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原则论文

2024-10-21

塑造原则论文(共4篇)

塑造原则论文 篇1

0前言

《偷影子的人》 (Le voleur d’ombre) 是法国作家马克·李维的第10部作品。故事讲述了一个身形瘦小, 但善良, 内心强大的小男孩受到命运的垂青而拥有了“偷影子”的能力, 因而能看见他人心事, 听见人们心中不愿意说出口的秘密。受影子的指引, 他开始成为需要帮助者的心灵伙伴, 为每个偷来的影子找到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整部小说用梦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的童年时代, 小主人公通过偷影子的能力将自己淡淡的孤独和忧伤转化成伸出援手的友爱, 不自觉地将一种负担升华为美好。成年之后, 主人公也不曾改变初心。通过自己的努力, 主人公帮助好友尼克找回自己的梦想, 也找回了自己的真爱。

马克·李维之所以能化腐朽为神奇, 将一个平淡的故事描写的浪漫动人, 不仅得益于作者的立意巧妙, 更是因为作者用自己的笔触为大家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小说通过友情、亲情和爱情这三条贯穿始终的感情线将主人公童年和成年之后的不同生活场景和人物融合在了一起。友情对于小主人公而言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 可是这个有些自卑, 敏感, 但内心强大的小男孩却在童年时期得到了两份珍贵的友情。

本文拟以小主人公与伊凡的友情为例, 用合作原则分析人物会话, 揭示人物心理和性格特征, 丰富大家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1 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赖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出的, 是当代语用学的一大基础理论。格赖斯认为, 交际是一种合作行为, 人们为了有效的完成交际任务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这些原则使得双方在会话中相互配合, 以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 这就是“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包含4条准则: (1) 数量准则:所说的话应该包括交谈目的所需的信息, 所说的话不应该超出所需要的信息; (2) 质量准则:说真是的话, 不说虚假的或者缺乏证据的话; (3) 相关准则:要有相关性; (4) 方式准则:避免晦涩、避免歧义、要简练、要井井有条。

合作原则是交际中话语生成或者理解的基础。这些准则具有不同的重要性, 在实际言语交际中, 人们可以在遵守合作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违反或者放弃某些准则来实现交际意图, 达到交际目的。

2 结合合作原则分析小说人物关系及人物性格特征

Leech指出“理解文学交际原理的最佳方法是将辖制文学格要素的基本原则与运用于日常语言的原则视为一体”。从语用学的角度来分析小说对话, 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话语含义、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话语一般是按合作原则叙述的, 但是作者有时为了使故事情节曲折, 人物个性鲜明, 往往用违背合作原则的方式来传达言外之意或其他的交际意图。这样的话语更加耐人寻味, 而小说人物心理、感情态度、思想活动等也就在这种处理中得到了展现。这也是作者刻画人物, 表现作品主体的艺术手段。下面对《偷影子的人》中的人物会话进行分析。

主人公因为个子瘦小, 所以总被同学欺负, 上学第一周就被老师惩罚。也就是这样小男孩与忘年之交———伊凡有了第一次接触。也就是在这次对话中小男孩无意中透漏出, 自己知道眼前的这个成年人也曾和自己一样害怕黑夜。可是伊凡却当即否认, 并追问主人公是怎么知道的。小男孩也只是淡淡的回答“就算我说的不对, 又怎样”。在这里小男孩先是违反了量的准则, 没有说自己为什么想征服黑夜, 反而提到伊凡在童年时期也是惧怕黑暗的。再接下来的对话两个人都违反了质的准则, 伊凡没有承认自己害怕黑暗, 小主人公也没有说自己为什么知道这些。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 小主人公能够与影子交流, 是伊凡的影子告诉小主人公伊凡也曾经害怕黑夜, 但是因为怕被大人误解或者受到嘲笑, 他并没有说出实情。而作为成年人的伊凡也不愿意回忆忧伤而惨痛的童年, 更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秘密。

