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工作的新定位

2024-07-27

学校管理工作的新定位(精选9篇)

学校管理工作的新定位 篇1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变革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 随着义务教育新机制改革的深入开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变革呈现出了新的态势。探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变革的方向, 有利于我们把握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有效地进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的创新, 也有利于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一、关注人本, 树立“以师为本”“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 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应该树立“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这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理念。树立“教师为本”的思想, 就是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 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让教师在学校事务中体现出主人翁的地位, 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 一方面可以激发教师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 激发其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 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 增强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 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可信度和认同度, 使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和归属感, 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 使每个职工明确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提高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 要顺应其成长发展的规律性。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把学生当人看。我们直面的是一群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 不是一堆供我们达到某种目的工具, 不是一群供我们操练驯化的“异人”。二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 错误是正常的, 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不能用对付敌人的办法对待学生。要把学生的未来视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 让现在的孩子可持续发展, 健康成长。三要把学生看成独立发展的人。每个学生都是某一个“个体”, 每个学生都是自我发展的主人, 他有权对自己作自我选择的决定。四要把学生看成平等的人。既要强调师生平等, 也要注重生生平等, 班内学生应该没有绝对的“好”与“差”。

关注人本的同时, 要积淀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这是学校人本主义管理模式的保障体系, 是一种软管理。它注重对学校文化、心理氛围、人际关系的研究, 强调对人的重视、强调管理的“感情投资”、信奉“管理要管人、管人要管心”等。学校管理文化揭示了学校管理中最隐蔽、最深层的因素, 反映了学校成员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 对于增强学校内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 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行为的合理性, 推动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建立起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管理文化, 学校管理改革与发展就只能低层次徘徊。著名学者马尔库塞认为:“观念和文化的东西是不能改变世界的, 但它可以改变人, 而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因此, 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改革中充满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 营造团结、和谐、奉献、进取的工作氛围, 建立起宽松、高洁、清新、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 让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具有浓重的文化气息, 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人本管理理论的最高层次。

二、走向校本, 结合农村义务教育自身的特点, 确定办学理念

走向校本最根本的是, 要从学校特色出发, 确定办学的理念。每一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总有自己的校情, 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本管理主张要从各校的校情和特点出发, 选择和确定办学理念和策略, 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学校改革与发展之路。如果不认识和把握学校自身实际和特点, 就无法面对学校现实和未来做出理性的思考和正确的行为选择, 就难以科学地设计和确定学校发展蓝图和发展策略。如有的学校针对传统课程的弊端, 研究和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既根据国家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原则和方案, 考虑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 又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课程体系正是在对学校和学生实际需求分析基础上提出的。校本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走自己的路, 不唯上、不唯书, 实事求是, 从本校实际出发来决策和规划学校的发展。

解决的突破口是, 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校自身的特点。在现代社会, 学校教育日益社会化、开放化, 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者必须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关系, 而不能“就教育论教育”。但是, 我们又必须认识到, 学校教育有其自身质的规定性, 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是其他社会现象、社会活动所不可替代的。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 全面安排。学校管理者就要树立教学质量观念, 抓好全面质量管理、全员质量管理、全过程质量管理, 而不能本末倒置, 不务正业。学校工作具有长周期、潜隐性、迟效应等特点, 不可能立竿见影, 在短期内见成效。学校管理者就要春风化雨、细水长流, 循序渐进、注重教化工作, 而不能急功近利, 搞短期行为, 企求毕其功于一役。学校教育对象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一代, 具有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学校管理者就要以青少年的眼光看待青少年, 顾及他们的心理气氛和个性特征, 而不能成人化、简单化、模式化。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本管理出发, 学校管理者必须重新认识和把握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自身规律, 探索和研究现代学校教育的新特点, 做一名自觉的、头脑清醒的学校管理者。

面临的焦点是, 校本管理要求校长做“真正的校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本管理以校为本, 就要求校长全身心地投入学校教育工作。全心全意, 而不是半心半意、三心二意。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指出的, 校长要做“整个的校长”, 不做“命分式校长”。“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把个人发展与学校的发展密切结合起来, 在学校事业中求得自身的发展。目前,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存在着的三个投入不足的问题, 即领导投入不足、教师投入不足、学生投入不足。学校领导没有全身心投入, 就难以实现校本管理。只有全身心投入, 才可能去钻研探索教育教学管理问题、探索学校教育规律和办学特色, 校本管理的理念才能得以贯彻落实。可见,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敬业奉献精神和态度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本管理的必然要求, 包含在校本管理之中。

三、追求和谐, 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 师生和谐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根本。“尊其师、重其道;亲其师、乐其道。”师生和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和谐的课堂氛围常常是良好师生关系最直接的体现。很难想象一名与学生关系紧张的老师能顺利实现自己的教育教学计划。所以,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应该要求老师要像热爱自己的子女一样热爱学生, 并且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友爱每一个学生、教好每一个学生。同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也应该要求学生像热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热爱老师、尊师重道, 虚心求教。唯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次, 干群和谐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关键。要做到干群和谐,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大力倡导并做到“五要五不”。即要互相信任不猜疑、要互相交流不隔膜、要互相支持不拆台、要互相谅解不指责、要互相关心不冷漠。相互之间以坦诚和善待相处, 营造既有直率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又有信任与支持的和谐氛围, 充分发挥各人所长, 相互补充, 弥补个人之短, 从而聚合起一种能发挥整体战斗力的优势。 (2) 提倡做“三种人”。做使领导宽心的人, 不把难题上交;做使下级舒心的人, 不把责任往下推;做使同事放心的人, 不在背后搞小动作。 (3) 要善于“经营”人心。在处理干群关系时,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要十分注重把人心当作一项伟大的工程来“经营”, 用光明前景激发人心、用丰厚待遇留住人心、用人文关怀温暖人心、用教管结合净化人心、用坦诚相待交换人心, 用高尚人格臣服人心。这样, 既能消除校长和老师之间的隔阂, 又能增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而使和谐的干群关系得以建立。

