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免费研讨

2024-10-17

农村义务教育免费研讨(共5篇)

农村义务教育免费研讨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对民办教育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然而, 随着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 不少关注民办义务教育的学者和相关人士, 对该政策实施背景下民办义务教育的发展前景担忧, 并预言, 该政策会对民办义务教育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其理由是, 在免费的公办教育和收费的民办教育之间, 学生及其家长更有可能选择公办学校就读。

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是否会对民办基础教育构成强大的冲击?如果未造成冲击, 那么促使民办教育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笔者借用2005~2009年国家教育统计数据, 呈现了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实施背景下我国农村民办中小学的发展现状, 并从国家、农民教育需求和农村民办教育自身的相对优势三个层面对该现状的成因进行了解析。

二、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下农村民办教育的发展现状

本文以2005~2009年全国农村民办中小学的学校数和在校生数的变化两个指标, 作为农村民办教育发展状况的替代变量, 呈现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实施背景下农村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整体态势。在衡量每个指标时, 分别考察了绝对量和相对量的变化程度, 即农村民办中小学校纵向的变量和横向的对比量 (文中“小学”仅指完全小学, 不包括教学点;“初中”仅指普通初中, 不包括职业初中) 。

(一) 农村民办中小学学校数量的变化

数据来源:根据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 (2005~2009年) 整理。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958/list.html

通过对2005~2009年农村民办中小学校和农村中小学校数量的整理、汇总, 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 如表1所示, 农村民办中小学校总量减少, 且呈逐年下降趋势。2005~2009年农村民办小学减幅为25.74%;农村民办初中减幅为19.92%, 民办初中的减幅小于民办小学。不过, 与民办小学数量呈持续减少的趋势不同, 农村民办初中的变化趋势首先呈现出些微的增加, 然后才出现大幅地减少。在此期间, 农村小学的减幅为26.08%, 农村初中减幅为17.10%。从整体上看, 农村民办中小学校的减幅与农村中小学的减幅较为接近。

第二, 从民办中小学占农村中小学的比重看。如图1所示, 2005~2009年农村民办小学占农村小学的比重明显小于农村民办初中占农村初中的比重;农村民办小学占农村小学的比重较稳定, 而农村民办初中占农村初中的比重却出现了较显著的变化, 其趋势是先增大而后回落到与基年 (2005年) 相似的水平。因此, 从整体上分析, 就学校数量的变动而言, 在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下, 无论是民办小学还是民办初中, 其自身的变化以及其占农村学校的份额并未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二) 农村民办中小学在校生数的变化

在农村学龄人口规模逐年减少的过程中, 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生源竞争较为激烈。学校在校生数, 尤其是其占同类学校总的在校生数的比重可以衡量学校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资料来源:根据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 (2005~2009年) 整理。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958/list.html

首先, 从农村民办中小学在校生数的变化来看。如表2所示, 2005~2009年间, 农村民办小学在校生数的减幅为6.66%;在此期间, 农村所有小学在校生数减幅为6.12%, 与民办小学在校生数的减幅接近。2005~2009年, 农村民办初中在校生数减幅为13.45%, 且在这5年间, 民办初中在校生数呈平稳减少趋势;而在此时间段, 整个农村初中在校生数减幅为30.53%, 远高于民办初中在校生数的减幅。

其次, 从农村民办中小学在校生数占农村中小学在校生数的比重看。如图2所示, 在2005~2009年, 农村民办小学在校生数占农村所有小学在校生数的比重由1.94%上升至2.23%;农村民办初中在校生数占农村初中所有在校生人数的比重由2.69%上升至3.34%, 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可见, 在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实施的背景下, 就在校生数而言, 农村民办中小学的市场份额相对平稳, 且呈小幅上升趋势。

分析可知, 在2005~2009年, 从绝对量上看, 农村民办中小学校数及在校生数均呈减少趋势, 这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数的减少直接相关;从相对量上看, 农村民办中小学的学校数及在校生数在农村所有中小学中所占比重没有降低反而呈稳步增长的趋势。可见, 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并未对农村民办教育构成较大的冲击, 民办义务教育在农村赢得了份额不大却相对稳定的市场。

三、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下农村民办教育发展的原因分析

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旨归, 在于减轻学生家庭 (尤其是经济困难家庭) 的教育负担, 进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率,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该政策自实施以来, 呈现出明显的成效。有数据表明, 自2007年至2010年底, 全国近1.3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并享受免费教科书政策, 中西部地区1228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生活费补助;我国小学净入学率达99.5%, 初中毛入学率达98.5%, 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1]。那么, 在该政策实施的背景下, 农村民办基础教育缘何能保持稳中有升的发展?

