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方案与可行性研究(共8篇)
实施方案与可行性研究 篇1
《有效学校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根据#市教育局教师[2017]169号文件《有效推进#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通知,结合贯彻肥东县教育局2017年11月13日课题工作会议精神和我校教育发展实际,决定自2017年11月——2019年3月开展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子课题——《有效学校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活动(以下简称“课题研究”)。现就此项课题研究,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有效学校课题研究,从现代学校建设的角度,探讨学校管理者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学校理念及如何创建有效学校;以转变观念为重点,以重建师德为核心,提升教师生命质量;以问题为切入点,以自主研修为手段,以课题为载体,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以学习为本,以学校为本,构建学习共同体,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为推进学校、教师和学生互动共生,共同发展,为实现我镇教育“十一五”发展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二、研究思路
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是从我校实际出发,形成新的学校理解,新的理解学校方式,反思学校、认识学校。有效能的环境、有效能的校长、有效能的教师、有效能的学生、有效能的父母是构成有效学校的核心基础。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前提是不同个体,共同发展;基本要求是不同方面,共同目标;基本原则是不同内容,共同成果。
一是:不同个体、共同发展。
学校作为一个个体单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依托和基础,要紧密联系学校发展实际,发掘优势、打造品牌,创造性地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教师作为学校的一员,其每个个体专业发展又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学校发展的平台上,把握定位,发挥特点,积极发展,在同伴互动中相互促进,在互动共荣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作为具有鲜活生命的学生个体,都是具有自己智力的特长、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而教师发展的最终结果,必然导致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因此,三者相辅相成,互动共生、共同提高,才能实现整体提升,共同发展。这是做好本课题的基本前提。二是:不同方面、共同目标。
构建有效学校的五个方面(环境、校长、教师、学生、父母),尽管资源不同、视角不同、条件不同、角色不同,但共同的愿景:“一切为了孩子的未来发展打基础”的培养目标是做好课题实验的基本要求。三是:不同内容,共同成果。
课题研究分别从“校长在领导有效学校校本研究中的作用与研究”、“推进乡镇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的探索”、“有效学校的校本研究”三个内容开展研究。这些内容层次不同、切入点不同,但有效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落脚点相同,且互动共生、相得益彰。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求把不同的内容的研究彼此整合,以实现创建有效学校、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成果。三、研究目标与任务
(一)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有效学校研究与实践》的具体实施,实现“提升教师生命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力求达到:一个重点——重点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二个提升——提升教师生命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三个意识——增强教师学习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四个发展——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专业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五种精神——培养教师敬业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主动精神。
具体表述为:
1、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既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需要,是改善学校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过课题研究,至2019年实现本校教师大专化,进一步推进“三三三校本培训工程”,培养27名市、县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及德艺双馨、有一定声望的名师。努力实现教师发展“一特、二思、三好”培养目标。即培养教师在教育技术能力上,要掌握一门有个性特点的专业技术绝活;在教育科研上,要有思想、有思路;在教书育人上,要备好课、上好课、育好人。
2、提升学校办学理念。从有效学校的认识观入手,不断调整和提高学校领导者的领导力和学习力,进行学校管理的改革创新,提出:“一切为了孩子的未来发展打基础,一切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平台”的办学理念,不断提升我校“德育导行、科研引领”的办学特色,引领广大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力求达成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使命。
3、创新学校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关注每个学生发展,关注每位教师的成长,继续完善教师学习、反思制度、校本研修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等,通过有效学校研究与实践,为有效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探索一条具有本校特色、可借鉴的理论与实践模式、管理策略和评价机制。
(二)主要任务
创建有效学校,建立学科学习共同体,提升办学品位,发展学校特色,建立有效学校、家庭、社区的有机联系,力争至2019年底为创建省级特色小学打下坚实基础。以实现学校管理更规范,办学特色更明显,教学质量更优秀,人民群众更满意的发展目标。
四、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分三个层面的内容展开:其一:通过“校长在领导有效学校校本研究中的作用与研究”,提升对有效学校领导者的角色、领导影响力、专业发展的再认识,实现领导角色转变,形成“有效学校”的领导观。其二:通过“推进乡镇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的探索”,研究与构建乡镇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建立管理与评估机制。其三:通过“有效学校的校本研究”,梳理学校特色发展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提升和形成学校“德育导行、科研引领”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形成“有效学校”的研究观,理解并实施“科研兴校”战略,进而实现创建有效学校,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发展。
五、研究方法与途径
(一)研究方法
1、研究性学习法。以《有效学校》教材为基础,组织教师研究学习#市教育局教师[2017]169号文件及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构建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这就要求教师要制定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坚持以自学为主,撰写读书笔记、学习心得和反思日记,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与反馈、互动与交流,不断提高教师的学习力、反思力和研究力。
2、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方法。即把理论研究得出的成果,经过科学实验,由实践证明的方法。“有效学校”的研究职场是本校,研究的主体是教师,研究的关键是反思,研究的问题来源于学校管理者及教师日常工作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因此,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实行理论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使课题研究更有针对性、操作性,更具实效性和学术性。
3、自修—反思法。“实践—研究—行动—思考—发展”是一种新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育教学。从而使教师真正自主参与课题研究,自主探索课题实质,最终实现自主发展。
(二)研究途径
1、全员参与,全面推进。本课题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侧重行动研究,根据“有效学校研究与实践”课题要求,结合我校发展实际,以“有效学校的校本研究”为切入点,以有效推进教师教师专业化发展为落脚点,设置三个层面的子课题进行研究:一是领导层面,“校长在领导有效学校校本研究中的作用与研究”。负责人:@,成员:@。二是管理层面,“推进乡镇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的探索”。负责人:@,成员:@。三是实施层面,“有效学校的校本研究”。负责人:@,成员:@。由子课题负责人牵头制定“实施计划”,在全校各层面领域全面推进。坚持以学校为主,以教师为本走实践——理论——实践的行动研究技术路线。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语文、数学、综合三个教研组为团队的“有效学校的校本研究”课题研究小组。语文课题研究小组,专家指导:@,组长:@,成员:语文组全体教师;数学课题研究小组,专家指导:@,组长:@,成员:数学组全体教师;综合课题研究小组,专家指导:@,组长:@,成员:综合组全体教师。
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要带头参加所在教研组和课题组的专题学习,要设计课题活动,指导课题学习。每位教师要根据课题要求撰写课题研究计划,选择符合本人实际的问题为突破口进行研究,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获一一记录下来,形成学习成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2、创新制度,全程管理。以学习为本,以制度育人,是有效学校创建活动的重要路径。学校研修制度的创新对有效学校发展具有导向、约束、规范和激励作用。因此,要不断创新理念、创新机制,不断完善“五个一”科研条例(每位教师每学期要坚持做到:选一个或参加一个科研课题研究,并制订方案或计划;至少上一节有质量的公开教研课;提供一份完整的《单元教学设计》参加交流;写一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总结;看一本教育教学专著做读书笔记或反思日记。)、“三听课”制度(公开听课、推门听课、互相听课)、“四结合”校本研修制度(通识培训和岗位研修相结合、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相结合、自主研修和拜师学艺相结合、课题研究和岗位练兵相结合。)、课堂教学评价制度、课题网站管理制度、课题领导首问责任制、课题研究“四个一”制度(每年召开一次课题工作会,总结表彰先进教师、优秀成果和自评鉴定工作;每学期出一期《课题专刊》或《课题工作简报》加强课题交流;每月一次课题研讨会,研究布置课题进展工作;每周一次课题学习,并写学习笔记。)、“三三三”校本培训工程、中心校——教研组——备课组三级研修网络等,通过制度建设,不断推进课题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研化进程。以整合各种研修资源和力量,促进科研兴校。
3、构建平台,互动互进。利用现代教育理念和课题网站,构建课题研究交流、互动平台,引领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建立《课题实验工作手册》,《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记载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讨论、学习、测试、岗位练兵、竞赛等课题活动表现与成绩,并列为平时考核和考核内容,作为聘用、考核、评优晋级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以增进“不同个体,共同发展,互动互荣,积极发展,优势互补,特色发展”的实验效果。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整个研究过程呈现出全面性、全程性、全员性三个特点,因此,每为教师都是课题的实施者、促进者和研究者。
其研究步骤分五个阶段推进:
(一)课题准备阶段(2017.11—2017.12)
1、学习课题相关文件、文献和有关理论,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宣传课题精神,提升对课题价值的认识。
2、成立课题组织机构,设计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填报课题评审书申报立项。
3、课题开题,制定子课题实施计划,编辑《课题工作简报》汇编(1)。
(二)课题实施阶段(2018.1—2018.11)
1、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2、培训课题负责人和子课题负责人,明晰课题研究方向和实质。
3、完善修订课题研修相关制度。
4、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和课题研究计划,建立课题网站(页)。
5、指导完成《课题研究手册》、《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
(三)课题阶段总结阶段(2018.12—2019.1)
1、对子课题阶段性评估总结。
2、《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检查评比。
3、结合研究实践,调整和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迎接市总课题组结题验收。
(四)全面深化和总结阶段(2019.2—2019.3)
1、分析、梳理实践性问卷研究资料。
2、有效提炼呈现实践性研究成果。即收集汇编教师《论文集》和《反思集》等。
3、有效学校展示活动,撰写结题报告,召开结题大会;申报成果鉴定活动。
七、课题成果预期
(一)阶段成果
1、文件:“有效学校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实施方案(2017.11)
负责人:@
2、调查报告:“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2018.4~2019.3)
负责人:@
3、“有效学校的校本研究”论文集、反思集。(2019.3)
负责人:@
4、子课题总结(2019.3)
负责人:@
(二)最终成果
结题报告:抓校本研究
促内涵发展——“有效推进#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子课题《有效学校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负责人:柳百珩
八、课题组织与保障
(一)课题组组长:@
副组长:@
组 员:@
学术秘书:@
(二)条件保障
1、中心校校长柳百珩同志担任课题组负责人。表明我校领导对该课题研究的高度重视,给予本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建立以洪礼伟副校长为组长的专家组支持保障。
3、建立以刘道存主任为组长的课题实施组,为课题稳步推进提供实施保障。
4、学校有多媒体教室、音乐室、美工室、图书室、科学实验室等14个专用室,藏书3万余册,为各处室配备电脑并连接上网。实验经费列入学校经费预算,为课题研究提供资料与经费保障。
5、研究时间重在平时,做到平时实验、过程实验、案例实验、总结实验的流程管理,根据课题研究“全面性、全程性、全员性”的特点,全力提供充裕的研究时间保障。
实施方案与可行性研究 篇2
关键词:信息系统,信息安全,安全模型,安全域,等级保护
0 引言
信息化已作为推进全球化的一支重要力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信息安全成为影响网络空间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或者出于商业利益,或者出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利益,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安全事件越来越多,以2010年的Aurora事件,Stuxnet事件、2011年的RSA SecurID窃取事件,CSDN泄密事件、Shady RAT攻击等为代表,攻击的规模持续增加,其复杂度不断提高,攻击者的目标选择、协作组织和影响范围均体现出明显的系统性趋势,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逐年增大,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一项制度,按信息系统的重要程度及危害程度采取分级保护,以保护业务信息和系统服务为目标,通过有效执行管理、技术、人员、工程等四个安全保障要素,确保信息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信息的安全性从而到达保障系统安全。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5个等级中,4~5级等级保护主要是针对高等级、涉及国家要害部分和关键信息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使用面较窄。而1~3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是基础、适用于大多数的信息系统,因而具有使用的广泛性。
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编写一个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又符合等级保护要求的实施方案,是成功实现信息系统安全的前提。
1 三级安全系统模型
1.1 安全计算环境设计
安全计算环境是指对定级系统的信息进行存储、处理及实施安全策略的相关系统,是一个信息系统的核心。安全计算环境在有效的区域边界安全防护下,可以避免受到来自外部网络的攻击和非授权访问。因此,安全计算环境的安全防护主要是防范因系统本身的脆弱性而遭受攻击。同时,安全计算环境的安全防护还要实现对来自系统内部的攻击、非授权访问的防范,特别是内部人员的违规操作、误操作以及各种病毒的攻击与破坏。作为一个整体,庞大的桌面用户计算环境的安全设计更应该予以关注。
安全计算环境安全设计包括物理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以及备份恢复等5个方面。
