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运用

2024-07-16

计算机技术运用(精选11篇)

计算机技术运用 篇1

虚拟技术是一项比较复杂, 高技能的技术, 是促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重要力量。虽然, 我国在虚拟技术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 但是对于虚拟技术在计算机技术中的应用还有一定的欠缺, 并且出现一些问题。因此, 计算机领域的相关人士要加强对虚拟技术的重视, 不断地对虚拟技术进行分析、研究, 并且将计算机技术中虚拟化技术的用用研究纳入到发展计算机技术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之一, 从而研究出更好的虚拟技术应用的对策和措施。

1 虚拟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应用虚拟化的基础首先要有支持可虚拟化的机器, 底层的机器有可能会直接支持虚拟化, 也可能不会直接进行虚拟化支持, 对于不直接支持的, 要通过系统管理程序来进行支持。系统管理程序可以看作是平台硬件与操作系统的抽象化形成。从某程度上可以讲, 这一系统管理程序就可以看作是一个操作系统, 这时, 可以称为主机操作系统。在系统管理程度之上的是客户操作系统, 也就是所谓的虚拟机。不同的虚拟机都是相互隔离的操作系统, 它们把底层的机器看成自己的机器, 但反过来讲, 并不是所有的硬件都会支持虚拟化。

2 虚拟计算机的工作方式

首先是桥接模式, 这种方式主要是利用虚拟软件在局域网上建立一个新的虚拟服务器, 从而为局域网中的用户提供网络服务, 把虚拟系统当作一台主机进行投入使用, 与其他的设备共同连接, 并与其他的计算机同时存在于网络中, 同时需要给它分配相应的网络地址、子网掩码与网关等, 每一项几乎都与实际存在的设备无异, 虚拟系统和宿主机所在的网络与其他的计算机都可以进行访问。其次是网络地址转换模式。采用NAT可以实现不用手工配置的方法就能够对互联网进行访问。宿主机相当于打开了DHCP功能的路由器装置, 通过路由实现网络连接自然非常容易, 虚拟系统这时在系统中就像是一台实际的计算机, 通过DHCP来获得网络参数。第三就是主机模式。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 需要把真实环境怀虚拟环境进行区分, 虚拟系统与真实的操作系统间是被隔开的, 虚拟机不能对互联网进行直接访问。

3 虚拟化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 开始演生出计算机虚拟专用技术, 通过在公用的网络上打开一个特定的数据通道, 从而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以虚拟服务器技术为例, 可以利用虚拟化软件在同一台计算机上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 如可以支持Windows、UNIX操作系统等, 在切换操作系统时不需要进行机器的重启工作。虚拟技术在运行与维护时的成本都非常低, 形式可以多样化发展, 适用于一般的企业、医院与各大高校中。在同一个企业中, 利用虚拟网技术可以实现不同的科室间实现信息共享, 它的主要工作方式就是把所需要的数据流量控制在虚拟广播中, 对网络工作站的运行不进行改变, 只需要在企业的计算机虚拟网络上进行相关操作就可以完成, 从而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功能。这一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变革, 传统上是利用把不同地区的服务器与总服务器通过连接的方式, 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集中售票, 从而导致数据传输的速度大大降低, 影响了开机时间。

4 目前计算机虚拟技术存在的问题

虚拟技术在计算机技术当中的运用虽然为我们的工作等多个方面提供了更多的方便与便捷, 但是, 在虚拟技术的实际运用中,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严重的影响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首先, 在网络发展的过程中, 组网成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然而在进行组网的过程中, 由于品牌不同, 或者供应商不同, 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设备的功耗增大, 设备功耗增大就意味着成本加大, 同时也给计算机技术的可靠性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其次, 服务器资料利用率过低, 也是虚拟技术在计算机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个较大的问题。

5 提高计算机技术中虚拟化技术的应用

由上述可知, 虚拟技术在计算机技术中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十分严重。所以, 计算机技术领域的相关人士要加强对虚拟技术应用的研究和分析。本文在此提出了几点提高虚拟技术应用的措施, 希望能给计算机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5.1 构建虚拟应用开发环境

提高虚拟技术在计算机技术中的应用首先就应该构建虚拟应用开发环境。虚拟应用开发环境是虚拟技术在计算机技术中有效应用的前提条件之一。构建虚拟应用开发条件, 要摒除以往的观念, 有所改变。所以, 计算机技术人员可以利用虚拟化技术, 在小规模的系统上构建大规模的应用开发环境。从而为虚拟技术在计算机技术中的应用开发一个更有效、更便捷的环境。

5.2 整合异构资源

由上述可知, 虚拟技术在计算机技术中应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不同的品牌、不同的供应商提供的资源不统一导致的设备功耗大的问题, 所以, 提高虚拟技术的应用必须要整合异构资源, 为广大的计算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环境, 从而降低成本。

5.3 提高系统安全性

虚拟技术在计算机技术中运用的最主要一个原则就是要提高安全性。所以, 计算机技术人员要尽最大可能提高系统的安全性。通过建立VMM, 为数据中心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数据平台, 同时, 也可以从其他角度考虑。总之, 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不但促进了虚拟技术的发展, 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安全保障。

以上几点意见只是提高虚拟技术在计算机技术中应用的几种方法, 然而, 要真正的解决虚拟技术在计算机技术应用的问题, 提高虚拟技术的应用仅仅这几种方法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 提高虚拟技术在计算机技术中的应用还有待专业人士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无论是虚拟技术的工作原理, 还是虚拟技术的工作方式都是比较复杂的。虚拟技术在计算机技术中的应用更是一种高技能的技术。然而, 虚拟技术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所以, 我国计算机领域的专业人士一定要加强对虚拟技术在计算机技术中应用的研究, 从多个虚拟技术的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 相信, 经过努力的研究, 在不久的将来, 我国在虚拟技术在计算机技术中的应用必会有重大的突破, 从而促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摘要: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多个方面做出了贡献, 同时,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虚拟技术在计算机技术中的应用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因此, 对于计算机技术中虚拟技术的应用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主要阐述了虚拟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工作方式以及虚拟技术的应用, 分析了当下虚拟技术在计算机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并且提出了几点提高虚拟技术应用的几点措施, 旨在为虚拟技术能够更好、更有效的运用到计算机技术中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虚拟化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建旭.计算机虚拟化技术的分析与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 (15) .

[2]诸葛华.计算机虚拟化技术在教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应用[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3) .

计算机技术运用 篇2

DYTS60系列是烟台北极星表业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的多功能、大三针指示系列石英电子手表机心,附有日历、周历、月历、二十四小时、日月星辰指示功能,性价比高。众所周知,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市场的接纳认可程度,而该系列机心虽然自2006年投放市场以来,几经优化、多次改进,客户满意度、一次装配合格率已逐年提高(图1),但时轮打齿、周历慢爬停表的问题仍没有完全解决。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北极星表业公司技术质量管理部运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查找出造成时轮打齿、周历慢爬停表等问题的主要因素,并进行改进,提高了DYTS60系列手表机心的质量。

现状分析

2009年3月—9月,我们从客户退回的不良机心中,随机抽取了106只进行全面的质量分析和问题归类,对机心问题进行了统计,并制作了不良机心问题原因排列图 ( 图2 )。

确立目标

根据以上抽样分析和分类统计,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DYTS60系列机心一次装配合格率达到96%”的预期目标。

根据现状分析,不难发现时轮打齿、周历慢爬停表占不良率的56.60%,是主要问题。只要能够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可以实现预期目标;而且通过解决“周历慢爬停表”问题,同时可以解决不良率占8%的分轮脱片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目标的实现。

什么是时轮打齿?

时轮打齿是指手表在正常运转过程中,每天周历完成自动拨历的整个过程需要3~5个小时,当周历进入自动拨历时,如强行按动周历快拨按钮,使周历拨历机构快速拨动,在周历拨动机构没有与传动系统脱离的情况下,迫使手表的传动系统产生逆向运动,破坏了原有的运动规律,对时轮齿造成损伤。这是周历快拨操作不当造成的。因此,在周历进入自动拨历这段时间里,是不允许对周历进行快拨的,在产品说明书上一并给出了相应的提示说明。

什么是周历慢爬停表?