另外, 家校和谐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保障。要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 学校要采用“走出去, 请进来”的策略, 加强家长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沟通与联系。“走出去”, 就是要求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 到学生家中去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 与学生家长交流学生在家中和学校的各种表现;“请进来”, 就是召开“学校发展研讨会”, 邀请家长代表参加, 让家长为学校的发展出谋献策, 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了解学生;开家长会, 班主任和校长都可以向家长述职。这样, 既能融化阻隔在学生、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冰山”, 又能加深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从而使和谐的家校关系得以建立。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 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全面推开,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作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 必须认真执行教育法规和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作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校长, 就要排除各种不良社会诱惑和干扰, 专心研究学校发展的目标、模式和策略, 并引导教师潜心研究教育教学, 指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以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整个基础教育的持续、和谐、健康发展。社会在飞速发展, 不断变化的形势要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校长对不断变化的新事物、新环境、新问题有敏锐的洞察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校长要善于思考, 及时预见或把握事物发展的变化, 审时度势, 冲破旧观念、旧框架, 在实践中大胆探索, 不断发现、总结新的经验, 拓展新的发展思路, 开创新的工作局面。只有这样, 才能使农村的家长、学生、教师的观念不至于落后, 才能使农村的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走出困境, 跟上时代的步伐。“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更新观念, 改革教育教学, 在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下求得自己的生存, 跟上时代的步伐, 以更踏实的作风, 发掘潜力、博采众长, 锐意改革、与时俱进,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从而赢得学生的尊敬、家长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 迎接焕发生机的农村义务教育的美好明天!

学校管理工作的新定位 篇2

周如俊(1967—),灌南县教育中心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中国工程制图学会会员,中国职高委教学研究会高级会员,连云港市单招高考优秀辅导教师,连云港市第一批“521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先进个人,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2005年被评为连云港市首届名师。

一位企业管理大师说过:“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企业文化争取到。”同样,在日趋人性化的社会里,学校教师是“经济人”、“社会人”和“文化人”的复合体,简单的金钱刺激和强制的行政命令已难持久地唤起教师的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校长也要把管理的重点从行为层转向精神层,多与教师进行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着力营造出一种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的文化氛围,才能使教师真正成为学校和工作的主人。因此说,好的学校文化能给教师带来愉悦以及极大的满足感,就像是心灵鸡汤一样。而教师其实是需要这样的鸡汤并且乐于“消费”这样的鸡汤的。那么一所学校,校长如何才能做好学校文化管理,增加自己的执行力呢?笔者认为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充当“五大”角色。

坚持文化“内化于心”,铸造学校之魂——“发动机”角色

一个学校如果没有先进的办学管理理念,没有被全体教师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是不可能形成强大的教师团队战斗力的。不少学校用物质奖励、金钱刺激来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当然是重要的。然而物质刺激激励作用都是边际效率递减的。开始时也许有用,但在教师的收入达到一定程度后,其作用就越来越小了。这个时候,校长不能只靠物质,也要靠学校文化建设来激励教师,为教师的发展寻找新的动力。

学校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化。教师的行为直接体现着学校文化。当年南开校父严范孙先生亲题的四十字箴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就是南开中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在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方面的具体化。因此说,良好的校园精髓文化,能为教师确立一种具有群体心理定势的指导意识、共同的文化氛围、共同的价值观及由价值观指导下的学校目标、学校精神、职业道德等,从而能激发一个团结合作的执行力主体——教师群体的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使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从而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凝聚力、向心力。

坚持文化“固化于制”,强化学校管理——“指南针”角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管子曰:“不法法则事毋常,法不法则令不行。”学校制度是人定的,制度更是用来规范、激励人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换言之,学校要把每位教师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并最优化地组织起来,必须有一整套规章制度,这样才能使学校工作有章可循,有矩可蹈。同时学校制度规范管理也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只有每位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并形成一种集体教育力量时,全校教师工作积极性才能充分地调动起来,成为推动学校工作不断前进的巨大动力。

学校的制度文化包括四个重要方面:其一,教学管理制度。其二,校园环境管理制度。其三,生活行为管理制度。其四,社会实践制度。学校管理者要不断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体

系,以文化管理的方式推动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并不(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断创新管理思想和管理措施,才使学校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坚持文化“融化于水”,赏识管理——“胶水”角色

学校有时完全靠制度来规范教师的行为,这个时候,校长将被迫安装许多“防盗门”来预防可能的损失。防盗门虽然能起一些作用,但成本高昂且效率未必见佳。因此,校长用信任、赏识管理去影响教师,有时会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建防盗门的成本,也许有时达到“胶水”的凝聚的效果。

美国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赞美犹如阳光。”好校长应该多表扬教师,并且表达出对教师的期望。因为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会成为积极的向上的原动力,产生激励效应。当前课改下校长应该是一位赏识教育者,其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相信每一个教师都是一枝花,为他们提供一个充满阳光、空气、水分的空间,让他们迎风展姿,百花争艳。这样关注教师的优势,让教师感到工作学习愉快的以人为本的管理,不但有益于教师身心健康,同时也将使教师工作和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体现人的价值、体现对人的尊重。

坚持文化“融化于情”,打造激情团队——“消毒剂”角色

当前许多学校管理者都看到市场经济好的方面的作用,过分依靠教师上岗竞争、“末位淘汰制”等聘任制管理制度,但较少关注市场经济的副作用。其实,学校引入市场经济方式下的教师竞争管理并非完善,而是存在“市场失灵”。有时过度竞争也容易导致教师间不择手段的竞争。因此在目前提倡建立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要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校长要创造出一个的让教师安心工作的合作环境。这个时候,一种强调博爱、公义、诚信、友好的学校文化就可能成为教师管理以及教师上岗竞争市场的消毒剂。它让教师超越唯利是图,让教师在利和义之间,个人追求与教师团队合作上寻找到平衡。

坚持文化“外化于形”,提升学校品牌——“推销员”角色

在日益优化的学校办学环境中,学校的良好形象不但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财富,也是学校强大的竞争力。基于此,学校管理者要把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文化管理:学校管理的新走向 篇3

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必然趋势

纵观学校管理的发展历史,为适应不同时代的要求,曾出现过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两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学校的经验管理是伴随学校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管理模式。管理者凭借经验和权力来进行管理,其特征是管理手段行政化,管理方式具有强制性,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忽视理论预设,缺乏科学性。学校的科学管理模式是20世纪初在泰勒、法约尔、韦伯等人的管理理论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是对企业科学管理的借鉴。学校科学管理的最大特点是科学性,强调学校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循科学规律,注重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结合,其目的是追求效率最大化。

