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与实施

2024-10-10

引进与实施(精选9篇)

引进与实施 篇1

辽吉蒙结合部区域中心县, 在地缘上是由三个紧密相连的板块构成的。每个板块都有各自的成分、要素和层次。建设区域中心县, 就要把三个板块及其内在联系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来考察, 科学分析系统内部各种要素的关系。

一、系统内部基本关系分析

1. 主体地位的平等关系。

在区域中, 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 都享有市场经济关系的主体地位, 依据国家法律和市场运行规则参与经济社会活动, 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依据这种平等关系建立的利益格局才能是合理的和有效的, 才能促进区域的整体进步和协调发展。

2. 要素之间的互补关系。

系统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 各种要素都有自身的禀赋和优势。要素之间的互为利用.互相补充, 就能提高和强化系统的整体功能。在辽吉蒙三大板块的比较研究中, 我们会明显发现各自的优势所在及其进行整合的重大战略意义。只有互补才能互利, 只有互利才能双赢。

3. 组织成分的必然联系。

处于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同整体存在必然联系, 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 只有在系统中才能有效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各种成分之间都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 任何一个成分都无法孤立存在和发展。人们在区域发展中只有根据这些客观联系确定发展道路和方向才能够是科学的和可行的。

4. 地缘区位的同质关系。

区域内的各个部分之间, 由于地域相接.交往频仍.互相渗透,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许多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共识。这些同质的文化积淀也是巨大的优势, 可以形成规模效应, 打造区域品牌。诸如区域性的文化产业品牌.区域性的农业科技服务品牌等等。

5. 共同发展的带动关系。

在区域中, 有些部分.部门.行业发展的较好较快, 形成了区域中的样板和龙头, 它能够带动那些落后的地区和产业, 形成共同发展的局面。把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向后进地区辐射, 进行产业对接和转移, 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资源, 就必然会加快整个区域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

二、协调系统内部关系的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站在区域整体发展的高度, 做到地区.产业.行业的协调发展, 形成良性互动机制。要注重发展规模, 追求规模效益, 防止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合作开发资源, 建设共同市场, 在合作中竞争, 实现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兼顾, 做到区域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2. 层次性原则。

系统内部存在层次关系, 不同的层次具有不同的能级。处在中心地位的层次具有最高的能级, 在一定的意义上有统筹以下各个层次的能力。因此, 区域中心的建设, 要求作为中心的主体必须放大战略眼光, 通盘考虑.统筹安排, 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指明正确道路。

3. 开放性原则。

区域内部的各个要素也是区域这个大系统的子系统。子系统之间.子系统和母系统之间都是相互开放的, 因为任何系统都要同周围的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这是系统生存的前提。发展区域中的各项事业, 只有通过开放, 才能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推动产业结构重组和升级。

4. 有序性原则。

控制社会系统要依据系统的客观规律, 实现发展的科学有序进行。要科学规划区域发展的方向, 控制区域发展的大局, 依法实施对经济和社会的管理。在发展的具体道路.方式.步骤.速度上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 但在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上必须防止无序的混乱现象发生, 保证总体目标的完全实现。

5. 动态性原则。

区域本身是一个系统, 但相对更大的区域来讲, 它仍然是一个子系统, 要接受更高系统的影响和调控。随着大环境的成长和进步, 区域也被带动着不断发展, 所以, 必须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跟进形势, 在动中求变。在区域中, 由于中心区位的功能放大, 要素合理流动组合, 区域整体实力增强, 区域内部的功能和能量也必然发生质的改变和提升。

三、中心板块“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主要方式

在区域的中心部分, 首先, 要把自己做强做大, 形成一定的优势地位, 从而有实力对非中心区产生吸引.带动和辐射作用。其次, 要培植巨大的吸纳能力, 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使非中心区的人.财.物力有效向中心区聚集, 再次, 要提高整合功能, 对区域内的资源进行综合开发, 实现产业的重组和升级, 逐步打造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具体方式是:

1. 政府“走出去”, 搭建区域合作平台。

通过政府的作为, 建立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创造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其中包括建立合作共赢机制.政策统筹机制.市场运行机制.利益协商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 将区域关系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2. 产品“走出去”, 建设区域市场体系。

以优质.适销.便民的产品和服务来经营区域市场, 建设多渠道.宽领域.多样化.高份额的市场占有率, 以区域内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拉动产业的发展和进步。要在商品市场.劳务市场.科技市场.金融市场和文化市场等诸多领域扩大开放度, 增强外向度。

3. 资金“走出去”, 开发资源, 创办产业。

区域内的不同地域都存在各自的资源优势, 有些不可再生资源极其宝贵。通过资本的聚集和集中, 合理有效开发资源,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实现资本的保值增殖, 这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壮大地方财力非常现实的举措。

4. 人才“走出去”, 发掘创造价值的源泉。

人才是第一资源, 合理开发和使用人才至关重要。由于区域联系的不断扩大和深化, 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用武之地。要放开用人政策, 畅通人才流动渠道, 让一切创造价值的源泉充分涌流。只要能创造价值造福社会, 就让人们各显其能.各得其所。

5. 文化“走出去”, 打造区域文化品牌。

文化要在多样化兼容中发展, 在交流借鉴中成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指导下, 文化建设要体现地域特色, 反映民风民俗, 继承优秀传统, 推陈出新。在区域发展中培养人们更为广泛的文化共识, 形成积极健康和文明进步的区域认同感。

构成区域的三大板块, 中心板块和两翼板块之间, 都是开放的系统, 必然发生各种要素的互相流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这些流动应该是合理的.低成本的和高效率的, 符合市场经济饿发展规律。从“引进来”的角度看, 区域中心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以自身的强大增强吸引力。比如, 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区域培养各类人才, 用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为区域人民的健康服务。二要以优惠政策增强吸纳力。比如, 以土地.户籍.居住.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投资者, 发展股份经济.私营经济, 搞好公共产品开发。三要以产业规模增强消化力。比如, 利用农业产业化项目, 对区域内的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 再如, 发展建筑材料工业, 支持城乡房产事业发展。四要增强商品流通的集散力。利用区位优势扩大各种商品的流通量, 促进优质先进的工业品占领农村市场, 促进农产品的商品率和附加值获得有效提高。五要增强科技的孵化力。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普及, 提高社会生产水平。通过先进文化教育, 科学经营管理方式的引进, 在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基础上, 形成区域文化高地, 带动全区域科技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四、两翼板块“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主要方式

两翼板块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战略, 将直接导入与中心板块的互动, 从而有力推进区域中心县建设目标的实现, 因此, 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具体方式有:

1. 走进大市场。

市场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 市场主体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和法律参与合作和竞争。在区域内可以通过中心板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广泛深入地融入以沈阳为中心的现

代城市圈和东北亚经济圈, 在更高的层次和水平上参与经济活动。

2. 合作大项目。

在区域内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建立大项目工程进行合作开发。发展规模经济, 打造一流的商品生产基地。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 发展相关配套项目, 开发来料加工项目。招商引资, 开发项目, 是推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成功道路, 必须抓实抓好。

3. 打造大交通。

区域间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都必须以交通运输为支撑, 需要交通的合理布局和设施完善。当前, 打造开放便利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是更为基础的事业, 显得尤为重要。有了这个基础, 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互动才能顺利发展。

4. 营造大环境。

在区域中的三大板块都是利益的共同体。在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信息交流.交通运输诸多方面都是利益攸关者。必须共同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科技环境, 减少摩擦和内耗, 促进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

5. 提供大服务。

区域内的各级政府要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给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以平等地位和机会, 要营造公平.公正.双向互惠的环境。通过政府提供政策, 建设软硬环境, 为发展市场经济保驾护航,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两翼板块不但要积极“走出去”, 更要主动地“引进来”, 具体应该做到:一是引进项目, 以项目开发资源, 带动经济, 促进就业。选择合适项目发展地方产业, 使之成为本地经济的支柱。二是引进资金, 资金不足是制约农业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瓶颈, 应该多渠道多形式宽领域地进行融资, 以促进地区生产条件的改善。三是引进人才, 通过政策.环境.待遇等诸多条件的改善, 做到吸引人才, 留住人才, 大胆使用人才, 让人才成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四是引进技术, 要特别注重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提高人们的科学科技意识。提高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率, 促进社会财富的不断扩大和积累。五是引进方法, 引进现代的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社会管理的方法。要学习现代工业理念, 采用现代行为方式, 建设现代的文明社会。

引进与实施 篇2

一、引进原则

严格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考核的办法,面向社会公开引进优秀人才。

二、引进专业人才计划

赤峰宝山医院本次公开引进专业人才34名。具体职位及条件详见《20XX年赤峰宝山医院引进专业人才职位计划表》。

三、引进范围、条件

(一)赤峰市内凡符合职位条件的人员均可报名。

(二)引进专业人才条件

1、临床医生

全日制本科或以上学历,医师或以上职称,且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工作三年以上。

全日制专科或以上学历,主治医师或以上职称,且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工作五年以上。

全日制研究生学历符合专业条件及全日制本科学历的临床药学和应用物理专业人员经考核合格可以直接聘用。

2、财务审计人员

全日制专科及以上学历,财务管理、会计学专业毕业并有从业资格,从事成本核算工作五年以上者优先。

(三)下列人员不得报考

1、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和曾被辞退或开除公职的人员;

2、在各级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中被认定有作弊行为且不得报考的人员;

3、20XX年及以后毕业的普通高校全日制教育的在读大学生、研究生;

4、现役军人、试用期未满的事业单位新录用人员;

5、应聘到岗位后构成回避关系的人员;

6、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应聘的人员。

四、发布引进专业人才公告

本次引进专业人才实施方案公开在《赤峰市人事考试信息网》、《元宝山新闻网》、《元宝山专刊》发布。

五、报名及资格审查

(一)报名时间:20XX年8月19日至8月23日。上午08:30-12:00,下午14:30-17:00.

