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方向(共12篇)
明确方向 篇1
研究生留学与本科生留学还是有区别的, 因为他们的时间成本和学费成本都相对较高, 所选择的国家和专业往往是他们日后能否顺利找到工作的重要因素。但是, 在留学热潮的冲击下, 他们之中不少人相当盲目, 在出国前既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也没有具体的职业规划, 只是为了出国而留学, 其结果是毕业之后无奈成了“海待”, 所以, 想出国读研的学生应吸取前人教训, 在出国前作足准备。
明确出国读书目的
在决定要出国读研究生前首先要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我对国外的研究生教育有多大程度的了解;国外研究生教育一定比国内的好吗;出国读书为了什么;自己应选择什么专业;读完书后在国外发展还是回国发展。
当然, 出国要考虑的问题还有很多, 但如果连这几个基本问题都毫无头绪, 那么建议先花一段时间了解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做一个大致的职业规划, 然后再重新审视自己的留学动机。
了解国外招生方式
其次, 要知道国外大学招生是与国内大学招生方式不同的。国内的说法是学生“考大学”, 而国外是叫“申请大学”。一般国外大学的研究生院在招国际学生的时候, 除了要出示托福和雅思 (去美国还要GRE) 这几种必不可少的考试成绩证明以外, 考生还须提供本科阶段的成绩单、个人简历、个人陈述、推荐信等, 个别专业会要求提供个人作品等。
大学的研究生院在收到申请人提供的这些材料后, 会分发到各个专业的教授手中, 由教授们来综合评价以及审核申请人的素质, 最终决定是否录取申请人。
考试成绩往往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才是国外研究生院录取的准则。
及早作好留学准备
此外, 准备留学应从大一开始。首先, 从大一开始就要尽量保证各科成绩的优良。虽然说分数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但是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的态度和水平。
美国排名前30的大多数大学的研究生在录取条件中明确指出GPA (平均绩点) 高的学生会优先, 有些专业甚至要求GPA3.5以上。因此, 如果要申请名牌大学, 本科阶段就必须获得较好的成绩, 即使是选修课也不能忽视, 因为美国的学校在审核材料时会考虑成绩单中的每一科目。
其次, 要多参与社会实践与学术研究。美国的学校很看中申请人的实践经验以及学术成就, 因为他们觉得这些活动是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表现。文科专业的学生最好从大一开始就多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 例如学新闻传播学的同学可以在寒暑假的时候到报社、电视台实习, 获取与专业相关的经验;学商科的同学可以选择到公司或者银行实习。
而对于理科学生来说, 社会实习当然有利于提升背景, 但是考虑到理科实习相对文科实习有一定难度, 因此理科生还可以选择多与系里的教授联络, 看看是否能够在实验室帮忙或者加入教授的科研队伍里。社会实践对个人陈述有重要作用, 申请人可以通过在个人陈述中陈述自己在实习中的收获来突出个人的特色。
另外, 鉴于西方社会有注重个人领导能力的传统, 申请人在本科期间有在学生会等部门做领导工作的经验对申请也有帮助。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普通社团活动对申请没有太大加分作用, 因此学生在校期间要平衡学习与社团活动, 以免捡了芝麻却丢了西瓜。
明确方向 篇2
-----全县高考文综研讨发言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环县五中历史老师吴晓,今天很高兴能有机会在我的母校,曾今上过学、工作过的地方环县二中进行全县高考文综研讨。很荣幸。虽然曾经带过好多年高三,但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又上课又发言,加之对高考历史备考工作经验的不足,着实让我感到很紧张也很胆怯。所以今天的发言谈不上分析或者建议,只能说是自己一些肤浅的认识,如果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轮看功夫,二轮看水平,三轮看士气。这三轮复习就是一盘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各个阶段有各个阶段的重点和关键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高三复习,始于一轮。高三一轮复习时间最长,也最为关键,决定了二轮、三轮复习的效果,更决定了高考成绩。
正因为如此,我校跟兄弟学校无法比。“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高考复习如养生,对症进补才有效。这届高三学生。是五中高中招收相比较前五届人数最少的一届学生,只有359名。其中文科4个班(学生255人,文史93人,艺术文106人,体育文56人)。目前能上课的学生149人。外出学习的艺考生超过100多人。而且在座的学生整体上水平低,在基础年级时,对历史学科普遍不重视,基础知识很薄弱,加之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较差,使得一轮系统的复习犹如“空中楼阁”。所以我校对高三复习总的要求就是“重实效、求高效”。
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我校自一轮复习以来的历史教学工作。
一、准确定位,实效复习。
一轮复习看功夫,就是看铺的到不到、砸的实不实,用功够不够。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高考不管怎么考,基础知识始终少不了,能力的培养,始终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高考备课全程都要把基础放在首位,一轮复习本身也是二轮、三轮复习的基础,夯实基础更是重中之重。高考科学命题的比例是80%的是基础。我们就应该把80%的时间用在80%的考试内容上。对于我们五中的学生大部分是特长生,在80%的时间上抓住40%-50%的考试内容就足够了,但是对于好学生先要保住80%的分不失,然后在20%中多得分,才能考取好大学。但很多学生不重视基础,结果问题也往往出在基础上。普通学生根本就保不住这80%,那20%就不要再谈。
一轮复习我们还是要侧重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立足中、低要求,不盲目拔高,不追求“一步到位”。要正确理解基础,不是会做几个简单题就叫基础扎实。对于一轮复习,基础就是像盖房子一样,需要着力做好两件大事:一是夯实地基,二是打好框架。一轮复习很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就是“系统”,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构建知识网络,努力使学生模糊的清晰起来,缺漏的弥补起来,杂乱的条理起来,孤立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框架。
二是基础到位,有效复习。
课本是高考命题和高考复习的依托,一轮复习对教材、课本知识的梳理、重组、挖掘要到位。要以教材为本,全面细致的回顾课本知识,所以我们让学生树立“教材是最好的复习资料”的观点,先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所涉及的每个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对教材中的历史概念、背景、经过、特点、影响进一步强化理解。有了高考复习资料,很多学生本身就不重视课本,我们得引导,不能一上来就抛开课本,埋头做题。所以我的做法就是利用思维导图。课课有思维导图,每一个考点都让学生画一画。对基本知识点再背诵记忆,强化到位。不能等到二轮、三轮再去背诵、记忆。
历史复习不是对已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在记忆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重点、难点和其他零散的知识点,加深多历史概念的理解,丰富对历史事件之间关系的认识,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是无法解决的。只有这个思维导图我认为最美,最适合我们的差学生。可以让学生在画思维导图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理清知识点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学习、记忆和思考以此打好基础,提高创新能力。
三、重点、难点、关键点解决到位,讲练结合高效复习。
我们对新高考的研究异常关键。既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每一个章节复习之前,首先要明确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考到什么程度,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不做无用工。怎么研究?专家的做法就是把近五年的高考题做好考点统计,通过数据找规律。历年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近年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相同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不同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全国卷研究——找新意、找动态。这样的话我们在每节课上才能把握那些是复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不是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有舍才有得,舍得是一种智慧。所以高三复习要突出重点,切忌主次不分,无的放矢,导致复习不深不透,蜻蜓点水,雾里看花。同时训练也很重要,当堂训练和反馈是最有时效的训练,课内一道题胜过课外三道题。要尽量多地增加学生动笔训练时间。课堂上比讲更重要的是练,比练更重要的是思。光讲不练假把式。学生的能力不是讲出来的,是练出来的。所以高三复习课更是要少讲,精讲,后讲。在“精讲”上下足功夫。抓住学情,讲难点、重点、易混点、薄弱点;讲思路、技巧、规范;讲到关键处,讲到点子上,讲到学生心里去。题是永远讲不完的,学生也不是讲了就能会的。
明确方向 放低眼光 同伴合作 篇3
郭吉成为浙江省首批名师培养对象、教育部骨干教师二期培养对象。先后获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湖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安吉县第二、三、四、五届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教学论文400余篇、发表教学类文章700余篇,主编或编著并正式出版《基于教学实践的研究与思考》《校本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与设计》《高考作文点评120篇》(系列)等书籍31本,参编各类教学用书40余本。
【教育信条】教育与教学研究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的人,做一个用心的人。教学没有完美,只有遗憾,因为有遗憾,所以需要我们去研究探寻。
认识郭吉成老师源于他的论文。2000-2001年,《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刊发了一系列讨论语文教学模式(尤其是钱梦龙、魏书生两位老师的教学模式)的论文,并于2001年第12期辟出专门篇幅,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思想及其教学管理模式。当时,我还在求学当中,尚未成为《教学月刊》的编辑,但机缘巧合以作者的身份参与了这次讨论。在这次讨论中,郭吉成老师先后撰写了《还给学生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解构魏氏语文教学管理模式》《应试能力的培养应以人的发展为根本——解构魏氏应试教学模式》两篇文章。郭老师从发展的眼光和爱护魏氏模式的角度出发,对魏书生的语文教学管理模式和应试教学模式进行了理智的解构,其严密的思维和深入的分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后来,我成为《教学月刊》的编辑,与郭老师也慢慢熟悉起来。我经常收到郭老师的投稿,也经常向郭老师约稿。作为编辑,约稿有时是一件比较纠结的事情:很多时候,想要获得适合某个栏目、某个专题的稿件,只能靠约,可是约来的稿子又经常达不到要求,导致的结果是左右为难: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有时候,编辑觉得自己在约稿的时候已经要求得很清楚了,甚至以书面的形式告知作者了,但是最终拿到的稿子却与要求相距甚远。与此不同的是,向郭老师约稿完全不用担心这种问题。每次,只要答应了撰稿,郭老师都会及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不仅与我的要求极为吻合,而且还会给我一些意料之外的惊喜。这也使得我在另一本杂志《作文新天地》的编辑工作中,如果遇到某个栏目因意外而短缺适合的稿子,需要找人救急时,首先想到的就是郭老师。
凡此种种,都让我想探寻一下郭老师在语文教学研究上的相关问题:作为一线教师,他的教研论文写作何以具有这样的功力?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他成长的轨迹是怎样的?他关于语文教学研究的经验,对其他成长中的教师又会具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带着这些问题,我采访了郭吉成老师。在采访中,郭老师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他对教学研究的态度以及他在语文教学研究中的具体做法。对我而言,结合长期以来拜读他文章的体会,其实不难得出他在语文教学研究上的独到之处。
一、 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在有针对性的研究中提升自己
郭老师认为,教学研究要有自己的方向,这样可以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有方向性的研究可以使自己在不断的研究中发现问题,从而使研究真实、有效。郭老师的语文教学研究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而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
第一个阶段是在他教师生涯的困惑时期,研究的方向是学科考试,即全面梳理学科考试的方式、试题及其对学科教学的影响。选择这样的研究方向,是因为当时郭老师正处于教学的中盛期,对如何有效地在教学中将学、考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学业考试和高考的成绩比较困惑。这一时期,他完成的主要论文有《学科考试要注重学生的学科素养》(《浙江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9期)、《浅谈高考试题中的成语考查》(《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3期)等。
