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

2024-08-09

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精选8篇)

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 篇1

课程改革有着相对统一的模式,对学校来讲,需要的是充分的理解和强力的执行;教学改革存在着无数种可能,对学校来讲,需要的是勇敢的尝试和科学的创新。在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教学改革的成败与否,既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更决定着课程改革是否在课堂中能够深根发芽。本文在分析课堂教学涌现出来的各种模式,透视课堂教学现象的基础上,认为当前

课堂教学改革有着如下六大发展趋势。

一、让学生参与课堂

不管是我们的京剧,还是西方的歌剧,艺术含量不容怀疑,但都存在曲高和寡的遗憾。好在对于对那些用脚投票的观众,大家都不是一味地指责他们过于低俗,而是不断调整京剧和歌剧的艺术表现形式,让更多观众走近剧院。毕竟大家都明白,观众的艺术品位是通过看京剧和歌剧提高的,所有的指责只能让他们远离京剧和歌剧。对课堂教学来说,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课堂教学设计越是复杂,老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越是精妙,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就越少,参与的深度反而越低。

要让学生参与课堂,就得让教师让出课堂;虽然要教师让出课堂,但教师仍然是课堂的组织者。所以,让学生参与课堂最大的阻力,并不在于学生是否愿意参与,而是教师如何从课堂主导者转换为课堂组织者;这并不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而是教学能力的转换,前者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后者需要重新学习才能实现。很有意思的是,在教师课堂主导能力越强的地方,教师更愿意也更有实力来捍卫现状,因此要实现这样的转换更加困难;在教师课堂主导能力越弱的地方,教师在学生不参与课堂或者在课堂上不学习的现状面前,不得不改变这种教师主导课堂的现状,于是反到成了实现这种转换的突破口。

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这一轮教学改革的大潮中,真正的领军学校并不是老牌的名校,反到是象杜郎口中学等传统意义上的薄弱学校。在那些老牌名校里,尽管教师主导课堂并不是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但由于教师有较强的主导能力,要么可以用权威要求学生听课,要么可以用魅力吸引学生听课,再加上学生也有更加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所以他们的课堂病态并不明显。可真到了传统意义上的薄弱学校,教师主导能力弱一点,学生忍受能力也弱一点,当课堂中总是有三分之一的同学睡觉时,如何吸引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就成为教学改革的头等大事了。

二、让学习主导课堂

“小嘛小二郎,背着那书包进学堂”,尽管这样的儿歌还在传唱,但学堂却已经杳无音讯了。学生到课堂是来学习的,教师到课堂是来教学的,究竟是教学主导课堂还是学习主导课堂,本来应该由教育目的(实现学习目标)决定的,但最终却采纳了谁强就由谁主导的原则,课堂很自然就成了教师主导、教学主导、教学目标主导的现状,学生、学习和学习目标反到成了工具。韩愈对师者的定义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当学生只是被动地向教师学习时,只存在听得懂还是听不懂的问题,学生自己是难以形成困惑的。事实上,没有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学生学习了,才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惑,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困惑,教师的教学才有针对性,这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吧。

先学后教,才会让教有针对性;以学定教,才会让教有有效性。在教学改革走在前沿的课堂里,有着一个相同的原则,那就是教师教学的时间是可以想方设法压缩的,与之相应,学生学习的时间却是要给予保障的。而且,让学生在教师教学之前,就主动地学习今天的教学内容,也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诚然,学生的学习问题,学生的学习困惑,只能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只能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出来,而不是在教师的课堂提问中产生的。至于学习的学习问题和学习困惑暴露出来后,究竟应该由谁解决,究竟应该怎么解决,这就成了另外一个问题,至少我们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得了真实的学习问题和学习困惑。

三、把学生组织起来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还真有点不放心。不管是知识的丰富程度,还是教学经验的多与少,教师总是比学生要强一些的,如果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限制教师的授课时间,是不是对教师教学价值的限制或者浪费呢?将教师与单个的学生相比,我相信教师肯定是占优势的;但如果将教师与学生群体相比,要说教师一定比学生群体的知识要丰富,一定比学生群体更擅长于教学生的知识,那还真要打一个问号,毕竟“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哈。因此,教师并不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行了,还需要教师有效地把学生组织起来,充分利用同学之间的学习资源,来营造互帮互助共同受益的学习组织和学习氛围。课堂中的学生并不是孤立的个体,他们相聚在课堂之中,那就意味着他们应该是一个被联合起来的群体,他们共同的任务就是学习;事实上,也只有联合起来的学生群体,才会在知识学习的路上取得可喜的成绩。

在义务教育全面执行学生就近入学政策之后,班级学生间的水平差异拉大了,传统课堂以分层授课为主的模式遇到了强大挑战。学生间的水平差异究竟是课

堂教学顺利实施的障碍,还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资源,或者说如何实现从前者向后者的转换,是这一轮教学改革不得不解决的课题。要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水平差异视为教学资源,就得采用“让学生教学生,让学生帮学生”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会团结、在课堂团结中学会学习”。在这一轮教学改革中起着引领作用的学校,都在班级学生组织中下足了功夫,广

泛采用了合作学习和分组教学的方式。在合作学习和分组教学的模式中,为那些先懂的学生提供了讲解知识的机会,让他们既巩固了已经掌握的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为那些后懂的学生提供了向身边学友学习的机会,这种机 会比教师的讲解往往更加的“贴肉”。

四、把学习过程完善起来

一想到课堂教学,就自然地想到教师在教室中上课;一想到学生学习,就自然地想到学生在教室中听课。象这样理解课堂教学,如果在这轮教学改革之前,应该说还是基本上到位的;但当您现在再去审视在教学改革进程中的学校时,就会发现这样的理解实在过于狭隘。教师要在教室中上好课,这肯定是重要的;但只是在教室中上好课,却是大大的不够。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从一个单元到一个学期,从一个学期到一个学科,中间的路程还很艰难,但至少从一堂一堂的课,到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教学,已经成为这轮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了。其实这不仅仅是教学改革的主流思想,也是课程改革深入课堂教学的象征,是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自觉地应用课程理念的表现。

对学生来讲,把学习视为听课,或者把学习视为练习,这不仅仅是狭隘地理解了学习,完全可以说是错误地理解了学习。对于今天的学生,有几位会在做家庭作业前把教师今天讲的知识看一遍呢,又有几位会把家庭作业做完后再把教师明天要讲的知识看一遍呢?把教师今天讲的知识看一遍,这叫复习;把教师明天要讲的知识看一遍,这叫预习。遗憾的是,原本非常正常的,也是非常应该的复习和预习环节,在今天却变得异常的珍贵。正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了复习的环节,所以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才听到那么多的“堂堂清、周周清”的做法,虽然这样的做法并不能替代学生的复习,但这样的做法有总比没有更好。正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了预习的环节,所以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如此强调“先学后教”,如果大家都有了课前预习,自然就不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先学后教”了。

