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调查心得

2024-09-17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心得(通用8篇)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心得 篇1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所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进程。

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目标,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对湖南省衡阳县西渡镇农村义务教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 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些学校的校舍年久失修,房屋漏水,卫生条件状况很差,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

2、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由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教育官员的政绩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了梦想。

3、学生辍学较多,读书无用论出现回潮

一方面受传统愚昧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而排斥教育;另一方面又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一旦毕业无法就业,相对而言对于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就得不到回报,导致学了知识在农村基本没有什么用处,使得农村“读书无用论”重新回潮。

二、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策略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

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是要发展经济。政府要转变解决农民、农村问题的指导思想,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制度,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通过补农、助农、护农,让农民拥有财富,享受不断提高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保持发展经济的活力。要提高农村的社会地位,这既要清除来自社会的障碍,又要清除农民自身的障碍,培养农民维权、用权的权力观。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自身发展经济的能力。

2、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执法主体地位,预防辍学率的上升

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依法健全和完善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制度。每年开学前,地方政府必须向其辖区内的适龄儿童发放入学通知书,督促其监护人带领儿童按时到校报到入学,把好入学关,从源头上防止儿童辍学。

3、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农村中小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待遇落实情况,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完善对农村教育投资的监督机制,严防中间环节的克、挪、卡、要,确保专款专用,并且还要力保各校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从而逐步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不仅对家乡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有了较为明晰的了解和分析,而且对改革发展家乡农村义务教育提出了粗浅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增强了发奋学习、顽强拼搏的信心和毅力,为日后报效家乡、报效祖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心得 篇2

1.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流失严重, 整体素质较低。

近几年来,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大幅度增加, 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进入了教师队伍, 使得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不足的问题。但教师队伍还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城乡结构性失衡等问题, 表现为:城市地区教师过剩, 农村地区教师则普遍短缺。原因主要是农村中学的待遇差, 条件艰苦, 不仅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 就是在职的老师多数也都不安心, 总想千方百计调离农村, 导致学校陷入“培养、发展一个, 就流失一个”的尴尬困境, 教师队伍流失严重, 再加上教师的整体素质比较低, 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调查的情况看, 目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师资不足、教师培训时间少、流动不合理等问题, 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保障与提高。虽然近几年来, 随着就业难度的增加, 农村中学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有所增多, 但总的来说, 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1.2 升学率普遍不高, 辍学率高于城市。

农村中学义务教育质量问题首先突出表现为升学率低。在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上, 由于农村中学所处的特殊环境, 学生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 接触到的知识面相对较窄, 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不高, 升学率低 (见表2) 。但学生的优秀率与及格率是直接影响升学率的因素。统计显示近三年农村中学的升学率在20—40%之间徘徊。据2006年10月12日的新华网载:至2005年, 遵义市14个县 (区、市) 已通过“两基”达标验收, 初中在校生辍学率从2000年的5.2%下降到2005年的2.1%。但实际上部分边远、贫困地区并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初级中等教育在校生年辍学率应控制在3%左右”的底线标准。对遵义部分农村中学的调查显示:初中一年级辍学不明显, 但年级越高辍学和流失的现象越严重。辍学或流失的原因主要有:成绩稍好的学生转往条件好的城市中学;成绩很差的学生自感升学无望, 要么在家务农要么外出打工, 还有部分学生事实上已经辍学, 但学籍仍然保留在学校, 成为隐性辍学者。因此, 实际的辍学率远远高于3%。这说明农村学校教育观念滞后, 缺乏生机与活力, 办学条件不能满足农村教育需要, 等等。

1.3 新课程实施难度大, 问题多。

农村中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参与到新课改当中来。但是大多数农村中学由于远离城市, 存在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 教学设施不完善, 师资配备不齐, 学生素质差等问题, 使新课改的实施面临很大的困难。应该说, 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既能适应农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又有利于农村学习者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但由于农村义务教育存在上述方面的现实困难, 新课程在农村中学进行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最为明显的问题之一就是城乡之间课程实施水平差距较大。大多数农村中学的教师还不了解新课改的真正意义, 因而对新的课程观念、内容与新的学习方式, 表现出疑惑、甚至排斥的态度, 部分课程名存实亡, 老师备课不上课, 或者在应付检查时才备几节课。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根本不可能考上高中, 更不用说大学。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苦读九年后, 缺乏生活技能, 进城打工不能吃苦, 搞二、三产业无门无路, 只好在家里闲着, 家长看不到教育的经济效益, 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且由于许多农村地区的财力有限, 绝大多数县镇仅能做到按时发放教师工资, 要想拨一部分资金保证新课改工作的开展, 更是难上加难。靠学校本身的财力更不现实, 因为学校所收取的学杂费最多只能保证学校正常运转, 但实行新课改确实离不开相当数量的经费。

1.4 教育教学质量不高。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由调查反映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

1.4.1 学校布局不合理和校舍不足。偏远的农村中学在校园建设规划, 教学、生活、运动区的布局上仍存在不合理现象, 学校周边环境还有安全隐患与污染。这是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1.4.2 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大部分农村中学教育资源不能均衡配置, 缺乏教学设备, 影响了教学工作正常的开展。

1.4.3 部分农村中学主管领导对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对常规管理工作抓得不细, 缺乏规范性管理。这是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直接因素。

1.4.4 近几年, 一方面是中小学在校生大幅度增加, 另一方面是农村教师数量不足, 加上难以吸引大学生和留住优秀教师, 既造成了教师局部缺编或结构性缺编问题日益突出, 又使农村中学师资素质不高, 成为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

