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课堂教学论文(共8篇)
活力课堂教学论文 篇1
活力课堂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回想这段时间总觉得问题多多,收获太少。在预习任务、讨论环节、学生展示、课堂内容都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节是在(12)班上的。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好,有一半的任务没有完成。到(13)班时重新调整了时间安排,仍有一个任务没有完成。我对自己的预习任务又仔细研究一下,发现问题稍显多,有些问题有些笼统。于是在后来的课堂中,将大的问题进行分解、细化,减少每一节的任务量,便都能够当堂完成任务。
讨论环节两班的情况各不相同。(13)班比较活跃,总体还不错,但有些同学会借讨论问题之际谈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内容;(12)班比较沉闷,没什么讨论,各干各的,睡觉、发呆、偷玩手机,虽然多次催促任然形不成氛围。
学生展示也是截然不同。(13)班各组能够完成自己的任务,还能对其他组的`问题进行补充或提出不同的见解。也有个别学生过于活跃,虽然每个问题都积极回答,但表现自己多于问题本身。(12)班每个问题只有对应的组来回答,期中有些大多是个人之见。回答正确没有异议,若不大正确其他组员便会推卸则任。
随着课程的进展,我对课堂内容也有了一些疑惑。一节课热闹也罢,冷清也罢,学生从中学到什么了没,又学到了哪些?正课讲完后,我又安排了一些习题课,以便巩固。先让学生抄题的话,仅抄题一项就需一节课,但学生有较为充裕的课下时间来做题。若当堂展示问题要学生来完成的话,一节课的任务又太少,耗时太多。有人提议把题先印出来,上课时分发给学生,又牵扯资金成本问题。即便是正课,若学生只把眼光放在自己的问题上,对课文的理解也就很局限。即使有的学生能够兼顾一些别组的问题,也很浅显。大多都是坐享其成,浮于表面。
活力课堂教学论文 篇2
一、活力课堂提出的背景
1. 教师观念转变。从“学科教学观”转向“学科教育观”。通过研究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具体指标是什么,如何建构课程内容,怎样实施课堂教学,如何进行育人效能评价,切实引领教师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回到“育人本位”,共同解析学科的核心素养,使得每一节课都朝向育人需要这一终极目标上来,让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真正落地。
2. 教研方式转变。从指导“研教”转到引领“研学”,从“指导如何教”走向“指导如何研究教”,“引领教师研究怎样学”,给予教师如何研究问题的具体指导。一旦开始从“研学”的角度研究教学,就要回答学生“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学得好”的问题,就会回到“一个完整的人”成长的角度,以学生的立场思考学科教学的本质,提炼学科教学需要达成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教研要从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开始,设计出梯次递进的教研主题,使教师对学科教学的理解系统化、层次化。
3. 课程结构改变。从体系迁移的角度重构课程,重视以学生自主经验体系为核心建构内容知识体系。如从单元整体的角度重组语文课程,本着大阅读观、大语文观、大教育观的思想,不仅注重一个课时的教学,而且关注一个单元的教学效果,建构与之相应的大单元教学体系,遵循整体性原则来组织教学,用“单元主题”统领整个教学流程。
结合学校的“水滴”课程的构建,我校提出了与课程理念相融通的“活力课堂”。
二、活力课堂内涵的理解
活力课堂的本质是容纳开放,价值引领。它应是多元的、目标明确的课堂,是从实效———高效———活力的梯次推进。
对学生而言,“活力”是学生天性的自然流露,解放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彰显孩子生动活泼的个性。活力课堂应该是自由、愉悦、自主、探究的。
对教师而言,“活力”意味着魅力,意味着教师学识渊博、思维敏捷、富有激情。活力课堂应该是倾听、尊重、宽容、智慧的。
对课堂而言,“活力”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生命场;“活力”是学习力,是师生、生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升;“活力”是感动力,是师生情感交融、生命引领的暖流。活力课堂应该是开放、分享、合作、生成的。
三、活力课堂的教学模式
学校确立了“让海蓝浸润生命”的办学理念,因而定位海洋文化所承载的活力课堂本质特点:容纳开放、质疑探究、自主合作,据此构建了“双主体联动,四模块教学”课堂模式。
双主体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引导、点拨和评价,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主动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与同伴交流与合作。双主体联动体现了课堂中师生的关系:互动、联合,是师生,是同伴,教与学在课堂中相融相长,绽放活力。
四模块指课堂实践中的四个环节:预学分享、导学探究、总结评测、拓展实践。这是一个学校的课堂教学纲领性结构,第二个与第三个环节是活力课堂实施模式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独特学习个性品质的必经之道。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挖掘学科知识内涵,实施中各学科完全可以依据自身的特点,对这个课堂结构做出适当调整,实现学科课堂教学的特色化。学科模式的构建,是在学校课堂教学总模式下创生出来的更符合各学科特点的教学流程,这样各学科的课程价值更能淋漓尽致的在课堂上得以实现。如语文组的单元整合式主题阅读课、说文解字识字课、阶梯作文指导课等。但没有一种模式可以承载所有类型的学习,或者所有学习者的风格。因此,我们鼓励教师以模式为引领,一模多法,形成个人风格,为实现理想课堂提供科学导航。
四、活力课堂的实施路径
1. 研课———丰富学习内容,优化教学策略。我们一直用基于单元背景下的三点一体主题研课模式来引领教师研读教材,丰富学习内容,精准定位学习目标,优化教学策略。(1)知识点。知识点的挖掘就是琢磨教材的第一步———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经过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及教材的解析,尽可能地捕捉到一切显性的、隐性的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补充,精心重构。(2)训练点。学生学习力的培养主要依靠训练的落实。研究训练点,就是将老师们的各种教学经验、教学方法进行梳理、比较、筛选,以学生的学为基点,研究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学得好”的问题,在研讨中优化教学策略,重视方法的指导和实践,以发展学生的学习力,同步确定课堂评测题,保障教学检测的科学性。(3)拓展点。结合学科的特点,在单元背景下,围绕主题设计综合实践活动。针对学生学习实际进行有目的的拓展训练,开拓学生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让单元情感目标在活动中落地生根,促进学生对情感的内化,唤醒学生的感动力。
我们采用三轮研课制:一是教师个体钻研教材,独立出“个案”;二是学科年级组集体研究,形成“共案”;三是教师在这个共案上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及所教班级的学情,进行个性化的二次研课,拿出“详案”。三轮研课达到对课堂活动各个环节的有效预设。
2. 上课———组织教学活动,释放课堂活力。
预学分享。活力课堂的第一轮展示就是分享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由地将预学中的收获、思考进行交流、分享,共同讨论、研究预习中碰到的问题和想法,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期间碰撞出的思维火花是课堂生成的重要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关注学生独特的学习思考,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为学生搭设学习支架,并提出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开展分层学习。搭建分享平台,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意识到自己的思考是有价值的,是被重视的,被尊重的。
导学探究。“施教之功,贵在引导”。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组织调控学生探究活动时,要给学生的探究以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在学生探索新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多种展示方式如演示、表述、辩论等,对探究思路、过程、方法、结果发表自己(或小组)的独特见解,提出探究过程中的问题,尊重学生的个体理解。学生的“导”主要是在其各抒己见时,互相解答,互相纠正,互相补充,培养学习力。这样,教与学的角色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不停地变换,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乐学勤思,真正释放每一个生命体蓬勃的学习活力。
