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研究生毕业

2024-08-24

财政学研究生毕业(通用10篇)

财政学研究生毕业 篇1

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

2015年春季班

摘 要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通过20年来的不断完善和平稳运行,在增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调动地方各级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改革本身存在的一些明显缺陷,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县乡财政困难程度日益加深,债务包袱日益沉重。如何对现行财政体制、特别是县乡财政体制作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为县乡经济发展注入应有的活力,是我国面临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文从县乡财政的视角,结合XXX市及相关县(市、区)财政运行的实际,分析目前县乡财政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通过20年来的不断完善和平稳运行,在增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调动地方各级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改革本身存在的一些明显缺陷,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县乡财政困难程度日益加深,债务包袱日益沉重。如何对现行财政体制、特别是县乡财政体制作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为县乡经济发展注入应有的活力,是我国构建现代财政制度面临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从县乡财政视角分析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县乡政府的事权与财权高度不对称。事权划分是构建现代财政制度及促其有效运转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清晰、不合理、不规范。中央把各省的一部分税收权力上收到中央来的同时,各省、各地市也把下级政府的部分税收权利上收,结果大大削弱了县乡一级的财政力量。以XXX所辖县(市)区为例,以2008年为基数,各县(市)区企业所得税增量上解省市15%,增值税、营业税等12个税种增量上解20-30%。随着改革的进程,中央把一部分社会发展责任放给省里,省里则往地市放,地市又往县乡放,但是责任从上往下放的时候并没有伴随着足够的转移支付,因此造成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政府财权和事权不对称。这种格局造成目前中央本级支出只占15%,地方实际支出占到85%。县乡政府履行事权所需财力与其可用财力高度不对称,是形成当前县乡财政困难的重要根源之一。

(二)基层政府债务包袱沉重。分税制改革中所存在的高层政府将事权层层下移的现象,到了乡镇(包括行政村)一级,乡镇政府(包括村级组织)便作为这些事权的最终承受者而承担了最终的责任。不少乡镇在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不得不举债保重点支出,保社会稳定。如灵宝市豫灵镇政府负债最高时达9000余万元。这些债务虽然不全是公共财政缺位造成的,但至少占了相当一部分,甚至一大部分。在目前不少困难乡镇连保运转的经费都十分吃紧的情况下,一些基层政府门前讨债的人连绵不断,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而且也影响到基层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

(三)转移支付制度不够规范。2014年,中央和地方政府收入占比分别约为48%和52%,支出占比分别约为15%和85%,约33%的收入由中央先集中再向地方转移,涉及资金规模近4万亿。从县乡财政视角看,一是转移支付中具有指定用途的专项转移支付比重过高。渑池县、灵宝市2014年专项转移支付分别为 5.4亿元和 10.8亿元,占转移支付总额的75.3 %和 68 %,真正能起到平衡地区间财力差异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所占的比重很低。二是转移支付制度缺乏法律上的支持。目前我国在转移支付方面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监测和评价机制,有关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是一项空白,对于违反规定的地方政府缺乏行之有效的惩罚手段。三是转移支付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一方面,没有合理规范的测算标准,拨款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以致一些县乡政府把过多的精力用于跑关系、要资金方面;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地方县乡转移支付不公平,其挖潜、增收、勤俭理财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四)税收征管成本普遍升高。其表现,一是分税制改革后,将原一套税收征管机构改为两套征管机构,既国税局和地税局,使税务人员工 资和经费支出扩大了一倍,因而使税收征管成本比改革前大大提高;二是由于税务部门的“条条管理”,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收入任务,不得不对地税部门在经费、奖励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以“充分调动”其对地方税收应收尽收的积极性。2014年,XXX仅市本级对国、地税的补助奖励经费达1160万元,个别地方甚至还导致了完成正常的税收任务都需要财政奖励的不正常现象。

(五)个别税种在政府间的归属或分享不利于县乡经济健康发展。其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少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企业所得税2002年中央分享50%,2003年起分享比例又升至60%。企业所得税的大部分被中央分享,基层政府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关注和支持力度就必然会大为减弱,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二是资源税作为地方税种不利于资源保护。资源税作为地方税,导致地方政府通过提高资源税收入来缓解地方财政困难,客观上造成对过度开采矿产资源的容忍。2014年,XXX市资源税收入达到6.3亿元,比2004年的3070万元增长了20.5倍,年均增幅达35.2 %。目前,灵宝市已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渑池、陕县的煤炭、铝钒土资源亦近枯竭,由此带来的地面塌陷、地下水污染等问题的治理,其投入将远远超出资源税收入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六)县级政府缺乏适当的小税种的“征与不征”的确定权。因为全国各地县乡政府所处的经济环境千差万别,在一些小税种的“征与不征”上地方基层政府更有发言权。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问题:农业特产税取消之前,对食用菌征收的农业特产税是这个卢氏县的一大支柱税源,每年都有600至700万元的财政收入,最高达到1017万元,正常年景占全县一般预算收入的十分之一还多。取消农业特产税后,这些 税收不再征收。但是,问题出在生产食用菌的原料多为木本植物,食用菌产量的提高需要以砍伐林木作为代价。取消对食用菌征收的特产税,不仅不利于缓解基层财政困难,而且也不利于对山区环境资源的保护。

(七)财力高度向上集中导致县乡收入质量持续滑坡。在地方的全部税收资源中,中央分走了多半“蛋糕”,留给地方的税源便难以形成合理的收入结构。地方固定收入不是依赖小税种就是非税收入项目增加财力。公共预算收入中列收列支项目增幅高于非列收列支项目增幅,造成地方收入质量持续滑坡和可支配财力相对下降,对县乡财政收入结构及其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且较为普遍的影响。2004-2014年,XXX市公共预算收入从8.76亿元逐年攀升至92.4亿元,增长了8.3倍,而同期税收收入仅增长6.4倍。与此同时,全市税收占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从2004年的85.3%逐年下滑至2014年的67.7 %,造成地方财力的增长远远落后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

(八)对财政体制运行的监测、调整、制约机制尚不完善。其表现,一是财政体制运行还没有完善的日常监测机制,使财政体制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二是由于缺乏完善的制约机制,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力上移、支出下移及转移支付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不利于分税制改革的健康运行。三是地方财政体制新老交错,内容繁杂,不清晰,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在分税制改革后得到的财力相对减少,而在分税制改革的实践中又一直未得到相应的调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县乡财政的困难。

三、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依据构建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针对上述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一般来说,应明确界定的事权可分为三类,一是事关国家整体利益和全国人民利益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如国防、外交、对外援助、基础教育、特大自然灾害等,这类支出应由中央政府承担。二是纯地方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分为省、市、县、乡不同层次,主要负责各自辖区内的行政管理、社会治安与公共秩序、城市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经济建设支出等,这类支出应由地方政府承担。三是共同事权和责任,需要各级政府按责任和能力大小分担。如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人畜饮水等涉及到基本国策、社会公平与稳定的支出。在明确界定上述三类事权在政府间归属的基础上,必须对各级政府现有事权进行相应详细、合理、科学的划分和调整。建议应用法律的形式对各级政府的事权作出明确规定,同时明确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对于事权范围内的事务决策权,以及需要各级政府共同协作的项目在不同政府间的划分。