周历慢爬停表是周历进入自动拨历状态,周历拨头带动周历轮旋转,在周历轮向外推动周历快拨杆进行“爬坡”运动的过程中,出现周历失灵的现象。

什么是分轮脱片?

分轮脱片是指由于传动力矩过大或者本身摩擦力矩不足,造成分轮片不能随着分轮齿轴同步转动,丧失了传动能力的现象。

通过演示看出:当机心周历进入自动拨历后,快拨周历,传动轮上的小拨头越过周历拨头保险间隙,越位28°( 见图5 ),带动传动轮、时轮发生逆向转动。由于时轮材料比跨轮材料硬度低,因此,时轮被正常传动的跨轮破坏,造成时轮打齿。

为进一步确认周历慢爬停表的原因,我们继续运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手段,对周历轮与周历拨头相啮合的过程进行传动控制演示,观察周历轮与周历拨头整个过程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周历慢爬停表的机心,周历轮与周历拨头,基本停在如图 ( 见图6 ) 所示位置,并发现两轮在此处形成共轭直线接触,极易形成传动“死点”,此点数据显示传输力矩变大,对齿轮的传动造成影响。这也是造成“分轮脱片”的主要原因之一。

可见,时轮打齿、周历慢爬停表以及分轮脱片的部分问题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① 周历快拨操作不当;② 周历拨头保险间隙小;③ 齿轮啮合面较大 。

对策实施

通过分析三个主要原因,发现时轮打齿、周历慢爬停表以及分轮脱片的部分原因都是由周历拨头这个零件在设计上和控制上存在缺陷造成的;只要对该零件进行技术改进,相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为此,经过部门成员共同讨论,结合“分析、计算、设计、绘图、仿真、试制、验证”的原则,制定了以下对策:

实施一:改进周历拨头齿形

1.根据计时仪器齿轮设计原理及要求,结合相啮合的周历轮齿形特点,重新计算了周历拨头的齿形数据。

2.绘制了周历拨头齿形图 ( 见图7 ) 。

3.在计算机中,模拟仿真了整个周历轮与周历拨头啮合传动的全过程。

通过仿真验证,发现两轮接触方式变为完全点接触,消除了死点的存在,从理论上讲,消除了周历慢爬停表的情况,减少了传动中所需的传输力矩,降低了分轮脱片的概率。

实施二:改进周历拨头保险间隙

1.根据原因分析中,发现小拨头越位28°的实际情况,将保险间隙增加到35°。

2.绘制了周历拨头零件图纸 ( 见图8 ) ,并确定了零件全部相关尺寸和公差要求。编写及下发试制工艺单,组织进行小批量生产试制,装配出1000只试制样品机心。

3. 通过跟踪,试制样品符合产品新设计要求,符合进一步验证的要求。

实施三:验证快拨周历无需限时

组织对新试制的1000只样品机心按照相关操作规定,在全时段特别是周历进入自动拨历阶段进行快拨周历操作,均没有出现时轮打齿的现象,时轮打齿问题彻底解决。验证成功。

按照国家标准 ( GB/T 6044—2005 ) 的规定,对新试制的1000只样品机心全部进行出厂合格检查,结果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走时质量好,换历可靠,没有机心在周历慢爬时出现停表情况。试制成功,可以投入批量生产。

效果检查

运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彻底解决了DYTS60系列机心的时轮打齿、周历慢爬停表两个问题,通过半年来市场营销部反馈的数据来看,实现了预期目标 ( 见图9 ) 。

DYTS60系列机心质量的提高,扩大了市场对该系列产品的接纳程度,为此,公司于2010年以DYTS60系列机心为基础开发出DYT211CG时装成品表,更好的满足了客户的需求。

分析原因

如何运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 篇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教学,应用,教学模式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 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可以接收他人的邮件、进行网上聊天讨论教研、浏览网页并发表评论, 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对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着重大影响。

教育部曾经发表报告, 明确指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计算机技术教学的力度。由此可见, 运用计算机、网络等新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是今后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那么, 如何合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呢?以下是我对此所做的具体探究。

一、明确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

(一) 为教师备课提供方便

由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可以做到资源共享, 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非常大的教育资源, 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比如, 教师可以在网上查找最新的教学资料, 下载相关的教学课件、音频、视频资料, 方便教学。这样做不仅能够使课堂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二) 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方便

所谓学生的主动学习是指学生自主地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学习。这一形式比传统的学习具有明显的优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 学生的学习环境不再仅限于课堂, 完全可以在网上自主地搜索所需的学习资料进行学习;其次, 计算机网络拥有庞大的信息资源,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可以有效弥补课堂上的不足, 巩固所学知识。

(三) 为教师网上学习提供方便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 网络学习、终身学习成为教师今后所必须面对并接受的事实。通过远程培训实现教师的再教育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所谓远程培训就是利用发达的通信网络实现远距离的点对点或点对面的学习。利用这种方法, 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以接受相关培训和学习, 从而为教师的再教育提供了方便。

二、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的方法

不可否认, 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已成为当今很多学校的教学措施之一。在这一形势下, 我们学校也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系统, 掀起了一场网络教学革命, 并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种教学方法。

(一) 讲授教学法

讲授的学习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教学的场地不再受到空间和人数的限制, 学生无论多少都可以同时收看。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不利方面是教学会受到网速的影响, 有时可能会出现不流畅的现象, 授课教师应事先将讲授的内容缓冲或者下载下来, 方面学生的观看, 提高教学效果。

(二) 辅导教学法

辅导教学法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单独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发送邮件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 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经常用到, 它有利于学生个别问题的解决, 但这种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需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相当的了解。

(三) 讨论教学法

这种教学模式是教师或学生提出某些学习问题, 然后在网络教室内展开讨论, 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只需适时点拨、引导, 一般不发表观点, 让学生畅所欲言。

(四) 探索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就某一方面提出一个供学生探讨的学习问题, 学生运用网络技术查找解决问题的资料, 最后探索出问题的答案。这一教学法有四个步骤:提出问题、查找资料、教师提示、得出答案。一般而言, 教师在运用这种方法时会提出多个问题, 且难易适度, 以供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选择。

三、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能够让学生满足同步学习和异步学习的双向需要。所谓同步学习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同一时间段内运用网络开展学习活动。这种教学活动与传统的网络教学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它们的区别是教师和学生可以不在同一空间段, 通过网络技术进行同步学习、讨论交流, 保证了学校教学任务的如期完成。所谓异步学习是指教师和学生可以不在同一时间完成教学, 教师先将所讲内容通过邮件的方式发送到网络,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进行学习, 如果有问题不明白, 学生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探讨。通常情况下, 教师大多采用异步教学, 利用网络技术不定时地对学生进行辅导、教学。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采用异步教学对学生有很高的要求, 必须具有很强的控制能力, 同时学生还要积极主动地与教师进行互动, 与同学展开讨论, 并制定一套合理的学习计划, 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自觉完成学习。在整个的教学中, 教师主要负责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料, 并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指导,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 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应大力宣传普及网络知识, 使网络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为新形势下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齐群.浅谈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误区[J].化学教学, 2003 (6) .

[2]李川.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 2007 (3) .

[3]张伟, 唐昌建.计算机模拟技术辅助教学与创造性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 2009 (4) .

[4]徐玲.多媒体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 2009 (8) .

[5]李信利, 吕月娥.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弊端及应对策略[J].计算机教育, 2007 (7) .

[6]王浩, 张春山.辅助多媒体教学的误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3 (7) .

[7]刘金惠, 丁晓英, 张艳芳.多媒体教学利弊及对策分析[J].前沿, 2006 (6) .

[8]徐沙静.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点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 2006 (6) .

[9]刘春容.浅谈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使用与管理[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 .

