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定位(精选12篇)
明确定位 篇1
通过构建能力汇聚平台,吸引优秀产业链力量构建优势生态系统,成为未来电信业竞争的不二法门。
加快电信业向信息服务业转型是“十一五”期间我国电信业的发展重点,在过去五年间,政府部门努力为转型创造良好环境,电信运营企业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制定、实施转型战略和措施,电信业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效。事实证明,电信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改善经济发展质量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虽然成果显著,但是电信业在转型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最近几年,电信业的增长速度已经低于GDP的发展速度,也显著低于前几年的增长速度。电信业的发展速度减慢值得深思。
深层次问题亟需解决
虽然新业务发展较快,但目前还无法成为电信运营业的收入支柱,而传统业务随着业务普及率接近“天花板”,发展潜力已经不大。电信业暂时还没有找到拉动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增长点。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新业务的不断推出,电信运营业的业务替代效应正在出现,一些原有的重要增值业务收入已经下滑,比如短信正在被即时通信分流,收入出现下降趋势。
在全业务运营后,三家运营商的发展并不均衡。中国移动的收入份额和市场份额优势巨大,由于电信业的规模效应,使得中国移动在面对其他运营商时可以通过价格优势获得巨大竞争优势,客观上不利于创新。同时三家运营商不断出现非理性竞争行为,滥用价格战手段,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和行业文化。
进入2011年,随着“转方式,调结构”成为“十二五”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电信业转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目前电信业面向ICT的转型还在起步阶段,人才、研发、经营策略方面能力储备不足,这使得电信业在两化融合方面仍没有找到合适的抓手,在深度潜入生产流程方面做得不够。
同时,从全球来看,互联网对电信业的收入分流趋势明显,电信业和互联网的产业边界日益模糊,电信业面临产业链重构的问题。从微软和诺基亚联盟、谷歌和摩托罗拉联盟等例子都可以看出,将来的竞争趋势是产业生态系统的竞争。目前电信运营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这个趋势,中国电信提出了做平台和智能管道的发展方向,中国移动通过MM取代了过去的梦网模式。通过构建能力汇聚平台,吸引优秀产业链力量构建优势生态系统,成为未来电信业竞争的不二法门。但目前电信业在能力开放上做得还不够,由于电信业的产业思维是要通过封闭的模式来保证优质的电信级服务,因此强调质量的可管可控,而在行业能力开放上做得不够,同时电信业的心态也还不够开放。
此外,电信业的公共形象管理也急需加强。在2010年,电信业面临多场社会舆论危机,从“涉黄门”到“吸费门”,体现出规模庞大的电信运营商在面对极速变化和互动性强的网络舆论环境时的不适应。同时社会对电信业的贡献作用认识不够,相反垄断企业的形象却深入人心,可实际上电信业已经是目前竞争比较充分的行业之一。
内涵式增长与流量经营
前述问题正是电信业转型中出现的阵痛,欲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通过创新来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盈利模式、网络运维模式等,使电信运营企业继续朝管理方式现代化、管理思维市场化的方向转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即是明确电信业的市场定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电信运营商还是以语音收入为收入支柱,随着技术的变更和价格弹性作用的逐渐消失,语音收入增长速度将逐渐变慢甚至负增长。而随着信息化对社会各行业渗透能力的增强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流量将成为运营商收入的整体,电信运营商将逐渐成为流量经营者;同时随着物联网和两化融合的不断推进,电信运营业将成为行业信息化和ICT的主力军;随着产业链的重构和行业互相渗透的趋势深入,电信运营业将走向内容运营业等新兴领域;此外由于我国电信运营企业都是国有企业,所有电信运营业还有公共设施业者的特征,应当注重社会效应,不能够追求暴利。所以电信业应当向流量经营者、信息化推进者、内容应用创新者、社会公共事业经营者的方向转型。
理清了定位和转型方向的问题,就应当在管理模式、企业组织结构、人才战略、技术管理等方面开始转变。
目前电信运营企业仍主要通过话务营销刺激话务量的方式扩大收入规模,组织结构也是沿袭了长久以来按专业分工的部门结构,部门信息流转速度慢,“部门墙”仍然存在,企业内部的思想没有统一。运营商要转型就需要做到多个方面协调转变,通过明确企业的公共性定位抛弃企业追求暴利的心态,建设和谐的行业环境,通过创新社会责任履行方式和企业形象传播方式,加强企业的价值传递,优化社会形象;通过调整企业的增长思路,变规模型增长为内涵式增长,调整企业的KPI指标,将KP指标权重设置思路更多地向基层和客户感知倾斜;同时加大企业的创新力度,培育创新氛围,通过流量经营来培养新的收入增长点;通过与客户的知识共享来探索ICT发展方式,通过管理流程重整和生产流程信息化来撵动行业市场;通过整合社会外部资源和能力开放形成优势产业链,通过产业链共赢来开拓细分市场。
电信业转型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相信最终电信业将在社会的发展大潮中找到位置,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明确定位 篇2
努力实现柳园市场服务业经济全面提升
近年以来,柳园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自身实际,把加快市场服务业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来抓,使市场服务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层次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街道服务业概况
近年来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入 8.2 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的38%,同比增长 0.9% ;新增限额以上贸易及餐饮住宿企业12 家。民营经济营业收入达到59.69亿元,同比增长15.7%;民营经济税收完成4997万元,同比增长22.7%;近年办事处市场及大中型商业网点年交易额达25亿元,税收达 3600万元,同比增长55.5%。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四点工作:
一是抓责任落实。我们明确市场服务业经济为党政一把手工程,认真实施突破战略,狠抓项目建设,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实行副科级干部分包企业、重点项目,并将任务层层分解,严格兑现奖惩,激发工作活力。
二是抓特色产业,突出品牌、平台效应。街道将加快发展,形成服务业的聚集效应,逐步形成了以铁塔商场、龙山副食、交运大市场、鲁西科技广场等为代表的十大商贸流通市场和以女人 1
街、利民电动车一条街、育新农贸交易街等为代表的六大商贸特色区。
三是抓优质服务。大力改善投资环境,通过抓资金、土地运作以及安全生产,不仅吸引了大批企业落户,同时也增强了企业家投资经营的安全感。近年市场服务业固定资产投入6.4亿元,同比增长25%,分别投入在新东方国际、银座商城、利民商贸楼、搜酷城、塑料皮革市场改建、育新商贸城改建等。
二、科学统筹 多措并举,实现招商工作全面提升
办事处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牢牢抓住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主线,深入实施“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战略,着力打好“招商牌”,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一)重点抓好优质市场服务业招商项目建设,培养经济新增长
办事处从实际出发,树立“无外不快、无外不强”的思想,树立“敢为天下先,敢用天下钱,敢招天下贤”的勇气和胆识,切实增强招商引资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解放思想作为招商引资的“第一动力”,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把优化环境作为招商引资的“第一要素”,把推介工业园优势作为招商引资的“第一名片”,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抢机遇争进位。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主任任副组长,分管副主任等相关人员为成员的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招商引资工作。截止目前,共引进项目28个,预计投资总额达12亿元,现已到位资金
3.5亿元。
首先,抓好重点项目的落实。对已确定重点项目,我们将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加强土地、资金方面的协调,切实解决好项目落户的难题。其中其中重点项目有:
1、山东银座集团聊城银座建设项目,总投资3亿元,2010年计划投资2.6亿元,已清理土方25万方,地基加固已完成。
2、中储粮大生粮食物流有限公司粮食物流项目,总投资0.75亿元,征地手续已完成,正在进行土地公示。已建成围墙及少量附属建筑。
3、聊城市天润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汽车配件生产项目,总投资0.45亿元,厂房建设4000平方米,引进设备60余台,现已经投入生产,投资完成,预计2010年投资0.45亿元。
其次,抓好招商项目的落实。对签约项目,我们将跟踪服务,促其尽快产生经济效益。特别是把为企业服务作为重中之重,倾尽全力提供优质服务。目前招商签约项目有:
1、新世纪项目,总投资0.5亿元,已到位资金0.3亿元,装修面积5000平方米,东半部分已开始试营业,为聊城首条市内步行街。正在积极协调西半部分剩余商户的搬迁工作。
2、育新街农贸市场开发项目,已投入资金达1亿元,居民回迁楼主体已经完工,正在进行内部与外墙装饰。项目主体已经建设到地上2层。总投资达3亿元。
(二)突出招商引资,努力拓宽投资渠道
把招商引资工作当成服务业经济工作的重头戏,专门出台文
件,推出“六个强化、六个实现 ”即:“强化思想发动,营造浓厚氛围,实现招商引资的全员化;强化组织领导,抓好机构建设,实现招商工作的专门化;强化平台建设,围绕资源、产业优势打造平台,实现招商平台的多元化;强化站点建设,与大中城市建立联络,实现招商信息的便捷化;强化客商联谊,加强与在外知名人士的联系,实现联谊形式的制度化;完善目标考核,严格兑现奖惩,实现激励机制的科学化”。同时,我们将整合资源,破解项目用地瓶颈。除积极配合土管部门进行土地修编外,组织专门力量对辖区内占大用小和经营困难的项目进行清查摸底,积极牵线搭桥,向外商推荐,努力盘活存量资源,实现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变。
三、发挥区位优势,实现市场服务业工作全面提升。
办事处全力抓好市场商贸服务业项目的引进和建设,使辖区市场服务业规模和档次在平稳发展中得到提高,市场服务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可喜局面。
(一)抓项目,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载体上取得突破。立足提升城市形象,繁荣城市经济,深入开展“项目推进年”、“招大引强年”和“项目集中开工月”活动,以项目为抓手,通过项目拉动投资,提高经济总量。一是做好已建成项目招商扶持工作,提高企业经济实力;二是加快在建项目建设步伐,推进建设,争取早建成、早启用;三是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推动在谈项目实际性进展;四是抓好储备项目招商工作,推进工业园区改造,为增强经济发展提供发展平台和后续动力。
(二)抓业态,在提高市场服务业发展质量上取得突破。以强力推进市场服务业经济为总抓手,全面提升市场服务业龙头的引领作用,延伸服务业发展空间,实现服务业滚动发展。一是突出商城平台经济。以新东方国际、银座商城为载体,筹备召开商城经济座谈会和服务业招商载体推介会,加大招商载体推介力度,优化入驻商户结构,争取年内新引进品牌商户达到26个以上,叫响全市密集区的品牌。二是发展精品商贸服务业。以搜酷城和金鼎购物中心设施为载体,加快引进精品百货、名牌特色连锁店,打造城区商贸中心。
(三)抓特色。大力发展特色服务业,积极培育具有文化特色、环境优势、服务个性和消费特点的特色街区。做大做强特色街区,加大特色街区的培育力度,全力打造秀水女人街和新世纪步行街,形成丰富多彩的特色街巷经济。目前秀水女人街签约用户115家,签约率88%,开业率85%,年内争取实现开业率由70%提升至96%以上,将整个街区打造成为集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精品街区;新世纪步行街目前入驻商户125家,入驻率达96%,年内将加快完成整体升级改造,将其打造成为集文化娱乐、购物休闲于一体的特色购物街。
四、强化措施,促进服务业经济再上新台阶
近年以来经济发展形式是严峻的,目标是艰巨的,但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各部门的帮助下,办事处
市场服务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紧紧围绕“全面提升、实现跨越” 这一目标,抓住“全面提升年”和“争先进位”活动为主线,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努力实现服务业经济工作的新突破。为此,我们将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多措并举,广开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定期组织、协调召开企业座谈会,促进企业和金融部门的双向交流,为解决企业贷款难提供广阔的平台。同时,抓好资金争取工作,设立专人负责对上争取资金的组织、协调和督查考评工作,争取上级政策上资金注入,帮组企业渡过难关。
二是统筹规划,加强管理,突出特色保项目。我们将继续按照“拉大框架,提高质量,突出特色”的原则,不断增强服务产业聚集度,打造强势板块经济。同时,合理规划现有资源,积极盘活整合土地闲置资产。
明确定位 多元办学 彰显特色 篇3
