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工作评价(共12篇)
学校管理工作评价 篇1
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 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当前, 教育改革发展面临新的形势,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推进。如何确保中小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如何考察中小学校依法依规办学, 规范办学行为?如何评价中小学校是否树立公平的教育观和正确的质量观,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如何衡量中小学校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营造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亟须建立一套体现科学性、专业性、政策性的教育评价体系, 加强学校管理评价工作。我们欣喜地看到, 由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主编的《中小学校管理评价》一书日前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成为填补学校管理评价空白的应时求实之作, 为各级政府管好教育、社会第三方科学评价教育提供了准确参鉴, 对于加强中小学校管理评价工作、切实推进管办评分离具有重要意义, 是当前指导中小学校管理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读本、开展中小学校管理评价的行动指南。
我仔细学习研读此书, 认为该书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第一, 体现了教育改革方向, 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针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成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要求理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 努力提高政府“管”教育的针对性、学校“办”学的规范性、社会第三方“评”价的科学性, 逐步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评价的教育治理新格局。评价作为管办评中的重要环节, 对于改进政府教育管理和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具有引导性和基础性作用, 有利于增强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学校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当前, 中小学管理评价工作普遍存在着专业研究不深入, 国家政策把握不到位, 对中小学办学实际缺乏了解, 评价人员“评”的能力有待提高等不足, 甚至出现个别评价机构追求功利性的短期目标, 评价工作背离教育根本宗旨的问题, 给教育的改革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 让各方了解中小学校教育实际和教育改革发展走向, 提升社会第三方的评价能力, 成为一件非常重要而迫切的事情。评价作为一种方向性的评判和指引, 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 特别要求客观、科学、公正。要做好评价工作, 首要任务就是明确“评什么”、“怎么评”, 即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方法, 这是评价能否客观、科学、公正的前提。对于这些专业问题, 《中小学校管理评价》给予了科学的解答与说明, 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该书的每个章节都牢牢把握住了教育改革的方向, 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第二, 阐述了管理评价内容方法, 系统性指导性强。教育无小事, 事事皆教育;管理无大小, 处处皆管理。中小学管理是复杂、多元的, 只有从生态、立体的角度来加以审视, 才能避免以偏概全。《中小学校管理评价》一书, 不仅在总体构架上覆盖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从学校治理结构、学生管理、课程教学管理、教师管理、教育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系统介绍了考察、评价中小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而且每个章节都深入学校管理、课程、教学内部各个环节, 使人们对中小学校管理评价能够有全方位的了解, 做到“胸中有丘壑”, 有效避免了“盲人摸象”式的片面评价。
教育法律法规是中小学办学治校的法律基础和政策基础, 是规范和引导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依据。《中小学校管理评价》一书对涉及中小学管理评价的具体内容, 给出了教育法律法规的出处及具体相关条文, 使读者在评价的过程中做到有法可循、有法可依, 既省去了烦琐的查经寻典之苦, 又不知不觉地习得教育法律法规之要义, 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第三, 提供了大量案例, 鲜活生动可学。每个学校都是鲜活而具体的, 都有特殊的校情、学情、师情。真实的办学情境远没有教科书所描述的那么简单和潇洒, 任何一个管理事件背后都包含了错综复杂的因素。因此, 对学校的管理评价, 既要考虑共性, 也要考虑特殊性。为此, 《中小学校管理评价》增加了大量的鲜活案例, 每个案例都包括“案例描述”和“案例分析”两个部分, 既有详细的案例呈现, 也有案例所带来的启示, 可以使读者在案例的剖析中加深对中小学管理的理解, 提高管理评价能力。
第四, 简洁通俗易懂, 适合不同读者阅读。为了更通俗易懂、更接地气, 《中小学校管理评价》没有使用苦涩难懂的学术性语言和枯燥的政策性语言, 而是致力于用简练、通俗的语言来加以阐述, 与之相关的政策解读也是言简意赅, 没有半点拖泥带水。
尽管《中小学校管理评价》是从评价的角度呈现, 但不同读者都可以从本书中受益:政府可以从中找到管好教育的启示, 学校可以找到依法自主办学的客观依据, 社会第三方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小学校管理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案例。此外, 本书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 处处体现了育人为本、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中找到指导自己工作的精神滋养。
高端、权威、实用、接地气, 使得《中小学校管理评价》注定是一本值得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管理者、学校、教师、家长, 乃至社会公众学习、了解和掌握中小学校办学、管理和评价的指导读本。
学校管理工作评价 篇2
一、数学教学工作。
在短短的4个月中进行了评优课和年级组的研究课的展示以及参加“师慧杯”的工作。王巍然教师代表学校参加了比赛,取得了三等奖,这是在继胡燕春教师之后又一进入决赛的教师。王巍然教师是一个很有灵气的教师,悟性很强。为准备参赛,高年级数学组为此付出了很多,陈桂荣教师在参与设计时体现出她的特点,紧紧围绕重点去设计,并且问题的设计简练准确。研究问题很周到。例如:在设计好教案后,我和陈教师一齐当学生,让王巍然给我们两个讲,看看他对教案的理解程度,并加深印象。宋立志教师也从他的角度去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并且对此刻很重视也很热情。在此还要感激的是校长林艳玲,因为她的一个主意使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大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在进行的评优课的比赛中,又发现了极为像王巍然这样很有潜力的教师,如:张瑞君教师、王雪华教师、魏琳娜教师、郁利平教师、赵福教师。她们在数学教学方面具备了必须的数学素养,很有发展潜力。
在进行评优课之前,绝大部分的教师都找我或在年级组内进行了说课,教师的那种研究和学习的热情很高,有许多令人感动的事情。同时也是我深深地感觉到我必须要努力地提高自我的业务水平,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在进行年级组内的研究课过程中,我认为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虽然时间很紧,可是效果还是很好的。
对于自我所负责的全校的数学学科有重点地开展工作。在我校开展了教学评优活动,以此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校做到全员参与。使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准备过程中。教师们发挥年级组的合力作用,使每一节课都有亮点和突破。由于我校的数学研究课题是在小学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研究,从教师的备课、试讲到修改教案教师们都能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角度去设计教法和学法。从而使教师对数学学科中的在探究式教学的基础上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实践。在第二学期,我校将家长请进了学校进行听课,经过家长的反馈,家长对我校的课堂教学的满意率为100%。另外,我校每月的月底进行一次数学的单项检测,及时了解各年级的教学质量情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平常的各项常规工作有序地进行。
反思:以后每学期的教学工作的重点与科研工作巧妙合一,真正做到教科研一体化;对年轻教师的指导要力争做到全程化。
二、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
本学期无论是评优课还是年级研究课我们看出语文课堂教学从以下方面有了可喜变化。
1.有些教师更具有亲和力,教师用语言、体态、表情、眼神、手势甚至包括人际距离等信息,在情感上与学生坚持心灵上的交流,构建起语文课堂良好的教学情绪场,使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境舒畅的心理状态中。
2.教师的倾听意识得到明显加强。对话情境中教师的“话语霸权”的倾向得到很大改变,很多教师能像孩子们忠实的听众,认真地倾听学生发表自我的见解。学生有了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自我表现的欲望也显得更加强烈。
3.教学方式悄然嬗变。三维目标得到较好的整合,整堂课情趣盎然、浑然一体。如低年级的识字、阅读课中幼儿班的游戏摘桃子;词语接龙;二年级的感悟主角表演等都在游戏、表演中即流畅的突破了教学难点又自然将学生简便愉悦的情趣带到了兴奋点。当然形式是为资料服务。我们从热闹背后看到了效益,从简便背后的厚重。如果我们所有的课都能让学生欲罢不能,觉察不到这是在教学,那么我们的课堂改革已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3.教师在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上有许多有益的探索。具体体此刻凸显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教师则有意识地从教学活动的主宰,向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服务者和促进者转变,
