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精选11篇)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篇1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好雨知时节。中央适时提出“党管人才”,作为一项新的人才工作原则,是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审时度势地对领导方式的创新。这一战略指导原则与时俱进地总结了我们党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的经验,深化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明确了我们党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工作着力点,反映了我们党对自身历史方位变化和领导方式转变的高度自觉,以及对第一资源--人才资源的重要价值的深刻理解与清醒把握,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党管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是党巩固和扩大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必须全面掌握并认真坚持这一原则。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是新时期我国人才工作的宣言书,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动员令。它为我们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建设宏大的人才队伍指明了光辉的方向。
(一)把握科学的人才观,必须首先深刻了解其丰富的内涵。科学的人才观主要包括以下观点: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的优势的观点;人才存在于群众之中,人人都能成才的观点;以人为本的观点;实践检验人才的观点;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的观点。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决定》确立的科学的人才观,是辩证的人才观,实践的人才观,发展的人才观,是一个闪耀着与时俱进理论光芒的全新的人才观。准确把握这一科学人才观,对于我们做好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意义重大。
(二)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必须确立科学的人才标准。人才标准是人才观的基石,不同的人才标准构成不同的人才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按学历、职称、身份来界定人才,把一些并不一定是人才的人囊括进来,而对一些有真才实学却不符合“硬杠杠”规定的人却拒之于人才“花名册”之外。这种机械的、狭隘的人才标准显然是不科学的。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才流动、人才引进、人才开发的潮水日益冲击着不合时宜的人才标准。《决定》把人才从学历、职称、身份的“迷团”中解放了出来,突出知识、技能和贡献,使我们对人才认识的视野大大开阔。它明确指出:“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这一明确的阐述,是人才标准的一大突破,也是我们作好人才工作的理论指南。
(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必须推行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是科学人才观的核心,有什么样的人才观,就有什么样的人才评价机制。有什么样的人才评价机制,就有什么样的人才选拔方式。“伯乐相马”依靠的是个人经验,“数字出官”反映的是好大喜功,“以我划线”暴露的是任人为亲,“突击提拔”体现的是长官意志。“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则是一种霸王评价。这种人才评价机制,只会使选人用人走入歧途。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就是《决定》指出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员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根据德才兼备的要求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这就告诉我们,评价人才,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避免少数人说了算,必须注重通过实践检验人才,克服主观臆断。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是准确评价人才的关键,是选好用好人才的前提,是贯彻科学的人才标准的保证,是确立科学人才观的必由之路。
(四)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必须把“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以提高能力为核心培养人才是科学人才观的必然要求。人人都能成才,并非人人生来是才。要使成才,重在培养。马克思指出:“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可以说,我们发现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无不是围绕人才的能力在做文章。因此,我们必须把人才培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把培养人才列为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中央要求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要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那样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像重视经济工作那样重视人才培养,其目的也在于此。
二、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必须创新机制,解决党管人才怎么管的问题
必须强调指出的是,党管人才的重点是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管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全局,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大事,着力解决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而盘活人才资源,构筑人才高峰,关键的突破口就是大力推进人才工作机制的创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大力推进六个方面机制的创新:
(一)完善人才的市场配置机制。人才资源配置,离不开人才市场这个载体。人才市场发展水平越高,人才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必须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管人才,首先要按照宏观调控、统筹规划、稳步推进的原则,努力建设高水平、高效率的人才市场,推动人才资源的培养、配置、使用全面市场化。要加快构筑开放、竞争、规范、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办好基础性人才市场,健全专业性人才市场,完善区域性人才市场,发展农村人才市场,进一步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和高新技术人才市场。要切实提高人才市场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人事代理,建立人事仲裁制度,加快人才评价、人才培训、人才交流、人才信息、人才服务手段的产业化进程,真正形成人才市场发展的“一湖活水”。
(二)推行人才的“柔性流动”机制。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人才柔性流动已成为人才工作的一个新特点,其主要特征可概括为:户口不迁、编制不转、智力流动、来去自由。实行人才柔性流动,利大于弊,成本低,效果好,有利于加强国内外、区域内外的智力、技术和人才交流,拓宽人才资源开发的空间,提升人才资源的开发度。我们的人才工作,也要主动适应这一新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走向,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得”的引才观念,变“刚性”引进为“柔性”集聚,进一步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政府职能部门要制定有关政策,坚持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企事业单位以各种灵活方式引进区域内外智力,除调动外,可采取咨询、讲学、短期聘用、技术合作、技术入股、合作经营、聘请顾问、人才租赁等方式引进智力,逐步形成一种海纳百川、广纳群贤的选人机制。
(三)构建人才的开放选拔机制。在开放的社会条件下,人才是跨地区、跨国界、跨所用制的,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党委在选拔人才时,要扩大选人用人的视野,形成开放式的人才选拔机制。从工作层面分析,要着力打破人才流动中的壁垒,努力实现两个贯通:一是要实现“三支队伍”人才之间的贯通。由于干部实施分类管理,党政人才、企业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边界相对比较清晰,“三支队伍”的人才流通比较困难。因此,必须要加大“三支队伍”人才之间的交流力度,最大限度地使用好三方面的人才。二是要实现体制内与体制外人才之间的贯通。让全社会人才都能参加公务员公开招考,参加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公开选拔,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
