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腕带

2024-07-30

护士腕带(精选3篇)

护士腕带 篇1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s,QCC),又名质量控制圈、品管圈、质量小组、QC小组等。品质圈概念源自于美国,在日本发扬光大。其特点是由基层员工组成的小组,通过适当的训练及引导,使小组能通过定期的会议,去发掘、分析及解决日常工作有关的问题。品质圈是一种工作小组,其中,在第一线工作场所工作的人们,持续提高并维护产品、服务、工作的质量。该小组推动这种行为的方式是自主管理,利用质量控制概念和技术或其他技术,展示创造力,形成自我发展和相互发展。该活动目的在于,发展他们的能力,实现品管圈成员的自我实现,使工作场所充满生机和活力。护理管理中开展QCC活动,可倡导全员参与,使每位护士在质量改进中既是管理者,又是实践者,通过营造正性文化,使更多护理人员参与护理质量改进中。院内科系统护理组于2015年4月开展品管圈活动,针对临床护士腕带核查率低的情况,运用品管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品管圈概括

1.1圈的组成圈员10人,确定QCC小组为格桑花圈,并投票选出圈长1名,由内科系统科护士长担任,记录员1名,其中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6名,护师3名,由护理部主任担任辅导员。采用民主投票的方法确定活动主题,提高临床护士腕带核查率

1.2活动阶段包括:主题选定、活动计划拟订、现状调查、目标设定、原因分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效果确认、检讨与改进、成果发表。

2方法

2.1召开品管圈动员会议我院护理部于2015年4月12日成立内科系统品管圈。在此次会议中成立品管圈小组、制定圈成员职责、设定圈名及圈徽。

2.2主题选定召开品管圈圈员会议,圈员针对内科系统临床科室存在的问题,提出几个待选课题,通过头脑风暴法,小组成员从问题的迫切性、上级政策、重要性、圈能力等方面分别用5分、3分、1分,3个等级打分,总得分最高者为本次要解决的问题,即“提高临床护士腕带核查率”。圈员展开讨论及投票通过后立即展开品管圈活动。

2.3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2.3.1现状调查2015年4月~5月,通过现场调查、数据收集等方式,对护士、患者及家属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护士无腕带核查意识、护士惰性、患者佩戴不舒适、科室质控力度不够、患者对腕带过敏等。结果显示:护士无腕带核查意识为94.2%,护士惰性为92.3%,患者佩戴不舒适76.9%,科室质控力度不够86.5%,患者对腕带过敏96.2%。

2.3.2原因分析通过特性要因图(又称鱼骨图)从护士、患者、方法(方法、操作、管理)、腕带四个方面分析造成临床护士临床腕带核查率偏低的原因,找出主要原因。通过因果关系,找出7个末端因素,通过讨论,找出以下5个主要因素,病人不配合、护士责任心不强、科室质控力度不够、护士无腕带核查意识、患者对腕带过敏。

如图1所示:

2.4对策拟定根据调查结果决定本次活动步骤、活动日期、圈员的工作分配等,拟定小组活动计划表,确定本活动周期为4个月,活动目标是:提高护士腕带核查率达90%。

2.5对策实施与检讨针对以上5个要因,制定了以下对策并组织实施。

2.5.1护士意识不强对护理工作过度自信,认为对住院就的患者已经熟记于心,确定不会出错。增加工作量,只核对腕带过于繁琐,只核对床号姓名。因此让护理人员认识核对腕带的重要性,提高护理质量安全,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2.5.2临床护士惰性自我保护安全意识差,未按规范操作流程。存在一定惰性、侥幸心理,只走过场,不注重细节。通过加强培训使护士树立保障患者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充分认识腕带核差的重要性,规范操作流程。改正护理人员不良习惯,端正态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2.5.3患者不愿佩戴腕带责任护士对患者健康教育不到位,个别患者认为佩戴腕带不方便,暴露自己是患者的身份。责任护士要加强宣教,让患者意识到核对腕带的重要性;转变患者观念,告知并讲解未核对腕带而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例。

