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实施过程

2024-09-10

原则实施过程(精选11篇)

原则实施过程 篇1

一、体验式教学简介

体验式教学方式, 关键在体验一词上。“体验”在生活实际中大多被理解为体悟、领悟, 也有实践, 以身体之的延伸之义。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教育界理论研究和实践效果都较好的教学方式, 在初中教学的各个学科都有极其重要的教学价值。在德育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就成为当务之急。以下我将这种方法简称为体验式德育。然而体验式德育教学应该如何实施, 体验活动如何设计都没有一定的说法。笔者就是在此背景下结合自身在体验式德育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总结出了几条基本的原则, 希望为后来者提供些微参考。

二、体验式德育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原则有

( 一) 主体性原则

教育的真正目的, 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都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个性健康的优秀公民。所以, 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围绕的自始至终都是“学生”,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毋庸置疑。事实上, 在德育教学中, 学生受社会环境, 家庭教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他对德育教学是存在一定的困惑和需求的。只有解决学生的这些困惑, 满足学生的需求, 进而引导学生的美好向往, 学生才会对德育教学感兴趣。否则, 干巴巴的说教, 只会让学生丧失兴趣、厌恶学习, 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真正当作体验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学生才能最终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 进而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 二) 辅助性原则

新时代呼唤新的思维。在传统教学中我们过多的关注教师的作用。但是,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师角色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在新形式下, 学生通过互联网能够快速的查找到相关知识, 教师的知识传授功能受到挑战。网上浩如烟海的知识资料应该如何分类, 拣择, 最新最优的教育资源如何获得, 这些都成为新形势下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教师也同时变成了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管理、推荐的媒介。在新形势下的德育教学中教师的一切工作都是辅助学生充满兴趣的培养最先进的思维能力, 学习最先进的知识, 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最终成为一个适应时代的人才。

( 三) 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简单的说就是在体验式德育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层次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最终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的一种教学。

层次性原则实施的必然性是由复杂的学生情况决定的。从个体角度来说, 不同同学的情况不尽相同, 要区别对待。有些同学认知能力、自信心强, 这些同学更喜欢宏观性、哲理性、有深度和广度的教育内容。在创设体验式环境或是活动时, 就应该注意增加活动内容的深刻性、含蓄性等以提高学生的探索意识、研究精神。还有一部分同学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自信心相对弱一些, 这些同学更喜欢具体的、直观的、趣味性强的内容。在创设体验式活动时教师更应该注意增加活动的直观性、趣味性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从体验结果来说: 由于学生的知识体系、知识切入点等的不同,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体验结果。对体验式结果的层次性、个性化的评价就是打破整齐划一的标准, 看到学生的成长和变化。

( 四) 过程性原则

道德生活本质要求就是知、行, 贵在践行。在德育过程中实施体验式教学就很好的利用过程性原则完成德育的知、行要求。具体来说, 课程体验活动是真实生活的缩影, 这些生活化的体验活动同学们很容易接受、理解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就疑难问题通过师生共同探讨找到解决答案。然后, 学生将体验到的知识转化为生活的实际行动。这种过程式教学方式就是在体验活动中直面真实的社会现实生活, 把对生活的真切感受与指导生活的价值原则结合起来, 更深、更透的理解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体验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 切身体验生活中的善恶、美丑、真假, 进而学会判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 五) 活动探究性原则

体验式德育活动重在体验式活动的创设, 关键是学生的体悟, 方式主要是学生的探究式学习, 目的是应用生活, 指导实践。体验式教学的活动主要有参观、访问、具体实践操作、游戏活动等一系列和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相关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有利于积累知识, 提高道德水平, 最终形成道德行为。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学校班级的集体活动, 也可以参加社区的活动, 家庭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通过体验提高道德水平。探究性原则主要强调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通过探究式学, 可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 体验式德育教学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 当然,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们相信只要始终坚持这些主要的原则要求, 我们都会找到解决的办法, 最终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辛继湘.论注重生命体验的教学[J].教育评论, 2002, (5) .

[2]肖海平、付波华.体验式教学一素质教育的理想选择[J].教育理论研究, 2004, (1) .

[3]宋海云.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开放式教学模式初探[D].复旦大学, 2009

[4]宋海云.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开放式教学模式初探[D].复旦大学, 2009

[5]汪霞著.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6]李如密.现代教学理论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原则实施过程 篇2

(一)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1.目的

2.原则

(二)护理质量评价的内容

1.护理人员质量评价

(4)综合性评价 即用几方面的标准综合起来进行评价,凡与护理人员工作结果有关的活动都可结合在内,如对期望达到目标、行为举止、素质、所期望的工作结果、工作的具体指标要求等,进行全面评价。

2.护理质量的评价

①基础质量:即建立在护理服务组织结构和计划上的评价内容,着重在执行护理工作的背景方面,包括组织结构、人员配备、资源、仪器设备等,可以影响护理工作质量的条件。如护理部管理质量标准就属于这一类。

b.人力安排:根据病情需要,护士长是否在人员配备上做出了合适的安排,包括人员构成是否合适,人员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等。

d.病房结构,表格记录,规章制度的制定情况:病房布局是否合理,病人床位的安排合适与否以及护理文件的书写制度是否明确等。

②过程质量:评价护理活动过程是否达到质量要求。其中包括:

b.病情观察及治疗结果的观测:如体温、脉搏、呼吸的测量时间、病情记录,危重病人观察项目、观察时间及各种疾病特殊观察要求等。

d.对参与护理的其他医技部门人员的交往与管理:如病人x线透视预约,各种标本管理,对卫生员及配膳员的管理等。

f.应用和贯彻护理程序的步骤和技巧:包括评价贯彻落实护理程序每个步骤的质量并应对护理病历做出评价。

此外,也可按三级护理标准来评价护理工作的质量。

护理结果的标准选择和制定,影响的因素比较多,有些结果不一定说明是护理的效果,它还与其他医疗辅助诊断、治疗效果及住院时间等综合因素有关。

以上三个方面的质量标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反映了护理工作的全面质量要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进行护理要素质量评价,可掌握质量控制的全局;具体护理过程环节质量评价,有利于落实措施和保证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终未护理结果质量评价,可反馈控制护理质量。