第二个阶段是在他参加浙江省跨世纪骨干教师培训班期间(1996—1998年)培训之时,当时他在浙江教育学院蒋成瑀先生的倡导和指导下,确定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方向,侧重于教学模式的探讨与研究。这一时期,他完成了课题《高中语文拓展课堂教学空间的研究》,并获湖州市基础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完成了前文所述有较大影响的《还给学生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魏氏语文课堂管理模式的解构》《应试能力的培养应以人的发展为根本——解构魏氏应试教学模式》及《对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再认识》(《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1999年12期)等论文。
第三个阶段是在参加教育部骨干教师二期培训期间及以后,这一时期郭老师已经参加了多年的高考作文评卷,并担任高考作文评卷分组的组长工作。其间,接触了大量的高考作文,郭老师深感作文教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值得语文老师去研究,所以便把研究重心放在了“作文教学研究”上。他从拓展学生的写作视野着手,展开研究,完成了《高中作文教学四环节的研究》课题,形成了“定点审题—提纲钩要—限时成文—修改提升”的作文教学模式。该课题获湖州市教研成果一等奖,并在市内推广。新课改后,浙江省高中语文使用的是苏教版教材。苏教版教材在作文教学的编写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为了弥补这一缺陷,郭老师提议省中语会编写了《新课程高中作文教程》一书,并任主编(下册)。该书体例新颖,注重学生生活体验与写作经验的积累,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作文教学理念,弥补了苏教版教材的不足。同时,他还结合新课程多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就如何开展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了研究,撰写了《整体设计 校本实施——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实施的构想与实践(上、下)》(《网络科技时代·新课程》2007年第3期)、《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构想》(《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06年第8期)等论文。这些论文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层面,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实施的方法与策略,对促进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实施有着一定的影响。
第四个阶段是在郭老师担任“安吉名师班班主任”与主持安吉县高中语文特级教师工作站的工作以后。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洁博士等专家的带领和指导下,郭老师和“安吉县特级教师后备人员培养班”的学员一起,开展了“课例研究”的活动。他认为,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研究是将教师的研究、进修和日常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专业发展方式的一场变革。因此,近年来,他将研究重点转入到了课例研究上,目前已完成了《课例研究:研究的真实,真实的研究》(《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1年第7期)等论文,同时编著了《嵌入真实情景的教师学习:课例研究》一书。
二、 放低眼光,研究自己的问题
在访谈中,郭老师特别强调了教学研究的着眼点问题。郭老师认为,中学一线教师的教科研应该立足于教学本身。研究自己的问题,研究真实的问题,研究可以解决的问题,是教学研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他的研究点都定位在与教学实践相关联的内容上。无论是考试研究、教学模式研究,还是作文教学研究、课例研究,他都坚持这一方向。如《对文学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语文教研》2005年第3期)、《文学作品教学要引领学生走进阅读体验和阅读创造中去》(《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年第8上期》等文中,郭老师思考了有关文学作品教学的定位、内容选择、教学切入、读与讲等几个问题,这是他在听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教学课后所提炼出来的。又如《高中语文课文教学处理艺术谈——从三对辩证关系谈语文课文教学中的创新求真》(《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年第1上期)一文,郭老师阐述了课堂教学处理的“具体与抽象:具体的课文教得抽象些,抽象的课文教得具体些”“长与短:长课文要短教,短课文要紧拉慢唱”“深与浅:深的文章要教得浅一点,浅的文章要教得深一点”三对辩证关系,这来自于他自己课堂教学实践的感受。再如《对高考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几个非技巧性问题的思考》(《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0年第3期)一文,是他综合了多年作文教学及高考评卷中发现的问题而提出的几点思考。
在郭老师看来,放低眼光,研究自己的问题,是中学一线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和态度。
三、 同伴合作,共同提高
郭老师认为,中学教师搞教科研需要团队合作精神,不能单枪匹马。在他看来,团队合作可以让人们的思想产生碰撞的火花,从而激活思维,提升研究的质量。它的最大好处是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也提升了别人,并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
多年来,郭老师也一直是这么做的。他所负责的几个重大课题,如获省政府第三届教学成果奖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实施的实践与研究》、获省教育厅专项课题研究成果奖的《利用网络环境优化学科教学过程》、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的《文学作品体验教学实施途径与方法的研究》、获县重大课题唯一一个成果一等奖的《安吉县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保障的研究》等,都是在充分发挥团队作用的基础上完成的。
“不保守,不自私,大度豁达、谦和虚心”是郭老师处世的准则。他始终谦虚、平和,乐于与年轻教师为伍,并把培养年轻教师作为己任。在安吉高级中学,他提议创办了“青教沙龙”,通过与青年教师沟通交流,谈教学和生活,并组织学校资深的老教师帮助青年教师解疑释惑。他牵头组织了校级、县级和市级的三个学科研习小组,采用集中活动和个别辅导的方法,促使青年教师得到了较为系统的学习和阶段性的提升。他在省内带了很多徒弟,并克服自己教学和事务上的繁忙,指导他们,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据近年来的不完全统计,他所带的徒弟中(市内)有2人获省优质课评比二等奖,2人获省五项教学全能比赛二等奖,5人获市优质课一等奖,20人次获市教学各项比武一等奖。
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教师也可以成为研究者。对一线教师而言,从事传统意义上的所谓正规研究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完全可以也应该在自己教学实践中进行“行动研究”。也许我们不能达到郭吉成老师那种既有实践来源又有理论支撑的研究高度,但郭老师的语文教学研究理念和他走过的教学研究之路,一定能够给我们很多启发。
明确办学方向不动摇不折腾 篇4
一、办出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
办学特色是一所高校独特的本质内涵, 是这所高校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具有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而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着较为普遍的趋同化现象, 即发展目标、学科结构趋同。不少高校在办学定位、办学层次、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结构与方式等方面存在“千校一面”的现象。
有特色就是有质量, 办出特色才能高质量地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据统计, 我国煤炭行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中, 约80%是由矿业特色高校输送的。行业特色高校多年来培养的大量毕业生都活跃在原行业领域, 成为行业领域的技术骨干。
二、集中力量打造优势学科和团队
如果说科学合理定位, 是办出特色和水平的前提, 那么, 学科结构特色, 则是一所大学形成其办学特色的最基本、最突出、最直接的因素, 决定着学校在哪些领域发挥自己的职能, 也决定着学校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集中力量支持优势学科做强做大, 在冲击世界先进水平上最容易实现突破。
目前, 高校以学科为基础组建学院, 但国家、社会对人才和科研产品的需求却往往不是严格按照学科分类的, 各类科学问题的提出也往往是跨学科的。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提出:“有必要对现有的学院进行整合, 像一些已经先行一步的高校那样, 实行学部制, 为各相近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一种有较强操作性的机制, 促进高质量跨学科科研团队的组织。”
三、特色与质量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罗维东用“回归”两个字反映了许多代表对大学使命的看法。以往, 人们往往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来概括大学的责任。如今, 这种提法在很多代表看来, 容易削弱人才培养的核心位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迅速提高, 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已从“能上大学”逐渐变为“上好大学”。在这个阶段, 由于大学的种类很多, 因此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认识和衡量标准也是各不相同的。
特色与质量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 有特色就是有质量;另一方面, 不同的特色可用不同的质量标准来衡量。杨卫建议, 要通过实施分级分类管理、鼓励和保持不同风格高校办出特色。
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 篇5
一、关于对理想信念的认识
理想和信念是两个有着紧密联系的概念,经常被统称为理想信念。那什么是理想信念?《现代汉语词典》对理想的解释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对信念的解释是: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党的报告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永恒课题。作为共产党人,我们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我们的信念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党性的集中体现,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坚定理想信念,既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前进动力,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完成党的执政使命而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用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来指引方向、凝聚力量,并矢志不渝地为之奋斗。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党的号召全党要“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实践证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是实现科学发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觉奉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信仰是本质,马克思主义就是党的生命线;坚定信念是保障,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是我们必须矢志不渝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思想建设是根本,就是自觉用党的最新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党性教育是核心,就是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道德建设是基础,就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我们而言,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把追求远大理想与完成现实任务结合起来,把理想信念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和谐来宾作为己任,推动改革发展、造福人民群众。
二、关于对党的纪律的认识