(四)形成人才的终身教育机制。要充分利用日益发展的社会教育培训资源,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合作渠道,鼓励企业、学校和教育机构合作培训人才,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立体化的人才继续教育格局。要完善以基础教育和等教育为重点的学历教育,以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以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为重点的远程教育,以培训深造和关键岗位锻炼为重点的定向教育,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的活动,构筑终身化教育的动力源泉和环境条件,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五)深化人才的业绩分配机制。必须大力倡导以业绩为取向的人才价值观,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激活分配机制,真正使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贡献,获得一流的报酬。大胆探索并完善要素分配机制,积极推行经营管理者持股经营制度。将年薪制、承包、利润分享、奖励、现金分配、风险收入、养老保险与技术入股、股份期权、红利扩股、风险投资等结合起来,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与经营者的考核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分配形式的多元化。对特殊人才,大胆采取切实可行的分配方式,依照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自主确定各类人才的待遇,确保一流人才、拔尖人才、领军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六、建立人才的多元投资机制。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必须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努力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一是要发挥政府在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上的导向作用。对紧缺人才、拔尖人才、领军人才的培养,对重点领域,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开发资金到位。二是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是吸纳人才和技术创新的主体,(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必须要强化企业吸纳人才的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吸纳人才的能力。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放权让利,对职称评定、人才引进、工资管理等审批事项该取消的要取消,该下放的要下放,充分挖掘企业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潜能。三是要发挥社会投资的补充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对人才资源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开展人才资源开发的投资。政府职能部门要制定有关政策,注重引导,加强管理,规范有序,逐步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体系,努力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人才资源开发局面。
事业呼唤人才,时势造就人才。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为我们迎来了人才和人才工作的春天,定会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崭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篇2
一、正确地理解党管人才原则的科学内涵
人才的概念,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们党对人才的认识不断提高和深化, 在革命战争时期和党执政初期, 党的人才政策包含在干部政策之中, 党管干部的原则就是党管人才的原则, 培养、吸引了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大批优秀人才, 这对于保证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 邓小平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大力提高人才的社会地位, 在全社会形成了崇尚知识、重视教育、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赋予了人才概念以新的时代内涵, 其核心是尊重劳动, 其本质是尊重人才。按照这一新理念, 人才应当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 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 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人, 这才是全新的科学人才观。
二、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重要战略意义
在我国, 党的十七大再一次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数以干万计的各级各类人才, 尤其是三类高层次人才:优秀党政领导人才、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因此, 如何培养、吸引和管理好各级名类人才, 如何在世界性的人才竞争中取得优势, 是我们党在知识经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 大力提升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党管人才原则的提出正是适应了这一时代要求。
党管人才, 是党爱人才, 党兴人才, 党聚人才, 是解放人才。党管人才, “管”的重心在“聚人才、创条件”, 强调在全社会开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通过制订人才成长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千方百计地做好发现、培养、凝聚人才的工作, 真正做到集聚优秀人才, 凝聚民族复兴力量, 努力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和人才辈出的局面。
三、与时俱进, 不断加强对党管人才工作的创新
党管人才是一种新思路, 创新观念是前提。党管人才必须克服“官本位”意识, 树立“能力本位”的用人导向, 按照知识、能力的大小及其对社会的贡献程度来评价各类人才的价值和作用。通过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 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新风尚。同时, 要把“党管人才”的要求落到实处, 必须建立制度。
制度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作为执政方式的一个新境界, “党管人才”应该为坚持、改善、加强党的领导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提供新的路径和制度平台。要建立竞争平台。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推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措施, 让人才有施展才华的舞台。要建立培养成长平台, 加强各类人才的培养, 是党管人才的关键。要建立保障激励平台, 要切实为人才提供工作、学习、生活等配套完善的服务保障, 为人才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 组织人事部人才工作格局, 努力健全和完善人才工作咨询决策机制、协调落实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
四、认真落实党管人才的原则
在实践中, 要准确把握党管人才的科学内涵。重点做好制定政策, 整合力量, 营造环境, 提供服务的工作, 通过事业、环境、机制、法制四个方面, 形成人才竞争力的活力机制, 让事业造就人才, 让机制激励人才, 让环境凝聚人才。让法制保护人才。为此, 在让事业造就人才上, 要创造一个吸引人才, 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在这个环境中, 要充分体现人才与事业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双赢”愿景。我们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切实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同时, 要给予人才以施展才华的平台, 让他们真正有用武之地, 用事业发展的美好前景、远大目标吸引人才、造就人才。我们要树立新的人才管理理念, 制定有利于适应人才发展的制度;制定有利于人才创新的制度;制定能够促使人才价值最大化的制度;特别是要按照市场的要求, 把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作为制定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管人才, 就是解放人才, 要制度活力提升整个民族的创新精神。在让环境凝聚人才上, 要坚持以人为本, 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在让法制保护人才党管人才上, 要完善人才法制, 用法制保障人才, 为一切有志成才者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尊重人才的发展规律, 依法管理人才, 切实把人才管好用好。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篇3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在新形势下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党管人才与发挥市场作用的关系。党管人才不是在人才问题上党包揽一切,而是把人才揽于“旗帜”之下,收于“棋盘”之中,为人才成长构建公平公正的发展平台,营造竞争有序的创业环境。同时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资源开发利用规律,在管理中充分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实现人才布局的科学化。
(二)党管人才与坚持群众路线的关系。在人才管理的指导思想上,必须树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和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管理人才的思想,努力提高群众评议、推荐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人才管理方法上,对人才的推荐、考察和任命,都要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扩大群众的参与范围,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人才管理方法;在人才管理制度上,要建立健全群众评议领导班子和领导人才的制度,并不断完善选举制度等等。
(三)核心人才队伍和基础人才队伍的关系。核心人才队伍是指高素质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基础人才队伍是指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遍布各行各业的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没有基础人才队伍的建立,就没有核心人才队伍的脱颖而出;而没有核心人才队伍的蓬勃壮大,创新能力、发展能力、超越能力就难以实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局,抓好基础人才队伍建设;又要突出重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核心人才队伍,做到点面结合、相得益彰。