(二)报名地点:元宝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监察大厅(平庄北环地税局对过)。

(三)报名时应携带的材料:本人二代身份证、户口本、学历证书、专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职务证书、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打印的学历认证报告,大一寸近期免冠蓝底彩色照片1张;同时需提供在《元宝山新闻网》下载打印的A4纸张格式《元宝山区招聘事业编制工作人员报名表》,内容填写完整,按要求贴好照片,每人只能报名一个岗位。携带的各类证件需提供原件及复印件。

(四)报名收费:报名人员需交报名20元、考核费50元。

(五)资格初审。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纪检监察部门、卫生局、赤峰宝山医院根据报名条件对所有报名人员学历、年龄、户籍和其他相关信息及资格条件进行审查,不符合条件人员不予报名。

六、专业技能及工作业绩评定

临床医生、财务和核算人员采取考核形式引进。临床医生根据不同专业考核其问诊、查体、诊断、治疗方案制定、沟通、医疗文件书写等内容。财务和核算人员考核财务、核算、审计专业知识。考核工作由区人社部门牵头组织,区纪检部门、区卫生局、赤峰宝山医院共同参与。具体评定办法另行制定,评定时间请于20XX年9月25日至9月26日登录《元宝山新闻网》查询。

七、体检、考核

对于经专业评定合格人员重新学历认证后,按要求进行体检和考核。体检项目和标准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等有关规定执行;考核重点考核其学习态度、现实表现、社会道德、有无违法违纪行为等,同时进一步核实其他资格条件。体检标准及其他相关事宜另行通知。

八、录用、待遇

体检、考核情况及录取结果在《元宝山新闻网》公示7天,公示期满后无异议者,办理聘用手续。

新聘用人员实行聘用制管理,享受事业人员待遇,试用期一年,期间考核不合格者取消聘用资格。

九、组织领导

为了加强对招聘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招聘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白向东(区政府副区长)

副组长:刘明珠(区政府副区长)

成 员:张宏伟(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人社局局长)

孙广珍(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委办主任)

刘玉柱(区纪检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

张殿云(区发改局局长)

李亚平(区卫生局局长)

王 凯(区人社局副局长)

罗俊祥(赤峰宝山医院院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元宝山区人社局,具体负责招考工作。

十、纪律监督

引进与实施 篇3

黑龙江垦区作为全国农业现代化排头兵,有效承担起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任。近年来,总局党委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人才强垦”战略作为加快垦区发展的核心战略,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的发展,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成长环境逐步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人才推动垦区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垦区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同本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垦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人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紧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和灵活,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效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投入还远远不够,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等。人才创造活力还没有充分涌流;企业在人才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发挥明显不够等。目前,垦区面临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未来十几年,是垦区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实施“三步走”战略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关键时期。垦区要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加强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按照垦“十二五”规划重点提出的“两次倍增”目标,着力建设“三大主体功能区”,加快构建“三大绿色体系”,努力实现“七项重点突破”,全力实施“三个垦区”和“三步走”百年垦区发展战略。为此,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垦”战略,加快实施“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垦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振兴之魂,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吸引更多的人才到黑龙江垦区发展、更多的创新成果到垦区转化,使垦区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

2实施“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的具体构想

人才优先,引领发展。当前,要把服务垦区经济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确立在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中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以人才优先引领垦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1实施现代农业人才引进工程

加强现代农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创业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在推动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把垦区造成中国现代农业人才高地。2016~2020年,要围绕现代农业重大工程、重点产业、重大项目,每年可柔性引进农业领域院士,农垦总局可给予一次性资助50万元(视同政府奖金);对引进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农垦总局可以给予一次性科研项目资助经费;对纳入引进计划的硕士研究生,引进单位可视情况给予3~5万元的安家补助费。

2.2实施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

以现代农业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为对象,依托国内优质人才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制定专门培训方案,整合国内一流师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企业战略规划、资本运营、自主创新、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管理等方面能力和素质培训,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球眼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经营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训费用由总局给予50%补贴,其余由参训人员单位自行承担。

2.3实施现代农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工程

按照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遴选一批45周岁以下、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从事农业科研和生产5年以上的中青年农业科技人才或农业重点学科后备带头人,选派到国内相关对口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为期1年的在职研修和专业深造,实施“一带一”、“导师制”传帮带,培养一批现代农业科技后备领军人才。自2016年起,每年选派不少于50名,到2020年共选派200名。对研修深造后回原岗位工作并承担科研课题的人员,除执行现有政策外,由农垦总局给予每人一次性科研启动经费10万元。同时要重点支持垦区实施“走出去”战略,在“走出去”体系建设上,由国内运营向国际化运营转变,加快建立与“走出去”相适应、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培训体系,着力培养国际贸易、金融、经管、外语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每年定期组织优秀农业科技专家赴中俄、中朝、古巴、乌克兰、蒙古等域外农场开展农业指导、人员培训、技术咨询等,为“域外垦区”建设提供重要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2.4实施现代农业急短缺人才培养工程

针对垦区基层和农业生产一线急需的农学、植保、园林、园艺、农机、农田水利、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等专业人才短缺实际,以农牧场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为对象,依托省内部分农业院校,打破传统招生和培养模式,采取基层单位选拔推荐、提前签订就业协议、院校纳入招生计划、专业课程按需设计、院校单位联合培养、毕业按协定定向就业的方式,开展为期3年的学历教育,培养一批基层单位留得住、用得上、能发挥作用的农业基础人才。对取得毕业证书并回原推荐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按照《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意见》(财教[2012]376号)规定,给予免除学费。推荐单位与毕业生签订不低于2年劳动合同,并确保聘期内安置到技术员岗位就业。2年合同期内,可按照“三支一扶”毕业生补助标准给予生活补贴,期满后按照用人单位相关规定参与所在单位岗位聘任的平等竞争。针对农垦管理局及以下农业科研院所(站)农业科技人才短缺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发农业服务类公益岗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农业相关专业人才,从事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咨询、科普服务、技术指导、扶贫开发等农业公共服务工作。具体岗位开发、人员招聘与管理、工资待遇等按《黑龙江省公益性岗位开发与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2.5实施农牧场致富带头人培养计划

依托省内有关高校、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以农牧场乡土人才、致富能手、农产品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有发展潜能的种植、养殖大户等创业致富能人为对象,免费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和创业培训,培养一批善于经营管理、敢于创业、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和新型农场职工。对实施培训的单位和机构,按照培训时间、培训成本、难易程度给予每人150~300元的培训补贴。

2.6实施现代农业人才创业引领计划

鼓励和支持农业人才创办农业生产、加工、服务企业,对在垦区重点产业园区内创办农业企业的,给予一定数额的小额担保贷款或其他形式的小额贴息支持或专项资金技持;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在园区内实现产业化,自企业生产经营之日起可以按财政实得部分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扶持农垦9个管理局设立小额贷款担保中心,畅通创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渠道。支持开展百场万人创业计划,2016~2020年,每年培训创业人员不少于2000人,创业成功率不低于50%,创业培训资金可由农垦总局失业保险金支付,到2020年底,实现垦区整体进入省级创业型试点城市目标。

2.7开辟现代农业人才选拔任用绿色通道

坚持人才到基层成长,干部在一线选拔的原则,创新农业领域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注重面向下级机关和基层单位选调有从事农业工作经历的优秀人才到各级党政机关工作,开辟优秀农业人才脱颖而出的绿色通道。各级各单位涉农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可采用面试与考核相结合,以素质能力和实际业绩考核为主的原则,择优选聘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农业人才。

2.8实施现代农业“专家团”服务援助计划

针对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对高层次农业专业人才的需求,从农垦总局、管理局机关、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及国有企业,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年龄在45周岁以下,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副处级以上(含副处级后备)行政职务的农业相关专业组成的“专家团”,到各农场挂任农业科技副职,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新技术试验示范、新品种推广应用、生产指导及咨询服务等。

2.9加大现代农业重点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和服务力度

对垦区现代农业重点产业园区,在就业资金分配上给予倾斜;每年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拔优秀中青年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外发达地区开展学习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开阔视野思路,推动交流合作;围绕园区重大工程建设、重大产业发展、重点基础性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需求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训一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到园区创办企业;开辟园区事业单位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采取直接面试、考核、签订协议的方式,经省人社部门审核批准后,按有关规定办理聘用手续。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建立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站),为园区内企业和个人提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人事代理、人事人才、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等服务。

