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案(精选12篇)
白杨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从部编本教材双线组元的角度看,这一单元的内容是不同类型的散文,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这一单元的语用训练点是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过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文章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全文的写作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情感由“单调”转向对白杨树“傲然”耸立的惊叹;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其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其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树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以“高声赞美白杨树”收束全文。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总体目标提到: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学段目标提到: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4.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在各种阅读方法中自如切换,整体感知文本、圈点勾画重点语句的意识已具备,理解能力也不断提高。本单元散文多样化,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触发学生多方面的情感体验。但作者茅盾和《白杨礼赞》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都距离学生生活的这个时代比较远,要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学生贴近那段历史,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也绝非易事。
【学习目标】
1.品读精美句段,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
2.朗读品析重要语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激发昂扬向上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树,它在春季里吐芽冒枝,夏日里繁茂成荫,秋风里落叶飘零,冬雪中笔直挺立,它,就是寻常可见的白杨树。有一位作家,却在散文《白杨礼赞》中称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二、初读知情。
白杨礼赞,礼赞白杨,礼赞的含义是心怀敬意的去赞美。茅盾先生在开篇第一句话就写道“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文中多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语句,请你勾画出来,并说说这些语句分别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三、精读品树
在我们看来,寻常可见的白杨树,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的不能更平凡,茅盾先生却一而再,再而三,热情昂扬的去高声赞美白杨树是不平凡,让我们将目光投向精美语段,去寻找去体味茅盾先生笔下白杨树的不平凡。
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第2段至第5段,可以这样交流思考成果:“我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处可以选择段落、句子或者词语)感受到白杨树的不平凡,因为……”
要求:1.默读思考,圈点勾画关键段落、词句,做好批注。
2.小组交流后展示风采。
四、深读悟“法”
茅盾先生不遗余力的去赞美白杨树,仅仅是因为它不平凡的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吗?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话题,自选下面的话题对文章第7段至第9段进行文句分析,挖掘白杨树身上更深层的“不平凡”。
着眼于“修辞手法”,品味白杨树更深层的“不平凡”。
着眼于“写作方法”,品味白杨树更深层的“不平凡”。
着眼于“句式运用”,品味白杨树更深层的“不平凡”。
要求:
1.默读自主思考,圈点勾画做好批注。
2.小组交流充分讨论后,推荐一名代表展示本组风采。
五、结课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孕育着它,力争上游、笔直挺立、紧靠团结的姿态凸显着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品质滋养着它,它不是平凡的树!绝不是平凡的树!我们要同茅盾先生一样,高声赞美它!让我们高声赞美这不平凡的伟大的白杨树吧!(在铿锵有力的读书声中结束。)
白杨教案 篇2
一、教材解读
《白杨》这篇课文是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儿童学家袁鹰的一篇散文佳作。
作者以西部“浑黄一体”的大漠为背景, 以疾驰在荒漠上的客车为舞台, 以两个孩子极富天真的争论和爸爸极富哲理的谈话作为主要内容, 叙述了白杨在西部地区的生长状况, 隐喻了第一次西部大开发的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坚定信念与崇高精神。作者犀利的笔触、敏锐的目光和今天西部大开发的时代热潮不谋而合, 那几棵迎风成长的小白杨, 将是第二次西部大开发的生力军, 现在学习这篇课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文以“白杨”为线索, 段落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 课文开篇入题, 展示了一幅恢宏的西部风景图, 作者用“白茫茫”、“浑黄一体”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画面的背景, 而突出前景的是高大挺秀的白杨。这幅画为下文爸爸望着白杨出神, 孩子们看到白杨争论, 以及爸爸借介绍白杨的特点来表明心志埋下了伏笔。接着爸爸由白杨高大挺秀的形象, 联想到白杨“坚强不屈”的三个特点, 这实质是在借白杨来勉励自己, 显然又为下文“教育孩子学习白杨”一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爸爸介绍白杨、表达志向的话比较深奥, 孩子们还不能完全理解, 但白杨的优秀品质已播种在孩子们的心田中。课文最后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 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收笔, 画龙点晴, 升华了主题。
本篇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 作者的匠心在于通过赞美白杨的品质, 以颂扬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伟大精神。文中爸爸借物言志, 表白心迹的二、三两段应是教材的重点, 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 领会作者写作目的重点, 因此, 对文章二、三段的阅读理解应是课文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所提供的信息中, 找到白杨的生长特点和文中人物爸爸的精神面貌相关联的契合点, 便是教师教学的难点, 也是学生学习领悟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设想
1. 教法设计体现以下几个要点:
(1) 以培养学生语感能力为核心, 以读书内化为主线。
(2) 着力多读, 采取多种形式, 提高阅读效果。如整体感知课文时范读、轻读, 研读感悟课文时默读、标记读, 总结欣赏课文时表情诵读, 积累借鉴课文时速读, 以及重点段落 (12节) 反复读, 对话部分角色表演读, 等等。
(3) 强化“两根柱子一条龙”的教材特点。三节课要设计好阅读坡度, 让学生“读进去”, 重点段落反复阅读时, 强调让学生“记得住”, 造句写话时着力“运得出”。
2. 学法指导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 自学初读, 交代学法。教师要提示学生在自学课文时, 先初步通读, 划出生字词, 借助课后拼音读准字音, 达到读通读顺。然后逐节阅读, 想一想每节写什么意思, 连接每节意思, 想一想全文写了件什么事, 最后把自学中的疑难问题标注出来, 在下一步学习课文时逐步解决。
(2) 研读感悟, 教给学法。在精读课文时, 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
听一听:听课文录音, 进行整体感知。
看一看:仔细观察荒漠中高大挺秀白杨课件画面与插图, 循像明文, 感知白杨的品质。
画一画:标出疑难点, 质疑解难。
想一想:先理清爸爸神情变化线索:出神———微笑———严肃———深思———微笑, 体会爸爸内心的思想感情。
记一记:对于重点背诵段落 (12节) 先记爸爸神态变化句子, 然后按叙述白杨特点的三句话记忆:“直———高大———服从———需要———坚强不屈”。学会边读边过“电影”, 边过电影边背诵。
(3) 点拨提示, 讲清学法。学生学习本文的难点是理解文章隐喻之意, 这也是教学的关键点, 对此, 教师应给予关键点拨, 讲清学法。设计过程如下: (1) 先读后想:文章描写白杨生长的环境怎样?生长有何特点?爸爸在哪里工作?工作条件怎样? (2) 边想边读, 逐步感悟:白杨与爸爸 (边疆建设者) 有何共同之处?文章写的是白杨, 实际上是写谁?