现在学校里普遍提倡的“导学案”,就力图解决学生没有预习的缺憾。但事实上,导学案的确可以解决学生没有预习而产生的知识问题,也就是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获得去上课的前提性知识;但导学案仍然没有解决学生主动去学习,尤其是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问题。预习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为后面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还在于预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起步,只有有了这个起步,学生才会对整个学习过程负责任,因为只有学习过程是他启动的,他才能够意识到学习是属于自己的,而不是在帮教师的忙。

五、增加课堂的吸引力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睡着了,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学生太不象话,既对不起自己的学习,又没有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可是,当我们静下心来想想,学生为什么会在课堂上睡着了呢?第一种可能是学生自己想要睡觉,所以他就主动地睡着了;另一种可能是学生被课堂催着睡觉,所以他就被动地睡着了。前一种情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制力,后一种情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吸引力。长期以来,我们都在指责学生没有课堂自制力,但却发现这种指责并没有产生多大的效用;于是,在这一轮课堂教学改革中,有不少的学校尝试通过提高教师的课堂吸引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今天,虽然教学仍然是为了传授知识,但却离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越来越远,教师不但要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自己的教法是否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讲授教学内容时,一定要用多种表现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尤其是要将抽象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具体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看起来是为难了教师,有点强有所难的味道,实际上是以此增大课堂吸引力的重要举措。此外,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要借用现代教学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从而让学生能够更轻松地理解学科课程,也为了让课堂教学因为融入信息技术而变得更富有现代气息。

由于提高课堂吸引力只是让学生更乐意于上课,并不是学生上课的目的,所以大家容易把他理解成是教师的课堂作秀。事实上,就连教师自己也很难区分,究竟自己是在课堂作秀,还是在提高课堂吸引力。在公开课中,往往把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手段有几种,教学中是否使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考核的指标,这种为了使用教学手段而使用,为了使用多媒体技术而使用,的确成了课堂作秀。而课堂作秀的盛行,也是对教师提高课堂吸引力最大的指责。

六、拓展课堂教学宽度

要让学生考得好,就得让学生学得多,而“学得多”在特定学科里,因为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边界已经划定了,所以“学得多”和“学得深”基本上是同义词。这么多年来,大家都把学科知识学得深和学科考试考得好相等同,这才出现了教学中喜欢教那些偏、难、繁、杂的知识,道理很简单,其他教师都教过的知识,自己是一定要教到的,但这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学生比其他教师的学生考得更好;只有你教了其他教师没有教到的知识,才可能让自己的学生“出类拨萃”。

当教师努力地教偏、难、繁、杂的知识时,一方面自己教得特别的辛苦,另一方面当教学内容越偏、越难、越繁、越杂时,跟着自己学的学生越来越少。大家都承认,学生不学那些偏、难、繁、杂的知识,是不大可能在考试中“出类拨萃”的;问题在于,这些偏、难、繁、杂的知识究竟是学生自己学会的,尤其是在学习教师所教知识还有余力的情况下学会的,还是教师费尽心思把学生教会的。如果是学生学会的,那就让给学生预留时间,而且还要在自己教学生时,培育学生愿意自己去学习偏、难、繁、杂知识的兴趣;如果是教师教会的,不但教师自己要学到位,还要保证学生学到位。当大家越来越发现,知识总是学生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时,才发现曾经的努力并没有让更多的学生成功,而是让更多的学生远离了学科学习。于是,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上有成就感,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才是让学生掌握偏、难、繁、杂知识的,并取得好成绩的捷径。

拓宽课堂教学宽度,还在于大家越来越意识到,学生的成功并不是单一学科的成功,而是所有学科共同的成功。从高中来看,如果学生每个学科都能考到七十分(假设学科总分为一百分),那这位学生基本上就可以上重点大学了。难度并不在于在哪一个学科上考到七十分,而是在于学生“每个学科”都要考到七十分。所以,今天的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是哪一个学科教师的课堂,还需要学科教师走出自己的课堂,去配合与自己搭班的其他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当自己所教学科太好时,往往是孤军深入;当自己所教学科太差时,往往会伤筋动骨,两者都不是好事。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不偏科,这样的要求并不是对学生的,而是针对培养学生的教师的,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意味着学科教师之间要团结协作,要互帮互助。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因此,只有能够有效地完成课程改革赋予的教学使命,只要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那怕在同一所学校,也应该允许课堂教学有多种多样的模式。一所真正优秀的学校,并不是把某一种教学模式做到了极致,而是学校每一位教师都寻找到了与自己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背后,对课堂教学规律的遵循,对课堂教学发展趋势把握,还都是不可缺少的。在新一轮教学改革进程中,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学校,也体现出不了不少创新的案例,以上总结肯定有挂一漏万之嫌,但笔者还是相信它们应该是当下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趋势。

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 篇2

一、中小学英语听说教学改革必然性的依据

1. 学习者语音习得的必然要求

语音是学好英语的最重要的基本功, 它不仅有利于口语、听力的提高, 而且对阅读、写作也有一定帮助。语言交际不可避免地会运用“听”和“说”, 语音便是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 较为标准的语音习得是英语教学和习得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研究发现:更早地接触外语, 其语音的精确性也更高, 也容易到达接近本族语者的语音水平。Scovel对600名移民美国的意大利人所作的调查研究表明:只有12岁以前到美国的人语音才接近美国人口音;Thompson对移民美国的俄罗斯人的英语口音研究也表明, 10岁之前来美国的口音更接近美国口音[1]。我国著名学者王初明也指出:“小学生具有练好发音学好口语的先天优势, 在中小学打好听说的基础, 对大学教育是更好的支持。”[2]因此, 从中小学时期开始加强纯正语音的听说教学, 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正确的语音习得、培养听说能力, 还可以促进全国大、中、小学英语的一条龙教学的自然衔接。

2. 学习者交际能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语言的本质是交际,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能让学习者在工作和生活需要时使用该语言[3]。学习语言就是为了发展和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基于互动语言观, 主要表现为输出型能力的提高。英国学者Richards和Rogers介绍了当前新的语言教学流派和理念, 大都体现了对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4]。比如:神经语言程序法要求人们运用语言作为中介, 通过训练学会用新的、积极的态度思考、说话与行动;词汇法激发学生对词汇搭配的兴趣, 鼓励他们在交际中运用;能力导向型教学法的教学目标就是训练学生的输出型能力;合作学习语言法, 通过安排互动性强的社会活动发展学习者反思性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由此可见, 现代最新的语言教学方法体现了培养和提高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的理念。为了适应社会对口译人才不断增加的实际需要, 中小学英语教学就应开始加强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中小学英语听说教学改革的策略