关键词:普通高中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展望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环境中,国家与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在教育领域的联系也在逐渐加强,因此促进了国际教育的发展。随着国际教育的交流,世界各国、各地的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国际办学机构逐渐增多。在教育日益国际化的影响下,高中教育也实现了国际化的办学,本文将探讨普通高中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及其未来。
一、我国高中国际化办学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高中国际化办学发展的现状
高中国际化办学主要是指在高中办学过程中融入跨文化的、国际的、全球的维度,在办学发展过程中其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均要具有國际化的特征。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国际化的政策逐渐出台,从而促进了国际化办学的发展,随着国际化教育机构的增多,国际化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的政治、经济与教育等领域均在快速发展,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下,基础教育也逐渐得到关注,我国高中国际化办学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国际高中。在国际学校及机构中其教育的对象大部分为外籍学生。孔子学堂的广泛开设,丰富了高中教学的内容,使其发展更具多元化。国际化教学机构其提供的教学、管理与办学均具有国际特色,在国际机构逐渐增多之际,它的影响也日益深远,对中国的教育体制、教师素质、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均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目前,国际高中仍在快速发展,其学校的数量在不断增多,在全国范围内,上海的国际高中数量最多。
其二,国际课程。在国际学校发展过程中,为了给外籍学生提供基础教育,国际学校增多了国际课程,这一课程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其也逐渐认可,同时这一课程对我国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我国高中教育也积极引进国际课程,高中的课程内容更加全面。在中国高中学校中最早引进国际课程的为中加学校,位于北京,其课程的主要内容为中国课程,并融入了国际课程,其管理方法为双文凭和双学籍的管理。现阶段,国际课程的设置主要分为专门的国际课程与选修的国际课程,在专业实施过程中,其教育对象的主体可以是外国学生,也可以是本国学生。
其三,国际交流。目前,我国高中教育国际化的主要交流方式为学生间交流、教师间交流与管理人员间的交流等,其中师生间的交流是最为重要的形式。在学生方面,其交流主要是通过海外留学、短期游学与长期交换、交流等实现的,但在交流过程中,由于学生将进行游览、观光等活动,其学习的时间较短,对国外的课堂教学与教育模式等未能形成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在教师方面,由于受到了资金、时间等诸多条件的制约,教师交流的机会较少,同时交流、学习与培训的制度尚不完善,制约着教师交流活动的开展。在管理人员方面,其交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教育考察、学校合作与教育改革等。现阶段,学生与管理人员的交流成为了主要的形式,通过交流,了解了国外的教育情况,从而利于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利于我国教学水平的提高[1]。
其四,国家政策。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为了支持教育国际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逐渐进行教育改革,并为合作办学提供了相应的法律条款,为国际办学机构的管理提供了相应的规范;同时,教育改革中对教学的目标也进行了调整,逐渐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国家在政策方面为教育国际化提供了保障。
(二)我国高中国际化办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中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我国高中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时间较短,在新的环境下,其发展面对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现阶段,高中教育国际化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
1.2.1未能实现国际化和民族化的统一
我国高中教育国际化办学要致力于实现国际化和民族化的统一,目前,我国办学的能力不足,因此,要积极利用国际上先进的办学经验,从而保证自身教学的质量,但在借鉴的同时,要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与我国的文化传承等,从而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办学,保证国际化和民族化的协调,保证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统一[2]。
但现阶段,我国高中教育国际化办学过程中,对于国际化和民族化未能实现有效的协调,致使其办学的效果甚微。在国际课程引进方面,部门学校未能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为了提高学生的出国率,其课程采用照搬照抄的方法进行教学,致使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未能实现对传统的、民族的文化继承与学习,因此,其培养的学生不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1.2.2未能保证其办学目标的合理性
我国高中教育国际化办学过程中对国际的、先进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借鉴,从而促进了我国高中教育国际化办学的发展,提高了其办学的水平。但随着学校的发展,为了利于学校的发展,其办学的目标逐渐社会化与功利化,其办学目标为“一切为了出国”,因此,学校的招生、师资与管理等均围绕其办学目标,导致学校不能实现科学发展、合理发展。同时,办学目标的不合理性,致使学校忽视了民族的、传统的教育,人才流失的现象日益严峻。
1.2.3未能拥有充足的教师资源
目前,国际学校中主要缺乏的便是教师资源,教师的流动性较大,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弱。国际学校的课程中涉及了大量的国际方面的知识,国内教师对国际课程的内容不能进行系统的讲解,因此,学校聘请了外籍教师,这一部分教师对国际课程实现了详细的讲解,外籍教师的比例较高,致使教师队伍存在严重的不稳定性,主要是其流动性较强,从而影响了学校的有序教学与持续的科研[3]。
nlc202309011605
同时,国际化教育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为了保证国际课程的高效开展,要求教师要拥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大部分情况下,国际课程需要运用英语进行教学,因此,要求教师要能够熟练的运用英语展开教学,保證学科知识的高效讲解。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对国际课程有深入的了解,并对国际与国内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有所研究,才能保证其教学的高水平、高质量。
二、中国高中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展望
针对高中教育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促进其进一步发展,需要国家、政府、学校与教师等诸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从而保证高中教育国际化的持续发展。其具体的对策如下:
(一)保证国际化与民族化的统一
目前,高中教育的国际课程未能实现国际化和民族化的统一,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民族化与本土化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国际化教育,从而保证对传统的、民族的文化的继承与学习,进而保证其办学能力的逐渐提升。同时,在办学过程中要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从而将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促进国际化办学的持续发展。在办学过程中也要对国际的、先进的经验进行掌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其进行正确的认识与吸收,从而使其符合国内高中教育发展的需求。
高中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民族文化的教育,如: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等;要注重国际文化的教育,从而保证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国际文化的吸收,使二者进行高效的结合,其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在高中教学开展过程中,通过政治、历史与外语等不同学科,让学生对国际知识有全方位的了解与认知;通过来自不同国家学生的交流,逐渐增强其了解,并通过团结、合作等教育,让学生对国际教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4]。
(二)明确国际化的办学目标
在高中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等诸多方面均有着重要的影响,高中阶段的教育直接关系着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等能力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其思想意识尚未定型,因此,要求办学目标要合理、科学,才能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高中教育的国际化办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出国,其办学包括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教学能力与文化培养等。办学目标要转变其功利化的色彩,明确其教育培养的对象,并借鉴不同的教育制度与文化等,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教育。因此,学校在制定国际化办学时,首先要对高中教育国际化有全面的、科学的、准确的认识,并吸收国际的先进的经验,结合国情与校情,逐渐提高其办学的能力与教学的质量,保证其人才的培养。
(三)健全教师的培养机制
由于高中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缺乏稳定的教师资源,因此,学校在聘请国际教师的基础上,要注重对教师的培养,通过交流,促进学校教师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师在聘请过程中,要注重对优秀教师的吸引,主要的措施有:保证国际教师的待遇,关注在外国任职、留学人员的聘请,积极调动其回国任教的动力;关注外籍教师,对于优秀的教师要对其发展提供平台。对于国内教师,要注重对其培养,使其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满足教学的需求与学校发展的需要,具体的措施有:为其提供出国研修的机会,在国际课程中逐渐增加国内教师的人数,让其通过自身的努力,使其逐渐满足国际课程的需求;完善听课制度与中外教师合作讲解的模式,从而实现相互学习与进步,通过相互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创新;建立交流中心,为中外教师的交流提供平台,从而拓宽其视野,提高其素质,进而为高中教育发展提供动力。
高中教育国际化对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学的综合素质要不断提升。教师要保证其英语教学的灵活运用,并对专业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主要是由于国际课程普遍是由英语展开教学的,对英语的运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国外的知识体系有所了解,并通过英语进行高效的讲解。教师要对中西方教学内容、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学习与掌握,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保证其教学思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从而进一步保证自身的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全方位与国际化发展[5]。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中教育国际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国际化办学的能力在逐渐提升,国际化的高中在逐渐增多,并吸引了国际课程,同时,国家对其发展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政策,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国际化和民族化的不统一、办学目标的功利化与教师资源的缺少等,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高中教育国际化发展将实现国际化和民族化的统一,其办学目标也将更加合理与科学,同时其教师资源将更加丰富,进而其发展将更加持久。
参考文献:
[1]孟东海.上海地区国际学校的现状与发展[M].上海教育科研,2008.
[2]单中惠.世纪世界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的展望[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2,11.
[3]李英.上海国际学校发展的经验与走势[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基础教育版) ,2009,10,57-58.
[4]王作梅.国际学校高中课程设置探索以上海三所国际学校为案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1.
