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

2024-10-23

农村义务教育(共12篇)

农村义务教育 篇1

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的前提就是要保证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农村中小学师资作为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江苏苏北地区是发达省份的不发达地区, 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前, 由于苏北农村地区经济比较落后, 造成城乡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 进而导致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农村中小学不仅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而且农村中小学在师资配置上也存在着素质不高、总量不足的现象, 导致农村中小学在校生“择校”高温持续不降, 辍学问题十分突出。探究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非均衡发展的根源, 寻求均衡配置农村师资的策略, 切实保障农村中小学生能够公平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并为其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设置农村师资均衡配置的底线

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因素很多, 要想建构一种既简单明晰又便于操作并且能够绝对性地判断教师资源状况的底线指标还是比较困难的。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教育评价与检测统计指标》, 笔者认为确定农村师资均衡配置的合格底线主要应围绕师生数量比、质量和结构几个方面要素:一是教师数量要素, 此项指标主要是看教师和学生的比值;二是教师的质量要素, 主要是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农村教师资源的分布情况;三是教师的结构要素, 选取教师的年龄结构作为指标不仅可以了解农村教师的年龄分布, 还可以通过对教师教龄来衡量他们未来的工作年限。

二、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困境分析

近年来, 虽然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来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的配置趋向均衡, 但这仍不能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对师资的基本需求, 师资的均衡配置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 农村师资队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还面临众多困难。

1.数量不足是制约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关键

农村中小学师资数量不足已成为当前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出矛盾。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基本解决了各地对义务教育师资数量的基本需求, 但师资配置在城乡和校际之间的非均衡发展现象严重, 这种数量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中小学严重缺编。由于经济落后, 许多农村中小学, 特别是一些村小教学点的教师长期得不到补充, 师生比远远超过1∶20的国家基本标准。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运转, 只有聘请大批的代课教师, 有些贫困的农村地区代课教师几乎占了中小学教师总数的一半, 而且多数代课教师的文化程度不高, 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 教学方法简单。更有甚者有些小学或村办学点几乎清一色的临时代课教师, 甚至一名公办教师也没有。这种师资紧缺的状况即使在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地区也是司空见惯的;二是科任教师配置失衡。农村义务教育的师资不仅表现为数量的短缺, 也表现在部分学科任课教师严重短缺上, 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等三门学科的科任教师几乎没有科班出身, 有的学校干脆就不开课, 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开展, 也严重制约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与城市教师相比, 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存在一定差距, 使得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尤其是那些优秀的教师一心往城市调动就成为必然选择了。

2.质量不高是制约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瓶颈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会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注度越来越大, 特别是对义务教育的师资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虽然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存在数量上暂时短缺的状况, 但随着师资培养政策的不断落实, 解决师资数量短缺的问题肯定会迎刃而解。当前引起社会严重不满的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的质量问题, 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的质量不高成为制约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瓶颈。

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学历补偿教育难以真正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改革开放之初, 为了解决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中小学师资水平低下问题,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提升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的补偿教育, 时至今日, 这项举措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达到了90%以上。但这种通过函授、夜大、电大等方式获得并带有急功近利色彩的学历补偿教育, 往往带有学历水平的隐性差距;二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 很难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 特别是许多村小, 为数不少的代课教师成分复杂, 学历水平良莠不齐, 而且观念陈旧, 知识结构比较单一, 教育教学方式相对落后等, 严重影响到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三是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匮乏难以给教师群体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骨干教师是衡量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 他们的教学水准、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成就以及综合能力明显高于一般教师, 他们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不仅能对其他教师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还能够支撑起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虽然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农村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师资配置无法相比, 而且农村中小学校也并不奢求所有学科都要配置一名或多名骨干教师, 但在农村中小学配备一支相对均衡并且能够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则是巨大的。

3. 结构不合理是制约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障碍

合理的师资结构是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从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实际情况来看,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师资结构的不均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历结构不均衡。当前, 农村师资学历结构上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为学历的层次较低。虽然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 但农村中小学教师由于受到经费的制约, 其学历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改善的效果却不是很乐观;二是年龄结构不均衡。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面临队伍严重老化的问题, 而且多数中小学教师是转正的民办教师, 他们不仅年龄偏大, 而且文化知识基础很差, 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三是职称结构不均衡。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称水平远远低于城镇水平, 特别是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更低, 这种不合理状况严重制约了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四是师资性别结构不均衡。教师的性别构成对学生的性别角色认同和学生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师资性别结构严重失衡, 男教师数量略高于女教师, 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女教师的数量越来越少。

三、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破解策略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 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师资素质的高低既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也是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的重要体现, 更是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此, 只有把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列入政府职责, 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统筹管理机制、良性流动机制和培训机制, 才能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均衡发展。

1.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统筹管理机制

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决定教师资源优化的程度, 而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的效能要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就必须对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资源进行统筹管理, 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师资配置条件的差距。首先, 城乡教师工资标准、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缴费比例要实行统一的标准, [1] 确保农村教师与城镇教师同等待遇, 实现义务教育教师收入的均衡。在实施绩效工资时, 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 设立农村教师补贴项目, 以弥补生活工作环境拙劣而产生的影响。可以根据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任教年限和工作业绩, 给予特殊津贴;其次, 要科学制订教师岗位聘用程序和管理办法。要从农村义务教育的实际出发, 科学配编, 通过岗位的均衡配置, 切实提高农村学校中、高级教师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 妥善解决农村学校编制紧缺的问题, 进而打造一支教育理念先进、业务素质合格的教师队伍;再者, 要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 统一教师编制标准, 实行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编制配置方式, 使农村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达到城市学校相同的水平。切实解决农村中小学编制标准“城乡倒挂”问题, 使农村教师进得来, 留得住;最后, 要统一公开招聘和调配教师, 全面推行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 要把年富力强的、优秀的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 切实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教师队伍结构。

2.形成教师定期、良性流动机制

长期以来, 不流动和少流动的教师人事制度严重影响了农村师资均衡配置, 因此, 一定要建立政府主导的教师流动制度使教师流动呈现良性动态平衡, 进而在逐步实现各校师资力量均衡的基础上, 提高教师整体质量。[2] 第一, 要构建完善的教师流动政策、程序和制度。以法规的形式确定教师流动的义务性、流动的程序性、流动的定期性和流动者的待遇等, 并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操作, 保障教师流动的公正、公平和有效;第二, 要制定轮换、多向、定期的流动政策, 解除教师参与流动的顾虑。降低对农村教师的条件要求, 引导骨干教师到农村任教, 加强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稳定农村骨干教师队伍;第三, 要创造条件对农村偏远地区学校教师给予政策倾斜。将教师流动与教师的评先、评优、职称评定、骨干教师选拔结合起来, 引导优秀骨干教师向农村或城区薄弱学校流动, 建立教师“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教师聘用新机制, 以促进区域内校际师资的均衡发展;第四, 要提供农村教师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应该针对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提供专项支持, 以便于给农村教师提供更多的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业务进修、教科研活动机会, 提高他们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

3.完善农村教师培训机制

促进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减小师资水平差距的有效措施。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不能适应农村教育发展、特别是新课程实施的需要。因此, 为了促进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提高, 实现师资配置的均衡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首先要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和业务指导, 实行城乡手拉手、学校结对帮扶等培训措施, 彻底改变过去培训中“大一统”的局面。要以教师的专业需求为导向, 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 培训还要深入挖掘校内培训资源,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 通过“在做中学”, 提升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的结合度, 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最后, 要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 设置符合农村教师需要的培训课程和内容, 使农村中小学校真正成为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基地, 使在职培训真正服务于中小学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曾能建.论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路径[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 (2) :14.

[2]韩淑萍.我国教育均衡背景下教师流动问题的研究述评[J].教育导刊, 2009 (9) :14-18.

农村义务教育 篇2

(副标题)带编制,年薪3万元起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意见》(鄂政发[2012]30号)和《省教育厅、省编办、省财政厅、省人社厅关于做好2012年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鄂教师[2012]6号)文件精神,学校已经下发《湖北文理学院关于做好2012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选派工作的通知》(详见学校就业网)。为了让广大毕业生了解相关政策和要求,现将同学们咨询较多的问题整理如下:

问: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从2012年起,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招录工作(不含县城)将由省级统一组织考试,实行“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管理制度新机制。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实行全省统招统派,经费由省级财政负担,各县负责面试,农村学校聘用。

问:今年的全省公开招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与往年“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一样吗? 答:今年省级统筹的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是我省继“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后,出台的一项创举。此举标志我省正从“资教行动计划”变成一种长效机制。往年的“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是以签约的方式,服务期为3年;今年的“新录用教师”考上后即有事业编制,旨在激励优者从教、保障教者从优,鼓励新录用教师在农村长期从教,相关待遇也较好。

问:2012年招聘计划有多少?

答:17023名。

问:参加此次招聘,如果考上都有编制吗?

答:此次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公开招聘是经全省教育、编制、人社部门自下而上征集汇总,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各县(市、区)应于8月底前将新聘用教师安排到岗。新聘用教师按统一的聘用合同范本签订聘用合同,明确聘期和任务。各县(市、区)于9月底前将新聘用教师到岗情况统一造册登记,分别上报市(州)和省教育、编制、财政、人社部门备案。

问:新录用教师享受哪些待遇?

答:新录用教师实行年薪制。到执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地方义务教育学校任教的,每人每年

3.5万元;到其他地区任教的,每人每年3万元。年薪按绩效考核情况发放,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调增。所需资金全部由省财政负担。新录用教师使用的事业编制,由省机构编制部门会同省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

同时为鼓励优者在农村体面教书、尊严生活,此次还出台了其它政策:依法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并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绩效考核时,可高于城区教师12%;给农村教师买医疗和养老保险;对在农村工作的湖北名师、特级教师、骨干教师每月发放定额补助;实施湖北省“农村教师广厦工程”,为新进教师建设周转房,建设教师住宅小区;教师住房公积金纳入财政保障范畴;每年选派农村教师参加海外培训等。

问:此次农村学校教师公开招聘工作,由学校组织吗?

答:按要求,学校将大力组织宣传,但不进行统一报名,需要同学们自已通过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网((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网)

问:此项工作7月底才结束,我们6月12日就离校了,户档如何处理?

答:为方便我校学生报考,凡“新录用教师”网上报名成功的毕业生,其户档暂不做任何处理,放在学校统一保管。7月底,此项工作结束后,未考上的毕业生可提供新的就业去向,由学校进行派遣,考上的毕业生户档按教育厅要求统一办理。

问:我报名了,毕业离校时有报到证吗?

答:为方便我校学生报考,“新录用教师”网上报名成功的毕业生,离校时暂不发放报到证。8月20日以前,学校将为未考上的毕业生办理报到证(未考上但有就业单位的,提供就业材料办理报到证。未考上也未就业的,档案回原籍)。学生可在8月10-30日到校就业办领取报到证。来校前请电话咨询:0710-3590015。

问:我现在已经找到工作,但也希望报名参加此次农村教师公开招聘,行吗?

