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和塑造

2024-10-15

培养和塑造(精选11篇)

培养和塑造 篇1

一、当代大学生培养和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 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面貌, 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 就是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对人类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才。北京大学原校长陈佳洱指出, 我们应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使他们不仅具有创造力, 而且具有高尚的灵魂,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成为对社会有贡献、有价值的人, 他们才能作为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度过更有意义的一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说:传播知识在新世纪到来之时会变得不太重要, 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思考问题。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李国章同样认为, 大学不应当单纯地传授知识, 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自学, 自学能力将比获取知识更为重要。可见, 这些著名大学的校长无一例外地认为, 只有教育学生完善人格、学会做人, 才能使学生走向成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现代心理学家的研究也告诉我们, 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不是智商, 而是情商。由此看来, 大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一样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通常只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 而往往忽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特别是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塑造重视不够。因此, 加强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人格缺陷及其产生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到来, 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人数的迅速增长, 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取向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总体来看, 当代大学生的人格表现主流是好的, 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人格是健康的或基本健康的。但是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人格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 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缺失, 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倾向较为明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多元化社会矛盾的加深, 许多大学生对以往空泛的理想价值观产生了困惑、怀疑甚至否定, 从而形成一种功利性很强的个人价值满足体系, 他们很少关心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 不少学生热衷于金钱和物质享受, 有的甚至牺牲学习时间忙于各种社会兼职。比如, 有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入党是为将来就业增加筹码等。

2. 以自我为中心

学习尊重他人与关心他人、处理好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是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 但这方面的修养往往不被大学生所重视。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了很大比重, 父母对他们关怀备至, 大事小情都不用他们操心, 使他们凡事只想得到别人的帮助, 而不懂得尊重别人, 更不注意学习别人的优点、长处等, 这就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

3. 心理状态失衡

这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精神颓废, 生活空虚。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难以自拔, 轻则逃课、厌学, 重则逃避现实社会;一些大学生把大好时光用在谈情说爱上, 还有一些大学生对未来感到困惑、迷茫, 整天无所事事。二是自卑、抑郁。大学生的自卑首先来自于自尊受挫。进入大学以后, 当他们感到自己在人际交往、学习、兴趣爱好等方面表现不如别人, 或因经济困难而影响学习和生活时, 就会陷入怀疑与否定自我的状态, 从而变得自卑、抑郁。三是懒惰、浮躁, 缺乏脚踏实地、执著的精神。比如, 一部分大学生心态浮躁, 难以静下心来认真读书。

4. 意志薄弱, 抗挫折能力差

许多大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 遇到困难时容易退缩不前, 经不起挫折的打击, 稍有不顺就不知所措, 受到外界刺激容易激动等, 甚至诱发心理疾病。

5. 诚信缺失

大学生有一定的道德选择、判断和评价能力, 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中, 虽然以“国家利益为重, 关心他人”为主流价值取向, 但是在进行具体的行为价值选择时他们又往往采用双重标准。比如, 在找工作时, 一些大学毕业生对个人简历做手脚、签约不久又毁约或签约后不去报到等诚信缺失现象屡见不鲜。

三、如何培养和塑造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

大学阶段是人格形成与确定的关键时期, 对大学生来说, 这一阶段也是他们人格定型的重要时期。因此, 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培养大学生在人格方面的自我塑造能力, 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认为, 高校加强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和塑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以课堂教育为主, 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人格教育必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教师应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人格教育的内容, 把课堂变成人格教育的主场所。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 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等。教师要通过对课堂知识的传授, 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成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 如自尊、自律、进取心、爱心等。

2. 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为途径, 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如何帮助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以及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讲座,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解决大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择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及时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 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3. 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 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真正的教育是触动灵魂的教育。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 给予每一名学生充分的人格尊重和人文关怀。在教学中, 教师要用宽容、公平、理解和信任等精神力量先塑造自己, 然后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和影响学生。实施人性化管理, 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 始终贯彻以“平等、尊重、发展”为主的人本思想。

4. 以身边先进人物为榜样, 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像雷锋、焦裕禄、洪占辉等, 他们各有各的事业, 各有各的人生道路, 他们的社会贡献也不尽相同, 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拥有高尚的人格。他们的高尚人格不是天生的, 而是有一个产生的环境和一个成长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先进人物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 就会使他们感到这些先进人物是可信、可学的, 就可以拉近他们与先进人物情感上的距离, 从而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5. 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 不仅丰富和活跃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 而且满足了大学生归属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同时, 提供了一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环境, 通过参加一定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可以缓解部分学生因学习压力、生活压力等导致的心理障碍, 更重要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 形成心灵感应和精神升华。

参考文献

[1]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许国, 石士.试论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自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 (1) .

[3]姚红.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塑造[J].江西社会科学, 2001, (4) .