(二)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核心问题是县乡政府必须有能够基本满足本级政府履行职责和义务的财权。一是应逐步实行彻底的分税制,按地区类型实行有区别的政策,旧体制上解和专项上解中有固定性质的部分,基数合并到转移支付体系中去,减轻地方财政负担。二是应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适度提高地方在税收分成中的比重,尽可能减少设置共享税,增加县乡留用财力和县乡政府发展经济的动力。三是对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税收上实施有区别的分享机制,降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税收分享比重,充分调动其大力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四是进一步推进税费改革,清费立税,减少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

(三)妥善解决基层政府债务问题。由于越往基层财政越困难的实 际国情,我国基层政府债务绝大部分都发生在乡镇一级。如何建立一种长效还债机制,妥善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口径和内容,对乡镇政府债务进行清理核实,核清债权债务主体,分清偿债义务和清偿责任。二是对不同类型的债务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如对过去农村道路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积累起来的债务,中央和省级政府应承担更大的清偿责任。对乡村直接借贷形成的历史债务,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落实债务人。三是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把乡镇政府债务的增减作为考核乡镇主要负责人任期目标和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四)逐步完善税收征管体制。一是理顺地税部门管理体制,地税部门划归地方政府全权管理,促进税收征管与财政管理相融合,有效降低税收成本。二是建议成立地方财税局,财政部门与地税部门合署办公,以压缩税收征管成本,提高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三是针对一些乡镇为完成财政收入任务向基层地税部门拉税、买税的不正常现象,成立乡镇财税所,统管当地的财税工作,以规范财税管理,堵塞税收流失,消除部门间经费供给水平的不平衡及一些腐败现象的发生。

(五)充分利用税收杠杆推动地方经济健康发展。分税制改革实施以来,我国更多地注意到税收收入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而对其经济调节功能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却运用得不够充分。如为保护资源和防止资源的过度、过滥开采,可以将资源税由完全的地方税调整为中央与地方的共享税,减弱基层政府因对资源税的狂热追逐而造成资源的毁灭性破坏。又如,为了引导县乡政府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到支持和发展产品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业上来,中央政府可以通过降低或取消对地方企业所得税的分享比例,增加地方留用财力,以更有力地调动地方政府发 展经济的积极性等等。

(六)建立健全财政投资决策及监督机制。一是应建立财政投资决策机制,在大的项目投资上不能一个或少数人说了算,要通过聘请专家考查、论证,集体决议,人大通过的方式来建立健全财政投资的决策机制,确保把每一笔财政资金都用到刀刃上;二是应建立健全财政投资项目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和查处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财政投资的安全高效运行。三是应健全和完善财政投资效益的绩效评价和惩戒机制,对重大投资决策失误的主要负责人要追究其行政责任以至法律责任,不能让那些无视人民的血汗钱、运用财政资金极端不负责任者逃脱相应的惩罚。

(七)注重财政收入质量的考核工作。建议上级政府每年确定下级政府的财政收入目标时,应结合各地经济发展和税源实际情况,在合理确定财政收入总量指标的同时,更要注重财政收入质量指标的考核,逐步提高其一般预算收入、特别是税收收入占全部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主体税种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以及可用财力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

(八)建立财政体制运行的监测、调整与制约机制。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运行以来,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测、反馈、调整与制约机制,不仅使体制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且造成了改革成效的大打折扣。为此,根据构建现代财政制度的总体要求,各级政府尽快完善财政体制运行的监测机制和下级政府向上级政府的诉求机制,及时纠正和调整现行财政体制运行中的弊端及不合理因素,同时建立健全财政体制运行中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现代财政制度改革沿着预定的轨道顺利前行。参考文献:

1.《中国县乡财政体制研究》

阎坤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6 2.《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王宏志,郝玉清-《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2010

3.《我国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思路探析》

冯兴元

《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9 4.《2014年XXX市财政总决算报表》

财政学研究生毕业 篇2

“十二五”期间, 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2012年, 全国新增就业人口中高校毕业生所占比例已近50%, 且仍继续增长, 因此,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任务越来越繁重。

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 财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 主要包括: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 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对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给予就业援助等。

财政学研究生毕业 篇3

为鼓励大学生到城乡基层、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出台多项鼓励政策: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补贴政策。其中涉及两项补贴政策:一是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按照国家现行促进就业政策的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二是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所需资金按现行渠道解决,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

中央部门所属普通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级以下机关、企事业单位和艰苦地区的艰苦行业就业,服务期在3年或3年以上的,其在校学习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本金及其全部偿还之前产生的利息将由中央财政代为偿还。对困难高校毕业生,政策强化他们的就业援助,对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

财政学专业毕业生求职信 篇4

您好!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这封求职信!我是浙江财经学院届本科毕业生,怀着一颗真诚的、朝气蓬勃的心向您毛遂自荐!

四年前我以一本分数线被浙江财经学院入取,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与生活,我已经具备了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在拥有较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面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了财税和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擅长财务报表编制与数据统计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熟悉成本及预算管理,税务筹划,财经法规以及微观与宏观经济分析等。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在校期间,曾获得学院优秀学生奖学金。

理论与实践对于我来说同样重要。在校期间我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利用课余时间作促销员,争取自强、自立。在寒、暑假期间,我到公司实习,并撰写了实习报告和论文,还与同学一起合作参加校学生课题研究,并顺利结题。总之,我珍惜每一次实际工作的机会,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

相信四年大学的磨练已将我锤打成为一名品德端正、意志坚强、思维机敏、有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具有进取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出色的大学生。如果我有幸能成为贵公司的一员,我将把我所有的青春和热情倾力投入到我的工作中,取得应有的成绩,为公司的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良禽择木而栖,贤才择主而侍”。请相信您的眼光和我的实力,给我一个施展才华、贡献力量的机会!祝事业发达、蒸蒸日上!