(四)用好现有人才与引进外来人才的关系。引进人才为我所用,既可缩短人才培养周期,也有利于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事业的发展。为此,必须不断完善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同时,还要重视用好现有人才。在待遇问题上,不宜使引进人才与现有人才差别悬殊。无论是本地人才还是外来人才,都要给以充分信任,诚心诚意支持他们干事创业。重视用好现有人才,还能对未来的人才起到示范作用,对外面的人才起到感召和吸引作用。
二、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必须创新工作机制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需要进一步理清思路,创新机制,保证人才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要切实加强党管人才的组织领导。党管人才不是事无巨细地由党委包办人才管理的所有工作,而是在党委领导下,组织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共同做好人才工作。党管人才的组织领导,也不是把人才都置于党的组织体系之内,而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组织有关部门做好制定政策、营造环境、整合力量的工作,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并充分施展才华的环境,进而把各类人才集聚起来,为实现目标而共同奋斗。也就是说,党管人才不是“管住”人才,而是“整合”人才,最终目标是要为人才的成长和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创新选拔任用方式。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选人的主要标准。坚持以实践论英雄,凭业绩用人才,重能力、重实绩,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按照竞争择优原则,改进组织委任的方式,积极试行竞争上岗、公开招聘、选举产生等灵活多样的选拔方式。
(三)进一步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大力推进岗位管理。进一步健全人才的德才素质考核与经营业绩考核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各类人才的素质模型、能力模型和业务评价模型。进一步完善传统的民主测评、民主评议、经济责任审计等考核评价方式,借鉴现代人才测评技术、业务考核技术,实行定性定量结合,创新考核评价办法,从而达到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努力加快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深入开展工作岗位分析,明确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岗位标准和岗位要求,并按照岗位标准选拔人才,严格管理,真正做到人岗相适,使合适的人才在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要逐步推行岗位执业资格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提高人才的整体水平。
(四)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党委要切实履行选拔培养和动态管理后备干部队伍的职责,做好规划,抓好落实。要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后备干部队伍,大力组织实施“继任者计划”。要利用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借助“外脑”提高人才队伍的层次和水平。要面向社会广泛收集人才信息,建立优秀人才数据库。
(五)健全优胜劣汰机制,促进人才队伍新陈代谢。建立各类人才的人才库,把分散的人才都掌握到人才库内,这是基础的基础。要做到开渠纳才,确保人才库的“蓄水量”;要多管蓄才,提高人才库的“含金量”;要放手用才,发挥人才库的蓄储“能量”。要建立和完善正常的退出机制,实行申请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要按照岗位匹配原则,实行动态管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结构,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必须创新实现形式
坚持和实现党管人才,必须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不断创新党管人才的方式和方法,牢牢抓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把人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培养人才是基础,培养人才要注重实践。加强各类人才的培养是党管人才的关键所在。做好人才培养工作,需要根据要求,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划。人才培养的途径、方法和对象等方面,都应该注重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社会实践是对学校培养的人才在知识更新和专业发展方面的一种检验,社会实践可分为专业知识和社会能力的实践。就人才培养的方法而言,要把人才送到最艰苦的环境中接受考验、经受锻炼,磨练意志、增长才干,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从培养的对象来看,一类是党政干部领导人才,二类是经营管理人才,三类是专业科学技术人才,高等院校也许可以培养其中的某些人才,但是人才的社会实践阶段是任何一个学校都囊括不了的。社会实践环节对人才而言是量身定制的,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锤炼人和培养人。
(二)吸引人才是手段,吸引人才要不拘一格。不拘一格吸引人才,不仅指不论人才的出身,还指在吸引人才的手段上要有新的方法。在提供各种具有竞争力的条件吸引人才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运用科学的方法挑选出符合条件的人才。应进一步落实好群众对人才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充分了解民意,切实尊重民意,给广大职工群众以举荐人才的权利和机会,让更多的人能够有效地参与人才的发现和鉴别。要进一步完善党委对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决策制度,建立和实行领导干部任免党委会表决制,干部推荐、考察、任命各个环节的责任追究制等,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为人才提供更多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三)使用人才是目的,使用人才要用其所长。培养和吸引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人才,使用人才是对培养和吸引人才的检验。要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确保各类人才全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通过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把市场配置和组织配置有机结合起来,打破人才的单位、部门所有制壁垒,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用人要用其所长,做到量才录用,适才所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在使用人才过程中,要把感情、事业和适当的待遇三者统一起来,把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待遇留人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热情支持各类人才的工作,真诚关心他们的生活,激励人才奋发工作,确保人才个体效能的充分发挥。尊重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既鼓励他们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又不单纯以成败论英雄,保护他们的创新热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的政策体系和法制环境,严格依法办事,为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提供政策和法律保障。
作者系上海石化塑料事业部党委书记
坚持“四不放过”原则 篇4
高王俭‘永安火电厂,福建永安 366013)“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揭示了安全生产客观规律,“四不放过”就是尊重安全管理客观规律应遵循的准则。在安全管理中,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就是要认真总结事故教训,防止悲剧重演,并将其贯穿到预防、处理的全过程。1 事故处理要坚。“四不放”原则
事故处理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就是要“吃一堑、长一智”,让员工真正吸取教训。1.1 查找事故原因能水落石出
查清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追查事故的目的,“四不放过”原则把“事故原因未查明不放过”放在最前面,可见其重要程度。只有把事故原因探查清楚.才能真正的总结教训,吸取经验。1.2 处理事故责任者有切肤之痛
处理事故责任者坚持重罚政策。只有这样,才能警醒自己,警示他人。要让事故责任者进行公开检讨、接受行政处罚,使事故责任者受到自我谴责,有切肤之痛。同时,还要执行所在部门领导向上级“说清楚”制度,连带责任考核,决不含糊。1.3 接受事故教训刻骨铭心
只有接受事故教训,才能防止事故重复发生。事故重复发生的症结在于没有认真吸取和牢记血的教训。只有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如加强安全培训教育,让事故责任者在安全日活动中现身说教,分析事故根源;员工对照规程扩展讨论,吸取教训。即使是一般事故责任者,在接受行政、经济处罚的同时,也要进行反思,重新学习规程,考试合格后才能重新上岗。1.4 落实事故防范举一反三
做出事故处理决定不是事故处理的结束,只有把急结经验、吸取教训、落实事故防范工作做完事故处理才能完结。落实事故防范要做到措施具体、有实效性;要能够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预防事故与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对违章行为要坚持“四不放过原则
违章行为是事故的根源,遵章作业是安全生产的保证。对违章行为同样要坚持“四不放过”原则,才能从根源上预防人为责任事故的发生。.1 违章原因不查清不放过