培养和塑造 篇2

塑造人格 培育智慧 培养技能

【塑造人格 培育智慧 培养技能】 青海省湟中县教育局教研室 李积雄在“语文教学教什么”的讨论中,新课程改革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清晰地体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塑造人格、培育智慧、培养技能。一、塑造人格小学阶段近500篇课文承载了很多教育任务,每一个学期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把“塑造人格”放在第一位。翻开装帧精美,充满着人文气息、脍炙人口的美文,马上想到六年的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奠定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基础,犹如像建造一项高大的建筑,一个个单元主题,一篇篇文章所表达的育人内涵,如钢筋、砖块、水泥,每一次的教学都是对幼小人格工程的强基固本和“肌体”形象的塑造。单元主题“春天里的发现”,春姑娘、笋芽儿、玫瑰花,这些鲜活的形象给学生自然美的陶醉与享受;单元主题“爱护周围环境”,《翠鸟》《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从鲜活生命的认识到与人类和谐相处的内涵渗透,充满了人类对小动物、植物以及我们生存环境的呵护意识和善良情意;单元主题“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廉颇、蔺相如、曹操、诸葛亮、周瑜、武松、孙悟空等古代经典名著中的生动人物,其粗狂豪放、足智多谋、机智勇敢、爱憎分明等的人格魅力给学生的人格塑造填补了更加厚重的基础;单元主题“科学精神”,从居里夫人到神州“五号”、“六号”的飞天梦,从美国谢皮罗教授由洗澡发现漩涡跟地球的自传有关,到怀特先生的科学课,无不彰显着科学精神给学生人格注入的鲜活因子。……六年12个学期,约90个主题,方方面面给学生的人格塑造构成了结构合理,时代特点突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健全的“主体结构”,语文教师每次手捧着教材开始教学时,把握单元主题,渗透塑造学生人格的不同维度,积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脚手架”,促使小学语文赋予的育人功能在实践中顺利地实现。在指导学生美读中,《春雨的色彩》,充满稚嫩天真的语气,《桂林山水》,如诗如歌一样的情感流淌;《桥》,气壮山河般英雄气概的语势;《白杨》,坚强挺拔性格的语感流露;《妈妈的账单》,意味深长、情真意切的顿悟效果。这些主题徜徉在学生丰富的情感里,流淌在鲜活的“血疑”中,洗礼在积极向上的人格塑造的丛林中。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提倡“让学生自信地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且和其他同学积极互动。如果展示得心应手时,就能够得到同学的积极评价和鼓励,还能当小老师教给同学们;如果展示者有部分内容不正确、有遗漏时,就能得到同学的补充和纠正;如果一时回答不出来,可以主动请求同学及时给予帮助,如果没有准备好,回答错误,可以得到大家的热情指导;座位上的同学如果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主动向展示的同学请教,如果表现比展示者更精彩,就可以主动去超越。大家在共享共商中没有了心理距离,没有了优秀与学困生之间的顾忌,在分享学习成果的过程中,给予同学热情的鼓励,积极的帮助,中肯的建议。尊重、欣赏、友好、安全、善意充盈着课堂,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学生以下的人格素养得到了提升:1.开放民主的课堂,营造了和谐、乐于学习的气氛,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习变得自由而轻松,思维积极而活跃;2.无距离的对话,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融洽了关系,学会了包容和接纳,交流更加顺畅有效;3.有了可以表现自我的空间,自主探索、主动质疑、乐于表达、主动反思,促成了良好而主动学习的习惯;4.树立了学习自信心,创造了学习快乐,丰富了课堂学习生活;5.锻炼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学会了知识,提高了语文听、说、读、写技能。这些内在品质的形成为塑造人格又添加了强健的“筋骨”和健康的“肌肤”。二、培育智慧案例一:真假现象的讨论。《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朗读结束了,请把你不理解的地方圈出来,和同学做交流。学生甲说,课文里的描写是假的,因为我的家乡也在一个树林旁边,树林也砍光了,过了好多年,小村庄并没有被洪水冲走。其他同学为之惊讶,于是深入的讨论展开了。“世界大了,你家所在的村庄没有被冲走,不等于所有被砍光树林的村庄一点不受损失”。“树林砍光了,植被破坏了,水分流失了,小环境的气候当然改变了,显得干燥了,刮风的天气多了,这不严重影响了村庄人们的生活吗?”“小村庄冲走的真实与否其实并不重要,而从小村庄冲走的例子中给我们的启示才是最重要的。”学习课文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挖掘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引导学生从读中发现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积极主动质疑,达到智慧碰撞,观点生成的目的。这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也是智慧生成的体现。语文学习就应该彰显智慧的教育。案例二:不同的朗读体验。学习《长相思》这首词,篇幅短,不到一分钟就读完一遍,达到正确、流利的层次要求,似乎很轻松,但是达到有感情朗读却不容易。王崧洲老师要求用不同人物的语气来读这首词。母亲看着儿子骑着战马,消失在去远方的尘土中时,想到什么时候还能相见,于是肝肠寸断,凄然泪下,学生读出断断续续,好不凄惨的语气;妻子看着丈夫远去的身影,想到战争使夫妻离散,还能不能回来的“后怕”时,读出难舍难分,如泣如诉的语气,表现对丈夫的留恋和祈愿;儿子看着父亲远去的身影,将失去和父亲在一起读书、嬉戏的乐趣,一种惆怅,对战争的怨恨情绪自然流淌。课文的理解换了读的角度,就突显了个性,求异的训练方式改变了简单、按部就班的处理,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智慧的教学方式方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孕育了学生的智慧。案例三:智慧在创造性表演中生成。周末布置了《南辕北辙》的预习,周一的语文课开始汇报预习情况了,一个小组四个人拿出课文人物穿戴的简单道具,走上了讲台,要用表演的方式展示预习成果。这一组学生把课文内容背得很熟,对话部分一字不拉,这时,另外一个小组中的“活跃分子”马上做出评价:他们的对话十分正确,但表演的动作比较古板,语气也像读书一样,与对话情境不相符合,于是,要求老师给他们小组机会,也要表演一次,老师答应了。他们头聚在一起,嘀嘀咕咕了一会儿,上场了。这次表演正如这个学生所评价的,不但对话内容正确,而且很逼真地表现出去楚国的人的自傲、不听劝、固执的手势和语气,引来大家的阵阵掌声。这时,又有一组学生举手了,其中一名学生说,完全按照课文的对话表演没有什么不好,可我们想稍微有些创造,老师您说行不行?老师不忍心停止他们的表演活动,又答应再上一组表演。这第三组同学嘀咕一阵后,借了第一组的道具,开始表演。这“去楚国的人”一出场就先用体态语表现自己身体壮实,口袋里钱装的多,然后坐上“马车”,无视周边人群,简直有些横冲直撞的样子,“朋友”几乎是在缀着衣襟跟他说话。两个人的对话增加了许多临场发挥的内容。“你上哪儿去呀!”“我要到楚国去。”“你到楚国干吗去?”“去旅游啊!”到了结尾,演到“带的盘缠多”时,接着问:“如果越走越远了呢?”“没关系,我一路浏览风光,盘缠花掉一半时就往会走。”“那你不去楚国了?”“你这样好心相劝,我怎么还固执呢!”运用课本剧表演的方式,一改只写写抄抄的做法,可以说是一种创新,增加动作和情感表现力度,表演不断逼近人物的心理,故事的寓意,就是在不断加深理解,这也是学习课文方式的改进,再增加一些自己的理解,与生活结合,更加增添了趣味性,使人物和主题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敢于超越教材,超越别人的学习无疑是智慧教育的具体表现。案例四:在自主设计中体现“今天晚上预习《把铁路修道拉萨去》,因为是略读课文,预习题请自己设计,老师相信你们的设计会丰富多彩。”第二天上课时,学生向大家展示汇报。学生1:我把带有拼音的字都圈出来,分别写了三遍,还组成了词。学生2:我勾画出了“银装素裹”、“严阵以待”、“巍峨”等15个词语,都查了词典,在书上标注了意思,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学生3:我设计了四个问题,你们能回答吗?一是风火山隧道所处的海拔是多少,与平原修隧道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二是修路大军遇到低温,混凝土不能凝固时,怎么克服的?三是队伍严重缺氧时,他们遇到了几个方面的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遇到大风、寒冷的恶劣环境时,他们是怎么克服的?……此时,还有20多位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要求展示他们的设计。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知识和技能,靠着积累的设计题型,每个同学的聪明与伶俐就暴露无遗,这里说明了教师只要“在乎”学生的自我设计,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就能够在这个空间里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自主设计能力的提高是一种智慧教育的表现,我们应该精心培养。智慧的教育不是高不可攀,而是随处可以扑捉,可以实施,需要的是教师要积极形成智慧教育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智慧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三、培养技能塑造人格,培育智慧需要能力来支撑。对进入森林打猎的人,给猎物,还是给猎枪,是个谁都能回答正确的问题,然而在教学中往往由教师一厢情愿,不由分说地塞给许多“猎物”。实践证明,越是过于传授知识,付出的时间成本,智力成本和情感成本就越大,效果越差。如果激发出了浓厚的兴趣,教给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学生就可以在知识的丛林中自由穿行,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也能游刃有余。听说读写是语文技能的具体表现,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训练。播放《纸船和风筝》的音频,学生听了充满激情的朗读,感人的故事情节,在“倾听”中受到了感染,然后在多次自读和齐读中“感悟”到松鼠和小熊由一点小事闹不和,后来又通过纸船和风筝的传递,再次和好的动人情境,接着在老师的引领下,在表演松鼠和小熊的对话中,“参与”“倾听”“感悟”“思辨”,使听的能力、习惯得到有效地提高。在充分自读基础上,内化了“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等的特点,当一位新型玻璃厂的推销员,把这些玻璃在推销会上推销出去,并且把自己联想到新型玻璃也一同推销,让学生在“转述”、“陈述”和“描述”等多种说的训练中提高学生记忆、想象能力和创造性“说”的能力。与此同时,定期组织的故事会,高年级学生的辩论会,每节课堂上的“小老师”讲解、补充、争论和完整准确地回答问题等,使学生“说”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地培养。在自主阅读,达到准确流利的要求后,组织学生朗读《触摸春天》,语气轻轻的、缓缓的,在心静似水的氛围中仿佛看到盲胡娘神奇地“合拢”住蝴蝶,又张开手指让蝴蝶飞走的动人画面,似乎又看到了“美丽的弧线”“缤纷的世界”的情境。在《唯一的听众》朗读时,舒缓、平静、自然地品读,仿佛是在咀嚼一种意犹不尽的食物,嚼出“耳聋”了的老妇人愿意专心致志地倾听给“我”带来的感动与鼓励。读的训练是实现学生与课文作者对话,与自己心灵对话的桥梁,读专注,就能读深刻,也能读出品位,读出每个人的精神世界。读的训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潜心指导,还要带领学生走向课外读物这个世界,童话、寓言、故事,儿童文学,高年级读一些名著,在健康读物的熏陶里,在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环境中,学生阅读能力一定能够得到快速提升。学习了《桂林山水》,掌握了山的“奇”“秀”“险”后,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观察青海湟中县的山,即使夏天,还看到高山上皑皑的白雪―“高”;巍巍昆仑山,连绵数百里,一座座大山连着一座座小山―“大”;大山牵着小山,小山跟着大山,谁也离不开谁,相互偎依着,又同时舒展开,没有危峰兀立、奇峰罗列的感觉,只是山与山之间用柔美的线条相连―“温柔”。学了一篇篇课文,随手写一段小练笔;每学一篇课文,理解了常用词语,选择三个以上的词语,想象一个意境,连成一段连贯的话;读了课文读物,摘抄精妙的句子;生活中有了感受写一篇日记,有感而发,点点滴滴,“积小流而成江海”,习作成了习惯,习作能力也在自然中生成。塑造人格,培育智慧,培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也是具体的任务,沿着这条路子,语文教学的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好。-08-11人教网