(一) 政府推动——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利好

绝大多数已有研究倾向于:政府未积极推动民办义务教育的发展, 并认为地方政府制定和执行的义务教育财政补偿政策对民办基础教育存在歧视。笔者认为, 这是对政策的一种曲解。仔细分析和梳理近几年的政策文本可以发现, 政府通过制定积极的政策法规, 旨在“引导、规范并鼓励”民办义务教育的良性发展。

第一, 从政策制定层面着力引导、规范和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及各地制订的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等政策文本, 均充分肯定了民办基础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当前的中国, 政策法规具有高度的导向性, 这些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无疑坚定了民办教育举办者的办学信心;同时, 也有利于引导多渠道的资金向民办基础教育流入, 有助于部分优质民办学校做大做强, 形成品牌。如2011年河南省颁布《关于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教育领域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支持民办学校做大做强, 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发展教育, 保障民办学校在校舍建设、教师进修等方面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优惠政策, 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第二, 从实践层面给予民办基础教育实实在在的支持。这种支持主要体现在着力纠正对民办基础教育的不公平待遇。民办基础教育承担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社会责任,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财政负担。如浙江省温州市2008年民办基础教育为政府分担了近五分之一的财政负担, 当年为政府分担近10亿的公共财政投入。[2]基于对其社会作用的肯定, 部分地方如山东省、河北省已在全省范围内免除了民办中小学学生的杂费, 并将免除部分直接补贴给民办学校;免除了民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费并视财力给予教辅资料补助。重庆市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学生杂费、公用经费与公办学校执行同一政策, 由市和区县按核定标准给予补助, 将民办学校教师职评、培训和校长岗位培训纳入全市培训计划, 统一安排, 享有同等待遇等。

(二) 家庭推动——农村民办教育发展的需求利好

在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下, 民办义务教育能够在农村继续发展, 这与农村家庭的教育观念转变和教育需求分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1. 农村家庭出现了差异化的教育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转型, 农民群体内部发生了分化, 其同质性的色彩淡化, 异质性显著。陆学艺研究认为农民群体逐渐分化为“利益不同、愿望要求各异的农业劳动者、农民工、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等9个阶层”[3];林坚根据收入水平将农民大致分为上、中上、中下和下四个阶层[4]。农民群体的内部分化和差异性加剧了他们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差异性需求。所谓差异性教育需求是一种“多元化教育需求”, 体现在为了达到接受优质教育的目的, 对不同教育形式或学校的渴求。这种需求的实现是农民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与期望程度、对公办和民办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高低等多种因素, 在现有的内部甚至外部教育市场中, 为子女选择最有益的学校。通常存在三种途径:

A.就近选择质量一般但免费的公办学校就读, 满足“温饱型教育需求”。

B.尽可能突破限制, 选择跨地区 (主要是城市) 的优质公办学校就读, 满足“择优就读”的需求。但这条途径面临国家政策的封堵, 绝大多数在经济上、社会支持系统上不占优势的农村家庭难以实现。

C.在既不满足于A途径, 又无法实现B途径的条件下, 则出现分化, 部分农村家庭最终可能无奈地被迫选择回到A途径, 也可能在公办教育体制之外寻求优质教育需求的满足, 其前提是农民有能力承担更高的教育成本。如国外学者James的研究证实, 家长为子女选择昂贵的私立学校的原因之一是追求差异性教育需求的实现。[5]

2. 重视教育质量并渴求优质教育资源

不可否认, 农村依然存在“读书无用”消极思想。但从总体上看, 绝大多数农民对教育的期望较高。这可以从许琳对川、鲁、甘、内蒙四省的调查研究得到印证[6]。其中, 尤其以两类农民表现突出:一是曾有过外出务工经历的老一代农民, 他们强烈地认识到物质生活质量提升并未改变“农村人”的身份地位以及依附于身份的社会福利, “城市人”比“农村人”在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方面仍拥有比较优势。而要实现身份转变, 在当兵、招工等途径难以实现的条件下, 惟有考大学方能实现。二是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 他们对社会转型与生存实际的关系认识更深刻, 出于对自我现状的否定和对于已失去的教育机会的“代偿”心理, 对自己的子女寄予极高的教育期望。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7年发布的报告显示, 89.1%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拥有大学及以上的学历。[7]正是出于对教育的高期望, 农民心中有一架衡量教育的投入与产出的“天平”——与接受教育所需“费用”相比, 他们更期望子女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免交学费和孩子的未来发展相比, 他们或许会选择后者。而且, 随着农村家庭抚育结构的变迁和抚养子女绝对数量的减少, 对子女接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然而, 免费的公办义务教育并非都能满足农民的教育需求。以河南省为例, 该省2.8万所农村小学中英语教师仅有8765人, 平均3所学校还不足一名英语教师。[8]与此形成对比的是, 部分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农村民办品牌学校却能打出双语学校的旗号, 迎合了农民的心理期望;部分农村民办学校从师范院校引进了英语专业毕业生, 满足了正常开设英语课程的要求。在现实的对比中, 部分农民自愿让子女从免费的公办义务教育中退出, 进入他们认可的那高升学率或特色显著的“高质量民办学校”就读。