4.由于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是亮点频闪,尤其是中高年级的阅读课教学最明显。
5从课堂学习评价的悄然变化中看出教师教学评价逐渐趋向多元化。
本学期课堂教学评价时能涉及认知的发展、学习活动的资料、语言形式、思维品质、非智力因素等诸多方面。其次学习评价的形式也十分丰富,既有语言评价,也有针对低年级孩子心理特点的奖励形式,今年的课堂发言教师提问人员的面较以往大,不少课上对学困生的关注多了,这也恰恰说明了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展示的领地而是师生生命共度的历程。真情夸长处,委婉指不足,宽容、鼓励、期待已成了课堂评价的主旋律。
6.教师的探索、研究、合作精神令人振奋。
本学期年级组的研究课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探索、研究、合作精神
各年级在忙里偷闲的研究活动中,有经验的教师毫无保留,新教师虚心求教,异常是大家边研究边学习对照课学习课改理念标检测教学设计,在那段繁忙日子里发生的件件感人之事至今历历在目。教师们巨大的教学创造才能得以发挥。
7.情景的创设时机把握更准确有效了。
往年的课常常出现情景创设时机不当。如情景创设游离于重难点之外或虽在重难点处但出示课件的时机代替或限制了学生感悟。今年的课件水平提高了,真正起到了教学辅助作用,提高了教学效益。
8.直接切入重点,将时间精力投入重点。抓重点词句的感悟。
阅读课教学应重视读写结合,充分利用教材写作资源渗透写作方法.
语文新课改的问题和提议
1.从教案编写中反映出教学目标的确立不明确.只局限在抄写参考书上的教学要求.应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从三个维度确立目标。仅有目标明确了,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的落实教学任务。.
2.准备阶段往往在备教材上下功夫,备学生上有些欠缺,如:有些设计教师用心良苦,但总觉得学生跟不上劲,很难到达教师预设的教学效果.其一: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本事了解不充分,其二教学设计提问往往只研究尖子生能否答出能否出彩,研究中差等生少,其三:教师提问后关注的往往是学生答案是否能直接与自我的预设答案吻合.而忽视学生在理解过程中的思维碰撞,其四教师对学生可能质疑之处预设不够.
3学生合作本事的培养有待于语文教师的探索,
4.张扬个性和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问题。
在常态课上,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教师对学生的一些基本习惯上的问题置若罔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不等于不要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研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凡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要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一辈子受用不尽。”兴趣和习惯是小学生在学科学习上可持续发展的双翼,缺一不可。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使学生自觉地在学习过程中以良好的注意力,主动进取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能够使他们的学习基础打得更扎实。最近我们都共识到学生习惯差这一问题,也请教师们反思一下您做到了持之以恒的培养学生习惯了吗?
新课程比较重视综合知识和综合本事的发展,提倡感悟、积累、运用齐头并进,知识、本事情感协调发展。教师要创造出学习氛围和某种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表达自我的教育理念,使创造性体此刻个性教学风格上
按课文资料填空、课外积累应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到细水长流,日积月累不做突击性的应
三、科任工作。
本学期举行评优课和参加“师慧杯”的准备工作。从评优课中能够看出,年轻人的可塑性很强。石媛媛的干练、张越超的稳重自然、李银凤的严谨、王文然的清新自然和安冉的热情真诚都为我们的教师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她们在评优课中表现良好。
在准备“师慧杯”的工作中,石媛媛、张越超、安冉都付出了很多。再次感激王巍然教师、周春梅、李银凤教师对他们给予的无私帮忙。经过比赛,石媛媛教师被教研员看重,准备对她进行培养,这也是一种荣誉和收获。(周日校长开车亲自接我和王巍然一齐给石媛媛进行说课)张越超和安冉也在业务上提高了很多。经过准备,所有的科任教师都投入进来,给予了支持和帮忙。
再有就是王文然教师在乡内做课,张丽杰教师和史淑霞教师给以细致的指导。最终的效果很好。
学校管理工作评价 篇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全国教育战线上呈现出办学理念不断创新、“有效课堂”深入探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繁荣景象。但究其实质,学校整体的办学水平并未产生质的变化;教师虽建构起“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但教育教学仍未达到预期效果;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有所体现,但并未真正贯彻到底。究其原因,有观念转变方面的,有行动实践方面的,更有制度管理方面的。说到制度管理,就不能不谈学校教育评价问题。由于“分本位”思想所限,目前学校的教育评价体制和运行机制仍远远落后于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思想,可以说,现行的学校教育评价已成为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桎梏,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育行政管理者深入领会教育评价的意义,彻底转变教育评价思想,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坚决运行起与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相符合的评价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稳步、全面、深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使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实现质的飞跃。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尺度是升学率,学校评价教师工作的标尺是教学成绩,教师评价学生成才的标准是考试分数,这种“应试教育”的评价目的观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实施的今天虽有所收敛,但基本上仍是大行其道,导致目前学校教育评价工作中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但又棘手的问题,这主要反映在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和对课堂教学评价三个方面:
一、对学生的评价
1.在评价目的上,长期以来,我国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为根本目的,即以“选拔适合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学生”为评价活动的最高宗旨。为此,学习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学生被迫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学校则违背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只教升学考试必考的科目,强行加班加点,强制死记硬背,丢弃非考试科目,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几乎成为空谈。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推进的今天,上述情况虽在一定程度有所改观,但不够坚决、不够彻底、不够完善,甚至在某些学校依旧是我行我素,你调你的素质曲,我唱我的传统调,只要考试大旗不倒,分数评价仍是唯一。
2.在评价功能上,目前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尚未从“鉴定甄别”、“选拔淘汰”的尺度上完全转变过来,“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评价”、“为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而评价”还没有真正成为大多数人的实践活动。受考试制度所限,受评价目的所控,目前学生评价主要是教师对学生、教育外部对内部的评价,其弊端是回避了教育的价值问题,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无法评价教育活动中所产生的非预期结果。这种评价比较的是相互之间分数排序的高低位置(如高考、中考录取分数线),难以提供学生实际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对于诊断、改进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激励学生几乎无能为力。如果长时间采用这种评价方式,必将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使其部分后进者丧失学习的信心,更有甚者会丧失生活的勇气,滋生出与教师不合作、厌师的态度,从而降低评价工作的信度和效力。当前学生中出现的“早恋、网瘾、暴力、厌学”等四大社会现象很大程度上与对学生不科学的评价有关。学生因得不到积极肯定的评价,而导致归属感、价值观、责任感降低,难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3.在评价主体方面,仍是以他评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或对学生的自我评价重视不够。在这种基本上是一种对立的、被动式的评价过程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扮演的基本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色,教师高高在上,俯视学生,学生的优劣得失均由教师说了算;而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大都持冷漠、应付甚至是对立、讨厌、拒绝的态度,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更有甚者,有的学生也就是在评价中丧失了学习和生活的勇气。
4.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教育评价的基础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对学生个体素质的测评仍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水平以及情绪、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测评,缺乏科学、有效的技术和手段。目前很多学校也意识到对学生的评价要科学客观、全面准确,但缺乏的就是科学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即使有了相对科学的评价理念和评测机制,但整个评价过程太过庞杂,评价方法操作性差,最终导致整个评价过程有始无终,又回到旧有的评价传统。
二、对教师的评价
