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2024-06-19

课堂教学改革的可行性(通用12篇)

课堂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篇1

通过对我国部分高校教学质量的研究发现高校的乒乓球教学方式存在着诸如形式单一、课堂环境松散、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号召,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高校的发展,因此我国高校乒乓球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改革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一、高校乒乓球教学的课堂特点

乒乓球本身具有娱乐性和竞赛性,同时在我国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喜爱乒乓球的大学生逐年增加,乒乓球在我国高校中的教学模式也随着引起重视。乒乓球不仅是一种娱乐项目,作为高校学习中的专业体育课堂,其专业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技术动作的多变复杂,身体的协调性等也给乒乓球教学带来了难度。高校的乒乓球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科目中的一种其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打球技巧,在课堂中挖掘乒乓球的乐趣并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强身健体。

二、高校乒乓球教学方式多样化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对于高校中的教育体系设置中,体育教育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而乒乓球教学由于受到国民广泛的接受和热爱又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高校乒乓球教学方式多样化改革中面临着很多问题。体育教学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影响导致教学模式单一化,而且在素质教育理念出现之前,体育教学一直以来都不受人们的重视,因此就算目前的高校开始设置相应的体育教学,但是由于体育教学与文化教学相比相对不受到重视,学生和教师对其的关注点不够强烈,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时候将其当成体育休闲的时间,导致课堂的环境松散,没有一定的课堂纪律,使得乒乓球教学的最初目的不能很好的实现。另外学校对于体育教学这块的重视度不够,没有制定一个完善严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期末考核也比较随便,很多学生在学习完乒乓球教学后虽然会打但是没有掌握到真正的打球技巧,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一般都是能过就过,教学评价体系的缺失也是导致高校乒乓球教学多样化方式改革中不能顺利进行的阻碍之一。

三、高校乒乓球教学方式多样化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乒乓球课程在我国已经推行很长一段时间了,高校之间经常会举行一些乒乓球友谊赛等竞赛形式促进乒乓球教学的推广,而且还可以促进高校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另外通过对乒乓球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建立,促进高校乒乓球教学多样化改革的不断推进。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乒乓球的体育运动中

以学习兴趣为导向,采用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有利于国家体育文化的传播,学生也能通过学习乒乓球学习相关的体育知识,寓教于乐。

1.采用兴趣导向式教学模式

对于教育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乒乓球教学作为体育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也不例外,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得教学事半功倍。学生在学习中有强烈的参与感也有利于其学习兴趣的提升。

2.鼓励学生对国家体育文化进行传播

经过有关调查显示,乒乓球在我国高校内部是学生最喜爱进行的体育项目之一,学生平时打乒乓球不仅为了娱乐还能放松身心,保障身体健康。随着新媒体教学在教育事业中的发展,体育项目虽然属于户外活动但是教师也能借助先进的教学工具给学生宣传体育文化的理论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体育知识了解加深。热爱体育、了解体育并鼓励学生大力宣传和发扬国家的体育文化,增强国民全面素质的提高。

3.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

自主互动型学习的主要意义在于学生通过交流互助的过程进行知识的传播和积累过程。乒乓球教学是一种合作互助性的体育项目,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互助能力,同时在平时练习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对方身体动作作出相应反应,并在对手身上发现自身的不足,互助性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练习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扩大。

(二)强化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促进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发展

对于高校乒乓球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需要建立在学校教学环境、教师队伍素质的基础之上,只有夯实基础才能提高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过经过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内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1.改善学校的体育教学环境

体育项目的场地十分重要,乒乓球教学对于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也有一定的要求,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一个良好的运动氛围,优质的场地设施和学习器材也能促进学生兴趣的提升。

2.提高教师的素质

一般情况下,高校任课教师都是科班出身,乒乓球教师也是研修体育专业并且专业知识比较扎实的才能去指导学生学习。现在社会变化万千,新鲜事物层出不穷,教师只有不断通过自身学习,夯实知识更新大脑知识才能跟上社会节奏,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3.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建设

体育本身就带有竞赛的意义,乒乓球在教学中也带有一定的挑战性和竞技性,通过完善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全面了解到学生技巧和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测试到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强度。

四、结语

就目前我国高校中乒乓球教学模式而言已经出现了多样化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阻碍了现代教学理念的发展,因此多样化教学改革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材施教一直为我国教育中追捧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改善教学方式中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制定适宜的教学策略可以明显提高高校乒乓球教学质量。

摘要:乒乓球作为我国的全民运动项目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乒乓球教学在高校教育中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也被广大高校学生所追捧。对于高校乒乓球教学方式而言,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创新,推进新的教学模式的运行,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导向,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本文从实际出发,通过对近期高校乒乓球教育相关研究找出其问题和改进方式,对高校乒乓球教学方式多样化改革进行可行性研究。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乒乓球教学,可行性研究

参考文献

[1]崔兰英.多媒体在乒乓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14(28).

[2]张勇.高校体育乒乓球教学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25).

[3]黄庆成.探讨多媒体在高校乒乓球教学中的影响与运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14).

课堂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篇2

指导老师:薛三让

必要性: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华民族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另一方面,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民众拆解“硬骨头”的期盼,单一的改革难以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利益长期固化了的潘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需要冲出改革深水区,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气、政治智慧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些重大论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回顾35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并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反复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这必将开启我国新一轮改革浪潮,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7到8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提升,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涉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第三,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社会矛盾多发易发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等等。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旺盛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场伟大斗争肩负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就是确保用今后几年时间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可行性:

从现实情况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远比以往更为敏感和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是具有可行性的。

一是时间节点特殊。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从改革开放开始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大体是70年时间。这70年的前35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干成了一番大事业,顺利实现了第一、第二步战略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那就要看后35年我们怎么干。而这后35年当中,又首先要看今后这几年,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我们怎么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好担负起启动今后几年决战决胜伟大斗争的光荣使命。

二是思想条件具备。正因为在这样一个关键点上,全党上下和社会各方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呼声和期待非常强烈,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总体一致,这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整个社会来看,人心思安、人心思进、人心思富是主流。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但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中国继续向前蓬勃发展的大势。

三是改革基础扎实。改革开放35年为全面深化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也积累了丰富经验。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改革开放的方向、路径、目的之把握以及实际驾驭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能力达到了新水平,创新活力、创业活力和抵御风险挑战能力显著提高。

四是国际环境总体有利。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而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全球合作和利益汇合点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力增强等因素,又为我国改革发展带来新机遇。当然,形势复杂,正面和负面因素相交织,这样的“两重性”将长期存在,对此我们也一定要有充分的精神准备。

五是归根到底,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全面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这为我们伟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课堂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学改革 可行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99-02

1.高職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和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各种教改措施层出不穷。但纵观目前的大部分高职院校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仍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尽管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可以做到图文并茂,声情兼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但大多仍属理论知识的单向传授;虽然有兼顾听说读写,但阅读讲解所占的课时数较多;除占较少时间比例的课堂游戏活动能获得较高的课堂参与度外,其他时间学生们只是被动地听着,兴致乏乏。而当下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已大不同于以往,故迫切需要深化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2.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初探

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累积,理论研究的不断丰富,我校进行了初次教改实践,进行话题模块教学。以话题为单位,加大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真题训练,指导学生考级;采用一线教师团队的自编讲义,各任课教师做课堂展示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异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选择性地增减内容,以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免于参加统一的学期末考试,改为在参考学生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成绩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任务完成情况来最终确定。从学生参加考证的成绩数据来看,各专业的通过率都有所提高,大部分约为50%,最高为75%;而未开设大英课程的专业班级,通过率最低的只有19%,这直接证明我校教改是有成效的,对学生的帮助是巨大的。

3.可行方案研究

基于此次改革的过程体会,借鉴同行院校的优秀教改经验,在《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指导下,尝试把握教改方向,进行可行方案研究。

