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2024-08-04

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精选12篇)

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篇1

引言

软件工程专业作为吉首大学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和校企深度合作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区,力求通过软件工程专业的改革试点,来带动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主体的一个专业群(JAVA方向、嵌入式方向、商务智能)。

根据现有学生学习与就业现状分析,伴随着我国高校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国家统包分配向毕业生自主择业转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1]。并且随着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日趋下降,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是让就业形势变的更加不容乐观。因此结合吉首大学教育特点与我院专业的实际情况,开始慢慢意识到提高学生能力的提高与培养,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引入案例教学方式方法,以职业资格等证书作为学习的效果,引导学生以提高自学能力与创新知识为目标,加强实际项目的训练,实现专业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际案例的训练,并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的项目之中与顶岗的实习之中。

一、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学手段

吉首大学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和校企深度合作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区,积极与全球顶尖软件外包企业联合开展应用型高级软件人才培养,推行校企深度合作“2(校)1(园)1(企)”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践行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通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手段,以“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科学与人文精神并举、实践与创新能力相长、个性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贯通”的人才观,“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质量观,“夯实基础、提升质量、塑造品牌”的发展观,在CDIO工程化教育理念、开放式办学理念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竭力开展了一系列具有示范意义的专业综合改革,通过教育体系教学模式的微创新和校企优质教育资源的跨界融合,将现代化的教育方法与手段相结合,改变传统以黑板加教科书的手段,实现以各种电化教育器材与设备,将投影仪、电视机、计算机等现代设备搬到课堂,以现代教育设备应用于软件工程的教学当中,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不断加强专业综合改革成效,以快速推进专业的统合改革与发展,最终有效地增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实力[2]。

二、教学手段改革思路

1. 探索全新有效的教学手段

吉首大学软件工程教研室从本学期开始就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手段,创立了创新创业工作室,在创新创业工作室的带动下,组织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开展第二课堂与相关活动,将课外与课内结合起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隐性课程与显式课程相结合,以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同时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教研活动。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到课本上的内容,还可以在课外培养自学能力与团队协作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创新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形成学生自我学习的学习状态。

2. 改革已有现有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以黑板与课堂讲授为主,为了改善原有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积极性,可以在传统黑板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图文字貌的形式,增加教学的可视性与直观性[3]。注意发挥课堂的教学的多样性,发挥多媒体教学形式,以现代化的教育方法与技术,将原有的教学内容转变成图形的形式,制作出精美的课件,将传统的内容与现代教育手段结合在一起,并结合教师的课堂讲解,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突出展示,可以增加多媒体课件使用的次数,用图形化演示教学内容,将比例增加到一半以上甚至更多,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 改革原来的教学方法

吉首大学软件工程教研室主要承担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课。可以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拿出来进行研究,根据对现状的研究,对原来的教学内容进与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极力推进新的教学方法,研究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积极性,并对原有的内容进行大胆的创新与尝试[4]。如我们教研式的颜一鸣老师在课堂中采取了全新的研讨式教学方法,对每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在课堂上根据知识以小组的单位进行研讨,并根据研讨的内容第个小组的成员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成为了学习主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主动的学习与交流,从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破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

4. 进行第二课堂尝试

在软件创新创业实验室的带动下,积极进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并且提供较好的活动设备与条件,在活动期间,由本专业的教师进行辅导。这一活动开展以后,参加的学生越来越多,软件设计和制作的水平也越来越高。同时我们还开放了实训室,鼓励协会的会员们利用课余时间搞一些小制作,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并经常性的派出教师进行相关指导。

5. 改革考核方式

本学期的《web开发基础》课程采取了学生提交作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制作一个简单实用的网站来实现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目标;总的来说,就是做到考试方法多样化,给学生以发挥的空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效果

教学改革实践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他们说:“真正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也让我深刻地明白教师的真正作用在于点拨,而非全盘灌输”;“我非常喜欢老师那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很符合我们的思维方式,讲课内容好象不是从书本上来的,而是自己和老师一起想出来的”;“小论文是一种好方式,逼迫自己去掌握弄清楚一些模糊的概念”;“写作过程,不仅仅学到如何去写,更重要的是归纳了知识,总结了概念,我觉得这学期我向老师学到了很多思维方法,收获很大。”

具体效果表现在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发掘了一批优秀的、富有创造力的学生。有的在低年级就推荐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活动,显出了其创新能力。有的撰写了有一定质量的课程论文,如刘周清清同学的“基于Web的数据挖掘在校园网教学资源共享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一文已在《电脑知识与技术》上发表。这些在过去低年级学生中是极少见的。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灵活的教学形式强化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思考与掌握,在实践中体会到理论知识的指导性,并自觉运用于指导实践。在学生多次组织的软件设计大赛中,多数学生能做出比较好的作品,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总结

本文讨论了吉首大学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充分分析与研究当前学生学习现状,提出了针对软件工程专业的新教学手段与方法,不断对革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探索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分析当前课程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对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手段改革思路,以提高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效率与本科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教学手段,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姚文振.中西方课堂教学方法比较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8(01).

[2]李茂森.课堂教学中教师课程意识的迷失及其原因分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8(02).

[3]莫凯林,祝世娜,张亚文.高校课堂教学应实现五个转变[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10).

[4]贾红芳.浅谈高校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J].新西部(下半月),2008(02).

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篇2

关键词:EDA技术,项目化教学方法,课程改革

EDA技术是以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知识为基础,具有较强实践性、工程性的专业课程。将数字电路设计从简单元器件单元电路设计,EWB软件仿真提到了更高一级的可编程操作平台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电子电路综合设计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两门课程分开,先上数字电路,后上EDA技术,分两学期授课。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弊端,减弱了课程之间的联系,降低了学生对数字电路理论的认识程度。通过对EDA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实训的方式采用项目教学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EDA技术基础及其实验系统,从数字系统的单元电路,如译码器、计数器等入手,加深对数字电路基础理论的认识,逐渐完成数字系统设计。

1. EDA技术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1.1 EDA技术

EDA技术即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Automation)是以计算机为工作平台,融合了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及智能化技术的最新成果而形成的一门新技术毕业论文格式,是一种能够设计和仿真电子电路或系统的软件工具。采用”自顶向下”的层次化设计,对整个系统进行方案设计和功能划分,系统的关键电路用一片或几片专用集成电路(ASIC)实现,然后采用硬件描述语言(HDL)完成系统行为级设计,最后通过综合器和适配器生成最终的目标器件。图1为一个典型的EDA设计流程。

图1 EDA设计流程图

1.2 EDA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EDA技术利用计算机系统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以及配有输入输出器件(开关、按键、数码管、发光二极管等)、标准并口、RS232串口、DAC和ADC电路、多功能扩展接口的基于SRAM的FPGA器件EDA硬件开发平台,使得在电子设计的各个阶段、各个层次可以进行模拟验证,保证设计过程的正确性。从而使数字系统设计起来更加容易,让学生从传统的电路离散元件的安装、焊接、调试工作中解放出来,将精力集中在电路的设计上。同时,采用EDA技术实现数字电路设计,不但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也增强了系统的灵活性,方便学生对电路进行修改、升级,让实验不在单调的局限于几个固定的内容,使教学更上一个台阶,学生的开发创新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2.课程教学改革实施

2.1课程改革思路

课程改革本着体现巩固数字电路基础,掌握现代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原则来处理和安排EDA技术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从EDA技术概述、VHDL语言特点、VHDL语句等入手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以设计应用为基本要求,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将EDA技术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可编程逻辑器件、硬件描述语言、软件开发工具、实验开发系统,其中,可编程逻辑器件是利用EDA技术进行电子系统设计的载体,硬件描述语言是利用EDA技术进行电子系统设计的主要表达手段,软件开发工具是利用EDA技术进行电子系统设计的智能化的自动设计工具,实验开发系统则是利用EDA技术进行电子系统设计的下载工具及硬件验证工具。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以实训的方式展开,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

2.2课程改革措施

以电子线路设计为基点,从实例的介绍中引出VHDL语句语法内容。在典型示例的说明中,自然地给出完整的VHDL描述,同时给出其综合后的表现该电路系统功能的时序波形图及硬件仿真效果。通过一些简单、直观、典型的实例毕业论文格式,将VHDL中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解释清楚,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有效地掌握VHDL的主干内容,并付诸设计实践。这种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VHDL语言教学模式和流程,将语言与EDA工程技术有机结合,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大大缩短了授课时数。表1为课程具体内容及实训学时分配。

