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教学改革

2024-07-16

财政学教学改革(共12篇)

财政学教学改革 篇1

一、高校财政学课程特点分析

财政学是经济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其以西方经济理论为基础, 围绕政府收入和支出进行研究, 是一门侧重于宏观分析的理论课程。财政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探索政府行为对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国内财政学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对学生有如下基本要求:第一部分即基础理论部分, 要求学生了解财政学的基本理论, 掌握财政的含义和财政职能, 理解“公共财政”的含义;第二部分即财政支出部分, 重点围绕政府支出规模、结构和效率进行学习, 学生应该会分析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内容;第三部分即财政收入部分, 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税收方面的内容, 包括计算以及评价我国税收制度;了解我国国债内容;第四部分即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学生应该了解我国政府预算的基本内容, 掌握分税制的预算管理体制;第五部分即财政政策部分, 重点在于要求学生会应用财政工具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国内大多数教材都是围绕这五个大方面展开分析。学习财政学对于本科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 对于学生经济思维模式的扩散和现实社会问题的认识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财政学教学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财政学教材上存在的问题。首先, 财政学没有权威、科学和规范的教材, 各高校、各出版社都有不同的财政学教材, 种类繁多。各高校使用较多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陈共主编的《财政学》, 但是这本教材从适用范围上标明既适合于财政学专业学生也适用于各财经类专业以及工商管理类专业, 由于其适合不同的专业学习, 所以其内容体系相对全面, 通俗易懂;但是, 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相对来讲重点不突出, 且专业性不强;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有区别有选择的进行教学。有些新教师由于对财政体系掌握不透彻,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针对本专业的特点, 只能所有专业同一标准, 同一内容, 同样的教学方式, 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 不同专业的学生也不能有重点的学习;其次, 财政学的很多内容不符合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随着经济学的发展, 西方财政学理论融合了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等多种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 拓展了财政学的研究范围。改革开放以来, 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出现, 要求政府职能也进行一定的调整, 更多侧重于“公共财政”分析。但是, 国内大多财政学教材内容变化不大, 没有反映出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变化和政府职能的调整。有些教材上适用的数据还停留在1995年, 显然已经无法反映任何经济现象, 更谈不上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有些教材在再版的过程中, 也未能对不符合现实的内容进行调整。如, 如何利用公共选择理论约束政府行为, 减少一系列寻租行为, 也应该列入教材, 体现理论的实际指导性。

(二) 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上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来看, 目前财政学在教学过程当中重理论、轻实践。很多教师照本宣科, 没有和实际的任何联系, 也很少利用财政理论去分析现实问题, 忽视了财政和实际政府工作的联系性。事实上, 政府的重要工作会议内容就存在很多和财政理论的契合点, 类似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及每年召开的两会, 财政预算、“三农”等问题都有涉及, 也是我们应该去关注的焦点;关注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理解为何我国行政管理费居高不下, 为何政府要加大“三农”投入, 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书本知识从财政角度分析实际问题, 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 提高其学习兴趣。

从教学组织形式上看, 一般是教师满堂灌, 学生记, 考试考笔记, 在一次课100分钟的时间内, 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老师, 也没有很好地发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 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老师将教学内容一版版的输出, 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也没有任何形象化的教学手段, 唯一的变化就是将板书变为播放幻灯片;有些老师幻灯片播放速度过快, 信息量又较大, 学生在课题上根本来不及消化和吸收, 整个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这种教学方式的结果就是, 学生感觉课程枯燥乏味, 越来越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也不够, 经常是一知半解, 只能在最后考试时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而且, 有可能会出现学生逃课, 以及上课睡觉等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学生上课不听, 出勤率低, 也会直接影响教师授课的心情, 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 这是一种恶性循环的现象。所以, 要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上同时更新。

三、解决财政学教学问题的途径

(一) 规范教材。作为一门重要的理论基础课, 无论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离不开一本规范、统一的财政学教材, 教材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财政学的教学效果;所以, 有必要结合公共财政理论, 考虑各专业学科特点, 体现不同专业差异化的需求, 有重点的制定教材。

教材内容设置上要体现中国国情, 考虑到我国政治体制的调整对政府职能的影响, 我国政府职能除了有传统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活动外, 还应该增加国有财产管理这一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 牵涉土地占用的问题比较多, 如何有效管理国有财产成为国家重要的职能。同时要与国际接轨, 在教材内容上体现福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重要经济理论的发展, 利用公共选择理论的相关内容分析财政问题, 充实现代财政学的理论内容。

(二) 探索财政学多样化教学方式

1、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西方经济学理论是财政学的基础, 财政学在教学过程中离不开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比如, 在公共物品定价方式中, 除了有二部定价法、负荷定价法等, 还有一些重要的经济分析工具, 如平均成本定价法、边际成本定价法, 这些定价方式在讲解过程中离不开微观经济学的基本价格理论。再比如公共选择理论, 也是将经济理论应用于政治程序和活动的例子, 以经济学最基本的“经济人”假定用于研究选民、政治人物以及政府官员们的行为, 在承认其“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借助行政和法律手段约束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另外, 在税收当中讲述税收的经济效益时, 也是借助于消费理论中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政府征税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以及消费者收入的变动, 自然会产生所谓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是教授财政学的基础。

2、案例教学法。财政学是一门偏重理论的宏观基础课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单独讲理论, 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能够让学生融入课堂, 参与讨论的重要方式。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期, 有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首次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如果能够合理应用案例, 则教学效果会有很大提升, 学生也能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案例教学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 如案例讨论、专题辩论、穿插案例教学等;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如一国所得税率如何制定, 到底是直线上升还是抛物线型更好一些, 可以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 学生可以在课前查阅资料, 在讨论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理论。对于一些加深了解和记忆的内容, 可以采用一般展示案例教学, 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便利, 放一些有代表性的视频, 帮助学生加深了解。当然, 选取案例要有时代性, 如在讲到一国国债发行规模和限度问题上, 让学生首先了解基本的国债理论;其次, 结合欧洲债务危机情况, 选取有代表性的国家希腊, 重点讲述其发生债务危机的原因, 分析对整个欧洲经济的影响。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查资料了解我国目前债务负担率以及赤字率等基本指标, 分析我国债务状况。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 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3、针对不同专业“差异化”教学。财政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特点, 有重点、有区别的进行教学。对高校非财政专业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针对各个专业选择重点内容, 如对于国际贸易专业, 应该重点讲解国内税收理论知识, 关于商品税、所得税具体知识, 以及如何评价我国现行税收制度;而对于国际税收则不作为重点, 因为该专业要系统学习国际贸易以及海关实务等牵涉到国际税收的课程, 而其他专业课程又不涉及国内税收内容。对于财税专业的学生, 后续还有很多专业的财政课程要进行学习, 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重点放在财政基本理论, 围绕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讲解, 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财政分析能力, 能够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所以,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要有区别地进行教学, 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财政知识。

4、计量经济学在财政学教学中的应用。计量经济工具的发展, 直接促进了财政学实证研究的发展。自20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量经济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推动了财政学的发展, 并广泛应用于财政收入规模、财政支出规模以及财政分权、财政政策等领域。现实经济问题纷繁复杂, 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 要借助计量经济模型检验对模型具有显著影响的因子。财政学权威期刊“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宗旨就在于鼓励应用计量工具的原创性论文。在现代财政学研究领域, 实证计量分析方法被大量使用。比如, 在分析影响一国财政收入规模大小的因素中, 很重要的就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 现实证明一般情况下, 发达国家财政收入规模都要高于发展中国家, 而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规模又会高于落后国家。要证明经济发展水平和一国财政收入规模大小之间的关系, 就可以借助最简单的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简单的量化分析方法能够丰富财政学教学内容, 又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水平。

(三) 改变财政学成绩考核方式。在财政学考核中要避免以期末一次卷面考试作为学生最终分数的考核方式, 根据各专业学科特点设计更加合理化的考核方式, 注重将平时学习以及参与程度也考虑进去。作为宏观理论课程, 考核时要尽量减少客观试题, 增加能够发散学生思维, 联系学生学习内容的扩散性思考题;要围绕财政学所涉及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等能力培养展开。设计出更加公平合理的评分标准, 在布置作业时也要尽量能够将财政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调动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的积极性, 这样的作业也可以作为考核的参考依据。做到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 又能够对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给予客观、公正评价。

总之, 财政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理论基础课程, 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结合教材、教学组织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改进。只有这样,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现财政学教学改革的突破。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财政学课程特点, 分析财政学在教材、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当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从规范教材、改善教学方式、完善考核方式等方面提高财政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财政学,公共财政,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张馨.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2]高玉强, 张磊.财政学的跨学科属性及教学方法多样性刍议[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2.1.

[3]汤凤林, 邱向宁.财政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J].财会月刊, 2010.5.

[4]万玉勤.对财政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山西财税, 2013.7.

财政学教学改革 篇2

试论研究型大学财政学本科专业的发展

杨志勇

(厦门大学财政系 福建厦门 361005)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教学论文专集

摘要: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和市场化浪潮的推进,财政学本科专业的发展正面临一个关键的时刻。财政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具备现代财经类和公共管理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本文还对财政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财政学专业;本科教学

财政学本科专业的发展正面临一个重要的关键时刻。曾经以政府财税部门为主要就业去向的培养目标,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市场化浪潮的推进,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就业岗位再也不像计划经济时代那么稳定了,就业部门的变换已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旋律,特别是,广大企业已成为市场上劳动力吸收量最大的部门。形势的转变,驱使财政学本科专业发展目标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教学环节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研究型大学财政学专业何去何从?本文将对此作出回答。

一、已有的财政学本科专业的改革

财政学本科专业所面临的问题是普遍性的。各高校已经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第一种重要思路是仍将就业面定位为政府的财政学专业公共管理化改革,即将财政学专业融入公共管理学之中。众多财经院校例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等纷纷在原先财政学专业的基础之上,扩大到公共管理这一领域,希望借助公共管理这一新兴的交叉学科,嫁接传统专业,使其获得新生。这样做无可厚非。公共管理本来就是经济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的产物。将公共管理只视为行政管理领域的认识,与当前新公共管理的实践和理论发展趋势是相悖的。1980年代开始,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等许多发达国家进行了新公共管理改革,改革的实质是将政府部门视为特殊的产业部门,这样,关于政府的活动,现实中已经变成按照经济效率要求主要提供和生产公共产品的活动。新公共管理学也就是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休思的《公共管理导论》就是这一新发展的代表作。[1]公共产品课题的研究正是现代财政 学(公共部门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从而财政学与公共管理学有着直接联系,在财政学科基础之上发展公共管理学,具有充分的理论和现实依据。财政学应该融入公共管理学之中 [2],就是对这一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回应。

第二种思路是在专业教学中大量加入职业教育的比重,增强实务教学的力度。这种思路充分发挥原有财政学专业课程教师在财务、资产评估、会计学等的优势,将本科培养目标已大大改变了原先财政学专业将财税部门作为就业主渠道的做法,而将目标定位扩大到包括注册评估师、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会计师、财务师(财务人员)等较为广泛的领域。从已有高校的实践来看,该种思路增强了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扩大了市场需求,为财政学本科专业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笔者认为,第二种职业教育的思路并不适应研究型大学的基本要求,第一种思路也有必要在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有必要根据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