在这段对话中, 两个人再次违反了质的准则和量的准则。当伊凡知道主人公的父母离婚的消息之后, 伊凡询问主人公与父亲的关系, 并讲述了自己与父亲糟糕的关系。而于小主人公而言, 在母亲没有跟父亲离婚之前, 父亲虽然总是缺席, 有时对自己很粗暴, 但是自己是爱父亲的, 是渴望父亲的陪伴的。但是现在父母离婚了, 这成了小主人公挥之不去的忧伤。那颗渴望父爱的心使小男孩下意识的反驳伊凡说:“父亲可从没打过我”, 而伊凡也辩解说自己的父亲没有打过自己。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开始有些怜惜彼此。但是当伊凡再次追问小男孩是如何知道自己被父亲打时, 小男孩却因为没有足够的勇气承认自己有读懂别人的心事的能力, 而再次选择了逃避。

这段对话发生在警卫室失火之后。伊凡的影子来向小主人公求救。可是当伊凡“你怎么知道我在警卫室?”时, 作为孩子的小主人公因为担心说出实情, 没有成人会相信, 而且怕影响两个人的友谊, 再次违反质的原则。可是伊凡, 一个拒绝长大的成年人似乎更懂眼前的小男孩, 他告诉小男孩“如果你有一天心里藏着一些事, 一些你没有勇气说出来的事, 你可以信任我”。因为有了信任, 有了了解, 所以小男孩“偷影子”的能力也成了两个人心照不宣的秘密。

在这之后两人有过多次交谈, 谈到了小主人公的“真命女神”, 谈到了“记忆清单”, 当然也谈到了那本被烧坏的笔记薄中的信, 可是伊凡违背了朋友间诚信的约定。

小主人公问伊凡信里伊凡的妈妈说了什么, 伊凡说:“她爱我”。可是通过后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伊凡违反了质的准则, 因为伊凡的妈妈在生他的时候就死了, 妈妈根本不可能给他写信。看到这里已经没有人再去纠结两个朋友间相互“撒谎”的问题, 所有的人都和小主人公一样, 内心会无比的痛, 会为伊凡内心的伤痛而泪流不止。要撒这样的谎需要背负多少的无奈与悲伤啊。

3 结束语

在小说《偷影子的人》中, 会话对于刻画人物心理, 推动情节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者在进行人物对话的描写时通过对合作原则准则的违反, 给读者表达了人物的无奈与悲痛, 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合作原则对于分析丰富、复杂的文学语言具有较强的概括力和解释力”。

摘要:胡壮麟在谈到语用学与文学的关系时曾说语用学是语言学用来研究分析文学语言特征的一个有力武器。以《偷影子的人》中的部分典型会话为例, 通过会话分析, 揭示人物有意违背合作原则的原因, 从而展现人物心理和性格特征, 深化对小说的理解。

关键词:合作原则,人物性格,《偷影子的人》,马克·李维

参考文献

[1]马克·李维著, 段韵灵译.偷影子的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 (7) .

[2]何兆雄.语用学文献选读[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5) .

[3]涂靖.名利场语用解读—文学语用学探索之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塑造原则论文 篇2

一、符合功能性与目的性原则

任何一种设计都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时装包设计中, 为了达到时装包的使用目的, 在设计之始必定要考虑到使用基本功能的实现。墨子曾在《墨子·佚文》中说到:“食必常饱, 然后求美;衣必常暖, 然后求丽;居必常安, 然后求乐。”在中国人的传统物质观念里, 对于物质的第一性追求是满足人们对于物质的使用功能和目的的需求, 而做为第二性的审美及精神的享受都是在满足物质第一性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所以在传统元素与时装包结合的设计中, 传统元素的运用应考虑到时装包的功能性和目的性地实现, 不能为了体现传统元素而盲目设计。

