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白杨》有感

2024-08-31

读《白杨》有感(通用15篇)

读《白杨》有感 篇1

读《白杨》后有感

我读《白杨》这篇课文之后有了很深的感受。

课文主要讲了一位父亲,他的大儿子和小女儿不认识白杨树而发生了争论。大儿子又问爸爸:“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父亲告诉他们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哪儿需要它,他就在那很快的儿生根发芽,并长出粗壮的枝干,而且表明自在新疆很快的“生根发芽”的决心。

白杨非常坚强,即使土地好久没下过雨,他也能很快的儿生根发芽,并长出粗壮的枝干。它不管遇到是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它总是笔直的,从来也不弯曲。

这一棵棵笔直的白杨就像守卫在边疆的解放军战士们。它们像白杨一样守卫着祖国的边疆,决不让敌人踏进我国土地一步。即使外面风雪有多大,他们也不进屋子里去来暖一暖,即使被冻得手脚冰凉,也不离开自己的岗位,即使他们被敌人俘虏,也不背叛祖国和人们,它们就是祖国边疆一棵棵高大的白杨树。

白杨树使我想到了我自己,面对困难时,经常躲避,导致了我现在的基础非常差,错别字也非常多。

现在赶快生根发芽还来得及,再不发芽就再也来不及了,多么大的困难也不被他吓到,像白杨树一样坚强不屈。

读《白杨》有感 篇2

我和白杨同志未曾谋面, 却被他的经历和他的风采所吸引———是在翻看了他的这本洋洋几十万字的大作《虎林往事》之后。白杨和白杨树一样把自己深深地扎在土地里, 不是黄土地, 而是北大荒的黑土地上。他是一个农民, 从17岁高中毕业回到家乡的生产队, 他干过刨窝、点籽、踩格子、铲地、薅草、牵套、扶犁、打磙子、跟车、割地、放牛、养猪等活, 还当过兽医、开过拖拉机, 一干就是十年。以后他再到乡政府当会计、技术员、管理员、秘书, 又到县里当水产助理员和办公室秘书, 一干又是十年。就在这二十年里, 他半工半农, 一边给公家干事, 一边还承包着自家的责任田。就在这二十年里, 他白天干活, 晚上读书写作, 竟在各家报刊电视台发稿1000多篇!1994年5月1日, 在那个劳动者的节日, 白杨挺着腰板走进虎林电视台, 成了一位职业新闻记者、业余作家和被人尊敬的拔尖人才。漫漫成才路, 得失寸心知。

翻看着凝聚着白杨二十年心血的268篇文章, 你不能不为一个业余通讯员和最基层的新闻工作者的勤奋和钻研而感动!那每篇文章都是用他扎实的脚步铺就的, 用赤热的心血熬制的。难能可贵的是, 一个业余作者和一个基层记者, 仅在虎林市这个十分有限的地域里, 发现这么多新闻线索, 写出这么多锦绣文章!这是和白杨对基层情况的了如指掌, 对上头精神的透彻感悟, 和自己特有的如雷达般的新闻敏感 (这也是一种天分) 是分不开的。我的许多年轻的同事, 身在大城市, 面对扑面而来的滚滚信息, 他们却在不时的抱怨没什么可写的。他们真该好好地向白杨学习了。

我以为这本书很别致, 其篇章分为“人”、“事”和“我”三部分。“人”为“杰出的人”, 是作者所写的94篇人物通讯和人物消息。地方不大, 英雄辈出, 作者倾情写作, 人物呼之欲出。此卷是可当做“虎林英雄谱”来读的, 这也是白杨对虎林文化的贡献。第二部分“事”为“难忘的事, 是作者对本地二十年来发展和变化的大事小事的记录, 133篇报道见微知著, 窥一斑而见全豹, 其文囊括了虎林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今日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好记者就是历史的见证人和记录者, 在虎林白杨同志是当之无愧的。第三部分“我”———“平凡的我”, 那43篇文章以散文的笔法写出了作者的浓浓的乡情、真挚的友情、深沉的爱情和亲情, 许多细节让人感动、让人难忘, 从中看到了记者的人文情怀和文学功底。

当然, 从新闻学和文学的角度来看, 白杨的这本书, 还是一个初学到成熟者的写作报告, 如实地记录一个农民作者从业余走向专业的从浅到深的足迹。这本书对像他一样有追求、有抱负、有理想的新闻人和业余作者是有很强的借鉴作用的, 同时它也是研究新闻人才学的标本。我相信在作者不断的新闻实践中, 会有新的探索, 把文章写得更广阔更深刻。当然, “工夫在诗外”, 白杨应该在哲学、历史、美学等方面有更多的涉猎和研读, 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 进步就会更大。农民出身的作者, 本来生活的积淀就雄厚, 如果有了更高的文化和知识的积累, 那就是如虎添翼了。我有许多农民出身的作家和记者朋友, 他们的人生都相当精彩。