违章原因大致可以分为 3 类:不熟悉安全规程、不懂得规章制度而违章.懂得规章,图方便,抱侥幸心里而违章;情绪失控、心里失衡而违章。想查清违章原因,就要深人调查分析,制订并采取、有效的反违章措施。
2.2 违章者未认识清楚错误不放过对违章责任者加强安全教育,从思想上提高安全意识,充分认识违章的危害性,从“违章就是事故”的层面来认识错误。要帮助他们认清违反安全工作规程必将受到处罚的道理。.3 违章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违章现象屡禁不绝,一个重要教训就是处罚不严,失之于宽。对违章责任者处理应执行待岗反思学习、经济责任制考核.对违章行为进行曝光.让违章责任者担任义务安全监督员,纠正违章行为,体验安全工作重要性与违章危害。只有对违章责任者从严惩处,才有可能杜绝违章行为。
2.4 不制定反违章措施不放过有针对性的制定反违章措施,避免类似违章事件的发生,是保护员工生命的一项重要手段。要制定与落实反违章措施,严格执行 《 反违章管理实施细则 》,进行 《 安全生产法 》 和 《 集团公司反违章管理指导意见 》 的培训和考试,通过学习提高安全意识,牢固树立“违章就是事故”和“反违章是员工基本技能”的观念,在安全生产工作中营造“遵章守法,关爱生命”的氛围,提高“四不伤害”能力。对安全隐患也要坚持“四不放过”原则 安全事故的发生,都会历经隐患逐渐生成、扩大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对待安全隐患也要做到“四不放过”。只有这样,安全事故才能从源头上得到根治,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消除,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得到预防。.1 安全隐患原因不查找不放过查找安全隐患原因是事故防范的前提。在日常工作中,总能发现各类不安全生产隐患,必须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追根究底,只有认真查找隐患原因,才能对症施治,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和消除安全隐患,才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3.2 安全隐患得不到处理不放过处理隐患并追究责任是事故防范的重要手段。很多事故的发生都与安全隐患未得到及时处理有关。要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提出解决方案,落实处理到位。要对造成安全隐患的责任部门和责任分管人,严格依照奖惩制度严肃查处隐患责任,闭环考核管理,坚决不予放过。.3 安全隐患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落实隐患整改措施是事故防范的基础。对安全隐患坚持不放过,不留死角,跟踪每处细节变化,落实每项整改措施,做到整改方案、整改措施、整改责任、整改资金、整改时间“五落实”,锲而不舍,狠抓不放,直到整改符合现场安全要求为止。
3.4 安全隐患教训不吸取不放过吸取隐患教训是事故防范的根本。就是要举一反三,警示教育大家,安全隐患的存在终将带来严重危害。要学会认真的吸取隐患教训,防止出现新的隐患或隐患重复发生,从源头上治理、消除安全隐患。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篇5
摘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三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相结合,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没有四项基本原则作保证,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充满活力的四项基本原则;而不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就没有物质基础。反之,离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走偏方向、失去动力。
第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就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三者缺一不可。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谈不上发展社会生产力,也就不可能创造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物质基础;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经济建设的成果就会落到少数人手中,就会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经济建设就会失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不可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不坚持改革开放,就不可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不可能坚持好四项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三者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完整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三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民族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它奠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物质基础。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人民生活就不可能不断得到改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就会失去民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它规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规定了我们党和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制度,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为了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改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不能没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能脱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能削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因此,为了保证经济建设的正确方向,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国进行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当然也就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最重要的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党的领导。离开四项基本原则,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就会迷失方向。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和经济建设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之所以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就是因为它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性伟大成果,就是开辟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我们说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最突出的也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相结合。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等全面改革,不仅给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带来历史性变化和崭新的时代风貌,而且给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带来了强大动力。30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不仅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而且极大地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赋予了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生动表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三者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性。
优秀简历坚持STAR原则 篇6
如果将简历写的像篇论文过于繁琐会使招聘官没有耐心看下去,想必我们也不想自己的简历被扔进垃圾桶。个人基本信息要突出名字,雇佣者可不会拿着放大镜找你的名字在哪里。坦白说,如果这个真的发生了,想必雇佣者也没有兴趣继续看你的简历了。优秀简历需要坚持STAR原则。
教育经历:到高中为止;
受雇历史:学生求职一般是对应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应该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自己的简历;
荣誉和奖励:明确所获奖励的名称、级别和获奖范围;
姓名和电话:手机必须保证没欠费,住宅电话也须保证一旦电话打到家里有人知道此事;
专业课程:注明相关课程分数,如应聘金融保险类职位必须注明金融保险课程详情,而不必赘述哲学课程;
特别技能:必须写明所受诸如西班牙语等只有少数人掌握的课程情况,同时注明“经常使用”或“纯熟使用”,英语已非特别技能;
个人兴趣:若注明参加过到某一特别地点的旅游,或是单独登山之类的会对你很有好处;
简历长度:是一页还是两页并不是最重要的,当然能够浓缩在一页以内是最好的;
简历写作的.几条要诀:
动词开头,确立“做事导向”;
STAR原则——Situation:写明问题状况、如何解决;Task:描写完成项目;Action:执行的政策和自己在其中的想法;Result:自己的贡献,譬如在促销成功中自己完成的比例,必须写故事,自己做了什么、得到什么、善于什么;
申请多种职位用不同简历。
拓展阅读:个人简历获得成功 成功的第一步是什么
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求职中一直都存在很大竞争力。于是导致很多求职者求职屡战屡败,但是不能否认有一部分求职者只要将个人简历投递出去就能收到面试机会,求职者是否符合岗位标准决定个人简历投递效果,那么为什么同样身为求职者,却有着不同的待遇呢?如何能让你的个人简历也能百发百中呢?