受“考试分数决定论”评价制度的制约,目前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仍主要停留在教师教学成绩的层面,是一种面向过去的评价,它着眼于教师个人在评价之前或评价之时的工作表现,其实质是一种管理性评价、奖惩性评价或规范性评价。这种评价具有两种主要功能:第一、表明教师是否履行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其工作表现和成绩是否符合学校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期望。第二,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和成绩,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奖励或处罚的条件。即教师评价的结果往往是作为领导决定某教师是否续聘、晋级、获优、加薪的依据。这种评价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它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直接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另一方面,它导致教师仅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对社会的发展变化缺乏敏感,对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其他素质关心很少,对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不高,难以更新学科知识和及时掌握学科前沿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也就难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另外,这种评价容易导致教师之间的激烈竞争、教师和领导之间的抵触、对立,不利于教师之间、教师和领导之间的团结合作,更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整个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
三、对课堂教学的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能使学生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及时获取教学上的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学校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障碍,将严重影响新课程的贯彻实施和新课标的顺利实现。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很多学校也建立起相对完善细致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也注重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但由于受考试制度的制约,仍然倾向于以“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这种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评价功能上仍倾向于奖惩性评价。现在评价课堂教学时增设了新的评比项目,诸如教学基本功大赛、优质课评比、教学能手评比,这些活动虽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评价的着眼点却放在了获奖、提职、晋级、加薪等方面而忽略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最终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2.在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上过于具体、呆板。太具体、呆板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实质上仍沿袭了传统的量化评价机制。按照这种评价标准去评价课堂教学会导致课堂教学演变成一种程序化、模式化的活动过程,无法体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也无法准确体现出教师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
3.在评价方法上,仍然是以听评课为主。尽管许多学校在评价实践中既组织教师上公开课,又安排学校领导随机听课,但毕竟听课次数有限,要做出有关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客观公正的判断,实际上是很困难的。
综上所述,当前学校教育评价所存在的问题是评价目的功利化、评价功能奖惩化、评价内容知识化、评价过程简单化、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方法数据化。这种评价制度带有厚重的传统教育的评价印记,与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精神相去甚远,已严重影响了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进程。大力进行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全新的与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学校教育评价机制已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中职学校绩效评价管理刍议 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绩效评价,教学质量评价,评价标准
中职学校对教师考核管理的预期目标是通过科学的绩效评价和管理, 推进教育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当前中职学校对教师考核管理中流行的绩效考核方式, 是在学期结束时, 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职责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其着眼点是教师工作的“过去”, 着重点是管理者单向判断, 考核结果是注重奖励和惩罚, 问题解决方式是评后发现问题, 管理形式上是专制管理, 很多教师对这种片面的评价产生抵触情绪。最终, 考核不但达不到预期目标, 即总结教学成果由此改善教学质量, 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反而极易造成负面结果。
原因分析
之所以造成负面结果, 主要有评价制度、管理决策及教师自身等几方面的原因。
评价体系不完善, 评价标准单一中职学校普遍以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而不是以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绩效。仅以书面考试成绩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绩效, 不能客观地反映教学质量的高低, 无法做到公正和全面, 而且这种评价方式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侧重点放在抓学习成绩上, 忽略了中职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
缺乏科学判断准则和激励措施评价的结果有优劣之分, 其目的是要激励教师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 以达到最初确立的教学目标。然而很多学校由于缺乏科学可靠的评判标准和在奖惩上没有做好度的把握, 使得奖惩变成评价的最终目标, 好像评价的结果就是“优胜劣汰”。有的教师为了避免最后因年度总成绩落后而遭处罚, 保守行事, 不敢进行教学创新。奖惩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不可本末倒置, 使评价成为一场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 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必须确立科学公正的评判准则并使之与多种激励措施相结合。
与教师缺乏交流, 管理不够人性化一般情况下, 对评价负有监督管理责任的都是学校领导, 他们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会不自觉地偏向“裁判员”, 其所谓的管理总有种咄咄逼人的态势, 以至于出现命令式的管制, 很容易与被评价和监督的教师之间产生冲突, 使得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即使与被评教师没有正面冲突, 当这种身份、地位上的不平等造成一些心理障碍时, 也会阻断两者之间的交流, 使得管理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修正, 导致教师缺乏自主性、灵活性、责任感, 甚至扼杀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这种评价监管方式严重扭曲了教学评价的“促进、改善、提高”的最初意愿, 没有做到“以人为本”, 必然会遭到拒绝和抵制。
教师对评价制度不满意, 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的因素, 除了客观激励外, 教师本身的主观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很多教师抱怨教学生活一成不变, 枯燥无味。究其原因, 多是教师不满意学校的评价管理制度, 觉得自己做得再好也不能得到公正的评价和相应的奖励;此外, 为了提高升学相结合原则、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原则以及评价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以上八条原则是指导教育评价的准则。各方不按原则办事, 各行其是, 就会盲目行动, 使评价失去价值。应通过群众座谈、学校调研等民主方式, 制定出学校学期 (或学年) 工作计划, 并按部门将目标层层分解, 最后确定教师个人的工作目标, 让每个教师知道自己的任务是什么, 知道以后将根据什么来评价自己。为此, 评价者与教师需要达成评价共识, 明确要完成的工作是什么, 谁来跟踪检查, 什么时候开始和完成, 怎么样做等等。最后根据工作完成情况与预期目标的差距对教师进行总体评价。
制定科学的评判标准应针对不同个体的教学风格, 不同的工作性质, 不同的计划目标, 不同的学科特点, 还有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等各方面的差异对教师进行科学评价。还要注意各类评价所占的比例, 切忌平均主义。例如, 如果学生的评价并不能全面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 那么就应该考虑在教学质量评定中学生的评价应该占较少比例, 而学生的学习成绩或是调研成果若能直接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教学质量这部分就应该占更多的比例。相同道理, 同事可能更了解该教师的学科特点, 对其教学水平可能进行更加公正和客观的评价, 那就要考虑在相应的考评部分同事评价占稍多比例。
理论终究要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验证其正确性。科学的绩效评价过程需要调动多方力量共同完成。各方紧密配合, 方能使整个评价和管理体系成功运作,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实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唐梁兵.绩效技术在职业学校中的应用探究[J].职教论坛, 2006, (10) .
