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情趣创设的原则和方法论文(共10篇)
课堂情趣创设的原则和方法论文 篇1
课堂情趣创设的原则和方法论文
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的主要形式,搞好课堂教学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增效减负的关键.课堂是否有情趣,则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课堂情趣创设的原则和方法,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数学课堂情趣创设的原则
所谓课堂情趣,即是指一堂课的思维情境及趣味因素的总和.正确运用情趣创设原则指导教学,可以使课堂高潮迭起,妙趣横生,从而克服教学中的随意盲目和呆板机械.从根本上改善数学学科枯躁乏味的负面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谐师生感情,为素质教育铺路搭桥.当然,数学课堂情趣的创设必须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广大同行的经验成果,结合笔者自身的实践感受,我们认为,数学课堂情趣的创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一致性原则
教学无定法,但教学有法,不管采用什么办法,教学目标始终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宏观上,教师显示自己的才华,能动地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创设浓重的课堂情趣,其目的只有一个,即增效减负,提高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教学活动的大目标是一致的.即情趣的创设要服务于目标的完成.微观来看,课堂情趣的创设必须从课本内容出发,准确理解编者意图,恰当组织素材,切不可盲目地添加一些笑料,故弄弦虚,喧宾夺主.即是说,课堂情趣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
2.启发性原则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和启发.因此,课堂情趣的创设应以启导学生思维为立足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课堂上不论是设计提问、幽默,还是欣喜、竞争,都应考虑活动的启发性,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正是课堂情趣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
3.科学性原则
数学是一门严密而抽象的科学,其表达形式的规范性是有目共睹的.在课堂情趣创设中,一定要寓庄于谐,尽量使语言准确,认真处理好形象生动与严密准确的矛盾.切不可为了让学生发笑或叙述方便,信口比喻.如把“移项”说成“搬家”,把“多项式相乘”称为“打开”,把“提取公因式”说成“拿出来”等等.那些不恰当的比喻,将有碍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学中,一定要克服这些毛病,使我们的课堂语言生动而不失严密,形象而不失准确.
4.灵活性原则
教学工作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而不是“教书匠”,就在于“每节课都是新的”.且不说教学内容和学生个性特点的千变万化,单就每堂课的偶发事件的处理,就已经是对一个老师教学能力的考验了.学生提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或个别学生故意捣乱,或教师自己出了点差错,一个成熟的教师是能够灵巧地化解这些课堂障碍的,并由此而创设出美妙的课堂情趣.例如,一位老师在讲列方程解行程问题时,发现后排有两位同学在搞小动作,他点名要这两位同学上台来,这两位同学自知犯事,紧张地走上讲台,同学们在猜:这两小子该挨一顿训斥了!然而,事情并不象同学们想的那样.只见这位老师要这两位同学现场演示例题中甲、乙两人的追及过程,过后表扬他们表演生动,反应灵活,一定能学好数学.这两位同学回到座位,听课专心了.这节课既生动又有趣,效果不错.从这个事例不难看出,这位老师既悄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又给课堂带来了情趣,充分显示了他善于捕捉育人契机,灵活运用情趣创设方法,“误落点墨变蜜蜂”般的.高超技艺.
二、数学课堂情趣创设的方法
一般说来,课堂教学离不开读、议、讲、练、看、问这些活动形式,而灵活选择某种形式进行教学,在某种形式里又恰当地采用某种情趣方法,则是一个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体现,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这一点上往往是有“先知先觉”的.那么,在数学课堂中,有些什么一般的情趣方法呢?
1.史料法
“数学史不愧是出色的教育指南”.为了使课堂更有情趣,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引入一些相关史实是很有必要的.从古埃及的土地丈量到几何学的形成,从勾股定理到《九章算术》,从终生勤奋的欧拉到才华横溢的高斯,从黄金分割到优选法.一个个历史镜头会让学生深深地沉浸在古人的奋斗情境中,它必将激励学生追求真理、努力上进.同时,学生们也会从数学家的成功与失败中得到不少启迪,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极大热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得多读点数学史,上课时信手拈来,学生也会对你佩服有加.
2.故事法
数学知识点多,与一些知识点相关的故事也不少,尤其是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如在讲“对数应用”时引进“印度皇帝锡拉赏给国际象棋发明者锡塔麦粒”的故事;在讲无理数的发现时引用“帕金斯被扔进大海的遭遇”;在讲到近似数时引用华罗庚教授关于“用0.84元钱买一斤酒(每斤0.84元)和一个饼(每个0.04元)”的故事.故事具有非凡的吸引力,尤其是在新班上课或一节课的中途,充分利用故事来增强课堂情趣是许多有经验老师的一大法宝.即便没有现成的故事,他也会恰当地编一个出来.
3.悬念法
悬念是一种心理机制,它对大脑皮层具有强烈而持续的刺激作用,使人一时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尤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加深.在数学课堂中,恰当设置悬念,对提高课堂效益、增强课堂情趣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设置悬念要适时适度,有的设置于课的引入较好,有的设置于结尾较好,太“悬”易伤学生的积极性,不“悬”又不足以吊胃口.
4.趣题法
数学课离不开例题和习题,如何使学生见题不怕,乐思善解,一直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所谓趣题法,就是充分挖掘例题、习题的趣味因素,选择一个有趣的载体来表达一个平淡枯躁的数学内容.九义教材在这方面作了很大努力,教材上的“想一想”、“做一做”、“章头图”、“章前引例”等都无不是在趣味方面做文章.作为教者,除了引用课本上的趣题外,还应多动脑筋,自编趣题.如讲了初一“一条直线上有六个点,图中一共有几条线段”时可类比出趣题:我班有50名同学,每两个同学都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手才握遍?”这样的趣题学生感到亲切,愿意动脑筋,并容易发现问题的本质.