2.5.4科室质控力度不够科室质控责任心不够,督促不力。对护理安全的认识不够。因此管理者、同行间相互加强督促、提醒。科室三级质控组充分发挥职能效应,加强督导。

2.5.5人力不足院外培训、进修人员多,病事假多,病人多,护士工作量大。护理部改善护理人力调配,护士长弹性排班。启动特殊情况下护理人员弹性调配应急预案,加强科间协作。

3效果确认

3.1有形成果采用品管圈改善前、后临床护士腕带核查率的比较,见表1。

3.1.1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无形成果用评估问卷10分量表,对QCC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协调、自信心、团队凝聚力、积极性、品管手法、和谐度八项内容进行评价,由各圈员填写,每项每人得1~10分,满分为80分,统计各圈员评分平均值。结果:八个方面品管圈活动前评分均低于活动后,活动前评分均值为2.81分,活动后均值为4.53,活动前、后差均值为1.72分。采用品管圈活动后全员在这八个方面的素质得到了提升。

4讨论

4.1有效的提高了临床护士腕带核查率QCC小组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找出导致临床护士外带核查率低的最根本原因,制定可行的改进方案措施实施后通过效果确认、评价,结果显示有成效,可行。有效的提高了临床护士腕带核查率。QCC方法有利于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1],提高了护士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了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了团队凝聚力[2]。

4.2增强护士长之间团队意识,提高护理团队凝聚力根据调查情况选择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品管圈教会我们如何理解团队,如何发挥集体的优势去解决问题,如何在团队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品管圈活动,解决更多身边的问题,开会更灵活机动,吸收更多同仁加入到品管圈这个大家庭中来。我们会将持续质量改进进行到底。

4.3提高了护士长管理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品管圈活动,使护士长能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可以以此为依据对全体护士的工作质量进行检查、监督、评价、并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提高了圈员质量管理意识、创新意识、科研思维能力及组织策划能力。

4.4优化流程管理QCC方法有利于护理流程的管理[3],在工作中不断地探讨完善腕带核查流程,将查对制度落到实处,提高临床护士腕带核查率。

4.5通过团队合作精神,为护理人员创造愉悦的工作环境的同时,也让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以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同时提高了护士的责任心,充分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充分体现了群策群力,激发了护理人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使科室团结协作力增强,同时也提高了创新、科研、策划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桂红.品质圈活动在护士安全给药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4,3:12-154.

[2]冯思芳,王沙沙,巫瑞.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口服药给药缺陷频次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4,3:143-145.

[3]余静,康华,马红峰,等.品质圈管理在科室文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1,5:185-186.

[4]陈泽萍,余红春,王喜辉,等,“品管圈”活动对提高护士疼痛评估技能的效果探讨[J].护理管理杂志,2006,6(4):46.

改良腕带在儿科病房佩戴效果观察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与方法对象为2014年7月3日至10月10日本科4000例次患儿, 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2000例次。对照组男1083例次, 女9 17例次; 年龄< 1岁615例次 (30.8%) , 1~3岁683例次 (34.2%) , > 3岁702例次 (35. 1%) 。观察组男1004例次, 女99 6例次;年龄< 1岁631例次 (31.6%) , 1~3岁696例次 (34.8%) , > 3岁673例次 (33.7%) 。两组性别、年龄接近。

1 .2腕带介绍对照组为一次性防水热敏打印类蓝色腕带, 聚氯乙烯 (PVC) 材质, 长174mm, 最宽处19mm, 信息区长68mm, 信息区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生日及二维码。观察组为一次性使用红色绳带类改良腕带, 棉质, 长195mm, 信息区内容同对照组, 但信息区仅作为标识, 不作为固定。