①校企合作,实践教学。

采用校企合作形式,在企业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将课堂搬到企业一线,安排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外贸公司进行实地训练,时间的长短根据专业或岗位对英语的需求来定。学校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如允许以企业实践充抵学分。课程考核的形式和内容由学校老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共同设定,通过邮件形式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企业远程完成该学科的学习。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强调“在做中学”,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将课堂教学、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给学生提供纯英语学习、实训与实战的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英语,理解和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和技能,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②基础英语+行业英语。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建议高职英语教学分为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两个阶段,对学生的基础英语教学中突出职场听说能力的培养,行业英语的学习与产业相结合。以服务专业为宗旨,凸显英语的功能性,按学期设置英语课程。第一学期安上基础英语,旨在帮助学生提升实际应用能力,如搜索信息、记笔记、阅读时抓要点、听懂名人演讲、写简历、参与话题讨论和做课堂展示等;第二学期上行业英语,旨在帮助学生利用英语获取与本专业相关的前沿信息,了解相关词汇,熟练运用与专业相关的常用话语,强调培养学生在英语环境下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逐步将目前大学英语的学术定位(EAP)过渡到职场英语定位(EOP)。

③分层教学,混合模式。

这里所说的分层教学是指将各班学生进行自由分组,划分任务,个人领取,由学生自行决定选择完成哪个层次的任务。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和网络平台,如mooc、微课等新兴资源,推行线上网络自主学习台;线下翻转课堂,基于学生的提前学习,课堂上教师负责答疑,查漏补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提供练口语的机会。纯粹的教师课堂授课模式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求,而纯粹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对基础薄弱、自觉性较差的学生来说又可能难以完成学习任务。故折中的办法就是将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按不同比例进行整合,形成动态的整合模式。既有利于学生打下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又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能力,使他们今后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和沟通。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路漫长而艰巨,充满着挑战和曲折,但也必定会变化发展和不断前行。须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和安排,做到因材施教,差异教学;更要社会、政府、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实现教改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龙超凡、陈章祧.仰恩大学:把英语课堂搬到企业一线强化学生实践[J].《中国教育报》2015,第6版

课堂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篇4

1 MOOC网络资源的内涵

MOOC借助各种信息技术和社交媒体, 依托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平台, 构成了一个学习者通过课程视频进行学习、讨论和交流等完整的课程教学过程, 把课程设计、教学互动、评估反馈等有机融合在了一起。MOOC体现出了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的教学特征, 是支撑学习者依托互联网参与课程学习的一种手段和平台。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教学互动呈现多样化。传统教学模式强调所有参与者以群体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和互动, 而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社交媒体为学习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支持, 学生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作业, 通过互评的方式, 按照互评标准为其他同学的作业评分, 可以通过观看同学的作业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 解决了大规模课程学习的作业批改问题, 如:Coursera开发了一套学生互评系统PeerAssessments。

(2) 以知识点为单位组织和共享教学内容。传统教学模式以“知识体”为单元, 以“课堂”为单位组织教学内容来共享课件。而MOOC则突破了传统课件“时间长、内容多、关联复杂”等方面的局限, 通过分片化的课件呈现, 以“知识点”为基本单元来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了方便学习者开展高效学习, MOOC的课程内容通常按照15~20分钟左右来编排课程视频, 这种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有利于学习者根据知识点的主题来选择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聚焦于某个知识点的视频上。

(3) 以开放方式汇聚海量教学资源。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学资源有作业、课件等, 教师要提前准备好各种教学资源。而MOOC课程教学, 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包括教师和学生, 是以课程为中心, 包括作业、课件、新闻等等, 采用网页、视频等方式提供, 借助于参与课程学习的大量学生, 通过开放的方式, 采用群体的手段来汇聚教学资源。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要学习的教学资源, 保证了在课程之外, 学习者能够获得更多知识。

2 MOOC网络资源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1) 能够赋予学生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为学生设计好课程知识、作业实践并给出成绩评定, 教师扮演一个非常“主动”和“积极”的角色, 学生则“被动地”围绕教师的教学设计开展学习。而MOOC的教学特征赋予了学生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计教训内容, 考虑学生需要学些什么, 如:从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角度组织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从更易于学生学习的角度组织课件和视频等。再如:MOOC具有强大的数据捕捉和分析功能, 能够汇集学习大数据, 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 从而便于教师随时随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打造个性化培养方案, 赋予学生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虽然MOOC课程资源以知识块为单位, 但是它传授的知识是完整和系统的, 学生可以自主观看视频材料, 提出问题, 及时完成作业、参加讨论等。如:通过平台发布课程信息, 每周定时发布视频教学材料、组织网上讨论, 以人为本。

(2) 能够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加强互动, 推动学生的协同学习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是围绕着教师进行交互活动,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不多, 如:大学英语课堂上最常见的role-play, discussion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师展开的。这类教学设计阻碍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而MOOC教学理念注重交流和反馈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如:在讨论中, 学生都要倾听别人的陈述和批评, 阐释自己的观点, 评价不同的概念和观点的有效性, 反思自己和别人的观点, 从而做出个人判断, 这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评价能力, 有助于深入理解概念, 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另外, MOOC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 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推动学生的协同学习。如:MOOC具有极强的讨论区, 能够使学生互帮互助, 在线聊天, 分享学习经验、交换意见等, 鼓励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思考。

(3) 能够满足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要求, 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资源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学主要围绕着教师进行, 教师扮演教学资源的生产者, 学生扮演教学资源的消费者。在MOOC网络资源模式下, 我们需要将学生同时也视为教学资源的生产者, 采用一种开放的方式, 共同建设教学资源。实际上, 我们要改变对教学资源的传统认识, 将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得的各种知识和信息纳入到教学资源库中, 如:各种视频、作业、学生的总结以及经验、体会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生直接产生的教学资源, 会直接有效地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学生可以利用局域网自主学习, 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从网上查阅、下载学习资料,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加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可行性的有效路径

(1) 改变对教学资源的认识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我们要建立起基于群体共同参与的教学资源, 以一种更为开放的态度来认识课程教学资源的组成和来源, 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 在互联网上发现教学材料。并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成为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和建设者。另外, 为了保证教学资源的质量, 由专门教师对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质量进行审查, 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资源准入制度, 确保教学资源得到持续、动态的充实与更新。

(2) 加强对教学平台的建设

为了实现教与学环节的贯通和整合, 我们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重视课程教学的同时, 建设起支撑英语课堂教学的信息平台, 发挥信息系统的优势, 支持教学资源的搜集、组织、发布等, 帮助教师及时掌握教学过程中的情况。同时, 为了培养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激情, 要推动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共享, 充分利用各种社交媒体, 鼓励他们贡献知识和智慧, 提供各种资源。并且互动和交流是共享教学资源的一种主要手段, 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3) 强化对学习情况的搜集

我们要依托信息化技术和教学平台, 针对学生的学习数据, 收集教学过程中的数据, 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 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 分析这些数据, 评估和反馈教学效果, 从而更科学更准确地评价教学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调整和改革。在课堂上, 教师要协调、激励、指导、启发、评价学生, 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困难, 从而推进和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方向。

摘要:近年来, 大规模开放课程MOOC极大地改变了现有高等教育模式, 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英语教学也不例外。本文通过分析MOOC网络资源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阐述了笔者对MOOC网络资源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建议和思考, 以期能够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 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MOOC网络资源,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陈肖庚, 王顶明.MOOC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 2013 (11) :5-10.

[2]老松杨, 江小平, 老明瑞.后IT时代MO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3 (3) :6-8.

[3]李曼丽.MOOCs的特征及其教学设计原理探析[J].清华大学教研究, 2013 (4) :13-21

课堂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篇5

李 晶

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我国自1994年施行对货物和劳务分别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制度以来,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下,我国为什么营业税要改征增值税?