5.设疑法
疑能引思,思则生趣,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设疑激思,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的新课引入中,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故意把圆心搞“丢”了,发动学生用三角板把圆心找出来.但怎么找呢?通过实验,学生发现把三角板的顶点放在圆上,两直角边与圆的交点的连线就是直径.这样两条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教师然后启发学生用严密的推理来说明这个道理.于是,顺利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课本问题上,学生思维活跃、探讨积极,课堂情趣浓.
6.惊异欣喜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矛盾是动机的根源”.课堂上,教师创设认知不协调的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消除剧烈矛盾,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这种情趣创设法,我们称之为惊异欣喜法.如在讲分类讨论的必要性时,可举例“一个正方形,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个别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三个!”,也有的想了想回答“五个!”,也有的学生发现,只有四个角.教师否定了每一个同学的答案,同学们都感到茫然,通过实验发现,每个人都只答对了三分之一,于是由惊讶转而欣喜,理解了讨论的必要性.再如讲到为什么要逻辑推理时,我在黑板上画了形如“⊥”的两条等长的线段,让学生观察,哪一条线段较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竖着的那条较长,我用尺子一量,发现一样长,同学们感到不可思议,但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通过此例,使学生明白了数学问题光凭眼看,往往得不到正确结论,需要严密的推理.这样的课,学生感到印象深,趣味浓,余味长.
7.教具法
恰当地使用教具,除了能向学生直观形象地传授知识外,在课堂情趣创设方面也有奇妙的效果.在一个严冬的早晨,某老师摇着一把纸扇走进教室.同学们不解地望着他.当大家明白老师这节课要讲扇形的有关计算时,都露出了欣喜的微笑.又如某老师提了一副麻将牌到教室,同学们在猜,老师总不是教我们玩麻将牌吧?!那又是要干什么呢?只见他把牌一块一块地等距地摆在讲桌上,事后才知道,他正在用多米诺骨牌原理讲数学归纳法呢!
8.其它方法
除了以上几种常用的一般方法外,创设课堂情趣还有赖于教师恰当的衣着,抑扬顿挫的语言,优美流畅的板书,富于鼓励的评价,不时恰当的幽默,等等.课堂就是舞台,教师既要当导演,又要当演员,举手抬足都有“戏”,只要我们每堂课都能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挖掘出一些趣味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投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就一定能更加成功。
课堂情趣创设的原则和方法论文 篇2
一、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原则
1. 情境创设要有现实性
真实的生活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应用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更好地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因此, 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积极去探索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 最终的目的又为了应用于生活之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因此, 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生活, 贴近实际, 教学时从学生身边的、比较感兴趣的事物入手, 把抽象的知识化为具体的实物。例如, 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 让学生搜集身边一些有关角的事物, 并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角的一些基本特征, 然后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应用的例子, 这样又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很好体现了教学的现实性。
2. 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突出知识的趣味性, 是让学生较快对所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的方法。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能较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学生的思想和注意力调节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我们学习最好的老师。著名专家皮亚杰说得好:“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的人, 都应该依赖于兴趣。”如果有了兴趣, 我们做事才会更加认真, 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的学习同样也不例外。大家都知道, 新课程标准所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经过, 非常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如果我们教学着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让学生在引人入胜的活动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那么我们定会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数学这门学科, 对于我们的小学学生来说, 不是那么好理解的, 这也是影响到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大阻力。如果我们能针对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把所要传授的知识融入到丰富多彩游戏中去, 学生在玩中和乐中学习, 知识得到巩固, 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得以完成。教学时在巩固环节中可以创造一些合适的游戏情境, 使学生有来到生活实际的感觉,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有趣。例如, 在教学“小数大小比较”一课时, 我为学生展示了他们喜欢的学校元旦文艺汇演比赛情境, 出示了我班节目的比赛成绩:9.87、9.90、9.96、9.85、9.85。先让学生根据比赛成绩, 充分谈自己的想法。由于是学生关心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讨论激烈,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情境创设要有发展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老师讲授而得到的, 而是学习的人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 依靠其他人的帮助, 利用接触到的学习资源, 积极地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所以在教学中, 要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内容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热情, 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激励学生不依靠教师, 而是要带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学习, 大胆创新与实践, 不断思考、不断提升、不断感悟, 从而获取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 我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 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生收集数据后提问:“用什么好的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学生提出打“√”、打汉字“正”等, 并提出用举手来统计更快些, 后来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的内在联系, 让学生通过比较“表1”和“表2”的问题, 从而概括出“复式统计表”的特点。他们是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 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方法
1. 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在数学教材的例子中, 有些方面的例子, 对于有些孩子来说, 是新鲜的、模糊的、不清楚的。因此我把课本中的些例子进行了再创造, 使它们变成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 使学生容易接受、理解。例如, 在“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中, 我借助了学生刚刚去秋游的这个实例导入了课题, 很好地让学生回归到实际生活中去,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平均分”时, 借助学生熟悉的“分东西”事例, 自然地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基础上的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 增强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在巩固环节设计学生熟悉的分巧克力、分蛋糕等,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2. 在课堂中让数学模拟生活
