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与实施论文

2024-06-24

特征与实施论文(共10篇)

特征与实施论文 篇1

0 引言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生活是物理教学的活水源头。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那些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和学习物理知识。本文拟就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基本特征及实施策略做些简要的探讨。

1 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特征

生活化教学是指课堂教学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将抽象的形式化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基础上。注重以生活为中心,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具体到物理教学领域,物理生活化教学是指通过捕捉学生生活世界中的物理知识,挖掘物理知识的生活内涵,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组织生活化的学习内容,布置生活化的学习任务,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一般来说,物理生活化教学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征:

1.1 关注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直接经验

物理知识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抽象的概括和反映,物理规律反映了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均包含有大量的物理知识,学生对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获得了一些直接经验。学生的这些已有知识结构和在生活中获的直接经验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前提、基础和重要的学习资源。

1.2 联系学生现实的生活和将来可能的生活

物理生活化教学关注学生现实的生活和将来可能的生活,强调将物理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将来可能的生活联系起来。物理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当前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这既是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印证、补充和超越,同时也使物理知识由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2 物理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2.1 组织生活化的学习内容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教师积极主动开发课程资源,尤其是要充分开发和利用那些与中学物理教材有着紧密联系的生活化的课程资源,作为教材的补充。尽管教材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物理课程资源还应包括学生的生活经历、感受和生活经验等。要开发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资源,使物理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坚实的生活经验背景之上。

2.2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精选现实生活中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创设真实或接近真实的物理学习情境,在这种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对学习情境很熟悉,感到面临的问题的和任务很真实,从而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切实体验建立物理概念和发现规律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仅举几例进行阐述。

(1)直观化的生活情境。即利用生活中那些学生熟悉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创建探究问题的教学情境。比如,在学习电场和检验电荷的关系时,可以拿一瓶香水放在讲台上,教室内顿时芳香四溢。教师顺势利导:如果我们这时候离开教室,香水味会消失吗?同样,如果没有检验电荷,电场会消失吗?在直观化的生活情境中,所用的材料是学生熟悉的,并且学生在生活中可能见过所演示的物理现象,但未曾思考过其中所包含的物理学知识。当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竟包含着如此多的物理知识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2)描述性的生活情境。有些问题情境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再现这些物理现象。教师可通过语言描述等方式,把物理情境生动地描述出来。如在学习摩擦力时,可以列举生活中一些增大及减小摩擦力的实例,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3)体验性的生活情境。真实的生活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利用学生熟悉的材料,在课堂上再现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通过学生现场体验,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习物理。比如,在学习凸面镜和凹面镜时,为学生提供一些汽车倒车镜、哈哈镜、勺子、平面镜等,让学生亲自体验这些镜子的功能,从而加深对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的理解。(4)虚拟性的生活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展现包含所学知识的生活画面,让学生在看的见、听的着的虚拟现实生活情境中学习。比如,在学习能的转化时,可以播放利用风力、水力进行发电的影像。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现物理现象,为学生创设虚拟性的生活情境。比如,在学习波的传播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波的传播过程。

2.3 布置生活化的训练习题,实现课后作业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倡导作业生活化,即作业应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精选那些包含一定物理知识的、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的生活事例或自然现象,设置一些包含一定原始物理问题的习题。原始物理问题是指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生产中客观存在且未被加工的物理问题,而物理习题则是指从实际问题中经人为加工出来的物理问题。物理概念和规律只有在原始物理问题中才有生命力,才能真正活起来。学生解决原始物理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利用课堂所学的间接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能够真切地体会到物理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除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习题外,还应设置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课外作业。引领学生走进日常生活世界,尝试运用课堂所学的物理知识、技能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比如,学习电学知识后,可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作业:动手为家里装一盏照明灯,要求有开关、保险丝等。

物理生活化教学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直接经验,把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能够看到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极大地激起学习物理的兴趣。可以说,生活化教学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符合当前物理教学的需要,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生厌学物理这个难题。

参考文献

[1]刘金赟.生活化教学概述[J].生活教育,2006,4:48.

[2]张伟,郭玉英.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生态化物理教学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6,5:60.

[3]张文,高玉柏.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10:48.

[4]邢红军,陈清梅.论原始物理问题的教育价值及其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5,1:57.

高效性提问的内涵特征与实施策略 篇2

关键词:高效提问 特征 策略

提问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来传递所思与所惑等质疑性信息的交流方式,交流双方要对隐含在问题中的期望做出语言的和非语言的反应。《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认为,提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它被运用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是联系师生活动的纽带,在教学中有助于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积极思考、获得智慧。高效性提问是同“无效提问”或“低效提问”相对的。高效性提问是指所提出的问题既简洁,又有深度,既符合文本特点,又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既能够激发师生思维,又能激活师生的探究情趣,更能解决重要的或关键性的教学问题的提问。

高效性提问的主要特征是:

1.目的性。提问是一种教学行为,是实现高效教学的重要手段,提问有效与无效更是与目的相比较以后的一种判断。课堂高效提问是能较好地实现提问目的的提问,从这个意义上说,目的性是高效提问本身应该具有的特性,其次,从提问过程是否有效来看,目的决定教师提问的方式与方法.提问有了明确的目的,会极大地增强提问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有了明确的目的,在提问时选择什么样的问题、问什么样的学生、如何提问等就会有较为明确的指向,因此,目的性是高效提问最根本的特征。

2.启发性。启发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学过程的进展,在许多情况下,是靠启发来进行的。在教学实践中,启发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但提问是最方便也是最常用的启发手段之一,课堂有效提问的启发性集中表现在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启发学生。

3.多样性。高效提问的多样性是指在具体提问过程中,高效性所表现出的各种各样的形式,这种多样性主要表现在问题的多样性和提问方法的多样性。

4.方法性。高效提问的方法性特征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指提问本身要讲究方法,另一方面是指通过提问,给学生渗透一定的方法论知识。

5.示范性。课堂高效提问的示范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教师通过对一个学生的提问,给所有学生在思考问题方法等方面起到示范性作用,另一方面指教师的提问给学生学习提问起到好的示范作用。

高效性提问的实施策略有如下几点:

1.注意提问的技巧

(1)注重问题设计。所设计的问题难易要适当,提问应尽量形成系列,环环紧扣教学内容,对于易混淆、易出错的知识点应通过提问来加以区别,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

(2)注重问题的语言表达。提问的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避免不规范、冗长、或模棱两可的提问。

(3)把握提问的时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注意把握时机。课堂提问可分为新授前的复习提问、过渡提问,讲授中的突出重点提问、化解难点提问,小结中的知识总结提问,还有为激发兴趣而设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提问、应用性提问等。

(4)要注意发问的方式。教师发问时,应当先向全体学生发问,等全体学生思考一遍之后,再指定学生回答。教师把问题说出之后,需要停顿,有等待时间,等待时间与问题的难度相匹配。

2.掌握提问的方法

(1)文眼质疑法。即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语,猜想文章的写作内容。让大家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如:《我爱故乡的杨梅》标题中的“爱”字就是中心词语,由此提出“作者为什么爱故乡的杨梅?”文章是怎样具体表达爱之情的?

