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定位

2024-10-15

学校定位(共11篇)

学校定位 篇1

投资办学实践的飞快进步, 与之对应的制度安排却相对落后, 由此产生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如私立学校法律地位不明确、私立学校内部治理制度不健全。基于此, 本文以现有规定为出发点, 评价其合理性与应然性, 提出应区别对待私立学校法人性质的观点。

一、关于私立学校法律定位的现有规定及其评价

私立学校是指办学资金来自国家以外的个人、社会团体等捐资或投资的学校, 因其在国家教育事业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各国立法都对其予以重视。

目前我国涉及私立学校的法律文件主要包括:《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办法 (试行) 》等, 但对于私立学校的法律定位并无统一规定, 由此在整个体系内部也存在一定的冲突与矛盾。

(一) 对私立学校模糊定位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九条第三款规定, 民办学校应具备法人条件。第二十二条规定, 民办学校的法定代表人由理事长、董事长或者校长担任。由此表明, 私立学校本身自成立时即为法人, 此规定不无合理性, 但也仅仅停留在法人的确认之问题, 而未见具体划归法人的某一类别。相对于《民办教育促进法》采用“法人”的态度, 《管理条例》及《登记办法》则抛弃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法人”制度, 反而采用了不合理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一词。我国民法理论中, 民办非企业单位并不是严谨的概念, 在法人的分类中, 带有单位一词的事业单位法律性质本身就是事业单位法人, 其有明确的法律定位, 民办非企业单位则完全属于立法者人为制造的产物。①

(二) 立法逻辑紊乱

根据《管理条例》第十二条规定, 民办非企业单位可以分为法人、合伙和个体三种类型。将民办非法人单位认定为法人是符合立法逻辑的, 但认为其包含合伙和个体两种则无法与民法理论协调。从事业单位法人来探索“单位”的应有之意, “单位”应当是团体, 而不是个体。无论是合伙还是个体, 都强调单独的意志, 并不符合单位的逻辑构造。相较之下, 法人的实体基础是某些具有社会独立价值的组织体, ②仅有将单位界定为法人, 才能将理清立法逻辑。私立学校在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范畴中属于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 如果民办非企业单位本身法律属性就含混不清, 其下位概念更难以找到具体定位。

二、私立学校法律性质的探讨

关于私立学校法律性质的争论从私立学校诞生之日起就未停息, 至今产生了多种学说观点:

(一) 公法人说

《民法通则》规定的机关法人及事业单位法人都属于公务法人范畴, 我国国内医院、学校等大都是事业单位法人, 设立资金由政府财政划拨, 行使公共权力, 其内部人员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上下位关系。正因为如此, 该学说认为, 私立学校与公办学校有相同的权力。不论公立学校或私立学校均为非营利性组织, 私立学校与其利用者之间的关系, 理论上也属于特别权力关系。③

(二) 财团法人说

该说认为将私立学校定位为财团法人既符合其本质属性, 又能保障其在办学中的独立性。我国建立的民办非企业范围制度并非什么独创性, 不过是一个简陋型的财团法人制度。私立学校办学资金来自捐助者捐赠, 由该特定财产设立的学校就是一个财团法人, 财团法人也是实现捐资办学者公益目的最为有效的组织形式。

(三) 营利法人兼公法人说

该说认为私立学校经营权是民事权利, 而教学行政权则属于行政权范畴, ④在招收学生、学校硬件设施管理等方面属于民事权利, 而教学活动、学籍管理、学制授予等行为属于行使行政权。

追根溯源, 私立学校办学资金有多种不同的来源、私立学校有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私立学校有从事学制教育与从事非学制教育之分, 也正因如此, 导致私立学校的法律性质难以确定。根据其是否以营利为目的, 私立学校理论上可以分为营利法人与非营利法人, 根据办学资金来源不同, 私立学校可以分为捐资办学与投资办学, 捐资办学可归属于非营利法人, 但投资办学的本质是营利的, 因此而设立学校一般属于营利法人。综合来看, 学校从其外在表现出多元的特性, 具体包括:1、营利与非营利;2、办学资金有三种来源:投资、捐资与政府出资;3、从事学制教育与从事非学制教育。因不同特性之间产生交叉, 私立学校的主体定位即应作对应的调整。

三、私立学校法律定位的比较法思考

各国的私立学校发展至今已有百年甚至几百年历史, 现如今法律对私立学校的管理必然有可资借鉴之处, 笔者以美国及日本的私立学校法律制度为例, 汲取其对中国私立学校法律定位的营养。

(一) 美国私立学校法律定位

美国私立学校有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之分, 根据法人性质的不同, 由不同的法律进行调整。营利性私立学校由商法进行调整, 实行市场化运作, 可使用、转让其自有财产, 对由此而产生的收益依法享有所有权, 营利性私立学校就是一个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己经营的市场主体、教育企业。而非营利性私立学校由教育法进行调整, 其所有权和管理权不归其出资者, 而是属于董事会所有或行使, 在停办或解散时剩余财产由法院拍卖, 且必须是从事非营利的组织才可获得剩余财产的所有权。⑤

(二) 日本私立学校法律定位

日本关于学校的法律制度非常完善, 从基本法制到特别法制, 基本法制包括《宪法》、《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以及《大学设置基准》、《短期大学设置基准》;特别法制包括《私立学校法》、《学校法人会计基准》、《私立学校振兴助成法》等。日本私立学校法律制度的核心是学校法人制度, 学校法人被定位为“以设立私立学校为目的、根据私立学校法规定设立的法人”。⑥

(三) 对美日私立学校法律定位的评价及借鉴

在美国法上, 其将私立学校区分为营利法人与非营利法人, 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修订案 (草案) 》也对此予以了吸收, 该修订之处值得肯定, 然而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并没有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的法人分类, 对此若在民法典制定中予以吸收则将为解决该问题提供可行之路。在日本法人制度中, 其单独设立学校法人, 再由学校法人设立学校, 对学校进行管理, 该制度设计对我国私立学校法律定位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作用, 但笔者认为不宜采用学校法人的概念, 若每一种新生主体都进行新的主体设计, 将使民商事主体制度显得臃肿;相反地, 应当效仿美国做法, 将其归类为社团法人。

四、私立学校主体定位的判断

基于私立学校表现出三种特性, 笔者认为, 私立学校的主体定位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结合其表现出的特性, 作出相应的法律定位。

(一) 学制教育与非学制教育的界分

根据《教育法》第十七条规定, 我国的学制教育包括了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从事学制教育的私立学校从其常态下的业务范围来看, 与公办学校具有高度一致性, 其可成为授权行政主体。笔者认为, 应根据其行使何种权力 (权利) 来界定, 如公法人可以作为民法主体与其他主体发生民事法律关系, 也可以行使公权力而与行政相对人发生行政法律关系。从事学制教育的私立学校办学应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批, 而设立从事非学制教育的私立学校则进行市场化, 只需进行登记备案即可。私立学校在教育主管部门审批的授权范围内行使教育权, 因行使教育权而发生的法律关系应认定为行政法律关系, 此时私立学校所处的法律地位也应认定为公法人地位;在授权范围之外从事的服务活动应认定为民事法律行为, 此时应认定为私法人。从事非学制教育的私立学校不需要经过教育主管部门的授权, 当然也必须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对其认定为企业法人、非营利性质的社会团体法人或者财团法人。