2.10建立现代农业人才远程培训平台

“互联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和远程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应着眼于构建现代农业人才综合教育培训体系和提升农业科技人才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确立互联网思维理念、抓好学习资源建设、夯实技术基础,创新合作运行模式,按照“统一构建、公益服务、资源共享、服务垦区”的原则,建设集培训项目推广、视频培训课程点播、网上在线学习、科技成果交流、专家远程咨询服务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人力资源远程服务平台,全面提高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人才综合素质。(022)

摘要:农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承担国家使命而建立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农业对外合作是排头兵,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多年来,黑龙江垦区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成为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现阶段,黑龙江垦区的首要任务是切实发挥我们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骨干引领作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经济发展,人才先行。对当前黑龙江垦区实施“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提出了初步构想和建议。

伊吾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办法 篇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积极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行高起点的人才奖励政策,加大引才、留才、育才和用才力度,补齐我县人才引进的短板,为伊吾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依据国家、自治区、市委有关政策,结合伊吾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理顺政府、市场、社会、用人主体的功能定位,厘清各部门职能职责。人才引进工作在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各成员单位协调配合,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会同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用人单位是人才引进和使用的主体,负责提出人才需求、推荐拟引进人选、建设工作平台、安排岗位职务、落实相关政策等具体工作。

第三条

聚焦用人主体和人才需求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放权、松绑,减少过度的行政干预,加强市场化的服务保障,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大兴识才 1

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充分激发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第四条

放眼长远发展需要,强化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相统一、“高精尖缺”导向与基层导向相协调、引才与育才用才相衔接,各领域各类型人才相统筹,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真正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创造良好环境。

第五条

遵循市场经济和人才发展规律,按照“双向选择、按需引进、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方针,坚持政府支持鼓励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第六条

引进的人才必须符合以下基本条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政治坚定,具备与工作岗位相匹配的科研学术水平和工作技能,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身体健康,愿意长期扎根服务伊吾。

第二章 引进对象

第七条 本办法所称的引进人才是指围绕伊吾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重点引进的各领域紧缺急需的各类“高精尖缺”人才,主要包括:

(一)中、高层次人才

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2、国家级重点学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学术带头人,国家“千人计划”人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伊吾县紧缺急需专业技术人员;

3、省(自治区)部级特聘专家(教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持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技术改造、科技成果一等奖以上人员,拥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专利、发明或技术等并与伊吾县重点产业建设关系紧密的紧缺急需专业技术人员;

4、具有全日制博士学位或正高级以上职称,自愿长期扎根服务伊吾经济社会发展的紧缺急需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

5、具有全日制硕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自愿长期扎根服务伊吾经济社会发展的紧缺急需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

(二)紧缺实用人才

6、国家“211”重点院校毕业,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学位,需要重点引进的紧缺实用人才;

7、对口援伊市(县)已退休,65周岁以下,身体健康,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在工业经济、城建规划、文化教育、卫生医疗、农林牧业等领域具有较高专业水平,自愿在伊吾工作两年以上,能够为伊吾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传帮带”作用的专业技术人才或学术领域带头人;

8、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技术 3

等级或高级技师职称,有一技之长或特殊才能,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伊吾县紧缺急需专业技术人才;

9、通过县委人才办组织招录的一般性紧缺实用人才。

第三章 激励政策

第八条 薪酬及住房保障 引进的各层次人才除与本县在职的同等条件工作人员享受同样的待遇外,按人才类别给予补贴,并按规定享受相关待遇,标准如下:

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按协议分补贴200万元;在伊吾县或哈密市区提供不少于150平方米的住房一套,配置20万元交通工具一辆,聘用合同或服务协议期满5年,住房和交通工具归个人所有,并办理相关产权手续;月工资参照本县同等条件、相同级别待遇套算;

2、国家级重点学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学术带头人,国家“千人计划”人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县域紧缺急需专业技术人员,按协议分补贴100万元;在伊吾县或哈密市区提供不少于150平方米的住房一套,配置15万元交通工具一辆,聘用合同或服务期满8年,住房和交通工具归个人所有,并办理相关产权手续;月工资参照本县同等条件、相同级别待遇套算;

3、省(自治区)部级特聘专家(教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持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技术改造、科技成果一等奖以上人员,拥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专利、发明或技术等并与伊吾县重点产业建设关系紧密的紧缺急需专业技术人员,按协议分补贴60万元;在伊吾县或哈密市区提供不少于150平方米的住房一套,配置10万元交通工具一辆,聘用合同或服务协议期满8年,住房和交通工具归个人所有,并办理相关产权手续;月工资参照本县同等条件、相同级别待遇套算,另核发4000元-5000元/月生活津贴;

4、具有全日制博士学位或正高级以上职称,自愿长期扎根服务伊吾经济社会发展的紧缺急需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按协议分补贴30万元;在伊吾县或哈密市区提供不少于120平方米的住房一套,配置10万元交通工具一辆,聘用合同或服务协议期满10年,住房和交通工具归个人所有,并办理相关产权手续;月工资参照本县同等条件、相同级别待遇套算,另核发3000元-4000元/月生活津贴;

5、具有全日制硕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自愿长期扎根服务伊吾经济社会发展的紧缺急需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按协议分补贴15万元;在伊吾县或哈密市区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的住房一套,配置10万元交通工具一辆,聘用合同或服务协议期满10年,住房和交通工具归个人所有,并办理相 5

关产权手续;月工资参照本县同等条件、相同级别待遇套算,另核发2000元-3000元/月生活津贴;

6、国家“211”重点院校毕业,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学位,需要重点引进的紧缺实用人才,在伊吾工作期间免费提供60平方米左右人才公寓房一套,免费使用期限5年;聘用单位报销每年往返探亲交通费用;月工资按照聘用岗位参照本县同等条件、相同级别待遇核算,并享受同等绩效奖、精神文明奖、平安奖等补贴待遇;聘用合同或服务协议期满5年,按照签订协议分补贴6万元;

7、对口援伊市(县)已退休,65周岁以下,身体健康,具有高级以上职称,在工业经济、城建规划、文化教育、卫生医疗、农林牧业等领域具有较高专业水平,自愿在伊吾工作两年以上,能够为伊吾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传帮带”作用的专业技术人才或学术领域带头人,在伊吾工作期间免费提供干部公寓统一食宿,聘用单位统一购买人身意外保险,报销每年往返探亲交通费用,按协议每补贴6万元,另核发3000元-4000元/月生活津贴。

8、通过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引进的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技术等级或高级技师职称,有一技之长或特殊才能,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伊吾县紧缺急需专业技术人才,在伊吾工作期间免费提供60平方米左右人才公 6

寓房一套,免费使用期限10年;月工资按照聘用岗位参照本县同等条件、相同级别待遇核算,并享受同等绩效奖、精神文明奖、平安奖等补贴待遇。

9、通过县委人才办组织招录的一般性紧缺实用人才,月工资按照聘用岗位参照本县同等条件、相同级别待遇核算,并享受同等绩效奖、精神文明奖、平安奖等补贴待遇。

第九条 专项编制保障。为满足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立引进人才专项编制库。“十三五”期间,每年明确一定数量的专项事业编制,专门用于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引进的全日制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紧缺人才可直接入编;引进的国家“211”重点院校毕业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学位,需要重点引进的紧缺实用人才,通过参加市级以上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根据用人单位空编情况入编;通过县紧缺人才招录的一般性紧缺实用人才,纳入县财政自养编制。

第十条 家属子女就业、就学保障。对引进的中、高层次人才的随调配偶,其工作安排列入县政策性安置,由组织人事部门原则上按照其原工作单位性质和所从事专业岗位进行对口安置,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接收。其他人才的随调配偶,由县人社局会同引进单位积极协助推荐就业,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配合;其配偶、子女从事“三产”经营活动,可享受有关手续办理的“绿色通道”;其随迁父母、配偶、子女,准予在县域内任 7

何地点入户,其子女转入本县中、小学或幼儿园,享受教育优惠政策。

第十一条

医疗体检及疗休养保障。为保障引进人才身体健康,由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体检和疗休养事项。

1、凡由伊吾县引进的紧缺人才,在本县长期参加工作的,每年安排在市域内免费体检一次。体检时间和地点的安排,由县委人才办届时通知。

2、凡参加工作满3年及以上的中、高层次引进人才可安排参加疗休养。疗休养原则上为两年一次,每次15天-30天,费用总额控制在8000元/人以内,超出的费用自理。两年内均不能参与者作自动放弃。不得安排出境(含港、澳、台地区)疗休养。

第十二条 职称评聘保障。在经济建设、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创造或革新、高新技术成果引进转化和推广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无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不受学历、资历等条件限制,可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已经具有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上述人员,优先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做出突出贡献的,可予高聘,也可破格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引进人员录用到事业单位,按相关政策规定,博士研究生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满一年,经考核合格,定职为副高级职称,符合正高级评审条件的,8

