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2024-06-29

白杨优秀教学设计(共12篇)

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篇1

《白杨》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

3、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能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型】

典型精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检查预习,学生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出示导学提纲帮助学生小组学习。

2、学生根据提纲,读、思、议,感知文章的中心思想。

3、通过词句的分析、体会,了解白杨树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你们见过白杨树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白杨》。

板书课题:

白杨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⑴ 认读生字词:

伞、晰、抚、疆,并组词。

⑵ 巩固练习:

晰( ) 介( ) 疆( )

析( ) 价( ) 僵( )

⑶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清晰:清楚。

界限:指天和地交界的地方。

高大挺秀:形容白杨树又高,又直,又秀丽。

沉思:深入地思考。

2、回顾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不懂的与大家讨论,各抒己见。

三、自由读课文,学生作好批注,大胆地质疑

四、教师归纳问题,出示导学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1、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画出相关的语句,认真体会。

2、白杨树有哪些特点,请用---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3、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如“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并和小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及体会。

五、反馈,感悟

1、体会新疆的恶劣环境:

⑴ 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找出具体的语句。

⑵ 指名回答,有感情地朗读: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⑶ 大戈壁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大:茫茫。

环境恶劣:没有……没有……也没有……“到处”“浑黄一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画、板书。

⑷ 抓关键词语,指导朗读,体会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恶劣。

2、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⑴ 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让学生自由地抒发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间互相学习,注意倾听他人的回答并适时做好点评。)

要点把握:

① 高大挺秀:

“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躺影。”“你看那树多高!”“你看它多直!”

② 茂盛、大: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③ 生命力顽强:

“哪儿需要它,它就去哪儿。”“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树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A、抓关键词语体会它的顽强的生命力,如:

不管……还是……不管……还是……总是……那么……那么……不……也不……

B、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引读:是啊,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生读:“白杨树从来……也不动摇。”

⑵ 分角色朗读: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到“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六、小结,布置作业

1、老师总结:

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足可见它的生命力顽强,而且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是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⑴ 写白杨树前具体写了白杨树生活的环境,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⑵ 写白杨树的特点时,作者采用的不是直接描写的方法,都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树的特点。

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篇2

一、导入新课, 预习交流

1.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师:今天, 我们学习第三课———白杨。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导课是教学的需要。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能省时高效。】

2.指名读课文。提醒学生做到正确、流利, 努力读出自己的感受。

3.组织学生交流自己认为难写的生字, 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例字如:

晰:部首容易写成“目”字旁。可以这样解释:有了太阳的映照, 事物看得更清晰。

4.师:通过预习, 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二、品读感悟, 有感情朗读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白杨的特点。

师:白杨树有哪些特点呢?请把有关句子画出来, 认真读一读。

(出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句子)

句子一:“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引导学生抓住“从来”一词体会白杨树一直以来就这么“直”的特点。可以说, 它还是小白杨的时候就这样直。这样, 为下文体会“爸爸希望孩子从小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坚强不屈, 将来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做铺垫。

句子二:“哪儿需要它, 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 长出粗壮的枝干。”

引导学生先抓住“哪儿……哪儿”和“很快”体会白杨树适应能力很强的特点。然后据词想象, 白杨树都会在哪些环境下生长。这样, 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受。

句子三:“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 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 它总是那么直, 那么坚强, 不软弱, 也不动摇。”

引导学生抓住“不管……不管……总是……不……也不……”一组关联词体会白杨树顽强生存的特点。

2.联系第1—12自然段, 深入体会白杨树的精神。

师:刚才大家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句子中体会了白杨的特点, 现在请大家快速默读1—12自然段, 联系有关句子, 谈谈自己感受到的白杨精神。

(1) 联系第1—3自然段, 抓住“茫茫”、“大戈壁”和“高大挺秀”等词语深刻体会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的精神。

引读:

师:虽然这里是茫茫的大戈壁———

生:没有山, 没有水, 也没有人烟。放眼望去, 到处是浑黄一体。

师:但是, 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 白杨依然长得———

生:高大挺秀。

师:这是多么顽强不屈啊!