引起用人单位注意是成功的第一步
求职者如果想要让你的个人简历在求职道中做到百发百中的话就必须要使你的个人简历有亮点。在编写个人简历时求职者要清楚的知道要把什么作为简历的亮点才能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在挑选个人简历亮点时要因人而异。如果你曾是叱咤职场的职场精英的话就着重编写工作经验,工作经验一直都是用人单位非常注重的一点。但是如果你是初出茅庐的应届毕业生就坚决不能将工作经验作为亮点,可以将你学业上的成就作为亮点。
扬长避短,分清主次打造完美简历
在个人简历中求职者要做到扬长避短,在个人简历中的扬长避短就是将求职者的不足给掩饰起来,凸显求职者的优势。比如说对求职者来说英语是劣势但是计算机使用的非常好,那在求职过程中求职者就应该凸显计算机的优势,从而掩盖英语的劣势。在一份简历中不要将每个点都着重描写,要注意分清主次。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简历写作的基本知识与原则
2.简历写作最基本的5项原则
3.个人简历写作基本原则
4.个人简历各项目写作原则
5.简历写作原则与建议
6.简历常见误区与写作原则
7.简历写作6大原则
8.简历的基本内容与编写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篇7
1 构建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指标体系的意义
1.1 有助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造就和培养数以万计的高层次人才对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意义重大。研究生的培养属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研究生复试是高层次人才选拔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研究制定出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指标体系后,研究生培养单位就可在研究生复试中使用这个指标体系,将具有创新潜质的考生选拔出来,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培养。
1.2 有助于规范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工作
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指标体系构建完成后,为研究生创新人才选拔工作提供了依据和参考。参与复试的工作人员依据指标体系,对考生的实际表现情况进行打分,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了评感觉、印象打分的发生,克服了研究生复试工作的主观性、随意性,切实解决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欠缺或不完善而带来的问题,规范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工作。
1.3 有助于推动《纲要》的贯彻落实
《纲要》指出,坚持因材施教,建立高等学校选拔学生重点培养制度,实行特殊人才培养。制定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指标体系正是为了适应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改进和完善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办法,以切实贯彻落实好《纲要》提出的任务和要求。
2 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指标体系构建应坚持的原则
2.1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因是对人的选拔考核,则会涉及到品格、素质、能力等不同方面的考核。在指标体系设计中,肯定会涉及到各种不同的指标内容,有些指标内容可以量化,但有些指标内容则不容易量化,只能进行定性的描述。因此,在指标体系设计时,对于能够定量的指标,要尽可能的定量;对于那些不能定量的指标,诸如品格、能力、意识等相对看不到、摸不着,不容易测量的,则需要进行定性的描述,努力做到定性与定量的统一,并力求做到指标体系的完整科学。
2.2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性是指按客观规律办事。可操作性是指指标体系要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因此,在设计指标体系时,要遵循人的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力求做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同时,要力求做到指标体系实用、易操作、不繁琐,易推广应用,研究生复试的工作人员一看就懂,不是理论研究层面提出一些抽象的或是概念化的条条框框。
2.3 全面性与精炼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指标体系设计中,要对所涉及到的因素进行全面考虑,不能顾此失彼,力求做到全面、客观。同时,要注重对相关因素的提炼,尽可能用少而准确的指标把考核的内容表达出来,不能有重复、累赘,使得指标体系恰当适宜,分类系统而又不交叉覆盖,整个指标体系逻辑严密、结构清晰。
2.4 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指标体系设计好以后,在一定的时期内符合实际,可以保持不变地使用。但随着研究生招生办法、复试政策、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变化,指标体系已与现实状况有不符之处,则需要进行调整,诸如指标体系数目增减、权重调整等,以适应外界的变化,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有效。
3 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指标体系构建应包括的内容
3.1《纲要》出台的背景及相关要求
为落实党的十七大人才强国战略思想,适应全球化人才竞争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要求,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强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在2010年5月25日至26日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之际,国家颁布实施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贯彻落实好这个纲要,对全面提高人才发展水平、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纲要》指出,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创新型人才除具有人才的一般特征外,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条件的人才。当然,文中的研究生创新人才,指的是潜在的创新人才。
《纲要》指出,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这给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指标体系内容的设计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3.2 相关理论文章综述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围绕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培养应注重考察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撰写理论文章,提出了一些观点。
(1)创新人格是创新人才的重要品质。罗双凤、徐春、龚喜林在《创新人格与成人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探讨》中提出,创新人格是指由个体内在的创新愿望和创新能力所协调统一构成的较为稳定而独立的心理特征,它包括创新的动机、态度、兴趣、情感和个性等因素,属于非智力性因素。张俊、梁洁、戴冰在《论创新素质的四个维度》中认为,创新性人格属于非智力素质范畴,意指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它是创新素质的“内在自然倾向性”,是创新过程的发动者和推动力,是构成创新素质的动力要素。
(2)系统全面的知识是创新人才的必备要素。苏贤妮、闫胜元、潘凌杰在《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中提出,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可以使人思路开阔,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灵感”的闪现。所以,要不断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促使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强化。殷智远在《创新人才素质测量研究》中认为,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合理的创新知识结构,必须形成一个有序列、有层次的整体信息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在创新活动中具有完备的知识储备。
(3)创新能力是考察创新人才的重要方面。刘澍心在《创新素质结构分析及其在现代人才结构中的地位》中认为,创新能力是创新活动的行为系统要素,它由合理的知识结构、感知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经验迁移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五个元素构成。王惠兰在《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及途径刍议》一文中认为,创新能力是指具有创新的基本本领和能力品质,它是创新素质的基础支撑方面。
(4)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具备的重要素质。殷智远在《创新人才素质测量研究》中认为,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基本前提,创新或创造的思想基础,是一个比较系统的思维方法,创新人才具备思维方式的前瞻性、独创性、灵活性等良好思维品质,才能保证在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判断时做到独辟蹊径。王会方在《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认为,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5)创新业绩是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张丽、孔春梅在《关于我国人才评价指标构成要素的思考》中指出,业绩是相对一个人所担当的工作而言的,即按照其工作性质,员工完成工作的结果或履行职务的结果。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要素,不仅包括品德、知识和能力,更应包括业绩,人才评价应该以业绩为基础和导向。赵静杰、王慧娟、徐一畅在《企业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研究》中指出,创新素质模块是区别创新型人才和一般性人才的重要特征,是创新型人才的卓越表现,包括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业绩四方面要素,每一要素又包含具体的指标。