[5]冯增俊,陈时见,项贤明.当代比较教育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明确产业定位,发展武术经济 篇4
从哲学角度来看,世界上存在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与其它事物发生联系并产生某种关系。武术与经济发展也不例外。纵观武术发展史,就可以看出它与经济发展史的联系。
在原始社会阶段,武术直接决定着经济的发展。武术产生于人类远古时期的生产劳动和生存活动。人们在狩猎的生产活动中劈、砍、刺等生产技能是武术形成的基础。它作为猎杀、防范、捕获野兽的生存手段,就是当时重要的生产力之一。在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前,这种技能是决定人类生存的“先进生产力”。在这个时期,武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进入农业社会后,武术开始从经济活动中淡出,只能间接影响和推动经济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畜牧业逐步让位于农业。武术也从单纯的生产手段上升为军事手段,并最终与经济活动分离,成为冷兵器时代的“先进战斗力”。这时它对经济发展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到了工业社会时期,武术开始远离经济活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微乎其微。当大机器代替了手工操作,火枪火炮取代了冷兵器,武术虽然发展到了巅峰,但是作为只能近距离攻防的技能,明显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只好让位于火器。它与经济发展完全脱离了关系。
今天,当我们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时,武术又重新纳入到了经济发展的范畴。在后工业社会中,人们的多样化消费需求极大地刺激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武术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和需求,在市场经济中成为一种服务类商品,直接进入了市场,在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中重新开始发挥作用。
2 武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定位
在经济学中,产业是围绕某一特定产品的上下游产品及相关服务进行分类而形成的一种概念。如汽车产业、石化产业、旅游产业等等。行业是工商业的细分类别,一个产业可以包容相当多的行业。我们认为,武术可以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首先,武术应该包含在文化产业范畴内。武术是中国特有的国粹,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攻防技术和强身健体外,它还包括了哲学、医学、兵学、美学、伦理学等多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把武术划入中国文化范畴不会有人提不同意见。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是近几年才在国内出现的,其内涵与外延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我国政府最近公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提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把武术纳入文化产业,符合国家提出的上述要求。
其次,武术进入文化产业的途径与国家发展重点完全相同。国家文化产业要重点发展的是:“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武术在这些方面早就开始了有益的尝试。
第三,武术进入文化产业有助于扩大文化消费。武术在中国民间有着深厚的传承基础,深受群众喜爱。把武术纳入文化产业,正好适应了当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为群众提供了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有利于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开发与武术相关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第四,武术进入文化产业有助于武术自身的发展。实事求是地讲,武术目前还不能成为经济体系中独立的产业或行业。它只能依附于文化产业和相关的各行各业。与体育系统中的球类运动、棋类运动、水上运动、冰雪运动等相比,武术的市场容量较小,产生的经济效益有限。只有把武术与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它才有可能获得较大的市场和经济效益,从而使这一国粹得以更好的传承。
3 如何加快发展武术经济
目前,武术经济的总量还不大,难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文化创意理念和商业运作模式,使武术这个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转换为适应市场需要的特色文化产品,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首先,要深入挖掘武术的文化内涵,向历史文化要经济效益。中国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门派林立、拳种纷繁,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国粹体系,是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关于武术的记载非常多。在民间也有不少关于拳种门派、武术传人的口头传说。根据“十三棍僧救唐王”的记载与传说拍摄的电影《少林寺》,成功地发掘了历史遗产,让海内外人士感受到了武术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近代南拳代表人物黄飞鸿、方世玉的事迹和传说经过商业化发掘和包装,形成了系列影视作品,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中国武术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只要我们围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这一主题,高起点、高水平挖掘、整理与策划,就可以不断开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产品,提升武术文化商品的品位。
其次,充分发挥武术的关联带动效应,拉长产业链条,通过产业细分创造新效益。以武术产品为核心,努力延伸产业链,加快发展相关的影视制作、文化创意、音像发行、竞技表演、培训教育、器械制造、服装加工等行业,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目前,以武术为主要内容的影视作品和音像制品开发得比较好。文化创意方面也有了发展。河南登封利用少林武术的影响力,策划了武术节,“武术搭台,经济唱戏”。少林寺武僧在国内外巡演,产生了巨大的品牌效应。培训市场活跃,民间武馆、武校纷纷涌现,社会化武术培训机构有了相对固定的学员,培育出一批武术新星。武术器械、服装的生产经营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从国家对文化产业要求看,这仅仅是武术融入文化产业的开始。武术直接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还很小,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经济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产业链角度分析,哪些环节的发展潜力大,能够带动更多产业,就要投入较大的力量,使其得到快速发展。对一种新经济业态来说,它存在的商机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及时捕捉到这些商机,迅速把它做大。只要把产业细分工作做到位,在关联作用强的领域率先突破,促使产业链上每个环节都充分发展,就一定能让武术经济加速成长。
第三,密切跟踪市场变化,努力开发有广泛需求的、多形式、多样化的武术文化产品。促进武术与现代传媒、数字技术、动漫手段等高新技术相结合,生产群众喜闻乐见的以武术、武林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影视作品。进一步提高对武术的策划经营水平。建立职业联赛制度,发展专业武术竞赛转播业、广告业、经纪业。总结并借鉴中央电视台“康龙武林大会”的经验,鼓励民间的“擂台赛”、国际间的“对抗赛”、商业性的“邀请赛”,通过冠名权、赞助权、广告权等多方式开发运作,尝试民间武术市场化运作的新路。持续发掘、整理、介绍中国民间传统武术套路和专业竞技武术套路,推出一批民间武术家和武林新秀,打造武术精品名牌。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支持各级各类武术学校、武术场馆建设与经营。大力发展相关商贸、旅游、会展以及武术用品制造业,推动武术器材、服装等生产的发展。建立武术产品经营和资本运营相统一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各种投融资手段,广泛吸引各方资金投入武术业。
第四,积极开拓市场,培育潜在的武术消费群体。在武术产业链上,影视制作和音像发行的市场消费群体是面对社会多数人群的,其它环节的消费对象则主要是习武人群。在我国,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从习武群体角度进行市场细分,可分为专业竞技人群、传统习练人群、健身娱乐人群和军警实用人群。不同的习武人群有不同的消费取向,开拓市场就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发不同的武术消费,其中最大的消费群体是传统习练人群和健身娱乐人群。进行市场开拓要把主要注意力放在这些人群上。此外,为不断扩大武术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力,还要重视培育潜在的武术消费群体。这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培育青少年的武术兴趣。像20世纪60年代那样,推动武术进入中小学校课堂,让孩子们从小就认识和喜爱武术。另一方面,抓好老龄人口的武术健身活动。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步伐加快,老年人将成为最庞大的武术健身消费群体。推广太极拳等适宜老年人习练的拳种,提高他们对武术的兴趣,就能创造出更大的市场消费能力,给武术经济提供无限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刘伟.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79-180,184-185,194-195,203-205.
[2]中泰拳王对抗赛揭秘边茂富税后年薪过百万[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ty/tytczjj/news/2009/12-22/2031224.shtml,2009-12-22.
[3]唐光耀,欧阳友金.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5):274.
[4]王龙飞,虞重干.非物质文化视野下少林功夫的保护[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58-60.
[5]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5.
[6]唐文兵,刘同为.武术产业开发的理论探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2):26.
[7]艾泽秀.构建中国武术职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6):330.
[8]全四清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收益多[EB/OL].http//www.cbt.com.cn,2004-10-25.
[9]温佐惠,王广虎,李万来,等.21世纪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4):12.
明确国有文化经济的战略定位 篇5
党的十八大召开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
新阶段的主要特征,一是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从而对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转型提出了迫切要求。二是目前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对外开放呈现加速的态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日益融为一体,迫切需要文化体制改革在深化改革开放和化解社会风险中的引领作用与溢出效应。三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崛起,我国面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问题,这对进一步深化文化改革,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提出了新要求。
目前,国有文化经济仍然存在着战略定位不够清晰,结构不合理;资本布局过宽、条块分割、资源碎片化严重,缺乏竞争力;所有者缺位、运营体制不健全,以及与社会资本融合程度不高,缺乏对文化市场的调控作用和引导力等问题。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国家基本经济制度,我国文化经济应当是以国有文化资本为主导的开放型的混合经济结构。换言之,就是要通过对国有文化企业的科学定位,优化国有文化资本结构,发挥国有文化经济在文化市场中的主导和引导作用,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同时发挥民营和外资文化经济的积极作用,促使二者融合发展。
国有文化企业的性质,应是承担公共责任和公共使命的公共文化企业,即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巩固和壮大主流舆论中负有公共责任,在公共文化产品和准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的企业,是国有文化资本的基本载体和投入的主要目标。同时,公共文化企业作为市场微观主体,具有稳定的经营性业务,因而不同于一般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和非政府组织,也要遵循市场法则,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
应当指出,随着近年来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民营资本以敏锐的市场眼光,越过传统文化业态的体制和政策门槛,投入到具有鲜明高科技特征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日益成为文化生产和消费的主流形态之一,从而对国有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对国有文化经济发展形成了压力和动力。可以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文化体制改革和国有文化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机遇期和时间窗口期。
国有文化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国家文化经济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眼于对整个文化市场的引导能力和调控作用。因此,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使之集中到关系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的行业和基础性、战略性行业,向公共性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集中,改变目前存在的点多、面广和条块分割而导致的资源碎片化和体制机制活力不足、效益不佳的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支持。
明确定位 篇6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国土面积10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10.7%;2015年底人口3.6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6.5%。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交通网络发达、生产要素密集、人力和科教资源丰富、产业门类齐全、基础条件优越、发展潜力巨大,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时期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中部地区崛起,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李克强总理指出,中部地区发展潜力巨大,要抓住战略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改革创新和结构优化中实现崛起,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做出新贡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编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列为重点任务。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发改委自2015年初以来委托第三方对2009年出台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进行评估,委托有关科研机构开展了“十三五”规划编制前期研究工作,深入中部六省开展调研,多次组织召开部门和专家座谈会,在发改委门户网站广泛征求各有关方面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会同中部六省人民政府和48个有关部门及单位编制形成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规划》在总结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十年来主要成就和分析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明确了“十三五”期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总体思路,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相衔接,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打造城乡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加快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培育绿色发展方式,加快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推动中部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再上新台阶,开创全面崛起新局面。
《规划》在继承原有“三基地、一枢纽”定位基础上,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提出了“一中心、四区”的战略定位,即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确定了到“十三五”末的主要发展目标,明确了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现代农业等方面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规划》印发实施后,发改委将加强综合协调、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进一步发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积极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推进重大事项,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推动形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整体合力。国务院有关部门将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和发展重点,在专项规划编制、政策措施实施、重点项目安排、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指导和支持。中部六省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也将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主动作为、精心组织、真抓实干、勤勉尽责,结合本地实际,将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十年间中部地区发展成就显著
记者:中部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今年也刚好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提出来的第十个年头,请问您如何评价中部地区这十年以来的发展?