计算机技术运用 篇4

1.1能够有效提升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

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不但是影响项目管理工作成本的重要因素,也是保障项目管理工作水平的关键要素,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高效率和低失误特征恰恰符合这个要求,所以有关单位一定要加强对于计算机技术的重视,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发展过程中的研究成果,发挥其重要作用。除此之外,管理软件对于项目的分析能力也在提升,可以根据项目管理的实际要求来进行数据分析和管理,减少人工疏漏,并且可以有效防治项目管理工作中由于个人原因造成的管理工作水平下滑,确保管理工作的效率。

1.2有利于降低项目管理工作成本

项目管理工作由于其工作量较大,因此想要保证工作水平,工作成本也有所提升,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管理成本,并且可以减少对人工的需求,而且工作效率的.提升也可以减少管理工作中的各项成本,以此来保障将整体项目管理工作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不仅如此,由于项目管理工作需要及时与各方进行信息沟通,掌握各个管理要点的实时信息,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各个部门之间通过信息平台及时进行沟通,减少交流中造成的时间消耗和其他消耗。

1.3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工作水平

随着工程建设规模化,对于项目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只有提高管理工作水平,才能够满足工程的建设需要。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无疑为提高管理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可以对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实时的监督和处理,减少管理工作中的失误,而且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尽量减少管理工作中的人工操作,以软件操作来替代人工操作,降低失误率。

2当前计算机技术应用在项目管理工作中的不足

计算机技术在项目管理领域近年来由于经济建设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部分项目管理单位工程建设的规模和资金等原因对管理软件的引进和应用程度还是有所不足,阻碍了管理水平的提高。

2.1对于先进管理软件的研究和引进力度不足

项目管理软件自身的运行水平对项目管理工作水平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直接关系到项目管理效率,但是目前有关单位对于先进管理软件的研究和引进力度还是有所欠缺,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扩大,相关单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具备非常雄厚的资金,但是由于对管理软件的重视不足,导致了对管理软件的开发和研究工作力度不足,也没有与相关机构合作来开发属于自己的管理软件,而外部先进管理软件的使用成本又相对较高,而且售后服务也相对落后,因此,直接影响到了项目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2.2项目管理队伍建设还比较落后

工程项目管理队伍是影响计算机技术实际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管理人员是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者和管理软件的操作者,因此,他们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态度是影响管理软件使用水平的重要因素,也直接关系到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但是目前我国部分单位的项目管理队伍建设十分落后,由于对于项目管理队伍的重视不足,因此,队伍整体素质普遍不高,对于管理软件的了解不足,而且缺乏监督,影响了管理人员工作态度的提高,导致了管理工作水平的下滑。

2.3对于工作目标分解的重视欠缺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篇5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企业信息化企业管理

1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管理集成各类现代信息技术,全面科学有效地处理各类企业管理信息,为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全面、及时、准确和适用的信息服务,从而实现以信息及信息技术全面支持、促进企业所有经营管理活动,达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管理创新。从信息系统角度来看,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财务管理信息化。企业内部各单位使用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财务会计部门能同步得到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每一次业务活动的信息,并实时进行核算,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

1.2 采购管理信息化。采购管理要实现内部各相关程序和权力的公开、透明和有效制衡,采购物资的价格质量等信息要在企业内部网上公开,做到采购人员掌握的信息,监督和管理人员也能掌握,防止“暗箱操作”,堵塞采购漏洞,降低采购成本,确保采购物资质量,防止过高的库存。

1.3 营销管理信息化。营销管理建立覆盖各销售网点的计算机网络,将产品销售、售后服务、客户需求、市场变化等信息纳入计算机网络,即时进行监控、调度、响应和分析。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和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不断开拓新的市场。

1.4 质量管理信息化。质量管理的业务流程符合质量体系认证的要求,采购、加工、检测、出厂、售后服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或重要工序的质量数据,以及大型、复杂机电产品的逐个产品的质量档案要纳入管理信息化系统,实行动态分析和监控。

1.5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是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的发展和规划。系统重点是实现人力资源部门在员工素质管理、薪资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的需求。具体又包括人事信息管理、劳动合同、培训管理、考勤管理、绩效管理、福利管理和工资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

2 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分析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延续性的,可扩展性的长期工作,企业应该如何建设自己的信息化系统?据统计,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一般有以下几种模式:

2.1 企业组建自己专门的信息部门。拥有自己的信息化人才,一些关键的问题通过第三方的咨询专家协调解决或者采用外包的方式完成。其优势就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在自己的企业内部展开,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和沟通方面比较顺畅,能够及时的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和风险的有效控制。缺点就是现在复合型的人才比较紧缺,人力成本比较高,并且需要企业进行培训。因此,这种模式适宜在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比较高,信息化应用较专业并且比较集中的企业。

2.2 企业有自己的管理维护部门。 一些企业可以把信息化建设部分归为某个部门进行管理和负责,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起到前期的分析和规划,并且制定相应的采购计划和招标计划,后期起到维护和普及的作用,信息系统的建设通过外包公司来实现。好处是充分的利用了现有的人力资源,为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培养了自己的人才,容易控制成本和对人才的要求不是很高。缺点是在这样的部门的人才不够专业,仍然需要企业培养,并且在很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专业知识不够强。因此,在面临众多的技术性问题的时候,把握关键问题的能力不够,需要假以时日去培养和学习。

3 企业选择信息化的措施及建议

3.1 强化企业的信息化意识 目前企业信息化不温不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企业对信息化认识模糊。广大企业一定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开展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企业信息化强调的不仅是计算机软硬件,更强调人、管理、技术之间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而企业领导层、决策层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让企业领导层对信息化给予正确理解和足够重视,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员工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培养企业自己的信息化人才。只有企业的管理层、决策层掌握了先进的信息化理念,才能顺利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

3.2 企业要合理使用有限资金 作为企业,能够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肯定不会太多,因此要考虑怎样“少花钱、多办事”。企业信息化建设绝不能盲目追求新技术,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滚动式”的投资方法,认真分析自身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实施路线,科学、合理地安排实施计划。企业一定要摆脱以硬件设备为主的投资方式,要硬件设施、软件系统以及网络产品同时并重。由于企业涉及行业广泛、企业内部管理方式以及业务流程多变,在系统选型时要坚持“好用、够用、实用”的原则。

3.3 企业信息化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我国企业具有数量大、规模小、行业和地域分布广、经营状况参差不齐等特点,企业信息化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寻找合适的突破口,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目前财务软件大多实现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且财务体系比较固定。建立企业网站可以向社会展示企业形象,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产品销路,而且有助于加强与客户的相互沟通。

3.4 坚持企业“一把手”领导下的全员分工负责制 企业信息化,领导是关键,企业一把手的高度重视、直接决策、宣传推动和组织实施,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同时,企业信息化建设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不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能完成并使用的,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共享本身就要求全员参与。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必须坚持企业“一把手”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充分发挥企业副职、中层主管和相关部门主观能动性,分工明确,职责到人,全力推进,遇有重大问题再请示“一把手”解决。

计算机技术在通信中的运用 篇6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通信产业,应用研究

二十一世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通讯产业的发展。经历过电话、电视机、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后, 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但通信技术扔在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通信产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产业, 它涉及的范围也十分的广泛。尤其是近几年, 通信产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就是通信产业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计算机技术也同样拥有发展快、涉及面广等特点, 当两者进行结合后, 能够有效的相互促进, 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概述

计算机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能够实现通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计算机通信是计算机软件的一种类型, 当前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的广泛, 无论是在企业、商场、工厂中, 都能发现计算机通信。信息的传递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信息传递的范围有了显著的扩展, 对信息传递的效率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通信技术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技术。它的应用和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使得人们的交流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二、计算机技术介绍

(一) 系统技术

系统是计算机功能得以发挥的一个平台和基础, 只有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计算机软件才能有效的运行。计算机系统起到了管理、维护等多项功能, 是计算机应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计算机系统也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 每一个部分对应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合理的设计和应用计算机系统能够确保计算机稳定高效的运行, 提高数据处理和传输的效率。除此之外, 还要掌握一定的系统维护技术, 及时发现计算机运行过程中软件和硬件上的问题, 并根据计算机结构上的特点, 解决一些难以通过人工完成的工作。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的广泛, 在工程技术、自动化程度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二) 计算机机器件技术

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涉及到了复杂的逻辑结构, 而这一结构主要是通过机器件形成的。计算机功能得以发挥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拥有一个高级的线路逻辑, 这就要求计算机中包含完善的电子器材和部件。这些部件是计算机的基本构成要素, 是计算机性能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三) 计算机组装技术