在现在重商轻文的社会里, 还有像白杨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对新闻和文学孜孜以求的人, 十分令人欣慰。按他的条件, 如果他去做一个农村干部, 也可能更有发展, 可他自选了一条艰难攀登的道路。但是我们可以肯定这是一条光明的道路。我时常想起一千八百年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的话:“盖文章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 荣乐止乎其身, 二者必至之常期, 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 寄身以翰墨, 见意于篇籍, 不假良史之辞, 不托飞驰之势, 而声名自传于后。”并以此话与白杨共勉之。

在这个朗朗的秋日, 在书房中静静地翻看着白杨的文章, 我又想到了茅盾先生《白杨礼赞》中的话:“当你在积雪融化的高原上走过, 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 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 难道你不觉得它的朴质、严肃, 坚强不屈, 至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我也想到了晚年的高尔基在克里米亚的别墅度假时, 清晨他站在院子里久久凝望那高大挺拔的白杨树, 别人问他:“你早上对白杨说了些什么?”高尔基说:“我说, 你有多大的力量啊!”

读“书法”杂志有感 篇3

倘若领导同志或所谓名人的字,写得的确卓越,够得上法书,我不但不反对这么办,而且双手拥护这么办。但恕我率直,有的写得却实在并不出众,甚至是毫无足观,而刊物却偏要借重,这就很值得商榷了。因为你办的是“书法”杂志,而不是任何其他别的什么东西。我相信,有些领导同志由于工作关系是题过一些字,但却未必就自视为书法家。他们未必就那么不谦虚。我们也不要迷信名人都能写得一手好字,他们可以因其那些方面的成就而有“名”,却未必然在这些方面有其“实”。在“彼”为权威,在“此”就可能并不出众。这就象鲁迅说的,决不要相信,无论什么人一到某种地位,就都能成为“通人”。孔子不是还要以七岁的项橐为师吗?就是因为孔老夫子这位大圣人、大权威,不得不在小孩子项橐的智慧面前甘拜下风。当然,编者难免有其苦衷在,不能完全责备他们。因为如果他们真正敢于有点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而并不这么办,那么被人扣上“脱离政治”、“不为社会主义服务”之类的帽子,还是很不好受的。这曾经是风气使然。但时至今日,还很浓厚地存在这么一种风气,就未免令人有点不解了。

我不懂外国文,不知道外国的书籍或杂志是否也都这么办。那么我就查一查中国的古书吧。手头正好有一部《全唐诗》,这就只好请教它了。也是打开一看,果然首先映入眼中的正是太宗、高宗以及历代后妃之作,然后才是各家诗人之作,包括我们的伟大诗人李、杜在内。我这才有点“解”了。虽然不是“于今尤烈”,却的确也是“古已有之”。我们不免也承接了这么一点“流风余韵”。《全唐诗》是通政使曹寅奉命主持编辑的,这么做可以理解。可是,难道我们今人不应该比他“解放”一点吗?

读《白杨》有感 篇4

你们就象这颗小白杨,知识就象肥料一样,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知识,就像是小树得不到水和肥料的灌溉,变成一个对社会无用的人。尚印听后,一学期下来,每节课听得都很认真,三科成绩都提高了很多,因为白杨树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和教育。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象小白杨一样每天从课本中,生活中吸取大量的知识,长大后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不浇水,不施肥,它就会枯死。

巴金爷爷不是说: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的世界添上一点光彩,那你还是有用的人吗?当然不是。我家隔壁的顾爷爷都60出头了,还在读书学习,听顾爷爷说,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只上到五年级就辍学在家了,而且那时候老师教得知识也很有限。所以现在顾爷爷在读老年大学,准备把儿时落下得课给补回来。我们现在是小学生,就更应该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读《白杨》有感 篇5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安妮的执着,感受到了她的积极,乐观向上,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他自尊自爱,并且懂得关爱身边的人和事物,取得了别人的信任和喜爱。

看看安妮,再看看我自己,无论我在生活上碰到了困难还是遇到了学习上的险阻,我只要一次失败,只要有一点点的不成功,我就会想到放弃,没有毅力和恒心去面对一切,永远都不会想到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多试个几次,就一定会成功的!而现在,聪明而又善良的女孩安妮让我知道了,勇敢地面对生活,就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人们的前程;勇敢地面对生活,就可以穿透任何黑暗的铜墙铁壁;勇敢地面对生活,就可以逆风而行,穿透一切困难,勇敢地面对生活,像一剂良药,像一道彩虹……感染着我们,让我们学会坚持不懈,有恒心,有毅力!她让我明白了成长绝非一帆风顺,但人生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安妮,这个单纯的女孩,却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和真谛!!!

啊,安妮那种可贵的精神和品质,深深值得我们学习!!!