(2) 联系第4自然段, 抓住“戈壁滩上的卫士”这一拟人修辞方法体会白杨的作用和奉献精神。

(3) 联系第5—12自然段, 抓住兄妹对话和爸爸介绍白杨的句子, 体会白杨顽强生长、不讲条件、无私奉献的精神。

【设计意图:新课标第三学段目标指出: (注意)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意思, 体会其表达效果。所以, 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关键词句,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感受白杨的特点, 体会作者对白杨顽强生长的赞美之情。】

3.背诵第12自然段。

(1) 请大家自由背诵这一自然段, 看看谁背得最快。

(2) 谁能展示一下自己的背诵, 并说说自己的方法?

(3) 请大家选择适合自己的背诵方法再次背诵, 一会儿咱们再来展示一下。

(4) 齐背。指名背。

【设计意图:背诵是为了加强语言的积累。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背, 而没有科学的记忆方法, 学生不仅背得慢, 而且会降低了背诵兴趣。此环节不但为学生提供了背诵方法, 而且利用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背诵热情。最后, 让学生在齐背环节自我检查背诵程度, 为展示做准备。】

4.小结:这节课, 我们通过抓住关键词句,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了白杨的特点, 感悟了白杨的精神。那么作者赞美白杨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3.上节课, 我们通过走近“白杨”, 知道作者赞美了白杨树面对恶劣环境顽强不屈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那么作者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下面, 我们走近“爸爸”, 去深入体会爸爸的内心。

二、品读感悟, 有感情朗读

走近“爸爸”。

1.默读第13—15自然段。

2.引读设问。

师: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生:不是的,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师:而这———

生: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师:孩子们不理解, 你们理解文中“爸爸”的心吗?

3.出示填空:

(1)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 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他们不知道 (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 。

(2)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 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 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不知道 (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上学) 。

(3)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 要坐几天火车, 还要坐几天汽车。

他们不知道 (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 。

4.请大家根据课前查到的资料, 谈谈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 当时的新疆条件怎样。

【设计意图:因文章所写的时代距离学生较远, 学生对文章人物的奉献精神难以理解, 所以课前让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丰富感知, 课中结合对课文的学习, 理解、体会爸爸妈妈的良苦用心, 以及他们服从祖国需要, 毅然到条件艰苦的边疆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

5. (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句子) 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些句子。现在你还认为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其实, 他想对孩子们说什么呢?

【设计意图:在这里, 让学生通过想象说话, 体会爸爸希望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 从小就要坚强, 要能经受住生活的磨练, 成为建设祖国的可用之才。】

三、领悟写法, 仿写练笔

1.领悟写法。

师:看起来, 爸爸并不只是为了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 而是借白杨树表达自己的心愿。像这样借一种景物来表达情感或志向的写作方法就是“借物抒情”, 也叫“托物言志”。

2.知识回顾, 建立联系。

师:请大家回忆五年级上册的《落花生》一课, 看看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设计意图:在学习新知的时候, 若能及时恰当地和旧知联系起来, 则能使学生不断地把所学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 最终实现主动建构。在这里, 让学生把本课和《落花生》一课进行比照, 使学生对“借物喻人”的写法更加清晰, 理解更为透彻。】

3.仿写练笔。

师:仿照课文的写作手法写一段话, 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所以, 语文教学中, 能适时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练笔, 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无疑是极有好处的。】

四、拓展阅读, 积累语言

《白杨》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本课生词:“陷入、粗壮、枝干、分辨、大戈壁、清晰、浑黄一体”,理解“浑黄一体”。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那段话。

3.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4.体会课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学习用关联词语“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练习写话。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和白杨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请用响亮的声音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师:课前我们进行了预习,有没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

