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原则

2024-07-18

自动原则(共9篇)

自动原则 篇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配电网的供电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也就要求供电企业配电网更加的自动化, 减少人力的使用, 在效率上得到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也就意味着在通信技术, 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等方面要有一个整体的提升, 充分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 开发实用性更强的软件。同时, 还要对配电网的自动化进行科学有效的设计、规划, 才能满足大家对于配电网供电能力的需求, 才能保证供电网安全可靠的运行下去。

1配网自动化的概述及现状分析

配网自动化主要是将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与配电管理进行有机结合的系统, 使得信息完整化、设备关联化、监控简单化、检修及时化。同时系统软件与网络硬件又能分开运行, 使得系统能够适应光纤、电波等多种通信方式的使用。所以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开放性。

虽然现在配网自动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由于配网自动化建设项目启动的较晚, 所以相较发达国家而言还是有许多问题存在。比如配电网结构混乱, 负荷转供能力较差, 于是近几年电力企业都对配网自动化建设做了相应技术上的改进, 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进步。

2配网自动化建设的技术特点

城市配网自动化系统是一套完整且全面的解决现代社会供电问题的一套系统。它能够有效的实现对于现代繁杂电网系统的实时监控, 有利于将管理技术与动态发展有机结合, 做到零距离无缝衔接。配网自动化系统还能够将电网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类, 使得在进行调查时有处可寻, 无论是实时数据还是历史数据都会得到完好的保存, 更加具有可靠性。同时配网自动化技术系统还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直接的计算机分析, 绘制成相应的谱图在计算机上, 从而让工作人员更加直接的发现电网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于更快的进行解决。可以说在集成性和安全性上都有了较高的保障。

配网自动化的另一个技术特点是, 配网自动化系统在运行的时候软件与硬件的运行是分开进行的, 彼此之间相互合作却并不产生干扰。独立的运行环境有利于系统更加适应不同的通信方式, 典型的如无线通信、光纤通信、电波通信等等。

配网自动化系统现在已经发展成了具有安全可靠、易操作的技术特点的自动化技术。

3配网自动化建设的规划原则

由于配电网自动化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 所以必须要对地域电网情况进行综合整体考虑。由于我国的地区较为广阔, 城乡分布不均, 经济发展也不是很平衡, 所以不能推广发达国家的配网自动化建设模式, 而是应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配网自动化建设系统。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相应的技术改进, 要分阶段的进行投资建设, 确保能够最后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供电自动化体系。

配网自动化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 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工作必须以系统安全运行作为改进的前提。 (2) 要严格按照国家关于配网自动化建设的相关制度进行, 确保整体的电网建设符合国家的标准和需求。使得系统的软硬件布局合理, 从而保证系统能够平稳的运行。 (3) 在进行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时应该具有一定的预见性, 要考虑到未来配网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可进步的空间, 保证配网自动化系统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能。 (4) 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应当因地适宜, 要符合当地的气候情况, 使得配电网分配更加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5) 要对电网的结构进行优化处理, 严格对电线的质量进行把关, 降低线路的损耗。 (6) 要加强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中对于检测系统的完善, 防止窃电现象的发生, 进一步提高自动化管理性能。 (7) 在建立配网自动化建设系统时, 还应该保证电压的稳定供应, 这样才能保证对于用电设备的保护, 使得系统更加的人性化。

只有将这些原则落实到建设当中, 才能真正有效的发挥它的作用, 保证居民的正常用电, 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

4配网自动化系统的结构设计

首先, 要对现有的旧设备及线路进行更新和检修, 努力实现线路布局的整体性和简洁性, 确保负荷得到合理科学的安排。

其次, 主站和子站之间必须建立安全监测系统, 从而对整个电网的过程进行实时操控。建立人机交互平台, 实现对数据库的整理和分析, 使得信息共享。

最后, 还要建立健全的通信系统。通信系统的建立能够及时判定自动化系统运行的状况是否良好, 所以应该建立多种多样的通信方式, 使之配合使用, 相互协调, 创造更大的价值。

5配网自动化的主要功能

配网自动化是对配电网的运行进行远程的操控, 是以处理问题故障, 提供可靠供电为目标的系统建设, 具备以下几点功能: (1) 故障线路精准定位, 有利于及时排除故障, 恢复供电, 保证用户正常使用及生活。 (2) 自动化系统检测电压, 更加安全可靠, 能够有效保证用户使用高质量的电能。 (3) 通过检测系统能够有效监控用电的分配情况, 杜绝窃电行为的发生。 (4) 有利于电费的明确计算, 促进缴费工作的顺利进行。

6总结

配网自动化是供电企业历史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 配网自动化建设的工作复杂, 牵涉领域较广。因此, 需要在开发的过程中兼顾各个领域科学的交叉使用, 对配电网自动化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与管理, 从而达到更高的标准, 推动供电企业的不断发展, 为广大居民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条件, 从而创造更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廖小文.配网自动化建设规划和设计[J].广东科技, 2014, (24) :82-83.