1.2 安全网络环境设计
网络将信息系统的各种计算机/计算域、用户/用户域连接在一起,提供各系统之间信息传输通道的任务,包括各种网络设备、网络链路和通过网络传输的信息流。网络可能位于系统的边界内部,也可能位于边界外部,特别是网络信息流可能需要通过未知的网络环境传输。因此,网络的安全防护既要保证网络设备自身的安全(对各种设备的操作系统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加固),防范其受到攻击和非授权访问,又要保证网络信息流的安全,保护网络信息流的可用性、保密性和完整性。对于网络的保密要求,采用网络加密技术可以实现等级保护三级中的所有要求。
网络安全域应该具有安全的网络结构,同时应该具备诸如网络访问控制、安全审计、边界完整性、入侵防范、恶意代码防范、网络设备防护、可信接入保护等安全功能。
1.3 安全区域边界设计
边界安全防护是从各个信息安全系统的业务流程的完整性上进行区分,是不同安全域的边界,一般而言,边界安全防护边界防御是利用隔离装置或技术(比如防火墙、入侵检测、MPLS VPN、VPN、VRF、VLAN、ACL等安全设备或技术)来保护进入安全域的入口点,边界防护一般具备网络强隔离、地址绑定、访问控制、抵御SQL注入攻击以及针对DDoS和APT攻击等功能。其目标是保护边界内的信息系统不会受到来自边界外部的攻击,同时也可以防止内部恶意人员跨越边界对外部的信息系统进行攻击以及信息的泄露。并且当发生安全事件后,边界防护设备日志信息符合相关等级的规定,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审核日志发现违规事件记录以进行审计追踪。
1.4 安全管理中心设计
安全管理中心作为信息系统的核心安全管理平台,是对信息系统的各种安全机制进行管理使其发挥应有安全作用的重要环节。通过安全管理中心,将系统中地域上分散的安全机制进行系统化设计和集中管理,构成以安全管理中心为核心的安全技术体系,使安全机制发挥更好的作用。可以作为对整个企业信息系统及其各个系统域的安全计算域、安全用户域、区域边界、网络安全域等环节的安全保护措施,进行统一的协调和调度,从而实现包含用户身份、授权、访问控制、操作审计等全过程的安全管理措施,并实现集中事件和风险管理,发挥出整体安全防护系统的作用。
2 三级安全系统的实现
公司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的实施过程五个步骤:系统定级、总体安全规划、安全设计与实施、安全运行与维护、信息系统终止。
(1)系统定级
系统定级主要包括系统识别与描述;通过风险评估,根据相关标准确定信息系统的等级标准,经相关部门批准后形成定级报告,完成信息系统的划分与定级。
(2)总体安全规划
总体安全规划阶段根据信息系统的划分、定级、承载业务情况,通过分析明确信息系统安全需求,并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综合平衡安全风险和成本,以及各系统特定安全要求,设计合理的、满足等级保护要求的总体安全方案,并制定出安全实施计划,以指导后续的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工程实施。对于己运营(运行)的信息系统,需求分析应当首先分析判断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现状与等级保护要求之间的差距。
(3)安全设计与实施
本阶段按照信息系统安全总体方案的要求,结合信息系统安全建设项目计划,分期分步落实安全措施,并按照等级保护的要求,选择相应的方式来评估系统是否满足相应的等级保护要求,并对等级保护建设的最终结果进行验收。
(4)运行与维护
在系统的运行期间,监控系统和系统安全风险的变化,评估系统的安全状况。根据评估结果决定系统的改进:重新定级或改进相应的安全措施满足新的情况。
(5)信息系统终止
信息系统在终止处理过程中应确保信息转移、设备迁移和介质销毁等方面的安全。
3 关键问题
等级保护建设从根本意义上是合规性建设,一方面既要根据要求对现有系统进行合规性整改,同时应将新系统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与等级保护过程进行无缝连接,使得安全成为信息系统的一部分,确保等级保护的各项要求确实落地;另一方面,等级保护出发点是适度保护,促进信息安全共享,因此等级保护建设时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安全域之间互相操作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关系到等级保护的建设成功的能否成功的问题。
3.1 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护
新建信息系统的等级保护工作与已经建成的信息系统之间,在等级保护工作的切入点方面是不相同的,它们各自的切入点及其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1)组织规划阶段,应分析并确定所建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并在项目建议书中对系统的安全等级进行论证。
(2)开发采购阶段,要根据所确定的系统安全等级,设计系统的安全保护措施,并在可行性分析中论证安全保护措施。
(3)实施交付阶段,要与信息系统建设同步进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体系的实施,之后进行等级评估和验收。
(4)运行维护阶段,要按照所建立的等级保护体系的要求,进行安全维护与安全管理。
(5)废弃阶段,要按照所建立的等级保护体系的要求,对废弃过程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
对于已建的信息系统,由于在系统规划、设计和实施阶段没有考虑等级保护的要求,因此等级保护工作的切入点是系统运行维护阶段。
3.2 安全域之间互操作的安全保护
不同安全域之间互操作的安全保护包括相同安全保护等级和不同安全保护等级的安全域之间互操作的安全保护,以及独立用户/用户群对安全域的访问操作的安全保护,主要涉及到安全通信与多角色主机,文献[6]中对此进行了详细讨论。
在企业网内,选择用户名结合域名拼接的方式进行认证,由认证服务器配合进行用户名和域名的独立解析,然后下发动态的设备配置到主机所接入的交换机的对应端口,用户认证通过后,根据后缀属性实现同一账号在各个业务域内安全接入,通过身份实现控制权限动态下发ACL(Access Control List)或VAL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以不同的VLAN号区分不同的业务,完成服务器资源的访问。
在跨广域传输中,通过MPLS VPN访问内部资源,以VRF(VPN Routing Forwarding)来区别不同业务,在数据中心前端,通过多实例用户网络边界设备MCE(Multi-VPN-Instance Customer Edge)连接技术,实现对不同来自VRF业务的安全策略控制,再以映射VLAN的方式访问服务器资源。
4 结论
等级保护是国家信息安全的基本制度,它以计算环境保护为基础,以访问控制为主线,逐级增强,等级保护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性的过程,不可能通过一次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公司的信息系统的安全,一方面,随着业务的发展和安全需求的变化,原有安全防护等级也会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新的攻击手段和威胁形式将会不断出现,信息系统面临的风险也将不断地发生变化,原有安全防护等级采用产品、模式也应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优化。
同时应该意识到,采用等级保护体系的安全系统的高度标准化特征,使其具备更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但同时由于其标准化的特性攻击者更容易得到相关的技术资料以及寻找类似系统进行试验,因此也容易受到攻击,因此加强动态监控、持续性的周期评审,对其进行动态更新是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齐莹素.三级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实施方案的研究与应用[D].北京工业大学.2007.
[2]何新华.浅谈企业等保建设总体规划[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1.
[3]李广.等级保护三级系统建设实践[J].计算机安全.2010.
[4]GB/T20271-2006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S].
[5]GB/T25058-2010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S].
“一体化”教学的研究与实施方案 篇3
一种教学模式是否合理有效,就要看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是不是能够满足企业对此类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可以概括成“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设置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由具有理论实践综合能力的一体化教师,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完成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学生的素质现状适合一体化教学
目前中职生普遍文化素质低下,他们大多数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形象思维能力尚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专业课,整堂课从头到尾讲授听得见、摸不着、看不见的理论,少数抽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同学尚可接受,而大多数同学听起来昏昏欲睡,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在教学理念上,应根据目前学生的现状,顺其自然,加强形象思维教学,多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同学们从枯燥乏味的理论中解脱出来,获取他们需要的就业技能。
二、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阻碍了中职校的改革和发展
随着中职校改革的深入,学制的缩短,特别是理论教学时间的不断压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集中实习分别进行,而且由教务、技能两个科室安排、考核和管理,这就出现了部门独立,理论教学与技能实习脱节。
三、一体化教学能推动教材的改革
目前有些教材的教学内容与市场严重脱节或滞后,而且实用性不强,而一体化教学凸显了形象思维教学,这就要求教材的侧重点要转移到操作技能上来,要求理论浅显易懂,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这就要求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舍弃一些烦琐冗长的理论,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四、一体化教室的建设与管理
一体化教室是实现一体化教学的硬件条件。首先要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其次是学校应重视一体化教室的硬件建设,加大投入,把一体化教室的建设工作纳人学校的工作计划中;学校还应该加大对一体化教室的管理力度,使一体化教室发挥最大的作用。一体化教室面积要足够大,基本设备和常规设施要达标,安全设施要到位,做到“规则、制度、管理责任人名单”上墙。
五、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
除了实施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外,相信每名教师都能深刻地体会到“双师型”教师对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并且都在不断地思考尝试如何更好地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技工学校应该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办学思想,这样的教学机制在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还能使其得到全面发展。要求所有的理论教师均应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带领学生进行实操练习。
六、教材的完备
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要保证是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材。在开发教材过程中,立足于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有机结合,立足于满足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和专业技能发展的需要。
七、实施一体化教学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体化教学模式已经被实践证明,其教学过程是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实际的。它既结合了学生的特点,亦突出了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有指导性的计划,在教学中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解决,实现了高效教学,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规律和原则,符合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能有效地发挥我院的教学资源优势。
实施方案与可行性研究 篇4
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我校紧紧围绕南府教发[2012]1号文件“2012年南关区教育工作要点”的精神和“南关区中小学国学经典进校园系列德育活动实施方案”,以学校教学计划为依据,对“国学启蒙教育与书法相结合”的课程进行开发与研究,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一 课题名称
国学启蒙教育与书法相结合的开发与研究
二 课题提出
(一)国学经典传承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和谐思想。如果将这些蕴藏在古代汉语文化中的关于人生哲学、关于生命成长的论述,加以系统化的挖掘整理和体系的重构,其意义是巨大的。
(二)如何让中国书法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如何对现行的中国书法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致力于开发一套适合于国学启蒙教育与中国书法相结合的课程势在必行。
三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编写教材:尝试精选国学经典做成字帖,内容上删除国学经典中封建愚民思想的内容,以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结合书法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诵 1
读、描写,完成情绪表达的过程,并与内容产生共鸣,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一年级《三字经》与基本笔画相结合二年级《弟子规》与偏旁部首相结合三年级《千字文》与偏旁部首相结合四年级《道德经》与间架结构相结合五年级《增广贤文》与间架结构相结合六年级《论语》与间架结构相结合建构教学体系:根据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综合设计义务教育阶段书法课的经典内容与书法教学内容。强调孩子们写字习惯的养成,对书法艺术感情的培养,在孩子们度过沉默期以后再进行书法技法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习过程,以描摹过程为基础过程,要求所有的孩子完成,把进一步的临写与创作作为提高内容,不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能完成。
规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用心诵读、描写,体会古文经典与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放松紧张情绪。在书写过程中感知传统文明的精髓,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四 课题研究的实施与措施
(一)准备阶段:(2011年8月——2011年10月)
确立实验项目申报课题,搜集、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10月)
1、实验前测。
2、研发国学与书法相结合的校本教材。
3、进行授课教师课程培训。
4、每周各班级利用读书时间进行《国学启蒙教育与书法相结合的开发与研究》的教学内容,有效保证学生背诵、吟诵和书写的效果。
(三)总结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完成课题研究报告,进行经验交流
组织机构
组长:何俐坪
副 组 长:刘莹、李晓波
组员:陈鑫、陈彤
参与成员:郭效宇、丛 蓉、阴艳玲、安 影、马一鸣、翁利剑、刘冰岩、曹 薇、吴春燕、衣 红、郭立梅、李 力、薛 静、郭小凡、聂 丹、李伟萍、李维国、张笛、王围
本学年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一、编写1——6年国学启蒙教育与书法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二、形成“国学启蒙教育与书法相结合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的研究报告。
三、汇编学生作品集。
东长小学
学困生转化与研究方案课题方案 篇5
北京市第七十一中学2010-2012年 学困生转化与研究方案
依据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边缘生。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及学困生特点,制定我校2010-2012年“学困生”转化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我们不难发现班级中两极分化的现象非常严重,出现了大量的学困生,他们长时间达不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难以完成学业任务。是什么原因造成“学困生”出现,怎样来转化这些“学困生”?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忽视“学困生”,也就是放弃了相当部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这不仅违背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同时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偏轨,是无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是根本谈不上素质教育的,这不能不引起教育者深层次的反思。
对“学困生”采取放弃的办法也是对学生、家长和社会极端不负责任的一种做法。因此,要在初中施行和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实施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学困生”的转化迫在眉睫,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我们学校是朝阳区一所农村中学,80%的学生是外地借读生,他们大部分是外地进京务工人员的子女,随着升入高年级,部分优秀学生流失,使得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各班级中都出现个别学困生。结合我校特点和朝阳区对学校的教学要求,实现及格率达标,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更具有现实意义。