出示词语:枝干、抚摸 、清晰、介绍、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戈壁

指读、齐读。

(2)师:我们来看这个词,(点击课件,词语 “大戈壁”变红)谁来介绍一下大戈壁?学生交流。

(3)生根据课前收集有关大戈壁的资料进行交流。

(4)师:文中有一段话描写了大戈壁,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谁来读,大戈壁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5)生抓住这一自然段中“茫茫”和三个“没有”体会大戈壁的广阔和荒芜。

师:出示戈壁图片。这里就是大戈壁,大风刮起时,黄沙漫天,分不清天和地的界限,天地间一片黄蒙蒙,用书上的一个词形容就是“浑黄一体”。

师:谁来读,读出你的感受来。齐读一遍。

三、感悟、学习、练习

(一)白杨树的特点

师:荒芜的大戈壁上寸草难生,却生长着一排排郁郁葱葱的白杨树。

1.师: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请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写下你的感受。

2.师:谁来说一说?指名回答。根据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3.学习12自然段

预设:根据学生回答的语句,来引导学生朗读理解。

预设一:如果学生说到第一句

(1)第一句

师:“从来”是什么意思?看出,白杨树一直就这么直。

预设二:如果学生找到第二句

(2)第二句

师:谈谈你的感受。能从文字的背后读出白杨的适应性强,生命力强很了不起。

师:同学们来想像一下,白杨树可能会生长在哪儿?把哪儿换成具体的地方,谁来试一试?

出示补充句式

( )需要它,它就在( )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 )。

师:的确,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不管是山区还是戈壁,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它的生命力实在是太顽强了。

预设三:当学生说到第三句时

(3)第三句

师:把你的体会读出来。(教师进行引读)

师:是啊,遮天蔽日的风沙袭来,白杨树总是——

当持续数月的干旱还在继续,白杨树仍然是——

但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白杨树总是——

师:此时,你对白杨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自由练习,指名读。

师:让我们一起把这种感情融进我们的朗读中。

女同学,这就是茫茫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读!

男同学,这就是像卫士一样守卫祖国边疆的白杨树,读!

小结:把心放进去入情入境地读,想像画面读,就能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

师:学到这里,相信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形象已经印在了你的脑海中,现在,大家试着把这一段背下来!好,开始!

师:谁来试试?还有谁想来背?大家都想背,我们一起来吧!

(二)爸爸的心

师:同学们,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吗?他在表白着什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1.师:现在同学们拿出你收集的资料,和同位交流交流。

2.师补充资料图片,进行文字介绍。

3.师: 孩子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吗?你知道吗?

师:孩子们知道爸爸接他们到新疆读书,他们知道爸爸为什么让他们去新疆读书吗?你知道吗?

师:孩子们知道到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他们知道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吗?你知道吗?

4.爸爸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像白杨一样长大以后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5.师:出示今日美丽新疆图片。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边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像白杨一样,都是边疆的卫士。我们的边疆建设者,他们就是这样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世世代代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6.作者只是在赞美白杨吗?是的他是在通过白杨树赞美像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树似人,人如树,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借物喻人”。

7.出示爸爸的话再读,加深朗读。

师:同学们再来读爸爸的话,读出赞美之情!(齐读)

8.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建设者,谁来说一说?

师:现在就让我们像作者一样写几句话,来赞美这些建设者?

交流汇报。

白杨优秀作文 篇4

顺着爷爷的眼神望去,那是一排白杨树,在茫茫风雨中,它们显得那样渺小,而又那么坚贞不屈。尽管风吹得很大,它们也毫不示弱,雨已经打落了一些树叶,显得那么单调。人们把它们种在路边,但它们在暴风雨关头还是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任劳任怨,不禁心头一震:那不就是守卫祖国边疆的战士吗?任劳任怨,只为了祖国的安康与人民的幸福,为祖国做出了自己的�献,这么无私,这么伟大!悄然间,一阵凉凉的风夹杂着白杨味吹进我的胸膛,顿时,只觉得心暖暖的。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如今,人走茶凉,但那棵白杨树却在我心中永不忘。激励着我人生的脚步,成为我努力拼搏的动力。当我遇到挫折时,总有那么一股风把我扶正。心想:连白杨树都懂得为人类做出贡献,难道我们就不懂得要为祖国做出贡献?