三、教学主要环节设计
针对文本借物言志、以物喻人的特点, 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 引导初读, 整体感知。
《白杨》是一篇优美的文章, 它的美是整体的美, 而学生感知事物也是从整体开始的, 所以初读课文时应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 初步感知课文整体美的轮廓。本环节安排以下三个教学程序:
(1) 情境创设。实施要点:语言策略, 媒体策略, 直观图片, 引生入境。导入新课时, 教师语:“同学们, 在我们淮安城乡, 尤其是乡村的房前屋后, 路旁河堤栽植着一种生长快, 生命力强的树木, 谁能知道这种树的名子吗?”教师板书课题:白杨。接着再语:“今天, 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 随着我们淮安籍的著名作家袁鹰乘着西去的列车, 去新疆的戈壁滩上看看生长在那里的白杨树和扎根在那里的边疆建设者们。”接着播放课文录音, 激趣导入, 由读入情, 以情助读。
(2) 自学设疑。实施要点:主体性原则, 先学后教, 设疑批注, 四点到位 (动眼、动口、动手、动脑) 。教学时, 学生自学课文, 教师交代学法, 识写分流, 随文识记, 重在读书, 读通读顺, 连节成篇, 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边学边想, 边想边注, 标注疑难问题后续读中感悟。
(3) 合作探究。实施要点:民主性原则, 参与性策略。教师检查教学效果时,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进一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然后再逐节阅读, 搞清每节大意, 再默读全文, 想一想, 议一议, 作者是怎样围绕“白杨”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
2. 引导精读, 理解感悟。
这一环节, 主要任务是精读课文, 感悟同化语言文字, 一要循文明像, 一边精读, 一边展开联想, 明了课文意境。二要体情悟道, 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体察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悟借物喻人的语言表达形式。本环节着力以下两点: (教学重中之重)
(1) 研读感悟。
实施要点:发展性原则, 读悟结合, 深究有度。在本课阅读指导中, 应化繁为简, 围绕文中三个问句, 以读代讲, 以悟代教。
教学第一段时, 利用文中“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通过读议, 感知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 以及茫茫戈壁、浑黄一体的恶劣环境, 初步感悟白杨顽强的生命力。
课文第二段, 通过简洁而又绘声绘色的不同人物语言, 来介绍白杨树的生长特点。教学时, 可采用角色表演朗读, 有条件可以试演一幕小话剧, 让学生入情入境。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 文中两个孩子和学生的年龄相仿, 语言相似, 很有亲和力, 非常便于学生读入书境。教师在此要特点注意评价引导, “言为心声”, 指导学生准确、规范的使用课本的语言去说话。
在学生读入书境之时, 教师可适时从哥哥的话:“为什么它这么直, 长得这么高大?”这一问句, 通过反复朗读爸爸说的三句话, 循文明像, 塑造白杨高大形象, 进而感悟出白杨的品格。
教学第三段时, 利用文中“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么?”这一问句变换形式反复朗读, 特别是要抓住第15节中, “哪里……哪里……”“不管……总……”句子的阅读指导, 体情悟道, 由树及人, 进而理解爸爸的心愿与崇高精神。
(2) 指导点拨。
实施要点:主导性原则, 导在学法上, 点在关键时。“指导点拨”与“研读感悟”应相伴进行, 重在阅读指导上, 感悟的点拨上, 尤其是在由树及人, 赞树颂人的隐喻之意的阅读理解上。
对于文章最后一节中“几棵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喻意, 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动画加以点拨理解, 设计小树在风沙中长成大树, 来体会爸爸对子女们寄于的殷切期望。
3. 引导熟读, 积累借鉴。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熟读课文, 积累借鉴, 迁移运用文本材料和言语经验, 其程序有二:
(1) 信息储存。
指导学生背诵第12节。操作方法是抓住“直、高大、服从需要、坚强不屈”等关键词, 以形助读, 以读显形, 熟读成诵。
(2) 品评借鉴。
白杨同志故乡行 篇3
10月11日上午10时许,白杨同志在《芙蓉》杂志主编康濯的陪同下,风尘仆仆,从长沙来到了汩罗县委招待所,一同前来的还有从维熙、戈壁舟、蒋子龙、刘绍棠、邓友梅等10多位作家和诗人。白杨同志衣着简朴,衣领上系着一条白色的沙巾,显得那么雅致大方,但又保留着一位明星的魅力。我将这几位文坛名流,引到休息室后,一面稍事休息,一面向来宾们简单地介绍了汩罗的情况。白杨同志听了频频点头,她赞扬家乡人民的艰苦努力,在这一片荒丘上,仅花10多年的时间,建成一座初具规模的小城市。但又感叹地说:"要不是正碰上十年动乱的灾难,建设速度一定会快得多啰!"接着她的话题转到了同来的作家们,她风趣地说:"现在到了我的家,我应当是主人了。因此我想邀你们一道去屈子祠瞻仰,以尽东道主之责。"大家都应声道好,于是我们便驱车前往屈子祠瞻仰屈原遗址。
正值金秋时节,一路清风送爽,到玉笥山下,我们沿着石级,缓步登山,真是古刹生辉,丹桂飘香。一踏进庙门,迎面前来的是当时岳阳地区文工团的几位青年演员,她们是闻讯提前赶来迎接的。她们拉着白杨的手,亲热地喊着杨阿姨!簇拥在屈子祠门前的游客,一时把白杨同志围得水泄不通,都想一睹这位人民艺术家的风采。我陪着他们在屈子行吟的泽畔凭吊,在屈子与渔父对问的遗址缅怀,游览了骚坛、独醒亭。白杨同志一面看一面问。她的言谈举止是那么亲切,那么感人,当听到我介绍女媭祠是"文革"中破四旧被拆掉的,现在只留下了破瓦颓垣,她不禁长长地叹了口气......然后他们一行还参观了屈大夫的生平展览,最后来到休息厅。这时白杨露出了忧郁的面容,沉思片刻,眼眶湿润了。我连忙上前询问是身体不舒服吗?她低声地说:38年前我和赵丹在重庆同台演过《屈原》的戏今天我有机会来到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凭吊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可是昨天惊悉赵丹同志,因病与世长辞了,我们永别了,怎不使我百感交集?她顿时陷入了哀思。休息室一时又显得那么宁静,诗人戈壁舟触景生情,挥笔将郭沫若同志为白杨饰南后所题一诗"南后聪明绝等伦,谅曾误用害灵均,不然龟策何须用,强笑行将事妇人",书赠给屈子祠管理所。白杨在留言簿上签了名,这时已是下午2时了,虽然都没有进午餐,但毫无倦意,却被玉笥山的满坡红叶和山下江心的点点白帆吸引住了,尤其是白杨为了饱览家乡的湖光秋色,她陶醉在阵阵金风和脉脉乡情之中。