此致

财政学研究生毕业 篇5

财政监督是国家经济监督的一种重要手段。一般来说,财政监督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其中:狭义的财政监督是指财政机关依法对财政管理中财政资金运行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的监督;广义的财政监督是指包括各级权力机关、财政机关在内的财政监督主体依法对财政分配活动全过程进行的监管和督察。本文将从广义的角度针对当前我国财政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这一基础上探讨如何完善财政监督体系,以促使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及时性、有效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当前我国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历来都十分重视财政监督工作,把严肃财经纪律、整顿财经秩序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长期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监督在总体上得到了加强,财政监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当前我国的财税秩序仍较混乱,规范的财政自主监督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使得现行财政监督的法制建设、工作方式和监督手段等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财政管理的需要。笔者认为,当前我国财政监督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财政监督的方法不够规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要求财政监督的理念或方法与之相适应。但目前财政监督的理念不适应,监管方法比较单一,监督内容和方式仍以直接检查为主,偏重于微观监督,忽视宏观监督,与现行的财政职能转变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从监督内容上看,对公共收入的检查多,对公共支出监督少;对财政分配的最终结果检查多,对全方位监控及资金使用的跟踪问效少;从监督的方式上看,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日常监督少;从监督环节上看,集中性和非连续性的事后监督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这就导致很多财政违法犯罪行为形成既成事实后才被发现,从而造成财政管理中的违法犯罪现象屡禁不止,给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财政的内部监督比较薄弱。财政监督有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之分,二者相比较而言,财政的内部监督显得极为薄弱,也就是财政对自身的监督力度远远不够,给国家财政资金的分配和预算的执行留下了漏洞和隐患。近年来,一些地方财政部门内部管理松懈,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财政系统违纪问题时有发生,有的还相当严重。财政部门腐朽现象的蔓延与财政监督尤其是内部监督不健全、不完善,缺乏约束机制不无关系。

3.财政监督和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尚未理顺。我国现行的经济监督体系主要由财政监督、税务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审计机构监督等共同构成,负责对经济运行秩序实施监督。从理论上看,这些监督主体职责分工应该明确,监督内容各有侧重,并允许适当交叉,逐步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但是,目前我国经济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是:财政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尚未理顺,各个经济监督主体之间的职责分工不甚明确,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在检查计划上不能相互衔接,工作信息上不能相互共享,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上的浪费,影响了财政监督的总体效果。

4.财政监督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财政监督作为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必须依法行政。但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系统地规定财政部门实施财政监督的法律法规,财政监督缺乏独立完整的法律保障。尽管我国已相继出台了《预算法》、《预算法实施细则》、《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财政法律,但由于这些法律有其自身独特的规范对象,对财政监督仅限于原则性规定,并不完整和系统,对财政监督的职责权限、监督范围和内容、监督程序和步骤等并无详细规定,法律体系不够健全。由于缺乏明确具体的法律、法规依据,财政监管工作难以覆盖财政资金运行的全过程,导致在财政监管执法上尺度偏松、手段偏软,严重影响着财政监管的权威性。

二、完善我国财政监督体系的对策

建立规范的公共财政框架及其有效的财政监督机制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监督体系,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规范的财政监督的方式。针对现有财政监督方式的不足,为切实有效地加大财政监督的力度,使财政监督纳入科学、规范、有序的运行轨道,必须建立起适应财政管理改革需要的、规范的财政监督方法体系,包括:(1)由重事后监督为主转变为财政分配全过程的监督。财政监督要适应部门预算管理改革,通过对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监督,对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的监督,对国库拨付资金的监督等,及时发现财政分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既符合新形势的需要,也有利于财政监督转入经常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中运行。由重收入监督转变到收支监督并重上来。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过去一些人把监督检查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一项措施。诚然,通过加强收入监督,可达到增加收入、防止公共收入流失的目的,但公共支出资金使用效率如何,有无挤占挪用等,更是公共财政监督的重要内容,关系到财政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关系到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财政监督工作要尽快实现由重收入、轻支出向收支监督并重转变,从而逐步建立公共预算收入解缴、征管、入库、退库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同时,建立从公共预算支出的`申报、拨付到使用全过程的跟踪监督机制。(3)由突击性监督检查转变到规范化的经常性监督。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工作的中心是以加强管理为主。因此,财政监督工作也要转变监督方式,逐步由突击性监督检查转变到经常监督上来,要立足财政管理,着眼于财政活动的全过程,通过日常监督检查,发现财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完善制度,堵塞漏洞,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真正形成财政监督与管理并重,日常监督管理与专项监督检查相结合的财政监督工作新格局。

2.建立科学的内部监督体系。科学的内部监督体系,是现代财政监督管理系统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财政学研究生毕业 篇6

记者从昨天举行的“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大会”上获悉,截至4月底,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31.5%,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稳定。为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今年国家推出了6项措施,本市也将采取进一步措施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其中包括高校毕业生开网店,可享小额担保贷款及财政贴息等。

20北京地区高校应届毕业生共23万人,其中毕业研究生7.9万人,本科生11.5万人,专科(高职)生3.6万人。北京市副市长杨晓超表示,京津冀一体化将给本市就业带来挑战,从长远来看,产业疏解转移,就业岗位必然减少。“但这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也未必就不是好消息。因为北京市对于人才的结构需求将会调整,作为文化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对人才的需求档次将提高。”

大学生就业六项新政

■小微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延长至底。科技型小微企业招收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可申请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贷款,并享受财政贴息。

■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开办“网店”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

■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并办理实名登记、缴纳社会保险费的,2年内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

■加大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帮扶,将现行只限于城乡低保家庭毕业生的求职补贴扩大到残疾毕业生。目前,北京市一次性求职补贴的标准为每人1000元,目前各高校已经在做统计工作,下一步残疾学生也会纳入。

■国有企业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要在政府网站发布信息,对拟聘人员进行公示。

财政学研究生毕业 篇7

关键词:财政学 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 地方高校

笔者所在学院立足自身优势,从2012年开始,制订实施“卓越金融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面向金融实务部门的应用人才,而财政学作为经济学大类的核心课程,理论性较强,学习难度大,为了适应经济金融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及时对财政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目前财政学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存在偏差

目前国内财政学教材主要借鉴西方公共财政学的理论体系,再加入财政思想在中国发展以及财政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具体而言,包括市场失灵、福利经济学、财政收支、税收公债、财政关系、财政预算以及财政政策等诸多内容,相比于专门研究政府收支活动的传统财政学相比较,大大地拓展了研究范围,学科理论性大大加强,同时学生学习难度加大,存在教条主义、应试教育倾向。

1.学时有限与内容繁多的矛盾

目前学院财政学仅仅作为一门经济学大类的专业核心课程,对于经济、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等非财政税收专业,该门课程的教学学时往往会大幅压缩,总的课时安排在32~40个之间,课时的局限使得该门课程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难以展开课堂讨论与课程实践环境,再加上这门课程本身包括的内容很多,既有理论的也有实务的,既有西方的也有中国的应用,这样庞大的内容体系与学时局限就产生了冲突。如果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面面俱到,会导致内容简化、单薄,学生只能了解理论,难以对经济现象与现实问题有深入的理解,学生的应用能力难以得到提高。

2.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

目前以电脑为媒介的多媒体教学已经在高校普及,这其中主要原因是为了适应高校扩招后的大班教学需要,财政学作为经济学大类的专业基础课,选课学生多,该门课程的教材和配套电子资源也较为完善,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导致对学生填鸭式教学,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个体引导。这种单调、单一的课堂组织方式,往往会使得听课对象觉得索然无味,只能被动式接收。因此,多媒体教学只是工具,要避免多媒体教学加剧对学生的“满堂灌”。

3.存在应试教育倾向

财政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涉及内容多,理论性强,学时偏少,学生难以真正吃透内容,这也助长了学生“临时抱佛脚”的不良学习习惯,形成“重分数、轻能力”的应试教育倾向。