学校科学管理模式的最大不足,是没有区分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不同性质,过于强调标准化而忽略人的灵活性和复杂性,过于强调制度的刚性管理而忽略了文化等柔性手段,注重提高效率而忽略了学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人,从而导致了人作为主体在管理中的部分忽视,导致了学校管理中的“物本主义”“事本主义”“管理主义”倾向。

为适应“知识社会”和“文化时代”的要求,针对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局限性,“走向文化的管理”已成为“21世纪的必然选择”。它不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简单否定和取代,而是对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整合和超越。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三种管理模式的历史迭变,反映了人类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化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学校文化管理是指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管理目的、尊重人性的管理。这种管理是通过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所形成的文化力的互动来实现的。文化管理与以往的科学管理有着显著的不同。总的来看,学校文化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尊重人的价值,想方设法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组织目标,以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简而言之,文化管理是重视人、尊重人、依靠人、激励人、发展人的管理。

学校文化管理是以重视软要素为重要特征的管理。传统的管理靠的是制度、结构、物质等硬要素,管理是直接的、显性的、刚性的。而文化管理重视人以及与人相关的价值观、愿景、品德规范、团队精神、组织氛围、管理艺术等软要素,以道德和精神引领教职工和学校的发展,管理是间接的、隐性的、柔性的。当然,学校文化管理是一个管理系统,它不仅包括管理的软要素,也包括管理的硬要素,是把学校管理软要素放到中心位置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系统。

学校文化管理是一种强调非理性因素,主张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统一的管理模式。传统管理模式强调科学与逻辑等理性因素,在学校管理中把一切都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容易导致管理的强制性,妨碍教职工的创造性。学校管理的核心要素是人,而人是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的主体。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还有非理性的一面。学校文化管理考虑到人的复杂性,既主张尊重人格,适应人性,强调意志、情感、意识、性格等非理性要素对管理的作用,同时也要弘扬人的理性精神,把管理中的理性与非理性有机统一起来。要准确把握学校文化管理的内涵,还需要对以下三对关系进行辨析。

学校文化管理与对学校文化的管理。虽然文化管理离不开对文化的管理,但无论是“文化产品及其传播和共享的管理”或是“对组织文化的管理”,都不等同于文化管理。这里的文化管理是指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而“对组织文化的管理”则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如同“教学管理”“德育管理”“后勤总务管理”一样。

学校文化管理与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是继人、财、物、时间、信息和空间之后的第七大教育资源和管理资源。学校文化管理要以文化管理资源去影响、引导教职工和学校的发展。因此,创建高品位学校文化是学校文化管理的基础。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文化管理有密切联系和诸多方面的交叉重叠,但作为学校管理模式的文化管理,与作为学校文化管理实施重要途径的学校文化建设毕竟不是一回事。

文化管理与管理文化。文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管理文化则是一种文化样式。管理文化主要是指管理思想、管理哲学和管理风貌,其核心是管理的价值观念。一定的社会、民族和文化圈的文化,必然会渗透和反映在一定的管理过程中,管理文化其实就是一定文化特征在管理中的体现。管理是一种文化,管理模式的更迭暗示着人类文化的演进。经验管理时代有经验管理时代的管理文化,科学管理时代有科学管理时代的管理文化,但不能说有了管理文化就有了文化管理。

学校文化管理如何实施

建设高品位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管理是通过管理的软要素——“文化力”来发挥管理作用的。因此,自觉进行高品位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管理的基础和重要标志。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区别只在于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低品位的还是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建设就是通过继承、创新和整合,使先进的、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成为学校的强势文化、主导文化。从学校文化的形态而言,应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方面进行学校文化创建,增强学校核心发展力。

塑造学校共同价值观。学校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一所学校选择什么、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外显为教育行为和校风,内隐的则是学校价值观念。学校价值观为学校全体师生指明了共同的向往和愿景,影响着师生员工和学校的日常行为、精神追求与发展方向,是学校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管理的任务就在于使个人的价值观和志向转化为组织的力量和成就。”学校文化管理就是要塑造正确的共同价值观,从而实现对教职工的价值引领与精神境界的提升。

建立和实施共同愿景。“愿景”包含两层意思,即愿望与远景。愿景是我们想要的未来图像、价值观,以及达到的目的和完成使命的途径。愿景是组织未来发展的远大目标和组织成员的共同愿望,而非外加的或短期内就可以达到的目标。愿景和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管理的根基,共同价值观是愿景的灵魂。学校的共同愿景是规范教育行为、凝聚力量、唤起希望、激发内动力,是引领学校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建立共同愿景要选择的实施策略可描述为五个阶段:告知、推销、测试、协商和共同创造。告知阶段是告诉教职工组织的愿景是什么,传达信息的方式要直接、清晰和一致;推销阶段是帮助教职工自发地投入愿景之中,而不要操纵他们;测试阶段是了解教职工对愿景的真实想法,可用问卷和面对面交谈的方式,调查教职工对学校发展和能力的看法和希望;协商阶段是邀请教职工给组织当顾问,塑造共同愿景;共同创造阶段是每个教职工开始为他们想建立的愿景而工作。实施共同愿景的方法与技巧主要有:以个人愿景为学校组织共同愿景的基础;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并彼此尊重;寻求相互合作,休戚与共,而不是意见一致;每个人的意见只代表自己;避免“抽样”;以团队学习为基本形式,提炼学校组织的愿景。

建设教职工的精神家园。学校文化管理是一种柔性化、隐性化的管理,所以它必须诉诸师生员工的情感和精神生活。因此,建设精神家园,让教职工视学校为自己的“家”,视自己为“大家庭”的一员,才能使教职工具有归属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教职工对学校的依恋度,进而充分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以归属感、相互尊重的价值环境、融洽关爱的心灵空间为基本特征的精神家园,是学校文化管理实施的重要途径。

转变学校领导行为。实施学校文化管理,必须转变学校领导行为。学校文化管理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管理,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激励人、培育人、发展人,以此实现组织目标,并在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进一步实现人的发展。学校文化管理中,领导者应该以此为根本出发点,自觉转变领导行为。领导行为的转变是以领导观念的转变为前提的。学校文化管理中的领导者,首先要转变重事轻人、重权术轻品德、重他律轻自律、重控制轻激励、重效率轻价值等观念,为自觉转变领导行为奠定基础。*

