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定位(精选12篇)
节目定位 篇1
摘要:纵观区县广播电视台的节目,大多容易把节目办得狭隘而局限于自己的空间。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资源受限;二是因为思维束缚。在此背景下,区县广播电视台如何拓展节目空间,延长节目寿命,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本文就具体案例,从节目定位、板块设置、形式创新三方面来加以剖析,作一定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区县广播电视台,节目设置,生存空间
区县广播电视台节目的定位设置与节目生存空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如何才能延长节目寿命、扩大节目生存空间呢?本文以重庆市第二届“十佳新闻栏目”,渝北区广播电视台《渝北周刊》栏目为例,从节目定位设置的角度来谈谈节目的生存空间。
1 定位准确,节目远航有方向
定位,就是节目的前进方向。节目定位要做到方向准确、目标清晰、立意高远。《渝北周刊》是渝北区广播电视台2009年5月创办的一档周播新闻性综合节目,也是一档电视主持人栏目,节目形态以主持人站着“说新闻”的方式出现,整档节目时长为15分钟。该栏目定位为一档“综合电视新闻杂志栏目”。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受众传递较多的新闻资讯,立足渝北,又不局限于渝北。
区县台的首要特色是地方特色,首要观众是本地观众,所以要围绕本地特色、本地观众来定位节目方向,这样才能够牢牢抓住本地观众。但是,又绝不能因此而拘泥于本辖区,尤其“周刊”类综合节目,更是不能轻易给自己设置空间障碍。
2 设置清晰,节目操作有规则
设置,就是节目的“行军路线”。节目设置要做到板块清晰、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易于操作。在此,解析《渝北周刊》栏目设置构成的四个板块。
2.1 开场白:
“开场白”主要是对渝北一周最新变化或全国、全世界本周某个新闻事件进行简短述评开场,引入节目。这是节目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小觑。开场白的内容从国内到国际,如校车事故、足球黑哨等话题,主要通过拓宽节目视野,来延伸和扩展节目空间,要求简短、精炼、有新意,撒出去要拉回来,时长1分钟左右。这个板块要站高看远、语意亲切,意在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是很重要的一个“序”。
2.2 新闻盘点:
“新闻盘点”是对渝北一周各类新闻的回顾和盘点,重在“盘点”上。每期选取10条左右的新闻进行重新编排、提炼和浓缩,并间插带有主持人观点的评论,以升华新闻主题。在“短、平、快”中获悉渝北一周要闻,要求信息丰富、点评到位,在标题上下功夫,彰显新闻主题。时长7分钟左右。这也是“定位渝北”的一个重要体现,这个板块牢牢守住了一部分渝北固定观众群,让他们在浏览中熟悉发生在身边的新闻,在熟悉的新闻事件中换个角度来解读新闻,这也是“盘点”之要害所在。
2.3 本周关注:
“本周关注”是整档栏目的亮点,是一个新闻评论板块,关注对象为发生在全国的某一重大事件或者关注度很高的某一新闻事件。例如:五一长假——你还回不回来;清明祭祀——缅怀中的孝道传承;直面矿难——谨慎防范永远比成功援救更重要。文案以主持人视角出发,就关注事件进行述评,要符合主持人用语习惯和主持风格气质,要求力争视角独特、观点鲜明、争取共鸣。节目加大了对新闻热点话题的关注力度,从而也增强了媒体的责任担当意识,有点睛作用,时长为4分钟左右。这个板块面对全国新闻事件,不在本地打转,极大地丰富了讨论话题,也提升了节目层面。
2.4 同城瞪望:
“同城瞭望”是整档栏目中的一个轻松点。这个“城”既指本城重庆,也指外城,但主要是成渝两地。对发生在不同城市里的美景美食、逸闻趣事进行整理编排,要求有趣、有味,时长3分钟左右。这个板块是对整档栏目的一个调剂和补充。
随后是结束语,顺势而为,一两句话收住,回到渝北。做到自然流畅、水到渠成。纵观《渝北周刊》这四个板块,从渝北说开去,在城市间穿梭一番,既讨论热点话题,又欣赏同城美景,之后回到渝北,前后照应、相辅相成。
区县台节目的设置往往会受限于本地一时一事,显得小家子气,视野也不开阔。“周刊”类综合节目,板块设置上要一定有深度和广度,才能彰显“电视杂志”多元、丰富的特质;节目设置内容越丰富、特色越鲜明、信息量越大,生存空间就越大,越能延长寿命。
3 形式创新,节目生存有空间
形式就是表现手法,创新要做到灵活得体、眼前一亮、相互匹配。节目与节目间,节目与主持人间,都要相互匹配、浑然一体。这里所指的“形式创新”,包括从栏目包装到板块设置,从话题选择到语言风格,从色彩画面到灯光音效,从着装打扮到主持形态等等,囊括节目所有环节。“新而不怪、活而不乱”是对形式创新的总体要求。
纵观区县台电视节目,大多很容易把节目办得狭隘而局限于自己的空间:一是因为资源;二是因为思维。其实,最为关键的是要找到突破口,有资源的“放眼全球”,资源受限的“立足本土”,但都要把节目做得有看点才行。
电视节目如果做到了定位准确、设置清晰、形式新颖,自然就生存空间大,生命力强。
节目定位 篇2
《杨澜访谈录》节目定位分析
(2006级广播电视新闻学)
【摘 要】定位是一个节目的灵魂,它决定了一个节目与其它节目的区别,准确而又独到的定位,是一个节目能否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杨澜访谈录》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准确的节目定位。与其他谈话节目相比,该节目在定位上具有锐意求新,突出人文和国际化的特色。本文从频道、主持人、人文、嘉宾、受众定位几个方面分析了《杨澜访谈录》节目定位的成功。
【关键词】杨澜访谈录 节目定位
分析
Analysis about program Orientation of Yang Lan Fang Tan Lu
LI Fu-yan Instructor: ZENG Hui(Broadcasting and Television News Major,Grade 2006)
【Abstract】Orientation is the soul of a program.It decid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rogram and the others.Accurate and unique orientation is the key reflecting a program’s vitality.The success of Yang Lan Fang Tan Lu is decided in a great degree by its accurate orientation.Compared with other TV Talk Shows,this program’s characteristic of orientation is active innovation, humanistic concern and international sigh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uccess of Yang Lan Fang Tan Lu by paying attention to its orientation of channel,emcee,humanity, honored guest and audience.【Key words】Yan Lan Fang Tan Lu
Program orientation Analysis
西昌学院毕业论文
电视谈话节目最初是从广播中借鉴过来的,因其不仅具有广播谈话节目中的生动性,而且还有电视节目的形象性与可视性,谈话节目为此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收视率。电视谈话节目最早兴起于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的《今天》和《今夜》开始,确立了明星闲聊式的谈话方式。在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开端以1993年1月上海东方卫视开播的《东方直播室》为标志。而真正在全国掀起谈话节目热潮的是1996年《实话实说》的播出。近几年来,谈话节目的泛滥,让谈话节目失去了以往的优势,让受众产生了审美疲劳。2009年,《实话实话》解体,究其原因,大家众说纷纭,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节目本身去看,节目定位平淡,没有创新,日渐显示了这个节目不足的一面。在这竞争激烈的电视时代,《杨澜访谈录》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呢?这与它明确而独到的节目定位密不可分。
节目定位是在节目生成过程中传播主体对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做出的设计与规定,换句话说,就是在大量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为节目确定一个位置而做的一系列决策性工作。其目的在于推出与竞争对象不同的新产品以满足受众的需要,树立优秀的节目形象,从而占据节目市场的空白点和克服薄弱点①(P182)。
《杨澜访谈录》的节目定位的独到之处,我们可以从频道定位、主持人定位、人文定位、嘉宾定位、受众定位这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 频道定位
频道定位是一个电视谈话节目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一个节目要定位在哪个频道的哪个时段来播,这直接决定了一个谈话节目的最后的成功与否,同时也是最终获得受众的重要条件。
我国现有的电视频道2000多个,由杨澜主持的名牌节目《杨澜访谈录》,选择与上海东方卫视合作,是因为他们的定位是“准确、锐利、大气”,以平民的视角去解读世界新闻,与观众保持“平视”姿态,确立“新闻见长、娱乐风尚、文化品质”的内容特色,以国际的、时尚的风格,体现频道“新闻个性、文化追求”的内在精神,力图成为中国最具品质的卫星频道。上海东方卫视根据自身特有的地缘特质以及独特的历史积淀,打出了“中国都市旗帜、国际传媒标准、社会制作窗口、全国城市平台”的旗号,西昌学院毕业论文
旗帜鲜明地为自己树立了作为媒体的总体定位,也为进军全国电视市场,树立了明确的目标——崭新的上海东方卫视将充分发挥上海城市本身独有的综合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借鉴国际先进频道包装经验,同步启动平面媒体合作,凭借上海对全国的亲和力和服务性,尽快打造出一个崭新的跨区域电视媒体。这与《杨澜访谈录》的定位锐意求新,突出人文和国际化特色是相一致的,而东方卫视是这个节目的展示的一个平台。《杨澜访谈录》在东方卫视是定位在文化财经这一档栏目中,定位是很准确的,因为这人节目主要体现在文化上,访问的人物都是有国际影响的,这是我国节目走上国际舞台的一个很好的平台。要想一个节目做得更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频道的选择是很重要的。比如说,很受我国受众欢迎的凤凰卫视的访谈节目《鲁豫有约》,这档节目邀请的嘉宾都不具国际性,节目如何走出国际化的视角呢?