下午4时,其他作家们去岳阳了。康老陪白杨去老家东山里杨家仑(现古仑乡农科村),汽车急驶了40公里,便到了她梦里萦回的老家。这时,公社门前已挤满了人群,欢声笑语冲破了这个边远山村的寂静,白杨向乡亲们点头致意。公社副书记陈阁梅请白杨到公社休息室稍息时,便滔滔不绝地说出一些白杨同志家的情况:白杨的父亲杨云钦老人,是清代一位举人,家境富裕,乐于济贫,喜于从教,所以桑梓间很尊敬他。老人家后在北京附近农村筹办私立大学,因经费困难停办了......这些自然引起白杨思亲思乡之情。一旁的康老对白杨说,这里才是你真正的家乡。白杨连声说:感谢当地干部把我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休息片刻,便步行到东山里杨家仑,这个屋场已是公社的渔场和酒厂。只见屋场前面的鱼塘,水波荡漾;屋场后面丛林修竹,郁郁葱葱。康老说,这里真是好地脉,人杰地灵,你们两姊妹,一个是文坛名将(指作家杨沫),一个是电影明星。白杨兴致勃勃,拉着陪伴的同志,和乡亲们合影留念。接着,来到农科村支书杨南湘的家里,因是同族侄儿,白杨一进屋,侄媳妇狄南珍便亲密地喊姑姑,还说:"我在银幕上虽看到过你,可今天才算真正见到你。"白杨说:"我是人民培养的演员,早该回来看家乡的父老乡亲,今天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白杨就这样和家人叙乡情,品尝家乡的姜盐芝麻豆子茶,给乡亲们签名或送剧照留念,艺术家和父老乡亲沉浸在欢声笑语之中。
夜色冉冉降临了,行程将如何安排?康老征求白杨同志的意见,白杨同志饱含对故乡的恋意,嫣然的笑着说:"故乡美,富丰情,我觉得在家乡多逗留一会,是多幸福啊!今晚不去岳阳了,要在故乡住上一晚,来弥补我怀念故乡之情。"当夜便住宿县招待所。第二天上午8时临行前,她高兴地和前来送行的县委副书记李纯志同志及我一起合影留念,并将她信笔而成的一首调寄《桂殿秋》的词"故乡美,富丰情,老大还家始首行,醉人阵阵金风爽,脉脉湘音梦里萦",书赠给我,便乘车依依告别了家乡。
(作者系原汩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已离休)
《白杨礼赞》教案 篇4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明确:赞美之情。
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幻灯19】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幻灯20】
9、学习象征手法。
《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幻灯21】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幻灯22】
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幻灯23】
五、研读课文
1.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
明确:
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卫家乡的哨兵。
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B.视野 贱视 挺拔 积雪初溶
C.靠拢 错综 质朴 诸如此类
D.宛若 鄙视 佩服 纵横决荡【幻灯40】
(三)、对修辞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的是(C)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3.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4.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真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幻灯41】
A.比喻 拟人 拟人 对比
B.夸张 拟人 排比 拟人
C.比喻 比喻 拟人 对比
D.夸张 比喻 拟人 对比【幻灯42】
(四)、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用原文回答)
答:因为“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而且“坚强不屈与挺拔”。
2.和“伟丈夫”形成对比的词语是“好女子”,这样对比的作用是:欲扬先抑,否定了“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不同。【幻灯43】
八、课堂小结:【幻灯44】
1.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2. 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
九、布置作业。【幻灯45】
1、完成课堂目标检测。
白杨礼赞教案 篇5
一、导入新课:
激趣: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要讲清喜欢的原因)
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喜欢白杨树,歌颂白杨树,赞美白杨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先生写作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二.检查预习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开垦()外壳()主宰()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无边无垠()诸如()倦怠()婆娑()恹恹欲睡()晕圈()虬枝()参天()初融()秀颀()2.积累成语: 妙手偶得 无边无垠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
,原名是
,字
,浙江桐乡人,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
、等 三.课文研读:
1.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用笔划出作者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语句。完成课堂练习第一题
明确: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归纳:本文描写的对象是白杨树,围绕它的 的特点来写的,一共出现了
次,本文的线索是
2.作者对白杨树的礼赞并不是几句空洞的赞美词,而是通过优美的画面体现出来的,有哪些?
(生长环境,外形特征和象征意义)