(2)对比质疑法。教材文本里常运用对比手法。比如换词质疑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如教《望庐山瀑布》时,就可以在细心揣摩的过程中提出:将“日照香庐生紫烟”中的“生”换成“升”字,二者不同的“境”?从而感悟“生”的微妙之处。

(3)想象质疑法。对文章中比较抽象简略的内容,让学生结合经验加以发挥,或设身处地的进行具体描绘,或补充事实化虚为实。用这种方法,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經验充分展开想象,从而使沉睡在学生大脑皮层中的经验得以调动或“激活”。《狼和小羊》一文的结尾是“狼扑向小羊”,狼扑向小羊后会发生什么事呢?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去叙述一些惊险的情节。

(4)类比质疑法。所谓类比,就是将事物的某些方面的共同特征进行比较,使学生由此及彼,明白其中的道理。例如教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时,就可以用《画杨桃》一文进行类比。《画杨桃》讲述的是同一颗杨桃,坐在不同地方的同学,观察到的杨桃形状是不一样的,画出的杨桃形状也就不一样,这样诱导,学生对诗句的道理就明白了。

特征与实施论文 篇3

一、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分析

1、促进中职学校专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之一,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帮助学生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领导者以及相关的被教育人员应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充分认清思想政治学习的必要性要紧迫性。但是, 从我国当前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来看, 部分学校由于对思想政治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习者缺乏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不佳, 严重影响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2、满足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 我国的经济结构、组织方式、就业等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断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一变化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例如人均收入差距化严重、生活困难问题、就业问题等。这些问题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思想困扰。针对这些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不断强化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让学生正确认识这些问题, 解除学生的思想困扰, 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 明确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二、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结合的原则

1、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职业性

对于职业教育机构来讲, 培养一个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较强专业技能和理论的建设型人才是其教育的重要目标。而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 职业学校应该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专业成长意识, 同时要不断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 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勇于奉献的精神。

2、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不同, 职业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其他学校一样, 职业教育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包含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爱国主义、民主法制等。除此之外, 职业类学校在进行上述思想政治教育外, 还要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领域的教育。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必须进行统筹安排, 合理划分, 抓住重点, 以防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

3、落实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实践性

由于职业学校的特殊性, 职业学校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 必须要实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生产以及社会服务等有机结合的教育机制, 做到既要突出教学的实践性, 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取向等培养, 而这些必须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形成。

4、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样性

职业教育的多样性, 决定了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职业学校和其他学校不同, 它不仅要在学校内实施教学, 还需要和外部单位进行联办, 学校教师和外部联办单位的兼职教师、技能指导教师等, 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 其作用也必然的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实效性。

三、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的路径

1、以心理素质教育为切入点, 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应遵循科学规律, 使之在学生身上真正实现“内化”, 即转化为学生的内心信念, 并以此指导学生自己的行为。例如:在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中, 要培养高匹配度的优秀高人才, 与之相对应,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 尊重知识, 要懂得爱自己、爱专业、爱学校、爱社会, 要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具有进取意识和拼搏精神。

2、创新载体, 重视实践,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载体是开展思政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实现思政工作目的的重要手段。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经受锻炼、汲取营养、增加知识、增长才干。中职学校在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方面也可以有所作为,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 开展各种“三下乡”活动, 让孩子和家长得到实惠的同时, 对自身也是个很好的提高。还可以利用假期社会实践的机会, 走进幼儿园以及各个小学, 了解学前教育发展的状况, 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发挥网络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利用多种网络平台, 开展以疏导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设立思政工作公开QQ号码、Email等, 和学生进行网上的交流和谈心, 让学生消除现实交流的顾虑和胆怯, 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内心想法。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学校定期选派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学习培训, 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技术、网络IP技术、网页制作技术、学生管理平台开发技术等, 使他们能够轻松自如地在网络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对于网络这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拥有主动权。

参考文献

[1]林胜德.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10 (02) .

[2]巨波.现阶段我国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承困境与超越之径[J].剑南文学 (经典教苑) , 2011 (07) .

[3]杨煦.营造有利于中职教师发展的和谐校园文化[J].商业经济, 2011 (13) .

特征与实施论文 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有效性教学

数学学科是一门实用性的基础学科,是思维能力进行运用和展示的学科,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内涵和要义的生动反映和集中体现。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优劣,都可以通过数学问题的解法过程和解题思路进行有效的展示和体现。传统问题教学活动,轻视问题解答过程的传授,采用枯燥、单板的形式展示数学问题,未能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直接将结果告诉学生,使学生缺少问题解法探究的实践和空间,导致学生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当前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实施,数学问题已作为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以及高考学生能力考查的重要平台,引起了高中数学教师的重视和深入探究。本人现结合自身实践,就抓住问题的三项特点,进行有效问题教学活动,进行简要论述。

一、凸显数学问题生动性,让学生在融洽问题情境下“愿意学习”

数学作为一门知识内涵丰富的学科艺术,其自身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丰富、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过程。数学知识在展现自然现象、社会规律、生活实际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特点,特别是在表现和概括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的应用上,更具有生动性和典型性。数学问题作为数学学科知识的有效承载体,同样如此。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数学问题在现实问题上的表现作用,创设出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生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感知问题内容活动,使学生内在积极情感得到激发和提升,实现自主学习情感的有效树立。

问题1:某种电讯产品自投放市场以来,经过三年降价,单价由原来的174元降到58元,这种电讯产品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大约是多少?

问题1是关于“等比数列”方面的数学案例。教师设计该问题的目的在于通过搭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有效平台,将抽象化的数学符号变为形象化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习内在潜能得到有效的激发,避免产生厌恶、畏惧的学习心理。该问题在设置时将现实生活中的“商品降价”现象与该知识点内容进行了有效融合,使学生学习情感更加浓厚,学习主动性更加显著,从而将探究新知、解答问题作为内在要求。

二、凸显数学问题多样性,让学生在典型问题解答中“掌握精髓”

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重结果,轻过程”的方式,注重学生解题结果的教授,而忽视学生解题过程的教学,导致学生“知其然”,不能“知其所以然”,限制了学生主体特性的有效彰显,削弱了学生对解题方法的有效掌握,影响了学生解答问题效率的提升。这就决定,新课标下的问题教学,应侧重于学生解题方法和能力的教学和传授,将方法要领传授作为学生进行问题探索和问题解答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研透教学目标要求及其内涵要义基础上,选取形式多样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开展问题解答活动,让学生在分析、解答多样性问题过程中,逐步掌握问题解答的要领和方法,为学生有效解答问题提供方法指导。

问题2:如图所示,在三角形ABC中,D,E,F分别是边BC,CA,AB上的点,且使BD/DC=CE/EA=AF/FB,求证三角形ABC与三角形DEF的重心相同。

在该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观察分析活动,在分析过程中,学生发现该问题考查的定比分点坐标公式的应用,要证明△ABC与△DEF的重心相同,实际上就是证明表示重心的两点重合。接着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研究问题的解题方法,通过向量的坐标公式应用知识,经过筛选确定,可以采用线段定比分点的向量公式和线段定比分点的坐标公式以及利用三角形中两个重要的结论:G为△ABC的重心?圳■+■+■=0,BD/DC=CE/EA=AF/FB=λ?圳■+■+■=0(D、E、F分别是△ABC的边BC、CA、AB上的点)。这样学生在解答发散问题过程中逐步掌握和领会了该类型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为自主探究问题提供了坚实的方法论。

三、凸显数学问题丰富性,让学生在综合问题思维中“内在素养”

当前随着高考政策的改革,包含多个知识点内涵的综合性问题已成为试题命题的热点、考察学生思想素养的重点和问题教学的难点。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抓住综合性数学问题的特性,理清知识结构网络体系,通过“剥茧抽丝”,层层深入,向学生指明该问题的设计意图和所要解答问题的宗旨,使学生能够掌握进行问题解答的关键节点,认清问题解答的前进过程以及所运用的数学思想,从而实现学生思想素养的有效提升。

问题3:如图,盐都公园里面有块等边△ABC的边角地,现在知道它的长为2,如果要将它修剪成一块草坪,线段DE把草坪分成了面积相等的两个部分,已知D点在AB上,E点在AC上。(1)设边AD=x(x≥0),边ED=y,请你用x表示y的形式求出此函数的关系式;(2)假设边DE是一条灌溉水管,现在公园为了节约开支,希望把边DE设计成最短的管道,那么边DE应在什么位置?如果边DE是一条参观公园的线路,则希望把它设计成最长的线路,那么边DE又应在什么位置?请予证明。

该问题是“不等式”章节的综合性问题,这类问题已成为高考试题命题的热点,也是当前学生解题的难点之一。通过对该问题的内涵要素分析,解答该问题时不仅仅要抓住问题条件,还要运用到“数形结合”、“方程思想”等数学思想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和提升学生数学素养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高中数学教师和学生在问题解答和教学中必须引起重视。

