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白杨礼赞概述(通用6篇)
2白杨礼赞概述 篇1
《白杨礼赞》教案2 教学目标:
1、准确而富有感情的语言。
2、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
3、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教学重难点:
1、象征的艺术手法。
2、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要粗略地读懂一篇文章,其实首先只要弄懂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请大家想想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涉及了一篇文章的哪些方面?
明确:第一个主要是从内容上讲,第二个主要谈的是写作手法等等,第三个则与主题有关,本节课我们主要探讨这三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写了什么
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
1、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 5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3、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三、写法探讨——怎么去写
1、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
(2)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要词语。
提问: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
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明确: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时,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3)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这一段写什么呢?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
明确:这一段是描绘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它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作者先
/ 5
从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黄绿错综”;幅员——“无边无垠”;地势——“坦荡如砥”。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描写黄土高原有烘托白杨树的作用。
总结:课文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三个方面写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2、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
说明: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四、主题探究——为什么写
1、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树呢?用“白杨树是_________的树”的句式表达。示例:“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白杨礼赞》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七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4、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
/ 5
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学生可能会回答这样能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
补充课文的背景:《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5、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五、拓展延伸—— 链接生活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示例: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
六、课后作业——推荐阅读
1、比较阅读《白杨》
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相关阅读:《白杨礼赞》姐妹篇《风景谈》
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板书设计:
生长环境
白杨树
外部形象
象征
抗日军民
/ 5
民族精神 不平凡
内在气质
/ 5
2白杨礼赞概述 篇2
基本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准确、富有感情的语言。
2. 感知白杨不平凡的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激发学习和继承革命者精神和意志的热情。3. 感受作者对白杨的礼赞之情。
提升目标:感知白杨不平凡的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激发学习和继承革命者精神和意志的热情。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白杨的礼赞之情。教学难点: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不同的树有不同的韵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燃烧的是奔放,“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流淌的是愁苦。
这节课,我们将随着茅盾走到黄土高原上,走进白杨树的生命世界。
一、默一默
能合上书本,完成下列词语
毡子zhān 坦荡如砥那chà 恹恹欲睡yān yān 不折不挠..dǐ 刹....náo 倔强挺立jué 虬枝qiú 楠木nán 秀颀....qí 倦怠..juàn dài 锤炼 妙手偶得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纵横决荡
二、读一读
思考:这是一种怎样的树?
请你用这样的句子形式向大家介绍白杨树:这是一种 的树,你看:“ ”。
(如:这是一种力争上游的树,你看:“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这是一种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树,你看:“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相机展示白杨树图片,有感情地朗读)
归纳白杨树的特征:朴质、坚强、力求上进。
设计目的:找准文本的切入口,以固定的句式,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对文本有自己的解读。朗读穿插其中,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体现语文课堂的特色。
三、想一想
1、看到白杨树,作者联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寻找作者的思想轨迹,明确作者由此联想到了北方的农民,联想到了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联想到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你能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谈一谈吗?
3、学生介绍相关背景:
(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40年代初。当时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从1939年到1941年已先后发动两次反共高潮。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战斗,多次粉碎敌伪的“扫荡”,巩固并发展了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
4、让我们走进那个时代,感受那段峥嵘岁月。播放《亮剑》片段。(片头曲视频)
展示《亮剑》主人公李云龙的一段话:“我们的胜利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广大指战员的战斗意志。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人„„”
推荐学生激情朗诵。
(学生从文章中找到与剧情相一致之处,进而明确:作者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写了这篇文章,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地歌颂他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
5、小结:我们走进了那段烽火连天但激情澎湃的岁月,和作者一起看到了坚强、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更感受到了广大的抗日军民身上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不折不挠的精神和意志。这样的白杨树,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它?对它,你有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认识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礼赞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七小节。
【设计意图】用《亮剑》片头视频、主人公经典语句,和学生一起进入文章创作背景,成功跨越学生理解的障碍。从而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变机械式的记忆变为主动构建,真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体现了语文学习天地的广阔性。
四、练一练
1、积累描写树的诗句三句以上。
2、有感情地朗诵第七小节并背诵。
3、推荐阅读《美丽的白桦林》《西风胡杨》。
白杨礼赞范文 篇3
甲:《白杨礼赞》选段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④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⑤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⑥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乙:白杨(袁鹰)
火车窗外是茫茫的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的秀拨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他的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辨着。
―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才把爸爸的思路引过来,他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
―这不是伞,这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停止了,换上严肃的神色,他想了一会就告诉独生子和小女儿,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子,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是下放到那儿去的,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也是下放到那儿去的,他们只晓得爸爸这次回到奶奶这里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晓得新疆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坐几天火车,还再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多许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到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969年秋天,兰新路上
阅读《白杨礼赞》选段(甲)与作家袁鹰《白杨》的散文(乙),完成1——6题。
1.甲段摘引自《白杨礼赞》,作者____________。按照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所见、所感,将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在文中用―‖‖标出来。2.甲文中能概括作者所见的是第________句。
3.甲段写黄土高原与全文礼赞白杨树有什么关系?