另外, 为改变农村地区公办学校分散办学而形成的低效率、低质量困境而开展的学校布局调整, 在部分地区实际上造成了无法满足农村学生就近入学并间接地提高了农民教育负担等新问题, 尤其是在交通条件极为不便的偏远农村。在这种情况下, 部分简易的农村民办学校应运而生, 既满足了农民子女就近入学的愿望, 又因收费不高而受到“青睐”。

(三) 民办教育:弥补公办义务教育之不足

农村民办学校早在发展之初就已经出现分化。部分位处乡镇、县城的民办学校, 辐射范围广, 升学率高, 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并形成了品牌;而其他民办学校尽管规模不大、质量不高, 却因对“就近入学”的满足和低标准收费, 也存活下来。农村民办教育的稳步发展还得益于民办学校自身的优势 (这主要是针对第一类民办学校而言) 。

1. 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优势

研究农村教育的学者均指出, 近年来我国农村公办学校教师队伍中客观存在着年龄、学科、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水平与综合能力较低等令人堪忧的问题, 尤为突出的是, 教师教学责任心的下降甚至缺失。与此相比, 尽管农村民办学校普遍受到教师队伍不稳定等因素的困扰, 但其教师管理机制仍具有相对的优势。

其一, “公办教师”拥有事业编制和干部身份的保护优势, 在农村社会是一份地位和保险系数较高的职业, 教师编制的刚性化管理, 导致了已进入这种体制的教师易滋生得过且过思想。加上我国相当一部分农村公办中小学教师长期以来担负着教学和农业生产双重劳动, 重复的、缺乏创造性的工作使这部分教师身心疲惫、创造力衰竭, 对工作丧失追求, “搭便车”行为严重。而农村民办学校教师来源多样化——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公办学校退休教师或从公办学校流出的其他教师等, 他们在身份上缺乏体制保障和限制, 因而流动性强, 进出渠道通畅。当教师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或难以胜任工作时, 他 (她) 们会自动退出或被辞退, 新的教师会很快补充进来, 形成有进有出、充满活力的教师进出机制, 尤其是立足乡镇或县城办学的民办学校。

其二, “义务教育新机制”及乱收费整治等措施减少甚至消除了农村公办学校的“集体创收”的机会, 学校惯用的以经济手段激励教师工作热情的做法渐行渐远。近年来, 尽管农村学校开始实行绩效工资制, 然而大多数农村地区“吃饭财政”的现实难以使考核机制大幅拉开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加之刚性的约束教师行为的机制并不健全, 教学质量难以保障。而农村民办学校具有相对自由的办学及用人自主权, 可以将教学质量与分配制度、考核制度、福利待遇等因素衔接起来, 并综合运用拉开收入差距等多种激励手段, 促使教师在有效约束机制下, 提高教学责任心,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 民办学校主动竞争意识强烈

长期以来, 公办中小学独揽农村义务教育的天下。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多等因素, 公办学校生源充足, 无需竞争。然而, 计划生育政策强有力地实施及人们生育意愿的降低, 致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逐年减少。同时, 民办学校的异军突起, 造成了与公办学校的生源之争。但是处于体制的保护之下, 长期垄断农村教育的公办学校普遍还缺乏主动竞争的意识;而农村民办教育处于体制之外, 生源, 尤其是优质生源是其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它们深谙“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 有较强的主动竞争意识。

近年来, 国家通过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等措施, 加大了对农村公办义务教育的改革力度,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可否认, 这些政策的推动使农村公办学校的建设及硬件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然而, 这种改善并未导致其教育质量的显著提高, 依然难以满足农民对优质义务教育的需求, 使得部分农村公办学校在与民办学校的竞争中优势不足。而农村部分民办学校在竞争中凸显了自身优势, 如它们更擅长学校品牌推广与营销, 通过形象打造工程与教育高额回报显性化、直接化等措施与公办中小学争夺生源 (尤其是优质生源) , 为成绩优异的学生提供公办学校难以匹敌的高额补助, 为考取重点学校的学生发放不菲的奖学金;利用媒体、农村集会等多种形式和场合宣传自身优势, 逐渐在农村建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