总之,数学问题作为新课改下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在促进和培养学生能力素养提升中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高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数学问题的内在特性,找准问题教学与能力发展的衔接点,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素养的协调并进。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特征与实施论文 篇5

全球化的过程伴随着城市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强, 通过举办奥运会这样的重大事件, 能够为主办城市和区域带来重要的投资和声望, 主办城市和区域从而得以提高自身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为了筹办所需的巨大费用, 主办者往往需要争取国家、区域和私人等多重相关者支持, 因此项目实施的过程本身就是各方从自身利益诉求出发进行合作和沟通的过程。

以此为目的的重大项目的开发方式具有以下6个方面的特点。

1.规模巨大:

重大项目本身的规模被当作是所在城市发展的“象征”, 大量的资源集中于这些项目中。但是同时, 大规模的投资也带来了相关的融资和政治风险, 如果没有来自于国家的相关资金或者政治上的保证, 就无法保证这些大型项目的顺利实施。

2.集中于工业废弃地:

当前主办大型项目倾向于选择工业衰败的城市或者地区, 这些地区由于去工业化, 大片地区被空置, 或者造成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用地被废弃。通过大项目可以重新向这些地区注入活力, 并更新当地的经济结构。

3.特别的执行机构:

主办者成立特殊的执行机构, 例如开发公司或者专门的项目组来进行规划和实施, 考虑到地方行政机构的复杂性且容易受到当地政治环境的影响, 相关执行部门由上级政府授权成立, 与地方行政机构互不隶属。

4.公私合作 (PPP) 模式:

来自于全球、国家和地方的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 根据具体项目成立不同的组织, 同时组织间往往相互独立存在, 致力于构建更多的弹性、有效的工作模式, 以提供更加完善和快捷的信息流, 保证高效的合作。

5.实施导向:

根据项目实施为导向的组织构建要求在外部通过横向整合不同的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同时其内部的组织形式则是竖向和等级化进行安排, 将规划与设计阶段统一推动, 从融资到建设, 市场营销到项目管理, 开发实施者和管理者往往合为一体。

6.竞争导向:

重大事件其本质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并吸引城市外部的投资和资金流入。城市开发一系列重要地区, 向上级部门申请相关资金, 同时通过大型项目的开发, 能够为外部资金投入投机性的高端房地产项目提供支持。

1.2 2012年伦敦奥运会筹办过程及问题

1.2.1获得主办权之前

从1851年第一届世界博览会算起, 伦敦在筹办重大事件领域有超过一个半世纪的经验。作为世界上唯一主办过3次奥运会的城市, 伦敦分别于1908年、1948年和2012年主办了第4届、第14届和第30届夏季奥运会。

(资料来源:Garten+Landschaft.[J]10/2006.Munich.9.经过作者改绘)

(资料来源:Garten+Landschaft.[J]10/2006.Munich.P.17.经作者改绘)

(资料来源:Imrie, Rob;Lees, Loretta;Raco, Mike (Eds.) .Regenerating London:governance, sustainability and community in a global city[M].London:2009.P.57.)

(资料来源:Garten+Landschaft.[J]10/2006.Munich.P.17.)

在伦敦申办奥运会的构想过程中, 经济发展问题成为申办理由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997年, 英国奥委会对伦敦筹办奥运会发布了可行性报告, 考虑到体育项目本身对于各界的利益相关者的吸引力有限, 报告中专门对“城市复兴、遗产、就业、旅游、住房建设和国民健康事业”进行了重点论述, 以获得有利的支持因素。此外, 报告还专门就可能的选址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关注意力主要集中于伦敦西北部的温布利体育场地区和伦敦东区的下溧河谷 (Lower Lea Valley) 地区。

本次主办奥运会的想法是在英国奥委会和当时的伦敦区域政府领导人——大伦敦市长肯·利维斯顿 (Ken Livingston) 的推动下进行的。奥运会主要设置选择在伦敦东区建设, 以有利于该地区未来长远的开发, 下溧河谷地区因此被作为奥运中心区。但是在国家层面上, 虽然中央政府同意作为合作者与其他包括伦敦市长、英国奥委会在内的国内和当地的部门成立了合作组, 推动申办工作的进行, 但是一直持保留的态度。

1.2.2获得主办权之后

伦敦于2005年7月7日在国际奥委会于新加坡的会议上获得了主办权。根据2005年出台的《伦敦奥运会与残奥会法案》, 通过中央政府授权, 专门成立了名为“奥运执行委员会” (Olympic Delivery Authority, ODA) 的开发公司, 作为准公共部门, 这一机构拥有从征收土地到进行工程项目设计和实施的一系列权力, 它将同奥运组委会一起, 专门负责奥运会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项城市开发工作。

但是在融资方面, 中央政府最初的态度是由伦敦自己承担整个奥运会筹办的费用, 因而在伦敦当地社会引发了严重的争议, 这一事件最终甚至导致市长利维斯顿下台。直至2007年, 英国中央政府才最终决定承担奥运会的主要费用, 但是这已经造成了整个筹备工作的严重滞后。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则进一步给本已紧张的预算带来更大的困难。

虽然与中央政府的沟通方面不尽人意, 但是在吸引旅游者, 改善城市形象方面, 伦敦奥组委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伦敦有着规模巨大的移民人群, 当地每天同时使用着超过300种语言, 以多元文化为出发点, 大量短期的文化展示活动在伦敦和英国其它城市举行。在“文化奥运” (Cultural Olympiad) 的主题下, 主办者组织了内容广泛的文化活动, 致力于进一步加强伦敦作为世界文化中心的地位, 同时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开放周末” (Open Weekend) 为例, 作为一个国家性的项目, 2008至2009年间已经举办超过650个文化项目。其它的电影、音乐节、体育和展览等类型的文化活动也大量开展。

不过组织者在与当地社会的沟通过程中并不顺利, 被选作主会场地区的下溧河谷地区的居民对申办活动表现出明确的反对, 而且在申办成功之后反对声浪一度越来越大。这其中很大程度同主办者忽视同当地居民的沟通、协调工作有很大的关系。根据英国相关的城市规划法规, 进行大型的建设项目, 必须进行相关的公众参与工作。但是通过笔者的调研, 相关咨询工作充满了自上而下的色彩, 使参与咨询的市民的意见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自然引起了当代居民和利益相关者的反对。直到组织者发现问题的严重性, 开展一系列的公关活动, 例如邀请当地学校和幼儿园的孩子及其家长参观奥运场馆建设, 才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当地居民的反对声浪。

1.2.3项目规划与实施

奥运公园占地约200公顷 (近500英亩) 。开幕式和闭幕式都将在主体育场进行。根据工作计划, 截止到2011年, 主体育场、奥运村、以及一系列的比赛相关设施 (水上中心、曲棍球中心、自行车馆、手球馆、击剑馆、篮球馆, 以及用于网球、射箭的场馆、媒体中心和热身训练设施) 将被建立起来。主要的体育设施将能够接待从25000到80000人不等的观众, 其中主体育场规模最大, 达到了80000人的规模。

整个公园局将沿着河谷内部的河岸走向布局。相关规划将帮助将伦敦市中心到斯特拉特福德 (Stratford) 之间的大片工业废弃地进行重新开发建设, 并将目前区域内部现有的开放空间包括下溧河区域公园同其他的开放空间联系在一起。通过奥运项目的东伦敦开发, 也能够同其他的区域开发项目如“泰晤士门户”相结合。

根据开发计划, 奥运村的所有住宅都将在赛后向市场出售, 其中部分受到价格约束作为可支付住宅 (社会住宅) 。该地区未来预计将依靠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和景观, 发展成为高质量的居住区。此外, 规划将同时把购物、娱乐和办公等功能在周边地区整合进来, 这一发展过程将推动斯特拉特福德地区在整个伦敦的区域发展过程中成为一个伦敦区域内的重要副中心。