培养和塑造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志趣培养;人格塑造

一、用独特的视角看待学生的志趣

对于学生来说,老师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扮演的不仅仅是一个领路人的角色。他们更希望老师是他们的伯乐,他们总是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下学习。而同样的,他们也是再用期待的目光等待老师去发现他们独特的优点。孩子们的志趣往往是他们最好的老师,老师只有尊重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体会,才能让他们更加无拘无束的去发现和质疑。在他们的世界里,同一个问题的答案总是千差万别的,而正是这些异彩纷呈的思路,更加恰到好处的赋予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的志趣也会伴随他们不断大胆质疑,渐渐发散出来,这时,就需要老师以他独特的视角去发掘学生的志趣,美食教育方法对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志趣就是一个很好的标杆。他们有一方的孩子们肆无忌惮的童年,让孩子们在更加自由和广阔的天空徜徉,而老师更多的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和发现学生的志趣动向。被赏识和被重视的渴望不止成年人才有,这也是孩子们内心的期盼,一句赞扬,一朵小红花,对于他们老说便是莫大的鼓励,这样更能促使他们的志趣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老师不要为学生去规划一个特定的圈子,用自己的经验和经历困住学生的思维,要鼓励他们保持积极向上,不盲从和不屈从课本教学,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兴趣圈,也为老师去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二、引导学生的志趣向更好的方面发展

不是所有的志趣都会越发展越好,就像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结出甘甜可口的果实一样。学生的社会经历基本都是空的,他们的心智尚且处在萌芽的状态,对这个大千世界充满着好奇和想象,却也只敢浅浅的窥探,不敢有太多的尝试,当他们对某一事物充满热情和向往,却不知所以,只当作是一种让自己消遣和愉悦的习惯。无法辨别自己所钟爱的事物是好是坏,是否要继续热衷下去,怎样热衷下去。当老师逐渐开始察觉学生有这样面临选择的情况时,较为的丰富的人身阅历和经验总结会驱使老师对学生的志趣做出一个初步的辨别,并对其良好的志趣给予鼓励和引导,对学生的志趣的引导并不是将老师自身的经验总结强加给学生,而是在适当引导下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甩开传统的框架,在正确方向的指引下发展成一个更好的自己。当学生对是非好坏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和分辨时,自觉意识也已经开始逐渐提升和强化,内心深处所埋藏的热情被激发,老师就应该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依照最初的志趣自由向前发展。

三、学会鼓励和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在学生的心里,老师是拥有绝对话语权的“权威人物”,他们尊重老师,同时也害怕老师,在学习中,他们总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东西,不能多方位、全面的看待问题,把学生应有的天赋和优点埋藏,使学生不能更明确的认识自己和看待自己的长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填鸭式的教育会把学生的兴趣热情渐渐冲刷的消失殆尽,与其让学生每天在重重压力下接受教育,不如在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发挥,释放他们的本真,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下,老师扮演的更多的是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将自己的位置摆在与学生同高的平台上,可是是面对面地交心,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支持,在学生不知所措时跟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当他们盲目自大时给他们讲讲那些名人名言背后的故事。当学习渐渐适应了,自己成为学习中的小主人翁的角色,便能更加容易的调动他们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的积极性,保持良好向上的心态,更加有效的让自己的兴趣在正确的轨道上越行越远,越行越稳。

四、老师要为学生树立模范作用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实践中,教师对书本上或者生活中的问题都有自己的答案,老师会把最符合要求的告诉同学们。长时间下去,学生在课堂或者课间,完成老师交代的作业时,就会时时刻刻都在猜老师的想法,猜到了就说,觉得自己猜的不正确的就不想说。一旦养成了这种思维定势,老师不仅禁锢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没有了自我。所以,老师一定不要把自己的认识,自己定的标准,强加给学生,应该多听听学生的想法,思路,多尊重学生自己的答案。不要使学生觉得老师独裁垄断,要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博爱,兼容的美好品德。

五、教师要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以及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生活。”人最可怕的莫过于没有情感,宛若一具行尸走肉。语文,众所周知的,这是一门富含情感的课程。语文课堂上,教师只有让学生发自内心动情,用心去体会感知文字的力量,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就会被唤醒,不断的受到激发,他们就有了越来越多的情感。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讲一些自己的遭遇,经历。不断去感染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们的丰富情感慢慢就会被激发出来。利用书本为蓝本,把每一篇课文都当成一个故事来描绘,不仅增加了学生们对课文的兴趣,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从李白、杜甫到季羡林,从革命题材到现代信息科技技术,从格林童话到龟兔赛跑。这每个有趣的故事,把他们编织成每个孩子心里的一个美丽香甜的梦。汇成了一个梦的海洋,鼓励孩子们做一个有梦想的人,既要脚踏实地,也要学会仰望星空。

教师要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情感,优秀的品格,首先就得自己有一个高尚的品格,健康的人格,人民教师们是辛勤的园丁,照顾着祖国一代又一代的花朵,给他们灌溉施肥,衷心的期盼他们可以茁壮成长,要身体力行,作一个正直,有爱心,敬业爱国,友善的人,用宽阔的胸怀,高尚的品质,博学多才这些优秀的闪光点,去教育和影响学生们。

六、课外阅读扩充知识量

莎士比亚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就我自己本身而言,我的小学教育阶段遇到了一个知识非常渊博的语文老师,在小学学生阶段,我读过非常多的书,而我的语文老师,也是这样要求我们的,这些书籍中得到的知识,现在回想起来,是让我受益终生的财富。平均一个月读两本或两本以上课外知识读物,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眼界,更是能让他们收获更多的精神享受,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尽情的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让他们在没有时间出门的前提下,可以尽量的多体会一下事物的情趣,生活本身的乐趣。塑造一个优秀的人格,离不开向正确榜样形象的学习,无法估量的书本知识中,孩子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个正确的模型,用以评价自身,等孩子成长的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分辨事物的能力,他们的道路就会越来越顺畅,志趣也会越发凸显出来,人格塑造不光有了老师家长的参与,更有了知识海洋的滋养与陪伴。书本的力量也就这样显现出来。

七、结束语

小学是学生成长和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为学生的志趣培养和人格塑造有着画龙点睛的妙用。就学生而言,志趣培养和人格塑造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是需要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过程去积淀和发酵,让这两者相互融合和渗透。老师的有效引导会使学生在这两者的正确选择中起到恰到好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青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06:10-14.

[2]姚辉.语文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J].教育艺术,2009(3):14-14.

培养和塑造 篇4

关键词:基层教练,优秀运动员,培养,塑造

一、从体育与健康目标体系:增强体能, 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谈优秀运动员的培养

体育运动训练有传承体育文化的功能, 要想让我们的优秀体育运动员走的更长远, 在传承体育文化中起好纽带和桥梁的作用, 我们首先就要将增进学生的健康, 掌握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以及运动技能作为首要任务。健康是从事一切活动的根本, 体育运动训练的任务之一, 就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有了好的身体才会拥有一切。因此, 教练员安排运动训练任务时要将培养健康的人作为出发点, 不盲目进行大运动量训练, 不以学生的健康作为提高学生成绩的代价。再者, 基层的教练员, 不仅要教给学生“鱼”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渔”的方法, 使运动员不仅要在有教练指导的情况下进行训练, 更重要的是让运动员自己运用所学的训练基本知识和原理进行自我锻炼。要力求运动员全面发展, 不盲目追求运动成绩的提高, 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进行科学的体育训练, 增强学生体能, 为将来从事专项训练打下坚实的身体和技战术基础;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运用上, 既要重视体育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更要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只有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 才能拓宽视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今天如果没有科学文化知识作指导, 就搞不好运动技术训练。

二、从体育与健康目标体系: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 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谈优秀运动员的培养

作为一名教练员, 我们应经常思考培养运动员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现在从事体育运动训练的教练员曾经也是运动员, 退役后仍然从事自己所喜爱的体育事业, 体育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运动员不仅仅要他们创造优异的成绩, 更重要的是培养运动兴趣和习惯,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体育运动感兴趣, 运动员会不知疲倦地去练习、学习和钻研。刘翔跨栏成绩的突飞猛进, 离不开教练的指导更离不开他对跨西栏运动那颗挚爱的心, 他能够虚心的学习和钻研对手的先进技术就是因为他对自己所从事运动项目的挚爱, 这对于一个优秀运动员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三、从体育与健康目标体系;应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谈优秀运动员的培养

