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案例教学法

2024-06-29

财政学案例教学法(共7篇)

财政学案例教学法 篇1

一、案例教学法的制约因素

1.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受课时的限制。财政学专业学生的财政学课程一般安排64学时, 非财政学专业的财政学课程一般安排48学时。课时的限制使案例教学法无法在财政学课程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 这就需要学校修改教学大纲, 重新调整教学计划。但在重视教育投入效益的今天, 课时调减容易调增难, 更何况这不仅是财政学一门课程需要调的问题, 其他课程也需要作相应调整, 而这又要考虑增加课时的经费如何保证的问题。

2.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受教室课桌布局的限制。最适合案例教学的教室布局应该是“圆场式”或“圆桌式”的, 而我国的教室基本上都是“矩阵式”的, 这样的教室布局不利于进行案例讨论。笔者建议, 可以酌情对原有教室进行改造或新增专门的案例课程教室。

3.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受科研制度与职称评定制度的限制。财政学教学案例的编写与更新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 精选和编写案例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这门课程需要有专门的教师或案例编写小组来承担、完成, 同时实现资源的共享。但现在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成果的衡量并不包括案例的编写与更新, 职称的评定也不包括案例教学的工作成绩,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进行案例教学与研究的积极性。未来需要在科研工作与成果的计算上, 将案例的编写与更新也考虑在内;在职称的评定上, 对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给予一定的支持, 以鼓励教师从事案例教学与研究。

4.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受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限制。同样的案例, 由不同的教师讲解, 教学效果可能会相差悬殊, 这是因为教师各自的知识背景有差异, 专业素质有高低, 组织能力、启发与引导能力、课堂应变能力等有强弱。未来需要对财政学的教师进行专门培训, 督促其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运用、操练与改进案例, 以增强案例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的形式

1.案例讨论。案例讨论是指在某个 (些) 知识讲授后, 由教师提出一个案例, 让学生分析讨论,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根据所采用案例的繁简程度, 可分为小案例讨论与综合案例讨论两种形式。

(1) 小案例讨论。小案例讨论采用的是简单的案例, 它适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说明。采用这一形式应当注意的问题是所选案例要紧扣所讲授的理论知识, 并且案例不宜过于复杂, 因为学生还不具备运用综合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 综合案例讨论。综合案例讨论则是在系统地讲授某一章或某几章的财税理论知识后, 有意识地选取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让学生加以分析讨论。采用这一形式应当注意的是选取的案例综合性要强, 要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要给学生较长的准备时间, 给学生较多的发言机会和充足的发言时间。对于综合性的案例教学课, 必须注意案例教学的步骤, 一般可以分为布置案例作业、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等几步。

2.专题辩论。专题辩论是综合性案例讨论的另外一种形式, 需要将学生分为正方、反方两组, 各组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 辩论时从各自的立场陈述观点、依据, 然后驳斥对方。这种案例教学方式一般是在学生进行综合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通过以专题形式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辩论,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充分运用已学财政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 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查阅大量资料, 拓展知识面, 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专题辩论方式下, 教师要进行有效的组织, 维护好辩论的秩序, 要为正反双方创造充分而公平的发言机会。

3.案例穿插设计。这种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某些重点、难点知识讲解过程中, 为便于学生的理解, 将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 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使用案例穿插设计的形式进行教学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所举案例不宜过多, 主要针对重点、难点, 否则会因耗时过多而影响教学进度;二是所举案例不能太复杂, 以免知识跨度过大使学生对所要说明的理论问题产生分歧。

4.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指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 通过让学生分别扮演案例中的不同角色, 加深对财税工作的体会和了解, 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形式活泼生动,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做法是:学生分组扮演案例中的不同角色, 每组学生需要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要达到的目的, 然后按教学要求开展活动。

三、案例教学法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案例的精心选择。首先要注重案例的典型性和真实性。因为只有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才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处理事件的方法和原则等;而真实的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要注重案例的针对性和浓缩性。具有针对性的案例能够强化教学目的, 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加以学习并适时、适度地深入;具有浓缩性的案例能使学生在剔除无效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展开分析。案例具有针对性和浓缩性, 可促进案例教学的有序开展, 逐步实现教学目标。最后要注重案例的本土化和系统化。尽管公共财政的基本理论来自西方市场经济国家, 在许多外国人的著作里也不乏精彩案例, 但财政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 对公共财政理论知识讲解时最好采用国内的案例, 这样学生才会有真切感受。这需要任课老师充分阅读我国经济运行、政府管理等方面的资料, 然后运用公共财政原理对案例进行研究、提炼和设计, 形成一套本土化的案例。

以上要求是针对某个具体案例的选择, 对于财政学课程的所有案例来说应该是相互联系、分层次的;小的知识点配以简单案例进行分析说明, 而针对综合性知识要专门设计复杂的案例进行讨论, 做到有序选择和合理编排, 形成案例教学的系统性。

2.教学案例的恰当引入。

(1) 引入时机的选择。财政学教学案例的引入既可在讲授某个知识前, 也可在讲授知识后。如果老师想通过案例分析来归纳出某个财政税收理论, 则在知识讲授前引入;如果老师想通过案例分析来增强学生对该理论的灵活运用能力, 则在知识讲授后引入。另外, 对于复杂的案例讨论, 学生只有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因此复杂案例适宜在讲完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之后引入, 否则学生会因为基本功不扎实而出现案例讨论时抓不住问题的要点、对事物的认识肤浅等现象。

(2) 引入形式的选择。案例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文字描述, 也可以是文字描述加图表数据, 还可以是影像资料。其中, 以单纯的文字描述最常见。在引入时可以给每个学生印发文字材料, 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 如制作成幻灯片放映, 还可以直接链接到网络进行视频播放。不论采用哪种方式, 最终均要完整呈现案例情景, 同时突出重点、紧扣所要分析的知识点。为此, 需要老师在制作复杂案例时, 将案例分成若干部分, 同时用小标题突出重点;在案例引入时, 提醒学生案例在课程中所占的位置以及通过本案例的学习需要达到的目标;介绍案例讨论的具体要求, 还需要对案例的预设框架作简单的介绍, 以免学生在案例讨论的环节离题太远而迷失讨论目标和导致讨论时间的失控。