1.4.5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有重要影响。虽然政府部门努力减轻农民负担, 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农村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现象已成为历史, 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仍是影响农村中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2. 农村中学义务教育质量存在问题的成因探析

2.1 农村教育投入机制是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问题的根源。

农村自实行税费改革以来, 国家确立了“以国务院为领导, 地方政府负责, 分级管理, 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把农村义务教育逐步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构建起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这一新体制的实施, 使县级政府成为承担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主体。但由于县与县之间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经济困难的县自身财力有限, 因此“以县为主”的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问题。我们调查的遵义务川县就是如此, 很多农村中学还是负债运行, 基本上无力改善办学条件。很多县根本承担不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重任。针对这一问题, 国家又对“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经过调整, “以县为主”体制逐步清晰地界定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以县为主, 教育经费由各级政府合理分担。2005年, 国务院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上应承担的责任, 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6年,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确立了义务教育纳入国家财政保障, 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担, 实行省统筹的经费保障新机制, 并明确规定, “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至此, 教育投入的重心逐渐上移, 在教育经费方面, 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投入体制的变革与投入重点的上移对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问题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然而由于现行的体制并没有明确规定中央政府应当担负的具体责任, 现实中中央政府只提供少量的义务教育专项补助, 没有规范的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 宏观调控能力很弱, 把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大部分责任推给了地方政府, 而地方政府的财力能否承担呢?这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2 师资队伍结构失衡。

今天的农村中学, 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师资队伍的典型特点是结构失衡, 主要表现在: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及学历结构失衡等。年龄结构失衡是指农村地区中学中老教师偏多, 中青年教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 数量少, 年龄结构不合理现象十分严重;学科结构失衡是指农村中学中专业教师少, 能胜任音、体、美、英语、计算机等课程的教师屈指可数, 一师多科目多年级上课的现象相当普遍, 教师教学蜻蜓点水, 难以求精。学历结构失衡是指农村地区教师的学历普遍较低, 特别是民办教师转正的同志, 几乎都是初高中毕业生, 基本上通过补偿教育获得大专文凭, 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很少。如此的师资队伍现状, 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矛盾。

2.3 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

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给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造成了深刻的影响。首先, 农村中学通常位于偏远山村,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对先进文化和重要信息的吸收比较缓慢, 人才与人才之间的交流,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沟通都较缺少。其次, 农村经济滞后, 很难为农村中学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 如多媒体技术、多功能的实验室与阅览室等。不少农村孩子有刻苦奋斗的学习精神, 但生存的环境、闭塞的文化限制了他们开拓眼界, 增长知识。最后, 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不能给农村学生提供优良的师资和良好的教育环境, 这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长期以来, 政府对城市地区尤其是城市中的重点学校“精耕细作”, 而对广大的农村学校基本上实行的是放任自流的“放养”政策, 使一些农村中学只具备基本的办学条件。从教育投入的结果来看, 整个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太小。全社会有5800多亿元教育投资, 而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居民只获得其中的23%[1]。农村教育条件落后, 教育资源匮乏, 教学设施简陋, 图书器材严重不足。并且在农村这些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又低, 实际起作用的效力就更小了。

3. 结语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问题, 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仍将存在, 要完善解决, 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我们认为, 总体的思路应是在充分了解现状与问题并加以深刻分析的基础上, 尽可能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发展义务教育的成功经验, 加以筛选, 洋为中用, 循序渐进地完成。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提高教师的素质。目前工作的重点应着眼于建设与规范公平合理的教育投入机制、尽快建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农村义务质量监控、强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加强适合农村义务教育的课程建设等。

摘要: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问题已成为义务教育发展中必须关注的重点。本文作者以遵义部分农村中学为调查对象, 在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 对造成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农村中学义务教育质量,问题,成因

参考文献

[1]祝俊初.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015997115736.工人日报, 2005-02-24, (5) .

[2]李良.广西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0) :17-19.

[3]陈桂华.城乡义务教育统筹发展的财政制度安排.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5, (12) :8-11.

[4]周元武.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新机制解读.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7, (2) :8-12.

[5]邬志辉, 王海英.农村义务教育的战略转型:由数量关注走向质量关注.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1) :31-34.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心得 篇3

【关键词】学校教育因材施教投入发挥

学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程度、速度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模。

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苏北农村学校义务教育的现状到底何如呢?

一、 不缺荣誉,缺少声誉

荣誉,是对一个人或是一个单位工作实绩的综合体现,行为的肯定,是千金难买的赞美,是至高无上的光环。如今,随便走进任一所城、乡学校,都会在校门内、外醒目的位置,看到一些易如反掌、举手可得的成排的荣誉牌匾。

种一块花草,栽几棵树,便是绿化达标的合格单位,在县区运动会上拿个小奖,便是体育先进单位以及普通话推广单位、财物公开示范单位、安全考核合格单位、人民满意学校……以及有其名而无其实的家长学校等等。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家长的口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这些名目繁多的招牌,家长们大多都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学校到底如何,事实胜于雄辩。他们只认你每年考上重点、名校、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多少,孩子的特长是否得到了展示和发挥,教师的责任心如何,是否热衷于搞家长、捞外快、搞谋私。否则,情愿去买学区房,花大钱择校。而这正是眼下不少学校所缺少的应有的声誉。

二、 不缺形式,缺少模式

不切实际的各种模式,华而不实的各种排场、走马观花的各种形式,是制约学校教育停滞不前,增加教师工作压力,增添学校经济负担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在精力、时间、还是在人物、财物上,都让人深恶痛绝、牢骚满腹而又无可奈何。