一、必要性

(一)营业税制度存在着弊病

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中,我国商品与劳务税制度规定,对于货物征收增值税,对于无形资产转让、不动产销售和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文化体育业、邮电通讯业、金融保险业、服务业以及娱乐业保留征收营业税。增值税与营业税是两个独立而不交叉的税种,一般情况下,应税行为交增值税则不交营业税,交营业税则不交增值税。

虽然营业税与增值税均是商品与劳务税的主体税种,但两税的征税范围、计税依据和征税方式是不一样的。按照我国目前税制安排,两税的征收范围不同,纳税人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应当缴纳营业税;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应当缴纳增值税。两税的计税依据不同,营业税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提供营业税应税劳务所取得的营业额、转让额或者销售额,依照应税劳务适用的税率计算缴纳的流转税;增值税是以商品及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流转税,在实际操作中采取的是环环征收、道道抵扣的征收方式,纳税人购买增值税应税项目时缴纳的增值税可以在销售应税项目时进行抵扣,只需对本环节的增加值缴纳增值税。两税的税收属性不同,营业税是价内税,直接用收入乘以税率即可计算应纳税款;增值税是价外税,在计算增值税时应当先将含税收入换算成不含税收入,即计算增值税的收入应当为不含税的收入。增值税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税种,营业税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地方税种。

与增值税中性、公平的优越性相比,营业税存在着三大弊端:

一是税负较重。例如,劳务领域比商品领域的税收负担普遍偏高,而且对服务业原则上按营业额全额征税,使服务业税负过重,阻碍了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二是重复征税。例如,当服务行业向商品行业投入,由于营业税发票不能作为计算增值税时抵扣,货物销售和劳务提供要两次征收劳务流转部分的税,实际上存在重复征税,削弱了我国产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是服务业出口不退税。例如,劳务出国在外服务可以免征营业税。但是在国内服务,对象是国外就不能有出口退税,还是要交营业税,削弱了我国外包服务业竞争力。

可以看出,营业税制度抑制了第三产业发展,不管是国内服务业还是外包服务。例如,在交通服务业中,运费里面有重复征税的地方,不仅不利于物流行业发展,而且也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成本;再如,技术开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不能开具可抵扣的增值税发票,需求和供给都受到抑制,不利于鼓励创新。

(二)增值税和营业税制度并存存在着弊病

1994年税制改革的历史遗留问题之一,是在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中,增值税和营业税作为最为重要的两个商品与劳务税税种,分立并行。其中,增值税的征税范围覆盖了除建筑业之外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则课征营业税。增值税的税基主要是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和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业的增加值,营业税的税基是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和第三产业中除批发零售业外的其他行业的流转额。据财政部统计,2011年1至9月,全国增值税收入18198.68亿元,同比增长18.7%,占税收总收入的25.5%;营业税收入10365.63亿元,同比增长24.0%,占比为14.5%。这一始于1994年的税制安排,适应了当时的经济体制和税收征管能力,为促进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当年,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是利益博弈的结果。1994年分税制改革希望逐步增加中央财政收入,计划第一年中央财政收入占比在55%左右,然后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直至5年后增加至60%。在流转税中,旧的产品税改为新的增值税,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基本上就达到了目的。这个时候,营业税的改革面临着困境:如果也改成增值税,势必要降低本来就占比较低的地方本级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太少,改革推进的阻力也会大大增加;如果另外按照不同比例分享营业税,则需要重新设计整个分税制,难度太大,成本太高,不太具有可操作性,因此,营业税改革被搁置起来,形成了今天的商品与劳务税收体系之中,商品的流改征收增值税、发票可以层层抵扣,劳务的流改征收营业税、发票不能被抵扣的局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这种划分行业分别适用不同税制的做法,日渐显现出其内在的不合理性和缺陷,对经济运行造成扭曲,不利于经济结构优化。

首先,从税制完善性的角度看,增值税和营业税并行,破坏了增值税的抵扣链条,影响了增值税作用的发挥。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这种增值税和营业税并行的税制结构下,增值税纳税人外购劳务所负担的营业税、营业税纳税人外购货物所负担的增值税,均不能抵扣,重复征税问题未能完全消除。增值税具有“中性”的优点,即在筹集政府收入的同时并不对经济主体施加“区别对待”的影响,因而客观上有利于引导和鼓励企业在公平竞争中做大做强,但是要充分发挥增值税的这种中性效应,前提之一就是增值税的税基应尽可能宽广,最好包含所有的商品和服务。现行税制中增值税征税范围较狭窄,导致经济运行中增值税的抵扣链条被打断,中性效应便大打折扣。

其次,从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将我国大部分第三产业排除在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之外,对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由于营业税是对营业额全额征税,且无法抵扣,不可避免地会使企业为避免重复征税而倾向于“小而全”、“大而全”模式,进而扭曲企业竞争中的生产和投资决策。比如,由于企业外购服务所含营业税无法得到抵扣,企业更愿意自行提供所需服务而非外购服务,导致服务生产内部化,不利于服务业的专业化细分和服务外包的发展。同时,出口适用零税率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但由于我国服务业适用营业税,在出口时无法退税,导致服务含税出口。与其他对服务业课征增值税的国家相比,我国的服务出口由此易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第三,从税收征管的角度看,两套税制并行造成了税收征管实践中的一些困境。随着多样化经营和新的经济形式不断出现,税收征管也面临着新的难题。比如,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捆绑销售的行为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复杂,要准确划分商品和服务各自的比例也越来越难,这给两税的划分标准提出了挑战。再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某些传统商品已经服务化了,商品和服务的区别愈益模糊,二者难以清晰界定,是适用增值税还是营业税的难题也就随之产生。

上述分析,可以说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这一改革的必要性。现阶段解决增值税改革的广度问题尤为紧迫。由于对劳务、不动产和无形资产征收营业税,增值税的抵扣链条不完整,转为消费型的增值税制度在消除重复征税、促进产业分工方面的优势仍然难以充分发挥,急需在覆盖广度上取得突破。

国际经验也表明,绝大多数实行增值税的国家,都是对商品和服务共同征收增值税。在新形势下,逐步将增值税征税范围扩大至全部的商品和服务,以增值税取代营业税,符合国际惯例,是深化我国税制改革的必然选择。现已确定的这一改革事项在上海先行先试,将为分步推进这一改革取得经验。可以预期,在上海拉开序幕的这一总体上使相关企业免除重复征税制约而在总体上减轻税负的改革,将促进一大批市场主体放开手脚发挥潜力推进自身业务经营和发展中的专业化细分,提升服务水准,进而有利于提振消费和改善民生增进百姓实惠,并助益于扩大内需、推进产业升级换代,加快转变生产方式。

二、可行性

相对于1994年而言,目前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经过多年实践,增值税的制度优势已经得到社会认同,营业税的弊端广遭诟病。增值税立法也提上日程,对改革形成了有力推动。国际上对服务业征收增值税越来越普遍,可以为我国实施这项改革提供有益借鉴。随着税收专业化和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增值税的征收效率明显提高,为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提供了所能保证的制度基础和所能承受的减税空间。

三、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意义

从2012年1月1日开始,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逐步地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

增值税是我国第一大税种。2012年1月1日开始在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进行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是继2009年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后,我国税制改革进程中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增值税逐渐替代营业税,是“十二五”期间税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结构性减税的一个重要内容。

改革的意义有四:

(一)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

按照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要求,把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利于进一步解决货物和劳务税制中的重复征税问题,(二)有利于完善税制制度

税收是政府筹集财政收入、调控经济、调节分配的重要手段。由于社会可供分配的资源有限,税收实际上是把企业和个人掌握的部分资源依法转为政府支配。我国目前是实行复合税制,征收的税种可以分为货物劳务类、所得类、财产类和行为类。其中,货物劳务类和所得类税收约占全部税收收入的90%。这些不同种类的税收在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也影响着企业和个人的投资与消费、收入与财富分配,以及生产和交易等行为。通过科学运用调整税基或税率、设置征收标准等税制要素,制定实施减税政策,将原由政府掌握的资源转由企业和个人支配,可以在预算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下,改善供给和需求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按照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要求,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将增值税征收范围覆盖所有的货物和劳务,不仅是与世界通行做法接轨,也是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的必然选择。

(三)有利于降低企业税收负担

税收是调节经济运行、促进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利于降低小额纳税人税负,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有利于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带动扩大就业,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转型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结构性减税的重要内容。这一减轻税负的改革,将促进一大批市场主体放开手脚,提升服务水准,提振消费和改善民生,并有益于扩大内需、推进产业升级换代,加快转变生产方式。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有四年时间。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倍受巨额政府赤字困扰,在财政政策上穷尽思忖削减政府开支或增加税收相比,我国政府在合理控制赤字总规模的同时,不间断地实施了大规模结构性减税政策。相对于具有普惠意义的全面减税而言,结构性减税是有选择的税收优惠。2008年以来,通过采用直接优惠(包括税收减免、降低税率等)和间接优惠(诸如投资抵免、加计扣除、减计收入、允许计提风险准备等)方式实施的减税措施累计已有70多项,涉及十几个税种,每年减税规模达数千亿元。

需要指出的是,增值税和所得税是减税规模最大的税种,构成了减税的主体,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供求关系,优化产业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发挥着积极作用。2009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已累计减少税收5000多亿元,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投资和技术进步;2008年对企业的国债利息收入等免征企业所得税,从2009年开始对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实行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等优惠政策,支持技术先进型服务业发展;从2009年起实施促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文化产业、动漫产业等发展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发展。2012年进行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也属于一项力度较大的减税措施,有利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实施结构性减税要力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减税政策的安排应着力促进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突出体现积极支持实体经济自主创新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实施结构性减税要结合深化税制改革形成长期制度安排。按照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体制机制的要求,在深化税制改革进程中,可以考虑将一些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税收政策作为长期制度安排。国家“十二五”规划确定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等税制改革措施,将更加凸显减税政策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激励、引导作用。

(四)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

课堂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篇6

【关键词】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要性;改革途径

进入新世纪以来,A县在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明显的:形成了特色的发展模式,培育了许多中小型企业,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价值。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进一步发展遇到了很大的瓶颈,其中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的变化是一个重要原因。这篇文章将聚焦A县农业行政体制,探寻其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未来的路该向何方?