答:已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也可以报名参加此次农村教师公开招聘。录取后,可与原单位解除工作协议(按规定,原单位不能收取违约金)。

问:文件上要求网报时要填写毕业证或学位证的编号,如何办?

答:应届毕业生进行网报时,毕业证或学位证编号可不填写。面试时再提交证书原件以便审核。

问:网报要填写详细岗位,在哪里找?

答:《湖北省2012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招聘岗位计划一览表》公布了4000多学校及详细岗位,请毕业生在就业信息网公告栏查看。

问:报考岗位能否调剂?

答:在网报时,建议填写服从调剂。在其申报的岗位报名人数过多,而其它岗位人员不足时,将与本人进行协商,进行调剂。咨询电话:027-68880291、68880274。

问:网报结束后,我要到学校哪个地方登记信息?

答:因为要做好报名学生的留档、后期报到证派遣及后续跟踪服务工作,所以请毕业生在网报成功之后,务必及时到各院辅导员登记。登记信息为:姓名、性别、学院专业、报名号、所报学科、资教地意向、联系电话、QQ号。

问:考生可以报考哪些科目?

答:小学分为(8科):语文、数学、科学、英语、思想品德、音乐、体育、美术。

初中分为(13科):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

《综合知识》科目不分学段学科,所有考生使用同一套试卷;《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科目将按照小学、初中两个学段21个学科分别命题,开考学科与招录教师学科分类相一致。

问:考试成绩怎样计算?

答:考生的总成绩为笔试成绩×40%+面试成绩×60%。

笔试成绩中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综合知识比重7:3,即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科目占70%,综合知识科目占30%。

问:笔试考什么?

答:笔试分为两个科目,科目一为《综合知识》,科目二为《教育教学专业知识》。

《综合知识》主要考查考生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素养,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科技、历史、时事政治、英语、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考察考生的观察分析、逻辑思维、语言理解、综合协调、竞争发展能力和心理素质。考试题型全部采用客观题(如:选择题或判断题)。《教育教学专业知识》主要考查考生胜任学科教学所必须具备的基本专业知识与技能,主要内容为:教学论与学科教学法、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普通高校相关本科专业基础课程范围内的基本知识。考试题型由客观题和主观题组成,各学科将根据具体学科特点和要求确定相应题型。

问:面试怎样考察?

答:面试重在测试教育教学能力,考察应聘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能力,必须以讲课(或说课)的方式进行。

问:资格审查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答:入围面试考生提供相应材料原件及复印件参加面试资格审查。具体材料如下:笔试准考证、身份证、学历证书、学位证书、与笔试准考证相同的照片2张以及招聘岗位所要求的其他资料。2012年应届毕业生暂未取得学历证书、学位证书的,应提供高校出具的证明。

问:我如何知道我通过了笔试和面试?

答:6月24 日,考生在笔试准考证指定的考试地点参加笔试。笔试成绩于7月上旬在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网上公布,考生可登录报名系统查询笔试成绩。7月10日至7月20日,各县(市、区)具体组织面试工作。

问:新录用教师可以在城区工作吗?

答:新录用教师一律安排在农村乡镇(村)学校任教,可在县域内农村乡镇学校之间流动。但其因被解聘、辞退或其它原因离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岗位的(包括到县城义务教育学校),其年薪、编制等待遇随即终止。

问:新录用教师什么时间到岗?

答:各县(市、区)应于8月底前将新聘用教师安排到岗。新聘用教师按规定及统一的聘用合同范本签订聘用合同,明确聘期任务。

问:新录用教师不适合在乡镇学校任教怎样退出?

答:建立退出机制,让不适合在乡镇学校任教的新录用教师适时退出。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解聘;对于不符合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条件的,不予注册;对于违反《教师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依法予以辞退。

特别提示: 2个关键时间:

5月21日,教师资格证的网报截止时间(错过此时间,2012年上半年就没有机会了!可能会影响新录用教师的录用工作,强烈建议先网报再决定是否参加考试)

5月27日16∶00,新录用教师网报截止时间(错过此时间,2012年就没有机会了!强烈建设有些犹豫的毕业生,先网报再决定是否参加考试)

2012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招聘的五大利好:

1、省级财政全额供养,待遇终身有保障。

2、事业单位编制,社会地位较高,尤其适合女生就业(1999年高校实行双向选择就业制度以来,最好的一次入编制机会)。

3、收入稳定,最低月薪2500元(已普遍高于襄阳地区各行业平均工资收入)。

4、生活压力不大,住房便宜,假期较多,绝大部分工作地点交通便利。

5、各级政府和学校非常重视,首次招考,学校组织统一辅导,通过率高(专业不限,非师范生也可参加)。

欢迎报考,机会真的难得!

农村义务教育 篇3

一、我省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成人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为我省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一)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基本保留,乡镇成人学校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为搞好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省教育厅开展了创建省级示范性乡镇成人学校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成人教育阵地建设。一些省辖市开展了标准化学校评选活动,促进了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的完善。我省农村成人教育网络不断健全,农村成人教育阵地不断巩固,教育品牌不断形成。如郑州市教育局坚持“机构不变、牌子不丢、人员不散、工作不懈”的原则,利用农村“合点并校”的契机,按“四独立”要求积极发展乡镇成人学校,构建成教网络。

(二)结合农村实际,积极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近年来,我省各乡镇成人学校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学方向,把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根据农村实际,围绕支柱产业,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为农村培养了大批人才,将人力资源转化成人力资本,为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三)创办示范基地,推广实用技术,提升辐射功能

乡镇成人学校在开展培训的同时,自办示范基地,既促进了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真正实现了“建好一个基地,引入一个项目,培育一批人才,带动一方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目标。

(四)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双师型”教师

近年来,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加注重专职和兼职两支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队伍中选一些经验丰富、有一定技术、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成人教育工作,另外聘请县、乡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和乡村致富能手组成较为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为加快专任教师由“文化型”向“专业型”转化,各地积极组织成人教育教师开展理论研究活动,开展观摩教学、优质课竞赛、优秀论文评选等,丰富教师的知识,开阔教师的视野,推动成人教育教师水平不断提高。

(五)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各地乡镇成人学校在向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还通过建立文化健身广场、开展娱乐活动和各种比赛等形式,常年坚持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诚信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网络覆盖面小,农村成人教育弱化

我省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成人学校挂靠在农村中心校,不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没有专门编制和专项办学经费,学校自主办学、独立办学的功能被弱化,工作难以开展。乡镇成人学校这种尴尬的身份,决定了它难以在农村成人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一些地方存在着乡镇成人学校校园、校舍被中小学挤占,实训实习基地被乡镇政府收回,设备、设施被挪用,教师被调走等现象,使农村成人教育走向边缘化。

(二)经费严重短缺,没有稳定的政策性投入保障

乡镇成人学校办学经费没有稳定的来源,有些乡镇成人学校因长期无经费投入,校舍破旧无钱维修,教学设备、实验仪器、图书资料严重缺乏,不能适应培训需要。有些成人学校虽有少量经费投入,但远远不能满足教育培训的需求。经费欠缺,无钱聘请合适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进行技术培训,严重制约了农村成人教育的开展。

(三)农、科、教统筹力度不够

农村成人教育的着力点是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有机结合,目前大多数乡镇成人学校基本与农业和科技等部门脱钩,有的乡镇虽然有成人教育机构和工作人员,但协调能力不够,致使乡镇成人学校自身的功能和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农、科、教三部门在运行机制上存在“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的现象。

(四)师资力量薄弱,成人教育队伍建设急需加强

从整体来看,我省农村成人教育教师队伍无论在数量、质量、结构、思想观念和综合素质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严重影响了乡镇成人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随着农村经济工作重点的转移,县区、乡镇两级成教专干队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干而不专”的现象,而且乡镇成人学校配备的专兼职教师,不少地方已严重压缩。有的乡镇成人学校校长由中小学校管理干部兼任,成人学校教师由中小学教师兼任,这些人员往往一身承担着多项工作,“专干”实际上成了“兼干”。成校教师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也相当严重,技术咨询服务不配套,成人学校服务群众的功能发挥不够。

(五)农村成人教育教材不适应实际需求

农村成人教育教材匮乏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目前,我国尚未有统一的成人教育教材,这是由农村成人教育服务的对象不同、各地农业生产习惯不同、需要的技术教材也不尽相同,难以统筹兼顾所造成的。真正具有实用性、时效性的技术教材,仍然是以市、县成人教研室和农村成人学校教师因地制宜、根据时令特点编写的教材为主,但由于在教材编写经费上投入不足,教材品种匮乏、内容陈旧、更新缓慢,不适应农民的实际需求。

三、对搞好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强化政府支持力度

乡镇成人学校要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乡镇成人学校办学面广、量大,牵涉许多职能部门,为更好地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要明确政府的职责。一要建立政府领导管理机制。从构建和谐社会、振兴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发展乡镇成人学校进行规划、落实。县、乡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建立由政府牵头,教育、农业、财政、科技、文化、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农村成人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定期研究解决乡镇成人学校办学与管理的重大问题。二要建立政府投入保障机制。县、乡政府要按照常住人口每年人均1元的标准设立成人教育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提倡社会支持和捐赠,尽快形成政府、行业、企业、个人等多渠道筹措农村成人教育及乡镇成人学校办学经费的机制。

(二)理顺管理体制

乡镇成人学校的编制,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的通知》中提出的标准解决,确立其独立法人地位,使乡镇成人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实体。建议人大立法部门出台有关农村成人教育的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农村成人教育管理体制,将乡镇成人学校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成为国家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为乡镇成人学校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三)积极探索成人教育教学培训新模式

一是把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建成人才培训基地。乡镇成人学校要主动与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建立起协作机制,集中各部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形成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基地,把乡镇成人学校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开发服务的阵地。二是把乡镇成人学校建成科技信息传递中心。乡镇成人学校要通过现代化媒体和远程教育,传播农村从业人员喜闻乐见、简明易懂的科技知识和市场信息。乡镇成人学校与各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联系,建立广泛的信息网络,做好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工作,指导村成人学校利用电化教育、科技小报、宣传单等形式,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农村从业人员,使乡镇成人学校成为农村从业人员致富的“导航站”和“参谋站”。三是把乡镇成人学校建成综合服务的经济实体。乡镇成人学校要以自办的实习基地为主阵地,采取办学和办实体并举的办法,把乡镇成人学校办成教学实体、经济实体和服务实体,充分发挥学校综合服务功能,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乡镇成人学校要按乡镇常住人口万分之一的比例配备专职教师。乡镇成人学校教师的首要条件是爱岗敬业,只有爱岗敬业、讲求奉献才能激发出创新的欲望,增加干事创业的内驱力。乡镇成人学校教师除任职资格和素质要求与普通教师一样之外,还必须懂业务、会管理、善经营,不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更要有一定的管理工作经验。另外,这些教师还要具有合作精神和广泛的兴趣,能够以群体的力量和求实精神,适应农村成人教育对象的不同需要。