中小学校管理评价工作总结 篇5
课程管理方面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具有核心地位,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建设课程、实施课程开展的,而教学是实施课程的基本途径。
考察一所学校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查看教师的教案并进入课堂观察,主要考察点包括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课后分析四个方面:
一是教学准备。教学准备的主要工作是做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准确分析重难点、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练习设计针对性强、优化设计教学内容。
二是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因此,观察教学过程,通常需要进入课堂进行现场和即时观察,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第二,教学内容是否科学、准确、容量是否恰当,重难点处理是否得当;第三,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是否注重启发引导,是否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是否恰当;第四,是否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第五、教学环节是否紧凑、合理、完整,教学进度是否适宜、与学生思维是否合拍,教学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第六、教学语言是否准确、精炼、生动形象,板书设计是否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美观大方,教态是否亲切自然;第七,练习的针对性是否强,有无分层要求;第八,是否面向全体,关注学生差异。
三是教学效果。考察一所学校的教学效果,主要是观察课堂和学生反馈,可以从以下要点进行考察: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得到全面落实;学生积极性是否高涨,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当堂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如何;师生配合是否默契,学生思维是否活跃;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得到培养与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是教学反思。教师应当从成功方面、不足之处、教学机智、学生创新等方面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对学生布置的作业教师应当先做,作业量和难度适当,有分层要求,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并做好学生作业情况记录。
通过阅读书中“一位‘懒老师’的收获”也使我感受颇多,老师的懒其实质是对课堂的解放,对学生的解放,彰显了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教师退到后台当导演,学生是演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落到了实处。“懒老师”也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活动,表面看似懒,实际上整个学习活动都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这种教学方式需要老师充分相信学生,只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就会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有很多知识是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此外,学生社团和课外兴趣活动小组的开展也是落实校本课程的重要途径,而我校校本课程就是贴合学生的实际,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
教学管理方面
教学管理是学校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对于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学校要着力抓好三个方面:一是管的常规;二是教的常规;三是学的常规。
管的常规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工作的成败决定着学校育人质量的高低。学校常规管理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因此,加强对教学常规的管理是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1)管的制度,学校应该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做出明确规定,从制度上规范教学管理行为,要重导向、重激励、重实效。
(2)管的标准,教学管理标准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的优劣,标准要适用、适宜、适度。
(3)管的过程,学校教学管理在期初重点抓好秩序,在中途重点抓好检查,在期末重点抓好总结,过程管理要科学、求精细、求规范。
案例“出色的竞聘答辩”中也有非常值得借鉴的内容,一是要狠抓常规,重点从教学常规管理、教师发展管理、学生发展管理等方面做出全面细致的规定;二是分学科拟定教学规范,从教学准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与管理、作业与评价、课外资源、命题与学业检测、课外辅导等多角度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三是扎实抓好过程管理,期初以“三表三书三名单三计划”狠抓秩序;“三表”即课表、时间表、校历表;“三书”即学生用书、教师用书、教辅书;“三名单”即班级学生名单、任课教师名单、年级组或教研组教师名单;“三计划”即教学教研工作计划、教研组计划、科任教师教学计划。中途以“三检查两座谈”狠抓督促:“三检查”即常态课检查、教学质量检查、教研检查;“两座谈”即教师评教评管、学生评教评学。期末以“一考评三总结三分析”很抓评价:“一考评”即期末考评;“三总结”即教学总结、教研总结、管理总结;“三分析”即学习质量分析、教学质量分析、管理质量分析。
教的常规
教的常规是落实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制度,是提高育人质量最基本的保证,考察一所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中教的常规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
(1)备课。考察教师在教学准备工作中是否做到教学目标明确,过程设计缜密,教案规范完整,教法合理有效等。
(2)上课。考察教师是否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准确,寓德于教,善于启发,面向全体,关注差异,注重反馈等。
(3)作业。考察教师是否做到精选、先做、全批,布置适当,反馈及时等。
(4)辅导。考察教师是否做到尊重差异,分类辅导,精心实施,讲究实效等。
(5)实验。考察教师是否做到精心预设,规范操作,增强效果,创新实验,注意安全等。
(6)评价。考察教师是否做到科学组织,认真命题,严格监考,改进考评,客观评价,强化分析等。
案例“从细微处做起”中提到的几点,我认为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备课做到:研读课标、教材、学生、教法;明确重难点、关键点、能力训练点、教育点;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结合学生实际,编写适合学情的教案。上课做到: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激发兴趣,面向全体,尊重差异,教师精讲,学生多学。作业做到:试题精选、控制数量、讲究弹性。尽量当堂完成、面批、面评、面纠,从不留惩罚性作业、过量和重复性作业、没有梯度的作业。辅导做到:依据对象、制定方案、分层辅导、优化上层、提升中层、扶助学困层。优生以扩充与提高为主,丰富课余;中等生以补充与转化为主,促进向优生转化;多关心、接触学困生,建立档案,促进提高。评价做到:检测规范,及时批改,强化分析,反馈讲评,查漏补缺。反思做到:课课有反思、及时进行“教学结果、教学行为、教学理念”的总结。
学的常规
学的常规是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益的重要保证,对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更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学生获取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学的常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课前预习。考察学生在课前是否做到了了解新课内容,找出重点及不能解决的问题,巩固复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尝试做预习笔记和演练部分习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等。
(2)课堂学习。考察学生在课前是否做到了专心听讲、积极思考、重点笔记、敢于质疑、踊跃展示等。
(3)课后复习。考场学生在课后是否做到了认真及时,把握重点,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等。在今后的管理中要逐步建立并落实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复习习惯的制度。建立与组织发扬学生主动、有效参与学习以及交流成功学习方法的制度和活动。
