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原则

2024-05-21

识别原则(共3篇)

识别原则 篇1

法律原则指的是:在我国法律当中明确以“原则”字眼, 体现出来的、能够从现有的法律条文中表述或推导出来的法律原则。法律原则作为法官进行法律论证的理由与前提基础, 不仅能够对社会关系、对人的行为进行有效调节与约束, 同时还是法律职业工作者进行法律推理与法律解释的根本出发点[1]。法律原则能够有效地对成文法的漏洞进行弥补, 并且可以纠正法律的失误, 增强法律的权威性, 因此有助于实现个案审判与判决过程的公平, 提高我国司法体系的公正性与合理性。

一、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一) 两者的联系

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均属于法律规范的具体表现方式, 两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辩证统一、相辅相成;法律原则作为法律规则的本源与基础或灵魂, 不仅体现了法律规则基本出发点, 而且还为法律规则规定了适用的方向以及目的[2]。其次法律原则会对法律规则的适用起到一定的制约或限制作用, 对于法律原则而言, 其比法律规则具备更高的阶层, 几乎每一项法律规则都要一条、数条的法律原则作为支撑。

(二) 两者的区别

1. 适用方式

当一项具体的法律规则被广泛适用时, 表明法律规则就会以完全无效或完全有效的形式出现;若一项法律规则对已经规定的事实进行确定、并且对于法律规则的理解也已经得到司法界的普遍共识之时, 对于法律规则而言, 其在案件当中只能是有效或无效。当其处于有效情形时, 就需要接受法律规则;而对于在无效的状况下, 其则不影响到案件的审判结果。

而对于法律原则而言, 其不具备该适用方式, 而只能是为了具体案件的判决提供理由, 并没有明确规定法律原则需要在何种情况下, 才会自动生效并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这一问题。对于某一具体的案件来说, 法律原则不需要针对某一特定的对象, 也不决定导致特定的后果。而这与法律规则针对其自身进行调整、并会产生明确的结果是有所不同的。

2. 逻辑方面

当法律规则被广泛适用, 表明其所规定的内容是明确具体的, 而且还体现了其的严谨逻辑;而法律原则没有具备这样的特点, 它只针对不特定的事实进行预测或指引。因此法律原则尚未具备严谨的逻辑结构的特点。

3. 在对行为的指引作用方面

法律原则在对人的行为进行指引方面, 较法律规则更具备广泛性, 通常而言当人的行为遵从法律原则, 就不会出现违背法律规则的现象。一方面法律对人的行为进行指引, 主要是借助法律原则才得以顺利完成的;而处于法律规则的行为模式之下的行为人, 会被动地接受指引。可见法律规则于法律原则相比, 其对行为人的指引作用十分有限。

二、法律原则识别概述

(一) 法律原则的识别标志

首先法律源于社会, 其会对人们的生活关系行为起到规范作用, 对于其的规范形成方面, 不仅取向法理还取向法律所规范的所有对象。其次正当性是法律原则力量的来源, 法律规则能够运用于司法界, 而法律原则尤其是未明确规定的原则, 能够被司法推演的法律原则的适用, 主要依赖的是法律原则内容的正当性。法律原则作为法律的公理, 其具备完全性, 并且能够通过其进行其他法律规则的推演, 进而成为其他法律要素的逻辑起点。此外通过法律原则, 使得法律的价值旨趣与法律规则的核心内容能够得到证成与检验, 并且还可推导出法律的全部内容。法律原则主要是来自法律规定及其旨意推演而来的, 不仅是内含在法制当中、贯彻在现实生活的各项准则与原理中的原则, 更是长久维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道德要求。

(二) 法律原则存在的形式

1. 存在于现有的制定法中

法律原则直接存在已成文的制定法当中作为法律明文规定, 例如:《民法通则》中第三条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表示的是平等原则;国家的《宪法》当中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表示的是人民主权原则。可见法律原则存在于制定法当中。