优先申报;硕士研究生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满一年,经考核合格的,定职为中级职称,符合副高级评审条件的,优先申报;通过县紧缺人才招录的一般性紧缺实用人才的专业技术职称申报,按照上级部门具体规定和个人具体工作情况执行。

第十三条

职级待遇保障。引进人员一经录用,办理单位相应手续,享受国家规定的在职人员工资、津贴、福利、保险等各项待遇;原担任行政职务的,给予安排相应的职务,享受原职级规定的政治、生活待遇;引进后可以竞聘上一级领导职务或担任行政管理部门的经济顾问或咨询专家,可以担任重点工程、新兴产业等单位和项目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经营管理职务。按照《新录用公务员任职定级规定》(中组发【2008】20号)文件规定,引进人员通过公务员考试录用到行政单位,试用期满三十日内,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任命为主任科员;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任命为副主任科员;大学本科毕业生,任命为科员。同时,其人才引进的补贴政策不再继续享受。

第十四条

社会保险。引进的各类人才,用人单位凭《伊吾县人才引进资格认定表》办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缴存手续。

第十五条

贡献奖励。引进的各类人才,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或特殊贡献的,经考核认定,给予10万元以上奖励。

第四章 鼓励企业引进人才

第十六条 企业重点引进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和高技能实用人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伊吾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能源、电子信息、建材化工、装备制造、物流商贸、环境保护、节能减排、金融证券、旅游文化等方面的优秀人才;

2、具有3年以上世界500强或国内500强企业经营管理经历的高层次人才;规模以上企业担任副总以上职务的高级职业经理人;

3、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或拥有技术含量高、市场开发前景广的专利、专有技术的人才;

4、带资金、带技术来伊吾领办、合办、创办科技型企业或以专利、发明、技术入股等形式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有较大市场潜力和较好经济效益的创新创业人才;

第十七条 企业引进的人才,其薪酬、住房等待遇,由企业自主确定。

第十八条 政府对企业引进的上述人才,优先解决好其随迁配偶来伊吾就业、未成年子女入学等问题;对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或引才引智工作较好的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五章 柔性引进人才管理

第十九条

本办法所称柔性引进人才,是指打破地域、户籍、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人才流动中的刚性制约,在不改变人才与原单位关系(不迁户口、不转人事关系)的前提下的人才流动方式。

第二十条

柔性引进人才本着“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原则,引进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但不办理人事关系转移手续,以借调、短期聘用、兼职、定期服务、项目合作、讲学、咨询、科研,以及来地区范围内担任技术顾问、参与技术合作、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或领办、创办、兴办、联办各种企业等多种方式引进各类人才。

第二十一条

以柔性引进方式来伊吾工作的各类人才,由用人单位持双方签订的合同或协议文本及柔性引进人才的身份证明、学历证明、专业技术资格证明等相关材料,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办《伊吾县引进人才工作证》。

第二十二条

柔性引进人才凭《伊吾县引进人才工作证》,可享受以下待遇:

1、参加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参与伊吾组织的各种评比、表彰活动,并在申请科研经费资助、购买商品房、子女入学、人才选拔、培养、流动等方面享受伊吾同类人 11

员同等待遇;

2、柔性引进人才的工资报酬由用人单位和本人协商确定;

3、可按照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的有关规定,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4、有其他特殊要求的,可协调解决。

第六章 保障与服务

第二十三条 引进人才工作由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各单位引进人才需向地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对引进人才进行评价认定,报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由县委、政府确认,并明确享受相应的政策待遇。引进的优秀人才同时具有学历和职称的,只享受其中一项政策待遇。县委人才办负责人才引进工作的牵头协调,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编制人才引进规划,发布人才引进目录,抓好引才评审、政策兑现和评比表彰等工作。

第二十四条 县财政局负责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的安排及监督管理。专项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主要用途包括:支付引进人才的各项补贴、奖励及落实有关待遇所需的经费;支付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开发、管理、服务所需的工作经费等。

第二十五条 需要通过办理人事关系转移手续来伊吾各领域工作的紧缺急需人才,由用人单位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审核内容包括:引进理由、引进条件、需解决的事项等),分别报县委组织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查并征求分管领导意见后,报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同意,按人事管理权限为引进人才办理聘用或调入手续。按照引进人才单位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协议,协议期限不少于五年。在协议执行期间,实行目标管理,由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会同用人单位实施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兑现津贴。对于柔性引进的人才,由用人单位自行确定其兑现方式。

第二十六条 邀请市级以上行业内专家,对引进人才进行评定,对申报项目进行评估,对创新团队进行评价,对产业方向、市场前景、技术趋向进行评审;建立中、高层次人才动态管理机制,实行人才跟踪考核和退出淘汰制度。

第二十七条 广开引才渠道,全员参与引才工作。县直各部门单位、企业、群团组织等用人单位可根据专业需求和本单位实际需要设置人才引进岗位,广开引才渠道,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通过中介机构物色人才,或通过已有人才进行举荐等方式,多渠道引进人才。对人才引进工作成效明显、引进人才发挥作用突出的单位,视情况从引进人才专项资金中安排资 13

金给予扶持或奖励。凡经审核确认引进的人才,在工作三个月内,由县委、政府颁发《伊吾县人才引进资格证书》,并实行年审制度,凭证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第二十八条 引进的人才,在协议执行期间若提出终止协议,必须提前一个月向用人单位递交书面申请,经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报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按有关规定办理解除协议等手续。

第二十九条 凡享受了住房和补贴的引进人才,在协议执行期内因个人原因要求解除协议的,须退回已享受的住房和补贴。

第三十条 引进人才个人及相关单位应如实提供相关证件和材料,如弄虚作假,将追究其本人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十一条 引进的人才因来伊吾工作而在原单位辞退、离职的,根据其本人要求和用人单位意见,经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查可连续计算工龄,并承认其原有身份、职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和工资待遇等。

第三十二条 对于采取调动、兼职、挂职、讲学、从事科研活动和技术合作、专利(技术与资金)入股、投资兴办企业、担任技术顾问或咨询专家等形式,来伊吾服务的“柔性引进人才”,必须签订服务协议。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引进人才应控制在编制范围内,个别岗位急需的人才,报请编制部门同意后,可暂作超编引进,再限期消化。用编事项报县委编委会审批。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县委人才办负责解释。

引进与实施 篇5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于1947年,为一个非政府的国际科技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最具权威的国际标准制定、修订组织。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 176)耗时10年制定出来,并于1987年推出的全世界第一套也是目前惟一的一套关于质量管理的国际标准。它汇集了西方发达国家质量管理专家的智慧和众多成功企业的经验。该标准可帮助组织实施并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体系通用的要求或指南。它的科学性、适用性已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并被100多个国家、地区采用,广泛应用于工业、经济和政府的管理领域。2000版是其最新版本。该系列标准与过去标准之间有了较大的改动,将服务业的内容进行了较好的融合,更好地应用于各种类型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ISO 9000族标准不仅被企业广泛采用,而且也被政府机关、学校、医院、图书馆等组织所采用,成为适用于各个行业和各种组织内部质量管理的重要工具。

1图书馆与ISO 9000标准

1.1国内外图书馆进行ISO 9000认证的现状

图书馆引入ISO 9000认证最早源于英美等发达国家,像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借鉴ISO 9000族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并予以实践。英国有40%左右的图书馆通过了ISO9000认证。匈牙利的国家技术信息中心和图书馆、荷兰的Delft大学图书馆、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图书馆、比利时以及美国的部分大学图书馆,已获得了ISO 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认证。英国标准学会(BSI)还根据ISO 9000系列标准的原理,制定了《教育和培训领域的管理体系指南》,供大学、学院或培训中心等教育机构建立质量体系时参考。

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和内地的部分图书馆也积极推进了ISO 9000认证。台北市立图书馆和香港中央图书馆都相继进行了ISO 9000标准的认证工作。2004年8月,海南大学图书馆以“面对挑战、开拓创新”为主题,正式启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并于2005年7月19日通过了ISO 9000认证。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大连海事大学图书馆、集美大学航海学院、青岛海事大学图书馆也与其所属学校一起通过了ISO 9000认证,以此完善现有的图书馆管理体系,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从而提高图书馆整体办馆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图书馆实施ISO 9000质量体系的必要性

1.2.1实施ISO 9000是全面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明确工作目标、强化质量管理的手段

图书馆是信息集散地,是人民的终生学校,要想更好地发挥重要作用,在激烈的信息竞争中争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就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提供优质服务。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运行和监督机制,没有先进的服务理念、模式以及科学的服务质量管理方法,就无法保证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及其可持续发展。ISO 9000族标准的理论、依据以及基本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质量管理,它可以为图书馆提供可资借鉴的质量管理理念与模式。

图书馆引入实施ISO 9000标准,将可在图书馆实现人人有专责,事事有标准,行为有记录,奖罚有依据,这无疑将大大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从而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读者满意率提供保障。