我们不难发现,在创新人才素质测量和选拔中,人们注重对品德、知识、能力、思维和业绩等方面的考察。
3.3 指标体系应包括的内容
《纲要》中的人才评价对象是针对工作的人员而言的。这对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可资借鉴之处,但不能照抄照搬。客观地讲,作为研究生的选拔考核,知识层面的考核是重要的内容。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相关理论文章也提出了要对知识层面进行考核。
按照《纲要》规定要求,综上相关理论文章,结合研究生培养实际,笔者认为,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应包括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创新知识、创新业绩。
(1)创新人格。创新人格属非智力因素,表明创新型人才常会对一些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解决问题时有种标新立异的动机,敢于挑战权威,挑战自我,充满自信,坚持到底。(1)重点考察考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胆识、创新毅力和创新活力等内容。其中,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对已形成的思(下转第74页)(上接第62页)想、观点、方法及事物保持着总想有所发现、有所改进的思维警觉。至于创新胆识和创新毅力,主要是要有勇气并坚持去追求。
(2)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2)重点考察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发散、逆向、联想的独特水平和思路选择、思考技巧、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3)创新知识。创新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几乎不存在无知识的所谓创新,知识为创新提供了原料,创新是知识的转化与整合。因在初试、笔试中已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进行了考察,在面试时,重点考察考生与本专业联系紧密的有效应用的学科知识和学科领域相关的前沿知识,(3)也可以让考生简述自己在对相关知识点或学术问题的看法和理解。
(4)创新业绩。创新业绩是可以量化的考核内容,具有直观的可视性。主要看考生到底取得了哪些“看得见”的成绩,重点考察学习成绩、科研成果、课外活动成绩等,如获得奖学金几次、发表论文几篇、是否获得过挑战杯、数模竞赛、电子大赛、设计大赛等竞赛之类的奖项等等。
摘要:遵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参考相关理论文献,结合研究生培养实际,本文认为研究生创新人才复试选拔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全面性与精炼性相结合、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标体系内容应包括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创新知识和创新业绩四个一级指标。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人才,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赵静杰,王慧娟,徐一畅.企业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9.3.
[2]创新能力[EB/0L].http://baike.baidu.com/view/301641.htm.
摆正心态坚持原则养成习惯 篇8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读后感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心态在现实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在追求财富的同时却忽视了人生真正的意义,人情淡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多了。那么在市场环境下,如何对待他人,如何约束自己,如何克服固难并最终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工作中做为主管要确实起到团队的领头和带动作用。首先自己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总结、不断改善,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并用所学知识影响你的团队。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集团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责、认责、尽责、担责的中坚力量,通过他们的团队带动切实践行集团赋予的使命,反过来问自己,你准备好了吗?心态调整好了吗?
坚持原则,充满信心。今天跨进一小步,那么明天可能就是一大步,当前集团推出“亮旺工程”之乳品亮旺,接到指令后,仔细分析,细致分工,政策布达,全员行动。没条件就创造条件,拓宽思维,选好位置,重点展示,带动终端的主动配合,以点带面、积极引导、层层落实,勿求达成。你努力了,有了好的成果,那么是不是会有点成就感呢?这就是价值。做为主管,选对的人、放在对的位置、用对的方法去做对的事。那么在实际工作中的同事大多为80后的年轻人组成,他(她)们性格独立,思维敏捷,但耐性不足。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直接告诉他工作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时做一次给他看,然后再让他做,做的好就告诉他以后就这样做,做不好就再做一次,直至做好为止。要坚持并且时常给他打气,让他时刻对所要从事的工作了解清楚并充满
信心。透过带教,不断培养,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慢慢把这种学习的行为和工作的信心变成一种习惯。
好的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树立一种价值观,那就是功劳产生绩效,苦劳不能产生绩效。能力产出绩效,态度要经过转化为能力后才会产生绩效。企业经营事业,个人经营人生。要不断鼓励,加强信心,相信他们不会放过自己进步的机会。我们有经验,但经验时效性较强,时间的流逝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实际需要。我们懂得爱。只有爱才是永久的,那么就教会他们,每天用爱来生活,用爱来工作,爱公司、爱同事、爱学习、爱自己的岗位,并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直到成功。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公事和私事分开,要想到就做到,不要犹豫,设定目标,并能限期达成。要善于总结,积累方法,去腐存精,时日即久,习惯自然养成,那么这种好的习惯会伴你一生。
这本书就像我们的良师益友,在行为上指引前进的方向;精神上给我们安慰和鼓舞;是你社会行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的源泉。它贴近生活、目标明确,令生活更加充实,要尽你应尽的义务,承担应有的责任,获取应得的酬劳,同时每天自检,分清财富和幸福的关系,开拓前行,努力实践,书写更有意义的人生。
大学生如何坚持党性原则 篇9
(一)什么是党性
首先,党性原则及其主要内容。谈到“党性原则”这一词,大家都不陌生,这是党内教育、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很熟悉的,官方文件、讲话及总结当中都会提及,何为“党性原则”?这里给出一个较明确的(定义),首先是党性原则,再讲党性,由党性所延伸出来的党性原则。 党性即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这个党的性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原理而言,党性是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因为在讲党的时候,政党是阶级意志的集中表现,所以,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是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政党所固有的明显的,一个党与另一个党的区别,这就构成了党性。
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是什么?大家翻开党章的总纲当中就看到,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两个先锋队,一个核心,三个代表,第三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一个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事业的领导核心;两个先锋队,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三个代表。所以,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特点,共三点。
那如何理解?对党性的阐释,每一代领导人或理论研究当中对其有很多阐释,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刘少奇曾对党性有过比较到位且深刻的研究与表述,他说,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共产党就是无产者阶级的党,所以它既然是无产阶级的党,所以要将无产阶级的利益放得最高最重,所以是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它用了几个表现。第一是“最高”,是无产阶级阶级性的最高表现;第二是无产者本质最高的表现,第三是无产阶级利益的最高最本质的表现,所以它完全是按照马克思主义政党学对政党的意义,它的含义的要求来对党性进行了表述。有了党性,由党性推导而出来的三点,刘少奇的论述三个最高,所以形成了一些最基本的党委成员的基本行为规范,即党性原则。这是第一个。
(二)党性原则及其主要内容