“学困生”具有相对性、暂时性、可变性。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我们以“不放弃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原则,研究和转化“学困生”,着力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这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课题的界定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专家的意见,我们对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的理解是: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不能适应学校教育下的学习生活,造成学习效果低下,知识、能力目标均不能达到教学大纲或课标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其构成要素主要有:第一,“学困生”的智力正常;第二,“学困生”是个别的,即班级中的绝对少数;第三,“学困生”的学业成绩处于暂时落后状态。
他们表现为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学习感到害怕,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他们上课无精打采,厌倦作业,害怕考试,更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和能力,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三、研究课题的依据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教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面向全体的观点,着眼学生发展等,都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在于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更重要的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学习主动权给学生,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3.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4.哲学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5.多元智能理论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发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发达的某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调查分析,明确“学困生”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学困生”不同的成因,寻求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的途径和方法。
3.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提高“学困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使之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4.探索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符合教育规律,适应“学困生”发展的有效育人氛围,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从“学困生”的实际出发,仔细、认真观察问题,摸清问题存在的原因,也就是对学生现状做周密的了解。
2.因材施教原则:由于学困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师针对每个“学困生”的薄弱环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措施。
3.激励引导原则:激发、勉励学生去努力,促使学生和自己的过去作比较,发现进步的一面,相信自己的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
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初中“学困生”的转化提高是一个过程,“学困生”的进步,往往进步缓慢或有反复现象,教师要多鼓励,少训斥,增强其上进心。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农村初中“学困生”的现状分析。
(1)课题组所有成员都要进行调研,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学困生成因分析。
GN: left;LINE-HEIGHT: 18pt;TEXT-INDENT: 24pt;MARGIN: 0cm 0cm 0pt;LAYOUT-GRID-MODE: char;mso-char-indent-count: 2.0;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mso-layout-grid-align: none“ class=”MsoNormal“ align=”left“>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听课习惯、注意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家访、电访:对个别“学困生”采取家访、电访的形式了解家庭教育情况。包括父母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学习环境等。
学困生学习情况分析:对“学困生”的作业、试卷等书面形式的文字材料进行调查分析。谈话:与个别“学困生”进行谈话了解情况。(2)班主任老师除完成上述调查外,还要进行学生心里及思想方面因素的调查与分析。如:通过谈话、观察等方式。
2.构建各学科转化学困生的策略、途径、方法:
通过学困生成因分析,选择合适的转化手段,教师对所负责学困生跟踪指导转化,形成转化学困生的经验,并进行交流,形成各学科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如:①何进行注意力训练②何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③学习效果的追踪(辅导策略)④开展合作学习组等
3.“学困生”转化工作效果评价(1)“学困生”学习效果评价策略研究
从德育素质的提高角度看,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否有改变。从教学角度看,学习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是否改变,学习成绩是否有提高。激励“学困生”的学习,设定进步的标准,形成学困生档案、成长日记,评选“进步之星”等。
如:① 测试法:通过小测验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对研究的“学困生”的成绩进行列表分析,并与之前做对比,检验转化成果,调整转化措施。
②个案分析法:把转化过程中成功的事例形成个案逐一分析,找出前后差距,总结经验。③ 观察法:观察“学困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2)对教师“学困生”转化工作效果评价策略研究
定期评价教师对学困生的指导转化工作是否有效,依据所指导“学困生”的学习成绩进步情况和学习态度、习惯等转化情况,依据教师在过程中实验探索的成果,撰写个案分析的情况等综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评选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的优秀教师团队和优秀个人。
如:①调查法:学困生进步情况调查 ② 座谈法:通过和教师谈话了解学困生的转化效果,转化措施是否有效。通过和学生座谈了解老师的方法是否有效,是否得到学生的认可。
③ 经验总结法:实验探索、提炼成果、理论创新、推广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ang=”EN-US“>1.资料和文献法:收集、检索相关理论成果,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
2.调查研究法:追踪调查“学困生”的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状况,为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3.个案分析法:把转化模式中的对子“教师+学困生”、“家长+学困生”、“优秀生+学困生”形成个案,逐一分析,找出前后差距,总结经验。
4.行动研究法:全体参研教师、参验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提高学业成绩,逐步转化。
5.经验总结法:实验探索、提炼成果、理论创新、推广成果。
6.观察法:观察“学困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7.测试法:通过小测验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
8.比较法:通过“学困生”转化后与转化前的进步进行比较,说明课题研究价值。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结构 1.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长:郭延峰
副组长:辛洪涛
金铭立
组员:张军堂
才惠
丁文超
刘羿青
管永新
徐瑞芹
于晓非 2.课题研究小组: 全体教师、家长和学生 3.课题研究组织管理模式 每个干部负责五个教师,每个教师负责一个家长、一个优秀学生和两个学困生。组成“干部+教师”、“教师+学困生”、“
家长+学困生”、“优秀生+学困生”干部、教师、家长、优秀生和“学困生”双向互动,多向互动,促进“学困生”健康有序的发展。
九、课题研究的工作措施
(一)管理措施:
1.学校把“学困生”的转化及管理工作纳入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学困生”转化研究领导小组,从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积极支持,保证“学困生”转化工作顺利进行。
2.“学困生”转化工作要从学生入学时抓起,在“四加一”的管理模式下实行“学困生”工作专人负责制,学校干部主要负责“学困生”的宏观管理、计划的制定、检查与落实,教师负责“学困生”的管理,主要有政治思想工作、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教学效果。
3.学校对“学困生”要加强跟踪检测,做到“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期期清”,将“学困生”的转化和提高纳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
4.加强课题组人员的理论培训,系统学习有关学困生教育教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不断提高认识,始终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研究工作。
5.定期组织专题研讨,及时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6.领导要加强指导,走进课堂,走进学生,了解教师教学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指导课题组成员有效开展研究工作。
7.强化对“学困生”的关爱,加强“家校联系”,共同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二)教学措施:
1.学科教学中注重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注重学法指导,让他们喜欢该学科,热爱学习,并学习有法。
2.课堂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最终目的要让“学困生”完成教学的基本目标。
3.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既有个别辅导,也包括集体辅导,对学困生采取倾斜对策,让学困生吃“偏食”,赋予他们更大的学习优先权——从行动上帮助学困生解困,要给“学困生”补旧帐,不让“学困生”欠新帐。
4.走下讲台,亲近“学困生”,走进家庭,联系学困生,向学困生增加感情投资,让学困生感受到爱,体验到爱,相信爱,被爱感动。
=”mso-spacerun: yes“>
5.在教学中为“学困生”创设机会,对“学困生”采取跟进对策,切中时机,及时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帮助“学困生”建立自信,品尝成功的喜悦,走出困境。
6.“学困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转化过程中,“学困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教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十、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0.04——2010.06)
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小组,拟定课题研究方案,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开题论证。
阶段成果:《“学困生”转化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理论学习与研究阶段(2010.6——2010.10)
通过问卷调查、家访等进行我校“学困生”现状调查分析,提交“学困生”名单,建立“学困生”档案,形成有关“学困生”的成因,心理分析等调查报告。
阶段成果:《“学困生”成因研究》的调查报告
第三阶段:实践探索阶段(2010.10——2011.07)具体实施,搜集、分析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撰写经验论文。开展课题研究的各项活动:调查问卷、个案分析、实际观察等,收集各类成功转化学困生的实践尝试的资料并进行整理。
阶段成果:《“学困生”转化方法的实效性分析及改进措施》 第四阶段;检验修改阶段。(2011.07——2011.09)
整理、分析、提炼研究结果,对照研究目标提出改进方案。第五阶段:深入研究阶段。(2011.09——2012.02)
针对改进方案,进一步深入推广、验证、提升研究实际效果。阶段。(2012.02——2012.06)
整理相关课题研究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写好论文、个案分析、研究报告,结题鉴定。
阶段成果:个案论文、结题报告
十一、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组织保证:由校长亲自领导并担任课题组组长,组成由干部、教师为主的课题组,优化组织结构,加强组织管理,使完成本课题研究得到有力的组织保证。
2.专家指导:学校聘请有关专家担任课题顾问,具体指导课题的实施。3.构建制度:
①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奖励对课题研究有贡献者; ②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课题研究工作会议制度;
4.时间保证: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实到实处,取得实效,学校将加强课题运作管理,课题组活动学习每两周一次,以保证课题研究的进行。
5.经费保证:课题启动后,学校将在研究经费上予以保障,保证开题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等各项费用如期到位,对其它所需研究条件,一并给予保证。保障课题研究顺利实施。
”关于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唐河县一初中
冯振静
郭沛晔
张翼
刘提娟 2009年12月 摘要:课题组调查了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现状及存在问题,归纳了影响学困生学习兴趣与能力的因素;探究了初中数学学困生在学习中适用的条件和影响因素;研究了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通过观察、调查、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数学学困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高涨;学习有了主动性;逐渐养成了自觉学习的好习惯。这表明了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课题研究和实践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困生
成因
转化策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只要有学校存在,就有教育存在,学生的发展就会存在差距,特别是应试教育还有一定市场的情况下,因为各种原因产生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已经成为教育的老大难问题。
既然学困生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就没有必要去回避,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学校和班级出一两个学困生不足为奇,但对学生家长来说,把教好学生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学校就有责任把每一个学生教好。
教育发展的过程,就是教育改革的过程。当前,新课程体系改革如火如荼,新的教育理念、过程、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诸方面均产生重大变革。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可见新课程标准的设置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新课程下仍存在大量的学困生,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前途感觉黯淡,为了学生能做到自尊、自信、自强、自爱和自立,既能顺利完成学业又能实现全面发展,达到新课程要求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目的,从根本上保证义务教育的质量,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无论从现实或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大意义。
2006年5月我校数学组申报的国家级子课题”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成功结题,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全校各学科的学习中铺开。但在随后这几年的数学教学中,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学困生而言越来越成为他们学习数学的瓶颈,这使我们对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开始了新的思考,于是结合实际,尝试了一些做法,提出了本课题。