3.案例讨论中的引导。案例教学的课堂属于学生, 课堂上教师的行为仅仅取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 也就是说教师只是对学生自主分析案例起引导作用。当学生无从下手时, 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当学生陷入误区时加以引导, 教师对学生的分析思路和分析结论进行评价和校正。这需要教师充分了解财政学理论前沿, 密切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 以保证备课的信息量, 加强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师退居引导一方后, 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体, 学生改以往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查找相关资料, 提炼并陈述自己的观点, 必要时驳斥对方观点, 为自己进行辩护。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分析财政问题的能力, 又能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事实也证明, 那些在课堂上讨论案例时思路比较清晰、表达能力强的学生, 在找工作面试时往往比其他的学生更有优势。

4.案例教学的总结与评价。案例的课堂教学部分结束后, 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其能力, 最好让学生在课后撰写一篇关于本案例的小型论文或报告, 作为本篇知识的一个小结。教师也要从中审视案例教学各个环节的衔接、讨论进度的把握等方面有无改进之处。

案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了检验这种教学方法是否成功,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及时总结本章节授课的经验, 并建立一套自我评价体系。只有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 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水梅, 郑毅, 詹碧华.西方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法探讨.医学教育探索, 2009;6

[2].王青梅, 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3

[3].李宏.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9;3

[4].林权, 李庆南.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探悉.时代教育, 2008;10

[5].孙晓玲.案例教学法:观念、组织程式与制约.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5

财政学案例教学法 篇2

1、阳光酒店已办理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在某市朝阳区地税局管征,税款征收方式为查账征收,2006年4月5日,区地税局在日常检查时发现2006年2月份的纳税申报表申报的应纳营业税比会计账簿上计提的营业税额少9000元,经检查人员核实,系因近期该公司资金紧张,少申报了营业税。4月10日,区地税局认定该公司这种行为是偷税,作出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对所偷税款处1倍罚款的决定,并履行了告知、文书送达等程序。该酒店不服,认为会计账簿上已计提,只是资金紧缺未申报而已,没有故意偷税。请分析朝阳区地税局的上述处理合法吗?依据什么?

2、某企业在2004年2月进行股份制的改造过程中,有一条流水线的原值600万,已计提折旧80万元,经过中介机构评估确定的价值为680万元。股份制的改造完成后,接受第一大股东捐赠电脑一批,收到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20万元,增值税3.4万元,企业另支付安装调试费用0.5万元,运输费用0.3万元,税务管理人员在纳税辅导时发现该企业对以上业务都没有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请分析经该税务管理人员辅导后企业补交了多少企业所得税

1、根据d《征管法》de第25条规定,纳税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d规定或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a确定申报期限、申报内容s如实办理纳税申报,报送纳税申请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税务机关根据实际需要要求纳税人报送的其他纳税资料。

阳光酒店虽然在会计账簿上已计提税款,但因资金紧缺而未如实申报,具有主观故意,是虚假申报,依照《征管法》第63条de规定,属偷税行为,但所偷税额未达到偷税罪的标准,因此,朝阳区地税局对该公司作出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对所偷税款处1倍罚款的决定是合法的。

2、根据a财税字d[1997]77号《关于企业 资产评估增值 s有关所得税处理d问题通知》进行f股份制改造过程中评估q增值,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按照国税q发[2003]45号《关于执行<企业会计 制度>需明确的s有关所得税f问题通知》企业接受捐赠的d非货币性q资产,必须按接受捐赠时d资产入账de价值确认捐赠收入,并入当期d应纳税所得,依法d计算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

应纳所得税=(20+3.4)×33%=7.722万元。

接受捐赠企业另外支付或应付的相关税费应并入固定资产原值。

1,不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规定 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该公司不存在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的行为,故不构成偷税。并且以偷税处罚金金额也不符合征管法的规定。

改制评估后固定资产净值680,原净值520,固定资产增值160万

受赠电脑20万元,安装调试费用运费税都要计入固定资产原值,为24.2万 故企业应以184.2万作为应纳税所得额补交 案例1 程序不合法 该局在发现其少缴税款时 首先应进行税务约谈 要求企业说明原因并证实其偷税事实 然后应该发出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 注明其应补税款、滞纳金 同时应发出处罚告知书 根据其情节、态度处以偷税税款0.5倍-5倍以下的罚款 在告知书发出3日后收缴其罚款 案例2

1、题的关于改制资产评估说明模糊 以其话意 没有应该调整纳税的地方(如 该企业按照评估后的价值计提折旧 那么就该调整纳税)

2、接受捐赠电脑20万及增值税3.4万应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 安装调试及运输费用不得在企业成本费用中列支 应合并列入固定资产 楼上那位认为是04年以前的 应该按财税字[1997]77号文件规定来执行 是错的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文规定:企业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须按接受捐赠时资产的入账价值确认捐赠收入,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取得的捐赠收入金额较大,并入一个纳税缴税确有困难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可以在不超过5年的期间内均匀计入各的应纳税所得。所以 该企业应按24.2万调整补交企业所得税 案例资料 财政预算,是国家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等对于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和支出的计划。每年“两会”,财政部部长所作的预算报告,都是代表们锁定的“焦点”。政府预算是一本政府公开的“财务大账”:过去的一年收了多少钱?钱投到哪里去了?今年的钱该怎么用?这些钱是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每年都要接受人大代表的监督和审查。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财政预算编制较粗,“外行看不懂,内行看不清”,预算的透明度不高,造成了很多部门预算游离在人大监督范围之外。同样,在预算执行方面也不尽如人意,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办法。对每年人代会批准的财政预算,执行随意性大。由于预算资金没有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造成了执行难的问题。往往部门申请多、找领导批条子多、临时性支出多,变成“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然后再报人大常委会做出调整预算的决议。

为此,在近年各地的人代会上,代表对财政预算的监督力度明显加大。如广东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们对预算中“拨2000万元给机关幼儿园”、“事业单位的行政编制外人员每人每年补贴3.2万元”等提出了质疑。浙江、四川等省的预算报告也明显加厚,列支项目也更加详尽,以利于人大代表的监督。问题分析:

1.政府预算的本质什么?

2.为保证政府预算的科学性应坚持什么原则?