计算机发展的趋势是体积的不断减小, 这对计算机内部的结构合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实现计算机内部结构的优化, 就需要掌握较高的计算机组装技术。当前, 我国的计算机研究领域正在组装技术的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 在未来, 计算机的组装技术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三、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主要特征

(一) 具有较高的抗干扰能力

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数据保密时, 计算机技术表现出了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计算机能够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或交换码, 从而完成对信息的加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能有效的降低噪音的干扰, 从而提高通信的稳定性。

(二) 实现通信方式的多样化

随着交流范围的不断扩大, 传统的通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常交流的需要。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能够极大的丰富通信的方式, 例如视频通话、语音通话、文字传输、图片传输等通信方式都是在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有效结合的基础下诞生的。

(三) 数据传输的高效性

在传统的语音通信方式中, 信息传递的速率为每分钟2400字节, 但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下, 数据的传输速率可以达到48万字节每分钟。由此可以,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从而提高了人们工作的效率。

(四) 缩短通信的准备时间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 传统的语音通信需要的准备时间为15秒, 有时甚至会达到5分钟, 但应用计算机技术后可以将通信的准备时间控制在1秒以下, 最长的准备时间也不会超过5秒。这样就有效的减少了呼叫的时间, 提高了通信的效率。并且, 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这一呼叫时间将有可能进一步缩短。

(五) 适用于多媒体通信

计算机通信可以利用二值信号来传递图片、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在信息传输和交换的过程中, 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监控和管理。

四、计算机技术与通信融合分析

在我国, 传呼机的诞生象征着我国真正进入到了通信时代。而计算机技术与通信的结合则是通信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高潮。随着通信产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计算机在通信中的应用更加的广泛。正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通信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动力。计算机技术的首次出现是在上个世纪, 在进入我国后, 计算机就开始快速的普及。当前, 我国大多数家庭中都拥有了计算机, 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也进行了更好的融合。

(一) 通信产业的改革

通信产业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在我国, 最原始的通信设备是信鸽。到了抗日战争时期, 电报开始成为通信的主要手段。随后, 电话又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但我国真正开始进入到信息时代还是在传呼机产生以后。上个世纪末, 传呼机开始在我国广泛的流行, 人们可以通过传呼机进行简单的交流。但传呼机的流行时间没有持续多久就被大哥大所替代。当时的大哥大就相当于体积较大的手机, 但在功能上与当前使用的手机还是有较大的差异的。但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哥大也很快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体积更小、功能更完善的手机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推崇。自从手机进入人们的生活后, 就成为了通信产业中的主要工具。但手机的功能正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从最初的2G手机, 发展到3G手机, 手机的功能变得更加强大和完善, 许多手机甚至已经具备了智能电脑的功能, 人们可以利用手机进行上网、观看视频、打游戏、购物等。当前, 通信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更好的结合了起来, 不仅可以在人与人之间进行通信, 甚至还可以在人与物之间实现通信。

(二) 计算机技术与通信的融合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动力, 两者的结合促成了计算机通信产业的形成, 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计算机通信产业的研究重点是网络通信和多媒体通信。通过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 使得计算机技术能够在通信领域得到更好的应用, 实现二进制的数据传输, 提高通信的效率。在计算机通信技术下, 各种形式的信息都可以进行高效的传播, 其中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只需要将这些信息转换成二进制, 就能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的传播。

五、计算机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当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电信、金融、工业等领域都与计算机技术进行了结合, 并获得了更大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通信产业中的应用也同样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实现了数据网络的构建, 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和优质的服务。计算机技术在通信产业中的具体应用主要集中在计费系统、信息管理、数据管理等几个方面。

(一) 计算机通信技术在计费系统中的应用

近年来, 人们对交换机系统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交换机系统中设置专门的计费功能成为了必要的改革。利用计算机在交换机中设置专门的计费功能有很多的好处, 例如, 专门的计费系统在功能上更加全面、存储空间大, 还能够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实现功能上的转换。例如在酒店服务中, 将电话计费系统和客房管理系统结合起来就能便于金额的同一计算和管理;在石油产业中, 计费系统的设置可以形成企业的专网, 就可以避免占用公共的电信网络。许多石油企业已经根据自身的管理需求, 建立了不同的分类计费方式, 从而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二) 计算机通信软件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近年来, 企业和事业单位对计算机通信软件的需求不断上涨, 各种各样的信息管理系统层出不穷。为了更好的发挥出计算机技术的优良性能, 常需要通过信息系统对计算机软件进行统一的管理, 这样才能更好的确保企业部门的工作效率。在上级部门的统一管理下, 下级部门在充分认识到计算机通信软件的作用基础上, 要合理的应用各类软件, 做好办公室网络的建设工作, 实现对办公室的自动化和远程化控制。计算机通信软件的应用能够减轻部门人员的工作压力, 提高办公的效率。此外, 计算机通信软件的应用还能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提高信息传递的速率。

(三) 计算机通信在自动查号和数据管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通信在自动查号和数据管理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常见的应用方式有长途电话局、短途电话局等。这些通信方式都采用了计算机自动查号的功能, 能够极大的提高查号的效率, 与传统的手动查号方式相比, 更加的快速和便捷, 还能确保查号的准确性。计算机通信还能为用户提供数据统计和更改的服务, 实现系统自动查号和数据管理功能的综合。

(四)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远程通信和信息处理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远程通信和信息处理的同步进行。只需要在两个用户之间建立起一定的通信渠道, 就能使信号覆盖两个用户之间的网络, 从而实现远程通信和视频对话的功能。应用计算机通信还能对信息进行一定的筛选和检查, 并对信息进行一定的加工, 从而保障用户端信息的真实准确性。

结语

计算机通信技术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这主要是由于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高效和便捷。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为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从而创造了一个更加优越的通信环境。我们需要创新计算机发展途径, 用知识库来替代传统的数据库, 让计算机运算更加高效准确, 满足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1]岂菲.论数据通信及其发展应用前景[J].信息通信, 2011 (02) :89-90.

[2]徐兆明.数据通信与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9) :23-25.

[3]王侠.计算机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 2014 (01) :54-55.

[4]叶国伟.计算机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4, 11:282+284.

分析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机械制造 篇7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而机械制造行业则是我国工业生产中的新产业。在现代化机械制造产业中融合计算机技术,不仅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还能实现自动化生产,减少了企业的人力消耗,保证了产品的质量精度。因而,研究计算机技术与机械制造行业相结合的问题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1 机械制造生产存在的问题

各种机械设备的运用是保证生产制造顺利进行的基础,设备自身组装运行的好坏则会直接关系到机械制造行业的改革创新。当前,我国由于工业发展水平较低,机械制造生产还面临着诸多问题,透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体会到运用计算机技术改善制作的必要性。

1)装配问题。机械设备的科学装配主要是实际生产中的设备要与产品设计的设备相同,这样在生产时才能达到理想状态,而机械企业的在机械设备的配置上不能合理的选择设备[1]。

2)更新问题。企业因为舍不得动用资金来进行设备更新,导致厂内的设备过于陈旧,生产技术渐渐处于老化阶段。例如:机械制造业中的主要设备金属切屑设备(车床、刨床、镗床、铣床等),都不能定时更换,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3)养护问题。企业领导人为了眼前短暂的利益而忽略了对机器的养护管理,“重用轻管”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为了赶工期、抢进度使得机械设备处于超负荷状况工作,经过这样的过程后机械设备必将出磨损老化甚至报废。

4)维修问题。机械养护管理不到位必将带来维修问题,我过机械企业在生产时不能形成较强的预防意识,让机械设备存在着的潜在危机。一出现小问题就会引发整个机械设备停止运行,工业制造停止。

2 减少机械设备的维修成本

鉴于当前企业设备维修费用的不断增加,不仅给企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是阻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解决好设备维修费用这一问题是每个企业领导以及职员需要共同思考完成的。在维修诊断机械设备时,结合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维修质量,降低维修费用。