什么是党的纪律?《党章》第37条明确规定:“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党的报告要求,“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党的纪律是全党意志的体现,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党的纪律高于一切,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也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讲,打铁还需自身硬,朴实的话道出的是至理名言。在《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文章中指出,“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党章虽然篇幅不长,但却用最凝练、准确的语言,集中说明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党的重要主张。尤其是把十七大以来党的建设的新成果、新认识、新要求,充实到了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中,使党的建设的主线、总体布局、总体目标更加完善,与时俱进、切合实际。严明党的纪律,就是要自觉履行党章对党员权利义务的规定,认真践行党章对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要求,牢记党员身份,铭记党员标准,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严明党的纪律,就是从思想上、政治上、作风上、纪律上、组织上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提高管党治党水平,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水平;就是认真学习党的纪律,既要入心入脑,更要落到实处;就是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还要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切实坚持党的组织原则,严格遵守党的经济工作和群众工作纪律,在经济活动中始终廉洁自律,在群众工作中践行党的宗旨;就是坚决维护党的纪律,以党纪国法为武器,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推进以完善惩防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确保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维护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对我们而言,严明党的纪律,就是要清醒认识“总依据”、全面理解“总布局”、准确把握“总任务”,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坚持加快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深化改革,以一个个具体项目、一项项改革措施、一件件民生实事,一步步发展成效,把中央、自治区、市委的安排部署落到实处。
三、党员领导干部应做到三个“坚守”
一是坚守岗位。就是要坚守职责。“职”是职务要求我们干什么,做什么。“责”就是担当,就是工作的标准。我们在党的工作岗位上,要监督、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的执行;要监督保证党员领导干部依法合规地履行职责;要尊重同志,要激励团队,创造并保持健康良好的组织氛围,带领干部队伍一起做好工作等等;要做好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本岗位的工作。
二是坚守纪律。对每个个体而言,尤其是要坚守底线、坚守良知。党有规定,国家有法规,企业有制度,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有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廉洁自律的约束。我们要时刻警惕,在行使被授予的公权时,制度上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对自身把冲动、欲望关进躯体里,不论手中权力的大小,都要确保不被权力异化,能够自持。
三是坚守信仰。就是坚守我们的梦想,坚守我们对党的誓言。希望我们在经历了多年人生经历、职业生涯的洗礼后,还依然记得当年的梦想,依然记得任总的讲话,“有梦的人最美”。功名利禄,概非我求,世间困难,不在话下。只有坚持并努力实现美好而纯真的梦想,我们才能在离开权力岗位之后,不会失落,依然活得从容,活得自在。
四、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几点要求
一要把学习贯彻中央精神与做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信心,狠抓落实,促使本职工作做优做精,推动机构编制管理各项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二要严明党的纪律,加强对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等各项纪律的监督检查。要认真履行职责,要牢记职责、以身作则、以上带下,持之以恒地强化机关作风建设。
明确方向 篇6
一、明确方向,增强办好技工教育的信心
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在研修活动中所做的《我国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回顾与前瞻》报告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就业是民生之本,培训是就业之基,大力加强职业培训,是促进就业最积极、最有效的措施;明确了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标准,突出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培养,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基本制度,把工学一体化教学作为人才培养模式。
二、加深政策理解,吸收先进办学思想,分享成功办学经验
1.探索“互联网+”时代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刘春博士做了《“互联网+”时代下的一体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的讲座,笔者了解到互联网思维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不会取代传统教育,而且会让传统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互联网+技工教育”需要我们技工教育工作者不断推动技工教育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探索教学课程改革等方式,提升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实用高技能人才。
2.深入理解“中国制造2025”
工信部规划司司长姚珺做了《政策解读“中国制造2025”》的报告,张中洲教授做了《“中国制造2025”对技工教育的影响》的讲座,笔者从中进一步了解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可望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其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中国制造的差距主要是职业人才的差距。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赶超德国提出的“工业4.0”,首先需要大批的一线技能人才和实操人才,最缺乏的正是高级技工。要求技工教育要适应发展需求,坚持产教深度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知行合一,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面对“中国制造2025”,我们每一所技工院校都要主动对接、积极服务、支撑制造,以专业建设为龙头,课程建设为基础,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不断探索开发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新专业。
3.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赵志群教授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及其课程建设》的讲座,使我们理解了为什么要建立企业新型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的特点以及建设的内容。
企业新型学徒制旨在引导企业建立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通过在企业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组织企业新招用人员和新转岗人员参加新型学徒培训,可建立长期、稳固的企校合作模式,探索企业职工培训新方式,完善培训政策措施和培训服务体系,加快企业青年技能人才的培养。
4.分享办学经验
在研修期间,笔者参观了北京工业技师学院,童华强院长介绍了学院概况及办学的成功经验,邢台技师学院院长荀凤元也介绍了他们办学成功经验。另外,在分组交流的时候,各技工院校校长也都介绍了自己院校的特点以及成功的办学经验。有些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笔者学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三、反思与借鉴
明确方向 篇7
元素及其化合物是高考化学测试的重点, 近几年的高考加强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结合, 该部分知识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逐渐提高。现分知识点剖析如下, 供读者参考。
一、钠及其化合物
试题精选
[例1] (2012·安徽理综卷) 科学家最近研究出一种环保、安全的储氢方法, 其原理可表示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B.NaHCO3、HCOONa均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
C.储氢过程中, NaHCO3被氧化
D.释氢过程中, 每消耗0.1molH2O放出2.24L的H2
解析:A项储氢、释氢过程中均有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 有能量的变化;B项NaHCO3、HCOONa为复杂离子化合物, 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C项储氢过程中H2作还原剂, 将NaHCO3还原;D项未指明2.24LH2是否处于标准状况。
答案:B
[例2] (2011·北京理综卷) 下列实验方案中, 不能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2CO3质量分数的是 ()
A.取a克混合物充分加热, 减重b克
B.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 加热、蒸干、灼烧, 得b克固体
C.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 逸出的气体用碱石灰吸收, 增重b克
D.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Ba (OH) 2溶液充分反应, 过滤、洗涤、烘干, 得b克固体
解析:A项NaHCO3受热分解转变为Na2CO3, 通过测量加热分解前后固体质量差计算Na2CO3的质量分数;B项Na2CO3和NaHCO3均与盐酸反应, bg固体为NaCl, 可根据守恒法计算出Na2CO3的质量分数;C项逸出的气体是CO2, 但混有水蒸气, 碱石灰增加的质量不是CO2的质量, 无法计算Na2CO3的质量分数;D项Na2CO3、NaHCO3与Ba (OH) 2溶液均能反应生成BaCO3, bg固体为BaCO3, 根据质量关系可计算Na2CO3的质量分数。
答案:C
命题分析
近几年, 高考对钠及其化合物的考查主要集中在: (1) Na、NaOH的保存方法; (2) 过氧化钠的属类及主要性质 (强氧化性, 与水或CO2的反应) ; (3) Na2CO3和NaHCO3的鉴别与除杂及半定量分析等。预测今后的高考命题, 仍将以钠及其化合物为知识载体, 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融于其中, 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简单计算能力, 题型为选择题或填空题。另外, 可能将NaOH、Na2O2、Na2CO3、NaHCO3等重要化合物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等相联系, 这体现了高考命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牛刀小试
1. (改编题) 现有一块金属钠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 为检验该固体是否部分变质为Na2CO3, 先将固体样品溶解于水得到溶液, 并采取下列措施, 其中可以实现实验目的的是 ()
A.测所得溶液的pH
B.取溶液滴入酚酞观察是否变红
C.取溶液加入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
D.取溶液加入CuSO4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
2.有A、B两个完全相同的装置, 某学生分别在它们的侧管中装入1.06g Na2CO3和0.84g NaHCO3, A、B中分别有10mL相同浓度的盐酸, 将两个侧管中的物质同时倒入各自的试管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装置的气球膨胀速率大
B.若最终两气球体积相同, 则盐酸的浓度一定大于或等于2mol·L-1
C.若最终两气球体积不同, 则盐酸的浓度一定小于或等于1mol·L-1
D.最终两试管中Na+、Cl-的物质的量一定相同
3.在200mL 1mol·L-1的NaHCO3溶液中, 加入一定量的单质或化合物X, 恰好使其转化为只含Na2CO3溶质的溶液, 实现转变的物质X有多种, 则符合条件的一组是 ()
4.向四只盛有一定浓度一定体积的NaOH溶液的烧杯中分别通入不同量的CO2气体, 充分反应后, 在所得的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直至过量, 并将溶液适当加热, 此时产生的CO2气体与加入的HCl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如下图 (忽略CO2的溶解及HCl的挥发) :
则下列分析都正确的组合是 ()
二、镁及其化合物
试题精选
[例题] (2011·广东理综卷) 某同学通过系列实验探究Mg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将水加入浓硫酸中得到稀硫酸, 置镁条于其中探究Mg的活泼性
B.将NaOH溶液缓慢滴入MgSO4溶液中, 观察Mg (OH) 2沉淀的生成
C.将Mg (OH) 2浊液直接倒入已装好滤纸的漏斗中过滤, 洗涤并收集沉淀
D.将Mg (OH) 2沉淀转入蒸发皿中, 加足量稀盐酸, 加热蒸干得无水MgCl2固体
解析:A项稀释浓硫酸时, 应将浓硫酸沿着器壁注入水中, 并不断搅拌散热;B项NaOH溶液与MgSO4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 生成Mg (OH) 2沉淀;C项过滤时, 不能直接倾倒液体, 应用玻璃棒引流;D项Mg (OH) 2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生成MgCl2溶液, 加热蒸干得到Mg (OH) 2固体。
答案:B
命题分析
镁是典型金属的代表, 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镁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是高考命题的核心内容, 频繁出现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主要涉及Mg与酸溶液的反应、Mg及其化合物的转化等, 这些知识与其他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化学理论知识相结合, 出现在选择题、填空题中, 可能涉及离子共存、金属冶炼、金属腐蚀、实验等。
此类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并不复杂, 但综合在一起则需要一定的剖析能力, 符合高考命题趋势的发展变化, 预计此类试题在今后的高考中将会继续保持, 并有可能在设问方式、命题背景等方面有所创新。
牛刀小试
1. (原创题) 类比推断法是研究物质性质常用方法之一, 可预测许多物质的性质, 但类比推断法是相对的, 不能违背客观实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Mg与盐酸反应生成MgCl2, 推测Cu与盐酸反应生成CuCl2