1 .3腕带佩戴方法对照组由主班护士打印腕带条码后交责任护士核对, 按常规方法佩戴。观察组由主班护士打印腕带条码后交责任护士核对, 保留信息区及两端扣孔, 其余部分剪除后选用粗细适当的棉质红绳作为绑带, 按系绳方式佩戴。两组均向家属做好宣教, 至出院时取下。每日下午3时由责任护士检查患儿腕带佩戴情况, 记录相关数据 (包括在位情况、不在位原因及护理质量反馈) , 由主班护士进行统计汇总。根据汇总数据评价在位率, 及时总结, 避免因护士主观因素造成的腕带不在位。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腕带在位:观察组1738例次 (86.9%) , 对照组1119例次 (56.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469.34, P < 0.01) 。由表1可见, 观察组3岁以下两个年龄段腕带在位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 改良腕带能明显提高婴幼儿的腕带在位率, 尤其1岁以下患儿, 在位率高达95.4%, 远高于对照组的24.1%, 说明腕带改良后显著提高了婴儿 (< 1岁) 的腕带在位率。幼儿 (1~3岁) 的腕带在位率对照组较同组婴儿期患儿有所提高, 观察组较同组婴儿期患儿有所下降, 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对于3岁以上患儿, 两组腕带在位率均在90% 以上, 组间相差不大。

笔者分析, 原因可能为:1家长对传统腕带的宽度, 柔软度不能接受, 觉得可能会对患儿皮肤、舒适感造成影响; 2小儿新陈代谢旺盛, 易出汗, 对照组由于腕带材质关系, 腕带与皮肤容易粘连;3患儿皮肤细嫩, 对外界刺激敏感, 佩戴传统腕带或曾出现过皮肤潮红、瘙痒、皮疹等症状;4改良腕带系带为棉质红绳, 红色寓意好, 且棉质不易过敏, 大部分家长乐于接受;5特殊时段, 执行护理操作时, 有些患儿正处睡眠中, 特别是婴儿的衣物穿着较多, 衣袖收口较紧, 信息扫描时需充分暴露腕带, 传统腕带滑动不便, 操作时间长, 干扰患儿休息。3岁以上患儿使用改良腕带后腕带在位率与对照组相差不大, 原因可能为:1 3岁以上患儿皮肤耐受性好, 对外界刺激敏感度大大降低, 皮肤潮红、 瘙痒、皮疹等症状出现极少;2传统腕带佩戴牢固, 美观, 易被大龄患儿接受;3改良腕带佩戴舒适, 但美观度较差。

很多家长对佩戴腕带的认同度差, 认为核对腕带程序烦琐, 花费时间较多, 会使患儿惊恐, 而且认为腕带泄漏个人信息, 不愿佩戴, 对护士核对也常不予配合。因此, 医护人员的宣教非常重要, 对不能接受的患儿家属要耐心反复地解释, 告诉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患儿角度出发, 积极开展护患沟通。核对腕带时, 做到微笑服务, 减少患儿心理恐惧, 并鼓励患儿持续佩戴, 消除家长的抵触情绪。

我院儿科腕带的选用虽然在材质、色彩、长度、宽度等方面与成人腕带有所区别, 但国内厂家没有考虑到患儿皮肤娇嫩, 容易潮红、过敏, 应在腕带的防敏环节上较成年人更加严格[1]。佩戴舒适度较差, 宽度、色彩方面可选择余地小, 考虑不够充分。从试验中笔者了解到, 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对腕带材质、舒适度、色彩的敏感性各不相同, 护理中为不同年龄段的患儿提供多样选择, 以提高腕带在位率。其次, 护理工作中强调以人为本、换位思考的理念, 可以改善护患关系, 促进护理工作更加顺利开展。此外, 通过对其他腕带使用有关文献的研究、借鉴, 比如腕带色彩应用[2], 腕带长度改进[3]等, 可进一步提高患儿佩戴腕带的依从性。

摘要:目的 观察改良腕带在儿科的应用效果。方法 住院患儿4000例次, 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2000例次。对照组腕带为一次性防水热敏打印类蓝色腕带, 按常规方法佩戴。观察组改良腕带为一次性使用棉质、绳带类红色腕带, 保留信息区及两端扣孔, 其余部分剪除后选用粗细适当的棉质红绳作为绑带, 按系绳方式佩戴。两组均出院时取下。观察两组不同年龄段腕带在位率。结果 腕带在位率:对照组<1岁组24.1%, 13岁组48.2%, >3岁组91.5%;观察组<1岁95.4%, 13岁组75.4%, >3岁组90.8%。观察组3岁以下两个年龄段腕带在位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3岁以下患儿使用改良腕带, 能明显提高腕带在位率, 减少护理差错。

关键词:改良,腕带,儿科,佩戴,在位率

参考文献

[1]黄丽华, 余文新, 黄丽云.儿科患儿佩戴标识腕带现状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35) :52.