3. 民办学校办学形式适应农村社会现实需要

相对于政府对公办学校的刚性化管理, 民办学校在办学方面具有比较充分的自主权, 它可以针对教育消费市场的需求而快速做出反应。一个明显的例子 (同时也是农村民办学校最为成功的策略之一) 就是实行低年级寄宿制, 弥补了公办小学阶段寄宿制学校相对不足。近年来,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出现了一个特殊且规模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 据2008年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有3000多万, 且“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占留守儿童的比重高达52.86%[9]。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被作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剂良方, 自2005年起国家投入100亿实施“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仅2004~2007年, 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建成7651所寄宿学校。但是, 进入工程内的学校在农村毕竟是少数, 且集中于西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 而且该工程重点是建设中学 (含高中) 阶段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农村地区公办小学阶段的寄宿制依然严重不足, 仍有数量庞大的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因学校布局调整而导致上学路途较远的儿童不能进入寄宿制小学学习。农村民办学校瞄准了这一现实, 发展寄宿小学, 配备专职生活教师或实行专职教师全天候保姆式服务, 解决了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获得了农村大量且稳定的生源。

摘要: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引起人们对农村民办教育发展前景的担忧。基于对20052009年全国层面数据的整理分析, 本文呈现了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下农村民办义务教育的发展状态——从总体上看, 农村民办教育非但没有受到强大的冲击, 反而保持着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推动、农民差异化的教育需求及农村民办教育具备相对竞争优势是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下民办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免费义务教育,农村民办教育,政策研究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EB/OL].http://www.chinanews.com/cj/2011/03-18/2916365.shtml

[2]沈锡权.温州教育显示“民间力量”[EB/OL].http://news.sohu.com/20080708/n258026001.shtml

[3]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393.

[4]林坚等.我国农民的社会分层结构和特征——基于全国1185份调查问卷的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 2006, (1) .

[5]James, E. (1986) , The Private Nonprofit Provision of Educa-tion:A Theoretical Model and Application to Jap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10, No.3.

[6]许琳.农民教育观念的变化与更新——基于四川、山东、甘肃、内蒙古部分农村地区的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7) .

[7]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EB/OL].http://www.cycs.org/Article.asp?ID=7879

[8]资料来源: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首届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技能竞赛圆满结束[EB/OL].http://www.haedu.gov.cn/2010/4/21/633538064505200000.html

[9]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EB/OL].http://www.women.org.cn/allnews/02/1985.html

农村义务教育免费研讨 篇2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哈师大今年将有2900多名师范类毕业生,其中有大量的学生来自农村。学校也鼓励毕业生能回家乡、去基层任教。但是很多大学生对此有着自己的想法,尤其是一些学生家长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不希望子女到基层工作,觉得在基层会影响孩子的前途。制约大学生下基层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农村工作、生活条件差,以后发展前景不明朗。

“三年”之后是个未知数

对于现在已经在读的大学生来说,国家关于师范大学免费的政策没有足够的吸引力。那即将进入大学的准大学生对此有什么看法呢?赵刚是哈市一所高中高三的学生,当他刚听说国家对直属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实行免费教育的时候,他确实动了报考这些学校的念头,因为赵刚的家庭并不富裕,母亲身体不好,如果能够免费上大学,他们一家将节省很大一笔开销。但是很快赵刚又听说享受免费政策的学生可能要到农村服务三年,他犹豫了。赵刚说:“我一直打算大学毕业后找一份好的工作,赚钱养家,如果要到农村去,我的父母就没人照顾了。”

和赵刚的想法一样,很多准大学生在免费读书的“诱惑”与到农村服务的条件间徘徊,农村艰苦的环境让很多学生看不到自己的前途。很多学生家长也呼吁,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任教之后,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为学生返回城市或日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免除学生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免费教育才有可能吸纳到更多的优秀生源。

对于准大学生的犹豫,哈师大政教系教授张志军老师表示,师范生免费只是国家推动师资建设的第一步,由于规定刚推出,肯定还有一些考虑不周全的地方。比如,学生在农村任教的待遇以及保障问题。学校和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保证这些大学生在到农村工作之后也有良好的发展,在工作的待遇上也要给予相应的保障,减少城乡之间教师的差距,让学生能安心在当地工作。

农村义务教育免费研讨 篇3

农村定向医学生培养工作是国家贯彻《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重大举措。为做好农村定向医学生医学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工作的同时,为了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文素质培养工作,国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意见》,计划培养知识、能力、素质、技能协调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这要求医学院校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1 农村定向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对病人及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医疗权利和健康利益、人格尊严和人生需求予以关注、关怀和关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1]。对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高雅的生活品味、无私的奉献精神等,更为直接的目标是培养和塑造他们的的医学人文精神。