数学课堂教学应深入生活,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 活化教材。通过对生活情境的模拟, 让学生体会数学中存在生活, 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学。教学问题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要将生活情节较好地渗透到教材之中, 学会通过教材产生对实际生活的想象, 通过对生活的体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有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对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理解得不是很到位。比如我碰到过一个孩子, 问他45+36等于多少他不知道, 但是当你问他你有45元, 你爸爸给了你36元, 你一共有多少元呢?他会脱口而出, 说明我们的教学就是缺少让数学融入生活。书本上的数学知识是生活中数学问题的高度概括, 我们应该努力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3. 应用题训练“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用题教学应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探索, 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掌握解题思路。”因此, 在教学中要把书本上的例题改成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 创设一些熟悉的生活情境, 拉短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让书本上的应用题情节变成自己的亲身体验。实际上许多应用题都能够从生活中找到相类似的实例, 所以要引导孩子观察生活, 思考生活, 找到生活的实例。比如一面靠墙, 三面围上篱笆的这个问题, 会有学生计算周长时算成四边的长度, 这是缺少生活体验的缘故。我带他们亲自去动手体验, 都知道了原来靠墙的一面是不是需要围上篱笆的。植树的问题也一样, 让他们去亲自去体验一下, 相信会有一些不同于课堂学习的收获和感受。
4. 课后回归生活, 加强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以体现数学教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 是为了能更好地能在生活中应用。所以在学生学了新课以后, 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数学。当然, 这个实践活动得针对孩子的能力而言, 是他们力所能及的, 应是比较容易完成的, 而不是复杂的、困难的。比如, 在学习了比和比例以后, 我布置给学生一个实践任务, 可以用怎么样的方法测算出我们学校旗杆的高度呢?学生对此感觉很新鲜, 都纷纷开动脑筋, 都不知道有什么好的方法。我就带着学生来到了旗杆下面, 那天阳光明媚, 当学生发现人的影子和旗杆的影子以后, 他们恍然大悟, 原来人的实际身高和人的影子的身高的比例和旗杆实际的高度和影子的高度的比例是一样的。这样很容易就计算出旗杆的高度了。由此及彼, 他们也很容易测算出大树的高度了。通过这个实践活动, 学生们发现生活中并不缺少数学, 而是缺少把数学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本领。这样, 他们以后在学习的时候就会去想, 我今天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有没有应用的地方?自觉地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更好地服务于他们的生活。
课堂情趣创设的原则和方法论文 篇3
[关键词]高中政治生活化情境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66
生活化教学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进行教学的一种策略,它通过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学以致用”的传统教学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生活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获取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同样不谋而合。而当下高中政治教材分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模块,更加强调了教学的生活化。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在课堂中的实践主要通过创设有效生活化情境来实现。本文以高中政治课为例,分析高中政治课堂创设有效生活化情境的策略。
一、创设有效生活化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一)源于生活
情境生活化意味着教师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必须与现实生活相关,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生更易于理解教学内容,更容易完成知识的迁移,也更容易有所共鸣和感悟,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身边的事件、现象,还能增进彼此的了解,对活跃课堂有积极作用。
(二)反映时代
情境源于生活,则势必带有时代色彩。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注意引入能反映时代脉搏的时政要闻、社会焦点,或者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从生活琐事中摸到时代的脉搏,引导学生开阔眼界,促使学生将关注的目光从自我生活延伸到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服务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必须服务于教学,最终导向教学内容。如果创设的情境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所需的时间就会相应拉长,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简而言之,情境的创设需紧扣教学内容,需简练,需有助于教学重难点的揭示。
(四)形式多样
生活情境是丰富多彩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注意情境形式的多样性,一方面使情境形式有助于恰到好处地展现相关信息,另一方面不过于单调,导致学生反感。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情境的创设应有学生的参与甚至由学生主导,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富有内涵
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传授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师选择的情境需具有一定内涵,能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判断真假,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一般而言,教学情境的创设多采用正面材料,有时为揭示问题本质,负面材料也可选用,但需慎用,要帮助学生认识负面材料中行为、事件的恶劣性质,以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高中政治课堂创设有效生活化情境的策略
(一)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
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思想政治是一门枯燥、无关现实生活宏旨的学科,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对教学的开展极为不利。教师要想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就必须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这可从学生的生活入手。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生理和心理逐渐向成人靠拢的敏感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自尊心强,很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因此也很乐意购买服装、护肤品等物品。因此在进行消费观相关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从这个角度着手,创设以下生活情境:学生小A与妈妈一起逛街,看中了一件标价300元的衣服,希望妈妈能买给他做生日礼物,但妈妈以衣服质量差、价格贵为由不同意购买。妈妈觉得学生应该穿得朴素一点,想给小A买另一件价格比较便宜的衣服,但小A觉得那件衣服土气,埋怨妈妈不舍得为他花钱,于是与妈妈发生了争执。妈妈听到小A的话,有些动摇……引入这样一个情境后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小A和妈妈的消费行为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妈妈该不该给小A买那件300元的衣服?为什么?如果你是小A或妈妈,你会怎么做?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以上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创设这样一个简单的情境,一方面可引起学生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另一方面将思想政治课堂内容生活化,学生更乐于接受,学习兴趣也更浓厚。