二、护理工作质量评定过程

(一)评价的组织机构及方法

1.垂直控制与横向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护理部主任对科护士长,科护士长对护士长,护士长对护士,自上而下层层把关,环环控制,即为垂直控制。如逐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考核,护理部坚持日夜查岗制度,节假日查房制度,各类质量检查制度等;科护士长负责所属科内病区护士长的护理质量及病区管理质量控制;护士长负责对每个护理人员工作质量控制,把好医属关、查对关、交接关、特殊检查诊疗关等。由于护理工作质量受人际之间、部门之间、科室之间的协调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横向关系因素的质量控制如医护之间的质量控制、病房与药房、化验室等医技术部门和后勤部门的质量控制,均对护理质量控制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只有做到垂直质量控制与横向质量控制紧密结合,才能使质量控制完善而有效。

反馈控制又称回顾性质量控制。这类控制主要是分析工作的执行结果,并与控制标准相比较,针对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和对未来的可能影响,及时纠正,防止同类问题再度发生。例如护理质量控制中的褥疮发生率、护理严重差错发生次数等统计指标,即属此类控制指标。反馈控制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把重点放在执行结果的考评上,目的在于避免已经发生的不良后果继续发展,或防止再度发生。

(二)护理质量评定的程序

1.产生标准 制定标准,确定有关的评价信息,确定信息收集方法和途径。

3.纠正偏差 进行判断,提供适当的输出及检查评价循环。

(2)鉴别与收集信息 确定所要评价的内容后,要收集能够反映此项工作状况的信息和数据,如从护理病例中查找护理程序执行的信息,从现场检查实物或观察护理技能中查找有关基础质量的信息,通过观察护士操作过程获得过程质量或护士行为的信息。明确信息及来源之后,即可确定收集信息的工具,例如评价表,要列出评价项目、要求等,对所选信息应具有可集性,要便于操作。

谈教学过程中的“乐教”原则 篇3

[关键词]乐教 善教 教学过程

[作者简介]邱葆珍(1957- ),女,陕西宝鸡人,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陕西 西安 710016)

[中图分类号]G6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158-01

一、“乐教”原则的实质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雍也》篇中,提出了“乐学”的思想:既带有情感激励因素,又充分感受学习快乐。19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Herbert Spencer)也提出“快乐教学”思想:必须使教学成为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和快乐的过程。 “乐教”“乐学”是治学的最高境界,传授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有知者对求知者情知交融、心灵互动的过程。笔者认为,为师者要达到“乐教”的境界,业精、德成是根本。先有为师者“乐教”,而后形成求知者“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的循环,“乐教”“乐学”相辅而成。

二、“乐教”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历来,认知因素在教学中被广为关注,缺乏对“快乐教学”、情感因素的重视,知、情失衡现象有悖于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使教学潜力的发掘受到限制。

心理实验表明:当执教者心绪过于紧张,其大脑思维必将加快,既而不能完整地搜索已存储的信息,逻辑思维受制,语言表述 “语无伦次”“答非所问”;当处于悲观的境地,大脑思维活动迟缓,不能迅速搜索已存储的信息,想象力受制,语言表述“贫乏”。而 “快乐”心境中的执教者,大脑思维逻辑有序,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对待求知者甚至会“俯首甘为孺子牛”。从心理学角度透视心绪对行为的影响,可知“快乐”是人性在正常行为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快乐教学”是教学过程得以正常进行、教学效率得以提高的前提保证。

现代教育在质和量上高度发展,要求赋予教学过程更人性化的内涵,以适应求知者日益紧迫的心理需要。以“乐教”原则统领教学过程,使博学明智的执教者尽其精神力量“乐教”、顺应教育的天赋“善教”,是现代化、人性化教学的必然。

三、“乐教”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道而弗牵则和”。是指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能融洽。苏格拉底式教育也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教学即引导学生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质疑、探疑、答疑、解疑的过程。据调查,由于教、学角色不同,以教师为主导的“一言堂”会使80%的学生逐渐厌倦;教师的提问测试会使90%以上的学生心理惧怕。求知者被动地跟在知者之后,使得师生间形成不可逾越的概念鸿沟。实验表明,正视学生心理状况,顺应学生心理需求,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多以学生发问为主,教师退居暗示、指导的地位,可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唤醒求知潜力。教师应为学生营造 “无忧无虑”的求知氛围,在师生间架筑跨越鸿沟的“心桥”,要善于引导,积极提高求知效果。

2.“强而弗抑则易”。是指鼓励而不是“推着”学生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层次需要理论”,其中最高、最关键的需求便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据调查,无论是性格内向或是外向的学生,对成绩评定都十分关心,即使是最不努力的学生,也希望能得到肯定的评定。基于这种心理活动规律,在成绩评定时,选择恰当的策略,应根据其基础及进步程度予以评定,使学生的自我价值、自我发展不受抑制。一次不成功的考试很可能会使人就此望而生畏,失去信心。从心理学角度讲,它严重挫伤锐意进取之心,使人萎靡不振,不利于学习的继续。因此,执教者应对传统的“考试”方法深入研究,既“乐教”,且“善教”,让考试真正成为检查和促进学习的阶梯。

3.“开而弗达则思”。是指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做出结论,学生才能独立思考。苏格拉底从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去做结论。“让自以为是的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并让他发现真知。”面对成熟、精神有追求的求知者,教师应是研究者,而不是教书匠,教师应赋予教学内容以精、深、广的内涵,而对内容的解释则留有余地,使学生有独立思考空间,使其有所追求,有所吸引,有所努力。如外语翻译,教师讲解语言点,让学生提出难点并施展翻译才华、总结翻译技巧;如外语语法,教师举例而学生总结规律,所留印象自然胜过死记硬背。课堂中,学生不仅习得了语言学的方法,而且练就了独立思考、独立作为的能力。在学生独立认知、求知的同时,教师以“乐教”原则辅佐,对求知者“规之以善,赠之橄榄”,使每一个求知者真正有所求、有所获。

学校的使命在于为求知者传授有活力、符合自身境遇、满足社会需求的知识和技能,以唤起求知者的独立意识;教师的灵魂在于吸取知识的精华,以求“业精”,陶冶教师的情操,以达“德成”,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乐教”“善教”,为求知者奉献知识,为求知者奉献“知识的良心”。

