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带识别

2024-06-29

腕带识别(通用4篇)

腕带识别 篇1

新生儿往往由于特征相似而难以区分,而且其本身不具有理解和表达能力,如果不加以有效的标识,可能会造成错误识别而给各方带来无可挽回的巨大影响。母婴识别腕带可用于对新生婴儿进行标识及管理,为医院工作人员提供了可靠的新生儿标识工具,能够减少医疗差错、回避医疗风险。母婴识别带是联系母亲与亲生儿的纽带,已经在全世界各地被广泛使用[1,2]。目前,在国内医院中使用手写腕带对婴儿的身分进行说明,人工进行身份确认已经比较普遍。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母婴腕带在医疗中的应用方式提供了更坚实的技术保障。本文将就基于母婴腕带由医护人员人工识别验证母婴信息转向信息系统自动识别验证的可行性进行以下探讨。

1 临床需求

当前使用的手写腕带,从功能角度讲,已经基本能够满足身份识别的要求,但是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首先,手写资料可能比较潦草难以辨认,有时令其他人无法获得正确信息;其次,手写也需要耗费护理人员的时间,为了节省时间,腕带的信息会尽量简短,因此手写腕带所承载的信息会比较有限;再次,在忙碌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往往对手写腕带使用不规范,容易造成信息遗漏或冗余;另外,手写腕带的信息,仍需要人工核对,因此在腕带使用过程中仍存在因为主观判断的失误而引入医疗差错的环节[3]。

因此,从医院角度,希望通过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规避手写腕带的不足,通过条形码等识别技术,实现母婴信息的计算机自动核对,结果一致后系统自动确认,不一致则发出报警提示医护人员。同时,由于婴儿皮肤特别柔嫩,需要洗澡等特殊情况,对腕带和腕带上标识也有特殊的要求,如标识需防水,腕带质地需柔软,防过敏等。另外,当前医护人员已经习惯手写腕带的灵活性,使用信息技术后要注意不能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降低处理效率;而且目前手写腕带的费用由医院支付,不收取患者费用,因此转为“信息化”腕带解决方案后仍需要考虑成本,尽量减轻医院的负担。

2 系统组成

2.1 患者身份识别软件系统

针对母婴身份识别,该软件系统应该具有的最基本功能应包括:(1)制作身份识别腕带/关联腕带码与母婴身份信息;(2)识别腕带码,获取相关母婴信息;(3)母婴信息的核对确认。

另外,通过使用手持设备对婴儿腕带进行身份识别,还可以记录一些时间信息,如每个婴儿的上次洗澡、哺乳时间,实现护理工作的过程管理,婴儿身体状态记录等功能。具体功能以及实现地点需根据真实业务流程制定。

该软件不是必须立即与HIS进行连接,但是应该留有与HIS连接的接口,以确保成人患者的信息能够从HIS中直接读取。同时,此系统中的信息能够整合入医院整体的信息系统中,以便进一步减少重复录入,完善信息结构和完整性,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并方便数据挖掘。

2.2 患者身份识别系统相关硬件

固定设备包括计算机,条码识别装置,可能需要专用的腕带条码打印机。

耗材主要为母婴识别腕带。对腕带的起码要求为质地柔软、无毒、防水、防过敏、一次性使用。

3 备选技术方案

3.1 使用成熟的二维码+特制腕带

流程:厂家提供空白可打印腕带——孕妇入院,护士站生成特定二维码,打印母亲腕带——婴儿出生,产房根据母亲信息生成相应特定二维码,打印婴儿腕带——日常护理中使用手持扫描枪进行婴儿身份系统确认,或查阅腕带上打印文字人工确认——出院,系统识别母亲腕带与婴儿腕带,进行核准后腕带除下,留作备案。

优点:技术成熟,并且在欧美地区及日本等国家有应用基础;使用二维码,可携带信息丰富,身份识别功能比较灵活,具有可扩展性,将来可以很方便的扩展到其他科室应用;护理人员操作简便。

缺点:造价较高,需要专用的腕带条码打印机,打印墨粉等。

3.2 使用射频芯片(RFID)嵌入式腕带

流程:厂家提供可写芯片,标签封装设备及腕带——孕妇入院,护士站将母亲信息写入芯片,封装后制成母亲腕带——婴儿出生,产房将母亲信息和婴儿出生信息写入芯片,封装后制成婴儿腕带——日常护理中使用手持读卡器进行婴儿身份系统确认——出院,系统识别母亲腕带与婴儿腕带,进行核准后腕带除下——如果使用的是可重复写入芯片,则需要拆除封装,消毒后待重新写入。