二 主持人定位
谈话节目对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持人操控电视谈话节目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个性展示,主持人在电视谈话节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主持人在谈话节目中的角色定位非常重要:既是节目的驾驭者、领导者,又是节目的形象和代言人,这就要求谈话节目主持人要有很好的形象气质,较高的素质,同时还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视角。
《杨澜访谈录》是为杨澜量身打造的一档谈话节目,主持人与节目风格可以说完全实现了水乳交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该节目的主持人定位:
(一)形象气质
主持人杨澜,一头短发,化妆简单,长身玉立,谈笑风生,挥洒自如。展示的是一位知识女性的形象,她抗拒那些只顾夸张不求素质的服饰,喜欢耐看、细节精巧的经典服装,所以,杨澜总是以清新、端庄、优雅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这样的形象与《杨澜访谈录》是一档高品位、高质量、高信息量,同时又朴实无华的电视访谈节目是相吻合的。
(二)文化素养
作为节目主持人不仅是要得到受众的喜爱,也要在节目中表现自己的内在气质,彰显自己的文化素养。《杨澜访谈录》在采访好莱坞著名影后妮可·基德曼的时候,杨澜
西昌学院毕业论文
问及妮可·基德曼获得奥斯卡影后之后打电话给汤姆·克鲁斯是否有什么特殊含义,妮可迟疑了,说:“这个问题太私人了”,杨澜当即表示“很抱歉”,尊重嘉宾的隐私,尊重嘉宾的意愿。此刻她的言谈不仅代表了这档节目,也代表了我们国家的一种文化——尊重。
(三)善于把握嘉宾
杨澜以其独特的慧眼,善于抓住嘉宾的特点,从嘉宾最主要的特色,最关心的事情入手,比如自卑中长大的经济学家朗咸平,成龙光环下的辛酸。抓住嘉宾的特色就抓住他们的心,就会让他们把最真实,最感人的想法和心声说出来,这样的内容其实就是观众所喜欢的。杨澜在访问她的嘉宾前,最少都会读嘉宾的传记,以便了解这个嘉宾,从而可以在撑握谈话现场的氛围。如她在采访韩寒的那一期几乎很多问题都很直接、很尖锐,譬如说:“你用的语言和方式相当的叛逆,而且我觉得你是故意的,比如说故意的用一些脏话的字眼,我觉得你是为了故意激怒别人而用的。”可见其尺度把握得相当好,所谓游刃有余,让韩寒不得不承认他那时说的话确实有叛逆的心理。
(四)流利的英语
主持人杨澜的另外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英语,流利的口语可谓对她的人生、事业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以英语打开更加广阔的平台,让她走出中国,走向国际,拓展另外一片天地。因而才能采访到包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美国国务卿布拉里·克林顿、英国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时尚界女王普拉达、好莱坞著名影星妮可·基德曼、运动员菲尔普斯等有国际化影响的人物。这就是我国访谈节目走上国际化最好的平台。
三 人文定位
(一)人文定位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和西方媒体虎视眈眈的背景下,电视访谈节目更应当有一种文化的自 觉,担当起传承和发扬我国悠久文明的历史使命,为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做出应有的贡献。
只有对本国或本地区的历史文化有着充分和清醒的认识,理性和科学的传承,才能更好地融入全球竞争的洪流而不失其自身的特色,做到“和而不同”既维护了国家电视文化的安全,又为人类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化选择。中国的电视媒体肩负着义不容辞的文
西昌学院毕业论文
化责任和历史使命。而电视人文谈话节目,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近年来出现在电视荧屏并深得大众的喜爱,已成为我国电视节目的一种新类型,更应该肩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
(二)《杨澜访谈录》的人文定位
1.富有人文精神
成功的谈话节目不仅仅在于主持人能够熟练地驾驭整个谈话节目的运作,更在于制作者在整个节目运作过程中抓住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从而体现出人文精神。首先,节目通过现场布置塑造人文的谈话空间;其次,运用小道具和音乐营造人性化的谈话氛围,节目中使用的一些小道具常常会让嘉宾们触景生情。音乐的使用是谈话节目中不可缺少的情感表现因素,用音乐点缀烘托谈话的情绪,营造出人性化的谈话氛围,《杨澜访谈录》背景音乐的使用让主持人、嘉宾和观众的心灵碰撞出美妙的合弦,让谈话更精彩,对节目的成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杨澜访谈李冰冰,在她出场前,就有一段对她所拍电影的介绍,中间穿插音乐,这让观众对她的认识更深刻。2.树立人文理念
电视谈话节目要与广大民众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倾注真挚的社会关怀,实现将人本思想和人道主义的有机结合。首先,谈话节目直接面对人、面对人的种种思想和感情,应保持一种平视的、正常人际对话的关系,展现人性真实自然的一面。在“还生活以真实状态”的节目理念下,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关怀,满足受众了解社会、学习他人人生经验等需求。如她访问学者余秋雨时,余秋雨刚参加完2006年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赛文化方面试题评委,对青年歌手的文化试题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对他的采访就有对文化与人文的因素,让整个节目与时代相连,与人们的人文理念相符。其次,从尊重和表达人的个性和社会多元性出发,营造正常的谈话氛围,还镜头前的交谈双方以真实的心态、真实的思想、真实的情感,在交流中走进人的心灵,展示人的个性,同时折射出整个社会的不同状态。3.人文关怀在主持人与嘉宾交流过程中相互渗透
首先,主持人应打开嘉宾倾诉的心扉;其次,主持人的认真倾听为嘉宾搭建倾诉的平台。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希望嘉宾谈出真实的情感,因为,真实能够产生刺激,引
西昌学院毕业论文
起兴奋,得到受众的欢迎。《杨澜访谈录》通过嘉宾在访谈时间内的思考,向人们展示其特有的智慧火花和人格魅力,因此选题上侧重于人物的事业和他们从事工作的经验和心得。而杨澜在访谈的过程中,就善于打开嘉宾的话语。譬如她在2010年访问姚明这一期,姚明本人是个不善于说话的人,而杨澜在访问他时,就找到了他的说话点——做准爸爸的感觉,做老板与做运动员有什么不同等等。这样就让姚明在访谈中显得很从容。
四 嘉宾定位
一个恰如其分的嘉宾,一出场就会让人觉得与节目之间有着一种莫名的默契和暗合。谈话类节目要求嘉宾有言语表达力、幽默感、交际沟通能力。《杨澜访谈录》的嘉宾定位有如下特点:
(一)国际性
《杨澜访谈录》是国内最早推出的高端电视访谈节目,没有催人泪下的故事,没有绯闻和隐私,坚持走“阳春白雪”的精英路线,遵照“记录一个人和他的时代”的宗旨,采访对象不仅知名度高,而且代表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各自领域有相当影响力和认同度。它是目前能邀约到国际上最顶尖人物的国内访谈节目,因此也就形成一种感觉,对于嘉宾而言,接受杨澜的访问就意味着自身地位、价值的实现,无形之中给嘉宾一种优越感和认同感。所以我们对它的好奇在于她如何对政治经济文化名人进行邀约并做出访谈的。
杨澜表示,在对政治经济文化名人进行邀约并做出访谈这方面团队是很重要,我团队的年轻人在邀请嘉宾上是非常敬业的,他们的中英文水平和教育水准都很高。跟这些不同国家的所谓高端精英人物打交道,语言的表达和请求的得体性是很重要的,你不能死缠烂打,这很容易让人反感。所以怎么样得体地对节目进行介绍和推广,同时又契合对方的心理需求,我觉得我们这个团队做得很好。②
(二)关注性
和主持人一样,嘉宾也是受众关注的主体,如何选择嘉宾才能得到受众的喜欢呢?首先,看嘉宾的服饰,访谈节目,嘉宾的服饰可以随意些、休闲些,不宜过于考究,因为正襟危坐,就失去了谈话的轻松和闲适。如杨澜在访谈刘翔和韩寒的时候,他们都是
西昌学院毕业论文
像平时一样的穿着,很休闲,很阳光。其次,嘉宾的语言,应该能流利顺畅地表达问题。嘉宾阐述观点、解答问题,都需要有语言的流利性和逻辑的顺畅性。第三,嘉宾的体语表现力,“体语”是“形体语言”的简称。形体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它主要以人体各个部分(眼、脸、肢体及其综合)的变化来表现现实、传达感情。嘉宾应善于用自己的体语表情达意,因为体语不仅可以暗示一定的环境与人物的行为或类型,而且要运用眼神、手势、身段、面部表情等表现不同的内在情感。从本质上说,体语是将嘉宾的审美意象固定下来的物质形态。它具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和审美特征。它可以补充有声语言的不足,也可以表达独立的审美意境,具体来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于一个直面电视的嘉宾而言,充分利用眼神传情达意,是非常重要的。如杨澜在访谈前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时候,开场就说到布什总统对他的评价“克林顿的个人交往能力是有口皆碑的,他可以同时注视人们的眼睛,与他们握手,抱他们宝宝,拍拍他们的狗。“当时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眼睛一直很有神。最后,嘉宾的幽默表现力,幽默意识是一种能力和修养,它是嘉宾的幽默感在创作中的体现和发挥,它渗透在其感受、观察、发现、发掘、提炼、创造、再现幽默的全过程中。它需要嘉宾有极高的鉴赏力,还要有极高的创造力。每个人的幽默感表现各异,或隐或现、或强或弱、或冷或热,但总能为人所察觉、所感受。嘉宾要有机敏的感知力和清晰的逻辑能力。要做到适度的幽默,嘉宾须从许多方面努力。如运用丰富的想象;要想把握他人的心灵,必先开启自己的心灵;对民族的历史文化有充分的了解;摸准时代发展的脉搏;掌握社会、经济、文化、消费等诸多方面的情况;不能片面地强调历史而背离现实,使幽默失去活动和发展的动力;把握观众的欣赏心理,虽非一味迎合,但也不能脱节,应加以引导。杨澜在访谈易中天时,易中天说到了他在上海图书馆的一次经历,一个记者问他,说“你的观众都没有读过《三国志》,他们并不懂历史,他们这样盲目的崇拜你,就会认为你讲的就是正史,你讲的就是真理,你将如何对此负责?或者说你难道不应该负责吗?”他回答说“既然是盲目,那有谁能够负责呢?比方说,今天有一个小伙子很盲目地爱上了你,也该你负责吗?”他的话就说得很幽默也很智慧,这就是给受众的一种引导。
五 受众定位
受众定位是指电视访谈节目根据其自身的宗旨和条件明确自己的服务对象,受众定
西昌学院毕业论文
位宽窄不限,但首先必须明确受众的年龄层次、文化水平、经济状况、欣赏品位、基本需要、集体倾向等方面的问题。③(P146)《杨澜访谈录》受众定位的成功之处体现如下:
(一)受众年龄定位
不同年龄的人对信息的需要也不尽相同,老人比较喜欢健康知识、养生之道之类的节目,中年人对文化更感兴趣,年轻人则希望了解游戏、娱乐、时尚文化等信息。所以,年龄定位也是核心受众定位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时还是影响收视率、发行量、甚至广告收入的重要因素。《杨澜访谈录》谈的都是一定时期、有一定影响的人物,有时代的特征,有文化的因素,受众年龄应该定位于中年人和年轻人。譬如杨澜在采访天王巨星刘德华诉说30年的演义历程,刘德华在我国影响了几代人的,所以他的歌迷和影迷很多都是中年人和喜欢他的年轻人,那么在这方面也会吸引很多的受众来观看这一期节目。
(二)受众区域定位
有这样一句话:“电视是天上飞的,越具有全国性越好;报纸是地上跑的,越具地方性越好。”作为电视谈话节目应该追求受众的全国性,而《杨澜访谈录》不仅具有全国性,还有世界性,这与她的嘉宾选择是分不开的,她采访的很多嘉宾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这就决定了她的受众的国际性我特点。
(三)受众文化教育程度定位
杨澜访谈的人物不仅知名度高,而且代表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各自领域有相当影响力和认同度。尤其是她访问外国嘉宾时,那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静下心来看她的节目的,这就需要受众应该是有一定社会知识的精英阶层。如她在访问世界上卖车最多的人——安世豪(德国人)这一期中,就需要受众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如受众要想知道那么年轻的他是凭什么做到现在这样的位置呢?在俄罗斯如何将奥迪从一百辆卖到一千五百辆?那么如果是在做销售的人看节目就一定会想,这是怎么做到的,他有哪些东西是自己需要学习的。如果对这些都没兴趣,那么受众只能选择换台。
总之,优秀的电视谈话节目既要有思想的魅力,也要有语言的魅力,同时还应该有文化的魅力,掌握了谈话节目的这几点定位,并为之努力,那么我相信我国的电视谈话
西昌学院毕业论文
节目会走向国际,展示我国的文化,从而将我国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注释
①③哈艳秋,陈作平.新闻传播学前沿2005[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②齐帅.杨澜专访:我是来提问的不是来辩论的[N].南方都市报,2010-1-23
西昌学院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哈艳秋,陈作平.新闻传播学前沿2005[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2]蒋育秀.主持人形象塑造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3]石长顺.电视栏目解析(2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陈正荣.中国城市电视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5]李元授,谈晓明,李鹏.知名主持人妙语评点(上册)[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6]赵淑萍.电视节目主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李岭涛,李德刚,梁君健.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省级卫视栏目[M].北京:社会科技文献出版社,2008 [8]李法宝.新闻传播方法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9]黄葵.电视传播与受众[M].贵阳:贵州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杨斌.把脉嘉宾电视—电视节目嘉宾现象透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 [11]李苓.传播学理论与实务[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12]肖燕.浅析杨澜的主持风格[J].文教资料,2006,(13):216-217 [13]张冠文.电视谈话节目的文化分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51-55 [14]杨晖.电视精英谈话节目的影响力与受众分析[J].现代传播,2006,(1):85-88 [15]温文妮.浅析电视谈话节目主持对礼貌原则的运用——以《杨澜访谈录》为例[J].现代企业文化,2009,(17):191-192 [16]汤荔.论电视谈话节日中的人文关怀[J].新闻爱好者,2008,(7):87
西昌学院毕业论文
致 谢 词
经过5个月的写作,本次毕业论文已接近尾声,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指导老师的督促指导,想要完成这个论文是很困难的。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曾辉。她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从查阅资料,到论文草案的确定和修改,中期检查,后期详细整理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在整个过程中她的严谨精神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积极的影响。
然后还要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的老师,为我们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同时还要感谢所有的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毕业论文才会顺利完成。
最后感谢教育系和我的母校——西昌学院四年来对我的大力栽培。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衷心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老师!