[参考文献]

[1]冯忠良.学习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胡克英.教学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3]万云英,方展画,张伟远,胡文斌.当代国外教学流派[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

[4]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我院管理过程中的6项原则 篇4

11个中心

一切以患者为中心, 维护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追求良好的社会效益。围绕这个中心, 医院及药剂科在管理上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 如药品实施微机网络管理, 从硬件保证药品管理的科学和规范化;建立药剂科及医院临床用药监督小组;完善药事管理委员会制度及新药引进制度;药品采购供应实行“六公开”的社会承诺, 即公开药品采购定点单位、公开药品采购环节、公开药品采购额度、公开结算方式、公开约束机制等。逐步完善药品接待中的管理及制约机制, 以达到新药引进过程的公开、公正、科学及规范。

22个保证

2.1 质量保证

通过对新药的情况调查及登记, 对药品推销员、药品厂商、药品包装及相关信息作全面的评价, 确保药品质量。对于厂商代表中业务生疏、专业知识低下、不熟悉药品法规、无证上岗的临时人员不予接待;了解厂家的性质、属地、规模、产品特点及联系方式等;了解药品信息, 包括药品名称、成分、结构、含量、主要作用及临床用途、不良反应及禁忌症、剂量、用法、生产批号、效期、剂型、规格、包装、产品说明书、价格、批准文号等;要求厂商代表出示相关技术资料、新药证书、专利证书、药品检验报告书、质量标准等, 留样备查, 以对该产品从感性和理性上有一个基本认识;对推销员则索取推销员证, 两证一照、注册证、药品资料、样品等资料, 符合要求的方可提交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 以确保引进新药的质量。

2.2 先进性保证

新药接待人员本身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 对世界药物发展及研究动态比较敏感, 及时了解药物市场信息, 定期下临床主动了解临床用药状况及需求, 就各科用药动态进行交流沟通, 避免闭门造车及低水平重复, 确保引进新药的先进性及实用性, 使临床科研用药及新技术、新业务开展需求的药品能够及时引进, 使医院应用的药品从种类、包装、质量、剂型等方面逐步实现稳定的升级换代。

32个监督

3.1 临床用药监督

经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成立监督小组, 各临床科室及药剂科设监督员监督不正常用药现象;药剂科进行处方分析, 对新药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为决定其是否进入医院基本用药目录或淘汰提供技术资料。

3.2 社会监督

医院药品供应实行“六公开”的社会承诺, 将医院新药的审批制度、采购渠道、使用情况置于社会监督之下, 置于国家药品法律、法规的管理之下。

在监督过程中, 一旦发现医务人员利用职权及业务之便有收受贿赂及其他不良行为者, 依照医院改革后的人事管理制度, 实行待岗、待聘等处罚;一旦发现有采取不当手段促销的药品, 即对该药实行异地或交叉购药、改变品牌、停药或淘汰处理。

41个限制

同类品种限制:在保证满足临床需要和先进性的前提下, 对同类品种较多的进行限制, 如喹诺酮类药物、头孢类药物、感冒药等;品牌限制:对药品所含化学成分相同但商品名不同的品种进行限制;药品推销员限制:对推销员查证, 包括推销员证、两证一照, 推销员的业务水平及所在公司的信誉、规模等, 因为这些也是从一个侧面反应了药品的质量及该公司的管理水平等;价格限制:对治疗无突破性进展, 价格过高, 效价比不理想的药品进行限制。注重药物经济学的分析, 将用药的经济性与安全性、有效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从而在保证疗效的情况下, 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经济负担。

54个优先

专科用药、科研项目及临床新技术开展急需用药优先;针对医院特色专科引进新药, 可报药事管理委员会及时购进;医院急诊抢救用药立即优先采购。国产替代品及品牌优先:国外上市多年、疗效显著的著名药品, 因专利期满后国内的仿制品;同样的国产药品, 则比品牌、比质量、比价格。国内一、二类新药优先引进, 有效的中药制品、中西复方制剂优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社会保险医疗目录品种、新农合目录品种、公费医疗目录品种优先。

66个步骤

包括药剂科初审;向有关科室推荐及有关科室申请;发放申购单, 申请科室和申请人共同填写备案;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临床应用评价。药审小组全面了解药品信息, 根据医院用药基本目录, 与医院已有的同类产品对照分析, 对其临床疗效和发展前途有一个初步的评估。药品初审以后, 由药审小组推荐到相关科室, 由科主任征求科室意见以后提出申请。药剂科发放申请单, 临床科室主任填写药品名称、时间、申购理由、数量、申请人等细则, 有新药代理商填写药品信息, 备案待查, 此单还作为新药引进以后督促使用的凭据, 如因消极应用而造成挤压浪费的还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药事管理委员会按规定定期讨论。已经通过审批需引进的新药, 药剂科应及时组织货源, 出版《药讯》介绍新药概况, 督促临床组织病例及应用, 并对新药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等跟踪观察, 应用半年以后收集各临床应用效果等反馈信息, 综合整理上报药事管理委员会, 决定该药淘汰或进入医院基本用药目录。

原则实施过程 篇5

训练是增肌的重要环节,因此第一个原则是给训练加的!增加次数,锻炼加量,如要增加局部的肌耐力,就要逐渐减少组与组之间的间歇时间或增加训练组数和训练次数。一切都要逐渐增长。超负荷是所有体格训练守则的基本概念。

简单的训练是难满足增肌的要求的,因此重复多次训练非常有必要!我们应该进行多次反复的训练,使得肌肉进行最大化锻炼,所以我们应该进行3~4组 ( 有时最多6 ~ 8组 ) 的训练原则,以使肌肉群彻底的被锻炼和使肌肉使用到最大限度。

应该对某一部分肌肉进行专一训练,反复多次,可以对身体一部分肌肉加强锻炼。例如:斜椅弯举,单独练上臂肱二头肌比反手窄握单摃引体上升要好。

复合训练模式,如果要使肌肉不断地增长,不能一直采取一个固定不变的训练课程。对肌肉进行刺激是使肌肉快速增长的关键所在。如果你一直要采用相同的动作、组数、次数和角度,就不能得到训练强度改变对肌肉的剌激。因此,要使肌肉不断地增长不但要加强剌激,必须采取混合训练模式。