(五)认真抓好教材建设

农村成人教育教材匮乏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目前,我省统一的农村成人教育教材比较少,具有实用性、时效性的技术教材是县、区成人教研室和农村成人学校教师因地制宜编写的地方教材。因此,要组织农村成人学校专职和兼职教师编写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乡土教材,通过开展优秀教材评选活动,逐步分类规范乡土教材,建立有地方特色的成人教育教材体系。

(六)制定评估指标体系

要将乡镇成人学校的办学方向、经费筹措、办学形式、办学内容、办学设施、教育培训手段、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纳入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体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应达到的指标,使评估指标体系具有全面性、全局性和可操作性。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开展乡镇成人学校的评估和督导,促进乡镇成人学校的办学与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对乡镇成人学校的工作进度、工作力度、经费使用、办学条件的改善等进行监督并及时反馈信息,加快乡镇成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 篇4

陕西省北部X县属于贫困地区,调查发现,学生厌学情况较严重,原因复杂,主要原因是学习成绩差,底子薄,上课容易分心,下课作业不会做,或者是因为某些事情受过老师的批评而产生厌学思想,上课扰乱纪律,分散同学注意力,大多数学生不求上进,生活懒散,作业抄袭,不讲究卫生,污言秽语,拉帮结派,敌视说教。这些现象导致了现代农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许多困惑,导致了目前农村教育质量不容乐观的状况。现做一赘述。

1 农村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X县属于贫困地区,整个教育师资严重不足,和大多数教育落后地区一样,存在着严重的教育硬件不足,教育环境条件差,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辍学率不断升高的情况,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1.1 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

大部分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学习动机问题,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不想学习,不愿学习,认为学习又苦又累又无聊,没有了学习目的,自然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好思想: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打架,与学校外边闲杂人交往,在社会污浊的环境影响下必然会导致失学的结果,走向社会以后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1.2 学习方法不掌握,知识接受能力差

同一个教室,同一片蓝天,同样的教师,同样的课本,可是学习效果就是不一样,一旦考试,上至满分,下到零分,两极分化比较严重。许多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每一天都有目的的预习,复习,课外涉猎有关内容,而许多考试成绩差的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作业不按时交,有空就去玩耍,说闲话,甚至静坐。

1.3 迟到旷课屡禁不止,扰乱纪律经常发生

由于现代教育目的的不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对学生只能是教育,教育再教育,不能体罚学生,或者变相体罚学生,一部分游手好闲的学生就是钻纪律的空子,常常迟到,早退,扰乱纪律,甚至上课时候和老师发生冲突,批评重一点,学生可能跑出教室,如果出现不安全事件谁来负责?因此特别难管理的学生,一旦受到老师的批评,便会导致学生成群结队殴打老师,因此使得课堂教学出现松散状况。

1.4 不善思考不动手,作业抄袭很严重

按照新教材新标准的要求,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教师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可是山区学校的学生生源差,个别差异性大,知识面狭窄,组织能力差,合作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差,总结能力差,上课不善于思考,不动手,不动脑,许多问题的解决,采取“等、靠、要”的思想,对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导致上课听课不认真,下课作业不能按时交,必然去各处寻求答案。

1.5 社会环境恶劣,道德滑坡严重

胡锦涛同志提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成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尽管校园周围的环境不断整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但是各种腐败现象,各种网吧,各种娱乐场所,各种危害中学生健康的违法乱纪现象在学校周围经常发生,尤其在现代网络技术的传播下,许多青少年受不良环境的影响,道德观念淡漠,思想品质不良,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使部分学生产生了极端主义思想,直接导致青少年个性畸形发展。

1.6 考试制度不改变,辍学率不断升高

新教材实施这么多年,素质教育也喊了这么多年,减负更是减了许多年,到头来,高考中考的指挥棒不变,各级各类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对老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都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论英雄,过去是学校县局、市局凭借成绩论优劣,现在发展到省上也凭成绩论优劣,学校教育依然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囚笼式的管理,学生课业负担重,成绩提不高,产生厌学,逃学,最后辍学。考试结果是:踏踏实实学习的学生成绩优异,学生自信,家长高兴,老师欣慰,考试成绩差的,学生自卑,家长无奈,老师无趣。

2 农村学生学习现状产生的原因

2.1 理想教育淡化

江泽民同志曾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统一工程不断的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质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同时还指出“抓好教育和青少年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取得成效,大家都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和开展工作。”[1]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加强理想教育。在“四有”教育中“有理想”占首要地位,因为现代农村学生理想淡化、产生的学习动力削弱,从而导致其它不良因素的诱发。

2.2 国家政策的乏力

虽然国家的法律法规中有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当学校和学生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学校无能为力,当学生违犯了校纪校规时,教师更是无能为力,因为不准打骂学生不准体罚学生,长期以往,滋长了一部分学生的各种劣迹。

2.3 升学无望上技校

农村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相当一部分学习不用功、不吃苦、对学习不感兴趣,我行我素,不是一门心思地想升高中、考大学,究其原因有多个方面:一是考大学没钱上何必那么用功,二是出去打工也能混口饭吃,社会的进步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为不好好读书的学生找到了诸多理由。

2.4 家庭教育跟不上

大部分有厌学思想的学生,容易发生各种违背学校教育的事情,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又比较相似:一是家庭富有者,这些学生依仗父母有钱有权、吃的好、穿的好,对枯燥无味的学习生活比较厌倦;二是家庭贫苦者,这类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贫苦,甚至敌视社会,于是趁早打工挣钱、养家糊口;三是家庭父母不和者或是单亲家庭,这些学生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往往拉帮结派,听信他人,意志薄弱,动不动就旷课逃学,长时间发展,会结交不利于自己成长的校外人员,甚至出现早恋现象。

2.5 自立意识不强

由于初中生的性格、气质可塑性很大,言行的可变性、模仿性很强,对他们的教育本身是一种行为的矫正,一种良好习惯的形成。从教育过程看反复性很大,而且学校的五天教育往往不如社会的双休日教育,学生在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之前,往往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自制力差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行为思想表现不稳定,波动大,最易受感染、最易偏离思想品德的标准,往往会被“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所影响而不能独立自主的学习与思考。

3 改变农村学生学习现状的途径

3.1 加大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力度

我国教育方针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其目的是培养祖国的接班人,我们必须贯彻这个方针,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青少年的养成教育。随着改革深化的浪潮,人的生活、工作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改革开放中的污泥浊水也影响了人们,也吞噬了我们的青少年。腐朽落后丑恶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端正思想、以德育为首将青少年养成教育要摆在首位。学校要大力发展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工作,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

3.2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是社会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克服学生学习为自己、为父母、为老师的错误认识,而是要学生知道自己是社会的人将来要为社会服务,从现在起要教育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帮助他人、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等思想教育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好基础。

3.3 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对学生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现在大多数农村家庭最多两个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娇惯,放纵,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缺乏学习的兴趣,一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经常以其他孩子为榜样训斥自己的孩子,觉得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样样不如人,有些父母忙于挣钱,对孩子疏于管理,有些父母思想修养本身就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想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父母自身应加强思想修养,父母应经常与孩子谈论学习,谈论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倾听孩子在学校遇到的问题,经常与孩子沟通,倾听他讲述学校的生活,关心他们的成长,这对培养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3.4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教育是开发人的潜力,提高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和适应未来的能力,通过创造性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看似明明白白的事物产生疑问从而拓宽和加深他们对该事物的认识。创造教育可以是全体学生针对一个共同的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相互修正,集思广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造教育方面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主见:鼓励学生幻想,异想天开,提出尽可能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人人在成功中获得自信,主动不断的争取新的成功。

3.5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课堂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型的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1)教师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每个学生都有特定权利和尊严,要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2)教师要树立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能力。现在的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一直为人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资源。优化师生感情关系,重建温煦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具体做到:(1)真情对待学生,(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果的喜悦,(2)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3.6 改变对学生、教师的评价体系

目前农村中学对学生教师的评价依然是不管过程只管结果,不管形式只管成绩,忽视了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不能很好的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忽视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付出和投入,把教师教育能力的大小仅仅定格在学生的某次考试成绩上,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失去了教育的本来目的,因此,学校和上级各部门只有彻底改变对学生教师的评价体系,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祖国培养合格的接班人。评价体系的改变,要求做到: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考试只是评价学生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的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做法;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育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摘要:作者带着“陕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研究”课题,对目前学生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造成部分学生厌学的原因来之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掌握等;解决的途径:加大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力度;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对学生、教师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现状分析,产生原因,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王亚娟.关于潼关县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调查研究[J].价值工程.2011(17).

[2]人民日报[N].2000-07-20,(9).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现状 篇5

姓名:石冰花院系:动物医学院班级:09级动物医学1班学号:200940307119

摘要: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并不是很理想,虽然近几年来,国家采取了不少的积极政策,但是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 需要国家和人民共同来努力才能解决。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匮乏辍学学杂费老师的资历不深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国家已经在全国上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要求免除中小学生的全部学杂费。然而这些政策并没有得到贯切的实施,许多的学校往往以各种借口向学生收取各种费用,比如:资料费,体检费,生活费,作业费等等。如大部份家长认为一学期柴伙费成本最多也就30元左右,但学校收取的标准大都在60元左右。又如贫困生学杂费的减免比较困难,根据家长自己的申报,只有2.3%的学生享受了减免,远远低于省“一局两厅”文件规定的10%的要求

这是大家最为不满的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师年龄、知识结构

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有很多是民办教师(虽然近几年补充了不少师范类毕业生),他们大多已经接近退休年龄,他们的学历大多是初中到高中的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虽然也经过一些转正培训,但由于年龄偏大,教育观念陈旧,知识底蕴薄弱,他们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地植入老的、落伍的知识体系、经验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及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能力的有限导致学生培养的障碍,导致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学生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窄。

二、校长队伍管理能力落后

由于学校领导干部任用机制的不健全,出现不论能力、任人唯亲、能上不能下的现象,导致部分学校校长及管理层能力低下、效率不高,很多校长教育教学能力非常弱,连基本的业务指导能力也没有,甚至有个别校长上班时间忙于个人事务,导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蹶不振,师生及社会怨声载道。