二、符合美学原则

中国传统元素融合于时装包设计的美学原则, 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和谐统一原则

时装包融合传统元素的每一件作品都可以被视为完整的艺术作品, 它的美观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构成、取材、配色、装饰等多方面是否和谐统一。和谐统一是物质构成中最为完美的表现形式, 它包含了多样性与统一性这两个对立的因素。多样性是指造型、材料、大小、色彩等各方面的程度不同的差异。在一件完整的时装包包袋作品中, 这个差异应该适度, 否则就会产生絮乱, 因此要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 使复杂的、变化的因素统一起来, 达到完美。而过分的统一会使作品显得单调乏味, 统一下的多样性可以弥补这个缺陷。也就是说统一不只是按照某一种模式进行统一, 它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多样化的。

2. 调和与对比原则

调和区别于协调, 它是指由相近、相同的元素有机地组合, 在相互关系上呈现较明显的一致性。传统元素在时装包设计中的调和原则, 体现在色彩上, 是对传统色彩与流行色彩进行搭配;体现造型上, 是对传统元素的线条、结构、形态进行有规律地组合;体现在面料材质上, 是对传统面料材质与流行面料材质在质地、纹理、手感等方面的有效结合, 视觉。

对比在传统元素应用于时装包设计中表现为以相异或相反的元素的组合, 将其对立面十分突出地表现出来, 以此来突出时装包作品的强烈、夸张、尖锐、层次分明等效果。强烈的对比方式在色彩中有红与白的对比, 纯色与调和色的对比等;在造型上有直线与曲线的对比、块面大小的对比;在面料材质中有柔软与坚硬、细腻与粗糙的对比, 如丝绸面料和牛仔面料的对比等。如果过分强调对比, 可能会造成极端而失去美感。在传统元素融合时装包设计的过程中, 可通过各种对比调和手法, 达到主题突出、层次丰富、美观实用的效果。

3. 节奏与韵律原则

节奏本为音乐中的名词, 指音在时间上的长与短、分量上的轻与重的变化秩序。在传统元素融合于时装包的设计中, 节奏是指传统元素的大与小、多与少、强与弱、轻与重、虚与实、长与短、曲与直等有秩序的变化。在时装包的形式美感中, 节奏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时装包的造型设计上表现传统元素的节奏感, 可以通过各部件形状、大小、位置、比例等作有规律的排列和增减来构成。

韵律本为文学创作技巧的用语, 指诗歌中的音韵和节律。韵律一词也广泛用于其他艺术门类中。在传统元素在时装包的造型设计中, 韵律是指既有内在秩序, 又有多样性变化的复合体, 其基本单位多次反复, 在统一的前提下加以变化。

三、符合装饰性原则

时装包融合传统元素的装饰性原则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对包袋造型的装饰, 第二层次则是表现为对使用者所穿服装的配饰之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也认为, 人在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这些属于低级需要基本满足的情况下, 才会出现爱、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些高级需要。就是说时装包在满足了使用者的使用时装包的功能与目的的基础上, 更高层次的美的需求、配饰的需求、服饰整体风格的需求才会产生。将具有象征性寓意的中国传统元素装饰于时装包中, 是使用者对于时装包的装饰与装饰的文化寓意这种高层次的审美心理的投射。

中国传统元素应用于时装包的装饰设计中, 表现为, 一是中国传统元素作为设计元素对于既定的时装包造型的装饰;二是中国传统元素作为设计的主体形象, 让时装包的造型和工艺技法的表现都是为了表达这一设计主体而存在, 就是以时装包的整体造型去辅助中国传统元素的表现。这两种装饰设计都是针对于时装包的装饰的第一层次的含义, 而时装包的装饰性的第二层次含义则是借由装饰的第一层次的实现之后, 对于使用者用之搭配服装的一个指向性的选择。

四、符合时尚流行性原则

法国著名符号学家皮埃尔·杰罗曾说:“在很多情况下, 人们并不是购买具体的物品, 而是在寻求潮流、青春和成功的象征。”随着物质需求的进一步满足和充实, 就如红色象征喜庆、龙凤代表吉祥、梅兰竹菊体现人的品格一样, 消费者对于时装包所能体现的象征性的精神和情感层面的需求日益关注。