读《白杨》有感作文300字 篇6

读《白杨》有感作文300字

读《白杨》有感   最近,我学习了《白杨》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让我感慨万千。文中的爸爸边疆的建设者,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边疆的孩子能成为边疆的建设者,像白杨一样面对各种困难能经受得住考验,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爸爸有一颗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在两个孩子争论的时候,他向孩子们表白自己的心,从他对孩子说的话中,我知道了白杨的特点和精神,白杨是高大挺秀的;他适应性强,生命力强;白杨不怕灾害。它有着不怕困难、坚强执着的.精神,白杨这种精神,真应该像它学习!《白杨》这篇课文,作者是通过白杨来表现祖国建设者不怕困难、坚强执着的精神。那高大挺秀的身影,坚强不屈的品格――白杨。在它身上有一种令人敬仰的精神,这精神就像烙印般印在为建设祖国的人们心中。他们顽强拼搏的意志、无私奉献的精神,是祖国建设的保证!!

读鲁迅《立论》有感 篇7

人是有智慧的高等灵长类动物。人不会像动物那样对周围环境和发生的大小事件只是被动接受。人有思维,会思考,对客观事物或问题,或多或少总是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人有语言,有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的能力,还有通过语言与同类交流思想和感情的欲望。当人类不停进化,社会不断进步,以至发明了文字之后,人们也开始使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了。人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具备了立论的条件,需要和能力。

然而,中国人是最怕表态,最怕站队,最怕“立论”的。

赵高指鹿为马,就是典型的逼人立论的手段。到底是鹿是马,只要是视力正常,智力健全,具备基本常识的人,都不难得出答案。但关键在于,这绝不仅仅是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要向一个拥有野心和势力的残暴强权者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选择站队的重大抉择。正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顺从强权,固然能保全性命与前程,但实在是有违良心;遵从良心,反对强权,就必须要有牺牲性命的觉悟。而不表态立论的人,若不是自身拥有足够的地位和实力能加以牵制,或是让人忌惮到无法逼迫的明泽保身之辈,就只能是被视为墙头草加以消灭以防后患的炮灰了。

上下五千年,无数血泪铸就的历史告诉了我们:一旦“立论”,就意味着将自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家性命都押在了赌桌上,买定离手,不可更改了。押对了,飞黄腾达;押错了,血本无归;两边押注,立场不坚定,左右不讨好,犹如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两边都不押,难以独立生存。所以说,立论,难!

鲁迅《立论》中老师讲的故事更有生活气息和现实意义。

“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这其实在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人们最通常的做法是说些好听的、祝福的话,哪怕是“善意的谎言”也好。将心比心,大喜的日子谁也不想触霉头,何必惹人不痛快,给自己找麻烦呢?

但小孩子大多还没有被成人世界的人情世故磨光了棱角,所以《皇帝的新装》里才有了唯一的真话。

鲁迅《立论》中纯洁而善良的“我”,心存道德良知,胸怀美好愿望,向成人提出了让自己纠结的问题: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两不得罪,又保全自身,这问题成人是怎么解决的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那么……。阿唷!哈哈!Hehe!he,he he he he!’”

“这孩子呵!”——怎样?您可以自己想。

“您瞧!”——瞧什么?您想瞧见什么就瞧见什么。

“那么……。”——那么啥?您想怎么认为就怎么认为。

“阿唷!哈哈!Hehe!he,he he he he!”——打什么哈哈?我什么都没有说,也什么都说了。

我给出了基本的句式,留给您去填上最让您满意的内容。

我没有说慌,也绝不会遭打,更不会被跨省。

我们只是平凡的大多数,趋吉避凶成了本能和生存法则。有人说:“别跟我谈理想,戒了。”所以,真理、道德、良知,在生存的现实面前那就是浮云啊浮云。

所以,群众表示情绪稳定,淡定围观,悄悄路过,被采访也只会说:“我是来打酱油的”。

如果哪天网络实行实名制,我想,还有多少人会出来“立论”?恐怕都成了万年潜水艇了吧。

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 篇8

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是个困惑了了几乎所有大一新生甚至老生的问题,有人说,读大学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有的人认为是为了获取文凭,有的人是为了帮父母圆梦,也有的人是为了毕业找份好工作,有的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有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上大学,且从未思考过,而大学又应该怎样去读,是随随便便混一混?还是把专业课学好就好?

今天,我读了覃彪喜的《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读完之后,我想到毕业之后,这已经不遥远了,我现在觉得每天都过得很快,三年时间会很快过去。人们常常说“人生没有草稿纸”,可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拿青春来挥霍。或许正如覃彪喜所说:“世界上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有太多的年轻人从来没有发现过自己想做什么”。如果我们不想毕业就是失业的开始,那么在大学,我们一定要有上进心,或许这样,我们就可以骄傲的说“其实,我是一个大学生!”,难道这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吗?

2012年8月31日,来到这里,一切都没准备好、什么都没考虑到就匆匆忙忙踏上了征途,而生命中某些不可或缺的东西却仿佛一点一点从脑海中淡出了……

无聊的时候,我就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思索,思索我辛苦了三年、忙碌了三年考到这里来,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该做些什么。难道仅仅是每天吃饭、睡觉、听课、聊天?难道仅仅是交交朋友、逛逛街?曾经的誓言呢?曾经的梦想呢?这些最初在我的心灵中高贵而神圣的东西究竟到哪里去了?