三、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

虽然广大教师目前都能按时领到工资,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县域之间工资总额差别较大,有的仅是国家工资,有的则包括了考核奖、岗位津贴、职务补贴、误餐费等;城乡差别明显,城区教师所在学校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学校经费较为充足,可以给教师下发较多的福利、补助,而农村教师所在学校就相对少得多了,而且由于往返于城乡之间,每天的经济开支又增加不少。从调查数据来看,三地教师平均年收入(所有工资、福利性收入)为17528元,其中初中教师为18031元,小学教师为17025元,相差不大。比较三地,余杭教师的工资最高,平均为21455元,高出平均数22.4%,其中初中、小学分别为22294元和20616元;金华次之,平均为16980元,略低于三地平均水平,其中初中、小学分别为17400元和16560元;龙泉最低,平均为14150元,比三地平均低19.3%,比余杭低34.0%,其中初中、小学分别为14400元和13900元。据分析,各地收入的差距主要是国家工资以外的各种补贴、津贴、奖金等不同造成的。据校长们自己估计,教师的收入与当地的公务员相比要低30%左右

四、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

由于城乡差别的现实存在,城区学校拥有先进的、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音体美器材、电教设备等一应俱全,而农村学校则显得落后的多。而且由于国家城镇化建设的实施,大量农村学生涌入县城,导致城区学校人数激增,教师短缺,而国家又不能及时补充更多教师,只能从农村抽调教师,一些比较优秀的教师被调入城内学校,导致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明显薄弱,形成恶性循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儿童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五、生源减少,学校办学越发困难

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本来已经很少的农村学生,在家庭经济日渐富裕的情况下,大量涌入城区。农村学校招生越来越少,近几年平均以每年100人左右的速度减少,有的学校一年级甚至时,学生的减少,导致教师教学情绪较低,不能全身心投入。试想,一个演员站在若大的舞台上,台下是寥寥无几的观众,而且有很多在打瞌睡,他还有心思去用心表演只能招收到6、7名学生。学生的减少,导致学校公用经费的拨付减少,而正常的开只是不会明显减少的,学校只能维持日常的工作,想要进行一些其他建设就捉襟见肘了。同吗?

六、检查过多,疲于应付

学校本来是进行教育教学、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师应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教育内部的检查就已经很多了,上级机关股室越多,检查越多,好像不检查生怕落下不工作的名声。学校是弱势群体,任何单位都可以对学校进行检查,而且来的那个也惹不起,都得像模像样的应付。凡有检查,礼节性的接待免不了,资料的补充作假免不了,否则即使你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也要惹检查组一顿挑剔。名目繁多的检查、评估,让很多教师把很多精力不得不让出来去做那些毫无用处的工作。有时,学生只能自己在教室自习,因为教师在忙于做本不应该他去做的事情。

七、教育经费短缺且缺乏有效的监督

规模越小的学校,经费越少,而无论规模大小,开支不会相差很多。因为,一个教室坐10人生一个火,坐50个学生也是生一个火;10个学生2个教师,50个学生也是2个教师。而大多数的学校每年冬季的取暖是最大的一笔开支,有的学校取暖拉煤费用几乎占全部经费的一半之多;非教育类的报刊杂志征订又挤占一部分教育经费。然而,本来不多的经费,除去非花不可的之外,其余的经费,并没有全部用于学校建设,这和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是有很大关系的。

八、教师、学生压力过大

由于社会期望值的提高,社会及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课业负担加重,身心健康受到严重伤害,若干升学无望的学生又面临早早辍学,流入社会的危险;教师面临诸多考核、检查、评估、过关、考试,精神压力过大,许多教师身体处于亚健康,甚至严重病态。

九 部分农民仍存在落后的观念

因为社会上经常会听说某某人小学或中学毕业就成为大富豪,然而又有许多的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他们和那些没读过书的人在一起做普工,获得大学思考社会救济过生活,甚至有的大学生睡桥洞,捡垃圾。于是,许多的农村父母就认为:与其让孩子 读书浪费钱,不如让孩子早些出去闯,有很多人打工都赚了钱,还自己找媳妇,寻婆家,省了父母的心。因此许多未成年的孩子便辍学去打工,早早的就结婚生子了。

十 农村师资流

目前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流失现象较为普遍。据被调查的30所中小学统计,近三年来有21名教师(其中初中19名,小学2名)因待遇低而离开了教师队伍从事他业,有45名教师流向了待遇好的城市(镇)学校。现在一些民办、私立学校经常到乡镇中小学去挖人才,年薪往往可以增加1倍左右,而且工作量还比较小。如余杭塘栖一中学反映,今年他们学校就走了4名教师,民办学校给的年薪是5万元一年(目前他们教师的年薪只有2.5—3万元)。在他们学校一个英语教师要教三个班的课,而在民办学校只教一个班的课。有的地方民办学校甚至不要档案,可以为招来的教师重新建档;也有的地方规定去民办学校的教师档案可以放在教育局。有的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要对教师进行考试、考核,将一些优秀教师调入城区学校或其他一些离城区近、教育质量好、待遇高的学校。这些教师大多是县(市、区)级骨干教师或教坛新秀,是学校师资队伍中的栋梁,学校在培养他们时往往花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他们的离去不但给学校的教育计划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紊乱,也给教育质量带来一定影响,更是给学校培养教师工作的信心以打击。有的校长说,以后在培养教师时只要培养成“半成品”就行了,即培养出来后不给上报评“骨干教师”或“教坛新秀”,以免被人挖走,但这样又

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农村义务教育改善的建议

以上的诸多原因导致农村义务教育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国家应该在这方面多做些努力,使得农村义务教育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改善。

1、切实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合理进行教师交流,交流要相对扶住薄弱的农村学校,不要把交流流于形式,甚至变质。

2、改革学校领导任用机制,加强校长对的建设和监督,选拔一批责任心强、业务能力高的教师充实学校管理。

3、应逐步调整义务教育负担的比例,应由县级统筹为主逐步转向省、市和中央为主,对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真正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加强绩效工资的发放管理,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4、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政府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5、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学校资源,在政策上对小规模学校予以扶持,严格限制城区学校班容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村小规模学校。

6、上级机关或相关单位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估,少去打扰老师们的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多一些工作上的指导,使教师能够埋下身子专心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7、加强对学校经费的使用管理,使有限的经费真正用于学校建设,真正用于教师学生,能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对胡支乱花的单位给予严肃处理。

8、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继续扩大“两免一补”的范围和力度。在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把农村教育由过去的单纯升学教育转到主要为当地建设培养急需的人才兼顾升学的轨道上来,减轻学生升学的压力,大面积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落实情况及收效

当然,农村义务教育在这些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自2005年以来,根据国家、省、区关于“完

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的相关通知和要求精神,在区委、区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关心指导下,我区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工作已逐步得到了实施,取得了较明显的收效。

1、“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面实施。全区从“以乡(镇)为主”转变为“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四个统一”,即教师工资由区财政统一发放;学校和教师队伍由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中小学公用经费和危房改造资金由区财政统一安排;学校领导班子的选拔、配备、使用由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避免了原体制财权与事权分离,学校和教师队伍由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更有利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全区教育教学实际,对教育资源进行宏观调控,优化配置现有教师资源,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公用经费和危房改造资金由区财政统一安排,打破了乡(镇)界限,使经费投入更加合理,避免了部门重复建设,对教育的投入有所增加。

2、进一步理顺了农村中小学管理体制。2007年8月,经区委会议研究,撤消了4个乡镇教育组,农村普通小学划归乡镇中心校管理,农村初中由区局直接管理。精简了人员,简化了办事机构,提高了工作效率。2008年6月,按照区委安排农村中小学党组织归属区局管理,彻底改变了学校党政管理两张皮的管理模式,提高了教育自主权,便利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安排教育工作,促进城乡教育人事合理流动、均衡发展。

3、学校领导和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2005、2008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指导下,区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教育工作实际调整了中小学领导班子,一批年富力强、业务精良、作风正派的年青同志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为学校管理工作注入了活力,学校工作有了较大起色。与此同时,顺应教育发展趋势,结合教师队伍现状,区局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五年规划,出台了学校领导干部管理规定、学科骨干教师、带头人暂行管理办法等制度,使学校人事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培训学习工作常规化,有效的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为教育质量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学校网点调整工作逐步落实,办学条件得到提高。自2005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各乡镇、村组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先后撤并了杨村乡乔家底小学、李台乡杜家坡小学、五泉镇汤家小学、大寨乡杜寨小学等10所小学,优化了教育配置,整合了教育资源。新建了杨村乡川口小学、李台乡陈小寨小学、杨村乡中心小学、五泉镇茂陵小学、王上小学等5所学校。抢抓机遇,利用上级项目支持,新建、改建、维修了部分学校教学楼或办公楼;农村中小学全部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建设,建成了18所农村中小学新农村卫生新校园。“两基”工作中,全区共配制课桌凳2200套,价值40万元,购买价值78万元的实验器材,添置30万元的各类图书。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促进了我区义务教育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发展。

5、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区上设立了基础教育资金管理专户,教育经费拨付达到

了三个增长中的“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教师工资、学校办学经费、农村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等到了落实。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实行区级预算管理、分期拨付经费、严格审批报帐、审计监督制度,理顺了新机制运行下的上下级财务关系,保证了各项资金按时拨付、合理使用,增强了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农村义务教育 篇6

在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全省正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之际,我们在怒江州召开全省勤工俭学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为契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交流总结近年来农村中小学开展勤工俭学的经验,进一步适应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帮助贫困家庭学生解决生活困难问题,推动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更好地为促进“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服务。结合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我讲几点意见。

一、“十五”期间云南省勤工俭学工作回顾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根据云南省的实际和特点,调整了全省勤工俭学的发展思路,把农村中小学广泛开展以种植、养殖为主要内容的勤工俭学活动作为主要目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两基”工作的推进,全省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广泛开展以种植、养殖业为主要内容的勤工俭学活动,育人和经济效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勤工俭学活动,已成为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成为学校筹措经费,改善师生生活待遇,救助贫困学生,改善办学条件的有效渠道,为全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广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校园经济稳步发展。“十五”期间,全省开展了以种植、养殖业为主要内容的勤工俭学活动,到2006年底,全省开展各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的校点达到25796个;拥有各类型实习基地27404个,有校办企业和农场16865个,全省中小学农业生产基地共有地(含水面)142403亩,农村中小学校勤工俭学开展面达90%以上。

2002年到2006年间全省中小学勤工俭学共实现收入14.4亿元,累计投入改善办学条件8.7亿元,用于改善师生生活福利2.3亿元,仅2006年一年,全省勤工俭学收入就达2.6亿元,用于补贴学生学习费用1062万元,补助学生生活费2373万元,共有628万学生获得帮助,用于改善办学条件1.6亿元。