3.指名读第5小节,用一个词概括白杨树的特点?(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各写了什么特点?(干,枝,叶,皮)
如此平凡的白杨树却有如此不平凡的美的形象。
4.指名读第2小节,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黄土高原)
有那些特点?(雄壮,伟大,又有点单调)
写黄土高原对写白杨树有何作用?(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课时 1.全体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回顾前一课的内容
2.本文也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来体现文章主旨的。文章哪一段揭示了文章主旨?(7,8)6.先了解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7.自由读第7小节,思考本文的句式有怎么样的特点?(反问,排比)
8.这4句反问句式意思一样吗?(逐层深入,结构相似而有变化,内容相近而不断深化,)
是如何体现文章主旨的?(由“树”→“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
9.学生朗读第9段,思考: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用意何在?文章结尾再次赞美白杨树,这已经是第五次直接赞美了,你觉得这样反复赞美是否累赘?
(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结尾再一次直接赞美白杨树,既使首尾呼应,更加强了自己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10.总结全文
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分别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和内在精神三个方面来赞美,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11.拓展练习。
古往今来,赞美牡丹、菊花、莲花的诗文可谓多矣;而对绿叶的赞美却鲜有所闻。或许有人说;绿叶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呢?既没有鲜艳的色彩,也没有婀娜的姿态。其实,花儿之美,是整体关。如果没有绿叶的陪衬它便会显得单调刺目,正因为有了绿叶,它才构成一个美的和谐,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绿叶长在鲜花之下,总是谦逊地低着头,从来没有趾高气扬过。它不在意行人的注目礼,即使听到行人一味赞美鲜花而冷落自己的时候,也毫不嫉妒,依然兴致勃勃,忠于职守。
绿叶的生命虽然短暂,然而,它却把自己的一切完完全全地奉献给了大自然。“年轻”时,它生机勃勃,青翠欲滴,把空气中对人体有害的二氧化碳,转化为人类必须的氧气;“年老”时,它脱离母体,投向大地的怀抱,“化作春泥更护花”。
6.文章第1节把绿叶和鲜花进行,突出了绿叶的 作用,表现了绿叶 的性格。
7.第2节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绿叶的 和.8.第3节表出了绿叶 的精神。9.本文和《白杨礼赞》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点是: 把下列词语和它所形容的对象用线连接起来。①坦荡如破 A.高原的色彩 ②无边无垠 B.高原的平坦 ③黄绿相间 C.白杨树的高大 ④伟岸朴质 D.高原的辽阔 ⑤参天耸立 E.白杨树的品格
12.指导写作。
重要白杨教案 篇6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重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4、体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难点)
5、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精神。
二、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2、读通读顺课文,了解课文梗概。
3、搜集资料,对中国西部建设有所了解。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他们讨论的中心话题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分角色朗读)(板书课题)
2、白杨生长在什么环境下,长得如何?用文中的语句说一说。
3、多媒体出示大戈壁图片,让学生真正感知环境的恶劣。(谈体会)
4、教师激情描述: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然而,就在这么荒凉的地方,白杨树却长得高大挺秀。
带着赞美、热爱之情朗读第1~3自然段。
二、品读,理解白杨品格特征
理解“高大挺秀”,出示哥哥的问话,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1、小组交流;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思考:共有几句话?从中又发现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可用四字词语来概括)
2、交流研读,教师随机引导。
3、师生交流总结归纳
(1)出示句子: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①比较句子,说说“从来”让你读到了什么。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白杨树就这么直。
②白杨树一直以来就这么“直”的特点。
(2)出示句子: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①据词想象,哪些地方需要白杨树呢?白杨树还会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长呢?完成填空。
()需要它,它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②小结: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山坡还是戈壁,哪儿需要白杨,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白杨树的适应性非常强,忠诚无私,尽职尽责。(3)出示句子: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引读:遇到风沙,白杨树是„„ 遇到雨雪,它还是„„ 遇到干旱,它仍然是„„ 遇到洪水,它依旧是„„
无论面对怎样的自然灾害,白杨树总是„„