[2]姜贤, 范玉良.关于配网自动化建设技术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18) :30, 80.

[3]付启刚.浅谈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建设[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 (20) :140-140.

自动原则 篇2

1.资料准备

包括施工图,常用标准图,自控安装图册,《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等相关行业施工标准,质量验评标准及各种施工安装,试验和质量评定表格。

2.技术准备

包括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图审查和图纸会审,编制施工技术措施。进行技术交底,组织施工人员技术培训等。

3.施工现场准备

仪表调校室内要保持清洁,光线充足,通风良好;

室内温度维持在10~35℃之间,空气相对湿度不大于85%;

避开振动大,灰尘多噪声大和有强大磁场干扰的地方;

应有上、下水和符合调校要求的交、直流电源及仪表气源。

4.施工机具和标准仪器的准备

调校用标准仪器,仪表应具备有效的检定合格证书,其基本误差的绝对植不宜超过被校仪表基本误差绝对值的1/3。

5.仪表设备及材料的检验和保管

检验:按规定要求仪表设备及材料进行开箱检查和外观检查。

仪表设备及材料的保管:

测量仪表,控制仪表,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等精密设备,宜存放在温度为5~40℃,相对湿度不大于80%的保温库内。

设备由温度低于-5℃的环境移入保温库时,应在库内放置24h后再开箱。

6.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的一般原则

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的原则是:先土建后安装,先地下后地上,先安装设备再配管布线,先两端后中间。

仪表设备安装应遵循的原则是:先里后外,先高后底,先重后轻。

自动原则 篇3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产品;发展方向

早在1971 年日本的《机械设计》杂志副刊上就刊登了机电一体化这一名词。之后, 机电一体化得到了不断发展。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于1984 年为现代机械下了如下定义: 现代机械是“由计算机信息网络协调与控制的, 用于完成包括机械力、运动和能量流等动力学任务的机械和(或) 机电部件相互联系的系统”。它与前面提及的机电一体化是一致的, 因此可以说现代机械就是指机电一体化系统。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符合设计原则

1.满足对机器的功能要求

任何一种产品都是为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而开发的, 都必须具有某种主要功能, 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主要功能。概而言之, 都能对输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即所谓工业三大要素) 进行某种处理, 输出具有所需特性的物质、能量与信息。

2.利用先进技术不断创新

根据产品或系统的主功能不同, 可对产品或系统进行分类。以物料搬运、加工为主, 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 经过加工处理, 主要输出改变了位置和形态的物质系统(或产品) 称为加工机。如各种机床、交通运输机械、食品加工机械、起重机械、纺织机械、印刷机械、轻工机械等。

二、机械自动化系统的优点与效益

随着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机械自动化产品有逐步取代传统机电产品的趋势。与传统机电产品相比, 机械自动化产品具有高的功能水平和附加值, 它将给开发生产者和用户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生產能力和工作质量提高

机械自动化产品大都具有信息自动处理和自动控制功能, 其控制和检测的灵敏度、精度以及范围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可精确地保证机械的执行机构按照设计的要求完成预定的动作, 使之不受机械操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从而实现最佳操作, 保证最佳的工作质量和较高的产品合格率。同时, 由于机械自动化产品实现了工作自动化, 所以生产力大大提高。例如:数控机床对工件的加工稳定性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比普通机床提高5~6 倍。柔性制造系统的生产设备利用率可提高1.5~3.5 倍, 机床数量可减少约50%, 节省操作人员约50%, 缩短生产周期40%, 使加工成本降低50%左右。

2. 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

机械自动化产品一般都具有自动监视、报警、自动诊断、自动保护等功能。在工作过程中, 遇到过载、过压、过流、短路等电力故障时, 能自动采取保护措施, 避免和减少人身与设备事故, 显著提高设备的使用安全性。机械自动化产品由于采用电子元器件, 减少了机械产品中的可动构件和磨损部件, 从而使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可靠性, 故障率降低, 寿命得到了延长。

3.调整和维修方便, 使用性能改善

机械自动化产品在安装调试时, 可通过改变控制程序来实现工作方式的改变, 以适应不同用户对象的需要以及现场参数变化的需要。这些控制程序可通过多种手段输入到机械自动化产品的控制系统中, 而不需要改变产品中的任何部件和零件。对于具有存储功能的机械自动化产品, 可以事先存入若干套不同的执行程序, 然后根据不同的工作对象,给定一个代码信号输入, 即可按指定的预定程序进行自动工作。机械自动化产品的自动化检验和自动监视功能可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自动采取措施, 使工作恢复正常。由于机械自动化产品普遍采用程序控制和数字显示, 操作按钮和手柄数量显著减少, 使得操作大大简化, 并且方便、简单。机械自动化产品的工作过程根据预设的程序逐步由电子控制系统指挥, 系统可重复实现全部动作。高级的机械自动化产品可通过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以及外界参数的变化随机自寻最佳工作程序, 实现自动化最优化操作。