优点:技术成熟;成本较低。可重复写入的无源芯片价位根据可写入次数和质量差别在数十元浮动,可重复写入的次数应该在上千次以上;配以特定设施可以实现防盗功能。

缺点:(1)需要一些附加设备,如写卡器,标签封装设备,因此可能添加附加费用,但应该并不高。(2)封装标签上一般没有文字信息,不便于日常工作时护士的直接辨认。(3)如果使用可重复写入芯片,可能增加拆除封装标签和消毒工序,给护士加大工作量。另外,重复使用的芯片无法留作备案。

3.3 使用手写腕带+印刷条形码

流程:原有手写腕带的空白区要求厂家加印条形码,条形码为流水号,一式两份——婴儿出生,产房取一式两份的腕带,扫描核实条形码相同后,分别手工写上母婴信息——日常护理中翻阅腕带上手写文字进行婴儿身份确认——出院,除下腕带后系统扫描识别母亲腕带与婴儿腕带上印刷的条形码,进行身份核准。

优点:成本较低,加印条形码估计对成本不会有很大影响;对原有工作流程影响很小。

缺点:(1)现有腕带材料能否清晰印刷上条形码,能否保证被正确识别还需进一步试验,技术论证。(2)号码规则在批量生产腕带时已经制定,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不好。(3)条形码较长时,需处于平铺状态才能确保扫码枪对其进行正确的识别,因此进行身份确认时婴儿腕带需要先除下。但是一旦条形码核对身份不符,腕带已经除下该如何处理必须预先规定好。

另外一个方法是改进条形码的质地,使用防水的标签贴在腕带上,这样条形码就不会模糊,但是仍存在2个问题:(1)防水标签的胶并不防水,如果泡在水里的时间较长,整个标签会脱落。保守估计胶的耐受时间大概在半个小时左右。(2)标签贴在腕带上后,再揭下来备案有一定的难度,也需要进一步的测试讨论可能的替换方案,如把整个腕带部分剪下来。

3.4 使用塑料封套+打印纸制条形码

流程:寻找1种有塑料封套结构的腕带,留有开口可以插入纸片——孕妇入院,护士站生成条形码或二维码,打印在纸条上,插入腕带的塑料封套后塑封防水,制成母亲腕带——婴儿出生,产房根据母亲信息和婴儿出生信息生成条形码或二维码,打印在纸条上,插入腕带的塑料封套后塑封防水,制成婴儿腕带——日常护理中使用手持扫描枪进行婴儿身份系统确认,或查阅纸条上打印文字进行人工确认——出院,系统识别母亲腕带与婴儿腕带,进行核准后腕带除下,将纸条拆出贴在病历上。

优点:成本应该较低;显示信息灵活,可以根据医院要求随时修改。

缺点:(1)条形码的塑料封面反光程度是否影响条形码的读取,尚需技术论证。(2)插入纸片和塑封工序比较麻烦,尤其是插入纸片工作可能不易1次成功,加大了护士的工作量。

这几种方案所涉及的信息技术都已经比较成熟,相配套的软件功能也都应该可以实现。其主要差别在于腕带标识技术的选择,其中成本的差异为主导因素,同时也需要考虑给护士增加的工作量程度,标志技术的识别能力和准确程度等方面的因素。

4 结语

目前,使用腕带进行身份标志是医院中常用的一种管理手段,但是随着管理理念的提升,仅仅使用手写腕带已经渐渐不能满足发展要求,条形码等信息识别技术如何应用到腕带中,提升医院的医护质量,提高管理水平也是医院管理者关注的一个问题[4,5,6]。本文仅就身份识别这一功能的技术方案作了探讨,随着信息整合程度的加大,“信息化”的腕带技术还在医院的更多医疗领域中广泛应用,帮助承载、记录更多的医疗信息,为将来的医护工作过程控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Greenly MA.Helping hippocrates:a cross-functional approach to patient identification[J].Jt Comm J Qual Patient Saf,2006,32(8):463-469.

[2]冯皓.条形码自动识别技术在医院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4,10(1):39-41.

[3]江敏.患者标识腕带的应用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15(4):4-5.

[4]冯礼,唐劲天.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增强医疗安全的现状[J].医疗设备信息,2006,21(7):45-48.

[5]张锦,张端.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我院耗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医疗设备信息,2006,21(6):55-56.

[6]刘小丽,魏岚,费晓璐,等.植入人体耗材的信息化追踪管理[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7,26(2):163-166,171.