与严重问题时,马克思又回到历史当中,回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进程当中去寻找答案。历史往往能够给未来一个方向,中国有句古话“以史观今”,因为历史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所以,对于整体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当中,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有五种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后来,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人类摆脱现实的一些困境,恰恰要弥补现实不足,所以在未来的设计当中所呈现出来,所以这是一种未来美好的社会,且在那种情况下,一是清楚的理论逻辑关系,另外在现实当中,它有动员力与号召力。这是一个理想。
那理想是要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现实基础,那理想就会变成空想或幻想,现实是当代中国在做一件事,我们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探索的结果当中,我们得出了我们正在干一件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冠名。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走出了一个轮廓,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党的报告当中
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它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这三者构成的。如果讲道路,道路怎么走?要到哪儿去?为什么要走这一条路,不走那一条路,这是理论体系,要对完成的任务进行阐释、概括、提升与总结,这是理论体系要完成的,在过程当中形成自身的体系,将行之有效的部分上升为制度得以固定,现在经过30多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去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主义是不够格的,今天中国经过30多年的探索,我们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始,我们建设出了一个包含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体的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并非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路上,因为起点是初级阶段。小平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要一百年不动摇,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且初级阶段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搞了两三代人而已,前面也就三代人,还早着。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美好。这是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要干的活,我们干这个活奔向共产主义。所以,我们为奋斗目标,对目标、任务,如何实现任务的道路没有了解,那如何去坚持?所以,我们党已经很明确了,更明确地强调,我们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最终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奋斗的共同理想,且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来凝聚党员干部、全社会的人民,作为党员干部而言,作为党性锻炼,是否要懂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来龙去脉、基本要求?以及对今天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无认识,甚至是深入的认识,所以对于党员党性锻炼,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一方面要求既有崇高的理想,但还要脚踏实地,这样扎扎实实做好本质工作,这是坚持了党性。
第三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也是作为党性原则最集中、最突出、最重要的一个原则的集中表现。党的宗旨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你是全心全意,不是半心半意,而不是三心二意,你是全心,是整个的,这是共产党人的承诺,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一己私利,这就规定了作为党员干部做事、谋划、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以及工作方法和内容,以及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能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三心二意、半心半意、虚情假意,这也是作为一个党员是有党性的,或是党性强弱的一个试金石。
所以,这就要求每个党员就应该把党和人民的利益,因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党的利益表现的即是人民的利益,所以放在第一位,面对个人利益时得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甚至还要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甘愿做出自我的牺牲,这就要求党的一切工作在工作方法上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它既规定了工作内容(为人民服务),还有一些具体的服务法,人民需要什么就怎么服务,如何知道人民群众的需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且要求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党的要求之高,所以我党在中国近代以来,民国时期的几百号政党最后都大浪淘沙,近代以来有影响的政党当中,中国共产党是当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政党,且书写了中国近现代新的历史 篇章的政党,为何它能够这么坚持下来?这一政党能够存活与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因为它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政党自的奋斗标准与目标去做,所以它才能坚守,否则都会被历史的车轮卷走,淘汰掉,大浪淘沙(后),留下来的是金子。所以是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就取决于党性原则的强弱、有无,这是一个重要的试金石。
第四,自觉地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铁的纪律,这是作为共产党员党性锻炼或党性修炼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党有所规定,党的组织是中央、地方到基层,每个党员都要从属于一个党的基层组织,他是党的基层组织的一个成员,所以,无论是谁,无论职务高低、大小,都得按照这样的组织原则在党的系统当中找准自身位置,所以每个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都要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党的铁的纪律,有很好的制度规范,如果没有组织性就谈不上纪律性,更谈不上效率。所以,如何能够表现出民主集中制的觉悟,能够有一套组织体系,表现出铁的纪律和高效率?这就要求每一个党员在基层组织的活动,且在这个党的基层组织中,你是一个普通的党员,无论职务高低都要有此意识,我们党是按照这一规定、纪律、规则的,成为组织和发展起来的,且在这个组织当中还要与党中央主体保持思想和政治上的高度一致,且要维护这一组织和系统的团结和整体,以发挥其整体效率。所以,作为一个党员而言,入党时就要想到,举起右手宣誓时说“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等,这时你已让渡出自己的一部分权利了,你志愿加入这个党组织,自然就要接受这一党的组织的规章制度,这里讲的是民主集中制以及在这一制度基础上所养成的良好的铁的纪律,所以都要知道,且要去执行和贯彻,这是党性的第四点内容。
第五,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是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胸怀,共产党要有博大的胸怀,他要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所以不仅是胸怀、勇气,还有一种自信和担当,他不能把自己一批就批跑,就泄气了,这是对党性的要求有此责任与使命。批评,是在为坚持真理而批评,是为了修正错误而批评,那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第一个方面是批评。批评有党内批评,通过党内的民主生活会来批评。第二是接受社会的批评,因为政党也是社会当中的一面旗帜、一个标杆,所以要受监督,还要接受社会批评。我们要有这样的胸怀,有胆量、勇气和自信,要有这样的担当,要敢于批评,这也是党成长的经验和教训,我党是在批评与自我批评当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党是在批评当中成长起来的,这一批评有自我的批评,还有批评其他,违反人民利益,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不可反映或阻挡了社会发展的一些错误组织、行为、现象要进行斗争,我们要接受别人批评,同时也要去批评别人,我们还要自我展开批评,所以我们党是在批评和自我批评当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在批评与自我批评当中成长起来的,这也是我们必须坚守的。这五点说明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讲党性修养,无论是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五条是基本不变的,其基本不变只是说这五条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形式会发生一些变化,如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是工人阶级政党,中国的工人阶级人数很少,发育不良。我们党就要分清楚,谁是敌人,谁是朋友。也有是对农民进行改造,农民是我们天然的同群,有的人就不这样认为,会产生思想上的斗争。
思想教育要坚持双向互动原则 篇10