总结评测。评测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是落实学习目标的方法,也是一个对知识探究的过程。这个模块主要是学生对当堂所学进行整体回顾,加强知识的前后连贯梳理和纵横交互整理;是针对学习中的重要内容,精选典型题目,适量、分层地让学生进行限时练习的学习实践活动。目的是摒弃题海战术,废止重复无效劳动,当练则练,练必深透,力求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落实教学目标。
拓展实践。“课堂见真功,课后有余功”。课后的拓展是活力课堂的延伸。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课后持续学习的兴趣,围绕单元主题,设计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拓展训练,这既是对课内学习的巩固,又能探索新知,开拓更宽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3. 反思———沉淀教学思想,提高专业素养。反思,是教师课后的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高速跑道,不仅能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让教育更贴近生命。我们强调一课一反思,从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策略的运用、学生学习的状态、教学目标的达成等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多方位的思考、总结,用自己的课堂培训自己,让自己成为自己的老师,使教师的教学思想在不断的反思中慢慢沉淀、清晰、深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主张和教学风格,永葆生命活力。
五、活力课堂的评价策略
1. 评价原则。
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强调在真实生活情境下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包括某一具体领域中可能遇到的那些真实的生活活动、表现或挑战。
过程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的过程,即课堂教学评价本身直接针对的是课堂教学活动及其历程;二是评价既要体现教师教学经验的发展过程,又要体现学生学习经验的发展过程,要体现个体发展的连续性。
发展性原则。(1)学生的发展。侧重于观察和衡量学生的表现,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着力于人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强调以人为本。(2)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重视教学过程中的静态、常态因素,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关注教师积极自主地构建和应用新的教学策略,不断调整教学的组织方法与过程。
生成性原则。强调对课堂动态生成教学的评价,教师能将课堂上有意义的情境化为教和学的资源,关注学生自主学习欲望的引发和独立的思维及自身的感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追求多维、灵活、开放、动态的课堂教学。
2. 评价内容。
教师的教。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控四方面来评价。
学生的学。从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价。这是一个动态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否愉悦,在各个学习模块中能否积极主动参与,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并有所收获。
教学效果。综合课堂教学整体情况,结合课堂检测结果,针对目标的达成及学生表现进行定性定量的教学评价。
3. 评价方法。
课堂观察法。通过观察、了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对其进行记录,并加以整理和分析。重点观察还包括评价者事先与教师拟定评价重点,如重点教学策略、重点课堂生成处理运用等,在随堂听课中有意识地围绕这些重点内容进行观察。通过课堂观察,及时地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做出积极反馈。
量表评价法。量表评价法是事先确定好需要进行评价的指标,并给出评价的等级。在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对照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逐项给出相应的等级评定。
课堂调查法。一是随堂检测,包括年级统一的课堂检测和随机出题检测。这可以了解学生对当堂学习的接受情况;二是微型问卷调查,向学生询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如“学习活动你是不是乐意参与?”“课堂上的小组学习愉快吗?”“老师讲的课都能听懂吗?”“你对这堂课满意吗?”……
活力课堂教学论文 篇3
關键词:小学数学;趣味化;游戏;体验
趣味化的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感,进而改变对数学课程枯燥、单调的印象,对其产生浓厚且持久的兴趣,这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经验,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进行说明与阐述。
一、将游戏融入数学课堂中,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
游戏是儿童酷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它无时无刻都对学生有着十分强烈的吸引力,每次玩游戏时,学生都表现得精神愉悦、精力十足。所以,在进行数学这门课程的教授时,我们就可将游戏融入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去学习数学知识,这符合小学生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的性格特点,能大大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比如,在学习《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节时,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之后,我就组织学生玩了一个游戏,游戏方式为:将在课前装有各种物品的学具袋拿出来,如牙膏盒、乒乓球、玻璃球、手机壳、魔方、积木等,并将学生4人分为一组,然后到讲台上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分类标准为按照这些物体的形状,哪一个小组用时最少,且没有出现错误的,为最终胜利的一组。在玩这一游戏时,学生都表现得十分积极投入,而且注意力高度集中,都想成为获胜的小组。这样,我通过组织这一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愉悦和乐趣。
二、创设体验式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终归是要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我们不能只是热衷于对学生讲解各种数学知识点,在学生掌握了相应数学知识后,应为学生创设一种体验式教学情境,即,给学生提供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并非单纯为了应付考试,主要目的是运用它去解决问题,以此促进学生对体验活动的积极参与,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的魅力。
比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节时,在学生大致掌握了本节内容的知识后,我就将画有各种物品的卡片拿了出来,摆放在了讲桌上,卡片的左上角也都标有物品的价格,然后,选取几名学生,让他们到讲台上进行“购物”,购完之后,经历算钱、找钱的过程。这样,我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这一活动,创设了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情境,有开放性特征,充满了乐趣,既能促使学生以后在数学课堂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趣味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能消除学生对数学课程枯燥、单调的印象,使学生产生愉悦、快乐的积极学习情绪,让学生变得喜欢、乐于学习数学,促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积极采取能够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措施,构建一种趣味化的教学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进而促使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获得较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张俊华.浅谈如何构建快乐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1(08).
活力课堂、激情校园 篇4