(二)将社会热点案例引入课堂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教育”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教学的材料、工具、方法、环境已不局限于教材、课堂和学校当中,材料、工具、方法、环境应从生活中来,从社会中来,而教学应服务于学生的未来生活,应能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因此在创设有效生活化情境时,教师除了将学生的生活案例引入课堂,还应适当将社会热点案例引入课堂,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虽然社会热点案例并不一定就发生在学生身边,但确确实实影响着学生的行为选择。例如,“富二代”“星二代”等话题群体的一举一动通过越来越普及的网络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却具有极强叛逆心理的青少年也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在进行“人生价值”相关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从这方面入手,以正反两个方面举例。如通过退休后远赴山区支教的“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朱敏才和孙丽娜、一生为麻风病防治工作尽心尽力的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党支部书记肖卿福、曾是中国幼儿申奥形象大使最后却因强奸罪获刑的李天一等事例,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成功?什么是荣誉?什么是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如何实现?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这些问题紧扣“人生价值”的教学内容,却又是开放性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这种方式一改以往理论说教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畅所欲言创造了条件,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轻松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将实践体验引入课堂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理论,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生活。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离不开财务管理。如高中政治课“投资理财的选择”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明确概念、厘清关系,还应教会学生一定的财务管理技能,将学生在财务管理方面获得的体验和实践引入课堂。例如,在学生掌握储蓄、股票、债券、商业保险等基本概念后,让学生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设计理财方案,或者教师虚拟一个家庭的经济收入状况和理财方案,并提供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基准利率、该家庭近期的消费计划等信息,让学生评价该家庭的理财方案是否合理,并设计一个更合理的理财方案。这样有助于纠正学生思想政治课与现实生活无关的错误观念,可让学生获得直观的理财体验,促使学生树立规划消费、合理消费的科学消费理念。
总之,实现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要求,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的要求,更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社会接班人的要求。
课堂情趣创设的原则和方法论文 篇4
设原则和方法考试试题
本卷共分为1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3-4岁男孩子的身高应该达到()A.94.9-111.7cm B.106.1-125.8cm C.125.8-130.1cm D.130.1-135.2cm
2.中国第一部电影是戏曲片京剧,于1905年(清光绪十一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A:《难夫难妻》 B:《桥》 C:《生死恨》 D:《定军山》
3.书法艺术产生于。A:日本 B:朝鲜 C:中国 D:古罗马
4.在健康领域中,()幼儿能单脚连续向前跳5米左右。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5.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下列形式中流行于青海的民歌是。A:长调 B:短调 C:花儿 D:信天游
6.常见的主题环境创设的方法有()和文献法。A.观察法 B.自主选择法 C.空间利用法 D.仿照法
7.()是园所生存的基础,是园所发展的动力和取得成功的关键,甚至可以说是园所的灵魂。A.生源 B.师资 C.园所文化 D.信誉
8.关于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论述,不正确的有。
A:幼儿园社会性教育就是品德教育在幼儿园中的体现 B:幼儿社会性教育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所需要的 C:幼儿社会性教育应该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
D:幼儿园社会性教育要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进行
9.活动室每天早晨幼儿入园前()分钟开窗通风,冬季定时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A.20分钟 B.15分钟 C.10分钟 D.30分钟
10.如果幼儿烫伤,应立即用()冲洗15分钟以上,降低局部温度,减少创面的进一步损伤,减少疼痛。
A.温水 B.冷水 C.热水 D.冰块
11.()是教师观察、发现和指导儿童最经常、最自然、最容易的活动。A.餐饮活动 B.生活活动 C.盥洗活动 D.整理活动
12.北宋张择端的一幅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风俗画,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作品是。A:《人物龙凤帛画》 B:《洛神赋图卷》 C:《步辇图》 D:《清明上河图》
13.幼儿园每天在幼儿入园前()开窗通风,冬季定时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A.30分钟 B.20分钟 C.15分钟 D.25分钟
14.是否为实现目标做了有效的服务,材料的准备可以怎样调整,材料的准备是否充分,材料是否适合全体幼儿等属于()A.反思目标 B.反思准备 C.反思过程 D.反思方法
15.4-5岁男孩子的身高应该达到()A.100.7-119.2cm B.106.1-125.8cm C.125.8-130.1cm D.130.1-135.2cm
16.我国现行幼儿园的体制大多数是按幼儿的()分班。A.心理年龄 B.实际年龄 C.智力年龄 D.知识经验
17.()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
A.语言活动 B.艺术活动 C.游戏活动 D.操作活动
18.五四运动以前的历次革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没有先进阶级的科学革命理论作指导 B:没有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C:没有分清谁是真正的敌人,谁是真正的朋友 D:没有实行革命的统一战线
19.幼儿园环境条件要为()服务。A.幼儿 B.教师 C.家长 D.保育和教育
20.我国幼儿园教育中特有的一项原则是()A.保教结合原则 B.综合性原则
C.发展适宜性原则 D.独立自主性原则
21.开展躲闪跑活动,可以发展的身体素质有()。A.速度、灵敏性和协调性。B.力量、速度和灵敏性。C.力量、灵敏性和柔韧性。D.力量、灵敏性和协调性。
22.环境的()是指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
A.相容性 B.界限性 C.转换性 D.相互性
23.3—4岁的幼儿具有初步的书面表达愿望,如:喜欢用()表达一定的意思。A.涂涂画画 B.符号和游戏
C.书写方法
24.幼儿教育是对()周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A.4—5 B.1—6 C.3—7 D.3—6
25.4-5岁男孩子的身高应该达到()A.100.7-119.2cm B.106.1-125.8cm C.125.8-130.1cm D.130.1-135.2cm
26.()是一种很危险的症状,如果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可以致命。A.烫伤 B.中暑 C.休克 D.切割伤
27.活动法是一种以幼儿的()为主的教学方法。A.自由活动 B.操作活动 C.实践活动 D.交流活动
28.一位新入园的孩子问老师:“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下列回答中最合适的是()A.妈妈放学后来接你
B.你想妈妈的时候妈妈就来接你
C.你现在想妈妈了吗?妈妈一下班就来接你 D.妈妈下午5点就来接你
29.中国刺绣是在布上“以针代笔,以线晕色”的艺术,我国的刺绣驰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四大名绣不包括。A:苏绣 B:顾绣 C:蜀绣 D:湘绣
30.有的教师一谈到幼小衔接,马上就想到让幼儿认汉字、学拼音、做算术题,而对于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准备重视不够,这忽视了()指导思想。A.长期性而非突击性 B.整体性而非单项性 C.多样性 D.均衡化
31.学前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A.教师与儿童的关系 B.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C.教师与教师的关系 D.家长与儿童的关系
32.科学探究中,4-5岁幼儿能运用()和其他符号来记录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A.数字 B.图画 C.图表
33.幼儿的学习是以()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A.自身兴趣 B.直接经验 C.实际操作 D.组织活动
34.()是教育目的在学龄前儿童阶段的具体化。A.学前教育目标 B.学前教育手段 C.学前教育启蒙 D.学前教育内容
35.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A.认识水平B.情感体验 C.创造思维 D.审美经验
36.开展区域活动最佳是几人一个区域()A.5—7人 B.2—3人 C.8—10人 D.10—15人
37.社会领域主要包括()和社会适应。
A.学习发展 B.身心发展 C.语言表达 D.人际交往
38.教师对新的教育内容从头到尾的示范,这种示范形式属于()。A.分解示范 B.部分示范 C.不同方向示范 D.完整示范
39.幼儿园教育活动按特征分为()。A.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体活动 B.教学活动、领域活动、主体式活动 C.全园活动、亲子活动、分组活动 D.生活活动、区域活动、教育活动
40.苹果相克的是以下哪种()A.牛奶 B.洋葱 C.鱼肉 D.萝卜
41.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教育方法是()A.自然后果 B.教学做合一 C.整个教学法 D.发现式教学法
42.“教育的关键是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的观点是由()首先提出的。A.福禄培尔 B.陈鹤琴 C.蒙台梭利 D.陶行知
43.在摄取多种食物的同时,注意食物之间的搭配,做到平衡膳食,幼儿一日膳食中脂肪占总热量的()A.25%~30% B.30%~45% C.40%~55% D.60%~70%