二、研究型大学财政学本科专业发展目标

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同样要面对市场,但它因应市场的需求不同于一般的职业教育。受到研究型大学教育熏陶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备深厚的基础,较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环境的需要。如果说职业教育适应的是短期市场需求的话,那么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则以毕业生的全面发展为首要目标,这也是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必须秉承通识教育理念。大学是通识(通才)教育,还是专识(专才)教育?这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已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大学本科不应该是专才教育,也不应该是通才和专才教育并重。其理由是:大学教育虽然重要,但它毕竟不是教育的全部;大学时间较短,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并重即使是上等智力的人也是难以做到的,更何况一般人。通识是本,而专识是末;社会所需首先是通才,其次才是专家。至于社会所需的事业人才,可以通过大学研究院、高级专门学校和社会实践造就。[3]1949年前国内一流大学遵循的就是这种教育理念。1950年代初专业设置制度的建立,改变了大学的功能,但这种做法与市场经济所需要的通才是相悖的,特别是就业途经的多元化迫切要求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回归,要求淡化专业设置制度对学生就业的负面影响。

厦门大学财政学科是全国首批惟一的重点财政学科,居国内领先水平。财政学专业本科生教育的通识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点所在优势。财政学科点聚积了国内一流的财税研究专家,在财政学、税收学、公共管理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投资学、公司理财、劳动经济学等众多学科研究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完全有可能通过教学,为本科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科生通识教育建立在适当的通识教育的认识上。通识教育的内容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以美国为例,哈佛大学的前身哈佛学院最初开设的课程包括希腊文、希伯莱文文、阿拉伯文、叙利亚文、修辞、逻辑、伦理与政治、教义问答、历史、植物学、数学和天文共十二门课程。就十七世纪的西方世界而言,这已经涵盖了当时的包括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个知识体系。[4]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爆炸时代,本科教育甚至终身教育要涵盖所有知识体系是难以做到的。因此,通识教育应注重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些基础学科的发展,而不应试图包括这些学科的知识体系,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必须根据现实的演变进行调整。

1809年创办的德国柏林大学,极力倡导大学的“研究”功能,认为大学不仅仅要传授已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探究未知的可能的知识。这一思路造就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大学的辉煌。美国大学的发达在很大程度上也受益于这一思路。[5]基于此,研究型本科教育应与研究型大学作为相关学科的学术中心对接,充分体现研究功能,鼓励本科生的研究工作,促进教学相长,通过研究工作培养本科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所大学的精神对包括本科生在内的所有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厦门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鼓励一代又一代的厦大人努力拼搏。大学精神载体主要是广大教师,教师通过教学科研将这一精神代代传播。基于此,研究型大学应该具有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氛围,让本科生也能身临其境,充分感受这种气氛,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这种大学精神。

根据以上分析,本人以为,研究型大学财政学本科专业主要培养专业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的现代财经类和公共管理类复合型人才,主要面向财税金融、企业、公共部门和非营利性组织,可从事这些领域的实际工作,也可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新时期的财政学专业培养的不仅仅是适应财税部门需要的人才,专业学习的内容应该大幅度地拓宽。笔者甚至认为可以依托财政学专业,发挥财政学专业的学科优势,试办应用经济学试验班,以更好地满足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需要。

本科教育培养的不是专门人才,而是具有广厚知识基础的人才。适应多个领域就业需要的本科生,应该系统、全面、扎实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初步建立以专业为核心,以现代财经类和公共管理类相关知识为辅助的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并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现代社会是高科技社会,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21世纪是全球化时代,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国际交流通用语言——英语。

三、财政学本科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实现财政学本科教育的目标,课程体系的设计是相当重要的。本节将立足 3 研究型大学的实际,结合财政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选择,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财政学本科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体现目标管理与教学过程并重的原则。有的基础课程,容易进行目标管理的,例如英语和数学,可以实行更为灵活的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制度。英语作为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商业活动的通用语,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听说读写水平。针对不同学生英语基础和自学能力的差异,应实行目标管理和分级教学相结合的制度。目标管理意味着学生只要能够通过所要求的水平考试,无需再修英语语言类课程,就可以获得英语课程的全部学分。分级教学要求根据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编班分级进行教学,做到因材施教。这可以大打改变当前在语言类课程教学耗时过多的弊病,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数学类课程同样是可以实行目标管理的课程。数学是包括财政学在内的经济学类专业学生的重要基础课程。目前财政学专业的数学类课程有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从课程来看,这已经基本符合经济学教学的要求。但如果从研究型大学科研能力提高的角度来看,可以考虑加设数学类课程,或让本科生选修研究生课程或数学系的较为深入的课程。

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体现研究型大学宽口径、厚基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专业课程设置中的第一个层次是经济学类的基础课,包括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经济学应该包括经济学原理、中级微观经济学和中级宏观经济学。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的入门课程,重在帮助学生形成经济学直觉。中级微观经济学和中级宏观经济学是带有经济分析性质的课程,帮助学生用更为严格的工具分析经济学问题。计量经济学包括计量经济学基础和中级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不懂计量经济学,就意味着不懂现代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基础帮助学生跨入计量经济学的大门,懂得一些基础知识,并能用部分专业计算机软件。中级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获得更专门的计量分析方法,如时间序列分析和面板数据分析,并能用这些方法分析具体的问题。这个层次的课程是包括财政学专业在内的经济类专业的最基本的课程,也是最核心的课程。

第二个层次是经济类和公共管理类的部分核心课程,包括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公共管理学、法学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形成打下较为宽厚的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知识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一种跨学科跨专业的通识教育。

第三个层次是包括两大模块,一是理论类课程,二是应用类课程。理论类课程包括公共经济学、税收学、博弈论基础、公共选择理论、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财税史等。应用类课程包括公共预算管理、国际税收、公司理财、投资学、金融市场学、中级财务会计、社会保障、非盈利性组织、资产评估、税务筹划、财务报表分析、政府采购等。理论类课程重在让学生获得更为深入的专业理论知识,为未来的进一步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基础。应用类课程重在帮助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在就业时获得一定优势。理论类课程除了专门为本科生开设的 课程外,还应包括所有为研究生开设的专业课程,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可以选修,这样,可以充分体现研究型大学本学科点大学教育体系完整的优势。应用类课程根据现实需要,灵活开设,旨在让学生获得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第四个层次是专题性质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获得某个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这部分课程的具体内容可以根据教师的研究兴趣以及学科发展前沿领域的变化选定。

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只是完成本科教学任务的第一步。如何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则是每一位教师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对于最为核心的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必须防止出现不同教师教学,内容迥然不同的局面。不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比较优势,有所侧重,但基础的内容不能遗漏。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是选用国际一流大学广泛采用的教材,结合中国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好的教材可以弥补授课过程中的不足,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空间。例如,经济学入门课程可以选用曼昆、萨缪尔森或帕金的教材;中级微观经济学可以选用范里安、平迪克和鲁宾费尔德的教材;中级宏观经济学可以选用布兰查德、曼昆的教材;计量经济学可以选用古扎拉蒂、伍尔德雷(Wooldridge)的教材。第二,教学过程中要防止满堂灌现象,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必须能够引导学生紧跟各领域的最新前沿发展状况,必须引导学生怎么寻找专业文献,怎么使用专业工具书,让学生获得更强的自学能力。第三,建立学术讨论会制度,也是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举措。课程教学毕竟只是教学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参加的学术讨论会制度可以打开另一扇学习之窗,使学生得到更好的熏陶。

参考文献:

财政学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财政学专业;才人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方式

目前,财政专业已经成为许多高等院校的主干专业,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在财政学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同时,随着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将面临新机遇和新的挑战。本文通过阐述新形势下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分析新形势下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新的要求以及课程体系存在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财政学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当前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财政学专业人才面临的挑战

2001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 115 万,2009 年大学生就业人数达 610 万,几年间翻了 5 倍之多。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 年 34 万大学生待业, 2007 年 144 万,2010 年更多。从专业对口角度上分析,财政专业就业的优势,应面向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然而,近年来由于政府部门控编,毕业生进入财税部门相对减少,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需求人数相对于企业单位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这种就业前景直接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心态,也影响着财政学学科及专业的发展。毋庸讳言,就目前财政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以及今后的生源前景判断,财政学学科及专业面临的挑战不容乐观。

(二)新形势下财政学专业人才的机遇

从另一方面来看,财政学专业虽然是一个老专业,但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财政学专业学生就业格局的变化,社会对财政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会从计划经济的观念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的观念,那就是:财政学专业毕业生不仅能够胜任财政、税务等职能业务活动的需要,更能符合企业管理与理财的要求,而且还能够从事许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证券评估机构、资产评估所等中介机构的相关财政税务业务。目前财政学专业的社会需求变化有如下特点:政府职能部门对财政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形势稳中有升;高校和科研机构对财政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形势急速上升;中介机构对财政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形势逐年上升;企业对财政学专业毕业生的需要形势呈现出上升态势。这种人才需求的变化为财政学专业建设提供了坚实依据。

二、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根据财政学专业建设的背景,着重从办学方向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规律、深化教学改革、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等方面,对财政学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将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财政、税收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财税实务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能在地方社会中介机构、企事业单位、财政、税务及其他地方经济管理部门和地方大中专院校从事税务、财务、税收筹划及财税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重点突出了财政学专业税收方向人才的培养。这一目标内涵包括综合素质层面、知识结构层面和能力素养层面。

(二)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1.目前财政学专业课程设置难以完全体现课程体系的综合化、多样化的特点。为了满足我国财政学科发展与财政人才培养的需要,许多院校对财政学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整合,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增加了经济学基础课程,但仍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理论或分析方法知识的缺乏,大大降低了财政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思考专业学生的分析能力。二是随着数学方法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计量、数理与统计模型在经济分析中的广泛运用,数理分析工具已成为财政领域的一个重要工具。三是财政学的管理学基础、政治学基础、社会学基础和法学基础未能有效的通过相关的课程设置体现出来,导致财政专业学生的分析视角过于单一,对财政现象与问题的理解难以深入,就财政论财政的现象没有得到改观。尤其是社会学、法学知识的缺乏,使得学生无法准确理解中国财政制度、财经法规的要求的现象较为普遍。

2.课程结构布局不尽合理。一是财政学专业课程设置呈现“头重脚轻”现象,即学科基础课程偏少而专业课程偏多,直接反映出财政专业的口径较窄而专业性过强,导致财政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应性偏低,学生就业面临较大的难度;二是专业课程内容存在重复现象,在专业课程内部结构方面,由于课程门数过多,过分强调单项课程结构完整,导致各门课程大而全、小而全,在不同课程名义下讲授相近的内容,内容交叉重复,知识容量狭小。极大地降低了教学效率。三是缺乏财政实验课程,财政学科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应用能力培養是财政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些院校没有建立相关的实验室,不能开设相关的实验课程,即使有些院校建有财税实验室,但实验课程的开设得不到重视。

3.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滞后。一方面,当前的教学创新集中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创新上,文字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立体化的多媒体教材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和应用。但是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出现有的教师用最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的“满堂灌”,从黑板作为载体的“填鸭式”教学转化为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填鸭式”教学,从而片面地认为使用了多媒体设备,就是进行了教学创新。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集中授课模式,体现出了其最大的缺点,即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造型人才的成长。另一方面,课程内容陈旧、落后,滞后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由于某种原因,有些学校此专业的教师由于过分强调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学科的自然属性,所授课程内容几年如一日,基本上处于凝固状态。

nlc202309012137

三、完善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方式的建议

(一)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第一,加大学科基础课程的数量比例和课时比例,充分体现财政学的多学科相融合的发展趋势。增加经济学理论课程的门数和教学课时,如加大《计量经济学》的课时量,同时将反映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法学基本理论的课程纳入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当中;在专业选修课程中扩大反映上述学科理论发展以及分析方法创新的课程,如《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政府经济学》等。

第二,适当压缩财政专业课程门数或教学课时,或者将某些課程从必修课降格至专业选修课,为学科基础课的教学留出一定的课时空间。如:《公债管理学》、《税收代理与实务》《比较财政学》等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