2.1 使用先进的维修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世界各国对于维修技术的研究更加深入,当前国家上发达国家都采用了比较先进的维修技术,而计算机与维修技术相结合可以提高诊断维修效率。通常提到设备维修主要指的就是BM、TBM、CBN这三大类方法,将其和计算机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可以提高维修效率[2]。BM:在故障出现之后进行有效地维修;TBM:是一种预先维修方式,主要是对机械设备出现故障的时间进行预算,然后定期维修;CBN:通过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测、观察、分析,参照设备的磨损情况进行故障时间预测以及维修处理,如图1所示。

2.2 设定科学的维修方法

设定维修方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能够准确的对机械设备进行维修,这就要根据不同的设备来选择具体的维修方式。设定方法时需选择正确的计算机技术,按照设备的重要程度、磨损故障模式、RCM的逻辑树分析法,根据这三种方法设定维修方式。按照设备重要程度是维修方法设定的主要依据,根据具体的评价项目来对机械设备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价。按磨损故障是确定维修方法是最有针对性的,其旁别原理是参考机械设备中的零件使用寿命来决定的。RCM的逻辑树分析法主要是对机械设备进行专业分析,并进行一定的推测判断,然后对存在的故障初步判断,最终找出解决方法。

2.3 运用红外监测技术

红外监测技术的灵敏度较高,能够及时地发现机械设备存在的故障,促使企业尽早维修,避免费用增加。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连接传感器,对机械设备实施及时监控以防止设备出现异常情况。在机械设备中使用红外监测主要是红外测温技术,利用红外热成像原理能够对机械设备表面的温度进行显示,将设备内部的损坏情况、散热损失、电阻变化都清晰地显示出来[3]。然后运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对设备的受力、磨损情况进行分析,如出现异常情况就可以提前进行维修,避免故障扩大,增加维修费用。同时也可以运用计算机控制器对机械制造设备加以监控。

2.4 多种维修方式相结合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让世界各国之间的技术交流加强,中国机械设备维修人员不断借鉴国外的先进维修技术在我国开展了设备维修,当前广泛使用的维修技术有:可靠性为中心,按时维修与事情维修相结合,简而言之为定检测、弹性维修制、视情维修制、项维修等等。这些维修方式有时可以单独使用,有时则需要相互结合起来,笔者针对这些维修技术进行调查后统计出,采用以上维修技术的企业不仅维修次数大大减少,而且维修费用也明显降低,平均下降30%左右。

3 提高机械自动生产的效率

数控技术是现代机械制造生产中最新研究的生产方式,其摆脱了传统制造生产存在的不足,避免了人为操作带来的失误。而数控技术也是计算机技术与机械制造行业相结合的典型代表。为了能够让计算机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数控制造生产,在实际生产制造中必须合理运用两种技术,使其协调运作。

3.1 计算机编程技术应用于数控编程

手工编程和自动编程是数控编程的两种形式,手工编程指各个阶段均由人工完成;自动编程指形状复杂的零件结合计算机,并采用标准的数控语言编写程序,经处理后形成的加工程序。随着数控机床系统的不断更新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发展,数控语言和计算机语言之间的转化变得更加方便。但计算机发展速度比数控系统的发展速度要快,在进行计算机编程教学时要保证计算机教学内容与数控编程相一致,这样才能满足数控编程的需要。

3.2 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数控加工仿真

计算技术的更新于发展使得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成为现实,由此出现了能够模拟实际设备加工环境及其工作状态的计算机仿真培训系统。可结合计算机仿真培训系统对制造人员进行培训,见图三。不但促进了操作者素质的迅速提高,还能保证操作者在实际运行中的安全。当前许多设数控生产企业已经把计算机仿真运用到了数控操作人才培训的计划之中,利用计算机和其他的专用硬件软件进行种真实场景的仿真,让操作者的实际工作技能得到提高,为企业自动化生产创造了条件。

3.3 计算机进行CAD/CAM设计,应用于数控加工制造

Auto CAD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完成图形绘制和编辑、二维实体造型、视点变换及着色等工作。机械CAD使用Auto CAD中的查询实体的质量特性命能够获得实体的质量、体积、质心,提高零件的设计计算的准确性[4]。模具CAM则运用CAD/CAM集成软件,完成一套复杂模具设计。在计算机上绘制出零件的模型后可实现模拟装配,再参照各种不同的加工工艺精度要求,设计合理的刀具路径,并对加工全过程进行模拟,最后处理转化成数控程序且输入到数控机床上就能加工制造了,这些复杂的制图、制造流程能够保证机械生产效率的提高。

3.4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开放式数控加工

适应网络操作方式是开放式数控的主要特征,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常常考虑到将将计算机网络运用于开放是数控。实现这一点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中的通信和接口协议,在网络中利用图形显示、动态仿真以、网络通讯等功能形成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并且通过通信实现信息交换,以满足开放式数控加工控制的需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两者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基于PC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与使用给数控加工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该系统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并利用高级语言方便地编制程序,让计算机网络运用于开放式数控加工。

4 技术是保证设备安全重点

面对无处不在的网络威胁,我们在使用计算机技术时必须要保证计算机设备的安全性,通过运用各种不同的防范技术来维持计算机的正常运行,保证机械程序的传输顺利进行,从而保证了自动化生产效率。笔者在实际运用中总结了,计算机设备安全可通过以下技术进行防范:

1)病毒查技术。目前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形式更为复杂,其传播途径也在不断变化。病毒具有危害大、传播快等特点,给计算机造成的损也是不可估量。当前坑病毒技术主要是通过安装不同的杀毒软件,且定期做好软件升级、病毒库更新等措施。

2)抵抗入侵技术。抵抗入侵技术主要是指对网络设置防火墙,其在信息技术发展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其最大的作用在于可以有效防止计算机受到攻击[5]。防火墙对网络通讯实设置访问权限控制,只能同意用户允许的人和数据进入计算机操作,避免计算机设备遭到损坏而影响设备性能。

3)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包括了线路加密、端与端加密等,每种方式都有着自己特定的使用环境,用户可根据自己需要自行选择。线路加密是对保密信息采取加密密钥实现安全保护。端与端加密是对信息的发送者端实施加密,当数据到达TCP/IP后利用数据包回封[6]。

5 结论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而机械制造产业则是我国工业生产中的新兴代表。把计算机技术和机械制造两者进行有效结合,既可以加快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还能确保数控加工的顺利进行。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我们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保证计算机设备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王大云.浅谈现代机械制造产业中的计算机技术[J].中国科技信息,2008,30(18):44-47.

[2]杨学桐.我国数控产业的现状与发展举措[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2,40(22):90-91.

[3]陈虎.高端数控系统的功能特征和性能特征[J].郑州大学学报.2007,12(10):33-34.

[4]胡宇晗.计算机技术与数控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机械工程师,2000,20(8):77-78.

[5]王洪斌.浅谈我国当前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0,20(10):33-34.

计算机信息化技术运用于采矿管理 篇8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化技术,采矿,生产管理

经济报告显示, 煤矿经济在国民收入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 自然资源对经济收益改善的价值作用更为明显。市场煤矿资源的需求量日趋变大, 企业规划的煤矿开采项目也随之增多, 搞好煤矿现场的生产活动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引入, 从多方面帮助生产人员解决了采矿管理中的问题。

1 采矿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煤矿资源存储量丰富, 合理利用煤矿资源对社会经济的稳步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最近几年煤矿经济的收入水平持续上升,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的煤矿生产有序进行, 促进了自然物质资源的合理运用。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煤矿资源分布区域的复杂性, 而采矿项目规模的大小也给企业的现场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

1.1 产量问题

煤矿生产效率影响着自然资源的开采量, 也是决定企业经营收益高低的重要因素。由于采矿管理制度不合理, 矿井生产的效率难以达到预期的标准。如:原煤产量的提高, 每个季度对原先设计的产量大小均有明确的预期, 实际生产中所得的煤矿资源却难以超过这一指标。产量问题会影响到社会对煤矿资源的供需, 限制了经营企业的产品销售活动。

1.2 技术问题

地下资源开采常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 对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方式的选择均有限制作用。生产技术方面, 考虑到成本投资多少而未能全面实施自动化生产, 先进机械设备及电气设备未大范围推广应用;管理技术方面, 传统的人工管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产难题, 煤矿生产人员的活动达不到管理人员的要求, 降低了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