为了解决赛后维护利用的负担问题, 在决策的初期, 决策者从伦敦的整体需求考虑, 只有扎哈·哈迪特设计的游泳馆被确定作为永久设施保留下来, 以弥补相关设施的短缺。其他用于竞技体育的主要场馆在伦敦的其他地区都有相关设施可以代替, 因此均作为临时性设施建设, 赛后除了服务于当地居民的设施之外都会被拆除, 步行道和自行车网络也会保留下来继续使用。相关空出来的土地则根据未来的规划, 进一步开发作为当地社区的各类服务设施, 或作为开放空间使用。伦敦奥运会主体育场的设计选择可拆卸的结构, 保留未来拆除的可能性, 最初伦敦主体育场的存留也要取决于未来2018年世界杯伦敦能够获得主办权, 直到2009年才确定保留下来, 但是规模要从容纳80000人减少为容纳25000人。

1.3奥运会项目开发与东伦敦的发展

面对伦敦近年来虽然经济高速发展, 但是区域内部发展越发不平衡的局面, 伦敦东区的发展长期滞后, 被选择作为奥运设施建设的地区, 其中的部分社区是伦敦乃至整个英格兰最为落后的地区之一。伦敦当时的市长希望能够通过奥运会的开发, 大幅缩小东部地区与伦敦其他地区的差距。

奥运公园地区与伦敦东部的城市斯特拉特福德相邻, 该地区是东伦敦重要的交通枢纽, 除了与道克兰金融区有着轻轨的良好联系之外, 作为联系英国和欧洲大陆的欧洲之星线路的一个停靠站, 在奥运会举办活动的支持下, 能够很好的发展成为一个与全球经济网络的节点。通过奥运会在奥运公园和斯特拉特福德建设的一系列住宅、体育、商业和休闲设施, 则能够直接服务于道克兰金融区的消费群体。

伦敦奥运会从申办开始, 就带有着非常强烈的经济动机。是政府推动城市复兴政策与全球资本进行合作的结果。在奥运公园的建设中, 由中央政府授权成立专门的开发公司“奥运执行委员会”负责相关的工作, 以奥运公园地区和附近城市斯特拉特福德地区之间的开发作为推动东伦敦地区开发的核心动力之一。当时ODA的主席约翰·阿密特 (John Armitt) 于2008年11月曾经表示“在整个投资中, 我们在其中每一英镑的75%都将用于对该地区长远的更新。”

虽然经济水平较低, 下溧河谷地区所在的区位对于伦敦整体来说具有着重要地位。该地区特定的带状开放空间, 以及十字交叉的水网, 在很早就成为东部开发关注的地区。早在1945年的“大伦敦规划”中, 阿伯克隆比就认识到“该地区为建设性的、有说服力且具有更新能力的规划提供了一个宝贵机遇”, 通过该地区绿楔的形式能够起到重要的城市绿肺的作用。对于申办团队来说, 该地区的开发价值则体现在其与城市中心距离较近, 同时又不需要大规模的重新安置人口, 其内部的环境优势再加上对当地工业污染的治理, 则能够提供高质量的空间, 不仅提供优秀的比赛场地, 而且在奥运之后的相关设施也能够很好的为市场所接受。

但是不可避免的, 该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将会带来快速的绅士化过程, 虽然有助于迅速改善当地的落后形象, 但是对于当地的居民本身的帮助则是有限的。虽然奥运会相关的建设项目能够带来短期的工作机会, 但是从长期来看, 随着住宅成本上升、社会结构改变, 当地占人口比例较大的低受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则面临搬离该地区的压力。伦敦发展局承诺建设大量可支付住宅, 但是在目前的经济困境下, 实施速度会非常慢, 无法抵消与市场方面产生的快速压力。

1.4结论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因素及其表现形式呈现出越发复杂化的特点, 尤其是对社会和环境效益等问题的越发重视, 就使得合作、沟通工作对于城市建设的影响越发增大。但是为了在激烈的城市和区域间的竞争中获得发展的优势, 推动重大事件的举办也是城市政府所考虑采取的重要发展工具之一。因此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 借鉴伦敦经验, 并对其进行批判性的研究, 对当代重大事件筹办的合作开发模式进行总结, 对于我国通过筹办重大项目推动城市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来源:Garten+Landschaft.[J]10/2006.Munich.P.18.)

(资料来源:Garten+Landschaft.[J]10/2006.Munich.P.19.)

(资料来源:Gold, John und Gold, Margaret (Hr.) .Olympic Cities[M].London and New York:2007.P.309.)

通过对伦敦奥运开发的影响效果来看, 与当地社会的沟通, 减少负面影响, 对于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全球层面的影响力通过国际奥委会制定的框架得到加强, 造成经济方面尤其是针对吸引外部投资和消费者的活动在目标体系中具有明显的优先地位, 而这随着主办城市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会导致当地社会与全球层面冲突的加剧。根据以往的经验, 主办者从政治和文化角度采取特定的平衡措施非常必要, 通过加强当地社会的凝聚力, 能够有效缓和经济快速发展与相伴随的社会极化等问题之间的矛盾。良好的项目实施和经济效果, 与通过奥运会实现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凝聚力构建, 这两方面是奥运会之后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缺一不可。这两方面实现平衡的程度不同, 也就决定了城市通过筹办重大项目的发展结果上有很大的不同。

摘要:结合对当代重大事件合作开发模式的特征进行总结, 本文对伦敦奥运会组织者在筹办与项目实施过程中, 与包括全球、国家到地方的不同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与合作的过程进行了考察。此外, 与城市发展视角相结合, 文章同时总结了奥运开发对于所在斯特拉特福德地区的经济、社会到城市建设等多方面影响, 并讨论了伦敦奥运会对我国城市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伦敦奥运会,重大事件,合作开发模式,全球化

参考文献

[1]Gold, John∕Gold, Margaret (Eds.) .Olympic Cities[M].London and New York:2007.

[2]Gold, John∕Gold, Margaret.Olympic Cities:Regeneration, City Rebranding and Changing Urban Agendas[J].Geography Compass 2/1 (2008) , 300-318.

[3]Gold, John∕Gold, Margaret.Future Indefinite?London2012, the spectre of Retrenchment and the challenge of Olympic Sports Legacy[J].The LONDON JOURNAL, Vol.34 No.2 July, 2009, 180-197.

[4]H u ermann, Harmut∕Siebel, Walter (Eds.) .Festivalisierung der Stadtpolitik[M].Westdt, Opladen:1993.

[5]Hall, Peter.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4th ed.[M].London and New York:2002.

[6]Imrie, Rob;Lees, Loretta;Raco, Mike (Eds.) .Regenerating London:governance, sustainability and community in a global city[M].London:2009.

[7]Lloyd, Sophie.Der Olympiapark[J].Garten+Landschaft, 10/2006.17-19.

[8]Meyer-Künzel, Monika.St dtebau der Weltausstellungen und Olympischen Spiele:Stadtentwicklung der Veranstaltungsorte[M].München, D lling und Galitz, Hamburg:2001.