活动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切实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塑造学校教学特色,以促进学校发展为根本,以激发师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学校拟通过骨干引领、合作共赢的有效载体推动“活力课堂、激情校园”创建活动,特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为切入口,以“骨干引领、合作共赢”为有效载体,发挥学科骨干教师和品学兼优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激活课堂,释放活力,实施有效教学,拓宽活动领域,推动教学实效,健全品质个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基学生幸福人生。
二、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丰富教育活动内涵、强化硬件设施建设、创设多彩文化氛围为载体,构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充分开发师生生命激情资源,发展师生的潜在创造力,激发师生工作、学习热情,让每一个师生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充实与升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型教师目标:以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尊重学生、乐教爱生为前提,以开拓学生的不同特质潜能为切入,以发展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根本,教育艺术不断创新,专业素质不断提升,胸怀大志,勇攀高峰,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在构建学生知识过程中实现自身生命价值,培育“激情·活力·创新”型学生。具体表现在:具有健全的人格品质、良好的师德师风、积极客观的生活态度及健康的体魄;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大局观念和奉献精神;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教学水平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全面型学生目标:让学生能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爱惜生命,学会学习,兴趣广泛、志趣高雅,基础扎实、个性和谐;具有良好的人格和适应能力、主动发展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身心健康、充满求知的激情,1
掌握探究的科学方法,在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智力、体力诸多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时时求新、课课有得,自信乐观、特长彰显,兴趣浓厚、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爱国热情;具有健全的人格、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并有一定特长;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活力型课堂目标:实施多元化教学目标,了解童心,激发童趣,守护童真,科学预设教学方法、创设学习条件、营造学习氛围、建构课堂生态,实施开放教学模式,创设良好教学情境,让课堂充满智慧、情感和生命活力,真正成为传递信息、情感交流、动态生成的,有利于调动学生求知意识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的活力高效课堂。
激情型校园目标:关注师生体验,关怀师生成长,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优雅的校园文化、优越的教育设施,让墙壁会说话,让角落能育人,积极搭建有效载体,拓宽活动领域,创设生动活泼、顺应和开发学生的个体生命潜能的教育平台,使校园充满活力和激情,促进师生自由、活跃、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三、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王爱文张惠玲
副组长:刘霖王守荣
组员:庞军栾玲魏玉芳滕作福曹虎成马维娟
2、领导小组下设三个工作小组:
办公室负责活动安排与部门协调;教导处负责活力课堂的构建,大队部、总务处负责激情校园的创建。
四、“活力课堂、激情校园”实施步骤
“构建活力课堂、打造激情校园”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校计划利用两年时间分步实施,抓出成效。活动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制定方案、初步实践阶段(2011年9月——2012年1月)
1、成立领导小组,确定活动总体方案,提出“活力课堂、激情校园”
主题活动倡议。
2、组织全校教师开展多种形式学习“活力课堂、激情校园”理论。
3、分学科、年级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4、结合实际制定活动实施细则。
5、召开全校动员大会,学习贯彻实施细则活动要求。
6、倡导全体师生进行实践,积极探索有效组织形式。
第二阶段:研讨交流提高阶段(2012年3月——2012年8月)
1、广泛开展“活力课堂”教学实践和研讨活动。
2、多渠道、多形式、多领域开展“激情校园”主题活动和班队会活动。
3、评选“活力课堂、激情校园”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组织公开课和成果展示。
4、组织“活力课堂、激情校园”经验交流会并进行评选。
5、成立课题组,进行广泛研讨论证,争取省级专项课题立项。
第三阶段:总结反馈阶段(2012年9月——2013年8月)
1、总结回顾“活力课堂”实施的情况,肯定成绩,正视不足,总结经验。
2、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活动方案和措施,促进方案进一步走向成熟。
3、积累经验,整理资料,争取专项课题通过省级鉴定。
4、全面推广,交流提高,形成特色,彰显效果。
五、“活力课堂、激情校园”活动措施
(一)构建活力课堂措施
以骨干引领、合作共赢精神为指导,融汇教育先进理念,发挥骨干教师的创新和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全员参与,研讨交流,共同提高。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快乐、民主、活力课堂,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1、逐步落实八个转变。由知识传授单一目标向知识、能力、技能培养三维目标转变;由过分强调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教育转变;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由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转变;由知识传授为中心向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由过分重视结果教学向重视过程教学转变;由家长管制式师生关系向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转变;由过于强调
学生成绩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转变。
2、优化课前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要做到“六备"。一备教学目标,准确把握重、难点,面向知识,注重能力,培养技能;二备教学内容,吃透教材,不唯教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倡导精炼,力戒照搬教参;三备学生,根据“学情”有的放矢地作出科学预设,承认差异,尊重个性,求同存异;四备教学设计,板书如何布局,渗透哪些教育内容,需要哪些教具、实物、挂图、课件、资料,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和生活事例等都要提前做好准备和安排;五备训练,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和设计练习,讲练结合、精讲精练、分层训练、快速反馈;六备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反馈出的成功做法和存在的不足进行梳理归纳,做出批注,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
3、优化师生互动方式。要求教师做到三个精讲(核心问题、思路方法、疑点难点)和三个不讲(学生已掌握的、不讲也会的、讲了也不会的)。积极创造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参与方式、参与时间、参与广度(学生参与的多少)和深度(问题的价值以及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积极启发诱导,培养学生动手、动口良好习惯,促进多向交流,形成良好互动,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认知前提,使每个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4、优化教学时间分配。落实“20+20”的课堂模式,保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即教师在每节课中精讲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用更多的时间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实现知识、技能“双赢”目标。