如:近来支教已成为缓解偏远乡镇教师紧缺,增强农村教育整体实力的重要形式,且在教师职称评定中都有明确规定的年限及区域。但在实际操作中,支教老师大多工作松散,责任心不强,教学成绩低下,对支教教师缺少一套完善的考核制度,成为影响学校整体的工作实绩的重要因素。

三、 不缺文凭,缺少文化

文凭本是衡量一个人学业的程度、层次,更是教师晋职、调资的重要条件,甚至是硬性规定。在这个上有政策、下由对策的大气候的影响下,这个本是问题的问题以不再是问题。函授、自修、夜大、电大、脱产、速成班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捧着钞票进去,拿着文凭出来,有的人连学校的门都没进,过了两三年,也照样毕业。当然,这要比直接花钱买个文凭稍逊一筹。

那么,有着这样文凭的老师,其本身的文化底蕴能有多深?谁都不愿说破,但也都心知肚明,所以,有人大胆提出文凭属于过去,现在看能力的雷人语,真不知这句话到底有多少人喜欢,多少人反对。

四、 不缺人力,缺少人才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一个学校的教学实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师教学的责任心和教育实力,说白了就是教育人才的比拼。

而现在的每一个学校,教师的数量可以说足以完成教学任务的,且大多达到合格的师生比。但在每个学校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真正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和学生比例远远不能达到标准,甚至差距很大,导致副科专任老师改行,音、体、美、科学等一些被其他课题占用不能正常开课。

那么,造成这种症结的根源是:有因其长期不上班的;有的是把学校作为挂靠单位的;有的倚老卖老不做事的;有的领导忙于公事无暇上课,干脆不从事教学工作的等等。而在从事教学的教师中,有的是合同、民师、还有的是顶职转正的,有的是代课的,有的是转业安置的,有的是非师范招聘的,有的是自考的,无论从教学能力还是教学理念都是参差不起,在工作上有点力不从心则不足为奇。

五、 不缺名师,缺少恩师

当今社会,专家、名师比比皆是,教育界更是不甘落后,一般几个地区两年就会有个特级教师、区、市、省级骨干或名师推荐名额,尤其是成为名师、专家之后,便可脱离教学第一线,整天报告、讲座、出书讲学、外出培训、视察、教学、研究创新模式,即使每两个专家每年推出一种教学模式,也让教师们招架不住、应接不暇。而这些模式的含金量究竟会有多高呢?用“微乎其微”不知是否有点言过其实?而教师在教学中有必须运用,否则就是教学模式陈旧,不但死搬硬套,还必须符合上级部门的检查。背、上、批、辅、改,样样都要达到标准。

如:教师的教后感不少于100字,学生作业的计分格必须长3厘米,宽2厘米,从左往右画对角线,与最后一题空一格,距右边距1厘米等等。搞得教师心烦意乱,牢骚满腹,有的干脆把学生当着出气孔,回家就对爱人、孩子发脾气,根本就无法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那么,学生又怎么能记住老师,又怎么能喜欢这个教师的课呢?

作为一名真正的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思考,怎么去掌握一套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何让他们自己实现自己、展示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可是这样的老师是多是少?不用明说心里都很清楚。

六、 不缺资本,缺少资金

“每一位校长都坐着豪华真皮沙发。”这是教师对现代校长的评价。其实,这里指的并不是真皮沙发,而是说每一位校长都有可以炫耀的资本,随便走进即使是乡镇学校,都会看见整齐高耸的教学楼、宿舍楼,整洁明净的餐厅、塑胶跑道,标准化的运动器材,电脑室里电脑成行,图书室里图书目不暇接,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学生有统一的校服,教室内饮水机、投影仪应有尽有。可谓之环境舒服、整洁、优雅。

但稍微思考一下,这些大多数是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筹资拨款的,学校只管坐享其成。况且,每位学校都有一定的经济补贴,即使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除了专款的现金、补助金以外,还有相关单位的爱心扶持,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学校竟还亏空八九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已屡见不鲜,而由此引发的工作中的种种奖励措施难以兑现,势必又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而这种情绪化的问题又是其他强制手段难以奏效的。

七、 不缺精力,缺少动力

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不断好转,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教师工作的相对稳定,给教师营造一个莫大的享受空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现象在校园里潜滋暗长了,尤其是在中年往上的教师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这部分教师本是教学经验、精力都很充实、充沛的黄金时期。但根据调查,他们往往对升职无望,又瞧不起年轻的教师,看不惯年老的教师,对新生事物不感兴趣,对传统理念又没有创新的精神,容易束缚在陈旧的模式中,加之对领导的行为、工作作风的不理解、不接受,或热衷于第二职业,对工作更是得过且过,面对大是大非依然无动于衷。

而年轻教师不安于现状,对外界刺激跃跃欲试,过高地评估自己。以前的两个黑洞洞、三个急匆匆的现象已一去不复返了,而每天驾车匆匆地来,晚学后疾驶而去的现象明显增多。

八、 不缺检查,缺少责查

名目繁多的检查已让教师头痛不已,如果检查真的能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优化教学质量水平,本是件无可非议的好事情。但如果检查的动机不纯或吹毛求疵,走马观花的形式主义、或一查了之,就显得毫无意义了。