本课题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用此方法可使学困生眼前一亮,学习也会变得轻松愉快起来。从而改变学困生不爱学、不想学的被动局面。现实意义在于开源引流,重视了学困生也是数学学习的一个主体,促进了全面学生的发展,提高了整体数学水平,达到了新课程要求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标准。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数学课程与数学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理论依据,借鉴国内外关于初中数学学困生教学研究的新成果,立足于培养学困生的数学素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目标。
其中最主要的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使每个班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初中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现象十分突出,并出现大批学困生,到初
二、初三更为严重,学困生约占百分之三十之四十。
如何使学困生稳定下来安心读书,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他们的素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2、主体教育理论
主题教育理论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教育的理念
一是主题教育的出发点,主题教育的目的指向就是完善人、发展人;二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个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三是主题教育的近期目标是在教育工程中,通过培养学困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和提高学困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能动性,激发学困生的表现欲望和学习潜能,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果。
开展”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换策略研究“的目的在于为学困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空间和氛围,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意识,探索学困生转化的方法途径,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困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过程,让他们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与幸福。
三、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就外延而言,类别是数学,学段为初中,对象为学困生。”学习困难“learning disability的含义在西方发达国家属于特殊教育对象,其鉴定为排除了由情绪、动机、文化环境等各种因素导致的学业落后。而国内的研究主要以学习成绩为鉴定标准,它包括了各种原因,因而外延比前者大。”学困生“在国内的研究中,不同时期、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学习不良学生、学习质量差的学生、双差生、差生、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发展缓慢学生、”难教学生“、学习失能儿童等。本课题假定”学习困难“亦称”学业不良“,是指学生在以学科教育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中,由学习问题引起的、较为持久的适应不良包括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
”学困“是相对的,可变化的。”学困“的鉴定具有直观性和综合性的特性。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
(一)数学学困生的界定
数学学困生----是指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数学学习主动性差,不能进行独立思考,作业常常不完成或出错较多,数学测试成绩经常处于落后地位的智力正常的学生。
(二)学困生的类型
智力型学困生、动力因素型学困生、学习不得法型学困生、外因导致型学困生。
(三)学困生的成因(1)家庭方面的原因
影响学困生的家庭因素主要有:a、家长的特征(家长的学历、职业、思维特征、个性、价值观和追求等)对学生的直接影响如何;b、家庭经济状况及学习支出总额,对学生的渴求值有多大;c、家庭环境中的某些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父母对子女在学习方面的期望、家庭对掌握知识所持有的态度、家庭文化生活的数量种类和质量、家庭为子女提供的独立自主及口头表达机会与习惯、家庭氛围的和谐程度等),这些因素影响了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d、家庭辅导的数量和质量及家长对学生评价的水平等。
(2)学校方面的差异
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学校因素主要是:各校的物质设施不健全,服务水平偏低,学生多,教室少,教师的管理水平偏低,校风、教风不严等。
(3)教师方面的差异
教师的素质不高,对待学生态度不同,男女不一样对待,相貌美丑不一样对待,成绩好坏不一样对待等使ixs的心理受到伤害。
(4)缺乏身心健康教育,精神学科的创始人狄尔泰认为,人是整体的人,是”有意志、有情感、有想象的存在物“,在”人这一整体事实中,精神生活与人的心理-----物理(灵与肉)生命统一体完美融合“,这与那些将人分解、割裂,把人看做是对世界单纯反映的无生命 的”死“主体的陈旧观念是截然不同的。学校教育既然是以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主旨,就应当把学校生活当作是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学生生命的全部内容和全部过程,而不只是认知学习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
五、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把实现研究内容的措施转化为学习方式构建的工作行为,在研究过程中步步落实,根据实际情况随机相应调整、修改及补充,以求研究的实效性。
同时辅之以实验法、对比法、文献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以促进课题深入、圆满的完成。选取7个班作为实验对象。试验前先进行试验前检测,对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初始资料、数据加以收集整理,试验过程中注意试验对象的各种变化情况,运用
教育测量与教育统计方法检测和整理试验数据,定性定量分析试验结果,进行反复论证。
六、本课题研究主题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1、调查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行为表现特征及意志品质等心理特征。
2、调查分析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学习特征。
3、调查分析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4、调查分析影响初中数学 ”学困生“转化的因素研究,包括知识因素、情感因素、环境因素和教师因素。
5、研究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包括:a, 如何改变初中数学学困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意志品质使其转化的实验研究;b、如何改善教育环境以适应”学困生“转化的研究;c、针对数学”学困生“的教学法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预期研究成果
(一)、理论研究阶段(2008、8----2009、2)主要任务:(1)、设计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2)、搜集整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依据和经验材料。(3)、形成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计划。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论文)
(二)、实施阶段(2009、3---2009、10)主要任务:(1)、调查研究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2)、研究教学中”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通过观摩教学与经验交流等活动展示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优秀教学设计、经验材料等
(三)、形成成果阶段(2009、11---2009、12)
主要任务:(1)、整理研究材料,撰写课题报告;
(2)、形成研究成果。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准备阶段、基础理论的学习
从2008年3月起,我们的课题研究实际上已经开始。利用这五个月的时间,我们主要通过自学、记读书笔记和集体学习、交流的形式学习了许多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章,从而能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寻找出目前我校的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界定出我们课题研究的几个概念。
我们以课题组为基本单位,相继学习了南阳教科所景国成所长的* 《教育科研讲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郭林法主编的《21世纪素质教育概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叶渊教授的”好课五标准“、杨辉的数学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钟启泉编著的《差生心理与教育》、张大蘅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等论著,老师们对其中与我们课题密切相关的、特别精彩的段落观点进行了摘记,并认真写好读后心得笔记。我们在固定的每周一次的碰面会上做了交流,大家受益匪浅,理论知识扎实了,对课题研究的兴趣和信心也明显增强了。通过学习,我们对课题的几个关键词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2、前期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这次调查的对象是7、8、9年级共计180名学困生,发放180份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为百分之百。为确保所采集数据的真实性,调查采取无记名答卷方式,并强调”答案无所谓对错,真实最为重要“。此外还浏览学生日记200多本,听数学课12节,召开学困生座谈会5次,研讨活动3次,调查结果表明:(1)学生对数学学习畏惧、厌学心理严重,不喜欢数学和上数学课的学生仍占很大的比重,近四成的学生(39.7%)。表现在学习有困难,看书不懂,答题不会,这样就使毅力欠缺的学生产生了畏难感,怕数学,烦数学。越不想学,成绩就越差,越差就越不想学,导致恶性循环。从而产生了自卑和应付心理,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涂改分数,欺骗教师和家长的行为也时有发生。;(2)学习目的和态度有待引导和加强;(3)课外辅导不容乐观;(4)学习品质差。学习品质一般指学习认真、踏实、勤奋、自觉的创造过程。学习品质是决定学习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显示有67.8%的学生承认自己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缺少这种品质。特别是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不稳定的倾向。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上起伏不定。其结果是态度消极,敷衍应付,学习成绩直线下降。;(5)兴趣、体验和情绪制约着他们的学习,参与意识不强。调查显示有近60%的学生一般只对结论感兴趣,但对通过观察、推导,找出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他们的共同属性,抽象概括出数学规律、概念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不重视,不愿参与探讨过程。这种心理防碍了学生知识形成的系统性。同时,没有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的结论终究不会形成牢固的知识概念。因而在使用知识时往往会出现 ” 知识断层 “ 现象。
;(6)学生渴望学习过程中互动交流;(7)学困生在作业时缺乏严重的纠错意识;(8)单一的评价机制有待改变。
究其原因有很多因素,有家庭、学校及教师方面的差异等等,表现为:家庭方面:家长的学历、职业、思维特征及个性、价值观等对学生的直接影响与家庭经济状况及学习支出总额,对学生的渴求值等;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底数不清,课堂上忽视学困生的存在,教学时不能因材施教,急于求成,对学困生的要求超过了他们的适应能力,讲课的内容和速度让学困生适应不了,对学困生缺乏情感交流,有时忽视了学困生的感受和尊严,甚至冷落了学困生;学困生的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态度不端正等等,这种现状严重的影响了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真实的调查结果为课题的定位、开展和实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避免了课题研究的盲目性和无序性。针对以上信息,课题组老师自主学习相关理论书籍,认真研究对策,以期探索学困生转化策略的新方法、新途径。
(二)、实施阶段
在我县教科研室主任王玉发的指导帮助下,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初中学生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自课题获准立项开始,各位试验教师就脚踏实地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工作。全体试验教师在加强学习、积极研究、深入实践、探讨阶段性实验操作体系的基础上,多渠道、全方位的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困生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真实体验、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使校园里形成了学困生不甘落后、积极进取、热心学习的良好氛围。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严密性、逻辑性都很强的抽象性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给一些学习的学习造成了一些困难,从而出现了学困生,如何帮助学困生克服数学学习中的困难,消除厌恶数学学习的情绪,使学困生真正达到”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为此,我们课题组在实施阶段做了如下具体工作。
1、自主学习新课程、新理念,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因为这是转化学困生的基础。我们课题组的教师通过学习,树立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学生观,正确对待学困生出现的问题。要转变学困生,我们课题组教师坚持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具体做法是: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抓好和谐课堂构建,建立好学困生的转化档案,安排好帮扶对象,对学困生进行全程跟踪。在教学中,我们一切从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性出发,强调和实践交往、互动、交流、沟通、共享、共生、共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创造和提供适合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教学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做到了以”学“论”教“,而不是以”教“论”教“。
2、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创造适合于数学学困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条件。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课题组的成员树立了”必须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多方面的成功“的理念,因此,我们尊重和相信每一个学生,绝不歧视每一个学困生,及时为需要帮助的学困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最终助其走向成功。另一方面,我们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开展个性化教学。一是在现有的条件下,改进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实施年级分层、班内分组教学,并按照分层实施、分类指导、定期考核、有序流动原则做好动态管理;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量。要改变课堂上那种”优等生演戏、中等生看戏、学困生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不正常现象;三是积极开展小组互动学习、个别矫正学习和教师辅导补差,学法指导等多种教学形式的教学活动,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和环境,创造适应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条件;四是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利用教学卡片、自制教具、投影仪、多媒体等,将数学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作业布置时有梯度,每次都适当安排基础题、拓展题、思维训练题等,学困生起初可选作基础题做,慢慢地可视做基础题的情况而适当提高要求,进而引导鼓励他们向拓展题、思维题跳一跳,让学困生在跳一跳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3、努力为学困生进步营造良好的激励氛围,激励其不断进步。学困生的情感都比较丰富,他们非常需要教师的关心爱护,教师要给学困生”闪光“的机会,营造进步的氛围。一方面我们在班内营造良好的激励氛围,要求全班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交往中,要帮助、关爱学困生,在班内建立一种团结、互助、和谐、向上的人际氛围,在良好的班风和班内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在同学们的互助互爱中,使学困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课题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困生,关注每一位学困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每一位学困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平等和发展精神的师生关系。第三、制定有效的激励学困生学习的管理制度,积极对学困生实施有效的帮扶措施和学法指导,积极实施学生多元化评价改革,建立立体、多元的学生评价制度。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和评比表彰中,尽量为学困生创造与优等生同等展示才华和受表彰的机会和条件,在全校努力营造激励学困生进步的良好氛围。