1.3 流程问题

采矿工艺是现场管理的重点内容, 尤其是开采矿井的选择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因缺乏先进的指导思想, 采矿现场的作业流程层次不齐、步骤不稳, 原先编制好的生产工艺流程未能正常实施。此外, 中小型煤矿企业的生产技术落后, 无法完成大规模矿井开采的任务, 阻碍了煤矿经济收益水平的提高, 不利于企业推广采矿管理目标的实现。

2 计算机网络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目前已经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煤矿企业中也已经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既可以实现多种专用检测监控系统实时数据及时更新, 又可以把各种管理信息的系统数据集成起来方便管理, 同时也可以建立自己企业的信息网站, 加强企业与企业, 企业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并且在通信、调度、检测、监督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2.1 计算机网络能够优化煤矿企业生产过程

安全是人类城村发展过程中探索的永恒主题。煤矿安全历来是世界各产煤国关注的焦点问题。煤矿企业也向来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总体推进”为重要思想, 但是煤矿企业守旧的人员管理方式是预防事故发生的致命伤, 改变管理方式则成为煤炭企业人员管理的一个重点。。大力提高安全技术装各水平, 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坚持装备管理和培训是其中一点, 另外则需要通过应用计算机网络来实现更加高效的管理办法, 比如智能综合调度指挥系统。煤矿智能综合调度系统就是基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工控自动化及多媒体技术, 将安全监测、生产调度的实时数据信息, 工业电视的视频图像信息, 采、掘、机、运, 通过生产系统的数据图像信息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行数字化处理、储存和传输, 构成一个以多媒体网络为基础的调度指挥平台。在此基础上, 煤炭企业就可以通过改善装备水平以及使用调度系统更有效的管理井下作业。通过智能接口与井下矿井自动化系统、监测监控系统、工业电视系统等连接, 形成井上与井下交互式多媒体网络, 实现矿井生产集合控制。

2.2 计算机网络应用优化煤矿企业的物资管理

通过计算机网络应用也能有效的控制物资的采购成本, 节省人力成本, 网络化管理物资信息, 将各种物资的收发领用信息输入计算机, 并且通过物资管理系统自动分析出库存上下线、周转情况以及结存数量, 自动生成订单, 决定进货项目, 增加采购物资的透明度, 更加有利于审批部门的监督。在财务管理方面, 也可以在账单来往时及时核对, 提高结算效率, 降低结算成本, 更加省时省力。多数的煤炭企业与用煤大户如电厂、钢厂相距较远, 通常煤炭销售财务结算的依据以购煤单位的检斤化验结果为准。每批煤炭销售的检斤化验单由驻场人员专门取送, 增加了大量差旅费用的支出。如果通过实施信息网络化管理, 检斤化验结果、财务往来数据等情况全部在因特网上通过客户端与服务器或者邮件来传递发送, 也就能够更加准确及时的掌握煤炭销售动态, 降低销售费用,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财务结算效率。每个成功企业都离不开企业决策者对市场的准确预测和制定成功的发展战略, 建立并完善有效的信息网管理系统, 才能够使企业业务活动管理起来更加方便。

3 煤矿安全管理信息技术的推广

目前, 各软件和系统集成商开发的系统千差万别, 但从信息设施的种类来划分, 可以分为检测、监控、通讯、信息管理四大部分。从市场主流来看, 功能模块大同小异, 整个系统可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 安全信息收集。安全信息收集主要是由安全岗 (网) 员在安全检查过程中对收集到的安全信息录入到计算机中。本模块主要包括安全信息录入、对安全隐患的处理意见、领导审批意见、对安全隐患处理落实情况和安全信息的综合查询等功能;

2) 交接班管理。交接班信息管理模块用于安检人员处理交接班过程中的问题记录与移交。记录本班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问题/隐患、“三违”人员、挂停止作业牌、伤亡事故、非伤亡事故及相关人员的信息, 当班次交接时, 浏览上班次发现未解决的问题和还没有检查到的检查控制点信息并确认, 为本班次的跟班安检人员下井检查提供指导, 以明确责任, 为系统跟踪安全监控人员工作是否到位提供依据;

3) 安全规章制度。该模块是煤矿各种安全规章制度的汇总, 供有关人员查询、学习和参考。煤矿安全规章制度, 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依据, 是由一件件血的教训而写成的, 它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4) 防治病毒入侵、传播。大力学习计算机病毒防治知识, 有效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计算机病毒是由计算机语言编写的计算机程序指令。计算机病毒的发生可导致计算机系统崩溃、文件丢失、设备损坏。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方式主要有文件复制、接收发送邮件、下载文件等,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工具有磁盘、优盘、移动硬盘、光盘等。

4 基于计算机管理模式的高效生产

煤矿生产属于系统性的工业开采活动, 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用于实际生产需合理设计管理方案, 对现场开采活动严格管理。煤矿产业是未来国民经济的主要结构, 推动煤矿生产管理模式的改革必须要从设计阶段开始, 为后期生产、加工、管理等提供准确可靠的服务系统。这就要求采矿管理人员应编制一套完整的管理策略, 在生产活动中积极执行以发挥管理作用。借助于计算机平台打造高效率煤矿生产模式, 需注意以下几点:

1) 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适用于产品生产, 在煤矿产品设计方面也能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基于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煤矿生产创新也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运用, 尤其是“高效率、高品质、高价值”的自动化生产模式。煤矿企业首先要实现办公自动化模式, 在收集足够的产品资料后借助计算机平台制定采矿管理方案。然后利用产品生产模拟流程验证煤矿产品的成品状态, 判断其有效的经济价值;

2) 产品优化。对于市场上已经推广的煤矿产品, 不能满足于当前的销售状态, 而是要利用其它新款产品刺激消费活动。煤矿生产需定期对旧产品改革升级, 从使用功能、产品质量、成本造价等不同角度优化更新, 让煤矿产品的价值得到充分地体系。“绿色产品”是煤矿行业的新思想, 其重点在于生产加工出“无污染”的煤矿产品, 提升其环保价值及使用价值。管理人员可结合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 对某款新产品定期升级;

3) 现场勘测。目前我国的工业市场相对宽广, 不同用户群对煤矿产品的质量要求各不相同。企业投资煤矿资源开发工程必须“三思后行”, 否则不仅无法创造理想的生产产量, 也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现场勘测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矿井的地质构造, 根据现场生产的具体情况建立自动化生产系统。如:决定采用计算机信息化指导采矿管理后, 企业要安排专业人员现场勘测矿井的实情, 保证矿井开采活动的正常进行。

5 矿井自动化采煤模式的运行

矿井自动化采煤使采矿生产过程实现自动的检测、控制、调节和保护的技术设施或方法, 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产品质量控制、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能耗、提高矿井生产安全、改善劳动条件有重要作用。煤矿生产过程复杂、场所分散、移动频繁, 决定了矿井自动化的特点。

1) 采煤机的牵引控制和功率自动调节。即采煤机沿工作面的牵引速度随煤层硬度、夹矸程度和截齿磨损情况而自动改变, 使电动机输出功率基本恒定, 可提高采煤机生产能力并延长其使用寿命。有的调节系统还可增设电动机温升校正环节, 使输出功率自动调整到最佳值。这种恒功率牵引速度自动调节系统比较简单, 容易实现。采用牵引速度和切割速度同时调整的控制方式, 可使吨煤电耗和落煤块度维持在最佳状态;

2) 自移式液压支架的检测和控制。以检测各组支架位置、支撑状态以及采煤机位置为基础, 对液压支架实行远距离集中程序控制, 按照规定的移架程序发送降柱、推移、支撑等指令。本系统的特点是控制对象多, 每个对象的状态信息和控制指令多, 技术关键是需要根据井下恶劣条件来传输大量信息。控制方式有:邻架人工控制;成组远距离人工控制;单架沿工作面顺序自动控制;

3) 采煤机水平位置和工作面校直控制。即根据煤层厚度变化和底板起伏, 自动调整采煤机摇臂的高度, 最大限度地采出全高 (煤层全部厚度) 并避免截齿切割顶板岩层, 减少磨损, 并降低含矸率。实现水平位置控制需有检测煤-岩界面的传感器。目前控制采煤机水平位置的主要方式是以护顶煤表面为靠模的仿形控制系统。