4.油画,色彩浓重;水墨画,色彩淡浅。如果以油画、水墨画来比拟《白杨》和《白杨礼赞》,你认为《白杨》是_________画,《白杨礼赞》是___________画。
5.甲文题目中―礼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白杨》和《白杨礼赞》一样,也有象征意义,它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杨礼赞》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篇文章同是以白杨为题,但所象征的各不相同,对这点,你怎么认识?
五.写作实践: 以梅、竹、粉笔、蜡烛、松或其它你喜爱的事物,任选一个事物,写一个小片段,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
荷-高洁、松-坚贞、竹-气节、梅-坚韧
象征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自主学习
1.师:本文题目为《白杨礼赞》,请同学们说说看―礼赞‖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语又告诉我们本文的基调是什么呢?
生:答―礼‖为敬礼,致敬,―赞‖是赞美,因而本文以崇敬的、赞美的作为基调。2.朗读,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的内容贯穿起来。)
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同学们思考本文的线索也就是本文的―神‖是什么呢?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本文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
同学们在你们的作业本上用简笔画下白杨树外观结构并标明其特点。
叶:片片向上
枝:笔直、紧紧靠拢
干
笔
直
皮:光滑、有银色的晕圈
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
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
(1)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
(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为下文作铺垫。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深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体会排比和反问的表达作用。明确: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反问的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4 小结:第8段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深化了四个反问句的意思,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四)动脑:研读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阅读课文第五部分。
2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思考:回顾我们曾经学过的周敦颐的《爱莲说》其中有写到菊、牡丹,结合刚才我们所说的楠木的作用说说他们在文中的作用。明确:菊与莲形成正衬,牡丹与莲形成反衬。
与心灵对话
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仿照以上句子写几句话。
板书设计
白
环境之美
杨
不平凡
形神之美
树
象征之美
2.写作实践:
以梅、竹、粉笔、蜡烛、松或其它你喜爱的事物,任选一个事物,写一个小片段,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
3.指导写作:以粉笔为例,先说说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相似点。然后说说思路,最后写作。
(听、说、读、写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读写结合相辅相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
品味语言,写法:
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
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
同学们,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那矛盾的《》将带我们走近白杨树的生命世界,让我们感悟白杨树的生命之美!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10月东渡日本与党失去联系,1930年回上海后和鲁迅一起参加左联、反击国民党文围剿。抗战期间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主编(文艺阵地)杂志。(1940年到延安鲁艺讲学,后又到重庆、香港等地,坚持和平,反对内战,反独裁。1948年到达大连,后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中国文艺联合会副主席。作协主席。)建国后历任文化部长,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常委、四届、五届副主席。(1981年3月31比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他的党籍。)和鲁迅、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灿烂明星。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
(二)写作背景
1940年前后,延安抗日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顽强战斗,多次粉碎敌伪的―扫荡‖。这一年,茅盾应朱德同志之邀来到延安。
他耳闻目睹延安抗日军民的生活和革命精神,从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中华
民族远大的前途。当他在西北高原上看到 ―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地对抗着西北
风‖的白杨树时,他似乎找到了一种感情的寄托,对白杨产生了特殊的情感。
他把对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深挚感情全部倾注在白杨树身上了。
于是创作了《白杨礼赞》。讨论,文中写对高原的―雄壮‖―伟大‖―单调‖―恹恹欲睡‖两种感觉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总结:正反衬托:正,生长环境 雄壮 伟大。白杨树还是值得赞美。
反,离开白杨树还是单调,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1)
蜡烛,光明磊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以使人联想到甘于奉献的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2)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可以使人联想到坚强不屈的精神,因此梅花是品质高洁的象征。
找一找,哪些词语表现出揭示的意思一层比一层深?―不想到‖―一点也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
齐读第八段,直接交代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为什么?