那似白杨树般的初心在我心中生根发芽,而祖国也有着她自己的初心。

近年来,我们国家提出要实现伟大复兴梦。所谓伟大复兴梦是指要实现国家安定,社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主旨。而恰似白杨树的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世界领先地位。正是因为这些曾经为祖国抛头颅,撒热血的战士,中国的经济才得以发展。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

写白杨树优秀作文 篇5

春天来到时,树枝上爬满了一个个胖娃娃。当春雨淅淅沥沥下起的时候,他们拼命的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像是要把明天装扮得更美。再过几天,丫苞开始抽叶,渐渐的每根枝丫上都长满了绿叶,密密麻麻,一层一层,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好像活泼可爱的小孩。

夏天一到,小宝宝们都长大了,满树的绿色。阳光洒在叶子上,那翠绿明亮的颜色耀眼得很,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力在颤动。雨过天晴的夜晚,白杨树更加美丽。落在树叶上的水珠在月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好像一颗颗宝石。白杨树不仅美丽,而且有高尚的风格,对待小鸟就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让它们在自己的身上搭窝建巢,并且为它们遮风挡雨。

秋天,经霜的白杨树叶渐渐的枯黄了,一片片黄叶在秋风中簌簌飘落。随着风时而好像在打秋千,飘飘悠悠;时而好像降落伞,缓缓落下;时而好像一群飞燕,悠然飞翔。多有意思呀!刚落下叶子的地面,就好像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落叶被扫进花园,与大地融为一体,孕育着来年的希望。

冬天来了,虽然不如有树叶时那么辉煌,但是这时它仿佛更大了。在寒风中总是发出呜呜的声音,好像是在和寒风挑战。大雪来临时,它们和雪姑娘交上了朋友,它顽强的精神终于感动了雪姑娘,雪姑娘慷慨的送给它一床棉被,白杨树暖暖的睡着了。

是啊,它们劳累了一年,也该美美地睡一觉了!

优秀作文:新疆的白杨树 篇6

白杨的叶子一半是绿色的,一半是白色,风一吹,那一树几乎全是白色。片片树叶都是它的眼睛呀!像哨兵一样,用他的亘古不变的目光专注地端详着你,希望你也有树的雄壮的魂魄。

我敬佩白杨,敬佩它的坚强。它虽然平凡,但它不怕风吹雨打,它不求给它好多水,只要有就行……

大雪纷飞,白杨树!你挺起不屈的头颅挡住漫天的大雪;数月干旱,白杨树!你挺起坚实的胸膛挡住无限的风沙; 河堤决口,白杨树!你挺起坚实的胸膛挡住肆虐的洪水。我们不是要学习这种不畏艰难、默默奉献的精神吗?

我家门前的白杨树优秀作文 篇7

在我家的门前,有几排苍劲挺拔的白杨树。好高的白杨树啊,如果你抬起来想看树尖的话,那帽子都会掉下来。好茂盛的`白杨树啊,在密密地叶丛中,连鸟的影子都找不到。

春天,白杨树抽出了嫩芽。呈现出一片新绿。一场雨过后叶片上滚动着晶莹透明的露珠,好像有无数的生命在颤动!那树叶在阳光的照耀下,像用水冲洗了一般,绿得发亮!

夏天,正是白杨树生长的鼎盛时期。这时的白杨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它用自己的那茂密的枝叶遮挡了强烈的阳光,为我们带来了凉爽的夏风。

秋天,叶子长黄了,像长满金叶子的小树。一阵风吹来,金叶“刷刷”的往下掉,一会儿大地就铺上金色的地毯。

冬天,叶子已经掉光了。下雪的时候,雪都落在树枝上,我轻轻一摇,树枝上的雪都落在我的身上。我都快成了一个大雪人。

白杨虽然是一种普通的白杨树,但它参天耸立,无比坚强,不折不挠。我爱白杨树!