第三,加强对财政学理论的前瞻性及对财政实践的认识。财政学专业发展的自我完善离不开财政学理论和财政实践发展的共同作用。一方面,要借鉴国内外财政学理论发展的优秀成果,不断完善财政学学科体系建设,完善专业理论框架;另一方面,要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及财政实践,不断完善我国财政理论、制度与政策。财政学作为政府经济学,其存在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了财政学的发展变化,同时基于财政与经济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财政学的发展应借鉴制度经济学与公共选择理论,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框架及公共服务,不断进行理论与政策体系的完善。

第四,强化“史论结合”课程和实验课程建设和科研研究能力。一是“史论结合”课程在教学中应注意不能只讲历史,应该做到“史论结合”。如:采用专题性质的讲授,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加强财政史类课程建设是十分必要。二是实验是本科教学的基本平台之一,是财政学专业人才的基础性工程。因此,财政学科的课程建设必须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来考虑课程设置。加强实践课程建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

(二)财政学教学方式的改进

1.根据财政学专业特点,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将教学、科研、社会调查实践与专业实习紧密结合起来,强调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加强方法论的学习与运用、强化专业业务流程的训练及加强对财政实际工作的认识等,而完善的产学研结合机制是完善专业教学过程的有力支撑。一是从内部产学研机制角度结合高校办学模式的改革,促进专业教学(包括实验)、科研及社会服务的一体化;二是从外部合作角度,基于市场需求及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推动,构建产学研合作的外部机制。最后通过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产学研的双向互动,更好地实现创业型经济发展条件下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服务功能。

2.强化实践教学。针对目前实际,加强实验课,开设技能课,增加多种实习形式,提出社会实践要求等。要求教学过程必须面向岗位职业的需要,针对岗位职业的实际,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做边学,手、眼、脑并用,使教学面向生产实践。先在学校学习、将要毕业时再去实习的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程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了,新的科技革命要求学校、企业、社会联成一体,学生随时有动手的机会。学校应加强课内外、校内外各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建设,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校内专业训练与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专业实践环境,以获取专业实践知识和接受专业技能训练。通过和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部门(财政、税务、劳动与社会保障、海关、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合作,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每年都安排学生去那里工作一段时间,参与管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解决组织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在实践中培养管理能力、交流能力、首创精神和合作技巧。

作者简介:魏莹(1980—),女,满族,北京市人,助理研究员,管理学硕士,单位:天津财经大学,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社会保障。

财政学教学改革 篇4

关键词:财政学,课程内容,教学改革

财政学作为一门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主要课程, 在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的范畴。尽管从我国的学科划分来看, 财政学属于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下的一个二级学科, 但由于财政学研究政府收支管理问题的复杂性, 财政学实际上是介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等多个学科之间的一门学科。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 财政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工具也在发生变化, 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国内的财政学教学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当前国内财政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 国内财政学教材的内容相对落后。作为经济学一个分支的财政学, 其学科的发展与经济学基础理论发展紧密相关。传统的财政理论是为国家的财政计划和管理服务, 主要是进行国家财政收支管理的研究。随着经济学的发展, 西方财政学理论融合了福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等多种经济学理论, 主要是以社会效用最大化为目的来研究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或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 极大地扩展了财政学的研究范围和丰富了财政学的研究方法。另外, 我国从改革开放至今已有30多年,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 国家的政治体制和各级政府的职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财政学作为研究政府收支活动的学科, 其研究的范围和方法也应该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相适应。而国内的财政学教材基本上维持了“收、支、平、管”框架 (1) , 没有反映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和国内各级政府职能的变化, 不仅与国际上通用的财政学教材的体系相差甚远, 而且也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其次, 财政学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不够。财政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 兼有经济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的属性, 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而且还有一定的实践性。但目前国内财政学教学中过于重视书本理论知识的讲解, 而轻视财政学理论知识的实践。教师教学上是满堂讲, 而学生是满堂记, 使学生在听课时常常倍感枯燥乏味, 对一些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常常是一知半解, 理解得不够深 (2) 。不少教师在讲课过程中, 主要讲解财政概念和职能以及财政收支管理, 而对于理论与实践连接点的财政政策讲授的比重过小。很少有教师能够很好地讲解财政实际业务处理流程和操作方法, 以及利用财政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去分析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因而学生上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使学生难以很好的掌握所学的财政学理论知识。

再次, 财政学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财政学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主干课程, 不仅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 而且内容比较庞杂, 所以对于不同类型的院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目前我国财政学的教科书有很多版本, 但大多数的教材都是追求内容全面而显得重点不突出。有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是照本宣科, 不能很好地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出适合的教学目标和讲授不同专业学生所需要的相关财税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内容上的“缺位”和“越位”。这对于学生随后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以后的社会工作都是不利的。

二、优化当前财政学教学的建议与对策

首先, 加强财政学教材的编写, 教材内容既要考虑中国的国情也要与国际接轨。现代财政学理论与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关系密切, 其必须回答政府如何通过财政资源的分配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就业水平的提高, 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以及促进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国际收支的平衡等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 (3) 。因而当前的财政学教材的内容要能够反映西方财政学理论的最新变化, 不仅要借鉴福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理论, 而且还需要利用博弈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的相关知识来分析各国面临的财政问题和充实现代财政学的理论知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 政府与市场边界的进一步明确, 确定各级政府的相关职能也应该是我国财政学需要重点探讨的内容。而由于我国政治体制的不同, 我国的政府活动不仅包括传统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两个环节, 而且还应该包括国有财产管理这一重要的环节, 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管理国有财产是国家财政不可推卸的责任 (4) 。所以相对于西方财政学教材的内容, 我国的财政学教材是应该增加国有资产管理等相关理论内容的。

其次, 财政学的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基于财政学不仅与经济学基础理论关系密切, 而且分析的诸多问题又同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是一门主要揭示政府的社会经济行为的学科, 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因而财政学的教学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和强化实践教学, 以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一, 教师上课时可以提出一些现实经济中的热点财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这不仅仅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其二, 要加大课程中案例教学的比例, 在讲解基本财政理论的过程中要辅以一些典型案例的讲解和分析, 以加深学生对相关财政学理论的理解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 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财政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其三, 要增加财政实验课程和加强实践模拟教学。有条件的高校要完善财税实验室及实验课程建设, 使学生能够通过简单的计量统计软件对课堂上的教学结论进行验证性实验, 也可以对预算编制和政府会计等具有明确管理流程的业务进行仿真模拟型实验, 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 。

最后, 财政学教学需要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施“差异化”的教学。教师在选择财政学教学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出各专业的特点和差别, 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来确定讲授的内容。对于高校财税专业的学生, 其要求应该要高些, 讲解的内容也要更全面些, 而且要侧重理论分析, 重点讲解公共产品理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收支理论和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等。考虑到财税专业的学生还有很多后续专业课程, 例如财税专业的学生一般都需要上国际税收课程, 所以财政学中国际税收部分可以先进行简单讲解或者不讲, 待学生上该门课程时再详细讲解。对非财税专业的学生, 需要针对各专业的特点来选择讲解的内容。例如, 对于工商管理类的学生而言, 为何消费地税在全球资源配置上要优于产地税的理论推导可能不需要掌握, 只需要掌握结论就足够了, 但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就需要详细讲解了。另外, 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应该侧重于公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相关内容的讲解, 而对于工商管理学类专业的学生则要求其重点掌握税收的理论和税收制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只有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要, 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与自身专业相关的财政学知识。

总之, 鉴于财政学在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财政学教学需要进一步改善国内财政学教材相对滞后的内容, 在教学中加强财政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并对不同专业实施差异化教学来提高财政学课程教学的质量, 优化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知识结构, 以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志勇.财政学科建设刍议:结合中国现实的研究.财贸经济, 2007 (2) :28-33

[2].王鹏程, 查政.关于“财政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 (5) :152-153

[3].郝春虹“.财政学”理论发展及研究性质综述.兰州商学院学报, 2010 (12) :40-48

[4].苑梅《.公共财政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 (2) :135-136

财政学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 篇5

——为学生自学支持服务设计

《财政学》是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财经类本科试点相关专业(金融、工商管理)的选修课,本课程4个学分,课内学时72个,面授辅导课为计划学时的1/3,其中CAI课件学时4个,开设一学期,以后每学期实行滚动教学。

财政学作为成人高等教育财经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高等财经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发展日新月异,理论研究既要反映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实践活动的成果,又要对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活动起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此,我们重新编写了这部财政学教材。

财政学又称公共经济学,属于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研究掌握政府在资源配置、收入分配与稳定经济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及其运行规律。在熟知财政基本理论以及财政本身收支情况的基础上,了解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如何通过自身的机制来实行政府的经济职能,并进一步探讨财政实践活动的基本运行规律;熟悉掌握我国目前的财政政策、财政法规和财政业务,提高自身理解、贯彻、运用财政政策和管理经济工作的能力。

二、教材体系与内容的特点

广泛吸收前人、专家以及相关书刊上的观点与内容,在借鉴前人与专家观点的基础上,努力体现成人自主学习的特点,教材的体系与内容有如下特点:一是体现成人教育自主学习的特点,首先,并与普通高校和国际上该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体系基本保持一致。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首先,表现为主教材与辅助辅导教材合一,通过对《财政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通过自学把握每章节的重点内容与学习要求,并可根据每章后的复习思考题进行自检、自测与学习讨论;其次,理论知识与财政活动实践相结合,通过对国内外财政理论及其政策的介绍与对比分析,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其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财政实践问题的能力。在相关章节中介绍了一些国外发达国家经济高速、稳定发展时期财政政策的运用及其成效,收集和引用近年来我国国内财政活动数据与实证材料,注意了对财政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证分析与研究。并且尽力与目前普通高校财经类本科以及研究生学历教育所使用的教材

体系、内容接轨,这样可提升成人教育中该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性,使学生能够掌握财政基本理论及基本业务知识,了解我国财政的实际情况,熟悉财政政策、财政法规和财政业务,牢固树立为人民当家理财的思想,不断提高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的本领。

二、课程总体设计

为顺利完成教学计划,达到该课程教学培养目标要求,根据开放教育教学实际,并结合课程已建成的教学资源状况,特对该课程教学进行以下总体设计

面授课时安排及其讲授内容(每一讲4课时,面授教学模式可采用网上PPT电子教案分6次讲解)

第一讲(4学时)

专题讲座内容 : 关于《财政学》这门课程及其教与学(集中辅导1学时)

导 论 财政及财政学说的历史发展(集中辅导2学时)第一章 财政的目标与职能(集中辅导1学时)

在集中面授辅导教学中采用《财政学导论》CAI课件第一、二、三、讲和网上PPT课程讲座(一、二)的内容,(重点、难点问题及其扩展)

专题讲座方式 : 采用《财政学导论》CAI课件对第一讲内容进行串讲,引导自学

布置第一次平时作业

第二讲(4学时)

专题讲座内容 :第一章 财政的目标与职能(集中辅导2学时)

第二章、公共产品与公共部门理论(集中辅导2学时)

在集中面授辅导教学中采用《财政学导论》CAI课件第四、五、六讲和网上PPT课程讲座(一、二)的内容,(重点、难点问题及其扩展)专题讲座方式:对第二讲内容进行串讲并引导自学

布置第二次平时作业与第一次小组讨论题题目

收第一次平时作业 第三讲(4学时)

专题讲座内容 :第三章 财政支出概述(集中辅导1学时)

第四章 购买性支出(集中辅导1学时)第五章 转移性支出(集中辅导1学时)第六章 财政收入概述(集中辅导1学时)

在集中面授辅导教学中采用网上PPT课程讲座(三、四、五、六、)的内容,(重点、难点问题及其扩展)