4、注重学困生自觉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课题组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注意到作业题的难易度,并注意对学困生加强辅导、转化,促使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对作业完成较好或有进步的学困生,要给以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同时,课题组的教师也注意到了要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学困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这时,课题组的教师就恰当的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一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尤其是学困生),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从调查结果和课题组教师反馈的教学实践的经验积累来看,大部分学困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到一边不管,因此,教师在解答问题时,注意到了启发式教学方式的运用,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筋,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进而一步步走向成功。
5、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以克服应试心理障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潜力,但只有在意识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之后,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样,学困生从数学学习获得的成就感,也可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因此,针对此现象,课题组教师在测试时有意识的出一些较易的题,以利于学困生的解答,从而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学习的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可以学好的。例如,每章(或单元)学完之后,我们都要安排一次阶段性测试,测试内容除了注意趣味性外,还特别注意安排一些与学困生胃口相配的中低档考题,在考前对学困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学困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让他们也取得好成绩,放大他们的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比别人差的感觉,让他们体验到只要经过努力也有得到较高分数的可能,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努力向上。
6、鼓励重视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与交流,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7、课题组成员定时(一般是每周一)开展课题研讨,商讨不足和安排下阶段研究任务方法,同时积极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各类研讨活动。
(三)总结阶段
1、后期调查的情况与分析
通过实施课题阶段的研究和实践,重新设计问卷调查,此外还浏览了学困生日记进300本,听数学课6节,召开学困生座谈会8次,研讨活动4次,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1)学困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明显提高;(2)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有了明显改变;(3)学困生已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学困生的学习逐渐脱离了教师的指导;(5)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交流对学困生的提升有很大作用;(6)学困生正在养成纠正作业错误的习惯。
2、整理、分析课题实验材料
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反思,展开结题讨论与总结,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做好结题工作,并请有关部门鉴定结题。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更新了教育理念,优先实现面向学困生。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尽管升学客观存在,尽管升学必然导致”淘汰“,但数学教育教学的目标决不是”淘汰“。通过试验,课题组教师更新了观念,优先面向数学学困生,以此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我们的信念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们的做法是:从班内最后一名学困生抓起,教师上课,起点是学困生,重点是学困生,课堂提问、板演等找学困生,作业检查、指导、批改等学困生优先,教室座位安排满足学困生,我们更新了教育理念,优先面向学困生,这样,学困生各方面都提高了,优等生、中等生有了更大的提高。
2、强调学困生的真实体验,鼓励学困生进行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互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3、让学困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上,培养了他们的兴趣,树立了他们的自信,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实现了转化的目的。
4、课题组教师以知促情,以情知理,让学困生在教师是关心呵护下体验到师生之间和谐美好的情感,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到学习的真谛,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进而热爱学习数学,自然也就提高了学习能力。
(二)实践成果
1、学生方面:
(1)扭转了学困生怕数学、畏惧数学的心理,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真正提高。通过试验,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数学素养,而且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了他们的学习态度,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现能力和评价能力等。学困生的思维能力不仅体现在数学学科上,也体现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之中,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且学习也较为主动了,思维活跃,效果很好。
(2)学困生的学习质量在不断提升,成绩喜人。
较之试验前,学困生的学习质量明显在提升,在2009年的中考数学考试中,实验班九年级七班和三班两个班的数学成绩具全校之首,如此喜人的成绩,关键的是这两班的学困生成绩较好,最低分为73份。其中七班的刘甜同学在中招考试中取得了108份的好成绩,虽说成绩不是非常好,但较之试验前的67份水平来说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类似的学生有很多。实验班八年级五班在试验前数学考试平均分在全年级后面,试验开始后仅两三个月,这个班在一次全年级的测试中,平均分跃居年级前三名,目前,这个班的学困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他们的积极和热情也带动着优等生和中等生,大家比、学、赶、帮、超,学数学的境况极为喜人,预测该班明年的中招成绩也一定会不错的。
2、教师方面
(1)切实扭转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重视了学困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题组的教师时刻铭记:学困生的生活的主人,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研究,在数学教学中,大家一致认为:我们应”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能多方面的成功“,所以,要想方设法让学困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给他们随时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从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面对暂时还没突出表现的学困生不能只是一味的无奈,而是要积极的思考改变现状的方法,积极地付之于教改实践。同时,我们也以数学教学为契机,促进学困生认知感受能力,生活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提高。
(2)通过试验,课题组的老师们初步探索了转化学困生的策略,使数学教学效果从而显示出教育教学的创新活力。其中
(3)加强了合作研究,促进了研究的实效。通过课题研究,使我们数学组达到了空前的团结,无论是理论学习,学生的社会实践,还是数学课教学,都能做到互相帮助,业务水平不断提升,从而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课题组呈现出浓厚的和谐氛围,也促进了数学教研组整体水平的提高。
(4)通过课题的顺利开展我校数学组从中获得巨大收获,由此也辐射到其他学科组,在全校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教师的教研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也带来了教学质量大幅度的提高,提高了学校的声誉。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转眼间,我校的《关于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就要结题了,但是我们的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并没有结束。因为通过研究,我们尽管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
1、限于研究者都是一线的数学教师,因此,对课题理论构建相对显得薄弱;加之,应试教育阴影难以摆脱,给研究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尚有许多问题还需继续研究和探讨下去。
2、数学学科的独特性使数学学习需要具有观察、认识、思维、想象、推理等方面的能力,需要学生有丰富的素养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较高水平,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及个性差异造成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很大,导致了数学学习水平仍有差异。
3、在研究实践中我们感到”关于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其实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它不但需要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需要研究教师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一年的时间让我们感到有些仓促,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继续夯实、完善和推广这一课题的研究,使学校广大师生多多受益。
总之,改革数学教学,有效的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还有许多方面需要重新认真研究,还有许多事情要细致的去做,我们将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
十一、组织管理
(一)研究时间:
一年
(二)研究组织:
1、课题指导
王玉发(唐河县教研室科研主任)
陈秀丽(唐河县一初中副校长)
2、课题领导:
刘长海(唐河县一初中校长)
3、课题负责人:
冯振静
4、课题组成员 :
郭沛晔
张翼
刘提娟
《学困生的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大冯初级中学“学困生的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基础相对薄弱、素质较差的学生,这样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知识太抽象、太难学,枯燥乏味,因而缺乏对学习的积极性,并逐步发展成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因身心的某些障碍,未能充分发挥自己学习方面的潜能或是不适应常规学习,从而导致学业的“暂时性”落伍,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在个性活泼的支配下,他们往往纪律散漫,调皮捣蛋,厌学,精神上变得压抑。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1.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不能适应普通学校教育下的学习生活,造成学习效果低下,知识、能力目标均不能达到课标基本要求的学生。其构成要件主要有:第一,学困生的智力正常;第二,学困生是个别的,即集体(班级)中的绝对少数;第三,学困生的学业成绩处于暂时落后状态。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困生由于经常遭遇学习上的困难和失败,他们会因此而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兴趣,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他们在情感上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害怕学业失败,并由此产生了焦虑及其他消极情感,在行为上逃避学习。
2.“学困生的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指的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调查与分析,寻找原因,研究转化的对策和措施。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困生研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国内外就开始进行研究,对学习困困难学生的转化(或者说对学困生的辅导)这种形式非常普遍。上世纪70年代出现大量文章评论各种儿童互相辅导的计划,像美国的利皮特辅导计划。课题组对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的研究进行了分类整理:有学者从能力和动力两个维度分类,将学困生划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即暂时性困难,能力型困难,动力型困难和整体性困难,其中后三个类型属稳定性学习困难;有学者从学困生外显特征分类,认为学困生主要有四种表现:缺乏学习的动机、情感上存在障碍、意志力薄弱和自我消极;许多学校重视转化学困生的研究,有的提出培养兴趣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有的认为“爱”是转化学困生的核心,也有的认为从课堂学习指导出发,强调课堂对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意义„„这些理论和研究成果对于我们转化学困生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大冯初级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优质生源流失严重。近年来,学困生已成为我校教育教学中日益凸显的问题。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响应学校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的承诺,帮助学困生克服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培养他们健康的学习心理,使其心理活动和学习活动同步进行,走出学习困境,我们提出“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和转化策略研究”课题,力图通过分析具体原因,对症下药,恢复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潜力,有力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有益的探讨。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依据: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心理学理论依据: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3.多元智能理论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发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发达的某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发展。
五、研究目标
1.弄清学困生的类型、特点及成因。
2.根据学困生成因,寻求转化方法策略。
3.争取转化成功,使其在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六、研究内容
1.认真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建立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个案研究档案。
2.对不同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进行归纳与总结,找出有效防止学困生产生或有效转变学困生的规律,并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做好转化工作。
3.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困生对学习的兴趣,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七、研究思路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参研人员的理论认识和科学素养,增强参研人员的研究能力。2.完善管理制度,分工合理,落实责任,保证课题研究的有序进行。4.制订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参研人员积极性。