一、A县为什么要进行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政治背景

在“五位一体、四化同步”的重要精神指示下,A县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提出了“大悦A县”的农业发展思路,将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定为其主要发展目标。农业是支柱产业,对国民生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深刻影响,鉴于农业对政治的特殊影响,我们必须给予农业行政管理体制足够的重视。

2.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A县是耕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62.5%,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在县政府的扶持下先后有“A大米”、“A牛肉”、“A西瓜”等特色农业产品产生。A县以打造绿色农产品安全先行示范区为抓手,以“两园五基地”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完善现代循环农业A县模式,被授予“2014中国畜牧行业优秀模式”。

3.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职能划分混乱,不适合现代农业生产。就粮食生产而言,A县发改局具有衔接全县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组织拟订全县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提出城镇化发展战略和政策的职能;而A县农业局同时具有制订全县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年度计划的职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耕地保护属于国土资源局的管辖范围。而“组织拟订科技促进农村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制订相关重要措施和办法,促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农村建设和社会建设”的职能被交给了科技局。粮食及其加工品的质量安全、进出口粮食的卫生监督检验由A县质量监督局负责,粮食的数量安全和流通由A县粮食局管理。

部门职能划分不清,信息沟通不畅,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个连续的过程割裂从而导致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适应当地市场经济的发展。

(2)行政管理组织薄弱,与现代管理要求脱节。A县农业行政管理组织薄弱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基层财政支持力度小。

由于A县农业的行政编办严重超标,不能实现新老血液的互换,更不能保证合理的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造成了专业知识人员的短缺进而严重影响了农业行政管理的效率提高。

(3)机构冗杂人员膨胀,行政效率有待提高。A县涉农机构包括:县农业局、县粮食局、县林业局、县农业开发办公室、县农村工作办公室、县水产局、县畜牧兽医局等,农口机构既多又散,不能形成合力,不仅工作扯皮,而且增加财政负担,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二、未来之路将向何方

1.确定科学合理的改革目标

根据成都市“大农业”的探索经验,设置合理的改革目标是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A县制定农业发展战略和政策,为农业发展定位即要建立起一套符合建设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目标的配套措施,建设服务型行政管理体系,以满足农业市场的发展需求。

2.明晰市场化指导原则的改革方向

主张政府管理市场化的萨瓦斯(Sa vas)认为,市场化“不仅是一个新式的管理工具,更已经演变成了一个社会治理的基本战略”;市场化改革“似乎成了魅力非凡的旗帜,在许多竞选纲领中占据核心地位”。但是目前我国农业市场化进程才开始不久,农业行政管理的行政色彩依然较为浓厚,市场化改革需要继续推进。

在A县农业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把市场化作为改革的方向,聆听“市场的声音”,使市场在农业资源的配置中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

3.转变农业管理部门职能提高服务质量

针对现有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人员冗杂,积极性不高,人员年龄、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个长期的历史遗留问题,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增加待遇吸引高素质人才,合理安排编制,实现新老血液的交换,转变公务员的服务理念,树立微观的服务态度,建设农业服务型行政体制。推动农业管理体制现代信息化建设,推动电子政务,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4.尊重行政相对人的需求实行民主决策

A县在推行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设计、制订、方案的征求意见、民主听证会、方案的修改、通过和评估等环节,需要行政相对人的积极参与,促进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稳妥、高效的推进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服务A县农业发展。现代行政程序强调行政相对人的参与,强调符合正当法律程序原则(due process oflaw)。地方政府推行大部制的程序设计是否合理是影响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总结

上述改革对A县转变农业行政管理职能,提高治理能力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所体现的问题是历史积淀而成,改革不是一日之功,不能一蹴而就,A县也应十分谨慎的借鉴国内外的改革经验,只有长期按照战略目标稳妥推进,才能使A县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与现代农业市场完美衔接。

参考文献:

[1]《A县2015年工作报告》.

[2]职能引自A县政务网站.

[3] 李庚.《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4] 冯海发,丁力.《有关国家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设置及启示》.

[5]嵇雷.《县域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探索———以江苏省滨海县为例》.

[6]《中共A县委 A县人民政府关于A县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

课堂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篇7

近年来,根据教育部16号文件,“工学结合,能力本位”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高职课程应该基于工作过程与任务进行开发和设计。实施基于工作流程的课程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共识。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形成的习惯,单词、语法、句型等仍是教学的重点,课堂教学模式仍是以前的套路,与企业工作岗位流程也毫不相关。因此,当前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亟待改革,顺应时代潮流,契合先进的教学理念。

1 理论依据

1.1 MES课程开发模式

就业能力模式(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MES)是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借鉴德国等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经验,创立的一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这一模式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干什么学什么,遵循“按需施教,学用一致”的原则。MES采用以下操作策略:建立岗位工作描述表——确定岗位职能——划分工作任务——确定工作模块——编制学习单元。可见,MES课程开发模式是针对职业岗位规范进行就业开发模式。技能培训的模块组合方案,其着眼点是通过一个学习单元的训练,使学习者获得社会生产活动中所需的实际技能。

1.2 CBE课程开发模式

计算机辅助教育(Computer Based Education,CBE)课程开发模式是在能力本位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也称之为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模式。CBE以职业能力作为进行教育的基础,作为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以通过职业分析工作岗位需要的能力作为学习的项目;以职业能力分析得来的由易到难的顺序,来设置课程内容。CBE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重点考察学生根据原有经验获得的能力。CBE相对于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的课程教学模式,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2 高职公共英语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首先,掌握英语是在实践中不断应用的结果。这不仅是单纯在课堂上训练英语技能和学习英语知识的结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操作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解释、查询英语活动完成任务,达到学习和掌握英语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方法。

2.1 目标(Object)

就像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任务一样,教学任务有其目的,也就是说,它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一目标是双重的,一方面是任务本身来实现非教学的目标,二是要用任务来达到教学所期望的目标。例如在完成英语交际任务的过程中,非教学目的是讨论和推理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直到最后达到交际效果。但设计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际上是通过语言交流完成任务的过程产生的。通过完成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语言意识,提高交际能力。作为英语学习的教学任务,教师更注重英语学习的教学目的。

2.2 内容(Contents)

这个任务的元素可以简单地表示为“要做什么”。任何任务都需要给予实质性的内容,任务的内容在课堂上表现的是需要执行的具体行为和活动。例如鼓励学生在图书馆收集关于Internet的信息和资料,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引入任务内容:

(1)What is the international symbol of INTERNET awareness?

(2)What do INTERNET stand for?

(3)How do INTERNET benefit mankind?

(4)What is the threat of INTERNET to health and our society?

(5)Is there any effective cure for the Internet addiction?

(6)What can we do to acclerate the use of INTER-NET in China?