B.Na2O与H2O直接化合生成NaOH, 推测MgO与H2O直接化合生成Mg (OH) 2
C.Na2CO3受热难以分解, 推测MgCO3受热也难发生分解
D.CuCl2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Cu (OH) 2沉淀, 推测MgCl2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也生成Mg (OH) 2沉淀
2. (改编题) 海洋中有丰富的食品、矿产、能源、药物和水产资源等 (如下图所示) 。根据下图海水综合利用的工业流程图,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已知:常温下, Mg (OH) 2的Ksp为1.2×10-11]
A.过程 (1) 中除去粗盐中的SO42-、Ca2+、Mg2+、Fe3+等杂质, 加入试剂的顺序为Na2CO3溶液→NaOH溶液→BaCl2溶液→过滤后加入盐酸
B.过程 (2) 中应加入足量稀盐酸, 完全溶解后, 浓缩、结晶得到MgCl2·6H2O晶体
C.过程 (3) 可直接将MgCl2·6H2O放置在空气中加热, 使其失去结晶水
D.若母液中c (Mg2+) =1.2×10-3 mol·L-1, 开始析出Mg (OH) 2沉淀时, 母液的pH为11
三、铝及其化合物
试题精选
[例1] (2012·安徽理综卷) 已知室温下, Al (OH) 3的Ksp或溶解度远大于Fe (OH) 3。向浓度均为0.1mol·L-1的Fe (NO3) 3和Al (NO3) 3混合溶液中, 逐滴加入NaOH溶液。下列示意图表示生成Al (OH) 3的物质的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的关系, 其中合理的是 ()
解析:因为Ksp[Fe (OH) 3]>Ksp[Al (OH) 3], 故在含等浓度的Fe3+、Al 3+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首先沉淀的是Fe3+, 然后是Al 3+, 当Al 3+沉淀完后, Al (OH) 3又会溶解。注意试题中问的是生成Al (OH) 3沉淀的量随NaOH的变化量, 合理要求的是C项。
答案:C
[例2] (2012·江苏化学卷)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其单质及合金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1) 真空碳热还原-氯化法可实现由铝矿制备金属铝, 其相关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1) 反应Al2O3 (s) +3C (s) 2Al (l) +3CO (g) 的ΔH=kJ·mol-1 (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
(2) Al4C3是反应过程的中间产物。Al4C3与盐酸反应 (产物之一是含氢量最高的烃) 的化学方程式为。
(2) 镁铝合金 (Mg17Al12) 是一种潜在的贮氢材料, 可在氩气保护下, 将一定化学计量比的Mg、Al单质在一定温度下熔炼获得。该合金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吸氢的反应方程式为Mg17Al12+17H217MgH2+12Al, 得到的混合物Y (17MgH2+12Al) 在一定条件下释放出氢气。
(1) 熔炼制备镁铝合金 (Mg17Al12) 时通入氩气的目的是。
(2) 在6.0mol·L-1 HCl溶液中, 混合物Y能完全释放出H2。1molMg17Al12完全吸氢后得到的混合物Y与上述盐酸完全反应, 释放出H2的物质的量为。
(3) 在0.5mol·L-1 NaOH和1.0mol·L-1MgCl2溶液中, 混合物Y均只能部分放出氢气, 反应后残留固体物质X-射线衍射谱图如下图所示 (X-射线衍射可用于判断某晶态物质是否存在, 不同晶态物质出现衍射峰的衍射角不同) 。在上述NaOH溶液中, 混合物Y中产生氢气的主要物质是 (填化学式) 。
(3) 铝电池性能优越, Al-AgO电池可用作水下动力电源, 其原理如右图所示。该电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1) Mg、Al在空气中易被氧化, 故熔炼制备镁铝合金 (Mg17Al12) 时通入氩气的目的是防止Mg、Al被空气氧化。 (2) 1molMg17Al12吸收H2后生成Y (17molMgH2+12molAl) , 17molMgH2生成H2为17mol+17mol=34mol, 12mol Al生成的H2为18mol, 故生成的H2总量为52mol。 (3) 只有Al能与NaOH反应生成
(3) Al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NaAlO2, 因为溶液显碱性;由正极材料可知, AgO得到电子后生成Ag, 故电池反应方程式为
命题分析
铝及其化合物是近两年高考测试的热点, 命题主要集中在: (1) Al 3+与Al (OH) 3及Na[Al (OH) 4] (或NaAlO2) 之间的相互转化, (2) Al 3+与[Al (OH) 4]-或AlO-2的双水解, (3) Al与酸、碱溶液的反应等。特别是铝及其化合物知识与化学基本理论相结合, 出现在选择题或填空题中, 涉及离子共存、溶度积、盖斯定律、原电池等问题, 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迁移应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预测今后高考命题, 仍会保持相当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以综合性试题为主, 可能在考点组合方式上呈现一定的变化, 以体现高考综合应用层次的能力要求。
牛刀小试
1. (改编题) 工业上利用冶铜炉渣 (含Fe2O3、FeO、SiO2、Al2O3等) 制Fe2O3的生产流程示意图如下:
2.右图中横坐标为加入反应物的物质的量, 纵坐标为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下列选项符号对应的曲线编号错误的是 ()
A.向NaAlO2溶液中逐渐滴入HCl溶液至过量
B.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至过量
C.向含有盐酸的AlCl3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至过量
D.向含有等物质的量的Ca (OH) 2、KOH的混合溶液中通入CO2至过量
3.下列转化关系中, X、Y是生活中用处广泛的两种金属单质, A、B是氧化物, A呈红棕色, C、D、E是中学常见的三种化合物。分析转化关系回答问题。
(1) 请写出反应 (1) 的化学方程式:。
(2) 检验D溶液中阳离子的方法是。
(3) 若试剂a是NaOH溶液, 写出单质X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 若试剂b是H2SO4, 工业上用E、H2SO4和NaNO2为原料制备一种髙效净水剂Y (OH) SO4。已知还原产物为NO, 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 工业上电解熔融的B制取X时, 若阳极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33.6m3, 则阴极产物的质量为kg。
四、铁及其化合物
试题精选
[例题] (2012·海南化学卷) 在FeCl3溶液蚀刻铜箔制造电路板的工艺中, 废液处理和资源回收的过程简述如下:
Ⅰ:向废液中投入过量铁屑, 充分反应后分离出固体和滤液;
Ⅱ:向滤液中加入一定量石灰水, 调节溶液pH, 同时鼓入足量的空气。
己知:Ksp[Fe (OH) 3]=4.0×10-38。回答下列问题:
(1) FeCl3蚀刻铜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 过程Ⅰ加入铁屑的主要作用是, 分离得到固体的主要成分是, 从固体中分离出铜需采用的方法是。
(3) 过程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若过程Ⅱ中调节溶液的pH为5, 则金属离子浓度为。 (列式计算)
命题分析
铁及其化合物是高考元素化合物知识测试的热点, 尤其是Fe2+和Fe3+的考查较多, 其中铁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是高考命题的核心内容。近几年, 单纯考查该部分内容的题目逐渐减少, 大多以铁及其化合物为载体, 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溶度积、中和滴定、原电池等知识, 侧重考查考生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信息加工处理能力。预测2013年的高考命题中, 可能出现有关变价金属Fe或Fe的化合物的探究性试题, 并与化学基本理论知识相结合, 以增加试题的综合性和区分度。
牛刀小试
1. (改编题) 碱式硫酸铁[Fe (OH) SO4]是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新型高效絮凝剂, 在医药上也可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工业上利用废铁屑 (含少量氧化铝、氧化铁等) 生产碱式硫酸铁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部分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时溶液的pH见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 加入少量NaHCO3的目的是调节pH, 使溶液中的沉淀, 该工艺中“搅拌”的作用是。
(2) 在实际生产中, 反应Ⅱ常同时通入O2以减少NaNO2的用量, O2与NaNO2在反应中均作。若参与反应的O2有11.2L (标准状况) , 则相当于节约NaNO2的物质的量为。
(3) 碱式硫酸铁溶于水后产生的Fe (OH) 2+离子, 可部分水解生成Fe2 (OH) 42+ (聚合离子) 。该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 在医药上常用硫酸亚铁与硫酸、硝酸的混合液反应制备碱式硫酸铁。根据我国质量标准, 产品中不得含有Fe2+及NO3-。为检验所得产品中是否含有Fe2+, 应使用的试剂为 (填字母代号) 。
A.氯水B.KSCN溶液
C.NaOH溶液D.酸性KMnO4溶液
五、铜及其化合物
试题精选
[例1] (2012·山东理综卷) 工业上由黄铜矿 (主要成分CuFeS2) 冶炼铜的主要流程如下:
(1) 气体A中的大气污染物可选用下列试剂中的吸收。
a.浓H2SO4 b.稀HNO3
c.NaOH溶液d.氨水
(2) 用稀H2SO4浸泡熔渣B, 取少量所得溶液, 滴加KSCN溶液后呈红色, 说明溶液中存在 (填离子符号) , 检验溶液中还存在Fe2+的方法是 (注明试剂、现象) 。
(3) 由泡铜冶炼粗铜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4) 以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进行粗铜 (含Al、Zn、Ag、Pt、Au等杂质) 的电解精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能全部转化为化学能
b.粗铜接电源正极, 发生氧化反应
c.溶液中Cu2+向阳极移动
d.利用阳极泥可回收Ag、Pt、Au等金属
解析: (1) 根据冰铜的元素组成, 可知气体A为SO2, 可以用碱性物质或氧化性物质来处理, 故选c、d。b项硝酸的还原产物NO也是大气污染物;a项浓硫酸虽然具有强氧化性, 但并不能与SO2反应, 因为没有中间价态。
(2) 能与KSCN溶液显红色的是Fe3+;要检验还存在Fe2+, 需选择能与Fe2+反应且有现象的试剂, 根据Fe2+的还原性, 可以选择具有强氧化性的酸性KMnO4溶液, 现象是紫色褪去。
(4) 电解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会有部分电能转化为热能, 故a错;电解精炼过程中, 粗铜是作阳极, 与电池的正极相连, 发生氧化反应, 故b正确;电解过程中, 阳离子要往阴极移动, 故c错;比铜活泼性弱的金属会成为阳极泥, 故d正确。
(5) 在原电池中,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根据方程式可知, 是O2发生了还原反应;在硫酸溶液中, 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1) 某酸性CuCl2溶液中含有少量的FeCl3, 为得到纯净的CuCl2·2H2O晶体, 加入;调至pH=4, 使溶液中的Fe3+转化为Fe (OH) 3沉淀, 此时溶液中的c (Fe3+) =;过滤后, 将所得滤液低温蒸发、浓缩结晶, 可得到CuCl2·2H2O晶体。
(2) 在空气中直接加热CuCl2·2H2O晶体得不到纯的无水CuCl2, 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由CuCl2·2H2O晶体得到纯的无水CuCl2的合理方法是。
(3) 某学习小组用“间接碘量法”测定含有CuCl2·2H2O晶体的试样 (不含能与I-发生反应的氧化性杂质) 的纯度, 过程如下:取0.36g试样溶于水, 加入过量KI固体, 充分反应, 生成白色沉淀。用0.1000mol/L 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 到达滴定终点时, 消耗Na2S2O3标准溶液20.00mL。
(1) 可选用作滴定指示荆, 滴定终点的现象是。
(2) CuCl2溶液与K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 该试样中CuCl2·2H2O的质量百分数为。
解析: (1) 因为要得到纯净的CuCl2·2H2O晶体, 所以不能引入杂质, 可加入CuO、Cu (OH) 2、Cu2 (OH) 2CO3等难溶于水的碱性物质;pH=4时, 溶液中c (OH-) =10-10 mol·L-1, c (Fe3+) =Ksp[Fe (OH) 3]/c3 (OH-) =2.6×10-9 mol·L-1。
命题分析
铜及其化合物知识作为热点内容, 频繁出现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 成为命题专家的“新宠儿”。试题大多以铜及其化合物的转化与性质为载体, 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热化学、盐类水解、溶度积及沉淀的生成、电解精炼铜、中和滴定等知识, 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及迁移应用能力。预测今后高考命题, 仍将铜及其化合物作为热点, 主要涉及CuO和Cu2O、CuSO4、CuCl2等重要化合物, 题型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仍以综合性试题为主, 可能在问题设置方式、题目信息材料选取等方面有所变化。
牛刀小试
1.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了金属的知识后, 探究Cu的常见化合物的性质。过程如下:
[提出问题]
(1) 在周期表中, Cu、Al位置接近。Cu不如Al活泼, Al (OH) 3具有两性, Cu (OH) 2也具有两性吗?
(2) 通常情况下, +2价Fe的稳定性小于+3价Fe, +1价Cu的稳定性也小于+2价Cu吗?
(3) CuO有氧化性, 能被H2、CO等还原, 也能被NH3还原吗?
[实验方案]
(1) 解决问题 (1) 需用到的药品有CuSO4溶液、、 (填试剂名称) , 同时进行相关实验。
(2) 解决问题 (2) 的实验步骤和现象如下:取98g Cu (OH) 2固体, 加热至80~100℃时, 得到黑色固体粉末, 继续加热到1000℃以上, 黑色粉末全部变成红色粉末A。冷却后称量, A的质量为72g, 则A的化学式为。向A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 得到蓝色溶液, 同时观察到容器中还有红色固体存在。