西昌学院毕业论文
独 撰 声 明
我声明,本论文(设计)是由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在完成论文(设计)时所利用的一切资料均已在参考文献中列出。
姓名:
BBC频道频率定位与节目启示 篇3
关键词:权威出品 市场细分 类型化电台
BBC是英国最大的广播机构,也是全球最大的广播机构之一,1922年开始播出广播节目,1936年播出电视节目,在英国的广播电视市场具有强大的优势地位,占据30%的电视市场(2600万家庭中850万收看BBC)和55%的广播市场。BBC是英国广播电视业的缩影,研究BBC可“窥一斑而见全豹”。
一、频道频率定位的启示
BBC目前拥有11套对外播出的电视频道,我们看一下这些电视频道的定位:视频部 BBC1 旗舰频道是综合性的大众化节目;BBC2 服务教育频道是独特创新的小众化节目;BBC3是青年频道,观众多在16至34岁;BBC4是文艺频道,播出音乐剧、歌剧及电影等;BBC cbbc是少儿频道,观众定为6至16岁;BBC cbeebies是幼儿频道,观众定为0至6岁;BBC HD高清频道;新闻部 BBC NEWS 24 国内新闻频道,24小时滚动播出;BBC GLOBAL NEWS 国际新闻频道,24小时滚动;BBC PARUMENT 国会频道,播出选举和辩论内容;苏格兰部 BBC ALBA 盖尔语人的频道。
频道定位不求大而全,而是根据BBC为受众提供“资讯、教育、娱乐”的理念,分成新闻和综合两大块,分别归属于三个部门管理,即视频部、新闻部和苏格兰部。线条清晰,部门精简。
启示一:三个频道,锁定一生,远见卓识,长久赢家。
尽管很多地方都开设有青少年专业频道,但是在受众年龄段细分做到极致的是BBC。自2002年以来BBC先后开办了三个频道为青少年服务。试想,如果一个人从一出生就看BBC,到34岁成家立业时仍然看BBC,那么这个人就是在BBC的陪伴下长大的,而且他的一生将深受BBC的影响。尽管对于6岁以下儿童看电视的利弊尚有争议,尽管收视率的统计并不包含6岁以下的人口,但是BBC的这项策略的确有远见,很大胆,在全世界都属少见。
下面我们就以其比较突出的儿童节目为例进行具体分析:2010年,BBC以传统强项新闻节目成功进入美国市场,事实上,儿童节目是另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BBC在制作兼顾娱乐性与社会性的儿童节目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其目标是寓教于乐,让孩子们从娱乐节目中获得对社会的认知和感受。BBC环球公司已经推出CBeebies的全球频道,CBeebies的英文频道在卫星频段覆盖全美,在美国的拉丁观众可以通过碟形卫星接收器接受CBeebies的西班牙语频道。CBeebies的节目特别是真人实景类节目,都将使它成为美国市场上独一无二的儿童节目频道。BBC网站上有个网上收看的频道——iplayer,节目分类齐全,品种繁多,几乎所有在电视上播放的节目在几天之后都可以在iplayer上看到,而且省略了所有广告。儿童节目频道——CBeebies, 更是0~6岁孩子不可缺少的成长伙伴。家长和小朋友可以自己选择要看的节目,并可以反复看。
从开始的Charlie and Lola,到现在的以讲故事为主的Telly Tales, 从节目制作质量来看,内容简洁、清新,没有打打杀杀的情节,寓教于乐。比如,有一个讲森林动物的节目,里面出现很多形容词来形容各种动物不同的叫聲。还有一个数字游戏节目,把数字做成人物的样子,节目中,每个数字有自己的任务——完成数学题。再说Telly Tales,把世界各地的经典童话集中在一起,配上旁白解说,让孩子表演,很有童趣,中国的“神笔马良”也被演绎。
启示二:新闻节目,归口制作,保质保量,权威出品。
BBC作为世界级的新闻传媒航母,有庞大的新闻采编队伍,触角遍布世界各个角落,BBC所属频道的新闻全部由新闻部负责制作,确保专业水准和权威性。
启示三:新闻资源,高度共享,市场细分,各取所需。
根据各自的受众定位和市场细分的需要,由新闻部制作的新闻在各频道之间有的并机播出,有的穿插播出,使新闻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启示四:广播频率,资源丰富,喜爱音乐,热衷娱乐。
BBC的节目宗旨是提供“资讯、教育和娱乐”,8套广播频率中音乐和娱乐节目占有较大的比例,其中音乐占54%,娱乐占10%、戏剧占6%,两项合计16%,略高于新闻的15%,体现出英国人喜爱音乐、富有娱乐精神的特点。
二、节目启示
启示一:广播孵化,电视移植。
BBC有广播电台也有电视台,利用广播节目成本低的优势,把一些好的节目创意先在广播中试验,经过孵化、打磨、成型后,如果得到受众的认可随即向电视节目移植。成功的案例有:《101房间》(ROOM 101)、《天才》(Genius)、《该谁出场了?》(Whose line is it anyway?)、《英国小市民》(Little Britain)。
启示二:制作公司蓬勃发展,节目样式不断创新,原创研发自成体系,全球输出占得先机。
1990年《广播法案》要求BBC和商业广播网的新节目(除新闻性节目)中至少25%由独立制作公司制作。这一政策既打破了各大电视台自身节目的垄断,推动节目更新,也极大地鼓励了制作公司的节目生产。
启示三:全民娱乐节目(Game Show)和纪录片情景剧(Docusoap)。
收视长盛不衰,总结原因,万变不离其宗,通过娱乐式包装刻画人性,通过体验式参与叙述故事,通过行进式铺陈制造悬念。成功的案例有:《现场掉下一百万》(The Million Pound Drop Live)2010年5月在Channel 4播出、《101个离开节目的方式》(101 Ways to Leave A Game Show)2011年1月起BBC1播出、《卧底老板》(Undercover Boss)2009年6月在Channel 4播出、《神秘的百万富翁》(A Secret Millionaire)2006年11月在Channel 4播出、《每分钟一个新生儿》(One Born Every Minute)2010年2月在Channel 4播出、《实习医生》(Junior Doctors)(2011年2月20日播出)4月在戛纳电视节推介。
综上所述,通过对BBC频道频率定位和节目的学习考察,我们认为,BBC作为传媒巨舰有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归纳起来有:着眼长远,培养受众;内部挖潜,整合资源;广电对接,用好平台;强化机制,鼓励创新。
应该注意的是,我们在开阔视野、借他山之石的时候,也不应盲从跟进,BBC的电视和广播没有商业广告,无须照顾广告客户的情绪,把纳税的观众服务好是BBC始终的追求,其公营属性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属特例。
(作者杨文为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交通广播副总监、
夏要民为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音乐频率总监、
王婷为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音乐频率主持人)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形象定位研究 篇4
1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重要性
现阶段, 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对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更加注重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 对各类新闻的关注度在不断增加, 有利于丰富人们的视角, 提高国民水平。电视新闻的关注度要相对高于其他游戏、闯关类节目, 新闻都是新颖的话题, 每天关注和讨论的话题不同, 能时刻带给人们新意, 满足人们对新鲜观点、事物的追求, 新闻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焦点问题。对于电视新闻节目而言, 主持人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能利用巧妙的语言引出新闻点, 是对主持人专业能力的考量, 更能引人入胜, 引发深思, 提高节目主持人的工作能力是关键[1]。新闻内容只有人通过主持人的解说和引导才能让人们更有兴趣去看去观察, 若一味的播放新闻视频, 观众无法理清头绪, 且会出现厌烦感, 进而影响着其对新闻点的关注, 为达到新闻播报的效果。电视节目主持人能将新闻点进行概括, 帮助观众了解接下来新闻中的要点和关键点, 对新闻节目的呈现具有重要价值。
2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形象定位分析
2.1 着装、举止得体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是面临大众进行新闻播报, 对外形的要求很高, 要面向电视机前的所有观众, 应根据新闻播报节目的属性选择相应的着装, 以体现新闻播报的主题和形式, 但是无论新闻节目属性如何变化。主持人都应保证穿着端庄得体、大方, 做好表率, 提升新闻节目的正能量。例如, 《新闻联播》是央视推出的新闻播报形式, 影响力极大, 且以国家时政类新闻为主, 国内外时政要闻, 属于非常正式、端庄的新闻节目, 男女支持人都以西装作为主要着装, 更显端庄、正式。如《娱乐无极限》、《娱乐梦工厂》、《说天下》等新闻类型, 以娱乐、休闲为主, 新闻播报哦氛围相对融洽, 主持人大都身着休闲、潮流服饰, 对服装并未进行严格的界定, 身着相对随意、休闲的服装能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体现娱乐、休闲类新闻的真谛与目标。在节目中, 应避免穿着过于暴露或夸张, 会让观众的眼球从新闻移到主持人身上, 模糊了观众的视点, 不利于对新闻信息的吸收与感悟[2]。
2.2 巧妙的语言技巧
语言技巧是对主持人的基本要求, 主持人应在节目中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运用巧妙的导入与引言来引出新闻视点, 能很大程度上刺激观众的听觉神经, 并从中捕捉趣味性或疑问性的关键词, 可大大提高观众的兴趣, 提高对新闻的关注能力, 达到新闻节目的理想效果。当然, 不同的新闻节目也会采用不同的语言, 如央视CCTV13新闻频道, 该频道的新闻大都是时政类、经济类等新闻, 娱乐元素非常少, 且主持人的表情相对严肃、专注, 且使用的语言都是政治术语、经济术语, 都具有硬性的规定, 与《新闻联播》如出一辙, 时刻具备着播音主持所散发出来的美感, 音质清亮, 语速适中, 轻快简洁, 干净利落。而对于访谈类的新闻节目, 也属于新闻的一种, 只不过其开展的形式不同, 该种新闻的呈现形式相对随意、轻松, 语言更加柔和、亲近, 营造自然聊天的氛围, 更能让受访者放下心里设防, 提高新闻访谈的质量。
2.3 政治与文化兼备
作为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 在具备语言能力、着装技巧的同时, 还要注重自身的政治素养与文化储备, 德才兼备, 才能对诸多的新闻进行正确的概述, 将新闻要点发表出来。若缺乏相应的政治素养或文化涵养, 会遏制主持人的工作, 会在引入新闻视点时出现内容不丰富、不理解, 语言组织能力差的现象[3]。国家的经济体制、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政治交流、美国的国体、在“钓鱼岛”上的主张等都属于典型的政治观点, 主持人在新闻播报前, 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必须对每个新闻内容进行深度解析, 尤其是牵涉到国家政治的新闻, 要运用专业术语来阐述政治观点, 用词要严谨, 以更为专业的视角引出新闻观点, 提高政治素养。除了政治观点外, 还会涉及到文化内容, 在新闻节目播报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国内外的新闻, 其中文化占有额度相对较大。例如, 新闻中涉及到巴西的桑巴舞, 主持人应对桑巴舞的特点、风格进行大致的了解和总结, 并将其作为文化知识积累起来, 通过不断的丰富, 主持人的文化视角日渐丰硕, 更有利于主持人投入到支持工作中去。