例如,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形式,而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主要手段。那么,作为领导、专家、教育部门例行检查本该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事实上,有的教研员自己的能力平平,有的领导自己根本就不会上课,有的专家华而不实的框框理念成堆,而真正的实际教学中,根本就不适用。因此,一堂课下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名家发威,教师不服,造成互相纽结。而教师涉及本身的利益受到冲突,教师的后顾之忧难以解决,学校的很多失职、渎职问题,不去追究,如果把用在教师身上的“注意力”,分散一些到领导的身上,岂不是教育界的一件幸事了。

九、 不缺学生,缺少优生

实施义务教育为农村的适龄儿童提供了保证,但由于城乡的教学资源的差距很大,以致大批家长不惜花费巨资,在城区购买学区房,交择校费,托关系,转户口,到城区学校入学,造成城乡资源的严重流失。

而在现有的农村学校中弱智、智障儿童占近3%~5%,由于家庭的无法协助、监督,校方无法控制学生的大部分的业余时间,一直使学生学习松懈,部分学生的特长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既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又降低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家长的信任度,对生源的流失起不到推动作用,长期下去,造成了恶性的循环。

十、 不缺实绩,缺少实力

实绩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一定的成绩,是教师能力和价值的体现,露骨一点地说,就是教师在晋职和晋升中可以引以为豪的资本。而如今的教师,对于这害实绩来说,可以说是举手可得。

举个简单的例子:发表论文是教师学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不具备这种能力的教师,只要舍得花钱,那么,稿子有人写,论文有杂志社发,即使是论著的一、二、三编者,也照样可以挂靠。而真正呕心沥血写出来的东西,却无人问津,造成教育界鱼目混珠,谁也看不清庐山真面目。

再者,通过学生作文大赛,可以间接的反映出语文教师作文的教学能力,或者说他在指导学生参赛时的眼光、能力,以及学生应变的能力。而如今的很多大赛,包括学生作文的发表,都是由教师一手操办,名为学生作文大赛,实为教师实力的交锋,根本就分不清谁才是真正有本事的语文教师,谁是有写作实力的学生,这无疑是对热衷于教学的老师的一个致命的打击,和对教育人才的扼杀,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一个难以磨灭的阴影。

因此,我们认为,如何把学校教育扎扎实实地做到实处,并不是依靠专家作几个报告、名师上几节公开课、特级大师搞几个模式、教师发表几篇论文以及靠学生得多少奖,或是有多少个课题研究项目,我们课题组通过多种上形式的调查和研究发现:

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首先要改变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机制。其次是应该在如何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上做文章,不能一味地认为对教师可以实行以“压”的办学理念。对学生管理更应该松紧有度,杯弓蛇影地怕这怕那就不能严格地要求学生,甚至放松、放纵他们的言行,任其信马由缰。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心得 篇4

根据几天来在农村的调查,经过讨论,我觉得现阶段就农村医疗改革来说,实施根本不彻底。通过统计,大约85%的村民只是知道这个医疗改革,但是对之却不了解。更有甚者,根本不知道也不在乎这个国家措施,这更加剧了政府措施落实情况的困难。经过总结我觉得在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合作医疗不了解和不信任是明显影响合作医疗的要害因素,而合作医疗制度本来的规范执行情况,补偿机制实施的严格性,又将影响广大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在这一方面应加大对合作医疗的急转力度,使他们在了解政策的基础上,走近政策,最终参与政策.这也许是村委会宣传力度不够或者其他原因,所以村委会应该在工作中紧紧围绕农民最为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监督治理,确保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加强对基金筹集,对使用情况的审计和检查,定期向群众出示财务帐目,接受群众监督.2.另外,经济困难是未参加合作医疗的原因之一.虽然现在农村经济发展不错,但仍有不少贫困户,对于昂贵的医药费根本就望而止步,除去国家报销的,剩下的仍然是天文数字。尽管这种情况不多,但存在。因此,在被调查的农村中,农民收入状况相对可以,所以经济困难不是要害因素,而仅是原因之一.3.总的来说,村民对报销制度不是很了解,不知道什么样的病该报销多少,在哪报销。对于他们来说,小病去诊所看看就行了,大病再去大医院,报销的时候再去问问相关人员。通过对村委负责人的调查知道,按照医疗待遇低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高于新农合的原则,该市确定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平均报销比例为55%,最高可达70%,具体报销多少要看病的种类,住的医院等。

4.药品太贵,医院检查程序太麻烦也是村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政府应该加大监督力度,要严格控制合作医疗基本药品目录和诊疗项目外医药费用,加强门诊医药费用控制,并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和农民就医行为的监督管理,简化不必要的程序。