白杨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写本课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及课文内容,并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索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难点: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看课件,祖国西部版图)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在“走进西部”这组课文中,我们领略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踏上了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今天我们将跟随当代作家袁鹰一起乘上西行的列车,走进祖国的西北边陲——新疆,去认识茫茫戈壁上的白杨。齐读课题——《3.白杨》

二、交流预习所得及困惑

1.课前大家做了充分的预习,你都解决了哪些问题?谁愿意与大家分享?

随同学们的汇报,点击课件,检查重点词语的读音及理解,指导重点字“疆”的写法,拓展有关白杨树、戈壁等图片资料,练习概括主要内容等。

2.预习中有没有遇到一些不懂得问题?

同学能帮助解决的,随之解决;不能解决的请助教记在黑板一侧。

三、品读课文,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1.自由读文:白杨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请在文中标画出来,写写自己的感受与体会。2.汇报交流

(1)引导读“兄妹俩的争论”,体会白杨外表的“高大挺拔”。a.随学生回答,出示课件:找两名同学对话,谈体会。

b.借助图片加深了解——这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谁来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c.这是生长在怎样环境中的白杨树?齐读第一自然段,体会。小结:是啊,茫茫戈壁,浑黄一体,这高大挺秀的白杨给我们带来了绿意,带来了秀美,更带来了生机。

(2)引导读“爸爸谈论白杨的话”,体会白杨内在的“不择环境、坚强不屈”。

a.随学生回答,出示课件: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白杨?

b.引导学生抓住“哪儿...哪儿...”,体会白杨的“适应性强”。那你能不能接着再说说,这里的哪儿可以指什么地方?______需要它,它就在______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c.引导抓住“不管...不管...总是...”体会白杨的坚强不屈。风沙刮来,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雪打来,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对干旱,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对洪水,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结: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让我们带着对它的崇敬与赞美,再来读—— d.配乐齐读。

四、走进爸爸内心,体味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过渡:孩子们,爸爸的这些话仅仅是在介绍白杨吗?“表白”是什么意思?爸爸的内心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你们能理解吗?朗读是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一个最好的办法,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1.圈画出描写爸爸表情变化的词语,同时思考:爸爸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如果自己不能解答,小组内可以讨论,并总结组内讨论结果)

2.学生汇报交流。出神→沉思:由物想到人,思自己,思过去,想到边疆的建设者;微笑→严肃:借树谈论人,谈论边疆建设者的品格,表达自己的志向;沉思→微笑:思子女,思未来,孩子能到边疆落户,边疆建设后继有人。孩子们能茁壮成长,扎根边疆,成为新一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而这些,年幼的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1)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2)孩子们不知道什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师: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孩子们由于年龄小的缘故,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建设者,这些建设者们,作为新疆生产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天山南北、大沙漠边缘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线上,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坚持不懈地为新疆各族人民做好事。他们不知道爸爸借白杨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建设边疆,为边疆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那里的条件有多苦。当年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水渠,手都冻到了锄头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他们不知道不知道爸爸接他们到新疆上学是希望孩子们将来能成为边疆的建设者,正所谓“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板书:无私奉献)

4、现在,相信你们已经读懂了爸爸的心,让我们带着对白杨树的赞美、对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再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话。(生齐读)

5、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结合文中的句子来谈一谈)师: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边疆建设者辛勤汗水的浇灌,曾经荒凉的戈壁,如今已焕发出勃勃生机。(大屏幕出示西部今日图)相信西部的明天会更好!