优秀运动员应具有适宜的神经类型、强烈的进取动机、坚强不拔的顽强的意志品质、高度发展的心理自控能力。良好的心理品质是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攀登竞技运动高峰的保证。青少年阶段, 学生心理品质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教练员要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培养。如利用榜样法, 向学生讲述优秀运动员的成长和成材经历, 培养学生的刻苦锻炼拼搏进取的精神;利用挫折法, 教会学生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 要想克服困难必须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坚定的信念等等。在这方面, 邓亚平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她比赛作风好, 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 尤其是萨马兰奇对她赞赏有佳, 所有这些, 离不开邓亚平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比赛中的发挥, 离不开她较强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运动员在进行体育竞赛时, 即存在相互竞争, 又存在交往与合作。团队精神在运动队的建设和运动员的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人具有社会性, 必须学会与其他人的交住与合作。运动员应该扮演好自己在体育运动中的角色, 与自己的教练、队友和竞技对手处理好关系, 这样才能使自己立足于竞技场, 使自己的运动生涯焕发光彩。教练员要注重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利用一切教育机会锻炼学生、培养学生, 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四、从体育与健康目标体系:

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目标, 谈优秀运动员的培养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每一个学生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都具有长远的意义和作用, 同时也对每一个运动员的成材有直接和影响。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要在体育成绩上创造优异的成绩,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重要的保证, 很难想象, 一个寝食没有规律的人会在运动竞技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 在生活方式上, 教练员要从严要求学生, 使学生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 让学生理解健康生活方式对体育成绩的提高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培养积极人格 塑造幸福人生 篇5

【关键词】积极人格  无助感  自主岗位  轮换制  幸福

在平时的家庭中经常听到父母在训斥自己的小孩:“你真笨……”“你真蠢,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你真没用。”等等,在学校里也经常在办公室里听到教师谈论“你(我)们班的×××怎么这么笨,教了半天什么都不会。”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他的同伴曾设计了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电击狗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塞利格曼认为狗学会了不管做什么都没有用的心理即习得性无助感心理,正是这种心理使它们放弃了努力。父母的一次次“真笨”、“真蠢”、“真没用”在孩子的心中就像一次次的“电击”,在孩子的心中产生了“我就是个笨蛋”、“我就是蠢”再努力也没用,从而产生了对要做的事无可奈何,失去了行动的动力,只能选择放弃努力的无助感。这种无助感严重影响了个体的身心发展,也导致了学校中出现极少数学生到校之后整天睡觉、不做作业等“学困生”或“差生”。

积极心理学认为教育是对人的一种教化,它的主要功能在于使原本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具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社会道德而成为社会人。教育要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积极品质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最终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从而使每一个个体都变得富有生机而幸福。

所谓的积极人格主要是指个体,由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所组成的那部分人格结构。它只有在个体的积极参与下,才能体验到生活的愉快感受,经过多次的参与体验来养成积极的人格。

为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正直使学生享受到民主、平等、自由的权利,唤起和激发学生参与班级民主管理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让每位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快乐和幸福。为此我校搭建自主管理平台,让每个学生都有岗位,参与学校、班级管理,让每个学生感到自己很重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展示自己的才华。

一、学生自主岗位——把主人地位还给学生

1.根据班级管理需要设置各类岗位,采取自愿报名,人人设岗,做到明确岗位职责,确定岗位任期,各负其责。任期满后,进行轮换。

2.班主任在对全班岗位作通盘考虑后,适当进行岗位人员分布协调,并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确定各岗位责任人后向全班张榜公布,使人人明确自己和他人的角色位置与职责范围,相互帮助,相互监督。

3.在丰富、完善班级各种组织活动的同时,实行动态变化的班级角色竞争制,使每个同学都得到锻炼,包括那些平时处于易被人忽视的中间状态和后进的学生,因为各种组织活动的丰富性,可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都能得到锻炼并发挥积极作用。

二、班干部轮换制——把管理权还给学生

1.实行班干部竞选制和轮换制,以激发班干部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班干部轮换选举必须每月选举一次。采取学生自愿报名,竞争上岗,由竞争者演讲自己对班级管理工作的计划及设想,接受同学评议。

2.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切实保障学生主人的地位和权利。让全体学生进入到班级工作的决策过程中来,无论是制定计划、执行决议,还是检查监督、总结评比,都要让学生参与,使他们了解班级工作的上下环节,明确自己应该承担的各种义务,及时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接受学生的监督。

3.制订班级团支部书记、班长、副班长、各班委、科代表和小组长的工作职责,真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4.当学生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帮助,但不要代替,要让他们大胆想办法,在克服困难中开展工作,锻炼和提高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具有主人的意识,才会把管理者的工作当作自己的使命,学会做班级、学校的主人。

5.新一届干部选出后,要做好原班干部群体的交接工作。新干部可让他们提出工作意见,请他们提供帮助。

三、活动自主主持——把舞台还给学生

塑造批判精神培养杰出人才 篇6

对于此, 本文立足于批判精神的失落和形成, 来对钱老生前的问题予以解答。这是因为批判精神事关中国人才培养的真谛, 解答人才培养问题必须重视批判精神的巨大作用。

一、批判精神失落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方针, “科学”和“民主”的指导精髓是中国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目标。而批判精神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是其活的灵魂, 是科学和民主的必然要求。但是, 实际情况是:在当前中国, 批判精神反而失落, 这仿佛是个历史性的悖论!

虽然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传统, 同时缺少资本主义的经济积累, 生产力不发达, 但是这并不能将中国目前批判精神失落的原因认为是历史的宿命, 认为面对这一宿命中国人是无能为力的。而实际上, 批判精神是近代的产物, 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过程中产生的。同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并没有否定和排斥批判精神, 而是将其作为活的灵魂。所以, 中国当前批判精神失落的原因并不能归结为历史的宿命和马克思主义思想, 而是另有原因。我们只有客观现实地分析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状况, 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一悖论。

1. 政治因素。

在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中, 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成为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特征, 这使得家长制和一言堂盛行, 导致批判精神的缺失, 使其无立锥之地。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 高度集权的领导体质特征有所缓和, 但是仍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同时又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较为薄弱, 国家权力过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不能切实实行和保障民主集中制制度。这使得不能正常运行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 使党与国家无视自身错误, 助长了家长制和一言堂现象。而这也是左倾教条主义统治得以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同时家长制、一言堂和左倾教条主义统治两者相互强化, 使民主集中制转化为集权和个人专权。高度集中的权力与左倾教条主义的结合使讨论之风消失殆尽, 合葬了批判精神。在改革开放之后, 由于政治体制的改革落后于经济发展需求, 使得用落后的政治思想来指导高速发展的经济运程, 导致两者高度同构, 思想文化的激荡反过来危及政治政权的稳定, 另外两者的同构也使得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界限模糊, 同时引起政治腐败现象严重, 这些现象导致在此时期人们的信仰危机和价值的失落, 使得批判精神无立足之地。

2. 经济因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体制可以完全用四个字来概括:计划经济。其显著特征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高度统一, 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全能的特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每个人的劳动所得必须首先上缴国家政府, 随后的个人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必须依靠这一政府组织, 甚至包括婚姻大事。这种经济体制下, 每个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都被高度政治化, 无法对政治生活产生有效的制衡和影响。所以, 很明显, 批判精神无法在此种经济体制下存在。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 批判精神开始被重视, 但由于市场经济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仍然无法高度发挥批判精神的效用。例如市场经济追求短期利益的特点直接影响着大学的育人格局。俗话说,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由此可见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在市场经济追求短期利益、追求利润的前提下, 大学教育开始出现浮躁现象, 短线作战、速生速成成为人才培养的显著特征, 中国的大多数知识分子开始逐渐抛弃创新和求真精神, 开始急功近利, 出现“天下文章一大抄”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批判精神的失落在所难免;另外, 市场经济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特征使得大学教育与推动人才的创新的目标完全不符, 但是市场经济以其追求物质利益的工具理性绑架了大学的价值理性, 使大学的批判精神沦为现实主义和市场经济的仆人。