5.医疗设备、设施陈旧老化,医疗卫生人才匮乏。在这次调查中我们看到,农村有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房屋破旧、设施简陋、医疗器械破损得不到补充和改善,难以达到正常医疗保健的目标。村级卫生医疗机构和乡医负担重,而各级政府对乡医从事的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没有任何补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医开展预防保健工作的积极性。对于这,政府要切实把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推进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的改革,建立人才流入机制。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情况调查 篇5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在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大专以上只有0.5%,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受教育水平的低下,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农村与城市人均收入没有缩小,反而不断加大。作为具有近9亿人口的农村,其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经费投入问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我国教育投资总量大幅度增加,但教育投入水平依然较低,经费短缺的矛盾仍然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投入总量低,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7年我国人均教育经费约121美元,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等显示:2006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5931元(约2042美元),教育投入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6348.3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01%。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投入水平,与发展中国家也有较大的差距,这与我国各级政府经常强调的重视教育,特别是重视义务教育是不适应的。二是生均教育投入水平低,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更低。三是教育投入在地区间和城乡间差异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与城市差异巨大。在同一省区,义务教育投入城乡差别也很大,农村的投入极少,许多地方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由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不足,造成了农村义务教育出现一系列的现象,如:农村办学条件差、教师流失、学生辍学等。四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混乱、使用效率不高。由于我国财政支出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导致许多教育经费投入不到位、资金拨付不及时,同时,部分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较为薄弱,甚至部分地区存在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二)师资问题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各级政府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地位待遇,解决教师工资保障,稳定骨干队伍作出了不懈努力。但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1、教师总量不足,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据中西部9个省(自治区)的学校数据统计,2006年,3万多所农村小学的班师比平均仅为1:1.3,4万多个教学点的班师比平均仅为1:1,均远低于全国小学1:1.9的平均配置水平。为解决教师不足的问题,部分地区因财政困难,不得不以较低报酬聘用代课人员,而不是按照编制正常补充合格的新教师。2007年,全国中小学仍有代课人员37.9万人。其中,有31万人(占81.8%)分布在农村学校。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小学、初中的教师必须有中师、大专的学历,但实际情况是,不少农村中小学离这一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的统计,2005年农村小学专任教师的合格率为96.8%,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仅为26.7%。农村初中教师专任教师的合格率为85.6%,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为9.8%,农村与城市教师的学历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在教师职称上的城乡差异也较大。2007年,全国小学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为48.2%,城市高于农村

9.5个百分点以上。全国初中中高级职务教师所占比例为48.7%,城市高于农村19.2个百分点。各地城乡中、高级职务教师的比例差距较大,配置不均衡,是造成农村义务教育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

2、教师流失严重

从2006年统计资料显示义务教育教师流失情况为农村教师流失66.3958万,县镇教师流失23.9527万,城市教师流失16.3523万。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农村教师流失最为严重。由于农村中小学特殊的地理环境,制约了农村教师的自身发展,农村学校给教师提供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是非常有限的,别提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有时连必要的教学具都难以满足,导致青年教师在农村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另据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承担全部继续教育费用的比例是95%,而县城的只是50%。农村教师缺乏专业学习的机会,缺乏资料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此外,待遇的不平衡、超负荷的工作量、子女的教育问题等等造成了教师农村教师流失严重的问题。

(三)辍学问题

近几年,农村学校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各个年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流失,尤其是初中阶段尤为严重,令一些学校到了难以维持的地步。学校、社会、经济、家庭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居高不下。农村中小学生辍学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这几个原因相互交织,决定了这一社会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解决。

1、应试教育的缺陷,加大了学生的厌学心理

在课改数年后的今天,仍把应试教育作为升学、评价教师业绩、衡量学校质量管理的主要手段,使片面追求升学率成为学校工作轴心,成为广大中小学生的无形压力,造成许多学生心理失衡,目标迷茫。分数的竞争、家庭的压力使部分升学无望的学生不堪胜任,对读书产生惧怕心理,学生经历了几次考试失败体验并逐渐积累,就会形成“我不行”的自卑心态。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困生”很难得到教师的帮助。久而久之,他们无法承受考试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只有选择辍学。

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城市中心”的倾向较为严重,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学校,尤其是贫困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无法帮助那些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适应农村生活。而且农村初中升学率低,约在30—40%,大部分农村初中毕业生要走向农村或其他劳动岗位,而现行的农村教学内容仍围绕升学考试组织,根本不适应农村初中的实际情况。许多升学无望的学生感到学校里学的东西对他们无用,而有用的东西又不学,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3、经济压力大,促使学生辍学

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的最主要原因虽然不是经济问题,但其内在原因还是多与经济有关,比如:农村学生大学的入学率在不断降低、费用不断升高、就业压力越来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6

班级:五0八现代教育技术(1)班 学号:08504230132 姓名:周锐

调查背景:

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广大地区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在农村普及义务教育,关系到广大农村中小学健康成长的基础,关系到亿万农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整个农业,农村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应该说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农民义务教育的负担较重,城乡教育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为了解我市农村义务教育情况,就罗定市太平镇农村义务教育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义务教育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困难还比较多。

调查目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农村教育影响广泛,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同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调查时间:2011年12月

调查地点及对象:罗定市太平镇部分学生及家长

调查方法:实地观察及访谈法

调查的第一站 —— 太平镇中心小学

通过走访调查以及在学校旁听当地小孩上课,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的眼睛里满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期盼。听到的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通过走访调

查,我们发现当地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很多,这些问题存在的同时,也决定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学生的信息热情很高,但普遍不满意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

通过对调查表的数据汇总,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对在校学习感兴趣。并有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很有必要,其中半数的人认为应该加大英语的学习力度。

农村学生普遍表现出了对学习的热情,但与之相对的,更多的人不满意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认为目前农村教学质量差,不能因材施教,硬件设备不齐全,课程资源难以开发。这样的教学条件导致老师上课仅仅只能照本宣科,拓宽不了教育视野、扩展不了教学内容、丰富不了课堂教学。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一方面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据了解现在中学中的教师大部分是中专毕业,小部分是全日制大专毕业,更有甚者是在70年代初中毕业的。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据了解,农村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500元左右。

另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骨干教师的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使农村生源流失。在有些地方,农村生源流失问题已比较严重,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

或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都流向了城区比较好的学校。在农村很多地方有写老师甚至算是半路出家,教音乐的老师可以去教历史,教计算机的该教物理。在优秀教师流失的同时,农村中小学因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生活艰苦,比较难吸引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去工作,师资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也较突出。