5、优化课堂组织形式。积极实现课堂教学“四个转变”。一是要由注重教法向注重学法转变;二是学生学习态度由“供应式”向“超市式”转变,由一言堂变成百家争鸣,使学生由精英式展示变全员式参与;三是教学由“注入式”向“发动式”转变,由“讲”到“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调动,让课堂真正成为渴望参与和探究的理想场所。四是课堂内容由“知识型”向渗透能力、情感、价值观转变,由知识生成能力,由知识生发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坚持教学方法选用的求实思想,依据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和教材,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实际,综
合考虑,精心设计,扬长避短地选择合理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快乐、民主、活力的课堂,把“课堂自主学习权、发言展示自我权、活动锻炼提高权、合作探究权”还给学生;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单纯的知识灌输转化为多元的情感需要。体现“以学定教”,做到所教内容具有内在的科学结构和启发性、多样性、教育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活动具有主动性、生动性、灵活性、实践性以及学生的可接受性,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从而快速高效实现教学目标。
7、优化课堂教学手段。熟练使用图片、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常规教学用具,合理选择使用投影、幻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愉快学习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合理链接社会生活,使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生成智慧,提高教学效果。
8、优化课堂教学艺术。按照聚焦课堂查找问题→分析研究确立活力课堂思路→中心发言把握重点→集体备课共同研讨→形成预案课堂实施→信息反馈教学反思→理论提升二次备课→再次实践解决问题→总结归纳的活动流程,不断更新教师观念,不断改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课堂结构,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9、倡导师生合作竞争。没有合作的竞争,是孤单的、没有参照的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是平淡的、不能彰显生命力的合作。既要倡导老师间的合作竞争,又要倡导学生间的合作竞争;既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又要帮助学生确定适合自己目标的竞争对手,开展手拉手合作竞争。通过启发诱导,倡导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观点和看法,加强合作学习交流,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开展学习竞赛,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二)、打造激情校园措施
按照做到“天天有活动、班班有活动、处处有活动”的原则,在“动”中激活气氛、调动热情,释放能量、催生素质,让师生在活动中强健体魄、展示自我,感受乐趣、陶冶情操,培养合作意识、创造能力,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工作、学习的自信心。
1、强化硬件设施建设。要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教育资金,不断充实和
更新教育教学和文体活动设施设备,搭建有效活动平台,不断满足师生文化生活需求和活动场所需要。
2、营造和谐人文氛围。按照“绿化、美化、诗化”的优美和谐文化校园环境要求,建好德育走廊、文化长廊,实现“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的目标,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味,让师生时时接受教育,处处受到熏陶。
3、夯实综合学科教学。按照活力课堂要求,切实组织好音、体、美、计算机、科学以及校本课程教学活动,发挥引领作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兴趣、特长培养活动的热情,实现全员主动参与的目标。
4、丰富活动内容形式。要充分发掘有效资源,不断丰富活动载体,在已有文艺联欢、艺术节、运动会、演讲、征文、朗诵、歌唱、书法、绘画、讲故事、手抄报、小制作等文体竞赛项目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渠道,顺应全体师生的需求和愿望。
5、拓宽活动渠道领域。要在课时安排兴趣小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课间和课前、课后时间,倡导全员参与,实现师生联动,在教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篮球、乒乓球、跳绳、踢毽子、打沙包、健身操、合唱队、古诗文诵读、英语会话、室外书法等大型团队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使校园真正充满乐趣、充满欢笑、充满激情。实行上、下午大课间班级传唱红歌、校园歌曲制度,让学生在歌声中激发情趣、感受幸福、陶冶情操,树立良好的生活信念。
6、完善活动组织形式。活动由四个层级组成。学校大型活动,由办公室协调,各部门分工组织;教职工活动,由工会组织;团队、兴趣小组活动,由大队部组织;班级活动,由班主任指导、班委会组织。
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篇5
山东省高青县常家镇中心小学 刘新平郝春荣 当今,教育技术现代化已成为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引人注目的焦点,多媒体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正确的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中融“声、图、文”于一体的优势,不但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景,使整个课堂教学洋溢情趣、充满生命的活力。如何能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下面本人通过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情景激趣,引发思维
由于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这一节课时,利用多媒体把“神州五号”发射上天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配以讲解四个重要时刻,从学生熟悉的时事引入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又很好的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再如:从随意的谈话引入:“小朋友,都成过公共汽车吗?”于是随着“嘟、嘟”一声,计算机显示屏上出现了一辆正在行使的公共汽车,可以清晰地看到车上有8名乘客,随着刹车声响,汽车到站。这时老师问:“汽车到站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有人上车,有人下车)那么车上还会有多少乘客呢?请大家先想一想,猜一猜,可以自己用鼠标移动电脑图像中的人物上车与下车”。这下学生们可来劲了,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车上的几个人“拉”下来,再把马路边上的若干人“拉”上了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生活中碰到的场景搬进了教学课堂,通过形象、具体的移动变化、动态的图像与音频信息构成了仿真的学习情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引发思维,并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形象的表达、再现出来,使学生在细新颖而富有童趣的操作活动中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
二、展示过程,突破难点
数学教学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回放功能,将教学中重点涉及到的知识形成的过程全部进行回放再现在学生的面前,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利用其它教学手段难以觉察的关键点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视觉范围之内。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鲜艳色彩、旋转的画面,直观形象地把两个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180度平移一系列动感的画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屏幕上生动逼真地显示了图形的剪拼、旋转、平移的过程,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创造了美的情景。
三、化静为动、理解记忆