6 新型采矿管理模式的成本控制

采矿生产计划的实施满足了社会资源的需求, 煤矿生产方案的科学性决定了产品生产加工的质量, 对煤矿产品的市场营销活动有较大的影响力。煤矿生产坚持改革创新要贯彻“统筹兼顾”的思想, 不仅要考虑产品的技术水平、质量标准、使用性能, 还需顾及到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运营成本。成本控制思想运用于煤矿生产的作用在于降低生产造价, 让企业以最小的成本投入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

1) 人力成本。高科技运用于采矿管理使对生产人员的技能要求更严格, 知识经济发展阶段, 人力资源成为促进工业经济变革的最大动力, 借助于人才作用的发挥可提高煤矿生产产品的市场价值。人力成本控制要求企业简化内部职员, 优化配置现有的人才力量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如: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推广, 企业要培养高技能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2) 营销成本。网络营销属于采矿的后期管理, 煤矿行业长期建立的市场为煤矿产品创造了巨大的营销平台, 让工业新产品有足够多的推广销售途径。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引入让煤矿产品的价值稳步提升, 但由于新产品步入市场的营销成本过大也会降低营销收益。在煤矿产品后期的销售流程里, 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可减少一定的管理成本;

3) 设备成本。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是采矿管理中成本耗资较多的, 设备成本的控制对原煤成品的营销收益大小有较大的影响。考虑到降低信息化设备的投资, 管理人员需根据相应的规范标准对成本资金加以控制。如:采购硬件设备时考虑市场价格高低, 多方选择对比选定最合适的采购商, 以降低煤矿生产中的成本消耗。

7 结论

总之, 计算机信息化技术运用于采矿管理是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 也是推动我国煤矿经济朝着高效、节能、环保等新型模式转变的有利因素。煤矿企业应抓住现有的信息化技术条件, 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服务于煤矿生产活动, 不断提高企业的煤矿开采量, 以创造更多的市场经济收益。对于所采用的计算机设备, 控制其运行的成本费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冯永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煤矿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J].工业技术开发, 2011, 33 (16) 46-48.

[2]龙惟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与采矿管理一体化[J].能源与工业生产, 2011, 30 (9) :17-18.

[3]解振华.计算机信息化技术运用于采矿管理[J].科技日报, 2011, 28 (11) :71-73.

[4]黄盛初.研究影响我国煤矿经济收益水平的因素[J].工业科技改革, 2005, 20 (8) :11-13.

计算机技术运用 篇9

如今我们处于一个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互联网已经遍及世界各处,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足不出户便可认识了解这个世界其他角落的人、事,计算机信息技术被用到了社会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成为了推进其发展进步的有效动力,在此基础上,我国的计量检测工作也得到了完善与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不但“规范了计量检测的行为,还体现出了许多应用优势,维护了计量检测的科学性。”[1]

1 计算机技术在计量检测工作中的运用优势

1.1 加强计量数据实测性

“计量数据与其他数据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本身是通过计量器具测定被测对象后而获取的定量数据。”[2]所以计量数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必须是实时测量得出的结果,其测量的原始记录和计量器具必须得到完整的保存并能够追溯,这些数据结果并不是依靠本能或者感官进行判断得出的,而是经过了实时、实地的精准测量,具有实测性。由于过去的计量检测工作都需要人工处理,因此会受到一些外因影响,导致数据失实,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可以有效减少外在因素的干扰,加强计量数据的实测性。

1.2 保障计量数据准确性

准确性是数据最基本的特点,没有了准确性的数据是无效的,企业生产需要得到准确的数据来开展工作,如果不能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就会严重影响到生产工作的有效进行,为此,企业要将计量数据的准确与否作为工作好坏的评定标准,严格管理,以保障计量数据的准确性。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减少人为失误,提高数据的准确程度,并且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多次核对检测,其运用系统作出的结果统计将更为标准精确。

1.3 提高计量数据实用性

计量数据的作用是为了配合实际生产工作的展开进行,所以只有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才能具有实际价值,为此,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分析处理大量的计量数据,并加工为有效信息得到普遍广泛的应用。

2 计算机技术在计量检测工作中的运用分析

2.1 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具有超强大的存储和读取功能,这是人脑根本无法相媲美的,因此在管理、保存计量检测数据时,计算机信息技术有着最为广泛地应用,传统的处理数据和保存资料的方式都是人工进行,不仅效率不高,还极容易出现失误,给计量检测工作的展开带来了很大阻碍,但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却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满足现代管理的需求,只要将计量检测数据输入一台计算机,就可以轻易进行多份、多方式的储存,而读取这些数据信息时只需要在电脑上选择文件并打开,就可以按照时间、大小等分类找寻自己需要的资料。不仅如此,数据信息输入电脑后可以随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这不仅让操作变得更加简单易懂,还提高了数据信息的准确性。

2.2 网络技术的应用

网络可谓是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人们可以坐在桌前寸步不移,而了解到世界各处的人事。如今网络已然改变了人们最基础的信息传递方式,将沟通交流变得无距离无障碍。那么在计量检测工作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计量检测数据要实现共享,不需要将信息一一发送,只需要把数据信息输入一台电脑,既可以通过共享平台的构建让其他人一并知晓。比如建立一个共用邮箱,或者建立一个QQ聊天群,这样其他人就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接收下载信息资源。不仅为工作人员减少了重复性的工作任务,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既提高了计算机设备的应用价值,又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合作自觉性。

2.3 虚拟仪器技术的应用

虚拟仪器技术的应用还不算广泛,它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开拓的象征,是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的体现。虚拟仪器技术意味着我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即将走上新的领域,主要用于对数据进行测试、测量等工作。虚拟仪器技术为技术工作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工具,可以在测量采集数据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展示,并可以不断对数据进行校准、评定,以利用这些数据生成技术报表。不仅有着极高的使用价值,还拥有超高的性价比。

3 计算机技术在计量检测工作中的运用改善措施

尽管“将计算机技术与计量检测系统进行有效结合,能够推进计量检测工作标准化智能化发展。”[3]但是不代表计量检测工作便万无一失,在计量检测方面,工作人员仍然要不断地加强管理监督,注意避免问题的产生,不断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进行完善,才能使其更好地促进计量检测工作的完成。

3.1 加强计量标准器具的管理

计量标准器具是保证计量检测数据准确的基础,只有将有效的数据传递到计量器具,才能确保测量的结果标准精确。为此加强对计量标准器具的管理,实际就是在保障原始数据的有效性。首先要确保计量器具所采用的计量标准是符合规定的,所有的标准值都是通过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核,并允予合格使用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整个检测工作都有效准确。其次是要保障计量器具不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影响,确保存放计量器具的场所干燥整洁。同时要有专人看管,禁止私自使用或借予他人使用,以免计量器具出现损坏或标准失实,影响到计量检测工作的进行。

3.2 保障原始计量数据质量

计量检测工作的原始数据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检测过程中的数据情况,所以原始计量数据必须准确可靠,才能保障所得数据信息是有效可靠的。为此技术人员要对原始记录信息进行反复地检定,保证原始记录中所记载的各项信息和细节与真实情况没有差异。在进行检测工作时,技术人员要确保测量方法没有疏漏,一旦发现检测的数据出现异常,就要以多种方法进行求证。

3.3 建立合理良好的管理机制

“随着软件的不断完善,计算机管理的优势会很快体现出来,但是计算机也不是万能的,它不能对非程序性的事物进行有效的管理,这需要人参与管理。”[4]所以即使计算机技术能够极大地减少工作人员的任务量,尽可能地实现实验室的自动化,但是不意味着计算机技术可以完全替代技术人员。为了保障计量检测工作能够为现代企业的生产服务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需要加强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管理监督力度。企业单位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将各项责任工作落实到个人,及时、合理地进行监督、考核、评定、处理,以确保在工作进行过程中做到零失误。

4 结束语

做好计量检测工作对于提高我国生产质量与服务质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引入新的技术手段,不断完善计量检测工作的效用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给计量测试工作带来有利的影响,为现代计量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合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加强企业的管理监督,能够有效保证计量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实时性和实用性,在加快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工作质量,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带来强有效的动力基础。

参考文献

[1]戚世春.计算机信息技术在计量检测工作中的应用剖析跨[J].通讯世界,2015(16):231.