(二) 公共性与私益性的兼容

一般观念中, “是否营利”是将公共与私益区分开来的评判标准, 也是公共与私益之间的界限。笔者认为, 公共性可以分为手段的公共性和目的的公共性, 投资者通过对公共性的教育事业进行投资, 最终利用该项投资获取利润, 其中投资的手段即为公共性的, 而投资的目的是营利性的。当然, 不可否认投资者投资办学是出于贡献社会、服务社会的主观因素, 其客观上也推进了公共事业的发展, 带有一定程度的公益目的。上文所述, 根据投资来源不同, 可将学校分为国家财政出资设立的学校、社会捐资设立的学校和商业投资设立的学校, 前两种类型表现为目的的公共性, 后一种类型表现为手段的公共性。因此, 私立学校同时具备公益性与营利性的特征, 是公共性与私益性的兼容, 但在具体的法人分类中, 带有营利性特征的私立学校应当归类为营利法人。

经过相应的论证, 笔者以“是否从事学制教育”及“投资来源”的两条主线, 将学校的法人分类归纳如下:1、国家财政出资设立的学校。仅讨论从事学制教育的类型, 属于事业单位法人;2、社会捐资设立的学校。无论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出资设立而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情况, 抑或是募捐设立设立的学校, 都应当认定该出资性质为社会捐助。该类型下又可以分为完全由财产的集合而设立的学校和由社员及财产的集合而设立的学校, 前者如慈善捐助, 捐助人仅出资而不愿参与学校管理, 后者如出资者出资, 但希望作为学校决策者对学校进行管理, 两者都是非营利性质的。又根据“是否从事学制教育”, 将从事学制教育的学校认定为公法人, 而非学制教育的学校不带有公法人色彩。3、商业投资设立的学校。商业投资, 顾名思义便是通过投资进行商业运作, 以获取利润。因此都应归属为营利性法人, 且为社团法人。根据其“是否从事学制教育”, 将从事学制教育的赋予公法人色彩, 从事非学制教育的单纯认定为企业法人。

五、私立学校的主体定位

在《民法典总则专家建议稿》中, 将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作为主要分类, 对《民法通则》创设的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企业法人、社会团体法人进行重整归类, 在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之外, 将机关法人和设立中法人作为特殊类别;此外, 将处于尴尬地位的农村经济合作社作为营利性社团法人予以规定。此种设计有相当的合理性, 如明确了设立中法人的权利义务, 界定了农村经济合作社的法律地位, 同时对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作不完全列举, 为新生主体留下适配空间。笔者赞同以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为主线对法人进行分类。具体到私立学校的定位, 则不宜生搬硬套, 笼统地认定私立学校属于财团法人, 或是社团法人, 而应根据前文论述的主体定位的判断方法, 对私立学校进行一一归类。

注释

1税兵.民办非企业单位制度质疑[J].河北法学, 2008, 10 (10) .

2龙卫球.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4:351.

3林卉.私立学校公务法人地位问题之初探[J].行政法学研究, 2001 (3) .

4曾志平.论民办高校的法人性质[J].行政法学研究, 2008 (3) .

5刘琳娜, 张彦通.美国私立学校办学经验对我国民办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 2011 (6) .

6胡国勇.从追求“公共性”到强调“自我责任”---日本私立大学学校法人制度的形成与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8) .

学校定位 篇2

“暗香浮动工作室”、“小雨点工作室”、“天光云影工作室”、“科学课程实验室”、“Z+Z数学实验室”,这些有着个性化名字的工作室,是江苏省常州市勤业中学校内出现的由教师自愿组合、自愿申报、自由命名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该校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围绕推进课程改革,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管理改革与创新,从而使学校以推进课程改革为契机,走上发展的快车道,短短两年,学校就由一所城乡结合部的薄弱学校一跃成为常州市的明星学校。

为了推进课程改革,学校主动与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中心建立合作关系,成为南京师大课程中心的实验基地。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每月都会到校听课、研究教材、与教师对话。在研究教师课堂教学、专业发展的同时,学校意识到,如果教师发展了、学生有了变化,学校管理制度与方式不变的话,课程改革将难以深化。

那么,从哪里下手?对照新课程的理念,学校首先从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能的重新定位做起。过去,学校的管理机构设置是教导处、总务处和办公室。教导处的工作是排课表、检查教案、处理违纪学生等事务性的工作,基本上不考虑课程建设问题。新课程实行了三级课程管理,学校被赋予了课程管理、开发与实施的职能与任务,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管理要求,学校将原来教导处的职能一分为二,成立了课程研发部和学生工作部。课程研发部负责学校课程开发、实施、管理,全面管理学校教学和科研以及教学督导工作;学生工作部面向学生、了解学生,根据学生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德育、关工委、团委及学生社团等方面的工作都归学工部管理。学校总务处更名为服务保障部,改变了总务处搞卫生、买生活用品、后勤管理的单一职能,理化生实验室、图书管理、信息技术设备的管理都列为服务保障部的工作职能,明确了服务保障部要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服务课改。现在,理化生实验员会进课堂听课,了解教师需要;负责教学设施保障的人员会去关注市场,看看有哪些设备设施是教学用得上的`。一线教师与服务保障人员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服务保障部的人员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尊重。办公室也更名为发展策划部,把这个被动听从校长、书记调遣的部门变成了主动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的部门,真正成了学校的智囊团。

课改要落实,学校要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放在首位。为此,学校建立了一系列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制度。首先是建立经常性的校本教学研究制度,并且形成了“总―分―总”的教学研究模式,成立以南师大课程中心和市教研室为专业引领,由课程研发部为职能部门,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基本管理单位,教师为研究者、实践者的校本教研组织体系。同时,学校还引入了星级管理办法,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五个星级,每一级别都有相应的条件,教师可以对照自己的专业能力,自主申报星级,然后由学校组织评议小组确定,星级标准成了教师发展的方向。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意识到,让教师自主发展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动力。为此,学校试行了项目管理,由骨干教师带头,有共同志向的教师自愿组合,学校在全面评定的基础上产生5个工作室。学校为工作室提供办公条件和必要经费,并通过激励与考核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目前,5个工作室吸引了三十多位教师。

学校教科室主任的角色定位 篇3

做校长的参谋者。学校要研究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教科室作为教师与校长之间的中转站进行直接参与、构思,并制订学校教科室工作的总体规划、规章制度和学校教科研工作计划。作为学校领导的“核心智囊”,平时要为校长办学思想的提升提供咨询服务,为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提供理论依据,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智力支撑。作为教科室主任,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在工作中要为领导分忧,为教师服务,要不怕麻烦,无论是组织论文竞赛、课题申报、上交学分登记材料,还是相关政策咨询,都要做到不厌其烦,解释好、沟通好。

做科研的引领者。教科室主任不仅要求自己善于进行独立研究,还要以自己的主动研究带动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教科室主任要有活跃的思维和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与教师一起探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指导教师由问题提炼出课题,并开展研究,在实践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科室主任要为教师的教科研专业化成长提供信息指导和学习的平台,并善于策划教科研培训活动。

做课题的管理者。教科室主任要对学校课题的申报、立项、结题等工作进行规范管理,特别是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的规范管理,保证课题研究正常进行,保质保量完成结题工作。在组织教师进行科研时,要以校本小课题为抓手,让教师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困惑,把这些问题和困惑作为一个个小课题,由三至五名教师组成研究小组,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实验。提高教师参加科研的积极性,对取得教研成果的教师进行奖励,在评优、晋职、晋级、名师评选上优先考虑。与此同时,教科室要抓好推广运用工作,以起到带动作用,促进其他教师的教学。目前,学校的教科研氛围较好,“阳光课堂‘四步式教学模式”稳步推进。学校连续四年被十堰市教科院授予“教科研先进单位”。近五年来,学校已有2个省级课题和11个市级课题结题。

做学习的组织者。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教科室组织的教研活动要让教师乐于参加,并通过教研活动让参与的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目前,学校开办了“校本培训超市”,校本培训每周都有主题,如语文教师的毛笔字书写、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提升、师德培训、课程标准的解读以及课堂教学诊断等,使教师在不断学习、研究、实践和反思中,积累科研知识,促进科研专业化成长。学校定期举行课题培训和课题交流会,邀请专家指导,让教师知道为什么要参与教育科研,怎样进行研究。同时,鼓励教师加强自身的教科研理论学习,阅读一些学科教学和教育研究的专业书籍,提升理论素养。