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我国从20 世纪80 年代初才开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工作, 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 仍有相当差距。任何一门科学都是由基础理论、技术和工程系统组成的完善体系。机械自动化在技术和工程系统方面已有很大的发展, 但基础理论方面尚在发展中, 还很不完备。所以今后的发展方向有如下几个方面。

1. 智能化

智能化是21 世纪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这里所说的“智能化” 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 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 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饨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 模拟人类智能, 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 以求得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 使机械自动化产品具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 则是完全可能而又必要的。

2. 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工程。由于机械自动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 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械自动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如研制集减速、智能减速、电动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 具有视觉、 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

四、结论

自动原则 篇4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原则,发展

工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工作强度和难度都很大, 工作效率以及对工业生产的作用也不是非常的明显。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为机械设计制造带来了极大的机遇, 在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的基础上, 不断的对设计技术进行完善, 使其早日实现机械设计制造的智能化、高效化、绿色化, 这样才能为我国工业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1 机械自动化设计的原则

1.1 坚持结合实际需求的原则

机械设计制造主要是为了满足工业需求或者人们生产生活需要, 所以实用性原则是最基本的, 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实际需求, 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生活质量, 工作环境的要求都在不断的提升, 所以机械自动化设计应该结合实际需求, 进行人性化的设计, 也就是既能符合所有的功能需求, 也能实现操作的简单方便。

1.2 坚持品质至上的原则

传统的机械设计采用的是人工设计的方式, 人工设计在操作的过程中, 难免会存在很多的误差, 就会导致设计品质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因此, 在机械自动化设计的过程中, 一定要坚持品质至上的原则, 只有保证了设计品质, 才能够确保机械运行的稳定和高效。另外, 机械自动化设计品质的提高, 还能够大大的提高机械的工作效率, 降低工人的工作强度, 这样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机械自动化设计主要的目的是保证机械设计品质的同时, 还要确保机械所生产产品的品质, 因此在机械自动化设计的过程中, 还要做好生产流程的控制。

1.3 充分结合科学技术的原则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各行各业均带来了机遇, 机械自动化设计也不能忽视科学技术的运用, 应该在机械设计每个环节都有效的结合科学技术, 从而提高机械设计制造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首先, 可以在生产设施的设计中应用现代技术, 提高生产产品的性能;其次,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处理设备的安装和利用, 提高获取信息的准确性。

2 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2.1 设计方法相对落后

随着机械设计的发展, 很多新兴的设计方法不断的出现, 在很多的发达国家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可以实现无纸化设计生产, 但是我国对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时间较短, 而且我国在设计思想上仍然倾向于人工生产, 这就导致我国的设计方法相对落后。

2.2 自动化技术有待提高

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发展主要是为了实现设计制造的智能化和集成化, 我国在这方面虽然提高了重视, 但是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尤其是柔性技术以及数控机床技术的自动化技术有待提高。

2.3 制造工艺没有实现整体覆盖

机械制造工艺的全覆盖对提高生产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发达国家在制造工艺方面的重视程度要远高于我国, 这就导致我国新工艺的研发力度不够, 没有实现制造工艺的整体覆盖, 这对机械自动化水平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3 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3.1 实现网络化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 网络已经成为了生产生活的必须品, 在多个领域中被广泛利用, 机械设计制造的自动化发展也要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 通过联网技术的应用, 实现自动化的同时实现网络化发展。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 主要利用的是互联网的远程控制技术和监视技术, 通过这两种技术对机械制造行业进行全方位的监测, 这样一来, 工人就可以不用在生产一线忙碌的工作, 降低工人的工作强度。总体来说, 互联网技术与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的结合, 可以建立起全自动的网络信息控制系统, 节约人工和机械成本。

3.2 实现智能化发展

机械设计制造的自动化发展必须要与市场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如果脱离实际需求, 无论怎样完善的技术都会没有用武之地。由此可见, 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要以服务市场为主, 迎合市场实际需求, 为需求者提供便利的服务才是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发展的核心。因此, 要实行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的智能化发展, 主要是实现设备的智能化发展, 对传统的机械设备进行分析和改造。主要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改造机械设计制造的控制中心, 然后实现人工智能的模拟, 通过计算机编程以及高科技的人工对话, 实现机械自动化设计的智能化发展, 以此来提高机械设备的精准度, 逐渐的代替人工服务。

3.3 实现微型化发展

机械设计制造的微型化主要利用的是纳米和微米技术, 实现设备产品的微型化, 微型化的发展趋势不仅能够降低机械设备的经济成本, 还可以提高设备使用的灵活度, 与传统的大体积的机械设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 纳米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 还可以提高机械产品的准确性, 保证机械设备在实际工作中的性能。

3.4 实现绿色化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发展, 对环境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破坏, 当今“绿色环保”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的主流趋势, 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的发展也应该结合绿色环保, 实现绿色化的发展。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的绿色化发展, 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 对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 主要是对高污染, 高能耗的制造技术进行革新, 在此可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 在产品的利用价值以及节能方面多下功夫。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国机械设计制造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设计思想、设计技术和制造工艺上还存在相对落后的现象。因此, 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进程的加快, 必须要结合信息技术, 早入实现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的网络化、微型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 推动我国机械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真, 盛国亮, 孙晓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前景之我见[J].硅谷, 2015, 01:12+72.