3. 文化因素。

虽然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乃至辉煌的精神象征, 但也有其自身的弱点。正如顾准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归结为史官文化, 其显著特征是政治权威至高无上, 这导致思维方式片面、静止。这种文化特征完全扼杀人们的批判精神。虽然在近代, 科学和民主被提上日程, 但两者只是强国的工具, 根本无法体现批判精神。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人民开始广泛借鉴西方一些有价值的文化, 其中最显著的是对市场经济文化思想的借鉴, 但随之而来的是大众文化的盛行。而大众文化的盛行逐步消解和剥夺着批判精神。这是因为, 首先, 大众文化是一种消费性文化。在前大众文化时代, 某一学科领域的精英分子是人们崇拜和羡慕的对象, 这使得他们的批判意识更为权威和理性;但是大众文化的兴起开始让文化走出象牙塔, 走向大众, 使对文化陌生的普通大众开始一睹其真谛, 至此, 大众文化开始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分割天下, 这使得精英分子的角色意识逐渐淡化, 同时批判精神也开始淡化。其次, 大众文化解构了批判精神。只有到物质文明富裕到一定程度时, 才会出现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相比, 大众文化一反以前知识的宏大叙事的特点, 更加注重现实生活的感受, 将审美艺术世俗化、实用化、娱乐化, 在此过程中, 知识的神圣特性瓦解, 平凡文化逐渐塑造, 带给人们不需要思考的平庸的文化模式, 而这恰恰使得人们思考真相、追问本质的能力渐渐萎缩。当曾经的精英分子长期浸润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时, 无疑会影响到其自身的思考模式和批判精神, 有力地削弱了其批判精神。

二、批判精神的养成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 批判精神不可能在封建王朝的背景下形成, 也不可能在民族危亡、经济薄弱的背景下形成。在现代, 虽然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出现了很多不利于批判思维形成的阻碍性因素, 但这些因素不是不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措施克服和防止的。由此, 笔者认为,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来养成批判精神。

1. 注重法治建设。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儒家思想深深扎根其中, 所以中国人喜欢讲求“仁政”, 而忽视了对法治的建设。而实际上, 儒家崇“仁”贵“柔”的思想具有一种内向性的特征, 往往注重关系裙带、职位高低。但批判意识本是一种外指性的思想, 具有外向性特征, 需要法制制度下的平等自由思想作为其生长的土壤。所以, 必须加强法治建设, 对之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努力, 争创一个自由平等的文化平台, 培养批判精神的土壤。

2. 铸造独立自由的人格品质。

批判精神是一种独立自由意识的体现, 只有以此为保证, 批判精神才会避免成为形式、工具的下场。在中国灿烂辉煌的文化长廊中, 集体主义精神, “舍小我, 成大我”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根植于每个中国人心中, “君权思想”“英雄思想”和“官本位思想”充斥着国人的脑袋, 这必然会扼杀批判精神的养成, 同时, 当批判不再成为一种意识, 开始具有了方向性和可操作性, 批判就不再成为批判, 不再成为一种目的, 而开始沦落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所以, 应该培养独立自由的人格品质, 让民众的呼声和言论完全发自内心, 而不再顾及不必要的因素。当一切话语以事实为根据, 当学术争鸣呈现百花齐放的样态, 同行不再相忌, 当独立自由真正成为民众的信仰和国家的法度, 那么批判精神的形成就会成为自然之势。

3. 变革教育体制。

“科举”作为中国古代的选拔方式之一, 在中国教育史上影响深远, 虽然现在“高考”完全替代了“科举”的地位, 然而却是一种变了样貌的“科举”选拔制度。由于应试教育的特征, 高考披上了批量生产和功利的长袍, 在这种应试教育的高考制度下, 根本没有批判精神的生存之地。所以, 对选拔制度的变革成为必需, 对选拔制度的去功利化、终身化和全民化, 培养常态化的批判意识成为教育变革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形成批判精神。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

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全人格 篇7

一、习惯与人格的内涵

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 是家庭的希望, 要想真正使他们成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 成为他们家庭的希望, 我们广大教师就必须充分认识学生的特点, 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 从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入手, 来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

“人格”, 目前仍是一个各学派解释不统一的概念。通常认为,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 是一个人的行为、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是后天形成的, 它为每个个人所独有。后天社会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以及个人后天的努力和实践, 不断地沉积为人们的内在品质, 而这品质又使其具有价值, 并使其在社会中居于某种地位, 产生某种作用。在心理学家的研究中, 健全人格的人是指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等特征的人。从总体上看, 真正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是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为人类、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使自己的人格在各个方面得到充分的、协调发展的人。

十九世纪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说过:“播下一种行动, 你将会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 你将会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 你将会收获一种命运。”这段话说明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对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的重要意义以及培养良好习惯与塑造健全人格的关系, 即从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入手, 来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

良好的习惯常常助人成功。40年前, 苏联宇航员加加林, 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邀游了108分钟, 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他在二十多名宇航员中, 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 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原来, 在确定人选前一个星期, 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 在进入飞船前, 只有加加林一个人脱下鞋子, 只穿袜子进入舱内。就是这个细节一下子赢得了罗廖夫的好感, 他感到这个27岁的青年如此懂得规矩, 又如此珍爱他为之倾注心血的飞船, 于是决定让加加林执行人类首次太空飞行的神圣使命。这个事例说明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是多么重要。人的一生, 很多决定和行为, 往往受到习惯的支配。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关系重大。它反映着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与幸福。一般来说,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 就是其品德、人格的体现。很难想象一个偷窃成性的学生将来会是个廉洁奉公的人;也很难想象一个见了课本就头疼的人将来会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讲, 习惯是人生之基, 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前景。大量事实证明, 习惯常常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 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

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 习惯如自然。”叶圣陶先生也曾经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直是古往今来各国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什么是“习惯”?习惯是由于重复和练习而巩固下来, 并变成自然需要的行动方式。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 习惯一定是行为, 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习惯形成以后, 就会成为一种人们的“自然的需要”了。

二、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 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指出,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告诉我们:在素质教育中, 应该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 使他们主要在思想道德、能力、身体、心理等几个方面形成一系列优良的素质。这些主要方面的素质基本上都包含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和学会学习三个大的方面, 这也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标准。标准就是学生的行为规范。“行为”是指一个人的所作所为, 是人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外部表现;所谓“规范”, 就是规则, 标准的意思。行为规范就是指学生的行为标准。具体说来, 就是要培养学生以下几种习惯。

1. 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习惯

人的才能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 是由知识转化而来的, 才能是知识的产物, 知识是学习的结果。学习是每个人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必由之路, 是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手段。在知识经济的今天, 学习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学习能使一个人变绝望为希望, 变后进为先进, 变贫穷为富有。为了学生们的明天, 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 进而使学生养成勤奋刻苦, 勇于探索, 敢于实践的习惯。如:训练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 用心听讲的习惯,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习惯, 做好课堂笔记的习惯, 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有疑难问题立刻就问的习惯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后, 会使学生变得精神更加充实, 气质更加优雅。

2. 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习惯

经常性地开展必要的文明礼貌、礼仪、礼节、教育活动, 对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 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 现在许多学生个性强, 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 学生缺乏基本的文明礼貌。文明礼貌是诚信品质的外在表现, 文明礼貌包括各种场合的文明礼仪、文明的行为举止、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等。教育学生要对人友好礼貌, 懂得并学会使用“您好、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礼貌用语。要做到口语文明, 不说脏话、粗话, 与人说话口气温和。通过外在的文明礼貌行为实践使学生养成诚信的内在品质。尊重师长, 真诚待人、诚实守信, 善待他人, 乐于助人, 把帮助他人视为自己的需要。教育学生要说和做相一致, 形成对自己、对家庭和对社会负责的意识, 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3. 培养学生守时惜时的习惯

在21世纪的今天, 社会大发展使人与人之间充满了非常残酷的竞争。“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 是否善于珍惜时间, 会不会合理地利用时间, 是衡量一个人生命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在平时的行为规范教育中, 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每天从早到晚要做到早上按时起床, 晚上定时睡觉, 早上起床后要有充裕的时间整理床铺、洗刷、吃早饭, 并确保按时上课, 不迟到, 不早退。平时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 都要规划并安排好活动的时间, 保证准时参加, 从而使其养成守时惜时的良好习惯。

4. 培养学生讲究卫生的习惯

现在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 不少学生在家养成了搞卫生由父母包办代替, 卫生自理能力差的生活习性。教师不妨抓住新生入学军训这一有利时机, 在军训的过程中, 除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雷厉风行的生活作风和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外, 积极配合教官教会学生整理床铺、叠被子、洗衣服、打扫宿舍卫生等。学生们不但学会了整理教室宿舍卫生的劳动技能, 而且还养成了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军训结束后, 教师应当严格按照军训时的劳动卫生标准, 检查监督。对班级劳动卫生积极分子进行适时表扬奖励, 为广大学生树立榜样。同时还应要求大家珍惜劳动成果, 随时注意保持教室和宿舍的卫生。这样, 在教会学生劳动的同时, 还注意培养学生讲卫生的习惯, 不乱扔纸屑和废纸屑, 从而也使学生养成了独立生活和自我服务的习惯。