做质量的提升者。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立校之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之道。我们要关注课堂教学管理,每学期定期、不定期对教学进度、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等进行检查、分析,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及时改进教学工作。切实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环节的落实工作,为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教科室主任依靠全体教师,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扎扎实实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工作,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竹溪县实验小学)

高等学校类型定位特点探析 篇4

以下通过对收集到的2007年的360所本科高校第一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样本的实证研究, 来探讨我国高等学校的类型定位现状。

一、对高校类型定位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

目前, 在高校类型定位的问题上出现了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应该根据学校本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类型定位, 另一种认为应该以办学者想把学校办成什么类型来定位, 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可以从现实观和目标观两个视角进行分类。

(一) 现实观

现实观强调高校的类型定位只能以现实情况为出发点, 通过对高校自身的学科、师资队伍、经费、校园环境等实际情况的归纳来构建高校类型的合理定位。学者潘懋元指出, “面临着复杂交错的多种多样模式的高校, 分类只能从现实出发, 采用归纳法构建高等教育的层次、类型结构。”[2]陈东升、张银鹤认为, 应用多元分析方法中的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学校进行客观定位。他们先按教育部对学科门类的划分及大学各学科门类的比例对高校进行分类, 将大学分为文科类、理科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文学类、经济类、管理类、体育类、艺术类等若干类, 再将大学分为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研究型等四型, 用模糊聚类方法从教学和科研分别进行聚型, 并建立了教学和科研的指标评价体系, 当阈值降至黄金分割位0.1618附近时, 刚好分成了四个型, 即:教学型和科研型, 再根据每个学校的类和教学、科研两方面的型给出他们的类型结果[3]。

(二) 目标观

目标观强调办学者或校长想办成什么类型的大学, 就定位为什么类型的大学, 或把这个办学类型作为自身的目标、发展方向。孙峰学者认为, 要确立自己的定位关键在于办学者想办成哪一类型的大学:第一类型、第二类型或第三类型[4]。许多高校把发展目标定位作为自身的类型定位, 沿着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这一梯度把自身定位的类型的下一个类型作为自身的发展目标。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目标定位是用5—10年的时间, 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厦门大学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是到2021年 (即建校百年) , 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的发展目标定位是到2025年建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

二、我国高校类型定位现状

(一) 国内高校类型定位的总体类型

1.985工程大学的39所高校的类型定位中有34所大学的类型定位都是研究型大学。985工程大学也都是211工程大学。

2.211工程大学的类型定位:有3所大学的类型定位是教学型大学;有24所大学的类型定位是教学研究型;有8所大学的类型定位是研究教学型大学;有39所大学的类型定位是研究型大学。

3. 非985、211大学高校的定位类型:

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教学型大学都为0;有44所大学的类型定位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有239所大学的类型定位是教学型大学。

(二) 对高校类型定位的特征分析

1. 动态性。

大学的类型定位是一直在变化、变动的, 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如中国石油大学的类型定位是教学研究型, 到2020年建成研究型大学;河海大学的类型定位是努力建成研究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的类型定位是由多科性发展为研究型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的类型定位是2020年建成研究型大学;湖北美术学院、青海师范大学的类型定位是逐步成为教学研究型;南京理工大学的类型定位是由多科性发展为研究型大学;郑州大学的类型定位是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过渡;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类型定位是由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发展;福州大学是有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辽宁大学的类型定位是综合性大学;广州大学的类型定位是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过渡;南京财经大学的类型定位是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中南民族大学的类型定位是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山西医科大学的类型定位是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过渡;山东财政学院的类型定位是由教学型院校向教学研究型院校过渡;石家庄铁道学院的类型定位是由目前的教学型逐步成为教学研究型;湖北美术学院、青海师范大学的类型定位是逐步成为教学研究型。

2. 资源依附性。

影响高校的类型定位的因素有很多, 学校是否是985、211院校和地理位置也是影响高校类型定位的主要因素, 而学校是否是985、211院校和地理位置同学校的财政来源是分不开的。2008年我国普通高校经费来源情况是:财政性经费41.2%, 学杂费占36.8%, 社会和个人办学经费占6.7%, 社会捐款占1.5%, 其他占13.8%。其中, 财政性经费占的比例最多, 而财政性经费一部分来自于中央, 一部分来源于地方, 中央是按照学校类别发放经费, 地方的经费和地方的地理位置、和地方的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所选取的360所高校的类型定位情况分别如下:

可以看出在这360所高校里, 研究型有26所, 研究教学型有10所, 教学研究型有70所, 教学型大学有254所。而事实上研究教学型大学比研究型大学还要多16所。在360所高校里, 985高校共有39所, 其中有34所大学的类型定位都是研究型大学, 收集到资料的为35所高校, 研究型大学占的比例为97%;211工程的大学共有127所大学, 收集到资料的为82所高校, 其中有3所大学的类型定位是教学型大学, 占3.6%;有24所大学的类型定位是教学研究型, 占29%;有8所大学的类型定位是研究教学型大学占9.7%;有39所大学的类型定位是研究型大学, 占47%;在既非985工程大学, 又不是211工程大学的高校的类型定位, 收集到资料的有296所, 其中研究型大学有1所, 占0.3%;有44所大学的类型定位是教学研究型大学, 占14.8%;有239所大学的类型定位是教学型大学, 占80.7%。

从省区分布情况看, 高校的发展水平和其所在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分不开的。高校的发展水平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关系, 如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普通本科高校最多的分别是是北京市有56所, 江苏省有42所, 辽宁省和山东省分别有39所;研究型大学最多的分别是北京市有9所, 上海市有5所, 江苏省有4所, 研究型大学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贵州省、西藏自治区的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都为0。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学型大学多, 如辽宁省有17所, 湖北省有16所, 江苏省和广东省分别有15所。

三、结论及需进一步完善之处

(一) 高校类型定位应是一个阶段性的动态过程

我国的一些高校想在短时间内实现类型的转换, 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类型定位是:5—10建成研究型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的类型定位是经过20年建成教学研究型;中国石油大学的类型定位是教学研究型, 到2020年建成研究型大学;河海大学的类型定位是努力建成研究型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的类型定位是2020年建成研究型大学。而美国《莫里尔法案》催生的52所职业性的增地学院经过150多年的发展, 其中的51所演变为了研究型大学[5]。根据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高等教育的发展应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是一个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过程, 不是一个急于求成功利性的过程。所以, 由于高校的定位动态的实践太短, 高校不应该急于更改定位目标。

(二) 高校类型的划分

潘懋元学者认为, 划分高等学校类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是一个高校定位与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潘懋元教育口述史》上, 潘懋元教授给出了一个链条:分类→定位→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按照这个链条, 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首要的事情是分类, 先分类再定位。武书连认为, 类型应包括两个维度类和型, 类在前型在后。笔者认为, 高校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 那么在类别上应分为:学术型、应用型、技能型。型还按照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分为: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

(三) 制定分类评估机制

在主题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成就”的新闻发布会上,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说, 985高校校均经费2007年达到7个亿, 有的学校已经达到12个亿;而校均科研经费达到12个亿的水平相当于美国AAU (美国大学联合会) 所属高校的校均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起了一个导向作用、暗示作用, 很多大学以北大、清华为首的985高校为目标, 出现了急功近利心态, 这恰恰不符合教育的本质,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无形之中985高校的类型定位也成为各高校的终极目标, 研究型大学成为了一流大学的象征。分类评估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之间趋同、千校一面的问题, 不同类型的高校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 不是上下级关系, 没有有高低贵贱之分, 每个学校都可以在各自层次和类型中争创一流。

摘要:目前高校类型定位有以下四种: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这四种类型是按照高校的科研和教学之间的比重划分的, 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 没有级别之分, 不存在哪一类比哪一类级别高的问题。分类评估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之间趋同、千校一面的问题。不同类型的高校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 不是上下级关系, 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每个学校都可以在各自层次和类型中争创一流。

关键词:高等学校类型,定位,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The Chronicle Carnegie Foundation's Classification, 2000.