何立峰: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经过十年努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在中部六省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一是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15年,中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14.7万亿元,十年年均增长11.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8.8%提高到20.3%,位居四大板块第2位。十年间,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7.7、3.7和7倍。在今年全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中部地区仍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为11.1万亿元,同比增长7.9%,占全国比重进一步提高到20.5%,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工业、投资、消费、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位居四大板块前列。
二是“三基地、一枢纽”,即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日益巩固。2016年,中部地区粮食产量为18328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稳定在30%左右。農村基础设施较大改善,特别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山西等大型煤炭基地基本建成,2006—2015年发电总量为9.78万亿千瓦时,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快速发展,持续稳定保障全国能源供应。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先进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材料、现代生物医药、现代种业等重点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富士康、京东方等一些大型电子信息企业在中部地区完成产业布局。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2015年底高速铁路营运里程达到六千余公里,营业铁路、高速铁路、等级公路和高速公路密度均位居四大板块第2位。
三是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2006—2015年,中部地区城镇化率由36.5%提高到51.2%,新增5000万人到城市居住生活。城镇化建设水平特别是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显著提高。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壮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村安全饮水、无电地区居民用电问题基本完成,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达沥青水泥路。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2006—2015年,中部地区城乡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8%、13.2%,达到26810、11422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财政对民生投入的占比继续增加。2015年底,中部地区按现有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为2160万人,比2010年底减少了2430万人。
五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长江、黄河、淮河和洞庭湖、鄱阳湖等大江大河治理取得积极进展,不仅改善了中部地区水环境质量,也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水环境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有力保障了华北等地区水资源供应。生态补偿体制机制创新迈出新步伐,特别是安徽和浙江两省建立了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对全国其他流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2015年中部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6.5%,较10年前提高6.3个百分点。环境污染防治积极推进,完成国家下达的有关节能减排任务。
六是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十年来,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打造形成了一批双向开放的平台,201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539亿美元,是2005年的6.1倍,年均增长19.9%,占全国的比重由2005年的2.9%提高到6.4%,从四大板块垫底位置上升到第3位。中欧班列在郑州、武汉发车,形成了中欧班列品牌,同时也促进了交通枢纽的发展。“走出去”迈出可喜步伐,一些农业资源加工优势企业到中亚设立加工基地,进一步促进了“一带一路”建设。
新定位将激发经济新活力
记者:刚才您提到了“三基地、一枢纽”在过去十年取得了显著成就。您也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对中部地区的定位有一些新的变化,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这些变化,为什么作出这样的调整?
何立峰: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文件明确了中部地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定位,简称“三基地、一枢纽”。 经过10年发展,中部地区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我们在继承原有定位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一中心、四区”的战略定位。
一中心是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中部地区工业基础较好,产业门类齐全,特别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现代装备和高技术产业进入建国以来最快的发展时期,实现了高速持续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打造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产业呈现集群发展态势。同时,中部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全国影响力较大,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人力资源较丰富。目前,富士康在郑州发展势头较好,京东方等大型电子信息企业投入生产,河南省等农业科技发展迅速,湖南湘江新区、江西赣江新区等将成为重要制造业基地载体。山西省是能源大省,在科技开发利用煤炭和新能源方面具有广阔前景。以湖北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速度很快。基于各方面综合考虑,我们认为中部地区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过程当中打造成为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中心。
二是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2015年,中部六省城镇化率为51.2%,低于全国约5个百分点,处于城镇化中期的快速发展阶段,人口相对密集,大量农村人口需要转移,城镇化发展基础良好且潜力巨大。特别是中部地区是我国外出农民工的主要流出地,是落实全国3个1亿人城镇化战略中就地城镇化战略的主要区域。刚才给大家介绍,经过前十年发展,中部地区城市和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特别是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方面的设施建设有了长足进展,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规划》把中部地区定位为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就是要通过健全新型城镇化机制和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探索出一条就地就近城镇化道路,为全国新型城镇化做出新贡献。
三是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中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0.7%,农村人口占全国的30%,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3.8%,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0%,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占全国的40%,为全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做出了重大贡献,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河南省是我国的大粮仓,在黄河流域中占据特殊地位。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改造基本农田,培育优良品种,中部地区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继续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全国农产品供给提供有力保障。
四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提出来的非常正确的判断,现在越来越被实践所证明。中部地区位于长江、黄河、淮河等大江大河的中上游地区,拥有鄱阳湖、洞庭湖等众多湖泊,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加大中部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逐步恢复生态系统和生态服务功能,对于保障流域生态安全、人居环境安全十分必要。规划将中部地区定位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就是要充分发挥江西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系列综合试验平台的作用,积极探索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特别是在生态补偿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先行先试,塑造全国绿色发展的典范。同时,中部地区连南接北、承东启西,交通四通八达,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有助于促进山区旅游、江河湖海旅游等生态旅游发展。
五是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按照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东部地区产业向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地区转移。中部地区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客观能力和基础条件,同时,已经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也具备向西部地区辐射的条件。中部地区在全方位对外开放方面必将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十三五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在原来“三基地、一枢纽”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中心、四区”的战略定位,是对原有“三基地、一枢纽”定位的继承,也是着眼于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实施新发展理念的期待。我们相信,再经过五年到十年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五年规划确定了9大任务
记者:刚才您介绍中部发展五年规划总体思路,想再请您介绍一下主要任务有哪些,有没有一个比较详细的时间表?
何立峰:“十三五”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目前我们正在进行修改,争取尽快发布。规划期限到2020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步。
第一项任务是,优化空间,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主要包括严格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打造网络化开放格局,扶持特殊困难地区加快发展,规范发展区域功能性平台。中部地区有很多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脱贫任务特别是异地扶贫搬迁任务较重,目前正在全力推进。
第二项任务是,改革创新,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主要包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重點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三项任务是,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新体系。主要包括推动制造业提升改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四项任务是,做强做优,开创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主要包括巩固提升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地位,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科技支撑水平,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第五项任务是,统筹城乡,推动新型城镇化取得新突破。主要包括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建设和谐宜居智慧平安城市,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第六项任务是,纵横联通,构筑现代基础设施新网络。主要包括强化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提高能源保障水平,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第七项任务是,绿色发展,打造蓝天碧水新家园。主要包括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强重点流域治理,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第八项任务是,增进福祉,促进人民生活迈上新台阶。主要包括全力实施脱贫攻坚,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创新社会治理。
明确地区教师进修学院的功能定位 篇7
一、强化有效研修
我院遵循教师专业发展规律,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统筹区域研训资源,不断加大对教师课程理解力和执行力的研修力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活动,形成了内容丰富、各具特点的培训课程套餐。