学校管理工作的新定位 篇4

1 从学校运动会方面看学生角色的新定位

1.1 学校运动会组织的现状

学生数量较少的学校在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时以老师制定和组织为主, 学生被动参与的模式进行。规模较大的示范性学校, 人数大幅度增加的同时, 由于比赛场次及时间都相对延长, 教师自身的工作都无法有效完成的话, 这样的高负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竞赛成绩, 同时也会对相关教师自身工作造成影响。

1.2 运动会组织过程中的问题

1.2.1 教师裁判的组织难度加大

一般规模的中小学校, 运动会的裁判都是由体育教师与抽调部分文化科目教师混搭组成的, 同时由于抽调的人数较少, 相对而言教师裁判工作还是可以实施开展的。随着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所需要的裁判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这就在对教师的抽调上有了困难, 如以前只需抽调2~5名教师, 而现在需要10名以上的话是比较困难的。

1.2.2 赛事裁判工作不能得到保障

教师抽调裁判本身就有一些被愿意的情况, 如时间短还能完成, 现在学校的运动会最少两天, 多则三天, 可能就导致有些老师无法全心投入, 导致误判的产生, 影响学生的情绪, 甚者影响赛事的进行。

1.3 针对性的对策与解决方案

由每班级派出几名同学参与裁判工作, 一方面可以减少部分老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 这段时间是学生的运动会时间, 没有参与比赛的同学有充足的时间去做好给予的相关工作, 这样的变动足够整个运动会的进行以及人员的调动。这些学生裁判全部安排到各个比赛项目里且由相关老师负责, 学生辅助教师完成运动会的相关工作。

2 从班级联赛看学生如何在学校活动中尝试角色的变化

2.1 关于班级联赛的现状

班级联赛顾名思义是学校为了提高学生课余的锻炼而组织学生集体参与的一项有组织的活动。每个学校的班级联赛组织形式可能会存在差异, 但是不管学校规模大小如何, 一场年级的班级联赛的赛制时间至少需要两周以上, 时间相对较长。

2.2 班级联赛相关问题的探讨

首先是人数不多的普通学校开展的班级联赛规模不是很大, 比赛的形式也不会过于复杂, 本校的全体体育老师参与即可, 即由教师制定与组织, 全部由教师统一比赛赛制, 学生只需作为比赛参与者参与进去, 这就使一部分没有参与的同学对该项运动不熟悉, 不利于该项运动的发展。

其次是学校规模较大, 学生人数较多, 仅依靠学校体育教师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相应的比赛要求的, 这就需要学生以新的角色来定位。这里说的就是关于学生在班级联赛里新角色的转变, 以班级为单位参加除去参加比赛的同学, 选派1~2名的学生愿意和有兴趣辅佐老师完成这样比赛项目, 工作是充当教师的助手, 完成以前是教师应该做的裁判工作, 学生做裁判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特别是在高中班级荣誉感极强的时候, 学生去承担这样的工作有一定的挑战性, 但通过对学校近几年来班级联赛开展情况来看,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 学生裁判工作的对策与实施方法

学生裁判工作是把双刃剑, 处理得好效果不比教师裁判差, 如何做好学生裁判工作, 根据学校近年来的实践, 从以下几方面来讨论。

学生做班级联赛裁判工作, 首先是教师统一开会指导。在裁判员会议前的各班体育委员会议上就重点强调“服从裁判员的判罚”, 具体的判罚应该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 通过这样的会议, 首先维护了学生裁判的工作, 这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使学生敢于判罚, 同时对裁判员的公正性提出要求, 本班裁判不判罚本班比赛。其次是裁判员的培训以及模拟比赛。在正式的比赛前, 先通过对学生裁判的培训, 一般培训3次左右, 时长一周, 包含:裁判法和基本规则, 模拟裁判执法等。通过一系列的比赛下来, 使学生裁判员对该项运动有比较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转变是当今学校体育教学的一种趋势, 有利于体育项目在学生中顺利开展和有效进行。学校体育工作需要学生的参与与改变, 通过不断地创新, 相信会有更多新的角色赋予他们。

参考文献

[1]许弘, 仇军.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情况与趋势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 (2) :80-83.

[2]明平芳.学校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角色与建树[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 (12) :160-161, 163.

服务:高校档案工作的新时期定位 篇5

一、以中心工作为服务重心

众所周知,高校档案是高校发展的历史凭证,详细、真实地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历史全貌,它随着学校的建立而产生,随着学校的发展而逐步积累,是学校历史的真实记录,是师生员工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没有档案作用的充分发挥,其学校的发展就没有了历史的见证。因此,高校档案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拓展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并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相应调整自身工作内容、方式和侧重点,将档案工作置身于学校发展和大局需要的整体坐标中去考量,紧密围绕党委、行政的中心工作去谋划、思考、服务。

近几年来,我校档案工作紧紧围绕党委和行政中心的工作来谋划,结合高校档案管理办法和省教育厅的实施办法,先后对全校各类档案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在教学、科研、重点基建项目、大型设备招标采购等方面,加强了档案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2007年教育部对我校教学水平评估和2009年学校更名期间,充分挖掘档案资源,对各职能部门和二级教学单位进行跟踪指导,对有关教学评估和更名所需的材料进行了认真、系统地梳理,反复充实、完善支撑材料,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所有7个一级指标和1个特色项目、19个二级指标和44个观察点,共提供材料1 200余件;在更名大学工作中,共提供支撑材料1 000余件,涉及高校档案的各个门类、各个发展时期,有效地保证了所有支撑材料的完整性和规范性,有力地支持了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重点工作的落实。实践证明,只有围绕中心工作,档案服务才能体现出自身价值和社会意义,高校档案事业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以全校师生员工为服务对象