1.2.2实施ISO 9000标准可以降低读者投诉率,提高读者的满意率

当前绝大多数的图书馆设有读者意见箱(电子邮箱)或是投拆点,而图书馆往往是就某一投诉进行处理,采用一些规章制度减少读者的各种投拆。如果引入ISO 9000标准,这个质量管理体系中的PDCA循环模式,对图书馆真正改进自身的服务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它把很多操作标准化、文件化,对读者服务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尽早将可能产生的服务缺陷控制在萌芽状态,减少差错,从而提高读者满意率。

1.3图书馆实施ISO 9000质量体系的可行性

ISO 9000标准之所以被广泛推行,不仅在于它高度总结和提炼了世界各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理论的精华,统一了质量管理原理、方法和程序,更在于它的通用性。首先,它不受行业和产品的限制,对各行业均有兼容的实用价值。ISO 9001标准的引言明确指出:“标准是通用的,不是专门为某一具体工业行业或经济部门而制定的。质量体系的设计和实施会受到组织变化的需要、其特定的目的、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及所涉及的过程和具体实践的影响。”其次,ISO 9000标准在本质上是一种管理理念、一种思想,它的三种质量保证模式所规定的20种要素只是通用性的质量要求,并不是描述某一具体组织如何实施这些要素。因此,ISO 9000标准适用于图书馆行业。

ISO 9000标准的核心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即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明确了组织与顾客的关系是依存关系,一个组织倘若没有了“顾客”,也就失去了服务的对象,组织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关注顾客,也是关注组织自己,两者是辩证的统一。图书馆推行的“读者第一”的服务思想内涵与ISO 9000质量标准的核心宗旨是一致的。图书馆的顾客就是读者,图书馆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读者的期望和要求开展的,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核心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ISO 9000标准适用于图书馆。

ISO 9000标准是强调过程控制的质量管理,是以预防为主的质量管理,是不断改进的质量管理。它要求以满足顾客和其他受益者的质量要求为目标,通过建立具有很强约束力的文件化质量体系使各项质量活动及影响质量的全部因素都处于严格的受控状态,并通过不间断的质量体系审核和管理评审,力求不断改进和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确保预期目标得以实现。因此,包括图书馆在内的任何一个组织都可以按照ISO 9000标准所要求的这几个方面进行管理。

2建立符合ISO 9000标准要求的图书馆管理质量体系的步骤

2.1建立组织机构,认真策划、编制体系文件

制定工作计划,首先必须建立一个高效、精干的贯彻标准的班子。这个班子中既要有图书馆专业人员,也要有贯彻标准工作的专家,这样才能为质量体系文件的制定及落实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质量体系文件是审核的依据、质量改进的保障及培训全体员工的教材。它是描述质量体系的一整套文件,它给出了“最好的、最实际的”达到质量目标的方法。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通常应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工作指导书、表格、质量计划、规范、外来文件和记录。当然,这些文件的详略程度取决于组织的规模、类型以及过程的复杂程度、人员的能力等。《质量手册》是质量体系中纲领性文件,是根据已制定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适用的标准来描述质量体系。图书馆要建立并保持实施一个有效的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就必须制定明确的、具体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具体内容要反映本身组织特点,也要充分考虑图书馆发展背景、发展规模、人文因素等,同时还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把一些可预见的变化因素考虑进去,并使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2.2全员培训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全体馆员的参与和支持,从而达到全员协助图书馆绩效改进的目标。由管理者代表负责对全体馆员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是ISO 9000标准和本馆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质量手册,以及与各个部门有关的程序文件,与各个岗位有关的作业指导书,包括要使用的记录,以便让全体馆员都懂得ISO 9000标准,提高质量意识,了解图书馆的质量管理体系,理解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尤其是让每个人都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相关性和重要性,确保为实现质量目标做出贡献。强化馆员培训,一方面可以增强图书馆的竞争力,实现图书馆制定的目标;另一方面将馆员个人的发展目标与图书馆发展的目标统一起来,可以满足馆员自我发展的需要,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和热情,增强图书馆与馆员之间的凝聚力。

2.3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与工作改进

在质量体系的运行阶段,必须要求质量管理体系内相关部门和各级人员全部参与,对质量目标进行分解且与岗位职责相结合。在体系运行中,通过内部质量审核和评审来检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有效性和协调性,同时对质量管理体系暴露出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和纠正措施,以达到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在实施的过程中保持记录,以提供符合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这样,质量体系的执行、运行情况就可以通过检查质量记录来进行控制。

质量体系的全过程是一个按照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纠正处理(Act)进行PDCA闭环管理。各个质量管理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没有各个小质量管理环的高质量就没有质量体系的高质量运行。在质量体系运行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检查中发现的这些问题将以记录的形式通知有关责任人,提出限制时间必须予以纠正的要求,并有专人检查纠正的情况,无故不纠正者,将会受到一定的惩罚。因此,图书馆实施ISO 9000质量体系后,将会大大提高管理水平,进而通过不断改进满足读者不断更新的信息要求,确保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3建立符合ISO 9000标准要求的图书馆服务质量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3.1读者满意度是衡量体系运行质量的重要参考

图书馆的工作不仅仅是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也不仅仅是看图书馆工作采用的服务手段如何先进或所能提供的信息量有多少,而是把满足读者的要求看做最高标准。在质量管理中,必须以读者为关注焦点,因为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读者的满意度,不仅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

3.2提高认识,强化培训

在图书馆引入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新时期图书馆发展与时俱进的迫切需要,是提高管理水平和读者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要求图书馆全体人员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强化培训内容,并在实践中按标准的要求进行工作,为确保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创造有利条件。

4结语

ISO 9000标准是全世界质量科学和管理技术的精华,虽然ISO 9000质量管理在图书馆界的应用还处于积累经验阶段,但它自身的先进和理念带来的活力对图书馆质量管理,提高读者满意率,实现图书馆业务现代化、管理现代化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图书馆引进实施ISO 9000标准是构筑现代化图书馆质量管理的新方式,对ISO 9000标准体系的认证将有利于图书馆持续、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颖.高校图书馆引入ISO 9000质量管理的可行性研究[J].科技信息,2010(16) :353

[2] 薛晓军.引入ISO 9000标准提高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水平[J].山西科技,2006(4) :19-20,23

[3] 宋其玉.ISO 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 刘康宁、王杨.国家图书馆采用ISO 9000标准可行性分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1) :23-27

引进与实施 篇6

集聚科技创业创新人才,激励各类人才创业创新,是南京市面向未来的一个基本政策。围绕贯彻落实基本政策,2011 年下半年,南京市正式开始实施“321 人才引进计划”:计划在5 年时间里,大力引进3000 名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重点培养200 名科技创业家,加快集聚100 名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1]。在计划已经实施的3 年多时间里,通过对高层次领军型创业人才的引进,极大程度地推动了南京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1 “321 人才引进计划”实施现状

到目前为止,南京市“321 人才计划”(以下简称“321 计划”)已经实施4 年多,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到2014 年中期审核之时,南京市已有1620 家“321 计划”初创企业,累计资产规模超过58 亿元,其中超千万的70 多家,累计实现就业1.77 万人,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此外,在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321 计划”卓有成效的。截至2015 年9 月,南京市全市已有国家千人计划258 人,其中创新类227 人,创业类31 人,全市的引才环境和创业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2 “321 人才引进计划”的成效

2.1 部分产业集聚雏形已经形成

科技型初创企业集聚能够形成复杂的网络叠加效应,有利于拓宽企业获取创新资源的渠道,进而提升集群企业的竞争能力。南京市各区依据本区域内的园区和孵化器等平台结构和特色,引进产业链相互融合的“321 计划”企业,从而形成了区域内的主导产业特色和产业集聚雏形。

2.2 成功引进了众多国内外优秀创业人才

依靠优越的交通区位、创业平台和配套服务,南京市已经成功吸引了国内外近3000 名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和著名企业的人才落户,显著提升了人才储备厚度和未来发展潜力,同时也为后续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2.3 出现了一批具备行业竞争力的企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扶持,当前南京市的电子信息、智能电网与电力自动化、节能环保、生物和医药、新材料、软件和服务外包等重点新兴产业领域及具有创新商业模式的高端现代服务业的部分“321 计划”企业已经在行业中颇具竞争力,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等指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2.4 孵化器、科创中心等平台优势逐渐形成

为落实南京市“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制度先试、园区先行”的关键举措,在长期的“321 计划”人才引进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孵化器、科创中心等创业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建设了一批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业特别社区”等创新创业载体,有效地发挥了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作用,市内的创业载体优势逐渐形成。

2.5 扶持体系逐步健全

优惠的扶持政策和优良的配套服务是留住人才和让人才专注于创业的重要举措。在长期服务于创业人才工作中,各区依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特征,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拨付扶持资金的比例和程序,同时通过委派专门人员与“321 计划”企业对接、发放住房补贴等方式持续提升配套服务的质量。逐步建立和健全了扶持体系,为高层次人才的创业提供了较好的支撑。