[2]潘懋元, 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3) .

[3]陈东升, 张银鹤.模糊聚类方法在高校分类中的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5, (4) .

[4]孙峰.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6) .

高等学校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定位 篇5

【关键词】商务英语;国际贸易;交流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得益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各个地域之间的局限性逐渐开始被打破,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频繁。全球范围内国际贸易活动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的进程开始加速。20 世纪中叶,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科学技术和经济两者的快速发展使国际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类密集的新形势迫切需要一种能在国际上很容易通用的言语来反映。战后的美国毫无疑问是一个超级大国,它在科技和经济方面发展的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在各种各样的原因里,美国使用的官方语言成为促进全世界沟通的主要语言。如今,英语的使用已达到数十亿人。

1 商务英语的发展历程

英语除了能满足人的日常交流,还应适应其他各种各样的场合。在进行国际间贸易活动的时候,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更专业的沟通方式来进行交流,因此,商务英语在时代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自从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改善。中国开始与其他国家的更频繁的贸易往来,经济发展的速度十分喜人。2001年,我国终于成功申请并加入到WTO,经济增长速度得到了更显著的提高。中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结合我国现在所处的背景,使用商务英语已经成为进行国际间各种经济活动的必然选择。

2 商务英语的特点

2.1 商务英语的内涵

从语言载体的角度来看,商务英语是一种使用在商务环境中的特殊英语。商务英语是专门的特殊用途英语,强调特殊的交际情况。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部分,实质上是商务背景、专业知识和语言三方面的综合运用,结合了英语写作和外贸实践内容,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却更具有实用性。商务英语不同于普通英语或其他专业英语,涉及到外贸英语的各个部分,都是以外贸英语为载体,商务的背景知识、使用的商务背景的语言和商务交际能力方面的综合。

商务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作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家,如果你不了解彼此的文化,只根据自己的文化来进行沟通和表达,这将会导致文化的冲突,从而导致商务活动的失败。因此,文化交流在商务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而商务英语作为一种为专为国际商务活动服务的英语,在英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上,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特征,能在具体情景中使用,从而帮助人们避免一些文化的碰撞,加强交易双方的了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将在更广阔的领域、更深的层次融入国际经济生活。商务英语作为一种特殊文体,以普通英语为载体和基础,与普通英语相互联系,显得更为格式化。

在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使用得最为频繁。商务英语在双方企业的合作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将在更广泛的领域,融入国际生活的水平。商务英语的内容可以说是涉及到商务活动的各个方面,以提高职工适应新工作环境的能力。

2.2 商务英语的文体风格

随着商品生产和贸易的发展,它已形成了一种风格。作为一种语言的应用,商务英语文体在语言的艺术性之外,更注重在严谨的结构之下,用准确严密的思维来体现逻辑的清晰性和条理性。

商务英语的写作风格是朴实的。和西方人写作多用华丽词藻相比,商务英语在语言的写作上,选词更慎重,词语使用更得体。对于一些意思的表达,商务英语的表达方式更简单直接。淡于修饰的文体更少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等修辞手法,言简意明,实效性得到显著提高。通常用商务英语在描述特定的、明确的事物时,毫不含糊其辞。商务英语文体风格的朴实还表现在语言的精炼上。在国际贸易往来中,贸易双方更多使用简明现代的表达方式,而避免使用陈旧笼统的语言。

2.3 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

商务英语是在普通英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商务英语具有普通英语的语言特征。同时,商务英语又在普通英语的基础上结合了商业的专业知识,,属于英语的一个功能性变体,所以商务英语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商务英语的独特特点有利于商务活动的进行。

3 国际贸易背景下,商务英语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

如今,整个世界的科技和经济都在飞速的发展。21世纪,世界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新时代。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日益繁荣以及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选择在我国落下门户,商务英语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只有对各国的外贸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使我国在国际贸易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并获得最大的利益价值。对外贸易的开展需要与各种不同国家进行企业间的交流与沟通,并就可能发生的合作进行磋商等。在这个过程中,语言既是促进合作成功进行的关键因素,但有时也可能成为一个最大的障碍。英语作为全球惟一的通用语言,已经成为了一种覆盖全球的语言介质,它在世界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早已深入人心。在全球,除了以美国、英国为首的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之外,世界还有十多亿人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商务英语作为一种为适应职场生活要求而产生的英语,在对外贸易沟通中起着媒介的作用。

據不完全统计,在国际贸易中,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经济活动都是利用英语来交流、商议、洽商的。在国际贸易中,当人们需要进行交流沟通来确定是否进行合作的时候,商务英语的作用更为突出了。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方方面面都需要运用到商务英语,例如如何与外国人进行跨文化背景的交流、怎样与他们进行合作并进行商务会谈以及之后如何签署合作协议、推动团队之间的合作等。

商务英语作为一种沟通交流的语言,是推动国际贸易谈判成功的一个最基本的保障。商务合作的展开和进行离不开商务谈判,商务谈判是促使商务合作顺利展开和进行的关键环节。在谈判的过程中,双方必须围绕自己的利益展开激烈的博弈。谈判过程中,交易双方除了能够进行交流和沟通,还应该注意使用语言的准确性,妥善处理跨文化背景间的文化差异性问题。商务英语有利于员工跨文化背景交往能力的提高。在对外贸易活动的过程中,交易双方更倾向于建立一种长久合作的伙伴关系,而不是单纯地进行一次买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一些业务拓展到国外,因此企业的相关人员也开始常常遇到如何适应国外的文化背景以及怎样融入到当地的社会人文环境中的问题。只有不断学习去熟练地掌握商务英语,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才能有效提升这些相关人员的能力,使他们适应新的环境。而公司的管理层也必须注重对这些员工进行商务英语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运用商务英语的能力,并强化他们对于国外文化背景和社会风俗的人事,这样才能使国际贸易过程中的交流沟通工作更顺利的完成,并开始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司其他方面的工作。

如今,整个世界的经济开始更紧密的连接,各国之间使用商务英语进行沟通以获得新的知识和分享新的技术成果,以获得更快更稳定的经济发展。商务英语的准确适用,可以够灵活地避免贸易活动中的摩擦,促进经济发展。商务英语作为一种工具性语言,是企业了解国际市场和产品的窗口,也是对外营销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国际贸易这个大市场上,商务活动和贸易方面的交流、洽谈和磋商,通常都是使用英语电传,也就是所谓的函电形式。在对外贸易函电中正确使用商务英语,我们必须保证在每一个环节都要努力用文字准确、严谨,尽可能用商务英语的术语来表达,避免产生差异。商务英语函电的写作通常使用严格的“7C”写作原则,即“简洁,准确,清楚,文采,体谅及连贯”。

4 结论

总之,商务英语是实现商务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自20世纪末至今,世界的科技正进行着前所未有的进步。从电话到手机电脑的发展,我们的通讯工具和技术越来越复杂。如今我们组织、传播和使用信息的速度是几年前无法想象的。同时,我们也无法预期未来这种速度的发展。但是,尽管通信技术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我们还是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传递信息和观点。商务英语在如今的国际贸易活动中仍然有着自己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对外贸易过程中,企业的相关人员不仅有贸易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能掌握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要掌握商务英语的专业性和准确性,要更加谨慎地使用贸易术语,特别是对不同国家的贸易术语的正确使用,以避免损失和保险赔款。灵活的运用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有助于推进外贸业务的进展,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务英语的作用再也不能被忽视。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促进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已成为当前大学商务教学方面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成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现在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并与世界接轨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就是良好的商务英语能力。在新时期经济的发展下,我们拥有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将商务英语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掌握商务英语的特点,充分发挥商务英语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必能促进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活动的过程中争取最大的市场利益。