中小学勤工俭学的开展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学生克服困难,自身发展的能力。

(二)因地制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全省广大农村中小学校结合自身条件,充分利用政府划拨的土地、校园闲置空地,广泛开展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建生产基地,办好食堂,向学生提供自产的蔬菜、肉、蛋等,改善学生生活,提高营养水平,减免学生生活费;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购置教学和办公设备,修缮和建造教学设施,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有些贫困山区学校通过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做到了学生生活费全免,没有一个孩子因家庭生活贫困而上不了学。“苦熬不是办法,苦干才有希望”,已成为激励贫困山区学校开展勤工俭学的精神动力。经过多年的努力,全省农村学校勤工俭学活动在各地广泛开展。西盟县、澜沧县、孟连县、贡山县、福贡县、泸水县等地的学校,不但通过勤工俭学解决了寄宿制学生的生活问题,而且有的学校还每月杀2~3头猪,让学生们免费吃上了猪肉。过去孩子们因贫困进不了学校,因吃不饱、吃不好离开学校,现在孩子们在学校吃得饱、吃得好,舍不得离开学校。这是贫困山区勤工俭学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勤工俭学活动对巩固“两基”成果做出的重要贡献。

(三)勤工俭学活动促进了学校课堂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全省各地中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勤工俭学育人的功能,在育人环节上下功夫。勤工俭学积极发挥育人和服务农业的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解决学校办学困难和问题的同时,每年全省各类校办工厂、农场和其他勤工俭学场所,接纳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共2000多万人次。促进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学生受到了劳动观念和集体主义的教育。

农村教育要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农村学校开展学农教育,开展农、科、教“三教统筹”,需要一个有效途径和载体。勤工俭学生产基地不但能解决学生吃饭问题,同时也能成为学生学农、教育务农的有效载体。

学校通过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掌握了一些生产劳动技能和科学技术知识,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和当地农业科技部门结合在勤工俭学生产基地中开展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和推广活动,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农业新科技,并向农户推广,为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示范作用。

全省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在教育战线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走出了一条有云南特色、集助学、育人、务农功能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勤工俭学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得到了教育部、各兄弟省区和社会的认可。2005年教育部在云南省召开了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现场会,会议向全国展示了云南省勤工俭学工作的成果,总结了建好一片基地,办好一个食堂,资助一批贫困生的经验(“三个一”),对全国开展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进一步提高认识,推进全省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

(一)勤工俭学对农村教育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勤工俭学活动是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农村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全省已有117个县(市、区)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占人口90%的地区实现了“普九”,129个县(市、区)全部实现扫除青壮年文盲,全省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农村义务教育巩固提高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有相当一部分贫困地区的乡镇、学校学生辍学率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家庭贫困、在学校生活困难是一个主要方面。农村近250万寄宿制学生,生活质量不高,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营养状况令人担忧。许多学校基本上只能向学生提供一碗米饭一勺清汤的伙食。让学生进得来,吃得饱,留得住,促进身心健康,是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的重要工作,勤工俭学工作的开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课堂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客观要求,是当前在教育经费相对短缺的情况下,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有效措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勤工俭学对农村教育发展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各级领导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对勤工俭学工作的认识。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是教育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管理者,也是勤工俭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抓好勤工俭学工作,首先必须解决好各级领导的认识问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入学校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加深对勤工俭学工作的认识。我们谈对勤工俭学的认识,不能停留于过去的传统看法,不能只认识到勤工俭学的表面或某一方面,而应当从现实出发,从教育事业整体发展的要求来理解勤工俭学工作对教育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贡献。要看到新时期农村教育发展赋予勤工俭学工作的新内涵和新要求,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农村“两基”工作的发展,深化教育改革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勤工俭学工作。这样才能正确把握工作方向,采取正确的工作方法,推进工作向正确的方向开展。

(三)勤工俭学是一种有组织的集体劳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勤工俭学是增强学生劳动观念,培养动手能力,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学生缺乏劳动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足。开展勤工俭学,加强对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在勤工俭学活动中能多一些实践,多参加一些劳动,对学生不仅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而且还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体验到教室里学不到的经验。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开展勤工俭学工作对于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坚定不移地推进勤工俭学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的意识,充分发挥勤工俭学的育人功能,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创造条件。

三、结合实际,突出重点,进一步开展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

教育部2005年和2006年分别在云南省楚雄州和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中西部地区中小学勤工俭学现场会,充分肯定了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农村中小学要坚定不移的推进勤工俭学的开展。云南省教育厅十分重视勤工俭学工作,号召各地农村中小学广泛开展以养猪、种菜为主要内容的勤工俭学活动。通过各地努力,云南省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为巩固取得的成果,我提几点要求: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云南省是边疆省份,边境线长,山区和民族多,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历史、自然、经济和文化不大相同,即使各县、乡(镇)之间情况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各地农村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必须坚持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

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应继续坚持发展多种形式的种植、养殖和农副业生产加工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经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各地学校要念好“山”字经,做好“土”文章;从“小”开始,种好小菜地,小果园,建好小猪厩,小苗圃,小鱼塘,种菜养猪,办好食堂,不因小而不为,不贪大求全。有条件的学校生产规模可以大一点,科技含量高一点,从小开始,逐步壮大。为推进农村素质教育的开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在这方面,楚雄州、怒江州、昆明市、普洱市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树立了榜样。

(二)勤工俭学工作要注重实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校办学中的困难和问题。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小学校勤工俭学工作的重点在农村学校,主要目标就是着力帮助贫困家庭学生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全面提高寄宿制学生生活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勤工俭学有利于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巩固“两基”成果,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花大力气抓紧抓好。只要勤工俭学工作紧扣农村教育的发展,造福于广大学生,就能让农民群众满意,勤工俭学事业就能长盛不衰,深入人心。

(三)认真做好勤工俭学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工作。勤工俭学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如果没有地方党政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关心支持,就难以保证工作顺利开展。各地教育局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学校勤工俭学工作,加强对勤工俭学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纳入教育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和完善勤工俭学管理机构和队伍,强化对学校工作的组织管理和监督服务职能。

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统筹协调勤工俭学工作的发展,要研究学校开展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统筹各种有利条件和资源,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勤工俭学工作的开展。教育局要统筹规划勤工俭学基地和场所的建设,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在资金、土地、技术等方面对学校给予支持。

(四)突出重点、明确方向,走可持续发展的勤工俭学路子。解决农村教育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是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重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勤工俭学工作的方向,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要把解决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困难问题作为重点抓紧抓实,有条件的学校都要开展工作,把学生食堂办起来,通过种菜养猪等生产活动,让学生进得了学校,吃得饱,吃得好,安心学习,决不能让学生在学校因为生活困难而失学。全面提高农村寄宿制学生生活质量,提供学生成长必须的营养,是一个关系到子孙后代能否健康成长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勤工俭学必须坚持的工作路子。可持续发展首先是要抓好基地的建设工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再就是抓好生产管理工作,做到生产经营科学规范,三是要注重实效,确实解决学校的困难和问题。

(五)重视农村中小学校后勤管理工作。随着农村普及教育的深入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规模会不断增加,给农村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各地教育部门要重视农村中小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努力解决好学生吃饭、睡觉和学校安全、卫生等方面的问题。教育部实施的新农村学校建设试点工作正在各地进行,项目学校要充分研究,把生产基地、食堂、饮水工程、沼气池、厕所改造,校园绿化美化一并纳入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建设,通过项目实施彻底解决学生生活和学校环境问题。勤工俭学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指导、监督和服务职能,帮助学校做好后勤管理工作,促进新农村学校的建设,努力创造文明、和谐、安全的农村学校。

(六)要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有利于勤工俭学工作开展的社会氛围。各地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广泛宣传勤工俭学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各地勤工俭学工作取得的经验和成绩,宣传勤工俭学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事迹。通过宣传从思想上和舆论导向上为勤工俭学营造一个有利于发展的社会氛围,让社会了解勤工俭学,争取有关部门和社会更加广泛的关心理解,支持帮助勤工俭学工作。这几年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勤工俭学工作先进典型,各地要注意总结宣传,学习交流先进典型的工作经验,推动工作全面发展。这次会议在怒江召开,就是要宣传怒江的工作经验,把怒江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向全省推广。

中央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委对勤工俭学工作非常重视,早在2004年教育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就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意见》,对各地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的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和要求;2005年、2006年教育部两次召开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会议,进一步阐明了勤工俭学在农村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各地确实推进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着力解决农村教育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今年中发〔2007〕7号文件已提出明确要求,要继续抓好勤工俭学生产基地的落实和建设管理工作,有组织、有指导的安排学生参加生产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勤工俭学的育人功能,为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促进农村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去年省教育厅在认真总结过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今后我省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指出:“通过财政资助、勤工俭学、社会捐助等方式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伙食补贴标准,保证必要的营养需要。”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认真贯彻中央和我省的有关精神,工作打开了局面,取得了成绩。但也有少数地方没有认真去落实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落实,不开会、不研究、不要求,工作止步不前。这次会议以后,各地要振奋精神,真抓实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有关工作精神和工作要求,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开展好工作。明年起,教育厅将对各地开展勤工俭学解决学生生活困难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建立监督机制,推进工作的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 篇7

1.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流失严重, 整体素质较低。

近几年来,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大幅度增加, 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进入了教师队伍, 使得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不足的问题。但教师队伍还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城乡结构性失衡等问题, 表现为:城市地区教师过剩, 农村地区教师则普遍短缺。原因主要是农村中学的待遇差, 条件艰苦, 不仅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 就是在职的老师多数也都不安心, 总想千方百计调离农村, 导致学校陷入“培养、发展一个, 就流失一个”的尴尬困境, 教师队伍流失严重, 再加上教师的整体素质比较低, 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调查的情况看, 目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师资不足、教师培训时间少、流动不合理等问题, 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保障与提高。虽然近几年来, 随着就业难度的增加, 农村中学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有所增多, 但总的来说, 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1.2 升学率普遍不高, 辍学率高于城市。

农村中学义务教育质量问题首先突出表现为升学率低。在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上, 由于农村中学所处的特殊环境, 学生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 接触到的知识面相对较窄, 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不高, 升学率低 (见表2) 。但学生的优秀率与及格率是直接影响升学率的因素。统计显示近三年农村中学的升学率在20—40%之间徘徊。据2006年10月12日的新华网载:至2005年, 遵义市14个县 (区、市) 已通过“两基”达标验收, 初中在校生辍学率从2000年的5.2%下降到2005年的2.1%。但实际上部分边远、贫困地区并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初级中等教育在校生年辍学率应控制在3%左右”的底线标准。对遵义部分农村中学的调查显示:初中一年级辍学不明显, 但年级越高辍学和流失的现象越严重。辍学或流失的原因主要有:成绩稍好的学生转往条件好的城市中学;成绩很差的学生自感升学无望, 要么在家务农要么外出打工, 还有部分学生事实上已经辍学, 但学籍仍然保留在学校, 成为隐性辍学者。因此, 实际的辍学率远远高于3%。这说明农村学校教育观念滞后, 缺乏生机与活力, 办学条件不能满足农村教育需要, 等等。