2.3 程序(Program)

是指语言学习者在执行语言任务过程中所涉及的方法和步骤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如何做”。完成这一任务,需要高清任务序列中的位置、顺序和时间分布。例如,学生需要先阐述清楚互联网的定义、发明时间、互联网的初始运用,才能在后续问题中继续就互联网的积极意义,进一步开发应用提出自己的意见。通过一定的程序,把语言学习内容分成一个个小的问题,系统排列起来,逐步地提出问题,学生作出回答。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得到鼓舞,就进入下一程序学习。如果不正确,就重新再学习同一内容,直到掌握为止。这样不断地“刺激—反应—强化”,让学生深刻掌握所学内容。

2.4 输入材料(Input materials)

输入材料是指学生在完成语言任务时需要准备的辅助材料。笔者之前提到的“Internet”的教学任务,学生需要整理和打印一系列的信息在纸上。学生准备的输入材料可以是文字,如新闻报道、青少年上网指南、产品描述、网络游戏资料等;也可以是非语言的图例,如一堆照片、漫画、图表、甚至动态的视频资料。任务从一开始的第一个问题的讨论,如果不能得出讨论结果,继续增加线索资料,直到最后得出讨论结果。虽然不是所有的课堂任务都要用到这样的材料或输入,但在任务设计中,人们主张学生准备和提供相关的材料。通过输入材料的准备,让学生执行任务更具操作性,这样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更佳。

2.5 教师与学生的角色(Characters of teacher and stu-dent)

在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是任务的一个角色,也可以指导和规范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在任务设计中,教师应为自己和学生设计明确的角色,以利于更顺利、更有效地推进任务。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以教师的讲演为重点,学生被动地听课和记笔记。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掌握交际技能,提高沟通能力的作用是非常欠缺的。通过角色扮演来实施教学,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练习,可以大大克服上述缺陷。在这种教学方法中,通常需要一组学生来扮演角色。学生的表演是基于一个特定的学习目的和教学目标。按照实际教学安排,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有上台表演的机会。其他学生作为观众,按照预先确定好的各种评估标准,仔细观察,并进行积极的评价,最后对语言的使用和交际任务是否完成进行评估。尽管作为观众的学生没有参加角色扮演,但身临其境的感受对他们提高临床思维和能力带来极大的益处。最后,教师要对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学生的表演是否到位、扮演各角色的学生对交际对象的言行及处理是否得当,做出总结性的发言。所以,角色不会明确教师和学生在任务绩效中的作用,但任务会暗示或反映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的特点。

2.6 场景(Circumstances)

任务的场景元素的是指产生和实施任务的环境或背景条件,包括语言交流的背景下涉及组织的课堂任务。在任务设计中,教师要引入或创设一定的带有感情色彩,以生动的形象为主体的语言运用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和交际任务,使学生的社交心理功能可以开发。场景构造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社交过程中的一个典型场景,使学生们走进社会,融入实际生活。课堂组织者作为观察学生的对象,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生动地在学生面前展示场景。根据情境教学的具体情况,教师提供一些交际线索,以原有的认知结构,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通过内部整合的作用,推动学生产生新的见解或认知结构。教师提供的线索在唤醒或启发学生的语言天赋中发挥作用。例如,人们在社交活动过程中,往往因为提醒或遇到一些场景的启发,从而成功地解决问题。

3 结语

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实践证明,基于任务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在行业需求和工作岗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能学生未来在各种实际工作的英语应用场景中完成各项交际任务。只要教师按照任务教学法的模式,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内容、程序、输入材料、场景、程序等各环节的学习内容,可以成功激发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随着中国开放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又意味着他们职业能力的提高。对教师而言,采用任务教学法又可以更好地完成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任务,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水平。而如何更好地根据教材内容来设计任务,更科学地设计实施程序是一个需要广大高职教师进一步进行研究的问题。

摘要: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当代教学论中的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其核心是用系统、结构和功能等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方式方法,考察其理论的或实践的基础,从而形成一种系统化和多样化相统一的教学模式体系。目前常用的高职英语常见的教学模式是英语教材有明确的目标,教师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标而教,学生为达到一个特定的目标而学。教务处和任课教师以同样的学习目标为基本依据进行期末考核、评估、评价、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检验老师的教学效果。文章对这种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教学模式,任务型课堂,公共英语,改革

参考文献

[1]房思金,王薇薇.高职公共英语基于工作导向的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0):170-171.

[2]束定芳.论外语课堂教学的功能与目标[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5-8.

课堂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篇8

我国的高职教育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转型而来, 在办学和管理上一度沿袭着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然而, 传统的学年制无法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 于是, 以学分制为核心的弹性学制以其灵活性的特点逐渐被高职教育采用。相对学年制而言, 弹性学制不仅包括对学习内容的自由选择, 还包括对学习时间、学习进度的自主安排, 从而拓展了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弹性, 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 体现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民主性和开放性。

首先,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实行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使当代人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人才资源、人力资源已被认识到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创新教育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人们对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的认识, 已经不再是一种固定模式, 对学分制条件下为不同学生构建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已逐步趋于认同。

其次, 我国高职院校多转型于普通高等专科学校, 这些院校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都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 与校园文化、管理经验、管理体制共同构成了高职院校办学的物质基础, 为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提供了内部环境。

再次, 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使他们成为实行学分制的受益者和支持者。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三类: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生, 二是通过对口考试招收的职业高中生, 三是“3+2”、“2+3”考试招收的中专、中职生。这些学生底子薄却有个性, 基础差却有特长, 懒得学习却有热情, 学分制下的“因材施教”更有利于他们发挥特长, 全面发展。

2 高职院校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改革

我国高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行的是学年制, 在学年制条件下, 课程体系存在刚性强、灵活性差, 学科性强、应用性差, 专业面窄、适应性差等弊端, 不利于学生自主选课。实施学分制后, 如果不进行配套的改革, 而仅在计算方法上将学年转换为学分, 学生无高质量的课程可选, 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本质就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学分制的优势也不能得到发挥。因此, 必须进行配套的教学管理改革,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

2.1 修定教学计划, 重构课程体系

按照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通常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综合素质教育课和实践教学等模块) , 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 突出强调人的个性发展, 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课程和专业, 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对课程划分模块的同时, 将各类课程按照修读要求分为必修课、任选课和限选课。其中必修课是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 限选课是根据专业方向或各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而设置的课程, 这类课程可根据不同侧重, 开设若干选修课群组, 限定学生必须选读其中一至几组或按要求在各组内选读若干课程, 并取得规定的学分。任选课包括本专业或跨专业任选课及文化素质课, 学生可根据个人志愿和需要进行选课, 并取得规定学分。

为了尽可能给学生选择课程提供方便与可能, 课程开设时间也须进行调整, 对师资力量强的课程、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全学年开设, 让学生在每一个学期都有选择的机会。

2.2 建立基本制度, 完善运行机制

2.2.1 选课制

选课制是学分制的灵魂与核心, 是允许学生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 包括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上课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程的一种教学制度。在条件许可时也允许选择专业或方向。

为方便操作, 一般新生开学第一学期不实行选课, 由学校统一安排第一学期所学的课程。选课时间安排在每一学期的期末, 由学校统一安排、集中进行。学校公布可选课程基本情况后, 学生根据本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及自己的学习情况, 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自己拟选课程, 并在规定时间内上网完成选课操作。

另外, 为了缓解学校因教师、教学场地等教学资源紧张对选修课开设造成的影响, 还可以适当开设一些网络课程, 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学习。

2.2.2 导师制

导师制的目的在于突破课堂界限, 对学生进行跨年级、跨专业地指导, 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以外得到更多的启发和引导。导师制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 引导学生接触某专业、学科的科研前沿, 从而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后能独立创造或应用科研成果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导师应由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 对人才的需求有深入了解的专业课教师担任, 导师会在确定教学任务、控制教学过程、评价学生行为等环节发挥示范和教化的作用, 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多层次需求。

2.2.3 学分绩点制

学分绩点是根据学生所选课程的学分数及学习成绩计算而得到的分数, 它是学生在课程学习方面量和质的双重相关量化指标, 可以在学籍管理中作为选拔优秀毕业生、授予荣誉称号、评奖学金、决定是否授予学位、是否要发出学业警告的依据。实行学分绩点制, 就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入一个竞争机制, 学生只有经过刻苦学习才能达到规定的绩点学分, 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学年制条件下, 一些学生以追求60分为目标、造成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

2.2.4 学籍管理制度

由于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条件下的学籍管理与学年制相比,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所以必须建立一整套与学分制配套的学籍管理制度。如放宽转专业和转学的限制, 在学分计算、选课、选教、课程考核、重修、学籍处理、毕业 (提前或延迟) 等各个环节都应做明确具体的规定。教师应当熟悉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在第一堂课就应交代清楚本门课程的学分、最高学分绩点、最低学分绩点、达到毕业资格的平均学分绩点所对应的成绩等。