能力

目标

学习情境

项目载体

课时

QuartusⅡ开发工具使用能力

QuartusⅡ开发环境、实验系统

二选一音频发生器设计

6

VHDL语言编程能力

VHDL语言基本结构

计数器电路设计

6

VHDL语言并行语句

8位加法器设计

8

VHDL语言顺序语句

7段数码显示译码器设计

8

VHDL语言综合运用

数控分频器的设计

8

层次化调用方法

4位加减法器的设计

4

综合开发调试能力

8位16进制频率计设计;

十字路口交通灯设计;

数字钟设计;

波形信号发生器设计,等。

(任选一题)

20

总计

 

 

60

表1 课程具体内容及实训学时分配

从EDA技术开发工具和实验系统介绍入手,帮助学生在感性上对EDA技术产生一定的认识,再分别以不同的项目为载体学习VHDL语言,让学生快速掌握EDA技术的基本内容。最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简单集成电路的设计,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3.结束语

EDA技术课程在高校电子类专业教育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EDA技术已经成为电子行业领域开发和进行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通过对EDA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电子设计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顾斌赵明忠姜志鹏等,数字电路EDA设计[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之研究 篇3

关键词:基础教学;以人为本;阅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66

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在课堂教学中把知识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在大量知识点的冲击下,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思考和分析,只有通过死记硬背来接受和掌握这些知识。在被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对学习产生厌倦的情绪,导致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积极性不高,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素质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情感和体验,运用创新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够自主地进行知识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教材中的内容,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注重语文基础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基础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有力保障。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究。例如,在教学的复习和预习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发言和学习。通过小组成员的互相交流,能让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高高在上的形象,走下讲台,融入到学生中间,和他们共同探讨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在师生积极互动中,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在分析问题时能够更加深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时,教师要认真收集学生反馈的学习信息,并通过和他们的积极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在创新教学模式时,能够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在语文知识基础教学中,很多知识需要学生进行记忆,这时教师可以开展竞赛、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中进行记忆和探究,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并深刻地掌握这些知识。在学习中不断收获,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对学习的欲望,能使他们树立认真学习语文知识的信念,使语文课堂实现高效教学。

二、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和发现的能力,让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积极地探究和思考,发现新的知识、获得新的收获。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他们摆脱了教师进行灌输的教学方式,通过思考和分析来掌握知识,使他们独立完成的学习过程。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时,他们不再立刻向教师和同学求助,而是进行认真分析,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尝试,最终使问题获得解决。运用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积极地进行探究。通过学生自己努力获得知识,这个成功的体验能够激发他们更深入地学习,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高效教学。在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引导,使学生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向,有效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并通过积极的思考,运用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联系,使他们构建比较系统的语文知识体系。

三、以多媒体为教学载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随着课堂教学创新模式的出现,多媒体在教学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载体,使其把抽象的语文知识通过生动的影像呈现出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多媒体的引导下深入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创新教学模式,还要注重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能够高效地掌握教材中的内容,促进思维的发展。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究时,教师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利用多媒体,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在多媒体构建的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感受知识的学习过程。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学生能快速地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强化他们的学习体验。结合多媒体进行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积极地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主动思考和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高效、生动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喜欢上语文学习。

四、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课文的阅读时,要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可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来让学生做,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除了注重课堂上的阅读,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只有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起到增长见识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艺术地指导、有创造性地指导,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1)指导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这是学生课外阅读实践的标志,可一期一订,中途做必要修改,使其常新,保证切实可行。(2)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默读深思、朗诵吟咏、背诵记忆、精读提炼、速读猎取等方法,以达促进学生阅读理理解能力的提高。(3)阅读后要及时写出体会、心得。(4)要指导学生适时检查阅读情况。通过上述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阅读,对阅读充满兴趣,通过阅读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总之,在初中语文新课改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创新教学,让学生在新颖、轻松的环境中进行探究,使他们喜欢上学习,并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遵守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他们在创新的教学模式中进行探究,获得更多收获,体验学习的乐趣,使语文课堂在师生的积极互动中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 陆素萍.有关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的几点思考.语文学刊,2007.

[2] 罗永英.新课标下让合作探究成为初中语文教学常态模式初探.速读旬刊,2014.

[3] 邵晓丹.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探讨.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

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篇4

ERP沙盘模拟经营课程是改变传统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方面, 它是集知识性、互动性、对抗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企业管理技能训练课程, 涉及会计、市场营销、物流及工商企业管理等多个专业方面, 强调理论贯穿与实践操作, 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相互渗透, 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ERP沙盘模拟经营课程的开设, 很好地解决了当前经管类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一个瓶颈。

1 ERP企业经营管理沙盘的必要性

1.1 高职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现状

根据目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特点以及面临的问题, 都具有相似性, 就是理论与实践教学普遍不能结合教学, 不能体现“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 并对经管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研究了“教、学、做”的结合, 并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建立实训基地, 并提出了解决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难点的措施。

目前我院有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会计学、工商管理等经管类专业。我院经济管理类各专业一定程度上存在专业知识面狭窄, 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足的问题。如有些专业注重技术而忽视管理理论和与管理密切相关的信息内容, 有些专业重视管理理论而缺乏实践环节, 同时, 还忽视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各专业知识之间的交流、渗透不够。因此, 急需通过一种带有启发性的, 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在擅长本专业知识的同时, 对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其他专业有所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通才加专才的复合型人才, 而ERP沙盘模拟实践教学正是这样一门课程。

1.2 ERP沙盘模拟经营课程的教学模式介绍

从教学角度, ERP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运用的教学课程体系。ERP沙盘模拟经营课程实训工具分为手工沙盘 (物理沙盘) 和电子沙盘两种, 手工沙盘是最原始的一种沙盘, 可以让学生形象地掌握企业经营模拟沙盘的操作程序制作成模拟软件, 在模拟操作过程中只能按照软件程序顺序依次操作经营中的各项内容, 电子沙盘比手工沙盘更为公平, 形式更为灵活, 可以制作成生产企业、商业流通企业等多种商业形式的经营模拟。

2 ERP企业经营管理沙盘的必要性

ERP沙盘模拟是一种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游戏”, 应该鼓励并支持学生组织相关的协会, 只有对一件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能够对这件事情保持持续的关注, 并自愿地去想如何把这件事做好。

通过“ERP沙盘模拟”课堂教学符合高校“以学生为本”,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 将学生按专业分成6~8组, 每组5~6人, 配合手工沙盘和电子沙盘模拟企业经营6~8年。小组的每位成员分别担任CEO、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生产总监、采购总监等职务。每个模拟企业团队经营一个拥有一定资产、市场需求以及融资渠道的虚拟企业, 连续从事6~8个年度的经营活动, 体会企业与企业之间行业竞争的过程。

通过直观的企业沙盘, 模拟企业实际运营状况, 课堂中制定整体战略、产品研发、生产、开拓市场、产品销售、财务管理、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 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学生以企业实际角色扮演进行生产经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有效地运用所学经济管理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使得课堂实践教学更具趣味性, 提高学生兴趣。

3 ERP企业经营沙盘对实践教学的创新

3.1 教学内容的创新

实践教学活动可以从以前的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 把“教、学、做”融合一体化, 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成为教学的中心, 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学生的学习内容从枯燥乏味的书本理论陈述延伸到实践, 把经济管理类的所学课程在ERP的沙盘中在生产运作方面, 学生必须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的需求情况制作相关的产品, 也要选择适当的生产线来进行生产, 也要结合产品的交货期和数量对产能来进行建设。这些都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论学习来做出正确的经营方案进行运营。

3.2 教学手段的创新

ERP沙盘模拟的实践课程中会使得学生感受到真实企业的逼真气氛, 学生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进行企业运作, 在操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典型的问题, 学生必须根据自己分组的角色, 团队的合作来分析相关问题, 针对问题制订解决的方案, 并且组织实施。

3.3 组织形式的创新

ERP沙盘模拟是采用分组分角色的一个博弈对抗的形式来完成的一个真实企业运作的对抗环境。每个组相当于不同的生产企业, 企业内部再按照岗位设置CEO、财务总监、市场总监、营销总监、生产总监几个职位来运营操作, 各司其职。各模拟企业再在不同的运营方案下求生存、求发展, 在竞争中取胜。

4 ERP企业经营沙盘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改革与完善师资

学校在安排ERP沙盘模拟课程的教师时, 不仅要考虑到教师的教学经验, 学校应该建设一支既具有企业高层管理经验又有丰富理论知识的师资队伍。学生可在短时间内通过理论结合实际, 对企业和企业内部管理、外部环境等相关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 在步入社会之前对现代企业管理和市场竞争机制具有完整、深入的了解。

4.2 结合高校实际, 编制合适的课件及教具规则

将每一岗位的名称及沙盘运营规则均印刷在盘面上, 从教具上保证了学生一看即懂, 清楚地知道自己对应的职位该做什么, 同时, 保证了沙盘操作时随时可以参阅规则, 减少因规则不熟悉导致的操作失误。

总之, 当前形势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实践操作性强、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人才, 是当前实践教学的奋斗目标。ERP沙盘模拟经营课程的实践教学通过模拟仿真企业环境和流程、模拟职能岗位, 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市场竞争的激烈与残酷, 体验承担经营风险和责任。学生在经营实战对抗中, 体验到团队协作的力量和优势, 掌握了管理技巧, 使学生足不出校就了解和掌握企业管理的综合知识和技能,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春生, 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149-151.