增肌饮食原则

身体热量要充足:肌肉在破坏和生长的时候是要消耗能量的,没有足够的热量,就不可能保证肌肉的正常生长。

碳水化合物:这是一种对脂肪的消耗有积极促进作用的物质,如果想要增肌的话,减掉脂肪是不可避免的吧!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可以补充糖原,供给能量,并防止训练造成的肌肉分解。

蛋白质是“大爷”:从专业角度上分析的话,人体的蛋白质是肌肉构成的基石,也是肌肉生长的基础,因此每天必须摄入充足的优质蛋白质。

激素稳定:激素是男女都会有的一种物质,不管是影响发育还是影响肌肉的生长,体内的生长激素、胰岛素和睾酮对肌肉蛋白的合成至关重要。因此不可不补!

增肌的运动

跑步:每天坚持跑2000-5000米长跑,能让身体心肺功能耐受性大大提高。同时可以锻炼全身的肌肉群,是快速练好健美肌肉的基础。

俯卧撑俯:卧撑适合有一定力量基础的朋友做,每次做要让身体尽量绷直。尤其是腿部和腰部不能弯曲,每天至少做1组,每组20-50个。是锻炼手臂肌肉和力量的好方式。

哑铃:想要锻炼肱二头肌的朋友可以试试哑铃,通过手臂对哑铃的提拉。强化局部肌肉的锻炼,每次至少做50个。才能有效强化肌肉的形状。

★ 小寒节气的饮食原则

★ 白露节气饮食养生原则

★ 中考前饮食原则_中考生考前吃什么补充营养

★ 企业文化塑造论文范文

★ 自我塑造学习法

★ 饮食随笔

★ 饮食策划书

★ 教师师德塑造工作计划

★ 塑造人物的作文

原则实施过程 篇6

【关键词】 高中思政 专业术语 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3-077-02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强调“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可见,寓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教学于社会生活主题中,在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笔者认为其理由有三:一是专业术语本身包涵有重要的基本概念,随着公民素养的提高,很多专业术语逐渐生活化,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经常提到的“名词”。二是有些术语是学生生活中常接触到的,但也有一些术语学生只是耳闻却不一定理解,鉴于专业术语一般都有固定解释,不能随意更改,又很抽象,因此必须结合社会生活主题和有效教学的情境设计进行阐述,并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进行分层教学,以帮助全体学生有效理解。三是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能力考查成为各类测试的核心。但越是能力测试型的题目,越是要求学生依据学过的概念、原理、用恰当的思政学科专业术语准确地解读、辩证地分析、结合一些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范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其本质属性和规律性。

下面以人教版教材经济生活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为例,就专业术语(储蓄存款、股票、债券、保险、流动性、流通性结算业务、利润、利息、股息等)教学中的一些基本原则作一探讨。

一、注重专业术语的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思政专业术语的传统教学一般采用讲授法,先提出概念性的结论,再进行抽丝剥茧的层层剖析,讲清楚其含义,让学生找出关键词,作为中心讲解,然后要求学生记、背、默。

为了突破这种从知识教学出发,以知识的解析和推进作为教学框架的传统做法,笔者尝试构建从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出发,以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框架,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与方法,着眼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

例如,城市学生对储蓄机构较熟悉,或多或少办过一些储蓄业务,甚至还拥有银行的借记卡或信用卡。因此投资理财中的储蓄存款的教学,完全可由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学习完成,教师只需做好组织引导工作。笔者是这样组织教学的:课前让学生到一家银行进行观察或体验业务,从电子屏上的各档次利率、各外汇牌价,到银行各种服务项目及收费的公示;从取号等待、存、取款的办理,到顾客手持的卡、存折、存单等结算凭证的调查。学生只需化5-10 min的体验就能初步了解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利息、存款、贷款、结算等术语的内涵。课上仅化10 min归纳小结,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讨论基于书本而高于书本的现实中的问题,如存款的风险性分析、贷款的注意事项等。这样的教学设计,避免了传统注入式教学的简单生硬,体现了新课改体验式教学的高效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专业术语的教学过程,尊重学生主动探究、迁移、运用知识的权利。

二、辨析专业术语的本质区别,遵循概念的科学性

专业术语是规范用语,必须遵循其概念的科学性,不可随意改变,更不能张冠李戴。本课中的“保险”作为投资方式特指商业保险,而非社会保险;此外,学生常将利息、利润、股息等专业术语张冠李戴;对股票和债券这两种有价证券的实质区别不明确,还将“流动性”和“流通性”混为一谈。对此,笔者通过列表比较(见表1),让学生辨析专业术语的本质内涵,做到慎思之、明辨之。

概念迁移:某小企业老板王某有笔余钱,银行经理建议他购买一些短期理财产品,王某说:“我的工厂经营有起伏,得考虑这些资金能随时取出来。”王某投资理财产品时优先考虑的是( B )

①收益性 ②风险性 ③流动性 ④流通性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该题关键是对流动性与流通性的理解。教材中没有专门解释,只在两处提到:“活期存款流动性强,灵活方便……定期储蓄流动性较差”、“股票可以在证券市场上流通买卖”。对这类理论性很强的专业术语教师要讲清其概念,让学生形成科学认识:流动性,是指资产能否迅速转化为现金的能力。转化能力强,说明资产流动性好。当然,现金不需要转化,它的流动性最好。活期储蓄比定期储蓄的流动性要强点。部分常见资产流动性的大小:现金>活期储蓄>债券>股票>房产。流通性,是指资产能否在市场上交易转让,如活期储蓄存款流动性好,但不能像股票、债券一样在市场上流通。

三、联系专业术语的社会实际,突出学习的实践性

新课标把“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据此,专业术语的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增强感性经验,扩展专业知识技能,提升科学素养。