5读第九段,作者用什么树木和白杨树形成对比?楠木象征哪类人?(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
那作者赞美白杨树,是不是就表达出作者热爱民众、赞美民众。
总结全文:
开篇点题--生长环境 正:伟大 反:单调-–外在形态、内在气质-象征意义 农民 哨兵--对比,再一次赞美
主题思想:本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共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赞美之情。
(五)思维拓展 体会画线动词的表达效果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扑‖与―奔‖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准确的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也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
2.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
《白杨礼赞》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以作者行踪为顺序,赞美白杨树不平凡为线索的结构特点。
2、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文章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学习本课运用的的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3、通过品读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4、运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练习。教学重点
1、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
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歌曲中有这样一句话“小白杨和我一起守边防”,我们可以听出这首歌歌唱的并不仅仅是小白杨,而是守卫边疆的战士。那早在半个世纪以前,茅盾先生也写过一篇关于白杨树的文章,他想通过白杨树赞美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白杨礼赞》。
二、作家作品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10月东渡日本与党失去联系,1930年回上海后和鲁迅一起参加左联、反击国民党文围剿。和鲁迅、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灿烂明星,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三、介绍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10月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择富有象征意义的白杨树来托物抒情。明是写树,实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四、初读感知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大毡(zhān)开垦(kěn)主宰(zǎi)坦荡如砥(dǐ)潜(qián)滋(zī)暗(àn)长 无边无垠(yín)诸(zhū)如 倦(juàn)怠(dài)婆娑(suō)恹(yān)恹(yān)欲睡
丫(yā)枝 虬(qiú)枝 参(cān)天 初融(rónɡ)秀颀(qí)地壳(qiào)晕(yùn)圈
2、解释下列词语。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 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捕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8)秀颀:美而高。颀,高。
3、解题:何为“礼赞”? “礼赞”表示崇敬和赞美。
4、朗读课文,请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思考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明确:
⑴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⑵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⑶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⑷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⑸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抒情线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研讨课文:
1、同学们,刚才我们说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下面听课文录音,思考:
1)作者从哪几方面来赞美它的“不平凡”?