一晃眼,大一就快完了,我居然浑浑噩噩到没有为自己的脑海中留下些许回忆。难不成我还要继续这样走下去?走完大学四年甚至一生的时光?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个问题是否值得所有大学生思索。当我们在大型超市里随心所欲地购物时,当我们在饭店里觥筹交错时,当我们成群结队地奔向网吧时,当我们和女朋友谈情说爱时,我们是否问过自己的良心:这样做,对自己、对亲友意味着什么?这样做,对得起父母对你的付出吗?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学生进入大学后首先必须慎重思考的一点。只有去静下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在以后几年的大学生活中才会一直有着清晰明确的目标。而只有有了明确的生活和追求才不会盲目,才不会变得毫无意义。只有有着明确清晰的目标加上坚持不懈地努力付出你才会有可能成功。世界上有多少事等着我们去做,我们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堕落,明明在午夜梦回时空虚得无以复加,却还是在清晨醒来的时候带上面具开始新一天那自欺欺人的生活.我们能够依赖父母的时日不多了、能够如此单纯平静地生活的时日不多了、能够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的时日不多了,当我们收拾行装准备踏入社会的时候,我们的羽翼是否已经丰满,我们是否能够在无垠的天地间自由的翱翔。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热情在哪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大气在哪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刚毅又在哪里?难道这些振奋人心的诗句只是考卷中的唱词、高考作文中的钱币?难道它们只配做我们奔向所谓的“天堂大学”不可或缺的工具吗?

浙江大学郑强教授在一次讲座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孩子如同商品,从幼儿园开始生产,走过小学、初中、高中到了大学,这商品早就已经坏掉了。你以为中国男足换个教练就能够将乾坤扭转吗?不可能了,同学们……”下面哄堂大笑——我笑不出来,我想哭,我觉得,我也坏掉了。

读《改革政府》有感 篇9

当时美国副总统戈尔受委托主持美国的政府改革,大部分思路来自此书。其实,政府官僚主义在全世界普遍存在,书中这些改革途径都是很值得其他国家和地方参考借鉴的。

书中阐述了政府在以人民为重的指导思想下,注重自身的运转效率。其中收入获取方式多样化、支出合理化及支出效果化等问题,是保证政府有效运转的基础。其中提出这样的主张,“不论政府的大小而力求政府的效率,不强求政府做什么而着眼于政府怎么做,不纠缠征税多少花钱多少而讲究适当征税花钱得体,不辩论政府办事的动机而着重政府办事的后果。”

书中也谈到了美国当年所遇到的“突击花钱”的问题,如果到了财政年度结束时,主管们还没有把钱用光,就会产生两种情况,即他们会失去结余下来的钱,还有,第二年他们得到的钱会减少,于是就产生了财政年度结束前,政府突击花钱的老习惯。当时加利福尼亚州的维塞利亚市就进行了改革,允许各部门保留各自的结余,这样不仅消灭了突击花钱的现象,同时也鼓励了各主官节约开支,也是让各主官像所有者那样来考虑问题,“如果这是我自己的钱,我会这样花销吗?”

这本90年代的著作,来自于对美国政府改革的探索,也指导了美国政府的继续改革。如今10几年过去了,中国政府也到了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时刻。对中国而言,哪种形式的政府将更高效呢?也许恰如戴维所说的,他们的结论具有全球意义:企业家精神。

从戴维的这本书里,我们多少会借鉴了一些改革思想。虽然本期讨论“突击花钱”,但各方也都在打圆场,认为“年底突击花钱不违规”。可是不得不承认确实存在年底突击花钱的问题,只是拿“不违规”进行辩解而已,既是不违规,也不能说没有问题、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年底突击花钱虽不违规,但与均衡预算执行进度相比较,违规的可能性要大一些,给产生违规提供了土壤。如果财政预算支出执行都集中到了年底,在年底很短时期内要花掉较大财政资金,就可能存在一些机构花掉不必要的资金,购买不必要的项目,甚至弄虚作假虚列支出项目套取财政资金,也可能想法设法套取财政资金用于职工年底福利支出等。最起码,年底突击花钱给违规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读《晨读美文》有感 篇10

晨读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清晨温和的阳光透过晶莹的薄雾,参杂着几声鸟叫从树枝中间透射过玻璃窗,唤醒清晨的睡眼惺忪。泡上一杯浓郁的咖啡,翻开一本满是美文的书,或许便是简单的幸福。

试想一下,远离都市高耸的大厦和拥挤的街道,回归到青翠的山林。那里鸟语花香,那里苍翠欲滴,那里流水潺潺......一切都是自然的摸样,都市中满是灰烟,甚至觉得那里呼吸欠自然。《山中访友》便把我带回了那个自然自如的境界。走进山林,看到古桥,那是我的第一个朋友,在这山涧之间,它到底矗立了几百年?看过了多少人影,鱼影,鸟影?听了所有人都听过的溪流,它还是那样的强劲,踏步上前,坚韧的躯壳承载着旅客的梦和希望。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这山里的一切,哪一个不是我的朋友?沉浸在山林的自由自我,与旧日好友的重逢,便使我在归途逢上了难忘的月光。其实今日的人应该值得反思,在城市的灰烟中行色匆匆了多少年?梦想与理想是否在自己的身边?都说生活改变了你我的模样,毋庸置疑我们欠自然风光中老友的一场派对。