2. 存在于宪法等法律的基础或推论中

法律原则就现阶段而言, 其还不能从法律明文规定中全部找出, 但法律原则却是法律明文规定的前提条件与基础;更是作为法律条文的真正内涵体现。该类的法律原则能够从法案说明的各项资料中、从立法的历史背景或者是从法律中推导出来的。

3. 存在于事物之理与法律价值当中

法律原则没有宪法或其他法律的明文规定, 也不能从其他法律的规定中进行推导出来, 而是超越于法律存在于法律之上, 其效力基础源于公平公正。此外法律原则不仅存在于法律目的实现当中, 而且还存在于法律所规范的价值观念范畴之中。

4. 存在于案件的审判过程中

法律原则的存在形态也会在法官判决案件的过程中得到体现, 法官对案件判决时, 通常都会揭示部分原则。一个案件的审判就是一种自身带有原则的司法案件判决过程。为此, 法律原则作为案件审判权威性要素的最基本原则, 也会存在于判决的过程。

三、法律原则的适用问题

(一) 法律原则适用的情况

作为纠正法条失误根据时, 可适用法律原则。由于法律是人在社会实践当中总结并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 因此法律也是会存在不足。为此运用法律原则对失误的法文进行纠正, 能有差错补漏的作用, 同时还能不断完善现有的法律条文, 确保个案的公平与公正性审判。

其次法律原则还可作为有效弥补法律漏洞的依据。对法律的漏洞进行补救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采用根据法律权威与本质演绎而来的法律原则给予弥补。对于法律的漏洞补救适用法律原则应依据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现状, 采取类推适用的办法:相同的案件类型, 可进行相同的处理。对于法律原则的适用问题, 都应该全面、慎重考虑到法律的本质与规范意旨, 方可慎用。

最后法律原则作为法律推理与法律解释的依据, 对于某个案件的审判而言, 法律原则即被视为全面、正确了解法律、了解其推理权威性的根本出发点。当面对矛盾或冲突的法律规则之时, 就需要法律原则对法律进行解释、说理, 从而确保司法对案件的审判过程与判决结果的公正。此外法律原则对于传达法律精神、有效连接法律规则与法律目的起到中介、桥梁的作用。

(二) 适用方法

作为法律的要素, 法律原则具备司法的适用性, 而其原则的适用又具备特殊性, 与法律规则中“把案件事实、法律后果以及规则的行为模式相互连接”方式不同, 当前的法律原则不可以直接适用, 而是需要借助某一案件的利益衡量或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 进行具体化之后才能得到最终的结论[3]。

1. 在实践中进行具体化、充分说理情况下可适用

要想把法律原则转成为法律规范, 还需要依靠特定的事实把法律原则规范化、具体化之后才可适用。法官进行法律原则的具体化过程中, 还需要进行充分地说理并且进行正当化的客观的判断, 对于法院的法定职权与地位而言, 其最终的权威还是需要建立在有效说理前提下得以体现的。

此外对于法律原则的具体化, 并不是作为相同案件所确定的某一具体标准, 而是按照不同案件、根据法律本质、精神结合立法的目的进行的具体化, 最终确保司法的公平与合理。

2. 对价值进行判断时需遵循客观标准

法律原则的适用需通过对案件的可客观分析, 根据价值判断进而全面衡量所得到的结论。因此, 法律原则的适用过程本质上就是将价值判断的引入的过程。其次法官应该按照客观标准对价值进行判断, 即社会客观价值、伦理秩序以及公平正义理念, 避免将个人的主观想法强加到案件审判当中。

3. 法律原则适用的限制

(1) 应严格限制适用法律原则突破或放弃成文法的情况。若适用法律原则对案件裁判的结果和直接适用法律规则出现不一致情况时, 法官应该在维护正义公平与维护法律的有效性、权威性基础上, 进行综合衡量。其次还应进一步论证法律原则在案件中包含的价值, 一旦制定的法规出现明显的不足或缺陷之时, 就应采用方法有效重塑法律的精神, 进而有效维护法律的权威性, 体现司法的公平正义。