3 “321 人才引进计划”的主要不足

3.1 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往往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抗风险能力较差,而产业集聚可以为企业带来技术研发、人才吸引、市场拓展等方面的资源和优势。由于全市各区人才引进工作各自为伍,因而出现了各区的产业特色重叠的局面。创新资源的离散分布以及系统发展的集聚体系的缺失,难以充分发挥企业集聚的作用,制约了企业的发展[2]。

3.2 企业考核力度不足

当前“321 计划”对于引进人才的界定多数是以学历和资历为主要评价标准,没有建立起量化的人才测评指标体系[3]。同时在人才申报工作结束之后,并未定期运用量化的企业经营指标体系,对落户人才和企业进行持续跟踪评价,不能形成持续的制约和激励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人才计划作用的发挥。

3.3 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当前尚未建立起银行、民间资本参股地方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等多种金融机构主体充分参与的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因而导致众多“321 计划”企业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壮大[4]。

3.4 引进人才高校多企业少

从当前“321 计划”人才的来源和构成来看,存在着渠道狭窄、国内多国外少、高校多企业少的问题。在人才引进的渠道方面,很多人才的引进是通过政府人员和创业人才对其社会关系网搜寻而来,因而导致大部分人才都是在国内学习和工作,而国外高层次人才较少。同时,由于“321 计划”本身特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人才纷纷依靠自己的科研成果来申请“321 计划”,来自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创业人才相对较多,但从其他方面调研信息来看,此类人才由于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所创立的企业的经营成果并不显著。

3.5 协助人才招聘和培训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合适的人才的作用非常重要和明显[5]。由于入围“321 计划”企业大都是生产和提供市场上仍未出现的、具有较高科技水平的技术和产品,同时受相对于南京市主城区的区位劣势和产业集聚尚未形成等因素的影响,当前众多“321 计划”企业面临着较大的人才招聘和培训问题。尤其是如一些电子信息技术企业,由于对人才的专业性和基础技能的要求较高,因而迟迟无法招聘到和培养适合企业和相关工作的人才。

4 “321 人才引进计划”的优化对策

4.1 制度建设方面

4.1.1 人才的引进形式

南京市“321 计划”企业有初创型和嫁接型2 种形式,相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说,嫁接型的企业由于能够充分利用母公司在公司运营管理、市场拓展、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其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雇佣人员、购买设备等方面的成本支出,能够更容易实现快速盈利和获得成功。因此在“321 计划”人才工作中,要充分识别和挖掘本地企业的优势和需求,政府牵头搭建桥梁,促进高层次人才更多地以嫁接形式来南京创业。

4.1.2 引进人才的综合考评

联合企业管理等行业专家和社会服务机构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考评体系,在引进人才过程中及正式的评审过程中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及创业管理能力进行一个客观的综合考评,比如其创业激情、团队意识,心理素质,道德修养等。

4.1.3 人才的后期考核

当前南京市“321 计划”更加侧重于考查项目产品的核心技术水平和人才的基本条件等方面,对于落户后企业的经营行为和经营活动则没有进行持续的考核。政府应当联合第三方机构等安排制定相关的考核体系和指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经营绩效进行持续的考核和交流,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4.2 产业布局方面

4.2.1 强化规划的引导和管控作用

坚持科学编制规划和严格执行规划并重,更好地发挥规划的引导和管控作用。一是要高起点、高标准编制规划,制定兼具前瞻性和操作性的发展规划,为产业集聚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确保规划的权威性,把规划执行情况作为科学发展考核的重要内容,最大程度上发挥产业集聚所带来的积极作用。

4.2.2 合理的产业布局指挥

南京市各区之间的经济水平和人才政策扶持能力方面具有较大差距,因而在承接人才方面的能力和吸引各不相同。针对此,应由市政府牵头,在全市形成一个稳定的人才联动机制,即各区引进和申报“321计划”人才后,根据企业产品属性,协同安排企业落户至该产业初步集聚的区域,并建立良好的利益分配机制,从而使得企业和政府等多方获益。

4.3 配套服务方面

4.3.1 完善对创业人才的培训、决策咨询等服务

政府应着力给“321 计划”人才提供培训、决策咨询等服务,提升其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如聘请科技创业家及优秀的企业家作为创业咨询导师,成立专业权威服务机构为人才提供专业化的创业培训与服务,全面协助解决遇到的战略规划、政策规章以及专业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4.3.2 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融资机制

政府在增加投入的同时,要积极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大力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如鼓励和支持各金融机构开展各种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开展融资租赁、公司理财、账户托管等多种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融资业务,推动各金融机构把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倾斜作为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的一个具体举措,切实缓解和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4.3.3 完善企业招聘的服务和渠道

由于的位置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的产品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招聘困难一直成为部分“321计划”企业的未能解决的困难之一。政府一方面可以做好宣传作用,树立南京市和“321 计划”企业重视和爱惜人才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搜集企业所需人才的信息、并组织“321 计划”企业前往其他城市和高校进行专场人才招聘,同时通过生活补贴等扶持措施留住人才。

4.3.4 利用政府优势协助企业拓展市场

工信、工商和发改委等相关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信息资源和身份优势,积极帮助企业寻找本地市场信息,力促“321 计划”企业和本地原有企业产生产品供求关系,实现本地化供应,降低企业双方的交易成本。另外,也要重视与区域外的联系,根据不同企业的企业产品,通过举办展销会和年度招商大会等促进“企业走出去”和“客户走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让企业面对面地对接洽谈,获取稳定的客户源,协助企业拓宽市场。

参考文献

[1]潮龙起.高校高层次海归人才现状及其作用研究——以中央“千人计划”为中心[J].东南亚研究,2014(4):57-63.

[2]李锡元,边双英,张文娟.高层次人才政策效能评估——以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1):114-118.

[3]徐顽强,兰兰,张红方.东湖高新区引进高层次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125-128.

[4]贾倩倩.基于史密斯模型的南京市“321计划”执行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4.

后备母猪的引进与培育技术 篇7

后备母猪是猪场生产的机器,一个新猪群引进必须要了解引种场的品种与疫病情况,为今后的母猪高产和疫病防控奠定基础,因此提倡种源单一,减少引种的次数,确保引种安全。

1 后备种猪引进后的隔离

到场后猪群隔离在场外的隔离舍,兽医技术人员应每天上下午观察猪群采食、呼吸、排便、排尿、休息、睡眠等情况,还要随着气候的变化,及时地做好通风与保温工作,时刻把猪群健康放在首位,为以后母猪健康生产打好基础。

运输会产生应激,使后备猪抵抗力下降,到达后应在水中添加电解多维,饲料中添加土霉素。隔离期限一般为30d,不少于2周。建议种猪到达后7d内不要接种疫苗,最好在隔离期过后再考虑免疫接种,具体应根据猪场所在场的疫情,种猪日龄,引猪前出售前免疫情况而定。

2 后备种猪的适应阶段

通过隔离期猪群进入适应欺期,在适应期内,应有计划地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使猪群有着良好的免疫水平,后备母猪从140d开始做好猪瘟、150d口蹄疫、160d伪狂犬、170d乙脑、180d细小等病毒性疫苗免疫,细菌性疫苗根据猪群实际情况,作选择性免疫。

后备母猪对很多疾病的免疫力还不足,所以引进的后备种猪必须经过隔离—适应阶段,因此引进的后备种猪的体重要尽可能小,一般不超过50kg。购买50kg左右的后备母猪的好处是离配种的时间长,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隔离—适应,主动免疫才能得到有效保证。

3 后备母猪的分阶段培育

150日龄以前,按生长育肥猪饲养;150日龄以后按后备母猪饲养,饲料可用哺乳料代替使用,后备母猪的初情期一般在165日龄,有效刺激发情的方法是定期与成年公猪接触,15~20min/次,注意诱情的公猪要经常更换,以保持兴趣。通过诱情可以促使更多的后备母猪较早地进入初情期,使较多的后备母猪可在第3情期受配。

4 后备母猪的配种目标

日龄>210d,体重>130kg,背膘>16mm (腰荐部、最低的背膘要求,16mm对等于5分制的2.5~3.0分) ,2~3个发情周期,体格合适。所以后备母猪在免疫时就建立母猪卡,以便记载免疫次数和发情次数。

为了达到初配目标,后备母猪喂料2次/d,限饲优饲计划:母猪6月龄以前自由采取食,7月龄适当限制,配种使用前1月或半个月优饲。限饲时喂料量控制在2kg以下,优饲时2.5kg以上或自由采食。在配种前进14d饲料增加至3.50~3.75kg,通过采食量控制排卵量,为便于饲喂,应将初情后的后备母猪移至限位栏饲喂。

5 培育后备母猪的重要性

后备母猪能补足空栏,保证均衡生产。在母猪配种群中,应有80%的断奶母猪、10%~15%的后备母猪和5%~10%的返情母猪。有计划地引进后备母猪,优化母猪群结构、减少生产母猪数的不足,提高整体母猪生产力量,是实现提高母猪的年产窝数、窝产仔数和仔猪的成活率及窝重的关键措施。

后备母猪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猪场的生产水平,即后备母猪的好坏不仅影响第1胎的生产成绩 (产仔数、出生重、生长发育及生产性能等) ,甚至影响其一生的生产力。