(3) 为解决问题 (3) , 设计的实验装置如下 (夹持及尾气处理装置未画出) :
实验中观察到CuO变为红色物质。查资料可知, 同时生成一种无污染的气体。
[实验结论]
(4) Cu (OH) 2具有两性, 证明Cu (OH) 2具有两性的实验现象是。
(5) 根据实验方案 (2) , 得出+1价Cu和+2价Cu稳定性大小的结论:在高温时, ;在酸性溶液中, 。
(6) CuO能够被NH3还原。
[问题讨论]
(7) 有同学认为NH3与CuO反应后生成的红色物质是Cu, 也有同学认为NH3与CuO反应后生成的红色物质是Cu和A的混合物。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检验NH3与CuO反应后生成的红色物质中是否含有A?。
(8) 将Cu (OH) 2悬浊液加入葡萄糖溶液中, 并水浴加热, 产生的现象是, 化学方程式为。
2.孔雀石的主要成分为Cu2 (OH) 2CO3, 还含少量铁的氧化物和硅的氧化物。以下是实验室以孔雀石为原料制备CuSO4·5H2O晶体的流程图:
(1) 孔雀石研磨的目的是。浸泡孔雀石的试剂A若选用过量的稀硫酸, 则产生的气体a是 (填化学式) , 固体a是 (填化学式) 。
(2) 使用试剂B的目的是将溶液中的Fe2+转化为Fe3+, 试剂B宜选用 (填选项序号) 。
A.酸性KMnO4溶液B.H2O2溶液
C.浓硝酸D.氯水
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3) 试剂C的使用目的是调节溶液pH, 使Fe3+转化为沉淀予以分离。试剂C宜选用 (填选项序号) 。
A.稀硫酸B.NaOH溶液
C.氨水D.CuO
相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 1mol NH3通过加热的Cu2 (OH) 2CO3可以产生1.5mol金属铜,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 常温下, Fe (OH) 3的Ksp=1×10-39, 若要将溶液中的Fe3+转化为Fe (OH) 3沉淀, 使溶液中c (Fe3+) 降至1×10-3 mol/L, 必须将溶液pH调至。
六、碳、硅及其化合物
试题精选
[例1] (2012·全国新课标卷)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医用酒精的浓度通常为95%
B.单质硅是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的常用材料
C.淀粉、纤维素和油脂都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D.合成纤维和光导纤维都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解析:A项医用酒精的浓度为75%, 而不是95%;C项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D项光导纤维的成分为二氧化硅, 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合成纤维为有机材料而非无机非金属材料。
答案:B
[例2] (2011·海南卷) “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并利用。如可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 其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 (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
下列有关该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能耗大是该方法的一大缺点
B.整个过程中, 只有一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C.“反应分离”环节中, 分离物质的基本操作是蒸发结晶、过滤
D.该方法可减少碳排放, 捕捉到的CO2还可用来制备甲醇等产品
解析:由题可知基本过程中有两个反应: (1)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 碳酸钙的高温分解。A项, 高温反应炉中CaCO3分解需要很多能量, 耗能大;B项, 循环利用的应该有CaO和NaOH两种物质;C项, “反应分离”过程中分离物质的操作应该是过滤;D项中甲醇工业上可用CO2制备。
答案:AD
命题分析
近几年有关碳、硅及其化合物的试题减少, 命题呈现两大趋势:一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Si、SiO2、硅酸盐的性质及用途;二是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形式考查碳单质及其化合物在生活及高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侧重考查考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预测今后高考命题的方向是:以碳、硅及其化合物为载体, 反映新材料、新技术的知识将被移植到命题范围内, 考查考生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及迁移应用能力。
牛刀小试
1. (改编题) 二氧化硅 (SiO2) 又称硅石, 是制备硅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原料 (如下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SiO2既能与HF溶液反应, 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 属于两性氧化物
B.SiO2和Si都是光导纤维材料
C.在硅胶中加入CoCl2, 干燥时显蓝色, 吸水则变成粉红色, 可显示硅胶是否吸水失效
D.图中所示转化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2.碳和碳的化合物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如何降低大气中CO2的含量及有效地开发利用CO2, 引起了各国的普遍重视。通过资源化利用的方式将CO2转化为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产品 (如下图所示) ,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减排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O2高温催化分解为C、CO、O2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B.除去碳酸钠固体中少量NaHCO3可用热分解的方法
C.过氧化尿素和SO2都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其原理相同
D.CO2合成甲醇及碳酸二甲酯, 其原子利用率为100%
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试题精选
[例1] (2012·北京理综卷) 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 实验结果与预测的现象不一致的是 ()
答案:A
[例2] (2012·福建理综卷) 实验室常用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备Cl2 (反应装置如右图所示) 。
(1) 制备实验开始时, 先检查装置气密性, 接下来的操作依次是 (填序号) 。
A.往烧瓶中加入MnO2粉末
B.加热
C.往烧瓶中加入浓盐酸
(2) 制备反应会因盐酸浓度下降而停止。为测定反应残余液中盐酸的浓度, 探究小组的同学提出下列实验方案:
甲方案:与足量AgNO3溶液反应, 称量生成的AgCl质量。
乙方案:采用酸碱中和滴定法测定。
丙方案:与已知量CaCO3 (过量) 反应, 称量剩余的CaCO3质量。
丁方案:与足量Zn反应, 测量生成的H2体积。继而进行下列判断和实验。
(1) 判定甲方案不可行, 理由是。
(2) 进行乙方案实验:准确量取残余清液稀释一定的倍数后作为试样。
a.量取试样20.00mL, 用0.1000mol/L NaOH标准溶液滴定, 消耗22.00mL, 该次滴定测的试样中盐酸浓度为mol/L;
b.平行滴定后获得实验结果。
(3) 判断丙方案的实验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准确”) 。
[已知:Ksp (CaCO3) =2.8×10-9、Ksp (MnCO3) =2.3×10-11]
(4) 进行丁方案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夹持器具已略去) 。
(i) 使Y形管中的残余清液与锌粒反应的正确操作是将转移到中。
(ii) 反应完毕, 每间隔1分钟读取气体体积, 气体体积逐渐减小, 直至不变。气体体积逐次减小的原因是 (排除仪器和实验操作的影响因素) 。
解析: (1)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要装药品, 应先加入固体药品, 然后加液体药品, 最后再加热发生反应, 故依次操作顺序是A→C→B。
(2) (1) 甲方案中, 溶液里除了剩余的HCl外, 还有MnCl2也可以与硝酸银生成沉淀, 故此方案不合理。
(2) 根据c (HCl) ·V (HCl) =c (NaOH) ·V (NaOH) 可得:盐酸的浓度为0.1100mol/L。 (3) 因为Ksp (MnCO3) <Ksp (CaCO3) , 则有, 使碳酸钙沉淀转化为碳酸锰沉淀;又因M (MnCO3) >M (CaCO3) , 使测得剩余的碳酸钙质量偏大, 与盐酸反应的碳酸钙质量偏小, 也使HCl的物质的量偏小。
(4) (i) 使Zn粒进入残留清液中让其发生反应, 目的是防止残留液因粘在试管壁上而使测得的结果偏小; (ii) 注意审题, 是“反应完毕, 每间隔1分钟读取气体体积”, 体积逐次下降, 原因是量气筒内气体是热的, 慢慢冷却导致体积减小。
答案: (1) A→C→B (2) (1) 残余清液中, n (Cl-) >n (H+) (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 0.1100 (3) 偏小 (4) (i) Zn粒残余清液 (按序写出两项) (ii) 装置内气体尚未冷至室温
命题分析
卤族元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 也是高考测试的热点。命题主要集中在: (1) 氯气的制取及性质; (2) 氯水的成分及性质; (3) Cl2、Br2、I2的氧化性; (4) 饮用水消毒、加碘食盐等知识, 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 题目的难度中等。预测今后的命题仍以考查卤族元素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 同时兼顾考查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尤其是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内容, 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的知识必将成为今后高考命题的热点。
牛刀小试
1. (改编题) 某同学用下列装置制备并检验Cl2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Ⅰ图中:如果MnO2过量, 浓盐酸就可全部消耗
B.Ⅱ图中:量筒中发生了加成反应, 观察到量筒中液面上升
C.Ⅲ图中:生成蓝色的烟
D.Ⅳ图中:湿润的有色布条能褪色, 将硫酸溶液滴入烧杯中, 至溶液显酸性, 结果有Cl2生成
2.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方法很多, 通常有如下三种:
(1) 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共热制取氯气。若将过量MnO2与20mL 12mol/L的浓盐酸混合加热, 充分反应后生成的氯气明显少于0.06mol。产生该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1) , (2) 。
(2) 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可制取氯气,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若消耗0.1mol氧化剂, 则被氧化的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为mol。
(3) 现按如下操作进行有关氯气的制备及性质实验:在一片下衬白纸的圆形玻璃片上 (如下图) , A点滴一滴0.1mol/L KI溶液 (含淀粉溶液) , B点滴一滴FeSO4溶液 (含KSCN溶液) , C点滴一滴NaOH溶液 (含酚酞试液) , O点放少量KClO3晶体。向KClO3晶体上滴加一滴浓盐酸, 立即用表面皿盖好。回答下列问题:
(1) A点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 B点的现象为。
(3) C点的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是因为中和褪色还是漂白而褪色?请你设计实验予以证明:。
八、硫及其化合物
试题精选
[例1] (2011·上海化学卷) 浓硫酸有许多重要的性质, 在与含有水分蔗糖的作用过程中不能显示的性质是 ()
A.酸性B.脱水性
C.强氧化性D.吸水性
解析:浓硫酸与含水蔗糖的作用过程中, 先吸收水分 (表现吸收性) , 再使蔗糖脱水炭化 (表现脱水性) 并放出大量的热;在较高温度下, 浓硫酸与生成的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生成CO2、SO2和H2O, 体现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只有与碱、碱性氧化物等反应生成盐时, 浓硫酸才能体现出酸性。
答案:A
[例2] (2012·北京理综卷) 直接排放含SO2的烟气会形成酸雨, 危害环境。利用钠碱循环法可脱除烟气中的SO2。
(1)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SO2形成硫酸型酸雨的反应:。
(2) 在钠碱循环法中, Na2SO3溶液作为吸收液, 可由NaOH溶液吸收SO2制得,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3) 吸收液吸收SO2的过程中, pH随n (SO32-) ∶n (HSO3-) 变化关系如下表:
(1) 上表判断NaHSO3溶液显性, 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
(2) 当吸收液呈中性时, 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选填字母) 。
(4) 当吸收液的pH降至约为6时, 需送至电解槽再生。
再生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1) HSO3-在阳极放电的电极反应式是。
(2) 当阴极室中溶液pH升至8以上时, 吸收液再生并循环利用。简述再生原理:。
(2) 由电荷守恒可知:c (H+) +c (Na+) =2c (SO32-) +c (HSO3-) +c (OH-) , 故c错;溶液显中性是c (H+) =c (OH-) , 代入电荷守恒等式可知a正确;由表知, 在pH=7.2时, n (SO32-) ∶n (HSO3-) =1∶1, 要使溶液显中性, n (HSO3-) 要稍多, 故c (HSO3-) >c (SO32-) , 则b正确。
命题分析