(2) 划分并建立法律原则的适用类型, 提高其适用的统一性。为了避免因适用法律原则导致偏差与歧见现象, 应划分法律原则适用的类型, 明确适用的方法, 以保障运用法律原则实施裁判的统一性与确定性;法律原则的适用既不能将脱离法律背景的道德原则以法律原则的名义直接适用于个案中也不可脱离案件背景而直接适用。

(3) 严禁向一般条款逃逸。进行案件的裁判时, 若已有法律规则进行了明文规定, 且适用法律原则亦可得到同一的结论时, 应该迳行适用该法律规制, 不得出现不顾法律规则而运用法律原则。其次司法者进行法律规范的适用过程当中, 应优先考虑是否适用法律规则, 唯有在对所有的法律规则思考并确定还不能解决问题之时, 才可按照法律原则的适用方法 (即法律推理与法律解释) 将具体的法律原则适用到某一具体的案件之中[4]。如司法者在具体案件中自行适用法律原则, 将会放纵司法者的恣意, 导致法律权威性受损, 不利于司法的公正与合理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司法工作者只有掌握有关法律原则的识别和适用情形, 才能在具体案件中全面权衡各方利益, 确保案件审判的质量, 彰显公平正义的司法理念,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摘要:在我国法律原则作为一种有效的法律规范, 处于法律结构的核心地位, 对法律原则的识别与适用问题, 应遵循客观的条件、规律以及方法。文章分析法律原则的识别和适用问题, 能够有效地体现并发挥法律原则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体现我国司法案件的判决公正, 有助于全面促进我国法制目标的较快实现。

关键词:法律原则,识别适用,价值意义,司法公正

参考文献

[1]王宏显.法律原则的司法适用问题探讨[J].理论探索, 2013 (5) .

[2]李媛.浅析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基于德沃金法律原则理论视角[J].中外企业家, 2010 (2下) .

[3]陈金钊, 谢晖.法律方法 (第十卷) [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

[4]周志强.法律原则的识别和适用[J].法学, 2014 (3) .

识别原则 篇2

转折段落中的考点是雅思阅读考试中的一类经典考点,提醒考生们应该对其保持高度的警觉。一旦在skimming过程中,或者做题找答案的过程中看到however/but等表示转折的连接词,就要清楚转折的地方一定会设置考点,通常为T/F/NG、多选题、HEADING。遇到转折段落,那么该段的中心会体现在however /but的后面,因此句子间的意思就比较明显了:however/but前的句子内容为前提条件、之前的预测或研究结果等;而连接词后面的则是与前文不一致的地方,或者说是更有价值的地方。在转折段中重要的信息都存在于转折词后面的内容。

识别原则 篇3

关键词:会话含义,合作原则,广告

引言

广告作为一种宣传手段,其最终目的是改变人们对广告商品的态度,诱发其行动而使广告主获利。广告语篇对外传达的信息亦真亦假。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格赖斯的“会话含义”告诉我们,违反“合作原则”可以引起对方注意、使其产生兴趣和欲望并付诸于行动,甚至有时可以误导、蒙骗消费者。格赖斯认为,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似乎在有意无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务。这一原则被他称之为“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合作原则包含以下四个范畴:

1.量的准则 (quantity maxim)

所说的话应该满足且不能超过交际所需的信息量。

2.质的准则 (quality maxim)

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以及缺乏证据的话。

3.相关准则 (relation maxim)

说话要有关联,要切题。

4.方式准则 (manner maxim)

说话要清楚明了,避免模糊和歧义,要简洁有条理。

广告语篇中有三类违反了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它们是虚假广告、模糊性广告以及产生特殊会话含义的广告。

一、虚假的广告

虚假信息即非真实性信息。从格赖斯的“会话含义”可以看出,虚假信息的发布者是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违反了质的准则—不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说认为缺乏证据的话”。如,某本英语“速成”书的广告是这样写的:30天让你轻松掌握英语口语。但是在短时间内达成英语口语速成,有经验的人士都会予以否定,所谓任何学习都没有捷径可言。在这里虚假信息的发布者是故意而为之,并不想让听者察觉到这一信息其实违背了质的准则,从而误导蒙骗了很多消费者。