[2]高新和.高职教育经管类人才培养方案重构思路探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 2011 (1) :49.

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篇5

[作者] 吴心田,山东省教学研究室

[内容]

一、改革概况

1995年5月正式提出此项改革课题方案,在山东省部分中学试验。第一批试验点81处(校),包括初中和高中,以初中为主。6 月召开第一次专题研讨会,此后第二批试验点310处(校),共计391处(校)。5月召开第二次专题研讨会。6月,经三年试验,进行了总结,此后该项改革成果扩大到全省范围。3 月省教研室确定在全省中学语文教学范围推广该项改革成果。

二、改革依据

(一)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必须予以改革。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几十年来,其基本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析为主”。近几年来,有些教师开始意识到,这种教学模式不可能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试图增加一些诸如阅读、提问、讨论等语文训练。然而,大多数的语文课实际上仍是教师讲析占用绝大部分时间,阅读、提问、讨论等训练流于形式,或者说只是一种“点缀”,在整堂课中只是占有很次要的地位。

这种“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其主要弊端有二:

1.它违背了中学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特点,背离了中学语文课应以训练语文能力和打好语文基础为主的基本目标。

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例如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形象性、综合性等多元的性质和特点,但是,其中总有一个是最主要最基本的,这就是它的基础工具性,由此派生出来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也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目的任务,应该是打好语文运用的基础,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运用这个工具去读,去写,去说,去工作,去学习,去交际,具体说,即为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教学目的”部分的前几句话,即:“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把这作为基本的目的任务,符合学科本身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同时也不排除思想教育、人文教育、审美教育,乃至视野的开拓,智力的开发,等等,而几十年来通行的“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背离了中学语文教学学科本身基本性质特点,排除了实现教学目的任务的基本形式――训练性,教师一味地“讲”,抹煞了学生的“练”,正因为如此,几十年来这种“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忽略了“训练性”,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成为解决提高教学效率问题达到语文教学基本目的的主要障碍。

2.它抹煞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排除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完全处于学习的被动位置。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教育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的建设人才”。现代国际上先进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赞可夫、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等都主张“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的特征之一”,“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我国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也一贯主张教师的教学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教育思想的体现,从形式上看,一上课开始就是教师讲析,教师几乎是滔滔不绝地一直讲析到下课,有的课仍然是教师的讲析灌满堂,多数课教师讲析占据3/5或4/5以上的时间,而学生读、写、听、说训练仅占1/5左右的时间,而且不少教师讲析的内容并没有“讲在点子上”,有些是学生已经懂了或学生自己能够弄懂的内容教师仍在讲析,有些教师讲的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正因为如此,不少的课教师侃侃而讲,而学生昏昏欲睡,或者说教师讲得天花乱缀,而学生听的是二目圆睁而眼大无神,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多大的收获,语文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

(二)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普通中学基础教育的性质决定的。

中学的语文教学与中专的、大学的语文教学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一面在于都是重在语文方面的学习,不同的一面在于中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除了学习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之外,必须具有一定的或基本的语文运用能力(或称技能),而且要达到基本过关的要求,以适应将来到高校学习或到社会上工作的需求。而这种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单靠“讲析”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训练才能奏效。吕叔湘先生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加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不正确就不能获得所要求的效果,不成其为技能。不熟练,也就是说,有时候不正确,或者虽然正确,可是反应很慢,落后于时机,那就不成其为技能。”(1963年4 月《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中学阶段要打下一个基础,要学会使用语文的基本技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完成,才能达到“准确”、“熟练”的程度。

(三)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学的学科性质、特点及目的任务所决定的。

语文教学的基本性质、特点如上所述,要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特点,完成语文教学基本的目的任务,单靠“讲析”是不行的,必须通过适当的“训练”才能达到。叶老说得很清楚:“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717页)“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必须废除现在通行的逐句讲解的方法。”(同上,第83页)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所以一般称为工具课。”“中学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是教会学生使用现代语文。”(1963年4 月《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张志公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凡属工具,最重要的是准确的操纵它,熟练的运用它,只有这样,它才好好的为我们服务。”(1963年10月《说工具》)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的目的任务,叶老、吕老、张老“三老”还有很多方面的论述,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也是一贯的。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只有排除“教师讲析为主”,实现“以学生训练为主”,才能正确地体现语文课的基本性质特点和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

(四)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为本”的新教育思想的体现。

凯洛夫的旧教育思想是“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知识为中心”,赞可夫等的新教育思想是“学生为中心”、“多渠道教学”、“培养能力为重点”。新的教育思想主张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出发,归宿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起主导作用,但是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一堂课如果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处于听教师讲析的位置,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去讨论,去动手练习,那么,这堂课就好像演戏一样,课堂这个舞台全被教师的活动所占据,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是无论如何难以培养起来的。关于“学生为本”的思想,叶老曾说:“怎样启发学生使他自觉地动脑筋,是老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这个项目做到了,老师才真正起了主导作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92 页)“如能令学生于上课之时主动求和,主动练习,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道。”(同上,第733页)。“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启迪, 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和,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语文教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要相机诱导。必令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善教者也……”(同上,第745页)(吕叔湘先生、张志公先生关于“学生为本”的思想论述不――引述)综其这些语文教育大师所述,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思想是实行“以训练为主”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

三、改革内容和特点

(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切实把教师的讲析压下来。把学生练习的时间增上去,教师所有的讲析、提示、启发、扩展、总结等全部活动时间,尽量加以精练,力求压缩在整课时间的1/2左右。而学生各种训练活动(包括读、写、听、说、思等)尽量增多,提高到1/2左右(有些课可以变通处理,并不那么绝对)。

(三)训练的内容精心选择。包括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的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美育、智力开发等等,从中加以精选,恰当的确定训练重点。

(四)训练的方式从实效出发,精心安排,多种多样,生动活泼。包括阅读、写作、解说、讨论、辨析、鉴赏等等,这些训练可集中,可分散,可交叉,灵活和谐,不拘一格(绝不是只限于问答和做练习题)。

(五)训练的基本模式有两种:①“三段式”,即教师提示――指导学生训练――教师答疑小结。其中“教师提示”包括说明教学目标、提示教学要点、简介教材内容和有关知识、说明教学过程,等等,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指导学生训练”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可在学生训练中启发、诱导、答疑,一般控制在25分钟左右。“教师答疑小结”包括教师集中答疑、知识梳理、加深扩展、深化讲解,等等,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②“交叉式”:“讲讲练练,讲练结合,贯穿始终”,此模式不截然分成三段,而是采取多种方式,讲练交叉融合,但总计学生训练时间不应少于1/2。

(六)实行“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切实端正教育思想,树立三个基本观念:①“学生为本”的观念;②“以训练为主”的观念;“重在培养能力”的观念。

2.不应误解为全盘否定教师的讲析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讲析还是必要的,但要讲得少而精,讲在“点子”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认真备课、确定教学目标、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精心确定训练内容、精心设计训练方式、恰当的启发诱导、解答疑难问题、对当堂所学知识的疏理巩固,等等。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

3.教学模式除上述两种外,还可有若干变式。例如单元教学,可一课时多讲一些,另一课时多练一些;有的课可集中训练诵读,有的课可集中进行两篇文章或几个片断、几个问题的比较,有的课可集中进行讨论辨论的训练等等,不拘一格。