语文个性阅读教学的特征及其实施 篇6

一、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特征

个性, 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 是一种个人特质, 而个性化阅读是基于学生个性基础的独立、创造性阅读活动, 个性化阅读具有三个特征:一是自主性, 就是在阅读活动中要以学生自己的研读为主, 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 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极思考, 自己来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 使阅读活动建构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二是创造性, 针对阅读活动的特点, 伊瑟尔提出了“空白”理论, 他认为:这一空白不是一个既定的、本体论的事实, 而是被双方——即本文与读者间——交互作用中的内在的不对称性所形成和改变的。对称只有在空缺得到填充的情况下获得, 所以, 构成空白也只能通过阅读投射来获得填补。文本给读者留有不确定性的空白, 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充。读者在发掘和填充空白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再一次创造。所以, 阅读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三是体验性, 这种体验主要表现在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上。加拿大学者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认为:阅读世界, 将世界铭刻在心, 要求人们与世界协调或者说倾听世界, 并要求大家听从生活最深处的共鸣。读者与文本交互作用, 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在交流过程中, 读者与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 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到的体验, 这种阅读体验包括了情感性和整体性两个特征

二、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不能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所带来的差异。个性化阅读, 是阅读机智的灵动闪现, 也是个性化体验的自由释放。教师在个性化阅读中应该起导向、点拨、铺垫、组织等作用, 令个性化阅读教学在最少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效益。针对个性化阅读的特点开展阅读教学,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

小学生是一个极具个性差异的鲜活的群体, 他们兴趣不同、能力有别, 面对学生的差异, 在各教学环节中, 教师均应为学生创造可供选择的学习空间, 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及学习习惯进行个性化学习。个性化教学要注意两点:一是内容选择的个性化, 二是方法运用的个性化。

首先, 要求内容选择的个性化, 小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喜欢“人云亦云”, 不敢提出或不能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显然不利于个性化阅读。其实课堂上, 教师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去探求未知的世界, 并因此受到启迪与感悟, 才是真正的教学。在这一教学中, 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批注, 对课文语言文字、语言特点, 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的感知, 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有感而发, 有疑而注, 有得而写, 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 促进了个性品质的发展, 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方法。如:我在教学《秋天的雨》时, 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 让学生说一说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秋天的雨的哪个特点, 然后允许学生选择最喜欢的特点反复研读, 并设计一些问题来考考其他同学。至于其他段落, 学生提到哪个特点就讨论哪个特点, 教师也点拨到这个特点节。由于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自由空间, 一节课下来, 学生热情高涨, 个性化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 要求方法运用的个性化, 即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习。学习无定法, 我们提倡运用个性化就是鼓励学生放飞自己的个性, 运用长期学习实践积淀下来的自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实现异曲同工的学习效果。记得我在引导学生初读《赵州桥》一文时,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自悟, 能用语言谈谈赵州桥特点的可以讲一讲, 议一议;喜欢查找资料的可以交流一下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赵州桥的图片和资料;喜欢画画的可以画一画赵州桥;喜欢朗读的可以读一读, 如果还有其他方法也可以。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运用不同学习方法的学习收获。以上教学立足于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 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学生虽然方法各异, 但都从不同侧面对赵州桥有了一定的了解, 而且取得了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2、引导学生个性化感悟

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品味语言、感悟语言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 体验与文章语言、形象的碰撞, 这种碰撞的直接效果就是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一经积淀, 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感悟语言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感受, 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诸多因素的差异, 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自然也就有了区别。因此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时, 我们应顺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品词赏句, 使学生对语言产生具有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

感情朗读是感悟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 然而很多时候, 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只在重音、停顿、语调等技巧上下功夫, 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薄发。有感情的朗读应是受到文章的感染, 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后感情的自然流露。因此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 应引导学生反复读书, 做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待有了一定的感受后, 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深切感受在朗读中体现出来。朗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朗读教学过程中, 应加强情感体验, 鼓励个性化朗读。

分享式教学的内涵特征及实施策略 篇7

一、什么是分享式教学

我们把分享式教学界定为一种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把教学活动组织成一个在教师激励和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分享智慧和成果,分享思考和经验,享受认同与尊重, 实现共同成长的互动过程。分享式教学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内容:

1. 分享的主体是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人,即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享有交流与分享的权利;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分享式教学的核心是要让学生主动探究并交流分享,在分享中让学生反思、提升,得到发展。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辅导、点拨;

4.教师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交流分享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5.进行分享式教学必须发扬教学民主,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分享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1. 自主性。

分享式教学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 并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实、改造、 发展。分享式教学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2.实践性。

分享式教学是以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过程的。它特别注重让学生参与,强调让学生去感知、去操作、去体验、去思考, 并通过互相启发、互相交流、分享同伴的思考与智慧,实现共同发展。

3.民主性。

分享式教学的课堂氛围是民主的、宽松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 平等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把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去发现。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人,可以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同学间、师生间可以建立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分享“立交桥”。

4.发展性。

在分享式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分享,每个学生都会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思维能力是发展的;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敢于表现自我,学生的个性是发展的;每个学生都在发现探索中学习,学习能力是发展的;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体会、感悟,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发展的。

三、分享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分享式教学的基本教学主张

要把分享式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其基本教学主张有以下几方面:

1.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学生能学会的要让学生先学,学生能教懂的,要让学生互教互学,把课堂的主动权留给学生。

2.把乐趣还给学生。通过创设情境,鼓励性评价和成功体验等,来激发、调动和维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把权利还给学生。在课堂上,学生有求知权和活动权,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

4.把伙伴还给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让学生在生生交流与合作中获得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同伴的经验与感受、思考与智慧。

5.把时空还给学生。一是时间上教师不能讲得太多,二是空间上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余地。

(二)建构“问题-探究-分享”的课堂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分享”的课堂教学程序分为四个阶段,即“导学—探究—反馈—拓展”。“导学”主要指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唤起,它包含了师生双方情感的调动,以及进入“学”的准备。“探究”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并通过合作互动的方式学习新知。“反馈”指学生主体的分享活动,通过交流、争论、质疑、点拨等师生间深层次的交流,分享师生的经验、思考与智慧。“拓展”主要指通过检测评价、 总结延伸等活动,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维的能动性、实践的主体性、独立运用知识的发展性得到充分展现。具体要求如下:

1.导学——包括课堂导入、目标导引两方面。

(1) 课堂导入: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

(2) 目标导引:导学问题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有显性化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及学习行为要求。

2.探究——包括独立学习和组内探究两个层次。

(1) 独立学习:学生依据导学问题及要求进行独立学习,并对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及生发出的新问题做好标记。

(2) 组内探究:组内学习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对独立学习成果进行交流检测,对独学后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合作探讨。二是找到组内学习新知的生成点、 疑惑点,并做好班内交流分享准备。

3.反馈——包括成果分享、问题分享两方面。这是分享式教学最为重要的环节。

(1) 成果分享:要突出创生性,即重点分享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等,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与认同感。

(2) 问题分享:通过互动交流 (可以是疑难求助、对话交流、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等), 聚焦学生在探究阶段出现的没有解决的问题或疑惑点、易错点,同时还要找到没有学会的学习对象,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4.拓展——包括检测评价、拓展提升两方面。

(1) 检测评价。针对不同内容、不同学情设计不同的检测方式,如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全班检测等掌握学生的达标情况,并及时反馈、补救和矫正。

(2) 拓展提升。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启发学生联想、想象,进行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交流与分享, 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建立分享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分享式教学评价的本身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分享式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评价本身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教育意义。因此,探讨分享式教学评价机制,也是构建分享式教学活动体系的重要内容。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不仅要看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更要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是否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通过学习主体的自主参与、主动探究、主体发展来衡量。因此,我们将过去侧重对教师的评价改变为对教师、学生的双重评价,其目的是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让分享式教学真正走进课堂。具体内容见下表。

(四)实施分享式教学需关注的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间的交流分享。

学生间的交流分享包括组内交流,组际交流、班级交流。这是一种互助式的学习方式,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活动,是分享式课堂教学的核心。在交流分享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教师不能简单地进行单一的对错评价,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要尽量交给学生去积极思维,要善于利用互动、互助的学习机制,激发和引导鼓励小组内、小组间提问、补充、质疑,分析有价值的思路方法或问题产生的根源。教师要关注学生对问题思考的进展,经过充分的思考后,当学生对问题思之有得或思之不得之时,应当满足学生好分享的天性,允许学生进行伙伴间,小组中的交流与分享。

2.关注小组学习的有效管理。

分享式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基本组织形式,因此,在教学中要强化对小组学习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对组长进行指导与培训。包括学科知识如何学习,小组如何分工,如何培训组员,小组内如何进行互助学习等,让学习组长掌握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与技巧,进而带领小组成员有效进行小组学习。