作者单位

学校语文教育定位问题分析 篇6

1.1 高职语文教学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语文是人类的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人文性。通过语言人们展开交际活动,所以语文是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而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最显著的特点。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社会能力主要是指学生今后所从事的的职业活动需要具备的社会行为能力。具备较强的社会能力,可以很快地适应周围的环境。社会能力主要强调从业者需要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社会能力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以学校设置语文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含义是指社会上的人都是建立在先进的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接触和吸收人类优秀的文化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面貌和内在的文化气质、心理素养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学校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地利用语文的工具性的特性,强化其人文性,引导学生追求正确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发展人性教育,陶冶情操。所以,学校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和指导思想就是提高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能够准确地运用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1.2 大学语文课程学习被“边缘化”的现象

学校培养学生是以学生的充分就业为主要目的,所以,职业教育也就是就业教育。由于过分地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所以一些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专业课为主忽视了对以语文为主的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主要表现在 :一是学校的语文教师数量不多,大部分的语文教师同时也兼职其他学科的教学 ;二是学校设置的文化基础课学时不多,有的理工专业甚至没有开设语文课程。大部分学校的学生一般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很少花课外时间去学习语文课程,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学习语文没有什么实质性作用。三是有的学校虽然设置了语文课程,但也知识形同虚设,实质上是搞形式、走过场,将语文课作为选修课或者“超大课”处理,甚至是讲座方式处理,导致语文课程边缘化现象突出。另外,学校以及一些单位一般比较注重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计算机能力,对学生的语文要求较低。导致许多学校的语文教学被“边缘化”,导致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发展严重滞后。有的学生在毕业时甚至都不知道怎么写一份合格的求职信,在工作面试时语言表达不得体。无法与招聘人员进行顺畅地交流。总之,这种落后的司相观念导致学生的文化素养普遍偏低。

1.3 高职语文课在大学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自2006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增加一定比例的传统诗词以及经典范文。中小学的语文课程的编写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学校应该普遍开设语文课程。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每个学生都应该学习语文,并且学好、学精语文。学好语文对学生以后的为人处世以及做人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些功能的发挥是需要长时间慢慢发现的,其具有过程性、滞后性以及长期性,需要教师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来影响学生。

2 语文课程教学合理的定位

2.1 对语文课程的地位需要有正确的认识

学习语文课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学习语文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用到这个工具,比如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学习都会与语文产生交流,学生需要善于使用这个学习工具,发挥这个工具的最大实效。学生以及学校需要转变对语文的认识,意识到语文教学对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性,提高语文课程的地位。另外,从价值观的角度分析,语文教学是实现全面教学、综合教学的必要途径,学校的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整个教育水平的质量。如果学生不具备高质量的语文素养,则很难与单位的高素质文化的管理人员进行和谐的交流。

2.2 改革语文课程的设置

首先,学校需要积极开展具有深厚人文色彩的新课程。语文教师要敢于打破课堂的局限性,运用多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改革教学工具,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语文与多媒体技术融合在一起,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引导学生感受各国的优秀文化,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校的语文教学落实到实处。其次,探究新的语文教育模式。增加语文课程的学时,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优化语文教学是知识结构。明确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即以“高质量、强能力、实用性”为前提,以“必需和够用”为目标,根据“会说会写”的原则编写语文教材,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材,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2.3 努力培养高职学生必备的职业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文体的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欣赏名作能力以及普通话达标的能力,即培养“会写会说”的人才。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对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进行重点训练 ;对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语音、词汇以及语法的规范训练,规定学生在口语表达中口齿清楚、语调自然、说话得体。

3 总结语

职业学校语文教育定位刍议 篇7

众所周知, 语文的重要性是不可辩驳的, 对正处于人格成熟期的学生来说尤其意义重大。笔者认为, 要改变目前职业学校语文教育的尴尬局面, 首要解决的就是语文在职业学校的定位问题。

一.当前职业学校语文教育定位的误区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 国内职业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定位走入了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语文教育无用论

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工作技能、也就是学得一技之长的人绝对不占少数。在学生和家长看来, 职校的意义就在于能帮助学生掌握一门能够解决饭碗问题的技能, 使他们能在社会上立足。诸多职业教育的办学者也是单纯追求就业率, 以就业率和毕业生收入作为学校招生的金字招牌。相关材料表明, 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期待也是偏向于就业, 比如2004年的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就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

在经济浪潮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席卷下, 我们认为强调就业、着重解决生存压力, 其本身是正常合理的。它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同时也是国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平心而论, 强调职业技能、就业率和职校的语文学习并非水火不容。问题就在于, 家长、学生和少数办学者过度强调前者, 急功近利, 进而把语文学习完全忽视。在他们看来, 语文学习经过九年义务教育, 已经够用了。在职校学习语文不仅没有必要, 而且还会占用专业学习的时间和精力。这种看法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被笔者称为“语文教育无用论”。

以上这些客观和主观因素的直接后果就是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地位岌岌可危。很多不同职校的同行反应, 他们作为语文教师的地位日益不保。细问之下发现, 有些学校的语文课完全没有学生听, 又没有硬性指标 (如升学考试的压力等) , 结果发展到完全开不下去的地步。这种情况反过来又影响了语文教师的课堂情绪, 使课堂质量大打折扣。还有些学校干脆让语文老师身兼数职, 除了本职工作的语文教育外, 或者负责班主任工作, 或者成了就业指导老师, 或者担任学生心理辅导老师。而不少语文老师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不务正业”。在这样的环境下, 语文教育无用论在职校甚嚣尘上, 愈演愈烈。

误区二:语文教育工具论

职校中流行的另外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 语文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完全处于附属地位。受北美的CBE教育思想和DACUM教学方法的影响, 职校的教育安排, 包括语文课的安排, 全部都必须紧紧围绕学生的预期职业来制定。对定向职业有帮助则取之, 没有帮助则舍之。这就犹如一个挑食的孩子, 吃东西只管一时的口感, 完全不理会营养和健康。职校语文教育存在的意义只在于让学生学会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 以便将来能找个好工作。这种极端功利的想法和做法, 最终导致了本来已经被边缘化的语文课进而沦为了找工作的工具。

在此种状况的支配下, 语文教育就被简化成了“语言”和“文字”的教育。语言方面无非突出应用文写作和表达能力, 文字方面则是偏向于识字和书法。应用文写作是为了应对面试和工作过程中出现的自荐信、会议记录等等。表达能力的训练则是为将来更好的把自己推荐给应聘方做准备。这种语文课堂的教学, 被抽离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舍弃了优秀作品中饱含的生活经验和哲理, 进而简直变成了一个工作技能的培训。

无论是无用论还是工具论, 这两种误区的罪魁祸首都是社会对就业率的专注和期望。正如有些老师无奈之语:“就业率成了职业院校的生命线, 没有就业就没有生源, 就业率成了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试金石, 专业的存在与否全取决于就业率的高低。 (2) ”而其内在原因无非是功利主义横行在作祟, 其目的都是为了眼前利益。

二.语文教育的目标及正确定位

在讨论了对语文教育的两种错误定位后, 如何给语文教育一个正确定位, 就成了笔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为了搞清楚这一问题, 我们首先要弄明白职业学校中语文教育存在的真正意义。