2.4 工作态度要严谨
新闻属于正能量的节目, 主持人应将保持严谨、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 严格对待每条新闻的播报工作, 不可因为自身不喜欢或不感兴趣而懈怠, 要发扬敬业爱岗的精神, 提高新闻播报的价值与质量, 为人们传递正面形象, 会对观众产生教育意义。主持人应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 做好表率, 以更为端正、积极的精神投入到新闻播报中去, 提高主持人的专业性[4]。另外, 主持人应注重对时政热点的捕捉, 了解最新的时政动态, 对时政类新闻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可有效将其应用到新闻透析与播报之中, 为播报内容的丰富创造条件,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3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形象的优化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形象的优化, 应从以上几点着手, 从着装、语言、政治与文化素养、工作态度等方面着手, 树立正面、积极的主持人形象, 以显示新闻播报的正面效应。服装师应严格检查主持人的着装, 切记不可选择夸张或暴露性的服装, 以展示新闻播报的严肃性与正规性;在语言方面, 主持人应不断锻炼自己的语言技巧, 经常说说绕口令, 朗读一些相对拗口的文章来增强自身的阅读能力, 训练自己的口才, 提升主持人的翻转能力与反应能力;在政治与文化素养方面, 主持人应具有紧迫意识, 在播报的过程中就是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 应对自身进行严格要求, 将播报的各项内容予以吸收, 能丰富主持人的政治与文化视角。电视新闻节目的开展, 与主持人的形象有着必然的联系, 其中主要取决于主持人的工作态度, 进而提高主持人的综合素养[5]。
4 结论
综上所述, 主持人对电视新闻节目具有直接性的影响, 对主持人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 语言、政治观、经济观、文化素养、反应能力、着装等都具有严格的要求, 做好主持人的形象定位具有必要性。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形象的设定非常关键, 会影响观众的兴趣, 应仅仅抓住其语言能力, 反应能力, 文化能力和幽默能力, 丰富主持人的个人形象, 增强形象的感染力, 以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忠诚, 提高新闻节目的关注度。
摘要:现如今,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更加注重精神和心灵上的感受, 新闻节目成为调节人们生活, 帮助人们获取新鲜资讯的有效载体。每个卫视、频道都有属于自己平台的电视新闻节目,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娱乐等共同构成了庞大的新闻“仓库”, 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层、不同工作、不同兴趣爱好对新闻的需求, 其中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就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形象定位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电视新闻,主持人,形象定位
参考文献
[1]李雯欣.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和素质要求[J].当代电视, 2013, 4:93-94.
[2]姜辉.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形象分析研究[J]新闻传播, 2013, 4:228.
[3]刘晓琳.探讨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定位及素质修养的重要性[J].新闻传播, 2013, 6:63.
[4]杨锡.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类型化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 (理论版) , 2013, 10:173.
节目定位 篇5
对电视相亲节目中男女关系的定位探讨 才子城论文有篇论文对相亲节目现状进行了自己的观点。从目前比较火的相亲节目来看,模式上多为女性都男性进行审视,像《非诚勿扰》,女嘉宾或者对男嘉宾品头论足,或者就自己关心的话题向男嘉宾提出疑问以了解男嘉宾的性格心理,男嘉宾则在众目睽睽之下,等待着众女嘉宾对自己的宣判,选择继续亮灯或灭灯。结果男嘉宾可能全军覆没也可能幸运地被多名女嘉宾看好,但不管结果怎样,男嘉宾始终都处在一种被审视的状态中。而历史自从父系氏族社会以来,一直是男性按照自己的意志审视、选择甚至塑造女性。比如,用以形容女性的诸如弱柳扶风、如花似玉、软玉温香等词汇,就出自男性,其实质是男性对女性的一种赏玩和占有,是把女性客体化、物品化,体现了男性对女性强烈的占有欲或控制欲,男女之问足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如今,男女之间的对视格局发生了逆转,南男性审视女性转变为女性审视男性,怎能不说是女性地位的一种提升?
在电视相亲节目中,当每一个环节结束之前,伴随主持人一声“请选择”,女嘉宾行使审视选择权力的机会就来到了,她们通过继续亮灯或灭灯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尤其是灭灯更具有一种女性终于可以向男性大胆“说不”的痛快淋漓。这种选择权的到来不足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之前女嘉宾个体或群体对男嘉宾的严格筛选才有的。这一过程是对“女性当道”的最为丰满而具体的彰显。首先,女性一改传统的含蓄羞涩而变得出奇大胆主动,不断地发起话语的攻势,问题问得实际而细致。如是否有房有车、是否有固定的工作、收入多少、是否和公婆同住等等,如果男嘉宾的回答稍有不慎便会遭来女嘉宾的一番抢白,甚至是群起而攻之。其次,在口舌较量的过程中,当女嘉宾被主持人问到为何灭灯时,有的选择说声“对不起,我不喜欢”,但有的女嘉宾却毫不留情非要说出那个有可能恰恰是男嘉宾感觉自卑的方面,让男嘉宾十分难堪。或许女嘉宾的可爱就在这里,她们总是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喜好,不喜欢对方时是这样,喜欢对方时更是不容机会错过。再次,她们会主动找机会向男嘉宾表示好感,有的比较委婉,有的却很直接,诸如“能否注意下我”,“如果……我愿意跟你走”;特别是最后当有多个女性同时表示喜欢男嘉宾时,女嘉宾会极力捍卫各自的权利,不到最后不放弃。总之,女嘉宾问题直接、话语犀利、表达明确,将话语权发挥地淋漓尽致。这相比于女性以往欲说还休、欲言又止,戴着面纱式的生活,的确有改朝换代之感。女性强势的感叹怎能不油然而生?
节目定位 篇6
中国电视法制节目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创办的《观察与思考》。电视法制类节目走过了将近29年的历程。现在,不仅中央电视台、各省、市电视媒体大多都相继创办了不同名称的法制类节目,大多数城市电视媒体也设置了法制频道或创办了法制类栏(节)目。
江苏盐城广播电视台的电视二套节目,也创办了《七点看法》《执法直通车》《庭审实录》《故事天下》等以法制宣传为主体的电视栏目。2009年新春伊始,我担任了《执法直通车》栏目主持人。这个栏目是以普法、交流、沟通、对话、研讨、服务为承载任务的访谈性栏目。这种法制类访谈节目的运行模式和主持人角色定位是什么?节目怎样才能办得使领导、被访对象和广大电视观众都满意?我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粗浅思考:
一、法制类访谈节目的运行模式
法制类访谈节目是电视节目改革创新的产物,实际上就是法制类的访问和谈话相结合的节目。毋庸置疑,对于法制类访谈节目来讲,首先是内容必须涉法;其次要解决好“与谁访谈”和“谈些什么”;再次就是“怎样访谈”的问题。其运行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演播室访谈。在一个开放的大演播室空间里,有访谈“主席台”话场。被访谈嘉宾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两三人甚至多人。“主席台”话场外,往往有数排座席,根据需要安排参与听众和交流嘉宾,多则几十人、上百人,少则十多人,甚至没有听众。在主持人和访谈嘉宾身后,往往还设有一台尺寸较大的电视机,以用与播放和访谈内容有关的短片或进行字幕提示。
2、法制现场访谈。法制现场访谈可在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律师事务所等司法执法单位现场,也可在工商、物价、税务、城管、质监、药监、文化、水务等各类行政执法单位现场。盐城广播电视台的《执法直通车》栏目,还曾经将“直通车”开到风景优美的农村、校园、企业和居民小区。这类现场访谈可事先设计一块较大的栏目标识喷塑布景,营造法制节目的氛围。然后自备一些灯光、扩音、拍摄设施,就地寻找一些坐椅、桌台,约请好嘉宾,组织一些听众便可以操作。
3、记录式跟踪访谈。有些法制类访谈节目,话题选择生活中的真实法治和法律事件,就需要对事件进行跟踪记录,采用记录片的手段来真实表现“现在时”。需要主持人与当事人互动,与法律专家交流,与现场观众互动,或观众与观众互动。围绕事件,各抒己见。最后请法律专家以事说法、以案说法。并通过主持人议程设置,代表观众提出一些疑惑,请专家解难释疑。这种访谈不受场景限制,也不必组织观众旁听,在夹叙夹议中就事讲法,以议为主。访谈的地点也不局限于一处,专家嘉宾和观众互动也不局限固定几个人,甚至连栏目标识喷塑背景也不一定要挂,灯光也不一定要打。所以比较方便、灵活,现场感强,可信度高。
4、新闻介入式访谈。这种访谈模式是由正在发生和新近发生的法制新闻事实为依据,进行新闻追踪式的访谈。开始播放一个完整的法制新闻事实或新闻故事,然后围绕节目中的事实或故事请嘉宾和观众互动评议,夹带主持人和嘉宾互议、观众和观众互议、观众与主持人互议等。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法律知识解读和法理阐析。这种访谈场景灵活,什么地方都可以进行。
二、法制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电视媒体的主持人在社会价值体系构建中扮演着引导角色,在利益纷争中扮演着整合角色,在社会阶层细分中扮演着中介角色,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处置中扮演着“舆论减压阀”的角色。法制类访谈节目主持人的重要使命是普法、研讨、服务和组织嘉宾和观众交流、沟通、互动。因此,要准确地把握好自身的定位。笔者在多年主持人生涯中,悟出法制类访谈节目主持人把握好角色定位的几种方法:
1、巧设提问,做到“引而不发,发而不乱”。访谈节目中节目主持人的议程设置是主导节目节奏、走向和高潮的关键。其中提问引发话题是关键中的关键。提问要想出新出彩、恰到好处,就必须巧设问题。法制类访谈节目涉及到司法执法和行政执法各个层面,所请嘉宾有执法部门的负责人,有某一涉法行业的专家学者,也有具体办案人员和广大公众代表。主持人扮演的角色就是巧设话题,把观众该知、想知、喜知的问题引发出来,让被访嘉宾结合本职工作进行解答释疑。一方面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又通过解答、交流和互动,向广大受众普及法律知识,宣传法规政策、政府司法执法行为。因此,在提设问题时要围绕主题,由浅入深,渐进引发。主持人本身要注意“引而不发”,尽量把问题引出来,让嘉宾与主持人、与群众代表互动交流。主持人自己不要滔滔不绝,包揽话场;也不要“见毛就是鸭”,乱加议论;更不要像裁判员、法官那样下论断。即使发表一些感言、赞语,也要把握好分寸,做到有理、有据、有情、有度,切不可越俎代庖,把自己当成教化者,把持话语权高谈阔论,错把“绿叶”当成“红花”。