(2) 指导小组进行明确分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当然,为了激发组内每个成员的责任意识、团队意识,这种分工不是绝对的、静态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动态轮换,小组内的分工要定期调整,从而达到小组内各成员共同提高的目的,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3) 建立健全小组学习评价与竞争机制。首先要健全小组内的各种评价与评比机制,并及时给予赏识与鼓励,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其次要建立学习小组间良性竞争机制,对小组实行综合量化评估,增强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须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二是对学习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三是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倾听认真度,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

3.关注教师的指导与调控。

在分享式教学背景下,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显得非常重要,同时,对教师的指导与调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与调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想方设法地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激情如何点燃, 这是教师个人素质和教育艺术的问题。没有千篇一律的方法,但总的原则就是用真情点燃激情,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点燃激情。

(2)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 其根本原因就是不会学,学不会。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就能够自主学习,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特征与实施论文 篇8

2014年8月1日,教育部网站就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内容结构见下页表格。

此次修订,将原先共70条2000余字的守则与规范合并,精简到9条381字,其中还首次出现了“会自护懂求助”“远离毒品”“践行垃圾分类”“低碳环保生活”“控制上网时间,抵制不良信息”等新内容。据称,此次修订,坚持“贴近时代、突出基本、易记易行”的原则,注重可操作性。

中小学阶段,对于一个人习惯的养成、品行的培育有重要影响。孩子们从日常的饮食起居、读书玩乐中接触外部世界,他们需要知道的不是空泛抽象的“主义”“思想”之类,而是具体的待人接物、言谈举止、做人规范等。作为孩子们的领路人,我们应该在具体生活、学习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景里,告诉孩子们该怎么做。

如,将“见义勇为”从守则中删除,看上去就像是把一盘招牌菜从菜单中强行地抹掉,但仔细研读删除“见义勇为”条款不难发现,这不仅不是守则内容建设上的倒退,反而因“理性回归”而彰显出社会进步。见义勇为所体现出的正义心和责任感,是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的,在任何时候都值得守望。事实上,将见义勇为删除,并不意味着对这种价值观的否定。过去,我们习惯将见义勇为理解为同质化的道德选择,却忽视了每个人在年龄、身体状况、救助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这样不仅形成了对社会群体的道德绑架,甚至扭曲了见义勇为的内涵。

见义勇为,它不仅仅是一种道德选择,更是一种关乎技术和能力的问题。对孩子而言,无论是从个体的体力、经验还是从救助技能来说,都不现实。因此,删除守则中的“见义勇为”,既是对孩子的一种人文关怀,也是对孩子的保护。正如专家所言,“安全”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安全”不保,谈何教育?何来成长?这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与其要求孩子该怎么做,不如告诉孩子要这样做。这是《中小学生守则》修订的前提。学生守则并不是公民守则,偏离孩子认知能力、身心特性的说教,未必能够尽如所愿。新版守则的修订方向令人欣慰,但还需继续去成人化,多添一些孩子气。新版《守则》主要有三个亮点:一是贴近时代,充分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平等、法治、民主、文明、和谐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都有所体现。同时也体现了三爱、三节、心理健康、文明出游、网络、安全、阅读等学校、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的内容。二是突出对学生言行的基本要求。各地各校可依据守则,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学生管理规定或行为规范。三是简单明了。凝练为三爱(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三讲(讲文明、讲诚信、讲法治);三护(护安全、护健康、护家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便于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过,新版守则中仍有一些条目与现代教育理念还有差距。如“践行垃圾分类”“低碳环保生活”“体验劳动创造”,言辞语气与公文、标语或口号的区别并不大。如此“高大上”的表达方式不是孩子们所熟悉的,很难入脑入心。还有一些倡议性的提法,如“乐于探索”“有责任心”,则显得太过笼统,不具备可操作性。整体看来,新版守则并没有清楚地界定好“规则”与“口号”的概念,一会说“孩子话”,一会说“大人话”。

二、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四大特征

细细品味,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有四大特征值得肯定。

1.更加具体化,可操作性更强

与旧版相比,新版《守则》更容易操作,以第一条“爱祖国”为例,旧版表述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新版修订为“爱祖国。尊敬国旗国徽,奏唱国歌肃立,升降国旗行礼,了解国情历史”。明确指引孩子如何“爱祖国”,让学生知道升国旗时应该做什么,唱国歌时应该做什么,告诉孩子应该通过了解国情历史增加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等。

2.突出社会化,法治意识明确

新版《守则》第六条明确规定:“讲法治。遵守校纪校规,参与班级管理,养成规则意识,了解法律法规,不做违法之事。”以33字取代旧版守则中第二条“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其实在守则的修改中,“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热爱大自然”等可操作性不强的内容都已经被删除,旧版守则中的“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行为要进行劝阻,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告”这样的内容也并没有呈现在新版《守则》中。

在新版《守则》第八条“护健康”中,明确规定“控制上网时间,抵制不良信息。”对此有家长表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现代营业性的网吧越来越少,住户基本都普及了网络,孩子在家就能上网,根本不用去网吧,现在孩子自控能力都比较差,新版《守则》明确规定控制上网时间,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可操作性,平时小孩子上网都有时间限制,但是小孩子每一次都“讨价还价”,现在明确把这个内容写进《守则》中,小孩子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小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他们有时候更倾向于听教师的话,更容易“被规矩”,做一个好学生。

3.强调以人为本,生命第一彰显

新版《守则》第七条明确规定:“护安全。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远离毒品,珍惜生命”。以26字取代旧版守则中第四条“珍爱生命,注意安全。”新版内容上很好地诠释了“安全”一词,告诉孩子们过马路要红灯停绿灯行,不溺水不玩火;除此之外,第一次将远离毒品写进了守则的内容中,呼吁学生要“珍惜生命”。

4.从细节入手,人格养成鲜明

新版《守则》紧跟时代,增设了常见的青少年问题和社会极为关心的课题。诸如,新版第三条“爱劳动”中增加“积极承担家务,主动清洁校园,参与社会实践,热心志愿服务”;讲诚信将旧版第九条提至新版第五条,且明确规定“守时履约,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不抄袭不作弊,不擅动他人物品,借东西及时归还”;第七条“护安全”要求小学生会自护,懂求救,远离毒品;第八条“护健康”中提到了“保持阳光心态”,开始注意到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第九条护家园,提倡“节粮节水节电,践行垃圾分类,爱护花草树木,低碳环保生活,保护生态环境”。总之,新版《守则》使小孩子“够得着”,便于遵守。

三、新版《中小学生守则》众说

1.专家评说

新旧版《守则》之变化有二,之一删减了部分不合适的旧内容;之二添加了一些与时俱进的新内容。但是有专家认为,这样的修改仍不是很理想,新版《守则》亲和力仍然不够,仍没有真正立足于孩子的发展需要,例如新版《守则》中没有再出现“热爱人民热爱党”等内容,这样的规则对于学生来说,太过抽象、可操作性不强,而“应该告诉孩子们爱身边的人就是热爱祖国”等。

2.家长评说

中小学生该不该见义勇为?现如今的中小学生家长在他们接受教育的时候,就一直强调应该要见义勇为。虽然近些年来社会上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有些变化,但是新版《守则》中彻底删减了“见义勇为”这一条文,转述为“会自护懂自救”,引起了许多家长的争议。

部分家长认为,“见义勇为不能删减,小孩子应该在见义勇为的同时保护好自己,他可以求助于大人,或者采取拨打110等措施”。但是也有家长认为“见义勇为”应该删减。家长认为现在的小孩子正在上小学,而且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万一小孩子在见义勇为时发生什么意外的事情,将会给整个家庭带来巨大的影响,学校有义务教会孩子们基本的自护技能,更应该和家长配合,告诉孩子们在碰到危险时候应该怎样做。

3.师生评说

作为新版《守则》的使用者,师生是最有发言权的。有调查显示,部分教师认为新版《守则》内容上仍有缺失。新版《守则》虽然依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发展规律制定,层次分明,能够落到实处并且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但是《守则》中对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明显不够。诸如在爱学习方面,其实学生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囊括科技、体育、艺术、安全等内容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新版《守则》中提出的简单地按时完成作业等要求。