案例“转学之后”中的甑浩诩的转变其实是有切实可行的方法在做指引,他在老师“六做到”的要求下,逐渐地健康成长,即一是课前准备做得好:乐观向上,学习用品准备充分,预习习惯好、有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二是课堂学习做的好。三是课后复习做得好。四是作业做得好,能够做到及时纠错。五是检测做得好:考前充分准备,考中认真审题、答案从易到难。六是课外阅读做得好,每天能按规定选择一篇文章阅读、做好笔记。该案例给我的启示有四点:第一,学的常规重在帮助学生学会,教师的作用关键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给学生获得知识,提升技能的方法。第二,学的常规重在激发学生乐学。常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吸引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第三,学的常规重在促进学生爱学,教师要善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学校管理工作评价 篇6
因此,全国各地许多学校纷纷推进书香校园建设这一项目,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从读书氛围的营造、阅读活动的组织、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等多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还积极建立各种评价制度,如评选书香班级、制作“书香校园”的流动牌、流动锦旗、开展书香家庭的评选、评选读书小硕士、读书小博士、读书新星、小书迷等,以希能鼓励孩子孩子多读书,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评价方式虽然多样,但却多未能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与设计,仅停留在传统的“荣誉”类奖励上,缺乏创新,大大降低了其有效性。因此,我校在建设书香校园的过程中,注重了评价制度的创新,有效地推进了这一项目的建设。
一、基于学生需求的激励性评价
心理学告诉我们,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一项激励与评价制度,如果不能贴近学生的需求,便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阅读的兴趣。因此,我校在创建学生课外阅读评价制度前,组织对每个年级、每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询问他们最想获得的课外阅读激励措施是什么。如有的学生希望获得一次与校长共进午餐的机会,有的学生希望能到学校种植园里摘一次水果,有的学生则希望能到学校幼儿园当半天保育员……显然,这些需求都与某项荣誉无关,却是学生内心真实愿望的体现。在真正了解了学生的需求后,再拟定学校的课外阅读评价制度。事实证明,这样的评价更能有效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二、基于学生阅读层级的奖励性评价
学生阅读的速度有快有慢,阅读的效果也千差万别。为有效激励学生大量阅读,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学校可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量和阅读收获实行奖励性评价。
如我校发行“读书币”,达到一定阅读量或经教师抽查阅读效果达到一定标准后可获得相应数量的“读书币”。当读书币达到一定数量后,可获得相应层级的奖励。如达到一级的学生可获得“阿拉丁愿望卡”一张,每张愿望卡都可满足学生的一个心愿;达到二级的学生可获得“校园特别通行证”,持着这张特殊的通行证,便可自由地出入学校的任一场所;达到三级的学生可获得“小小农场主”的荣誉,可以在学校种植园里任选一块土地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并自由决定这块土地种什么及支配这块土地的收成……这样的基于学生阅读层级的奖励性评价,能有效激励学生不断通过增加阅读数量,提高阅读质量去获得读书币,从而实现自己的愿望。
三、基于校本资源的实效性评价
一项好的评价,最终要落到实处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制定评价制度时,如果能充分利用各校已有校本资源,将能有效保障各项奖励措施的落实,提高评价的实效性。
一是利用校内资源。如利用学校空地开辟种植园,作为“小小农场主”的奖励;有幼儿园的学校可为学生提供“保育员”“幼儿教师”等岗位的角色体验;有食堂的学校可让学生决定一天的菜谱……这样的奖励不但能有效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一举几得。
学校管理工作评价 篇7
一、科学评价, 实施科学管理
我校根据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建立了一套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适应学校实际和教职员工职业特点的考核制度。在考核标准上, 重点把握以下八个方面。
1.宏观考核与微观考核相结合, 侧重微观考核。
宏观考核就是由教育局向学校提出的关于考核工作的宏观性指导意见, 强调面上的管理和带有普遍意义的规范要求。微观考核主要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按照上级部门的考核指导意见, 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具体考核方法, 使考核方法更具有针对性, 更便于学校微观操作。学校应制定切合实际的考核评价标准, 坚持科学性、全面性、实绩性的原则, 注重奖勤罚懒、多劳多得, 政策、制度向一线教师倾斜, 向关键岗位倾斜。
2.集中考核与民主考核相结合, 侧重民主考核。
集中考核是以领导为评价主体的考核形式。民主考核以群众为评价主体, 它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 提高了教职员工的主体意识, 使考核工作能够更广泛地采纳群众意见, 做到了客观、公平、公正, 杜绝了领导说了算、标准不统一的现象。
依托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平台, 在不断完善现代学校制度的同时, 学校充分积极发挥教代会、家委会作用, 坚持集中考核与民主考核相结合, 侧重发挥民主考核的作用。如评定班级转化工作奖, 学校将各班级在教学和德育方面的基本数据提供给任课教师, 请大家进行投票选举。俗话说得好, 群众的眼光是亮的, 评定主要参考投票结果。
3.综合考核与分类考核相结合, 侧重分类考核。
综合考核是指对全体教职员工全方位的考核。分类考核是指对学校内特定群体的考核。在制定教职员工考核标准的同时, 细化分类分级考核指标, 对不同岗位的人员, 在考核要素的权重赋分上给予区别, 例如, 根据岗位职责, 考核对象共分为三类人员:一线教师、行政人员和教辅人员。对一线教师的评价进行必考项目和奖励项目相结合的方法;对教辅人员以等级的方式进行评价;对行政干部的考核学校采取述职后由教代会评定等级并与工作业绩相结合的办法。这样, 多角度多层面的考核制度使不同的群体, 都能获得符合其特点的公平、公正的评价。
4.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 侧重定量考核。
定性考核是指对被考核对象素质和工作业绩质的方面的考核, 偏重于肯定与否定, 如教学研究、班级博客、护导工作、班主任工作等;定量考核是指对被考核对象素质和工作业绩量的方面的考核, 侧重于变化与发展, 例如考核中关注班与班之间的差异, 年级与年级之间的不同。
5.内部考核与外部考核相结合, 侧重外部考核。
内部考核是指学校内教职员工之间的考核, 外部考核是指学生、家长、社会对教师工作、学校工作的考核。侧重外部考核能使教育置于社会监督之下, 学校将社会满意度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在我校, 外部考核的主要力量来自学校的教育议事委员会和三级家委会组织。教育议事会 (是由家长代表、学生代表、教师代表、行政代表、社区代表、共建单位代表、公务员代表、专家代表组织形成的体系) 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 为教学管理提供真实的考核数据。这种内外结合的考核方式增强了学校和教师的社会责任感。
6.专业考核与师德考核相结合, 侧重师德考核。
专业考核是考核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师德考核是考核教师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 特别是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情况。在考核标准中, 学校把教师的师德考核摆在全部考核指标的首位, 加大了师德在考核中的权重。
7.惩罚考核与激励考核相结合, 侧重激励考核。
惩罚考核是以惩罚为目的的考核。激励考核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为目的的考核。考核的目的不是惩罚, 而是为了发挥它的激励作用。侧重激励考核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实施重教育、重引导、重激励的人性化管理。对有违反师德表现、有损学生利益和造成恶劣影响的教师, 实行“一票否决”。对工作出现失误、差错的教师, 不是全盘否定, 而是看长处、重发展、促改进;对业绩突出、成绩显著的教师, 在职称晋升、评特评优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8.终结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 侧重过程考核。
终结考核是一种结论性的考核, 只重结论不重过程, 只重当前不重历史。过程考核是充分考虑教师的一贯表现, 不以一时一事成败作为考核依据。过程性考核成效明显, 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学校尊重教师主体地位, 考核工作也充分体现教书育人的专业性、周期性, 通过建立教师发展档案的方式, 实施动态、全面的评价。在学校考核制度中, 设有月考核和学期考核两部分。月考核体现了过程评价, 学期考核则为结果评价, 二者既独立又相辅相成。
二、注重创新, 全面推进落实
1.不断改革考核方法, 使考核更加科学化。
如何更科学地进行评价管理是学校每年都在思考的问题。结合学校、教师的实际情况, 学校也在不断地改革、创新考核办法。例如, 随着硬件设施的提升, 采取多种方式评价教师常态课水平。从之前的推门听课, 逐步加入抽签课、网络巡课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 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执教能力, 以此督促教师钻研教材, 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2.不断丰富考核内容, 使考核更加人性化。