1、政府预算的本质是关于民众赞同和监督国家财政活动的法律制度。政府预算反映着政府的职能与政策的方向,预算过程是政治的和决策的过程。概括而言,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财政计划,即用法律形式表现,反映和规定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收支活动的预期收支指标与平衡关系的一览表以及管理制度。它是政府分配集中性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和调节、控制、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经济杠杆。

一般而言,政府预算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其次是对政府支出的控制。

2、为保证政府预算的科学性,政府预算必须符合统一性、预测性、性,法律性和公开性等要求。这些特征体现了政府预算的技术性和政治性两个层面的内涵。统一性、预测性和性等特征可以理解为技术方面,法律性和公开性等方面则主要体现了政治内涵。

3、应对措施(附送)

我国要提高政府预算的民主性,一方面要形成有效的预算分权和制衡,另一方面要扩大预算程序的公众参与度。首先是预算分权与制衡。预算权力是国家公共权力的核心之一,也是国家利益矛盾最集中的地方。预算分权就是要将预算权力在立法机关、政府、政府财政职能部门及内部各组织机构以及独立审计机关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以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的运作体系。如建立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三者相互分离的制度,并形成三套相互制约的机构;建立资金的使用权、支付权、审核权相互分离的制度;实行财政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还可以建立一套独立于政府、直接对人大负责的审计监督系统,并独立行使监督权。其次扩大预算程序的公众参与度。公众对程序的参与,特别是普通公民对政治决策程序的参与,是程序内在价值得以体现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显著标志。政府预算收支的多与少都将实质地影响到每一个公民或者企业,让公众参与预算程序,让相对人对自己将要承担的纳税义务与将要获得的公共服务发表看法,与政府沟通,这本身就有其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有利于预算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而且也便于预算通过后的有效执行和政策的顺利推进。

7、案情:某企业财务人员1995年7月采取虚假的纳税申报手段少缴营业税5万元。2001年6月,税务人员在检查中发现了这一问题,要求追征这笔税款。该企业财务人员认为时间已过3年,超过了税务机关的追征期,不应再缴纳这笔税款。

问:税务机关是否可以追征这笔税款?为什么?

答:税务机关可以追征这笔税款。《税收征管法》第52条规定,对偷税、抗税、骗税的,税务机关可以无限期追征其未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或者所骗取的税款。从案情可以看出,该企业少缴税款并非是计算失误,而是违反税法,采取虚假纳税申报,其行为在性质上已构成偷税。因此,税务机关可以无限期追征。

8、案情:2001年6月23日某地方税务局接到群众电话举报:某私营企业,已中途终止与某公司的《承包协议》,银行帐号也已注销,准备于近日转移他县。该局立即派员对该企业进行了调查,核准了上述事实,于是检查人员对该企业当月已实现的应纳税额5263.13元,作出责令其提前到6月25日前缴纳的决定。

问:该地方税务局提前征收税款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 答:该地方税务局提前征收税款的行为合法。根据《税收征管法》第38条规定:“税务机关有根据认为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的,可以在规定的纳税期之前,责令限期缴纳应纳税款。”,本案中,该私营企业已终止了承包协议,注销了银行帐号,并准备于近日转移他县,却未依法向税务机关办理相关手续,可以认定为逃避纳税义务行为。该局采取提前征收税款的行为,是有法可依的。企业应按该地方税务局作出的决

定提前缴纳应纳税款。

16、案情:2001年第二季度,某税务所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决定对某行业的定额从7月起至12月适当调高,并于6月底下发了调整定额通知。某纳税户的定额由原来的4万元调整为5万元。该纳税户不服,说等到7月底将搬离此地,7月份的税款不准备缴了。7月17日税务所得知这一情况后,书面责令该纳税户必须于7月25日前缴纳该月份税款。7月20日,税务所发现该纳税户已开始转移货物,于是责令该纳税户提供纳税担保,该纳税户没有提供纳税担保,于是税务机关书面通知该纳税户的开户银行从其

存款中扣缴了7月份的税款。

问:1、你认为税务机关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

2、请你提出处理意见。

答:税务所的行政行为不合法。因为:根据《税收征管法》第38条规定,税务机关有根据认为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的,可以在规定的纳税期之前,责令限期缴纳应纳税款;在限期内发现纳税人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的收入的迹象的,税务机关可以责成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如果纳税人不能提供纳税担保,经县以上税务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可以采取税收保全措施。而税务所采取了强制执行措施,显然是不合法的。

7月20日,该税务所应经县税务局局长批准,可以书面通知该纳税户开户银行冻结该纳税户相当于7月份应缴税款的存款,而不应直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在7月25日后纳税人仍未缴纳税款的,方可对该纳税户采取税收强制执行措施,即该税务所经县税务局局长批准,可以书面通知该纳税户开户银行从其

财政学案例教学法 篇3

一、财政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财政学, 也称公共部门经济学或公共经济学, 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影响的经济学分支。财政学属于专业基础课程, 在学科体系中, 起着衔接一般经济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的作用。财政学具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规范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一般经济学和部门经济学的特征, 但在传统财政学教学偏重于定性和规范分析, 容易忽视定量与实证分析, 这就使财政学看似是纯粹深奥的理论, 偏重宏观, 有“大而空”的感觉, 缺乏生动形象和可操作性。因此, 为达到成功教学的目的, 在财政学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财政学的教学方式多数仍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 往往使学在听课时感到枯燥乏味, 对一些财政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不够, 通常是一知半解, 到考试时临阵磨枪、死记硬背, 应付完考试就将学过的内容就忘得差不多了, 这对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不利。案例教学法则可以避免这一缺陷, 通过引入带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财政案例, 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 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财政学的积极性。一方面, 通过对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 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形象地展示, 有助于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另一方面, 由于案例取材于实际经济生活, 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启发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二) 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 虽然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其中, 但通常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鼓励积极思考, 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 对案例信息进行分析, 发现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同时, 学生要积极参与讨论, 学会与其他人的合作、交流, 学会在知识资源上的共享, 学会倾听和包容。所以, 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还可增强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 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二、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的应用中的注意点

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的应用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 案例的设计

设计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 没有好的案例, 教学就无法开展。选取和设计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择具有典型意义而又常见的案例。

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 有代表性的, 最能揭示所学的财政理论的案例。同时, 案例应当具有真实性, 应当是现实生活中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 最好是有争议的事件。富有争议的案例一般是财政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学术争议的热点,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