5. 培养学生合作共事的习惯

现在有不少的学生从小就是家中的“小皇帝”, 自我意识比较强, 时时处处强调“以自我为中心”, 一旦出了问题和矛盾, 总是别人的不对, 缺乏大局观念, 缺乏合作精神。针对这种现象, 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共事的习惯。大局观念、合作精神, 其实质就是乐于助人、善于合作的精神。具有合作共事的团队精神, 往往比专业技能、工作能力更为重要。它是一个社会实体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 也是我们的学生就业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根本前提。现代社会的发展从更为宽泛的意义上对人们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而所有这些要求中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是提醒人们在共事的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现在每一位学生都是班集体中的一员, 同学彼此之间虽然各自有一些差别, 但共同的学生身份以及并不突出的利益需求, 要求他们必须在合作共事的过程中来完成自己的学业, 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更加注意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否则, 将来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去实现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的完美构建。在学习过程中, 尽可能早地养成客观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和缺点的良好习惯, 学会在合作共事中注意从他人身上汲取长处, 进而克服自己身上的不足, 全面提升自己。

6. 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的习惯

古人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认真做好琐碎的小事, 是成就事业必备的素质和作风。如果平常拒绝做小事, 想要在关键时刻创造辉煌, 那是痴人说梦, 天下没有这样的事。只要我们有认真的态度和求实的作风, 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 干好每一件不起眼的工作, 那么可以肯定, 胜利和成功就会向我们招手!

29年前, 因为家境贫寒, 年仅15岁的少年查利-贝尔在澳大利亚一家麦当劳打工。贝尔在麦当劳的第一份工作是打扫厕所, 尽管这活儿又脏又累, 但他却干得十分出色。常常是扫完厕所, 接着就擦地板;地板干了, 又去帮着翻翻烘烤箱中的汉堡包。一件接着一件, 他干得非常认真, 一丝不苟。他的所作所为, 得到了上司的赏识, 说服贝尔签署了员工培训协议, 把他引向正规职业培训。经过几年全面摔打锻炼, 他很快全面熟悉并掌握了麦当劳的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系列工作。19岁那年, 贝尔被提升为澳大利亚最年轻的麦当劳店面经理。

贝尔并没有沾沾自喜, 止步不前, 而是不断进取, 扎扎实实地工作。27岁时贝尔成为麦当劳澳大利亚公司副总裁, 29岁时成为麦当劳澳大利亚公司董事会成员。在他任职期间, 麦当劳在澳大利亚的连锁店从388家增加到683家。后来, 贝尔被调到麦当劳总部, 并先后担任亚太、中东和非洲地区、欧洲地区总裁及麦当劳芝加哥总部负责人。2002年, 他被提升为首席运营官。在此期间, 贝尔负责麦当劳在118个国家的超过3万家麦当劳餐厅的经营管理, 并自2003年1月1日起开始进入董事会。2004年4月19日, 麦当劳公司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吉姆·坎塔卢波突然辞世后, 麦当劳董事会即推选43岁的现任总裁兼首席运营官贝尔为麦当劳公司新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他因此成为第一位非美国籍的麦当劳掌门人, 而且也是麦当劳最年轻的首席执行官。

贝尔的成功原因很多, 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工作非常认真, 极端负责, 哪怕是兼职打工, 哪怕是打扫厕所, 他都一丝不苟, 毫不马虎。从一点一滴做起, 扎扎实实做出成绩, 才使他一步一步得到提升最后成为高层领导, 创造了事业的辉煌。打扫厕所、洗擦地板、摆摆放放之类的工作, 无须多少技能和技巧只要有认真的态度就行了, 但要做到却并非易事。在有些人看来, 这类小事太不起眼、太微不足道了, 因而不屑于做, 不愿意做。他们只想着做大事, 认为干这类小事不会有出息。殊不知, 大事和小事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任何大事业总是由一件件小事串成的。不严肃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 所谓大事业就是一句空话在目前人才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形势下, 学生只要能够养成认真做事的习惯, 在他们未来的工作中, 就会取得成功。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诚然,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首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性, 明确什么是好习惯, 如何培养好习惯, 对此, 一定要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与如何培养良好习惯相辅相成的是如何戒掉坏习惯, 要求学生找出自身存在的坏习惯, 对坏习惯一定要痛下决心, 加以破除。不破不立, 否则, 好习惯是无法养成的。

其次, 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初期要采取强制措施, 需要严格的要求。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心里知道该怎样, 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去做, 才可以养成好习惯。”好习惯是刻意培养出来的, 如果不刻意培养好习惯, 就会不经意地形成坏习惯。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 如果放松要求就不会成功, 这已被无数教师的无数经验和教训所证明。要制定完善的可行的计划, 一步一步地实施。还必须锻炼学生的毅力, 习惯的养成绝非朝发夕至的事情, 必须持之以恒地去磨练, 磨练到一定的程度, 习惯成自然就好了。

再次, 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科学有序的过程。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育学上有一条基本原理, 就是知识可以传授, 能力必须训练, 习惯不是天生的, 而是后天“重复和练习”的结果。有人计算过, 一个好习惯至少要重复21次才有可能巩固。对学生的良好习惯, 必须天天抓, 反复抓。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 不但要通过爱的甘泉去进行入脑入心的浇灌, 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 还应运用一定的激励措施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学生毕竟还不成熟, 教师的表扬肯定, 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荣誉, 一份骄傲的资本。在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时, 教师应适当地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以表扬为主, 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让学生多感受成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行为, 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何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4) .

[2]曾艳.深化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思考.江西社会科学, 2001 (6) .

[3]刘海山.规范大学生行为习惯.高教研究, 2006 (2) .

优化培养过程塑造合格全科医学生 篇8

一、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作为纲领性和顶层设计的教育教学指南, 学校对此十分重视, 成立了“开展面向农村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领导小组, 吸纳了教学管理、各学科专家参与, 共同指导项目的研究与实施。

1. 制定依据:

以《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标准》、《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临床医学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 (试行) 》为参照标准, 结合毕业生今后专业成长和在乡镇医院的岗位胜任力的需要制定而成。

2. 论证过程:

项目组邀请了学校领导、教育专家、教学管理专家、教师、学生、乡镇医院和社区医院、教育局、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代表 (利益方、行业部门和专家) 参加,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模块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考试改革、实践教学要求等, 召开全科医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 充分听取和吸纳各方代表提出的中肯意见和建议,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全科医学生人才培养方案。

3. 目标凝练:

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岗位要求, 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重人文、强临床、懂公卫、识中医”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了“人文引领、课程优化、教学创新、全程实践、全面发展”的全科医学生人才培养模式[1]。

二、以全面素质 (能力) 提升为核心, 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1. 丰富医学人文教育载体,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执业情感

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和较高的人文素养、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 引导、教育和培养学生服务基层的自觉性、荣誉感和使命感, 提升学生执业情感。主要培养路径: (1)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引领和长征精神“十个一”工程的熏陶; (2) 医学人文讲座和学校道德讲堂的启发; (3) 阅读医学人文经典; (4) 基层医院优秀毕业生代表和全国最美乡村医生来校交流引导; (5) 丰富多彩面向基层百姓医疗健康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

2. 建立特色课程体系, 支撑学生培养目标全面实现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是支撑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除临床医学专业主干课程必须开设外, 还建立了与卫生需求和岗位相适应的特色课程群:一是按照国家卫生工作方针“中西医并重”的要求和基层百姓对中医中药的信赖, 开设了“中医学基础”、“中药学”、“针灸推拿”等课程;二是考虑到乡镇卫生院在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开设了“康复医学”、“老年病学”等课程;三是基于农村人群现状 (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居多) , 开设了“心理咨询”、“心理辅导训练”等一系列课程。