②用一个词来说说白杨树此时给自己的印象。(坚强执著)③带着敬佩之情读好句子。
3、小结: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让我们感受到了白杨树顽强的生命力,坚强不屈的品格,白杨树虽然身处茫茫的大戈壁,但它依然长得如此“高大挺秀”,所以文中称白杨树是戈壁滩上的——“卫士”。
4、指导抓住关键词语背诵这段话,看谁背得又快又好。
三、悟读,领会爸爸的心思
1、过渡语: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那爸爸的脸为什么变得严肃起来呢?请同学们齐读第13自然段。
爸爸的“心”到底想的是什么呢?孩子们还小,不知道,那么他们知道什什么呢?(课件出示第14自然段)不知道什么?(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把我们接到新疆来?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那你明白爸爸的心思吗?
课件出示,完成练习:
(1)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饥饿 艰难),还是(寒冷 困苦),他总是那么(坚强)那么(执着),不(抛弃)也不(放弃)。(2)
戈壁需要白杨,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
边疆需要(建设者、保卫者),(建设者、保卫者)就在这里扎根。
2、学习写作方法:托物言志
3、爸爸的愿望能实现吗?爸爸又陷入沉思。(理解“又沉思”的原因)
课件出示: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高大的白杨树”指的是——爸爸,像爸爸一样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几棵小树”指的是——我们,边疆建设者的后代。
(这里好像在说白杨树,实际上是说爸爸自己扎根在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儿女像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祖国边疆的栋梁之才。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4、学习写作方法:借物喻人
四、引申学习,展望未来
课件展示优秀的新疆建设者及现在的新疆,播放<<小白杨>>歌曲。
五、观看有关西部建设的影视资料。
《白杨》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本课生词:“陷入、粗壮、枝干、分辨、大戈壁、清晰、浑黄一体”,理解“浑黄一体”。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那段话。
3.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4.体会课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学习用关联词语“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练习写话。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和白杨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请用响亮的声音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师:课前我们进行了预习,有没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
出示词语:枝干、抚摸 、清晰、介绍、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戈壁
指读、齐读。
(2)师:我们来看这个词,(点击课件,词语 “大戈壁”变红)谁来介绍一下大戈壁?学生交流。
(3)生根据课前收集有关大戈壁的资料进行交流。
(4)师:文中有一段话描写了大戈壁,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谁来读,大戈壁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5)生抓住这一自然段中“茫茫”和三个“没有”体会大戈壁的广阔和荒芜。
师:出示戈壁图片。这里就是大戈壁,大风刮起时,黄沙漫天,分不清天和地的界限,天地间一片黄蒙蒙,用书上的一个词形容就是“浑黄一体”。
师:谁来读,读出你的感受来。齐读一遍。
三、感悟、学习、练习
(一)白杨树的特点
师:荒芜的大戈壁上寸草难生,却生长着一排排郁郁葱葱的白杨树。
1.师: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请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写下你的感受。
2.师:谁来说一说?指名回答。根据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3.学习12自然段
预设:根据学生回答的语句,来引导学生朗读理解。
预设一:如果学生说到第一句
(1)第一句
师:“从来”是什么意思?看出,白杨树一直就这么直。
预设二:如果学生找到第二句
(2)第二句
师:谈谈你的感受。能从文字的背后读出白杨的适应性强,生命力强很了不起。
师:同学们来想像一下,白杨树可能会生长在哪儿?把哪儿换成具体的地方,谁来试一试?
出示补充句式
( )需要它,它就在( )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 )。
师:的确,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不管是山区还是戈壁,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它的生命力实在是太顽强了。
预设三:当学生说到第三句时
(3)第三句
师:把你的体会读出来。(教师进行引读)
师:是啊,遮天蔽日的风沙袭来,白杨树总是——
当持续数月的干旱还在继续,白杨树仍然是——
但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白杨树总是——
师:此时,你对白杨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自由练习,指名读。
师:让我们一起把这种感情融进我们的朗读中。
女同学,这就是茫茫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读!
男同学,这就是像卫士一样守卫祖国边疆的白杨树,读!
小结:把心放进去入情入境地读,想像画面读,就能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
师:学到这里,相信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形象已经印在了你的脑海中,现在,大家试着把这一段背下来!好,开始!