2、在“合作”交流中要适当“同中求异”,在“冲突”交流时要适当“存异求同”。主持人在访谈交流中是主动方。有时需要运用传递好感、表示赞同等方式使被访谈者意识到自己在被访中的吸引力,作为回报,被访者会对双方的“合作”投入更大的热情。但是,如果在访谈中主持人始终采用迎合、仰视、赞美、欣赏的态度面对被访对象,结果会适得其反。因此,主持人要善于营造一种和谐畅顺的交流互访氛围,鼓励被访谈者与观众、与主持人互动。可以适当地从多个视角、多个层面提出不同的见解、看法。可以对被访者的思维提出不同的刺激,使其始终保持一定的兴奋度。只有这样,才能在观点上碰撞、思想的交锋中,使访谈对象和与观众的互动交流中使对话不断深入,法理更加清晰,甚至在现场生发出新的观点来,与观众心灵碰擦成火花。但是,在访谈实践中,也会遇到一些司法执法和行政执法部门的领导借助访谈机会,大讲官话、套话、大话,刻意回避观众提出的某些具体问题。主持人发现被访者背离了观众的诉求,并且看不到被访谈人有试图改善交流关系的迹象,这时,主持人可以适度站在被访谈人的对立面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也可以对被访谈者进行较为尖锐的质疑,使其回归到观众期待的实质性问题上来。但是,要注意不可动摇、损害双方“合作”的基础,不要把访谈局面搞僵。主持人要尊重对话访谈的自然发展,及时修正自己的原有观点,注意在“冲突”交流中适当“存异求同”,运用心理技巧使访谈交流始终在一个可接受的空间内“弹性运行”。
3、摒弃“阳春白雪”,多用“下里巴人”,将“常人”定为法制类访谈节目的收视对象。节目做出来是给广大公众看的。普通百姓常人是普法的重点,也是最大的收视群体。所以,主持人在访谈中注意运用正面问、侧面问、诱导问、追问、激问、错问等手法时,一方面要注意朴实、真诚,讲究语言美感,但更重要的是要注意通俗易懂,使广大受众入耳入心。常人追求的是常人的感觉,节目中表现了这种感觉,才会引起受众的共鸣。业内同事知晓,访谈类节目要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吸引力;一是对抗性。对观众有吸引力,他会才看;有对抗性,才能构成一种刺激。许多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在做节目时往往投入一种多余的辛苦,备稿时斟词酌句,刻意求美,甚至引经据典。其实一般观众看节目大多凭直觉,讲求易懂易记,生动有趣,你运用华词丽藻,典籍掌故,去旁征博引,画蛇添足,一般观众反而会因不易听懂而远离而去。
4、多以“人性关怀”,将“平民意识”贯穿访谈类节目始终。法制类访谈节目切忌把节目做得硬梆梆、冷冰冰的;更忌讳“高台教化”,用教训人、指责人的口吻要群众应该怎么怎么,不应该怎么怎么。而要以“人性关怀”、“人性关爱”的态度关注“常人”这个“大多数”群体,特别是低文化的法律意识比较贫乏的弱势群体。从关心、关怀、关爱的角度对他们进行法律援助,才能产生心灵的沟通,产生碰撞,其节目才有生命力和穿透力。一句话,就是要用平民意识引导话题。主持人要牢记:在节目访谈过程中,现场一切人都是平等的,主持人、嘉宾、观众在对话过程中都是平等的。尽管有时约请的嘉宾会是部长、主任、局长、院长等干部,但到了访谈交流的现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论嘉宾、观众原本身份是什么,在做节目的时候,必须以“平民”身份出现,和观众朋友“打成一片”。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要做到却十分困难。主持人在现场可事先向到场嘉宾、群众打招呼,请各人都放下架子。然后自己首先必须以“平民姿态”开始串场,发问。在访谈过程中,要尊重参与群众的话语权,不要随意插话、打断,更不能以嘲讽的口气评价参与观众的发言。当然,也要把握好访谈的节奏美、朴实美和串词美,不要拖沓跑题、重复解释参与观众的问话。世间万物贵在真。法制访谈节目的举例、延伸、链接、回应等,都要坚持说真话、摆真事、动真情。有了真话、真事和真情,才能打动人。
5、坚持不断创新,将“常说常新”定位为法制类访谈节目的灵魂。时下各地电视媒体访谈类节目很多,也出现了诸如《艺术人生》《新闻1+1》《实话实说》等一批名牌访谈节目。但大多地方台的访谈节目存在着相互克隆,同质竞争的状况,甚至常常出现一位名人上几家节目的现象。法制类访谈节目一般不多见演艺明星,大多是司法执法和行政执法部的领导和专家、事件当事人作为嘉宾,被访谈对象不大容易重复。但话题重复现象还是存在的。节目制片人和主持人要加强选题策划和嘉宾选择遴选,加强节目生产前的各种沟通、谋合,确定高潮在哪些地方,预估参与观众会提出哪些问题,请嘉宾有个思想准备。但也不要刻意导演、做戏,尽量顺其自然。否则,会破坏访谈类节目的原汁原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地方台的法制类访谈节目,要注意培育自身特色与个性,避免盲目跟进。只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好自己的市场空间,发挥自身优势,合理、科学地定位,不断大胆创新,大胆探索,才有可能获得多元发展和持续发展。
盐城广播电视台《执法直通车》访谈节目创办一周年来,已改版创新两次,根据现在央视索福瑞调查公司所调查出来的收视率,在本地各类能收视到的电视节目中常处在领先位置,可见“常谈常新”节目才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探讨民生新闻节目的定位与编辑 篇7
关键词:民生新闻现状分析,大众化的定位,真实独立的编辑
从封建时期开始, 国家就早已渐渐以报纸的早期形式“朝报”来关注各地所发生的事件。虽然这些事件多是自然灾害、赋税徭役等, 但却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随着朝代的更替, 历史的发展进入民主时期, 国家对广大人民的利益越来越关注, 人民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度上升, 报纸等媒介的出现使得民主的传播度逐渐深化, 在这些媒介中, 报纸、书籍早已不是人们所喜爱的关注方式, 倒是广播民生近年来发展的如火如荼, 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那么, 如何准确的将新闻节目进行定位和编辑成了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1 民生新闻的现状分析
1.1 报纸传播民生新闻的优点
要想将某种类的新闻做好, 首先要对现下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从媒介上来看, 报纸上的民生新闻种类繁多, 无论是大到国家政策的颁布、地方政府的公开化办公, 还是小到物价、房价的变化都应有尽有, 保持着独有的时效长的特点, 人们可以长期阅读和保留。
1.2 报纸传播民生新闻的局限
不可否认通过报纸等传统媒介传播的民生新闻存在着很大的缺陷:1) 缺乏及时的反馈信息, 人们只是单向的传播信息, 文化水平较低的人们对于这些信息是缺乏选择权, 只能一味接受报纸所载信息;2) 时效性欠缺, 相对于如今发达的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 报纸的劣势显而易见, 信息不能及时传播, 当日的信息最快需要隔天才能知晓, 时效性上已经远远不及电视广播和网络传媒。
1.3 广播民生新闻的优点
1.3.1 双向性
广播电视民生新闻在不仅有报纸的种类繁多的特点又兼顾电视更新速度快的优势, 同时表现出广播最大的独特性:双向及时交流。不管你是什么职位、什么知识水平, 你的职业、家庭条件都无法限制你去关注民生, 去从广播电视中解答自己的问题, 广播让你及时的收听, 也可以让你通过民生热线去反馈你的疑问和难题。有效的缩短了了民生和生活的距离。
1.3.2 及时性与趣味性
在广播民生节目中, 广播新闻能够及时地对民生新闻做出反应, 能够及时播出相关的新闻节目。除此之外, 由于视听的结合, 广播比起报纸而言, 节目更加多样化, 丰富化, 可以另读者有更加良好的听觉享受, 面对报纸纯文字的传达, 多模式、重交流的民生节目更具有及时性与趣味性。
这些现状客观分析, 让越来越多的广播工作者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让广播民生类节目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更上一层楼, 所以, 民生新闻节目的定位与编辑被提上研究的重点内容。
2 对民生新闻节目进行定位和编辑的重要性
对于新闻类节目, 准确的定位与编辑才能提高节目质量, 拥有更多的关注人群。“民生”顾名思义, 人民的生活, 一切与人民生活有关的方面都可以称之为民生, 所以, 大众化的定位或许再合适不过了, 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 只是做政府的传达者, 再多的信息也不会有人收听收看。
3 对民生新闻节目进行定位和编辑的有效途径
3.1 开通民生热线
在广播民生新闻节目中, 节目要以人民为中心, 立足大众立场, 坚持平民化的视角, 多关注人民柴米油盐的生活, 物价的变化, 房价的波动等等。然而要做到这些,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此, 开通民生热线或许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无论地点与时间, 无论身份与地位, 民生热线对公众开放的是一个有效沟通、平等的平台。民生的相关问题通过热线和相关的人员咨询, 就能得到准确的回复和有效的解决措施, 这使得它们具有明显的实用性。
3.2 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定位之后, 新闻节目进入编辑阶段。将这些庞杂的问题整合到一起, 进行编辑是广播民生新闻节目的又一难题。那么, 它应当遵循着什么样的原则呢?第一, 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如今很多的广播节目盲目追求高收听率, 故意捏造一些能够引起公众关注的虚假报道, 这样的做法无疑违背了创建民生广播节目的初衷。作为与人民利益有高度关联的媒介, 应当保持一个媒体的公信力, 拒绝盲目跟风, 盲目的跟风只会把节目引向歧途, 广播民生新闻节目应始终牢记追求真相, 不被同化。
3.3 保持社会责任意识
广播民生节目需要始终保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 反映人民的意志, 给普通老百姓提供一个话语权的平台, 让百姓在节目里畅所欲言, 不必有所顾虑。同时, 要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公民意识, 让公民以正确的方式了解问题的所在, 从而解决问题, 握好权利和义务的双刃剑, 避免不必要的悲剧发生。
3.4 深入挖掘新闻事件实质
民生节目一定要做深做透, 深入挖掘新闻事件的事实。新闻的真正含义不仅仅在于简单的传播事实, 而在于在表象的背后看到深藏的实质, 切勿蜻蜓点水。蜻蜓点水式新闻只会让一个节目失去已有的观众, 所以把握好新闻的广度, 拓展好新闻的深度, 彰显出在这些民生事件背后的本质才能让一个广播新闻节目有广泛的影响力。
4 结论
总的来说, 在民生新闻节目的定位和编辑方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急群众之所急, 想群众之所想, 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等等, 强大的群众支持才是一个成功的民生节目的法宝, 所有一切能够为人民谋福利, 服务人民的正确方式都该去尝试, 最大程度上把广播民生新闻节目做大做好。
参考文献
[1]杨东艳.在平凡中寻找方向——试论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准确定位[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8:186-187.
[2]朱虹.民生新闻兴起的社会效应分析——以南京媒体为例[J].学海, 2006, 6:130-134.