档案工作服务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对高校档案从业人员来说,满足师生员工的需求就是其服务宗旨。近几年来,我校丰富馆藏,优化结构,建立了覆盖各个门类档案的开发利用体系,及时向利用者提供准确的信息,有针对性地为学校的各项工作服务。一是注意开发党政管理类档案,将有关职称评审、干部任免、机构设置等利用率较高的信息,编辑成重要的专题文件汇编,为学校管理活动及领导决策服务;二是开发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杰出校友、优秀学生档案,编辑其获奖成果、事迹、风采,用典型事例激发师生的进取精神和责任意识;三是开发教育管理档案,将教学业务档案形成系统化的档案材料,为学校的教学评估、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等工作提供系统的参考依据;四是开发科研档案、优秀毕业论文档案,并且按年度编制优秀毕业论文目录及论文题录,供毕业生写作学位论文时查阅。此外,还编制了组织机构沿革、大事记、教学、科研等各类基础数据汇编、各类获奖索引、机构设置索引等,努力构建多种形式的查阅载体和平台,拓展档案服务渠道,满足广大师生员工对档案的需求。

三、以自我为服务目标

档案工作只有解决好自身科学发展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建设。近几年来,我校档案部门着重抓好档案资源的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各门类档案网络体系,结合《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和省教育厅的实施办法,制定了规范的各门类档案管理办法,加强对兼职档案员的业务指导,完善档案接收、征集机制,严格归档文件材料的归档、立卷制度,尽可能避免档案资源的散落和遗失。同时,针对近年来学校在迎接教学工作评估和更名工作中暴露出的档案资料缺失、不健全或散存在其他地方的情况,档案部门主动到各二级管理单位以及个人手中进行收集。通过档案人员的走访和征集,近两年来共征得档案约178卷、声像档案354张、实物档案53件,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馆藏档案,有力地保障了档案服务功能的实现。

四、以强化队伍为服务后盾

学校管理工作的新定位 篇6

1 运用手机LBS定位管理背景

一直以来, 建筑市场普遍存在管理人员不到位、不到岗的现象, 尤其是工程质量的操作主体——施工单位, 工程质量的把关主体——监理单位, 通过LBS定位技术的应用, 加强施工现场人员监督管理, 避免“工程转包、违法分包、乱挂靠”等违法、违规现象发生, 从而把好安全关、质量关。LBS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确定移动设备或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二是提供与位置相关的各类信息服务。LBS是通过移动通信运营商的无线通讯网络或外部定位方式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 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和信息搜索引擎的支持下, 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

LBS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移动终端、网络基础设施、服务端。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等设备。移动终端发起一个位置请求信息, 通过网络基础设施传输到服务端并触发移动终端位置信息查询, 服务端将查询结果通过网络返回到移动终端。LBS主要有四个关键技术:定位技术、无线通讯技术、GIS相关技术和LBS应用平台。目前, 这四项关键技术在攻克一些技术难点后, 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使得LBS能够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考虑到系统的标准性, 接口格式采用基于HTTP的SOAP协议, 以Web Service的方式进行同步通信, 要求HTTP的版本为1.1以上。所有Web Service接口依据W3C组织颁布的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 (WSDL) 1.1 (2001/03/15) 规范而设计和定义, 并与WSDL标准版本中的相关规定保持一致。

2 手机LBS人员定位管理的实施

LBS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当移动用户需要信息服务或监控管理中心需要对某移动终端进行移动监控时, 首先移动终端通过内嵌的定位设备如GPS获得终端本身当前的空间位置数据, 并实时地通过无线网络把数据上传到中心;中心GIS服务器根据终端的地理位置、服务要求进行空间分析;然后将分析结果以文本或地图的形式下传到移动终端。因此, LBS技术是新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 (NCITS) 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的结果。其中包括了GIS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和Internet技术等。

2.1 签到服务

位置签到服务, 以用户在移动端设置的施工考勤系统签到为核心, 探索基于签到的相关核心技术。目前这类服务主要防止工作人员不到岗等情况, 做到单位信息同步, 通过安监系统将单位信息同步通知到施工现场考勤系统。

2.2 信息互动服务

信息互动是一种由服务器平台与中国通讯短信网关进行对接, 将信息发送给指定客户端的一项技术。能够为平台的管理者与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提供通知公告、在岗率提醒、政策宣传、安全生产警示等信息沟通。平台管理者可以基于用户的地理位置发送信息。用户在安装客户端之后, 也可以设置推送的距离, 这样无论是从平台管理者还是终端使用者来说都有针对性的简便了操作流程, 也降低了通信成本。

3 手机LBS定位在昆山建设工程中的应用

定位管理组织实施LBS定位管理工作由市住建局负责监督管理并具体指导实施, 各项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予以配合, 在对昆山建设工程中利用手机LBS定位做好以下监督:确定定位管理的具体工程项目及坐标, 此项工作由安监站负责;确定各项目定位管理具体责任人员名单, 此项工作由建设单位上报;建设单位上报责任人员名单及移动手机号码后, 需与通信运营商签订定位管理协议书;安监站进行不定期网上抽查, 对不在岗、不在位的责任人员按照《考核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4 总结

实施LBS人员定位管理, 有效解决了建筑领域多年的管理人员不到位、不到岗问题, 对进一步规范和约束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的行为将起到积极作用。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任重道远, 在今后的监督管理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需要我们全体人员共同努力, 创新工作思路, 不断加以克服和解决, 从而确保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与质量。

参考文献

学校管理工作的新定位 篇7

愿景 (Vision) 一词是由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博士在1990出版的《第五项修炼》一书中被首次引入现代管理学领域的。愿景包含个人愿景和共同愿景。一个人深切渴望实现的美好愿望和远大目标, 是其内心深处所期望的未来意象或景象叫做个人愿景。共同愿景则是建立在个人愿景基础之上, 经过成员间相互沟通、融合、协作并最终能够达成共识后形成的集体未来发展的远大理想和蓝图。

愿景管理 (Vision management) 是指结合个人价值观与组织目的, 通过开发愿景、瞄准愿景、落实愿景这三个步骤来建立团队, 促进集体成功及集体力量最大化发挥。愿景形成后, 负责人必须对其成员做简单、扼要且明确的叙述, 用以激发内部士气, 并应落实为集体目标和行动方案, 以便具体推动。

班级愿景管理是班级管理根据新形势下学生自主管理提出的新理念, 借鉴企业管理的模式, 通过对班级成员的理念和精神的引导, 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发展目标, 将班级的发展目标内化成为班级成员的信念追求的过程。