44.《纲要》中提到五个领域,每个领域都可以提炼出一个关键能力,艺术是()。A.感受能力 B.表现能力 C.创造能力 D.思维能力
45.在健康领域下,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中,幼儿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10秒左右是()A.3—4岁 B.4—5岁 C.5—6岁 D.6—7岁
46.战国七雄包括。
A:秦、齐、楚、燕、韩、赵、魏 B:秦、晋、楚、越、韩、赵、魏 C:秦、齐、楚、吴、韩、赵、魏 D:秦、齐、楚、燕、韩、赵、郑
47.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和行为。
A.感性认识 B.环保意识 C.人文意识 D.自然规律
48.下列选项中,体现郑成功重大历史功绩的一项是。A:虎门销烟 B:收复台湾 C:官渡之战 D:七擒孟获
49.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A.2001年7月 B.2001年9月 C.2002年7月 D.1999年8月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 篇5
(一)创设具有一定真实性和现实意义的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构建以及对原有知识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教师要深入观察学生的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具有一定真实性和现实意义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学习《0》一课,教师问学生:“你们家是怎样招待客人的?”学生对这一情景太熟悉了,有的说:“请客人喝茶,喝饮料。”有的说:“请客人吃水果。”还有的说:“请客人坐下,客人走的时候说再见。”老师说:“小丽家来了客人,你看他家是怎样招待客人的?”多媒体演示:小丽的妈妈端上来三个苹果客人吃了一个,小丽吃了一个,妈妈吃了一个。“盘子里还剩几个苹果?”学生说:“没有了。”“没有了用哪个数字表示?”从而引出了“0”。在模拟情境中,学生了解了“0”的含义。
(二)创设人文性的、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知识往往通过情感功能才能更好的被学生接受、内化。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烈情感,就会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当特别注意选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如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对话表演、操作实验、多媒体演示等。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时,教师给学生讲了个故事(通过多媒体演示画面):有一天,唐僧师徒4人走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太阳热辣辣的照在他们身上,使他们感到口渴难耐。孙悟空向师傅请求去给大家找水喝,师傅同意了,不一会儿,孙悟空没找到水却抱回了个西瓜,猪八戒看见可高兴了,说:“大师兄,让我来分西瓜吧,我的肚子最大,所以我吃1/8,师傅和我一样多,也是1/8,沙师弟吃1/4,大师兄肚子最小,吃1/2,就够了”。孙悟空一听就哈哈大笑起来。你们猜一猜,孙悟空为什么发笑?同学们听完看完,各个兴奋起来,有的猜猪八戒吃的多,有的猜猪八戒吃的少,学生的思维产生了碰撞,进而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教学情境
创设课堂情趣, 激发学生兴趣 篇6
一、开讲生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 但它却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因此,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 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如“三角形内角和”的引入部分, 我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的三个不同的三角形 (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 , 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 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 我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一开始, 有几位同学还不服气, 认为可能是巧合, 又举例说了几个, 都被我一一猜对了, 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 教师的答案怎么和他们量出的答案是一致的。“探个究竟”的兴趣因此油然而生。
二、授中激趣
开讲生趣仅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 那成功之路, 至多只行了一半。还需要在讲授新课中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恰到好处地诱导, 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 以好奇心为先导, 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上例新授部分, 在板书课题后, 接着又让全班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分别把各自手里的三个三角形 (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 的三个角剪下, 再分别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 并言之有趣地激励学生:看谁最先发现其中的“奥秘”;看谁能争取到向大家作“实验成功的报告”。这时, 学生心中激起了层层思考的涟漪, 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 发言争先恐后。还有的学生通过把正方形的纸沿对角线对折, 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因为正方形有4个直角, 是360°, 所以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显然, 此时不但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性质有了感性的认识基础, 而且教师对这一性质的讲解也已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最佳时刻。
三、设疑引趣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启动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 作为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使学生见疑生趣, 产生有趣解疑的求知欲和求成心。
比如“三角形内角和”在新授结束后:
师: (出示一个大三角形) 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师: (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 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师: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它的 (指均分后的一个小三角形) 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有的答90°, 有的180°)
师:哪个对?为什么?
生:180°, 因为它还是一个三角形。
师:每个小三角形的度数是180°, 那么这样的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内角和是多少度?
这时学生的答案又出现了180°和360°两种。
师:究竟谁对呢?
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 经过一翻激烈的讨论探究后, 学生开始举手回答。
生1:180°, 因为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 就变成了一个三角形了, 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总是180°。
生2:我发现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拼接在一起的两条边上的两个角没有了, 就比原来两个三角形少180°, 所以大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 不是360°。
师:表扬:你真聪明。 (演示)
这里教师通过提出两个具有思考性的问题, 层层设疑, 使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波澜起伏, 时刻处在紧张而又兴奋的学习状态中。
四、练中有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 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 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呆板的练习形式、乏味的练习内容往往把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被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无情淹没, 使学生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扼杀和抑制。因此课堂练习要设计得精彩有趣, 教学中教师根据所学内容, 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
练习形式要注意层次性。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 降低习题的坡度, 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中在运用规律解题时, 先已知两角求第三角;再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锐角求另一角, 感知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之和是90°;最后已知三角形活动、游戏, 不仅可以使大脑得到适当休息, 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达到“课业结束趣犹在”的效果。
在本课结束时, 我设计了一道抢答题。揭示:“把左图截去一部分, (每次只截一次) 要使剩下图形的内角和是180°, 有几种截法?”