[3]孟婷婷.区域传播视野下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新北方》[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地方电视节目定位现状与问题分析 篇8
我国地方电视台的具体节目的定位标准以及发展现状
1.具体节目的定位标准
节目定位主要根据不同传播主体进行具化内容的伸展和延伸, 确保后续体系设计的高标准格局与规定效益, 借助大量市场信息经验的高度搜集, 保证不同观众视觉需求的水准进行综合标准的设计, 实现内部竞争市场独立体系格局的确立, 保证先进的收视水准的同时, 做好必要实时信息的收集和表达, 做好时代代表内容的完全呈现, 保证不同市场占据实力的高度增加, 促进后期不同节目的定制方向, 肯定当地文化的主要覆盖角度, 实现口味符合的高标准规划。
2.地方节目的定位现状与问题
根据多年来的地方电视节目的不断更新以及相关收视效率的客观调查, 透过实际收看群众的满意程度检验, 确定实际取材资料在内部群众的响应渠道, 保证一定调研之后的专业美化处理团队的交接, 保证一定市场竞争的高度适应能力, 同时满足一定的系统设计概念, 进行专业节目性质与形象的展现, 保证不同空白点与薄弱点的覆盖, 实现高水平的节目标准以及表达技巧, 满足人们多姿多彩的生活文化需要, 做到平常生活中树真理的高效能力标准, 这种所谓大众化表现模式的手段主要是结合了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进行包装, 借助住处人生动的阐述技巧进行美化, 实现兴趣大众的时尚互动, 另外目前流行的短信投票恢复以及网路信息的建议等, 使得整体文化渠道的渗透更加具备专业的群众呼应效果。面对现今的固化模式延续以及不停改动的节目内容设置必须进行内部系统的直观定位, 保证整体节目效果的稳定展现, 同时满足一定综合效应的收视标准, 这是新型电视行业的最主要市场定位标准模式与手段方案。
多元综合形式的展现以及高清3D视觉效果的呈现
目前多元模式效应下的具体节目根据时代流行的信息进行着具体的改动, 自从3D大作《阿凡达》上映之后, 根据宽阔的视觉效果以及综合色彩的情感形式表达, 使得节目利用内部高清立体的呈现摄像设备进行现场情景的全面展现, 保证家庭观看的真实效果, 实现现场收看的刺激效果。而面对喜剧效应的回应, 必须保证主持人在与观众互动的同时保持开朗和幽默的语言环境, 设立欢快的情境模式也好, 表达亲昵的语气也好, 这都是针对时代潮流下的观众欣赏口味进行阐述的, 因此, 现下能够长期维持, 并且屹立不倒的节目, 需要借鉴一定的阶段改善能力进行不停的内部环节转变, 杜绝单一表演效果的平淡水准, 满足不同阶段下的综合展现手段, 这是地方节目满足一定文化基础的最直接的表达技巧。
例如, 根据现下90后的风尚水准, 借助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节目的深入, 使得年轻人对于音乐的表达态度有了全新的认知态度, 目前多元的情感表达技巧以及专业的唱功等决定着竞争比赛的胜利, 借助考核导师背对表演者的客观按钮选人, 以及“I WANT YOU”的国际化展示效能, 使得满场的刺激互动更加强烈, 同时网络点击率更加疯涨, 这是时代信息作用的必然结果, 因此时代效应下的群众影响对于地方节目的实际定位起着越来越深的作用。
作为现下较为流行的亲子类旅游互动节目《爸爸, 去哪儿》自播出以来, 收到一定的反响, 结合现下工作流行的真人秀节目高端性质, 以及明星效应的综合带领效果, 使得包含旅游、父子情感沟通、明星主体效应以及综合的表演情节设定, 使得观众的满意程度越来越高。比如林志颖父子档的加盟, 在灌注不老明星与萌系儿子的可爱效应下, 吸引了不少90后的已经步入工作的女人的心, 在这个阶段的女性和男性已经开始接受社会现实的考验, 对于未来进一步的人生规划充满期待, 涉及到婚姻、孩子的抚养充满着好奇心, 加上孩子、父亲的一系列交流, 便使得父爱、母爱情感呼应瞬时绽放, 这是针对90后身心发展阶段的最直接、最全面的节目安排, 无论是追星、亲子情感、还是丰富的旅游信息都充分调动着每一个时代中心人物的心灵震撼。最主要的就是湖南卫视针对韩国引进的《爸爸, 去哪儿》的经济实效意义, 通过韩国市场定位的事先定位指导, 满足内部运行的基本环节要求, 之后进行中国特色的融合, 就满足了创新节目的制定, 这是电视节目的合理创新调整与适应时代潮流的最直接的表现。
总结
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需求 篇9
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简单地说就是主持人在节目中位置的确定, 主持人在英文的释法是HOST, HOST有主人的意思, 对于一档节目来说节目的主人是谁?是制片人?还是主持人?一档节目离不开制片人的协调、离不开编辑的深化、当然也离不开后期制作等多环节的配合, 所以这个问题只有一个, 那就是主持人。节目主持人是一档节目的代表者, 主持人与节目是一个统一体, 是一个节目的灵魂。
在一档节目中, 主持人最基本的作用应该是串联和引导, 这里串联不仅指节目形式的链接, 还包括一档节目所需要传播的信息和思想连在一个主题之中, 而引导则指主持人引导观众欣赏一档节目, 引导观众的注意, 引导观众的收看角度, 引导观众的思维, 在主持人的引导下, 观众能轻松、直观地感受节目, 不同类型节目的主持人还应该有各自独特的作用。少儿节目主持人根据少儿节目的教育性和娱乐性以及少儿的心理特征, 应具有以下几点作用:
1.传播一些针对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的各类知识及技能;
2.传播健康美好向上的精神、情感, 对孩子的人格、品质的塑造产生积极的影响;
3.充当游戏或是各种孩子喜爱的活动的组织者;
4.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我认为在少儿节目中, 主持人应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姐姐型”或是“哥哥型”“朋友型”“教师型”在生活中孩子总想要一个姐姐哥哥的关心保护, 如果姐姐或是哥哥做什么好的榜样, 会在孩子的心中树立一个高大的形象, 他会当你是偶像来效仿你, 会把你的事迹当做一种动力, 所以“姐姐型”或是“哥哥型”主持人在节目中会给孩子们一种亲和力。
孩子们在学习上总想有那么一两个好朋友, 有什么欢乐会想起朋友一起来分享, 有什么事情遇到麻烦时, 他 (她) 们会想到朋友一起来想办法解决, 同龄人之间不会产生距离, 让孩子们与你一起成长;教师在孩子们心中比较有权威性, 有时说的话要比父母有力度, 孩子们认为教师的知识非常地渊博;这样在节目中讲解或解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时才不会出现遗落。
节目主持人的工作岗位是在镜头前, 但是从节目的角度来说, 他的位置可以随时出现在任何一个环节里面, 主持人不仅需要对各工作环节充分了解, 可以从任何一个环节解决节目的过程, 在必要时需要对各个环节进行调动、分配, 少儿节目就需要主持人能够驾驭各个年龄段的小朋友、每个阶段儿童的思维和意识, 这就需要主持人在做节目时相互对应。
节目主持人定位的目的在于主持人在节目中能更好地起到应有的作用, 不同类型的节目功能不同, 主持人在不同的节目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既然节目的类型与节目的功能联系在一起, 主持人的作用又与节目的功能联系在一起, 那么主持人的定位自然应与节目的类型联系在一起, 少儿节目主持人应该针对少儿不同的年龄段进行划分。
一、3岁—6岁的儿童属于学前期, 处于长身体的阶段, 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还不平衡、注意力还不集中, 对任何事物都感到新奇。他们所追求的是一些可爱的动画之中的人物, 因此适合他们收看的节目应该是健康向上的动画片、手工制作、听故事、讲故事等, 对应的主持人应该是姐姐型的主持, 这就需要主持人无论拿出哪部童话故事, 都可以了如指掌熟悉故事情节, 了解动画人物, 这样才会与孩子们好好的沟通, 其实“姐姐型”主持人源于中央电视台的鞠萍姐姐, 自从出现在儿童节目中小朋友们就叫鞠萍姐姐, 如今我们还这样叫着。永远让我们感到一种亲和力, 虽然年龄在增长, 但是永远保持一颗童心, 她给孩子们一种亲切明快的感觉, 这对孩子的意志、思想品德的培养会有一个好的影响。
二、7岁—10岁的儿童进入小学阶段, 这期间他们的思维也有所转变, 自我意识也逐渐形成, 针对这一阶段对应的主持人应该是“同龄型”“朋友型”, 让小朋友与主持人之间没有距离, 可以互相倾诉对方的心里话, 可以满足儿童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的需要, 让主持人与小朋友可以平等对话。
三、11岁—15岁的孩子进入初中阶段, 这个阶段他们都有了自己的思想, 做事情或是想问题不存在单一性, 所以主持人应充分考虑他们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观点, 多接受一些爱国主义的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内容。
根据主持人自身的素质来定位, 不一定是十分完善的, 因为每个主持人的综合素质各有所长, 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准定位, 现在许多少儿节目主持人总爱拿腔拿调, 说话故意带有夸张的表情, 手势上一味地扮儿童, 看上去很做作;儿童节目中出现的一些小嘉宾, 本该有儿童的纯真、童趣, 却表现的很成熟、很老练, 俨如一小大人, 这样就会带动其他的儿童来模仿。其实做一档少儿节目应尽量用儿童熟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讲儿童容易接受感兴趣的内容。
加强节目主持人队伍建设, 提高少儿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 就要求少儿节目主持人充分考虑少年儿童与未成年人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 以及自我意识形成的程度, 切实做到高雅、端庄、稳重、大方, 主持人不宜穿着过分暴露, 样式怪异的服装, 不宜佩戴有明显不良含义标志图案的饰物, 不宜修饰古怪夸张的发型, 主持人不应模仿不雅的主持风格, 不应追求不符合少年儿童与未成年人审美情趣的极端个性化的主持方式, 不应为迎合少数观众而极尽夸张怪异的言行与表情, 在少儿节目中应用正规的普通话来做节目, 服务于少年儿童, 充分利用各种生动, 喜闻乐见的形式, 巧妙地进行组合搭配, 编辑成特别节目, 奉献给广大少年儿童, 以帮助广大少年儿童更好地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儿童的思想如同一张白纸, 少儿节目的优与劣会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少儿节目主持人更要有多方位的素质, 比如了解儿童心理学、教育学, 这样在节目中才能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是未来的希望, 让我们共同精心打造赞美美好童心的少儿节目, 伴随着孩子们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
摘要:少儿电视节目主持同成人节目主持是不同的, 因为少儿节目的对象是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 其言行对节目的小观众今后的言行和价值观等影响很大。对于小观众来说, 主持人传递的信息以及其主持节目中的行为很容易被他们所模仿。因此, 少儿节目的主持人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 在满足儿童娱乐需求的同时, 为儿童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荧屏节目。本文就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以及其在主持节目中的定位进行分析, 以规范少儿节目主持人应有的教育责任和健康理念。
关键词:少儿节目,主持人角色定位,主持风格
参考文献
[1]田忻;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浅谈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意识和角色定位[J];东南传播;2007年06期
[2]姜俏;试论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意识与角色定位——以央视少儿频道节目主持人为例[J];中国儿童文化;2006年00期
[3]杨赛;中外少儿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定位与风格差异[J];新闻世界;2013年09期
浅谈县级广播电台文艺节目定位 篇10
一、县级广播电台文艺节目定位
(一) 县级广播文艺节目在内容上要符合当地人的口味