1. 制定切实可行的中小学英语教育政策与语言规划

切实可行的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规划与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和在国际中的地位息息相关。国外一些国家的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规划的成功案例, 对我国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规划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比如:新加坡语言政策体现了正确的语言理论, 逐渐实现了以英语为中心的双语政策, 特点是重视母语的感情性功能, 而偏重英语的交流性功能;新加坡语言政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突出英语和母语的交流功能, “讲标准华语运动”和“讲标准英语运动”极力强化语言的“听”、“说”能力, 是新加坡重视语言交流功能事例中最引人注意的两个亮点[5]。当前, 国际交往日益密切和频繁, 英语成为国际最主要的交流工具。因此, 国家在制定语言教育政策与规划时, 在突出母语第一性的同时, 应加大对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视, 从基础教育开始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听说领先, 读写跟上”原则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不仅符合语言习得理论, 也符合语言学理论, 即普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有声的, 任何有声语言总是以口语为第一性。社会语言学认为, 社会交际功能是语言的本质功能, 还可以从实践上根治我国“聋哑”英语[6]。杨丽珍提出外语教学应该是“听说领先, 读写跟上”, 她在长期从事高中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听说能力强的学生大都是在初中阶段接受过较好的听说训练的学生, 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较浓厚, 语感较强, 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记忆以及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均较强, 即读写的能力也较强[7]。

2. 改变中小学英语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任何教学流派、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语言教学也不例外, 每一种语言教学流派、教学方法或教学理念都能在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学环节、教学阶段和教学对象中适用, 或者在同一教学课堂环节中适用语言的多种教学方法。比如, 全身反应教学法, 在英语教学的初学阶段和在祈使句的语法学习中通过听说教学加以运用;合作学习语言法, 既可以在听说技能教学中运用, 也可以在读写技能教学中应用;任务型教学法等语言教学方法与理念能有效调动中小学生积极性, 主动参与语言交际之中, 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因此, 中小学英语教师就必须对语言教学流派、教学方法或教学理念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并在语言教学行动中加以实践和应用。通过情境创设, 调动学习者积极参与交际活动。英语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 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寓教于乐的同时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8]。中小学英语教师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 在课堂中多用英语组织教学, 安排多种教学活动, 让学生成为语言交际活动的主体。也就是说, 通过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这正是《英语新课程标准》的精髓所在。

3. 改变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

教育部2004年发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 要大力发展多样化的继续教育, 教师继续教育体系被纳入教育系统的重要工作之中。教师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到教育和科技的发展, 以及社会的进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国培计划”的深入推进以及教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将引领教师继续教育迈向新的发展阶段。首先, 教师必须更新继续教育观念, 同时采用适合社会需要和教师需求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其次, 一线优秀英语教师教学的成功案例观摩与分析、语言教学法专家教学方法与理念的传授、外教听说的强化训练相结合的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 既满足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实际需求, 也带动了教学与科研的同步发展, 为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和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也只有在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中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 更新教学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 才能让他们真正贯彻教育政策, 从学生长远利益出发, 开展“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语言教学尝试, 真正和大学英语教学实行有效衔接。再次, 通过主管部门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与规划、语言教师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更新以及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改革, 中小学英语教师对语言与语言教学的本质有更深的理解, 对加强听说教学从而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实现大、中、小学英语一条龙教学有效衔接的目标, 必须加强中小学英语听说教学, 改变传统重笔试、轻听说的英语教学现状。英语教师应多向优秀教师学习、模仿并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设计课堂活动, 开展行动研究。也只有这样, 才能彻底改变我国“聋哑英语”的现状, 英语教学才能提高学习者交际能力, 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洪渊, 杜军.西部少儿英语教学现状和问题与对策.继续教育研究, 2009 (3) .

[2]王初明.从外语学习角度看大学英语教学和考试的改革.外语界, 2010 (1) .

[3]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Richards, J.C.& Rogers, T.S.Appro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5]黄明.新加坡语言政策对英语和华语交流的影响.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 .

[6]王晓光, 郭文轩, 孙立新.英语“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教学改革的尝试.现代中小学教育, 1994 (3) .

[7]杨丽珍.浅谈听说领先, 读写跟上.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 (S1) .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趋势 篇3

【关键词】高校教育;体育教学;改革;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目前我国的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仍然停留在以竞技项目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很难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难以促进每个学生锻炼的整体效果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世纪的形势下,高校的体育教学应该有计划的进行改革,在保留传统体育教学的优势的前提下,把主要的教学目标变为参与运动、掌握体育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学会自我保健以及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和保持健康。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

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根据笔者对近几年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发现,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体育教学内容枯燥、教学质量不高

高校的体育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但是在目前很多的高校中都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简单的认为只有把竞技技能教授给学生才能促使学生身体健康发展,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忽视了最为重要的是应该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导致在教学过程缺乏趣味性、教育性,进而削弱了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未能达到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没能认识到积极教学环境对学生起到的积极作用

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在一些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仍然极其关注教学的组织性、纪律性。这种教学方式看上去虽然严谨、在形式上规范,但是在主观上存在着紧张气氛的不足以及和当今体育教育改革不符这一主要的缺陷,进而抑制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也不利于良好教学环境的形成。

(三)体育观念相对滞后,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首先,在高校中有些领导不重视高校的体育教育,在思想上没有意识到体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主要是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干扰。其次,高校体育教师对于体育教学改革的认识不清,简单的认为体育教学主要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活动类课程,应该在体育活动中增进学生的健康,不必要将过多的时间花费在体育健康理论的教学中。

(四)师资队伍难以适应体育改革的需求

首先,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整体年龄结构正逐步趋于合理,但是在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在教学分配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其次,虽然我国高校中的体育教师队伍职称结构正逐步趋向合理,但高级职称群体正面临着老龄化和即将退休的状况,这一问题应该得到重视。

(五)体育教学设施制约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

体育教学设施是完成学校体育任务、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样也是衡量高校体育教学进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扩招现象严重,导致高校学生人均使用教学设施的比例严重下降,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高校体育的教学质量以及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勢

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这一指示,我们必须从多角度入手,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等方面对体育教学进行适当的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实施人性化的教学方法

高校体育教学应该在以育人为本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人的社会性、情感因素、个体差异因素、发展因素、环境因素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接受体育健康教育的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尊重学生的意愿,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

(二)确立新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选择、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依据,同样也是对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结果的预测。体育教学在增强学生体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健康理念认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还应该包括心理健康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上。长期以来,以竞技为主的体育教学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这使得新的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在新世纪前提下,体育教学应该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增进学生的健康。

(三)适当增加理论课时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忽视了体育的理论教学,误认为增加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但是,实际上加强高校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则可以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健身意识,尤其是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使高校体育向人文体育观(生理,心理,社会体育观)的不断发展。

(四)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新型的体育教学方法,侧重于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为提高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以及增强自身体育锻炼意识而进行适当的个性化的教学服务。要转变传统的“你教我学”的教育模式,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和,引导他们去探寻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奥妙。在教学中,尽可能多的使用快乐教学法,充分发现和发挥学生的体育潜能,使体育教学走向成功。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不仅仅是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发展。

(五)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体育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但是,由于受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体育教学方法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全面育人的特性。因此,改革是必要的。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尤其重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自主性。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着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情况,及时对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内容进行调节,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除此之外,还要增加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增强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理解。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对于健康理念的转变,高校的体育教学必须要能够适应这些变化。在新的世纪以及新的形势下,这种要求显得更为迫切。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进行科学的改革是必要的。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同样也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段卫东.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当代体育科学新论,2001,(05)

[2]霍宁,何茂林.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市场,2009,(05).