师:谁来试试?还有谁想来背?大家都想背,我们一起来吧!
(二)爸爸的心
师:同学们,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吗?他在表白着什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1.师:现在同学们拿出你收集的资料,和同位交流交流。
2.师补充资料图片,进行文字介绍。
3.师: 孩子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吗?你知道吗?
师:孩子们知道爸爸接他们到新疆读书,他们知道爸爸为什么让他们去新疆读书吗?你知道吗?
师:孩子们知道到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他们知道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吗?你知道吗?
4.爸爸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像白杨一样长大以后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5.师:出示今日美丽新疆图片。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边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像白杨一样,都是边疆的卫士。我们的边疆建设者,他们就是这样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世世代代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6.作者只是在赞美白杨吗?是的他是在通过白杨树赞美像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树似人,人如树,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借物喻人”。
7.出示爸爸的话再读,加深朗读。
师:同学们再来读爸爸的话,读出赞美之情!(齐读)
8.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建设者,谁来说一说?
师:现在就让我们像作者一样写几句话,来赞美这些建设者?
交流汇报。
白杨 教案 篇8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白杨本质特性和爸爸的心愿。难点:领悟爸爸的心愿。【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
1.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2.准备一幅能够分步拼贴的教学挂图和幻灯片。【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呢?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老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分辨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课内练习:
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
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消失()
3.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三个问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小黑板出示: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
1.列车在哪儿前进呢?齐读第一小节,读后回答: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在这样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车。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齐读第三小节,读后回答:大戈壁上的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最高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老师在大戈壁的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5.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6.过渡:兄妹只知道白杨很高很直,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当哥哥提出这问题时,爸爸的脸色有什么变化?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三)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14小节。读后小黑板上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3)老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2.小结,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三部分。
1.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2.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3.引读16小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4.引读17小节。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读18小节。读后讨论:(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作者仅仅就是写小白杨吗?
6.老师在大白杨树的旁边贴上两棵小白杨树。
(五)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六)布置作业
1.造句:(1)哪儿……哪儿……
(2)不管……不管……总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
教学反思: 白杨 教学设计二(2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 ~~”标出。(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2)出示三个问句。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Δ”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一)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1.默读1~4小节,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2.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挂图。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
3.学习文章的5~13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2)学生分角色朗读。
4.学习文章第14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5.学习第15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二)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1.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
2.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1)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2)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3.学生交流讨论。4.理解爸爸的心。
(1)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①指心脏。②指思想、感情等。
(2)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心情、心思、心愿。
(3)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4)老师小结:
三、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
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白杨》优秀教案 篇9
1.学会生字新词;会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理;教育学生服从祖国需要,勇于战胜困难。
3.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重点】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是怎样表白自己的心情的。
【教学难点】
1.爸爸介绍白杨一段话的含义。
2.人与树的联系。
【课前准备】
1.教具:幻灯片两张。(或一块小黑板,一幅教学挂图)
2.布置预习:
①运用工具书,自学本课生字新词。(了解“大戈壁,戈壁滩”两个词;理解“茫茫”、“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卫士”、“出神”等词语。)
②分段。找出疑难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步骤】
一、解题。
二、简介作者和背景。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整体了解)
四、检查预习情况。
五、学生质疑,释疑。
心中的白杨 篇10
想想最近时间一连串的挫折、不顺,特别是考试的不理想,喉间又涌上了几丝痛楚的哽咽。小河静静地流,毫不懈怠。条条河流归大海,可我的归宿在哪里?
茫然地看着熟悉的小河,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不知所措。忽然有一株树的倒影映入眼帘。抬头看,那株小白杨,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这,不是茅盾先生笔下“英勇斗士”的形象吗?风拂杨叶,哗哗作响。白杨,你是在可怜我,你是在安慰我,还是在鼓励我?
不知为什么,傍晚时分,天又阴暗了下来,一如我那灰色的心情。夜间,暴雨骤至,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次日清晨,许多人跑向村北小河。我也走过去,见那株白杨昨夜被狂风吹折,倒在小河中。
有个老人,背着手,在小树旁踱了几圈,看了看说:“扶起它,兴许还能活。”于是小心翼翼地把它扶起。我摸着断痕,那儿有黏液渗出。白杨啊,这可是你流的泪?
那棵小杨树到底能不能活?我心里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惑着,过了几天,我再去小河边,那株白杨的叶子已经微黄,有几片飘落下来。可怜的白杨树!从此,我不再去河边——我不愿,也不忍看到白杨死去的惨景。
转眼又到了春天,那一次我去小河边散步,将近小河,受内心某种微妙感觉的驱使,我抬起头,把目光移向那株白杨。那白杨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依然是笔直的干和枝,依然是那么挺拔耸立。那初抽的新叶,似乎比以前更绿更亮。树干上还带着伤痕,然而正是这伤痕,明白地显示出它不屈不挠的气质!
我控制不住内心的惊喜,跨步来到白杨跟前,紧紧地盯着它,细细地打量它,深深地体会它。白杨啊,你莫不是想送我一份生活的启迪?你莫不是想告诉我顽强奋斗可以战胜一切困难?你莫不是在鼓励我要努力奋斗下去?