学生原以为截法只有几种, 到后来知道截法可以有无数种, 感到是“一大发现”。但更使他们感到“一大发现”的是尽管截法有无数种, 但剩下的图形的种类只有一种, 因为内角和是180°的图形只能是三角形。这样练习, 使学生在探索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
五、“评”中增趣
这里的“评”是指教师对学生答问或作业的口头或书面评价。数学材料本身因其感情色彩较少, 难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如果数学教师能在教学语言、语速、语调和语气上风趣一些, 幽默一些, 对学生的答问、作业的评价上恰当地赋予一点情感味, 那么, 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可增添妙趣, 乐学而不疲。
例如在本课教学中, 在学生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特征时, 我立即表扬:“你真能干, 你是咱班第一个发现真理的数学家”;又如学生发现了另外一种证明三角形的方法时, 我对他说:“你真聪明。”在学生解题终于成功时, 我又说:“祝贺你, 成功了”等等, 用以激发学生的求成心。另外在对待学生作业中有困难的同学, 我总是用一些深情地惋惜语。如“真遗憾”、“差一点就对了”、“想得不错, 但是……”、“没关系再说一次”、“下次肯定会更好”……这些尊重、企盼、惋惜的用语对中差生来说, 其作用不仅是情感上的补偿而且是心理上的调整, 可以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探索中, 变无趣为有趣, 变有趣为兴趣, 变兴趣为乐趣。
创设情趣课堂,提升教学效率 篇7
一、 情趣课堂离不开日常生活
语言需要交往,交往离不开生活。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随时联系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运用英语。比如,商场购物,居家买菜,出游买票,时间、里程计算安排等都是培养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生活情境。甚至,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翻译数学题,用英语去解题,这也会让学生耳目一新,感觉新鲜有趣。这样就把英语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又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很实用也很有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可以被调动出来了,学习的效果自然就产生了。
二、 情趣课堂离不开英语歌曲
西方的经典歌曲也好,流行音樂也好,它们大多是旋律优美,歌词精炼。这就不需要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也不需要机械枯燥的练习。学唱英文歌曲,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休闲之中,掌握单词、词组、成语、常用句型及相关语法。学唱英语歌时,首先是让学生自己选择歌曲。选择歌曲的时候,第一步选择歌名,但是,相同的歌名,却有不同的歌手,不同的歌词,不同的歌唱风格。我们要求学生就旋律、歌词、格调等方面加以筛选,得票多者为全班学唱歌曲。要求歌曲内容要健康,思想情感要积极向上,最好带有哲理性,能励志。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享受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的尊重感和成功感。接下来是全班学唱、哼唱。在上课之前,或上课之后的前几分钟,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材料,歌词同步显示,便于学生加快学习和记忆。然后在会唱的基础上,尝试默写歌词,并总结歌曲中的一些常见和重要的语法现象。最后还要在歌词现有的单词、词组、语法、句法的基础上适当进行一些拓展,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这样的课堂,情趣和效率能够最大化地融合。
三、 情趣课堂离不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试以中秋节为例。首先老师提问题: Can you guess which festival I like best? Why? 在导入课题之后,用一段动画传递中秋节信息: Look! Whats this? Its a round cake, like the moon, so we call it “mooncake”. We eat it on Mid?autumn Day. What do you think of when you see the moon? 这时,学生会说出月饼、嫦娥、团圆等相关信息。接着,让学生借助互联网等工具,展示中秋传说、传统风俗和历史背景等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在教学实施策略上,我以谈话的方式引出中秋节名称,接着多媒体呈现一段英文诗歌要求学生尝试翻译成中文,学生翻译出来后,发现原来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豁然开朗,兴趣盎然。接着,教师设置情景:班里来了一位外国友人,他很想知道中国人是如何过中秋节的,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展开对话,学生A为外国人,学生B为中国学生。学生A询问学生B以下问题: What day is Mid?autumn Day? What do you often do during Mid?autumn Day? What food do you eat on Mid?autumn Day?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traditional food? 设置这样的情境,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
四、 情趣课堂离不开文学熏陶
文学理论告诉我们,文学作品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它还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能够了解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生活习俗等,亲近文学,从中可以得到一种熏陶和享受。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上,老师应尽量把英语教学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与名著教学相结合。比如,我们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中文版的The last lesson, 这样学生阅读起英文文章就相对顺畅,少了陌生,多了亲切。在学生读完文章,对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后,老师可以对学生提出下面一些问题: Who do you like better, little Franz or Hamel? Why?Whats your feeling after reading this novel? Can you imagine what Little Franzs life will be like in the future? 在学生回答过后,接着让学生总结:文中出现了哪些学过的语法和句法,还有哪些没有接触过。
在探讨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可以继续追问: What kind of man is Hamel/little Franz? 然后要求学生用“He is a man who is ...”的句式回答问题。围绕韩麦尔,学生就找了poor, pitiful, pitiable, austere, strict, stern, common, universal, general, widespread, ordinary, severe, strong等词语。这些词语,我要求学生从词义、词性、用法、轻重、语境等角度进行对比、筛选。学生不会的单词,通过查字典,可以上网查询,网上还可以直接学习单词的读音。这时老师应该做的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分辨各种近义词的词类、区别和运用。但此过程一定以学生为主体,千万不能喧宾夺主,用这种方式,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也很有收获。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只能出现在学生有了疑难不能解决、有了矛盾不能化解的时候。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更加活跃、灵动,教学效果就一定能不断提高。
课堂情趣创设的原则和方法论文 篇8
一、搜寻生活素材,以境唤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在驱动力。心理学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进一步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由于“正反比例知识”内容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学好正比例知识又是学习反比例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新课导入环节创设与正比例知识相关的生活情境便是重中之重,可以用谈话形式引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物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如,穿衣和天气有关系,天气越冷,人们穿的衣服就越多。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有联系的量,你能试着说一说吗?生活中或学习中这些有联系的事物或者有联系的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相关联的事物或者相关联的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探索一些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很自然的几句话,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兴趣盎然。在接下来的新课教学中不要急于让学生学习例题,而是要学生关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课,让学生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为开课创造了宽松的氛围。这样的设计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鲜活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可靠的材料与真实环境,使学生及时顺利地进入探索新知的状态,课堂气氛活跃,这种进入新课学习的方式将枯燥的知识形象化,学生易于接受。
二、营造交流氛围,以问引趣