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生对处于动态物体的感知反应快、印象深。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正可以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动像和静像有机结合的优势。因为多媒体课件具有集文字、动画、声音、图像于一体并可同时进行展现的优点,所以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扩大了学生的认识空间,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为学生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飞跃提供了有力支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在具体操作上,可运用定格、慢放、加速、重复等手段进行增、删、变、调。例如: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利用计算机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角的边、顶点,来使学生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角的实物的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再如:教学“平移”一课中,教师电脑出示:奥迪图标、电梯、风车、窗户移动、跳跳青蛙、旋转门等的动态过程,观察哪些运动现象是平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很自然地形成了数学与生活的链接,为下一步的探究创设了合适的情境。
四、再现“活”的生活经验
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了好奇。然而常规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等的限制,无法有效地创设较多的实际问题情景,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多媒体技术加盟课堂教学后,可以创设丰富的生活情景,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学习“时、分的认识”,离不开钟表及钟表模型,传统数学课学习这部分内容,常常是借助钟表或模型,讲解钟面的组成及大、小格等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某一时刻。仔细剖析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设计显然忽略学生已有的对钟表的感性认识。如儿童观看电视节目,每当整时或半时屏幕上就会出现相应的时刻,这时儿童就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与挂在墙面上的钟表相对照。因此,充分运用多媒体来设计教学环节,再现生活情境,可取得绝佳的效果:情境---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电视或广播节目的播出时间;再现---电视或广播播放的时钟画面;理解---不同时刻显现出位置不同指针的界面,来帮助理解;重现---运用课件设计出放大的钟面,进一步帮助理解钟面的大格、小格等相关钟面知识。拓展---(课件演示)体验一分钟有多长及时、刻的两种记法等。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现实生活场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入手,让学生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疲地进行学习。
五、及时反馈,巩固提高
遗忘规律要求人们对所学知识要及时复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师难以全面顾及跟踪每一个学生的课内复习巩固情况。学生的课外复习有时又因为家长不恰当的“压迫”而流于形式。计算机学习软件特有的双向交流的“反馈”功能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尤其是在复习过程中,双向信息交流活动所反馈的信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使矛盾突出,有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在教学中,计算机可随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学生。例如,计算机能及时提供正确答案,及时判定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如果答对了,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真棒!”、“你很聪明!”等激励性的言语,使学生兴趣盎然,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即使学生答错了,计算机也会很友善地建议他“多想想”、“你能行”,有的还伴以美妙的乐声。学生在这友好的激励和鞭策情境中,不断以愉悦的心绪及时地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
六、合作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小学数学的合作探究教学,有助于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探索,多渠道地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低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拼出美丽的图画”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探究小组,让每个组里的同学大胆地进行创造性地拼摆活动,然后由代表到视频展示仪上交流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思维空前活跃,互相启发,创新意识得以增强,竟然有30多种拼法,有的像机器人、有的像小山、有的像汽车、有的像路标……。
再如:一年级新授课“找规律”,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室里张灯结彩,小朋友们手拉手围着圈跳舞,庆祝“六一”儿童节。学生围绕“小朋友是怎样排列的呢?挂在教室里的小灯笼、小旗子等又是怎样排列的呢?…….”等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再通过计算机的闪烁、放大、定格等进行验证和说明,使学生对“规律”感到“豁然开朗”。最后计算机又出示了一组生活中的规律,如陶气堡中得蹦蹦床、街道中的花坛、广场上的音乐喷泉等。学生在活学活用中合作探究,展开创新思维,如淘气堡中的蹦床,有的学生创造出蹦床栏杆可以是一红一蓝的规律,有的学生创造出蹦床栏杆可以是一个圆柱形栏杆上顶着一个圆锥,再间隔四个圆柱形栏杆,出现一个一个圆柱形栏杆上顶着一个圆锥的规律。如街道中的花坛有的学生创造出红花与黄花间隔摆放的规律等等……。许多意想不到的规律,在合作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 篇6
作者简介:陈工厂,男,1978年3月出生,汉族,2000年6月毕业于周口师专政史系,从毕业至今一直在项城市付集一中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现任中学二级教师,九年级班主任。工作单位:项城市付集一中 邮编:466225 通讯地址: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付集一中 联系电话:***
[摘要]《课程标准》和时代的发展都要求我们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将活力注入课堂。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关键词] 兴趣 活力 积极主动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由此可见,体现个性,以人为本,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更何况时代的发展也呼唤着高素质的人才,这也推进着教育课程的改革。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将活力注入历史课堂,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关注、思考和解决的当务之急。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在课堂上有活力,主动地进行学习。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
1、设计好开课导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堂课能设计出精彩的导言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十分重要的环节。或新颖别致,或诙谐幽默,或富有哲理的导言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始就被吸引,始终以浓厚的兴趣上好该节课。比如:我在上《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时,是这样引入的: 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诞生了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所以今年1月20日新科总统奥巴马的就职典礼格外引人注目。出乎意料的是就职典礼结束后举行的花车巡游奥巴马将终点选在了林肯纪念堂。无独有偶1963年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演说的地点也选在了林肯纪念堂。同学们想想这是为什么?仅仅是巧合吗?刚刚同学们说到因为他俩都是黑人而历史上使美国黑人获得解放赢得自由的正是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100多年前他为挽救联盟解放黑人奴隶领导了美国的南北战争,历史上又叫做‘The American Civil War’,即‘美国内战’。”那么这场战争是如何爆发的呢?对美国历史的发展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南北战争。