此外,就诚信而言,有教师认为在《守则》中应该加上“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这一规范。现在的学生多娇生惯养,不能很好地听取别人的建议或意见,不能谦虚地对待一些事情等,这些方面是需要加强的。

四、新版《守则》实施建议

1.社会层面

人具有社会属性。要提高新《守则》的实施效率,必须依靠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学校应该和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等部门合作,成立专门的辅导机构,加强法制教育、道德教育,让学生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献爱心。总之,使学生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正确引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学校层面

学校应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加强整体规划与管理。新《守则》是学校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规范,毋庸置疑,学校理应高度重视新《守则》的实施,自上而下地对整个实施活动进行认真的部署和安排,从学校制度方面给予保障。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品德,应坚持正面教育,坚持表扬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根据各年级的身心发展特点,将新《守则》内容贯穿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家庭层面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工作。学校应该通过班会、家访等活动,主动与家长沟通,让家长熟悉新《守则》,充分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和表现,为学生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

4.学生层面

特征与实施论文 篇9

摘 要:智慧课堂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高度融合而产生的新型课堂,代表了未来课堂教学的发展与改革方向。物联网、云计算、泛在网络、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为实现智慧课堂提供了可能。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界定了智慧课堂的内涵,追溯了智慧课堂的发展并概括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的特征,构建了智慧课堂的概念框架,期望能够为智慧课堂的实施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智慧;智慧课堂;概念框架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在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型的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更多创新型的人才,需要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作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高等职业教育,应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需要,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技术应用人才。然而受中国传统文化及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目前高职的课堂教学任然以“学科、教师、课堂”为中心,仍然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机械训练的课堂。如何让课堂教学通过知识的传递达成智慧生成的艺术的目的,如何让课堂充满智慧,是当今教育者共同的心愿。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课堂教学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种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新教育形态——“智慧课堂”悄然而生。而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泛在网络等先进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智慧课堂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本文基于以上背景及现状解读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的概念及特征,并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智慧课堂的实施框架,以期从本质上对智慧课堂的实施提出有意义的参考。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教育学教授马克斯?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的热销,智慧教育无疑是近几年来的热点话语,而信息技术作为实现智慧教育的平台无疑为智慧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虽然智慧课堂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官方定义,但智慧课堂的理念已日趋成熟,在教育界引发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潮。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智慧课堂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智慧课堂本质特征的研究。通过阅读智慧课堂、智慧学习相关文献资料,可以发现许多学者关于智慧课堂的内涵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智慧课堂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为学生创建的自主的、活动的、情感的、生活的、趣味的课堂,从定义可以看出对其特征的描述主要是对教与学特征的概括。现有的智慧课堂的定义是由智慧教育衍生而来的,“主张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创建具有一定智慧的(如感知、推理、辅助决策)的学习时空环境,旨在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对其特征的描述主要是从技术的角度来分析的,他们认为智慧课堂具有“资源分层共享”“实时内容推送”“学习情境采集”“智能学习分析”“即时反馈评价”“协作互动交流”和“移动通信互联”等技术特征。

二是智慧课堂环境构建的研究。智慧课堂环境是实现智慧课堂的根本保证,因此智慧课堂环境的构建对教育研究者来说亦是至关重要的课题。关注和研究智慧课堂的研究者特别是一些一线教师,已经开展了智慧课堂的实践,并尝试打造智慧课堂生态系统,构建适合培训学生智慧学习和教师智慧教育的空间与环境。如黄荣怀教授根据智慧课堂“智慧性”的本质特征,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富媒体等技术构建了“SMART”智慧课堂概念模型。

三是智慧课堂学习模式及案例的研究。尽管目前教育研究者在如何设计智慧课堂学习模式方面的探讨相对较少,但也有部分研究者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研究者们结合现有教学实际,将信息技术充分融合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智慧生长的目的。例如在《基于智慧课堂的学习模式设计与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人员设计了基于智慧课堂的学习模式,将学习环节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并将模式运用于实际的教学中检验学习的效果。

二、智慧与智慧课堂

(二)智慧与智慧课堂的含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智慧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是“不断认知和思考的能力”。《牛津英语词典》里对“智慧”一词作了更详尽的界定:“对于有关人生和行为的问题能够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在目标与手段的选择中表现出判断的公正合理,能够真实判断什么是正确或适宜的,并有意去采取相应的行动;具有感知和采用最佳途径去实现目标的能力;具有认知判断能力强以及审慎的特点。”由此可以看出:首先,智慧是在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思力、判断力和创造力,是智慧主体高阶思维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的内在驱动。其次,智慧有着向善求美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即利用知识和创造力达到利人利己的“善益”。

以上可以看出,它与强调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判断力的智力(Intelligence)不同,它是人类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后者对智慧的影响较大。因此,要促进学习者智慧的发展,就需要为学习者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智慧教育应运而生。智慧课堂的构建是智慧教育环境下的一种新诉求,是实现智慧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什么是智慧课堂,目前国内外文献尚没有统一的论述,但从许多教育家的论述中,不难概括出智慧课堂的概念。例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生学就是对于一切问题不是要先生产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似的经验。”智慧课堂从其目的上来说是指让学生用创新思维发现问题、用智慧方式解决问题的课堂,是促进学生智慧生长的课堂。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智慧课堂带来了新的契机,它在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过程的互动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信息时代的智慧课堂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智慧课堂在基本内涵、方法手段、支持环境上存在差异。可以将智慧课堂定义为:教师运用教学智慧将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中,为学习者构建情境化、智能化、互动化的智慧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最终促进学生智慧成长的新型课堂。

(二)智慧课堂溯源

让学生到达最高的善——“智慧”是教育永恒的追求,关于智慧课堂的思想可以在许多著名的教育家的论述中找寻到它的痕迹。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应该是“通过认识自己达到获得知识,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道德的人。”因此,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应该鼓励学生在自我认识中,去探索、寻找永恒的真理。而信息化环境下的智慧课堂可以追溯到1997年钱学森先生的所提出的“网络交换信息空间中的智慧科学”(Science of Wisdom in Cyberspace),即“大成智慧学”。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2008年所作的报告——《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议程》在推进智慧课堂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较强影响力。报告中提出借助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地球上“几乎所有东西——任何物理对象、过程或者系统——都可以被感知化、互联化和智慧化(Instrumented ,Interconnected and Infused with Intelligence)。”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许多新的概念在“智慧地球”思想的渗透下不断被催生而出。如美国的迪比克市与IBM在2009年9月共同宣布,将在未来成为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在“智慧”无处不在的时代大浪潮下,智慧课堂应运而生。

(三)智慧课堂的特征

课堂英文名“schoolroom”,是指教与学行为发生的场所,包涵学习者、促进者、 活动、资源、工具、设备六个要素。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了新的课堂形态——智慧课堂,与传统的知识课堂的相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智慧课堂在内容的呈现、学习内容的获取、交流互动等多个方面有着自己的本质特征:

1.情境感知性

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智能技术为智慧课堂提供了技术支撑,学习环境可以被感知,可以动态地记录学习过程,可以量化、表达和预测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和学习需要。智慧课堂以情境感知为基本支撑,在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适应性推送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更具适应性、灵巧性的学习环境。智慧课堂的情境感知性主要体现在利用数据智能化挖掘技术和GPS、RFID、QRCode以及各类传感器感知数据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如能力、风格、偏好、认知)、知识背景、学习状态(如焦虑、烦躁、开心)、学习进度、学习需求以及学习所处的物理位置信息,可以使资源按需获取和使用,让不同的学习者达到知识与智慧的交融,最终到达创新思维能力提升的目标。

2.全向交互性

课堂活动的本质是交互,智慧课堂支持全方位的交互,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媒体交互。通过语音、身体等方式与多媒体设备或系统进行交互,系统可以动态地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为资源的智慧推送与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二是师生互动。通过面对面或者网络实现师生之间随时、随地的互动交流,促进深层学习发生。三是生生互动。通过面对面或者网络实现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协作解决问题。