随着亮点工作不断涌现, 学校也及时丰富考核内容, 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到各项改革浪潮中去。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学校先后设立了“优秀教研组”“奉献奖”“勇挑重担奖”“财产保管奖”“安全工作奖”, 等等。
3.不断变化总结形式, 使考核更加新颖化。
学期考核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每年的教师考评总结会上, 学校都赋予它新意, 为其“包装”, 吸引所有教师的眼球。形式多变的考评会是为了每一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捧着奖状高高兴兴回家, 以利再战。但教师的考核不管形式怎样变换, 它的宗旨始终是:促进教师发展。
三、认真思考, 品味考核内涵
在实施过程中, 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把深化干部教师对考核的认识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二是关注考核后的及时反馈与沟通, 这直接关系到考核目标的实现;三是要深入研究考核的权重问题。
我推荐的书
《一盏一盏的灯》, 吴非 (王栋生) 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样有滋味》, 郑英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做最好的老师》, 李镇西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学校管理工作评价 篇8
教育教学质量是中等职业学校的立校之本,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是学校一切工作永恒的主题。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工作质量,即教师工作质量是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而对教师工作质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是加强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工作质量考核具有导向、调控、鉴定和激励等多种功能。通过对教师工作质量进行考核、评价,能够对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做出鉴定;对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做出判断;对存在的问题做出诊断,进而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我校一直重视对教师工作质量的考核,并且从1998年起,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师工作质量考核、评价方法,现将其介绍如下。
1 考核、评价的组成部分
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内容。但一个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课堂教学,参加集体活动、发表论著及教学文件的编写等也是教师工作的重要方面。所以教师工作质量的考核、评价不仅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还要充分考虑到教师工作的各个方面。通过几年的探索,我校建立了一套较为切合实际的教师工作质量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由四部分组成,即学生评价、专职听评课小组评价、教研组评价和教学部评价。通过以上四部分侧重点不同的考核,达到对教师全面考核、公正合理评价的目的。
2 各部分评价内容、权重及统计计算方法
2.1 各部分评价内容及计算方法
2.1.1 学生评价
教师的工作质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而教师的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课堂教学的质量。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是检验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通过学生评教,可以获得大量的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自己教学状况、水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促使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学生观,倾听学生对教学的要求,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吸收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调节、完善教学行为,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通过学生评教,可以检测教师教学活动的水准,掌握教师教学活动的行为方向,了解教学目的达到的程度;通过学生评教,可以使教学管理部门及时了解教学信息,全面准确地掌握学校教学工作现状,强化教学质量的监控,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实践证明,学生评教是各项评价中最直接、最生动、最具有说服力的评价。
我校每学期进行一次学生评教活动。这项活动由校督研处组织实施,时间上一般从期中开始。评价方法由督研处人员向学生(以教学班为单位)发放“教师教学情况调查问卷”(评价内容见表1),学生当场填写问卷,督研处收回问卷并进行统计。
对回收的问卷,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统计。因为在打分时虽然多数学生的评价是公正客观的,但也有个别学生评价一个老师讲得好与不好,是以自己喜欢不喜欢听为标准,喜欢听就是老师讲得好,就打高分。不喜欢听,就是老师讲得不好,就打低分;另外,有些教师上课和考试时对学生要求较严,学生的考试成绩偏低,不能正确对待的学生给老师打分就低;所以,为了尽量做到公平公正,统计时先去掉10%(5%最高分,5%最低分),余者相加求平均值,这样计算出任课教师在这个班的计算得分。
由于各个班情况不同,如班风、班纪、年级、专业等因素的影响,往往是班与班之间的分数差别很大。有的班给任课老师打分都是九十多分,而有的班则都是六七十分;有时同一个老师在不同班级上同一门课,结果打分却相差悬殊。鉴于这种情况,我们统计时采取6级分制,即分为优(95分)、优-(90分)、良+(85分)、良(80分)、良-(75分)、及+(70分)6个等级。根据各班任课教师得分最高与最低的相减值,确定该班教师划分的等级数,即划分为几个等级。我们划分等级数量的方法是:教师得分最高与最低的差值在10分以下,2个等级;10-20分,2-3个等级;20-30分,3-4个等级;30分-40分,4-5个等级;40分以上,5—6个等级。再根据所掌握的情况(本学期学生的反映、听课小组反映、教学部和教研组反映及以往的课堂教学情况等)来确定划归哪几个等级。然后,按实际得分差值计算出各个分数段分数区间,教师实际得分所在的分数段所对应的分值即为该教师在这个班的学生评价得分(A1)。同样方法计算出教师在其他班的评价得分(A2、A3……An)。最后,计算教师第一学期学生评价得分AⅠ,AⅠ=(A1+A2+A3+……+An)/n。同样方法,计算出教师第二学期学生评价得分AⅡ。那么A=(AⅠ+AⅡ)/2即为该教师的学生评价。
2.1.2 专职听评课小组评价
如前述及,虽然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教学有切身的感受和体会,但由于学生基本素质差别较大以及学生的认识问题能力的局限性,使得学生的评价标准产生偏差。所以,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做出评价,我们成立了专职听评课小组,实施专职听评课评价。
专职听评课小组成员由退休的具有高级职称的老教师组成,一般在职期间都担任过教学管理领导职务。他们不仅相关专业知识深厚,而且具有扎实的教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为人正直,办事公道。作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专职听评课小组听课评课与对学生评价的侧重点不同,如果说学生评课一般注重的是外在的、表面的效果,而专职听评课小组的评课则侧重于教师对教育教学内在规律、教材的把握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具体评价内容见表2)。
专职听评课小组具体听评课事宜由督研处组织安排,一般每周听课4—5次(每次2学时),每周进行一次评课(对本周所听教师讲课),每周四下午听评课小组人员分别与被听课教师交换意见。每年度对所有听过课的教师进行评价打分。
专职听评课小组对任课教师的的评价打分同样分为6级,即优(95分)、优-(90分)、良+(85分)、良(80分)、良-(75分)、及+(70分)6个等级。先由每位听评课小组成员按优(1%)、优-(9%)、良+(25%)、良(45%)、良-(15%)、及+(5%)的比例给全年所听过课的教师评出等级,然后,督研处将每位听评课小组成员对同一个教师的评价等级换算成具体分数,即B1、B2、B3、……Bn(B1、B2、B3、……Bn分别是n个听评课小组成员对同一个教师的评价打分),并相加求平均值,即专职听评课小组对教师的评价为B=(B1+B2+B3+……+Bn)/n。
2.1.3 教研组评价
教研组侧重于教师本人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情况,执行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情况,对教材的深度、难易程度的把握情况等方面对教师课堂教学以及教师参加教研组活动、承担教学任务等方面做出恰当的评价。教研组评价按学期进行,每学期期末前,由教研组长提交本组“教师工作质量评价表”,对本组教师做出评价打分。由于各教研组提交的教师工作质量评价往往存在不平衡现象,所以,统计时也采取相应措施。同前面计算一样,将各教研组分成优(95分)、优-(90分)、良+(85分)、良(80分)、良-(75分)、及+(70分)6个等级,各等级比例为优(1%)、优-(9%)、良+(25%)、良(45%)、良-(15%)、及+(5%),对应教研组所给分数确定各教师所在的分数等级及具体分数,此分即为教师本学期教研组评价得分CⅠ。同样方法,计算得出教师第二学期教研组评价得分CⅡ。那么,C=(CⅠ+CⅡ)/2即为该教师年度教学质量教研组的评价(教研组评价内容见表3)。
2.1.4 教学部评价