二、愿景管理对学生个体发展的意义

当前中职学校的学生生源复杂, 且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 其中大部分学生不重视学习, 缺乏学习热情, 行为自由散漫, 学习不求上进, 很难能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与风气。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管理好班级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企业中愿景管理的运用研究结合目前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尝试采用愿景管理的方法来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一) 激发学生潜能, 实现自主发展

学校一直以来采用“从属教育管理观”的管理理念为主导。虽然这种教育管理观念采取严格的管理模式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只一味地强调严格管理和统一, 忽视管理者、被管理者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愿景管理是以“自我实现”为假设, 注重学生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 而自我超越的修炼之一便是建立个人愿景。经过统计, 当前中职学校学生的个人愿景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好技术, 毕业后通过技术, 获得理想的收入;二是通过参加各类社会活动, 培养个人综合能力, 毕业后自主创业;三是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 通过大赛获得成绩并锻炼个人能力, 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四是认真学习打好基础, 通过自考、成考等形式, 继续深造。通过学生个人愿景的建立, 给他们设立具体的目标, 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潜能, 同时也使学生能跳出“迷茫”实现自主发展。

(二) 促进学生班级归属感和班级文化认同的形成

愿景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管理者引导组织成员树立一种融合个人价值观与组织目标于一体的共同愿景。班主任在共同愿景的形成过程中, 需要组织学生相互探讨、交流和分享每位班级成员的个人愿景, 并注意聆听和引导学生如何把个人愿景与班级愿景相统一。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学生个人价值观念和班级价值观念的相互的碰撞和统一的过程。在反复的交流中学生可以养成“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良好习惯, 从而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班级愿景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建立, 既有利于发挥群体智慧, 发挥“头脑风暴”的作用, 也有利于让学生感觉到班级对自己的认同和接纳, 改变因“个人专业主义”导致的疏离感和孤独感, 增强自身的归属感。

(三) 构建自学共同体, 实现学生间共同发展

愿景管理着重于构建和分享班级的共同愿景, 同时通过个人愿景的互动和协同作用才能产生共同愿景。作为班级管理者, 班主任应该秉持“学生主体、有序发展、共同成长”的教育理念, 以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为突破点和主抓手, 着力构建“自学共同体”,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并实施“小组首席技师”教管机制。每个共同体选配一位“小组首席技师”, 负责共同体的发展与成长:组织小组成员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带动优秀学生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学习障碍和不良习惯, 乃至协助班主任规划共同体的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这也使得班级共同愿景变成既是“我的”也是“大家的”愿景。对学生来说, 在共同愿景的指引下与其他同学一起追求共同愿景, 能获得在个人单独努力时所达不到的效果。最终学生在实现班级共同愿景的同时, 也实现了个人愿景。

三、实施愿景管理的措施

(一) 帮助和鼓励学生建立个人愿景

班级愿景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要建构班级良性发展的共同愿景, 但是班级的共同愿景不是凌驾于任何一位学生之上的, 更不是班主任单方面的愿景, 它是在充分鼓励学生发展个人愿景的基础上构建的。个人愿景是学生从自己的社会价值观和职业生涯理想出发, 渴望并想要去完成的目标。学生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对自己最重要, 才有可能建立合理的个人愿景。但由于中职学生年龄较小, 心智还未成熟, 因此就需要班主任帮助学生来建立自己的个人愿景。班主任可以向学生布置三个问题:第一, 我知道我自己身上的优、缺点吗?第二, 我的职业选择是什么?第三, 为了实现个人愿景, 我需要做些什么?通过这三个问题先让学生思考, 再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答案来建立合适自己的个人愿景, 最后由在班主任的指引下, 确定合适每位学生的个人愿景。

(二) 建立班级共同愿景, 促进学生和班级共同成长

班级共同愿景是班级中各个学生发自内心的有关未来发展的共同意象和目标, 是蕴藏在学生内心的一股巨大力量。对班级而言, 建立共同愿景就是通过激发全体学生和班主任的智慧, 逐步形成对全班有号召力的班级精神与目标。那么, 如何建立班集体的共同愿景呢?第一需要规划描绘班级发展目标, 激发学生想象空间;第二应该帮助和组织学生在建立个人愿景的基础上讨论班级愿景。在建立班级共同愿景之后, 首先, 需要建立班级制度, 班级制度的建设可以使班级事务的处理有据可依, 杜绝“关系”产生的不公平、不公正事件的发生, 提高班级管理的透明度。其次, 在愿景管理模式下, 要突出以“感情”为基础的柔性管理。班主任的情感只有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 学生才能对班主任产生信任感, 也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最后, 在班级构建的愿景下, 尊重学生的愿景和个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彰显学生在增强班级活力中的作用。

学校危机的新特点与管理策略 篇8

2011年9月26日6时50分左右, 山西灵石县冷泉村一辆接送学生的微型面包车在108国道介休段与一辆大货车相撞。7名初中生死亡, 2人重伤、3人轻伤。[2]

虽然不断发生的学生安全事故反映出校车运营混乱、农村学校和幼儿园布局不合理、监管不力以及校车立法空白、制度缺位等表层问题, 更重要的是折射出学校管理者危机意识淡薄、危机管理制度不健全、危机预警机制长期缺乏等深层问题。加大对学校管理者危机管理意识的教育, 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已经刻不容缓。

一、危机管理与学校危机管理内涵

危机理论研究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 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传统课题, 主要分析政权与政府的变更、政治冲突和战争等, 其主要目的在于探索政治危机的根源, 寻求处理和应对政治危机、维护政治稳定的方法。关于危机的概念, 有不同的解释, 潘光认为, 危机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因若干方面激化而导致的一种打破常规的恶性状态”。[3]美国学者奥兰·扬将国际危机定义为“一系列迅速发生的事件, 这些事件使不稳定因素对国际体系的影响或任何体系的影响超出正常水平, 增加了体系内暴力发生的可能性”[4]。其中美国知名学者罗森塔尔的定义最具代表性, 他认为:所谓危机, 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5]。

学校危机管理从属于公共危机管理, 可以借鉴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学校危机管理指的是学校主要领导 (通常是校长) 组织相关人员组建危机管理小组、制定危机管理计划, 对学校可能的和现实的危机进行预防、处理和评价的系统化的应对过程。[6]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危机事件:一是与生命和身体安全直接相关的事件;二是破坏学校运转秩序, 使学校工作无法开展的事件;三是对师生和学校形象与声誉有负面影响的事件。