春风轻轻地吹在我身上,小草也争先恐后地向地面挤,我感到眼前一片光明。今后的路,我要好好地走下去……在我心中有一株白杨,一株坚韧、挺拔、不屈不挠的白杨!
美点探微
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作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起兴的手法。文章的第一段描绘了一幅阴云笼罩、愁云惨淡的景象,为下文抒发复杂伤感的心情创造了特定的环境,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正是这种“窒息”的环境烘托出作者“愤懑、凄苦、悲凉”的心情,给人一种寓情于景的感受。第二段以“小河静静地流,毫不懈怠”起笔,引起作者“条条长河流归大海,可我的归宿在哪里”的感情与联想,这也是起兴,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考试失败后的心情是矛盾的。第三段写小白杨的外形,由此作者联想到“英勇斗士”,含蓄地向读者显露了自己的心境。然后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起兴中的联想手法,以“风拂杨叶,哗哗作响”托物起兴,引起了作者的诸多联想:小白杨是在可怜我,安慰我,鼓励我?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写小白杨遭受的不幸。借写小白杨的不幸来象征作者的不幸,二者的关联较为隐蔽含蓄,使得下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深长。最后写作者散步时见白杨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它的杆和枝依旧是那么挺拔耸立。那初抽的新叶,似乎比以前更绿更亮。树干上还有伤痕,显示出它不屈不挠的品格。由此引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顽强奋斗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对待生活中出现的挫折要像小白杨一样坚韧、挺拔、不屈不挠。这同样是成功地运用了起兴的表现手法,文章的主旨也完全被表露了出来。
这篇文章写作上的最大特色就是文中多次运用起兴的手法,使感情得到尽情抒发,是一篇较好的托物起兴的文章。可见好的起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能把读者引入文章的意境之中,体会出作者所着意表现的思想感情,使读者产生旨深意长的审美感受。
课文白杨教案设计 篇11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要求阅读教学必须抓住“学习语言”这一根本。只有抓住“语言”这一本体,才能让新课标的先进理念得以充分落实。
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求教学要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在语言的学习中得以构筑的。
从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接受过程来看,它需要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接触语言符号→形成物象→提升意象→构筑思想。因此,本教学设计试图在逐层深入学习语言的基础上,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白杨世界
1、播放课件:
课件的背景音乐为歌曲《小白杨》,画面为茫茫大戈壁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
2、学生看完课件后交流感受:
⑴ 你们看到了什么?
⑵ 看完后有什么感受?
3、作家袁鹰曾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写下了《白杨》这篇课文,我们想不想跟随作家袁鹰,走进白杨树坚强而又美丽的世界?
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在于酝酿学生学习的心理场,激发学生走进白杨的`欲望和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张本。)
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提出以下要求:
⑴ 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⑵ 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⑶ 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
⑵ 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为下一步解读白杨物象铺垫。避免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阅读。)
三、解读物象,勾画白杨轮廓
1、勾画白杨生长环境——大戈壁的轮廓
师:请同学们拿起笔,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学生自读自划──全班汇报交流。
句子一: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句子二: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重点词语:茫茫;没有──没有──也没有──;浑黄一体。
2、勾画白杨的轮廓:
师: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找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重点词:高大挺秀、直、粗壮。
3、想象轮廓: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品着这样的词语,我们的脑海里里一定浮现出了一幅清晰的戈壁白杨图。请大家想一想,能把你想到的画面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吗?
(教学时主要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以上词句的揣摩与体会,想象出在茫茫大戈壁这一背荒凉景下白杨的高大挺秀。)
(设计意图:先把握“物象”,恰如郑板桥所说的画竹三过程之首:“眼中之竹”。)
四、品读意象,探究白杨神韵
1、深情朗读爸爸说的三句话,在细细品读中体会白杨的神韵:
⑴ 比较下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
① 白杨树在任何时候都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②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③ 白杨树很直。
(体会白杨树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在漫长的岁月里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始终都是这样,用一个词来说,就叫自始至终或者始终如一。)
⑵ 联想具体环境展开述说:
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当风沙狂吼着袭来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当雨雪冰冷的落下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当干旱煎熬着大地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白杨树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从而体会出白杨树生命力强、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
(设计意图:品读“意象”,正是由“眼中之竹”升华为“心中之竹”。)
五、领悟思想,构筑精神家园
1、白杨树在荒凉的戈壁中顽强地生长着,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觉得还有谁也像白杨树一样,在那里默默奉献着?
2、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心愿和怎样的精神?
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师:看来,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做无私的奉献。
3、爸爸像白杨,在你们眼里,你们觉得还有谁像白杨?你们愿意做一棵白杨吗?
《白杨》教案 篇12
1、学习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合作交流自己的见解,使这正确。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旧导新
1、导言:
同学们,你们知道白杨树吗?