二、改革财政学教学方法,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求

1.充分利用多媒体展开讨论

多媒体教学能够提供更大的课堂信息量,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对于应用型较强的案例教学环节,可以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列举实际应用相关的案例,比如针对某公共项目的评价,展开成本收益分析,组织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课外阅读资料提炼问题,然后分小组进行讲解与辩论。任课老师可以适当把部分环节移到课外进行,针对和时政联系紧密的问题,可以协调班干部举行课外知识竞赛,把前面过程穿插其中,避免对上课时间的占用,上课仅展示优秀的成果,供学生观摩学习,这样既通过多媒体演示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讲演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财政基础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2.成绩评定充分考虑课外阅读、课堂讨论环节

成绩评定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具有导向作用。为了纠正理论课应试教育倾向,可以在财政学课程成绩评定中,就要综合考虑到课外阅读、课堂辩论以及案例讨论等教学环节中,打破成绩评定中的一考定音现象。具体而言,可以把期末考试的比例降低到一半左右,而课堂讨论的表现约占一半,提升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鼓励学生死记硬背,应调动学生开动脑筋,通过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的提高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切实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从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来看,除了课堂教学调整与创新外,财政学课程改革还要突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校企合作,展开金融企业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研究为主,立足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这一难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楼继伟.建立现代财政制度[N].人民日报,2013-12-16.

[3]钟晓敏,高琳.现代财政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J].财经论丛,2009.

财政学研究生毕业 篇8

一、国外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研究生教育是本科后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的专业教育。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在特定研究生培养机制中提炼出来的成熟运行范式,它体现了研究生教育理念的具体化和研究生教育资源整合的独特化,是实现研究生教育目标的成熟而有效的途径,也是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必要监控的重要依据。世界各国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都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可以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起到启发、借鉴及警示作用。因此,考察国外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状况并与我国进行一定的比较,从而得出可为我国所用的有益经验和思路是非常必要的。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原创性的人才。这一理念也融入到了财政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美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是建立研究生管理委员会、研究生院、系研究生教学委员会、研究生教师委员会或称教学小组等层级机构,这些机构与导师一起,共同承担对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美国研究生的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财政学的课程不太追求体系上的平衡只求引导学生在一个专业方向的前沿上有所突破。②美国高校在对财政学研究生教育中十分注重基础课程教育,基础教育授课占据50%,专业学科占20%-30%。日本研究生教育强调实用性,注重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其目标倾向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日本财政学硕士课程学习2年,最短一年,课程结束后授予硕士学位。德国是典型的学徒式培养模式,受理性主义传统的影响,其培养目标也随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动:19世纪初期主要是培养从事纯粹学术研究的科学家,19世纪后期主要是培养高级的工程或技术研究者或专门人才,而今日,其培养目标包括两方面:理论研究人员和实践技术人员,兼顾学术教育与职业准备教育双重职能。财政学硕士学位的取得需要通过23个月的有实践定向任务的硕士论文。其培养特色在于,在研究生入学上,硕士阶段的学习相当于和本科一起进行的,毕业时只要通过硕士考试及硕士学位论文就获得了硕士学位。在培养方式上,没有专门的研究生课程,坚持采用教学和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培养人才。在形式上,不设专职管理机构,有关事宜均由系级兼职委员会按有关法律和规则办理。

二、国内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

自我国招收财政学研究生以来,其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在提出中国由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后,对财政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使得其招生和培养规模在稳定增加,总体而言,可概括为以下四点变化

1.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学专业研究生一直强调“学术型”的培养目标,这一目标已逐渐与财政学研究生的实际就业方向和世界研究生的发展状况不符,经过总结反思,财政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已发生了重大转折,“应用型人才为主”将是我国未来财政学研究生的主要培养目标。

2.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创新。在研究生入学培养机制上,除了像网上报名、电子注册这样技术性的改革外,在考试弱化初试的权重,强化复试地位,全面改革收费制度,取消“公费”、“自费”区别上也有了创新;在研究生培养上,我国财政学研究生培养机制一般都是以修学分和写论文为主要内容。

3.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学科属性的交叉。纵观财政学研究生培养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其他学科向财政学领域的渗透,其他学科的科学原理和方法用于研究和解释财政现象愈来愈普遍,这也为财政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而宽广的学科理论基础,使财政学演变成了一门融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及社会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

4.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多元化。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财政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也在逐渐向多元化发展,纯粹的“学院式”的.导师教育逐渐减少,实行导师学生的“双向选择”甚至是“多导师”指导,强调社会实践。

三、基于系统论视角的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1.确立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三大目标—学习力、研究力、创新力的目标。学习力即以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培养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能力,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的财政学研究生。研究力即以培养理论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专业素养能力为目标,培养研究生系统掌握财政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同时运用财税知识研究财政经济现象的能力。创新力即以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目标,充分发挥他们在科研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为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发挥最大的聪明才智。

2.构建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四大系统—目标系统、管理系统、培养系统和支撑系统。目标系统是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系统中最核心的系统,应包括两个层面:①预期。对财政硕士而言,培养预期即“高层次、应用型的财政专门人才”;②标准。科学设计财政硕士在相关素质方面需达到的具体标准,是财政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首当其冲的要点。管理系统是指在财政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对所涉及的资源进行整合与调配的过程,即在一定的目标下对人财物及信息的调配,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管理主体—研究生院或相关学院;管理客体—包括人(主管人员、辅导人员、生源)、财(教育经费)、物(教学场地、教学用具)、信息(培养过程中动态情报,相关信息等)、论文工作管理、授位管理等;管理行为—财政学硕士学位创建计划(包括招生计划、培养计划、管理计划等)、财政学硕士学位创建组织(包括组织机构和组织行为)、财政学硕士学位建设领导(领导艺术和领导行为)、财政学硕士学位建设控制(包括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管理制度—政治层面制度、操作层面制度。财政学研究生的培养系统涉及师资、课程与教学三个部分。师资方面—财政学硕士培养要对教师的质量、数量、结构和发展都提出针对性的要求;课程方面—因课程体系是财政学硕士汲取知识和锻炼能力的载体,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财政学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其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财政学各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的要求,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方面—教学是财政学硕士学位建设和发展过程的介质,灵活机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是高质量教学水平的保证,各授权单位要加强实践环节的力度,高校可以依托财政学教学资源与相关社会机构的天然学科联系,为财政学硕士搭建宽广的实训平台。支撑系统是总体系统健康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财政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的支撑系统首先来自于以经费形式出现的经济资源,其次包括教学所需的场地、设备、图书等硬件资源,最后是政策支持、价值观念、社会文化等软件资源。

3.搭建财政学专业研究生有效学习的三大平台—课堂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科学研究平台。课堂教学平台是主体。建立课堂教学平台,要做到所教的课程都是通过精心比对后确定下来的,加强文理渗透,增设跨学科课程。对于一些现实性很强的教学内容,聘请实际部门工作人员主讲,并实现现场教学。实践教学平台是辅助。如可能,可与地方的财政局、税务局及企业签订校财、校税或校企合作协定,建立实践教学平台。科学研究平台是补充。改变目前高校、科研院所各自单独培养研究生的现状,将各自的资源优势进行有效组合,构建一种由大学、科研院所紧密结合的研究生培养平台。