自动原则 篇5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工业机械这一行业的发展, 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一背景下, 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 自动化水平程度会直接对企业生产效率造成影响, 为此, 在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 一定要尽可能保证其自动化设计水平的程度, 这样才能保证操作的正确。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 笔者主要对其自动化设计原则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1 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设计原则

1.1 操作简单

就以往而言, 传统的机械设备在操作过程中都较为复杂, 设计不够人性化, 有时候机械设备还会十分的庞大。为此, 在设计自动化机械设备的过程中, 处理满足设备的基本需求之外, 还要尽可能使其成为一个操作较为简单的设备, 这样在使用过程中就会更加的方便。

1.2 创新技术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各种产品或者是系统均已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在这种情况下, 要想保证机械制造自动化水平, 就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技术创新, 最大程度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品质, 这样才能保证机械产品的市场。为此, 相关人员可以利用较为先进的技术加入在生产中, 以此来提升设备的自动化水平, 这也是自动化设计的原则[1]。

1.3 功能开发

在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设计过程中, 还需要对其功能进行适当的创新开发, 在产品制造过程中, 其大多是按照客户需求来进行设计制造, 但是, 在设计过程中, 还可以在客户需求上尽可能的改善机械生产的流程, 这样不仅能保证设备的品质, 还能促进产品的创新, 使设备具有较为完善的功能。

2 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发展趋势

2.1 微型化发展趋势

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微型化, 在制造过程中, 可以通过微米或者是纳米技术来缩减产品的体积, 这样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品生产的材料成本, 在使用过程中也会更加的灵活方便。除此之外, 将这些技术应用到机械制造过程中, 能够有效地提升产品的精确度以及性能。因此, 就目前而言, 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微型化, 这也是时代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2.2 网络化发展趋势

现如今毋庸置疑就是一个信息技术时代,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网络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当中, 因此, 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发展又一趋势就是网络化, 只有加强和计算机技术的联系, 才能更好地促进自动化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融合, 这也是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在机械制造过程中, 应用网络技术, 可以对机械制造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的监控, 以此来保证生产的标准化, 从而最大程度保证机械制造的质量。由此可见, 机械制造行业对于网络技术的使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也是其发展趋势之一。

2.3 智能化发展趋势

机械设备自动化技术本身就是智能化的一种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 其注重的就是设备的实际应用性能, 从而才能利用自动化技术将经济效益扩大。为此, 机械制造自动化又一发展趋势就是在网络技术背景下, 尽可能发展智能化机械设备, 将以往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进行适当的创新与改革,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而要想更好地实现这一点, 其主要就是对机械制造控制系统以及控制中心进行适当的改进, 从这两个方面实现智能化控制, 这样就能实现自动编程或者是人机对话, 从而提升机械制造的准确性。

2.4 绿色化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 社会生态环境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这种背景下, 机械制造要想得到较为良好的发展, 就必须要按照绿色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 这不仅是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响应, 也能更好地促进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因此, 在制造过程中, 就需要对以往的制造技术进行适当的创新改革, 将以往高能源消耗模式转变成绿色节能制造模式, 除此之外, 对于机械设备的制造材料、产品包装、制造工艺等方面, 都应该要满足绿色这一理念, 以此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在这个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下, 机械制造行业要想得到更好地发展, 就需要加快自动化进程, 在制造过程中充分利用一些先进的信息科技技术, 以此来实现机械设备自动化, 从而能更好地推动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少文.浅析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设计原则及发展趋势[J].工业设计, 2016, 45 (3) 24-25.

自动原则 篇6

1.1 借助于先进科技, 改革创新

对于市场而言, 无论何种产品或是系统能够被广泛地应用, 说明此等产品必有其存在的一定价值。尤其是针对机械设备制造及其自动化来说, 产品被认可的主要原因是能够利用其原材料, 采用先进的技术及科学技术研发等措施来加强产品的质量控制, 从而融入更多的科技含量, 这不仅仅能够提升机械设备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功能使用, 更能满足市场需求, 以便获得长久的发展。

1.2 应机器功能要求进行开发

大多数产品都是基于小规模生产作业来满足其客户的需要, 这就要求在制造的过程中, 必须充分考虑客户的不同需求, 依据实际要求来完善机械设计制造的生产, 从某种要求来说, 每种产品的设计性能及使用都有着不同的需求, 所以就其内部结构要不断加以创新, 以机械设备自身为前提, 融入更多的产品功能, 引进先进技术加以完善。

2 机械自动化系统的优势

2.1 提高了生产效率

机械自动化系统的发展,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尤其是信息自动化的使用, 不仅仅可以通过仿真模拟技术来完成一系列的操作及设备试验, 更能减少操作过程中因人为因素而导致的多种误差的出现, 改善生产环境的自动化操作, 同时也保证了产品质量。所以, 在未来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 要实施进行计算机控制, 依靠信息技术不断加以创新, 改变原有的编程方式, 这样使其产品更富有多样性, 促进其产品的更新换代。