专题讲座方式:对第三讲内容进行串讲并引导自学

布置第三次平时作业与第二次小组讨论题目,收第二次作业

第四讲(4学时)

专题讲座内容 :第七章 税收理论(集中辅导1学时)

第八章 税收制度(集中辅导1学时)

第九章 国 债(集中辅导1学时)第十章 国债制度(集中辅导1学时)

(课堂专题讨论1小时)在集中面授辅导教学中采用网上PPT课程讲座(七、八、九、十)的内容,(重点、难点问题及其扩展。如进度较快,本次课进行1小时的课堂专题讨论)专题讲座方式:对第五讲内容进行串讲并引导自学

布置第四次平时作业与 收第三次平时作业 第五讲(4学时)

专题讲座内容 :第十一章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集中辅导1学时)

第十二章 政府预算(集中辅导1学时)第十三章 财政政策(集中辅导1学时)

第十四章 财政平衡和财政政策的选择(集中辅导1学时)

在集中面授辅导教学中采用网上PPT课程讲座(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的内容,(重点、难点问题及其扩展。)

专题讲座方式:对第六讲内容进行串讲并引导自学

布置第五次平时作业 收第四次平时作业

第六讲(4学时)

专题讲座内容 :专题时政分析与课堂讨论(2学时)期末串讲、复习指导(2学时)

专题讲座方式: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对现实财政问题开展一次课堂讨论

收第五次平时作业

考试前两周内课程责任教师在网上上课程期末复习及辅导课2课时的期末答疑或期末复习直播课。

三、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及其使用

(一)课程教学资源

1、文字主教材,由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陕西电大刘

艳教授主编的主、辅合一的文字教材《财政学》。

2、《财政学导论》CAI课件(陕西电大出版发行)

《财政学导论》CAI课件是省电大该课程主讲教师刘 艳副教授为引导开放教育财经类初学此课程的学生更好地了解财政学产生、发展及其理论流派对世界各国财政活动的影响;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财政与财政学;了解财政学的特点与研究的基本问题;理解为什么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都会存在缺陷以及财政活动的必然性;了解混合经济下财政的职能有哪些;掌握财政学分析研究经济活动的基本视角与公共部门收入、支出方式。等几方面的问题。在参考国内普通高校财经类专业目前使用的部分财政学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电大学员实际需要,将这几个问题分为六讲制成的《财政学导论》课件光盘,作为本课程文字与录像教材的补充。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此课件的学习,能够在理解、掌握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构建较为前沿的现代财政学理论体系,提高他们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分析、研究、解决财政问题的能力。

3、录像VCD光盘或网上直播课

按照新教材内容,我们将于2006年秋季陆续制作本课程的26个学时的IP录像课、1学时期末复习指导直播课。届时可供全省师生教学参考

(二)、网上教学资源及使用

为便于学生利用“电大在线”网络教学平台自学该课程,我们制作了全套《财政学》网上教学资源。网上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设计、期末考核说明、课程实践要求等5个课程教学文件;五次平时作业、六次课程导学(内容包括重点、难点问题释疑、扩展)、理论前沿问题、学术动态和模拟试题两套

其中,1、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设计在开课后两周内挂于网上。

2、五次平时作业、六次课程导学(内容包括重点、难点问题释疑、扩展)与理论前沿问题、学术动态随面授课程进度及时挂于网上。

3、期末复习考核说明和模拟试题两套于每学期期末考试前两周上网。

4、每学期每月双周周五全天,课程主讲教师面对全省师生进行该课程网上答疑。

5、每学期末,考试前两周主讲教师与全省该课程师生进行网上期末练兵(内容为课程内容研讨、重点、难点问题解答、复习备考)

四、课程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本专业教学计划要求,《财政学》课程要进行社会调查,时间安排在学期中第16周—17周,共两周时间,调查内容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社会与自己工作实践,自己联系调查单位,根据省校有关文经学科开放教育试点专业社会调查文件要求写出调查

报告一篇,字数不少于2000字,于期末考试前二周经专业教师批阅,抽取10%调查报告与所有学员的调查报告成绩册由分校工作站签章后上报省校教学处。学生不进行社会调查或不完成调查报告或调查报告不及格,该课程不能取得相应学分。

五、教学检查

为保证《财政学》课程各教学环节有序进行,保质保量落实教学实施方案,完成教学任务,省电大教学处教师将在学期中间对各试点办学单位该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以期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006

财政学教学改革 篇6

【关键词】教育观念;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02-02

财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主要讲授财政概念、职能、财政收支、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政政策等基本理论,是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的骨干课程之一。财政学属于专业基础课,一般经管类专业课程设置是在开设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等基础课程之后,开设财政学。目前,国内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多数都开设了财政学课程,但是整体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进行了诸多有益的研究探索。早在1986年,中央财经大学就发起成立了“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究会”,旨在为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究提供交流探讨的平台,推动全国财政学教学改革与理论研究。目前,已经涵盖了全国60多所高校,有力推动了我国高校财政学教学改革和理论研究的蓬勃发展。但是,财政学整体教学效果依然不能令人满意。其影响因素很多也很复杂,本文从教育观念对教学效果影响的角度,研究探索提高教学效果的治本之策就是以素质教育观念统领财政学教学活动。

1教育观念的反思与发展

教育观念是在人们以往的经历中形成的,并且会潜在地、不自觉地对人的教育行为产生客观影响。所以,人不可能像换衣服一样简单,彻底改变自身观念,一定要经历一个非常艰难、曲折和漫长的斗争过程,将伴随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1]因此,社会各界都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扬弃落后的应试教育观念,树立现代素质教育观念。

所谓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教育观念和行为。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教育观念,它不仅无助于实现教育的基本职能,甚至产生诸多负作用。主要表现在:它用层层考试选拔出极少数“优胜者”,而忽视了对绝大多数学生的教育;它紧紧围绕考试需要,形成“按需施教”的教学模式,即“考什么,教什么”和“考什么,学什么”片面知识教学的怪圈,而忽视了学生非应试能力的培养;它以考试成绩或升学率作为检验学校、教师及学生的教学质量和学业水平的标准,形成教师“填鸭式的死教”和学生“被动接受式的死学”的单向、被动的教学互动关系;其结果是多数学生因被忽视、被歧视或负担重等原因产生厌学情绪,而少数高分同学因片面知识教育而缺乏继续发展的潜力,也将教师陷于非常被动和尴尬的境地。可以说,教学效果不理想是应试教育观念扭曲正常教育行为所酿成的一大苦果,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国许多学者一直致力于反思、总结、探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2006年,素质教育写进新的《义务教育法》,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社会各界必须践行的法定义务。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这是我国应对21世纪挑战的战略抉择,也是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制胜法宝。

所谓素质教育,在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有明确规定:“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可见,素质教育是着眼于提高人内在素养的品质、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观念。它与应试教育观念有根本区别,其先进性可以有效解决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素质教育重视施以全面教育,反对片面教育;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反对只面向少数学生;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反对不考虑个性特点的不合理要求,以有差异、有特色地发展求得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所以,素质教育观念必将引起教育各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2] 所以,素质教育观念是学校及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对学校工作及教学活动具有统领作用。而教学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观念的主要途径,把素质教育观念具体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树立素质教学观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治本之策。

2以素质教育观念为指导,探索改进财政学教学的思路和对策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双方互动的默契程度。如果把教学活动比做电视剧制作,教师则要扮演编剧、导演、制片、监制、配角等,学生是主角。而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电视剧是由编剧、导演独立创作的,然后根据剧本需要筛选合适的演员。但教学活动的主角是事先确定的,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编导,即“带着镣铐跳舞”。因此,好的课堂教学也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功夫尽在课堂外。

大学生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和深厚的经济学基础,初学财政学,产生陌生、枯燥、空洞、没用等想法,都是可以理解的。就教学活动本身而言,主要有两大因素:财政学课程本身特点和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财政学课程特点一定条件下,教学效果主要将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1营造和谐的教学心理环境: 常言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用真情打动学生,用行动感召学生,建立起相互尊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财政学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潜心修炼。

要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精神。

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教师深邃的思想、渊博的学识、独到的观点、严谨的逻辑、雄辩的口才、幽默风趣的谈吐等等,比较容易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

经常采用寓情于教,以情动人的教学方法。让师生处在关爱、平等、和谐氛围中,使学生轻松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与教师产生共鸣。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一是热情洋溢而又平易近人,给学生一种自然、明朗、积极向上的情感引导,形成学生积极、愉快的心情。二是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手段,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关注,表明老师是在用心与学生平等交流。三是加强与学生情感和思想交流。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语言能够增加教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运用眼神和表情与师生进行交流,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果;恰当运用肢体语言也能实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四是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多为学生创造各种表现的机会等等。

2.2以学生为本,创新财政学教学方法: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瞬间激发学生对财政学的兴趣,而能够长久吸引学生眼球的法宝是“以理服人”。

所以,教师必须先了解学生对学习的需求情况,“缺什么?怎么补?”等,精心编排教学内容,讲究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重点尝试几个方面:

(1)增加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直觉感性认识,有利于消除学生对财政学的陌生感。

在此,以“为什么要学习财政学”的讲授为例。这是既财政学教学中必须首先解答的问题,也是影响学生兴趣和重视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做到“我的地盘,我做主”。具体从财政概念讲起,采用从现象——本质——现象的分析方法。首先,让学生自由发言,任意联想,寻找和列举身边的财政现象和问题。同时,教师要把学生列举的现象分类写在黑板上。此时,教师不要着急进行对错评价,应该首先对学生的积极、大胆的发言进行表扬,鼓励口无遮拦。其次,引导学生对他们所说的各种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和归类,筛选出与国家收支有关的现象归为一类,其他的归为一类。经过对比,学生很容易归纳出哪些是财政现象和问题,而哪些不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分析和体会财政和自身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税收、住房等财政问题与自己息息相关。那么“为什么要学习财政学”及财政学的重要性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消除学生对财政学的空洞感。

初学者往往认为财政学不像会计、审计等课程那样具体和容易掌握,感觉财政学太抽象、不易把握。在此,从观察分析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角度出发,谈“为什么要学习财政学”。主要抓住两个方面:

首先,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一般人都应该具备些财政经济方面的基本常识,才能看懂经济形势和政策。否则,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你就是一个“睁眼瞎”,难以成为“经济人”。何况是一个经管专业的大学生呢?掌握基本的财政学理论是其必备的素质。

其次,使用案例教学方法。筛选两个典型案例:2010年中国财政政策与欧盟国家财政政策的比较。具体分四步:第一步是搜集资料。先让学生自己广泛搜集资料,教师再提供补充参考资料。第二步是让学生撰写的案例分析报告,并提交电子版。第三步是教师仔细阅读学生案例报告,挑选最好的和问题最多的案例报告各几篇作为典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公开集体评阅,找出每个案例报告的优点和不足。第四步是教师对案例报告进行整体分析和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可取之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办法。此类案例分析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财政学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而且从长远看,更有利于学生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3)尝试把宏观问题微观化讲解的教学方法,把财政问题“家政化”,有利于消除学生财政学“无用论”的误解。