本课教材只是在理论层面向中学生介绍了几种投资理财的方式,因此,在学习这些专业术语后,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如结合每学期交给学校的学费存单加强对存款储蓄的理解;结合美国次债危机爆发的原因反思贷款的信用问题;结合人人都买的大病医疗保险和学生自愿购买的平安保险(研究保险合同)理解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区别;结合听父母介绍或专家讲座体会投资理财的操作过程及理念;看相关漫画、图片探究中学生该不该买股票和为老年人提出投资理财方式的建议;为增强投资风险防范与控制意识,做一个为100万元的闲置资金设计理财方式的模拟活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进行理财演练、角色模拟、问题分析、增加投资理财和风险防范意识,使专业术语的教学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

四、把握专业术语的丰富内涵,坚持解读的适度性

同样的专业术语,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解读。有老师自认为内容简单,于是就照本宣科了事;也有老师喜欢在课上拓展很多内容,或介绍更多的社会实际投资行为,或深度阐述自己对某个术语的理解,这种过度挖掘让学生云里雾里。笔者觉得,要做到恰到好处地解读,坚持解读的适度性。

1. 忠于课程标准。新课标是国家对思政课程的性质与地位、目标与内容、教学原则与评价等作出明确规定的纲领性教育文件,是课本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对于本课内容,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解析银行存贷行为,比较商业保险、债券、股票的异同,解释利润、利息、股息等回报方式,说明不同的投资行为。教学中对专业术语的解读,必须忠于课程标准,弄清其基本要求,并贯彻落实于教学活动中。

2. 基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由于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实践性和社会性,任何课本的编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很难及时反映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客观现实。因此,对知识的解读既要基于课本但又要高于课本。譬如,教材中关于商业银行的结算业务,在前面《信用工具和外汇》一课中已有涉及,只需前后联系一带而过,而把课时用在投资方式的比较、投资注意事项的讨论、现实生活中投资理财的热点和风险防范上,对教材中的基金等则强调其风险,不作详细介绍。

3. 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阅读一些教学参考资料,可从中启发思路,完善教案,使教学设计更科学、恰当。笔者认为,除了教师用书、相关教学杂志外,凡是能提供有用信息的教学资源皆可作为参考。

园林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篇7

1.1 科学规划、注重细节

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在园林设计时, 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 确定科学的规划, 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 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 与其它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 使景物相得益彰。

1.2 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

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 协调城市生态系统, 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 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 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 增加绿地的色彩, 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 扩展绿化的范围, 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 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1.3 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

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 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 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 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 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 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 达到三季有花, 四季见绿的绿化效果, 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

2 园林规划设计要点

2.1 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

不论是厂区绿化、校园环境、公园绿化, 还是街道绿化, 其主要功能均不同。

2.2 提高园林绿化的艺术品味

高品味的园林绿化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 不仅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 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巧夺天工人造大自然的再现, 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

2.3 应有历史文化内涵

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 是人造景点应注意的, 能否画龙点睛, 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它方面协调, 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 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

3 生态设计时优化植物配置

3.1 观花和观叶植物相结合

观赏花木中有一类叶色漂亮、多变的植物, 如叶色紫红的红叶李、红枫, 秋季变红叶的槭树类, 变黄叶的银杏等。和观花植物组合可延长观赏期, 同时这些观叶树也可以作为主景放在显要位置上。

3.2 注意层次

分层配置、色彩搭配是拼花艺术的重要方式, 不同的叶色、花色, 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 使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如1m高的黄杨球、3m高的红叶李、5m高的桧柏和10m高的枫树进行配置, 由低到高, 4层排列, 构成绿、红、黄等多层树种, 不同花期的种类树种分层配置, 可延长观赏期。

4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生态园林设计

4.1 生态园林设计要注重保护

生态园林设计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 确保园林设计不对地区的环境、文化、动植物带来破坏, 不但要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 还要保护动植物资源, 特别是对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山石、植物、水体、土壤、道路是园林设计的要素, 其中的水体和土壤是生态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园林设计的重点。园林植物除了具有植物特征和美化环境的作用外, 不同植物的成层结构都是不同的, 这关系到植物的多样性, 湿地系统也决定了生物的多样性, 因此, 生态园林的设计要保护好地域原有的生态系统, 减少人类侵入带给动植物的伤害。

4.2 生态园林设计要以整体协调为目标

生态园林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与自然生态系统有很大的区别, 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持依赖于自然物质和能量。生态园林系统不仅依赖于自然物质和能量, 还依赖于外界的生态系统, 比如人才和资金的转出, 它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具有复杂性、开放性和脆弱性, 背负着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因此, 生态园林设计要以整体协调为目标, 根据城市不同的位置、人文、环境、资源和发展前景的特点, 从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 实现多利益主体、多经济效益、多学科观点的平衡, 并且要进行多方面的评价, 这样才能使生态园林设计更加合理, 形成城市稳定的生态系统。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种植设计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 由于我国的种植设计领域起步时间较晚, 多数种植设计企业在设计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主要指出园林种植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园林设计,遵循原则,园林要素

参考文献

园林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篇8

关键词:园林设计,原则,生态,人文

1 园林设计的出发点

1.1 提供生态化的人文景观

园林设计是一个不断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的过程, 旨在为社会大众提供一种舒适、自然、和谐的景观,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自然化的人文景观是园林设计的重要要素, 缺乏了这种生态化的景观, 园林就丧失了其本身存在的意义。因此, 在园林的设计过程中, 要将生态化、自然化作为设计的出发点, 从这一特点进行出发进行设计, 势必能够得到完美的效果。

1.2 满足人们的精神、心理需要

园林是一种给人们精神和心灵提供休息和审美的场所, 它伴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发展而来, 同时又大大超越了物质层面的需求, 上升为一种精神、心灵层次的享受。因此, 人们更高层面的追求和愉悦都可以通过园林的设计得到最完美的印证。

1.3 基于建筑设计的审美创新需求

在园林的设计过程中, 需要设计者从大众审美的视野和视角开始着手, 创造出人们所满意的作品来。此外, 设计的核心是创新, 独特的思维、结构、造型是赢得社会大众认可的重要因素, 文化的繁荣势必需要以思维的创造为前提, 也只有通过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融入, 园林的设计才能够走出自己的特色化道路, 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2 园林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2.1 发挥设计者独特的创造特性