3.学习体验性

从课堂教学的过程价值来看,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智慧课堂中,因环境具有感知性、适应性、生动性等特征,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从而使学习者能够更加轻松地投入学习;在智慧课堂中,生动的学习场景、先进的设备和丰富的资源,可以引导学习者积极参与,从而在情境化、移动化、感知化的学习活动中灵巧、高效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实际的体验中实现智慧的成长。

4.工具多样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习者提供了效能、信息获取、交流互动、思维认知、情境创设等丰富的学习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学生对概念本体知识、方法本体知识和应用本体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语义网络组织,让学生成为获取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

5.智慧推送

智慧课堂可以达成“学习资源按需获取,教与学可以按需开展”的美好愿望,按需推送是智慧课堂的另一重要特征,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兴趣、需求和知识结构适应性推送学习资源、服务、工具和人际关系资源。

三、智慧课堂的概念框架

新一代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催生了新的课堂学习环境,加快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拥有了更广阔的学习天地。智慧课堂是在智慧环境中开展的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学生智慧生长的课堂。智慧课堂的概念框架如图1所示,体现了“需求智慧感知,资源和服务智慧推送,教师引导学生智慧生长”的思想。

从图1可以看出,物联网、大数据、泛在网络、智慧教育云平台等技术以及各种智能学习终端是智慧课堂实施的技术基础。物联网能够感知学习环境和学习需求,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数据挖掘技术通过推理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发现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根据所分析的数据建立学习者学习模型,并上传到智慧教育云平台。泛在网络为实现跨情境的无缝学习提供网络保障。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活动和数字资源并上传到智慧教育云平台中。智慧教育云平台根据物联网所感知的数据以及大数据所计算出的学习者特征模型为学习者智慧化的推送资源和服务。

根据教学活动开展的地点不同,智慧课堂的实施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网络课堂。这种课堂可以由学习者主动发起,主动提出学习需求,在学习者主动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智慧教育云平台中过滤出最优的学习资源推送给学习者。另一种是实体课堂。根据学习者的行为、感情等个性化特征的变化为学生推送相关的资源,教师利用这些资源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智慧生长。从智慧课堂的概念框架可以看出,新技术的出现为智慧课堂的开展提供了可能,但不是拥有这些技术的课堂都称之为智慧课堂。教师在智慧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技术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和资源并有效地的开展教学是学生智慧得以发展的关键,因此在智慧课堂实施的过程中,要防止“唯技术论”的发生。

四、结语

在技术的推动下智慧课堂正在成为信息时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标”。智慧课堂需要一个庞大的系统支持,包括智慧学习环境、智慧备课、智慧评价、智慧资源推送等核心要素。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智慧型应用人才,因此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打造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智慧课堂教学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吴永军.关于智慧课堂再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4)

浅谈地理案例教学的特征和实施 篇10

关键词:地理,案例教学,特征,实施

在新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下, 地理案例教学己成为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一大特色。案例教学法己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和关注。地理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地理案例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要选一个合适的案例供学生讨论从某种意义上说, 地理案例教学运用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 也关系到我们能否切实开展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但是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案例教学成为困扰很多教师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的产生和发展

案例教学法 (Case Study) 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朗道尔 (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 教授创立, 他在《合同法案例》一书的前言中说道:“被作为科学的法律是由原则和原理构成的。每一个原理都是通过逐步的演化才达到现在的地步。换句话说, 这是一个漫长的、通过众多的案例取得的发展道路。这一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案例。因此, 有效地掌握这些原理的最快和最好的, 如果不是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那些包含着这些原理的判例。”在这里, 他强调了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 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 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

二、地理案例教学的特征

地理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 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并对案例所含地理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的方式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

1、教学过程开放

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 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 案例教学是围绕着一个案例展开的, 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在这过程中, 许多学生在开放性环境中如从图书馆、INTERNET上学会了自主收集和加工处理资料信息, 能力得到了提高。

2、学生自主学习

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真正被关注的中心, 教师的角色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精神, 鼓励学生自主的思考、自主的交流、自主的学习, 并进行总结或提炼要点。案例教学中, 学生在阅读案例内容、寻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表达自己观点等方面, 都可以发挥很大的自主性。

3、学习过程的探究性

案例教学把教学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 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 围绕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完成探究内容的确定、解决问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学生敏锐发现问题, 主动提出问题, 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

4、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案例教学是使用特定案例学习某种原理或思想的方法。成功的案例教学是把原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融合在一起, 相互渗透, 相互支持。如一些实际中的问题, 温室效应、人口问题、城市化等, 其中包含有核心部分和次要部分。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 把握案例的关键;教师有意识地对案例进行引申和扩展,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发展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

高中地理教学法的实施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地理案例的选择——这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

案例选择要求首先是地理案例的针对性, 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定的, 能反映地理事象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其次是地理案例的真实性, 客观性, 案例必须来自地理事实, 符合客观实际。再次是地理案例的适时性, 案例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符合当代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后是地理案例的实用性, 案例须与现实生活紧密有关, 特别是从家乡地理事象中选取的案例最受学生欢迎。总之, 选择地理案例时, 既要考虑案例的质量, 又要兼顾学生的自身素质, 更要切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2、地理案例的运用——这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重要步骤

(1) 提出地理案例——引导、确定研究主题

地理案例的提出方式多种多样, 有印发地理文案材料、教师学生描述、多媒体展现、模拟实际情景、现场参观考察等。案例提出的动机有提供案例,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研究, 或印证知识点, 加深理解, 或引发学生拓展, 培养地理创新能力。

(2) 讨论地理案例——解决问题

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将案例的内容与相关地理知识、地理原理联系起来, 研究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造一个“整体参与、充分民主、鼓励竞争”的开放式课堂, 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彻底获得“自由”,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以致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具体操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有个人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辩论、角色扮演等。

(3) 评价地理案例——拓展, 培养地理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对地理案例讨论作出评价, 指明其中的关键问题;也可以进行弥补性、提高性讲解;还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我评价;或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 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 让学生开阔视野、调整视角, 进行深入思考。

下面以有关《京都议定书》的一则案例来说明以大气环境保护为内容的学习。

第一步提出案例——引导, 确定研究主题。

《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12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的。这一议定书规定, 在2008年至2012年间, 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 其中美国削减7%, 欧盟8%, 日本6%。今年3月, 美国政府决定不履行《京都议定书》, 并借口称, 如果发展中国家不作出削减排放量的具体承诺, 美国绝不会在议定书上签字。

启发学生思考:材料涉及哪些地理知识?有哪些问题值得探讨?学生思考、讨论后, 确定探究主题。

(1) 论通过《京都议定书》的环境背景?为何二氧化碳增多使全球气温升高?

(2) 二氧化碳增多原因?为何规定主要是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的削减?

(3) 对美国政府不履行《京都议定书》, 你的立场怎样?为什么?

(4) 对全球变暖的事实, 你认为人类应该给以怎样的态度并采取哪些措施?

第二步讨论, 解决地理问题。学生个别思考,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互相补充完善, 最终达成共识。如问题 (3) 可组织学生扮演美国政府、专家、发展中国家等不同角色进行辩论, 从而展示学生才华, 培养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增强了他们环境观和全球观。

第三步拓展, 培养地理创新能力。

讨论:对于“大气保温气体使全球变暖”这一论题, 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支持大气保温效应增强的观点, 二是反对大气保温效应增强的观点 (观点列举略) 。你的看法如何呢?简述理由。

四、结论

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过程, 是共同探究的过程, 是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上的体现过程。地理案例教学更加符合系统教学的要求, 提倡敢于大胆进行“缺漏”教学, 让学生学习最基本的, 有可能终生都能记住的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1]南月省, 叶滢.中学地理教学[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2]隆瑞.哈佛商学院MBA案例全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1.

[3]卢文石.中学地理教学参考[M].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 2004.

[4]许定龙, 郑伟大.地理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则和应用举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2, (4) .

[5]胡永生.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范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

[6]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桁架下一篇:数字城市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