2.2 便于维修和调整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可以有效依据产品特性来生产所需的商品。在进行产品性能测试及控制过程时, 可以依照计算机系统内部的程度来完成对机械设计部件的控制。对于任何一款自动化产品而言, 所存储的信息都是有限的, 所以在了解一件商品时就必须针对其存储性能有所掌握, 通过计算机自动检测其故障, 并查找出原因。机械自动化系统在产品使用一段时间后, 可以依照产品的磨损情况来完成自动修复和调整, 从而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2.3 降低安全隐患

机械自动化的使用是为了更好地确保机械设备的使用安全, 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有效减低其存在的危险。在机械设备使用时, 往往会因各种问题而出现电力故障, 以影响其正常使用。采用自动化系统对其监控就可以避免此故障现象的发生, 它能在机械发生故障前诊断其错误, 当发现问题时, 能够在第一时间自行切断电源, 减少因断电而对机械产生的某种损害。而且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设备中使用的电子元件比较多, 它能有效地替代原有的破损零件, 所以在整个机械生产过程中就降低了危险因素的发生, 使其质量得以保障。

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

3.1 生态化

绿色产品概念的提出, 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步伐, 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产业而言, 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随着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 绿色产品越来越深入人心。所以,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在未来生产过程中, 也要将绿色设计放在重中之重, 最大化地利用资源实现产品的绿色设计, 要以生态为主, 不断降低对能源的损耗, 与此同时, 利用现代化先进技术来保障其产品质量。

3.2 智能化

智能技术的出现是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层出不穷, 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之中并充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也使得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在设计时出现了新的考虑因素, 如CAD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有效结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两者的有效结合不仅仅可以满足其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更能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产品质量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技术的有效集成, 是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比较常用的一种设计方式, 通过计算机有效整个可以将机械设计制造的整体充分显示出来, 并依据其存在的不足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措施, 以便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

3.3 系统化和定量化

现代机械设计制造技术与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并不相同。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全新的设计方法。通过计算机技术就可以完成整个机械设计制造的系统化操作。机械设计制造系统化就是将统一的一个系统划分为多个子系统, 并利用有关设计理论及方法来完善彼此之间的设计, 协调相互之间的矛盾, 最终实现目标的系统化。在传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设计中, 由于整个分析判断过程中都是静态的, 则很难会对其作出正确的判断。但是新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因采用了信息技术, 将其整个过程变为动态, 所以就能够依据现有的设计方法制定出将来的发展方向, 即所谓的定量化发展。这两种趋势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都将推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发展, 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成本, 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生产。

4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意义

首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可以满足工厂对机器的要求, 并且利用先进技术不断的创新。产品的开发都有功能需求的设计, 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目前来说比较成熟, 足够满足各类用户对机械产品功能的需求, 另外, 科学需要创新, 岁月为机械累计的相关知识正好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技术基础, 便于他们研究创新。

然后, 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便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以及产品的质量。机械自动化生产方式特别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生产, 并且可以提高产品生产的稳定性、生产效率。既保证了生产的效率也保证了所生产产品的质量。值得一提的还有, 机械自动化产品一般具有自动监视、保护、诊断、报警等系统功能, 这就大大地提高了机械自动化产品使用的安全性, 增强了其可靠性。一系列完善的预警措施, 可以减少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 也可以降低生产中的故障率, 双赢。

最后, 机械自动化在工业生产中无可替代的优点是节约能源, 保护环境。如果人工批量生产的话对资源一定会造成很大的浪费, 机械自动化产品是知识型和科技型相结合的产物, 可以大量地减少批量生产中对资源带来的浪费行为, 同时, 也保护了环境。

5 结束语

我国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 不仅要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还要借鉴世界先进科学技术, 寻找高效率、低成本的自动化技术。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 既要提高生产技术, 也要全面普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要沿着生态化、智能化、微型化、系统化、定量化的方向发展。明确这样的目标, 我国机械自动化才能走上高效率、高质量、高速度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罗碧龙.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的研究[J].科技与企业, 2012 (17) .

[2]孙震宏.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的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 2013 (8) .

自动原则 篇7

配电自动化的主要功能是进行配电网用户数据、地理图形、离线数据、在线数据和电网结构数据等的信息集成, 它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组成自动化系统。它能保证配电系统正常运行, 并在发生故障时对配电系统进行监控、控制和保护, 从而实现现代化的配电管理。

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具体包含:网络平台、软件和硬件平台、主站系统的安全保护措施等。它是保障数据的处理与存储、人机接口及实际应用功能的集成等配电自动化功能实现的计算机系统。

2 主站的子系统划分

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主要由配电SCADA子系统、配电AM/FM/GIS应用子系统、配电DAS子系统和故障诊断恢复子系统构成。而配电SCADA是相当重要的子系统, 它为系统设计提供平台支持, DAS子系统和配电AM/FM/GIS应用子系统中功能的实现是建立在配电SCADA子系统之上的, DAS和FM的数据源也是由SCADA提供的。