引进与实施 篇8

1 网络为“走出”奠定基础

我国是世界上药用植物和生药种类最多、应用历史最久远的国家, 药用资源达12 807种, 其中药用植物11 146种, 占总数的87%。因此, 我们在学习、应用天然药物及研究相关学科、知识时, 首先必须掌握药用植物知识。当然, 对于11 146种药用植物, 学生不可能在有限的空间里一一看到, 但是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 以互联网为基础, 以空间数据为依托, 以虚拟现实技术为特征, 用三维界面和多分辨率浏览器, 给学生提供各种药用植物信息和交流访问平台。通过网络系统学生可以查询各种植物分布情况、生长习性、有效成分、形态图片、药用价值等, 甚至可以了解生长于不同地区、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同一物种来源的生药的质量差异。

网络具有很好的开放性, 学生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且能给人以真实感、临场感, 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其实践技能、创造性和想象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另外,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药用植物的图像资料, 使野外生长的植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避免生长季节和分布地区的局限性, 对学生学习药用植物起到推动作用,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 网络也有其局限性, 它不能代替标本实物, 也不能取代野外实习。但它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各种药用植物奠定了基础。

2 中药博物馆的教学作用

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看, 我院药学专业毕业生, 大多数被分配到医院药房。所以药学专业学生在学好药用植物的前提下, 必须会辨认药店和药房中的常用中药, 能分清其真伪优劣。中药博物馆正好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 是一座收藏丰富的专业博物馆, 分为中药综合展厅、药用植物标本室、中药材标本室、中药饮片与成药室、贵重中药标本室、药用动物展览橱窗6个厅室, 综合了常用中药的基源、原植物的蜡叶标本、药材、饮片, 有近6 000种常用中药及其功能、主治。除常用中药外, 展厅里还陈列了许多贵重中药标本、动物剥制标本、保色浸制植物标本及各种彩色图片、文字说明、实物对照等。展厅内容丰富, 色彩明快, 错落有致, 正是学生渴望的学习环境。

药用植物标本室收藏陈列了我国具有医疗价值的各类药用植物腊叶标本约3 000余种, 12 000余份, 按照恩格勒植物分类系统排列, 是学生学习与研究药用植物学、药材学、中药鉴定学、中草药化学等学科的好课堂。

博物馆医史部收藏历代医药文物近千件、善本医籍200余种。其展示大厅以中华文化为背景, 以中医药学发展为主线, 通过各个时期的历史文物, 再现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我国医学的主要成就。它将激励学生学好传统医学, 为医药发展做出贡献。

博物馆中药部收集各类中药标本8 000余种, 近4万份, 内容充实, 品种齐全, 对常用药材从来源到饮片都作了科学而详尽的介绍。

其中中药综合展厅陈列常用中药600余种, 按功用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渗湿利尿药、芳香化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养药、收涩药、涌吐药、外用药二十大类, 每种中药相应有原植物或原动物的彩色照片、药材、中药饮片3部分, 每大类和每一种中药都配有中英两套说明文字。展厅还陈列了几大珍贵药用动物以及多种珍贵的动植物药材。展厅的展览内容与排列方式, 能充分满足药学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

中药材标本室已收藏陈列2 500余种中药材, 除正品外, 还收藏各类中药材的混乱品种与伪品。按照中药材的来源与药用部位排列, 分为根与根茎类药材, 皮类药材, 叶类药材, 花类药材, 种子果实类药材, 全草类药材, 藻、菌、地衣类药材, 树脂类药材, 动物类药材, 矿物类药材及其他类药材等十二大类。在展室既能看到各种优质的道地药材, 也能看到药材的多种伪品与混乱品种, 为学生学习与辨别药材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实物标本。

中药饮片与成药室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各类中药饮片, 收藏陈列2 000余种, 按照中药的功用排列;二是各类中成药, 收藏陈列近1 000种, 按照地区或生产厂家排列。该陈列室为学生学习、研究、识别各种中药饮片及中成药提供了理想场所。

贵重中药标本室包括贵重中药与毒剧中药两部分, 各收藏陈列100余种, 此外还收藏少数中药药效成分的化学标准品。在该陈列室可以看到中药中的珍品, 是学生学习识别贵重中药与毒剧中药的好地方。

药用动物展览橱窗陈列了各类药用动物剥制与浸制标本200余种, 按照动物分类系统排列。该展览橱窗是药用动物王国的缩影。

在中药博物馆里, 既能较为系统地学习中药知识, 了解中药资源, 同时又能体会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参观、查找、辨认陈列的各类标本, 很好地利用中药博物馆中的资源, 不受课时限制, 看得见、记得牢。

3 药用植物园的教学作用

药用植物学作为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如果离开了生动的材料与鲜活的标本, 教学效果将无法保证。

北京药用植物园隶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是卫生部、医学科学院唯一的专业性药用植物园, 以收集药典上常用中药、抗衰老中药为重点, 集科研、种植、保存、生产、科普、旅游六位一体, 也是学生了解药用植物的窗口。北京药用植物园通过大量活植物标本, 全面展示中国传统医学悠久的历史及丰富的药用植物, 已被《中国植物之最》 (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 一书列为中国最大的专业性药用植物园。

北京药用植物园共收集药用植物1 300种, 且每种植物旁设活动标示牌, 注明其中文名、拉丁学名、习性、形态、医疗用途等, 非常便于学生在现场学习、观察、记忆。教师现场引导学生从生态环境和植物个体进行观察, 因为药用植物的生长必需依赖一定的环境, 认识各种生态环境和群落类型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非常重要;对单株植物要从根、茎、叶、花、果实等方面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通过对不同种类植物的比较来帮助学生深化植物分类知识。通过观察比较, 促进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加深对药用植物特征的记忆。

北京药用植物园作为我校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基地, 其最大的优势就是作为活体标本库, 为药用植物学教学提供新鲜材料。开放的学习环境, 也突出了药用植物的传统经验鉴别: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等十分简便的方法来识别药物的外观性状, 具有简便易行及迅速的特点。它使学生把传统鉴别经验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 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为未知名药材的确定鉴别、真伪药材的区分鉴别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药用植物资源采集与标本制作

野外实习是药用植物学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 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 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性训练环节。上山采药的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深入山中认识中药, 亲身体会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有效提高药学专业学生对药用植物的识别能力和采集中药标本的操作能力, 使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中药知识的积极性, 培养和锻炼了其动手能力。

为了搞好学生上山采药实践活动, 每年教师都会到预定地点进行考察和植物预采工作, 了解环境, 观察当地药用植物种类。学校也为学生配备小铲子、剪刀、标本夹、吸水纸、采集袋等工具, 由当地向导带队登山。

每年我校学生在完成药用植物学理论课学习后, 到野外进行采药, 认药。带教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所见药用植物进行分类, 确定其科、种、药用部位、功效与主治。通过教师现场实物讲授、学生亲身实践及现场考问等方式, 加强了学生对中药材的感性认识, 使所学理论知识不再枯燥。在采挖标本时, 要求学生注意标本的典型性和完整性, 兼顾药用部位和鉴别特征, 注意采集质量和数量。同时要对所采植物的产地、生态环境、形状、花色、采集日期等进行详细的记录, 这对该标本的进一步鉴定和研究非常重要。

野外实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药用植物学和中药资源学理论, 还必须有生态、地理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对学生采集到的药用植物标本, 要求有详尽的资料查阅、分类依据、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资源开发的实习报告,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写作能力, 使学生了解药用植物的分布、生态环境、植物形态和药用价值。通过野外实习, 应用并检验了用感官来考察药用植物的方法, 使学生了解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以及植物群落的内部联系。对于植物个体要求学生按分类学标准全面而仔细地观察标本各部分的特征, 特别是花和果实的特征, 并与文献中记载的特征进行比较, 以提高学生鉴定植物的能力, 找出每种植物的显著分类特征进行描述, 并熟悉其药用部位。

为此, 实习前我们补充了相关内容, 协助学生设计调查方案, 使调查做到仔细、认真, 测量数据科学严谨, 逻辑推理实事求是, 善于思考并发现问题。实习报告不仅有药用植物种类和特点内容, 还必须对其特征和发展作出准确的预测。通过训练, 学生基本掌握了野外调查的方法。

总之, 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证明, “走出”与“引进”式教学模式开放了教学环境,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迫切感。中药博物馆、药用植物园、野外实习基地都是理论和实践的最佳结合场所,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丰富知识, 开拓视野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中药实验课程教学中, 我们将继续探索, 大胆改革, 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出适应中药现代化发展要求的药学人才。

摘要:中药实验课程教学中的“走出”是指走出实验室, 到药用植物园、中药博物馆、大自然中认识了解天然药物;“引进”是把在实际中学到的知识和野外采集的标本应用到实验教学当中, 开展应用性、先进性、开放性和综合性实验,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 “走出”与“引进”式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状况, 增进了师生间互动, 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篇9