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先生曾明确地指出, 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也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伴随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 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虽然两位专家的说法不同, 但其实质却不谋而合。归纳起来, 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培养综合素质, 形成健全人格, 掌握生活、学习和交际工具三种效果。这三种效果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有着重要意义, 应该当作大学、中学和职校在内的所有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

当然, 职业学校的语文学习除了要保证以上的目标外, 同时也应该有自己的特征。它既不像大学中文系那样要求系统和深入的学习效果, 也不像中学语文那样还要接受考试检测, 作为是否能继续学习的参考标准。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下发的《技工学校语文课教学大纲》指出, 语文教育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它对于学习其他学科、启发思维、开拓视野、提高思想道德与文化科学素质, 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适应今后就职岗位的需要有着重要的意义。很明显, 职校语文学习应该有着一定的职业针对性, 即语文学习应该提供给学生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效果和行业操守。

总起来讲, 职校语文教育的几种目的可以分成两类。其中, 掌握生活、学习和交际工具和培养实践能力都可以概括成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目标。综合素质, 人格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则属于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目标。2001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技术与职业教育设计为“成为每一个人的普通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为了解科学技术、职业领域和人的价值以及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公民打下基础”, “允许个性的和谐发展, 培养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 培养理解、判断、鉴别和自我表达能力” (3) 。其中也包括了对职校学生职业性和素质性的要求, 正好符合我们以上讨论的语文教育的目标。

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职校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犹如鸟的双翼, 缺了任何一个都飞不起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曾指出:“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没有现代科学, 没有先进技术, 一打就垮;而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没有优秀传统, 没有人文精神, 不打自垮。” (4)

某著名CEO也说过, 一个员工的技能素质决定的是这个员工合格不合格, 但非技能素质决定的却是这个员工优秀不优秀。当前科技发展导致的综合性、整体化趋向使得分工的精细化与行业的互溶同时存在, 新的职业岗位层出不穷, 劳动力出现了跨行业、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自由流动。片面强调工具性目标而忽略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就是前面提到的语文教育工具论的做法, 培养的最多只能是一个合格的工匠, 一定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新职场。如果忽略前者, 则跟一般中学语文教学没有两样, 失去了职校语文教育的独特性。

认识到语文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意义之后, 我们就很容易看出前文所列举的“工具论”和“无用论”的错误所在。

三.职业学校语文教育的一点建议

如何改变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并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效果, 是所有职校语文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同行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讨论。

首先, 必须在认知上改变以往大家对语文课教学的看法。尽量在学校领导、学科教师、各年级学生之间提出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可以针对其功利心理, 把那些因为整体素质而导致工作成绩出类拔萃的个人当作典型案例, 进行大力宣传。同时在政策上加大语文课课堂的评价监管力度, 提高语文课的测试要求。

其次, 提升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综合素质的体现, 除了依靠教材中某些优秀的文章外, 教师的个人导向作用对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很多教师自己不注意言谈举止, 品位堪忧。言行举止就表现在平时的课堂上, 成为学生不良行为、思想的接口或模仿对象。综合素质教育很多情况下不能依靠口舌之力来实现, 它需要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这就需要教育者自己平时严于律己, 为人师表。

此外, 无论是学校的科系还是语文教师, 都应该把精力放在语文课堂的设计与开展上。教师既要以教材为中心, 同时又不拘泥于教材。除了选讲一些文字精妙、思想丰富、内容实在而有趣的文章外, 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把听说读写、辩论、演讲等与之相结合。只有语文课的质量提高了, 学生的兴趣才能提升, 从而达到职校语文教育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蔡滔《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初探——由湖南省职业院校千份问卷调查引发的思考》J.《现代语文》2008.6。

[2]刘中平《当前高职大学语文教育面临困境的外部原因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11。

[3]刘来泉《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校特色创建中的科学定位 篇8

一、特色需要理念来引领

学校管理理念转变与提升是创建特色学校的根本。特色是学校发展的生长点、学校精神的支撑点、学校形象的闪光点。有人说,特色犹如学校的一张名片。笔者以为,把学校办好,需要根据学校实际,从发挥学校现有优势出发,针对学校某一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从各种因素中找出带有决定意义的突破口,大胆革新,采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让优势更优,特色凸显,并做到平中见奇,精致专一。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靠近城区,附近500米不到有一所双语学校。还有两条线路的公交车可以让我们施教区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很便捷地到城区小学。我校要想生存,学校必须卓越才行,然而我们的办学条件,无论是师资,还是经费都使我们有举步维艰之感。事实让我们充满危机感:一定要把学校办下去,这样才能对得起地方百姓、对得起政府。通过召开行政会、召集教师座谈,全体教师形成了共识:建设特色学校是学校自身加快发展的需要,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必须以特色兴校、以特色强校。

二、特色需要目标来支撑

目标是保证一项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事关工作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目标定位的高低、大小都会直接影响工作的意义。只有定位好,才能发展好。作为农村小学,我们以为,“投入少,收益大,既经济,又方便且可持续发展”不失为是明智的选择。

本着特色立足于学校,生成于学校,并发展于学校的原则,我们通过召开行政会多次讨论、征求教师意见,经过对建小传统教育优势和现形情况的分析、思考与研究,并发放意见书征求了家长意见,最后将我校特色建设的目标定位在绿色校园和墨香校园两个方面。定位在绿色校园,原因在于我校在校园保洁方面基础好,而且积累了许多经验,同时,卫生是我们每个人每天生活要认真做的第一件事。在清洁卫生方面“做文章”,一来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二来能帮助学生形成细心做事的品质。定位墨香校园,具有很强的迫切性和针对性。作为华夏民族的传统艺术,书法教学目前被众多学校、许多教师、不少家长弱化,建设墨香校园正是遵循了许多教育专家提出的“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理念,无数事实也证明了,写字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三、特色需要实践来丰富

有了学校特色目标的导向,这只是特色建设的起步。如何围绕所定的特色开展实实在在的创建活动,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才是创建学校特色的关键。学校发展的定位要有一系列措施来保证,否则再好的决策也是纸上谈兵。

一要设舞台尽展所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保证墨香校园创建效果,我校千方百计邀请到当地的一位青年书法家来校给爱好书法的学生上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同时安排学校有书法特长的教师协助管理,便于今后“自开炉灶”。另外,我们还鼓励教师练习三笔字,为学生树立写好字的榜样。在环保方面,我们主要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开学初,大队部招聘卫生监督员,监督员挂牌上岗,为提高卫生监督员的工作能力,大队卫生委员在辅导员的指导下每周组织卫生监督员交流汇报工作,极大地增强了工作的有效性。

二要搞活动收拢人心。

活动是教育的生命,没有活动学校便没有人气,活力自然也就无从谈起。我们在打造绿色校园方面,班级设立课间卫生巡视组,大队部有卫生监督岗,当天检查次日公布;每月举行的“文明班级流动红旗”颁发仪式,让小助手介绍是如何协助教师工作的,班主任代表介绍自己的班级管理方法,再由校领导致颁奖表扬辞,增强荣誉感,树立我在集体中成长的意识。墨香校园方面, 我们举办了书法现场展示活动, 还在乡政府西边举办了一次社区书法展览, 使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果, 切身感受到学校是值得信任的, 悄悄拉近了家庭与学校的距离。

三要奖荣誉张扬个性。

学生的特长爱好种类多样, 因此, 表彰要包容学生的差异, 张扬学生的个性, 从而营造你追我赶、比学帮超的良好氛围。我校每周表彰一批“环保之星”;每月表彰一批“优秀值日生”“好习惯学生”;每学期评选一次“文明使者”, 期末举行书法现场比赛, 表彰一批“小小书法家”。