从学生家长的反映看,有大部分的学生对学校的师资条件不满意,认为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敬业精神不够。反映问题有:有的教师教育时间缩水,往往让学生自学;有的教师不批

作业由学生代批,个别甚至连考卷也不批,仅根据平时的印象来给分;有的教师体罚学生等。

(三)农民负担的教育费用仍较重

政府出台的九年义务教育受到了农民的爱戴,但是根据调查反映,农民仍然觉得教育费用是一个比较重的负担。虽然使他们少缴了很多书学费,但是现在的费用对部分农民来说,仍然是难以支付的。因为还要交校服费,甚至还会被强制交商业保险费,他们用于子女教育的支出仍比较重。这对于贫苦农民来说,是一个很重的负担,因而,我的调查中有大部分的家长觉得孩子上学的费用负担很重或者比较重,有少于十分之一的家长还反映不能按时足额缴纳学费。太平中心小学的校长向我们介绍到,每学期收取费用都很困难,往往需要几个星期的时间才能把费用收齐。

(四)学校经费紧缺,学校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跟不上

由于经费短缺,乡村学校的教育设施都得不到改善,校舍不能得到及时修缮和增加,学校环境得不到改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太平镇黄豆坪小学教学楼及器材非常简陋。在我们调查的学校中,大部分是没有标准操场的,更不用说足球场了。有的学校只有一个设备比较简陋的电脑室,有的甚至没有。

(五)学生压力大

有一多半的学生认为学习压力大,一半的学生认为课本难度大,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课余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农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紧张的刺激,如考试的压力,作业的压力,家长期望压力等。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往往比城市学生更大。

解决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

(1)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尽量缩小与城市教师的差距。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也应自觉地进行专业发展,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学校要鼓励广大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的求学欲望。

(2)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应从压力情境、压力体验、压力反应入手。而学生厌学、老师厌教、师生关系紧张、以考为本的僵化的学校管理体制,枯燥乏味的学校生活,已经成为学生过重学习压力的更为深层的原因了。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是减轻作业负担,课业负担,考试负担,而必须是在探明学生学习压力的来源、类型、现状、差异程度的基础上,站在素质教育的高

度上,以学为本,改变陈旧的学校教育评价体系,重建令人向往的学校生活。

总结:

农村义务教育调查心得 篇7

㈠儿童营养健康发展据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 发展中国家儿童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智力发育障碍、劳动能力丧失、免疫力下降以及各种疾病所造成的直接济损失约占GDP的3%~5%[1]。儿童营养不良成为导致发展中国家贫困地区持续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并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急剧扩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Fogel等的研究表明, 儿童时期的营养改善对体格、发育、健康及人力资本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中国农村地区的儿童由于长期饮食结构不均衡和公共卫生服务缺乏, 导致儿童营养不良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在经济落后的西部少数民族山区, 家庭营养意识和营养条件的不足, 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的缺失, 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在营养健康和生长发育等方面更是远差于中东部发展城市和标准水平。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对青海、云南、广西、宁夏等西部4省 (区) 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 农村学生生长迟缓率近12%, 低体重率达9%, 身高和体重均明显低于同年龄段儿童正常值。

㈡国家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的相关背景近年来, 教育部、财政部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学生营养。2001年起, 国家开始实施“两免一补”政策, 主要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但“一补”政策覆盖面偏小、标准偏低。自2010年秋季开始,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的要求指出, 对贫困家庭寄宿生的“一补”标准进行了提高, 小学生提高到了每天3块钱, 初中生提高到每天4块钱。

2011年10月26日,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决定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基本要求是:一是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展试点, 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试点范围包括680个县 (市) 、约2600万在校生。据初步测算, 试点每年需资金160多亿元, 由中央财政负担;二是鼓励各地以贫困地区、民族和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等为重点, 因地制宜开展营养改善试点。中央财政给予奖补;三是统筹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 将学生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 切实改善学生就餐条件;四是将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 达到小学生每天4元、初中生每天5元[3]。

㈢样本区域简介屏边彝族乡所在的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是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县之一, 地处小凉山东部边缘结合部, 是以少数民族彝族为主的民族乡。根据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 屏山县将采取食堂供餐和蛋奶供餐两种模式实施“营养改善计划”。食堂供餐的学校每天向每位学生补充一顿营养午餐, 蛋奶供餐的学校每天向每位学生提供一盒学生奶和一个鸡蛋作为课间营养加餐, 当场食用。

二、样本学校计划实施前后的用餐情况对比调查

㈠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前的学生用餐情况样本学校屏边彝族乡民族中心校于2012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设有义务教育小学、初中、和公办幼儿园, 并设四个教学部:校本部、校南区、街基村小学以及木雕教学点。2011学年在册学生人数共计1273名, 其中少数民族学生687人, 占学生总数的54%。大多数学生的家离学校很远, 需要步行2个~3个小时的山路。学校根据学生情况合理安排了上放学时间, 早上九点上课, 中午一点到一点半为午餐时间, 下午四点半左右放学。但半个小时的午餐时间, 学生们的午餐问题就随之而来了。