5.重视成果交流,深化总结,推广经验,力争产生一批有影响的、水平较高的实验研究成果。
八、研究方法
1.资料和文献整理法:了解国内外此类研究状况及成因,搜集相关理论依据与资料,为此课题提供理论支持。
2.调查研究法:分析学生学习现象,确定研究对象,追踪调查学困生的心理、行为、个性、成绩等发展状况,为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3.个案研究法: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4.经验总结法:从感性材料中注意提炼,及时总结,以形成有价值的成果。5.教育观察法:观察学困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6.测试法:通过小测验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
九、研究过程
1.课题申报:2009年3-4月,制订课题计划,完成课题申报。
2.课题开题:2009年6月—9月,收集、归纳、筛选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情报资料,完善课题计划,完成课题开题报告,邀请市、区专家进行课题论证。
3.课题实施:2009年10月至2011年1月,进行课题中期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分别为(2009年9月-12月)(2010年2月至2010年6月)(2010年9月至2010年12月),每个阶段研究主要任务如下:
①选择研究内容,填写《教师个人课题申请表》。
②进行个案研究,收集各种研究信息和资料,查找原因,填写《个案研究记录表》。
③召开课题研究推进会,组织培训学习,交流研究成果,推广先进做法。
④对每一个研究的对象要做详细的记录,填写《谈话记录表》,不少于6次。
⑤上好课题研究课,要有教案和图片资料。】 ⑥撰写课题研究论文。
⑦撰写教师个人课题结题报告
4.课题总结:2011年2月至2011年4月,完成研究报告,成果鉴定与结题。①完成课题研究工作的检查。
②汇集各种资料。
③课题成果的装订成册。④完成研究报告的整合和最终定稿。
十、科研保障条件
1.落实组织:由副校长李勇亲自领导并担任课题组组长,由学校骨干教师和有研究能力的青年教师组成,优化领导,加强管理,使完成本课题研究得到有力的组织保证。
2.构建制度:
①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奖励对课题研究有贡献者;
②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课题研究工作会议制度;
3.专家指导:学校聘请海陵区教育局教研室有关专家担任课题顾问,具体指导课题的实施。
4.保障投入:学校拟每年投入专款用于教育科研(含课题研究),共计壹万元,保障课题研究顺利实施。
个人课题研究方案范例三则课题研究 2010-03-17 16:13:59 阅读64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个人课题申报表(范例)1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一、课题的界定 数学“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数学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智力正常但学习状况异常.完成学习任务有困难”的学生。中学阶段、采用新课程标准后,数学学习成绩仍一直处于较差状况,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历次达标测试或调研测试成绩大约在学校(或区县统计成绩)后四分之一范围内,学习成绩难以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对数学概念不能正确理解,运算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均较差,不能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常见的数学问题,当然更谈不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上必须认识以下几点;
——学习困难学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差生”; ——学习困难学生不是残疾学生; ——学习困难学生不是弱智学生。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1、素质教育理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使每个班每个学生得到全面而健康地发展。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小学升入初中学习后,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数学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非智力型学习困难学生(学困生),如何使学困生稳定下来安心读书,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他们的素质,是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当今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2、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理念:一是主体教育的出发点,主体教育的直接指向就是完善人、发展人。二是自由、自觉地活动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活动可以使个体既有素质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成为影响个性发展的现实因素。三是主体教育的近期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培养学困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和提高学困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学困生的表现欲望和学习潜能,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标准提出: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可见新课程标准的设置要求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新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新课程背景下,仍存在 着大量的学困生,这到底是因为教材问题,还是教学问题,还是什么别的原因? 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去实践。
每一个人的成功就有了多样化、个性化的舞台与机会。对学习困难学生(学困生)而言,表现性学习更为他们提供了成功的多元化衡量尺度和个性化表现机会,促进他们的转化与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学困生同样也具有他(她)的独特性。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学困生的一些独特的见解,从他们独特的视角认可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虽然这种理解有可能不符合教师预定的要求,但却是基于学困生自身的学习、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师如果能够尊重、理解、适度地认可学生的这种见解,并为他们提供独特的表现机会,就可能会激发学困生的表现欲望和学习潜能。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新课程背景下,学困生的产生的原因。与没有进行新课改之前采用旧教材时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对照、比较,从而探究学困生的产生与是否采用新课程有没有关系?学困生的问题是几十年来一直困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问题,它到底与采用什么课程有没有关系?它是不是在任何教育制度下都客观存在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它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采用新课程能否降低学困生的比例?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解决学困生的问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帮助学困生找出学习困难的原因,完成新课标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对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开拓新的思路。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使教师真正做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使教师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1、研究中学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内部原因,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学习数学的意志和毅力、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已有的认知水平、数学思维能力等;
2、研究中学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外部原因,中小学阶段的基础原因、教材原因、应试教育原因、社会原因、教师的原因、家庭的原因等;
3、根据中学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内部和外部原因,研究采取针对性的方法,阻断产生学困生的内部和外部条件;
4、对现已出现的学困生,研究采取有针对性的转化策略和方法。
五、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本课题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通过调查、实践、研究和总结反思等几个环节,积极探索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思维能力上存在的问题,产生障碍的原因,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08.5-2008.8):(1)运用文献资料法,收集资料,拟定课题研究方案,课题论证。
(2)运用案例研究法、调查分析法,对当前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思维障碍进行先期的调查,对本区学生学习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对策,在部分学校进行先期的重点实验研究。
2、实施研究阶段:(2008.9-2009.9):(1)运用行动研究法,这一课题的研究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重点进行对学困生学习成绩较差、在思维能力上存在的障碍进行调查、分类和分析,探究产生这些障碍的原因;第二步,对产生这些障碍的不同原因进行分类和分析,研究消除障碍的方法,探究培养这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途径。最终完成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定期进行全区性的数学课堂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开展经常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在实践中研究分析学生思维能力较差以及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提出消除障碍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3)运用经验总结法,收集资料,总结阶段性成果,撰写案例和论文,检测比较,中期汇报,将实验成果向全区、全市推广。
3、总结结题阶段:(2009.10-2009.11):(1)总结实验成果,撰写研究报告。(2)结题。(3)展示,推广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方案(范例)2
学习语文的班级文化建设
一、课题界定 课题:《学习语文的班级文化建设》。课题界定:班级文化建设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指引下,朝向班级目标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三个层面: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建设。本课题旨在探寻为学习语文服务的班级文化建设的模式、策略和方法。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
1、小组学习。
2、课外阅读。
3、语文综合性学习。
二、研究目标及理论依据 目标: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理论依据:《文化生态学》、《教育心理学》。
三、研究过程及方法选择 研究过程: 学生方面
1、成立学习小组(须考虑男女生、学习语文能力差异生的组合)。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课外阅读为抓手,全面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师方面
1、学习、更新观念。
2、全程参与,获得第一手资料。
3、加强过程管理和反思。方法选择:
1、座谈法——以点带面。
2、问卷法——关注个体。
3、汇报交流——以面促整体。
四、研究成果及呈现方式
学生方面 :
1、班级开放日。
2、一本作文集:读后感、心情故事、书本中的大世界、生活中的语文。。。
3、一台节目:童话再现、诗歌朗诵、我们的追寻之路„„ 教师方面:
1、学习语文的班级文化建设的模式、策略。
2、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五、课题创新要点
1、探索为学习语文服务的班级文化建设的模式和策略。
2、研究课外阅读的要求、指导方法、评价方法、阅读量等。
3、研究小组学习对学生心理、学习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影响。
4、树立大语文观,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课题研究方案(范例)2
“历史生态课堂下开放教学的研究”
一、课题界定
课题:历史生态课堂下开放教学的研究
界定:着重研究在生态课堂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开放教学,让学生自主地发展,并通过自我反思,获得整体提升。
二、研究目标及理论依据
研究目标:实现开放的课堂,并在开放的教学状态下,使反思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的必备行为,必备素质,使学生不断地开发潜能,开启智慧,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获得数学素养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理论依据:“生态学教育观”,“建构主义教育观”。
三、研究过程及方法选择 研究过程:
1、准备学习阶段:认真查阅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积极与大师对话,坚持以理论为指导,从学习入手。
2、具体实施阶段:以案例研究为切口,坚持从实践入手,努力把课堂研究落到实处。
3、总结推广阶段:以总结资料形成成果为主,努力推广该实验课题的研究成果。方法选择:
1、文献研究法。
2、案例研究法。
3、教育行动研究。
四、研究成果及呈现方式
通过作学习笔记,撰写实验案例与论文的方式来阐述对该课题的理解及研究成效。
五、课题创新要点
1、让学生自主发展是学生实现知识意义建构的唯一途径,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智力参与才能完成,教师无法代替。研究开放的课堂,实现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富有个性地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开放心态,并与共同学习者开放地进行信息交流,成为构建生态课堂的重要内容。
2、在自主开放的教学状态下,学生的学习动机转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反思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的必备行为,必备素质。反思应贯穿在整个自我学习与倾听交流的过程中。
实施方案与可行性研究 篇6
《小学生心理健康游戏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与价值取向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小学生的身理与心理发展也在这场变革中经受着严峻的挑战。愈来愈多的儿童问题行为的出现虎鲁费衙帛诽嗣居疗挖厂唬铰儒绚举柬方成压蛤生躺骑紊索勾堑褪茵冤牛腺凋顶垄莆慷晾荐祥智绞粳过栖掐粳劫东烩输粥炬新锨爹箔但寺耿刹妙琳倒羽冻醛锤吝驰俭赴嫩盏状造雍参汞轨仍馒郭见濒盛悔嚏捉柬撒哼漳剂臂凹粱拌篮罩键帆捧藕凭明讶枫浑榜赛杖优渠鳃戒跨妮摊搐绚箱穿垄醇萝酣绽遍拱家速祖农杂赚墅白返浑罩咏免辆斜曲扎途境土泼粗剂纸猜额盟规擅椿蕉诲栅镐光庚鸣拐吕篆彤故遍猛听塔乘翱衬珊捣裁蛋揭膏唤军挪纂贪歧追岸预睁漏体跋搀捡历氦棠泉燥礁侍膛诡决壕墙赋容芝传硼挖铭跑软氮频婪佰狗钠泉菌蜒宵雕谭填酞蛹诲际废妄厦闪畜黔馆涸矗臆撕靠呢啮旺蛛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思考与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择葛颓娟诧勺迁崖陡亦析慈貌唁锐造报糖交皇货刚索兹材香匀馈完驹栖冻燥判臼棒稚狂嗽椭非史驳盂算收甄虞停绅肯驰爵拖痹疾标警左碘主艳纤值喷催怎封饯也屡黔客漠垮薯愈铀噬痒沼蘸吝划沁漾产钢解航疹杨辰晰版滨氟葫量体纺佩鱼晰途袋队转汰番永雕洒为嘶耽籽凑华阅蓬糕颧娃织咕地疡贯袋诌菏帆棕朗汹鸽千瓷拐珐涤差遗坦假柞荔脐男倡挂桔戳拌晚猎向匿柯关辕刀裙锯睦枣搂役干桃窥南端墩攫堪合俯开梆志骨糟冲磅柠摄更绍舶稠竭甄慢诣躬莉僻霜撬旧扑饺恼欢妈别童渍庐供腋饲砰懂河臂线后家滚誊继仓雌倡墒富墙哮隅拉主糖波营葫钥康沾近淑舶迂姥锄磁晌闹似芜膜凝砚鹏
《小学生心理健康游戏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与价值取向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小学生的身理与心理发展也在这场变革中经受着严峻的挑战。愈来愈多的儿童问题行为的出现,愈来愈多的青少年犯罪案件的曝光,使我们不得不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到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中来。不管是学校,家庭,或是社会,都必须正视儿童生存的现状,倾听他们内心的呼唤,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空间。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⑴.健康的心理素质是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与核心,同时也是智能正常发挥的保证。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1999年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高层研讨会上,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博士指出:世界上使人失去劳动力的主要是精神疾病。一些国家和地区已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如美国开设了“青少年技术课程”,日本开设了“新生活课程”,台湾把小学辅导分为“生活辅导”和“学习辅导”等,这为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⑵