4.各项训练应扎扎实实,讲求实效,切实防止“花架子”的形式主义。其中关键在于精心选好训练内容,精心设计好训练形式。

5.要体现“大语文教育”的思想,训练要适当向课外延伸,课内外结合,巩固课内训练的成果。

四、改革效果

(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的沉闷局面

实践证明,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读、写、听、说、思,可以积极主动的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学习和训练,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完全处于主体的地位,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没有“思想开小差”的机会,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座谈会上学生说:“过去课堂上光是老师讲,我们学生只是听,不愿听的就不听,思想常开小差,现在有读,有讨论,有发言,有写,觉得有事做了,挺有意思,上课很有兴趣。”“过去,老师讲的东西有很多我们都不愿意听,有些内容我们都懂了老师还在讲,而不懂的地方老师却不讲了,这样我们都不愿意上语文课,现在我们可以先自学,再提出问题让老师解答,觉得很有收获,现在都愿意上语文课了。”“现在老师讲的虽然少了,可是都是讲的重点,我们有主动学习的机会了,这样上法好。”这些发言代表了大多数实验班学生的意见,这一改革使学生有了学语文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改变了过去那种语文教学沉闷的局面,这是最大的效果。

(二)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得到了较快的提高,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全面的语文素质

这项改革,使学生在课堂上增加了阅读(包括朗读、默读等)、写作(包括仿写片断、编制课文结构提纲、书面回答问题等)、说话(包括口头答问讨论、到讲台上解答)的训练机会,并且学生能经常地自己查字典、词典,经常地边读边圈画,经常地写阅读心得体会,等等,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经常的大量的训练,各项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习惯迅速提高,课后、课外学生自学的能力和自觉学习的意识得到了加强,由于在训练中学到了许多学习方法,教师不在的情况下,学生也能有效的自学。老师说:“这项改革通过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学习习惯、自学能力、语文素质等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这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用的。”

(三)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是改革试点学校老师、校长的普遍反映。例如淄博市周村实验中学实验班,入学初学生语文成绩在全校同年级属中下游,通过“以训练为主”的改革,到二年级就发展为上游,到毕业统考时成为全校、全区的第一。济宁市汶上县郭楼镇三中通过以“训练为主”的改革试点,学生在考试成绩、语文竞赛等方面在全县都名列榜首,现在其他学校到该校参观学习者不断。高密市向阳中学通过这项改革试点,学生入校后成绩直线上升,学生发表文章数量质量、语文竞赛名次都在全市名列前茅,成为全市语文教学的先进典型。威海市环翠区、淄博市博山区等许多县(区)通过大面积实施“以训练为主”的改革,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普遍得到显著提高。

(四)产生了广泛地辐射效应,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普遍认可

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篇6

【关键词】课程改革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117-01

随着教育“课改再启航”工程的启动,教师积极投入到教改之中,迅速进入教改快车道,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然而,在这场“革命”中,往往由于教师的轻易“退位”,学生一时缺少“自主”能力,而引起教学秩序的“动荡”,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而最终又回到原来的模式。笔者在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也经历了多次的曲折和反复。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认识到要让学生在教学中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

一、探索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方法

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

知识获取的迅捷性、记忆的持久性和再认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首要体现。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

3.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

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到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及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

二、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中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1.深入探究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首先是历史原因的探索,从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从主观原因到客观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属性和本质,理解其本质含义。此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出历史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如辛亥革命失败,直接原因是袁世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它决定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及妥协性。从革命的特点可以分析革命属于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革命的失败,又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一规律性的结论。

2.积极开拓学科内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

历史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也是中考命题能力测试的重点。现在的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对能力的考察特别重视。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综合。在横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在纵向联系上,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所属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专题线索。

3.探索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联系

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也是近年来中考能力考查的重点和趋势。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以正在学习的内容为立足点,联系其它学科中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或对比,从多学科的角度,更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综合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三、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的基础,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的助手,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 。

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或者说是最重要的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练习、考试和讲评的不断重复和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命题考试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几乎每个学校都相似,这里就不再分析。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逐步培养学生“解放自己”和“自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玉龙.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J]. 学周刊. 2016(26)

[2]肖广述.析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J]. 亚太教育. 2016(17)

[3]单秀玲.例谈巧用生成,提升历史教学——以《汉武帝的大一统》为例[J]. 考试周刊. 2016(38)

“频率扫描法”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篇7

1 现状分析

“频率扫描法”是雷达原理与系统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是学习雷达构造和雷达维修等专业课的理论基础。如果该节课的内容掌握不好,就会造成学员在学习装备构造与维修课程时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3]从以前的情况来看,学员在学习“频率扫描法”时效果并不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理论性强学员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频率扫描法”的内容包含多个知识点:基本原理、栅瓣抑制和波束宽度,涉及高等数学、微波工程的相关知识,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和理论深度。由于高等数学和微波工程等相关知识学习时间较早,很多学员当时理解的就不够深入,现在用到该知识点,难免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容易跟不上教员思路。

1.2 教学内容和方式陈旧学员参与积极性差

有些教员长年上雷达原理与系统课程,由于工作忙、事情多,因此,直接采用以前的教案、课件,导致教学内容陈旧。几十年如一日,既没有结合该理论最新的一些进展情况,又没有结合该理论在新型装备中的应用情况,因此,学生对授课内容兴趣不大。

1.3 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

原理课的教学模式相对比较单一,一般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许多年轻教员大都从老教员那里继承了这种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方法基本以“灌输”为主,学员反馈不够。很少启发引导,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理论和实践脱节,教学效果很难保证。[4]

2 “频率扫描法”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频率扫描法”虽然非常重要,但从目前情况看授课效果不佳。为改善该局面,特进行以下教学改革探索。

2.1 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研究“频率扫描法”

如果直接按照教材上“频率扫描法”的章节内容来讲解,学生很难体会到科学家发现该理论的思维过程,容易学前忘后。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时,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分析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思路。以频扫目的、频扫原理、栅瓣抑制和限制波束展宽为主线。首先分析传统机械扫描方法存在的局限性:扫描速度慢,且只能跟踪一批目标,为克服该局限性,引入频率扫描。频率扫描指的是通过改变输入信号的频率从而实现雷达波束指向在空间的扫描,该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呢?这就牵涉到频率扫描法的基本原理。能否利用波束指向来确定目标的方位呢?如果雷达波束只有一个主瓣是可以的,如果除了主瓣还有栅瓣,此时就需要将栅瓣抑制掉。抑制掉栅瓣后就可以利用波束指向确定目标方位。雷达波束在扫描过程中,波束宽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呢?如果有变化,是变宽了还是变窄了?对雷达天线增益有没有影响?对探测距离有没有影响?通过以上教学设计,使课堂内容环环相扣,引导学员思考,提高学员参与的积极性。

2.2 紧密结合装备将理论问题实践化

频率扫描法的概念较多,理论性比较强,学员学习时普遍有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了让学员对该理论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讲解过程中始终注意紧密结合装备,将理论问题实践化。比如,在引入频率扫描前,首先介绍传统机械扫描方法的局限性。教材上指出机械扫描惯性大、速度不高、跟踪时只能跟踪一个目标,如果纯粹照本宣科,学员很难留下深刻印象。为了加深学员印象,我们以某雷达为例进行讲解,通过给出该雷达在机械扫描时的扫描速度和频率扫描的扫描速度,使学员意识到频率扫描的扫描速度要远远高于机械扫描。同时,播放了该雷达采用频率扫描跟踪多个目标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使学员直观感受到:频率扫描无论是扫描速度还是跟踪目标的能力都远远高于机械扫描,也极大地调动了学员学习频率扫描的积极性。

此外,在研究频率扫描波束宽度时,教材通过复杂的公式推导给出一个计算波束宽度的公式,学员不太清楚这个公式应用的时机,很容易学过就忘。为了让学员理解的更加深刻,在讲解时结合某频率扫描雷达的波束宽度,利用该公式推导出为了达到预定的波束宽度,该雷达至少需要41个阵元。如果进一步增加阵元的个数,就可以继续压缩波束宽度。通过结合装备讲解波束宽度,使学员深刻认识到该公式揭示了波束宽度和阵元个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设计频扫天线阵元个数时的理论依据。将“频率扫描法”的基本原理、栅瓣抑制以及限制波束展宽等问题和实际装备紧密结合,使学员对该方法的认识更加直观,对相关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刻。

2.3 运用图形描述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在讲述“频率扫描法”的基本原理、栅瓣抑制以及波束宽度的过程中,牵涉到大量的公式推导,如果完全按照教材上的描述进行讲解,会使得大多数学员被纷繁复杂的公式弄得晕头转向,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为解决该问题,特使用了大量图形描述来代替公式推导。如在研究波束指向为非雷达天线法线方向时的波束宽度时,教材指出半功率点θ+与波束指向θ0之间的夹角很小,这一点很多学员表示不理解。为了使学员易于理解,特给出如图1所示的波束宽度图。