拓宽财政学研究领域论文 篇9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对资产评估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然而,目前我国资产评估专业人才匮乏,资产评估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高等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专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拓宽财政学研究领域的视角分析了财经类高校设立资产评估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财政学专业;资产评估;资产评估专业

建国初期,我国就在各高等院校设立了财政学专业,培养财政税收方面的专门人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到20世纪80年代末各高校纷纷设置了财经类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财经人才。随着教育部修订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变化,财政学隶属于经济学,就这一目录而言,本科专科数量大为减少,各专业涵盖的内容也更宽泛,可以更好地满足通才教育的要求。近年来,部分高校经批准设立了一些本科目录之外的专业,与财政学专业相关的是税务专业及资产评估专业,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起,国家教育部在部分高校设立了资产评估本科专业,目前已有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10所高校开设了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建立了资产评估学科建设基地。

一、设立资产评估专业的必要性分析

(一)经济转型时期的必然选择

社会的转型是指社会经济基本结构的转变,是社会基本运行模式的转换。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30年,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改革,也使政府面临着功能的调整。经济转型的最终目标是逐步建立并完善以市场为向导的经济运行机制,因此必须适时转换政府的角色,调整原有的政府功能。而在政府行为调整中最有影响力、最有决定性因素的是人,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自身对政策的理解和掌控能力,而生成这种能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出一批批专业化、知识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强调,大力发展包括会计、咨询等行业在内的中介服务业,是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活动范围的拓展,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等中介机构和企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关、司法机关、银行等机构从事资产评估、信用评估及管理咨询、产权交易、企业改制、资产抵押工作以及其他经济管理工作的数量日益增加,需要更多的从事资产评估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资产评估人才匮乏,不仅表现为专业人员数量的严重不足,同时现有资产评估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人数约27 800人,其中一半以上人员同时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他们的主要业务是审计业务而非资产评估,实际专门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人数不足15 000人。而在产权交易、企业改制、司法实践、融资抵押、财产拍卖等活动中,迫切需要大量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专门人才,现有的专业评估队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为此,需要拓宽财政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符合实际常需要的复合型财政专业人才已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需要

建国60年来,国家为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国后,为了保障社会主义公有制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建设投资,国家投资兴建了大量的国有企业。在此期间,国家投入也形成了大量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可以说我国目前拥有如此大规模的国有资产,绝大部分是来自建国以后的投资积累。国有资产对国民经济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有资产如果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宏观调控杠杆,就必须有增有减、有进有退,否则,只进不退或有增无减,就是一种单向调节,就不成其为调控杠杆了。党的XX大提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有些人总是对公共财产的“调减”和国有资产的部分“退出”担心甚多,惧怕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实际上,只要规范管理,适当出售部分国有资产不仅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相反会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因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只能在资本运动过程中才能实现,资本一旦停止运动就会贬值甚至变得一文不值,而这种资本运动不只是指微观的资本循环与周转,即单个企业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即单个企业资本从货币资金G——生产资金W经过生产过程P——商品资金W——新的货币资金G的过程,而且包括宏观的社会总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即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作用下,众多企业资本不断地进入一个行业或退出一个行业的过程。对于国有资本来说,进入一个行业就表现为国家对某个行业的国有企业投入,退出一个行业就表现为国家将某个行业的国有企业出售。因此,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国有资本的出售与国有资本的投入一样都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出售的价格是否合理,而出售价格是否合理又取决于出售价格的形成过程是否科学、规范、合法。一般来说,只要出售过程依法经过批准、经过科学资产评估、经过公开竞价,其价格就会比较公道,就不会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由此可见,资产评估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

(三)拓宽财政学的口径

90年代中期政府机构改革之后,政府部门吸收的财政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能力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财政学专业的毕业生很难直接进入与所学专业对口的财政税务部门,对专才教育提出了挑战。高校的本科生收费制度的全面推行、高校招生人数的扩大以及由此带来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迫使众多高校采取对策,进行相关的课程调整,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和市场的需求。许多学校改变财政学专业课程教学的“专门”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转变为以财政税收类课程为主干,以财务、会计、资产评估课程为基础向多学科辐射的“通用”人才培养模式。

为扩大财政学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首先坚持专业对口的观点,努力争取毕业学生到财税系统工作的机会,其次就是在校期间,尽可能考取注册资产评估、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以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经过若干年教学实践,财政学专业学生考取相应执业资格的人数逐年上升,既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也提高了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培养出了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通用型人才。可见,在财政学专业下设资产评估方向也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挥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市场急需人才的重要方式。

二、设立资产评估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与改革,财政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变化。在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作为国家计划手段的财政,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财政不仅投资于国防、行政管理等满足政府政治职能的需要,同时大量资金投向于基础产业以及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90%以上的份额,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这种突出国家主导地位的财政,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显示了极强大的作用力。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发生了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有效的领域交还给市场,市场无效的领域由政府(财政)来弥补,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学转变为公共财政学;公共财政学的课程内容课程体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公共财政学理论基础的变化

公共财政学理论的研究是基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来阐述为什么要有财政、财政是什么、财政应当干什么。在此基础上解决计划经济条件下财政对社会经济干预过多的情况。政府要逐步、有计划的退出市场有效的竞争性及盈利性行业,在退出的过程中涉及到政府国有企业资产的产权变动,为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需要资产评估,可见资产管理与评估是财政学的延伸和派生。因此,在构建新的财政学科体系的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的资产管理与评估的能力。而正是这种公共财政学科体系的构建为资产管理与评估专业的设立提供了可能性。

(二)财政学研究范围的拓宽

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出版的《财政学原理:公共经济学研究》,推动了财政学向公共经济学的转变,为财政学科体系向公共经济学科体系的转变奠定了基础。财政学其研究范围不仅局限于财政收支本身,还包括财政对整个国民的影响及管理。公共财政学可称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公共经济学科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基于现实的认识,公共经济学学科体系包括基础性、理论性、制度性和管理性学科。其中基础性学科包括西方经济学、会计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等学科,理论性学科包括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税收经济学等,制度性的学科包括公共政策学、财务会计、经济法、税法学、财务管理等学科,管理型学科主要包括公共管理学、资产管理学、资产评估学等学科。

从以上公共经济学科的设置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会计学、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财务会计学、经济学、税法学、财务管理等学科是财政学专业中开设的相关课程,而这些学科正是资产评估学的理论基础。资产评估不同于会计,但是资产评估尤其是企业价值评估需要使用会计信息。因此,资产评估专业人员尤其是企业价值评估人员应该具有相当程度的会计专业知识。资产评估与财务管理和金融的关系也较为密切,比如,在方法上,资产评估的收益法应用的就是财务和金融中的套利定价模型,金融业的期权定价模型也开始在资产评估中得到应用。所以,资产评估专业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财务金融知识。因此,公共经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为建立资产评估专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设立资产评估专业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学历教育与职业考试衔接问题