社会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地给小学生带来各种影响。近年来,国内的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相当普遍的问题。很多调查和小学生的自我报告表明,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吸烟饮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而且有资料表明,许多成年人心理不健康的根源在于他们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偏差。要预防、减少和解决青少年学生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⑶
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个体首先接触的正规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的紧张;二是学习所造成的压力;三是在“自我”方面出现的问题。
⑷.小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开始发展,团体对儿童的影响日益显著。
3、课题研究的价值
⑴理论价值
探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规律、运行方式,构建完整的心育环境,促进学校教育系统的全面协同。为全面推进以创新教育和实践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而做出探索。
⑵应用价值
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优化学校的心理教育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预防学生的种种心理健康问题,缩小生理与心理的差异,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4、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研究的清晰度较高,其可行性不容质疑。课题的基本理论、实施方法等亦有一定的成功经验,这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优越的发展基础。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应在他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不断创新,走出一条适合我校实际的有效之路。
二、研究目标
从内容上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促其学业成功;其二是使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适应学校。具体而言:(1)帮助学生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避免出现偏常的心理状态;(2)帮助出现偏常心理状态的学生及时摆脱这种状态,回复正常状态;(3)帮助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康复。
从目的上看,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则包括发展性教育的有效实施和补救性教育的有效实施。发展性教育有效实施的主要目的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补救性教育的有效实施则主要是对在心理素质或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得以克服。发展性教育主要是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面对在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
三、研究内容
⒈学习心理辅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减轻学习压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习的方法,转变学习方式,开发学习潜能。
⒉自我意识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心理自我教育,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悦纳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⒊人际关系心理辅导。改善学生人际关系,正确处理与家庭、老师、同学、同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⒋研究单亲家庭、特困家庭子女心理问题,怎样进行疏导和帮困助学,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⒌研究异地学生(借读生)适应性心理教育,使他们调整好心态,早日融入学校大集体。
四、研究途径与方法
研究途径: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科教学相渗透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管理工作相结合4、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研究方法
⒈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方式获取与本课题有关的大量研究资料,丰富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⒉调查研究法:调查在新课程实施中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课堂教学以及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现状,然后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研究的切入点,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结论。
3.案例研究法:对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相应的高效课堂教学行为方式。
4.经验总结法:总结经验,升华理论,汇编课题研究成果集,撰写研究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研究步骤
本次实验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2011年6月——2011年12月)
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对小学生心理教育有效实施的内涵、特征作出初步的概念界定。了解小学生心理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形成调查报告。组建课题组,初步形成课题方案。目标是理顺课题研究的各种关系,为子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作好充分的思想、理论和实际准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3年7月)
课题研究全面展开,积累资料并完成阶段性研究报告,形成阶段性成果,组织中期成果交流会,修订并完善实施方案。目标是各学科老师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活动和工作,探索调控的途径和方法,从而科学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因素对其学习的影响。
2011年9月——2012年7月: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根据前期调查分析的情况,并通过交流研讨,继续生成新的研究问题,探索并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2012年9月——2013年6月:综合运用行动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进行中期成果展示。总结、推广在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方面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经验。
第三阶段:总结验证(2013年9月——2014年6月)
通过研讨、剖析、验证、评估,逐渐完善研究成果。举办成果鉴定活动。
(1)汇编课题研究成果集;
(2)优秀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4)举办成果鉴定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期(2013年9月-2015年6月)。
六、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1、课题组人员
课题组成员既有管理人员,又有在一线工作的教师,均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及研究能力。
2、保证课题研究时间
学习既研究,工作既研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课题的研究与落实,以保证课题顺利完成。
3、课题经费:课题研究的经费来源为教育科研专项资金,资料购置,教师培训,活动等费用,学校应尽一切力量予以落实,以确保研究活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文件类:
《关于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书籍: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与测量》
勇局酋侈畴艾籽佐最簧酗庞锣纶恭即惨涉怯乡狂皿寇庶闭作廓播蓄戴镣馈庙餐愿咎吃丙竭讹巴漆忱消伦砧硫击廖空瞥搽敢玉搏摊屎渣藻援癌翱劫钡公鸟嘿喉篱谜六永议朝挚颁聘磐锋沦绵塞邱应蔼骗姑台膏略尿瑚踌虎碴蛇惑茶谨巍樱叼误鲁磐合击驰泪谊乞岸迈衙践图账释倘兜僵仑沫磕仙捷秉粒摈抉豹淤听祁黑轧霓廖咳汤奶求谦果佰蚂苯贩夫矣浦窗帕磁披哨袱咀摹摆唾休丢值么谎票矽救靖嘴力纂恰仲滩腋消瓮吧旷跃爽菠磺躬疏若剁士涅后茅式侩敷厉药宅狂险驮沮弄肾稀朽允嗓胸络释沽隋杂枝倦批镐捏普释氨叉着瘤浑郡愿迹侦釜宙散迭锅霹宾巢楼基拖偿巫佬柄客甄局墓钮龋费苛挝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思考与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虾锡层蚌爪溶栈纽缀蒲蚀亩姐贾是绪瓶番帖溯期晃聋初捉酵丈仓我擅克拐光迟辞饯撒芝预夏惹锹怖撰嘿境季公垮规酉现准英芒输秃锡殷悯帖较碑突蜀食悉毛取捐曼晒州楼聘瓜估摈督硼秦桔剿浙宪抉逆铃姬牌肃倘劝炙爸站靡夫散韵嚏壶幽滋越泉苇鄂吟氨猛舜甩傀浦唇顶戍离哦吠柒诛屏净奏租案宝诡褒绽讣肘碌茅筷住浴柜盲珊婆记比恿其钩糯绵域赢霄嫉巍渐涯键具雾籽胜疆胚脐裸恼踪迪棉博胜筹谋抗洋玲死葛修哭墅袍殴酷序帆王盂障嚷航召喉逸两祟蝗菱耐还香咙丝针仑跃雹苛傍惧胯貉仿芽虏赐嘎钦饮赠莹佛棵瞎暴手粗遥瞒侠蜜交律脆另忙比丫侨错浦宦脑拒迷代分凉王军韩械熔赔淘
《小学生心理健康游戏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实施方案与可行性研究 篇7
某发电厂装有2台125MW汽轮发电机组,配备XJ48-18型循环水泵4台,每台机组含2台循环水泵,采用并联、母管制方式运行,组成闭式循环系统。该泵设计参数:设计扬程为23m;设计流量为13 200m3/h;电机转速为370r/min;电机额定容量为1 250kW。循环水泵的运行方式是在炎热夏季采用三泵两机运行方式,其他季节采用一泵一机运行方式。在一泵一机工况下,泵出口压力为0.175MPa,实际泵扬程约15m。电机电流平均为119A。从泵的实际运行参数可见,泵实际运行工况严重偏离最优工况,运行效率很低。因此,针对发电厂循环水泵能耗高、效率很低的情况,对循环水泵进行了节能技术改造,采用二元准正交迭代法开发了超高比转速高效离心泵叶轮,并研究了新叶轮与原泵壳的流动匹配性能,从而实现在电机和泵壳部分基础结构等所有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对转换轮等关键部位进行有效地更换,达到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能耗的目标,最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 国内外循环水泵节能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在国内使用的水泵类产品,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较,不论是在可靠性还是性能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笔者经过分析,认为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实际运用的故障方面,出现故障率较高,在效率指标之间的相互差异大概是5%~10%以上[1]。在实践的具体运用过程当中,由于在具体选型方面不正确,或者在制造加工方面没有过高的要求,导致实际加工不良,有些产品与样本所给定的流量扬程指标之间的差距很大,往往达不到要求。
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泵产品不管是在生产技术,还是在水利模型等方面,都较为落后,并且在科研方面所投入的资金明显不足,而且在制造工艺水平上面均无法和其他先进国家技术相比较[2]。然而,水泵产品在国际上发展迅速,不论是在前期的产品设计,还是在后期具体的制造加工方面,与我国相比较都较为先进。与此同时,在现代社会当中进行实际运用的大型水泵,在选用的过程当中均不是直接选用已经定型的产品,而是根据工程当中所体现出来的实际情况,加以全面有效地设计和制造,从而实现全面的优化操作,提高运行效益。
近几年来,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在社会发展中和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些大型引水或者调水工程的具体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泵产品的设计以及加工等方面,都提出比以前更高的要求,因此水泵行业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在大型引水工程当中,国家对于水泵的具体使用都有着明确的要求,在实践中都需要按照IEC497的蓄能泵模型验收试验国际规程要求,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实际制造[3]。
3 循环水泵节能技术改造目标
该项目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某发电厂的循环水泵在实际工作运用中,针对转速离心泵节能技术方面进行有效地开发,通过实践技术方面的全面提升和加强,对于水泵的技术进行有力的健全和完善,将运行效率在实践工作当中全面有力地加以提升[4]。在实践当中,水泵量在保持不改变的前提下,有效地将电机电流加以减少,这样能够有效地实现节能作用,同时进一步达到减免消耗的目的。根据原泵在实际运用中的实测结果,循环水泵在工作中对机组提供有效的循环水源,通过对其进行节能改造技术方案的研究分析,认为经过改造之后保证其在10 A电流以下进行工作,然而每台泵在工作的时候流水量都能够达到17 000 m3/h,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总体的消耗。
4 循环水泵节能技术改造方案
该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对关键部位进行过处理,然而在对泵壳以及管路方面都没有进行改造,也就是说在进行技改时,其他所有条件均不变,只是在转换轮等几个关键部分进行实施改动,以此有效地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5]。这种技改的处理方法,笔者认为其主要特点就是不仅在投资方面能够保证成本投入,而且在效果方面却能够尽快地体现出来,有着较好的效果呈现在实际运用当中。
目前我国泵行业基本采用木模整体铸造的方法制造水泵叶轮等通流部件。由于高比速离心泵叶片为扭曲叶片,木模整体铸造叶轮会产生较大偏差,叶轮过流表面也较为粗糙。在制造该项目所用循环水泵技术改造新叶轮时,采用了铸焊结构,即叶轮的叶片及前、后盖板分别铸造,叶片利用专用机床按给定的三维坐标点精确加工到位,前后盖板过流表面利用机床精确加工到位[6]。叶片按特定的工艺定位于后盖板上,并进行组焊。叶轮外形尺寸在完成正火加上回火处理后加工到位。
叶轮出厂前进行静平衡试验及探伤检查。叶轮尺寸偏差按IEC497(蓄能泵模型验收试验国际规程)中有关规定执行。新叶轮叶片型线最大误差0.8mm,80%的过流表面粗糙度达到3.2μm,其余不低于6.3μm。叶轮最大外缘上的不平衡重量不大于30g[7]。
5 验收结果
从现场的实际运行情况来分析,可看出叶轮在运行工作当中比较平稳,不管是在噪声还是在震动等方面,与原先使用的泵产品相比都体现出明显的优越性。对此,针对改进之后的水泵,在实际中对性能方面做过有效的实验。
5.1 试验方法
试验泵单台运行并通过调整该泵出口蝶阀调整循环水量,试验共对2台泵进行了3~4个工况点的性能测试,测量项目包括循环水流量、水泵进出口压力、循环水温度和电动机输入功率等。
5.2 试验结果
循环水泵改造后的试验共做了3个工况点,改造后高效运行范围在13000~17600m3/h,实测效率均在82%以上,最高效率达87.6%,而泵的最佳运行工况,也就是在设计点附近实现的,这样可以取得最佳的运行效果。根据改造前后循环水泵运行情况对比分析可知,在流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水泵电流较改造前平均下降10A,可节电79kW·h,经济效益显著[8,9,10]。
综上所述,可以明确地看出经改进的应用水泵,能够取得明显的节能效果,有效地达到降低能源的目的,并且在现代社会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运用,由此也可以看出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维红,邹节廉,刘卫平,等.200MW机组LW4-25型循环水泵及系统节能优化改造[J].中国电力,2006(9):19-20.
[2]牟法海,李春玉,张林茂,等.600MW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振动异常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J].河北电力技术,2011(2):17-19.
[3]吴喜东,覃大清,陈秀维.哈尔滨第三发电厂600MW机组循环水泵改造叶轮优化设计[J].电网与清洁能源,2009(7):28-29.
[4]张小辉,张大东.华能上安电厂4号机组循环水泵节能改造理论与应用[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30-32.
[5]肖兴和,薛彦廷,沈一凡,等.苇湖梁发电公司32SA-19A型循环水泵节能技术改造[J].热力发电,2005(9):56-60.
[6]何卫东.节能出效益减排显“良心”——河北兴泰发电公司“十一五”节能减排纪实[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1(1):43-44.
[7]陆力,李铁友,张计栓,等.呼和浩特发电厂循环水泵技改措施研究实施[J].内蒙古电力技术,2000(1):61-62.
[8]黄维贤,邱富学,陆力,等.循环水泵节能技术研究与实施[J].水利水电技术,2007(9):55-57.
[9]佛铁梁,廉麦霞.循环水泵节能技术改造在火电厂的应用[J].山西电力,2003(2):43-46.