析:①从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来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课文的2、3、4三节)这是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板书)。
②从白杨树的外部的形象,来赞美白杨树“决不是平凡的树”。(课文的5、6两节)这是白杨树自身的“形美”(板书)。
③从白杨树内在的气质,来进一步赞美“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并点明赞美白杨树的原由。(课文的7、8两节)这是白杨树内在的“神美”(板书)。
2、读一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
讨论、明确。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中心大意是: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六、小结
全篇脉络清晰,一线串珠,层层推进,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这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的“神不散”有很大关系。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的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面前,真是一篇难得的好范本。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
1、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 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2、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
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做反衬。
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作铺垫。
3、动手在第三部分文中找一找体现白杨树特征的词,并把它们标记下来。想一想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外形:干:“笔直”、“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枝:“笔直”、“一律向上”、“靠拢”、“绝不旁逸斜出” 叶:“片片向上”、“没有斜生”、“更不用说倒垂” 皮:“有银色的晕圈”、“淡青色” 的光泽 色彩:“银色”“淡青色”;
风格(气质):“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作者从干、枝、叶、皮等四方面有顺序地刻画了白杨树的外形,表现了白杨树的外形美,突出了白杨树正直、倔强、不屈不挠的特点,内在的精神更美,从而来赞美白杨树“绝不是平凡的树”,为下文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做铺垫。
4、读一读第四部分7、8两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看一看句法有何变化。句法变化是①只觉得②不想到③竟一点也不联想到④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句法中有异。点破象征意义。
(2)提问: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
第一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 由树联想到什么,为下文做铺垫。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四句从白杨树的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作者安排四个反问句组成排比句,内容上从树→农民→哨兵→精神和意志,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即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
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3)提问: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4)第8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进一步解释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礼赞”白杨树的原因。
第8段用“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板书)把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具体化。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借物咏人的写法就是象征手法。
5、读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提问:“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2)提问:“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明确。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术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村实指人——“贱视民众”(国民党反动派)的人。
(3)提问:把白杨树和捕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讨论,明确。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6、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二、精读探究
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与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热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 又有区别:(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
(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2、“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说:贵族化的桶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3、提问:课文语言运用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说。
讨论,明确。特点是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三、课堂总结:
《白杨礼赞》是我国现代散文园地的一篇力作,也是茅盾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遗产。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魁力非同小可。文章以“我赞美白杨树”开头,以“赞美白杨树”结束,中间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三方面突出了它“不平凡””的特点,并再三赞美它“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然后紧扣这“不平凡”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树及人,道出了它的象征意义,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 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
朴素是一种美
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 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白杨礼赞 练习 篇5
班级姓名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主宰()倦怠()地壳()恹恹()....
晕圈()婆suō()qiú()枝秀qí().
2.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平坦得像磨刀石(2)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3)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4)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3.下面这段话在表达上有多处毛病,请选择四处用规定符号在原文上修改。....
百年奥运,百年梦想。为举办北京奥这会,是中华儿女多年的期盼;为北京奥运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所有中国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这激发了我市两位作者——韩松宇、管春平创作长联的。该长联上下联分别为1004 个字,共2008 个字。总字数与今牛的奥运会一致。上联开头为“奥运复兴”,下联开头为“北京盛会”,相互对称,该联采用了楹联传统的工整、平仄等手法,再一次重现了百年奥运所走过的路程,表现了传统奥运的中华儿女精神,整个创作历时半年,宣纸700余张。
4.语言品析
(1)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体会句中动词“扑”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一组句子,你认为哪一句用在文章中比较合适?为什么?
A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
B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黄土高原与全文礼赞白杨树有什么关系?
6.作者认为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又认为“决不是平凡的树”,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联系课文说说白杨树象征什么,白杨树和象征物之间有何共同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白杨礼赞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散文的有关知识,把握散文的特点;
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3、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4、领会、感悟课文赞美的北方抗日军民积极向上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1、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把握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讲解课文,引导把握白杨树的象征精神,体会作者热爱北方抗日军民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对北方抗日军民的歌颂原因,把握我们民族的精神特质。教学重点、难点:
1、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及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章优美,凝练的语言;
3、理解课文象征手法的运用、排比和反问的运用;
4、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军民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白杨礼赞》,为什么用“礼赞”这个词语呢?作者又是如何“礼赞”的呢?文章的标题可否换成“白杨赞”“颂白杨”呢?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学习现代著名散文家茅盾的《白杨礼赞》。
一、课前反馈
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1.注音
毡子(zhān)开垦(kěn)外壳()主宰(zǎi)坦荡如砥(dǐ)潜滋暗长(qián)无边无垠(yín)诸如(zhū)倦怠(dài)婆娑(suō)恹恹欲睡(yān)丫枝(yā)晕圈(yùn)虬枝(qíu)参天(cān)初融(róng)秀颀(qí)2.词语解释
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楠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秀颀:美而高。颀,高。3.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二、展示目标:
1、了解作者简况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三、自主探究:
1、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概括文章每节的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2.读课文、用笔勾出作者直接礼赞白杨的语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赞美白杨树?
3.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4.有感情的朗读第5自然段,说说这段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四、合作交流
五、课堂展示
1.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 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收尾。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2.读课文、用笔勾出作者直接礼赞白杨的语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赞美白杨树?