雨是大自然对人们的馈赠,一场及时的雨可以赶走炎热得令人烦躁的酷暑,一场及时的雨可以带来春天和煦的暖风,一场及时的雨也可以驱赶几多令人心碎无法入睡的夜。可是,山雨。简直壮丽。《山雨》说,雨是从远方来的,先是从山坡上,便随着沙沙的声音。步伐是越来越近,走到近处,满山的树叶,石头,绿草......一切都是她的琴键,忘我的演奏这般火热的曲子,听者的心情是怎样,她就是怎样的。有的热烈,有的悲伤,有的亢奋,有的失落。山雨改变了眼前的一切,透过密集的雨点望去的风景,别具一番风味,颜色完全不同,模糊的雨雾升起,把眼前的一切染成了一片,成千上百的绿色交织,万紫千红的一切相融,宛如一幅震慑人心的山水画,你若是亲眼目睹,足以把你破碎不堪的心震得灰飞烟灭。那种迷蒙的感觉透过了眼睛和思绪,把心带向遥远的地方。雨停后的阳光和鸟鸣,呼唤回你漂泊的心,细听细看,暖透人心。生活不知苟且眼前,看看远方,那里烟花深处有人家!

母亲是伟大的人,从古至今,母亲一直都是无私的。也许只有慢慢长大才能够把那句“哪个母亲会不爱自己的孩子”那句话慢慢参透,年幼的时候遭的斥责在越来越懂事后,才会体会到那种浓烈的爱意。“没法可修饰的一对手,带出温柔永远在背后......”一首《真的爱你》便是赞颂这种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当前奏旋律响起的时候,心早就飞回母亲的身边,温暖着。季羡林的一文《怀念母亲》,值得让人深思,他与母亲相处时间很少,她却在自己即将自立的时候永远离开了。伟大而平凡的母亲啊,你是去了遥远的天堂吗?那里有烟花,你知道吗?“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他还有一个母亲,是祖**亲。飘洋过海,背井离乡去他方,一件琐事勾起他对母亲的怀念,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总期盼着他乡的孩子归家。在他乡,对祖**亲的怀念之情也是越来越浓烈,脚下踏着陌生的土地,问着一个个陌生的身影,那方是我家土?无论你是否不善言辞,我们都欠自己的母亲一句“真的爱你”永远都欠,永远。

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的朋友,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和时间,加些微妙的缘分就会遇见一个知心的朋友。试问现在的人们,在回忆起陈年旧事的时候,谁敢正义凛然的说出,我从不后悔!一定没有人。人生是漫长的路,行路人也是在变,患得患失的行走在雾雨的路。当你一天天长大的时候,就注定要慢慢失去身边的人和事。或许某天冷雨凝聚的时候,敲进心底的冷雨点会带你无限的感慨。“许多人已不在拥有,许多故事有伤心的理由......”。若有所失的感觉总是令人着迷,向往美好却又不知道如何是美好,幼时的好与坏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越来越模糊。一句“朋友”会把离别的悲伤演绎得登峰造极。在成长的路上,本来平行出发的人们啊,越走就越是不同,走着走着人们就会像一束空间平行的直线,在不同的长短之处向任何方向转折出去。走着自己的路,各有各的方向与目的。昨日听你讲理想的人或许早已远在天边,从古至今多少赞颂友谊的诗词歌赋成为千古绝句。可是作诗者往往悲伤不已,总有挫折打碎人心,写下每句冰冷冷的诗,冷笑变作故事的作者。远方的人啊,你是否会忆起今天的我和他,在匆匆忙于生计的途中,在匆匆行车驻足间,在遥远他方路上,会不会有一个似曾相识的景象带给你昔日的故事,拨动你感慨的心啊!那时候的你还会不会流泪,还会不会沉默,还会不会就那么简单的笑啊!无情的现实将我们越磨越圆,绝情的生活将我们越推越远。多希望在经历了无数精彩难忘的点点滴滴时光的时候,终将别离时,互相说一句再见。正如那种无力的盼望“盼望我别去后会共你在远方相聚......”。

读《好教师读心术》有感 篇11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叫刘贝贝,我今天分享的图书是《好老师读心术》中的第三辑《读懂学生人际心理:在交往中成长》。为什么单独选择这一辑,听完就会知道哦!

提到学生,老师们都会感到温暖,尽管有时候我们也会歇斯底里,也会无可奈何,但最后留下的只有美好。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教师在学校中并不是要给儿童强加某种概念,或形成某种习惯,而是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来选择对于儿童起着作用的影响,并帮助儿童对这些影响作出适当的反应。教师应当和学生做朋友,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有“朋友”的学生是开心的,有“朋友”的老师更是开心的。

这是一组图片,图片中的孩子是开心的,因为他们在和朋友做喜欢的游戏,在和朋友分享吃的,交往使他们快乐!