由图1可知,方向图最大值为1,半功率点为最大值0.707处对应的自变量,波束宽度为最大值0.707处自变量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距离。图1中,两个半功率点之间的距离也就是波束宽度2θ+比较小,而θ+-θ0为波束宽度的一半,显然也比较小。通过图形化的展示方式,学员很轻松地理解了这个问题。图形描述方式的大量运用,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学员更加容易理解频率扫描法的相关知识。

2.4 运用程序编辑将抽象问题形象化

在研究了“频率扫描法”基本原理、栅瓣抑制和波束宽度等问题后,为了使学员对该抽象问题有一个形象化的认识,特别编写了频率扫描法的相关软件程序,软件界面如图2所示。

利用该软件可以研究阵元个数、阵元间距/波长等参数改变时对波束宽度的影响,可以动态展示波束扫描过程中波束宽度的变化情况,以及限制波束扫描范围对波束宽度的影响,将“频率扫描法”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直观展示。通过学员自己动手操作该软件,使学员对“频率扫描法”中相关参数如何影响波束扫描过程以及波束宽度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理解也更加深刻,充分调动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3 “频率扫描法”课堂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3.1 搞明白解决问题的思路减少不必要的公式推导

在研究“频率扫描法”的基本原理、栅瓣抑制和波束宽度时,牵涉到大量的公式。如果教员一味地给学生讲解如何从一个公式推导另一个公式,容易使学员陷入公式推导的汪洋大海,将雷达原理课变成了高等数学课。这样一方面使得学员非常疲惫,另一方面也不容易使学员陷入公式推导的一个局部,搞不清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

因此,在讲解这些问题时,要重点给学生讲清楚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对该问题的解决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于那些非公式不足以表达清楚的问题,还是要进行公式推导;对于公式推导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可以留给学员课后自己推导。这样一方面使学员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另一方面也使学员课后还能继续思考该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3.2 改变“满堂灌”引导学生思考

“频率扫描法”的理论性很强,一些教员在教授该堂课时,唯恐学员听不明白,就整堂课给学员灌输,这样学员是听明白了,可学员没有思考的时间,学习效果不佳。

因此,在讲解过程中,通过设置一些小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使学员的思路始终跟着教员。比如,在研究“频率扫描法”基本原理时,需要计算方向性函数的最大值,如果直接利用公式就算比较复杂,反问学员有没有简单的方法,部分学员就发现利用矢量图来计算最大值简单、直观。通过启发学员,引导学员思考,使学员的思维高度活跃,不仅能有利于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工科思维和良好的学习、科研习惯。

4 结束语

将以上教学改革思路运用到授课过程中,并针对两个教学班次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改革后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结果表明:后一教学班次的课堂气氛明显优于前者,并且对该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掌握的也更加扎实。然而,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教员必须积极地面对和处理学员的反馈,并引导学员提出对于“频率扫描法”课堂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频率扫描法”教学的方式方法,因材施教。最终,不仅使学员能够高效的掌握该堂课的内容,而且对学员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有较大帮助。

摘要:针对传统“频率扫描法”课堂教学存在理论性强、教学方法单一和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提出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频率扫描法”教学思路。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装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图形描述和程序编辑,突出问题引领,启发学员思考,极大地改善了课堂教学质量。

高职教学方式改革研究 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普遍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纷纷出台了各种措施。其中以英、美、法等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 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 在各大、中、小学开展了从教学方式、教学方法, 到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的综合性教学改革。同时,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 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 并在一些省市的普通中小学开始了有组织的研究性学习实验探讨, 取得很好效果, 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然而, 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高职院校对研究性学习的反应却显得十分迟缓, 有关方面的理论研究也微乎其微。但是, 如果对职业院校的教学活动、培养目标进行深入研究, 就会发现高职院校比普通中小学更需要开展研究性学习, 同时, 也会获得更大的动力。

1 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实际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仿照科学研究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 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形成科学研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 构建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 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笔者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既具有历史性, 更具有时代特征。从培养目的看, 指向于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 它首先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 它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等视为人的本性, 视为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部分, 而非与个性破裂的存在, 所以, 个性健全发展是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学习内容上看, 主张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 其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而不把学科知识、学科结构强化为核心内容。从学习理念上, 认为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课程应遵循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研究性学习的最大贡献在于, 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课堂中心, 把学生从被动的受支配的地位解放出来, 并在师生关系、对知识的理解、教育价值观和教师评价等方面实现了从观念到行为的革命性的变化。

2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高职院校的需要

2. 1研究性学习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也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任务。目前各学校对贯彻素质教育显然都非常重视, 而且也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实施措施, 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高职院校已经根深蒂固, 致使各种新的教育思想的贯彻落实总被干扰和扭曲。所以, 要想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必须用以强调学生自主探究为突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代替传统的被动接受或学习, 从而使教学实践的终端成为先进教育思想的助燃机。

2. 2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 丰富学习体验

兴趣是学习和研究的源泉, 研究性学习就是保持或发展人们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 使它不会因后天繁重的知识学习而丧失。这是学生乃至长大成人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同时, 研究性学习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过程, 通过延长或深化学习过程, 相对简约化的课堂知识学习, 它更强调学习过程中深刻的、充实的、探究的经历和体验, 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

2. 3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

研究性学习立足于对学生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的强化, 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同时, 通过小组学习, 促使学生在与他人共同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 养成合作和共享的个性品质。

2. 4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

探究性学习是对知识的批判性考察, 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因此, 知识学习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不仅如此, 由于确立起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各类探究活动的展开都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居于辅导地位, 因而可以增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 研究性学习打破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 把学生置于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 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 使学生汲取多学科的知识, 获取更多新的信息。同时通过对知识的探究和应用, 可以有效解决学科知识割裂整体知识的问题,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3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源泉

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但是高职院校的需要, 而且是其发展的力量源泉。高职院校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和高职生的来源和未来出路, 使其更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 而且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可获得其自身发展的动力。

3. 1 研究性学习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 其教学内容具有教强的应用性和职业针对性。以研究性学习方式重组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并且研究课题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 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到一定的知识技能, 又创造出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使学生尽早形成专业意识和使其所学知识具有实用性。从激发学生、教师及教学管理者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获得发展的动力。

3. 2 研究性学习可以为学生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

研究性学习是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这样有助于学生更早的接触职业世界和进入职业角色, 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与用人单位联系或探索自己未来的创业方向。势必受到学生的欢迎, 促进学院发展。

3. 3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易于得到企事业单位的支持

高职学生教学内容更接近生产实际, 研究性学习开展课题的选择, 可以和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高职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稍加培训就可以很快上岗, 给企业创造一定价值。从而易于得到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学校即可利用企事业单位的资源, 加强教学, 培养新型人才, 促进自身发展。

慕课与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篇9

1 当前传统大学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尺度, 决定着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和程序等。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强调课堂教材的一致性和教学大纲的统一性。当前的大学课堂教学, 教材的字数与课堂授课的学时数密切正相关, 教学大纲对课堂教学具有严格引导作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严格按照师生一致的教材和统一的教学大纲, 详细讲解每一章节、每一个名词概念。二是严格限定教师课堂教学文件的规范。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以及各高校对课堂教学质量管理的相关规定, 都明确规定了教学大纲、授课进度计划、教案、讲稿等课堂教学文件, 甚至要求了每类文件的格式。三是过分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展示, 造成教学效率低下。一直以来, 整齐、美观的板书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教师在工整繁琐书写板书时, 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使得课堂信息量严重减少。另外, 为了完成教学文件的要求, 致使教师无视学生的需求和反应, 使课堂成为教师独自表演的舞台。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已经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严重阻碍, 致使当前大学课堂教学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1.1 大学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难以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尽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国家和学校等在不同的层面都在强调大学课堂教学的改革,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提出“研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参与性学习”等学生学习方式, 但是在大学课堂上, 我们看到的现实情况却是, 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整个教学活动仍以教师自我为主, “一言堂”、“满堂灌”, 少有师生互动的场景, 尤其是大班上课的课堂, 鲜有学生的合作、参与和体验。这样的教学方式致使学生上课记笔记, 为应付考试就“死记硬背”笔记, 考试也只是考笔记。大学课堂采取这种教学方式, 是基于学生没有所学知识基础的前提, 所以大学课堂上, 教师主导的灌输教学方式才大行其道。因此, 改革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方式, 对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大学课堂教学方法简单, 难以激发学生求知欲, 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目前大学课堂上, 很多教师仍按照习惯性地停留在“黑板加粉笔”时代, 讲授内容时依然采用教师主要讲授的呆板方法, 案例较少、实践性差, 课堂气氛枯燥、缺乏活力。大学课堂简单的教学方法对学生造成两个后果:第一, 课堂教学学生到课率偏低。教师讲授的知识难以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 正常的课堂教学出勤率偏低, 学生对应掌握知识达不到教学要求。保证学生出勤率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 但是目前在校大学生逃课现象较为严重。2014年3月, 对河北省某高校的调查显示, 该校针对学生缺勤情况, 采取了学生会干部随堂查课点名、辅导员老师随机抽查等制度, 但是学生逃课现象依然较明显, 其中大一年级课堂缺勤率平均约为12%, 大二年级课堂缺勤率平均约为17%, 大三年级课堂缺勤率可达22%, 甚至更高。第二, 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大学课堂上, 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未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无论是哪门课, 学生做着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的现象很常见。凡此种种, 都说明课堂教学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结果造成学生结课考试大面积不及格, 甚至个别学生仅一学期就出现3~4门课不及格的现象。以河北省某本科院校为例, 该校2013级经济类学生共284人, 在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不及格总数高达149人次。当然, 一些有责任心的教师想扭转这种现象, 尝试一些教学方法的改革,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成功者很少, 并且由于教师自身与学校制度等原因, 致使成功者的经验难以推广。所以, 大学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简单陈旧是制约学生迸发学习热情的主要原因。