在园林的设计过程中, 首先要遵循的原则是:发挥设计者独特的创造力。园林的设计是一个从无到有, 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从园林的构思到设计, 这一过程无一不需要设计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园林设计是美的嫁接和实现的过程, 设计者要善于从前人的设计过程中找到共性和个性, 同时要善于将不同的优点加以升华, 成长为属于自己的东西。抓住瞬间的灵感和想象, 不断地考量和分析, 力求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力求能够带给社会大众一些新东西,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和享受。

2.2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 任何好的景观和设计势必要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环境和人的舒适感依赖于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平衡, 人性化的需求带来景观的多元化和空间个性化的差异, 但它们也不是完全孤立的, 设计时尽可能地融入景观的总体次序, 整合为一体。因此, 对于园林的设计来说, 要时刻关注人与自然的互相融合、和谐发展, 将这种理念在园林设计中得到应有的呈现。文化, 即自然的人化, 也就是说, 既要在自然景观中看到人文的色彩, 同时也要在人文教化中汲取自然情怀, 这2方面都是互相融合、相互统一的, 这是园林设计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2.3 在设计过程中体现生态发展的观念

园林本身就是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的系统, 在设计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重体现其生态的观念。生态观念即绿色观念, 它是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起来的重要观念, 体现出高度的和谐性。从设计版图的作画、选址安排、设计过程等诸多方面都要注重生态环保的观念, 正确地处理园林本身废物的处理问题, 考虑到排水等问题, 让园林的发展处于长期性的良性循环过程, 这对于园林本身的价值也有着极大的好处。

2.4 园林需要体现高度的人文主义情怀

园林在设计过程中, 需要体现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要体现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园林不是本身就存在的, 它经过一系列的构想、作图、设计等过程才有的产物, 也就是说它本身是一种区别于自然景观的文化景观。要不断地考虑到人们的精神需求, 根据这些需要来合理地安排园林的设计、结构, 如何进行植被的选取和放置, 合理规划园林的细节, 这些问题都需要注意到, 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实现人们精神层面的放松。

3 结语

在园林的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诸多的原则, 设计者要发挥其独特的创造性、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设计过程中体现生态发展的观念, 体现出高度的人文主义关怀, 实现园林本身的精神教化功能, 促使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雨竹.分形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一个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11)

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原则与措施 篇9

一个建设项目从投资意向开始到投资终结的全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项目的策划和决策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项目建成和总结阶段。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是一种全新的建设项目造价管理模式,它是一种用来确定和控制建设项目造价的管理方法。它强调建设项目是一个过程,建设项目造价的确定与控制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项目造价决策和实施的过程,人们在项目全过程中都需要开展对于建设项目造价管理的工作。笔者认为,建设项目造价的控制应贯穿上述每个阶段中,即将各阶段的工程造价均控制在批准的投资限额内,并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才能确保项目投资目标的实现。

二、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建筑工程的生产是一个周期长、数量大、工序多的生产消费过程,各部分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结合成一个整体。从可行性研究的投资估算、初步设计的概算、施工图设计的施工图预算到招标承包合同价,再到各项工程结算价和最后在结算价的基础上编制竣工决算.整个计价过程是一个由粗到细、由浅到深,最后确定工程实际造价的过程。计价过程各环节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前者制约着后者.后者补充前者,是一项系统工程。

2、实事求是原则。

工程造价控制要从实际出发.充分估计个项目标在实际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动因素,保证工程造价切实可行.充分发挥其指导和控制作用。

3、效益原则。

工程造价投资在计价上具有单件性多次性、方法多样性等特点.为了获得投资预期效益.工程造价需要按照设计和建筑阶段多次进行计价,降低成本,从而提高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全过程工程造价控制

1、建设前期工程造价控制。

项目建设前期,是指项目立项、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投资决策阶段。这一阶段对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的控制,在总体上起到决定性作用。建设厂址的选择、投资方案的选择以及项目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否可行,无一不对工程造价产生重大影响,决定着项目未来的命运,特别是厂址选择和矿山开采项目的矿点选择、选定厂址和矿点的水位和地质情况、厂区地形和地面高程、土地价格、外部建设条件都直接影响到建设工程造价的高低、建设工期的长短以及项目建成投产后的营运成本和经济效益。

2、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

设计方案优化程度,设计图纸是否完整清楚,都会影响工程总造价。在投资确定的基础上,应该采取限额设计,在设计的每一个阶段,及各个专业设计时都要具有造价控制的意识。在可研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应将限额设计与价值工程中的功能分析相结合,遵循PDCA循环的模式,既要做到以最少的投资换取最大效益,又要保证设计质量,从而达到合理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在结构设计当中,应对不同结构方案分别做出经济分析,根据使用功能选择最合理的结构方案,大幅度降低工程造价。

3、施工阶段的工程建设控制

3.1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论证。

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施工的纲领性文件,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确保工程质量、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工具。为控制工程造价,每一建设工程都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对各种施工方案进行技术上、经济上的对比分析,从中选出最能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方案,从而降低工程造价。

3.2健全设计变更审批制度。

设计如有变更,一是尽量把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必然会造成浪费;二是应尽量提前变更,因为变更越早,损失越少;三是在每一变更设计之前,必须进行工程量及造价增减分析,并经原设计单位同意。如果变更后工程造价突破总概算,必须经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切实防止通过变更设计增加设计内容,提高设计标准,提高工程造价的事情发生。

3.3严把工程结算关。

工程结算将决定建设项目工程成本,最终确定工程造价。目前,建设工程结算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施工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高估冒算现象比较普遍;建设单位片面压价,侵犯施工单位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会上竞相开展的工程预、结算审查的机构混乱,造成工程结算关口把关不严,导致国家建设资金损失浪费严重。治理整顿建设工程预、结算审查市场.统一管理,规范建设工程预、结算审查行为,已迫在眉睫。

3.4结算审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

从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和改革趋势来看,工程造价(结算)的审计阶段最终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负责的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但就目前来看.工程造价(结算)的审计阶段还将存在一段时间。在此阶段,造价审计人员必须依据国家在一定时期所颁布的方针、政策、法规以及相关的技术经济指标对工程造价进行审计。并且通过审计监督,保证工程造价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并对审计的工程造价文件质量负有经济和法律责任:审计人员必须恪守职业道德和行业行为规范,遵纪守法,秉公办事=必须熟悉并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工程造价的法律、法规和规定:必须努力提高工程造价的业务水平。为工程造价的最终确定把好最后一关。