2、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展示形象逼真的景观,直观生动地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代替单纯的说教与复述,让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其中,既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培养合作精神,又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例如:《难忘九一八》一课中,我给学生播放了新编九一八小调、九一八事变视频、松花江上和西安事变视频,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关于西安事变的解决问题,我作了如下设问:西安事变中捉住了蒋介石,那么,该如何处置蒋介石呢?通过学生的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开展实践活动,给学生以广阔的学习时空
新的课程标准大力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倡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努力改变过去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而要做到这些,开放教学内容就显得极其重要。因此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开展实践活动,给学生以广阔的学习时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已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学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教师指导学生到图书馆、互联网中查找相关资料,核实整理成文字材料,带到课堂中与同学、老师进行展示、交流。例如学习长征时,让学生去搜集长征的故事,然后在课堂上就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些活动使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主动探究知识,体验创造成果的喜悦,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2、让学生自主编演历史小品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激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让学生自主编演历史小品剧,例如,在讲述商鞅变法时,就上演了一出《商鞅舌战群臣》。当“历史老人”带领学生穿越时空隧道,进入历史情景以后,由同学们自己扮演的历史人物、历史场景便活生生地再现在渴求知识的同学们面前。最后经过概括归纳,并引导同学们对商鞅、秦孝公、旧贵族、老百姓的不同言行进行了分析讨论,从而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3、组织历史辩论赛。辩论是最能激发思维灵感火花的方法,也是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之一。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组织一些此类活动,能大大激发同学们在历史学习中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而且巩固深化了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我们课本中有许多问题都可用到辩论法,像“鸦片战争能否避免?落后就要挨打吗?西方列强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等,这些问题都是发散性的,答案也是多方面的,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辩论,大胆将自己的想法提出来,认识会更深刻,思路会更开阔。总之,富有生命活力的历史课堂是多元性、开放性的,提倡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鼓励创新。
4、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例如在学习雕版印刷时就可以让学生做这样的实验:准备一张纸,在纸上写自己的名字,写三遍、再三遍、再三遍,然后让学生谈感受:(枯燥、乏味、单调、浪费时间)再让学生用小刀在橡皮上把自己的名字刻出来,自制一枚印章,并蘸上墨水印在纸上,多印几遍;与前一个实验比较,从中体会雕版印刷的方法和好处。
三、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只有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才能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开动思维;或是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也可能有时侯这些学生的回答会与教师的答案相差甚远,这时你一方面应鼓励他说出其理由,另一方面应充分肯定他的回答中哪怕是细微的正确之处。然后给他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一是有利于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营造出一种宽松、民主、活跃的氛围,在师生的积极问答中加强互信、互动。二是能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自己被承认和被尊重,尝到回答问题的甜头。这样才能使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也积极、大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全面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
情感教学活力课堂 篇7
关键词:情感教学,英语课堂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积极地进行学习活动,自觉调节自己的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情感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动力。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发展尤为明显,所以培养学生课堂良好情感显得更为重要。
一、 以情生情情感于生引发情感体验凸显魅力课堂
情感教学的显著特征就是具有感染性,即在一定条件下, 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他人,使之产生相同的情感态度体验。
1.实现情感互通,真情感染学生。感人心者,莫乎于情。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有感情地教,学生才会有感情地学,教师只有真情实感的去感染学生,才会教得扎实、教得生动,学生才会学得主动、学得有趣。要使学生有感悟,有体验,教师首先要有感悟,有体验;要使学生被感动,教师首先要被感动。只有当教师热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才能出现以情悟情、以神会神,以情生情的场面,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感染。教师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朋友。不喜“优”厌“差”,真诚给学生信任、鼓励,创设条件让学生检验到自己的能力,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让学生喜欢课堂,喜欢教师。
2.关注情感差异,态度决定学习。由于智力水平、行为习惯、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之间必然存在个体情感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学生对学科的学习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些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决定学习,足球如此,学习也不例外,积极主动、专心致志,或被动消极、三心二意等,就是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习取得成功的第一前提和基础,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对待学习活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