长期的应试教育形成的急功近利教育观念,人们普遍认为:上学 = 大学 = 工作 = 金钱/地位,而很少去思考人生的价值,个性、兴趣、道德品质等等。大学生对财政学产生“无用论”的想法是正常的,也是教师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因势利导,从学生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采用财政问题“家政化”的讲解方式,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财政学对其本人非常重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财政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讲财政的概念时,最好不要单刀直入强调其强制性和无偿性,以免使学生感觉财政不讲道理,就是强权,没什么科学性的想法。所以,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中挑选效果最好的方法。在此,介绍组织课堂讨论教学方法的使用情况。首先,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要找准突破口——选好讨论主题。在学生普遍对财政不了解,而对税收有一定体会的条件下,选择最能够代表财政的税收作为分析问题的切入点是可行的。组织课堂讨论教学方法具体可以分为五步:第一步是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正方同学代表国家,观点是应该缴税;反方同学代表纳税人,观点是不应该缴税。第二步是让正方和反方同学分组讨论,分别列出支持各自观点的理由。第三步是让正方和反方各选派代表进行现场辩论。第四步是教师对双方的辩论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指出应该肯定和改进的地方。第五步是教师讲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进行分析评价。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非常好,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很好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积极主动、激烈争论的课堂教学,不仅真正掌握了财政、税收本质等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受到了一次成功的国民素质教育,清楚作为一个公民在税收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学生也能深刻认识到财政学对自己的重要性。

通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改革探索,首先解决学生“为什么学习财政学?”的问题,学生就会对财政学学习更有兴趣和更加重视。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明白财政学学习目的和方法。

教师与学生教学目的相同,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如果教师只是熟读教材、按照考纲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填鸭式”的讲课,考试前复习串讲划重点,学生考前突击复习、死记硬背,考试通过率很高。这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而且目前我们多数教师就是这种流水线生产的产品。在素质教育成为法律义务的今天,我们不能继续沿用这样的模式去培养我们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教师必须从一定的高度去把握教学目的,否则只能是误人子弟。就此问题,介绍两种方法:

(1)在分析财政学课程特征的基础上,阐明学习财政学的目的和方法。财政学研究对象包括财政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财政收支基本制度和政策等主要内容,其中财政政策是财政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也就是,检验财政学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志就是看学生能否正确解读和评价国家财政经济政策以及能否根据社会经济情况的变化,大致预测财政政策的走向。所以,财政学教学目的不是记住了某些个知识点,引导学生在“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方面下功夫,重点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使学生受用终身。

(2)把素质教育观念和方法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这是落实素质教育观念的最关键和最困难之处。它不仅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的,而且要具备实际落实正确教育理念和教学目的的实力和技巧,充当一个知识海洋中的领航人。教师要高屋建瓴、仔细推敲,努力做好每节课的教学构思和设计。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师生良性互动、理论与实践结合、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积极主动、轻松愉快、不知不觉中汲取财政学的营养,形成其财政学的专业素养。

此外,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促进教师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样化、人性化;改革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等,从多方面尝试改进财政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当然,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是个十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需要每个人变革观念并参与其中。教师更应该努力转变观念,以实际行动践行我国素质教育的观念,并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改进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人力资源强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 顾明远:《加快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2010-12-11,教育部网站 www.jyb.cn ;

[3]柳斌:《解读义务教育法:素质教育由政府倡导到国家意志》,2006年09月04日,中国经济网;

[4]孙伟 张国富:《财政学教学创新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2期 ;

[5]宋学红:《对当前《财政学》教学困境的几点思考》,《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

[6]余可:《基于科学发展观对财政学教学和研究的几点思考》,《学理论》,2010年第26期;

[7]刘彩丽:《培养学习兴趣 讲究教学方法》—谈《财政学》课堂教学体会,《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4期;

注释:

[1] 文喆,《关于转变教育观念的若干认识》,北京教育在线网,2009-05-27 。

财政学教学改革 篇7

一、财政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财政学, 也称公共部门经济学或公共经济学, 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影响的经济学分支。财政学属于专业基础课程, 在学科体系中, 起着衔接一般经济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的作用。财政学具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规范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一般经济学和部门经济学的特征, 但在传统财政学教学偏重于定性和规范分析, 容易忽视定量与实证分析, 这就使财政学看似是纯粹深奥的理论, 偏重宏观, 有“大而空”的感觉, 缺乏生动形象和可操作性。因此, 为达到成功教学的目的, 在财政学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财政学的教学方式多数仍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 往往使学在听课时感到枯燥乏味, 对一些财政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不够, 通常是一知半解, 到考试时临阵磨枪、死记硬背, 应付完考试就将学过的内容就忘得差不多了, 这对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不利。案例教学法则可以避免这一缺陷, 通过引入带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财政案例, 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 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财政学的积极性。一方面, 通过对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 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形象地展示, 有助于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另一方面, 由于案例取材于实际经济生活, 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启发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二) 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 虽然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其中, 但通常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鼓励积极思考, 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 对案例信息进行分析, 发现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同时, 学生要积极参与讨论, 学会与其他人的合作、交流, 学会在知识资源上的共享, 学会倾听和包容。所以, 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还可增强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 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二、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的应用中的注意点

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的应用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 案例的设计

设计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 没有好的案例, 教学就无法开展。选取和设计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选择具有典型意义而又常见的案例。

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 有代表性的, 最能揭示所学的财政理论的案例。同时, 案例应当具有真实性, 应当是现实生活中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 最好是有争议的事件。富有争议的案例一般是财政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学术争议的热点,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

2. 案例贴近生活, 能够被学生理解。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财政现象, 这些现象都由一定的财政规律所支配。财政学案例应该选择这些财政现象进行设计, 这样既可以使案例容易为学生所理解, 又可以体现相应的财政理论, 符合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过于理想化的、脱离实际的例子可能会误导学生, 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因此, 在选择案例时, 既要避免杜撰案例, 又要慎选外国案例。

3. 案例应具有综合性, 问题要体现多样性。

这样才能尽可能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但同时要注意避免因案例过于丰富而干涉正常教学内容, 出现喧宾夺主的状况。

(二) 案例的使用

案例设计好以后, 就要考虑在教学过程中何时以何种方式进行使用。使用案例的方式包括课堂讲解式、课堂讨论式、课堂辩论式、专题讲座式等。使用的方式不同, 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具体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课时需求等综合安排, 以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课时安排较少的章节, 应以讲解式案例教学为主, 教师可在讲解重点、难点知识时穿插案例, 以使深奥知识简单化, 但案例一定要简单明了、贴近学生生活, 使其便于迅速理解;课时安排较充裕的章节则可以采用课堂讨论式或辩论式案例教学, 这一方式应在某一章节或某一问题系统讲授后采用。

(三) 处理好案例教学法与理论教学法的关系

案例教学法和理论教学法各有所长, 财政学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 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理论教学为案例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分析基础和工具, 没有理论知识, 学生就缺乏分析问题的理论工具;案例教学可以强化理论教学的效果, 没有案例教学, 学生就只是纸上谈兵, 缺乏实践能力。但两者相比, 理论教学仍然是主体。财政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的专业课程的基础,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以理论教学法为主来系统传授基础理论;案例教学法主要用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疑点, 不能盲目扩大适用范围, 更不能完全替代理论教学法。在教学时间有限的前提下, 这两种方法的时间安排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 并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因此, 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既可以使学生系统掌握理论基础, 又可以适当引入案例深化知识;既可以避免课堂枯燥, 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总之,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摸索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它能化被动动为主动, 变填鸭式为启发式、互动式, 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财经问题的能力, 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在财政学教学中有适用的空间。但是, 我们不可能在财政学教学的所有环节推广, 更不能以案例教学法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课堂讲授, 一定要处理好案例教学与系统的理论讲授之间的关系, 绝不能为了追求一堂课的成功, 为了满足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需要而以案例教学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 更不能以视频教学案例的播放和观看替代教师的课堂讲授。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目前高等教育中普遍提倡的教学方法, 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财政学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能产生独特的教学效果。本文分析了在《财政学》的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并提出了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的具体运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财政学》,注意点

参考文献

[1]张军红.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的运用[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 2011, (1) :65-68.

[2]孙阿凡.关于《财政学》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思考[J].时代经贸, 2011, (7) :199.

[3]念富强.论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关系[J].社科纵横, 2011, (6) :78-80.

[4]汤伶俐.财政学课程教学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 (10) :121-122.

公共财政学探究性教学的探讨 篇8

公共财政学是介于基本理论和应用学科之间的基本应用学科, 在学生专业知识建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这门课程没有引起学生足够重视, 他们往往认为财政学课程不实用、太抽象、不易把握等, 不去努力学, 为了考试死记硬背。其实, 该门课程与纯粹的应用学科相比, 因涉及较多的经济理论而显得趣味不足, 但与纯粹经济理论课相比, 却又与现实生活实践密切相关, 具有较大的拓展性。当前, 我国公共财政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模式问题。传统的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 教师很累、学生很苦, 教学效果还不理想。因此, 对当前公共财政学教学的现状进行考察, 对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予以剖析, 进而提出改进教学的对策, 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二、公共财政学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 教学方法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

当前, 公共财政学教学仍普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仅是时间上的“满堂”, 也是范围上的“满堂”。这种方式虽是面向全体学生, 却不能顾及全体学生。由于学生知识及认知结构的差异, 一刀切的灌输会让一部分学生因基础薄弱而听不懂课, 最终导致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 传统的公共财政学“灌输式”教学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最终影响公共财政学的教学效果。据课题组随机听取的一些公共财政课发现:教师上课仍旧是“一言堂”、“满堂灌”, 教师是“主导”也是“主体”, 偶有教师随机提出一些问题, 学生并不积极参与, 教师只好自问自答。这样的教学方式带来了这样的问题:一是, 教师很累;二是, 学生很被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 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他们没有积极性, 缺乏主动性, 对学习缺少兴趣。

2. 教学内容仍遵循“知识型”教学理念。

传统公共财政学教学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学内容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能力的培养。这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知识型”教学,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 传授的内容多以书本知识为主, 评价的方式就是考试分数, 教学方法也通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法。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知识型”教学, 带来的不良后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造成学生缺乏运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生对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公共财政学是以抽象的经济学为基础的应用理论学科, 单纯的理论知识是抽象的, 抽象的知识是难以形成深刻记忆的, 学生对这种知识的掌握如果不及时付出实践会很快遗忘的。因此, 传统上公共财政学“知识型”教学, 不仅让学生缺乏实践能力, 也使学生难以扎实地掌握知识。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灌输式”教学法违背了教育激励规律。

公共财政学教学中出现的教师很累、学生很烦、效果不佳及不能顾及全体学生的问题, 究其原因是与学生学习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关。根据教育心理学激励理论, 学生主动学习的行为来源于愿意学习的动机, 也就是学习的积极性;而学生学习动机主要表现为成就动机。奥苏伯尔指出:“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 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 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及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一种动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因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指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因此, 要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就必须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及实现价值的可能性, 并及时对学生的良好表现提出表扬。公共财政学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之所以存在各种问题, 主要是这种教学法违背了教育心理的一般规律。一是这种教学法缺乏趣味性。以教师为主的说教, 学生被动接受, 学生产生压抑感, 并渐渐对教学失去兴趣。二是这种教学法没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价值。缺乏联系实际的抽象的经济学理论的讲授, 无法感知理论对他们的生活会的意义, 也就难以产生学习的动机。因此, “灌输式”教学法是公共财政学教学问题的一个深刻根源。

2.“知识型”教学理念偏离了知识建构规律。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 新知识的学习就是已有知识经验概念的转变, 是外因通过内因, 并最终由学习主体知识重构的过程。“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而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常常需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而获得、转化和评价是一种建构能力, 即一种学习能力, 新知识的学习应是已有知识形成的能力的扩展与构建。因为新知识的学习与构建, 离不开旧知识的运用, 而对知识的运用其实就是能力的表现, 新知识的补充其实也就是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公共财政学“知识型”教学, 以知识传授为目标,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不仅使知识学习失去应有的意义, 也使知识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首先是“知识型”教学的目标无法满足学以致用的需要。由于“知识型”教学是一个学生被动记忆知识的过程, 它不仅无法让学生实现有意识的观察、主动的理解与思维及能动的想象, 甚至也无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记忆, 因此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公共财政学教学的对策——构建“探究式”教学模式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对公共财政学的兴趣, 并对创设的情境提出问题, 促使学生去尝试解决问题, 以此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为解决问题需要探究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想象力和创造力。探究性教学首先需要创设问题情境,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和交流, 实现群体与个体的互动, 理性认知与感性认知的协调发展, 以达到学习动机的维持;经过探究之后, 需要进一步对在探究中发现的各种观点进行辨析, 形成学习者自己的观点。通过创设问题→探究→交流→辨析最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具体的探究式教学思路如下图。

针对公共财政学重知识轻能力的“知识型”教学的问题。其解决途径在于由“知识型”教学向“能力型”教学的转变, 根本上也是采取“探究性”教学模式。通过提出现实问题, 引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 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前, 我们的公共财政学教学仍主要采用传统的以“灌输式”教学法和“知识型”教学理念的传统教学模式, 最终使学生学习的效率与效果受到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是要实现由“灌输式”教学法向“探究式”教学法转变和“知识型”教学理念向“能力型”教学理念的转变, 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以现实生活问题为抓手, 以“探究式”教法为主形式, 以知识传授为手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探究性”教学模式。

摘要:当前公共财政学教学仍以“灌输式”及“知识型”教学为主, 这一教学模式及理念使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 学习效果不佳, 能力培养缺少。原因是这种教学模式及理念违背了教育激励规律和知识建构规律。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实施“探究性”教学模式。

关键词:公共财政学,探究性教学,灌输式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华.财政学课堂教学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 (10) .