在资产评估的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考试的衔接问题上,有两个倾向需要防范,一是应试教育的倾向,二是回避资格考试的倾向。资产评估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同非此专业的毕业生一样要到毕业3年后,才有资格参加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这就给资产评估的学历教育带来了冲击。

在资产评估专业建设上,应试教育的倾向是不可取的。学历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资产评估的很多技能是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积累的,课堂传授替代不了。目前,本科教育对宽口径、厚基础的提倡是很科学的,如果仅仅以职业考试的五门课程作为重点,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得不偿失的。即使学生可以顺利通过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也是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能力提高的。

回避资格考试倾向也是不可取的。某些学校由于自身原因回避了一些专业课程的建设,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缺失,这会给以后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在资产评估行业发展造成很大的困难。近几年的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的结果也揭示了这一影响,即很多考生存在“瘸腿”问题,财经类院校的毕业生通不过建筑工程和机电设备两科的考试,理工院校的毕业生通不过财务会计的考试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资产评估专业的发展取向

高校设置资产评估专业,不仅要从数量上满足社会对资产评估人员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培养质量上做到高起点、高标准,增强资产评估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性以及与国际资产评估行业接轨的能力,同时还必须注重这些资产评估行业未来从业人员良好职业道德的塑造,这对实际资产评估工作至关重要。各院校对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建设十分重视,构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行业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开设资产评估本科专业的院校会不断增加。中评协秘书长刘萍说:“数量增加了,但管理更要强化。”必须研究建立资产评估学科基地院校考核评价机制。在资产评估学科建设院校管理方面应当注重四点:一是加强评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推进评估理论创新;二是发挥各学科院校的专业特点,举办各种评估论坛和专题研讨会;三是加大师资培养力度,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外进修、培训;四是利用高校的优势和资源,开发后续教育教材和网络课件,重点开发企业价值评估、无形资产评估、金融资产评估等课件。

随着评估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税基评估等新评估业务的不断拓展,对评估行业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依托高校的资源优势,在对国际资产评估准则借鉴的基础上,加大评估理论研究和行业人才培养的力度,必定会使我国的资产评估行业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高校的资产评估专业建设必将在教材开发、后续教育培训、评估准则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外体育财政问题比较研究 篇10

(1.江苏警官学院警训部,江苏 南京 210012;2.首都体育学院理论学科部,北京 100088)

摘 要:体育财政问题研究过去多散见于体育资金来源、预算拨款等问题,长期以来理论界并没有进行过系统研究。本文结合国外已有定量研究分析,结合我国体育财政特点和国情,对中外体育财政问题进行比较研究,以其为体育财政问题的系统研究提出相应的借鉴性启示。

关键词:体育财政;中外比较;体育资金来源;体育拨款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2-1616-0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port Finance Issues in China and Abroad

FAN Dao瞞ing1, WANG Zi瞤u2

(1. Jiangsu Police Institute, Nanjing 210012, Jiangsu China; 2. Capit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 100088, China)

Abstract:The past researched on sport finance were about its fund resource, budget and allocate funds, but no systematic study emerging from theoretical fields. Combining with existed quantitative study abroad and specific situation of sport finance in China, the paper do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port finance issues

in China and abroad, in order to provide corresponding reference to the issue.

Key words: sport financ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abroad; sport fund resource; sport allocate funds

体育财政是国家财政的一部分,具体来说属于政府公共财政支出范畴。政府财政主要分财政收入和支出两大部分,财政支出可以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类,而购买性支出又包括社会消费性支出和公共投资性支出。我们这里提到的体育财政问题多属于购买性支出中的社会消费性支出。

社会消费性支出是维持政府机构正常运转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所需经费的总称,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科教文卫支出等[1]。体育财政更多地就是如何在政府公共支出中分得的这一勺羹更为合理地、最大限度地去用于体育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体育财政还应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依靠多种来源来实现,诸如体育产业经营、体育赞助、各种促进体育事业的预算外基金收入、体育彩票等。这样以来,体育财政问题就全面地体现出来了财政问题中的收入和支出问题。

体育财政问题就是从用于发展体育事业的经费拨款、收入以及支出等问题展开分析。国外的体育拨款主要来源包括国家和地方预算、彩票收益、公司和媒体资金、基金和居民资金,同时还包括社会工作中节省下来的资金等。在这些方面世界各国情况大同小异。另外,国外体育拨款来源结构和规模不仅受到本国国情的影响,还受到世界某些国家行业经济特点的影响。因此,本文将通过若干个别国家的例子来分析体育拨款来源的特点,包括一些国家的体育财政拨款的体制。这将对我国体育财政政策在后奥运时期的制定和走向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 我国及世界各国体育财政特点综述

我国体育财政主要来自于国家财政支出对体育事业的财政拨款、财政部对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预算拨款,除此之外,体育产业经营收入、体育彩票发行公益金收入以及一些相应税收等都是用于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财政收入。其中,国家财政支出中的体育事业经费是在同国家行政支出、国防支出、科教文卫体等社会消费性支出的一些类别中,进而还有一些具体的级别划分。我国体育财政的种类和级别等特点,在国外一些国家体育财政中也略有大同,只是在形式上和具体划分中多有小异。

20世纪90年代初,受欧洲体育发展委员会委托,一些法国专家(Andreff W.,Bourg J.-F.,Halba B., Nys J.-F.,1995)就曾经综合研究过系列欧洲国家体育的拨款来源。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体育的主要拨款来源包括国家和地方预算、彩票收益、公司和媒体资金、基金和居民资金,同时还包括社会工作中节省下来的资金等[2]

国外体育拨款来源结构和规模不仅受到本国国情的影响,还受到世界某些国家行业经济特点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若干个别国家的例子来分析体育拨款来源的特点,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研究人员所获的数据之间不具有可比性。除此文献外,本文还介绍了一些俄罗斯和日本的体育财政特点。

1.1 法国

国家预算通过下列部门直接给体育行业拨款:教育部、青年和运动部、国防部、邮政电信通讯部、住宅建设和运输部、农业部等。

每年划拨给青年运动部的资金(约15亿法郎)占国家总预算的0.2%。如果大学体育教师的工资由教育部发放,那么国家拨款的比重就会上升到国家预算的0.8%。

体育事业的开支是各区(约占1.0%)、司(约占1.0%)、公社(约占4.5%或约220亿法郎)预算的重要一部分。

法国五家主要电视频道(TF-1, Antenne-2, FR-3, Canal+和La-5)的年均体育预算总额达13亿法郎,其中65%(约8 500万法郎)用于获取转播权。