在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前, 校本部和校南区设有学生食堂, 但条件简陋, 食物供应量有限, 大多数学生无法在学校食堂用餐。同时, 学校食堂以提供中餐大锅炒菜为主, 一荤一素加米饭一般在3元~4元左右, 对于家庭贫困的孩子来说这个价钱相对较贵;学校门外有一两家面馆, 小份素燃面1.5元, 大份2元, 很多孩子会选择在校外就餐。但校外餐馆卫生条件非常差, 也没有相关的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长期吃会影响孩子们的健康;还有一些孩子会选择在校门外的副食店里购买一些便宜的零食充饥, 或者在副食店里泡方便面作为午餐。但校门外的这些小副食店出售价格便宜的零食、方便面和饮料等, 均是三无产品, 对学生的健康百害而无一利;剩下还有一部分孩子, 早上从家里带来的馒头、玉米馍馍等食物到了中午已经凉透了, 就着凉水当午餐;不仅如此, 一些条件有限的学生, 中午在学校无法用餐, 一天只能吃两餐。

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与每天的饮食习惯和营养摄入息息相关。一日三餐要按时按量, 每餐的营养摄入要均衡, 膳食结构要多元化。每天需要从肉、蛋, 豆制品和新鲜水果、蔬菜等食物中摄取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才能满足儿童的成长发育需要。但是在西部少数民族偏远农村, 少年儿童特别是民族儿童的生长发育明显迟缓, 贫血问题也十分严重。其根本原因主要归结为两点:一是西部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经济发展落后, 地处海拔一千米以上的中山和高原地区, 气候恶劣, 交通闭塞, 自身粮食多元化产出不足的情况下, 外界的运输成本也非常高。这使得西部民族山区学生的膳食结构单一现象非常严重, 膳食中以米, 面、馒头等为主, 贫困学生能吃上肉、蛋、豆制品和新鲜水果、蔬菜的机会非常少;二是少数民族农村家庭一般会生育两个以上子女, 家庭对子女的抚养能力有限, 加上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 营养上无法顾及每个孩子。同时, 家长对学生营养知识的了解水平非常低, 学生母亲的营养知识水平明显落后于父亲, 妇女和祖父母对于儿童营养知识的了解几乎是空白的。该样本地区87%的家庭中每天负责照料孩子饮食起居的都是母亲或祖父母。因此, 家庭饮食结构不均衡, 学生健康成长受营养膳食的制约尤为突显。

㈡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后的学生用餐情况自2012年5月1日起, 样本学校开始实施营养改善计划, 按照学校自身情况采取食堂供餐, 每天向每位学生补充一顿营养午餐。实施前期, 学校集中改建食堂, 聘请附近的厨师, 扩大供餐规模以达到满足全校学生的需求。在午餐计划实施过程中, 实行校长负责制, 执行校领导轮流陪餐制度 (校领导餐费自理) , 轮班监督校园供餐的每一个环节, 及时反映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改进。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后, 孩子们每天都可以在学校食堂吃到免费午餐, 吃到热菜热饭的同时还能吃饱吃好。不论是孩子自己还是学生家长, 都对营养改善计划的实行非常赞许。

计划的实施, 对于提高和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特别是西部贫困民族山区学生的营养水平和健康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很多学生不再一天只吃两顿饭, 可以不用饿着肚子听课了,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贫穷地区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 有利于《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 》的贯彻执行。

三、样本学校计划实施后的问题调查分析

但是, 样本学校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一段时间以来, 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㈠物价水平持续上涨, 营养餐补助金缩水严重众所周知, 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涨, 仅2011年就同比上涨了5.4%。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由于经费来源单一, 除财政拨款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 下拨的3元营养补助随着物价的持续上涨, 其购买力持续下降。这一标准只能提供一顿免费午餐, 而不是营养午餐, 难以有效改善贫困地区学生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摄入不足的状况。

㈡学校缺少专业的厨师, 提供菜品单一厨房工作人员往往是附近的农民, 缺乏营养搭配知识, 使得样本学校在提供营养午餐的过程中, 基本上每周都提供的是同样的菜式, 菜品也很单一, 均衡营养价值不高, 使营养改善计划大打折扣。

㈢营养餐物流运输成本高由于学校地处贫困山区, 交通不便, 物流成本较高, 食品运到这些地区的价格要比其他地区高很多, 吃到学生嘴里的食品也要比其他地区少很多, 新鲜蔬菜水果中的维生素也大量流失。为了控制物流成本, 学校更多地采用当地食材, 进一步局限了膳食结构的多样和均衡。

㈣计划提供的条件和当地经济环境条件不匹配由于西部少数山区的经济发展落后, 原本的家庭营养供给基础非常差, 营养改善计划每天给孩子补3元, 如何确保财政补贴是真正“补”到孩子身上, 还是仅仅只能弥补孩子本应在家庭中所获得的基础营养需要。因此, 由有关部门统一实施计划指标和管理, 难以适应不同农村贫困地区学校学生营养缺乏的实际情况[4]。

四、结论与建议

人力资本理论指出健康水平低下既是贫困发生的原因, 也是贫困造成的后果。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一生中接受能力最强、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中小学阶段的营养健康状况是未来人力资本积累的基础。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党和国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决策, 也是加大教育投入的一项保障工程, 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进行营养改善计划, 是重视农村地区儿童营养问题的体现, 从长远来看也无疑是一笔持续的人力资源投入。

㈠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地方政府要拿出一部分经费配合国家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面对物价上涨、物流成本高、学校厨房短缺等问题加大投入, 补贴这部分的费用, 保证吃到学生嘴里的是3元钱的足量营养食品。鼓励地方政府在国家3元钱补助的基础上, 根据本地的经济实际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㈡切实把握营养改善计划的核心营养改善计划的核心是营养改善, 需要切实注意一些地区将营养改善计划简单等同于理解为免费午餐的现象。首先, 要做好当地学生膳食营养和健康的摸底工作。其次, 根据当地特色制定质量上可保证, 数量上可量化, 操作上可实施, 管理上可监督的供餐方案[5]。