2. 案例贴近生活, 能够被学生理解。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财政现象, 这些现象都由一定的财政规律所支配。财政学案例应该选择这些财政现象进行设计, 这样既可以使案例容易为学生所理解, 又可以体现相应的财政理论, 符合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过于理想化的、脱离实际的例子可能会误导学生, 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因此, 在选择案例时, 既要避免杜撰案例, 又要慎选外国案例。

3. 案例应具有综合性, 问题要体现多样性。

这样才能尽可能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但同时要注意避免因案例过于丰富而干涉正常教学内容, 出现喧宾夺主的状况。

(二) 案例的使用

案例设计好以后, 就要考虑在教学过程中何时以何种方式进行使用。使用案例的方式包括课堂讲解式、课堂讨论式、课堂辩论式、专题讲座式等。使用的方式不同, 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具体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课时需求等综合安排, 以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课时安排较少的章节, 应以讲解式案例教学为主, 教师可在讲解重点、难点知识时穿插案例, 以使深奥知识简单化, 但案例一定要简单明了、贴近学生生活, 使其便于迅速理解;课时安排较充裕的章节则可以采用课堂讨论式或辩论式案例教学, 这一方式应在某一章节或某一问题系统讲授后采用。

(三) 处理好案例教学法与理论教学法的关系

案例教学法和理论教学法各有所长, 财政学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 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理论教学为案例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分析基础和工具, 没有理论知识, 学生就缺乏分析问题的理论工具;案例教学可以强化理论教学的效果, 没有案例教学, 学生就只是纸上谈兵, 缺乏实践能力。但两者相比, 理论教学仍然是主体。财政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的专业课程的基础,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以理论教学法为主来系统传授基础理论;案例教学法主要用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疑点, 不能盲目扩大适用范围, 更不能完全替代理论教学法。在教学时间有限的前提下, 这两种方法的时间安排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 并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因此, 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既可以使学生系统掌握理论基础, 又可以适当引入案例深化知识;既可以避免课堂枯燥, 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总之,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摸索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它能化被动动为主动, 变填鸭式为启发式、互动式, 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财经问题的能力, 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在财政学教学中有适用的空间。但是, 我们不可能在财政学教学的所有环节推广, 更不能以案例教学法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课堂讲授, 一定要处理好案例教学与系统的理论讲授之间的关系, 绝不能为了追求一堂课的成功, 为了满足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需要而以案例教学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 更不能以视频教学案例的播放和观看替代教师的课堂讲授。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目前高等教育中普遍提倡的教学方法, 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财政学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能产生独特的教学效果。本文分析了在《财政学》的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并提出了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的具体运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财政学》,注意点

参考文献

[1]张军红.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的运用[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 2011, (1) :65-68.

[2]孙阿凡.关于《财政学》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思考[J].时代经贸, 2011, (7) :199.

[3]念富强.论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关系[J].社科纵横, 2011, (6) :78-80.

[4]汤伶俐.财政学课程教学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 (10) :121-122.

财政学案例教学法 篇4

案例名称:浅议学前教育困局如何破?

——对政府主导下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的新思考

案例来源:根据2015-04-24 金羊网-新快报发布的“广州市公办幼儿园派位挤破头 62人争1个学位”和2015-06-01 南方网发布的“中山城区入园难、入园贵,优质幼儿园现通宵排队”(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卢兴江)的新闻编写。案例内容:

现象1:家长彻夜排队,争取入园名额

2015新学年,石岐区第一城“柏基中英文幼稚园”只招收两个小小班,共50名幼儿,但报名的家长超过了500个,有人提前16个小时去幼儿园门口排队报名时,现场已有六七十位家长坐在自带的椅子和板凳上排起了长龙,有的已经排了11个小时了。“天当房顶地当床,面包饼饭当干粮。”这就是描述在某幼儿园门口,为了给孩子争取一个宝贵的入园名额,全家老少齐上阵,经历几天几夜排队等号的场景。但即使这样,也有很多家长无法争取到一个入园的名额。

现象2:优质公办幼儿园,挤破头也难进

据最新数据,目前广州市共有幼儿园1651所,在园幼儿约41万人。其中,各类公办园499所,提供学位14万个,其中教育部门办园159所,提供学位3.1万个;民办幼儿园1152所,提供近27万个学位。从报名情况看,招生人数最多的市一幼、市二幼最火,前者有192个计划,共2468人报名;后者170个计划吸引1595人报名。从竞争来看,大热门幼师附幼今年依然最火,其天河东园区只招收20人,却吸引了1234名幼儿报名,竞争比达62:1;海琴湾园1224人竞争29个学位,录取比约42:1。现象3:入园贵,保教费猛涨

西区翠景东方幼儿园也是一家省一级幼儿园,因性价比不错,备受欢迎。不过,记者采访得到的最新情况是,该园的保教费已经从原来的4000元,猛涨到了9500元。尽管如此,报名者依然超过500人,差不多10个报名者中,只有1个能有机会入读该园。

现象4:高额的赞助费,犹如一个“香饽饽” 某公立幼儿园的赞助费用从8000元/年涨到了18000元/年,仅一年的时间,涨幅堪比房价;而且有的幼儿园赞助费高达2-5万元/年。

总体来说,入园难、入园贵已经成为家长们心病。公办的收费便宜教学质量好,但挤破头都难进;私办教学质量稍好点的,保教费贵得离谱,上个幼儿园赶上供一个大学生了,甚至有一些幼儿园收费远远超过大学。另外入好园更难的现象是一种普遍性,由于家长担心“输在起跑线上”,怕孩子入读差一些的幼儿园吧,安全和教育得不到保障。所以继义务教育免费、高等教育控制学费及完善资助体系等措施之后,学前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入园难、入园贵学前教育问题已成为各地区急需破解的社会民生问题。案例分析:

导读:这里的学前教育是指狭义的学前教育,具体是指3—6岁儿童所接受的幼儿园教育。“入园难”是指人们日益增长的入园需求和合格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资源,包括公办幼儿园、惠普性民办幼儿园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入园难”是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严重不均衡的结果。“入园贵”根源于入园难,它是指家庭接受学前教育的费用严重超出了家庭的承受范围,给家庭带来了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通常表现为幼儿园收取高额的保教费,以及收取额外的赞助费,举办兴趣班等收取的杂费等。案例分析将从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应对措施、我的思考这几点展开。