五、总结写法,拓展阅读

1、带着对建设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艾青的《帐篷》 生读。师生合作读。

2、总结写法,完成板书。(借物喻人)

《白杨》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设计的背景:《白杨》这篇文章既写了孩子的天真,又写了父亲的深情;既写了高大挺秀的戈壁卫士白杨,又写了无私奉献的边疆卫士建设者。学生难于理解作者对爸爸神情的多处描写和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的深刻含义,以及当年建设大军开发荒原的情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

教学难点:对边疆建设者无怨无悔奉献一切的精神的认同和理解。

二、训练设计的特色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全程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让学生提前搜集整理阅读有关新疆以前和现在的资料,尽量对新疆有较多的认识。观看时事新闻系列节目—“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使他们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有所收获。

对文章主旨的挖掘则是采用层层剥笋法。从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品格—白杨的象征意义,以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逻辑引导,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教师既和学生一起深入挖掘课文的深层主题,又不是以得到这个主题为目的,而是全力去展现这种挖掘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训练机会、多样的形式,充分确立其主体地位。

(l)拓展训练:想象戈壁滩的环境,用一词概括,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想象训练。学生直观感受白杨的形象特点高、直。教师请学生从文中再找一个词把两方面的特点概括:高大挺秀。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闭目想象、品味理解白杨的品格:生命力强、坚强。

(3)朗读训练。关键性的句子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体会。

(4)质疑训练。重点段要学生质疑,梳理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5)情感训练。感受人物品质,受到情感熏陶。

总之,能使学生轻松、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从中学到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方法,形成一定的能力,是进行本课教学设计的宗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白杨》。(齐读课题)

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一列通往新疆的火车上,爸爸与两个孩子谈论白杨的事。

二、师:爸爸和两个孩子谈论白杨,那你能从他们的谈话中能体会出白杨有什么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生读书

三、交流,析句悟情

(一)白杨特点。

1、师: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课文,谁起来说一下白杨有什么特点?生:高、大、直,能不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高大挺秀。(板书)

2、白杨还有什么特点?从哪能看出来?生读爸爸的话?(出示小黑板)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你还从哪句话或哪个词语能体会出什么?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二、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

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

三、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

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篇1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重)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理清文章的抒情线索(难)

3.感受中华民族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重)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牡丹,花之富贵者;菊,花之隐逸者;莲,花之君子。陈毅《咏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歌颂了松的高洁;王冕的诗作《墨梅》中写到:“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菊、莲、牡丹、松、梅,他们各有风姿,都有着自身高贵的内在品质。同时它们的这些高洁的品质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白杨树具有哪些特征,我们一起来探讨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接下来,请大家翻开课本第2页,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课《白杨礼赞》。

二、作者介绍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谁?你们对矛盾了解多少?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人物评价

张光年:茅盾体现了“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是并不多见的“把两种素质集于一身的人”。

王瑶《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贡献》:“就中国现代文学史讲,我以为把茅盾当做有重大贡献的少数作家之一,是有充分根据的;这个根据不仅是党中央给他的历史性评价,而且包括人民对他的作品的喜爱的程度。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让他的文学遗产在我们攀登文学艺术高峰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 对他进行深入的研究”。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由茅盾开创的社会剖析小说流派,通过生活横断面再现社会,时一个革命现实主义的流派,甚至影响了后来写作的《李自成》《上海的早晨》等作品的一些作家。“ 夏志清:“茅盾无疑仍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共产作家,与同期任何名家相比,毫不逊色。”胡耀邦:“茅盾创作了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刻画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为我国文学宝库创造了珍贵的财富,提高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水平,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郁达夫:“茅盾是早就从事写作的人。唯其阅世深了,所以每不忘社会,他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中国若要社会进步,若要使文章和实际生活发生关系,则象茅盾那样的散文作家,多一个好一个„„”

周扬:“茅盾是‘ 五四’ 以来第一个卓有成绩的文艺评论家。”

三、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四、通读全文,感知文本。一)请同学们先大声地读一遍课文。

二)教师范读,学生在听的同时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本文对白杨树充满了什么感情?请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仔细阅读课文,分析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三)本文的题目叫做白杨礼赞,那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有哪些?