[2]宋学红.对当前《财政学》教学困境的几点思考[N].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07, (1) .

[3]陈爱荣.非财税专业财政学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教师, 2011, (2) .

[4]邵瑞珍.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

《财政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篇9

关键词:本科院校,财政学,课程体系

一、《财政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财政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主干课程, 属于专业基础课范畴,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财政学又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结合的课程, 它所揭示的领域主要是宏观经济或者说是政府的社会经济行为, 它以财政分配和财政分配关系的规律性为研究对象, 以求正确处理以国家为主体的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 财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有其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独特的方法体系。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必须深入探索教学规律, 了解现行的《财政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和枯燥性。

目前财政学的教学方式仍然是教师讲, 学生记, 考试考笔记的“满堂灌”式的教学组织方式, 而案例教学、谈论式教学等教学组织方式则很少采用。尽管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但是陈旧的教学模式仍然是老师灌输知识, 学生被动接受, 未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 使得学生在听课时常常感到枯燥乏味, 对一些财政学理论知识经常是一知半解, 到考试时只能死记硬背, 考完试也就忘得差不多了。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的桎梏性。

《财政学》应以能力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立足点, 使财政学的教学与实践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向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转变, 首先, 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 具体针对不同授课对象应该具备的不同能力制定财政学专业与非财政学专业教学大纲, 并从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两个层面进行设计, 使教学计划与学生应具备的不同方面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其次, 根据能力培养型教学基本构想, 依据大纲要求对财政学教材的内容和体系安排进行整合与重构, 使教学既能满足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需要, 又能满足非专业学生能力培养需要, 同时还做到方便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的需要, 充分体现课程内容设计的思想性、系统性和前沿性。但是,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院校的财政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并没有按照上述方向发展。

3.课程体系的不合理性。

财政学作为一门应用基础理论, 在学科体系中应当起到衔接一般经济理论和财政业务的中介作用, 因此财政学的教学应该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基础理论课进行讲授。但目前我国的许多院校, 没有开设本门课程, 而直接开设诸如《国家税收》、《预算会计》、《政府预算》等课程, 造成这些课程没有“根基”。

4.教学过程的简化性。

由于财政学科是一门由多学科渗透而成的科学, 财政活动本身又是一项操作性、专业性很强的业务工作, 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教学内容过多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 导致教学过程简化, 难以满足能力培养型教学的需要。尤其是许多高校各类专业课程的安排非常拥挤, 导致没有足够的课时去进行财政学教学, 进而导致对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的分析缺少锻炼, 弱化了对能力的培养。

二、《财政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1.课程设置目标缺少能动性。

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 应注意强调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区别于普通研究型本科专业, 财政学课程应做到理论课程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 重点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 通过优化课程体系, 注重循序渐进, 分层次安排课程教学体系, 拉开课程的难度级差, 以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财政学的研究内容, 从而能够很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上没有处理好宏观和微观财政学的关系。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国际经济一体化逐步深入, 现代金融理论对经济的影响日益深远, 逐步从宏观的货币经济学转向微观的金融经济学, 形成了以微观经济学主体的资产选择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现代金融理论体系。但是, 我国高校在财政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缺少与微观相结合的改革和探索, 不能适应现代财政理论和金融理论发展的微观化趋势,

3.课程设置上缺少丰富的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对实践能力的要求, 需要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课程, 到课外的自助开放实验、贯穿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能力特点, 需要构建分类设计、分层施教、分步实施、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 应开设财政学专项问题研讨课程, 就现实经济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参与讨论以及撰写论文, 学生在讨论中可以实现互相启发、促进, 使学生从知识运用、技能训练、语言表达和归纳总结诸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表现。 其次, 应加大案例课程的比例。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 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应对、解决现实中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 最后, 应增加模拟教学。为使学生对专业课程所涉及的业务产生切身感受及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对某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可以采取模拟教学手段, 确保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立即适应社会岗位工作。

三、加大《财政学》教学改革的力度, 努力构建新型的《财政学》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的实施。

财政学的技术性及实践性极强,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财政学教学的实践意义可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财政学案例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其在学校不可能接触到的实际问题, 提高认知及感悟水平, 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对财政理论的理解, 提高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第二, 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 有案情、有场景, 学生身临其境, 认真研究案例, 归纳自己的观点, 参与辩论、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解决日常管理问题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在组织实施的教学过程中, 应结合具体情况、循序渐进, 不断探索, 不断改进, 发挥它应有的实效。一般情况下财政学案例教学要经过案例设计阶段、呈现案例阶段、分析案例阶段和评论案例阶段等。每一环节都不容忽视。

2.实践教学的实施。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实践等素质能力的认可。而在专业教育中, 往往又恰恰对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不够。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隶文博士认为:“中国学生学习刻苦, 书本成绩好, 但动手能力差, 创新精神明显不足”。因此,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财政学课程近些年来的实践教学以及各校的教学实际, 在对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整合的基础上, 本着系统性和系列性原则构建和创新财政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模式。第一, 强化实践教学的认识, 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第二, 强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第三, 加大财力物力投入,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第四,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逐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教育与实践教育融合和统一;第五,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等。

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过程具有的局限性, 这为新时期的财政学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为此, 国内的高校和教师应该充分的意识到对于财政学的教学必须态度端正, 思维活跃。夯实业务基础;积极的“走出去, 请进来”, 向战斗在一线的实践工作者请教, 将他们的实际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运用到教学当中, 避免单一课堂讲授的枯燥和乏味, 有效地提升《财政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斌.财政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2]黄国龙.案例教学在财政学教学中的应用[J].成人高教学刊, 2005 (5) .

财政学教学改革 篇10

一、 财政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模糊不清

当前人们更多关注的如何提高学生外语运用能力和水平, 双语教学似乎成了单纯上英语课, 这与双语教学的本质可以说是背道而驰。双语教学, 本质应该是学科教学, 而非外语教学。

2.师资匮乏的现状

目前财政学专业教师外语综合运用能力比较薄弱, 能熟练运用外语且口语好的教师不多, 这与双语教学对教师的高要求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 成为推广双语教学的一个“瓶颈”。

3.教材选择的困惑

教材是学习的载体, 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双语教学教材的选用有多种形式, 如直接引进原版英文教材、翻译教材、自编中英文双语教材等, 但几乎每种教材都有它的“硬伤”。

国外原版教材思维活跃, 在语言表述上与我们有着思维差异, 而且无法真正适合不同的“校情”, 有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翻译教材是对现行使用的中文教材翻译成外文, 这类教材可以充分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但对于专业课程而言, 可供参考的专业术语非常少, 翻译量又大, 容易出现语言表达上的偏差;自编教材在许多院校也采用, 但由于我国实行双语教学的历史较短, 自编教材往往并不能成体系, 经常是为了完成课程而将相关的几篇外国文献组合在一起, 进行中英文教学, 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系统深入, 知识的系统性往往比较差。

4.师生缺乏互动交流

在多年“哑巴英语”的影响下, 教师和学生有限的英语运用能力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双语教学, 师生缺乏交流与互动, 只是教师单方向的传递, 形成思维和语言表达之间的差距。

二、 财政学双语教学的实践探讨

要保证财政学课程双语教学的质量, 真正体现双语教学的优势, 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解决, 可采取四方面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任课教师一定要清楚:双语教学, 本质应该是学科教学, 而非外语教学;开展财政学课程的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使学生在掌握财政学专业英语知识和提高自身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 增强学生对财政学课程基本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继而使学生能以英语作为语言工具, 了解和把握财政学的世界前沿理论研究成果与发展动态, 加快学生的知识更新速度, 增强学习的时效性, 以适应我国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的需求。最终达到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又能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本学科国外先进的、前沿性的学科专业知识这两个目标。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双语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师资。解决目前师资缺乏的困境,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可对外公开招聘任课教师, 确保进行双语教学的财政学课程教师的学术水平和英语能力;另一方面对现任教师要进行有计划的脱产培训;三是选派有潜力的教师短期出国进修, 帮助他们更新观念和知识结构, 提高综合素质;四是鼓励教师参加双语教学信息交流活动, 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开阔教师的视野, 力求尽早培养出大批合格的、优秀的、能胜任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

3.选择优秀的财政学双语教材

采用双语教学, 可以率先在一些专业学科中精选先进的、能反映科学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组织教学, 有助于学生形成新的学习和思维模式, 增强时效性, 培养出优秀的现代化人才。在专业课中实施双语教学, 还有利于负责这些课程的教学单位进一步审视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具体课程教学资料, 找出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国际上比较知名的学校的差距, 从而促进课程教学的国际化和规范化。

4.采用逐步过渡的教学模式

学生对双语教学有一个逐步适应并接受的过程, 因此,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应该操之过急, 应采取逐步过渡的教学模式, 从原版教材中文讲授逐步过渡到原版教材英文教授, 使学生不仅仅是掌握几个财政学词汇, 而是以英文为媒介掌握财政学专业知识。财政学双语教学首先应用于财政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实践当中, 在双语师资队伍不断扩大, 学生双语听课效果不断提高的基础上, 将双语教学从财政学课程发展到本专业其他的专业课, 比如《西方财政学》《国际税收学》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三、重新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由于双语教学不同于高校传统的专业教学, 照搬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必然效果不佳, 教学质量的评价体制一定要有针对性, 有必要对双语教学的质量评价机制重新构建。在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的过程中, 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指标的设计要合理, 具有可操作性

由于教学质量评价本身具有导向性功能, 因而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显得至关重要。

在双语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 有些指标的设计不太合理, 操作性较差, 使参评人员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比如在学生评价教师指标体系中, 某级指标的含义为:讲课内容丰富, 反映当代学科发展水平。这样的指标, 要求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很困难, 因为大部分学生对双语课程都是初次接触, 让其判断教师讲课内容是否反映当代学科发展水平, 其判断结果是不太可能准确的。指标设计的一大忌就是语言模糊不清、过于笼统, 不具有操作性。

具体到财政学专业来说, 指标一定要具有针对性, 比如可以设计针对教师外语水平的评价、针对教学资源的评价、针对学生外语水平的评价、教材的选用、课程的安排以及双语教学方法等等指标。