[3]胡良玉,吴勇.论高校体育教学模武改革[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2).

[4]方志英.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2009,(01).

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 篇4

资料来源:大学生教育资源

摘要:分析了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调整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改革考核方式和更新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等改革方法,以便更好地培养实践型、创新型和专业技术复拿型的测量人才,与人才市场的需要接轨。

关键词:土木工程测量 课堂教学 改革

“土木工程测量”是中原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及国际合作办学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测量工作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及运营管理阶段,所以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专业技术能力。u因此,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及方法,熟练掌握测量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完成工程测量任务的综合能力,进一步适应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是我们目前的主要目标之一。几年来,我们在“土木工程测量”课程实际教学中,分析了目前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并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实践。

一、“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时少,内容多

专业的 发展、专业课程的增多,导致每门课程的课时数减少。“土木工程测量”教学只有30个学时,而我们要完成测量学的基本概念、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及直线定线、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小地区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地形图的应用、施工测量的基本工作、建筑场地的施工控制测量、工程建筑物的施工测量、管道工程测量和建筑物变形观测及竣工总平面图的编绘等教学任务。课时少,内容多,在理论教学课时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要开展实践教学难度更大。

2.理论多,实践少

如前所述“土木工程测量”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必须重视它的实践性和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目前的教学中,教材内容过于繁杂,重点不突出或不恰当,从基本概念到误差理论及至各专业工种施工测量面面俱到。教学大纲的制定大多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而轻实践技能的训练,不能达到真正的培养目的。以往教学中发现,尽管采取了多媒体教学,但教学效果并无多大改进。例如,在讲解仪器的组成与使用时,学生们对幻灯片上的照片仍提不起兴趣,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了实践课动手操作时,还是不会使用仪器,甚至有些学生不了解仪器的某些零件的具体用途。

3.叙述性强,枯燥无味

由于课程的文字叙述性较强,且内容琐碎,如果教师不采取适当的改进方法,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

4.考查课属性,学生不重视

该课程的属性为考查课,由于 考试 课和考查课考试方式以及学分的差异,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只是盲目地应付考试,.只是为了拿到该门课程的学分,而非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因此,对该课程往往不重视。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以往的教学方法尝试了如下改革:

1.调整教学内容

在总课时较少的情况下,以针对性、实用性为原则,重点放在水准测量、角度测量和距离测量的基本技能掌握、地形图的识读与应用、建筑场地的施工测量上,并在理论讲授的同时与实践结合。如水准测量教学中,改善教学环境,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室外架设水准仪,采用边操作仪器边理论教学的方式,强化学生记忆,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简单介绍小地区控制测量、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建筑物变形观测及竣工总平面图的编绘;适当地删减如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管道工程测量等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课时紧张的教学压力,并将实践教学有效地融人到理论教学中来。

2.多元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大学教学“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此处的“欲”为欲求之意,即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非常关键。

(1)采用实物现场教学法。采用实物现场教学法,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直观地将知识传输给学生。例如,在学习经纬仪的使用时,将一台经纬仪放臵在三脚架上,用实物直观地告诉学生该仪器的各组成部件及其用途,如何对中整平,并让学生亲自观察整平后圆水准器和水准管中气泡的位臵。通过这种直观地观察并动手操作的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很快熟悉了测量仪器,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制教具,提升教学效果。在讲授一些原理性的知识时,往往因为逻辑性强而不易被学生接受,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自制一些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如进行水平角测量原理和竖直角测量原理部分的学习时,单纯地靠教师讲或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效果均不理想。教师用硬纸壳自制了一个带有刻度的平盘和竖直面,讲授水平角测量时平盘不动,竖直面取值的原理;并自制了一个带有刻度的竖盘和指标线,用大头针将两者连接,告诉学生竖直角测量时指标线不动,竖盘转动的原理。这种教学方法直观、简易,学生很快理解并掌握了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良好。、(3)讨论式教学。每次讲解一个新知识点时,教师可结合工地现场先提几个问题,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带着疑问去看教材。然后请个别学生回答,并让大家讨论哪个同学的方法可行性最大,最后教师进行归纳 总结。此方法一是改变了以往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台下做观众的冷清局面;二是学生在主动寻求问题解决办法的同时也掌握了教学内容,使“教”与“学”得到最为理想的结果。

(4)灵活举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可通过适当的举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讲授目估法直线定线时,若发现学生李某思想抛锚,可举例:“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用目估法在老师和李某中间找两个点,同时保证这两点在我们两个之间的连线上。”经此一例,不仅李某的注意力会立刻集中在学习上,其他同学也会因为感觉新鲜或者担心被老师问到而思想集中起来。.

此外,还可以找些相关的视频资料在多媒体教室里播放,适当地变换—下教学“口味”,或是请一些学生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做一次老师,或是故意地讲错某个知识点让学生评判老师的正确与错误,或是在进行各章节的学习时,明确地告诉学生该部分的学习可以掌握何种实际操作技能等等。总之,通过以上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明显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互动,课堂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www.188i.net。

3.改变传统的试卷 考试 方式

对于“土木工程测量”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一纸试卷判优劣的方法显然不适用,应提高实际动手操作技能考核的比例,采取两者相结合的办法。例如,期末试卷成绩占50%,考核方式为卷面考试;实际操作技能成绩占50%,考核方式为在室外并在老师面前亲自操作。因为要在老师面前亲自操作,学生必定会在思想上对此课程重视起来。

4.更新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

“土木工程测量”这门课程不仅技术性强,同时在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仪器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其时效性亦很明显。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时俱进,并适时地传输给学生,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可信度,让学生认为教师确实能“教”给他们知识。

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 篇5

【摘要】PLC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其教学方法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仅仅是教会学生专业的基础知识,更是希望他们能够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并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文章主要就教育改革背景下PLC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教育改革背景;PLC教学方法;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对当代学生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PLC教学方式早已不适应计算机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了,以至于高校专业教师也必须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调整。从目前的教学情况看,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在PLC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上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由于正处于一个新的阶段,因此也使得部分教学目标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主要对高校在教育改革背景下PLC教学方法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浅析,并借此希望有效地提升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质量,进而增强学生今后工作的社会竞争力。