硫及其化合物是高考测试的重点, 命题主要集中在: (1) SO2的制取及性质 (漂白性、还原性等) ; (2) 二氧化硫与环境保护; (3) 浓硫酸的性质 (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 (4) SO42-的检验等, 题型为选择题或填空题, 侧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几年, 以SO2的性质及转化、环境保护为背景的综合性试题逐渐增多, 大多以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及污染性为切入点, 并将化学基本理论融于其中, 考查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牛刀小试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探究SO2能否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BaSO3沉淀。查阅资料得知常温下BaSO3的Ksp为5.48×10-7, 饱和亚硫酸中c (SO32-) =6.3×10-8 mol·L-1。
(1) 将0.1mol·L-1的BaCl2溶液滴入饱和亚硫酸中, (填“能”或“不能”) 生成BaSO3沉淀, 原因是 (请写出必要的推断过程) 。
(2) 浓硫酸的沸点为338°C, 酒精灯火焰的温度为400~500℃, 甲同学用装置Ⅰ进行实验, 发现BaCl2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且白色沉淀不溶于盐酸。
(1) 写出加热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白色沉淀的化学式是, 请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生成该白色沉淀的可能原因:。
(3) 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装置不完善, 设计了改进装置Ⅱ进行实验 (夹持装置和A中加热装置已略, 气密性已检验) 。
(1) 打开弹簧夹, 通入N2一段时间后关闭弹簧夹。
(2) 滴加一定量浓硫酸, 加热A, 一段时间后C中未见沉淀生成。
操作 (1) 的目的是, 洗气瓶B中的试剂是。
(4) 丙同学取乙实验后的C中溶液少许, 滴加一种无色溶液, 也产生不溶于盐酸的白色沉淀, 丙滴加的试剂可能是。
A.NaOH溶液B.NaAlO2溶液
C.H2O2溶液D.酸性KMnO4溶液
2.某实验小组同学为了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 对教材中的装置进行简单改进, 在大试管a中加了一根长玻璃导管 (见下图, 图中夹持仪器和加热仪器没有画出)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实验时, 试管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2) 试管c是尾气吸收装置, 则其中的试剂是。
(3) 反应结束后在试管c的末端抽气, 目的是;大试管a中长玻璃导管的作用是。
(4) 实验中发现:在铜片表面有黑色固体生成, 未见其他颜色。为了研究黑色固体的成分, 他们进行了以下探究:
(1) 甲同学猜想:黑色固体是未及溶解于酸的纯净的CuO。其猜想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2) 乙同学认为黑色固体除CuO外还可能含有Cu2S和CuS。其理由可能是 (填字母代号) 。
a.Cu2S、CuS都是黑色的
b.Cu与浓H2SO4在加热条件下反应还可能放出O2
c.浓硫酸是氧化剂, 铜是还原剂, Cu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与S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有多种可能
(5) 丙同学认可乙的观点, 并计划通过实验测定黑色固体的成分。查资料后得知CuO、Cu2S和CuS高温灼烧后的最终残留物均为红色的Cu2O。他收集了部分铜片上的黑色固体, 经洗涤、 (填操作名称, 下同) 后, 称量, 质量为0.483g;然后灼烧、冷却、称量, 经后, 得到固体质量为0.420g。
(6) 丙同学确定黑色固体除CuO外肯定还含有。
九、氮及其化合物
试题精选
[例1] (2012·上海化学卷) 实验室制取少量干燥的氨气涉及下列装置, 其中正确的是 ()
A. (1) 是氨气发生装置
B. (3) 是氨气发生装置
C. (2) 是氨气吸收装置
D. (4) 是氨气收集、检验装置
解析: (1) 装置在管口处又生成NH4Cl, 无法制得NH3;选用装置 (3) , 使用浓氨水与CaO或NaOH作用, 可制取NH3; (2) 作为NH3的吸收装置, 漏斗插入水中, 不能防止倒吸;利用 (4) 收集NH3时, 易产生对流, 收集到的NH3不纯净。
答案:B
[例2] (2012·江苏化学卷) 利用石灰乳和硝酸工业的尾气 (含NO、NO2) 反应, 既能净化尾气, 又能获得应用广泛的Ca (NO2) 2, 其部分工艺流程如下:
(2) 上述工艺中采用气液逆流接触吸收 (尾气从吸收塔底部进入, 石灰乳从吸收塔顶部喷淋) , 其目的是;滤渣可循环利用, 滤渣的主要成分是 (填化学式) 。
(3) 该工艺需控制NO和NO2物质的量之比接近1∶1。若n (NO) ∶n (NO2) >1∶1, 则会导致;若n (NO) ∶n (NO2) <1∶1, 则会导致。
(4) 生产中溶液需保持弱碱性, 在酸性溶液中Ca (NO3) 2会发生分解, 产物之一是NO, 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解析: (1) 平衡常数是生成物浓度的系数次幂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系数次幂的乘积之比, 故
(2) 气液逆流接触吸收, 可以使尾气中NO、NO2被充分吸收;滤渣是没有反应的Ca (OH) 2, 可循环利用。
命题分析
氮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丰富, 涉及知识面广, 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 其题目特点是形式新颖多变、知识覆盖面广、思维跨度大。命题主要集中在: (1) NO、NO2的性质及污染, (2) NH3的制取及性质, (3) HNO3的性质 (不稳定性、强氧化性) 等, 其中氮的氧化物与其他元素及其化合物相联系的问题是考查的热点。预测今后高考命题, 仍以氮元素及其化合物为载体, 以化工生产或环境保护为命题方向, 并将化学基本理论、化学实验融于其中, 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迁移应用能力。
牛刀小试
1.某小组同学欲探究NH3催化氧化反应, 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A、B装置可选药品:浓氨水、H2O2、蒸馏水、NaOH固体、MnO2。
(1) NH3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是。
(2) 装置B中产生气体的原因有 (结合化学用语解释) 。
(3) 甲乙两同学分别按上述装置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 装置G中溶液都变成蓝色。
(1) 甲观察到装置F中有红棕色气体, 生成红棕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2) 乙观察到装置F中只有白烟生成, 白烟的成分是 (写化学式) 。
(3) 用离子方程式解释装置G中溶液变成蓝色的原因:。
(4) 为帮助乙实现在装置F中也观察到红棕色气体, 可在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1) 甲认为可调节K1和K2控制A、B装置中的产气量, 应 (填“增加”或“减少”, 下同) 装置A中的产气量, 或装置B中的产气量。
(2) 乙认为可在装置E、F间增加一个装置, 该装置可以是 (填序号) 。
(5) 为实现该反应, 也可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替换上述装置中虚线框部分, 化合物X为。NH4HCO3的作用是。
2. (改编题) 一种“人工固氮”的新方法是在光照条件下, N2在催化剂表面与水蒸气发生反应生成NH3和氧气。已知:
(1) 请根据以上信息, 写出“人工固氮”新方法的热化学方程式:。
(2) 进一步研究NH3生成量与温度的关系, 部分实验数据见下表 (反应时间3h) :
(1) 50℃时, 从开始到3h内以O2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2) 与目前广泛应用的工业合成氨方法相比, 该方法中固氮反应速率慢。请提出可提高其反应速率且增大NH3生成量的建议 (请写出两条) :、。
(3) 氨是氮肥工业的重要原料。某化肥厂生产铵态氮肥 (NH4) 2SO4的工业流程如下:
(1) 往沉淀池中装入CaSO4悬浊液后, 需先通入足量NH3, 再通入CO2的原因是。
(2) 煅烧炉中产生的固态副产品为, 生产流程中能被循环利用的物质X为。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钠及其化合物
二、镁及其化合物
2.B解析:A项, 过程 (1) 中除去粗盐中的SO42-、Ca2+、Mg2+、Fe3+等杂质, Na2CO3溶液应加在BaCl2溶液之后, 以除去过量的Ba2+;C项, MgCl2易发生水解, 应在HCl气流中加热MgCl2·6H2O, 以防止水解;D项, Ksp[Mg (OH) 2]=c (Mg2+) ·c2 (OH-) =1.2×10-11, 母液中c (Mg2+) =1.2×10-3 mol·L-1, 则c (OH-) =1×10-4 mol·L-1, 溶液的pH=10。
三、铝及其化合物
1.D解析:炉渣经盐酸浸泡, Fe2O3、FeO、Al2O3均溶于其中, 生成FeCl3、FeCl2、AlCl3, 过滤除去SiO2;氧化处理将Fe2+转化为Fe3+, 加足量NaOH溶液, Fe3+转化为Fe (OH) 3沉淀, Al 3+则变成[Al (OH) 4]-或AlO2-。
2.D解析:A项NaAlO2溶液中逐滴加入HCl溶液, 先产生Al (OH) 3沉淀, HCl溶液过量时, 沉淀逐渐溶解;B项Ca (OH) 2溶液中通入CO2气体, 先产生CaCO3沉淀, CO2过量时沉淀逐渐溶解;C项滴加NaOH溶液先中和盐酸, 后与AlCl3反应产生沉淀, NaOH过量时, 沉淀逐渐溶解;D项图像的形状正确, 但Ca (OH) 2、KOH消耗CO2的物质的量关系错误。
解析:氧化物A呈红棕色, 则A为Fe2O3, 显然反应 (1) 为铝热反应, 生成的单质Y为Fe, B为Al2O3。Fe2O3与Fe均可以与试剂b反应, 显然b为酸, 则D中的阳离子为Fe3+。
四、铁及其化合物
1. (1) Al 3+加快反应速率
(2) 氧化剂2mol
(4) D
解析: (1) 过量的Fe使Fe3+转化为Fe2+, 调节pH为4.4~7.5, 可以使Al 3+全部沉淀出来, 而Fe2+未沉淀。
(2) 从反应Ⅱ可知, NaNO2转化为NO, 故NaNO2作氧化剂, 增加O2的量, 可以减少NaNO2的用量, 说明O2也作氧化剂。根据电子转移总数可知, NaNO2中N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1, 而O2中O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4, 故节约NaNO2的物质的量为 (4×11.2L) / (22.4L·mol-1) =2mol。
(4) Fe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应选择酸性KMnO4溶液。
五、铜及其化合物
解析: (1) 类比Al (OH) 3的两性, 根据与强酸 (如盐酸、稀硫酸等) 、强碱 (如NaOH、KOH溶液等) 发生反应的情况, 确定是否具有两性。
(5) 由实验方案 (2) 现象可知, 低温得到CuO, 高温得到Cu2O, 所以高温下+1价铜较稳定;由加酸后现象可知, 酸性条件下+2价铜较稳定。
(7) 本题实质是检验Cu中是否含有Cu2O, 可根据Cu2O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歧化反应判断;若溶液变成蓝色, 即溶液中含有Cu2+, 则可证明含有Cu2O。反之, 则无。
解析: (1) Cu2 (OH) 2CO3与稀硫酸反应生成CO2, 孔雀石中硅的氧化物不溶于稀硫酸, 则固体a为SiO2。
(2) 四个选项中能将Fe2+转化为Fe3+, 且不引入新杂质的是H2O2溶液。
(3) 调节溶液pH, 可加入能与H+反应的物质, 如碱溶液、金属氧化物等, 考虑不能引入新杂质, 可选用CuO、Cu (OH) 2等。
(4) 1mol NH3可以产生1.5mol金属铜, 而生成1.5mol Cu时转移3mol电子。故1mol NH3转移3mol电子。设NH3对应氧化产物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x, 根据电子得失守恒有[x- (-3) ]×1mol=3mol, 则x=0, 即NH3的氧化产物为N2, 由此可写出化学方程式。
(5) 由题意可知, Ksp=c (Fe3+) ·c3 (OH-) =1×10-39, 若溶液中c (Fe3+) =1×10-3 mol/L, 则有c (OH-) =1×10-12 mol/L, 所以溶液的pH=2。
六、碳、硅及其化合物
2.B解析:A项CO2在Fe3O4催化作用下, 利用太阳能分解为C、CO、O2, 该反应为吸热反应。B项NaHCO3受热分解, 转化为Na2CO3。C项过氧化尿素具有强氧化性, 使品红溶液褪色, 为强氧化性漂白;而SO2使品红溶液褪色, 是化合漂白, 其原理不同。D项CO2合成甲醇及碳酸二甲酯的原子利用率不是100%。
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1.D解析:A项浓盐酸与MnO2反应需要较浓的盐酸才可反应, 因此盐酸不会因MnO2过量而完全消耗;B项中Cl2与CH4发生了取代反应, 消耗Cl2且生成的HCl溶于水, 量筒中液面上升;C项生成的CuCl2是棕黄色烟;D项Cl2被NaOH溶液吸收可生成NaCl、NaClO, 当加入稀H2SO4溶液时, 可发生归中反应生成Cl2。
2. (1) (1) 加热过程中, HCl大量挥发 (2) 盐酸变稀后不再发生反应 (顺序可以颠倒)
解析: (1) 浓盐酸与MnO2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得到Cl2, 而稀盐酸则不能。反应过程中不断消耗HCl, 且加热时HCl不断挥发, 导致盐酸的浓度变小, 反应结束时尚有HCl剩余。
(2) 反应中, Mn元素由+7变为+2, Cl元素由-1变为0价, 则KMnO4为氧化剂, HCl为还原剂;消耗0.1mol KMnO4时, 转移0.5mol电子, 则有0.5mol HCl被氧化。
八、硫及其化合物
1. (1) 不能此时溶液中c (Ba2+) <0.1mol·L-1, c (SO32-) <6.3×10-8 mol·L-1, 其浓度商Q=c (Ba2+) ·c (SO32-) <0.1×6.3×10-8=6.3×10-9<Ksp (BaSO3) =5.48×10-7
(3) 排除装置内的空气 (O2) 饱和NaHSO3溶液
解析: (2) 装置Ⅰ中铜与浓硫酸发生反应, 加热的温度超过了浓硫酸的沸点, 在加热过程中, 除了生成SO2外, 还有挥发出来的H2SO4;由于SO2通入BaCl2溶液不会产生BaSO3沉淀, 故沉淀只能为BaSO4, 该沉淀的生成既可能是H2SO4与BaCl2直接反应, 也可能是O2将SO32-氧化成SO42-后生成的。
(3) 欲证明SO2究竟能否与BaCl2溶液生成沉淀, 要排除H2SO4和O2的干扰, 故通入N2排出装置内的空气, 混合气体通过NaHSO3溶液除去H2SO4。
(4) 丙同学所取溶液为溶有SO2的BaCl2溶液, 若加入NaOH溶液, 溶液呈碱性, 生成BaSO3沉淀, 能溶于盐酸;若加入NaAlO2溶液, 生成的沉淀为BaSO3和Al (OH) 3, 二者都可溶于盐酸;若加入H2O2溶液, 则生成BaSO4沉淀, 不溶于盐酸;酸性KMnO4溶液能氧化SO32-, 但溶液呈紫色。
2. (1) 品红溶液褪色
(2) NaOH溶液 (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3) 使生成的二氧化硫完全被吸收使得抽气容易进行
(5) 干燥恒重操作
解析: (3) 反应结束后在试管c的末端抽气, 使装置内生成的SO2都被c中试剂吸收。试管a中长玻璃导管的作用是平衡气体压强, 使抽气操作容易进行。
(5) 固体物质经洗涤、干燥后再进行称量;固体灼烧、冷却、称量, 多次称量质量不变时, 认为反应完全。