2.指标体系要求分解, 力求做到细化

目前, 各校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时, 大都使用同一个指标体系, 忽视了双语教学与其他教学的差别。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基本概念、基本原则, 教学的目的是为今后学习专业课及今后自学发展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因此, 基础课教学的评价, 应该以学生是否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为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而双语课多为应用学科, 发展更是日新月异, 知识不断更新, 双语课教学必须不断吸收新知识, 参考国际上的最新资料, 及时反映学科的发展水平。因此, 双语课教学质量评价应以教师的外语水平及教学过程中传达给学生的有效信息量作为重要评价指标。

3.加强双语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平台的建立

反馈信息畅通与否, 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评价的效果, 因而在教学质量评价中构建信息反馈平台尤为重要。反馈平台的建立可采用多种手段, 如网络信息中心、档案信息中心等等。其中, 建立网络信息系统是进行信息反馈的基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通过计算机的及时反馈可以强化、重复、控制与调整教学信息, 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财政学双语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平台, 可以及时将学生在双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反馈给教师, 比如学生接受的障碍。由于财政学专业课程本身专业性就很强, 学生学习起来较困难, 现在又要过语言关, 势必增加了学习难度, 造成了学习的不适应, 无形之中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达成。由于信息反馈平台是双向的, 针对这种情况, 双语教师一定要及时处理, 改革教学方法, 适度考虑外语水平较差同学的学习感受, 通过先少量外语授课逐步过渡到纯外语授课的方式, 努力探求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

由于双语教学的特殊性, 一定要及时疏通本校与国外高校信息交流的渠道, 特别注重与本课程发展完善的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 相互交流各国的学科发展水平、理论研究成果与发展动态及双语质量评价体系等, 及时了解和把握财政学的世界前沿内容, 增强教学的时效性。

总之, 财政学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以及评价体系的完善, 为保障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质量创造了条件, 为保证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质量, 为双语教学提供可靠、有效的信息。

摘要:现阶段财政学双语教学存在教学目标不清、师资匮乏、教材选择困难及师生缺乏互动交流等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的需要采取四方面解决措施。此外, 由于双语教学不同于高校传统的专业教学, 照搬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必然效果不佳, 因此有必要对双语教学的质量评价机制重新构建。

关键词:财政学,双语,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东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课题组.财政学示范专业建设与双语教学问题[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8 (5) .

[2]李哲.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 (7) .

[3]朱泽峰, 叶青.国内高校双语教学的困境与应对策略[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8 (3) .

[4]王红霞, 姚娟.电子商务专业本科双语教学实践探讨[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8 (8) .

财政学教学改革 篇11

关键词:地方财经院校;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

一、地方财经院校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和成效

为了对地方财经院校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地方财经院校实践教学的经验与问题”课题组设计了三份问卷,分别从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三个角度对高等院校财政学类专业(包括财政学、税收学专业)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研,收回高校问卷17份,毕业生问卷121份,用人单位问卷59份。课题组结合在部分院校进行的实地调研和问卷统计结果,对财政学类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现状总结分析如下:

1. 地方财经院校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地方财经院校都把实践教学放在应用型财经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位置,大力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努力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投入创造实践教学条件,不断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考核,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在所有地方财经院校的本科教育中,都把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学生必须参与并按要求完成的教学任务。

(1)实践教学体系初步建立。在调研的所有地方财经院校(17所高校)中,财政学类专业都已制定实践教学的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并根据专业不同开设了相关的实验课程。从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来看,大多数院校把专业实践教学、假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作为本专业主要的实践教学方式,校内模拟实验也是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方式。从我们调查的17所高校看,开展专业实践教学的有15所学校(88%),开设第二课堂的有10所(58%),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的有15所(88%),进行毕业实习的有14所(82%),在校内模拟实验(训)的有11所(64%),还有一所高校采取了行业调查的方法。可见,地方财经院校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2)实践教学条件基本具备。实践教学条件是指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设备、基地和软件系统。它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重要支撑和保证,也是衡量实践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地方财经院校都已建立了教学实验室,并建有教学实习基地。财政学(税收学)的实验课程主要有财政审计模拟实验、预算会计模拟实验、经济文献检索实验、税务会计模拟实验、纳税申报实验、税收综合实验等课程。

在负责实验教学工作的师资队伍构成上,此次调查的17所高校中有13所院校(76%)以校内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教学经验的专职教师为主;2所院校(12%)以校内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联合指导,产学研相结合;1所院校(6%)以校外兼职教师为主;1所院校(6%)选择“其他情况”。

(3)实践教学方法多样。实践教学方法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手段。地方财经院校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采用了多种实践教学方法,有的依托专业软件,有的模拟业务流程和案例分析,有些高校采用了学生自主选题的创新创业竞赛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调查中,有6所院校(35%)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有7所院校(41%)采用教师和学生作为合作者相互沟通交流的教学方式,有8所院校(48%)采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讨论和情景模拟等内容的教学方法。

(4)实践教学考核有规可循。实践教学考核是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确定学生实践水平和教师教学有效性、实现实践教学目标、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在所调查的地方财经院校中,对实践教学中教师的考核,有3所院校(18%)以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学术水平为主要考核标准;有11所院校(64%)以学生的评价和学生考核成绩为主要考核标准;有2所院校(12%)以院校教学督导组的听课评价为主要考核标准;有1所院校(6%)选择“其他情况”。

而对于实践教学中学生成绩的评定,有10所院校(59%)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或实践教学成果评定;有9所院校(53%)综合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评价;有2所院校(12%)以用人单位、实践实习基地的反馈为主要参照标准;还有2所院校(12%)试具体情况而确定考核办法。

(5)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意识已经形成。要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必须通过一系列的质量管理而实现。为保障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地方财经院校主要采取了制定实践教学考评制度,加强实践教学过程与结果的考核:实行督导与同行听课、开展实践教学中期检查、建立学生测评制度、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创新;加强实验教材建设;大力引进和培养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建设等措施加以保障。这表明地方财经院校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意识已经基本形成。

2. 地方财经院校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取得的成效

通过实验课程开发、到地方财税部门实习、进行课堂模拟及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生科研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等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地方财经院校财政类专业实践教学已取得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教学成果。经过多年的积累,地方财经院校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大批成果。仅从问卷调查的17所院校反馈的信息来看,有4所院校(24%)完成了教学实践科研论著;有9所院校(53%)形成了教学案例;8所院校(47%)认为他们在各类竞赛中获得了奖项;9所院校(53%)完成了各类课题研究报告。这些科研成果又进一步促进和丰富了地方财经院校的实践教学课程。

二是学生动手能力有较大提高。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我们调查了17所院校中,有4所院校(24%)表示通过实践教学,财政学(税收学)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明显提高,有13所院校(76%)表示有一定提高。

三是获得了社会各界好评。实践教学是否取得了实效,最终应由社会做出评价,特别是用人单位的评价。本次问卷调查专门对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在收回的用人单位卷59份中,有28家(48%)认为非常满意;有24家(40%)认为比较满意;有7家(12%)认为基本满意,没有用人单位认为不满意。

二、地方财经院校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无论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实践课程的师资还是在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基地的培育等方面,地方财经院校财政类专业实践教学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实验课程体系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财政学专业实验教学大部分是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而设置的,这样设计出来的课程大多各自为政,缺乏专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协调,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缺乏统筹考虑,实验教学重复或存在遗漏现象,整个财政学类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的完整性不强,尚未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仅仅作为传统理论教学的一个附属品而存在。在调查中有7所院校(41%)表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成不够全面、完整。

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较低。目前各地方财经院校普遍存在着实验课程比重偏低的问题,实践教学仅仅作为理论课程的点缀而存在,在我们的调查中,有2所学校(12%)在10%以下,12所学校(70%)在10%~20%之间,仅有3所学校(18%)在20%~30%之间,没有学校在30%以上。

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脱离实际比较严重。针对财政学(税收学)专业实践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有3所院校(18%)表示对用人单位需求了解不够充分,实践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实际;6所院校(35%)表示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社会实践脱节,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2. 实践教学条件不足

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现有的实验室利用率低。校内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和实训等形式锻炼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实践教学需要有相应的硬件、软件条件,需要有较大的资金投入、配套的实验设备、实验场所等。但目前地方财经院校往往就缺乏这方面的投入,大部分实验室存在硬件过于简单滞后,同时以软件为平台的实践教学不能做到及时更新,实验内容很快过时,无法与社会发展同步。在实验中使用计算机等仪器设备是否能满足教学要求问题上,有8所院校(47%)能满足教学要求,有8所院校(47%)基本满足教学要求,有1所院校(6%)无法满足教学要求。

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实践教学实施需要大量相关专业的教师,但是目前实践环节的师资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缺乏企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经验。这些年轻的教师学习能力强,但缺乏相应专业的实践锻炼,无论是经验,还是教学水平及实践能力都不能满足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需要,更谈不上成为“双师型”师资。在我们的调查中,17所高校有9所院校(53%)表示缺乏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难以起到引领作用。关于本专业实验课程指导教师的操作和指导的水平问题,有58名同学(48%)认为整体水平较高;有53名同学(44%)认为部分教师水平较高;有10名同学(8%)认为整体水平一般。

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地方财经院的校外实习基地有些还流于形式,走过场,满足于拿学分,实践基地分散、弹性大、临时性较强,不能对学生的专业起到提升作用,也不利于学校指导和监督。在我们调查的毕业生问卷中,有56名同学(46%)表示实习基地的作用很大;57名同学(47%)认为很一般;8名同学(7%)认为没有收获。

毕业实习落实难。毕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大学生整个大学生涯中的重要内容。大多数毕业生表示毕业实习效果不好,有些学生在校外实习中,甚至没有人指导。在毕业实习的情况调查中,有31名同学(26%)表示有校内带队教师指导;57名同学(47%)表示有实习单位安排专人指导;有33名同学(27%)表示没有任何人指导,靠自己摸索。

3. 实践教学方法僵化,缺乏灵活性

实践教学相对封闭,校企合作有待深化。目前地方财经院校的实践教学,还是主要由学校负责实施,行业、企业的作用发挥不够。如在教学项目设计与选择上,仍主要由校内教师负责,缺乏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因而实践教学项目缺乏目的性,与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实际工作有较大的脱节,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目前地方财经院校的实践实习还处于简单的操作和参观阶段,本科生虽然参与相关程序的操作,但是因为大多不能采用实时操作,只是简单的跟着实验教学软件进行逐层逐步运行相关程序,层次较低,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又多以演示为主,导致学生实际设计和操作机会少,而且社会实践以规定内容居多,缺乏想象力,学生科技活动也是按规定进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 实践教学考核缺乏科学性

实践教学考评制度和管理措施跟不上。虽然各院校都对各专业、各课程的学分、课时以及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都有规定,但是,不少学校对实践教学的过程、内容和效果等如何进行监督、考核和评估,并没有很具体的操作和监控办法。由于实践教学在考核评估和管理措施方面跟不上,监管制度缺失,实践教学的问题难以及时纠正。

评价标准不科学,体系不健全。本科实践教学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用理论教学的要求进行评价,也不是简单几个环节的评议,只有通过综合的、科学的、系统的评价体系才能完成,而现有宏观层面的本科实践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专业评估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2004版)中,内容表述笼统,缺乏操作性与系统性。大多数本科高校没有制定专门的系统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标准,无法对实践教学质量作出公正的科学评价,以至于高校教学计划中关于实践教学内容的零星标准,也仅是对学分、学时、考核等方面的定量规定,缺乏具体评价标准的定位。