一、PLC的基本内容

(一)PLC的基本概念

PLC,其实就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它是一种采用一类可编程的存储器,主要用于其内部存储程序,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与算术操作等面向用户的指令,并通过数字或模拟式输入/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其实质是一种专用于工业控制的计算机,所以它的硬件结构基本上是与微型计算机相同的,基本构成主要有电源、中央处理单元、存储器。

(二)PLC教学方法改革的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以及新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化和改革,我国技术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变得尤为迫切,计算机领域也在这一发展转型过程中面临巨大的压力,主要表现为对优秀PLC优秀人员的强烈需求。与此同时,也对高校计算机专业PLC方面的课程教?W方法提出了崭新的要求。不过,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很多从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在PLC方面的专业实践能力都有待提升,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相关专业的教学方法严重脱离了高校的实际办学要求。从长远来看,这并不利于对PLC专业方面人才的培养。由此可见,想要在教育改革这一大背景下开创一支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内部必须对计算机专业PLC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二、加快教育改革背景下PLC教学方法的发展必要性

(一)符合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

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和社会人群需求量的加大,近几年,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的普及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广,但是对于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却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相应的维修和解决。尤其是PLC编程中出现的状况,甚至让一些专业的技术人士也无计可施。如何才能改变这样的局面,从而使企业发展中类似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作为高校,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职责和使命。

改变PLC的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的PLC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其实,这些都是素质教育理念以及加快教育改革工作提出之后,对每一个计算机专业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二)改变传统的PLC教学模式

以往,高校计算机专业PLC方面的课程教学模式都比较传统,比较典型的就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一味地将大量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最终只会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是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对PLC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比如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凭借其形式变化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和优势,牢牢吸引学生的眼球,进而增强他们的思维以及创新意识。与此同时,也使学生对相关PLC的理论知识掌握变得更加牢固,进而提高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的效率。说到底,这一系列教学方法的变化都是对传统PLC教学模式的颠覆。

(三)充分调动学生对PLC知识的学习兴趣

PLC是计算机教学专业中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教学中时常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前半堂课上积极听课,后半堂课上则表现得心不在焉,从而也使得整个计算机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加枯燥乏味,不利于PLC相关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

实际上,高校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通常都是比较被动的。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必须要对PLC这样枯燥的教学课程方式进行转变,只有这样才符合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比如,在课堂上,尽可能通过PPT展示PLC的外部结构及外部设备;或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讲授控制输出类的基本指令OUT、SET。这样的方式既能调动高校学生对PLC的学习兴趣,又能有效推动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教育改革。

三、PLC教学的基本现状

(一)难以满足社会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随着现代市场的成熟发展,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对于PLC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变得尤为迫切。尤其是随着现代企业发展以及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相应地也对高校在PLC课程上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现实情况不容乐观。PLC教学内容和方式依旧难以满足社会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调查发现,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教给学生最基本的PLC理论知识,根本不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至于学生毕业之后根本不懂得如何完成编程、系统控制等方面的相关工作。从长远来看,这不仅不利于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事业的发展,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到企业对于人才的引进和需求。总之,教师在进行PLC课程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地做到与时俱进。

(二)极度缺乏必要的教学资源

高校PLC方面的知识教学,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但是由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能力都相对比较差,以至于长期得不到教师和院校的高度重视,从而导致以下两大教学资源的欠缺。

首先是教师资源的欠缺。总体而言,高校计算机专业从事PLC方面知识教学的师资力量是参差不齐的,一些教师不仅不具备专业的教学知识,就连教学方式也极为落后,以至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法做到尽职尽责。比如教师在教学《PLC技术基础》这一门侧重实践课程的时候,由于对相关问题分析得不到位,难以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掌握到重要的内容。

其次是设备资源的欠缺。众所周知,PLC专业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但是很多高校由于获取资金的渠道极其有限,无法购买相关的器械设备并建立PLC实验室。除此之外,一些院校虽然能得到部分企业的支持,却把资金投入到学校翻修等不重要的工程项目之中,最终导致该专业的学生难以获得实践的机会。

总之,由于各种原因,我国高校在PLC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资源不足的问题,而这无疑是不利于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

(三)专业教学体制问题众多

虽然高校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PLC教学中依旧存在诸多的问题。

首先是教学观念的深入影响。虽然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不再面临较大的考试压力,但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依旧单一,陈旧,尤其是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完全不顾其是否科学,依旧把理论教学和成绩等硬性指标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素质道德教育的培养。长此以往,该专业的学生思维就会被禁锢。

其次是教学课程设置得不合理。虽然高校在PLC教学中更加强调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同样显得十分重要,因为这样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之中。不过研究调查发现,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还是更偏向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并不注重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的有效衔接,最终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变得很差,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他们今后就业的。

四、教育改革背景下PLC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一)PLC教学方法将呈现出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教育改革大背景下,PLC相关方面的教学方法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发展趋势就是一体化,主要指的就是能力培养、技能训练、综合素质这三方面的一体化教学培养模式。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整个课堂中往往是理论课与实践课交叉进行。不过,鉴于PLC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实践应该是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而理论教学则应该是为实际应用服务的。

所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围绕PLC技能训练实验、PLC综合课程设计训练以及PLC控制系统设计这三个主要实践环节来完成的。通过这样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能顺利地完成PLC的正确选型、PLC的程序设计与调试、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的整??过程。总而言之,在教育改革背景下,PLC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是非常值得期许的,而这一切都得益于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提高技能、素质教育于一体的可编程控制器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二)PLC教学方法将呈现出立体化的发展趋势

所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实际上强调的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理论依据,并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在计算机专业PLC方面的教学内容,则是将教材、教学参考书、多媒体课件、现代化实验平台等融为一体。比如:应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这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就可以将课内讲授和课外自主式学习实现有机地结合,这样也能促使教学内容互相渗透,进而突出PLC基本原理、基本编程方法及基本技能等相关内容学习的重要性。总而言之,立体化的教学方法模式一旦形成,就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之上会更加注重PLC教学内容、方法、实验、技术与生产的实际相结合,从而也更加利于提高学生运用PLC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PLC教学方法将呈现出案例教学的发展趋势

案例教学法其实是计算机专业课堂上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生动有趣而又形象的教学案例,学生能够深刻地领悟到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PLC课程的教学课堂上,将会取得十分优异的成绩。

实际上,案例教学法就是将一个个生动的单个实例引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体现在PLC课程的教学上,就是将PLC的定义、指令、程序设计的方法由枯燥变得生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带式运输机普遍应用于金属矿物输送、煤炭输送等工业环境中,而为了防止启动或停止时物料在系统中堆积起来,甚至损坏设备,在物料输送的过程中,各设备间必须要按照严格的顺序启动和停止控制。