1.3 大学课堂教学手段贫乏, 难以达到学生和社会对专业知识要求的深度和广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尽管当前高等院校的教室里配置有先进的电脑、网络、投影仪等设备, 但是大学课堂上, 教师仅仅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一维”理解, 将自己的教案转变为PPT文件, 将课堂教学的传统照本宣科式演化为现在站在操作台前宣讲PPT的“新”传统照本宣科式, 很少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课堂教学与相应专业的广博网络信息数据库相连接。其实质不过是照本宣科的翻版。尽管学生对这样的大学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接受较轻松, 但是由于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把课堂讲授知识“多维”地展示出来, 课堂信息量依然不足, 因而达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所要求的广度和深度。

2 慕课适应大学课堂教学的需要

慕课, 以其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结合的优势正在向全球快速发展。慕课起源于网络远程教育和视频课程。2001年, 麻省理工学院最早将课程免费放到网上, 掀起了第一次在线课程建设热潮。慕课出现于2008年, 真正的井喷式发展始于2011年秋天。2012年, 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几乎同时掀起“慕课”风潮, 涌现出了Coursera、Udacity和ed X全球三大课程提供商。由此, 该年被纽约时报命名为“慕课元年”。慕课风潮在我国多所知名高校涌现。2013年9月, 北京大学推出首批七门慕课课程。同年10月, 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也陆续推出系列“慕课”。这一年被称为中国的“慕课元年”。

利用慕课学习, 具有在人数上无上限限制、时间上无限制、学习空间上无要求、学生可以自主掌控学习进程等特点。慕课本身技术特点十分契合大学课堂教学的需要。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是教学相长、灵感激发的必要条件。慕课提供的海量信息资源, 可以多维度地展现知识, 只要具备上网条件, 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学习, 使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更大、选择面更宽。因此, 慕课与当代大学课堂具有天然的亲和力, 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1 慕课适应社会的时代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 电脑、智能手机和网络已经成为每个大学生日常用品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了。据观察, 一般地, 现在的大学生每人至少有一部手机, 每天翻看手机、上网至少2小时。把连接着大量信息的慕课与大学课堂教学实现对接, 使全球天量信息进入大学课堂, 就会极大地丰富大学课堂的教学资源;巨大且多视角的信息量, 也会颠覆学生的传统思维方式。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手中电脑、手机和网络等设备, 通过慕课, 方便地学习课堂教学要求掌握的知识, 实现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活动的融合, 让大学课堂教学进入新的时代。

2.2 慕课契合大学生的性格特点

现代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决定了他们这个群体所特有的性格特征。在家庭里, 现代大学生从出生就成为其家庭的核心, 受到全家人加倍的关注和呵护;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教育环境下, 他们大多是在掌声、表扬和鼓励的氛围中成长的。这样, 他们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自尊心强、追求自由平等意识突出、参与和体验心理浓重等。传统大学课堂教学不能顾及现代大学生的这些性格特点, 容易忽视大学生求知创新的性格需求。大学课堂教学引进慕课, 可以较充分地考虑学生学习的性格特点, 通过课堂设计参与体验环节, 使学生在大学课堂上具有成就感,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3 慕课满足大学课堂教学的专业需要

大学课堂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活动主体, 通过特定的组织活动, 使学生掌握某领域专业知识的过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准确理解、掌握以及正确应用, 必须以丰富的专业知识信息来源和多角度的诠释为前提。慕课依托网络可以汇聚大量同一专业或同一课程, 甚至同一知识点的相关信息。在大学课堂上, 利用慕课, 教师可根据需要将信息提供给学生, 并对信息资源做出相应评价;学生利用慕课, 可以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本人的兴趣以及拟就业的行业需要, 对专业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3 慕课与大学课堂教学对接的政策建议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 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信息已经渗透到大学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作为大学校园学生学习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的课堂教学必须与现代科技信息相结合。因此, 为迎接所面临的挑战, 大学课堂教学可以对接慕课, 将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和最新知识体系引入课堂;利用慕课平台, 探索“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实现教与学、学与学的互动, 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首先, 改革大学课堂教学必须弱化统一的大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赋予教师对课堂教学充分灵活的驾驭权。在现代信息社会中, 学生有足够多的信息来源渠道, 并且对所学专业知识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了解。大学课堂教学活动是根据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师生思想碰撞产生知识创新火花的过程。在大学课堂教学评价时, 如果用统一化的评价标准衡量, 那么只能限制教师授课的主观能动性。显然, 我们用整齐划一的标准作为尺度衡量和要求大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不科学的, 应该根据大学专业知识的属性特征, 构建多元化的大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给予教师更灵活地驾驭课堂的权利, 增加大学课堂教学的活力。

其次, 将慕课与大学课堂教学有序对接, 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高等院校可以组织专业技术业务精湛的骨干教师团队, 将某专业课程权威的专业知识信息汇集起来, 通过精心设计和谋划, 制作成该课程的慕课。任课教师可以将慕课推荐给学生, 将该课程慕课与课堂教学活动对接, 以适应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需要。在学习过程中, 若学生遇到疑难问题, 或者鼓励同学课下互教互学, 通过互助解决;或者通过论坛投票对问题排序, 让教师在课堂上只重点解答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利用慕课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小测试, 检验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慕课与大学课堂教学对接, 可以打破大学课堂教学对空间和时间的严格束缚, 为学生学习创造更加宽松的氛围。

最后, 探索“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改革大学课堂教学, 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之前, 任课教师将精细化的课程授课内容和掌握知识的基本要求先行提供给学生;学生根据授课内容、基本要求以及个人兴趣, 利用该课程相应的慕课资源进行学习;课堂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导、任课教师为辅的课堂模式, 让学生将需要掌握的知识展现出来, 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思维的活跃性;教师课堂上的板书力求简明扼要, 他 (她) 只是课堂的组织者, 注重对学生学习展现过程的评价, 充分利用学生学习主动性, 通过不断地互动, 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思考和兴奋状态, 把学习真正变成学生的事情, 大力培养学生的质疑、批评和创新意识,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以提高大学课堂教学的成效。

摘要:长期以来, 过于僵化的传统大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简单的方法和贫乏的教学手段, 制约了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慕课正在全球迅速发展。慕课适应了时代需求, 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 满足了大学课堂教学对专业知识多维展示的需要。因此, 大学课堂教学探索改革传统大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将慕课与课堂教学对接, 构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加大教与学、学与学的互动力度,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 对提升大学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课堂,教学改革,慕课

参考文献

[1]王鉴, 王明娣.大学课堂教学改革问题:生活世界理论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 2013 (9) :77-83.

[2]真虹.中美大学课堂教学比较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7 (3) :106-111, 124.

[3]曲晓慧, 薄丽丽.大学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9) :154-156.

[4]李艳艳, 陈昕.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2) :123-124.

[5]李松林.实行深度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12 (22) :36-38.

[6]姜泓冰.“慕课”, 搅动大学课堂.人民日报, 2013-07-15.