2.2.5 学分互认制度

我国高校扩招后, 许多学校面临师资、教学场地等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 跨校选课能够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从而达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开展高职院校之间的学分互认, 是顺应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有益尝试, 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教育资源优势, 实现最大限度的优势互补,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

2.2.6 质量监控制度

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监控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教学管理系统、教学监督系统和教学评估系统。教学管理系统由校———院 (部) -室三级构成, 校级工作的重心是突出目标管理, 院 (部) 管理的工作重点是突出过程管理和组织实施, 教研室的管理重点是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教学监督系统由校、院 (部) 两级督导制度, 同行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和定期教学检查制度组成。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包括教师教学工作评估、学生学习质量评估、专业与课程评估、院 (部) 教学工作评估四个方面。

2.2.7 教学资源和后勤保障制度

实行弹性学制后, 要求教师多开课, 必然对教室的数量和不同规格教室的需求大大增加, 因此教室的配套要跟上。与此同时, 图书馆、机房、实验室等也要相应增加。学分制下, 为充分利用教师资源, 促进课程资源开发, 提高教室利用率, 增强选课的灵活性, 学校通常会执行全时段教学方案, 因此, 学生就餐等后勤服务必须调整以满足需要。另外, 实行弹性学制, 学生提前毕业或滞后毕业也会涉及住宿安排等其他问题, 必须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和后勤保障制度。

综上所述, 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在高职院校实行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 但是它的实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整个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所以, 必须进行一整套的教学管理改革, 在探索中实施, 在实施中完善, 才能建立适应我国国情和高职教育规律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

参考文献

[1]高洁如.关于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思考[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12, (03) :15-16.

[2]尹碧兰.高职院校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实施的现状及对策[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4) :63-64.

[3]刘昕.学分制与大学生教育管理[M].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9.

[4]董跃娴.高等农业院校学分制研究与探索[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5]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08.

[6]丁爱萍.高等职业教育学分制管理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04) :90-91.

课堂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篇9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385名台球选项课学生, 其中2011级70人 (2个教学班),2012级105人(6个教学班),2013级210人(3个教学班)。其中发放问卷385份,回收385份,有效率为100%。

1.2、调查内容

选项课成绩及格率,学生选课情况、理想学习模式、能否提高其机体稳定性。

1.3、数据处理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Excel整理归纳,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学生选课情况分析

通过表1发现学生对台球运动接触越来越多, 无基础人数逐年减少,而基础较好和有一定基础人数逐年增多,这与我国台球运动发展现状有着直接关系,社会参与、认同度逐年提高。

2.2、学生理想学习模式调查情况分析

通过表2发现学生对台球基本技术学习要求逐年下降, 对比赛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多数的同学认为比赛才是台球的最大魅力。

2.3、学生成绩分析

通过表1发现学生及格率逐年下降,主要原因是由于2011级教学班在上课时练习基本技术较多, 每个教学班35人使用10张球台,场地资源充足,因此及格较高。2012级开始全面开设台球课程,10张球台开设2个期班70人上课, 场地资源不足学生上课期间练习基本技术较少,多用于非教学比赛,因此及格较低。2013级学生开课前基本技术较好,场地资源充足,及格率有所提高,但是优秀率一般,可见基本技术练习时间较少与学生的认识相同。

3、讨论

3.1、体育教学模式改变势在必行

学校体育是构成我国现代体育不可缺少的部分, 而体育教学又是学校体育的中心环节, 体育教学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但由于人们对高校体育教学认识上存在的偏差,在行为上形成了与高校体育地位不符的现状, 高校体育仍然面临着许多难题和困惑。

3.2、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及主要问题

(1)竞技运动教学观念误区。

竞技运动以挖掘人的最大潜能为目的, 虽然从体现个人的价值、培养人的精神等方面来看,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但是竞技运动只是属于少数人的运动。而体育教育则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并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运动员, 而是将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人才。所以,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开口论训练、闭口打比赛”的竞技教学观念,应值得我们进行深刻地反思。

(2)教学内容滞后。

在前几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体育教材的编写也曾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突破原有的以竞争运动为主的教学体系。但从每一版教材来看, 仅仅是内容的删减而实际上并未脱离原有的教材体系,基本上仍然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中心进行设计的。许多教材内容无助于学生的体质增强,教学内容重复过多。教学内容的滞后,是不能够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应有的作用的。

(3)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传统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首先表现为学校组织形式的程式化。过多的条条框框和约束限制只能导致学生不喜欢体育课,进而影响他们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其次是以教师为中心。多少年以来,我们一直习惯于“教师是主导”,而忽略了“学生是主体”。第三是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程序。多年来,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上课的开始部分总是整队、报数,教师讲解上课内容,然后做准备活动,包括慢跑和做操;其次是基本教材的学习和复习;下课前教师集合队伍,做些放松练习,小结上课情况,喊一声同学们再见,课就结束了。

(4)教学方法陈旧。

传统体育教学更多的是采用传授式教学法, 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的“教”,至于学生怎么“学”并不重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学生技术动作的系统性。例如:“教篮球课”的时候,总是从原地运球开始,然后依次教行进间运球、原地传球、行进间传球、投篮等等。直到这些动作全部教完以后才让学生打比赛,然而学生并不喜欢这种按步就班的教学方法,以至于现在的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

4、体育教学改革方向

4.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接触,认识、研究某事物的带有积极主动倾向的心理特征,兴趣是激发人们创造性的直接动力。在体育教学中灵活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原动力,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4.2、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最积极的教学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更应该发挥其主动性。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时,要时刻注意对学生提出让其能积极主动思考的问题,以培养其积极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4.3、创建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

要创建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乐中求学,为此老师要热爱体育教学,热爱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教态自然,服装整洁,和蔼可亲,语言生动、形象、富于儿童化。这样有助于吸引学生,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使其更好地掌握所学运动项目知识技能。

在教学结构上,要避免程式化,要冲破几十年如一日的旧模式。在各教学过程间的衔接上,要和谐统一,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利用不同的组织形式,使体育教学的方法新颖、活跃、使体育教学新颖、活泼、促使体育成绩有较大提高,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控制。

4.4、改革考评办法

由于传统的体育课程考核偏重于结果性评价。新课程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树立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特点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评价观念,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5、结论

针对过往陈旧的教学模式,我们提出“积分制”考核模式应用在台球考试中加以实验,即:200分为该课程合格、260分良好、300分优秀。

(1)掌握一项基本技术为10分 ,共80分 ;

(2)理论课程每次20分 ,共40分 ;

(3) 每一次参加教学比赛为20分 , 获胜40分 , 将在不同阶段安排2到3次比赛,如不能合格再组织一次比赛,未能达到要求者则为不及格,组织补考。

课堂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篇10

1. 教师方面

(1) 现代教育理念薄弱。在多媒体教学中,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然而, 有些教师由于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不能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和手段指导教学实践, 使学生仍然处于被灌输的对象, 难以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指导。 (2) 教学设计能力欠佳。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许多教师在多媒体英语教学中缺乏对整体教学的布局与设计, 教学思路混乱, 教学过程或是完全信赖教学课件或是凭经验和情景教学, 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3) 教学方法简单枯燥, 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许多外语教师由于计算机水平的限制, 难以将自己创新的教学理念, 别具特色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 只能利用买来的课件进行教学, 无法做出即兴发挥, 使教师潜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以至课堂枯燥无味, 师生缺乏互动, 教学效果受到影响[1]。