针对我区一至五年期职初教师已占教师队伍40%的情况,我院根据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的发展需求,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逐步形成了针对一年期教师、三年期教师和五年期教师的较为成熟的分层培训课程方案,以加速职初教师专业化成长。为促进职初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提高,我院加强了对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建设的专业引领。基地学校是指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课程教材改革、教育科研等方面有成功经验和特色成果,主要依靠学校自身的师资队伍,把本校的办学成果转化为师训课程,承担校际师资培训任务的基层学校。在基地学校的建设过程中,我院加强了学术指导、管理、督导和评价,特别是加强了对基地学校辅导员的培训、指导和评价,引导基地学校做好区域基层学校干部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和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以充分发挥基地学校在区域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除了加强职初教师专业建设外,我们还从以下几方面切实提高各类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和专业发展力。第一,提高中青年教师课程教学专业能力。我院在奉贤区“教学节”期间,引导教师开展“人文课堂、有效教学”活动,并通过加强管理与评价,督促中青年教师自觉提升课程执行力。第二,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高研班培训”项目。在学科教研员的引领下,各“高研班”建立了班委会,制定了研修制度,紧紧依托教研活动,采用理论讲授、专家诊断、问题探讨、案例分析、观摩学习等相结合的方式,强化青年骨干教师的实践研修,以此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课程执行力。第三,引领骨干教师提升课程执行力,并发挥他们的示范辐射作用。我院加强了对骨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工作,为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课程,建设了特级教师工作室等,通过引领骨干教师提升课程执行力,来推进区域各校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提升。第四,引领学校教研组建设,提高学校校本研修质量。我院在引领基层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视基层学校教研组的建设,加强了学校教研组组长的培训和学校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
二、增强课程领导
我院充分认识到提高基层学校校(园)长课程领导力的重要性及校(园)长专业发展的特点,在引领基层学校校(园)长提高课程领导力的过程中,采取了如下举措。
首先,引领学校课程方案建设,提高校(园)长课程领导的专业自觉。
校(园)长课程领导的专业自觉,表现为校(园)长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学校课程领导并对课程领导实践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也就是说,校(园)长课程领导的专业自觉是基于有意识、主动性和理解性的课程领导实践。提升校(园)长课程领导的专业自觉,我们认为,学校课程方案建设是其重要的活动载体和手段。为此,我院加强了对基层学校课程方案建设的引领,引导校(园)长理解学校校园文化,总结办学经验,确立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搭建课程结构,构建课程体系,开发课程资源,有效实施课程,加强课程管理与课程评价。在我院的引领下,区域基层学校校(园)长结合本校实际和特点,与学校教师一起建设学校课程方案,形成了“区域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方案建设汇编”的课程方案建设成果。
其次,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校(园)长同伴群体的专业合作。
我院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基层学校校(园)长提升课程领导力搭建交流平台,促成校(园)长同伴群体的专业合作。相应的举措主要有:举办校(园)长论坛,开设校(园)长博客,建立特级校长工作室、名校(园)长工作室,引领区域校际联动形式的课程资源联盟建设等,在区域内促进校(园)长同伴群体的专业合作。例如,我院引领基层学校开展校际合作、城乡结对和多校联动等形式的课程资源联盟建设,加强对资源联盟建设的专业引领、管理与评价,并聘请教育专家和我院学术团队介入资源联盟建设。在资源联盟建设的过程中,基层学校的校(园)长既是领导者和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和学习者,在资源联盟建设中的多重角色身份使校(园)长的课程资源意识与课程领导能力等有了较快的提升。
最后,加强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提升校(园)长课程领导的专业水平。
校(园)长的专业自觉和同伴间的互助,尽管是校(园)长提升课程领导力的主要途径,但是若缺乏一定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校(园)长的课程领导能力将处于低水平的层次。为此,我院加强了对校(园)长的理论培训和学术指导。
在理论培训方面,我院根据校(园)长的专业发展需求,突出校(园)长课程领导理论的培训,强调校(园)长的“教育家办学精神”培养,人文修养、课改理论和科研理论、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此,我院设置系统的培训课程,提升理论培训的效果。校(园)长的专业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样,具有层次性。为此,我院在开展校(园)长培训时,根据校(园)长见习期培训、岗位培训、研修培训和高级研修培训的不同培训需求,设计相应的培训课程套餐,采用互动交流、合作学习和自我反思等多样化的培训形式。
在实践指导方面,我院组建了实践指导队伍,定期去基层学校进行指导,为基层学校校(园)长的专业发展和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智力资源支持。
三、转变服务方式
教研员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校课堂和教研组,落实教学研究、指导、管理工作,组织多层次、多形式、有实效的区级教学研究活动和区校联动教研活动。针对区域实际,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第一,挂牌式。
教研员公开区教研活动的研究内容、形式、时间、地点并邀请部室主任一起参加。“挂牌教研活动制”产生以下效应:促使教研员对教研活动质量的精益求精;教研员之间的交流合作更为密切,学科间相互借鉴有效的教研方法,一起研究教研组建设和课堂教学,一起下基层进行合作视导。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了教研活动的凝聚力。
第二,蹲点式。
我区城乡之间教育的发展还不平衡,这就需要教研员深入薄弱学校蹲点指导,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①指导学校教研活动,研究教学工作的问题与困难,发现学校尚未充分发掘的潜在资源。例如,在探索有效教学方面,我们帮助部分学校探索“导学案”的教学策略,形成了“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模式:“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优化学案,师生共用。”②有效落实《各学科改进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以及《奉贤区中小学改进课堂教学的措施》。③组织与指导教学研讨课,并将优秀课例在区域中共享。④教研员上示范课,带教青年教师、新教师,为学校培养学科骨干教师。⑤向学校提出改进教学常规管理的制度和具体措施。
第三,视导式。
针对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教研机制存在的问题,我们制定了《奉贤区中小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规程》,把学校落实教学五环节的情况作为主要检查项目,加强对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检查、指导和评价反馈。比如,每学期各学段选择相应的学校,在不预先告知的情况下,奉贤区教育局、区教师进修学院领导带领全体教研员对学校进行为期两天的集中检查:①教师的备课、教学钻研情况;②课堂教学情况;③辅导资料使用、作业批改情况;④教研组建设、课程开设等情况。教研中心负责将检查情况及问题的对策建议向局领导及相关学校反馈,帮助教师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研究对策,提高教学有效性。
四、实现优质共享
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作用,有效扶持乡镇薄弱学校,促进区内教育的均衡发展,是近年来我区教育工作的重点。
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市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培植我区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我们要将南桥新城的教育规划与整个奉贤教育的发展规划联系起来,通过以南桥城区为中心的结对、辐射和联动,促进区域优质资源共享。
在现有两轮城区与乡镇校际结对的基础上,奉贤区教育局颁布了《奉贤区建立紧密型办学资源联盟,促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我们将以“A+X”模式在全区设8个办学资源联盟,“A”是指南桥城区优质学校,“X”是指乡镇的学校,同时包含该乡镇的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每个联盟就是一个办学资源共享互动的团队,既要充分发挥优势学校在团队中的资源辐射和示范引领作用,更要深度发掘团队中各成员学校之间交流互动、经验分享的巨大作用。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南桥城区与乡镇学区的差距,实现多边共赢。
各办学资源联盟建立领导小组,所在乡镇教管办负责人任总联络员,城区学校校长任组长,其他学校校长为成员,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联盟的运作。每学年确定联盟内学校管理者跟岗学习和优秀教师交流换岗的基本数量、要求,每学期确定联盟内开展管理互动、教研联动和专题研讨等活动的基本次数、要求。办学资源联盟是对原有城乡支教、结对交流和乡镇学区建设等工作的系统整合,是进一步让联盟内的教师流动、教研联动、管理互动、课程走动成为常态,推进学校优秀文化的交流传播,从而促进教育公平。
在此项工作中,我院教研部门将进一步开展教研资源共享策略研究,加强对各办学资源联盟的指导和管理。灵活运用区域教研、联片教研、结对教研、网络教研等多种形式,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促使优质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比如,教研员要促使优质教师成为区域学科教学发展的智囊团,要继续组织优秀教师深入薄弱学校,深入到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帮助学校完善教研机制,加强对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等力量的培养,提高教研(备课)组校本研修质量。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校教研组开发资源,指导教研组科学运用现有资源,开展实实在在的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质量。
同时,在原有工作基础上,我院将修订合格、优秀、示范教研组的评选方案,强化对学校教研组工作评价的过程性管理;帮助学校培育优秀、示范教研组,推广优秀经验,为区域其他学校探讨和总结课堂教学和教研活动的有效模式,提供鲜活的案例;以发展性评价促进相对薄弱学校的教研组建设,全面提高区域学校教研(备课)组校本研修的质量,最终让教研(备课)组成为提高教师课程执行力水平的最基本、最常态、最有效的组织。
五、加强自身建设
我院在与基层学校合作,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也充分认识到加强学院自身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提升学院专业团队的教育科研能力与教育指导能力,使我院成为引领基层学校课程建设的学术高地和人才资源库。其中,提升学院研训员的课程指导力是学院自身建设的关键。
我院定期组织研训员参加各种类型的进修、学习活动,建立“2+3”教研工作模式(即一周中三天下基层指导,两天在学院研究学习),组织研训员下基层听课、评课和挂职锻炼。在周一下午学院教职工大会后安排研训员作学术报告(每两周开展一次),开设研训员博客,组织研训员开展课题研究和课例案例研究,鼓励研训员撰写研究论文和著书立说等,以此促进研训员提升自身的专业品质。
同时,我们加强相关专题研究,为实践的改进发挥先导作用:①探讨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方式,夯实教师的学科底蕴;②探索开放式的教研模式,根据“按需服务,按需指导”的要求,教研活动与教师培训紧密结合,变单向、静态为双向、动态、互补;③完善视导机制,加强教学过程的视导,提高教学的有效性;④点面结合突出教学节活动主题,我区具有特色的教学节工作在不断创新,已经发展为一年一届的常规性活动;⑤学科课程建设的研究等。
加强对研训员指导基层学校课程建设的动态管理与评价也是我院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加强管理,我院要求研训员深入学校课堂和教研组了解教学,检查教学,落实教学研究、指导和管理工作,组织多层次、多形式、有实效的区级教学研究活动和区校联动教研活动;要求研训员深入基层学校兼课锻炼,蹲点薄弱学校指导,每学年至少上一次区级以上公开研讨课等。
明确定位 篇8
小城镇作为城乡之间的纽带, 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 是地方性的重要经济中心、生活服务中心, 区域内商业、集市贸易和农副土特产品的集散地, 以及各类工业、手工业, 特别是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 小型建材和农机修理为辅的工业集中地。然而, 云南省小城镇目前大多仅具备基本的功能, 即以行政管理职能为主, 综合功能不强。现状云南小城镇职能状况是:除少量具有合乎其地域特征、资源状况、经济发展现状的职能特征, 真正作为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对其腹地甚至周边较大的区域范围内起到增长极的作用, 配合周边上一级的城镇, 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城镇外, 大部分城镇职能单一, 小城镇间未形成功能上的互补, 未具备符合地方实际情况, 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 甚至有些乡镇的基本职能退化, 起不到作为农村服务中心应具有的作用。小城镇不能有效整合区域内部的优势资源和要素, 城镇间、城乡间职能分工不明确, 没有发挥好引导农业生产、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 也导致人口与产业向小城镇集中的趋势不明显, 市场竞争力没有显著提高, 小城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 有必要对云南小城镇的职能定位进行分析研究, 改变目前小城镇职能结构单一、对农村的辐射带动力弱的问题。
一、基本思路
以小城镇现状职能为基础, 结合其自身发展条件和区域发展条件, 考虑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 发挥优势, 突出基础性职能, 形成“外有特色、内有分工”的小城镇职能结构, 构筑区域小城镇发展集群, 提升小城镇的综合竞争力、影响力、辐射力。
注重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小城镇, 以乡镇企业夯实小城镇经济, 并以所有制改革为契机, 加快小城镇成为二三产业的集中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地、农村商品和生产要素的集散地。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按中心地功能要求进行建设, 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 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发展有特色的地方产业, 突出专门化, 参与区域分工合作, 成为区域经济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具体运作方式上, 做到四个结合, 即把发展小城镇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把发展小城镇与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相结合;把发展小城镇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相结合;把发展小城镇与突出地域特色相结合。
在职能中关于主导产业的选择上, 根据区域分工理论, 每个区域利用其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 有利于形成产业地区优势。
云南省的小城镇虽然在资金、技术、政策等生产要素上存在欠缺, 但在土地、廉价劳动力、一些原料如农副产品等方面资源丰富, 环境承载能力也相对较大。充分利用这些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发展相应的产业, 规避自己的劣势, 就能在区域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同时结合特色产业理论的指导, 在云南省的小城镇中形成各种类型小城镇的“集群”、“带”、“网络”, 发挥群体的规模效益, 增加小城镇的区域竞争力。
同时, 根据特色产业理论, 云南省小城镇由于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匮乏, 绝不能全面开花、四处撒网的进行投资建设, 而是应集中有限的力量开发自身优势资源、使其迅速成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 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快速完成资本的积累, 即要加强区域特色小城镇的建设。
二、云南省小城镇职能结构
根据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在云南省构筑省域特色旅游小城镇网络、省域三农服务型小城镇网络、沿边口岸型小城镇带以及若干个组团式工业型小城镇集群等区域特色小城镇发展群, 发挥群体的规模效益, 以特色、集群化发展参与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以合理确定和培育当地的主导产业和经济发展重点为基础, 并以此为小城镇建设的切入点, 积极培育小城镇经济支柱, 进行经济建设, 加速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
(一) 省域特色旅游小城镇网络