一、历史背景

新中国建立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为了支援经济建设和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把学前教育作为公共产品对待,免费为所有幼儿提供学前教育。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国家开始重新认识各级各类教育的产品属性,将义务教育(在我国是小学和初中)看作纯公共产品,将其他层级的教育看作准公共产品。然而,在这个制度转型的过程中,学前教育受到了有意无意的忽视,国家把学前教育推向市场,这导致了学前教育的发展遭受了重大挫折。

二、发展现状

从2010年下半年起,国家剑指“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文件和行动密集出台,打破了学前教育多年以来被边缘化的局面,学前教育真正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列入政府工作的责任范畴。国家颁布的《 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和《 若干意见》认可了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明确了学前教育属于社会公共事业,认识到学前教育不能完全交由市场决定,政府应该成为主导,承担更多的责任,投入更多的经费。因此近几年来我国学前教育有很大回升,从2007年全国学前三年仅44.6%的毛入园率,到2013年底,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已达67.5%,增长了近23%。

三、存在问题

虽然从数据方面来看,学前教育的办园条件和办学质量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基本满足适龄儿童的入园需求,入园率大大提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公办幼儿园入园难、民办幼儿园入园贵的情况依然存在。学前教育困局突出,关注度只增不减。

2014中国教育小康指数发布:学前教育关注度首超高等教育。其中去年“中国公众最关注的教育问题”排在第一位的是“教育质量”,第二是“教师素质”,而“入园难、入园贵”的关注度虽然有所下降,从第一退到了第三位,但问题仍然突出,像上述案例中所出现的家长彻夜排队,争取入园名额的现象屡屡发生。在城市里民办幼儿园缺乏政策环境的支持,收费和质量都存在问题,致使家长普遍选择公办幼儿园,为了优质资源的公办幼儿园派位挤破头,出现了 62人争1个学位的入园难现象,而对比农村幼儿园数量少质量不高,一些乡镇上新建的幼儿园闲置资源招生不满的怪象,更是突出了当前大家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已经从义务教育阶段提前至学前教育阶段,成为当前学前教育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成为一个焦点性的社会民生问题。

四、原因分析

我觉得“入园难”、“入园贵”的学前教育困局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长期以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在一些地方,学前教育倍受冷落,举办学前教育的主要责任推向了市场,财政投入长期过低。而这些本就数量不多的经费又仅仅投向了少数示范幼儿园,由此导致学前教育资源总体规模不足与结构不均衡,这是造成“人园难”“人园贵”的主要原因;第二家长对优质特色幼儿园的迫切追求以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的攀比心理,使优质公立幼儿园和一些有知名度的私立幼儿园成了家长们追捧的目标。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导致“ 入园难”的重要因素 ;第三,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加强,外来人口不断流入而且难以预测,使本来就有限的学 前教育资源出现短缺。

以上三方面原因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供需之间的矛盾。供需矛盾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方方面面注意力都在经济层面上,更多的是要把经济搞上去,在那个时期这是主要的矛盾。所以,有一些地方政府更多注意力在经济上,不在教育上,尤其是基础教育相对更容易被忽视。由于注意点更多在经济建设上,而忽视了教育,所以造成学前教育差不多近十年大滑坡。基本上在2003年滑到谷底,04、05年是恢复性的回升情况。近几年生活发展了,经济建设上去了,老百姓对教育更关注了,越来越多的父母想让孩子在早期就接受到比较良好的教育,所以这个需求就有了明显的增长。但是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使得供需矛盾突出。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我觉得还是在于政府责任不到位。学前教育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同时还具有受益的排他性、正外部效应、社会公益性。因此,学前教育是准公共产品。政府在其投入上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但在现实中因此,强化学前教育投入中的政府责任是解决学前教育投入不足的治本之策。

五、应对措施

(一)国家已发布的措施

1.明确了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与定位。学前教育具有公益性和普惠性,属于社会公共事业,不能完全交由市场决定,政府应该成为主导,承担更多的责任,投入更多的经费。

2.“国十条”里指出: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公办园的资源供给有两种渠道:一种是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优先改建成幼儿园;另一种优质公办幼儿园适度举办分园或合作举办分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

3.国家加大财政投入,提供经费保障。“ 国十条 ”中提出 多种渠道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要占合理比例。建立财政投入的长效机制,建立不断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建立规范的财政拨款机制。

(二)其他建议

1.在今天面临幼儿入园高峰的情况下,为了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的适龄儿童可以接受学前教育,应该将租赁到期或即将到期的公共教育资源予以收回,如收回部分出租给民办幼儿园的公建配套教育设施,用于开办公办幼儿园。鉴于新建一家幼儿园所投入的土地购置、基本建设成本,所以可在原有基础上对多个公建配套幼儿园进行大修和二次装修,可以解决更多适龄儿童享受国家的公共服务。这能在短期内解决公办幼儿园入园难问题。

2.针对城市里民办幼儿园收费和质量存在的问题,可以聘请专业机构对民办幼儿园收费备案资料进行审计,进一步促进规范民办幼儿园的收费行为。民办幼儿园的保教费是根据办园成本、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办学质量和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由幼儿园合理制定,在报区(县)教育局、物价局备案、签署《对社会履行备案收费内容承诺书》、列入招生简章向社会公示后执行。考虑到教育和物价部门缺少相应的专业人员。可以聘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对民办幼儿园提交的收费备案资料进行审计。此外,为了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发表意见的公正性,建议委托审计的相关费用由财政资金保障。总之,采取各种有效应对措施,真正缓解公办幼儿园“入园难”、民办幼儿园“入园贵”的问题。这是一项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服务水平的一项民生工程。对此,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有充分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六、我的思考

我在选题、搜集信息过程中看到了许多专家学者们对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提出“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的建议,还有多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均表示,公立幼儿园少、幼儿园师资缺乏、入园难和入园贵等问题逐年加剧。优秀的幼儿园一直是家长们争抢的对象,简单地通过价格杠杆已经很难解决僧多粥少的局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将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然而,义务教育是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公共性的特点。钟娟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体系之后,学前教育也就应该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公共性。但是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不一样的是,幼儿的年龄太小了,父母有选择的权利,所以学前教育就不具有强制性,而只具有免费性和公共性。“因此,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并不合适。