2. 学生方面

(1) 认知发展与情感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 重知识信息传授而轻情感信息的现象在中国的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 致使发生认知发展与情感发展不平衡。由于多媒体英语教学课时少、任务重、大班上课, 教师一味只顾自己讲、唱独角戏, 课堂上师生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 这种畸形的单方面的知识输人和输出关系往往陷人一种硬邦邦、沉闷、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状态, 久而久之, 导致学生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 出现了厌烦的情绪[2]。 (2) 自主学习意识薄弱。中国的英语教学多年来一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和技巧的模式, 学生参与少, 师生缺乏互动交流, 这种传统模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1) 学习缺乏计划性;2) 参与意识弱;3) 不能进行自我检查, 自我评估;4) 运用技巧和策略不够;5) 学习缺乏主动性。这些现状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 焦虑、羞怯与缺乏自信心等心理障碍, 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据调查, 大多数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或多或少地感到焦虑并缺乏信心。究其原因:1) 与学生的个性特征有关, 如:学生性格内向, 心理比较脆弱, 在英语学习中, 心理包袱大害怕一旦出现错误, 会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嘲笑, 对自己所犯的错误不能作出客观的评价;2) 四级考试压力以及考试失败带来的负面影响。未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 失败使他们自信心受到严重挫折, 进而使他们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产生怀疑, 产生焦虑感[3];3) 缺乏师生间的沟通与反馈良好的师生沟通和及时的信息反馈是搞好教学的必要保障。许多教师把教学课件当做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工具, 在大部分时间内教师手握鼠标面对计算机, 而学生面对屏幕, 感受不到课堂的活力和情感, 使学生缺乏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感悟、自我创新的精神。其结果是教学方法简单枯燥, 课堂气氛乏味沉闷, 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热情, 使教师应有的教学水平难以正常发挥, 教学效果欠佳。

基于上述种种因素, 制约和影响了多媒体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因此,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浸注情感教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大学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浸注情感教育对促进外语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浸注情感教育是改革传统教学理念、模式、方式与手段的重要方式, 也是推进外语教学改革发展的有效途径,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 克服消极情感, 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重要方式。从而有效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 使情境创设、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启迪思维、激发创造等多种教学方式与学习手段合理利用、优势互补,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智慧潜能, 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以充分发挥。有效实施情感教育, 提高多媒体英语教学效率, 促进外语教学改革步伐, 对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口语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大学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浸注情感教育对促进外语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1. 有利于创设语言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多媒体英语教学浸注情感教育有利于创设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4]。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紧张、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不同感官在学习中的作用, 使学生确立鲜明、完整的目标, 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 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 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正是学生语言学习必须具备的内在驱动力。

2. 有利于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 开发学生智慧潜能

多媒体形象性、直观性、大容量的特点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提高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为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设了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同时, 多媒体技术通过变化多样的演示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通过为学生进行交际活动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 有利于消除焦虑和紧张感,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多媒体网络语言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被动学习局面, 学生成了学习和设备的主人, 学生根据实际从多个层面从容自主的选择内容广泛的语言材料, 自主确定学习起点、学习目标, 学习进度, 选择相应的学习方式, 自行决定处理收集的信息, 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 使知识系统化, 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及时检查学习效果, 从而建立起自信心, 消除焦虑和紧张感,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4.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采用非线性网状结构的信息组织特征, 使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呈现方式更加个性化、合理化, 从而使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识、整合和建构更加自主化, 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5] (尹立, 2007) 网络教学中, 学生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提供的弹性学习环境, 随时随地自主学习, 下载或输出所需材料, 从而实现网络资源的提供者和接受者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 使学习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地得到解答和讨论, 使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拓展。

5. 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网络信息资源为教学个性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网络教学课件的开发者们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在课件的内容设计上尽量提供详尽的课文讲解, 中英文译文, 语言点的活学活用, 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 课文结构的分析和总结以及“同步自测”、“阶段测试”的内容, 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语言学习环境, 有了更多的超越传统课堂的师生间交互和学生间交互以及人机交互, 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也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同时使个性化学习程度得以提高。

6. 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反馈平台和评价方式

多媒体网络提供了良好的教学与学习效果反馈平台。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交互性、系统性及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创造了良好的互动环境和反馈环境。在这种环境中, 每个学生都可以评价他人, 也可以被他人评价。更重要的是, 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这种良好的反馈环境, 引导学生将以教师为主导的外部反馈转化为学生对自己的内部反馈, 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习效率。

7. 有利于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创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基础。利用网络资源,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丰富和深化学习内容, 帮助学生提高自己搜索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质量的电子教案可以使师生共享学习资源, 提高语言能力, 师生之间可以利用多媒体、英语软件、电子邮件等通过布告栏、专项讨论、答疑解惑等进行交流。也可通过辅导答疑的方式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难题, 并不断传授“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的特点与规律。师生还可以通过E-mail交流学习心得, 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共同探讨学术问题, 发表学术见解, 拓展知识领域, 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摘要:分析当前多媒体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阐述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浸注情感教育的现实性与可行性, 提出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浸注情感教育有利于创设语言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发挥教师典范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 开发学生智慧潜能,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创设良好的反馈平台和评价方式, 提高多媒体课堂效率, 促使学生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 从而有效实施素质教育, 推动外语教学改革的步伐。

关键词:情感教育,网络优势,自主学习,素质教育,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王蓓.制约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发展的因素与策略探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8, (6) :122.

[2]郝颖.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策略[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8) :70.

[3]陈小漫.试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策略[J].教育与职业, 2006, (14) :180-182.

[4]何培芬.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 2007, (2) :9-11.

课堂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篇11

关键词:私有化 集体土地所有权 物权

在当前存在的改革完善农村土地物权制度的改革方案中存在着主张取消集体土地所有权、实行农村土地私有化的观点。该观点的主要依据和理由是:农村土地私有能明确产权,稳定农民对农村土地的投入;农村土地私有权能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流动,从而达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作用;土地私有制是最有效率的土地制度,私有化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马克思一再主张要重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重建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最好方式就是农村土地私有。农村土地私有化的改革方案虽然言之凿凿,但却不适合中国国情,不具有可行性。

首先,私有并不天然就意味着高效益。私有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私有就可以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率、私有是灵丹妙药的观念已经在俄罗斯失败了。俄罗斯土地私有化的目的在于,“根本改革俄罗斯联邦土地关系、保护土地所有者、土地占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权利,组织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为此,俄罗斯通过了土地法律关系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俄罗斯联邦土地法典》,并由叶利钦总统签发了《关于俄罗斯联邦实施土地改革的紧急措施》,全面推行土地私有化。俄罗斯的土地私有化改革并没有达到提高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目的,相反,变革后的俄罗斯农业生产持续下降,粮食供应紧张,农业危机加剧,综合国力受到极大削弱。

其次,农村土地私有权面临政治与法律的多层障碍。农村土地私有会面临来自政治上各方面的阻力,会造成政治的动荡,在政治层面难以被接受。退一步讲,即使土地私有在政治上获得认可,也难以形成具有操作性的方案。中国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土地资源远不及俄罗斯丰富,土地私有的难度极大。如何分配土地才能达到公平,为民众和社会接受?这种方案的抉择是非常困难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一个长期演进的过程,原来权属间历史性的边界已经模糊,中国无论采取何种私有方案都不会为各方所接受。中国必然会为土地私有制度实现付出极大的制度成本。在法律操作上,土地私有首先面临《宪法》的障碍,因为与土地公有制相关联的土地所有权是我国宪法所确认的。其次,农村土地私有后,农村土地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以及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如何处理也比较棘手。土地私有后,中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必须全面重构。

再次,农村土地私有化缺乏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土地私有化的实现还存在着一个技术操作层面如何实现的问题。对于土地私有化过程中土地如何分配,一种主张尽量恢复土改后的土地分配格局。但是这仅仅只是一种理想化的主张,难以真正付诸实施。从土地改革到现在,农村已经增加了4亿多人口和1亿多家庭,无数的农民已经转变了身份成为城市居民。在这种情况下,恢复历史上的权属既无法实现,也并不利于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另外一种是按照现实的人口分配土地。这方案首先会遇到是否公平的诘责,同时也会遇到土地到底如何分配的难题。在农村土地上不但存在所有权,还存在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情况下,实现按人口分配的平等,必然要求付出巨大的制度成本,也必然会激发农村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矛盾。

最后,对于农民个体土地产权弱化带来的农民缺乏安全感与农民个体土地产权的流动性不足等问题。这些可以通过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效力与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来解决,而不需要通过彻底地实现农村土地私有化的途径来解决。在中国已经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以后,对土地进行私有的必要可以说已经不存在。目前农村土地物权制度已经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获得了较为良好的运转,也获得了农民群体的普遍认可与接受。因此,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方案应当是继续完善现行的农村土地物权制度,而不是去进行农村土地私有。