㈢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各级政府要开展厨房工作人员的培训, 让他们懂得一些营养搭配方面的知识, 针对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 请有关专家传授一些食品采购、加工、保存方面的相关知识, 消除安全隐患。

㈣加大对校长、老师及家长的营养健康知识培训提高教育管理者的营养知识水平, 强化对学生及其家长的营养健康知识宣传和培训。通过学校、家长、学生的共同合作, 结合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营养改善政策, 改善农村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 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合格的劳动力。

参考文献

[1]Meera Shekar.Repositioning Nutrition as Central to Development:a Strategy for Large Scale Action[M].World Bank, 2006.

[2]Fogel, R., Engerman, S., Floud, R., Friedman, G., Margo, R., Sokoloff, K., Steckel, R., Trussell, J., Villaflor, G.and Wachter K.Secular Changes in Ameri-can and British Stature and Nutrition[J].The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1983, 14 (2) .

[3]刘新芳.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问题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 2012, ⒁.

[4]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J].教育发展研究, 2011, ⒇.

对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篇8

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学前教育重视不够,监管不到位,地方政府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没有管理的责任主体,在农村举办幼儿园完全是主办者的一种自发行为,而这种自发行为的诱因就是受经济利益驱动。多数幼儿园开办之初只要有简陋的校舍和桌凳、有黑板和“老师”便开办了,并没有经过严格的申请、评估、审批等过程。

二是大多数民办幼儿园负责人办园观念落后,无中长期规划,想办就办,想撤就撤,随意性较大。

三是目前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仍不合理,点多线长,大班额情况普遍存在,教育资源浪费十分严重,师资整体短缺。

四是大部分民办幼儿园园址是借用村委会或居民住宅,房屋陈旧,场地狭小,采光不明,虽存在安全隐患,但不便维修,只好维持现状。

五是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严重,一方面是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大多是自行招聘的,大部分是初中毕业学历,没有接受系统的师范教育和培训,她们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在教材选择、班级划分等方面不按幼教规律办事,加之幼儿教师自身素质不高而导致小学化的倾向。另一方面是部分家长思想观念陈旧,在不少家长的心目中,孩子早期培养就是早上学、多识字、会算数。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下一代人的培养教育问题,希望能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针对目前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如何因势利导、规范管理、提升水平,值得我们共同探索和研究。

一、加大监管力度,逐步规范管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学前教育应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监督检查。在监管环节上严把三关,一要严把审批关,做到先审查资质,在实地查看验收,凡新办学前班、幼儿园条件标准达不到相关规定要求的,一律不予批准。二要严把督查关,定期组织专人深入一线,展开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尤其对设施安全、饮食服务、规范收费等方面存在问题较多的,要限期整改,对已开办并形成一定规模的民办幼儿园,要加强检查评估与指导,不断提高办园标准,提高办园质量,对不合格的民办幼儿园要采取强制措施坚决予以取締。三要严把评估关,希望有关部门和幼教专家,本着对家长、幼儿和教育行政部门自身形象高度负责的精神,公平、公正的评估好每一所幼儿园。

二、努力建设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好一所幼儿园,首先要有一批好的教师来吸引家长,吸引幼儿,没有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就不能很好的去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首先,我们要培训现有的幼儿教师,鼓励幼儿园教师以各种形式到幼儿师范学校或县级一类幼儿园去参观学习或培训。其次,我们要鼓励和动员那些原先是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现今在小学教师岗位上的教师能够回到幼教岗位上,因为她们毕竟接受过系统的幼师教育,对各种业务比较熟悉。最后,我们要大力引进优秀的幼教人才,特别要注意引进幼师毕业的本地毕业生,鼓励她们回原籍从事幼教,这样既可以充实现有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又可以缩小师幼比例,利于农村学前教育的长期发展。

三、积极拓展教学空间,逐步更新教学设施

上级主观部门要想办法解决幼儿园的活动空间,这包括两方面,一个是教室的空间,需要宽敞明亮,采光条件好,透风性好;另一个是室外的活动空间要宽敞,活动器材要不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对那些存在安全隐患的一定要消除,不能用的设备坚决给予报废,逐渐添置新的活动器材,并要注意保护和维修,确保基础设施的安全、舒适。

四、提高幼师的经济待遇,稳定幼儿教师队伍

公办幼儿园和学前班的教师几乎都是小学编制,什么东西都是跟小学挂靠,民办幼儿园里的教师月工资只有三、四百元,更不要说什么医疗保险、住房公基金。所以要尽力提高幼师的经济待遇,政府在这方面对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要扶持、要有政策倾斜,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做到“待遇留人、情感留人、事业留人”。

五、注重幼儿能力培养,杜绝学前教育小学化

学前教育应把孩子的能力培养当作重要的教育目的来抓,要把孩子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把生活中的点滴常识融入到课堂中,经常组织一些户外活动和体育运动。要寓教于乐,把教学融入游戏之中,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快乐成长。学前教育的任务就是在于开发心智,让孩子们爱上快乐,爱上学习,而不是让孩子机械地去背东西,不要让孩子从小就产生厌学情绪。任何教育都不能违背规律,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实质上就是拔苗助长。所以我们要还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杜绝学前教育的小学化。

上一篇:优化课堂结构 打造高效课堂下一篇:拜访客户12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