这是我们班的一名学生,她是不开心的。她是我们老师眼中的后进生,学习基础差,上课不听讲,说话,不完成作业……每一科的老师都向我反映过她的问题,我也找她谈过,可收效甚微。这是我与她的一段对话:

师:你的作业为什么没有写完?

生:我的笔没了。

师:你的笔呢?

生:丢了。

师:你可以先借一根呀!

生:他们都不借给我!

听到这句话,我想老师们都会给她一根笔,让她完成作业,那然后呢?我当时想不明白为什么没有学生借给她笔,三年级的孩子是天真可爱的,更是乐于助人的,可怎么没人借给她呢?因为当时在上课,我本来想着下课找她谈谈,可下课后我又去了另一班准备上课的东西,后来竟然忘了,直到我读到这本书,读到这个章节,我猛然想起了她,想起了她当时眼中含着的泪水。我当时就把她叫到了我的办公室,我问她:“两天前你说你的笔丢了,为什么没有同学借给你笔呢?”她低着头:“不知道”.“你借谁的了?”她说了一堆名字,“没有一个人借给你吗?”“恩”.“你下课了跟同学玩吗?”“不玩”.“为什么呀?”“没人跟我玩”.“你主动找同学玩吗?”“不会!”“为什么不和同学玩?”“她们不跟我玩!”“你不试试怎么知道?”她低头不说话。

说到这里,我想先说说我们的孩子们,学生的生活由什么组成?我们关注孩子的吃饭,睡觉,课间游戏,她们的学习情况,她们的社团发展……可我们关注过她们的交往吗?她们和父母的交往,和同学的相处,和老师的相处,我们可曾真正关心过?而我们班的这个孩子,她的交往就有问题,她的自卑来源于哪里?她心里在想什么?到底应该怎么解决她的问题呢?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是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她的问题不是一根笔的问题,不是没有朋友的问题,她的问题需要我们深思。书中说到,我们要发现问题行为的根源,只有打开心结,化解心结,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心灵自救。“你帮助过同学吗?”“没有”.“你只有帮助同学,同学才会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你呀!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从今天开始,每天帮助同学做一件事!“”怎么可能?“”怎么不可能,同学的本掉地上了,你帮忙捡起来呀!这就是帮助!“她眼中含着泪点了点头。爱别人就是爱自己。爱,好比一颗种子,只要播撒了爱的.种子,一定会收获爱。

”你为什么觉得大家都不和你做朋友?“”他们都不喜欢我!“”为什么呀?“”他们都笑话我“.”笑话你什么?“”笑话我学习不好,头发翘着,老师总批评我!“我笑了笑,问她”你听见了?“”没有“.书中有个小故事,《你听到的是你想到的》,故事的主人公也很自卑,总是听到别人议论他的不好,马志国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的问题,他的根源就在于他认为自己不好,他不爱自己!马老师教给了他积极赋义,换个角度想问题。同样,我也把这种方法用在了她的身上,我告诉她:”学会喜欢不完美的自己,正确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要学会积极赋义。你的头发翘,是因为你是短头发,而且这样很个性啊,我的头发有时候也会翘起来呢!“”真的吗?“”真的啊,你要往好的方面想啊。"

马老师说过,孩子不是不喜欢阳光,而是看不到阳光。对有些陷入心理误区的学生,少些头疼,多些心疼,少些批评,多些帮助,才是更好的为师之道。只要我们真正的关心他们了,他们也会给我们最好的回馈。我了解过她家的情况,她的母亲在外面打工,父亲也总打她,爷爷奶奶也不是太关心她,她看不到阳光!作为老师,我只能尽量和她的家人沟通,在学校多关心她。要教会她看到生活的阳光,让她快乐起来。

我给了她几点建议:1.找到她的优点,肯定她的长处;2. 学会喜欢自己,肯定自己,对于别人的评论,学会积极赋义,选择性地接受正面信息。3. 从帮助别人开始,每天帮助同学做一件事,积少成多。4. 每个星期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易完成),比如:这个星期每天收拾桌子;这个星期每天帮助同学做一件事……经过她半个月的努力,她现在有朋友了,脸上有笑容了,有朋友的孩子是开心的!

感谢这本书,它让我成长了许多,与学生的关系又进了一步。读书给了我们感悟,但不是感悟完了就结束了,这才是刚刚开始,我们要从书中吸收精华,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让书籍充实我们,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快的成长!