(生自由谈)
白杨,又叫大叶杨,在我国北方广泛种植。其实,在荒无人烟的沙漠,白杨树也能顽强的生长。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白杨》,一同领略白杨的风采。
2、任务:
这节课要求同学们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及其生活的恶劣环境。初步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新授
1、学生按自学提示,从整体上自学全文。小组内交流,要求:
⑴ 初课课文,注意标出字音及重点词。
⑵ 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归纳课文写作顺序。
⑶ 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画出相关的语句,并逐行理解。
⑷ 白杨树有哪些特点,请用浪线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2、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⑴ 教师范读,学生段读,注意正音。
⑵ 引导学生按“望白杨──说白杨──希望孩子也成为白杨”的顺序说大意。
⑶ 生活环境:指名读相关语句。
概括特点:抓住(环境恶劣)。
重点词句:“没有……没有……也没有……”、“到处”“浑黄一体”等。
⑷ 白杨树特点:
读出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谈理解)
要点:
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
⑸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⑴ 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
(烘托作用)
⑵ 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物色?
(通过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
4、质疑解难。
三、课内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gē bì
( ) qīng xī
( ) fǔ mō
( ) jiè shào
( )
2、选词填空:
分辨 分辩
⑴ 到处浑黄一体,很难( )出哪里是天,哪里是地。
⑵ “这不是我弄坏的!”小明( )道。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
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不动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只是单纯说树吗?他还想说明什么?我们下节课再学。
五、作业
1、熟读课文,读出感情。
2、预习课后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相关部分。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
〖教学难点〗
阅读能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复旧导新
1、提问:
回顾作者的写作思路。白杨树有哪些特点?
板书:
高大挺直 生命力强 坚强不屈
2、导言:
白杨的生长不择环境,在哪里它都忠诚无私,坚强不动摇,爸爸在说完这段话之后,作者这样写到:“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表白的是什么心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3、任务:
希望同学们结合自已收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我们还要研究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新授
1、学生自读课文13~16段,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要求:
⑴ 学生带着问题,反复阅读爸爸的话,讨论爸爸要表白自己的什么心?
⑵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自己设计问题并回答。
2、针对重点句子,交流自学结果:
重点句子: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⑴ 表的是“扎根边疆,建设祖国”的心。
⑵ 这是点明中心的句子。爸爸请白杨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决心。
爸爸在新疆工作,他是服从党的需要,到边疆去的,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而且不怕艰难险阻,为建设边疆而作出自己的努力。爸爸请白杨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志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的决心,所以说是表白自己的心。
⑶ 此时此刻,爸爸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呢?
希望孩子们能像白杨树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学好本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⑷ 孩子们现在还不能完全理解爸爸的话,但听了爸爸的话后,他们懂得了什么?
爸爸和妈妈长期在新疆工作,自己也要到艰苦边疆工作学习。
父母和其他服从祖国需要到边疆参加建设的人们也是有白杨树的特点。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生命力强,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成长,贡献自己的一切。
3、学习最后一段:
结合课后3题,用提问题的方法对这段话加以理解。
⑴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
(爸爸)
“几棵小树”指谁?
(孩子们)
⑵ 为什么沉思,或沉思什么?
老一辈如何把白杨树的精神传下去,使孩子们也成为戈壁滩上的白杨,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是老一辈义不容辞的责任。
⑶ 为什么微笑?
孩子们在爸爸的教育关爱下,会像小树一样在艰苦的边疆经受锻炼,成长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实现他的愿望。所以父亲笑了。
这是对事业后继有人的欣慰的笑。反映老一辈西部开拓者的博大胸怀。
⑷ “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是说明了什么?
说明孩子们也会像爸爸那样,克服各种困难,在边疆扎根,茁壮成长。
⑸ “爸爸的嘴角浮起一丝微笑”是什么意思?
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辈的影响下,教育下,一定能扎根边疆。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他为此感到欣慰。他的微笑,也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愿为祖国作出无私奉献的志向和愿望。
⑹ “搂着”说明什么?
爸爸对孩子的爱。
⑺ 爸爸爱孩子,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和自己一样到新疆吃苦呢?
爸爸对孩子的爱是从爱祖国为前提的,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白杨那样,祖国哪里需要,我在哪里生长。
⑻ 说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
我们长大了也要像边疆建设者一样,哪需要我们,我们就在哪里扎根,为祖国作贡献。
4、质疑,解难。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6、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⑴ 借物喻人。
⑵ 人物的神态变化,即:
“出神”“沉思”──“微笑”──“严肃”──“浮起一丝微笑”。
⑶ 开头烘托作用。
⑷ 通过人物对话间接写白杨的特点。
三、课内练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背诵13~16自然段。
四、总结
同学们,恶劣的环境造就了强者。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赁着自身的特点,在茫茫的戈壁顽强的生长着。作者明写白杨,实际上却通过白杨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作者将人和物巧妙地联系,这称委婉曲折的表达方法,我们称为“借物喻人”。白杨的精神需要我们去继承发扬,愿同学们都能像白杨一样,随处扎深根。
五、作业
小随笔,描写孩子们长大后会是什么样。
【板书设计】
望白杨
高 环
大 境
挺 恶
秀 劣
说白杨 扎根边疆
白杨 生 挺 坚 建设祖国
命 直 强
力 高 不
强 大 屈
【白杨教案】推荐阅读:
白杨语文教案06-17
白杨礼赞预习教案设计10-09
白杨礼赞公开课教案11-20
人教实验版五年级语文下册3《白杨》教案09-12
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4 《白杨礼赞》05-23
《白杨礼赞》05-17
白杨派杨树11-18
《白杨》续写作文05-22
白杨礼赞象征07-27
读《白杨》有感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