不过我觉得不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并不意味着学前教育不可以具备免费性和公共性。我们不能单纯地把义务教育(纯公共产品)和非义务教育(准公共产品)这种对教育的二分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往往会模糊我们的视线,跳出这种二分法,把学前教育看成是非义务教育的纯公共产品,即不剥夺“家庭对小孩个性化教育的自由”的权利,又可以使想要接受幼儿园教育的家庭不产生负担和心理压力。公共产品是由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作为纯公共产品是由政府免费提供的,这一点已经广为人知。但是,除了义务教育以外,军队、警察、监狱、环境保护、桥梁、公路和灯塔等也是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因此纯公共产品不必是教育,更不必是义务教育。我们以此来反观学前教,可以认为学前教育可以是像军队、警察、监狱、环境保护、桥梁、公路和灯塔等一样是公共产品,但不必是义务教育。

当然还存在一个问题,有人认为幼儿园免费的话那财政的投入过大,国家会难以负担,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无法向幼儿提供三年的免费教育,应等到一个国家已经富裕起来,完全有实力再考虑。很多人会问国家哪来的资源来支持这些服务呢?这是一个好问题,但它有个很好的回答,答案在相当程度上在于相对成本。在发展中国家里,与发达国家相比,政府可以相对来说以更低的成本建设幼儿园的园舍和购买幼儿教育需要的物品,而包括园舍在内的很多大型设施一旦建成或购买都是可以重复使用的,不需要每年都进行投资重建。我觉得政府将学前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性的纯公共产品对待,向所有幼儿,尤其是向低收人家庭的幼儿提供免费的高质量的教育,对于幼儿个人、幼儿的家庭、国家和社会来说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案例教学在财政教学中的运用 篇5

案例教学最先于1870年由哈佛法学院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提出,后来在美国迅速传播,各国都引申及推广了这个成功的教育方法。其优点在于,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把抽象概念变得具体,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财政学,是经济类学科和管理类学科中的基础课程,但是,目前的高校教学,一般是对书本知识的照抄照搬,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并不充分理解,只能死记硬背,无法灵活运用。本文通过设计符合课堂知识的案例,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各种角度演绎某一专题项目,让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在实践中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在财政教学中的必要性

1. 使学生对专业产生浓厚兴趣。

对于我国当前财政学教学的现状,笔者总结为:老师照本宣科,讲课乏味,学生照抄照搬,死记硬背,结果就是老师失去教学热情,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仅仅靠老师的填补式灌输,学生根本不会有自我学习的机会,也不会对财政学产生兴趣,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达不到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效果无疑是差强人意的。但是,如果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模式,则以上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了。案例教学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绎,将财政课本上字面的概念转化为画面式和声音式的结合,学生再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更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观察和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增强了自身对所学知识的关注度,自然而然地记住了那些平时财政学中晦涩难懂的理论。兴趣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只有产生了兴趣,才能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2. 锻炼学生对实际财政问题的解决能力。

现在的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运用能力非常差,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会觉得这样那样的财政学概念只是空中楼阁,似懂非懂的教学效果导致了学生无法解释和解决现实中的财政问题。而通过案例教学分析,学生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环节进行生动扮演,用自己的理解来进行演绎,其他同学也可以对这方面的专题加深印象,从而加强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或许好多学生无法独立完成一些财政项目问题,是因为理论毕竟不足以支撑整个财政问题的对策,学生需要对许多典型案例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解析其中蕴含的道理。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小组辩论与讨论中,又给学生提供了可以彼此交流的机会,阐述自己的想法的同时,也可以得到别人的指导。这样,既可以对知识进行巩固,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财政学案例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最重要的问题是案例素材不足,不典型。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我国无论是经济还是生活等方面都涌现了许多典型的案例,但是这些案例,都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是动态发展的。因此选取典型的财政学方面的案例存在很大的困难。目前我国高校的财政学案例多数是陈旧的,应用价值很低,更重要的是,既没有符合我国财政发展状况又编写规范的教学案例导致教师在选案例的方向上出现偏差,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还有一点,很多教师在选题方面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专项知识典型的案例,而忽略了整体综合的典型案例,不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有关税收制度等财政政策,更需要综合、新颖的选材,让学生得以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因此,财政学的案例要选择多样性的、典型的,可以适当囊括一些相关专业的知识,结合行政、法律、财会等领域,这样的课程设置才是更有效的。其次是学生对案例教学的重视度不够。课前准备如果不够充分,课堂上学生就不够活跃,集体沉默,氛围尴尬,使进度无法进行下去。

四、财政学中案例教学的运用

1. 典型案例教学的设计。

设计合理真实的案例是整个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典型案例的筛选和编写都是有要求的。首先,要选适合于教学的案例,对教学要有一定的价值,每个案例可以指向不同的知识点。其次,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如财政与市场的关系、税收制度、国家预算等基础类财政学案例,这些案例贴近真实生活,更是学生走向社会要亲身经历的问题,如果能在有限的课堂经验中学到这样的知识,将会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还有,教师在设计案例时要增加可讨论部分的比例,争取通过讨论环节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激发创新力。最后,要求此案例的设计选材时效性强,避免案例过于陈旧,无法对最新的社会财政问题进行分析。

2. 将案例导入教学。

在设计好典型案例以后,就要将案例更好地导入到教学中来。对于财政学这类理论知识较强的学科,案例的呈现可以在教师传授知识点之后,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此次课程有个客观的理解,也便于对后续案例的分析。案例引入方法可以有很多形式,比如,老师播放多媒体,将案例画面化、生动化;也可以采取给学生发放文字材料的方法,这是在课堂教学形式渐渐成熟时可采取的方法;还可以由教师结合案例口头讲解深化理论知识。实践证明,采取多媒体呈现案例的形式更容易让学生感同身受,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所学知识。