随着企业用工的低龄化与多层次化,思想教育工作的环境、内容、和对象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加上现在学员思想的循环往复和不确定性,就更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解学员的内心想法。
怎样去了解?这就要我们坚持双向互动原则。过去,由于培训者具有信息的优先权和传播权,独白式的单向灌输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基于网络的广泛普及和深入应用,学员的主体意识日益觉醒,以及他们获取信息方式的多样化,可能常会出现学员在知识和信息的把握在质与量上超过主体的现象,并在时间上领先于我们,并且他们在某些特定事件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想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做工作时的权威性和话语权必然受到质疑,于是单向式的灌输和说教就会受到严重的挑战和冲击,一般性的灌输和说教就难以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仅靠单向注入、强迫命令反而会严重挫伤和压抑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思想教育方式应由被动单向式教育转化为互动式双向交流,通过平等沟通,角色互换,才能实现教育目的,收到较好效果。
然而,思想教育的最终归属还应是自我教育,因为一个人对信息的真正接受都是以其自身的判断、选择、内化等一系列内在思维活动为基础,最终通过自己的思想矛盾来实现。因此在坚持双向互动原则的时候我们还应着重把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告知学员让其自觉的进行自我认识、评价、监督和控制,从而有目的调整自己以后的行为活动。
培训基地:田仲君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 篇11
科学把握政治属性和传播属性
同志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这是对新闻舆论工作本质属性的深刻阐述。本立而道生。在新闻舆论工作的政治属性和传播属性中,政治属性是本质属性,决定着新闻舆论工作为谁服务这一根本方向;传播属性是功能属性,决定着新闻舆论工作的手段运用。只有科学把握政治属性和传播属性,才能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
政治属性彰显新闻舆论工作的本质要求。科学把握新闻舆论工作的政治属性,就要把新闻舆论工作放在党的工作全局中去认识。同志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这五个“事关”深刻揭示了新闻舆论工作的政治属性。新闻舆论是左右人心的关键力量,好的新闻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新闻舆论工作必须科学把握自身政治属性,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更好发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作用。
传播属性体现新闻舆论工作的价值功用。新闻舆论工作要有正确立场,而正确立场必须通过遵循传播规律、注重传播艺术、提升传播效果来体现,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把握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属性。同志强调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我们要用心用情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增强新闻舆论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受众爱听爱看,最大限度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信心,发挥好新闻舆论工作的价值功用。
在统筹政治属性和传播属性中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新闻舆论工作的政治属性和传播属性具有内在一致性,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仅仅强调传播属性,新闻舆论工作就可能偏离正确方向,难以有效完成职责和使命;仅仅强调政治属性,新闻舆论工作就难以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实践中,每一个个体对新闻舆论的接受都存在客观经验积累与主观认知水平上的差异。这就要求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掌好罗盘。我们讲传播属性,也绝不是要弱化舆论导向,而是要提高议题设置能力,把握好时度效,让传播方式更加适应人们的接受习惯,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艺术性。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问题,关乎新闻舆论工作的方向和立场,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同志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为新闻舆论工作在新的舆论格局中更好体现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指明了方向。
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坚持党性,就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这是不可动摇的大原则。新闻舆论战线要切实增强党的意识,理直气壮讲党性,尽职尽责为党立言,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要深刻认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媒体格局如何变化,党管媒体的原则不能变,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新闻舆论战线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发扬俯下身子、深入一线的务实作风,真切感知民情冷暖,深刻感受时代脉搏,从基层中发现线索、挖掘新闻,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努力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同时,要看到人民群众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认真研究不同群众的新闻信息诉求,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人民性体现在党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坚持党性,新闻舆论工作才能有正确的立场和方向;坚持人民性,新闻舆论工作才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就要始终不渝贯彻政治家办报的要求,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有机统一起来,更好地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同志强调:“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对新闻传播规律和媒体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顺应媒体发展趋势,提高新闻舆论工作能力和水平,必须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融合发展要从“相加”迈向“相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关系,不能简单地把融合发展理解为传统媒体发展新兴媒体。推动融合发展,不能停留在“+互联网”阶段,而要真正实现“互联网+”,让媒体融合尽快从“相加”迈向“相融”。要加快推动传统媒体优势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延伸,做好“四则运算”,催生“化学反应”,着力建好建强新型主流媒体,抢占舆论传播制高点。
融合发展要抓好内容融合。对于媒体来说,内容永远是根本。推动融合发展要坚持内容为王,把传统媒体的权威、专业和品牌优势与新兴媒体的新技术、新渠道优势结合起来,创新内容生产方式,丰富内容呈现方式,注重在深耕、互动、多样、集成上下功夫,以更优质的内容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以更好的呈现效果吸引用户。应更加注重新闻产品的品质,主动设置议题,进行专业化的新闻生产;针对不同媒体探索差异化定位,避免内容同质化,贴近用户进行更精准的舆论传播。
融合发展要促进队伍融合。人才队伍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支撑。目前,传统媒体推动融合发展,普遍存在人才不足特别是互联网专业人才稀缺的问题。因此,要把全媒体、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到媒体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加大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着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要通过培训、交流、合作等各种方式,培养全媒体采编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以更宽视野选才聚才,着力引进熟悉新闻业务和互联网技术的跨界人才。通过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让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能,融得进、留得住、干成事,以一流人才打造一流媒体。
★ 坚持党性原则心得体会
★ 农村党支干部工作体会
★ 工作体会
★ 教务主任工作体会
★ 公司财务工作体会
★ 援建工作体会
★ 勤工俭学工作体会
★ 办公室工作体会
★ 关工委工作体会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推荐阅读: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10-11
三个坚持原则07-04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08-22
坚持保基本的原则05-11
必须坚持“党校姓党”原则08-08
坚持原则的优秀选登08-10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08-22
思想汇报:坚持正确的制度及创新原则10-28
无条件的爱和坚持原则不矛盾07-11
该同志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