读《柳林风声》有感 篇12

当好奇的鼹鼠闯入那片可怕的黑森林,河鼠二话不说,将所有危险抛之脑后,冲进森林救出了鼹鼠;当贪玩的蟾蜍疯狂地迷恋上汽车时,鼹鼠、河鼠和獾想尽了一切办法,带着它们的朋友走回正道;当蟾宫落入森林中的强盗手里时,伙伴们齐心协力,与敌人斗智斗勇,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夺回了蟾宫,好好教训了森林里的那群恶霸……这一幕又一幕,让我深有感触。是啊!或许,友情就是黑暗中伸出的一只温暖的手;或许,友情就是当你误入迷途时的百般劝导;或许,友情就是你落寞时为你拼搏的身影……②

合上手里的书,一阵和风拂过我的心田。哦,这四个好伙伴,能为朋友牺牲一切,对待他人又是如此真诚、和善!是友情那强大的力量改变了蟾蜍,改变了森林,使森林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变得一片祥和!可是有时我们却不如它们,为了一点利益,而失去了那最美好的友情。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人,他们拥有许多朋友,可是当他落寞时,当他失势时,平日里的朋友在一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又有谁会愿意站出来帮他一把呢?和这四个朋友的情谊比起来,真是自愧不如!③

我忽然想起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一道上路。突然遇到一只大熊,一个人看见立即闪电般地抢先爬上了树,而另一个眼见逃生无望,便灵机一动躺倒在地上装死,熊从来不吃死人。熊嗅了嗅,转身就走了。另一个人下来后,问熊在他耳边说了些什么。那人委婉地回答说:“熊告诉我,不能患难与共的人,不算真朋友。”面对这种生死考验的时候,你最为信任的朋友却背叛了你,你心中又会作何感想?④和《柳林风声》中这群好伙伴比起来,我们真惭愧,这四个朋友的性格完全不同,但这并不影响它们的友谊,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平日里,它们享受着各自那惬意的生活,但是只要朋友需要,它们就会出现,这份友情真让我神往!⑤

我爱《柳林风声》,它用那一个又一个美妙的故事告诉我,要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朋友,不能白白放弃,因为友谊是万分珍贵的,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柳林风声》,让我回味无穷,受益匪浅!哦,这本书真好!⑥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读后感一类作文,很多同学最难把握的是读和感的关系和结构布局,处理不好容易畸轻畸重。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在结构比例上,读占小部分,感占大部分,重点在于感。但是很多小学生写读还行,写感较难。这是因为,小学阶段,同学们还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大多数缺乏条理,或者无话可说。

仲小舟同学这篇读后感处理得不错,感的部分也有血有肉,不无病呻吟。把感的部分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把联想和对比结合起来运用,用活了。

指导老师:田莉莉

读《少年读史记・帝王之路》有感 篇13

很幸运能读到《少年读史记・帝王之路》这本书,书中讲述了唐尧、虞舜、周武王、秦始皇、西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等多位帝王。从这些帝王的事迹中,我懂得了“帝王之路”的坎坷与艰辛,懂得了要想成功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更懂得了一个人经历了痛苦与磨难仍然心存感恩才能成大器。

舜的.母亲很早就过世了,瞎眼的父亲瞽叟和再娶的妻子及他们的孩子象,对舜很不好,经常害他。瞽叟叫舜挖一口深井,当舜挖到几乎要出水的深度时,瞽叟便把井绳抽走,还和象一起往井里填土,企图要活埋舜。还有一次,瞽叟叫舜到粮仓的屋顶上去涂泥补漏,等舜一上到屋顶,瞽叟就撤掉梯子,还在粮仓下放火,企图烧死舜。幸好,机智勇敢的舜每次都能化险为夷。舜屡次遭到家人的算计和陷害,不仅没有仇恨他们,反而对父母的恭敬和对弟弟的仁厚有增无减。正因为他经历了磨难和痛苦不仅没有仇恨,还心存感恩,这一优良品质,被竞争传颂,得到尧的认可,又接受了尧一系列的考验――接下帝位,担任国君。

看到舜的故事,我不禁面红耳赤。我比舜幸运多了,我有爱我疼我的父母,爸爸妈妈为了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不辞辛苦。好吃的先仅着我吃,好玩的先仅着我玩,好衣服先仅着给我买,可是,我却从没有意识到要心怀感恩,感恩父母给予我的幸福。我知错了,我明白了,妈妈唠叨是为了防止我犯错,爸爸训斥是为了让我更优秀,我以后会对父母、亲人、老师、朋友等心存感恩。

《少年读史记・帝王之路》这本书还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不能像项羽一样有勇无谋,要想成大器要有勇有谋、深谋远虑;不能像汉武帝一样“好大喜功”,固执,不听人劝,要想成大器就要谦虚谨慎,博览众长。

读一本好书(读红楼梦有感) 篇14

在网络部党支部号召读一本好书后,我重新阅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八十回),感触颇深:让我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封建社会是一个腐败的社会;书中描写了各类腐败事件,例如管管相护,“葫芦僧断葫芦案”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中官官相护,草菅人命的腐败情况;例如四大家族互相联姻,共荣共辱,反映了当时社会缺乏法治观念,腐败成风,大家族互相勾结,一手遮天;再如王熙凤参与司法,利用关系,从中捞取利益… … 红楼梦生动的写出了封建社会腐败;