3. 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案例的理解会有很大差异。因此,案例的讨论环节便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分好小组讨论,平衡学生的发言,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这个教育活动中来,讨论的意义在于交流,表达自己,倾听他人,集体的智慧得以结合和统一,知识的碰撞更能开阔思维。教师在案例讨论过程中,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创造适宜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不至于过于松散或过于紧张,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要点问题来引导他们思考的方向,让他们找到切入点,在老师的整体把握中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财政学基本理论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个大致的认识,而案例教学的运用则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它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生动有效的教育模式。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回顾所学的理论知识,这种复习过程更是加深知识巩固的实践方法,能够在现实中较为敏锐和精准地解决财经问题。比如让学生对财政及税收问题进行实践演绎,就可以使学生对财政更加有兴趣。因此,案例教学在财政学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和有用的。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引起高校教师对案例教学的重视,并灵活运用这些技能,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提供更好的平台,为培养出更加杰出的财经人才而努力。

摘要:案例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是动态的、开放的,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模拟和重现一些生活实例,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留下深刻的印象。财政学是经济类学科的基础,因此,在财政学教学中也应该充分利用案例教学的实效性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有利于学生对理论基础的更透彻的理解,学生在案例中联系实际,可以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娴熟地运用课堂知识,做到学以致用。本文从案例教学的含义入手,简要探讨了案例教学在财政学中的目的和意义,同时分析了如何进行案例教学,如,挑选什么样的案例类型,如何灵活设计课堂等问题。

关键词:案例教学,财政学,教学

参考文献

[1]魏松.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7).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财政部征集管理会计案例 篇6

近日, 财政部下发通知, 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管理会计案例征集活动。 此次案例征集活动要求, 在主题鲜明的基础上, 突出先进性, 具备借鉴性。

活动通知要求,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 (局) 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负责本地区管理会计案例征集和初选工作, 应于2016 年9 月30 日前, 向财政部择优报送单一工具方法案例至少4 个, 综合类案例至少1 个。 案例应既包括企业案例, 也包括行政事业单位案例。 案例应具有广泛性, 避免集中在某一行业或某一类别的行政事业单位。

案例征集的要求包括:一是观点正确。 案例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主题鲜明, 观点正确。 二是真实性。案例要真实可信, 描述要客观、中立, 能如实反映案例的真实情况。 三是授权要求。 案例申报应取得案例单位和案例作者授权。 对案例中不宜公开的事项, 可作必要的技术处理, 确保不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四是先进性。 案例要能够反映管理会计方面有益的方法和经验, 为管理会计实践创新总结经验。 五是借鉴性。 案例所提供的问题解决方式对类似问题的解决有参考、借鉴和启发作用, 具有推广价值。

在此次拟征集的管理会计案例中, 单一工具方法案例包括但不限于战略地图、全面预算管理、滚动预算管理、目标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敏感性分析、贴现现金流法、价值链分析、关键业绩指标法、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标杆管理等单一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应用案例。 综合类案例包括但不限于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系统化应用案例, 既可以是多项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在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经营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等某一领域的综合应用, 也可以是在多领域或整个单位的整体化、集成化应用;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案例;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构建案例。

通知指出, 此举是为了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总结、推广我国管理会计实践经验, 加快管理会计案例库建设, 推进企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应用。 各省级财政部门可自行组织建设本地区管理会计案例库。同时, 鼓励有关部委、中央管理企业、高校等以单位名义, 参照通知要求进行报送。

财政学案例教学法 篇7

关键词:财政预算,绩效预算,预算改革

一、南海区财政绩效预算改革的概况

佛山市南海区经济发达, 近年来每年都有10亿元左右的财政收入, 但长期以来, 区财政依然面临着“入不敷出”的财政压力困扰。为改变区财政工作的被动局面, 提高财政资金的分配效率和使用效益, 在南海区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 南海区财政局于2004年初同广东省财政科学研究所合作, 拉开了南海区财政绩效预算改革的序幕。

2004年2月, 广东省财政科研所和南海区财政局共同合作, 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 结合南海区的财政工作具体情况, 制定了初步的在南海区开展财政绩效预算的管理办法、实施方案和详尽执行计划。并邀请了国内著名高校的14位专家参加了2004年度的财政绩效预算评审会, 针对信息化项目进行了初步试行, 迈出了财政绩效预算改革的第一步, 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绩效预算改革方案进行了第一次完善后, 2004年底, 又开展了2005年度区级预算单位信息化项目绩效预算评审, 共评审17个单位的38个项目, 申报金额6 244万元, 评审结果是建议安排资金3 949万元。

在2005年开展的2006年度专项经费项目绩效预算中, 南海区共有48个单位的共提交了195个参审项目, 预算金额共20.5亿元。全部项目均需通过十道“关卡”, 并有专家和专业小组全程参与。项目评审范围也扩大到100万元以上的设备购置、基建工程和专项业务费项目。在2007年度专项经费项目绩效预算中, 参审项目达到286个, 参审金额达到34.7亿元。2007年的评审程序更加完善, 增加了形式审查环节和业务科室把关环节。通过评审, 专家评审同意安排项目126个, 金额12亿元, 砍掉项目160个, 削减预算22亿多元。

二、推行财政绩效预算改革前南海区财政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1. 财政支出压力增大, 资金供需缺口不断放大。进入21

世纪后, 南海区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 与经济收入同步增长的是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的“雪球”越滚越大。但是, 这种以投资为动力的经济增长机制, 使得社会各界对财政投资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财政资金的需求总是大于供给, 形成了“钱越多却越不够用”的被动局面。以2003年为例, 南海区各部门做的财政预算是69亿元, 但区财政实际能支配的财力大概是44亿元, 两者相差25亿元, 并且这一缺口有逐年放大的趋势。

2. 财政资金分配缺乏科学依据, 政府财政工作重点不突出。

财政资金分配程序一般是:项目单位申报项目→财政部门审核平衡→政府部门审批→财政下拨资金。在这样的资金分配流程中, 经常存在这样的问题:首先是用款单位“报大数”, 能多报就多报, 不进行科学的项目预算;其次是财政部门预算科工作压力大, 因为预算科掌管着财政资金分配权, 因此, 也就成为政府和各财政主管领导争夺的主阵地, 于是预算科在分配资金时需要考虑谁的官大, 谁的关系好, 谁哭得最厉害等问题, 最终的结果是是谁的官大谁主管的部门分得多, 谁叫得最响谁分得多。