请同学起来将自己找到的语句大声地读出来。

四)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教师解答 五)文章结构划分 全文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直抒胸臆,点明主旨,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总起全文.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从直观感觉写出白杨树出现在这里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5-6)深入主体,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第四部分(7-8)提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9)照应开头,深化主题: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贱视民众的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

五、主题探讨

一)本文主要赞美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小组讨论)生长环境都有什么? 外部形象是怎样的? 内在气质是什么? 二)问题讨论

1.文章反复强调的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2.这篇课文仅仅在礼赞白杨树吗?本文作者要通过白杨树赞美什么?你从哪里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3.白杨树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什么? 4.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作用? 5.本文的中心思想 6.本文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点

1)象征手法的运用

作者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歌颂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 意志。如这篇作品单是为写白杨树而写白杨树,自然也不失为一篇描写风物的佳作,但格调却要低得多。此文的成就,是与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使文章寓有了更深的意义。2)文笔婉曲,结构谨严

文章一开头就点题,热情赞颂白杨树“不平凡”,但却不紧接着描绘其“不平凡”的面貌,而是把文笔宕开,去描写高原的景色。这就使文章有了曲折。当写到对高原产生单凋之感后,突然转向白杨树的描写,犹如异峰突起,精神为之一振,感情趋向炽烈。在具体描写了白杨树“不平凡”之后,作者又先抑一笔,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使文章的情绪又沉下来。接着用“但是”一转,称赞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层层深入地揭示出它的象征意义,文章的思想开拓出新的境界,作者的感情也达到了高峰。最后斥责那些鄙视白杨树的人,使感情又来了一个回旋。结尾照应开头,再一次“高声赞美白杨树”,感情炽烈,又使全文意境完整。3)语言凝炼,文字优美

作者写高原、写白杨,选用的词语,都十分精当,贴切。如写高原的“大”,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平”,用“坦荡如砥”;写白杨的高大,则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傲然地耸立”。同是赞美白杨的“不平凡”,却用不同的句式,显出感情的变化。开头说“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是从正面肯定了白杨树超凡的气质,以后反复强调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改肯定为否定句式,是从象征意义上驳斥了那种轻视北方民众抗日斗争的观点,是以更激越的感情赞美 白杨树超凡的精神气质。

总体来说,这篇散文不仅思想内涵丰裕,在艺术上也极具感染力。作者以白杨树象征“真人真地”,立意奇妙,在画面上的形象和气势,既明朗而又委婉。为了突出白杨树,作者在环境描写上颇有讲究,衬托了白杨树的壮丽、挺拔的气质和形象。

文章布局整饬而又层层深化,围绕讴歌白杨树,从外形到内核各个层面深入抒发,同时,开头、结尾相互呼应,强化了主题。

六、课程小结

《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美文,作者通过描写“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篇12

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分析白杨树的外形特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正直、朴质、团结、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象征手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在西北地区,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树木,房前、屋后、河畔、路旁,随处可见它的身影,它有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有顽强的生命力,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茅盾的《白杨礼赞》,一起去欣赏白杨树的英姿,一起去领略他笔下白杨树的风采。

板书:白杨礼赞。

二、题目解读

1、了解作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2、释题

礼赞的含义:“礼”,尊敬崇敬,“赞”,赞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内容,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句子。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

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读这几段文字,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四、合作探究

1、作者极力的赞美白杨树,是因为它不平凡。这篇课文作者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如果不是,那作者到底是在礼赞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树本无所谓力争上游,可见是在写人。)

又如“难道你就觉得他只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齐读第七段,赏析。

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军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这种赞美呢?

补充课文的背景。《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作者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政府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4、学习象征手法。

像课文这样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就是象征。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军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通过白杨树这一艺术形象,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朴质、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5、讨论:作者借白杨树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及其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找出描写白杨树外部形态的句子,大声朗读,用其中的关键词句来解决这个问题。

预设:总的形象:力争上游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外部形态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叶:片片向上(进取)皮:光滑淡青色(朴质)参天耸立内在气质: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

6、白杨树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预设:正直、朴质、团结、力争上游等都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我们赋予某些事物象征意义,你都知道哪些,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请仿照课文的写法,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

五、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白杨树的外部形态、内在气质两方面“礼赞”了白杨树,下节课我们将从生长环境、写作手法方面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六、布置作业

上一篇:白鹿洞导游词下一篇:北峰中学班主任控辍保学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