1.1 适应当前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教育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模式转变,对医学院校的专业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医学模式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疾病,更重要的是关注病人,因而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显得格外重要。农村定向医学生面对的是基层医疗,加强他们的人文素质教育,以适应医学教育和医疗水平发展的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技能协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2 符合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需求

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将成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中流砥柱,也将成为我国农村医疗事业发展的未来。根据《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的数据,2012年全国共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12 620个、医疗技术人员3 437 172人,平均每个基层机构仅有3.77个专业技术人员,人员配比严重不足。因此,培养定向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扎根基层的人文情怀,既符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医疗人才的需要,也关乎我国农村医疗的发展前景。

2 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医学是人学,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哲学的交叉学科。因此,对于医学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提高关乎其在工作岗位上能否成为政治坚定、技术过硬、医德高尚、勤于奉献的合格医务工作者。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培养面向基层、扎根农村、服务农民,较之普通医学生,更需要注重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但目前,定向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仍暴露出一些问题。

2.1 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人文素养自我需求有待提高

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靠自我培养及养成,即通过学生自身对文化素质的重视以及在其所处的环境中潜移默化而成。农村定向生大部分是来自于农村的学生,在入学前已和当地卫生部门签订了定向就业协议,属于就业方向已经明确的特殊群体,上学期间又享受国家免学费、提供生活补助等优惠措施,自身带有区别于普通医学生的特质。例如,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生旷课率高、课堂上不认真听课,同时,对于学校组织的各项课外培训和文体活动也漠不关心[3];个别学生来自困难家庭和贫困地区,自卑感较强,不善于在校园活动中表现自己,甚至根本没有接触人文科学的意识和主动性。

2.2 专业设置中医学人文学科较少

自古以来,医学被称之为“仁术”,需要较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但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医学更加仰仗现代化的医疗技术和手段。目前,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领域由于偏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往往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医学课程、专业技术,专业设置相对单一,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公共关系等医学人文交叉学科未大量纳入定向生培养方案,部分课程以选修课形式开设。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机会非常有限,不易形成浓厚的医学人文氛围。

2.3 医学生普遍专业课任务繁重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普遍通过学习人文学科课程、临床实践、教师的言传身教、校园文化的熏陶,使医学院校大学生成为既掌握高超的医学业务技能又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修养的准医务工作者。我国五年制医学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一般为4 年,在校期间要完成医学、政治、外语、计算机、体育等众多课程,再加上大量专业知识学习、临床实验、见习等,在校期间时间有限、课业繁重,除了培养方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多数医学生无暇顾及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3 提升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质中的途径

农村定向医学生培养工作是国家贯彻落实《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重要举措,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培养目标能否最终实现,能否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扎根基层、服务农村,不仅取决于学生对于医学专业知识的掌握,也取决于对其人文素质的培养。

3.1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定向生的医德教育

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其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把握了青年学生思想动态,也就把握了人文素质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我国一直以来都很注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在实际中,多数学生只是通过“两课”的学习来了解相关知识和动态,且部分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来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生的理想前途、事业发展、人生目标、思想观念、人文修养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4]。而免费定向医学生在毕业后即将扎根广大农村及基层单位,更需要通过思政教育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及个人素质,鼓励其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5]。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农村定向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实际需要,开设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与选修课,如医学伦理学、医学美学、演讲与口才、医学史、大学语文等课程,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定向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知识底蕴;在日常教学当中,教师应注重将医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相结合,适当引入真实教学案例,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确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意识,做一名敬畏生命、关爱社会、服务人民的好医生;在职业指导方面,应注重结合国家最新的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培养方案,向学生介绍国家开展此项目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激发学生服务基层的动力和信念,真正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贯穿始终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日常生活中,要及时了解定向医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反映和维护他们的权益和诉求,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3.2 构建多彩校园文化,引导定向生注重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高等院校开展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学校要对各种文化形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鉴别,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汲取全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通过建设校园文化,开展师生广泛参与的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准,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和治学态度。高校应注重将提高定向生人文素质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辐射作用,使高校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发源地、示范区和辐射源。

在活动内容方面,要注重结合医学专业性,开展贴近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例如,我校长期开展的“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造血干细胞”知识宣讲、“阳光助残”志愿服务、解剖(影像)知识竞赛等活动,学生参与度高、反响较好,使学生最大程度发挥专业技能的同时,有更大的热情参与其中,在活动中培养和锻炼综合素质;在活动形式方面,积极组织开展人文素质讲座、医德医风大讨论、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医学知识竞赛、主题团日活动、各类文体活动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吸引、凝聚和教育医学生,让他们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受到高尚思想的教育和引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活动载体方面,要采取贴近学生实际的沟通手段,拓宽与定向生的交流渠道,通过微信、QQ、微博等相对快捷的沟通手段,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校生与毕业生之间尽可能多地进行交流,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推进作用。