就时装包本身而言, 是随身携带用于储放物品的工具, 但在现实生活中, 时装包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体现使用者服装品味的象征, 判别时尚度的一把标尺。购买时装包的人除了关注时装包本身的基本功能外, 如储物、携带方式、与时装的协调性外, 对时装包的款式、色彩、图案面料等与时尚元素的结合更加关注。因此, 时装包设计师在包袋设计中融合传统元素时要始终把握与时尚流行元素的结合度, 用前瞻性的眼光捕捉潮流时尚, 准确把握人们的时尚需求。

设计的本质是不断地创新, 时装包设计恰恰体现了设计的这一特质。时装包应掌握潮流、时尚的元素内容是什么, 对时尚潮流进行必要地研究, 在此基础上结合可运用的传统元素, 塑造出时尚的“传统”, 和传统的“时尚”。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时装包, 也离不开时装包的不断更新设计, 时装包设计融合传统元素是当今时代消费者对于时装包的文化价值的需求、对于民族特色的需求、对于个性化的不断追求。

在中国传统元素与时装包融合的设计中, 应依循上述塑造原则, 这些塑造原则不是对于设计的限制, 而是给时装包设计师提供理性的规律, 因为“只有规律才能给我们自由”。时装包设计师应在依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 运用设计智慧, 发散思维, 开拓思路去找寻有效地信息和有价值的素材, 突破陈规, 大胆地进行将中国传统元素融合时装包设计的塑造与创意。

参考文献

[1]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12-15

[2]王立新.箱包设计与制作工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塑造原则论文 篇3

文学作品的文体分析一直备受关注, 实用批评、新批评、“细读”派均在此领域有过不同的见解。文学文体学是在新批评衰落之后提出来的。“文学文体学特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的文体学派。它是连接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桥梁, 注重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文体学与语言学的联姻主要包括吸收语言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 合作原则, 关联理论, 礼貌理论等。本文参照Leech的礼貌原则, 拟考察小说人物柯林斯语言中未遵循礼貌原则的部分, 在揭示人物性格的同时也能看出小说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态度, 进而推断其道德取向;本文也将进一步探讨这些礼貌失范现象在两个中文译本—王科一和孙致礼译本中的再现情况。

二、试析《傲慢与偏见》中Mr.Collins人物形象塑造

文中笔者选取了柯林斯的部分话语, 通过其礼貌性的分析, 揭示了小说作者是如何通过话语刻画柯林斯这一人物形象的。首先来读一下小说第十四章, 当班内特夫人问及德鲍小姐时, 柯林斯说出了以下的话:“She is a most charming young lady indeed.Lady Catherine herself says that in point of true beauty, Miss de Bourgh is far superior to the handsomest of her sex;because there is that in her features which marks the young woman of distinguished birth.来赞美德鲍小姐, 甚至有颠倒黑白之嫌。特别是下划线的一连串形容词最高级, 比较级的使用将德鲍小姐夸得天花乱坠, 溢美之辞极其礼貌, 将柯林斯的谄媚之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再来看看小说第十九章, 他向伊丽莎白求婚被第四次拒绝时, 柯林斯说的话:My situation in life, my connections with the family of De Bourgh, and my relationship to your own, are circumstances highly in my favor;and you should take it into farther consideration that in spite of your manifold attractions, it is by no means certain that another offer of marriage may ever be made you.Your portion is unhappily so small that it will in all likelihood undo the effects of your loveliness and amiable qualifications.As I must therefore conclude that you are not serious in your rejection of me.柯林斯用下划线词语表明自己的笃定, 深信伊丽莎白非诚意拒绝, 凸显了他的盲目自信, 违背了赞同准则。另外, 此段中由and或逗号连接的并列成分, 由and连接的并列句频繁出现, 用来陈述柯林斯的优势, 这些短并列成分的重叠使用加快了话语节奏, 塑造了一个自信满满, 口若悬河的人物形象, 从而进一步暴露了该角色的自负, 同时其话语内容也违背了赞扬准则和谦虚准则, 进一步深化了人物自负的特征。从句法层面讲, 这段话多有长句, 几乎每句话都包含一个从句, 其中包括宾语从句, 表语从句, 主语从句, 结果状语从句, 原因状语从句等。这些从句的使用使得本段在句法层面上较为严谨, 在形式上体现出较强的逻辑性。然而事实上柯林斯的推理却毫无逻辑性可言。拜金的他想当然地认为, 因为伊丽莎白太穷, 不太可能再吸引第二个求婚者, 因而不可能拒绝自己的求婚, 特别是自己条件还那样“好”。形式上的逻辑性和话语的反逻辑性两相对照, 既揭示了柯林斯本性中的拜金倾向, 也进一步彰显了他的自大、无礼。这种狂妄无礼之徒难怪会招致伊丽莎白五次拒婚, 甚至在好姐妹卢卡斯嫁给他后也未曾改变对他的轻蔑, 以及对好姐妹行为的不解和对其遭遇的同情。