四、特色需要时间来检验

学校的特色品牌应该像陈年的酒, 让人回味时更感受到自然的韵味。我们都清楚, 教育价值观的核心是按照一定的教育尺度来衡量办学效能。这种尺度就是育人。有句话说得好, “一个学校的品牌特色很重要, 就像展示在外的华丽衣裳, 而教育品质的提升就像一个人的内涵”。笔者以为, 特色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发展, 它绝不是一篇报告、特色绝不是几个学生获奖、特色绝不是举办几次很有噱头的活动……古语道,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学校管理者必须用一颗“诚”的心灵, 与师生共同经历一个漫长地努力的过程, 才可以铸就含金量十足的办学品牌。

给农村学校教科研恰当的定位 篇9

教育专家朱永新曾经说过,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应该是“记载、整理和思考自己的案例”,应该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客观反映,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个要求对农村教师的教科研活动很有启发。只要教师依托课堂和学生实际选择自己最拿手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就是从事教科研工作,就应该得到鼓励和表彰。

那么,农村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教科研呢?根据我个人的体会,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对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或是对课堂教学的利弊得失的反思,或是对学生管理方法得当与否的反思,或是对教材内容的独特理解,只要是倾注了真情,有切身感悟,对教育教学有指导作用,都是很好的教科研。

二是对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进行总结和反思。中小学教师每个学期都要参加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讨,参加各种名目的培训,这些学习和培训,对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提高教学能力大有裨益。在每次学习和培训之后,依据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把自己感悟最深的方面写成心得体会,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也是教科研的一种形式。

三是针对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进而制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就是被很多人称道的“小课题研究”,它应该成为农村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的主要途径。

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对中小学教师每个学期都必须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要求,也应该给予必要的辨析。对农村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撰写理论性强、前瞻性强的“论文”有点勉为其难,既然中小学教育教研的重点是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解析,从而找到理想的解决方案,那么教师依托教学实践所写的教育案例分析、教育故事、教研心得、读书体会等都应该算“论文”,切忌盲目地给教师“论文”定字数、定格式、定内容,一味地要求在某级别报刊上发表等形式主义的东西。

学校定位 篇10

关键词:教师进修学校;县级;学历和非学历培训

最近,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就研究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建设一支献身教育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规划的重要内容,要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才来当老师,提高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公开征求意见时,也把“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创新”列为征求意见的重要内容。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县一级主要的教师培训机构,是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学历培养和继续教育为小学教师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在新时期,教师进修学校所处的环境和现状产生了巨大变化,促使人们对其职能和定位进行重新思考。

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历史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在建国之初即应运而生,并初具规模。由于它满足了基础教育对师资质量的需求,满足了广大小学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的需要,因此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文革”期间,这一新生事物受到了重大打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事业高速发展。1980年召开的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使教师进修学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教师学历补偿教育基本完成,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不再局限于学历进修和业务培训,着重承担促进中小学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推进素质教育的职责,同时更注重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1999年起,教育部陆续颁布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和《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的文件,提出全面推动教师教育创新,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职前职后教育相互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促进教师教育网联计划,促进“人网、天网、地网”有机结合,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完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至此,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才开始真正规范化、系统化和网络化。

二、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现状

与上述历史背景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表现出萎缩化、边缘化的趋向,甚至生存问题都受到威胁。主要原因是:随着中小学教师学历补偿教育接近尾声,教师进修学校不再具有承担学历教育任务的职能,而向专职从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过渡。全日制班级的消亡,使学校失去了原有办学经费的来源,而县级财政困难,也使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经费匮缺成为普遍现象,学校走向了发展的低谷。据了解,目前全国3000多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能独立生存的只有700多所,不到三分之一,其余大都关停并转了。以我校所在的梅州市为例,原有县级教师进修学校8所,并入电大、职业学校的2所,改办初中的2所,基本停止运转的2所,尚能正常运转的只有2所。

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发展至今天这种状况,除了上述客观原因外,学校自身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办学条件落后,学校地位被边缘化。由于教师进修学校功能的特点是阶段性、补偿性、服务性、效应滞后性,与升学没有直接关联,客观上导致上至教育行政部门,下至一般群众,对教师进修学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学校大都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很难承担教师教育的重任。二是教师教育资源枯竭,学校功能退化。三是培训手段和模式落后,形式单一。四是培训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最终归结于一点,就是教育对象的发展状况和社会认同程度。教师进修学校办学水平低下,落后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局,落后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其结果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受训者的不认同,并且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使得教师进修学校每况愈下。

三、以大埔县教师进修学校为个案的思考

大埔,位于粤东北山区,是国家级贫困县。上述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存在的困局,在大埔县教师进修学校尤为突出。如何解决当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所出现的问题,走出困境,打造新型的县级教师教育基地,是学校面临的新挑战。我们认为,以优秀师范院校为龙头,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增强教师进修学校的办学能力,努力建设县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应是我国当前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也是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方面,我校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整个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培训直接影响教师自身能力的完善和当地教学教育水平的提升。但现实是担负这一任务的教师进修学校,信息闭塞,师资紧缺,教学理念和培训手段相对落后,教师欠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怎么解决这些矛盾?思路决定出路。我们想到了广东省的教育龙头——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既然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进行学历培养,为什么不利用学习中心打造一个平台,做教师非学历培训呢?这个想法得到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大力支持。

2004年底,我校成立了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大埔教师进修学校学习中心。学习中心的招生与管理、辅导与服务取代了普师、幼师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成为学校的主要任务。由于网络教育自身的优势,加上我们针对在职成人学员的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实行全程保姆式的服务,招生数连年翻番,至今在读学员已达近千人,成为华师网院学历教育的一朵奇葩。

2006年冬,中心利用网络教育平台首次成功举办了“高中新课程评价”网络培训班,70多位高三毕业班的科任老师、教研组长、教研室教研员参加了培训,他们通过网络平台,聆听了全省教育界专家、名师分析2006年各学科高考的得失、2007年实施新课标后的高考改革趋势及备考策略。学习形式既有教授讲课,又有受培训教师与教授之间的教学互动,教师通过值机答疑的形式与培训学员研讨教学中的重点、疑点和难点。这是我们利用网络教育进行非学历培训的第一次有益尝试。

2007年5月,中心在华师网院的支持下又举办了“骨干班主任”网络培训班,这是华师网院为大埔教师进修学校学习中心量身定做的一次培训。全县有130多位中小学班主任、中学政教主任、小学抓德育的副校长参加了培训,中心专门聘请华南师范大学附中的优秀班主任、领导授课。它采用专家讲授、分组讨论、现场答疑的形式,首次通过视频对话,让授课老师直接回答学员的疑难,实现了教学的良性互动,培训效果好,富有创新意义,受到很高的评价。华师网院为此还在番禺专门召开研讨会,研究推进网络非学历培训工作。据了解,华南师范大学已将网院“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列入全日制课程,受到广泛的好评。

同年5月17日,新的培训课程——“大埔县小学校长提高(网络)培训班”开班,这是华师网院根据我校学习中心的计划方案量身打造的又一个课程体系。这次培训由我校提出具体方案,由华师网院聘请专家教授制作课件,聘请了五个教授(其中两个博士生导师),一个优秀教育工作者组成授课团队,其培训规格之高,是我校培训史上前所未有的。同时,我们还采取网络与现场讲座相结合的形式,聘请了市、县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并组织培训对象结合我县实际分组讨论。这次培训,专家与一线教师相配合;网络授课与实时讲座相结合;教授与学员教学互动;授课、讲座、分组讨论与现场答疑互相交错,可谓是一次文化大餐、培训大餐。

2008年7月14日,我校与华师网院联合举办了“大埔县教育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网络)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有中小学正、副校长,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共170多人,学员们认真聆听了华师陈岸涛教授的精彩授课。