全科医学生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由八大课程模块和若干课程群组成, 承担着相应的育人功能[2]: (1) 思想文化课程模块、身心素质课程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隐性课程模块, 培养全科医学生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人文素养; (2) 临床医学课程模块、公共卫生课程模块、全科医学特色课程模块, 旨在培养学生牢固掌握基础医学、预防医学 (公共卫生) 、临床医学的“三基”要求和培养学生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全科医疗的基本原则和服务模式, 全科医学临床诊疗与思维, 心理指导和康复训练; (3) 实践技能课程模块, 主要培养学生临床操作技能、公共卫生处置、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3. 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专业理论教学阶段, 以“互联网+”为时代特征, 变革课堂教学方式, 让传统课堂向翻转课堂、在线课程学习推进;以PBL/TBL/CBL及其他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逐渐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实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考核评价方式。同时, 以学生互助学习中心为依托, 实施“导生”制, 积极发挥“导生”在课程学习和相应学生团队中的“导学”、“导兴趣”、“导特长”的作用, 提高学生互助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3]。

在临床实习阶段, 建立“临床能力提升互助学习”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开展病例讨论、医疗标准掌握、临床技能提高等互助学习活动, 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4. 完善全学程实践教育体系,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为强化全科医学生实践能力, 提升服务基层医疗的针对性, 提高毕业生服务人民身体健康的水平, 把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公共卫生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 把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教学安排贯穿人才培养始终, 建立和完善了全科医学全学程实践教育体系 (图1) :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实践教育环节学分的比例达到总学分的56.5%。

5. 建立联动实习模式, 提升学生服务基层的岗位胜任力

基于学生毕业后在基层医院服务的岗位需求, 学生不宜全程在分科很细的三甲医院全程实习。我校遴选最好的医学实践教学基地, 调用各方优势资源, 形成了“三甲医院+县级医院+乡镇医院+疾控中心”的联动实习模式, 既满足学生毕业后服务基层的岗位需求, 又充分考虑学生今后的专业成长, 确保毕业实习质量。具体做法是:在我校第一附院 (贵州省首家三甲医院) 进行部分内、外科和急诊科、围产保健、儿童保健的临床实习;在遵义县人民医院 (省内最好的县级医院之一) 进行主要的内外妇儿各科室轮转实习;在疾控中心和乡镇医院各实习3-4周, 主要掌握公共卫生服务技能和基层医院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水平。

三、以全员全程全方位管理为重点, 健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 组织保障:

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为项目组组长, 全面负责本项目的组织领导和全面协调校内资源, 教务处一名副处长负责组织实施;学校成立了全科医学系、第一附院还成立了全科医学科和相应的全科医学教学和管理机构;健全校、院和实践教学基地三级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建立了“政府、学校、社会、行业、家庭、学生”六位一体的全科医学生育人机制。

2. 师资保障:

建立以学校教师为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师资为补充、国内外知名人士参加组建而成的全科医学教师 (教学) 团队和导师团队 (陈竺院士、曾益新院士等是我校全科医学生导师团队成员) , 实施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教学竞赛, 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保证全科医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深入推进, 确保学生毕业前后专业成长和思想引导。

3. 基地保障:

以全科医生执业范围、“六位一体”服务职能和岗位胜任力为标准, 结合学校各级各类教学基地标准和评审要求, 加强全科医学教学基地遴选和建设, 先后建立了12家全科医学“三级两类”实践教学基地 (即一、二、三级医疗机构, 临床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两类机构) 。一级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主要承担早期接触公共卫生服务和见习、实习任务;二、三级医疗机构主要承担学生实习前综合技能培训、实习中科室临床技能培训、毕业实习分阶段综合理论测试或临床能力竞赛、实习后OSCE考试。

4. 经费保障:

保证全科医学生培养教学投入, 主要用于新建教学基地和教学仪器设备购置;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主线, 设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子项目, 用经费作保障, 专款专用, 以项目研究推动各项培养工作进展;经费保证学生各类活动和技能竞赛顺利开展, 保障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综上述, 通过不断探索与努力, 我校全科医学生人才培养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绩: (1) 引起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文汇报》、《中国教育报》、《贵州日报》、《贵州电视台》、《遵义电视台》作了相应专题报道; (2) 是农工党中央筹建的“同心全科医生特岗人才基金”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单位; (3) 有校级以上科研 (教研) 资助项目10项, 其中省厅级项目2项, 发表研究论文5篇, 其中的部分研究内容被农工民主党中央采纳在支持毕节试验区大方县政策包内; (4) 首批171名毕业生全部就业, 并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内最好的三甲医院进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

尽管如此, 我们也深知培养大批服务乡村、扎根基层, “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全科医生, 仍需要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加大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临床实践教学、专业思想教育、职业认同和心理干预、岗位胜任力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研究, 集思广益、积累经验, 更好地推进全科医学生人才培养。同时, 乘医教协同之东风, 通过多方支持与协作, 为今后全科医生标准化、规范化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覃晓龙.实招保实效扎实推进全科医学人才培养[J].中国农村卫生, 2013, 11 (11) :5-8.

[2]覃晓龙, 葛正龙, 李春鸣, 等.专业认证标准下临床医学课程设置研究与实践[J].重庆医学, 2014, 43 (16) :2095-2097.

培养和塑造 篇9

(1) 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在新课程理念的冲击下, 以往的应试教育观念正在逐渐地瓦解, 培养学生具有开拓性思维的教学方式越来越重要, 教师在教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加强调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 而文言文在这方面的功能确是十分的强大。入选中学课本的文言文都是精品, 内容多是歌颂祖国大好河山, 或畅谈人生哲理智慧, 或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 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塑造完美的人格。

(2) 促进学生思想境界升华。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我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 经过历次朝代更迭和仁人志士的创造和发展, 中华文化在各个方面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悠久的历史, 其传承的方式主要便是文言文。对于中学生而言, 他们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而文言文学习可以使得学生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培养学生成长成才。

二、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发展趋势

随着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文言文越来越受到教师与学生的重视, 在教材中占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 而文言文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独占讲台的现象逐步改变, 更多倾向于对教学的引导, 更多地发掘学生的个性,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在方式上不仅重视上述所讲内容而在教学中更加强调人文精神的把握, 而不仅是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串讲。例如在《陈情表》中, 我首先让学生加强文言文的诵读, 使学生在朗读中充分把握文言文的内涵, 然后再强调文言文的书写练习。在书写中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并且努力将文言文与写作教学联系起来, 让文言文学习与写作课互相促进, 以读引趣, 以练促读, 让学生学会活学活用。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作者在特定环境中对人生与现实世界的感悟。

三、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1) 更新陈旧的文言文教学观念。古代汉语虽然与现代汉语的差别很大, 但是不容怀疑的是现代汉语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学生看文言文有时候会一知半解, 为此需要教师更新陈旧的文言文教学观念, 更新教学方式必然会让学生进步很快。

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文章中的山、水、高、深、苔痕、草色、谈笑、往来等意思与现代汉语一样, 只有少数的不一样:“有仙则名”的“名”, 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名声”, 属名词, 古汉语的“名”可作为动词“出名”, 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不能死板教条, 墨守成规地让学生死记硬背, 而是需要进行开拓性地讲解。学生理解一篇文言文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需要多次推敲才能理解文章含义, 虽然需要按照一般的篇章的结构来教学, 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平衡好词句语法的教学及文章整体内容把握的关系。文言文学习在更多的方面实质上是担负着语文学习的审美体验、情感升华、文化熏陶的重任, 所以是要在认知基础上逐步深化, 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让学生的情感经验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满足, 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收到育人的效果。

(2) 讲究灵活多变的学生背诵课文形式。文言文学习离不开背诵, 如果采用老师强制要求的这种方式, 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耗时多效果差。我认为文言文背诵首先要在诵读中形成语感, 在语感的指引下, 去理解字词句子的含义, 进而实现学生的背诵, 并且在过程中要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背诵《曹刿论战》的时候, 我首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的方式是教师读叙述性的语句, 男生读鲁庄公说的话, 女生读曹刿说的话, 在熟读之后要求学生尽量不要看课本, 看他们能记住多少, 这样学生中有的记住多, 有的记住少, 有的学生前半部分记得准确, 有的学生后半部分记得准确, 在一起朗诵中, 不熟悉的部分会渐渐地被别的学生带上。教师也可以采取提示句头法, 也就是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所背一段每句的头一个字, 辅助学生记忆, 然后逐渐擦去一些字, 直至学生完全背下来, 这些方式不仅能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还避免学生产生学习疲劳, 比常规背诵的方式要好得多。

(3) 采用故事的形式来开拓学生视野。文言文学习必然要涉及很多的典章故事、历史人物等, 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讲, 的确是一个难题。如果教师在课堂中采用故事的形式作为课文的“引子”, 给学生讲述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经历等,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学习《出师表》一文, 我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给学生上课的。我根据文章为学生扩展了有关三国时代的背景、故事等。当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大环境以及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后, 则可以更好地理解《出师表》之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而在讲《岳阳楼记》一文时, 我首先讲了作者写这篇散文时背后发生的故事, 让学生知道范仲淹的为人与他改革的故事, 引起学生的同情, 学生这时候便会知道这篇文章作者是在借景抒情, 我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进行多次朗诵, 深刻体会作者被排斥后, 看到大好春光的心情。由于学生有前面的故事作铺垫, 对作者的心理有了更好的把握, 加之这篇散文本身就让人情绪高昂, 学习的动力更足了。

综上所述,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 因地制宜, 不能要求过高。而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让学生充分地领略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正确的引导很重要。因此, 在授课过程中要敢于尝试各种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学习, 理解与把握, 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 课内外知识的联系, 并能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帮助他们由浅入深地逐步深化知识。惟其如此, 学生的文言文的学习水平才能提高, 思想情感才能得到升华, 才能有利于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胡兆伟, 徐东建.论文言文的特点及教学价值[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1 (6) .