为了达到教学的目的,在该案例的教学中,教师就要首先对学生进行控制过程的仿真演示,除了使用欧姆龙CP1E-N40型PLC为控制器,还要利用组态王软件制作监控界面,以此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观察到系统的启动过程和停止过程。由此可见,将案例教学模式应用到PLC相关课程教学中,学生能更加牢固地掌握相关方面的知识。

(四)PLC教学方法将呈现出任务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

PLC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知识,教学方法即便要做出调整,也要注重完善相关实践性方面的知识教学。为此,教师可以以布置任务的形式加强PLC知识的教学。比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完成PLC应用调查报告;引导学生围绕课前提出任务完成PLC程序设计或实用小制作。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实验调查,甚至对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不过,需要引起高度注意的是,整个教学活动开展所围绕的知识内容都是PLC方面的教学,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任务实践过程中,必须要围绕“完成一个PLC应用系统”这一任务为主线,进而展开对问题的层层探讨。总而言之,这对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具有极大的帮助。

(五)PLC教学方法将呈现出多样化评价的发展趋势

PLC课程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实际上也是教学方式改变的一大体现,主要表现为将PLC理论课程成绩和课程设计考核的评定分开进行。

其中,理论课程考核的最终成绩包含四个部分:一是平时成绩,指作业完成情况、上课出勤及课堂提问回答的表现;二是实验成绩,指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完成课程实验中所规定的实验内容,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所提交的实验报告的具体情况;三是调查报告成绩,即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的PLC应用调查报告相关的情况;四是学生最终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

至于课程设计考核,其目的就是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而让他们明白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其最终成绩主要包含五部分内容:平时成绩,指课程设计出勤及工作态度,这只是最基础的考核内容,除此之外,还有系统软硬件设计、系统安装调试、设计资料整理、答辩成绩。

无论是理论考试还是实践考试,其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由此可见,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等能否得到有效的培养,说到底和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总而言之,教学评价多样化模式的出现,对学生成长、教师教学以及PLC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现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在近几年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尤其是各种应用于PLC的教学方法开始变得更加新颖,进而有效提高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的水平,同时也利于为社会企业培养出更多PLC方面的专业人才。众所周知,PLC专业课程是计算机技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相比于其他课程,它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进而为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性专业人才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小学教学改革动态和发展趋势 篇6

一、两种成功的教学模式:

(一)三三六模式

1.课堂自主学习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A.立体式的教学目标。

教师按照新课标三个维度的要求设立教学目标,将学习任务落实到每个人、每个小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小组的集体智慧,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思考与交流。

B.大容量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立足于教材,适当拓展、演绎、提升,通过辩论、小品、课本剧、快板、歌曲、绘画等形式体现教学内容,倡导教师全体参与体验。C.快节奏的教学互动。

在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通过周密安排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2.课堂自主学习三模块:预习、展示、反馈。A.预习。

(1)学生根据预习后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创设学习目标。

(2)学生用双色笔做预习笔记,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

(3)学生自己找出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的探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发新的学习目标。B.展示。

(1)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分配学习任务。

(2)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形成自己或小组的最佳解答方案。

(3)分小组展示解答方案,其他组的同学分享成果,或者提出更好的解答方法。C.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认知、体验、感受进行总结,对预设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

(2)关注后进生,让他们说、谈、演。

(3)采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战略,全面、全体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

3.课堂操作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A.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B.分组合作:教师将学习任务平均分配给学习小组,原则上每个小组完成一项。

C.展现提升:各小组分头讨论,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探究,形成解答方案后在全班展示。.D.穿插巩固:各小组结合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以外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E.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及时点评。

(二)“合作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由四个模块组成:

1.预习。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学或小组合作学习,明确学习任务、重难点,初步确定学习策略。学生交流预习情况,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方法。

2.展示。学生通过自学或小组内合作学习,将学习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其教学步骤为:

(1)分组合作:教师将学习目标分解为若干个任务分配到各小组,原则上每组都有一项具体的任务。小组根据任务要求进行合作学习、交流和分工。

(2)精彩展示:各小组根据组内合作学习的情况,对本组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组内或对全班进行展示。展示的形式包括“说、谈、演、写、赛”等。

(3)评价反馈:学生和教师对各组的展示进行评价和反馈,包括点评、质疑、补充、提炼等。

(4)总结提升:教师和学生对各组展示的内容进行小结、汇总,形成共识,加深印象。3.精讲点评。教师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对学生模糊不清的疑难给出搭桥性的帮助或解答,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精炼的讲解,归纳方法,提供规律。

4.当堂测评。教师通过口头检查、书面检查或板书演示等方式,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检测。

二、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教学有效性的考量,主要有以下三项指标: 1.学习速度 2.学习结果 3.学习体验

(二)有效课堂的三个要件

1.设计和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3.合理安排教学步骤。

魏书生“六步教学法”

第一步:定向。确定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并告诉学生,使之心中有数,方向明确。第二步:自学。学生根据学习重点难点自学教材,独立思考,自己作答。

第三步:讨论。学生前后左右四人为一组共同讨论和研究在自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寻求答案。

第四步:答疑。立足于学生自己解答疑难问题。

第五步:自测。学生根据定向提出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自拟一组需要10分钟左右的自测题,由全班同学回答,自己评分,检查学习效果。

第六步:总结。每个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让他们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使获得的信息及时得到强化。

(三)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

铁律一:先学后教

1.当学生已经能够阅读教材和思考的时候,也就是进入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学习阶段的时候,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

2.从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而言,先学是立足于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后教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3.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不论学生处于什么样的学习阶段,也不论学生怎样的依靠教师,每个学生的学习都应该具有独立性。铁律二:先教后学

1.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就是学生还处在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的时候,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

2.学生的学习具有依赖性。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需要不断培养才能养成。

3.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眼点在于自主、独立地学习。因此。教师要“授之以渔”,致力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铁律三:温故知新

1.一切教学都必须才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原因知识状况进行教学。2.新知识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原因的知识。没有旧知识作为依托的新知学习只能是机械的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

3.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苏霍姆林斯基语)。

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 篇7

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 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现代高等教育迎来了信息时代最具颠覆性的挑战———慕课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2012年, 以“勇敢之城”、“课程时代”和“教育在线”为主的三大网络课程运营商掀起了这场轰轰烈烈的信息教育革命。从技术上讲, “慕课”是对传统信息教育模式 (远程教育、网络课堂以及精品课程) 的继承与发展。它继承了后者“跨时空”的传统优势, 并充分运用了网络交叉性、及时性和集聚性的特征, 通过不断邀请学习者参与到课程学习中, 实现完整的学习过程。“慕课”课程观看者不再是视频终端沉默寡言的信息接受者, 他们通过网上讨论及时分享自身学习感受, 并向教师提问求解, 测试评估自身学习进展等方式, 将“视频观众”的“他者”身份激活, 华丽地转身为“慕课学习者”。

