”, 最后细致到连“树叶”“树皮”“树色”也不放过。细腻的描写使得绘形很成功, 这为“传神”提供了可能。二是着人之感, 寓情于物。物象本身是静止的, 需要人去点活。在描写中赋予物象人的特征与气质, 物象就会鲜活起来, 从而承载起作者的思想。语段中, “力争上游”“倔强”“对抗”等词语便着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使白杨树依据作者的情感蕴藏了深层的象征意义。
「摹拟要求」
1.选取并仔细观察自己熟悉的某个物象 (物件) , 细腻地绘形。以描写为主, 少用或不用抒情、议论。
2.以人的视角审视该物象 (物件) , 寄寓自己的某种情感或思考于其中。
「摹拟习作」
片段一摹拟指数:★★
傅王楠
冬夜, 寒风凛冽, 漫天风雪呼啸而下。园中, 一株独放的梅挺直脊梁, 默默流露出执著与倔强。淡淡的芳香扑鼻而来。待走近一看, 我才将它洁净的花朵看清。那点点小花, 没有牡丹的贵气, 没有玫瑰的娇艳, 却独留一份清雅与脱俗。
点评小傅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 平常作文中颇有自然情怀。就这段文字而言, 基本符合了摹写要求, 不过, 抒情色彩浓于对“形”的描写。
片段二摹拟指数:★★★
曹哲
小小的火舌散发着微弱的光芒, 立于一根摇摇欲坠的蜡烛上, 轻轻摇晃着柔软的身躯。昏黄的烛光拥着一个男孩, 他正在奋笔疾书。烛光与男孩的身影交织在一起。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 蜡烛越来越短。小男孩不知怎地竟趴在桌上睡着了。蜡烛着急了, 燃烧得更旺了, 它努力用自己的身躯来驱散寒意, 给男孩以微弱的温暖。就这样, 这支蜡烛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化为一滩烛泥。
点评该片段意在表达小作者对像蜡烛一样的人 (母亲、老师等) 的赞美, 借烛喻人, 但又只字未提是哪一种人, 从而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与一般的比喻相比, 这种写法更显含蓄隽永。而将蜡烛放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中, 也让故事显得更加真实、鲜活。
片段三摹拟指数:★★★★
朱漪柯
每天进进出出, 无意间打开或合上这扇木门, 却从未正视过它。偶然凝视, 发现它浑身斑驳, 处处透着苍老之感。可就是这扇木门, 将风雨挡在了屋外, 让我们享受温暖;将是是非非隔开, 给我们静处的空间……它每天承受着手的推搡、碰撞, 可依旧守着门框, 即使不能与之天衣无缝。它甚至故意露出一条缝隙, 让人们于缝隙中窥探一份诱惑, 于是好奇地推开, 现出一片崭新的天地。而门呢?依旧立于原地, 静静等待下一群好奇的人儿。
点评每天进进出出经过的一扇木门, 小朱同学也能赋予它如此丰富的意蕴, 着实令人惊叹。细致的观察, 独到的思考, 值得借鉴。
片段四摹拟指数:★★★★★
杨岚
怀念老街的路。青黑色的石板中蕴着白润, 像被磨洗过一样光滑。它虽没有上乘良玉的华丽, 但每一寸肌肤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老街的路并不宽, 有的地方两个人相遇还得侧着身子。无意间指尖滑过路边的矮墙, 沾满潮湿的苔藓, 指甲里顿时盛满了岁月。偶尔会有几个游客在老街上悠闲地转悠, 他们很安静, 就像脚下这条石板路。水泥柏油铺筑的大街上人头攒动, 而老街蹲守在角落里, 独自静静回味过往的岁月。
点评小杨同学很喜爱思考。语段从老街的“石板”写到“宽度”, 再写到“矮墙”和“苔藓”, 最后写老街的那份“静谧”。现代都市的喧嚣映衬出老街的落寞, 作者的情感与思索不言自明。
片段五摹拟指数:★★★★★
王丽
它的叶与众不同, 密密如麻细小得似针。根根笔直的松针编织着, 就像一双双手挽在一起, 筑成一道道螺旋式上升的坚固城墙, 托举起片片美丽的雪花, 装饰出一派粉妆玉砌的“大雪压青松”之景。青松就这样静静地立着, 坚韧地挺着。
看着身旁的雪花飞入泥水中, 化成微不足道的水滴, 你无助地发出声声叹息。原来, 你是为了保护这新生的雪, 为了不让它们刚落入人间便碾落成泥。尽管你知道雪终究还是会消失, 却用不屈的身躯延长了它们的生命, 为人间增添了一道迷人的风景。
白杨礼赞作文 篇5
当你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走过,看见一颗或几颗仙人掌,这应该会让你为它的那种坚强、挺拔、朴质、刚毅、又有些温柔的特性而感到钦佩。
沙漠,死亡之地的象征。在那里,阳光不在温和,而是灼人;没有雨水的日子,几乎是一年365天;白天可以热得让你一步一口水,晚上又要穿上厚厚的棉衣。那里没有什么动物,只有那么屈指可数的几种,但它们从不露面,因为他们几乎都是在沙子下度过的。那里更没有什么植物,它们受不了那么充足的阳光,受不了没有水的日子,受不了那么恶劣的天气。但是仙人掌不同,它依然绿着、长着,有时,还会开出金色的花朵,美极了。我赞美这美丽的仙人掌。
它没有粗壮的枝干,供人们倚靠;它没有各色的叶片,与阳光嬉戏;它没有果实,和叶子们争夺养分。也许你要说她不美,但如果美,只是外表的话,那大可不必勉强。但是,它的坚强、挺拔、朴质、刚毅的表现,难道看不出他是一个伟丈夫吗?而其中略带的柔而不媚,不也是好女子的表现吗?我不喜欢柳的随意和妩媚,我独爱这在沙漠中挺立的仙人掌。我赞美坚强的仙人掌。
有人说他平凡、普通。的确,它没有松的挺直,没有槐的气场。但是,当你在荒漠中,看见这么一颗傲然挺立的仙人掌,难道你还认为它是一颗普通的仙人掌吗?它的朴质、坚强,不就象征了那些勤勤恳恳,努力工作的人们吗?难道你不会想到,这些仙人掌像极了帮助我们守卫家园的人民警察?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仙人掌的这种精神,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这仙人掌,曾经也有过浓绿的叶子和长长的枝。但是,在沙漠严酷的条件下,他变得坚强,懂得舍弃,我们才能在沙漠中,还能看到绿色。为此,我赞美它。
我赞美仙人掌,坚强而美丽的仙人掌。
【《白杨礼赞》】推荐阅读:
白杨礼赞象征07-27
白杨礼赞课文12-09
初二语文《白杨礼赞》12-15
2白杨礼赞概述07-13
白杨礼赞教学实录10-12
白杨礼赞预习教案设计10-09
白杨礼赞公开课教案11-20
白杨礼赞读书笔记心得体会05-14
现代文阅读《白杨礼赞》附答案07-27
初三课文白杨礼赞练习题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