SCADA系统的基本功能是采集电网数据和实施监控。主站SCADA具体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处理、通信服务、安全管理、在线事件处理、事故处理、调度员操作、报表、打印管理、数据库维护、人机界面和网络管理等功能。这就要求主站SCADA具有可靠性、安全性和高效率的数据处理能力。

DAS子系统可以对配电网应用软件的功能进行计算机处理, 还可以对馈线终端设备所采集的故障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故障并进行处理, 通常将此系统故障的检测、定位和隔离与非故障区的恢复供电控制分成以下三个层次:

1) 在配电终端基础之上的故障检测、定位、隔离, 和非故障区的供电恢复;

2) 以DTU/配电子站为基础的故障检测、定位、隔离, 和非故障区的供电恢复;

3) 以系统主站为管理核心的高层全局监控。

3 主站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应遵循的原则

1) 可靠性原则。主站系统是为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服务的, 它的目的是支持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安全并经济地运行。这也是为什么把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放在重要位置的原因。可靠性设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主站系统的服务器应使用具有高性能的服务器, 应高出网络工作站的性能指标。目前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主站建设的主流方向是使用双服务器;

(2) 为了保证网络通信的畅通, 主站系统一般使用双网络体系结构;

(3) 主要的网络工作站也应使用双机配置, 和双机双工的运行模式。

2) 高性价比原则。所有系统的设计和实施都应遵循高性价比的原则。目前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一些以PC为基础的计算机的某些性能甚至高于小型计算机。而且, 在不同操作系统上的应用开发成本的差距也比较大。因此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使主站系统设计具有高性价比。

3) 必须遵循工业设计标准和国际标准。目前大多数品牌在网络设备制造上都符合工业设计标准和国际标准。但仍值得设计人员注意的是, 在选择操作系统时, UNIX和LIMUX都支持由IEEE对操作系统限制的POSIX接口标准, 但还是存在较大差异。

4) 高安全性原则。高安全性主要表现在: (1) 在设计主站系统网络工作站的系统时, 应设计层级密码。在完成调度遥控功能的实施和数据库的配置时, 应设计二级或二级以上的密码确认和警告提示。 (2) 除了主站网络内的计算机, 其他计算机进行访问时, 都必须开启防火墙。与此同时, 为了符合《电网和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及调节器数据网络安全防护规定》, 在与企业以外的网络进行互联时必须采取物理隔离的措施。

5) 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原则。主站系统的开放性和扩展性主要体现在:增加或减少主站计算机网络设备, 计算机网络组网通常使用网络交换的方式, 因此较容易满足其扩展性;开放和扩展应用功能;与其他系统实现接口的功能。

4 主站系统的需完成功能

整个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监视、控制和管理的核心是配电主站系统, 所以配电主站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1) 采集并控制配电网实时数据。主站会接收到来自通信系统和终端设备关于配电网的实时状态信息, 包括运行数据、配电开关状态和保护动作信息等, 从而进行对配电网络的远程监控。

2) 在主站控制的方式下, 提供馈线自动化功能。当线路出现故障时, 用于快速定位、隔离故障, 并恢复非故障区的供电。这就要求此功能在各种复杂的网络中都能适用。

3) 管理配电地理信息。要分层次地对包括统计、查询在内的所有配电网络和配电设备进行管理。

4) 分析配电网应用。分析计算系统采集的运行数据, 向调度员提供较优决策, 包括:仿真培训、潮流计算、网络拓扑、无功优化和状态评估等。配电网与输电网各有各的特点, 所以能量管理系统与分析配电网应用的算法是不一样的。

自动原则 篇8

1 机械设计制造业发展概述

机械制造业的飞速发展,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提升, 其所占比重更是随之增多, 更是促使我国工业体系快速完善, 这也说明探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且基于此而提出相应的创新性制造理念, 以确保各种机械产品更好的服务于人民[1]。我国当下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研究工作已获得巨大成就, 但其总体与国际水平有着较大差差异, 其间各种基础型理论并不健全和完善, 这也说明我国学术界应不断努力, 对其进行更深层的探究, 以确保我国机械设计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促使其充分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 可于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设计原则

2.1 技术创新改革

着眼于市场经济发展而言, 其间各种产品或系统均已被广泛应用, 这样说明其相关产品极具市场价值。现代化社会发展条件下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更注重其间机械设备制造及其自动化水平, 各种产品可用性取决于其所用材料[2], 这时则应以各种先进技术及策略来控制其产品质量, 将更多的先进技术引入其生产过程中, 以此确保其各种产品蕴含更多科学技术, 从而快速提高机械设施设备制造及其自动化功能与应用水平, 促使其所生产的各种产品均适应于市场发展需求。

2.2 功能开发

许多产品均是小规模生产, 以此来提供产品给相关客户, 这实则更加强调整个制造中全面考虑客户不同需求, 再基于这些具体需求尽可能的改进自身机械设计制造生产流程, 可以说各种产品均有其相应的需求及要求, 这时应强调其内部结构的快速创新, 从而更快速的完善机械设施设备功能, 使得所生产的产品具备更多功能, 且积极引进各种先进技术来促使自身技术的完善。