二、“慕课”对中国高校英语教学的冲击

“慕课”的磅礴冲击力无疑会进一步恶化中国高校的英语教学生态圈。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是学生市场的进一步分流, 二是对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的挑战。“慕课”为名牌高校描绘的美味蛋糕是, 他们将利用自身的“三名” (名校+名师+名课) 效应获得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这一点对中国高校英语教学影响尤为突出, 既然“慕课”课程本身就能为学生提供优质化的语言教学课堂, 学生又何须付费给母语并不是英语的中国教师呢?对于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的挑战则是显而易见的, 通常一门“慕课”课程是由名师及其团队合作, 精心打造的。这些主讲老师不仅是语音纯正的英语母语者, 而且具有专业的语言教学背景和丰富经验。课程的教学设计更是具有突出的优势, 如语言材料具有时效性, 紧贴当前学生社会生活所需;教学方式具有互动性、创新性及可观赏性, 学生乐于透过新鲜事物与教师频繁互动等。

当然情况并非完全令中国教师绝望, 从“慕课”课程发展的阶段性看, 它依然面临着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首先是语言教学的“小课堂”特征与“慕课”课程的“大规模”发展趋势不兼容。不同于知识传授型课程, 语言的习得主要是透过大量的练习来实现, 这是长期以来语言教学崇尚“小课堂”的根源。研究者发现, “慕课”课程的名师效应可能带来“一比数万”, 甚至更高的师生比例, 这显然不利于语言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其次现阶段技术所支持的“慕课”主要表现为“书面”交流。再次是现阶段技术所提供的“即时性互动”依然无法与传统课堂相媲美。“慕课”推动者所宣称的“及时性互动”主要是通过学习者在论坛、邮件或者短信等方式反馈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困惑, 由主讲教师或者同伴学习者解疑互动。课程的“文化普适性”问题依然存在, 尽管本土英语教师能够编写具有时效性的语言材料, 但课本所承载的文化差异, 如思维差异、习惯差异等, 会严重影响学习者对于语言材料的接受性。最后对于学习者本身而言, “慕课”所代表的技术性革新并不能从根本上替代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方式, 因为交流并非只是语言层面的, 它承载着交流者变化万千的情感因素, 只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才是“最温暖人心”的。

三、翻转课堂与微课———英语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趋势

尽管“慕课”课程阶段性的缺陷仍然为第二外语教学留下些许生存空间, 但其改革性的教学方式无疑倒逼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基于此背景, 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 普遍认可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 将“翻转课堂”和“微课”的教学理念, 融于传统课堂中。

1.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是指学生通过课前观看教师事先录制好的或是从网上下载的教学微视频以及拓展学习材料, 而课堂时间则用来解答学生问题、订正学生作业, 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国内外学者对慕课背景下的翻转课堂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改革。如“翻转课堂”的主要通过“课前”和“课中”两个教学环节以实现。在“课前学习阶段”首先向学生发送学习任务单。在学习任务单上, 明确列出学习的目标、学习的线索、为检测知识掌握程度的习题等。然后由学科组制作教学课件, 发送到社交平台上。学生通过上对教学课件自主学习, 并完成学习任务单上列出的作业题。因此, “翻转”的实质是将课中的信息输入重心前移至课前, 课堂内部则成为知识检验和巩固的中心。

翻转课堂对传统课堂的改良主要表现为:一是凸显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学生需要在课堂外, 主动查找资源进行学习, 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真正做到学习的“私人化定制”。二是解决了课堂上单调枯燥的知识点传授, 教师能够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对学习者的监控和师生之间良性互动, 学习者所学的新知识能够及时得到实践和内化。三是符合现代人生活节奏忙碌的现状, 将学生的碎片化时间整合为有效的学习时间。事实上, 翻转课程的建设过程中, 教师的工作主要包括:授课课件的制作, 课堂教学与评价活动设计。课件制作要立足于教材, 以单元主题为纲, 课文为序。每次课的课件需要以两三个思考问题结尾, 促使学生反思总结所学内容, 教师可以在课堂利用这些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微课。慕课讲究的“微格”教学,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录制中, 一展其优势。微课是充分利用了人脑注意力有效集中的时长, 尽量将教学内容“微格”化、精巧化、具体化。如:可汗学院的一些“传统慕课”依然具有很高的点击率, 是因为他们充分利用人脑注意力的黄金10分钟。在讲授《古代中世纪史》时, 视频的制作者便是通过六个小于10分钟的课程视频来展示古代中世纪的文化生活状况。在长达8课时的《综合英语》教学中, 参与到某个具体话题的交流互动, 要求学生通过听力理解内化某个文化知识点, 教学过程中不断穿插“小测试” (quiz) 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将“大话题”细分为具体教学目的明确的、具有逻辑层次的“小话题”, “小话题”中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内容讲解不会超过20分钟。

四、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反思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将“翻转课堂”和“微课”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是慕课背景下, 传统课堂教学改革和深化。同时它也为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一些挑战和反思:

翻转课堂对师生角色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首先是自身观点的转变, 在传统的课堂上, 教师站在学生和知识的中间, 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在翻转的模式下, 学生直接学习知识, 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帮助者。由于大部分老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 并形成了固定而成熟的教学范式, 翻转课堂无疑会冲击他们的教学习惯。其次是对教师知识库的挑战, 利用网上海量的知识信息不更新知识库。英语专业老师要时刻留意查看内容, 各取所需, 充分将这些资源为我所用, 充实课堂信息;再次是对教师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挑战。学生角色的挑战则在于“慕课”的根本性假设前提, 它假设了学习者都是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者, 实际上这并不符合现在高校里的学习者。事实上, 在语言学习的难题中, 如何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一个疑难杂症。动机强烈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的学习效果。动机不强, 再完美的授课视频、课件都无法帮助学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翻转课堂中的教学与评价活动设计依然面临着很多实际操作的可行性问题。这主要来自于建立在同伴互评基础上的可信任度的质疑。将翻译、作文等主观性作业交由同伴互评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作业批改的“即时性”问题, 但它无法抹去同伴互评中的质疑。由于参与同伴互评的学习伙伴都是语言学习者, 他们虽然存在学习差异性问题, 如有些知识点掌握全面, 但有些知识点掌握较差。这直接导致了因分配方式的差异导致互评结果不甚理想。情况最糟糕的莫过于互评的两位同学都是学习较差者, 他们显然是无法完成互评任务的。另一种可信任度的质疑则更富有中国特色, 学生在小组口语互评的环节, 考虑到自己作为评价者的角色只是暂时的, 下一刻自己就轮到被评价者, 就会给予当前的被评价者高分以换取下次自己也获得高分的人情。这样的互评又容易让教学活动流于形式。