1.3 新课程实施难度大, 问题多。

农村中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参与到新课改当中来。但是大多数农村中学由于远离城市, 存在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 教学设施不完善, 师资配备不齐, 学生素质差等问题, 使新课改的实施面临很大的困难。应该说, 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既能适应农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又有利于农村学习者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但由于农村义务教育存在上述方面的现实困难, 新课程在农村中学进行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最为明显的问题之一就是城乡之间课程实施水平差距较大。大多数农村中学的教师还不了解新课改的真正意义, 因而对新的课程观念、内容与新的学习方式, 表现出疑惑、甚至排斥的态度, 部分课程名存实亡, 老师备课不上课, 或者在应付检查时才备几节课。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根本不可能考上高中, 更不用说大学。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苦读九年后, 缺乏生活技能, 进城打工不能吃苦, 搞二、三产业无门无路, 只好在家里闲着, 家长看不到教育的经济效益, 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且由于许多农村地区的财力有限, 绝大多数县镇仅能做到按时发放教师工资, 要想拨一部分资金保证新课改工作的开展, 更是难上加难。靠学校本身的财力更不现实, 因为学校所收取的学杂费最多只能保证学校正常运转, 但实行新课改确实离不开相当数量的经费。

1.4 教育教学质量不高。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由调查反映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

1.4.1 学校布局不合理和校舍不足。偏远的农村中学在校园建设规划, 教学、生活、运动区的布局上仍存在不合理现象, 学校周边环境还有安全隐患与污染。这是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1.4.2 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大部分农村中学教育资源不能均衡配置, 缺乏教学设备, 影响了教学工作正常的开展。

1.4.3 部分农村中学主管领导对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对常规管理工作抓得不细, 缺乏规范性管理。这是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直接因素。

1.4.4 近几年, 一方面是中小学在校生大幅度增加, 另一方面是农村教师数量不足, 加上难以吸引大学生和留住优秀教师, 既造成了教师局部缺编或结构性缺编问题日益突出, 又使农村中学师资素质不高, 成为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

1.4.5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有重要影响。虽然政府部门努力减轻农民负担, 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农村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现象已成为历史, 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仍是影响农村中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2. 农村中学义务教育质量存在问题的成因探析

2.1 农村教育投入机制是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问题的根源。

农村自实行税费改革以来, 国家确立了“以国务院为领导, 地方政府负责, 分级管理, 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把农村义务教育逐步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构建起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这一新体制的实施, 使县级政府成为承担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主体。但由于县与县之间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经济困难的县自身财力有限, 因此“以县为主”的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问题。我们调查的遵义务川县就是如此, 很多农村中学还是负债运行, 基本上无力改善办学条件。很多县根本承担不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重任。针对这一问题, 国家又对“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经过调整, “以县为主”体制逐步清晰地界定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以县为主, 教育经费由各级政府合理分担。2005年, 国务院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上应承担的责任, 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6年,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确立了义务教育纳入国家财政保障, 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担, 实行省统筹的经费保障新机制, 并明确规定, “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至此, 教育投入的重心逐渐上移, 在教育经费方面, 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投入体制的变革与投入重点的上移对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问题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然而由于现行的体制并没有明确规定中央政府应当担负的具体责任, 现实中中央政府只提供少量的义务教育专项补助, 没有规范的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 宏观调控能力很弱, 把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大部分责任推给了地方政府, 而地方政府的财力能否承担呢?这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2 师资队伍结构失衡。

今天的农村中学, 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师资队伍的典型特点是结构失衡, 主要表现在: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及学历结构失衡等。年龄结构失衡是指农村地区中学中老教师偏多, 中青年教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 数量少, 年龄结构不合理现象十分严重;学科结构失衡是指农村中学中专业教师少, 能胜任音、体、美、英语、计算机等课程的教师屈指可数, 一师多科目多年级上课的现象相当普遍, 教师教学蜻蜓点水, 难以求精。学历结构失衡是指农村地区教师的学历普遍较低, 特别是民办教师转正的同志, 几乎都是初高中毕业生, 基本上通过补偿教育获得大专文凭, 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很少。如此的师资队伍现状, 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矛盾。

2.3 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

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给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造成了深刻的影响。首先, 农村中学通常位于偏远山村,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对先进文化和重要信息的吸收比较缓慢, 人才与人才之间的交流,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都较缺少。其次, 农村经济滞后, 很难为农村中学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 如多媒体技术、多功能的实验室与阅览室等。不少农村孩子有刻苦奋斗的学习精神, 但生存的环境、闭塞的文化限制了他们开拓眼界, 增长知识。最后, 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不能给农村学生提供优良的师资和良好的教育环境, 这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长期以来, 政府对城市地区尤其是城市中的重点学校“精耕细作”, 而对广大的农村学校基本上实行的是放任自流的“放养”政策, 使一些农村中学只具备基本的办学条件。从教育投入的结果来看, 整个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太小。全社会有5800多亿元教育投资, 而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居民只获得其中的23%[1]。农村教育条件落后, 教育资源匮乏, 教学设施简陋, 图书器材严重不足。并且在农村这些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又低, 实际起作用的效力就更小了。

3. 结语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问题, 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仍将存在, 要完善解决, 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我们认为, 总体的思路应是在充分了解现状与问题并加以深刻分析的基础上, 尽可能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发展义务教育的成功经验, 加以筛选, 洋为中用, 循序渐进地完成。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提高教师的素质。目前工作的重点应着眼于建设与规范公平合理的教育投入机制、尽快建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农村义务质量监控、强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加强适合农村义务教育的课程建设等。

摘要: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问题已成为义务教育发展中必须关注的重点。本文作者以遵义部分农村中学为调查对象, 在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 对造成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农村中学义务教育质量,问题,成因

参考文献

[1]祝俊初.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015997115736.工人日报, 2005-02-24, (5) .

[2]李良.广西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0) :17-19.

[3]陈桂华.城乡义务教育统筹发展的财政制度安排.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5, (12) :8-11.

[4]周元武.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新机制解读.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7, (2) :8-12.

[5]邬志辉, 王海英.农村义务教育的战略转型:由数量关注走向质量关注.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1) :31-34.

农村义务教育 篇8

但是, “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还不是尽善尽美的, 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 部分财力薄弱的县“主”不起来

不可否认, “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使义务教育财政分担主体有所上移, 可以缓解过去普遍存在的、县域内因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状况,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在政府间财权、事权不作任何改变的情况下, 它也只是将镇级的义务教育资金缺口集中到了县级财政,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量不足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目前, 农村教育支出约占县级财政支出的50%左右, 在乡镇一级则占75%左右。一方面, 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对县乡财政压力愈来愈大;另一方面, 在取消农业税后, 县乡的财政收入大幅减少。在县乡财政不堪重负的情况下, 即使省、市两级财政承担了部分保障经费, 但由于县级政府财政责任与财政能力严重失衡, 难以负担教育投入义务, 根本“主”不起来, 不得不依靠老办法:乡镇教育经费仍诉求于乡镇财政, 将乡镇教育经费经过县财政周转, 再下拨到各乡镇。这样, 财政资金不能及时到位, 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又会失去保障, 学校“保运转”形势严峻, 更谈不上“保发展”。

(二) 镇、村办学积极性普遍下降

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下, 镇村两级认为, 既然投入“以县为主”、管理“以县为主”, 那他们就不必操心改善办学条件的事, “等、靠、要”的思想比较突出。这样, 一方面是县级投入不足, 另一方面镇、村两级甩手不管, 就会出现义务教育办学经费来源得不到保障的局面。

(三) 学校债务无法化解

目前, 农村中小学“普九”负债是普遍现象, 有的欠债高达几十万元, 已严重制约当地义务教育的发展。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后, 一些乡镇推卸责任, 不负责债权, 而随着义务教育学校预算制度的建立, 学校更无偿还渠道。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债务纠纷和债权官司。可以预见, 如果没有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有力支持和强力干预, 农村“普九”债务主体的确定、转移和最终偿还将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教育的良好形象和政府的公信力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以上问题的存在, 大都缘于投入严重不足。因此, 解决投入不足问题已成为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根本和关键所在。

二、对策和建议

(一) 优先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

对于举办农村义务教育形成的债务, 要组织财政、审计等部门对义务教育学校的债务进行全面核实, 摸清底数, 锁定债务数额, 采用中央、省、市、县、乡各级财政共同负担的办法分期分批予以偿还, 将学校从债务中解脱出来, 轻装上阵, 加快发展。要按照新《义务教育法》的要求, 将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予以保障, 规定不得再通过举债方式筹措学校经费, 坚决制止产生新的债务。对顶风违纪的, 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予以严肃处理;对涉嫌犯罪的, 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二) 加快政府决策向立法程序推进的步伐, 建立稳定合理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1、要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前提是政府办教育, 是各级政府分担, 而不是靠群众、靠社会力量。县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人权、事权和财权统筹管理, 但不是指财政投入只由县投入 (责任主体不等于投入主体) , 而应由中央、省、市、县、乡共同分担。只有用法律形式科学规范中央、省、地、县、乡各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分担机制, 才能从源头上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保证义务教育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2、建立和规范稳定的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

一是单独设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 加大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纵向转移支付的力度。二是为了防止政府为保本级财政平衡而相应减少对下级财政的转移支付规模, 从而对下级财政产生挤压倾向, 要求政府转移支付规模增速与其财政收入增速相适应。这样可以缓解基层财政特别是以农业为主的县市财力的困难, 为增加教育投入提供财力保证。三是要以农村教育的发展需要为前提, 规范转移支付程序, 对转移支付的数额、程序和责任做出具体规定。一般情况下, 各级财力不济时, 应逐级报告, 请求转移支付。上一级接到报告后, 要及时核查情况, 并限期转移支付。对无能为力又不报告的, 要追究责任;对接到报告又不及时转移支付的, 也要追究责任。四是要建立省与省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以教育成本补偿为目的的政府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 充分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公平性原则, 让外来务工子女和当地孩子一样享受同等义务教育待遇。

3、要不断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除制定义务教育分年段的经费刚性指标或者称为“低保”用于“保运转”外, 要逐年增加经费指标用于“保发展”, 增速要与当地财政收入增速相适应, 以确保义务教育正常运转和发展的需要。要切实贯彻《义务教育法》所要求的“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 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 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 实现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单列。

4、开征专项义务教育税, 稳定教育经费来源。

开征新的教育税, 以税收制度保障义务教育, 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当然, 不能因此加重城市和农村的经济负担。可以在保证现有的税制结构和税收总量的情况下, 明确一项或几项税种为义务教育专项税, 比如在城镇建设用地、开发等诸环节开征教育税, 宏观调控义务教育。

5、发行教育彩票, 拓展农村义务教育筹资渠道。

教育是一种公益性事业, 能够得到社会民众的广泛支持。因此, 充分发掘我国彩票市场的潜力, 发行教育彩票是完全可行的。

(三) 建立教育经费使用管理的监督机制

1、要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

首先, 要以县为主成立独立的教育会计核算中心, 实行“校财局管”, 对各单位整个财务收支过程实施全面监督, 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 建立起会计服务与财务监督有机结合的教育财务管理新机制。其次, 要逐级建立中央、省、地 (市) 教育财务核算监管系统。即在各县教育会计核算中心网络系统的基础上逐级进行联网对接建立起计算机信息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 一方面各级可以对辖区教育经费收支进行实时监控, 及时了解教育资金的走向, 便于收集掌握信息, 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又可以定期发布统计信息, 完成统计报表的下发和上传工作。再次建立既有权力、又有权威的义务教育经费监督机构, 建议由各级人大监督同级或下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由人大审批教育经费预算, 督查教育经费执行, 或者委托审计部门具体检查。每年定期评比并通报各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及使用效益, 并把这项工作列入党政主要领导年度业绩考核内容, 以保证义务教育的正常运转和均衡、持续、快速的发展。

2、加强中央财政的主控作用。

进一步强化中央财政的垂直作用, 加大监管力度, 做到专款专用、封闭管理, 对于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直接到位, 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杨晓达.农村教育发展的财政保障[M].财经问题研究, 2002 (7) .