课堂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篇12

教考分离考试模式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方法,在高校许多学科中进行了实践,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高校体育课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程,有一定的特殊性。教考分离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术科考核中能否推行,效果如何?在实施教考分离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为此,我们在2013—2014学年对苏州理工学院的部分班级学生的体育课术科考核进行了教考分离的试验。通过研究,总结高校体育术科考核中实施教考分离的优点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对教考分离在高校体育的推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1研究方法

1.1实验法

在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的篮球、健美操专项的2013级学生共8个班级(4个男生班,4个女生班,学生总数266人)进行了教考分离的实验。在学期初,告知学生本学期的考核内容,并把期末的体育考核将由其他教师对他们进行考核的信息也告知学生。在学期最后三周的体育考核中,体育教师互换班级进行术科考核,并互相登记体育成绩。任课教师只负责学生学习态度成绩的登记。

1.2访谈法

访谈体育教师及大学生,就学生的学习态度、内容接受程度、 课外体育锻炼情况以及大学生对教考分离后对体育课重视程度等问题进行访谈。

1.3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实验班级的体育课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并于非实验班级进行比较。

2实验结果

如表1与表2所示,可以发现,实验班体育课术科大部分指标都要优于非实验班,仅女生的仰卧起坐项目的成绩实验班略低于非实验班。

从对学生的访谈中发现:与非实验班级比较,实行教考分离的班级学生对体育考核更为重视,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也要好很多,因此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受访教师认为实验班的学生学习态度更积极,在体育课内容安排上,学生的参与度更高。在学生评教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程度也更高。

3高校体育课术科考核实行教考分离的优点

3.1教考分离的考核模式体现了体育考核的公平性,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相对于“教考合一”而言,在高校体育中实施教考分离更能体现评价的公平性、公正性,有利于教风、学风的根本好转。教考分离使学生认识到,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平时的努力程度,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付出更多地努力,投机取巧是行不通的。教考分离成为督促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对于教师而言,“教考分离”让教师更专注于教学本身。体育教师的责任感明显得到加强, 体育课教学时更加积极努力。教学相长,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3.2“教考分离”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

高校体育实施“教考分离”之前,师生之间只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只是扮演着施教者的角色。学生认为,自己的成绩是教师说了算,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质量无法提高。学生在选课的时候就会选择那些容易得到满意成绩的体育教师的课程,上课的时候更是偷奸耍滑。 实施“教考分离”之后,有效地改变了由任课教师一个人说了算的局面,杜绝了人情分现象,基本上能客观、公正、准确地反映每个学生的真实成绩。同时,学生也知道体育课考核要有其他教师来考核,重视程度自然提高。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仅仅教与学的关系,体育教师担任了更多地教练员的职责,学生由过去的 “要我练”变成了“我要练”。例如在中长跑练习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在以往的体育课组织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因为吃苦而不愿意参加。 而实行教考分离之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明显提高,不再以各种理由而躲避。部分学生还会抽出时间来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提高成绩。当然,教师也会更加把注意力投入到教学本身,无需迎合学生的意愿,因为学生也能认识到,考核成绩不理想,即使平时能偷懒那也没用。

4高校体育课术科考核教考分离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4.1教考分离对教学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部分工作量

教考分离在高校体育中实施的首个困难就是组织难度大。高校体育实施教考分离后要求非任课教师对非任课班级进行考核。 高校体育术科考核实行教考分离之后,一般采取教师换班考核的方法,这样的组织比较简便易行,但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会让篮球老师去考核武术专项的学生,素质项目还好一些,而专项考核就难度大了;另一种方法就是用专项分组的方法,组成专项考核团进行集体考核,这样考核会更科学严谨,但这样组织工作量会大大增加。然而即使是第一种方法,很多教师仍然认为考核别的班级是额外的工作量,非常抵制。由于大学里任课体育教师多,且任课项目繁多,这给教考分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量饱满,很多教师都是超负荷劳动,不愿意再额外地付出。

4.2教考分离增加了学生作弊的可能性

教考分离导致主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熟悉程度大大减弱,教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也不认识教师,在考核的过程中就容易给学生作弊的机会。学生为了考核通过或好成绩,不惜铤而走险。当然,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身份证或学生证来认证学生的身份后在进行考核,就可以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但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大部分教师都不愿意这样做。

4.3教考分离加大了体育风险,对体育考核过程中的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考分离加大了体育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体育考核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会在考核中尽最大程度的努力,甚至会超出身体承受能力,容易发生危险;二是教师不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尤其是身体有隐患的学生状况,这也增加了体育风险。

近年来,校园体育伤害事故频频发生,体育安全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第一要求。教考分离导致主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熟悉程度大大减弱,教师不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了解。由于考核的教师学生并不认识,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考试压力,为了考核通过,学生都会尽全力考核。在实践的过程中,在50米跑的考核中,每个班级都出现了学生摔倒的情况。在1000米跑的考核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在考核过程中或考核之后出现了各种身体反应不适的情况。

4.4教考分离触动了教学部分教师的利益

由于教学理念的不同,有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的管理并不到位。有的体育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体育课成为“放羊课”,上课时只是发个球,然后对学生就不管不顾了,体育考核只是走个形式。部分体育教师为了迎合学生故意降低运动量,甚至降低考核标准。但学生仍然乐于上这样老师的课,因为学生可以偷懒,还可以获得不错的成绩。教师也愿意这样做,因为可以少花力气。

而一旦实行教考分离,这部分教师如果还这样做的话就行不通,逼迫他们不得不提高自己上课的要求,而他们又放任惯了,一时又很难改回来,上课就成为一种负担。所以,他们会抵制教考分离,成为教学改革的阻力。

5在实施中的改进措施

5.1加强对大学生的医务监督,加强学生信息的网络化建设,让体育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降低体育风险,保障体育安全

安全成为高校体育工作的第一要求,如果因为教考分离导致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那将大大阻碍教考分离教学改革的实施。体育考核的教师需要对考核对象比较了解,以确保体育安全。让一个完全不了解学生状况的教师进行考核,尤其是强度比较大的体育项目,存在安全隐患。这也是许多高校体育课不愿意实施教考分离的重要原因。如何消除安全隐患,且不过多地增加体育教师的工作难度,是教考分离的考核模式在体育课中推广实施的关键。

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前,要经过数次的身体检查,但这些检查结果并没有被有效地利用。建议对大学生的身体检查工作落实到位,不能走过场。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及时将大学生的身体情况, 尤其是身体患病的大学生的信息通知体育教师。现代许多高校信息实现网络化管理,对于大学生的身体检查的结果更应该网络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此外,体育教师是最直接面对学生的,对学生情况有最直接的了解,应当对需要特殊照顾的学生进行标示,以提醒考核的教师。体育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才能有效避免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5.2加大平时成绩比重,重视过程考核,降低最终考核的比重

在高校体育课学生成绩评价中应增加过程评价指标及其所占比重,加大平时成绩比重,重视过程评价,淡化终结期评价,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及终身体育意识。

一般的做法就是平时就考核本学期的项目,在期末考核后,两次成绩取成绩好的一次为有效成绩。本学期的体育竞赛成绩可以替代该项目的成绩。并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课外体育锻炼情况都计入最终成绩核算,这有利于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同时淡化了身体素质的差异,最后减少最终考核所占的比重,也可以降低学生作弊的动力。

5.3加强对学生身份的认证,避免学生的作弊情况

体育教师在考核前可以通过身份证或学生证来认证学生的身份后在进行考核,但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大部分教师都不愿意这样做。建议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身份确认后再对学生进行考核,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学生作弊的可能性。

指纹识别技术是对身份确认的一个很好的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果能将指纹识别技术与体育成绩录入系统相结合, 即解决了学生的作弊问题,也大大降低了体育教师的工作强度,将有利于教考分离教学改革大的推进。

6结语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内涵建设是地方高校发展的主旋律,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并将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对于高校体育而言,提高教学质量也成为当务之急。当然,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把工作落到实处,把工作做得再细致,而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教考分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管理方式,但在高校体育推行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地进行展开,并辅以相应的管理办法。

摘要:教考分离是一种高校教育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方式。为了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该文通过对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部分大学生的实验研究,将高校体育术科考核进行教考分离,总结取得的经验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意见。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把工作落到实处,把工作做得细致,而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教考分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管理方式,但在高校体育推行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地进行展开,并辅以相应的管理办法。

上一篇:读书笔记两则下一篇:退二进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