[2]胡文熠, 郑小红.彩色腕带扣在腕带识别制度中的新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0 (23) :221.

腕带和手术部位标识的术前应用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9月手术病人1 000例 (排除脑外及昏迷病人) , 年龄18~75岁,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500例, 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1 000份, 回收1 000份, 回收率100%。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手术室常规术前查对制度;实验组除手术室常规术前查对制度, 同时查对手术病人佩戴的腕带和用龙胆紫标识的手术部位。手术前1d护士到病房访视病人, 与病房护士和手术医生共同核对病人科室、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过敏史、手术部位、手术名称、麻醉方法, 无误后由病房护士填写腕带, 戴于手术病人右腕部, 手术医生用龙胆紫液在手术部位沿切口形状做标识。手术当天护理员到病房接病人时, 首先将手术通知单与病历核对, 再与病人腕带核对, 并根据手术名称、部位, 查看相应手术部位的龙胆紫液标识, 无误后送入指定的手术间, 再由巡回护士、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共同核对手术通知单、病例、腕带和龙胆紫液标识, 无误后, 在病人安全核查制度表栏上分别签字, 然后再进行输液、麻醉、手术。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χ2检验。

2结果

两组病人满意度比较, 见表1。

注:χ2=49.44, P<0.01。

3腕带和手术部位标识的优点

3.1 可有效执行查对制度

护理具有瞬间性、昼夜连续性、终端性、被动性、机械重复性等特点, 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 由于就医环境嘈杂, 人员活动频繁, 容易分散医护人员的注意力, 影响查对效果。腕带和手术部位标识, 可保证手术病人的准确和安全。

3.2 完善了病人的安全保障

传统手术室常规术前查对制度仅靠口头称谓及手术通知单进行病人识别, 而病人有时会疏忽或不在意随口误答, 有时是由于某些原因不能回答, 此外还有可能存在听力障碍、方言不同、理解能力等因素而出现应答错误或应答无效等。在传统查对基础上增加病人腕带和手术部位标识的查对, 提高了查对病人信息的准确性。

3.3 提高了病人对医疗安全的满意度

正确的信息识别使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中能够准时、准确识别病人, 完善查对流程。既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确保了护理安全;又提高了病人对医疗、护理活动信任度和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3.4 减少了医疗纠纷及护理差错的发生

病人腕带和手术部位标识为规范医疗管理提高了可靠的查对辅助工具, 有效地减少了因识别病人和手术部位错误而引发的医疗缺陷。实施佩戴腕带标识及建立标识查对制度, 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确保了病人安全。

在医疗安全管理中, 护理管理的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是保护病人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建立一个更为完善、安全的查对系统是护士工作的重中之重, 准确识别是减少医疗护理纠纷的有力措施[3]。手术病人术前佩戴腕带和龙胆紫液标识手术部位, 使病人不用再担心手术时出现差错了, 从而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有效地防止因错误识别病人引发的医疗事故。病人腕带和手术部位标识是一项合理可行的改革措施, 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 必将发挥更大的优势。

摘要:目的:探讨腕带和手术部位标识的术前应用效果。方法:将1 000例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500例。对照组采用手术室常规护理查对制度;实验组除采用手术室常规护理查对制度外, 给每位手术病人佩戴腕带, 手术部位用龙胆紫液做标识 (以下简称手术部位标识) 。结果:两组病人满意度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结论:腕带和手术部位标识在防止接错病人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腕带,手术部位标识,术前应用

参考文献

[1]金雪梅, 温湘闽.访视手术患者中存在的问题及防范对策 (J) .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9) :838-839.

[2]黄美珍, 兰香.安全文化在产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J) .中华护理志, 2008, 43 (7) :631.

上一篇:鸡蛋营养成分下一篇:续断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