四、结束语

一个建筑项目是由两种建筑过程构成:一是建筑项目的实现过程;二是建筑项目的管理过程。如果一个建筑项目管理过程出现问题,则该项目的实现过程就一定会出现问题,甚至会导致整个建筑项目的失败,因此,严格坚持项目全程审计制度,加强对建筑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研究,对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必将发挥巨大作用,对建筑项目经济管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摘要: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是一种全新的建设项目造价管理模式,它是一种用来确定和控制建设项目造价的管理方法。本文介绍了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原则,阐述了工程建设造价全过程控制中的每个阶段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工程造价,决策,设计阶段

参考文献

[1]、刘伊生.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理论与相关法规.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原则实施过程 篇10

情势变更原则的发展及确立过程充分体现了法律对社会这种动态因素的适应性, 情势变更原则最终能够确定, 也表明其与社会发展有内在的联系。

情势变更原则, 作为合同履行的基本原则现已被大多数国家立法所采纳, 而我国对于情势变更原则的规定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1980年, 我国加入《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该公约第79条第一项规定了情势变更原则。我国对于该条并未提出保留, 因此, 在处理合同纠纷时, 人民法院当然可以适用情势变更原则。然而, 在1999年《合同法》的立法中, 立法者对于这项原则几经踌躇, 但最终并未被肯定下来。这样前后矛盾的法律规定, 必然会导致人民法院在审理相类似案件时出现不同的审判结果, 从而引起人们对法律权威的怀疑。最重要的是, 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本身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对于双方当事人实现合同目的以及利益的均衡都是十分有效的。

但值得庆幸的是, 2009年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适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 (以下简称《合同法解释 (二) 》) 。其中第26条确定了情势变更原则:“合同成立以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 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者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解除合同的, 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公平原则, 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变更或者解除”。可以说, 该规定从整体上填补了我国《合同法》的漏洞, 应当予以肯定。

二、我国法律确定情势变更原则的现实意义

(一) 将情势变更原则纳入我国合同法体系是合同实质正义的突出体现

情势变更原则可以看做是合同履行中的最基本原则即“诚实信用”原则的例外。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合同双方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以保证合同的履行没有任何瑕疵。此时, 双方当事人处于相互信赖的客观环境中。但是在合同履行过程中, 往往会发生一些不利于合同目的实现的客观情况, 如《合同法解释 (二) 》第26条中所规定的内容, 这使订立合同时的客观环境发生改变或者不复存在, 当事人所约定的内容等与新的客观环境并不完全相适应。如果继续履行合同, 可能会使一方当事人受有损失;如果所形成的新的客观情况使得合同的继续履行对一方当事人没有实质意义, 继续强制当事人履行合同, 显然有悖于诚实信用原则, 有悖于合同实质正义目的的实现。

为了消除这种不公平的后果, 法律当然要允许当事人提出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请求, 以便合同双方当事人切实现实其所追求的目的。

(二) 情势变更原则的规定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现阶段, 我国经济发展依然迅速处于增长的时期, 进入21世纪以来的这十多年更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这种快速的发展也会面临一些问题。国内方面, 为加快经济的发展, 新法律法规与政策出台的频率较高;国外方面,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其在高端领域的应用、全球经济一体化更深层次的融入、尤其是我国在WTO中的境况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面临关键的转型期。当事人在这种不断变化着的环境中订立合同以完成交易, 必然要承受不小的风险。而风险的存在并非是当事人所造成的, 显然不能让当事人承担这种不利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 情势变更原则就体现了其所应有的价值。

之前的合同法没有将情势变更原则纳入其体系显然是立法上的一种短视, 不能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情势变更原则的功能。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 合同法并没有确保合同实质正义的实现。《合同法解释 (二) 》重新确立情势变更原则, 一方面十分符合合同当事人的利益, 能够保证合同目的真实有效的实现;另一方面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 保持经济的增长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情势变更原则的认定及不足之处

《合同法解释 (二) 》对情势变更原则已经做出了明确规定, 但对于如何认定并在司法实践中正确运用该原则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时需要做的首先是要了解该原则的适用条件。

关于情势变更的适用条件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须有情势变更的事实;二是情势变更须发生在合同成立以后, 履行完毕之前;三是须情势变更的发生不可归责于当事人;四是须情势变更当事人缔约时所不可预见的;五是须情势变更使履行原合同显失公平。对于后四个适用条件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这里主要讨论第一个适用条件。

所谓情势变更, 就是指作为合同成立基础或环境的客观情况发生了异常变动, 这里“发生变更的情势”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主要针对的是经济形势、经济政策的巨大变化, 与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有直接关系。但现实生活中的情势也较为复杂。而《合同法解释 (二) 》第26条将情势变更原则成立的情势限制在“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这显然缩小了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范围, 将“不可抗力”排除在情势之外。由此可见, 我们在肯定最高人民法院适时颁布了《合同法解释 (二) 》的同时, 也要清楚认识到我国的情势变更原则依然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自2009年《合同法解释 (二) 》确定情势变更原则以来, 人民法院在审判相关案件时有了较为明确的依据, 依此解决了大量合同纠纷, 对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法治的进步与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也希望情势变更原则能够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适用。

摘要:实现合同目的, 合同双方当事人所必须做到的就是“严守合同”, 即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来实际履行。这是双方当事人订立合同以实现其所意欲追求利益的要求。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 双方当事人订立合同主要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法律法规等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素, 这些变化的因素往往导致先前订立的合同条目所不达。为避免这种现象, 情势变更原则往往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情势变更,合同履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崔建远主编.合同法[M].法律出版社, 2010.