每年约有一百万人投入3亿个小时来完成各个体育组织内的工作。其财政支出约为10 500 000百万法郎,相当于57 000个人一个全工作日的劳动所得。

1.2 意大利

划拨到体育事业中的资金(包括大学体育教师的工资)占国家总预算的0.3%左右。

预算资金的主要获得者有教育部(约9 780亿里拉或占国家总预算资金的73.3%),旅游部(约1 980亿里拉或占14.9%),国防部(约860亿里拉或占6.5%),财政部(约330亿里拉或占2.5%),内务部(约250亿里拉或占1.9%),农业部(60亿里拉或占0.5%)等其他部门(约50亿里拉或占0.4%)。

地方和省级预算划拨给体育事业的资金约占年度总预算的1.0%。

各种体育彩票对体育事业的年度拨款为9 300亿里拉。

居民对体育的年度直接投入就达165 900亿里拉。

共有71 600人参与到各种体育组织(尤其是体育俱乐部)的志愿活动中。财政为志愿者工作每小时投入达15 000里拉。

1.3 葡萄牙 体育预算拨款是通过各种渠道来源实现的,数额分别如下:

1) 国家预算:教育部126亿埃斯库多,即葡萄牙本位货币(占行业总预算资金的29.7%),旅游部26亿埃斯库多(6.1%),规划部11亿埃斯库多(2.7%),其他部门10亿埃斯库多(2.2%);

2) 区预算22亿埃斯库多(5.3%);

3) 地方预算228亿埃斯库多(54.0%)。

博彩业给体育事业的年度拨款总额为26亿埃斯库多。

1.4 俄罗斯

俄罗斯体育财政拨款有各种投入部门的财政资金来源,这些来源可以归结为两大类:预算资金来源和预算外资金来源。俄罗斯体育财政预算拨款的结构和内容的特点可以在现行的财政预算分类基础上进行描述,该分类引自俄罗斯联邦“关于向‘俄罗斯联邦财政预算分类联邦法中添加修正和附件”法(第115号联邦法,2000年08月05日)。

财政预算分类是俄罗斯联邦各种水平财政系统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类别,也是这些预算赤字财政拨款来源的类别。该分类运用于财政方案和完成各种财政预算方案的制定,保证了俄罗斯联邦各种水平的财政预算系统预算指标的可比性。

俄罗斯联邦财政预算分类包括:

1) 预算收入分类;

2) 预算支出功能分类;

3) 预算支出经济开销分类;

4) 财政赤字时内部和外部财政拨款来源分类;

5) 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联邦主体国家内部和外部债务类型分类;

6) 联邦预算支出层次分类。

以俄罗斯用于体育方面的财政支出类别“保健和体育运动”为例来介绍一下俄罗斯联邦财政支出功能分类,这是俄罗斯联邦财政系统各种水平的财政支出类别。它反映了财政资金用于履行国家基本职能,其中包括用于资助俄罗斯联邦国家权力机关和俄罗斯主体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的法案的实施,以及用于资助其它权力机关移交的单个国家权力的实现。

第一级俄罗斯联邦财政支出功能类别是用于履行国家职能的财政资金消耗的类别。对部门来说最重要的财政支出功能分类是“保健和体育运动”。

第二级俄罗斯联邦财政支出功能类别是确定用于履行国家职能的财政资金的子类别。“保健和体育运动”类有三个子类别组成:“保健”,“流行病防疫监控”和“体育运动”。

第三级俄罗斯联邦财政支出功能类别由专用等级形成,这些专用等级反映了资助用于主要管理人获得方面的财政支出。“体育运动”子类别主要包含以下几类专用等级:“中央机构”,“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部门开销”,“用于进修和提高职业技能的部门开销”,“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部门开销”,“用于教育领域内的其它部门开销”,“体育团队组建的部分开销”,“体育部门开销”,“用于联邦专用项目的其它开销”。

第四级俄罗斯联邦财政支出功能类别是由一些把用于专用项目范围之内的财政支出具体化的财政支出类型组成的。例如,“中央机构”这一项包括下面这样的支出类型:比如“机构的资金维持”和“用于机构资金维持的开销”,“科研和结构试验工作”专项,“进行联邦专用项目内的科研和结构试验工作”和“其它科研和结构试验工作”等等。

1998-2000年“保健和体育运动”联邦财政开支功能类别和它的子类别在表1中列出。功能分类中的其它开销比例在作为俄罗斯联邦主体的莫斯科市财政预算分析中被标出。

在2000年城市财政预算中“保健和体育运动”类别的开支占到了预算开销部分的8.1%(在俄罗斯联邦预算中占到1.87%);“体育”类别的开支占到开销部分的0.18%(在俄罗斯联邦预算中占到0.09%)。

莫斯科市财政预算中“保健和体育运动”类别的单个子类别开销比例有下列指标:“保健”子类别的开销占97.80%(在俄罗斯财政预算中占到82.2%),“流行病防疫监控”子类别的开销占到0.04%(在俄罗斯联邦财政预算中占到13.0%),“体育”子类别开销占到2.16%(在俄罗斯联邦财政预算中占到4.7%)。

1.5 日本

日本的体育财政来源从大的方面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国家和地方的财政预算、体育振兴基金、国营体育比赛彩票(赛马、赛艇、自行车赛、摩托车赛)、体育振兴彩票收益金、民间团体的赞助等,其中,财政预算来自于“税收”、体育振兴基金和民间团体的赞助来自于“企业捐助”、彩票收益金来自于“个人”。

在日本中央政府的财政预算中,与体育有关的内容包括“体育振兴事业”、“健康振兴事业”和“都市公园建设”等等。近年来,由于受日本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体育振兴事业”中的“体力促进事业”一项的预算从1996年的4 531亿日元以来呈现直线下降趋势,2003年为3 205亿日元,内容包括“设施建设”、“指导员培养”、“团体组织建设”和“开展活动”四个方面,其中“设施建设”占总预算的63.2%,可见政府对体育基础建设的高度重视。

体育振兴基金包括日本体育学校健康中心管理和运用的国家体育振兴管理及各都道府县独立设立的体育基金两部分。前者是当年政府出自250亿日元,加上个人和企业捐助共290亿日元作为基本基金启动起来的,主要用于提高日本的竞技体育水平,又细分为“体育团体选手强化训练”、“体育团体举办比赛”和“选手和教练的相关活动”三个方面,2002年共向各团体拨款9.1亿日元。而后者是地方政府各自设立的基金,目前共有32个都道府县设立该基金,总额253亿日元。彩票收益金作为体育财源的补充,现已发放的补贴总额已达72亿日元[3]

比较欧洲国家,日本体育活动补贴发放的补贴额度与政府的行政预算相比数额非常地少。这一点,日本的体育财政体系和其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多少有些相悖,但也说明了日本政府对体育事业的重视。

2 国外体育财政特点分析

2.1 欧洲许多国家体育财政的最大资金来源是居民消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对体育投入了大笔开销这一事实,表面上看是完全符合逻辑的。这一特点和欧洲西方发达国家近百余年完善的市场经济历程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过程中,体育职业化、体育商业化的进程也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相应而来的居民参与体育活动、进行大量的体育消费已经成为促进体育事业、体育产业重要的环节,进而为体育财政带来了主要的资金来源。