3.3 注重临床和社会实践,促进定向生切身感知人文精神

培养和提升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医学院校要建立临床和社区实践基地,让定向生尽早接触临床、更多深入社区,提高他们的医学实践能力,尤其是对农村多发病与常见病的诊疗能力[6],使农村定向生亲身体验、感知人文精神,为日后走入工作岗位夯实基础。我校5年制定向医学生的培养实行“2.5+2.5年分阶段教学”,学生在前2.5年在学校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后2.5年在附属医院进行临床理论教学、课间见习和48周毕业实习。与普通临床专业不同,农村定向生必须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16周,以增强其实践能力和服务实感;同时,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定向生积极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参与日常志愿服务、农村医疗状况实践调研等活动,深入了解农村患者的实际需求和“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状况,培养和激发定向生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人文情怀和理想信念[7]。

4 结语

总之,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不仅在于学校对其医学能力的培养,更在于人文素质的教育。他们不仅需要全科医学知识,更需要教高的人文素养。因此,医学院校需要创新教育理念、拓宽培养渠道,注重对农村定向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技能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为广大农村输送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医疗人才,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和高等医学教育的逐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继成.21世纪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视角[D].长春:吉林大学,2009.

[2]卫生部.2013中国卫生统计年鉴[EB/OL].2014-04-26/2015-07-08.http://www.moh.gov.cn/htmlfiles/zwgkzt/ptjnj/year2013/index2013.html.

[3]钟秀宏,杨淑艳,王柳行,等.农村免费定向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策略[J].中国西部科技,2015,14(4):116-117.

[4]孟国祥,董伟康,陈亚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9(6):352-354.

[5]邓寿群,陈赟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免费医学定向生教育中的运用[J].中外企业家,2012(8X):163.

[6]王静雅,程玲,李春帆.免费医学定向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研究[J].时代教育,2014(23):44.

农村义务教育免费研讨 篇4

为了尽快培养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 广西实施了《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 该计划拟从2013—2017年, 按照“从县 (市、区) 招生, 回县 (市、区) 就业”的招生原则, 从普通高中, 初中应届毕业生中招生, 学制分别为高中起点两年制专科层次和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层次。

就两年制师范生免费培养而言, 由于时间紧, 任务重, 课程设置是否能实现广西教育厅提出的“理论够用, 重在技能”的意图呢?又将进行怎么的改革?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并解决的。

1 玉林师范学院两年制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课程培养目标的设置问题

1.1.1 学校对培养目标的设定

为了满足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培养需要, 玉林师范学院 (以下简称学院) 始终坚持“理论够用, 重在技能”的指导思想, 努力培养“语数外通吃、音体美全扛”的全科型人才。如2013级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出:本专业培养掌握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和先进教育理念, 具备扎实小学教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广泛的科学文化素养, 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求, 又能承担农村小学各门课程教学任务的全科教师和小学教育研究、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但两年制师范生培养时间之短, 其在培养方案中提出的全科培养的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1.1.2 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的看法

在访谈中, 有学生提到, 两年制培养时间太短, 以至多数实习学校的教师并不愿意给两年制师范生生上课的机会, 虽说是实习, 但却跟见习没什么两样。建议:学校应加强与各小学的对接, 拓宽两年制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活动;突出二年制这种“速成班”培养特色;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应删繁就简, 进一步减少无关理论, 增加教育教学实用技术的培养。

1.1.3 农村小学对全科免费师范生的期待

可以说, 在偏远农村地区实施“包班制”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在很多农村偏远地区, 学生比较分散, 为保证学生就近上学, 地方往往都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教学点, 且这些教学点短期内都不会撤并。这类教学点往往都有一个特点:成班率低而课程多, 因而需要进行复式教学。从这个角度看, 全科教师的培养依然重要。这就要求两年制免费师范教育须从实际出发, 切实以农村的需求为导向培养全科型实用人才。

1.2 课程设置总体情况及存在问题

1.2.1 课程体系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指出各高校应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建立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比重适当、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基于此, 我们认为陈时见教授提出的课程体系比较合理:师范生培养要坚持专业化理念和终身学习理念, 以培养服务和引领基础教育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为目标, 按照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化培养的基本要求, 构建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和自主学习课程六大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

而据玉林师范学院2013级农村小学全科教师 (二年制专科层次) 培养方案所示, 两年制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 四小类, 其课程体系大纲与课程比例如图所示:

分析发现:该学院构建的两年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大纲还是较完善的, 但课程内容较为模糊, 未能呈现出技能课的比例, 也未能完全体现出广西教育厅提出的“理论够用, 重在技能”的指导思想。另外, 该学院开设的实践类课程不足。从其实践类课程的内容来看:主要包含教育见习, 调研, 实习、研习等, 过于笼统。从实践类型上来说, 实践类课程不仅包含了理论课程的实践, 也包含技能课程的实践, 如果按照只传统的单一、片面的见习与实习方式必定是远远不够的, 这样做既不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把握, 也不利于学生对于技能知识的锻炼。

1.2.2 课程设置的顺序

据玉林师范学院2013级农村小学全科教师 (二年制专科层次) 培养方案所示, 两年制免费师范生共四个学期, 各学期课程如图所示:

分析发现:第一学期为高中到大学的适应期, 加之2周的军训与国庆假期等, 实际课时过短, 无法安排过多的课程, 仅安排了一些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第二学期补充安排了专业基础知识如小学教育学、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等课程, 基本遵循了学习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三个学期最为重要, 随着学习的不断投入, 学生逐渐进入状态, 因而此学期的课程量最多, 涉及的知识领域最广;第四学期则安排了学生进行实习, 巩固所学知识并促进学生教育能力的自我发展。

由此可知实际上对于两年制免费师范生来说, 真正得以进行课程培养的时间只有三个学期而已。但在第一学期, 学院仅安排了语数英方面的一些基础课, 而更应该巩固的音体美等方面基础课程则未设置, 须知对于高中起点两年制的学生来说先天的条件或已不足, 若再不抓紧后期的培养, 优先设置其授课的顺序, 其音体美等方面的技能将无法获得长足的发展。

1.2.3 课程实施效果

课程实施的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职业的期望, 针对课程实施状况, 在调查中有学生指出:“其实有些课程我们并没有得以深入学习, 如小学课件制作这一门课程, 它被安排在第三学期的双周开课, 我们实际上课的时间很少, 教师指导不足, 我们学到的知识很少, 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更少, 一个学期下来基本没什么收获。”

还有学生表示:个别教师的教学较乏味, 缺乏创新, 导致我们一节课下来往往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希望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方面的授课时应突出重点,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在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授课时应加强指导、点评到位、解说清楚;在见习方面, 由于受到校外实习基地的限制, 往往都是安排五六个人一组, 在同一间教室进行见习, 且见习时往往都是局限于观看教师教学, 没有得到系统的指导, 更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建议学校加强与小学的合作, 建立更多的实习、实训基地, 这样更方便学生去实习、见习, 提高提高质量。

2 对策与建议

由于两年制免费师范生培养的时间短、任务重, 学生能否学有所成, 毕业后回到农村, 做到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呢?这就涉及到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他们的核心素养就是要具有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和扎实的全科型知识。所以学校要正确理解“理论够用, 重在技能”的科学内涵, 优化课程体系, 完善课程结构, 突出师德的理论教育和感化教育, 让学生熟悉语数外、音体美等学科课程的教学, 以促进课程的更有效实施。

2.1 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应体现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合理分配, 体现专业需要与现实需要之间的知识与能力的合理分配。课程的总体结构设计应体现理论、实践与技能的合理分配及对德育的重视。学院应以农村小学教育对教师的需求为导向, 充分考虑农村小学教师所需的知识、技能及素养来整体设计课程结构体系, 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核心, 科学设置专业结构, 合理配备课程比例。同时, 学院要注意科学优化课程内容。

2.1.1 落实知识类课程, 坚持“理论够用”

知识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知识类课程满足学生对专业的认知, 学生将从知识类课程的学习中掌握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 并以此联系实际, 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与提高。因此, 知识类课程应帮助学生找准自身的定位, 树立学生进行教育的信心, 其内容应该为实践类、技能类课程提供理论支撑, 并能经受得住实践的检验。但是相对于两年制免费师范生来说, 时间紧、任务重, 高深、空泛的理论知识将造成学生的负担。因此学校应做好调查工作, 紧密联系实际, 根据农村小学教育的需要, 以设置实用的理论取代高深的理论, 如以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或小学数学解题方法取代相对高深的高等数学选讲。

其次, 知识类课程作为一个体系, 各课程之间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关注到这些联系。学校应做好优化课程、整合课程的工作, 避免课程内容上的重复;各任课教师之间应加强探讨, 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 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 减轻学生的负担。

2.1.2 增加技能类课程, 把握“重在技能”