3. 政府部门本位主义思想, 严重干扰了财政分配秩序。

财政预算本是政府的施政纲领, 政府职能通过财政预算体现, 财政预算影响政府职能的实现。但在传统的财政分配制度下, 各主管领导为了实现自己的政绩, 都希望给自己所主管的部门争取更多的资金, 谁都想多要、多得。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决策分配机制, 有限的资金分配变成了领导之间权力和交情的博弈。这些博弈主要体现在政府部门各主管领导的博弈、财政部门各主管领导的博弈、政府各部门 (局) 之间的博弈。有时为了平衡各部门、各单位的利益, 就只能搞平均、撒胡椒面, 给大家都给一点, 往往使有限的资金不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政府部门本位主义思想, 严重干扰了财政资金的分配秩序, 每年的财政分配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赢家”于宏观经济而言可能沦为“失家”。既不利于政府调控经济, 也不利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执行。

4. 项目预算管理不规范, 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

在传统的预算管理体制下, 多数单位在预算立项时, “拍脑袋”决策, 立项瞄准的是争取财政资金, 立项和预算均为了争取更大分量的“唐僧肉”。因此, 对立项的可行性、规范性缺乏论证, 甚至导致某些项目的综合效益不高或者中途搁置, 进而出现财政资金转用途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有限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发挥。甚至对一些单位来说, 设立项目只不过是个“要钱”的借口, 根本还没有顾上考虑“项目该不该上, 怎样上”的问题, 更拿不出可行性方案和实施方案, 更不用说项目效果和目标。

三、南海区财政绩效预算改革成功的条件分析

1. 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对于传统财政分配制度的弊端, 企业家出身时任南海区区长李贻伟同志深有体会。所以, 当财政局提出实行绩效预算的设想时, 他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并于2004年2月13日, 在南海区首次召开的财政资金预算评审会上作动员讲话, 区委领导的重视和期望极大地坚定了南海财政局坚持探索和开展绩效预算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南海区人大、监察部门等也对南海区财政局的绩效预算改革给予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 并派员参加财政专项支出项目预算评审会, 客观上帮助南海区财政局的绩效预算改革消除了一定的阻力, 促进了政府其他部门的理解、配合和支持。

2. 公共财政导向的综合财政改革为绩效预算改革铺平了道路。

公共财政导向的综合财政改革从资金、资产和资源等方面规范了单位各项管理。2002年“金财”工程正式启动后, 南海区成功搭建了南海公共财政管理信息平台。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清理单位“小钱柜”、统发工资、津贴制度推行、区直机关办公费用标准化改革等加大了对单位的会计监督, 规范了资金管理;资产清查登记、政府资产统一管理等一系列的改革, 极大地规范了南海区各单位的资产管理;政府资源的拍卖制度等的推行进一步加强了对政府资源的管理。经过这一系列扎实的改革, 各单位用钱来源得到规范, 花钱主要通过预算资金来解决, 为推行绩效预算铺平了道路。

3. 财政部门无畏改革的勇气和大胆创新的意识。

南海, 跻身于中国改革的前沿阵地———广东省。南海人传承了广东人勇于创新, 善于改革的伟大精神。敢为人先, 无所畏惧的改革精神促使南海区财政局痛下决心, 敢于革自己的命, 率先从本部门工作启动了绩效预算改革。因为绩效预算制度, 等于将财政部门过去拥有的大权分散化, 权力的放弃, 对于财政部门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没有一定的勇气和胆识是很难做到的。可以说南海区财政局的无畏的改革勇气和创新精神是推行绩效预算改革的必要条件之一。

4. 智囊团队参与, 尽量规避风险。

一是邀请广东省财政厅财政科学研究所参与。从某种程度上讲, 财政科研所在这次改革中起了主谋的作用。首先, 理论准备, 财政科研所在接受这项任务后, 做了充分的前期理论研究工作, 黎旭东所长不但查阅国外有关绩效预算的资料, 而且亲自去国外考察, 综合比较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绩效预算制度后,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绩效预算改革方案。其次, 方案设计。财政科研所帮助南海区财政局设计了绩效预算的整套方案, 包括流程、评审工作方案、申报表、评估指标体系等。再次, 组织评审工作, 南海区为了规避风险, 把绩效预算的策划和执行评审工作也交给了财政研究所, 自己不参与, 为评审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提供了前提条件。二是邀请专家参与评审。在评审阶段, 邀请项目相关领域的技术专家和经济政策专家参与, 如信息化项目, 邀请信息领域专家做评委。技术专家和经济政策专家参与, 使项目的可行性、资金预算的准确性、是否符合国家政策和地方发展战略、资金使用效益等, 建立在专家认可的基础上。

5. 政府各部门的配合和支持。

财政绩效预算改革不仅是财政局一个部门的事情, 绩效预算改革涉及到政府各个职能部门, 是一项系统工程, 也绝对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一方面, 通过公共财政导向的一系列综合财政改革使得各单位花钱基本通过财政预算来解决, 各单位在某种程度上只能选择配合;另一方面, 在南海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绝大多数单位对绩效预算改革给予理解和支持, 并在具体的项目立项申报、评价中进行配合和支持。政府各部门的这种支持和配合是绩效预算改革取得成功的基本保障之一, 使绩效预算改革免遭在摇篮中夭折的厄运。

四、案例启示

南海区的绩效预算改革在中国各级财政部门中是先迈一步, 并且步伐坚定, 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本文仅深入分析了其迈出这一步的艰辛和取得成功的条件, 希望能够为其他兄弟部门所借鉴。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今天, 中国的财政体制也必须面临一场改革。也许南海区在财政改革的道路上遇见的问题不是普遍存在, 也许成就南海区绩效预算改革的条件不是所有部门都具备, 但是, 南海区政府的绩效预算改革的成功至少是中国的财政绩效预算改革闯出的一条成功之路, 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其成功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刘尚希.构建和谐社会与当前财政的任务[J].经济研究参考, 2006, (71) :4-9.

[2]张清.中国地区财政绩效分析与评价[J].经济纵横, 2001, (2) :11-14.

[3]祝小宁, 华燕玲.论绩效预算在中国实施的现实障碍:第8卷[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 (6) :44-47.

[4]郑钢.中国财政预算绩效指标的构建[J].改革, 2006, (7) :121-123.

[5]黄明锦.中国财政绩效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第21卷[J].桂林论丛, 2005, (6) :34-36.

[6]田静.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财政机制优化[J].商业时代, 2007, (11) :102-104.

上一篇:腕带识别下一篇:班级管理感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