二、学校危机事件的新特点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变化, 尤其是互联网的事件放大功能和迅速传播功能的凸显, 给当前的学校危机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同时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不确定性增强

学校危机事件主要包括人身危机事件:危及生命安全或伤害生命, 如因地震、洪水、台风、火灾、楼舍倒塌等造成的伤害事故, 社会动乱、中毒、校园暴力、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等;信誉危机:对师生或学校形象和声誉有负面影响的事件, 如教师对学生的体罚和变相体罚以及严重的人格侮辱、学校办学质量滑坡、教师对学生及家长的有偿家教等;学校发展危机:如资金问题、师资问题、生源问题等。这些危机事件, 有的属于突发性的, 但也有属于渐变性的。总体发展是渐变性危机事件逐渐减少, 突发性危机事件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2. 危机事件传播速度加快

由于通讯的快速发展和新闻媒体的敏感关注, 尤其是互联网微博的快速发展, 在今天, 危机事件的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如何在最短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或者降低危机事件给学校带来的负面效应成为所有学校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难题。如:如何预防和及时阻止谣言在网络间迅速传播, 做到第一时间澄清事实, 将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是摆在学校危机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

3. 危机事件独特性凸显

学校危机事件中的学校信誉危机和学校发展危机事件, 一般都具有普遍性和多发性, 因此有一定的借鉴性和参考性, 如校园踩踏事件、教师惩罚学生事件、学生打架斗殴事件等。如何预防和处理该类事件都有成功的案例可作参考。但是, 由于上述不确定危机事件的增多, 致使学校危机事件的趋同性降低, 学校管理者根据以往经验或者别的学校相同事件化解危机事件的可能性在减小。

4.“报复社会”危机事件呈上升趋势

复旦大学社会学者滕五晓看来, 当前国内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的现状, 增加了某些底层民众的不平衡感和自卑感, 如果再加上受到某些不公正待遇, 长期压抑的他们很可能因为某一个小事或者突发事件, 而最终因“个人仇恨”去“报复社会”。如2010年3月23日早上7点24分, 南平实验小学门口发生一起重大凶杀案, 当场死亡3人, 送院救治10人, 抢救无效后又死亡5人, 嫌犯郑民生当场被抓;2010年4月12日下午, 合浦县西场镇一男子持刀追砍路人, 造成1名二年级学生和1名老人死亡, 包括两名小学生、1名学龄前儿童在内共5人受伤;2010年4月28日15时左右, 广东省湛江市下辖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发生凶杀案, 一名男子冲进校园, 持刀砍伤16名学生和1名教师。

三、学校危机事件的管理策略

1. 强化危机管理意识, 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首先要持续不断地强化学校管理者的危机意识,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危机事件应对力的培训, 做好学校危机事件的预警机制。

根据国际经验, 当代的公共危机管理应该是一个由危机预防、危机准备、危机回应与危机恢复四部分组成的循环过程;危机预防与危机准备意味着采取前瞻性措施, 预先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与降低危机的可能危害。当代危机管理的实践也证明, 随着危机可能危害性的日益膨胀, 危机预防与危机准备已经成为公共危机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 增强危机意识, 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 建立常设性的危机管理部门, 制定权责明晰的危机反应机制, 是达成危机事件最优化处理的首选。此外, 还要重视和关注学生灾害时的逃生演练及自救教育, 诸如地震、火灾、大面积食物中毒、爆炸、恐吓、室外活动中意外伤害等, 应制定具体的应对预案。

2. 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 加大对互联网的监管力度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 信息极大丰富, 真假信息难辨, 并且传播速度迅速。个别学生由于对学校或者某个教师的怨恨, 为了达到报复学校或者教师的目的, 故意捏造事实在网络上大肆传播, 给学校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 首先, 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 重视学生管理工作, 关注学生思想动态, 对学生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妥善地解决, 避免造成网络失控的后果。其次, 加强对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再次, 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 对一些谣言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澄清、及时制止。

3. 强化对学校管理者关于危机事件处置的培训, 提高危机事件应对力

由于突发性和独特性危机事件不断上升, 在没有任何参考或者经验的情况下, 如何化解危机事件越来越成为考验学校管理者能力的重要指标。学校管理者仅仅有预警机制是远远不够的, 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强化对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培训, 提高其危机事件的应对力和处置力。

4. 建立严密的校园安保系统, 加强学校与警局间的密切联系

对于正处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而言, 除了经济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外, 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如贫富差距加大、部分人心理失衡等问题, 预防和防止该类人员制造“报复社会”式的校园惨剧, 学校必须建立严密的校园安保系统, 制定严格的校外人员出入校园制度, 配备必要的警用防护器械。同时, 还应加强学校与警局间的密切联系, 做到当危机事件发生时, 警察能够第一时间赶到并协助处置事件。

参考文献

[1]甘肃庆阳榆林子镇一货车与幼儿园校车昨相撞.新民晚报, 2011-11-17 (A3) .

[2]山西灵石车祸已造成6名学生死亡.咸阳日报, 2011—9—27 (B4) .

[3]潘光.当代国际危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4]Oran R.Young, The intermediaries:Third parties in inter-national Crisis,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7.

[5]郭星宇, 王玥.浅议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危机管理.社会科学家, 2006 (10) .

高校校医的新角色定位 篇9

1 高校校医传统角色分析

1.1 临床医师

作为医者, 校医要运用自己的医学专业技能, 尽力对全校师生感冒伤风、扭伤拉伤等小病及时处理, 对运动产生的轻微伤害进行治疗, 对不能治疗的疾病做好转院治疗的指导帮助, 在学校运动会、大型考试中做好医疗保障工作。

1.2 卫生行政管理者

依照上级医疗防疫部门关于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要求, 针对本校师生员工的健康与全校环境卫生状况, 拟定卫生保健工作计划, 并经学校领导审批后组织实施。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 做好急、慢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管理工作, 同时做好地方病的预防和控制管理工作[1]。