在城市电台中, 音乐节目是主打节目形式, 也是最受欢迎的节目。甚至一个电台有几档音乐节目, 节目办的风生水起, 他们有火的优势。比如能请到著名音乐人或专业演员做嘉宾、听众的音乐素养相对要高、编采播人员水平也有一定的层次, 而这些优势是县级电台不具备的, 所以县级台的节目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办, 在特色上做文章才有出路。在县城和乡镇, 尤其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 尽管很多青少年群体也十分喜欢流行音乐, 关注时下的流行音乐榜, 但占人口多大多数的农民群体对流行音乐不甚关心, 他们更多的还是青睐传统的民歌, 喜欢在田间地头哼唱一些经典歌曲, 针对这种大众需求, 我台开办了《今歌金曲》栏目, 在每天的固定时间段播放本地流行辽南民歌以及一些耳熟能详的红色歌曲, 节目进行过程中, 主持人通过电话与听众进行了沟通和交流, 很多观众打电话进来点歌或者表达自己的看法, 一些有兴趣的听众还会清唱一段, 唤起对过往的回忆。这档节目的成功之处就是成功的抓住受众的实际需求, 而不是盲目追逐畅流和特立独行。
(二) 县级台广播文艺节目在形式上应为当地人喜闻乐见
节目形式是文艺节目有效传播的基础。我们瓦房店地区戏曲文化悠久, 历史上是辽南影调戏、复州大鼓的发源地, 当地人对这种戏曲文化情有独钟。尽管在现代社会, 随着节目形式的不断丰富, 地方戏的发展空间日渐逼仄, 但当地人还是喜欢地方戏, 甚至超过对京剧的喜爱。影调戏、复州大鼓、辽南唢呐等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老的少的都能随口唱几句吹一曲, 随手敲几下来几段。瓦房店广播电台多年来一直把播放辽南戏曲作为一项任务来抓, 不仅满足了当地受众的文艺需求, 也为辽南戏曲的发扬光大做出了贡献。为此, 我台开设了《地方文艺》栏目, 重点介绍地方戏种, 先后制作和播放了《辽南戏苑一奇葩》、《梨园之外绽新蕾》、《家乡戏唱家乡人》、《乡音声声总关情》等作品, 受到听众的广泛好评, 而且在全国文艺研究上获得奖项, 为地方戏在更大的范围传播做出了贡献。除此之外, 该节目并没有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而是巧妙的在节目中穿插播放一定受众群的二人转、太平鼓等戏种, 满足大众的需要。这种“小地方”、“小人物”、“小节目”的文艺节目形式不仅提高了收视率, 也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
(三) 县级广播文艺节目在语言上要让当地听众感到亲 切、朴实
语言是文艺节目形式的载体, 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县级电台广播文艺节目的受众主要是老百姓, 节目语言形式应该大众化、通俗化, 用老百姓熟悉的语言, 用朴实的情感, 以小见大, 反映身边的人和事。例如我台的《周末文艺》就是一档泥土味儿的文艺节目, 节目运用当地农民耳熟能详的俗语、歌谣、快板儿、歇后语等方言土语来介绍几种曲艺节目, 平实、生动, 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主持人的窜连词是: “朋友们, 曲艺是说唱艺术, 刚才的相声说得是热热闹闹儿, 接下来的戏曲可就韵味儿十足了, 你听听看, 咱瓦房店的影调戏大腕儿牛正茂的这段唱是不是沙窝的萝卜——又脆又甜。”这种富有生活气息的俗语形象生动, 让听广播的农民倍感亲切。
二、结语
总之, 准确的定位是广播文艺节目受到大众喜爱的首要环节。文艺节目的受众广泛, 听众之间存在着文化程度、职业、年龄、生活阅历都诸多因素的差异, 因此对文艺节目的爱好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有的观众年岁较大, 喜欢听戏曲或者评书节目;有的观众文化程度高, 喜欢文化层次高的节目;有的观众年轻、有活力, 喜欢听重金属类节目;有的观众比较怀旧, 喜欢听乡村题材的节目。对于县级广播电台来说, 大部分听众是当地人, 更多的是来自农村, 所以, 文艺节目赢得听众的法宝就是:立足当地, 扬长避短, 考虑各个层次听众的需要, 突出地方特色, 有“农味儿”, 对“口味”。
摘要:广播文艺节目是大众喜欢的一档节目形式, 随着现代人对精神文化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 广播文艺节目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新时期, 广播文艺节目要抓住受众、提高收听率、树立栏目品牌就要在节目定位上下功夫。笔者长期供职于县级广播电台, 下面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体会, 谈一下县级广播电台文艺节目定位的问题, 希望能给相关同行一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广播电台,文艺节目,节目定位
参考文献
[1]孟焕军.谈新时期广播文艺节目的创作[J].新闻爱好者, 2007 (12) .
[2]班闯.提升节目可听性的主持技巧[J].新闻前哨, 2010 (06) .
节目定位 篇11
关键词:媒介融合 广播节目主持人 角色
长期以来,在播音主持界存在一种说法:广播电视节目主持有“表演”无“角色”,即所谓的“非角色表演”,根据节目需要,主持人有选择性地展现自我的真实个性,其任务是“显示”自己,而非“塑造”人物。
其实“角色”这一名词早已不再是戏剧专用,自20世纪被引入社会学后,已经发展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每一个社会角色都内含一整套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每一个社会人都被期望按照自己的社会角色行事,否则就会产生“角色不清”、“角色冲突”,甚至“角色失败”。从社会学意义而言,主持人的每一次“出镜”或者“出声”都是角色化表演;受众对于主持人独特社会角色的认知是否合理、正确,也将决定其对主持人的角色期待和身份认同度。
一、从“怎么说”到“说什么”:广播节目主持人话语权的拓展
在媒介融合过程中,广播经历了从大众化的单向“广播”到分众化的定向“窄播”再到个体化的互动“点播”的演进,在三个不同阶段中广播的传播方式、传播手段、节目编排都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都与主持人角色定位的改变有着直接的联系。
主持人是由播音员发展而来的。较之主持人,播音员这一角色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更加单纯。1937年赵元任先生的《广播须知》一文中第一次从操作、声音、语言、讲稿、礼貌等方面对播音员的基本角色规范提出明确要求,比如在操作时“切不要喷气到微音器上”,播音时“说话里着重的字眼,可以在措辞上或在声调上表示它,不宜在单个字上特别捶打”,“第一次用冷僻词先略停一停”等等。这一时期的广播播音员角色与广播的宣传喉舌功能相符合,在“稿件——播音——听众”三者之间,播音的主要功能还是传达、转换,其基本要求是清晰准确和权威,播音员关心的不只是“说什么”,更是 “怎么说”。
比较公认的说法是,世界上第一位广播节目主持人是沃尔特·克朗凯特,在此之前他的身份是记者而不是播音员。1952年在美国第34届总统大选时,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新闻制片人唐·休伊特提出,为了使报道显得更有力,必须把一些主要新闻都串接起来,并进行一番概括、总结。休伊特把这种设想比作田径运动中接力赛跑的最后一棒,持棒人即“主持人”,他用的单词是“Anchor”。“Anchor”的原意是“锚”,“锚”是用来保障船舶稳定和船舶安全的物件,用“Anchor”替代播音员,旨在强调在新闻活动报道中,主持人应该具有“Anchor”那样的“锚定”作用,有足够的掌控能力,组织、选择、编辑来自不同渠道的新闻素材,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获得良好的新闻效应。主持人在英文中还经常表述为 Host,原意是主人,是在有现场嘉宾或观众的节目中引见嘉宾、调剂话题、控制主题走向和节奏进程的人。
无论是“Anchor”还是“Host”,它们共同强调的是主持人拥有一种主导权利,确切地说就是话语权,主持人不仅要决定“怎么说”同时还要考虑“说什么”,这种权利和义务是原来的播音员所不具备的。“主持人是一个节目或者专栏的主要操持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固定播音员播音或文字编辑出声。主持人应该被看作是一个集体,他需要集体智慧、劳动的支持,而不能当‘单干户’。”在广播传播领域里,主持人的语言行为并非人际交流中的个人言语权,而是和编辑、记者、制片人一道共同充当“集体把关人”的社会角色,掌控着大众传播的话语权。
“把关人”理论认为,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把关人”对众多信息进行选择和取舍,并控制信息的流量和流向,影响受众对信息的理解。“把关人”决定着信息的重点,掌握着解释信息的权利,直接影响着传播效果,所以说“把关人”是大众传播活动的控制者、执行者和保证者。广播主持人所扮演的“把关人”角色更多地体现在代表媒介运用有声语言确定信息的重点,解释或挖掘信息的潜在意义,使信息的表层意义增殖,以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其行使的是媒介的话语权。“媒介话语权即大众传媒在事关公共性话题方面应该享有的客观的言说与公正的表达的权利,本源上它是公共话语权的延伸。”主持人话语权应该基于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切忌话语权的私有化、庸俗化、霸权化。我们在广播中遇到的语言暴力倾向明显的主持人,其实是滥用了媒介话语权,主持人的角色已经从“把关人”异化为“法官”或者“家长”之类,在造成“围观效应”的同时,消费和消解了广播媒体的客观公正性和主流价值观。
在广播频率专业化过程中,主持人话语权呈现明显的强化拓展趋势。一方面不少主持人已经成为栏目或者频率品牌建设的关键,原先“集体把关人”模式从“记者中心”、“编辑中心”向“主持人中心”过渡,主持人“把关人”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其有效活动空间也从前台向后台延伸;另一方面要维系媒介的话语权,主持人就必须具备足够的相关专业知识,于是一批记者型主持人、专家型主持人出现了,他们以过硬的专业素质赢得受众的信任和喜爱。
二、从单向广播到双向传播:新时期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一方面催化了各种媒体的相互融合,传统媒介的单一化特点被打破,影音文字诸多信息高度整合;另一方面受众习以为常的点对面的“广播”体制,正被点对点的“交流”所取代。
传播在英文是communication,其本意是“交流”,核心是信息流动和互换,“20世纪20年代不太区分面对面交流和大众传播。‘大众媒介’是当时新造的字样,构成一道模糊的地平线。”以面向大众的单向传播为主的“广播”式传播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大众传播主要形式,而主持人在这一传播过程中承担了最为显性的“把关人”角色,起到信息选择、过滤和引导等作用。但是在媒介融合语境下,“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已经成为一种现实,平等的交流互动逐渐取代传输或者说服式的传播方式,在以自由表达为核心的传播生态环境中,传统的“把关人”话语权正在不断衰弱,“随着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信息服务的方式也要相应地去适应当今的‘快餐时代’。播音员身着晚礼服,像宣布国宴上贵宾到来一样朗读新闻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近些年来,人们努力尝试使新闻变得更加轻松和非正式化。”尽管如此,媒体“把关人”的功能依然存在,因为中国的主流媒体是政府和人民的代言者,承担弘扬社会道德、正面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作用,面对海量信息,甄别、选择、评价或者解释都是负责任的媒体的分内工作。如果说在网络传播中“把关人”一般由网络编辑或者版主来承担,在广播媒体中最理想的人选还是主持人,在新闻或者信息类节目中其最佳扮演角色是“意见领袖”。
nlc202309040258