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

3.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

就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而言, 机械设计业的发展势必是机电一体化、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微型化、绿色化、人格化这几大趋势。机电一体化主要是强调机械技术以及电工电子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等综合性技术, 这更是现代化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技术;智能化则注重的是各种设施设备自动化水平更高, 各种设施务以智能化状态运行, 以此确保其间各类科目的持续发展;模块化是其各种新型产品开发及其发展中务必注重各类标准化单元, 将这些标准化单元模块化, 以此提升产品生产效率及其质量;网络化则是应采用各种远程控制终端设备, 以此提升机械产品生产自动化程度, 可将现场总线及其局域网技术合理链接, 这样人们可在家中享受各类高新技术;微型化是将更多设施设备小型化, 使其各项操作简单便捷;绿色化是强调各种产品不会对环境带来危害, 或者是危害极小, 机械自动化产品绿色化则是相关产品可再次回收利用;人格化是应对机械自动化产品赋予一定的职能与情感, 促使其更加智能化、人性化, 同时可模仿更多生物机理[3]。

3.2 安全性及其可靠性增强

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产品应基于动态环境更合理的配置资源及其能量, 确保其间各种信息安全输入/出, 这样所生产的产品则极具安全性, 其间信息的传递也更加安全可靠。自动化操作系统合理缩减了诸多信息交互, 使得其间信息传递不局限于人的主观意识。将信息管理系统和机械一体化系统合理结合, 从而为企业发展战略进行严格定位, 基于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自动化系统, 此时的产品生产线则更容易操作和控制, 且更快速的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及其有效性。同时生产厂区中人工数量的缩减, 更好的确保了许多有害工种对员工带来的危害, 此项工作可进行远程控制和操作, 其间更应强调前馈程序编制, 从而快速提升各项工作的安全可靠性。

3.3 耗材降低

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可更高的节省各种能源, 其可对相应的动态环境产生不同反应, 以此方式降低人工生产中极易出现的失误率, 从而规避了人工工作时会出现的各种安全隐患, 以便快速提高产品生产效率, 这时其产品次品率可有效降低, 确保其产品质量快速提升。可大规模的将各种机械有效结合, 使其形成新型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生产线, 可充分降低人工成本, 且更充分的缩短了产品开发时间, 更有效的降低了产品生产中出现的失误率, 确保其间各项信息更安全的传递, 为企业节省生产成本, 使其耗材数量合理降低。

4 结束语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平亦是快速提高, 这也是工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机遇。此项技术可快速提升产品生产效率, 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多便捷, 但其市场竞争的日益激化, 使得人们对此项技术水平及其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机械设计制造业发展进行了概述, 并全面分析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设计原则, 对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洪伟, 梁喜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设计原则与意义[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 (3) .

[2]王孝秋, 鲍春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的研究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3) .

自动原则 篇9

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概念和结构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利用计算机矩阵和大规模集成电路代替常规的仪表设备, 实现变电站二次设备的功能组合和设计优化, 将自动装置系统、信号系统、仪表监视系统和远动装置等设备和系统功能整合优化, 再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数字信号技术完成变电站自动化所需的数据收集处理, 安全监测报警, 系统自我保护以及远程控制功能。从而实现综合自动化系统效率高, 时效强, 功能全, 安全度高, 自动化高的特征。自动化系统使得变电站管理更加精细全面, 及时而智能, 更便于采集数据和调度控制, 无需专人值守便能更经济、更可靠、更高效运行。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形式有集中式、分布式、集中分布综合式;图1为变电站集中式综合自动化系统;图2变电站分布式综合自动化系统。

集中式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特征是:每台计算机的功能比较集中, 但出现单点故障影响全面;软件功能全面但复杂, 修改工作量大, 系统调试繁琐;针对性强, 组态单一, 影响批量生产, 不利于推广;集中式保护程序复杂, 操作困难。

分布式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特征是:功能分区, 可靠性高, 可扩展性强;简化电气结构, 降低成本和维护量;分布式采用多处理机架构, 实现控制负载冗余但成本增加;独立设置继电保护;具有与系统控制中心通信功能;适合于老站改造。主要缺点是安装时需要的控制电缆相对较多, 增加了电缆投资。采用分层分散式的结构可以降低总投资, 在今后的技术条件下, 应该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首要考虑结构。

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功能

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功能主要有信息采集及处理、安全监控和报警、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及电压控制、远程通信等。

1) 数据采集及处理:自动化系统采集的数据包括主变及各条线路的电流电压测量、实时调度通讯, 远程通讯, 保护信息, 时钟等数据采集, 电气设备的状态监视、控制和调节。数据采集有两种方式间隔层I/O单元采集和RTU, 分别针对分布式系统变电站以及具有四遥功能的变电站。数据处理有对主变和线路功率电压计算、调度统计分析、故障分析和日志查询等。