基于过程反馈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篇10

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社会各行业最重要的工作要求之一。伴随着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与融合, 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自己的业务转移到了网络上来, 随着微课和精品课程的大量普及, 给新上的普通本科院校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能适应当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是新升本科院校亟待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对于新升本科院校来说, 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教学理念转变不到位, 教师先入为主, 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课堂上老师常按自己的见解来解释问题中的知识和现象, 唯恐学生不懂, 面面俱到, 忽略了学生的感悟体验或认识。根本就没有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2) 师生互动只停留在形式上,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人人都持有具有网络功能的3G手机, WLAN的普及使得学生随时随地都能上网, 对于没有预习和实践的学生来说, 当他在接触到新的知识点时, 不懂他不是去提问, 反而就去开小差, 上网。对于老师的启发式教学只是敷衍形式而已, 大大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3) 考核的局限性,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一般采取开卷或者闭卷的期末考试, 并以该成绩作为学业成绩的主体。这种考核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其次这种考核方式重结果, 轻过程。无论试题的考点、难点分布怎样合理, 都难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评估。这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模式, 主要用于评定整个教学环节是否“成功”, 但不能评价为什么或怎样成功的, 也不能指示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难以对教学产生正确反馈。 (4) 各企业对于网站的开发及维护的需求不断增加, 因开发语言Java、服务器Tomcat、数据库My SQL等的免费与开源平台, 要求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就能上岗, 而当前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这种要求。为此提出基于过程管理的课堂教学模式, 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 调整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及时采取弥补措施, 在某种程度上能大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适应当前人才发展的需要。

1 基于过程反馈的教学改革

在当前学生多、师资少的大前提下, 如何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能自主自发的去学习呢?基于过程跟踪与反馈的教学改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以Java Web课程教学为例, 过程管理课堂教学关注于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情况, 关注企业的用人需求, 根据企业和需求和学生的掌握情况, 修改调整课程的案例, 激发学生积极性、自动性, 关注学生的编程经验的积累等。

1.1 改革教学内容

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将Java Web课程的内容分为:JSP动态网页开发基础 (JSP页面入门知识、JDBC开发技术) 、基于MVC的Web应用开发 (MVC设计模式在Java Web开发技术中的实现与Struts框架技术等) 、Hibernate数据库应用 (ORM框架概念、实体映射、实体关系映射、HQL查询、Hibernate对常见数据库SQL Server、My SQL、Oracle的操作方法等) 、Java企业级开发技术 (企业级开发中团队合作的工具、日志工具、版本工具、报表工具、集成框架Spring等) 几个阶段。

学生学完每个阶段课程内容后, 都能独立的完成Java Web项目, 但是每个阶段所完成的项目是有区别的, 如JSP动态网页开发基础学完后, 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一个小型的网站项目, 此阶段技术的特点是易于理解, 易于开发, 但是如果项目较大的话, 一个人就很难完成, 也很难去管理这个项目;这时就要使用MVC设计模式去开发和管理项目, 这个阶段的知识学习完成后, 可以以团队的开发和维护一个中型项目, 团队成员以分层的方式去划分工作模块和内容, 能让各个组件完成自己的使命, 不再会像纯JSP页面那样所有的工作都在一个页面中完成, 但是如果项目更加复杂, 需要管理版本、需要输出报表、需要进行多个框架的集成时, 这个阶段的知识就又有些无能为力了;这时就要用Java企业级开发技术的知识, 这个阶段学习完成后, 可以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中大形企业级项目的开发, 能提供版本管理、日志管理、报表生成、网页图表、框架集成等功能。使用Hibernate能用ORM和面向对象的方式进行关系数据库的操作。但是后面的阶段如果直接学习的话, 又比较难以理解。因此每个阶段都优点但也存在问题, 几个阶段相互配合、循序渐进, 按过程分阶段进行教学, 将会带领学习轻松的学习和掌握Java Web完整的开发技术。

1.2 改革考核方式

改革后考核不再是单一的期末考核, 而是综合整个学习期间全过程的考查[5], 包括了每节课的表现、对同学的帮助、在团队项目中对团队的贡献、教学跟踪材料及教学跟踪网站的反馈情况、贯穿项目的完成情况、期末考试的项目情况等, 最后做出一个综合的成绩。成绩评测如下:

每次课的平时表现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每次编程测试, 都要检查程序的正确率, 上交次序也考虑进来, 培养快速完成自己的工作的职业素养:

2 过程反馈的具体实施

2.1 学生方面

我校的软件专业和计算机网络专业定位于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 学生在毕业时能具有一至两年的工作经验, 这些经验哪里来?来源于平时的练习, 来源于平时练习中所犯的错误和排错。

理论课采用贯穿案例, 将开发中的技术, 讲解清楚, 并与项目开发过程对应起来。

上机练习课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将分解的任务与每节课的技术对应起来。

每门课程都将完成2-3项目的开发, 课程体系几个阶段所练习和设计的项目有8个左右, 代码量能达到4万行左右, 相当于1-2年的工作经验。

上机课时, 老师走到学生中去, 及时发现学生在开发中的问题, 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对于3人及以上的共性问题, 要在全班中进行统一讲解。

在学习及练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去体会所遇到的问题, 思考解决方案, 总结经验与教训。

将一些学生吸收到老师的课题团队中来, 在课题团队中用真实的课题和项目去要求学生, 一方面让这些学生能体会到科研课题的研究方式和工作方式, 为自己将来的课题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老师可以通过这些学生的表现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再一方面通过这些学生的成绩, 还能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

2.2 教师方面

老师上课要注意学生的反应与回馈, 当面的反应是最好的反馈, 如果某一个知识点大部分学生没有积极的反应, 就说明这个知识点是有大问题的, 老师要思考如果去修改这个知识点, 让它更易于理解与接受。上机课时, 老师要走到学生中去, 随时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 如果在某个知识点上遇到问题的学生较多, 说明这个问题是个难点, 要给全班同学做统一讲解。

采用一站式问题解决方案, 将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基本上都在这门课程中解决。

通过发放纸质的讲义跟踪材料, 让学生自己在练习及参加的同时, 了解自己的情况。比如Java EE框架技术的纸质的讲义跟踪材料如下:

材料中首先列出了本章的学习目标, 关键的知识点和分知识点, 学生在学习中和练习过程中不断用这些知识点来检查自己的掌握情况, 如果已经掌握了某个知识点, 则可以用笔在右侧打上一个“√”号, 有问题的和知识点则要和同学或老师去商量, 用这种方式, 学生能一目了然的知道自己的掌握, 老师也可以掌握大部分同学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从而及时的教学和辅导做出调整, 随着“√”号越来越多, 学生就会越来越有成就感, 也就越来越有主动学习的兴趣[3]。

同时还可以结合教学跟踪网站[4]、论坛、QQ、飞信等,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的跟踪。

3 结语

基于过程反馈的Java Web教学改革, 能尽可能多的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 能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大量的代码练习与排错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开发经验, 近3年来, 学生的齐鲁软件设计大赛中获奖40多项、全国ITAT大赛中的获奖30多项, 获奖的个数和层次都在稳步提升, 就业率逐年增加, 学生就业后都能进入核心团队进行各类开发。

基于过程反馈的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该方法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 也会加重老师的工作量, 教师要提前将贯穿案例、上机案例都开发完成, 并按知识点进行分解, 在教学中随时的进行过程跟踪也会占用教师的时间。因此后续的工作将是完善各类表格;发挥学习团队的作用, 通过团队讨论解决一些常见的问题;完善教学跟踪网站, 在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料的同时, 能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 减轻老师的工作量, 让老师有更多的精力去开发更多更好的案例项目和科研项目, 丰富学生的学习。

摘要: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基于过程管理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法。以Java Web课程为例, 就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法等方面对基于过程管理的课堂教学改革如何实行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实践表明基于过程管理的教学能大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教学效果, 适应当前应用型培养人才的需求, 具有推广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过程管理,Java Web,教学改革,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赵凯.基于过程控制的中小学教学质量测评系统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3.

[2]吴中江.试论教学反馈的概念及其分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89 (2) :8-13.

[3]潘菊素, 曹屯裕, 贾让成.基于过程控制和目标导向学风建设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5 (1) :38-39.

[4]李箭, 刘赣洪.基于过程管理的网络课程设计理念系统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1, 21 (8) :74-78.