(6) 根据灼烧前后, 固体质量的变化确定黑色固体中可能含有的物质。
九、氮及其化合物
(4) (1) 增加减少 (2) abc
(5) Na2O2 NH4HCO3分解放出NH3, 同时放出的CO2和H2O与Na2O2反应生成O2
解析: (2) 装置A中利用H2O2在MnO2催化下分解制取O2;装置B利用浓氨水与NaOH固体作用制取NH3, 氨水中存在平衡:NH3+H2O幑幐NH3·H2O幑幐NH4++OH-, 加入NaOH固体, OH-浓度增加, 平衡向左移动或NaOH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热, 均有利于NH3逸出。
(4) (1) 为使装置F中观察到红棕色气体, 应增加O2的量或减少NH3的量, 以确保NH3充分发生催化氧化, 且过量的O2与生成的NO反应生成NO2气体。 (2) 可在E和F之间增加吸收NH3的装置 (如b、c) 或吸收H2O (g) 的装置 (如a) , 防止生成NH4NO3。
(5) NH4HCO3受热分解产生CO2、NH3和H2O (g) , Na2O2固体与CO2、H2O (g) 反应同时释放出O2, 利用碱石灰吸收未反应的CO2和H2O (g) 。
(3) (1) 氨在水中溶解度大, 使溶液呈碱性, 有利于吸收CO2, 增大c (CO32-) , 促使CaSO4转化为CaCO3, 同时生成 (NH4) 2SO4
(2) CaO (或生石灰) CO2 (或二氧化碳)
解析: (1) N2与H2O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N2 (g) +3H2O (g) 幑幐2NH3 (g) +3/2O2 (g) , 则有ΔH= (945kJ·mol-1+6×463kJ·mol-1) - (6×391kJ·mol-1+3/2×498kJ·mol-1) =+630kJ·mol-1。
(3) (1) CO2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 先通入足量NH3, 形成碱性溶液, 有利于吸收CO2, 增大c (CO32-) , 促使CaSO4转化为CaCO3, 同时生成 (NH4) 2SO4。
(2) 煅烧炉中CaCO3发生分解, 固态产物为CaO (生石灰) ;由流程图示可知, 能循环利用的物质为CO2。
明确方向 篇8
国家发改委近日印发《关于发展煤电联营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煤电联营发展五大重点方向:着重推广坑口煤电一体化、在中东部优化推进煤电联营、科学推进存量煤电联营、继续发展低热值煤发电一体化以及建立煤电长期战略合作机制。《意见》同时提出,针对在役煤矿和电站,鼓励有条件的煤炭和电力企业突破传统的行业、所有制限制,通过资本注入、股权置换、兼并重组、股权划拨等方式,着力推进存量煤矿和电站实现联营,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
煤电联营是指煤炭和电力生产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资本融合、兼并重组、相互参股、战略合作、长期稳定协议、资产联营和一体化项目等方式,将煤炭、电力上下游产业有机融合的能源企业发展模式。其中,煤电一体化是煤矿和电厂共属同一主体的煤电联营形式。对于电企来说,有利于节约燃料运输成本;对煤企来讲,有助于防止产能过剩或供不应求。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我国煤电联营取得一定进展,尤其是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以后,发电侧引入竞争机制,五大发电集团成立,但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依然实行政府管制。当电煤价格随市场行情上涨时,发电企业成本压力增大,而“煤电联动”政策又往往不能及时到位。在这一背景下,煤电联营得到了政府、企业的支持和重视,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大量探索。2012年之后,市场反转,煤价下跌,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对煤电联动都表现出比较高的积极性。
明确方向 篇9
(美) 约翰·史崔勒基, 美国著名“心灵成长激励导师”的激励演说家, 拥有M BA学位, 在企业界工作多年。他协助设立了“企业哲学研习组织”, 陆续担任五百强大企业的咨询顾问。在大学办讲座, 致力于帮助个人与组织确认自我存在目的。他积极教导人们“创造并活出有意义的人生”;他被誉为深谙“如何以最小努力缔造最大成功”的专家。
这本《世界上最伟大的C E O告诉你:最好的影响力就像种木瓜树》, 激发读者对领导才能与管理技巧的思考, 尤其对企业盲目的变革指明了一条明确的方向。
内容精要
在生命的每一个片刻, 我们都要学习做个领导者, 如果不是领导别人, 就是领导你自己。这是一本跨越职业障碍、提升个人影响力的经典励志书。它帮助你发现你的领导才能, 锻炼你的领导气质。《世界上最伟大的CEO告诉你》:将员工视作坚强可开发的木瓜种子, 给予他们发展潜力的机会、自力更生的能力;还要提供一个能和其他领导者彼此传授花粉、彼此保护、互相浇水的优良环境, 而不是干旱枯燥的沙漠。培养员工不能只有生产力, 还要创造新的领导者。当你把公司的目的视为你人生真正的意义、也是你个人的存在目的时, 你就将创造出卓越的成功企业。
媒体点评
《世界上最伟大的CEO告诉你:最好的影响力就像种木瓜树》激发读者对管理技巧的思考, 尤其对企业盲目的变革指明了一条明确的方向。美国公司员工、政府机关公务员、教育研习机构学员装备书。《世界上最伟大的CEO告诉你:最好的影响力就像种木瓜树》可以帮助您跨越职场生涯障碍, 为将来的人生作准备, 让人生曲线直线上升, 学习知识, 积累经验, 寻找机会。一本跨越职业障碍、提升个人影响力的经典励志书。可使您发现自我的领导才能, 锻炼自我的领导气质, 为大家在企业盲目的变革中指引着一条阳光大路。李开复、马云、比尔盖茨、乔布斯……你也可以和他们一样, 迅速改变与影响他人!
精英推荐
这本书让我神魂颠倒, 无法自己。书中的建议极为有效, 所传达的信息对世界各地真正的领袖人物也都有启发作用。这是我读过最好的一本书。
——戴夫·鲍尔森 (黑鸟公司总裁)
我喜欢这本书。真让人大开眼界·我们都希望能有利润, 希望成长、希望成功, 也希望身边的人得到快乐与幸福。别忘了每个人的平均寿命只有约28200天。让我们去做想做的事。
——珍·赫尔 (美国银行资深副总裁)
如果你有自信, 它会在无意之中释放出能量, 推动你走向成功;如果你自卑或恐惧, 它也会在无形中释放出能量, 导致你走向失败。成功的人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更加自信, 失败的人会体验到失败的痛苦而更加自卑。
——李开复 (创新工场董事长)
阿里巴巴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宝藏。它发现了金矿, 我们让员工自己去挖, 挖到了给我一块就可以了。一个好的企业靠输血是活不久的, 关键是自己造血。
明确方向 篇10
一、明确目标, 把握方向
认真解读《考试说明》, 强化目标意识, 《语文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依据, 为了不走弯路, 提高复习的效率, 我们要认真学习《考试说明》中所列考项, 明确目标, 逐项对照, 务求落实, 使复习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明确目标、把握方向是语文中考复习最重要的基本要求, 不仅要知道大的方向, 具体每节课要复习什么也要明白, 每节课前教师应该思考:这节课复习什么, 要达到什么程度, 用什么方法或途径, 学生能力上应得到怎样的培养和提高。只有“心中明目标, 脑中有策略”才可能有效、高效地进行复习教学。
二、讲练结合, 注重落实
复习很枯燥, 单纯地复习知识, 学生会感到乏味, 没有意思, 事倍功半。所以, 教师要考虑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上好复习课, 采用怎样的化繁琐为简约、化凝重为轻松的复习方法和策略。比如, 复习标点符号的用法, 可以: (1) 拟一个鲜活的课题———火眼金睛明正误, 识记口诀巧辩“点”, 让学生眼前一亮, 吸引学生; (2) 口诀读起来朗朗上口, 易记好懂, 如复习问号的用法可用口诀“选择问, 全句末尾才用问;倒装问, 全句末尾才用问;特指问, 每句末尾都用问;无疑问, 陈述语句不用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导入精当、简约, 引人入胜, 直奔主题, 省时有效; (4) 有讲有练, 讲练结合。在复习课上, 教师要精讲, 学生要巧练, 要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有收获、有成就感,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复习才能事半功倍。复习课也要讲究动态生成, 教师要学会倾听, 抓住细节, 适时、适度地解决学生的困惑, 不断地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问题, 该讲时要讲透, 不该讲时不多说一句。
课前教师要精心选题, 练习题一定要精准、典型、有代表性, 要精挑细选。中考试题大多突出“课内打基础, 课外求发展”思想, 注重在课本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上进行能力的拓展。例如, 2011年河北中考语文试题有不少题目的材料直接来自课本, 也有的是课本内容的迁移和延伸, 考查对知识课本的迁移能力。比如, 第9题 (2) 小题, 要求解释“生有神力, 未冠, 能挽弓三百斤”一句中“未冠”的含义。这表面上是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考查, 实际上是考查对已学词语的迁移理解, 《送东阳马生序》一课中就有“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的句子, 句中“加冠”即行加冠礼, 表示男子已经成年, 这是古代文化常识, 课本上有详细的注释。那么, “未冠”就是没有行加冠礼, 意思是“没有成年”。如果不懂得对已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只会一味死记硬背, 这道题就无法作答。再如, 第11题 (2) 小题要求把“飞由是益自练习, 尽得同术”翻译成现代汉语, 解答这道题需要理解句中的“由是”、“益”、“尽”等重要词语的含义, 这些词语也都在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如《送东阳马生序》中“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的“益”是“更加”之意, 课后练习题也涉及到了;《爱莲说》中“香远益清”的“益”也是此意。又如, 第20题 (1) 小题, 结合具体语境, 分析“在早春的花草又开始卖弄风姿的时候, 不如意也悄然降临了”一句里“卖弄”的表达效果。这其实是对《春》这篇课文中“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中的“卖弄”进行迁移考查。还有第21题“第⑧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此题考查对记叙文中插叙的作用的理解, 可用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阿长与<山海经>》中所学插叙作用的知识作答。还如, 第19题“选文第②段加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可从课文《故乡》、《散步》、《社戏》等文章中所学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来回答。上述这些题目都体现了课内外相结合的特点, 题目虽然在课外, 答案却在课内。所以, 复习时要注重使用课本资源, 在夯实课本上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基础上, 再引用课外的资源。
复习课的容量一定要把握好, 不应太大, 别吓着学生, 切忌铺天盖地, 使学生在课堂上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教师讲得好, 学生不一定学得好, 评价一节课尤其是复习课的标准应该是看学生深化认识与理解了哪些知识, 迁移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哪些提高。复习的主要目的不只是让学生记住知识, 而是让学生会运用知识, 能学以致用。
三、抓住重点, 训练方法
复习课的应试性、目的性必须突出。复习的目直接的是应试, 这不必讳言。忽略了这个前提, 复习课就很容易迷失方向, 因此, 教师必须在研究课标、教材、考试说明及往年试题的基础上抓住考点。复习时间有限, 课堂复习在必要时要直奔主题, 在考点上下功夫。
教师要认真研读中考试题, “吃”透近三年中考命题“稳中有变, 变中求进”的原则。近三年的中考试题在试题结构、命题内容和题型、题量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保持了相对稳定。所以, 教师对近三年中考试题应做清晰的分析, 考哪些知识点、哪些能力点, 题型是怎样的, 都应心中有数。
识字与写字能力:读音、辨形 (命题范围:常用字、易错字、多音字、同音字等, 教材中找依据———课文注释, 读一读写一写) 。
古诗文背诵:考试的范围基本是名篇名句 (考试说明中规定的34首古诗词) 。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 还要理解, 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不但篇篇背诵, 还要字字落实, 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 更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 满盘皆输。
文言诗文部分:课内文言文的考试范围是课标要求篇目 (34首、1 9篇) 。复习时一要抓好重点, 二要选好篇目。抓住文学常识、词语赏析、文章主题、词语解释、句子翻译、信息提取等考点。
现代文阅读部分:要把握“考点”, 掌握答题技巧。近两年的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大多是一篇记叙文, 一篇自然科学类或议论性的文章。在阅读题目的设置上, 一般都是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顺序进行考查。答题时要牢牢地记住: (1) “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 答案只在原文中”; (2) 任何文段的考查都侧重两个方面, 一是信息的筛选, 二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在阅读复习中, 应该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文章的写作意图, 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弄清“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这两个问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线索找答案。比如, 整体感知类的题目, 常常要求考生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或者“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等问题。做此类题, 答题时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看标题, 二看开头、结尾, 三找议论、抒情的语句。再比如, 学生们认为最难回答的“理解句子含义及作用”这一类题目, 可总结出这样套路:怎样写的+ 写得怎样+写出了什么, 再具体一些就是动词 (修辞) ,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句子表达的内容 (文字面上的和文字暗含的意思) 、情感。上述种种题型, 都有一定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复习阶段一定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各类问题的答题思路, 让学生有案可循, 做阅读题切忌盲目作答。