通过以上文本分析, 可以看出对礼貌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把握人物形象。柯林斯语言的礼貌失范既体现在词汇层面, 句法层面, 也体现在其语气之中。下文中, 笔者将考察这些体现文学意义的礼貌失范现象在两个译文中的再现情况。

三、礼貌等效与礼貌在两个中文译本中的再现

本文借助语用学理论之一, 礼貌理论来分析Mr.Collins这一文学形象的塑造, 得出礼貌失范现象是表现其自负、贪婪、趋炎附势、荒唐性格的主要途径。因而, 笔者认为要想在译入语中较好地传达这一人物形象, 就必须处理好原文的礼貌失范现象, 也即在翻译过程中追求礼貌等效。接下来, 笔者将以礼貌等效为标准, 分别分析孙、王两位译家对这两处文本的处理。

孙译:她真是个极其可爱的小姐。凯瑟琳夫人亲口说过, 讲起真正的美貌, 德布尔小姐远胜过天下最漂亮的女性, 因为她容貌出众, 一看就知道出身显贵。可惜她体质虚弱, 妨碍了她朝多才多艺的方向发展, 不然她一定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王译:她真是个极可爱的姑娘。咖苔琳夫人自己也说过, 讲到真正的漂亮, 德.包尔小姐要胜过天下最漂亮的女性;因为她眉清目秀, 与众不同, 一看上去就知道她出身高贵。她本来可以多才多艺, 只可惜她体质欠佳, 没有进修, 否则她一定琴棋书画样样通晓。

两个译本都对原文的礼貌失范现象作了再现, 特别是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移植, 如孙译本中的“极其”, “最漂亮”, “容貌出众”, “十分”, “最绚丽”等词, 王译本中“极”, “最”, “透顶”, “不论多”等词。但比较之下, 王译本在处理礼貌用语时更为夸张到位, 王译本中“她本来可以多才多艺, 只可惜她体质欠佳”, “她的确是可爱透顶”, “这实在使得英国的宫廷损失了一件最明媚的装潢”等译文, 特别是加下划线的部分, 再现了柯林斯的谄媚之态。对比之下, 孙译本所译的“可惜她体质虚弱, 妨碍了她朝多才多艺的方向发展”, “十分和蔼”, “英国王宫里因此损失了一颗最绚丽的明珠”等语倒显得力度不够, 未能与原文的礼貌状态相当。