三、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是将财税实践活动引入传统的财税理论教学过程,旨在引导学生参加财税实践活动的同时,锻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学用结合能力及创新能力,这种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是有效实施实践教学计划、有效运行实践教学过程、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保障[1]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财政学类专业毕业生大都从事机关、企事业单位财税管理和财务等工作,这些工作岗位不仅专业性强,还或多或少涉及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国家秘密和商业机密。在本科学习阶段,财政专业学生能够获得在机关事业单位实习的机会很少,很容易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而轻实践。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嵌入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实验课程接触财政税收运行情况,了解所学专业的工作特点,对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有重要的作用[2],是提高财政类学生的关键环节。

实践教学是人才差异化培养的关键要素。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深化与扩展理论教学内容,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实践教学不仅可以体现出地方财经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实现人才培养与学校特色、地方特色的结合,还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优势或兴趣专长,形成差异化的财经专门人才。

实践教学既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也是财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企事业单位信息化的发展,“金财工程”、“金税工程”已相继完成,企事业单位信息化程度大幅提高,对财政学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实践教学,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才能启迪思维、拓宽视野,完成知识迁移和理论与实际结合,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塑造。

四、地方财经院校财政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1. 全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实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比例较低和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脱离实际的问题,地方财经院校财政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首要目标是构建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把系统化、全局化的实践教学课程嵌入财政类专业的教学整体计划中,确立实践教学体系的应有地位。一是在财政类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方面,明确确定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在保证理论教学和科研基础培训的前提下,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把实验实践课程嵌入整个课程体系中,应明确规定实践实验教学课程不低于全部教学时数的15%;二是以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为平台,以实践教学项目、形式、内容、基地的系统化、集成化为着力点,明确要求各地方财经院校开展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动为目的实践实验教学改革,把理论教学与实践实验教学切实结合起来,实现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2. 切实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针对实验室、实验课程和教学软件投入不足的问题,改变长期以来以项目建设和项目拨款为主要筹集实践实验经费的模式,探索建立实践教学经常性经费拨款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建立经常性的实践教学经费拨款机制,保证实践实验教学的经费需要。鼓励地方财经院校根据财政类(税收类)专业实践实验教学需要,与软件开发企业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软件,使教学软件更加符合财政类(税收类)本科学习的需要,改变目前教学软件不切实际、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状况。加强实践实验教学师资队建设,应规定根据实践实验教学的教学量要求,按比例配备专职实践实验教师,对从事实践实验教学的教师给予相应在职称评定、课酬支付方面的支持,确保实践实验教学的师资稳定,提高实践实验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新方法、新手段,提高实践实验教学的应用性、能力性、实效性。要针对目前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方法简单、缺乏创新的现实,改变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脱离的状况,既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实验课程,也开展专门的实践实验课程,探索学习与实习基地实习见习、实验室操作等相结合的形式多样的实践实验模式。

3. 切实完善实践实验教学考核

针对实践教学考评制度和管理措施薄弱、实习考核流于形式,以及评价标准不科学的弊端,建立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实践教学评价内容应至少包括三个部分,即用人单位或者实习单位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双师型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以及学生自己对实践教学活动的评价,并且每项评价内容注重的环节各有侧重,评价内容应进一步细化。

在用人单位或实习单位对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的评价方面,应着重于综合素质评价和实践能力评价,主要评价内容和标准应突出学生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在双师型教师对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的评价方面,应侧重于综合评价和专业技能评价,包括评价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了对实践能力的要求等。在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的评价方面,应侧重于兴趣和效果评价,包括对实习单位和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对整个实践教学活动效果的感知评价,以及对实践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效果评价。

4. 采取措施切实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保障财政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需要加强实践实验教学环境的管理,首先需要进行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和制度建设,对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考核以及评价标准、实践教学基地管理等制定教学规范,加强规范管理;其次,要求各财经院校建立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实践项目记录、实习单位鉴定、实习总结、实习成绩表评价等各类评价实践教学过程和实践质量的记录管理。最后,根据各财经院校的需要,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的督察机构,要求校院两级督导对实践教学进行检查,对实践教学的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结果等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敬,高峰,赵喜艳.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1.35(156).

[2] 王延俊.实践性教学在财经类专业的应用[J]. 现代企业教育,2014(18).

[课题负责人:樊丽明;课题组成员:刘小兵、李林木、罗美娟;本文执笔人:罗美娟、李林木、刘小兵。本课题研究得到2014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改项目“财政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推广应用与深化改革研究”的资助]

财政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篇12

1.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受课时的限制。财政学专业学生的财政学课程一般安排64学时, 非财政学专业的财政学课程一般安排48学时。课时的限制使案例教学法无法在财政学课程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 这就需要学校修改教学大纲, 重新调整教学计划。但在重视教育投入效益的今天, 课时调减容易调增难, 更何况这不仅是财政学一门课程需要调的问题, 其他课程也需要作相应调整, 而这又要考虑增加课时的经费如何保证的问题。

2.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受教室课桌布局的限制。最适合案例教学的教室布局应该是“圆场式”或“圆桌式”的, 而我国的教室基本上都是“矩阵式”的, 这样的教室布局不利于进行案例讨论。笔者建议, 可以酌情对原有教室进行改造或新增专门的案例课程教室。

3.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受科研制度与职称评定制度的限制。财政学教学案例的编写与更新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 精选和编写案例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这门课程需要有专门的教师或案例编写小组来承担、完成, 同时实现资源的共享。但现在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成果的衡量并不包括案例的编写与更新, 职称的评定也不包括案例教学的工作成绩,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进行案例教学与研究的积极性。未来需要在科研工作与成果的计算上, 将案例的编写与更新也考虑在内;在职称的评定上, 对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给予一定的支持, 以鼓励教师从事案例教学与研究。

4.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受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限制。同样的案例, 由不同的教师讲解, 教学效果可能会相差悬殊, 这是因为教师各自的知识背景有差异, 专业素质有高低, 组织能力、启发与引导能力、课堂应变能力等有强弱。未来需要对财政学的教师进行专门培训, 督促其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运用、操练与改进案例, 以增强案例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的形式

1.案例讨论。案例讨论是指在某个 (些) 知识讲授后, 由教师提出一个案例, 让学生分析讨论,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根据所采用案例的繁简程度, 可分为小案例讨论与综合案例讨论两种形式。

(1) 小案例讨论。小案例讨论采用的是简单的案例, 它适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说明。采用这一形式应当注意的问题是所选案例要紧扣所讲授的理论知识, 并且案例不宜过于复杂, 因为学生还不具备运用综合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 综合案例讨论。综合案例讨论则是在系统地讲授某一章或某几章的财税理论知识后, 有意识地选取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让学生加以分析讨论。采用这一形式应当注意的是选取的案例综合性要强, 要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要给学生较长的准备时间, 给学生较多的发言机会和充足的发言时间。对于综合性的案例教学课, 必须注意案例教学的步骤, 一般可以分为布置案例作业、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等几步。

2.专题辩论。专题辩论是综合性案例讨论的另外一种形式, 需要将学生分为正方、反方两组, 各组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 辩论时从各自的立场陈述观点、依据, 然后驳斥对方。这种案例教学方式一般是在学生进行综合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通过以专题形式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辩论,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充分运用已学财政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 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查阅大量资料, 拓展知识面, 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专题辩论方式下, 教师要进行有效的组织, 维护好辩论的秩序, 要为正反双方创造充分而公平的发言机会。

3.案例穿插设计。这种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某些重点、难点知识讲解过程中, 为便于学生的理解, 将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 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使用案例穿插设计的形式进行教学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所举案例不宜过多, 主要针对重点、难点, 否则会因耗时过多而影响教学进度;二是所举案例不能太复杂, 以免知识跨度过大使学生对所要说明的理论问题产生分歧。

4.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指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 通过让学生分别扮演案例中的不同角色, 加深对财税工作的体会和了解, 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形式活泼生动,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做法是:学生分组扮演案例中的不同角色, 每组学生需要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要达到的目的, 然后按教学要求开展活动。

三、案例教学法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案例的精心选择。首先要注重案例的典型性和真实性。因为只有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才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处理事件的方法和原则等;而真实的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要注重案例的针对性和浓缩性。具有针对性的案例能够强化教学目的, 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加以学习并适时、适度地深入;具有浓缩性的案例能使学生在剔除无效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展开分析。案例具有针对性和浓缩性, 可促进案例教学的有序开展, 逐步实现教学目标。最后要注重案例的本土化和系统化。尽管公共财政的基本理论来自西方市场经济国家, 在许多外国人的著作里也不乏精彩案例, 但财政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 对公共财政理论知识讲解时最好采用国内的案例, 这样学生才会有真切感受。这需要任课老师充分阅读我国经济运行、政府管理等方面的资料, 然后运用公共财政原理对案例进行研究、提炼和设计, 形成一套本土化的案例。

以上要求是针对某个具体案例的选择, 对于财政学课程的所有案例来说应该是相互联系、分层次的;小的知识点配以简单案例进行分析说明, 而针对综合性知识要专门设计复杂的案例进行讨论, 做到有序选择和合理编排, 形成案例教学的系统性。

2.教学案例的恰当引入。

(1) 引入时机的选择。财政学教学案例的引入既可在讲授某个知识前, 也可在讲授知识后。如果老师想通过案例分析来归纳出某个财政税收理论, 则在知识讲授前引入;如果老师想通过案例分析来增强学生对该理论的灵活运用能力, 则在知识讲授后引入。另外, 对于复杂的案例讨论, 学生只有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因此复杂案例适宜在讲完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之后引入, 否则学生会因为基本功不扎实而出现案例讨论时抓不住问题的要点、对事物的认识肤浅等现象。

(2) 引入形式的选择。案例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文字描述, 也可以是文字描述加图表数据, 还可以是影像资料。其中, 以单纯的文字描述最常见。在引入时可以给每个学生印发文字材料, 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 如制作成幻灯片放映, 还可以直接链接到网络进行视频播放。不论采用哪种方式, 最终均要完整呈现案例情景, 同时突出重点、紧扣所要分析的知识点。为此, 需要老师在制作复杂案例时, 将案例分成若干部分, 同时用小标题突出重点;在案例引入时, 提醒学生案例在课程中所占的位置以及通过本案例的学习需要达到的目标;介绍案例讨论的具体要求, 还需要对案例的预设框架作简单的介绍, 以免学生在案例讨论的环节离题太远而迷失讨论目标和导致讨论时间的失控。

3.案例讨论中的引导。案例教学的课堂属于学生, 课堂上教师的行为仅仅取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 也就是说教师只是对学生自主分析案例起引导作用。当学生无从下手时, 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当学生陷入误区时加以引导, 教师对学生的分析思路和分析结论进行评价和校正。这需要教师充分了解财政学理论前沿, 密切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 以保证备课的信息量, 加强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师退居引导一方后, 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体, 学生改以往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查找相关资料, 提炼并陈述自己的观点, 必要时驳斥对方观点, 为自己进行辩护。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分析财政问题的能力, 又能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事实也证明, 那些在课堂上讨论案例时思路比较清晰、表达能力强的学生, 在找工作面试时往往比其他的学生更有优势。

4.案例教学的总结与评价。案例的课堂教学部分结束后, 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其能力, 最好让学生在课后撰写一篇关于本案例的小型论文或报告, 作为本篇知识的一个小结。教师也要从中审视案例教学各个环节的衔接、讨论进度的把握等方面有无改进之处。

案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了检验这种教学方法是否成功,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及时总结本章节授课的经验, 并建立一套自我评价体系。只有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 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水梅, 郑毅, 詹碧华.西方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法探讨.医学教育探索, 2009;6

[2].王青梅, 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3

[3].李宏.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9;3

[4].林权, 李庆南.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探悉.时代教育, 2008;10

上一篇:计算机技术运用下一篇:专业实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