教学部评价主要从教学态度、工作纪律、参加集体活动及撰写论文等方面对本部教师工作质量进行考核评价(教学部评价内容见表4)。统计方法同教研组评价,最后得出教师的教学部评价D。
2.2 各项评价的权重及统计方法
为了使统计出的教师工作质量评价更科学、准确、客观、符合实际,我们充分考虑各部分侧重点和权重比例。例如,学生评价部分,鉴于招生政策的放宽——注册入学,学生自身基本素质参差不齐,形成一定比例的不合理的人为影响,造成学生评价因素的不稳定,因此我们确定学生评价权重为35%。同时考虑到评价频次对评价质量的影响,确定为每年度2次,即每学期1次,将2次评价结果综合,得出年度评价结果。其他三部分权重分别为:专职听评课小组评价30%,教研组评价20%,教学部评价15%。依照上述比例,督研处统计计算出每个任课教师的综合评价得分Z,Z=A×35%+B×30%+C×20%+D×15%,最后依照分数从高到低排出名次。
3 评价结果的处理
为了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调动教师教学及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制定了《教师教学综合测评结果奖惩办法》,并已实行。《办法》规定:对综合测评排名在前10%的教师给予奖励,具体奖励分别为上一学期课时津贴的10%—5%(名次由高到低不等);对综合测评排名在后5%的教师予以课时津贴扣除,即将这些教师的上一学期课时津贴下调一级,下调的课时津贴在本学期一次性扣除。并且,本学期担任课程不得超过6课时(学校教师平均课时为18—20)。
以上介绍的是我校对教师工作质量的考核评价方法。这项考核评价制度的实施,对我校教师工作质量的监督检查,对教师工作行为的约束,对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进而为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教师工作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文章从理论上探讨了教师工作质量考核评价体系中各组成部分的必要性、权重,介绍了各部分具体评价内容、形式、统计计算方法及对综合测评结果的处理。
学校管理工作评价 篇9
我们应当看到, 普通教育是选拔教育, 是精英教育, 特别是在实现普及高中教育这样的大背景下, 那些中考时成绩不好的学生, 那些已经被应试教育“折磨得遍体鳞伤”的学生,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 只能由职业学校来培养, 或者说职业学校主动接纳了普通中学培养不了的学生。笔者到访过职业教育强国德国, 他们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也都是综合中学或实科中学毕业后学习成绩不好自愿分流出来的。如此一来, 职业教育的学生观、教育观、人才观问题很现实地摆在了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首先, 要引导职业学校班主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人才观, 他们才能最直接担负起使学生进得来、学得进、留得住的重任。分析这样的现实情况, 就是说明一个实际问题, 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工作与普通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是大不相同的, 不管是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还是教育目标都不相同。而恰恰相反, 我们对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评价却长期深受中小学班主任传统评价观念的影响, 始终没有摆脱这种观念的束缚, 缺乏切合实际的评价体系。目前, 对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评价不实际、不科学、不合理, 甚至过于片面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将班主任工作质量直接与班级学生考试成绩挂钩
当前, 职业学校招生基本都实行报名注册入学制度, 对学生的入学成绩没有执行一刀切的政策。这样一来, 不同的专业, 不同的班级, 甚至同一学校某专业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都有差别, 就是同一班级内学生之间的基础也很不平衡, 差异很大, 入学成绩高分与低分相差几百分都是正常的。纯粹用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是极不合理的, 要知道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基础差这个客观事实而不爱学、学不好。
正因为如此, 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班主任的工作质量, 实在是生拉硬扯、牵强附会, 必然会引起班主任的不满。一方面, 它必然导致班主任也会用分数去评价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 人为地使学生又陷入分数的压力下, 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感不复存在。进而使带着憧憬幻想而来, 本想学有所乐、学有所成的学生渐渐对职业学校失去信任, 对学习、教师、学校不再抱任何希望, 产生厌学念头。另一方面, 将考试成绩简单地作为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依据, 无形之中弱化了班主任的育人功能, 而育人恰恰又是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职责。这种丢此失彼的评价, 不仅使学校管理者自己在衡量班主任工作的观念上前后形成巨大反差, 也时常使班主任的工作目标、工作方向变得模糊不清, 工作起来无所适从、难有作为。
不注重过程评价只看重结果评价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和生存能力。就业能力除体现为较高的职业技能外, 还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文明程度很高的新加坡非常注重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培养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事实上, 企业不但看重职业学校学生的技能, 更大程度上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行如何。学生技能较差, 以后还可以再学习, 而品德不好的学生却是会误事、出事的。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要靠学校领导, 要靠全体教师, 关键还是靠班主任的工作。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能做到的, 要花费班主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职业学校学生道德意识、道德水平以及道德行为大范围“滑坡”的状况更需要班主任“水磨”的工夫。
基于这样的现实, 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就应侧重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这也应是班主任工作评价的关键所在。评价班主任在学生道德品质改善上所做的工作不仅要看班主任工作的结果, 更要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过程进行全方位评价, 这不只是班主任工作评估的核心内容, 也是评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是否得以顺利完成的关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当前过多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的评价在职业学校还是比较严重的。这样的评价显而易见带有较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如果一味强调结果评价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价值, 而不注重班主任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过程中的努力, 势必造成对班主任工作过程缺乏及时反馈指导的漏洞。其结果或导致有些班主任平时工作马虎、懒散, 检查时临时性突击应付, 或不能及时解决班主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甚至存在的问题可能反复出现长期得不到解决, 这样的情况不利于学生乃至班主任队伍的健康发展。不重视过程管理的评价制度, 必然会偏离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评价的目的。学生道德水平和就业能力的提高绝不是靠应付、突击来实现的, 它重在平时、贵在过程上的引导、纠偏和帮助。因此, 对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表现的评价比结果评价更重要、更有实效。这也是由职业学校教育对象的特点决定的。
结果评价关注的是鉴定、甄别功能;过程评价重视的是形成、服务功能。强调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过程评价, 其实质也是充分发挥评价的时效性、诊断性、促进性、指导性功能, 而且还能为日后结果评价提供更多的信息, 使结果评价的结论更有说服力。其作用在于检查、诊断、反馈、指导和修正班主任即时的工作, 目的在于调控、改进和矫正班主任日后的工作, 让班主任的教育思想和工作始终沿着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轨道行进。
用简单的、过于量化的指标评价复杂的班主任工作
先分析以下普遍存在的案例:某职业学校班主任甲时时处处以不使班级扣分为主, 看重的是通过各种方式来保全班级的分数, 而班主任乙看重的是学生面对错误的自我认识和适时的教育, 两种不同的理念带来了两种不同的做法, 难道班主任甲的班级分数高就优秀吗?班主任乙的班级分数虽低可他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对学生已犯的错误不去包庇和袒护。这其中的主要问题出在学校对于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评价方式上。