腕带识别 篇2

1、住院患者必须全部使用佩戴手腕带,做好患者宣教工作,发现腕带丢失,及时补戴,补戴时须重新双人核对患者信息。

2、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医院、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3、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与患者核对(清醒病人)或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4、对于治疗、护理时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核对的患者如:手术麻醉未醒、昏迷、神志不清、危重等)必须使用手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5、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等,并填写手术病人交接记录单,在病人进手术室前与手术室护士认真核对。

腕带识别 篇3

1 腕带的设计和应用

我院护理部统一制定了腕带识别标志的规格及标准, 其中包括颜色、形状、大小、字体及佩戴的位置、材质的选择等。腕带选材为一次性的柔软、防过敏、防水的塑料衬带, 长25 cm、宽2 cm。腕带上面标有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血型、科室、床号、住院号、过敏史、诊断等内容。对不同病情的患者, 我们采取了不同颜色的腕带识别标志, 如:对昏迷、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的危重患者使用红色腕带, 对需要手术的重症患者使用蓝色腕带。用不同颜色的腕带区分不同的患者, 可以使医护人员更准确更安全地对不同的患者实施不同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2 腕带使用方法

腕带作为患者入院时的重要识别标志, 在患者入院时即由护理人员佩戴在患者的右手腕上。佩戴的步骤为: (1) 由护理人员在腕带上正确书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血型、科室、床号、住院号、过敏史、诊断结果等; (2) 经2名医护人员共同核对确认无误; (3) 佩戴在患者的右手腕上。做到松紧适宜, 以不影响治疗护理为原则。

3 讨论

3.1 佩戴腕带识别标志可以严格保护患者的隐私, 有效地体现人性化服务。

医务工作的出发点就是以人为本, 为患者全心全意提供优质的服务, 通过人文关怀, 有效地提高患者满意度, 最终达到提高医院治疗效果和社会效益之目的。重症监护室的患者身份识别过程中, 往往涉及个人隐私, 传统的床头卡置于患者的床头、床尾或病房门口, 患者的家属及探视人员容易发现患者的身份信息及所患的病症, 而有的患者不愿意将自己的身份信息或病情让他人知道。佩戴腕带识别标志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腕带识别标志佩戴在患者手腕上, 有关病情是否告诉他人, 完全出于患者的意愿。这就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患者的隐私,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3.2 佩戴腕带识别标志, 可以大幅度提高医疗护理工作效率。

对于手术患者、昏迷患者、特殊检查或特殊疾病的患者, 因手腕上有特殊的识别标志, 医生、护理人员、医技人员可以随时进行核对识别, 既方便了医疗护理工作, 又减少了差错事故的发生。

3.3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由于腕带的应用有效地保护了患者的隐私, 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戒备心理减弱, 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增加, 护患关系得到有效改善。

3.4 杜绝了识别标志阙如现象, 促进了医疗安全管理。

传统的床头卡因固定不牢或插卡的设备损坏, 往往容易导致丢失, 给治疗护理带来不便, 甚至造成严重的差错或事故。而腕带使用简单, 功能实用, 牢固可靠, 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都能核对, 从而有效地防止了识别标志阙如现象。

3.5 提高了医务人员识别风险的意识及防范能力。

识别风险意识是指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 医务人员运用各种方法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连续识别和归类, 并分析发生医疗风险的常见原因。腕带识别标志可根据不同的颜色区分特殊患者和普通患者 (如病情危重、易于发生病情变化的患者予以佩戴红色腕带) , 通过“察言观色”, 就能及时识别患者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 时刻提醒医护人员制订应急处理预案及可行性的防范措施, 有效减少了医疗护理风险的发生, 提高了医护人员对各种风险的防范能力。

3.6 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重症监护室患者周转快、床位转换率高, 传统的床头卡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志, 每次转换床位护理人员必须调换床头卡, 既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又容易忙中出错。而腕带是在患者入院时就戴在患者的右手腕上, 出院时才拆掉。住院期间, 无论患者到哪里, 腕带始终戴在患者的右手腕上, 从而大大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手术室腕带识别制度 篇4

1.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危重患者;不同语种的患者;产妇及新生儿;有精神疾患者;语言或听力障碍患者需佩戴腕带做为身份标识。

2.佩戴腕带前需认真填写患者信息,包括:病人病区、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年龄、血型、诊断等信息,以保证对病人身份进行准确快速识别。

3.护士在给患者佩戴或更换“腕带”标识时,必须双人核对病区、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年龄、血型、诊断等信息。佩戴后应同时注意观察佩戴部位有无擦伤及末稍血运情况。

4.手术或使用过程中如发现腕带损坏或字迹模糊需立即更换。5.手术患者使用蓝色“腕带”,回病房麻醉清醒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

6.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危重患者,不同语种、有精神疾患者、语言或听力障碍的患者使用蓝色“腕带”。

7.新生儿男婴用蓝色“腕带”,女婴用红色“腕带”。腕带上注明母亲的病区、床号、住院号、姓名及新生儿的性别和体重。

8.患者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上一篇:特色下一篇:财政学案例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