定向运动教学改革研究 篇11

关健词:学校 定向运动 跨项目 联合 教学改革

一.学校开展定向运动的制约因素

1.场地资源的制约。定向运动通常设在森林,郊外和城市公园里进行。它的最大魅力在于野外生存和不熟系地形。很多学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由于野外和公园开展存在安全与实践难题,所以绝大部分学校选择在校园内部进行,体现不了野外生存的刺激性,一般都是在熟知的场地反复进行定向跑步,学生没有新鲜感,学生往往在实践1-2次后就失去了兴趣。这是定向运动在学校开展遇到的最大问题。

2.学生体质差异增加了定向运动课程的难度。定向运动是以中长跑为依托的项目,要求学生有很好的耐力作基础。现在学校体育课程基本都是网上选课,同学来自各个院系,有男有女,身体素质差别很大,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时要有差别化的安排教学内容。

3.开设时间较长学生兴趣逐渐减小。定向运动分为徒步定向和工具定向。在学校开展的定由运动大部分还是以徒步为主,这种以越野跑为主要特征的项目,加入了识图、定向和野外生存技能等元素。但中长跑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跑几次是没问题的,学生在前几周表现出了很高的学习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熟悉,技能的重复,中长跑的索然无味就暴露出来了,一个学期的后半段学生表现的相当慵懒。

4.课堂监控缺失与安全隐忧让教学管理者望而却步。定向运动课程的特点是,学生在做了充分的准备活动、掌握了一定的地图知识和技巧后,拿着地图在偌大的空间进行寻找目标,在这期间,教师与学生是无法进行互动的,教师不能掌握学生的动态信息,学生也无法得到教师的指导,有的学生干脆找个地方躲起来,要么找人代找,要么不找,教师无法对整个课堂进行监控。学生较大的自由活动同样存在着安全隐患,如果出现安全问题将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所以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者宁肯不开定向课,也不愿意出现安全问题。

二.定向运动跨项目教学改革的优势

1.增加定向运动的趣味性。定向运动的单独上课,学生在后半学期容易产生消极。可以考虑与田径的中长跑、速度轮滑、拓展训练以及一些球类课程结合,可以增加定向运动的趣味性,反过来说也可以增加其他项目的趣味性,相得益彰,实现项目共赢。

2.解决学生身体素质与技术差异化问题。比如定向运动与轮滑项目结合,不但可以解决定向运动中中长跑乏味的问题,也能有效解决定向运动中学生的体质差异与轮滑项目上学生的技术差异问题,身体素质和轮滑技术好的同学,一般情况下都可以先回来,利用等其他同学的实践安排一下难度较高的花样轮滑内容。

3.有效进行课堂监控确保学生安全。定向运动的课堂监控和安全隐患一直是个大问题,由于只有一个教师在上课,教师一般要在原地指挥,等待学生回来交图,学生领图出发后没有了很好的监督,增加了上课的不安全因素,如果多项目教师共同上课的话,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分区监控,学生的一举一动尽在掌控之中,这样教学管理者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三.联合教学课程设计方案

定向运动与多项目联合开展的教学改革在国内学校有实践的先例,并且反响良好,至于说与一个项目联合好,还是多个项目互相联合好,没有定论,需要从实践中加以验证,下面从部分国内开展定向运动的学校的实践例子加以详述,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定向运动与轮滑项目联合。河南理工大学公共体育在2006年下半年,将轮滑项目与定向运动进行了联合教学,开设了校本课程---定向轮滑课。并进行了3个学期的教学改革试验,取得了不错的改革成效。教学内容是以熟练的利用轮滑技能,在地形较平坦的校园环境中,利用定向地图进行练习,使学生学会利用指北针定向、辩向;分析地图、距离估算;选择路线。

2.定向运动与拓展训练联合。河南工商学院在2012年公共体育课程开设定向运动,与2013年与拓展训练相结合,在定向运动中加入了拓展训练的元素,使得定向运动更加刺激,吸引了大批学生选修定向运动课程。教学内容是拓展运动的理论知识与环境定向、情景定向、夜间定向、自行车定向等

3.定向运动与田径跑类教学联合。商丘师范学院是开展定向运动比较早的院校之一,2008年商丘师范体育部尝试将田径课中的跑类项目与定向运动结合,很好的解决了田径跑类项目训练枯燥无味的实践难题。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是以田径跑类的理论知识与百米定向、接力定向、越野定向等。

定向运动在学校的发展遇到了一定的阻碍,出现了一定的萎缩,这是因为定向运动在学校开展受到了诸如场地、安全、学生体质差别等因素的影响。定向运动在学校与其他项目进行联合教学的改革既可以改善定向运动的困境,也能很好的促进其他项目的发展,为学校体育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闻翻译教学的翻转课堂改革研究 篇12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各国之间信息交流的日益频繁, 新闻翻译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著名学者苏珊·巴斯内特曾指出 “新闻翻译已成为当今世界翻译活动的主要来源”[1], 可见新闻翻译在国际交流当中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数字时代背景下, 翻译面临的新压力是如何成功地将准确的信息跨地域、跨语言、跨文化地进行传播[2]。 而在教学过程中, 如何更好地培养新闻翻译人才, 将翻译理论教学和新闻翻译实践相结合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提出的翻转课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新闻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各大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了翻译课程, 包括翻译理论与实践、口译、文学翻译等, 但专门开设新闻翻译课程的学校不多。 新闻翻译往往被当做实用文体翻译里的一个章节附带提到, 所以课时量很少。 即使有的院校有专门的新闻翻译课, 课时量只有几十节, 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其次, 专门的新闻翻译教材不多, 且主要是2010年以前编写的教材, 2010年以后出版的新闻翻译教材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本。 而且有的教材选用的例子比较陈旧, 难以体现出新闻“新”的特点。 最后, 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 从事新闻翻译教学工作的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 但不一定从事过新闻翻译实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虽然学习了新闻翻译这门课程, 却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新闻翻译项目中, 更多的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学习及少量的课后练习, 因此造成了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局面。

二、翻转课堂的特点

“翻转课堂”这一概念由莎尔曼·可汗在2011年的 《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演讲报告中提出, 并开始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 翻转课堂的起源可追溯到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林地公园高中, 该中学两位化学老师为解决学生经常因为天气或路途遥远等原因不能按时到校上课而落下很多课程以至于跟不上教师上课步调的问题, 开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ower Point演示文稿的操作过程及教师讲课的声音, 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 借此帮助不能按时上课的学生[3]。 翻转课堂将传统课堂中的教学程序进行了翻转。 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 知识传授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 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完成。 在翻转课堂上, 这种形式受到了颠覆, 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后完成, 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 从而形成了翻转课堂[4]。 在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学习效率也相应提高。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随着复合型翻译人才概念的提出和各高校翻译专业的发展, 学者和专业教师越来越意识到翻译专业教学的重要性。 传统的翻译教学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必须向专业翻译教学转向。 传统的翻译教学注重文学翻译, 专业翻译教学更加注重实用文体翻译。 传统的翻译教学注重翻译的产品, 专业翻译教学更加注重翻译的过程。 传统翻译教学的重点在于解决语言问题, 专业翻译教学的重点在于解决翻译问题, 包括术语的管理、信息的查找、客户的教育、版式的设计、翻译的策略等[5]。新闻翻译教学作为一种专业翻译, 应区别于传统翻译教学, 必须根据新闻翻译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 笔者根据教学实践, 设计了基于翻转课堂的新闻翻译教学模式。

第一阶段, 教师课前录制视频对新闻翻译的理论、技巧等向学生进行讲解。 学生通过在家或者宿舍观看视频, 接受知识。 新闻翻译属于实用文体翻译, 应侧重新闻翻译实践, 但也离不开一些翻译理论的支撑和翻译技巧的运用, 因此教师的讲授对学生来说也非常重要。 通过课前讲授相关理论知识, 可以更好地为课堂上知识内化服务。

第二阶段, 教师结合新闻翻译“编译”的特点, 就某一新闻主题选择多个新闻文本材料要求学生课前阅读, 并将相关文本在课前进行翻译。 新闻翻译要求译者有广泛的知识面, 同时要求译文准确, 为了确保译文质量, 译者在翻译前对新闻进行前期相关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阅读不同来源不同角度的报道可对某一新闻事件达到更全面客观的了解, 从而提高译文准确度。

第三阶段, 课堂讨论。 将课前布置的翻译任务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相互之间比较不同译文, 体会新闻翻译的特点和翻译技巧在翻译过程中的运用。 通过讨论、比较、交流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

第四阶段, 课后巩固。 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后巩固这一环节必不可少。 尤其是新闻翻译教学, 应该充分体现专业翻译的特点, 课后进行大量的新闻翻译实战练习, 最好能够联系翻译公司为学生提供翻译实践的机会, 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成长。

结语

翻转课堂的提出为新闻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解决了传统新闻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 学生在新闻翻译课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增强, 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苏珊·巴斯内特, 黄德先.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的未来——苏珊·巴斯内特访谈[J].中国比较文学, 2009, (2) :15-22.

[2]Esperanca Bielsa, Susan Bassnett.Translation in Global New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1.

[3]卢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14, (4) :33-36.

[4]张金磊, 王颖, 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 (4) :46-51.

上一篇:人才培养新方案下一篇:情感与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