[2]马庆伟,吴臻臻.计算机技术在计量检测工作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5(3):151.

[3]王鸿雁.计算机技术在计量检测中的实际运用[J].工业,2015(16):1.

[4]刘晓春,陈炼.浅谈计算机技术在计量工作中的应用[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5(3):42.

计算机技术运用 篇10

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今社会,我们已经进入到电子信息的发展时代。就其在艺术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来看,体现着极为重要的辅助作用,使整体的画面设计更加生动形象和富有艺术动感,为艺术设计师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前所未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且在强烈的冲击下提升艺术设计的整体质量和效率[1]。

计算机技术在艺术设计应用中的优势

(一)实现整体的方便快捷性

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今社会,其整体应用得到了有效推广。艺术设计中没有引进计算机技术之前,整体处于相对缓慢的状态,具体环节的动画设计和平面设计以及三维设计等均是靠手工来操作,整体过程中既费时又费力,易造成整体设计效率低下的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建设,在将其应用到艺术设计中后,实现了对实践技术应用的全面革新,使得相对复杂的设计在计算机的支撑下更加快捷简易,并在速度提升的基础上确保了整体的质量。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用喷绘机实现大量内容相同工作的全面设计,实现整体的快捷有效性,提升了整体的质量和效率。

(二)实现多层次、高强度的智能化应用

通过计算机计算的应用,有效实现了整体工作效率的快速性和高效性以及高精准度。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某些相对复杂的环节可以实现更加精确和规整的应用,避免在基本设计中的整体有效性。另外,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中,实现了智能化的软件建设,使得在实践应用中的画面感和整体效果得到了有效提升,能够更加全面有效的展现设计者的思想和意图,能够更加有效的进行创新呈现和发展,以及合理缩短艺术设计周期,并保证呈现的最终设计具有更加饱满的思想和创意[2]。

通过计算机技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还能够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材料耗费,实现了对成本的合理控制,而且计算机技术能够在内置应用的角度对图形的设计效果进行优化,使最终的画面呈现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另外,计算机技术也能够在艺术设计的教学中发挥极大的优势,以更加方便快捷的特点实现对艺术教学形式的丰富,在打破传统教育形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效率得到提升,进而促进艺术教育的改革。

(三)展现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艺术设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所有天马行空的想象能够有效的付诸于设计中,丰富了基本的思路,强化了艺术设计手段的可控性和可行性。另外,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为艺术设计师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环境,在更加具象化的设计中满足了对于实际设计的真实环境要求,使艺术设计能够更加直观和真实的呈现。

计算机技术在艺术设计应用中的完善建议

(一)艺术教学方面

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计算机技术已经在艺术设计中得到了普遍应用,但整体的应用程度还需进行提高,这样才能使计算机技术能够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就具体的艺术教学来看,可以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实现整体环境氛围的建设,使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得到提升,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更加良好有效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艺术设计一般要求学生具有相对活跃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以及较为丰富的情感,但是这些艺术形式的表达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来将其有效的添加到实际设计中,并不断丰富自身经验和情感积累[3]。

多媒体技术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并且能够同计算机技术有效契合,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能够使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有更加良好的认知,并且可以在优秀作品的展示过程中将其具体的设计过程和具体思路进行分析,打破传统教学中生硬晦涩的状态,使学生在对所学专业怀有敬仰和尊崇的状态下实现知识的掌握,进而强化具体的实践应用和设计能力,使得专业素养得到极大地提升。

在现代化的技术应用下,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效掌握多媒体设备的专业化操作技术,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因此这就需要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以提升其教学能力。而且教师需要有专业化的态度,认真备课,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化的研究,使课程教学更加丰富和生动,以有效保障教学效率。

(二)艺术设计课程方面

就当前环境下的艺术设计而言,主要有影视动画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建筑装潢设计、网页设计、平面设计等,这就需要在这些具体环节强化计算机技术的有效建设和应用,紧随时代的发展潮流和要求,确保具体设计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想法,强化整体的设计质量。比如,计算机计算在建筑装潢设计中较常见的应用中3D MAX软件和CAD软件,实现了整体建筑设计的严密性和精准性,在进行强化管理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对具体的三维技术和软件技术水平实现立体化的展示,使整体化的建筑装饰设计能够以更加完美的状态进行展示[4]。于平面设计而言,需要强化其应用软件的专业性技术水平,以满足具体设计过程中对于细节展示的要求,实现更加完美的图像编辑和合成。最终实现对具体应用软件技术水平的综合性提高,并同自身设计的专业化要求相结合,确保最终产品设计的真实有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化发展建设的要求,艺术设计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使艺术设计在方方面面更加具有真实性和饱满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艺术设计现代化发展的整体变革和建设,使其朝着更加全面和生动的方向发展,为生活带来更多的艺术美感和享受,符合现代化的生产建设和时代对人们的要求,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更加良好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

(作者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春生,王静波.艺术设计中计算机技术的介入[J].电子测试,2013,11

[2]范蓝兮.浅谈计算机技术在艺术设计工作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5,09

[3]方有琴.计算机技术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不可缺少性[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5,03

[4]杨三全.计算机技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16,03.

编辑/余弘阳

计算机技术运用 篇11

1 电子档案的相关优势

电子档案是指通过计算机磁盘等设备进行存储, 与纸质档案相对应、相互关联的通用电子图像文件集合, 通常以案卷为单位。虚拟档案是用来区别于一些客观存在的档案实体, 是将实体档案信息以字节、比特方式表示并使之在电脑网络上流动, 有助于企业建立远程电子档案管理系统, 如图1。只有引入正确的软件、硬件与足够的背景细节, 这些字节与比特方可随机定位到用户所在的网络终端, 以可被理解的文字、数字、图像、图表、符号等到显示用户所需求的档案实体的真实信息。

从实际运用情况看, 电子文件所采用的介质主要有磁盘、磁带和光盘, 利用这些介质对电子档案进行综合化处理可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及完整性。具体优势表现为: (1) 准确性。电子档案的错误率明显高于手工档案, 在传输档案信息时计算机会自动检测错误信息, 提高了档案的准确率。 (2) 便捷性。电子档案便于管理查询, 无需占用太大的存储空间, 给企业的信息调控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2计算机技术用于电子档案管理

计算机技术的推广给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了诸多方便, 尤其是以计算机为控制中心的办公自动化系统, 对商业经济活动的运行提供了诸多方便。基于计算机的电子档案管理可大大减小企业的管理难度, 使其能更加便捷地调控利用档案资源。作为电子档案管理人员, 必须要对计算机技术的相关功能详细了解, 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档案管理工作。

(1) 存储功能。传统手工档案均以文件的形式存储于档案室, 经过十年以上的积累后, 档案室存储的档案数量剧增, 导致档案占用了企业较大的存储空间。计算机具有强大的存储功能, 利用电子档案把相关资料录入文件, 再存储于计算机的数据库, 无需占用太大的存储空间。

(2) 查询功能。为了满足日常经营管理的需要, 企业会根据早期记录的信息资料制定市场策略, 查询档案文件是获取原始数据及信息的最佳方式。计算机技术运用于电子档案管理可自动生成查询界面, 只需输入相应的档案代码即可快速查找文件, 减短了档案查询的时间。

(3) 监测功能。档案是企业经营的重要信息资源, 档案失窃会造成重要的商业信息被盗, 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电子档案的推广可利用计算机的自动监测功能, 对数据信息自动监测以确保安全。如:电子档案传输期间, 利用计算机监测技术可发现异常信息, 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

3 结语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实现了办公自动化, 电子档案也逐渐取代了早期手工档案, 给信息资源的广泛收集及综合管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 企业应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员工的计算机技术培训工作,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电子档案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延军, 米青, 张索祥.基于WEB的高校工资人事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6)

[2]左桂芬, 赵海.我局职工人事档案应用计算机管理的构想[J].同煤科技, 1994 (4)

[3]许教栓.微型计算机在人事档案卡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电讯技术, 1985 (6)

[4]杨信昌, 于晓东.网络环境下图纸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实现[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4)

上一篇:畜牧技术推广体系下一篇:财政学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