云南省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该省的第一大特色产业, 许多小城镇已经走出了一条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成功道路 (见图1) 。2005年8月开始的“旅游小镇”建设为全省甚至全国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借鉴。旅游特色小城镇是最具有云南特色的小城镇类型之一, 但小城镇旅游业的发展也存在着资源趋同、开发档次低、相互争夺客源市场、受到高等级旅游景点的挤压等等现实问题。故而需要对云南省旅游型小城镇进行整合, 在省域范围内建立“特色旅游小城镇网络”, 统筹协调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内外关系, 如协调与区域内各级景点的关系, 包括旅游小城镇间的关系, 做好区域旅游资源的统一开发, 避免区域内的无序竞争, 协调好开发的近远期关系, 协调好区域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 避免重复建设, 增强区域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等等。根据规划, 到规划期末, 云南省拥有206个旅游型的小城镇, 在全省范围内均有分布, 几乎每县都有, 各个地区拥有不同的旅游资源。参考云南省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对小城镇旅游特点的分析, 云南省特色旅游小城镇网络包含以下五个旅游区:
滇中小城镇度假旅游区:包括昆明、玉溪、曲靖等地区的旅游型小城镇, 以汉族文化及农耕文化为主要特色景观。由于主要位于云南省经济相对发达的大中城市周边, 且拥有四大高原湖泊、生态环境优良, 这些小城镇具有良好的旅游开发条件, 故而从这一地区小城镇旅游资源的特点出发, 同时配合“滇中大昆明国际旅游区” (《云南省旅游发展规划》) 高原观光度假会展的发展定位, 确定这一地区的旅游小城镇以发展度假为主的深度游为主要形式, 客源包括国际、国内及省内游客, 开展高原湖泊度假以及针对本地市场的周末游、农家乐等形式的度假休闲活动。
滇西、滇西北小城镇风情探险旅游区:包括保山、大理、丽江、楚雄、香格里拉、怒江、德宏的旅游型小城镇。这一区域居住着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 他们神秘的宗教信仰, 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 旖旎的自然风光以及云南独特的边地文化, 使得这一区域的旅游已经成为云南省继西双版纳之后的又一旅游圣地。参考“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滇西火山热海边界旅游区” (《云南省旅游发展规划》) 的发展定位, 确定这一区域旅游型小城镇以配合各级已开发旅游景点接待以及特色旅游商品生产为基础, 同时重点发展探险游、自助游、生态科考游、边境游为主要的旅游活动方式, 客源包括国际、国内以及省内的其他地区。
滇西南小城镇澜沧江风情探险旅游区:包括位于临沧、思茅、西双版纳区域内的旅游型小城镇。这一区域拥有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独特神秘的自然风光以及以佤族、傣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 有老牌的西双版纳旅游圣地, 同时与缅甸、老挝接壤。参考“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 (《云南省旅游发展规划》) 中对这一区域的定位, 确定本区域旅游型小城镇以民族风情及热带雨林观光游为旅游重点, 开展以探险游、自助游为主要形式的旅游活动, 开发生产本区域特色旅游产品, 同时配合澜沧江—湄公河区域旅游的开发成为多国游的重要一环, 发展针对本地市场的农家乐、周末游等, 客源包括国际、国内以及省内的其他地区。
滇东南小城镇山水旅游区:包括位于红河、文山的旅游型小城镇, 这一区域为卡斯特地貌区, 同时还拥有哈尼族、彝族、壮族等特色少数民族, 与越南接壤, 故而参考“滇东南卡斯特山水旅游区” (《云南省旅游发展规划》) 的发展定位, 本区域内旅游型小城镇以发展卡斯特地貌山水游和作为跨境游线路上的旅游节点, 同时发展针对本地市场的农家乐、周末游等, 客源近期以云南省内其他地区尤其是滇中地区为主, 远期吸引国内甚至国际游客。
滇东北小城镇跨省节点旅游区:曲靖北部地区及昭通地区的旅游型小城镇, 这一区域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同时紧邻贵州, 故而参照“滇东北红土高原旅游区” (《云南省旅游发展规划》) 中对这一区域的定位, 确定本区域旅游型小城镇主要作为贵州旅游线路上的节点, 发展旅游接待和针对本地市场以及昆明地区的周末游和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旅游活动。
(二) 省域三农服务型小城镇网络
为“三农”服务是小城镇的根本特点之一, 对于农业基础较好的小城镇要做强小城镇为“三农”服务的基本职能, 尤其是云南省小城镇普遍以农业为支撑,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的根本出路。所以规划近、中期确定三农服务型小城镇为发展重点, 各县至少确立一个三农服务型的小城镇 (见图2) 。到2020年, 省域三农服务型小城镇网络初步建立, 各个三农服务型小城镇功能得到升级, 由一个乡土性为主的农村居民点或交易市场, 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城镇型的三农服务基地, 对农村腹地的服务和组织作用加强, 成为周围农村地区的服务管理中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中心, 三农服务型小城镇将成为农民转移和就业的重要空间之一, 成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配置的组织中心, 农村经济的集聚中心, 农村文化的建设中心。
省域三农服务型小城镇网络的建立, 有利于更好地就近服务于农村地区, 方便农村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 同时相对的集中也避免了各项设施的重复建设。
(三) 沿边口岸型小城镇带
云南省拥有4000多公里长的边境线, 如何利用好区位, 发展边贸、旅游、加工等产业是这一线的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方向 (见图3) 。
现状沿边口岸型的小城镇大多存在开发建设档次低、产业雷同、关联性差等问题, 沿边口岸型小城镇发展带的建立, 有助于沿边口岸型小城镇的产业协调布局, 避免口岸型小城镇间产业雷同引起的无序竞争, 形成各有特色、以协作为主的发展状态。沿边口岸型小城镇发展带的建立, 有助于区域内资源的有效配置, 合理确定发展重点, 有助于协调区域内外的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各级联系道路的建设, 提高建设档次, 增强特色, 有助于协调与周边其他城镇的关系, 增强口岸型小城镇发展的动力。
(四) 组团式工业型小城镇集群
实践证明, 作为我国工业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工业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最现实最有效的办法和途径, 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云南省整体工业水平偏低, 虽然现阶段工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及县一级的城镇, 但部分条件比较好的小城镇已经迈入了工业化的道路 (见图4) 。从国际国内先进地区的经验和云南省工业型小城镇的发展基础看, 云南省要加快工业型小城镇的发展, 应在全省范围内根据地区优势发展各类工业型小城镇集群, 合理选择工业型小城镇的产业发展方向, 要协调好各个工业组团之间的关系, 加强集群内外、组团内外小城镇间及与各级城镇间的产业协作, 进行合理有效的区域分工, 鼓励多个工业型小城镇间的分工协作 (包括与大中城市及与县城间的分工协作) , 要加强工业型小城镇集群的基础设施建设, 合理确定发展重点, 分批有序地进行建设, 建立高效的小城镇产业集群, 发挥规模效益与集聚效应。
三、云南省小城镇职能类型
确定小城镇的职能发展方向要以合理确定和培育当地的主导产业和经济发展重点为基础, 并以此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切入点, 积极培育小城镇经济支柱, 进行经济建设, 加速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
从云南省小城镇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区域环境等自身发展条件出发, 确定旅游主导型、口岸型、工业主导型、三农服务型、商贸主导型、交通主导型、行政中心型七大职能发展方向。其中旅游服务型、口岸型都是在云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效的, 具有地方特点, 符合地方实际情况, 具有发展前景的职能类型 (见图5) 。
这七种类型的小城镇将在云南省的城镇化过程中发挥各自不同优势, 在职能上相互衔接和补充, 建立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小城镇职能结构体系。
(一) 旅游主导型
云南省拥有特殊的地理环境、旖旎的民族风情、悠久的历史和绚烂的边地文化。近年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大省。在云南省这样一个旅游资源大宝库中, 有相当一部分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资源都位于小城镇范围内, 这些地区经济落后, 交通不发达, 使得这些资源长期处于掩没状态, 从而得以较好的保存。从2004年开始, 云南省省委省政府开始重视小城镇与旅游业的结合发展, 开始了“旅游小镇”的创新型探索实践, 该类型的小城镇也成为富有云南省地域特点的, 符合云南省实际的情况的典型的小城镇发展模式。2005年8月云南省首先确定了60个旅游小镇, 开始了旅游小镇的建设。
对具有丰富人文景观、自然风光、著名文物古迹等旅游资源的小城镇, 要通过开发旅游资源, 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行业, 建设旅游服务型的小城镇, 以游兴镇。在旅游服务型的小城镇的建设中注重旅游资源的开发,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适度开发或延伸旅游产业链, 发展旅游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 建成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生活方便的旅游型小城镇, 促进旅游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根据云南省旅游服务型小镇的资源情况和相关研究, 按五种模式区别对待、分类发展, 即民族文化建设型、历史遗存保护型、生态环境营造型、特色经济培育型、复合型。
同时, 根据客源市场的分布, 全省旅游小城镇分两个层次发展, 面向省外及国外市场的旅游小城镇为第一层次, 主要分布在大理、丽江、迪庆、保山、西双版纳的黄金旅游线路;其他旅游小城镇形成遍及全省的节假日旅游网络, 为第二层次, 主要面向本省居民。
(二) 口岸型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 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 与邻国的边界线总长为4060公里, 从古至今一直是我国从陆上通往南亚、东南亚等地区的重要通道, 独特的地缘、资源和人文优势, 在中外交流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和越南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 云南已成为大西南对外开放的前沿, 大量的小城镇位于边境沿线, 拥有较好的发展边贸经济的条件。目前, 经国务院批准, 云南先后有109个县、市被列入对外国开放地区, 开辟了10个国家级口岸, 其中昆明和西双版纳机场为航空口岸, 景洪和思茅港为水运口岸, 畹町、瑞丽、河口、磨憨、金水河和天保为陆路口岸, 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开辟片马、腾冲、盈江、章凤、南伞、孟定、孟连和打洛为省级口岸。此外, 还有86条边民互市通道, 这样, 就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陆、水、空全方位开放的口岸网络。
对位于边境沿线的小城镇, 要充分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 大力发展边民商贸, 兴建具有地方特点的商贸市场, 同时吸引内地的商贩, 扩大边贸规模, 有条件的地方应进行口岸建设, 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进行口岸型小城镇的建设是“兴边富民”的重要举措。
进行口岸型小城镇的建设应注意调整小城镇的产业类型以适应边贸经济的发展需要;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结合商业贸易的类型, 发展进出口产品加工工业, 加强商业贸易的地方特点;要规范小城镇的建设管理, 加强小城镇的特色建设。边境口岸小城镇建设必须全面规划、统筹安排, 加强领导和管理, 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 量力而行, 逐步建设,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要加强小城镇特色建设, 体现地方风貌、民族特点, 注意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点;边贸口岸建设和旅游业相结合, 充分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要加大与内地城市的联系与合作, 以及与邻国城市的合作等等。
(三) 工业主导型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 加快城镇化, 必须加快工业化, 小城镇的发展必须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持, 要注重发展工业主导型的小城镇, 引导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向小城镇适当集中, 走好产业兴镇的路子。云南省的小城镇工业基础普遍薄弱, 工业产业长期以来缺乏正确的引导以及资金的支持, 其工业经济只占小城镇经济很小的一部分。缺乏工业支撑, 是云南省小城镇发展缓慢, 城镇化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故而小城镇要发展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和为中心城市配套的工业, 积极吸收中心城市转移出来的加工业, 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对具有一定工业基础或是拥有矿产资源开采的小城镇, 要把发展工矿业同小城镇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把重点放在培育工业主导产业上, 以工兴镇。核心是着眼于工业企业的聚集和发展, 改造和提升现有工业, 引进和发展规模工业, 培育和发展民营企业, 壮大企业实力和获利能力。同时, 通过兴办乡镇经济园区和扩大招商引资, 把各类企业及生产要素吸引到小城镇来, 实现经济规模、人口规模扩张, 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带动力强的小城镇。工业主导型的小城镇主要包括:工业型、工矿型以及工业后勤基地型三类小城镇。
进行工业主导型小城镇的建设要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 以市场需求、产业政策和资源优势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小城镇的工业类型应以当地的资源条件为基础, 发展对当地农业、农村有带动作用的产业类型;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要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结合在一起, 通过乡镇企业的集中发展推动小城镇的建设, 通过小城镇的上规模、上档次带动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新乡镇企业的制度, 理顺企业与政府的关系;通过工业小区建设促进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 促进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结合小城镇发展的规划, 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建设工业小区, 不能一个乡镇一个, 更不能每个乡镇搞工业小区, 每个村搞“工业大院”, 其结果只能是加速乡镇企业布局的分散化。
(四) 三农服务型
工业基础薄弱, 乡镇域农业发达, 尤其以高附加价值种养业为特色的城镇, 其职能主要是为本地“三农” (农民、农村、农业) 服务为主, 为高效农业提供前、后服务, 如技术指导、产品加工、流通等, 这样的小城镇要以发展特色农业为主导产业, 以农兴镇。小城镇作为农业地区的中心, 服务于此理所当然, 农业本身也属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我国人口众多, 就业压力巨大, 生态资源承受的压力也大, 面广量大的小城镇不可能也不应当都往工业化道路上挤。根据自然条件优势, 选择合理的农业发展方向, 并以服务地区农业的发展作为小城镇发展的职能, 是广大乡镇的正确发展方向。
云南省广大的乡镇现状经济都是以农业为主, 产业化水平低, 加强三农服务型的小城镇的建设, 首先要从选准主导农业产业入手,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即以市场为导向, 选准主导农业产业, 着力培育各类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农业龙头企业, 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其次要发展充实集镇的服务功能, 建立健全集镇各类生产生活服务设施, 包括建立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等。