3.实践情感对话,多偏爱学困生。教育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认真倾听学生需要,关注学生困难,了解学生心理,捕获学生内心情感,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有形和无形的关爱,实现师生情感交融,实践师生情感对话。有了这样一个交流基础,就会改变一味的讲授课堂模式。 让英语课堂的每个瞬间都能流动着师生间的问与答,练与析, 说与听、写与阅的情感交融。多偏爱学困生,只是情感多靠近点。中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他们渴望被喜欢、被注意、被关爱。学困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在课堂中多点表扬与鼓励,多点宽容与关爱。做到施爱于细微之处;施爱于意料之外,施爱于批评之时。教师的情感倾向促使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恢复学习信心,克服学习困难,从而使学生喜爱教师,喜爱课堂,真正凸显出英语课堂的魅力。
二、 以情促教以爱育人催生情感升华实现活力课堂
1 . 创造条件,多给机会,产生积极情感。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现在,由于情感教育的实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英语课堂成了师生追求幸福“天堂”。学生在学习时要敢于向教师、课本、 资料说不;学生在上课时可以自由讨论发言;教师应少批评, 少干扰。火热的思考,活跃的思维,常常能喷射出智慧的火花!学生常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交流中学到技能。教育学家阿莫纳什维利所说:“儿童单靠动脑,只能理解和领悟知识; 如果加上动手,他就会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那么知识的所有大门都将在他面前敞开,知识将成为他改造事物和进行创造的工具。”
2.克服“吝啬”,用好表扬,稳定积极情感。现代教学论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当然,表扬也是门艺术,运用得当,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要克服“吝啬”,常用表扬。教师在课堂上应常用乐用:Good!/Very good!/ Great! / Wonderful! /Excellent! /Well done! /Good job! 等等之词。表扬的力量是巨大的,在不断的表扬声中,学生的行为将会发生奇迹般的改变,积极的表现会越来越多,消极的行为会随之减少。 二要积极观察,善于表扬。要善于发现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细微之处见真谛,在平凡中找出不平凡,做一个美的发现者。三要激情励志,用好表扬。人的情感一旦被激发出来, 那可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当学生中的不良学风显现时,英语教师除了耐住性子循循善诱外,还要把握好恰当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激发,甚至志向的激励,使学生的行为意识能产生长远的期效。适时的表扬和鼓励来稳定学生的积极情感:Try again./It doesn't matter./ I think you can do it better.将一点一滴的激励与鼓舞,化为学生自我约束与自我奋进的力量,就能培养和稳定学生优良英语学习品质。
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教育应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但是,这个“转轨”仍受到学生课业过重的困扰,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40分钟,提高学习效率,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一、提前预习,是有效课堂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重要阶段性是预习。”预习能对新学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与理解,能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课堂上当老师新授的知识与自己的理解有差异时,学生就会集中精力重新去理解和思考。理解不透时,学生就会从中发现问题。如果不进行有效的预习,只是上课时被动地听老师讲解,就会造成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会主动去思考,更不会主动提出问题,即使有提问也是机械问答式的。这种模式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了一种依赖的思想。“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上没有了学生的“思”,就不会有“疑”,没有了“疑”,整个教学课堂就成了老师的“独立空间 ”,学生智慧的火花就不会点燃。
教学《渔歌子》中“青箬笠、绿蓑衣”时,突然有一学生问:“我昨天已问过爸爸,箬笠是用竹子做的,蓑衣是用干草或干棕叶做的,都是棕色的,而在张志和的笔下却成了绿色的,为什么呀?”他这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同学们都在窃窃私语。这时我重复了一遍学生的问题后,播放了一段有关春天美景的视频,让学生边欣赏,边听老师朗诵,边感受意境。然后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张志和,用心去贴近春天,感受白鹭的自由飞翔、桃花的尽情开放。在学生自我感受以后,我对张志和作诗背景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这时学生个个畅所欲言:
生:我觉得张志和喜欢大自然。
生:我觉得作者喜欢春天。
生:作者已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在他的眼里,一切都是绿色
的。
……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自己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正是因为学生在课前预习时了解了箬笠和蓑衣是棕色,学生在课堂上才有了这样思考,才会提出疑问。也正是这一“疑”,才点燃了其他学生智慧的火花,课堂上学生才会主动思考,并能轻而易举地就理解了这一课的知识难点。这也是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二、科学导入,是有效课堂的起点
一篇好文章要做到凤头、猪肚、豹尾,才能引人入胜,这大家都知道。一堂课中好的导入就如好文章中的凤头,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一种探求新知的欲望。那么怎样才能很好地导入呢?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二年级课文《雨后》时,正好是雨过天晴。上课伊始,我带领学生们自由地尽情地在操场上玩耍五分钟后再回到教室,让学生们把自己的所见、所想、所做在课堂上互相交流。然后我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在雨后的操场玩耍是那样的快乐,而我们今天将学的这篇文章《雨后》中的小哥哥、小妹妹在雨后的操场上又干了些什么?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看看哪些与你有相似之处?用自己的真实感受与文中的小主人翁作比较来感悟课文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不但学起来轻松,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一旦学生想表现自己,他就会让自己的思维快速“飞”起来。
(二)情境导入,烘托课堂气氛
教学《卢沟桥烽火》一课时,我首先利用视频让学生边听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插曲边看影片花絮,让学生直观上感受我国东北三省沦陷时悲惨的情境,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以直观、新颖的形式引入课文,不但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烘托课堂气氛。
(三)问题导入,引发学生思考
课堂上老师的“问”往往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如我在《装满昆虫的衣袋》这一课伊始就问:“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谁的?为什么要在衣袋里装满昆虫呢?”是呀,这一行为与常人是不一样的,这就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急切想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三、巧妙提问,是有效课堂的关键
一节课,不管你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都离不开一个“问”字。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之间密切相关,教师的课堂提问关系到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意识,促进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启迪学生的心智和思维,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良好习惯。
《渔歌子》拓展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直钩能钓到鱼吗?