2.2 西方大多数国家,第二大体育资金来源是地方预算,仅次于居民消费,比国家预算拨款力度要大得多的

关于这一特点,究其主要原因,应当说来也和上述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甚至和西方经济发达的财政特点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即国家预算内财政拨款主要针对国防、政府部门公共支出以及部分社会性消费支出。即便在属于社会性消费支出中的科教文卫等体系,二级、三级一下的地方财政预算占据主导。也就是说,结合这些国家的体育体制问题,用于体育方面的国家财政预算的比重要远远小于地方财政预算。

2.3 国家预算是体育事业第三大资金来源

综合上述国家用于体育方面的财政资金,按照比重国家预算是第三大资金来源了。国家政体对政府发展体育事业的投入有很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是投入额度的大小,更为重要的是国家财政的重视程度。毕竟市场化程度高的市场经济国家,国家财政预算在各个方面的额度都不是很高,比较明显的体现是联邦制的非集权国家的拨款明显少于其它体制类型的国家。

2.4 营利性组织是体育资金的补充来源之一

在欧洲许多国家,营利性组织比如像一些企业、公司的投入力度甚至少于国家预算。欧洲国家各公司、企业以各种形式参与到体育拨款行动中来,赞助商的身份赞助或者直接拨款用于发展“公司体育”等。但是,在特殊的体育活动中,公司、企业却是其重要的资金来源,比如“欧洲杯”“奥运会”甚至一些商业性体育比赛。之所以如此,莫过于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公司、企业对体育行业和部门投入资金看中的是知名度、美誉度的市场回报。但总得说来,从国家体育财政的角度看营利性组织对体育的投资,不过是体育资金的补充来源之一。

总趋势是,地方的、局部的体育拨款明显大于国家拨款。

2.5 体育财政的主要受益对象是各种体育组织及联合体

体育行业的拨款主要对象是各种体育组织及联合体,尤其是体育俱乐部。资金的第二大受益者是体育设备,第三是体育企业,其拨款额度较小,不予关注。还有就是在绝大多数欧洲国家,体育组织的工作对象是重要的物质资源,若以货币计算其价值通常是国家预算拨款的好几倍。

2.6 俄罗斯体育财政拨款体系比较完善

俄罗斯体育财政拨款不仅类别众多,而且各行政级别也自成体系,但涉及到的“体育类别”却十分清楚、具体,同时各行政立法环节也都分工明确。比如它的财政预算分类不仅反映了财政资金用于履行国家基本职能,还包括用于资助俄罗斯联邦国家权力机关和俄罗斯主体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的法案的实施,以及用于资助其它权力机关移交的单个国家权力的实现。这对于在行政区域众多、行政级别多样的我国体育财政而言具有高度的借鉴意义。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较之其它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公司企业仅仅作为体育资金的补充来源之一而言,俄罗斯在这一点上有其特殊的贡献。尤其是随着俄罗斯转型期经济变化的不稳定性,许多俄罗斯企业对体育资金的注入却是其它西方国家望其项背的。这个特殊性其实和它的体育财政特点是没有关系的,严格说来是受到了典型的俄罗斯体育产业政策主体偏好特征的影响[4]。即作为俄罗斯营利性组织对体育资金拨款的行政主体来说,他们的体育偏好对该类体育财政来源有着重要的贡献意义。

3 国外体育财政特点对我们的启示

3.1 体育拨款来源种类众多,形式各异

无论是俄罗斯的体育拨款预算内和预算外之分,还是日本体育财源的诸多方面,以及法国等西欧国家的通过多种部门来给体育行业的财政拨款,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体育拨款的种类众多,形式各异。从种类上而言,当前我国用于体育事业的财政拨款相对单一,部门形式也仅局限与体育行政组织和教育部门的体育领域。尤其是地方财政来源受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其比重相对较弱。作为重要体育资金来源的居民体育消费这一环节更是受居民收入总水平制约,其挖掘的潜力有待大力提高,且作为体育资金来源方面的利用效能方面更值得提升。

3.2 体育财政来源的渠道多样,其中博彩业是其中重要手段

我国的体育财政来源除了预算内的国家和地方拨款外,其它诸如企业赞助、个人基金、彩票收入等方面用于相关的体育事业形式不仅应该呈现多样性发展趋势,且其比重也应有所加大[5]。尤其是博彩业是国外许多国家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国外体育领域中的博彩业的形式也是非常多的,同时相关法律支持手段也比较完善。我们国家近年来体育彩票虽然发展很快,但总的特点还是种类、玩法比较单一,出现的法律纠纷也比较多且解决起来法律依据不够充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博彩业作为体育财政来源这一主要渠道,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居民在该方面的消费。

3.3 体育财政拨款级别明确,地方拨款为重

从直接的体育财政来源而言,地方财政在体育财政拨款中占据主要份额,一般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财政中超过50%以上。这里固然受到各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因素的影响,但值得肯定得是,采取地方拨款为重的体育财政拨款制度,比较符合区情,适合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本地区体育事业和发展本地区体育产业。

3.4 用于体育的各类基金在体育财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金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财政中出现的问题能够起到弥补的效果。比如在俄罗斯因其预算内体育财政拨款问题,使得俄奥委会在参加国家重大比赛时受到影响时,该国政府便动用总统基金用于俄奥运代表团参加奥运会使用。当然,类似情况主要受到国家财政政策主体偏好的影响,但用于体育的各类基金在体育财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毋庸置疑,而且体育的基金形式如同体育财政的来源一样具有多样化的特征,我们应当结合我国国情充分发挥体育基金的作用,开发并支持各类合法基金用于体育财政。

4 小 结

体育财政问题研究过去散见于政府和地方体育预算、体育产业之体育彩票、体育赞助以及公共产品供给等研究领域[6],或者在一些体育事业统计数据中也有所涉及,但对于体育经济学研究乃至财政学领域里的有关体育经济问题却鲜有系统研究。

国外体育财政问题定量分析已有大量成果,虽然受各国经济政治体制影响各有特点,但总体趋势对我国体育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后奥运后体育经济、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如体育财政来源渠道的多样化、体育财政拨款形式的全面性等特征[7],都是我们今后在体育财政问题中可以值得借鉴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刘怡.财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8-70.

[2] Экономика физиче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и спорта:

Учебное пособие/Под общ. Ред. Кузин В.В. -M.:СпортАкадемПресс, 2001,496:4.

[3] 陈琳译自日刊《体育科学》2003年第9期,日本体育财政和体育补贴制度的现状和展望[J].体育科研,2004,25(3):47.

[4] 李军,邵雪梅,王子朴,等.俄罗斯体育产业政策发展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3):4-7.

[5] 李刚.关于足球单场彩票发行目的及玩法设计的几点建议[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2):1-5.

[6] 黄璐,杨磊.中超联赛是公共产品?——对《足球联赛产权与公共产品供给》一文中支撑基本观点的决定性理论的质疑[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1):18-20.

上一篇:2020年销售个人总结下一篇:201班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主题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