在阅读训练中要求学生努力做到五个“准确”: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准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和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准确理解文章主旨和思路、准确领会文章的写法和特点、准确赏析词语和句子。怎样准 确把握以上这些问题, 就依赖于这个阶段的学习了。
四、培养习惯, 规范答题
在复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答题书写习惯。
历年的答卷中都有一些考生由于不认真题、审题而出现的错误。平时做阅读练习, 一定要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抓准题眼、抓住关键词句再作答。另外, 也应重视卷面书写, 若平时书写潦草, 易出现错别字, 在写作中丢掉书写分。规范书写要做到“三清”, 就是卷面清洁, 字迹清楚, 笔画清晰;还要做到“三不”, 就是不写潦草字, 不写异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 不添减笔画。有些教师在复习时有个误区:只注重知识的温习, 能力的训练, 而忽视习惯培养与提高。俗话说“习惯成自然”, 若平时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和书写习惯, 考试时就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丢分。
明确方向 篇11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日前表示:在充分肯定1994年税制改革和此后税制不断完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现行税制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必须继续深化税制改革。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和税收工作会议上,李岚清副总理和项怀诚部长、金人庆局长在讲话中都谈到了继续深化税制改革的问题。李岚清副总理指出,要在流转税和所得税双主体并重、其他税种辅助配合的税制结构基础上,建立一个能够适应经济波动并进行有效调节,体现国家产业政策,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满足国家财政预算正常需求的税制体系。主要的思路是:完善税制,调整结构,扩大税基,调整税率,公平税负,强化调控,搞好税费改革,规范分配关系,提高征管效率,增加财政收入,进一步增强税收组织收入、促进公平竞争和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力。
税改方向明确,但具体实施时间很难确定
对于时间表的问题,贾康表示:决策层已经明确提出,税制改革涉及重大的利益关系调整,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握好时机,做到成熟一个择机出台一个。
贾康说,配套环境和措施很重要,它直接决定和影响了改革的成效。事实上,今后我国税制改革的方向十分明确,但具体措施实施的时间表现在很难说清。
贾康还说,今后一段时间内税制改革至少有4方面的主要内容:1、适时出台燃油税的改革;2、将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3、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4、逐步减少和取消个案优惠政策。
增值税改革出台难在对税收收入影响太大
由于我国存在对资本品重复征税的问题,不仅影响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还制约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贾康认为,将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就是对企业征收增值税时,允许企业抵扣购进固定资产所含税款,可避免重复征税,鼓励企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和基础产业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拉动经济增长,从而也会为将来财政收入的增长创造条件,从长期看有利于降低国债发行,减少财政赤字。
但这项政策出台的最大难度在于对财政收入影响太大。我国的增值税收入约占全部工商税收的一半,如果将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据测算将影响税收入近2000亿元。实际上,尽管这项改革的方向比较明确,但短期内恐怕很难一步到位。
个人所得税改革难就难在配套条件和操作上
贾康说,现行的分类按次征税的个人所得税制,确实有很多弊端。只要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就会使得很多收入达不到起征点,或适用税率降低,从而达到偷逃税收的目的。为此,个人所得税改革的要点应该放在完善税制、提高综合覆盖面、加强征管依法纳税上。
对此,要研究对个人取得的工资、劳务报酬、财产租赁等经常性所得,按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实行综合征税的方法;对股息红利等资本利得,可以实行分类征收。
然而目前对按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实行综合征税的方法有许多讨论。贾康认为:设计统一超额累进税率档次时,应避免复杂化,税率也不应该设计得太高。
在国外,个人所得税传统征收方式是超额累进,越富有边际税率越高,在体现社会公平的同时,带有更多的劫富济贫色彩,常被称做“罗宾汉税种”。但是,累进税率的相关管理太复杂,需要完整反映个人真实收入的一系列配套措施,征收成本很高,负面影响也不小。
当前,改革个人所得税的最新潮流是不设计复杂的超额累进,而实行单一税率,比如俄罗斯推行了13%个人所得税比例税率,无论收入多寡,只要是收入就都按15%一刀切,大大降低了税收征管的成本,有些国家据说正在效仿。单一税率的问题是大大降低了个人所得税在收入再分配方面的调节功能。
但是,无论是现行的分类按次征税,还是改革后的按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综合征税,加强个人所得税制征管管到的往往都是工薪层。如果没有配套措施,灰色收入不可能由“暗”翻“明”,对私营企业主,为不打击其创业积极性,防止资本外逃,地方政府总是顾虑重重,不太可能有充分积极性去按税法“应收尽收”。
明确方向 篇12
一、拨开迷雾,明确方向
从教16年来,凭着对教育事来的热爱,坚守在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近年来,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所教学科,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中,把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同时注重在学生中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与探究以及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会学习。努力做到真正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同时,提升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可最近几年,我却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做。以前,无论什么级别的课,自己都能应付自如,可近两年,自己却不知道怎么上课了,而且还特别害怕上公开课,没有了往日的自信,思路也开始变得模糊,感觉无论怎么上课,都很难让自己找到上完课后之后的成就感。我现在在哪里? 我要到哪里去? 我的终极愿望和需要是什么? 我到底要做怎么样的教师? 有时看到别人轻松地生活,挺羡慕。各种检查、评比,使得我们一直处在繁杂的工作之中,心变得浮躁起来,生活与学习的圈子变得越来越窄,思想渐趋 “贫瘠”,甚至患上了“近视眼”,近视得只看到眼前、看到今天,甚至蒙生出放弃专业发展的念头。
“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名教师后备高研班培训”犹如一场即时的春雨,浇灌干涸的土地,滋润干渴的幼苗。在这次培训的开班典礼上,苏州市教育局陈泠老师,园区教育局沈坚局长、周枫副局长、刘海燕处长、园区教师发展中心顾建元主任等领导百忙之中前来参加,这让我们每位学员都有幸福感。陈泠老师以“瞄准高地目标,实现高位发展”为题,充分肯定了园区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她希望学员通过自身学习提升专业水平,扩大影响力,加快园区智慧教育发展的进程。沈坚局长发表重要讲话。沈局长指出教师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推进教育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做好一名优秀的学员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2有所思、有所获; 3. 实现新突破、新飞跃。他同时要求学员在集中学习和交流中讲求纪律、增强主动性、突出理论联系实际,从而达到让课堂发生改变,让教学发生变化,做一个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各位领导的重要讲话, 让我深刻地感受到领导、专家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同时也给我们拨开迷雾、 明确方向。
二、立足课堂,关爱学生
全国语文教育名家黄厚江老师在他的讲座中说,一个成功的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研究重点,要想成为名教师,必须要靠课堂立身。黄老师还说, 得课堂者得天下。为此,我们首先得要具有立足课堂的底气。要懂得关爱学生,始终以学生为本,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 自身才会真正提高。作为教师,要在职业中寻找到尊严,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学会做一个功利性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相结合的教师。教师对学科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最终还是要体现在课堂上。为此,我们要立足课堂实践,研究教学过程,提升教育智慧,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昆山中学特级教师沈为慧老师、从“村小教师”到“特级教师”的管建刚老师分别给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初中历史课和小语文课。沈为慧老师并以本节课为例,作了题为《教材的二次开发———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的报告。通过实例,让我们明白,“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材料,教学材料决定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于教学目标与学生现状的差距,这种差距包括知识差距、技能差距、动机差距等。”并指出: “教师使用教材有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完全依附于教材,第二个层次是解读教材,第三个层次是用教材教,第四个层次是超越教材。”沈为慧老师也告诉我们,要想作研究,一定要立足课堂,从研究教学出发,课堂教学与教育研究是不相矛盾的。
来自各个领域的各位教育专家视野开阔、认识独特。聆听的过程中, 我逐渐清醒: 教育渴望真情实意,真知灼见。它的行走之道竟是如此的广阔而多元,只要我们每个做教育的人在前进的征途中,能让爱在中间引领, 让真情真意在左、学养与智慧在右,快乐前行,最大可能地去塑造心灵、传承知识,让自己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那才可以成为真正的名教师、特级教师。
三、热爱学科,耐心积累
“教师即研究者,研究结果的最佳呈现即论文”。朱开群教授在解读各种文件时,也给我们明确指出: 在通往名师、特级的道路上,我们必须要写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论文,并要进行一定级别的与学科教学相联系的课题研究。但特级教师不是说评出来的,特级是一种状态,是教师发展的一种追求,它要的是一种过程,而不是那一纸证书。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黄厚江老师在报告说,如果一个教师是为了评特级教师、名教师而写论文,那他肯定写不出好的文章,也不会成为真的特级教师、名教师。黄老师说,要想写出好的论文,则一定要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并作了形象的比喻,“你是论文的爸爸,你教的学科就是论文的妈妈,你爱你的学科,就会生出许多健康、美丽的好孩子。”黄老师还告诉我们,一个教师不会忙考试, 是不称职的,但一个教师若只会考试,不会做教学研究,不会把自己研究的东西写下来,则是很可怜的。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勤于思考,多向专家学习,向同伴学习,积累写作素材。“担当”,担当培育学生的永恒责任; 担当学术成长的职责尊严; 这是一个优秀教师的职责内涵。江苏省特级教师邵俊峰老师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言传身教,亲自授课。并告诉我们,公开课其实是很好的论文素材,我们要学会把教材转化为研究资源,要通过观察、反思、对比等进行教学研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自己的课,充分发挥每一节公开课的最大功效。
在职业生涯不断徘徊的高原期,在各位领导、专家的帮助下,我再次找到了奋斗的方向,消除职业倦怠,带着这些沉甸甸的收获,回到自己平凡的岗位,继续快乐前行。苏格拉底曾说过: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摘要:有幸参加了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名教师后备高研班培训活动,这真是一场来得及时的精神盛宴,一次心灵的洗礼。来自各个领域的各位教育专家思想活跃,视野开阔,认识独特。聆听专家报告后,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逐渐清醒地认识到,想要成为名师、优秀的特级教师,必须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阳光成长为研究目的,以为学生服务为立足点。以学生为本,学生的发展为己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学会做一个功利性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相结合的教师。
【明确方向】推荐阅读:
明确企业发展方向08-06
司法改革明确新方向09-23
《明确的发展和努力方向》08-25
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08-30
进一步明确文化发展方向07-14
明确要点05-12
明确定位06-05
明确思路06-08
明确责任07-28
明确要求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