农村义务教育 篇9

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 美、英等发达国家就已经意识到家长受教育程度不仅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管理与教育的健康发展。为保障家庭教育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协调性及相互配合性, 这些发达国家极力吸引家长参与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家校联谊活动、教师公开教学、教师招聘与评价甚至于学校日常管理或决策。目前, 家长受教育状况对教育改革的潜在影响已经为广大教育理论及教育实践工作者所高度关注, 并且从家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入手, 如近几年许多中小学纷纷建立的家长学校或家校合作委员会等就是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笔者认为这种思路既值得肯定又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入, 因为, 目前的改革多限于一些城市中小学, 而大多数农村学校的管理还处于一种封闭的模式。同时, 农村家长本身的受教育程度以及提高也是一个值得学界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 因为, 农村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必定会对农村教育改革产生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如有人指出:“农村中小学辍学率之所以居高不下, 与城市相比, 农村家庭文化资本的贫乏应是值得考虑的因素。”鉴于此, 我们选择山西某地20余所农村中小学的近千位家长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了解目前农村中小学中家长的整体受教育状况及其对农村教育改革的种种影响, 为农村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积极的改革建议。

二、研究方法及过程

本研究主要采用发放家长调查问卷及深度访谈法, 对山西芮城20余所农村中小学家长进行实地随机调研。整个调查问卷由我们自行设计, 并在两次实地发放的基础上修改而成。问卷涉及家长受教育程度的基本情况、家长对家庭与学校合作现状的反映、家长对农村学校课程设置及改革的看法、家长对改进农村教育管理模式的建议等四个维度共计18个问题。先由我们对运城学院教育系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发放问卷、回收及深度访谈等方面的重点培训和指导, 然后在各带队老师的指导下负责在农村实施随即发放、回收及访谈等工作。问卷共发放与回收986份, 实际有效955份。我们对问卷进行SPSS12.0软件统计处理。

三、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及反思

(一) 农村家长的整体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这次被调研的家长年龄基本在30岁到45岁。具有小学学历人数为125人, 占被调研总人数的13.9%;初中学历的家长为500人, 占到总数的55.2%;高中学历毕业的家长则为255人, 占28.2%;而具有大学学历的人数仅有25人, 占2.7%。在调研的955位家长中, 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家长占到69.1%的比例。至于农村家长的职业教育情况, 有数据表明, 在农村45岁以上的农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教育。在本次调查中发现30岁至45岁的农民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因此, 农村中小学家长的整体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二) 家长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对农村教育改革的种种影响

1.对子女上学最终目的的认识不同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传统的考大学、跳农门的农村教育观念正在发生转变。如在“您对送孩子上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的选择中, 尽管仍旧有近五成的小学学历的家长认为是考大学, 但拥有其他学历的家长持相同观点的人数比例却较低。而在认为上学的目的是提高孩子的生存竞争能力的选择中, 学历越高的家长人数越多, 且高中及大学学历家长已经超过六成。这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教育观念上的巨大改变。这就使得传统的农村教育中偏重文化知识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的观念正在发生转变。调研中家长对孩子上学目的的认识分类统计见表1。

2.对家校合作方式方法认识上的差异

调研中, 发现目前大多数家长对家庭与学校合作的认识还停留在指导家庭教育或为孩子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上, 但是也有部分家长表达了期望参与管理学校事务的观点, 其中小学学历的家长占44.2%, 初中学历的家长占32.5%, 高中学历的家长占19.3%, 大学学历的家长占18.5%。而对合作目的的选择为既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又促进学校管理及决策科学化的家长虽然最高比例不到三成, 但明显表明已经有部分家长在对家庭与学校合作的互利双赢上有了新的认识, 而且这种认识具有因学历不同而有明显差异的特点:具有小学学历的家长仅有0.4%, 初中学历的家长占到4.6%, 而高中学历的家长则占21.4%, 大学学历的家长能占到29.6%。这样看来, 初中及小学学历的家长中总共只有5%的人对家校合作有着比较全面的认识, 而高中及大学学历的家长中则有51%的人有着合理科学的认识与要求。

3.家长受教育程度对其家庭教育的观念及方式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在本次调研中, 我们发现家长受教育程度对家庭教育观念的认识上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如在对家庭教育的方式之一即少打骂、多引导以尽可能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的选择中, 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学历的家长比例依次为14.6%, 24.0%, 62.6%及63.0%。对于家庭教育中应该首先培养孩子何种意识的认识分类统计结果见表2:

4.对农村课程改革的关注程度不同

从2001年以来, 为加快素质教育的推行, 国家大力倡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几年来的试点与推广, 我国基础教育面貌有了比较大的改观。但就本次实地调研来看, 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具有小学学历的家长中竟然有72.6%的人表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农村课程改革一事根本不了解。在初中及高中学历的家长中持此观点的人数也超过一半。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宣传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力度问题。但调查中也发现学历越高的家长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了解越多、越深入。家长受教育程度对“新课程改革”了解程度的统计见表3:

5.对农村教育管理模式及现状的认可程度不同

学历不同的家长对农村教育管理现状的认可程度有较大的差异。在对学校管理表示基本满意的选项上, 初中及小学学历的家长中共占68.8%选择此项, 而高中及大学学历的家长仅有18.5%的人持此观点。由于应试教育及学校管理封闭化所造成的种种弊端, 在各学历家长的人数中都有五成左右对中小学管理现状明确表示不满意。其中有部分家长表示愿意参加中小学的日常事务管理, 如协助班主任进行班级日常管理、监督学校收费、对学生进行思想及安全教育、听公开教学课、参与年终教师评价及招聘、帮助学校组织各种文体活动、给学校做义务工、参与学校政策制定及发展规划等。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家长渴望参与学校管理的倾向愈来愈大, 从具有小学学历到大学学历的家长比例依次为0.8%, 15.5%, 47.3%, 87%。

调研中, 我们也发现不同学历家长在一些问题上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共识。如从具有小学学历到大学学历的所有家长中几乎都有近七成的家长认为学校缺乏相应的家校合作组织及活动是影响家校合作的主要因素, 这充分说明家校间开展合作的不力现状及根源所在。再如在对家校合作的具体方式的选择上, 虽然有选择以学校为主或以家庭为主的不同学历家长, 但选择家庭与学校平等合作的各学历家长人数均已超过六成。这充分表明家校合作的方式已经具备了平等合作的现实性及迫切性。

四、几点启示与建议

通过上述调查和分析, 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农村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对于农村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为此, 需要尽快地提升农村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以保障农村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具体思路如下:

(一) 从观念上打破农村教育的封闭管理模式, 积极吸引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与监督

借鉴国外中小学管理中的开放理念, 充分调动广大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与监督的积极性, 使得家长在学校的日常管理、教师招聘与评价、学校方针政策的制定与修改等方面享有一定的知情权、参与权、发言权及决策权。这是激发农村家长提升自身受教育程度的逻辑起点, 因为家长在参与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才会真实地感受到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影响和制约了自身的参与质量, 因此会不断地产生“亟须充电”的心理需要。

(二) 从制度上加强农村中小学的家校合作建设, 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力的形成

采用多种方式灵活实施家庭与学校的有效合作, 如定期的家校联欢活动、学校开放日活动、校长接待日活动、教师与家长及学生三方对话与交流活动, 不定期的教师家访、家长校访、家长会等。这是促进农村家长尽快提升自身受教育程度的制度保障, 因为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越高, 他 (她) 在子女上学目的认识、家庭教育的方式、对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就越有渴望了解和参与的内在积极性。因此, 为家校合作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农村家长不断产生提高自身受教育程度的现实需要。

(三) 从措施上大力倡导农村家长学校的兴办, 逐步提升广大农村家长的整体受教育程度

如2007年, 潍坊市教育局决定开展“家庭教育农村行”活动, 邀请国内一流的百名教育和心理专家为40多万农村家长和老师作报告。这种能够促进家长素质提高的活动最好长期搞下去。如从国家和地方政府来说, 在加大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时, 应当把农村家长学历层次的提升作为一个投资项目, 制定应有的投资、管理和监督制度;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 应当把农村家长的学历提升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内容之一, 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合校并点”后留下的教学设施办起家长学校, 可以定期学习或周六或农闲时的全日制和免费制等形式举办。具体的学习内容可以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农村教育以及必要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实用性课程。具体的任教师资可以来自各地高师院校、中小学和职业院校甚至于农村的优秀人才等。对于经过系统学习和考核合格后的家长可以发给相应层次的学历 (高中、专科、本科) 证明和文凭。

(四) 从舆论上加大农村教育改革的宣传与实施力度, 营造全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村家长关注与支持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

各农村中小学应利用家长会、教师家访、家长校访、家校联谊、校园开放日、校长接待日、家长学校等多种方式积极宣传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方式和效果。并尽可能定期举办“课改”成果展览活动及“课改”问题研讨活动以调动农村家长关注农村教育改革的内在积极性与主动参与性。

(五) 从课程上树立农村教育本姓“农”的观念

积极贯彻基础教育课程三级管理原则, 努力探索地方实用课程及各校特色课程。在为高校输送合格人才的同时, 培养大批的农村后备人才, 这样既能解决好部分学生的升学问题, 又考虑到了大部分学生的就业及出路, 更重要的是为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农村后备军。事实上, 就农村学校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而言, 无论哪个学历阶段的家长都超过六成认为农村孩子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应该多学些适合当地需要的农业实用技术。这充分表明广大家长在对农村的孩子究竟应该学习什么的认识上已经有了观念上的突破和更新。这也充分表明在对农村教育应该姓“农”的认识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所以我们必须认真谨慎而又迫切地解决好农村中小学课程设置这个核心而又颇为敏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国华.农村“非经济性辍学”现象透视——基于文化资本的视角[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2) :96.