一、河南省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实践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 河南省高度重视引智工作, 不断深化引智工作制度改革, 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引进国外智力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引进国外智力的数量不断扩大, 结构不断优化, 质量不断提高, 领域不断拓宽。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引进国外智力工作也显现出一定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一) 在思想观念上, 引资与引智没有有机结合

通过调研, 我们看到一些地方和一些单位的领导, 思想观念较为落后, 将招商引资当作头等大事, 对招才引智则不太重视, 没有看到引智工作在人才强国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及其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还有的对引进国外智力视为可有可无, 引智意识淡薄。有的市地还没有成立外专局, 有些市地虽然成立了外专局, 但仍存在人员不到位或兼做其他工作等现象, 尤其是部分县市区没有专职外专人员, 引智工作网络在县级出现断层。

(二) 在政策法规上, 法律缺失与政策创新不足并存

至今为止, 我国还没有一部公开的、专门的引智工作方面的法律, 引智工作依据的仅仅是一些文件、制度或不具备法律权威的部门规章。河南省教育、外事、公安、外专等部门都有一部分引进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的职权, 但全省层面的引智政策宏观法规政策缺失。各部门制定引智政策多出于本部门及临时需要的考虑, 缺乏全省层面的系统考虑, 宏观归口管理部门协调能力不足。具体政策上, 多是沿用国家的政策规定, 在国外人才引进、专利保护、薪酬分配、税收优惠、子女入学等方面几乎没有更为优惠的措施, 难以吸引到优秀人才, 整个引智工作缺乏法制化管理。

(三) 在引智的质量数量上, 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需要

河南作为内陆省份, 在引进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上, 与沿海及发达地区差距较大。据统计, 我国每年引进的国外人才在50万人左右, 而河南去年一年的长期专家在2000左右。加上短期来访讲学研究的, 统计在5000人左右, 数量少。引进专家结构不尽合理, 传统产业领域引智专家多, 高新技术领域、高层次专家较少的现象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在引智的结构上, 80%都是解决实用技术的, 创新型人才不足;在年龄及学历上, 以退休专家及知识层次偏低的国外技工为主, 副教授及具有博士学位的不到20%;在产业分布上, 农业引进的占到总数的40%以上, 畜牧业占到20%以上, 工业方面主要集中在技术改造、制造业, 仅占到20%, 在信息、高新技术、能源、环保、节能减排等方面只占到10%。而高层次专家也不多, 团队引进少。国家外专千人计划已评过三批, 河南仅有2人入选, 企业、高校、研究院所集聚高层次专家的能力过低。

(四) 资金投入上, 投入过少使引智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引智工作虽然具有花钱少、见效快、周期短、效益高、事半功倍的特点, 对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及高校引智主体作用能得到发挥, 但对基层单位, 没有经费专项投入, 此项工作难以开展。全省引智经费长年徘徊在600万元, 而一年的引智项目在200项左右。常规项目一个专家只能资助1万-2万元, 解决专家往返机票, 且手续相对繁琐, 大大影响了地方及企业引智的积极性。大部分省辖市没有专项引智资金,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对资源的统筹协调力度, 引智“引火煤”的作用很难体现。在企业投入方面, 企业应当是引智的主体, 但企业领导对自主创新认识不足, 全省大中型企业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企业建有研发机构, 约三分之一的企业开展有科技活动, 99%的工业企业为零专利, 在引智资金投入上更少。

(五) 在管理服务上, 服务与管理的质量需进一步提升

为了吸引国 (境) 外人才, 引进国外智力, 各级政府工作部门花了很大力气, 但后续的协调服务工作却有些跟不上。突出表现在:一是专家库资源不足, 需求与供给不平衡, 企业提出的专业人才需要, 我们寻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二是引智资源的共享程度不高, 对引智资源及其成果在地区、行业以及单位之间的统一协调不够, 从而使引智成本大大增加, 效益大打折扣, 造成资源浪费;三是对引进人才保障、服务不够, 在医疗、子女入学、保障方面难以满足专家的要求, 营造有利于吸引外国专家和海外人才的法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工作创业和生活环境达不到要求。

(六) 在引智效果上, 引进国外智力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显现不足

近年来, 虽然引智对工业、农业、环保、民生等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也产生了几十亿元的经济产值。但与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结合不密切, 在一些重大项目上未能发挥重要作用, 在全省举办的一些重大国外及省内招商项目、推介项目, 大的博览会上难以看到引智的影子。现有的引智项目上, 老项目多, 新项目少, 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反响的项目不多。

二、河南省引进国外智力工作面临的机遇

(一) 邓小平引智理论不断丰富完善, 为引智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1983年7月8日, 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重要谈话, 指出“要利用外国智力, 请一些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建设”, 谈话明确提出了外国智力的概念和利用外国智力加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 揭示了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内在联系, 将引进国外智力确定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 及时作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江泽民同志指出“积极引进国外智力, 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其他一切文明成果, 加快自己的发展, 是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明确了人才的重要意义及引进国外智力在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强调“要善于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 做到自主培养开发人才和引进海外人才并重”、“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 明确了“坚持以我为主, 按需引进, 突出重点, 讲求实效”的引智方针和工作重点, 为开展引智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不久, 2012年12月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20位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座谈。他引用孔子的话说“三人行, 必有我师”, 认真听取外国专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建议。他强调“中国的事业是向世界开放学习的事业”, 进一步阐明中国的发展必须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经验, 引进国外智力是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引智理论经过30年实践, 不断发展完善, 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引智思想的创新发展、重大贡献和最新理论成果, 是新时期引智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根本指针和行动指南, 对河南省引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引智工作带来了更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11月, 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 建设中原经济区拥有了纲领性文件。伴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步伐加快, 河南省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将不断提高, 对人才尤其是国际人才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大, 对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这必将为引智工作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难得机遇;同时, 引智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必将有力地促进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发展。

二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获得国务院批复。2013年3月, 国务院正式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 (2013~2025年) 》, 这是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实验区。随着航空港实验区影响力的攀升、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 对外国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不断增强, 对航空经济链相关专业, 比如电子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生物医药业、现代服务业等的高层次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 这些都为河南省引智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三、新形势下河南省引智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一) 创新引智观念, 加快职能转变

要做好引智工作, 必须首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要以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和引智思想为指导, 充分认识引智在实现地方经济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性。结合各地实际, 树立五个新型智力引进观念:一是树立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的观念;二是树立用“才”、用“智”,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三是树立引智要突出高端重点及紧缺人才的理念;四是树立个人引进与团队引进并重的理念;五是树立营造国外人才宜居软环境的理念。引智部门也要加快职能调整, 将重点从管理转向服务。要加强引智机构与队伍建设, 提高引智质量和效益。

(二) 创新引智思路, 围绕大局开展工作

引智工作具有政策性、时效性强的特点, 但要实现强劲发展, 必须走创新之路。思路决定出路, 创新决定发展速度, 加强和推动引智工作, 必须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 使引智效果最大化。河南省的引智工作必须围绕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大局, 准确定位, 主动融入, 注重从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结合实际来规划、思考、定位、运作,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 创新政策法规, 打造航空港人才特区

要围绕国家提出把航空港实验区建设成为竞争力强的国际航空货运枢纽、高端航空港经济产业体系、绿色智慧航空都市、内陆开放型航空港区的宏伟目标, 找坐标、定方位;要考虑如何在为地上交通、空中交通, 地上服务、空中服务, 域内产业、域外产业等服务中发挥作用。紧紧围绕航空服务保障和维修、飞机零部件制造和航空租赁等航空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光电与半导体、新材料等高端制造业以及教育培训、商务休闲、医疗保健等城市配套服务业需要, 着力打造国家知名的人才特区, 在海外人才的引进、使用、激励、保障等方面, 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 对于符合条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 给予一次性补助, 并在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税收、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优惠待遇, 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外国专家来河南省创业。

(四) 创新体制机制, 调动多方面引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是借鉴国家的局省合作机制, 我们在省内与郑州市人民政府、中原工学院分别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 创立了局市、局校合作机制, 还将与港区建立引智实验区, 创新人才特区引智工作的新的体制。二是加强多部门合作沟通机制。要加强与国资委、商务厅、工信厅、教育厅、科技厅、农业厅等部门合作, 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大招商活动参与融入, 了解对国外智力的需求, 突出引智重点。三是加快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扶持一批企业研发中心、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科研实践基地。四是建立绿色通道机制, 对急需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特事特办, 为各用人主体引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提供相关服务。

(五) 创新工作举措, 实施战略性引智工程

一是实施国际人才交流合作资助计划。以河南省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为依托, 加大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力度, 建设一批国际高端人才集聚基地,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二是实施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养计划。以培养河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为目标, 全省范围内选派在工农业生产、教学科研、医疗卫生等领域一线的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赴国 (境) 外培训, 引领和带动河南省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实施郑州航空港区引智实验区计划。以引智示范区建设为载体, 先行先试, 制定相关引智政策, 创新引智体制机制, 拓展引智工作领域, 提升引智工作效能, 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的紧缺人才, 为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六) 创新载体平台, 加快国际人才市场和平台建设

上一篇:变电站建构筑物论文下一篇:流行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