进行三农服务型小城镇的建设要从实际出发, 充分利用本地资源, 以市场为导向, 确定真正适合当地发展的、有特色的农业产业类型;要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 在小城镇积极培育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市场中介组织等, 形成本地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和一定辐射范围的农产品集散中心以及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中心;要与城镇化相结合, 引导农民向小城镇逐步转移。
(五) 商贸主导型
对市场服务能力强, 在区域内有较大商流、物流且有小商品和农副产品集散传统的小城镇, 依托现有产业优势, 建立一定规模的综合市场及各类专业批发市场, 依靠培育和发展商贸业, 将其建设成为区域商贸主导型的小城镇, 以商兴镇。
云南省目前的小城镇中有不少是属于商贸主导型的, 例如玉溪的杨广镇商贸兴隆, 已经成为该地区重要的蔬菜、粮食、生产物资的集散地, 蔬菜市场、粮食市场、木材市场年交易量达3亿元以上。发达的商贸还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小城镇就业, 由此带动了其他第三产业服务行业的发展, 促进农村城镇化。所以在小城镇的建设中要突破发展经济就是发展工业、建设工业基地的传统观念, 在城镇经济发展中, 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作为繁荣小城镇的又一支撑点。
对商贸主导型的小城镇坚持以商贸服务业为中心, 完善市场服务功能, 拓展专业市场, 建设要素市场, 充分发挥商品交换功能、生产要素聚合功能、信息传导功能、经济辐射功能, 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 带动工业、农业的发展。进行工业主导型小城镇的建设要坚持“建一处市场, 兴一门产业, 活一方经济”的原则;要完善基础设施, 特别是交通设施, 为商贸业的发展创造最为有利的条件;要以各类特色市场为依托, 做到以市活镇。
在发展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同时, 重点发展有利于资源开发和产业带动以及能形成规模的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综合批发市场等, 形成大开放、大市场、大流通、大循环、大发展的新格局;要引导和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富裕户进镇、进市场经商做买卖, 以商业繁荣带动小城镇的繁荣。
(六) 交通主导型
随着云南省高速公路网络以及县乡道路的建设, 大量小城镇的交通条件得到了彻底的改善, 对外联系越来越便捷, 部分小城镇甚至位于交通枢纽地带 (位于两条主要公路的交汇点或位于水陆码头等等) 。这些都为小城镇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机遇。
对分布于公铁路沿线、地理环境优势突出, 交通便利, 容易形成物流、人流、信息流的小城镇, 可发挥交通优势, 建设交通主导型的小城镇, 以交通兴镇。
进行交通主导型小城镇的建设要充分利用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发展成为区域的客货流集散中心;要利用运输交通条件优势发展经济实体, 建设商品集散地, 强化经济发展空间, 带动生产、消费, 促进经济增长, 还可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等;交通主导型小城镇由于其门户与枢纽地位, 在建设中要注重小城镇的风貌建设, 既体现地方特点又要有时代精神。
(七) 行政中心型
对于位于经济落后地区、乡镇的主要职能仅仅满足行政管理要求, 其他生产生活服务功能较弱的乡镇, 作为行政中心型小城镇来进行建设。
由于云南省经济相对落后、山区面积广大, 行政中心型的小城镇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形式。这些小城镇经济发展落后, 镇域人口居住分散, 城镇驻地规模小 (有的只有二三百人) , 其乡镇驻地仅仅具有最基本的行政管理功能, 商贸、医疗等其他服务功能极其微弱, 甚至没有。
对于这一类型的小城镇要进一步完善强化其生产生活服务功能, 形成乡镇服务中心;同时要根据本地资源优势, 积极寻找发展机遇, 以乡镇驻地为先导, 积极带领乡镇经济发展;对于资源贫乏、发展条件差、人口又较少的乡镇可考虑移民搬迁、撤并等手段易地扶贫, 寻找新的发展区域和发展途径。
行政中心型小城镇, 在现阶段甚至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占据较大比重, 但这一类型的小城镇终将随着发展的推移逐渐减少, 通过以上发展措施逐步为小城镇找寻到适宜的发展方向, 逐渐转变为其他类型的小城镇。
四、结语
明确定位 篇9
关键词:中职教育,吸引力,提高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 联系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谈论最多的热点问题是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当前, 我国教育亟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就是基础教育如何走出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怪圈, 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当我们把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许多枝节问题剥离以后, 发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竟是殊途同归:职业教育吸引力低, 学生和家长越发希望升入重点高中, 考入重点大学的愿望越发强烈, 迫使升学竞争不断前移, 成为素质教育推进和实施的障碍。设想一下, 如果中职和普高的吸引力大体相当, 那么“独木桥”问题、减轻学生负担、城市择校、技能型人才紧缺、培养创新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等问题, 不说迎刃而解, 但起码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进而对整个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社会观以及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目前, 我国已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在“十一五”期间, 中央财政拿出100亿用于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 每年中央和地方财政还拿出近180亿建立中职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年初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 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注意的是职业教育的规模、学科的设置, 需要和社会需求相吻合。要研究具体的引导办法, 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但在此背景下, 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专家给出的一组数据却发人深思:面向10万多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老师的调查显示, 只有不到5%的家长期望孩子到中高职学校学习, 仅有10.5%的学生愿意到中职学校就读。在国家政策利好、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强烈的情况下, 人们为什么不买职业教育的“账”呢?
调查表明, 人们不愿让孩子报考职业学校, 初中生不愿意就读职业学校, 涉及观念、制度、环境、质量等诸多因素。人有所长, 术业有专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本是不同类型的教育, 并无高低之分。但在现实中, 重普教、轻职教, 重研究型人才、轻技能型人才的现象仍很突出,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依然顽固, 成才的观念依旧是初中毕业升普通高中, 高中毕业升普通大学。往往是报考普通学校无望的学生才会选择报考职业学校。在高中和高校招生时, 往往将职业学校的招生批次排在最后, 这使得社会普遍认为职业院校只能录取成绩差、素质低的学生, 造成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感觉。劳动人事制度仍将学历作为就业和选才的主要标准, 在工资分配制度方面, 技能型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一般不如智力型人才, 使得人们学技术缺乏动力。要解决上述问题, 除了宣传舆论引导之外, 更重要的则是需要从政策和制度层面逐步配套, 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尊重技能、崇尚高素质劳动者的风尚。相信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与社会地位真正提高的那一天, 也就是职业教育吸引力大提高, 职业教育大发展之时。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强是一个社会问题, 但从具体办学者的角度分析, 职业教育生源质量先天不足, 办学和育人的定位不清晰, 人才规格不符合企业的要求, 职业学校的层次设计难以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 恐怕也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增强吸引力与提高质量互为前提。职业教育吸引力低, 生源质量就下降, 提高教育质量就困难。大多数学生不是按照潜能和兴趣特长来报考职校选择专业的, 而是考不上普高的无奈选择。因此, 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从学校层面来说, 要努力创设优质的学习环境, 加强职业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 包括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四维发展 (教师资格、专业技术资格、心理辅导资格、职业指导资格) , 抓紧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 强化校企合作, 创新教学方法, 强化以人格能力为本的育人模式, 强调德育为首, 做人为先。
作为一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干专业, 培养为生产、生活服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职业学校, 用人单位的需求就是学校办学育人的第一信号。现代服务业用人单位十分强调员工与人沟通的素质和能力, 强调待人接物的礼仪形象以及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人格品质。为了培养出受企业欢迎、令用人单位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准职业人, 为了让学校成为培养“服务明星”的沃土, 笔者所在学校就鲜明地提出了“形体美、礼仪佳、语言纯、技能强”的就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有效路径, 并要求学生在职业实践和待人接物时做到“说话轻轻、待人彬彬、处事兢兢”。经过师生共同努力, 校园中以相互尊重为最高原则和价值取向的礼仪文化得到了弘扬和彰显, 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和温州市礼仪教育特色学校。由于学校在推行“说普通话悦耳动听, 写规范字赏心悦目”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中成绩突出, 学校被授予首批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荣誉称号。凭着这几张国字号的金名片, 顶着“微笑天使”“礼仪标兵”“服务明星”的光环, 毕业生成了企业的“香饽饽”, 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高达到97%以上。高就业率带来了高报考率, 良好的声誉提高了学校的吸引力。近年来, 学校金融理财、商贸物流、时尚休闲绿色、应用技术四大板块的相关专业, 一直是温州市初中毕业生报考职校的首选专业, 火爆不减, 热度不退。
学生及家长对教育类型的选择, 归根到底是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今后发展空间的综合考虑和认可。学校的办学和育人目标的定位, 要从市场出发, 要考虑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否则学校培养的人才 (产品) 就会出现“产销不对路”的问题, “产品”就会“滞销”, 职业学校的办学就难以为继。有句老话叫“出口畅才能入口旺”嘛!但职校的办学还必须考虑学生更高层次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增强学生就业和发展的竞争力, 学校在育人的层次设计上应该更具有前瞻胜和挑战性。
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世界著名的温州市, 温州的区域文化受永嘉学派的重商思想影响为甚, 经商做生意的文化观念影响着绝大多数温州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在我校50年多年的办学历史中走出了一大批商界名人和温州的民营企业家, 被誉为“民营企业家的摇篮”。我们根据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现有专业的特点, 承接了温州市教育局提出的“民营企业家摇篮工程”, 明确提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财经训练、人文素养、体育精神”的创业型人才的高一级育人目标。为此, 学校把人才培养的目标做了由低而高的分层次设计, 我们称之为“塔层式”育人目标, 目的就在于为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做一个生涯规划和人生导引, 满足学生当前就业、今后创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业有本领, 创业有能力, 升学有希望, 发展有基础”已成为学校科学育人、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在实施“民营企业家摇篮工程”中, 我们把“国际视野、财经训练、人文素养、体育精神”的生成落实在环境创设、课堂教学和各种活动实践中。
温州人走南闯北、漂洋过海满世界做生意。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合作日趋紧密的今天, 个人的发展、国家的发展尤其需要“国际视野”:具有开阔的国际眼界, 自觉的开放意识, 了解国际惯例和规则, 具有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具备良好的国民心态和涵养。什么是人文素养, 并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 但具有人文素养的典型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惜, 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境界, 人文的核心是人, 以人为本, 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即人们常说的人文关怀, 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素养质量是一个社会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积累文明成果的结果。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 给人以理性, 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 给人以感性, 让人富有情感;人文追求的是善, 给人以悟性, 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人文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 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
西方著名哲学家尼采曾将教育分为两种:一种是生存的教育, 其目的是追求知识, 获取尘世幸福, 赢得生存竞争;另一种是文化的教育, 其目的不是个体生存需要和尘世幸福, 而是直面永恒的生命意义。这一观点虽未道尽教育的全部内涵, 但这种文化教育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不乏重要的警醒和启示意义。要知道, 教育的最高境界应当是追求人文精神, 实现生命的意义。要知道,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只有人文精神才能驾驭科技, 使之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在今天这样一个物化的时代, 只有人文精神才能把学生引向崇高的精神世界。因此, 对学生实施人文素养教育是中职教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观察引起重视。
除上述之外, 一个创业型人才, 还必须具有财经专业背景, 受过财经训练。而我校开设的金融财会、商贸营销等课程为学生今后的成功创业做了很好的知识铺垫和专业准备。此外, 体育精神所体现的争胜创赢的生命意义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也正是创业型人才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和心理品质。
明确定位 篇10
关键词:辅导员,必要性,工作中心,应具备的条件
0 引言
中央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下发以及06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通过, 充分表明了党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工作的高度重视, 也表现了党对大学生群体的关怀和厚爱。