[2]王宪锋, 高志敏.试论农村教育发展战略的创新方向[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9) :48.

农村义务教育 篇10

2011年秋季, 重庆黔江、城口、丰都等12个区县被纳入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范围, 重庆还将万州、开县纳入重庆市试点区县, 对试点区县的县城以下学校按每生每天3元 (全年以200天计) 标准拨付营养膳食补助。

为让学生吃得营养又健康, 从2011年秋季开始, 重庆连续3年为中小学推出春秋季健康食谱, 科学调节饮食结构。截至2013年12月底, 重庆市14个试点区县累计使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市、区县膳食资金11.5亿元, 惠及学生92万人, 让农村贫困地区学生告别了“一日两餐”、“咸菜拌饭”。

“但是, 农村孩子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还是令人担忧。”重庆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所长曹型远表示, 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只能靠从食物中摄取而来, 而它们多是来自于肉类、豆类和奶、蛋类, 如果缺乏会产生抵抗力下降, 学生易患感冒, 同时影响其生长发育, 降低学习效率。

这份菜谱分为单、双周, 从周一到周五的荤菜菜品有宫保鸡丁、黄豆烧肉、土豆炒肉丝、豆干胡萝卜炒肉丝、绿豆炖排骨等, 每道菜的用量都有详细的规定, 精确到克;价格在3元左右, 同时在满足蛋白质等营养素的基础上确定食物量。重庆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高级营养师窦义蓉说:“我们既要考虑学生的喜好、学校的制作成本和加工能力等, 同时还要了解市场供应、价格情况, 了解学校食堂经常提供的荤菜种类等。”

同时, 菜谱充分征求了区县学校、食堂工作人员及学生的意见。“糯米蒸排骨就是被否决掉的。”窦义蓉说, 这道菜需要蒸箱, 受学校食堂烹饪设备限制, 彭水县有些学校表示, 厨房所配置的蒸饭车仅够蒸米饭用, 蒸菜无法烹饪, 获取信息反馈后, 马上修改了方案, 选择以炒、红烧等易于加工的方式, 并把糯米蒸排骨改成了绿豆炖排骨。“食谱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方面, 还需要在学校使用菜谱过程中, 不断调研, 了解更多学校使用中的问题和困难, 然后对食谱作出调整。”

记者在重庆市石柱县大歇小学、大歇中学等校园看到, 每所学校都在食堂醒目位置张贴了一周菜谱、学校食堂购物公示、月结算经费公示。“现在晓得每天该吃哪样了!”菜谱的推出让食堂的师傅们省了不少心, “每份菜主料和辅料都精确到克, 我们只管照单执行。”

“每个学生午餐只需2元或3元, 每餐就可以吃到一荤两素一汤。”一名学生家长说, “现在的学校变得漂亮了, 孩子吃饭政府还补助3元, 孩子的生活习惯也变好了, 成绩不断在提高, 我们是看在眼里, 喜在心头。”

大歇中学学生谭燕从初一时就特别瘦, 身体也虚弱, 经常请假出去买药, 自从享受了营养午餐, 有了均衡的伙食, 现在变得丰润了, 性格也更加开朗了。

在大歇小学记者看到, 因食堂条件有限, 学校实施统一集中供餐模式。“这也是学校德育的有利契机, 通过学生自主端、分、吃、洗等用餐活动, 培养了他们的自理能力, 增加了他们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该校校长向东升说。

农村义务教育 篇11

【关键词】农村;教育;成长;孩子;教师

“纸上得来终觉浅,缘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深感农村孩子的成长环境不及城市孩子,农村孩子的教育氛围与城市孩子更是有一定差距。

一、农村教育现状

中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有约四万二千个乡镇,近七十万个行政村。东南部农村教育师资环境要好于中西部,模范示范村教育水平要优于普通村。国家农村希望工程建设逐步推进,师资水平逐年提高。但仍然存在农村教育资金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等不足。

二、农村教育存在问题

1.教育缺“钱”

城市小学的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体教器材配备相当齐全,立刻使得农村小学的二层“独楼”甚至是破旧瓦房黯然失色。城市学生每天接受着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相当部分农村学生则每节下课擦完黑板“笔”及“板”。“互联网+”时代对于农村学生仍然是模糊而又不清的概念。城市孩子每逢“六一”、运动会都过得有声有色、收获颇丰。而农村孩子却因体教器材等原因错失这些活动。

2.教育缺“人”

教师是“铺路石”,是“引路人”,是学生人生成长的重要引导者。教育战线不能缺人,更不能缺有責任心、有才华、有爱心的教书人。师德失灵或缺失,就会误人子弟。学生一碗水,教师就需一桶水甚至一汪海洋,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就被提上教师行业日程。但就是这样一批在高校、在基层培养出来的“人才”因各种原因来一批,走一批,不断招,不断走。结果,就造成了农村学生每学年甚至每学期都要适应新老师、新教法的困扰,几门课都由一位老师而不是专人专教的学科专业与严谨。部分教师缺乏的农村小学更是出现了一堂课几个年级同时上或学生整天上语文、整天上数学的“古老”现象。试问:在21世纪的今天,在我们享受高楼林立,互联网便捷的时代,怎能让农村孩子举步维艰、寸步难行?

3.教育缺“氛围”

据悉,中国最先进、最前沿的科技与文化在一线、二线城市传播迅速,而到农村,则缓慢甚至停滞。原因何在,文化设施、受众群体不同。再者,农村孩子家长存在“干着急”现象,自己再辛苦,也要节衣缩食给孩子买各种需要的东西。但由于小学知识难度的提升及自身所学的限制,对于孩子的辅导也是“爱莫能助”。而且,相当部分家长外出打工,想亲自辅导也“鞭长莫及”。久而久之,家长们也就只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就行了,至于“混”成什么样全靠孩子自己。敢问:这样的教育氛围我们能怨孩子吗?

三、农村教育问题之对策

1.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充分有效利用资金

中国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其它建设的钱可以挤,教育用钱为什么不可以挤?农村教育仍是薄弱环节,我国可采取财政直接拨款、继续减免学杂费、慈善义捐等措施加大农村教育资金投入,并且资金要层层把关、落实到位,制定并切实执行问责机制。

2.出台落实实质性政策,大力推进人才进留农村

政府需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建设,切实出台关键政策措施,以确保能够引入人才、留住人才。现期的“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城乡教师交流计划”就很好地引进了人才,但如何留住这些人才就值得我们深思。在教师工作当地建经济适用房,这样既解决了外来教师的住,又可以自己买菜做“丰盛佳肴”。有了自己的家,这些人才也会愈发将这里当成自己的“家”。

3.营造良好教育氛围,设施文化双管齐下

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如何使农村娃娃在这三者环境里健康快乐地成长、增长更多的知识,就需要在此环境里的关键人物—教师来牵线搭桥、引领氛围。定期召开家长会,父母外出务工者,孩子由谁带者,谁来参加。和家长沟通,了解孩子具体家庭情况,也让家长知晓孩子在校表现,共同交流,解决问题。此外,校方还应和当地村委沟通商讨举办一些如文化周、我是“小记者”等学生活动,全村、全民共同为孩子成长开辟“绿色通道”,创造良好条件。只有学校、家庭、社会真正关注儿童的成长与学习,良好的教育氛围才会被营造。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 篇12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术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一些有关美术的理论知识,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观察图形进行想象, 长期的学习与锻炼, 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使学生不断的进行想象和绘画创作, 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并逐步形成学生自己的审美标准, 所以美术本身就有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审美作用和创造美的作用, 并成为了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当前, 我国农村每个学校注重的不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而是注重学生的分数, 注重学校的升学率, 因此只强调语数外等, 而忽视了像美术这样的所谓的“副科”, 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美术这门课程。而一些美术教师教学态度不认真只是为了应付教学任务。有些家长更认为美术对孩子没有多大的用处, 学习美术就是在浪费时间。由于农村教学条件较差, 获取信息的途径较少, 美术教师无法获取最新的信息, 培训的机会很少, 很多老师没有认真分析教材和课程标准, 这就不可能更好的去教学生。农村教师数量少, 很多老师并不是真正学的美术专业, 而是由其他学科老师担任的, 因此, 美术老师的自身专业水平较低, 自身业务能力水平不高, 综合素质需要提高。在美术课的授课中很多老师局限于课本, 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 并没有将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其实, 农村地区有丰富的天然美术素材, 比如, 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等。但老师和学校却忽视了这天然的优势, 没有将这些丰富多彩的素材更好地利用。

发展农村美术教育, 首先教师应重视美术的教育, 并且要转变教学观念, 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不能只是单纯的讲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而是要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出发, 通过一些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将教学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更好地发挥出美术的教育功能, 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逐步地认识到美术对他们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也让家长深刻的体会到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家长改变对美术教育的错误认识, 从而使美术教育得到重视。在课堂教学当中应看学生画中是否有独特、新颖的表现。优秀的美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提高审美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并且更有助于加强德育工作。因此, 要正确地认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确立美术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在基础美术教育中, 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 教师要想更好的进行美术教育, 就必须要不断地学习, 通过教材分析, 切实掌握教材内容, 深刻领悟教学目标, 并要不断地创新, 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 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学校应拨出一些经费让学校的的老师参加培训和外出学习等, 以此提高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当地的政府可以邀请一些优秀的教师进行指导, 从中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 以此弥补本校教师的不足。教师应多采用新型的教学法, 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求知欲, 有效地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师生可以围绕问题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 谈谈彼此对美术的认识、观点和看法。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的关系, 营造一种融洽、愉快轻松自由的氛围, 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学内容不能仅仅局限在课本内容, 死板地进行教学。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时, 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启发学生自主的学习, 在教学正应设置某些问题情境, 引导同学积极思考问题, 注意“听其言, 观其行”, 通过学生的反馈情况, 及时作出相应的控制调节, 并作出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不断鼓励学生,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最终使学生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 开发智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要进行特色化美术教学, 积极发挥创造性, 设计多彩的教学活动, 从学生的问题和兴趣出发, 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比较、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形成对身边世界的兴趣, 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美术素材方面, 农村地区有着独特的天然的资源: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资源等这都优越于城市, 如果能够利用好这些资源, 不仅能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 也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是教学内容简单化, 更加生动形象, 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教学更顺利的进行, 并且最终还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要求。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要切实转变观念, 充分利用乡土资源, 以改变当前农村美术教育现状, 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从而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上一篇:明确方向下一篇:领导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