树立“以人为本,以提出问题和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之一。新课程新教材将过去“以解决应用题—呈现知识运用”转变为“从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的方式。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不仅包括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现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收集信息并提出问题,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它。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19页的内容就是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教材只有一幅学生在郊外游玩的画面,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获取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课,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以熟悉的水杯引入新课。首先,展示画杯子的情景,通过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画杯子,而后在展示自己作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再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小组合作交流找到问题的答案。其次,在练习题的处理上,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师可以提出“看照片找摄影师位置”的问题,又一次激起了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具体事物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过程,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尊重个性发展,以评激趣
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的是教师的博爱。正如潘景峰教授给我们总结出的几句话,爱学生就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学生看上去不值得爱的,恰恰是需要爱的;不可爱的孩子更需要爱;爱不可爱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不要分等,要一致,才是博爱。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言语、行为、情趣、人品是影响学生发展成就的关键因素。教师教学大多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一个贴切的比喻、一段富有哲理的话、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无声的手势都会像童话里的魔棒一样,使学生全神贯注,饶有兴趣。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首先,教师要重新认识学生,为孩子创造平等的学习机会,激发学生的潜能,不要错判学生能力,压制学生表现自我的天性。其次,教师要善用和蔼的目光与学生交流,用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讲课,在一节一年级的数学课中老师伸出5个手指问其中的一名黑人男孩,“这是几个手指?”小号憋了半天才答到:“3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厉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压力,激发了学生继续回答问题的兴趣和信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数学学科知识本身很抽象,有时甚至很枯燥,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机械训练,更应该注意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同学间积极互动、师生间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让数学学习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如果教师课堂上能热情洋溢、激情似火,积极鼓励,就会以评激趣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应该细心洞察任何一个能给学生带来乐趣的闪光点,燃起学习希望之光。
幼儿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及其方法 篇9
一、教学情境创设在幼儿教学中应坚持的原则
幼儿教育不同于其它类型的教学活动,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和认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征, 科学地把握幼儿教学的特殊性, 以保证教学情境创设功效最大程度的发挥。
1. 坚持趣味性的原则
兴趣是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催化剂。在幼儿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性格特征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景, 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游戏或故事讲解等来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参与教学。
2. 坚持形象性的原则
教学情景的创设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 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情景创设中, 教师要坚持形象性的原则, 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师在教授孩子对水果的认知时, 可以通过摆放水果模型的方式让孩子们选出自己喜欢的水果, 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不同水果的认知, 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3. 坚持情感性的原则
幼儿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小, 对他人的情感依赖性较强, 在学习中也常常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来唤醒学生的情感, 然后再对他们进行课堂知识的讲授, 以更好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4. 坚持问题性的原则
幼儿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思维活跃、好奇性强的性格特点, 坚持情景创设的问题性原则,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 活跃课堂氛围, 从而促进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
5. 坚持生活性的原则
幼儿教学中教学情景的创设要注重对孩子们实际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学情景中更容易地完成知识的学习, 促进他们自身潜力的发挥。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创设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亲切感, 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
幼儿教学中教学情景的创设主要可以通过语言魅力、兴趣培养和现代科技的运用等形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1. 教学情景的创设要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和作用
幼儿教学中语言魅力和作用的发挥对孩子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有重要的影响。幼儿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 要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听力环境, 让学生在说和听的过程中更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有效地促进他们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提高。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情景表演的形式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加强对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 从而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2. 教学情景的创设要具有趣味性, 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趣味性的教学情景创设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在幼儿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通过图片、具体实物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各种形式来增强教学情景的趣味性, 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3. 教学情景的创设中要加强对现代科技的利用
在幼儿的教学活动中加强对现代科技的利用可以增强教学情景的创设效果,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内容, 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在幼儿的教学活动中常会有一些有趣味的游戏场景, 这就需要教师在情景创设中要加强对现代科技的运用, 如通过多媒体画面的展示把学生快速地带入教学情景, 然后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游戏场景的演绎, 以增强学生的表演欲望, 提高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 达到教学效率提高的目的。
教师在幼儿教学活动中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充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 在遵守趣味性、形象性和生活性等相关原则的前提下加强教学情境创设方法的总结, 以充分地发挥情境教学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同时, 教学情境的创设还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并及时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从而探索出情境创设的新方法, 以更好地促进幼儿教学的发展。
摘要:加强幼儿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但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随意的, 而是有一定的原则和要求, 这就要求教师在幼儿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中要充分考虑孩子自身的性格和心理特点, 在坚持形象性、情感性和趣味性等原则的基础上采用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以促进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幼儿教学,情境创设,原则,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静.浅谈幼儿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科技创新导报.2009 (12) .