几次培训的成功举办使我们越来越感觉到网络培训独特的优势:一是信息优势。远程网络培训,打破时空阻隔,使用天网、地网、人网相结合的模式,开展教师继续教育,解决了山区教育信息滞后的问题。二是师资优势。由高等师范院校组织专家授课,制作课件,解决了培训师资紧缺的问题,使偏远山区教师能在当地享受到省内乃至全国一流教师的培训讲座,并与这些优秀教师共同交流教育教学经验,探讨教育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了教师培训的质量与效益。三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优势。网络培训使山区校长、教师接触到最新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手段,教育教学思想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与此同时,我们也充分意识到了网络培训的不足,概括起来有:一是课堂组织较困难。二是教授与学员互动不足。三是课程内容结合实际不够。四是针对性不强。尽管如此,我们认为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不可以解决的。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做法:

一是在培训之初,组成网络培训教研组,研究培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由教研组成员负责组织课堂,搜集和梳理培训学员提出的问题,作为分组讨论和教学互动的依据。

二是每一个专题授课结束后,都组织培训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组讨论,理论联系实际,探讨本地区现阶段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三是通过视频和其他网络手段与授课老师进行现场答疑和互动,解决学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碰到的问题。

四是重视过程性管理,提高培训实效性,注重知识技能的整合与综合运用。这样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网络教育的不足,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此基础上,我校还创新培训模式:工作前移,服务基层,送课下乡,下校培训,让基层及偏远的乡镇学校能享受到全省乃至全国一流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2008年4月27日,我中心与本县国家级示范性高中——虎山中学联袂举办“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校本培训班,该中学近200名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7月19日,虎山中学还利用华师网院的网络课程举办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网络)培训,充实了该校的校本培训内容,提高了校本培训的实效性。

2008年8月9日,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县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建设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秘书长李德芳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领导、专家等30多人参加了会议。我校在研讨会上介绍了“解放思想,创新模式,以网络教育为平台,沟通教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赋予新时期县级培训机构新的职能”的做法和体会,李德芳秘书长对我校在建设县级教师学习和资源中心,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方面迈出的可喜一步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大埔教师进修学校依托华师大网络教育学院,建设县级教师学习和资源中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创造了宝贵的经验,尤其是在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目前的困境中,具有示范性。2008年11月6日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工作简报还专门报道了我校打造远程教育平台,创新教师培训模式的具体做法。

2008年12月26日,省教育厅派出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年检抽查的专家组对我校学习中心的工作进行年检评估,专家们对我中心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评估结论认为:我中心“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对大埔山区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为远程教育辐射山区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

在县政府、县行政教育部门的重视下,我校的学习中心3年多来发展良好。学历教育为非学历教育提供了部分经费支持,学校得以正常运转,并且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但不可否认,学校的发展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其一,当地财政经济困难,个人付费培训难以实行,如果教育主管部门不发文件,不贴补部分培训费用,培训就无法开展。其二,竞争日趋激烈,招生压力越来越重。其三,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没有固定的国家拨款,设备设施老化,面临更新换代。

四、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的设想

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可在全国网联的指导协调之下,上挂全国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下联县内各级学校(中、小学,幼儿园),建设县级教师学习中心、资源中心、培训中心,从而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完整体系(见图1)。

五、对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的建议

1.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以立法的形式,明确教师教育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保证教师教育的经费投入。

2.赋予高等师范院校以中小学教师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职责与功能,通过远程教育的网络平台,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完整体系。

3.明确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地位和职能,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增加投入,改善设备设施,提高师资素质,重点做好网络平台的建设,把它真正建设成为县级教师教育的学习中心、培训中心、资源中心。

4.把校本培训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抓好,为网络教育提供必要的来自第一线的资源,并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把教师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大埔县教师进修学校)

浅谈学校女性档案人员的角色定位 篇11

档案,众所周知是指保存有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资料。只有充分解决好档案的保管问题,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档案真正的价值。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的数字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要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最关键的步骤在于需要将纸质的档案通过扫描、录入等方式存储到计算机数据库中,而要实现这个看似简单的步骤却并不容易,一是需要有关硬件,即电脑设备、扫描设备、数码相机等,二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有一位有责任感、耐心细致、情感细腻的档案人员。

2. 女性在档案管理中不可替代的优势

当代社会许多行业、工作都有女性的参加,档案管理工作就是其中之一。从数量上来看,我国档案职业中,女性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根据我国《全国档案事业统计综合年报》提供的数据来看,近年来我国女性所占此行业的比例已经超过了65%。数据还不止这些,《档案学通讯》中提供有性别信息的论文作者中,女性占了将近50%,这些数据都表明了,女性在档案管理上的巨大潜力。

古语说:女人是水做的。这句话再恰当不过了。女性普遍具有细心、温顺、容易与人相处、感情丰富且善于体谅别人的特点,在工作中耐心细致,态度认真,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善于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而且在相对单调乏味的条件下仍能孜孜不倦地长期工作。因此,女性不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十分符合档案职业的属性。长期以来,档案管理人员的角色一直被忽略甚至是被误解,在大多数人看来,档案管理工作是十分清闲的,午后阳光下喝一杯咖啡,品一本书,其实不然,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和程序性非常强的工作,女性由于特殊的气质,温婉娴静,心思缜密,使档案管理工作不再枯燥无味,尤其是在学校的档案管理中,女性占据了主要的地位,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们普遍对档案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往往能耐得住职业上的寂寞。虽然同时担负着职业工作者、妻子、母亲等多重角色,但善于平衡相互位置,工作责任心强,工作热情高,能获得师生的广泛认同。

3. 女性档案人员角色定位

首先,女性档案人员与其他职业一样都是普通的从业者,肩上都担负者职业责任。学校中的档案除了党政、人事、财务档案外,还有教学档案、学生档案,这些档案涉及面广而又内容复杂,不容有任何疏漏。在从业过程中必须遵守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维护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对于档案的整理充分发挥女性独有的特性。

其次,女性档案人员是档案的守护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前进,人们越来越重视所谓的“记忆”,档案的也就越来越重要了,很多时候人们愿意花许多代价去保存这些档案,然而女性档案人员细致的情感就注定了女性是新时期对档案管理提出新要求的守护者。

最后,女性凭借其独特的品性,成为档案的传播者。以往档案工作者都是被动的提供给利用者所需的档案,扮演传递档案的角色。这部分工作内容在数字化时代要求从传统的保藏维护转向检索、传播,让社会和更多的家长、学生可以了解学校的发展,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口碑。要做到这些不仅仅要靠女性天生的谨慎、细致、温柔,更需要的是做到百问不厌、百查不烦,为使用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女性档案人员的善解人意和较强的宽容性无疑大大提高了档案传播的“主动性”。

4. 女性档案人员的不断提升发展

尽管女性在学校档案管理中具有独天得厚的优势,但女性档案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机械性的按部就班的完成工作,相反,女性档案工作者应科学地获取和鉴别有关档案信息,并对所获信息进行必要的深度加工,继而及时向社会和师生推介。因此,女性档案工作者要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抓紧时间进行知识的更新,主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守清贫、淡名利的同时,要发扬个人优势,增强成才意识,不断拓展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只有认清自身价值,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轻易感到失落,安于职守,才能做好学校档案管理工作。

结语

在飞速发展的的数字化时代,女性角色越来越多样化,学校女性档案管理人员在这个时代更是不可或缺的,女性以其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独到优势占据了这个时代档案职业的一大片江山,学校档案部门更是如此。所以,新时期的女性档案人员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思考社会和科学地审视自己,明确自身的社会职责和职业价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找准立足点和发展方向,以自觉、积极的职业行为才能更好地符合档案从业者、守护者、传播者的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谭彩敏.关于档案人员职业价值和角色定位的思考.研究探索,2010年4月下.

[2]朱文莉.如何做好档案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当代经济,2008年8月下.

[3]国家档案局.全国档案事业统计综合年报.2013年11月.

上一篇:常见软土地基处理下一篇:培养和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