培养读诗情趣 塑造浪漫人生 篇10

【关键词】诗歌;情趣;素养;人生

近读东北师大刘建军教授《现代教育理念》,对其通过教育手段塑造“诗化的人生”的思想深为叹服,“于我心有戚戚焉”,有茅塞顿开之感。我们的教育当让优美的诗文伴随青少年的成长,使他们远离庸俗,追求优美和崇高的境界,在进取和创造中让生活充满欢乐。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我说,诗乃书中精华,读来会让你同情悲苦,让你享受欢乐;让你认识风流,让你感受幽默;让你懂得忧患,让你学会超脱;让你豪爽自信,让你领悟生活。一句话,读诗会让你的精神生活富足而快乐。

且看下面几首诗:

1.欢乐: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得意诗》)

2.悲苦: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女面,下第举子心。(《失意诗》)

3.风流: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宋·程颢《春日偶成》)

4.本色:尽快意时乃起舞,到忘言处只讴歌。宾朋莫怪无拘检,真乐攻心不奈何。(宋·邵康节诗)

5.幽默:天公悼我地亦忧,万里河山戴白头。明天太阳来吊孝,家家户户泪长流。(清·金圣叹诗)

第1首和第2首古人也作《四大悲》和《四大喜》。唐代诗人孟郊的《登科后》可作第1首即《得意诗》的注解,全诗如下:昨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第3首是宋代“程朱理学”中“二程”之一的程颢(字明道)的诗,颇有率性而发、顺乎自然、天人合一的意趣。他的另一首《秋日偶成》可作此诗的佐证:“年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移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达到这种自由王国的境界,必须善养浩然之气,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就是“富贵于我如浮云”,同样也是“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回也不改其乐”。这儒者之风流可以说达到了一种无我之境。

第4首也是宋之大儒的诗。著名学者冯友兰以为诗中“康节有点故意表示其乐,这就不够风流”,其实邵康节也可谓率性而发,进得去,也出得来,完全从自己的感觉出发——快意则起舞,忘言乃讴歌,“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是多么单纯、朴素、真诚而又充满浪漫的意趣啊。这又是多么难能可贵啊!所以笔者认为此诗很“本色”——因为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色”是“风流”的补充和延伸。

第5首是金圣叹刑前口占之诗。金圣叹是把幽默玩到死的人,面对纷扬的大雪,面对自己的命运,他以诗自我解嘲,表达了天大的冤屈,天若有情天亦老,每家每户屋檐上结成的冰溜水——那不是雪水,那是天地为我流下的泪水,普天下百姓当为圣叹而悲泣。这又是多么冷峻的幽默。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培养和塑造 篇11

一、人格教育与语文教育

人格教育是在引导学生追求人的完美性过程中对其性格、气质、品格、情操等方面施以积极的影响,以帮助其形成健康、完美的人格。它们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逐步形成巩固的。

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传授、培养语文能力,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这一活动是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创设育人环境,在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实现健康的人格塑造。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其他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能陶冶人的情操。

二、中职语文为什么要重视人格教育

1. 人格塑造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中职学生相对来说道德素养、文化知识较差。有的学生纪律散漫,得过且过;有的学生贪图享乐,好逸恶劳;有的学生意志薄弱,学无所成;有的学生自私狭隘,不讲奉献……凡此种种,都显示出中职学生存在的人格缺陷,也表明了实施人格教育的艰巨性。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谈到培养目标时说:“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先成人,后成才;既成人,又成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宗旨,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中职学校语文教育中的核心内容。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其本质是个性发展教育。中职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我们要引导学生既要学习知识,又要掌握技能,更要学会做人。因此,中职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为学生今后投身社会、从事建设事业打下坚实的人格基础。

2. 人格教育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从语文学科自身来看,语文教学要真正完成自己的目的,实现自身的价值,必须重视培养人,必须发展学生的人格,这是由语文教学的性质所决定的。

于漪老师曾说过:“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教材中的任何课文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而忽略语文的人文性,必然只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将来要直接面向社会,接受社会的挑战与竞争。语文知识对他们来说固然重要,但求职、工作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健康、高尚的人格则是他们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因此,在中职阶段他们学习语文不是只学字词句章,而是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我们的语文不能只是教文不育人,只有真正做到既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又塑造健康人格,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真正得到提高,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实现语文教育的价值, 才能使我们的中职生在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人格教育是世界语文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现代教育在重视智能开发的同时,关注人的个性发展及人格完善,这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课题,也是世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现在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语文教育都日趋重视个性教育。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研究重心已从“智力开发”转向“人格培养”。

我们中职学校培养的是能够肩负起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的社会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中职生的人文素质刻不容缓。

三、中职语文如何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要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1. 挖掘传统教育素材, 对中职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中职的语文教材中,有众多古代圣贤、英雄领袖、志士仁人的典范事迹及精辟论述、格言警句,这些折射着人文精神光芒的材料,最适合对中职学生进行人格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应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将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发掘出来,深入阐述,使学生受到陶冶,铭记在心,成为他们理想人格的目标。

例如,中职语文教材现代作品《我的母亲》中母亲勤劳刻苦、意志坚强的思想性格;《记念刘和珍君》中青年学生追求正义、献身事业的顽强斗志;古代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尊严;《涉江》中屈原坚守节操,决不变心从俗的斗争精神。他们的事迹是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最好诠释。在教学中,教师要进入“角色”,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妙语如珠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启示,让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树立理想的人格目标。

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挖掘名著精品的深层意蕴,让学生在广泛涉猎、积累的过程中,提高人文素质,丰富精神世界,培养高尚的人格与情操。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在不断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心灵产生的微妙变化,判断是非的标准逐步提高,为培养学生高尚人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 深刻剖析人物形象, 引导中职生感悟人生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通过分析,让学生从或善或恶、或忠或奸的人物身上区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从人物或喜或悲、或成或败的命运中去感悟人生要义,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评判,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从正面和反面人物形象上感受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假、恶、丑。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如何做人,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如《威尼斯商人》中机智沉勇、胆识超群的智者鲍西亚;《荷花淀》中的一群具有美丽灵魂的勇敢的少妇。同时也看到了《项链》中爱慕虚荣、追求享乐、酿成悲剧的玛蒂尔德;《守财奴》中金钱至上、无视亲情、视钱如命的葛朗台。通过对正面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感受理想、人格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崇高愿望,唤起他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通过对反面人物的讨论、分析,促使学生反省自身,得到启发,完善自己。

3. 创设审美情境,陶冶中职生的情操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以展示形象,进入意境为手段,以美感人,以情动人,进而形成美育的感情基础和外部环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教材,因文而异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受到美的感染,培养审美人格。中职语文教材中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每篇文章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理解则离不开思想感情的体会。教师应根据文章内容、情感的不同创建情境, 陶冶学生的情操。

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就可以配乐朗诵,这样可以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他们的情感,把他们带入一个优雅、朦胧、幽静的世界──在这里有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带领学生走入一个有花、有诗、有情的深邃的意境。随着朗读的借助和音乐的旋律,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从而使学生享受到艺术美和音乐美。这样不仅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我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宝玉和黛玉初见时彼此不同的反应。学生通过讨论很快就掌握了宝玉的率直,黛玉寄人篱下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性格特点。

上一篇:学校定位下一篇:小学生厌学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