『学生活动』直接读出作者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用课文中的语句』作者反复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时,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明确:写白杨树的外形表现白杨树的不“不平凡”,重点研读第5节
主要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总:力争上游,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分:
干:丈把高„„ 枝:向上,靠拢„„
倔强挺立,叶:向上„„
不屈不挠,皮:光滑,淡清色„„
力争上游
总: 这„„
讨论文中那些词语表现了“力争上游”?它们和“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有联系吗?
总结:词语:向上,靠拢,一束„„ 通过写白杨树的外形来表象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进而赞美白杨树 “不平凡”。
六、课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倔强(jué qiáng)
恹恹欲睡(yān)B.外壳(kě)
无边无垠(yín)C.参天(cān)
坦荡如砥(dǐ)
D.秀颀(qí)
错综(zōng)
虬枝(zhā)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B.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的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罢? C.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D.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赞美白杨树,就由于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B.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C.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D.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4.选出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
A.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B.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C.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D.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5.《白杨礼赞》的作者是________,他的原名是________。他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短篇小说的代表有《________》和《________》。
七、教学反思
第二教时(总第2课时)
一、学前反馈
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展示目标:
1、体会排比、反问的运用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
2、品味准确、凝练、变化多姿的语言
三、自主探究
1、第1自然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第2自然段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景色的?看似与白杨树无关,它是不是游离了文章的中心?
3、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4、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5、归纳本文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四、合作交流
五、课堂展示
1、第一节:点明题旨,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崇敬之情,总领全文。
独句成段,从内容上讲,首次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点明礼赞的原因,赞美之情破空而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结构上讲,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2、第二节: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本节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景色的?看似与白杨树无关,它是不是游离了文章的中心?
从高原的外形、色彩、给人的感受等几个方面来写。
外形特点是——大、平、高;色彩特点是——黄绿错综;给人的感觉是——“雄壮”“伟大”
这样写的目的有二:⑴展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⑵暗写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铺垫。
3、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
4、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5、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课堂检测
阅读《白杨礼赞》选段,完成1——4题。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1.文中“坦荡如砥”形容的对象是高原的_____________(空旷、辽阔、平坦)。2.第二段描写高原的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二段的第一个和第三段破折号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 4.你怎样理解第三段?“普通”和“不平凡”这两者在文中是怎样统一起来的? 5.文中写出高原辽阔的词语是________,写出高原平坦的词语是________。6.概括描写高原特色的句子是________,其关键词语是________。
7.文中“雄壮”、“伟大”、“单调”都加引号,这三处引号的作用都是________。8.先描写高原的“雄壮”、“伟大”,然后写出景色的“单调”,就赞美白杨树来看,这是采用了下列写法中的()
A.欲抑先扬 B.对比烘托 C.欲扬先抑 D.反衬照应
9.简要概括文段赞美高原“雄壮”、“伟大”的目的。答:_____________ 10.联系全文,概括出作者描写高原景色的两个目的。(1)____;(2)_____。11.给本段文字划分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参考答案:
1.C 2B 3.A 4.B5.茅盾沈德鸿 子夜 林家铺子 春蚕7.(1)扑(2)翻(3)涌 1.平坦
2.(1)交代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3.第二段的破折号表示解释,第三段的破折号表示话题的转换。
4.伟大和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以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来说,它当然极平常,“极普通”;但以它的外形美,尤其是它的内在美来说,它又是不平凡的。两者就是这样统一的。5.无边无垠坦荡如砥6.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绿错综7.强调(着重指出)8.C 这样写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9.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10.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暗写西北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做准备11.A
【2白杨礼赞概述】推荐阅读:
《白杨礼赞》05-17
白杨礼赞象征07-27
白杨礼赞教学实录10-12
白杨礼赞预习教案设计10-09
白杨礼赞读书笔记心得体会05-14
现代文阅读《白杨礼赞》附答案07-27
初三课文白杨礼赞练习题10-20
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4 《白杨礼赞》05-23
生命礼赞11-04
国学礼赞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