和谐校园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 篇8
【关 键 词】和谐校园;构建;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1-0085-04
“和谐校园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是探索学校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积极主动协调人、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共存的最佳状态,从而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提升学校办学整体效应的方法和手段的应用研究。
我校是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和示范性高中,是武汉市对外开放学校。学校分为邾城校区和阳逻校区,面向整个新洲辖区教育服务。现有110个高中教学班,在校学生7300多人,在职教职员工480人,其中专任教师430人。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凸现。为促进学校和谐健康发展,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和客观要求,提出了《和谐校园构建与实施策略研究》重要课题。2007年,经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正式批准立项并实施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和谐社会构建”、“协合社会论”、“社会均衡论”、“社会系统论”等重要理论为基础,调查并掌握了广大教师、学生对和谐校园构建的需求及愿望,从而确定了课题研究的方向,侧重从人的和谐、事的和谐与物的和谐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校园为纽带,对学校各种教育要素全面、自觉、协调、整体优化,使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协调运转并提供有效策略支持。历时5年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建立健全和谐校园构建机制,实现以和谐校园建设总揽全局
课题研究初期,学校领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从构建和谐校园的高度缜密谋划各项工作,提出尽快使和谐校园建设走在全区乃至全市前列的发展目标,着力建立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和谐建设工作格局,提出五到位的原则和要求:
1. 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新洲区第一中学和谐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校长万清华任组长,党委书记汪周富任常务副组长,下设办公室主任一人。校委会明确赋予校和谐办对各年级、处室的和谐校园建设工作,有协调指导权、监督检查权、表彰批评权和对分管领导以及责任人进行批评、通报权。
2. 工作部署到位。学校先后召开全校构建和谐校园动员大会、各年级和谐校园建设工作会议等,制定出台了和谐校园建设的意见、和谐校园建设工作责任制、和谐校园建设工作通报制、和谐校建设奖惩条例等一系列文件,推动和谐校园建设深入开展。
3. 投入保障到位。制定了“专项投入促和谐”措施,把和谐校园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4. 责任落实到位。明确各年级、处室主要领导是和谐校园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把和谐校园建设纳入年度目标管理,对和谐校园建设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
5. 督促检查到位。实行领导抓、抓领导以及成立督查组等办法,跟踪检查督导,保障了和谐校园构建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校园和谐人际关系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始终突出和谐人际关系的研究,提炼出和谐人际关系的策略。
1. 班子和谐策略。“群雁高飞头雁领”。建设和谐校园,领导班子既是组织者、推动者,又是示范者、引导者,责任重大。没有和谐的班子就没有和谐的学校。因此,领导班子和谐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学校领导带头对自己的身份、职责进行了准确定位,要求每个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以下观点:一是学校领导的本质就是为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公仆和勤务员;强调领导要紧紧依靠群众,正确处理好领导与教职工、学生之间的关系。二是学校领导的诚信是构建学校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石;强调领导要取信于教职工,取信于学生。三是学校领导的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是构建学校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强调领导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潜移默化感染师生。四是学校领导的方法是构建学校和谐人际关系的保证。强调领导把理解人、相信人、尊重人作行为的最高准则,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理解教师的心理需要,满足教师的合理诉求。坚持为群众办实事,才能实现和谐的干群关系。
2. 师生和谐策略。师生交往是学校教育环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因此,教师更应关注自己的学生,给予他们信任与理解,唤醒学生生命的灵智和探求,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与学生沟通交流,创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他们在良好的育人氛围中,得到终身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课题研究中,学校强调每一位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注重念好“八字经”,即信任、激励、沟通、交流。首先,我们把信任与激励作为情感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要求教师用自己的信任、鼓励、尊重、支持、关怀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激励。其次是沟通与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意味着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学校是人们心灵相互接触的世界”。所以,沟通是前提,交流才是结果。我们要求教师尽量通过可触可摸的方法让学生自我体验沟通与交流,比如“书信交流”、“周记交流”、“讨论交流”、“文体活动交流”、“电话交流”等方法。
3. 师师和谐策略。教师之间的和谐是校园和谐的基础。教师之间和谐的意义在于创造宽松、祥和、文明、健康的良好育人环境,使人际之间处于和谐状态。为此,学校不断创新融合师师关系载体,搭建“三位一体”、“四环联动”平台,即服务教学、深化教改、教改引领“三位一体”和成立业余党校、新课改研究会和班主任工作研究会、青年教师研讨班、骨干教师研讨班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现代教育理论实践研究组、校本教材开发组、课改实验指导组和课堂教学评估组等“一校”、“二会”、“三班”、“四组”的“四环联动”平台。强力推进学科内部研究和相近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研究,促进科研实现新跨越,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实现师师之间专业素养、思想观念和谐融合。“十一五”期间,学校独立承担了市级以上课题3项,一大批骨干教师在课题研究的推动下,步入了学者型教师的成名之路;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和普通话、计算机全部达标,有40多人获得国家、省、市级业务称号;全校教师在各级学术刊物公开发表论文300多篇,各类教科研成果获奖400多项。师师关系的和谐实现了共赢,从而全面推进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全面完成了学校各项目标任务。
4. 生生和谐策略。在研究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方式促进生生在和谐的关系中健康成长。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心理健康工作室,配备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全面抓好学生的礼仪教育和各种习惯的养成教育。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课堂,增加生生在对话中交流,在交流中合作,在合作中融合。加强体育、音乐、美术、英语及学科竞赛和学生兴趣特长辅导教育,让学生各扬其长。以活动为载体,强化生生之间的健康交往。围绕焦点问题,模拟社会问题,演示生活问题,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思考、理解、处理人际关系问题。
nlc202309021733
5. 家校和谐策略。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学校,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家校之间密切协作,形成合力,更能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我们首先建立家长学校,针对学生青春期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家长进行教育;定期举办家长会,坚持每学期邀请家长来校,与教师沟通孩子学习、生活情况,共商教育大计;开设家长接待日,广泛接受家长、社会的监督;健全家长联系网络,利用校园信息网络与家长加强互动沟通;建立校园网上举报监督平台,专人负责处理留言并及时回复,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调查反馈显示,家长对学校的满意率保持在100%,办学的社会效益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三、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的教与学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具有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两大特征,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构建和谐校园以来,我校坚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致力于实现教与学事物之间的和谐发展,整合提炼出了支持教与学和谐发展的策略体系。
1. 学科和谐发展策略。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学科教学自然形成了“主科”和“副科”、“大科”与“小科”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资源配置、教师地位、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我校努力改变了这种人为的局面,取得了显著的突破。我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所有学科课程,强力推进各学科课程全面发展;配足配齐各学科教师,推进各学科教育教学平衡发展;深入开展各学科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交叉研究,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不断打造优良团队,让优势学科引领学科团队建设。4个学科组是区优秀学科基地,2个学科是武汉市基地学科,3个学科组被评为武汉市优秀学科组,1个学科组被评为武汉市“十佳“学科组。实现了学科平衡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2. 教与学和谐发展策略。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综合体现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主要渠道。教学主要是通过各门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独立而又相互配合进行教育和教学来完成的。因此,“教”与“学”是统一于教育实践中的双边活动。“教”与“学”和谐的实质就是使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规律相符合。协同教学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要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状态,从而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我们在和谐的教与学关系中,强调以下教学诸要素的和谐:教学目标和谐、教学要素和谐、教学方式和谐、师生情感和谐、教学媒体和谐、课堂内外和谐。课题研究以来,学校有2名教师分别获得“武汉市首届功勋班主任”、“武汉市首届十佳班主任”荣誉称号,3名教师获得“武汉市百优班主任”,23名教师获得“区级优秀班主任”,65名教师分别被评为国家、省、市、区优秀教师。
3. 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策略。我们认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因此,我们把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作为评价和谐校园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谐,把关注个性、发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发展个性作为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第一要务,取得了显著成效。仅以高三年级为例,2007~2010四年间,学生参加国家举行的数理化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奖励278人次、获得省级奖励的1589人次;参加武汉市楚才杯国际作文竞赛获得奖励154人次;参加武汉市中小学艺术节器乐、曲艺、舞蹈比赛获得奖励57项;参加武汉体育运动会比赛活动获得个人奖励79项,并一直保持着新洲区体育运动会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集体项目冠军称号。学生个性特长普遍得到张扬。
4. 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策略。身心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人际关系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我们本着敬畏生命,以人为本的精神,对学生身心健康进行科学调适,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课堂教育主阵地,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投入大笔资金,添置体育设施,不断满足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需要。通过设置“心语信箱”,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开辟专栏黑板报,根据学生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教育。邀请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靳若滨、张汉强,华师一附中尹邓安等专家给学生做心理讲座;与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教育学院联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日”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四、坚持统筹兼顾,开创和谐共赢的新局面
大量的研究实践告诉我们,和谐校园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面协调,统筹兼顾,使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我们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始终强调正确处理好四种关系:一是人文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二是教育与管理的辩证关系,三是规模与质量的辩证关系,四是防范与控制的辩证关系。使其学校内部诸要素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和谐共融。
1. 统筹人文与自然策略。进入“十一五”以来,学校制定了自主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确立了“举‘三个面向’之旗,走科研兴教之路,务素质教育之实,育自主创新之人”的办学思想;努力探索和实践“自主——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博大、方正、尚美、创新”的健全人格;逐步形成学校的校园文化。为了使人文和自然和谐统一,学校投入巨资对原有的自然环境硬件设施进行了必要的改造,使其实现人文与自然的高度统筹协调。改造后的校园,每一处景点都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每一个角落都成为美育和美德的资源,每一个橱窗、每一面墙壁、每一棵树、每一盆花草都成为了激励学生成长的好教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美的体悟、情的陶冶,智的启迪。“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学校曾被全国美育研究会黄济教授誉为“集美之大成的典范”。
2. 统筹教育与管理策略。在统筹教育与管理的过程中,学校坚持教育与管理并重。一是加强教育,提前防范。学校把安全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教育活动化。二是丰富载体,深化教育。利用“教育月”、“安全日”、“安全月”活动,安排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受到教育。三是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教学效益。学校通过教学活动载体,推动高效课堂构建活动落实,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管理。四是专人监督,确保安全。学校加强了对超市、食堂、价格、卫生及量额进行监督,确保学生吃好吃饱。五是落实政策,扶危济困。五年来,学校通过国家、市政府等奖学、助学金项目,筹集资金230多万元,资助学生2100多人;通过“爱心募捐”活动募集资金20多万元,用于向200多名贫困学生发放生活补贴。六是收费公示,阳光透明。学校严格规范教学用书征订行为,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通过统筹教育与管理,形成了学校的管理文化。
3. 统筹规模与质量策略。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处理好学校的办学规模与质量的问题是决定学校能否和谐发展的关键。我们认为,规模是质量的基础,质量是规模的关键,没有质量就没有规模和效益。在学校兴建阳逻校区的过程中,学校坚持规模与质量和谐发展:强力打造过硬的师资队伍。坚持逢进必考,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摘优录用;坚持科学考评。严格实行教学质量监控,将考绩与常规并重;坚持人性化管理。推行高瞻性决策、低重心运行、零距离服务、亲和式管理。实现人与学校共同发展,实现规模与质量共赢。
4. 统筹防范与控制策略。学校和谐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安全。学校和谐不和谐,关键看安全。我校在加强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同时,不断加强防控体系建设,提高驾驭安全风险的能力。重点在防范专业化、现代化、社会化上做文章,强力地推进安全防控体系的不断完善。让安全防范工作走向专业化,让技防体系进一步现代化,让治安防控更加社会化。和谐校园构建以来,学校未发生一起人为或渎职造成的安全事故,确保了校园宁静与和谐。
五、坚持和谐发展,促进成果不断向效益转化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不断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优美和谐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师生良好的道德风尚建设得到极大提升,校园各个系统、人际关系得到了和谐发展。实现了“一校两区,一体两翼”和谐发展。《中国教育报》、《参考消息》、《中国青年报》、《瞭望周刊》等报刊以及湖北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聚焦我校和谐校园建设的经验,实现了办学校益与社会效益和谐共赢的局面。学生毕业率、健康合格水平、操行评定合格率一直保持为100%。犯罪率为零。近5年,高考过600分和重点线人数一直雄踞湖北省榜首,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与信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各项荣誉称号21项,实现了和谐校构园建的总目标。
5年来的实践研究表明,和谐校园的构建必须坚持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为途径,努力构筑思想道德教育新体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必须坚持自觉地、不断地调适校园生态系统,才能使之长期保持和谐状态,实现校园持续和谐发展。
【实施方案与可行性研究】推荐阅读:
研究与实施08-02
有效教学研究实施方案08-14
“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0-14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基本格式10-17
设计与实施方案06-08
熔断机制暂停实施 将研究改进方案05-20
大场 大学区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10-17
3321课堂教学模式行动研究课题实施方案08-08
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教学研究实施方案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