1.3 疾病预防控制者

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健康与卫生教育, 宣传健康卫生科普知识, 组织有关咨询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对学生的学习负担、学习环境、卫生设施、饮食卫生、运动安全、劳动卫生防护、女生经期保护等进行监督指导, 指导师生员工进行经常性的清洁保洁工作, 并且组织定期检查评比。积极做好近视眼、弱视、沙眼、龋齿、寄生虫病、营养不良、贫血、神经衰弱等学生常见病的群体预防和矫治工作。对体弱、残疾学生加强医学照顾和精神卫生工作。

1.4 体检医师

每学年组织学生格检一次, 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 了解学生健康状况。开展幼儿园入托体检, 高考体检, 新生入学、硕博入学及复试、毕业生离校体检, 职工体检, 体育运动类体检工作。

2 高校医疗卫生部门面临的新问题

当前, “90后”已经成为高校在校生主流, 这一代大学生与以往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十分注意个人形象, 家庭条件较好, 重视与同学交往, 对爱情充满向往, 有相应的独立思考能力, 消费水平相对提高, 钟爱电子消费产品, 上网时间较长, 自理能力较弱, 身体锻炼减少, 体质相对较差, 健康意识淡薄[2]。社会上的传染性疾病, 特别是一些因社会问题而产生传播的疾病也在大学生中出现, 威胁着校园师生的健康, 如艾滋病、性病、乙肝、结核等。由于社会竞争加剧, 就业、学业压力增大, 毕业往往意味着失业, 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社会转型期间, 作为社会最小单元的家庭也受到经济、感情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家庭动荡破裂, 家庭出现的问题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情绪、精神, 从而引发各种健康问题。大学校园作为社会的小环境, 社会的每个大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对其产生冲击, 作为近年来我国十分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同样对大学校园影响巨大, 一旦疏忽, 就会影响到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

3 高校校医新角色

面对新问题, 高校校医不仅要继续扮演好传统的角色, 而且要做好新角色的工作, 以新的工作方式和技巧解决新的问题。

3.1 健康规划师

根据当代大学生钟爱电子消费产品, 上网时间较长, 自理能力较弱, 身体锻炼减少, 体质相对较差, 健康意识淡薄等不利于身体健康的特点, 帮助大学生制订个人健康规划, 从身体发展的需要制定作息时间、锻炼时间、锻炼项目、饮食注意事宜, 进行健康教育, 加强大学生的健康意识。

根据个体实际指导学生填写健康规划表, 特别要防止学生因睡懒觉而不吃早餐引发胃病, 节食减肥、药物减肥等导致贫血、低血糖、神经失调、厌食和身体系统功能失调。进行必要而适度的体育锻炼, 保持每周3~4次, 每次30~60分钟的有氧运动, 每次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由于上网时人体基本处于静止状态, 十分不利于身体健康, 因此不能持续太长时间, 上网以每天1小时内为佳, 使用手机等电子终端每天以持续半小时内为宜, 超过这个时间容易产生情感麻木, 易患网络电子瘾[3]。

3.2 心理咨询辅导员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 (试行) 》中提出, 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 “有条件的高校可在校医院设立精神科门诊, 或聘请精神专科执业医师到校医院坐诊”。大学生在心理上正处于一个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变化时期, 心理年龄滞后于生理年龄, 社会阅历浅, 办事经验不足, 独立生活能力差, 自我控制力弱, 遇到一些事情不能合理调节, 不能找到正确发泄的渠道, 久而久之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大学学习负担重、学习压力大等使得大脑超负荷运转, 精神高度紧张, 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功能紊乱, 会引起神经衰弱等问题。这就需要校医扮演心理咨询辅导员角色, 面对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 运用相关心理学知识, 帮助其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疏导学生心理, 使其走出心理误区。

3.3 校园食品安全监督员

食品安全是当今我国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随着后勤社会化的全面推进, 高校食堂进入多元化时代, 食品卫生监管力度相对变弱, 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校医要配合后勤管理人员对高校食堂进行监督管理, 从食品采购、贮存、加工、贩卖等环节进行检验监督, 确保食品进货渠道正规, 贮存保鲜不霉变, 加工方法得当, 贩卖过程卫生, 从制度上保证各环节规范合理。

3.4 性知识教育者

由于传统观念对“性”的抵触, 使得我国中学阶段性教育并未真正开展, 进入大学后, 学生性生理已经发育成熟, 但性心理尚幼稚, 由于长期得不到专业系统的性教育, 大学生在遇到性问题时常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去应对。性知识的缺乏和性道德的迷失, 使得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和性道德不能相互协调, 婚恋观呈多元化趋势, 在对待两性关系时比较随意, 性爱措施不当等逐渐增多, 造成性心理困扰、性道德观念淡薄、性犯罪、性病蔓延等严重的校园社会问题, 更有甚者还染上了艾滋病等。高校校医要敢于承担性教育工作, 从性生理入手逐渐深入到性心理、性道德等层面进行研究, 开展性知识讲座, 普及性知识, 利用讲座这种影响较大的形式开展性知识教育, 使大学生正确对待性问题。

3.5 情感知心者

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阶段, 决定其在大学生活中随时会面临恋爱与情感问题。追求爱情是大学生活中最令人心动和美好的事情, 但同时也是大学生心烦的问题, 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大学生恋爱本身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但受心理状况、社会阅历、生活经验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局限, 有时不易处理好恋爱与情感的问题, 从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高校校医要使自己成为大学生的情感知心者, 及时化解学生的情感困惑, 努力成为大学生情感倾诉的对象, 利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情经验帮助学生解决在恋爱和情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提高学生情商, 实现其人格提升。

3.6 校园医学科研工作者

高校校医要注意在重复而平淡的工作中收集资料, 把每一次行医、演讲、咨询、辅导的内容收集起来, 以与大学生健康相关的科学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医学科研工作。

总之, 高校校医作为教学辅助者, 在维护全校师生身体健康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面对新形势, 要勇于挑战, 重新定位角色,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摘要:校医作为高校的教学辅助者, 在维护全校师生身体健康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担任临床医师、校园卫生行政管理者、疾病预防控制者及体检医师等重要角色。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高校校医还要担任大学生健康规划师、心理咨询辅导员、校园食品安全监督员、性知识教育者、情感知心者和校园医学科研者等角色。

关键词:高校,校医,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刘卉.新时期中小学校医的角色定位[J].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 (6) :567-568.

[2]石文萍.大学生健康问题浅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7, 19 (8) :108-109.

上一篇: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下一篇:迁移家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