[2]魏振赢主编.民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原则实施过程 篇11

1. 坚持变化统一的原则

变化统一是构成和谐色彩的基本法则, 也是在城市景观色彩设计中始终要坚持的一个原则。因为城市景观的色彩设计, 并不是某一个单纯景观的设计, 而是一个城市整体环境中的景观色彩设计。所以运用变化统一的原则, 就解决了一个微观和宏观的问题。在微观上, 要求该景观的色彩设计是充满变化和个性的, 能够彰显出该景观的特色和风格, 而在宏观上, 该景观的色彩又是和整个城市的色彩相统一的, 其基调、主色调、辅色彩以及点缀色, 都统一于整体城市色彩设计的进程中。这种个性和共性的有机融合, 能够保证既有景观的色彩特色, 又有整个城市整体色彩感。

2. 延续历史文脉的原则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发展历史的古国, 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 在这种历史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这个城市或地区特有的色彩和色系,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既有历史传承的原因, 也有自然环境的原因。比如东北的城市较为寒冷, 色彩就以灰暗为主, 而南方的城市四季温差不大, 则多一些明亮的色彩, 这就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而导致的, 而且已经作为了一种审美习惯, 印在了这个城市中的每一个人身上, 成为了一种历史的文脉。所以要求设计者在色彩选择的时候, 着重考虑这个问题, 不能够与城市的历史色彩相违背, 同时又能够展示出作为新的城市景观所具有的色彩美。

3. 尊重自然环境的原则

21世纪, 尊重自然、关爱自然和保护自然, 已经成为了一个主流的共识。而且从人类的色彩接受来说, 自然的原生态色彩是最能够为多数人喜爱和接受的。蓝色的天空, 清澈的湖水, 苍茫的远山, 缤纷的花朵, 都是构成城市自然景观色彩的重要因素, 也是这个城市色彩基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景观设计时, 与这些自然环境色彩的搭配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方面。新的景观设计, 要成为城市自然色彩的一个和谐的组成, 而不能是突兀或是特立独行。特别是一些地势起伏较大的城市, 还应当注意和城市天际线的搭配问题, 使景观设计彰显的出该城市所特有的立体层次感。

4. 符合审美情趣的原则

色彩本身是没有美和丑之分的, 之所以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感觉, 关键是一个色彩搭配的问题。良好的城市景观色彩设计, 能够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加深对城市的良好印象。所以色彩搭配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包含两个方面, 一个是色彩和色彩之间, 要求设计者能够对色彩搭配法则进行灵活多变的应用, 包含色相、明度、纯度的调和、调节和对比等。另一个是色彩和环境之间的搭配。要求设计者充分尊重城市本身的自然环境和已有的景观色彩, 兼顾色彩对人们生理和心理影响, 给人以和谐统一的美感, 这样的城市景观色彩设计才是成功的。

二、城市景观色彩的过程分析

当前国际上对于城市景观色彩的设计的, 多采用朗科罗确立的色彩调研方式, 结合我国城市的实际情况, 准备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准备阶段

这里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对设计者自身的要求。城市景观色彩设计者, 需要具备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综合文化知识, 这两方面的知识越充足, 越过硬, 设计起来就会更加的得心应手。另一个方面则是针对设计对象进行的准备工作。包含这个城市的性质和规模、历史和文化、现有的景观情况, 当地规划部门的政策法规等, 同时做好物质上的准备, 包括交通工具、设计工具等等, 方便自己随时随地地进行资料收集。

2. 现状调查阶段

在进行完准备工作之后, 就要深入到城市中来, 做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在朗科罗确立的调查体系中, 要求以最新的地图为基础, 以街道和主要建筑为主要的对象, 调查的内容包含城市的规划、建材、色谱、配色等十多项的内容, 可谓是十分全面。针对中国城市的实际特点, 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环境的调查, 包含了解该城市气候、地形、植被、土壤、河流、山石等自然环境特征;另一方面是人文环境的调查。包含了解该城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风俗等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在对资料分析完毕, 提炼出色度和选择好色卡之后, 要将所选定的色卡在拿到获得资料的原处, 再进行一次色彩的检验, 因为色彩受到气候和光线变化的影响很大, 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 会有着较大的差别, 所以为了获得更为精确地数据,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多次进行实验, 以保证调研的精确度。

3. 色彩设计阶段

现状调研收集的各种直接或间接资料需要先进行整理归纳, 找出具有典型性的景观要素色彩, 只有经过归纳分析这样去粗取精的过程, 才能获得城市景观色彩的主要特征。经过整理归纳的过程, 明确具有代表性的景观色彩, 运用色彩学原理, 从视觉美学的角度, 考虑人的生理、心理感受, 归纳色谱 (即单色组织的系列) 、编制图谱 (即由多色组成的色调谱系) 以确定城市景观色彩的主色调、辅色调、点缀色, 推荐一种或几种色彩使用方案;按变化统一的原则, 针对不同地区的功能定位, 在总体上强调色彩协调的基础上, 确定不同的主、辅色及点缀色系列。

综上所述, 城市景观是城市中每一个人都要朝夕相处的艺术品, 小到一个灯柱, 大到一个城市, 只要是城市景观, 就会存在色彩差异;只要有色彩, 人们的眼睛和心灵就能感觉得到。城市各种景观的色彩交织融合构成城市缤纷的色彩图谱。创造最佳的城市景观效果, 提升城市人居生活空间的环境, 是设计师们一直孜孜以求的目标。良好的城市景观色彩设计, 能够彰显出这个城市的品质和个性, 美化城市的整体形象, 且有效地防止色彩污染的产生。这当然也是一个系统的艺术创作过程, 本文从设计原则和设计准备过程两个方面, 对其进行了宏观上的论述, 旨在突出城市景观色彩的重要性。同时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中所提到的设计原则和准备过程, 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论述, 在具体的设计中, 还需要设计者根据实际的情况, 予以具体的分析和运用, 希望我们每一个城市景观, 都有着良好的色彩运用, 让城市散发出的魅力的色彩。

摘要:色彩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长期以来, 色彩的重要性却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 直至城市个性差异的渐渐消失, 甚至出现色彩污染时, 城市景观的色彩设计才逐渐地被关注。城市景观色彩设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也是一套完整的艺术创作。本文仅从设计的原则和准备过程两个方面, 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城市景观,色彩设计,应用原则,准备过程

参考文献

[1]、邓清华.城市色彩探析[J].现代城市研究, 2002 (4) , 51一55

[2]、傅荣国.城市特色与色彩控制[J].规划师, 2003 (1) , 39一42

[3]、高履泰.城市色彩的改善[J].华中建筑, 2002, 31一32

上一篇: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下一篇:铝电解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