课堂情趣创设的原则和方法论文 篇10
奥苏伯尔 (D·P·Au Subel) 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 进而产生认识需要, 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 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与“疑问”正是探究式学习的出发点, 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而且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中学物理也在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就要求中学物理教学应注重探究式教学的应用。探究式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及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式教学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尝试多种释疑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1]通俗地说, 探究式教学其实就是带领学生模仿科学研究或者科学发现的过程。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这七个要素。[2]其中问题的提出需要首先创设问题情境, 本文讨论的正是在探究式教学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中, 教师如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 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 需要学生努力克服 (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 , 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 (努力可克服) 的学习情境。[3]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深奥的道理形象化, 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1.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具体化、形象化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具体、新颖的问题最能吸引他们的兴趣, 他们研究具体形象的问题不那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这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 因为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高, 形象思维的能力相对较高。
2.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启发性
探究式教学其实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模仿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启发性情境可以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身份思考、探索。
3.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目的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问题情境不是课堂教学的摆设, 也不是教师为了跟随潮流而做的表面工作。就一堂物理课的某个特定问题情境而言, 设置它的最终目的应是为了更好地达到课堂教学目标。
4.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强调, “要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中学物理的内容也大多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把问题情境的创设生活化, 是指把物理问题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让学生有机会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
5.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水平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难度适中。创设的问题太简单, 学生不假思索, 答案马上就能说出来, 一点挑战性也没有, 他们是不会感兴趣的, 问题情境也是低效的;如问题太难, 由于它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毫无关联, 因而是毫无意义的, 学生同样不可能有兴趣。碰到难度较大的内容, 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量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组, 避免将一个孤立的大难题呈现给学生。
三、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
问题情境的创设, 就是根据恰当的合适的情境生成有研究价值的科学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创设有效合理的物理问题情境, 在每一个方法后列举一例。
1. 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中, 教师通过一些演示实验或学生动手实验, 通过学生对现象观察或结果进行思考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这种方法要求实验效果非常明显、新颖、安全。最好利用学生日常生活切身体验, 却从未认真思考的问题用实验演示出来。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为新课教学提供有利的感性材料。
例:在讲超重和失重时, 拿一瓶矿泉水侧面打几个小孔, 静止时水会从小孔流出, 但是当让瓶子自由下落时, 结果水不再从小孔流出。利用前后冲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 对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瓶子落下来, 水不再出来呢?从物理本质上看, 又该怎样解释呢?从而顺利提出了问题, 进入要探究的课题。然后就组织学生讨论, 提出问题, 交流解释。经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之后, 学生从现象到本质, 掌握了有关的一系列知识, 而且极大地激发了探究学习的兴趣。
2. 从现实世界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中学物理包含的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生活中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总结, 又应用于生活, 解决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根据问题情境创设原则的第四点, 物理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贴近现实世界的生活。这也响应了新课标的课程理念。
例:讲授静摩擦力时, 老师问:用手握住瓶子静止不动, 分析瓶子的受力情况, 这时会有同学回答瓶子受重力和手对其向上的拉力。此时老师只要再问:若是手和瓶子都涂了油, 就会出现什么情况。当然是瓶子掉落。再问:是不是手的握力没有了?此时学生就会思考, 比较两种情况发现, 瓶子收到的向上的力与手和瓶子的接触面有关, 这个力就是手与瓶子间的静摩擦力。这样就顺理成章地让学生感受到了摩擦力的存在, 也解决了摩擦力的部分相关概念。
以生活实例创设置物理问题情境, 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物理问题, 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无处不在,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利用新旧知识的衔接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学的理论体系主要由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组成, 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的, 每一步的教学都要考虑到这一点, 教师恰恰可以好好利用这一点, 教学中可以利用物理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推理, 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例: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在讲述“牛顿第三定律”时, 很多同学认为, 在拔河比赛中, 既然双方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 应该不会分出胜负, 实际上却总有一方获胜, 这是否违背牛顿第三定律?取胜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让高大壮实的男同学 (体育委员脚穿滑冰鞋) 与文静瘦弱的女同学进行拔河比赛, 问同学们女同学能赢吗?为什么?有人说“能”, 有人说“不能”, 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4. 利用科学家轶事或历史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一味的物理概念、物理公式学习或许已经让学生们产生了厌倦。读文章讲故事现象生动, 感染力强, 在课堂上用读文章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 增强探究欲望。
例:讲解阿基米德原理时先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传说三国时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 大象很大, 参观的人纷纷议论这只大象究竟有多重, 却想不出称大象的办法。这时曹操的儿子、年仅6岁的曹冲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说只要把大象牵到船上去, 看船沉下多少, 在船上做个记号, 然后把大象牵上岸, 再往船上装石头, 使船沉到了原来的记号处, 称出这些石头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同学们能知道曹冲称象的道理吗?此时学生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 急切想知道为什么, 这样学生就能以浓厚的兴趣听教师讲解阿基米德原理。
5. 认知冲突中创设问题情境
中学生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 对与自己有关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会很感兴趣。因此, 在物理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认知冲突的情境, 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愿望。
例: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 “重的物体下落快, 轻的物体下落慢”, 这种思维定势在学生的大脑中根深蒂固。教师可以出示一张纸和粉笔, 问:放下时, 它们谁下落得快?根据学生已有思维定势, 他们一般猜测粉笔下落得快, 而这时教师将纸揉成一团, 将纸团和粉笔同时放下, 它们竟几乎同时下落。利用这些认知冲突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意识, 学生就会想:为什么粉笔不先下落?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从而顺利提出了问题, 进入了要探究的课题。
四、小结
创设问题情境几乎可以说是物理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将物理问题放在学生熟悉的环境中, 并以具体情境为载体, 进行巧妙的设置, 使抽象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具体化、形象化,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
创设问题情境归根结底是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索学习的积极性, 真正使教学过程实现师生互动。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在物理教学中创设合理、成功并且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仍然是一个重要且值得研究的问题。
但是, 教学情境有多种, 而问题情境仅是其中的一种, 所以不宜以偏概全, 忽视甚至抹杀了其他教学情境存在的必要性和特有价值。问题情境创设不可能脱离教学情境的创设而独立存在, 多种教学情境的功能是相辅相成的, 正因为如此, 问题情境创设的功能才能得以彰显。
参考文献
[1]段希顺.高中物理教学探究式问题情境刍议[J].杏坛沙龙, 2009.6.
[2]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S].
【课堂情趣创设的原则和方法论文】推荐阅读:
情趣课堂在阅读中生成09-06
识字教学应该充满情趣论文05-10
小学数学情趣教学论文12-29
课堂情境创设论文09-18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论文09-08
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01-16
音乐审美情趣的意蕴05-16
李白诗歌的审美情趣12-26
有生活情趣的古诗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