2) 安全监控报警:系统监控是对正常运行状态, 远程操作越限以及一些数据异常进行监视, 对站内设备动作如开关合落, 设备主电源状态信号, 保护及装置动作, 越限操作, 在线自诊断, 通道故障信息及告警信号进行处理和记录;报警功能是当系统各参数越过预置值时, 发出声光和画面告警, 并进行记录;报警内容有事故信号及预告信号的告警显示, 保护测定值的显示与修改, 一次设备绝缘在线监测、火警监测、环境温度监测等内容。

3) 微机保护子系统:微机保护功能包括高压输电线路和主变压器的主保护和后备保护;配电线路和电容器组保护;设备遇故障自我防护措施;最重要的还有一个继电保护功能, 要求即使系统某些软硬件发生故障退出运行时, 继电保护单元仍然需要正常运行。因此继电保护需要独立于自动化系统, 这是综合自动化系统子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保障变电站稳定运行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4) 自动控制装置:自动控制主要依据是潮流, 有自动调节控制和人工控制两种方式, 自动控制可控制电能、负载与潮流、发出调节变压器抽头位置的信号甚至投退电容器组;自动控制主要完成四个方面:a.电压或无功综合控制;b.低频减负荷控制;c.备用电源自投控制;d.小电流接地选线控制。电力系统控制方式有三种:集中控制, 分散控制和关联分散控制。

5) 远程操作和数据通信:利用远动装置实现四遥 (即遥测、遥信、遥控、遥调) 和远程修改校订保护值、故障录波与远传测距信号等功能, 将采集的数据量和模拟量实时地送往调度中心, 包括实时运行数据和事故报警信息, 以便调度中心及时收集系统运行状态信息和解决故障, 同时接受调度中心发来的操作控制命令。

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二次设计原则

变电站二次系统对自动化系统的补充和扩展, 一般采用面向对象的模式, 按各设备和功能一般分为测量系统, 监控系统, 保护系统和控制系统四个构成, 四大系统相辅相成, 共同完成自动化任务;二次设计不同于最初的系统, 不再单纯考虑具体度量值, 而是为系统中设备配置统计、报警、自保护、通讯装置, 构筑特定的子模块, 从而保证了系统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3.1 测量系统

二次设计的测量系统基本保持综合自动化系统测量功能, 测量数据除了在本地主机进行存储和读取外, 还能上传至系统中心, 供主站统计分析、修改控制以及调度, 保证系统信息收集准确, 报警和故障收集及时, 处理和调度效率高, 系统运行更安全可靠。变电站的二次设计可以不考虑另外的硬件设备和接线, 但着重考虑子站和子模块功能的补充和实现, 保证子系统完善自动化功能, 完善设备配置, 更好的配合系统完成测量任务。

3.2 监控系统

二次设计中设SOE (Sequence 0f Event) 记录事故发生过程中远控主机的操作和行为, 分析开关动作时序;事故追忆记录则是统计事故参数参量改变。区别于自动化, 二次设计与后台监控系统仅连接通信线, 不增加任何电气上的连接, 因此必须保证所有保护测控装置的GPS对时一致性。此外配置逆变电源, 采用交流和直流供电方式, 保证供电可靠性。

3.3 保护系统

保护系统中继电流保护是重中之重, 二次设计忽略保护单元的微观实现过程, 着眼于完善全局功能的设备保护配置, 根据保护功能选择测控装置型号, 保护CT、PT的精度等级和容量;考虑接地方式, 接地选线功能设置, 选线发信弓和跳闸操作, 选择零序互感器;考虑投退电容器组的控制源, 以及调节变压器抽头位置的信号发生装置, 操作回路如何接收VOC发出的控制信号。

3.4 控制系统

主要针对远动, 考虑手动操作和遥控操作的对时实现方式;考虑系统实现远控变电站运行、自检、检测报告需要的参数值, 通过由终端设备上传或外接相应测控装置并完成二次电缆连接。二次设计的内容还有通道、通讯方式、通讯速率及通信协议选择, 调度端站址和本站站址的设置。

总之, 二次设计依然围绕综合自动化功能展开, 实现从微观功能到宏观调控的过渡, 通过分析各主功能模块的具体任务环节, 再考虑二次设计的补充环节, 使二次设计做到功能完善, 效率提高, 投资较少就是成功的。

4 结语

电力行业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已经是势在必行, 但是自动化的目标依然是实现综合控制功能和各个运行功能, 本文总结自动化的各种功能旨在指导真正实现综合自动化, 为系统的规划和升级提供支持, 而二次设计的原则可以很好的规范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二次设计, 保证二次设计的可靠性与完善性。

摘要: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已经是电力行业的广泛共识, 本文通过介绍自动化的概念和结构, 重点分析了其主要功能, 并对二次设计的原则进行了一些总结。

关键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功能,二次设计

参考文献

[1]朱大新.数字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J].电工技术杂志, 2001.

[2]杨晓静.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数字化趋势[J].江苏电机工程, 2006.

[3]刘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上一篇:应用型教学体系下一篇:体育用品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