中央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伍建设规定》更是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
根据以上两个重要文件内容不难看出, 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高校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且重要程度与日俱增。而辅导员、班主任则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 任务繁重, 责任重大。所以, 辅导员队伍工作定位和队伍建设的问题就摆在了各个高校的面前。
1 辅导员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这几年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在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再加上各种新闻媒体传播手段的发展, 使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这种变化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 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所以在高校需要一支专门的教育队伍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十分必要的。
2 明确辅导员队伍工作定位需解决的问题:
2.1 首先需要明确工作性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一章总则部分第三条指出: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按照中央精神, 我校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辅导员可聘任教师系列的文件, 可以说是明确了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即辅导员可按教师系列发展, 评定职称。也可按管理系列发展, 评定职务。
2.2 确定辅导员工作范围辅导员双重身份的性质使得辅导员的工作具有了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做为教师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对学生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而做为管理干部, 辅导员则是具体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除了要完成学校、学院和班级的日常行政事务以外, 需要鼓励学生积极的发起学生活动, 而从开始前期策划、到活动方案的制定、到争取社会资金的投入、到具体活动的进行、到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等, 这整个过程都需要辅导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指导和监督。使得参与此次活动的学生能够将课本上习得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 从而与课堂教学相互呼应。
在我校, 辅导员现在主要以管理干部为主, 基本不从事教师工作, 于我们所确立的双重身份制度不一致, 导致一定程度的双重身份制度没有落实到底。
辅导员的工作具有一定程度的服务性质, 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 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2.3 辅导员工作的中心按照16号文件以及《普通高等学校辅
导员伍建设规定》的精神, 辅导员的工作应当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 并要寓教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去。这种工作与普通的思政课堂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 单纯的课堂教学效果一般, 需要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如: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等。而这些方法靠任课教师难以完成。只能更多的依靠辅导员队伍来进行。
然而, 现状则是辅导员队伍的相当大一部分精力用来处理学校和学院的日常行政事务, 这对于辅导员本质工作的开展是相当不利的, 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综上所述, 辅导员工作的中心应当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而如何处理一些工作上的矛盾以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成为今后急需解决的问题。
2.4 从事辅导员工作所应具备的条件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高校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客观上就对辅导员的个人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认为:
2.4.1 政治素质过硬。
具备一定的政治觉悟, 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辅导员自身必须有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一定的政治素养才能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4.2 个人素质过硬。
具备本科以上学历, 德才兼备, 乐于奉献, 潜心教书育人, 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 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接受过系统的上岗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2.4.3 不断学习以适应新情况。
面对各种新形势、新情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 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都需要辅导员随时了解掌握以应对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情况。
综上所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现在高校教育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工作环节。而如何明确辅导员的工作定位从而建立一支合格的辅导员队伍来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就成为各个高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参考文献
[1]涂明亮.做好辅导员工作浅谈;南昌高专学报.2005年01期.81+108.
[2]王萍.在辅导员工作中渗透对大学生“三自”能力的培养.红河学院学报.2005年02期.81-83.
明确定位 篇11
随着纺织业的新发展,以及日益渗透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现实,中国纺织行业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仅仅关注自身的制造环节,还是在更广阔的领域思考下一步的发展,让社会对纺织业有一个新的认识?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近日提出,纺织业的新定位要研究好三大关系,一是要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智能制造的背景下,研究人与机器的关系;二是随着品牌企业直接进入商业消费领域,要研究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体现出产业文化价值;三是在社会文明发展的新时期,要研究生产和生态的关系。
“实际上,把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能归纳出‘十三五’期间行业的新定位。”孙瑞哲透露,这也是《紡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前言中最关键的内容。这在原有定位的基础上又凸显了时尚和消费产业,以及高新技术应用、商业模式创新的先导和先行产业。“下一步,要研究采用清晰、简练的语言加以描述。”他说。
截至目前,《规划》已经完成第三稿,按照格式要求共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前言、现状和形势、原则和目标、重点任务、重点工程、政策措施和建议。
对于中国纺织业“十三五”面临的形势,孙瑞哲用六个“新”进行概括。一是受全球产业要素资源的调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新经济体对纺织业增加投入,以及国际区域投资贸易协定等影响,全球纺织产业与贸易出现新格局。二是在扩大消费升级中,不断增长的个性化时尚化需求,以及出口市场多元化的背景下,国内外纺织消费市场孕育新动力。三是纺织工业“互联网+”推动生产方式从规模化制造向柔性化制造转变,从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变,创新方式向协同化转变,催生了行业新变革。四是围绕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区域产业发展迈向新战略。五是纺织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高度。六是构建未来纺织发展的新优势。
行业“十三五”发展目标的描述在考虑与国家综合规划对接和考虑纺织特色的基础上将被归纳为五个方面:行业增长、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品牌建设以及绿色发展。
转型升级无疑是行业“十三五”规划的重点。据孙瑞哲介绍,《规划》将围绕转型升级的目标提出六项重点任务。
一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这其中着重进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突破纤维材料以及加工技术、分步推进智能制造在行业的发展。
二是在提高品牌创新能力建设、促进品牌生态环境优化、促进优势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品牌建设。
三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加强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和技术体系建设,完善清洁生产体系,开发绿色纺织品,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并加强资源循环利用。
四是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形成沿海内陆互动升级发展格局,并促进产业跨国布局。
五是加快企业结构调整,鼓励优势企业通过横向联合、纵向整合做大做强,引导纺织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并推动企业管理创新。
六是建立多层次人才体系。
明确定位 篇12
近年来, “无线城市”、“智能城市”、“智慧城市”等建设在全国各地进行得如火如荼, 运营商们也纷纷将政务信息化作为工作重点, 加强拓展力度。然而, 要实现好用、好管的电子政务应用, 首先必须深入理解电子政务的内涵和建设层次、步骤, 随后才是系统性的推进。
非一步到位工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政府信息化的概念不断演化, 其所包含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展。
办公自动化 (O A, O f f i c e Automation) 是政务信息化中最早出现的概念, 随后, 专业业务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 (MI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这一概念将政务信息化的重点转向了支持决策和满足管理者对适时、准确、相关信息的需求。而电子政府 (EG, Electronic Government) 的出现, 则将政务信息化应用进一步深化, 旨在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 为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适时提供政府信息和其他公众服务。
当前看来, 下一个阶段政务信息化的发展将进入智能政务阶段, 智能政务能够提高企业对事务处理的协调性与有效性, 以及对重大决策的科学性与延续性。可以说, 智能政务是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的、用于政务部门之间协同业务与协同决策的信息系统。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运营商可按照应用方式、应用深度以及功能整合程度等要素, 勾画出政务信息化应用类型的分布, 如图所示。
在这个模型中,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前政府信息化开展项目的定位及价值所在。同时, 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 政务信息化不是一步到位工程, 而是一个分阶段建设的系统工程。
三个层次的建立
在信息系统建设中, 由于内外部环境、资源条件的不同, 系统发挥的作用受到软件、机构组织目标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这就要求用户对信息系统建设有一个科学的预期, 建设应针对不同层次进行。在笔者看来, 建设政务信息化不能急功近利, 也不是“交钥匙”工程, 运营商应将其作为一种长期的、不断改善的系统工程来组织开展。
举例来说, 在第一层次中, OA属于较低层次的应用, 其应用深度和功能整合度都比较低, 面向的服务对象是政府内部所有人员;在第二层次中, 信息发布、在线行政等应用面向对象为公众, 应用深度也随行政场景难度而逐渐加深;第三个层次即智能政务等, 这些应用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更为深入、科学、多维度的决策支持。但在目前现实状况下, 由于第三层次定位很高, 一是会导致信息化建设的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 二是会造成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巨大障碍, 三是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大部制改革对组织机构重组及业务流程调整的要求。
总体而言, 设定这三个层次的主要任务是对流程和应用进行整合, 但由于不同政府机构在基础条件、配套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其政务信息化建设可能处在不同的层次中。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层次划分模型分析其现状、目标和差距, 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构架合理的政务信息化蓝图。
信息协同整合是关键
从近年来政务信息化的开展情况看, 其重点从服务内部转向服务外部;目标从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转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思路从复制先进典型转向自主创新应用;模式从分散自发建设转向统筹集约建设。面对这一趋势, 运营商在开展政务信息化工作时, 可以围绕“两个对象” (政府、政府公众服务) 、“三个层次” (内部政务及业务系统、公众政务服务、智能政务) , 并注重本地落地的原则。
事实上, “两个对象”正是顺应了重点从服务内部转向服务外部、目标从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转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样的发展趋势。而三个层次的提出, 则有利于政府充分思考本地情况, 针对实际情况开展自主创新工作, 并不是简单地复制典型。此外, 统筹集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打造完全以公众为中心的新一代公共服务门户, 构建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二是通过统一平台支撑跨部门业务流程重组和信息资源共享, 实现与公共服务请求与提供的高效互动。
在笔者看来, 德国柏林的智能交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这一交通查询系统可提供两点间车次连接查询、各车次路线等功能。但最为特别的是, 所有信息都与时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也就是说, 这是一个真正的实时系统。具体而言, 乘客可以在出行之前, 通过网页查询系统查询所需路线及车辆到达的准确时间, 大致预估出所需总时长及最晚出行时间。到了车站以后, 公交系统又提供给乘客两种车辆实时查询的手段, 即在大型或重要车站安装液晶显示屏, 在屏幕上显示最近到达车辆及预计时间等信息, 除此之外, 乘客还可利用手机的SMS、WAP等功能在没有安装液晶显示屏的车站获取上述信息。
对我国运营商而言, 下一步如果能够将城市管理中的重要信息进一步协同整合, 也就可以在政务信息化的三个层次中设计出更为深入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