四、结语

塑造原则论文 篇4

关键词: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共性与个性,阶级

虽然“典型”的概念在十七世纪以前就已经出现, 但作为探索的初期, 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早期的“典型”重视共性。到了十八世纪, 以黑格尔为代表, “典型”逐渐对个性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侧重。在此基础上, 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 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成熟将典型论推到了一个更完善的层次。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这个现实主义的原则, 正如恩格斯致拉萨尔的信中所说:“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 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 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 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1]于是, 他们提出了“福斯泰夫式的背景”这个概念, 此处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我们通常见到的“典型环境”。马克思主义认为, “福斯泰夫式的背景”不仅仅是自然环境, 更包括了人文环境, 尤其是阶级斗争的社会大背景。只有让文中的主人公活动在时代的阶级斗争中, 他的存在才更有意义, 才能更好地概括出时代的本质。相反, 当环境不够典型 (或者说没有体现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时) , 我们所塑造的人物也就失去了其代表性, 违背了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阶级导致的矛盾冲突推动剧情的发展, 从而典型人物的性格和特征被典型环境完整得、淋漓尽致得展示出来的。

首先, 恩格斯在对拉萨尔的信中肯定了其部分人物性格的塑造:“您完全正确地反对了现在流行的恶劣的个性化, 这种个性化总而言之是一种纯粹低贱的自作聪明, 并且是垂死的模仿文学的一个本质的标记。”在这里, “现在流行的恶劣的个性化”指的就是脱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错误的“个性”, 这种“个性”毫无现实根基和社会依据, 是一种脱离了时代和阶级的错误倾向。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阐释了人物创作上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原则, 人物既应该有时代的代表性, 有其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 更应该有独特的个性和鲜活的形象, 从而顺利实现其文学价值。其实, 在恩格斯写给敏 · 考茨基的信中, “典型人物”已经得到了较为准确的解释:“每个人都是典型, 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2]

另外, 在对比中塑造人物性格这一方法也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正如恩格斯所说:“在这里我最喜欢济金根和皇帝之间, 教皇使节和特利尔大主教之间的几场戏……在济金根和查理的那场戏中对性格的描绘也是很动人的。”[3]在马克思主义中, 辩证和对立是常常出现并且被加以运用的, 他们认为, 文学创作中的对立手法可以把每个本就个性突出的人物变得更加鲜活生动, 具有更多个性和特质, 从而更高程度上实现了人物乃至整个文本的文学价值。

然而, 拉萨尔的创作也潜藏无可避免的缺憾。恩格斯:“您对胡登的自传……我认为在第三幕里应当对这方面更强调一些。”[4]胡登这个人物形象在被塑造伊始, 便存在着个性化不够的问题。马克思厌倦其一味地表现出兴高采烈, 而恩格斯对胡登的过于冗长沉闷的经历讲述感到无味和失望。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两位导师对写作提出的一些建议, 即在追求时代基础上的个性之时, 要兼顾变化, 犹如收放自如的一种状态, 张弛结合反而更能体现出作品的张力。毕竟, 整首全都是高音的曲子让人无法再体会、感受到高音本该带给我们的情绪的渲染力和煽动性。

更重要的, 恩格斯在信中提出了历史剧本《济金根》的致命问题:“那个有约斯 · 弗里茨出现的农民场面……同贵族运动比起来, 它却没有充分表现出农民运动在当时已经达到的高潮。”[5]拉萨尔没有创造出一个表现出当时的阶级关系构成的社会背景, 没有介绍“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 反而把注意力放在描写贵族人物的身上, 犯了为了观念而脱离现实主义的错误。正是因为其对“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的缺失, 导致了前台表演的贵族的国民运动的场景并不如预期般生动, 也导致了人物行为逻辑性的不连贯, 从而也无法更加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达到最初的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性格的目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很多文本的最大败笔不是在于其戏剧冲突的不强烈, 这种被弱化和省略了的冲突其实已经丧失了其阶级的根基, 因此才会在逻辑性和连贯性上有所欠缺。而考虑到这一点, 我们也能更深入地分析一些并不是很成功的文本的失败原因。

参考文献

[1]《致斐·拉萨尔》,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08, ISBN:9787010056074.

[2]《致敏·考茨基》, 恩格斯. (同上) .

[3]《致斐·拉萨尔》, 恩格斯. (同上) .

[4]《致斐·拉萨尔》, 恩格斯. (同上) .

上一篇:快乐户外下一篇:非标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