二、贾氏家族家大势大,但“玉”字辈(即宝玉辈)的男子都是纨绔子弟,斗鸡走狗,无恶不作。其中唯有宝玉虽无心功名,难得还能怀一个博爱之心。例如王公贵族的子弟借“狩猎”为名,行嫖赌之事;家族内部风气败坏,不再赘述。中秋之夜,宗室祠堂里居然隐隐约约传出一声叹息可见家族的堕落衰败并不完全是偶然事件,可见整个社会的已经彻底腐败;

三、封建社会对男女有固定的定位,压制人性;男尊女卑的社会,有的女子很优秀,但是在封建社会,唯一的正统出路都是“相夫教子”,例如宝钗,聪明灵秀,但在封建的主流社会中唯一的出路就是嫁人,她始终也恪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无益于社会的发展进度;宝玉很有才气,但是主流社会对其要求只有一条,就是“出将入相”,而宝玉对功名很淡泊,因此在那样的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而我们只要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就能建成一个人人都能幸福的社会;

读教育名著有感 篇15

关键词:书籍 历史 现代 融合

一、书籍的演化史

自人类第一本图书著作《管子》诞生至今,人生有图书的历史就被追溯到春秋初期,至今已有大约3000年。图书的产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孔子《论语·宪问》对管子的功绩曾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由此可见,书籍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管子·戒》说:“闻一言以贯万物,谓之知道”。书本产生的第一要务是将所知道的事情,陈述成牍,其中更多的是记录圣贤的言论,以便彰显其思想的宏大和警戒后人。其后,便有了孔子的《左氏春秋》,及弟子们整理成著的《论语》。由此,后人可由书牍中感悟圣贤的教诲,体悟前人的阅历。

那时候,书籍的形式还比较单一,内容也比较狭窄,文字生涩,显现了智慧的高深,却缺乏了这一经验累积品的平易近人。书籍发展到现代,历经数度改革,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在此期间,书籍,这一人类的精神食粮进行了细致的分门别类,迈入了专业化的进程中。

二、专业化书籍的应用和发展

术业有专攻。人类科学发展至今,要求一切工作,一切事物的发展遵循精细化分工的要求。由此,人类社会也产生了更加细腻的职业化的倾向。上层的高科技研发人员,中层次的管理协调人员,基础层次的社会服务人员。社会分工的细化,就必然要求图书也达到同步的水平。由此,科学专刊著作,管理体系方法,社会科学等等都有了自己的相应内容。对此,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多读可医愚”。只是读书也须如药,对症才好。比如,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书平平常常的”。读书,正像专业化的方向前进。

三、教育书籍的专业性

从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到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现代教育著作越来越专业化,在注重学校的社会化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儿童的个性心理和身心健康。而这一切的著作,一切的教育思维的最终落脚点,都在职业化的教育施加者——教师的身上。这就要求面临不断发展的教育理论和教育侧重点的教师的整体素质进行全面、专业的提升。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身处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无止境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需要承接的东西太多了。单单中国,就有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在这涛涛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如尘埃的名师大儒给出后人无穷的启示和教导。这些包含了社会性、知识性和文艺性的思想结晶转化成了不断变迁的教材,源源不断地注入一代又一代新生命体的心中,使“学生”一词,不再只是知识的“受体”,还让他们变成了强大的知识的传播者。他们的身上承载的东西越来越多,而身为这所有前人经验的传播者的教师的压力可想而知。

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作为能够“斗转星移”的知识的转化、发酵、传播者,教师首先要发展的必然是身为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素养,即教育教学理论。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就要求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具有比较专业的理论知识,并将此付诸于实践。于我个人而言,十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先后涉猎了《陶行知教育名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颗灵魂献孩子》、杜威的《儿童与课程》、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等教育教学名著,对专业知识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教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五、教育理论的实践性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教学理论的提出和研讨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美国著名作家、活动家、教师帕克·帕尔默说:“与导师和学科的相遇,可以唤起自我意识,获得一些我们是谁的启示,但是教学的呼唤还不单是来自外部的融合——没有我灵魂的首肯,任何外部的导师和学科都不会对我产生影响”。人类知识在经年累月的积累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地被进行着重新的融合和发展,以至于在经验本身又衍生出许多的不同的意义,这就是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他的内心思想和理论方向直接决定孩子的思想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将持有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时代进行有效地融合、再创造,进行有效的权衡,给孩子们正确的引导,真正实现教育的时代性和有效性。

总之,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教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教学理论起到基石的作用;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书籍起到记录、融合、生发的作用。在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发展过程中,书又是媒介。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书是前人经验的累积。对于后来者而言,我们听“百家之言”,生本我思想。最后,引莎士比亚的一句话:“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过去的十年里,各种教育名著给我启示,催我上进,在未来的十年里,我将乘教育东风,以书籍为基石,成就自己的教育教学天地!

参考文献:

[1]图书馆说基础.

[2]陶行知教育名篇.

上一篇:我的女人别碰诗歌下一篇:公考试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