“意见领袖”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传播学者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在《人民的选择》(1944)一书中提出,“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者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依据这一观点,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著名的“两级流动传播模式”:大众媒介→意见领袖→一般受众。然而这一传播模式存在明显的欠缺,比如,有研究表明,意见领袖并不是总是处于传播中心位置,大量信息仍然直接从传播媒介到达受众,而无须经过意见领袖,只有对公众最关心和最不关心的信息才经过口头传播。因此,“两级流动传播模式”也许稍作改动会更加合适些:大众传播→一般受众←意见领袖(主持人)。对一般受众来说部分信息的接收渠道是双向的,而且意见领袖和受众之间的传播是双向互动的,既可以是演播现场面对面的互动,也可能是通过“信箱”“热线”“短信”等方式进行的“面对面”的虚拟交流。主持人既是节目的主人,又是媒介的代表,本身还承载了大量的信息,无疑充当着意见领袖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主持人不再扮演中间人发布信息或者过滤信息的角色,而是作为传播当中最活跃的因素,努力通过交流沟通传递媒介理念,是增强传播效果的媒介人物。
“今天的演播人员是一个传播者,是信息的催化剂。无论信息是新闻、商业广告,还是访谈对话、体育比赛转播,传播者的任务是建立信息原创者与受众之间的沟通渠道。”主持人所构建的双向沟通渠道使得大众传媒具有人际传播的意义,如何将人际传播的效果最大化?关键还是在于主持人是否能胜任意见领袖的角色。
根据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意见领袖一般具有如下特点:在他居于领袖地位的领域中被公认为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能力;比一般受众更多地接触各种信息来源,更多地接触群体之外的社会环境中的有关部分;在某一领域内,扮演着作为群体其他成员的信息来源和领导者的角色;和一般受众在信仰、价值观、教育、社会地位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
三、媒介融合时代,广播主持人如何做好意见领袖
笔者认为这可以从培养两种意识和两种能力开始。
1. 熟悉的陌生化意识
意见领袖与受众之间的有效交流是基于信任,信任来自彼此的“性相近”,也来自相互之间的“习相远”。美国耶鲁大学的卡尔·霍夫兰认为:“最可能改变一次传播效果的方法之一,是改变传播对象对传播者的印象。传播者有威望吗?可爱吗?是同我一样的人吗?” 丹·拉瑟是美国上世纪四十年代广播界公认的意见领袖,有人这样评价他:“十分懂得应该处处对观众在心理上产生‘自家人’的效应。他懂得受传者感到传播者同他们之间的共同点越多,便越有助于提高传播效果。CBS的同行们常常惊奇地发现,丹·拉瑟不想摆脱他的德克萨斯的微贱出身,他常常提醒观众,时时流露出对自己家庭背景和所受教育的某种不安。”熟悉产生信任,陌生激发兴趣。个性反映出个体的独特性具有不可复制性,传播学认为,缺乏个性色彩不利于反馈,因此个性魅力的大小决定了反馈质量的高低。
2. 传受一体化意识
意见领袖与受众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所谓传受一体化意识就是强调传者和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天然界限逐渐变得模糊。主持人和受众的身份由单一性变为双重性,他们既是传者也是受者;受者接受的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媒介发出的信息进行选择,在接受所选择信息的同时,无意识地加入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和阐释。主持人在此时和受众的最大区别在于主持人掌握显性的传播内容设置权,在传播内容设置中必须要有强烈的受众意识,即为人民群众的利益鼓与呼,决不能将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甚至走到了群众的对立面替某些特权阶层说话。总之,主持人必须将自己的心和群众连在一起,能适时地为他们说话,这也是主持人权威性和信誉的重要保证。
3. 社会活动和交际能力
意见领袖是被人们公认的,富有社会经验的,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的人物。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的一项关于生活阅历、社会地位和社会交往与意见领袖关系的调查显示,三者中生活阅历与意见领袖的相关性最高,其次是生活交往。其实一个人的生活阅历一方面来自时间积累,另一方面也决定于其社会经验。因此一般而言,意见领袖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联系,对大众媒介的接触率要比一般人高,拥有充足的信息来源。这主要依靠他的社会活动和与人际交往能力。要成为意见领袖,主持人首先要做好被传播者,“意见领袖不仅在总体上倾向于更多地接触大众媒介,在具体内容上也倾向于更多地接触那些与他们的领袖素质最密切相关的媒介内容。无论有意无意,这种大量的媒介接触量,很可能是提高他们影响力的因素之一。”另外采访既是主持人的职业基本功,也是联系社会获取独家新闻必杀技。
4. 提升个人形象的能力
意见领袖个人形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问题在于如何有效地提升形象、汇聚人气。要善于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体,拓展自己的话语空间。如主持人在网上开辟博客、播客、微博等,既可以扩大自身影响力,通过网络提升人气,吸引更多受众;同时还可延伸节目内容,将那些在节目中没发布的信息作必要的补充;另一方面,也可以倾听网民的意见,构建交流平台,征求民间智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鼓励网络炒作,庸俗的炒作虽然能够在一时得到网民的大量关注,可是如果在网民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将对主持人意见领袖的形象造成巨大损害。只要能够利用好网络的传播规律,遵守基本的法律道德标准,就能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总之,传媒技术的发展使得广播节目形态和传播环境不断发生变革,主持人作为媒介资源中最活跃也是核心的元素,其承担的媒介角色和功能也在不断演进,经历了“喉舌”——“把关人”——“意见领袖”三种媒介角色,其基本职责也从“怎么说”向“说什么”拓展,逐渐改变为主客体之间“如何说”的面对面交流。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主持人的角色内涵正在不断地修正中丰富,其挑战性不断增强,或许这就是这个角色最吸引人的地方。
浅谈当前电视娱乐节目的新定位 篇12
一、新时代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
电视娱乐节目的首要社会功能不是纯粹的娱乐大众, 而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电视娱乐节目肩负着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的重任。《2010年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报告》提出了对国内电视文化娱乐节目的考量新标准:健康程度、启迪程度、口味程度和愉悦程度。按这样的欣赏指数, 得分最高的是央视《探索·发现》。而《非诚勿扰》、《快乐男声》等过度娱乐化、品位不高的栏目, 虽然有一定的收视率, 但在这次的欣赏指数调查中却榜上无名。
再如, 山东电视台的《天下父母》, “真诚、真心、真情”是栏目始终坚持的特色;“以情感人、以德育人”是栏目的主题词;“让家庭更和睦、让社会更和谐”是栏目不变的追求。再如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力求打造为大型礼仪公德脱口秀节目、上海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则注重对年轻人一些优秀品质诸如坚持、自信、勇敢的挖掘……这些节目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十分明确的电视娱乐节目的首要社会功能:以情感人, 以德动人, 寓教于乐, 把握真善美, 展现时代风貌, 不断地鼓舞和引导广大受众。
二、娱乐节目的定位
1. 娱乐是一种态度
英国学者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在《电视与社会》中指出“电视主要是一种娱乐媒体, 在电视上亮相的一切都具有娱乐性”。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之下, 更需要我们对娱乐节目的定位有一个鲜明的态度。以凤凰卫视《娱乐串串烧》节目为例, “资讯产生焦虑, 何不娱乐处之”是在节目的宣传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口号, 表达出了节目对娱乐的一种态度。在娱乐的态度下, 所有的社会新闻、热点人物、畅销书籍、文化话题、市井百态都可以被纳入《娱乐串串烧》的视野。实际上, 《娱乐串串烧》节目只是将娱乐八卦作为节目噱头, 而节目实际提供的内容却远远不止于明星逸闻趣事和演艺界新闻。在这里, 娱乐往往是主持人观察生活, 观察世界, 关注时事, 观看文化的一个新颖的角度。
2. 娱乐成为一种深度
光有态度是不够的, 如何让娱乐拥有深度, 如何在态度的指引下, 使节目更有张力, 更深入地触碰到受众的内心深处, 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以《锵锵三人行》为例, 节目的受众群定位于都市白领市民阶层, 在节目五花八门的各类话题中, 主持人窦文涛希望能通过他与嘉宾幽默而有思想火花的话语碰撞去解读, 在话题中渗透、包容着鲜明的精神特质, 从而在生活哲理的层面反映出社会的矛盾, 反映出社会力量的变化。节目对娱乐的理解超越了简单的搞笑, 而是投入了思考, 使娱乐体现了潜在的深度建设力量。“用思考去娱乐, 让娱乐去思考。”
3. 娱乐折射普遍人性, 绽放道德光彩
央视《非常6+1》、《星光大道》都是实现普通人梦想的节目, 突出大众参与性、娱乐性, 前者给选手提供音乐、舞蹈、化妆、服饰、舞美专家群策群力且十分专业的6天打造, 力求给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铺就展示自我的舞台;后者通过推出来自陕西的信天游民间歌手阿宝昭示了栏目的理念, 这些变化无不渗透着栏目深刻的人文内涵和文化价值。此外, 国家广电总局限制各卫视在黄金时段的娱乐节目不能超过两档, 还要求各台开设道德建设类节目, 由此可见, 将道德内涵融入娱乐节目, 势在必行。今后娱乐节目的走向将是用“人性战胜娱乐, 娱乐绽放道德之美”。只有透视人性深度、体现道德关怀的内涵才会给观众留下思考的空间。
三、娱乐节目如何实现“娱乐元素”和“道德内涵”的统一
1. 要提高节目制作人、主持人的道德修养。
罗莉老师在《当代电视播音主持教程》中对于娱乐节目主持人的素能进行概括, 其中第一条就是要有正确的创作意识。在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节目中, 一位女嘉宾当众表态, 女生追求物质是正常的, 不追求才是不正常的。主持人何炅即刻给出观点:物质绝不是衡量感情的标准, 在爱情面前, 真心才是无价的。这种对于错误价值观的及时纠正起到了很好的“把关”作用, 是值得我们今后在工作中努力学习的。
2. 要加大社会的监管力度。
首先是政府等政治机构, 政府负有对整个社会调谐的责任, 当违背传统道德理念的电视娱乐节目出现并在影响社会时, 政府就应该采取措施。比如2006年国家广电总局就下达文件, 要求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报名年龄限制在18周岁以上, 有效地阻止了女中学生逃课现象。其次是社会各种组织团体, 这也是一种很强的力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微博的兴起, 使得这样一个社会团体在舆论监督上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这其中, 对娱乐节目的监督、评论、互动、反馈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中国达人秀》中的断臂钢琴王子刘伟, 用双脚流畅地弹奏了《梦中的婚礼》, 这段视频借助微博在网上被多次转发和评论, 让节目的“励志”效应起到了更好的发挥。再者, 就是个人, 受众自身欣赏水平的提高也对电视娱乐节目内容的提升有很大帮助。试想, 如果人人都喜欢看凤姐、芙蓉姐姐, 人人都追求一些粗俗化、缺乏精神内涵的节目。我们的娱乐真的就要成为“愚乐”了。■
【节目定位】推荐阅读:
健康广播的频率定位与节目布局05-31
电视节目创新典型节目07-25
产品定位报告- X X保健品产品定位05-10
放疗定位07-14
定位方向07-20
手机定位07-22
学校定位10-15
出版定位10-16
定位法05-13
定位性能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