二、模糊性广告

模糊性广告与虚假广告的区别在于,模糊性广告的部分内容是真实的,只是因为传达的信息不够完整和准确,因此造成误解。广告的撰写者没有仔细斟酌推敲,或是广告主“明知故犯”,用模棱两可,有歧义的信息蒙骗消费者,二者皆是模糊性广告产生的原因。而从笔者搜集的资料来看,大部分模糊不清,充满歧义的广告绝非无心之失,而是有意为之。比如,我们经常见到商场里打着“买一送一”的广告,消费者往往觉得捡了大便宜,花一份的钱可以买到两份,而买完东西却被告知只是附送一个小礼品而已。

用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来分析此现象,广告主在命人撰写广告时正是违反了“方式准则”中的“避免模糊和歧异”这一原则来达到蒙骗消费者的目的。

三、产生特殊会话含义的广告

开普森曾说过,说话者有时在遵循交际合作大原则的基础上,会故意违反某项或某几项准则,这时说话者相信听话者可以理解并觉察到自己所说话的意义。因此说话者违反准则是为了让听话者根据语境推测出他的言外之意,也就产生了特殊会话含义。正如有些广告,虽然违背了会话合作原则,却没有虚假和模糊的成分。其目的在于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为读者想象提供良好的空间,从而达到好的促销效果,这种广告可以称得上是好的广告。

1、违反“量”的准则产生的特殊会话含义

“汽车要加油,我要喝红牛”(红牛饮料广告)

这是一则饮料广告,其实只要后一句“我要喝红牛”就可以表达广告的用意,前一句似乎违反了量的准则,超过了交际所需的信息量。但是有了前一句的铺垫,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还增加了广告的可信度。

2、违反“质”的准则产生的特殊会话含义

在广告中违反质的准则,也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

很多广告商喜欢使用夸张手法,如“时间因我存在” (手表广告) ,“今年二十,明年十八”(化妆品广告),这些从字面上来看当然是不可能的,但作者有意违背的做法却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达到了宣传的效果。

3、违反“关系”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New Generation(百事广告)

单从字面意义来看这则广告,完全不明白这跟百事公司有何关系。而假设广告主遵循了合作的大原则,我们就能根据语境推测出其中的会话含义。实际上,这则广告语把百事和新一代年轻人的形象联系起来,恰恰就激发了我们对百事广告含义的进一步挖掘,以及对其产品的巨大兴趣。

4、违反“方式”准则产生的特殊会话含义

利用双关和仿拟的修辞可以增加广告的魅力,而这恰恰违反了方式准则中的避免歧义和模糊的次准则。比如“闲”妻良母(某洗衣机广告),看到这则广告我们马上联想到成语“贤妻良母”,因为它是一则洗衣机广告,我们又想到广告主所表达的意思是:有了洗衣机,家庭主妇们清闲了。通过违反方式准则,增加了解码的时间和情趣,令人印象深刻。

上述提到的各类情况,广告主及广告的撰写者是故意违反某项或几项准则来达到出奇不意的效果。而我们作为听话者,也觉察到这类故意违反,因此可以根据语境推测其深层的特殊会话含义。

因此,一则广告是有意违反合作原则吸引消费者眼球,还是故意为之宣传虚假信息,都需要我们擦亮眼睛,探寻广告语篇的真正会话含义。

参考文献

[1]、Grice.H.P.1981.Presupposition and 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Leech.G.N.1966.English in Advertising[M]Longmans.

[3]、黄国文.1997《.广告语篇的会话含义分析》[J]外国语。

[4]、张则忠.1991.《古今中外广告集趣》[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5]、张明芳.2002.《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广告的说服性》[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6]、赵静.1992《.广告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7]、熊学亮.2005《.语言学新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高职高专大学生下一篇:连续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