生:当然钓不到。
师:据资料记载,张志和钓鱼时就是用直钩在垂钓,你们觉得他能钓得到鱼吗?
生:当然钓不到。
师:可张志和却说他钓了很多很多,他钓到了些什么让他迟迟不想回家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想想。
生:我读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欧阳修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之间,张志和钓鱼之意可能也不在钓鱼吧!?
生:他可能钓到的不是鱼,而是美丽的景色吧!?
生:我觉得他可能钓到的是娇艳的桃花吧!
生:他可能钓到的是他那悠闲自在的生活吧!
……
教学片段中,学生能够抓住诗的主要内容,思维活跃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主要是我在提问时巧妙地用上了“迟迟不想回家”和“联系课文想想”这几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字,它能让学生联想到诗中前几句的内容“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溪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景物描写。endprint
课堂提问的巧妙,除了上述以外,其实还应注意的问题包括:问在合适的时间、问在合适的地方、问在合适的对象上,否则就难以取得预设效果。
四、巧妙评价,有效课堂的精髓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中,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有时就像“兴奋剂”一样使学生精神振奋,学习信心倍增;一个赞许的目光就像一股暖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温情,满足他们的成就感。
在教学课文《最大的麦穗》第七段时,我问:在这段话中有一对反义词,能找到吗?这时一学生马上举手回答:不失时机——错失良机。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小问题,但对学生而言也是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肯定也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于是我不失时机地表扬了他:你就像孙悟空一样有一双火眼金睛,能明察秋毫。(在上这一课之前正好上过《三打白骨精》一课,孙悟空那智勇双全的形象早已在学生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一表扬完,就发现这位学生正了正身子,向我会意一笑,那自信与得意溢满了整个小脸。在后半堂课上,该学生的眼神一直跟着我在转,好想再次不失时机寻找表现自己的机会。课文《山谷的谜底》,这是一篇哲理性强的借物喻理性文章,学生在理解上有些吃力。教学完“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段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段话,我让学生联系自己阅读过的名人的故事、看见过的身边故事或亲身经历过的自己的故事来谈谈对这一句话的理解。这时教室里一片寂静,只有一个学生不时在用眼睛看看我,眼神中既有一个期待,又有一种犹豫。当我的眼神再次与他的眼神相遇时,我投以一个信任的微笑,示意他来回答。他腼腆站了起来,小声地回答道:“《卧薪尝胆》中的越王勾践为光复自己的国家忍辱负重,好像就是这个道理。”他一答完,我面带笑容地一边向他竖起了大拇指,一边赞许:“你真是一个特别会学习的学生,懂得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知。为了奖励你,我送你一句名言——相信自己,其实你自己就是最优秀的。”望着他红润兴奋的小脸,我接着说:“我想再请你自信地把刚才的问题再回答一遍。”这时,他抬起头,条理清楚地大声重复了刚才的答案,我带头鼓起了掌。接着我走到讲台前郑重指着他说:“这就是自信带来的精彩!我希望你们也能用你们的自信带来更多的精彩!”话音刚落,同学们接二连三地举起了小手,学生的思维给纷纷打开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起来。
成长中的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迫切地想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美。如果受到的表扬出自教师之口,更会让他们提升对自己的认识,增强自信心。也只有教师巧妙地评价,恰如其分地肯定,才能让学生放下包袱,放飞自己的思想,扫除学习中的拦路虎。
参考文献
[1]吴晓珊.小学语文有效备课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1(28).
[2]范丽花.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活力[J].学周刊,2014(5).
【活力课堂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语文活力课堂论文08-29
怎样激发高中语文课堂活力论文09-13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doc(论文)10-28
雨课堂活力课堂06-29
活力数学课堂06-19
活力的课堂07-28
焕发课堂活力10-22
充满活力的课堂05-29
活力语文美丽课堂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