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技能是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 新教师需要熟练的教学技能去教书育人, 更需要熟练的教学技能征服学生, 让学生在更良好的课堂教学中收获知识、收获成长。然而, 两年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在知识上已不及四年本科师范专业学生。因此, 它在技能上就应该体现出自身的培养特色。那如何提升技能类课程呢?我们认为, 学院可在对毕业生的职后跟踪培训中了解所开设技能类课程的实用性, 并发掘更实用的技能类课程。如增加微格教学课, 让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指导和帮助下, 熟悉教案的编制、教学目标的指定、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内容的导入等。增加课件制作, 让学生能高效制作有吸引力的课件。

2.1.3 加强实践类课程, 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实践一直以来都是检验学生所学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在理论类课程的教学中或是技能类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实践类课程不仅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更要求在实践中渗透教师德育教育, 树立学生的教育信心, 促进科学教育信念的形成, 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针对实践环节过于薄弱的问题, 建议学院从下几个方面以进行努力:

其一是增加理论课程中的实践课时。在传统的理论课中, 实践的课时是比较少的, 但理论无法离开实践而单独存在, 只有加大理论课中的实践课时, 尽可能的安排理论的实践活动, 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如就新授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查、实践或观看相关实践的视频。

其二是设置活动课程, 安排学生进行见习。每周设置三到四个半天的活动课程, 其中包含小学集中上课的上午或下午, 以体会、接触到不同时间段的小学教育内容, 促进见习常态化。通过见习, 促进学生对小学日常教育管理的理解, 获得以不断的理论知识融入到教学实际中的机会, 促进其对理论知识的把握。

其三是加强现场教学。现场观摩、现场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最好结合。具体做法是由指导教师带队, 引领学生进入课堂, 进行现场观摩并评析,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实践, 鼓励学生勇敢上台试讲。只有通过指导教师的指导, 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这样上课到底好在哪里, 不好在哪里, 从而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形成自己的思路, 快速提高自己, 这样才能真正竖立起师范生的观念, 避免一进入小学就被同化了。

最后, 学院应就近建立更多、更好的实习基地, 保证学生实践的机会并促成小学教师与在校学生的探讨研习。只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才能更好的立足自身并在此基础之上更好的广泛吸收,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2 课程开设顺序合理化

课程设置应遵循学科逻辑和学生心理逻辑的特点, 各门课程按照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课程的性质安排先后顺序, 循序渐进、有序组合, 优化课程开设的顺序性。针对两年制全科小学教师培养专业课程的设计, 学院应保证知识类课程与基础技能类课程在前, 实践类课程与技能培养类课程在后。知识类课程是基础, 如小学教育学、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等。同时基础技能类课程如音乐基础、美术基础及体育基础也应安排在第一学期。而实践类课程是验证并巩固知识理论的重要环节, 主要有见习与实习等, 应贯穿于理论学习的始终。

2.3 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

课程的有效实施, 依赖于领导、教师乃至学生共同的努力。

2.3.1 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

各种规章制度是课程成功实施的保证, 而管理则是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院领导要对课程计划的负责, 做好领导、组织、安排和检查等工作。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应更人性化, 在信任的基础上多给予鼓励, 保持教师的热情, 改善教师“应付性上课”的现象, 提升课程实施的效率。

2.3.2 优秀师资的培训

师资是进行教学的前提, 教师是课程实施最直接的参与者。两年制全科教师的培养要想取得成效就必须引进优秀的全科型师资。优秀的全科型师资要领会全科型教师培养课程的指导思想, 要深刻领悟全科型教师的培养目标, 不仅要具备全科教学的知识与能力, 还要明白这些知识和能力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获得。因此, 引进优秀的师资或进行教师的培训, 建立学科优秀团队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田芳.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2]陈时见.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培养模式探析[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6) .

[3]单新涛, 李志朋, 龚映丽.从课程改革看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意义与挑战[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4 (10) .

农村义务教育免费研讨 篇5

改革开放三十年, 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目前仍然面临着资金不足、效率不高、运维成本高等困难。尤其, 由于多媒体电教设备使用成本高, 有些农村学校的多媒体电教设备使用率低。按照教育部2 0 0 8年提出的大力推进“班班通, 堂堂用”工作要求, 全国农远工程的网络建设规模将大幅增长, 终端应用数量将规模增长, 绿色、节能、增效工作将成为重中之重。为推动农村教育信息化向这一目标发展, 与会领导与专家展开了积极讨论。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 采购更多符合教学需求的设备, 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大家讨论得最多的话题。

会上, 英特尔公司全面展示了其针对“班班通、堂堂用”的解决方案, 以及英特尔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所做的承诺及规划, 为了解决当前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效率低、高能耗、资金不足的困境提供了思路。

上一篇:法治要求下一篇:阅读教学中的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