五、结语

“慕课”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进程中, 带给教育者的机遇与挑战。机遇是它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更为生动的讲授通道, 而挑战则突出的反映在:平台为全国教师重新划定了起跑线, 谁在这场教育革新潮流中占据了主动地位, 谁就可能获得生态圈里生存的权利。

摘要:慕课严重地冲击了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 但大规模的慕课受众、书面化的“交互性”、难以实现的“即时性”以及英语语言教学的文化普适性等问题, 为传统英语教学课堂留下了一丝生存空间。然而, 慕课背景下, 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却刻不容缓。本文认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 将“翻转课堂”和“微课”的教学理念, 融于课堂中教学实践中, 是当前国内外英语教育工作者普遍采取并付诸于实践的, 一种有效的传统课堂改革途径。这种新型的课堂模式在解决传统教学杂症的同时, 也为教师和学生以及评价环节提出了很大挑战。

关键词:慕课,英语课程,翻转课堂

参考文献

[1]高地.美国慕课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若干前沿问题[J].高校教育管理, 2014, (7) :49-54.

[2]郭英剑.“慕课”在全球的现状、困境与未来[J].高校教育管理, 2014, (7) :41-48.

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 篇8

关键词:高校 教学 新时期 改革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当前的全球化的经济的竞争,让我国的人才培养成为了国际竞争的重要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在高校之间的竞争中,高校的教学质量的核心发展也是高校竞争的关键。高校的迅速膨胀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如何改革高校的现行模式如何更好的发展成为高校自身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1.高校教学改革现状

1.1传统教学思路和新型教学改革的碰撞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有所发展,但是各地的教学情况的发展是不同的,不同的教学的发展水平也带来了观念的碰撞。虽然人们越来越多的认为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学生,要鼓励学生更多的进行自主学习,学校和教育的责任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面,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加多元的知识的课程,也让学生能够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开动自己的脑筋,把精力更多的集中与自己的热爱的事情上来。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仍有一些传统的院校和教育者认为,学校的责任仍然是通过严加管教来教育学生,学校通过课程的设置或者其他的活动安排来填充学生的时间,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学校的时间上的课程上的管理。这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思路造成了高校教育改革的冲突,成为目前教育改革前进的主要障碍。

1.2改革效果不明显

虽然高校教育改革已经实施了一段的时间,高校教育改革的观念也成为了业内和社会的共识。但是从目前改革的进程来看,改革的实质性的措施并没有做到位,或者说,高校教育改革仍然处于一个初级的准备阶段。社会上的呼声很高,但是教育改革的具体的进程却很难看见。改革的实际的进程和改革声音的来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很多人对高校的教育改革的前景产生了担忧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大现状。

1.3改革进行遇到体制阻力

教育的进行不是孤立的,关系到很多內外部的复杂因素,这些纷繁复杂的因素构成了整个教育体制。在进行高校教学改革时,就不得不考虑与高校教学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比如与中学教学的承接问题,向社会输送的人才素质问题,甚至和国民经济的增长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校教学的改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从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体制来看,不论是改革教育的哪一方面,都会牵扯出一些列的问题。体制的复杂性让教育改革前进的脚步标的迟缓。

2.高校改革发展重点

2.1将教育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当成重点工作

创新是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最重要的要求。一切发展改革的重点都是创新,教育改革也不例外。在过去的传统教育中,我国的教育界的教育理念一直停留在以分数的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高低。同时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教师的教授,轻视了学生的主体的地位。学生和教师的地位本末颠倒。这样的教学理念是不符合当下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的。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个性力和创新力都十分鲜明的人才。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挥,高校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就必须进行改革。比如,废除单一的以分数评价学生的能力的标准,在高校的学生考核系统中采用“学分制”。尊重学生的兴趣需求建立“双学位”“主辅双修”等课程设置体制。这些体制都体现了教学改革中对人才创新的尊重,以创新的方式更好的实现高校改革。

除了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另一活动就是教学的管理。教学管理主导和制约着教学双方对学习方式的态度。在高校的传统教育管理体系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处处体现着僵硬的管理模式,是与当代的社会发展趋势是不相适应的。所以,教学保障体系必须转化的灵活自主,并且应该建立一种更尊重学生的授课管理体制。传统的优良的管理机制仍然要保留。比如,建立多种考试方式,如开闭卷相结合,口试笔试相结合,个人和团体相结合等。重视评价体系的多元化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的实践能力,传统的教学体制就是太过多的注重理论教育,教育体制的创新要将理论价值和实践能力价值并举。

2.2更加注重学术导向的人才培养

纵观当今的社会格局,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除了历史原因之外,很大的因素是因为发达国家领先的科学技术水平。发达国家相较于发展中国家拥有的更多的不是丰富的自然资源,而是更多的无形的知识技术的资产。在当今的经济中,知识才是生产力创造的源泉,知识更是经济向前推动的强大动力。经济的向前推动的过程恰恰不能够少的是拥有知识的人才。为了使我国的经济朝着更强发展,为了我们的民族强盛,高校教育应该着重培养知识性的人才。在大的民族发展的背景下,现行的高校教育的方针也应该有所调整。为了让中华民族早日复兴,为了应对知识经济为我国发展带来的基于和挑战,高校的教育理念应该逐步向学术性的导向为主,与此同时,也要注重教学的发展以支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当然也不能忘记应用的研究,让知识技术转化成切实的生产力。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受教育的大学生才能迸发出对科学研究和追逐理论学习的更多的热情,为我国储备更多的高精尖领域的知识人才力量。拥有创新性的知识人才是建立我国新型支柱企业的根本和支撑,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和发展的源动力。高校教育理念向学术性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和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2.3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传统的大学教育仍然沿袭着学生中学时代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教育的模式和考核的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学到的是应试能力。当学生进入社会工作,这种应试能力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恰恰缺少了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应变的能力。在高校教育改革进行的这几年中,依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究其原因,与教师没有改变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不无关系。为了让人才更急适应现代市场的需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而不是应试能力,教师自身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向西方的教育模式学习,稍微改变我国的教育模式的严谨程度,给学生有更宽松的学习环境去适应变化的存在。同时,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内容也要减少,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发展自己所需要的能力。

总之,在当前的国内外环境中,高校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高校教育的改革发展趋势应该注重改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高校教育的学术导向,让高校教育的人才更加适应市场的需要和国家建设的需要,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黄智.论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J].华章,2012,(26):165-166.

[2] 马小龙.刍议高校教学改革的完善及解决思路[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4):142-142.

上一篇:维稳老兵座谈会讲话稿下一篇:个人入党申请书怎么写-能请人**入党申请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