用简单的、过于量化的指标评价复杂的班主任工作, 排斥非量化评价方式, 这种评价模式在职业学校并不少见。科学的、必要的量化检查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反映一个班级的管理情况, 但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指标不能简单地都量化。因为目前很多班主任工作具有隐性和模糊性, 且隐性和模糊性成分大于显性和确定性成分。尤其是决定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是否有成效的因素, 如工作态度、家校联系、困难学生转化、兴趣和爱好教育、深入课堂、课后宿舍检查等等, 由于不能简单地被数量化, 势必会被排斥在评价范围之外。因此, 一味的量化评价显然不够科学、全面、公正, 忽视了班主任工作内容的无限性、复杂性, 对调动班主任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非常不利的。
此外, 这种简单量化的评价方式往往使管理者只看表面数字, 不看数字的含金量, 不看数字之外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 班主任就很容易滋生功利意识和浮躁心态, 就像上面提到的甲类型的班主任, 便会不顾一切、疲于应付地追求数字的最优化。这样的评价方法是难以引领班主任全身心投入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去的。
因此, 应改变简单、过于量化的“高清晰”评价方式, 逐渐改为定性分析为主、与量化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如适时使用谈话法、等级法、描述法、评定法、评语法等灵活多样的定性评价手段, 补充评价不便于量化的班主任工作及绩效, 健全、完善班主任考核评价体系, 使班主任工作评价更有实效性、更为客观和准确。科学评价班主任工作, 也是“解放”班主任的关键。职业学校要多层面、多角度、多方法地评价班主任, 全面彰显班主任个人优势, 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班主任的潜能, 让他们充分体验到班主任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只有着眼于学校、班主任和学生的发展, 尊重、信任班主任, 以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积极性为评价目标, 才能真正建立让班主任满意的、科学合理的班主任考核评价机制。
评价过程缺乏人文关怀
职业学校的学生, 一方面入学分数都很低, 另一方面他们的家庭条件又基本较差。面对这些学生, 教师, 特别是班主任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有一颗对学生永远不变的爱心, 并有宽容的胸襟。职业教育是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在创新教育中, 我们要改变理念, 要有创新意识, 给予学生真爱, 要千方百计地用关爱的语言、用欣赏的眼光来鼓励学生, 这是职业教育开展创新教育最重要的理念。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班主任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多加入“人格化”要素,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教学生如何做人, 做事。少一份功利, 多一些耐心, 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
既然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用宽容理念来武装自己, 敬业向上, 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提高自己, 那么我们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评价为何不体现人文关怀, 使考核评价对促进班主任成长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呢。当前职业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却缺乏人文关怀。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对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学生仍存有偏见,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 职业学校形象不佳的时候, 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压力很大。所以, 评价应突出体现以班主任为本的管理理念, 要直接服务、帮助和支持班主任工作, 要有利于班主任人文精神的激发。设计的评价体系应多给班主任创设愉悦的工作环境, 多创造轻松的休闲娱乐机会。一是让班主任的体力负担和精神负担得到必要的释放;二是评价工作要充分尊重和尽量张扬班主任个性特点;三是让不同发展时期的班主任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四是让班主任充分感受到学校领导重视班主任工作, 从而激励教师积极承担班主任工作, 主动做好班主任工作。评价标准注重对班主任的人文关怀, 不仅能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幸福指数, 还能促使班主任将这种关怀传递给学生, 从了解、研究、关心、帮助学生做起, 进而逐渐走进学生, 融入学生。这种关怀也正是职业学校学生非常渴望得到的爱。
对班主任的考核评价彰显人文关怀不仅是必要的, 不可缺少的, 而且也是对班主任管理制度的有益补充。
评价目的不明确
长期以来, 职业学校一直沿袭着中小学考核评价班主任工作的传统思路和模式, 未能针对职业学校的教育对象、培养目标科学确定班主任工作评价的目的。在评价中如果忽视职业学校特定的教育对象、培养目标, 考核评价就会出现偏差, 必然会导致在评价时标准的选择、评价过程的掌握不能对客体的价值作出公正判断。这样的考核评价, 不但不能对班主任工作进行确切的定量定性分析和比较, 而且由于其结论的片面性, 还会使得优秀班主任不一定得到称赞和认同, 不称职者也可能获得好的评价。在为总的教育目的服务的基础上, 班主任考核评价应为班主任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开发潜能服务。坚持评价的目的性原则, 实际上是一种管理手段, 是对班主任工作进行的目的明确的调控。
职业学校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评价的侧重点应放在学生是否形成了良好行为品德习惯。只有科学准确界定了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评价的目的, 才能依据一套科学、客观的标准对班主任进行公正的评估, 这既是促进职业学校对班主任工作进行检查督促而实现目标管理的需要, 也是引导班主任按照标准努力锻炼、自我测评、自我检查督促的需要, 同时又是评比、总结班主任工作, 使之趋向科学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华康清.与青年教师谈理念——2009年11月18日在“青蓝工程拜师结对”会议上的讲话[OL]. (2010—01-04) .http://www.gyszz.com/news/show.asp?id=796.
[2]张文斌.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评价问题研究[J].消费导刊, 2008, (12) .
[3]吴钢.现代教育评价基础[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1.
[4]孙书国.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思考与实践[OL]. (2009-12-01) .http://sunshuguo17951.blog.163.com/blog/static/3218296620091110368785/.
[5]张玉田, 程培杰, 等.学校教育评价[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7:17-36.
学校管理工作评价 篇10
本研究在广泛征求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整理, 得出了可以综合反映学校意外事故安全管理评价的指标体系, 如图1所示。
二、评价模型的建立
关于综合评价的方法很多。由于各种评价方法的适用条件以及效果各异, 因此, 科学地选择评价方法尤为重要。对于学校意外事故的评价而言, 评价指标众多且权重各异, 而且大量的评价指标难以量化, 只能用“好”“差”等等级概念来评述, 具有较强的模糊性。因此, 本论文中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学校意外事故进行综合评价。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时, 主要工作是因素集合 (指针体系) 的建立、各因素权重的获取、评价集合的建立、隶属度的确定和模糊操作数的选择。其中, 指标体系在图1中已经建立, 下面就针对学校意外事故安全管理评价模型中分别介绍各因素权重的确定、评价集合的建立和模糊操作数的选择。
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合理确定和适当调整因素权重, 可以体现系统评价中各因素轻重有度、主次有别, 更能增加评价因素的可比性。确定权重的方法很多, 如定性的德尔菲 (Delphi) 法, 定量数据统计处理的主成分分析法, 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 (AHP) 等。本研究已经将学校意外伤害事故风险的评价因素划分了层次, 因而文中将选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因素的权重值。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法) 的具体步骤包括:
(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首先是对所解决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弄清它涉及哪些因素, 如目标、分目标、准则和方案等等, 以及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其次将决策问题层次化。本文通过对学校意外事故进行分析, 并参考学校安全管理的相关标准以及征询有关专家意见后, 得到评价指标体系框图如前文中的图1所示。
(2) 构造判断矩阵。建立层次模型后, 以上一层的某要素EH为判断准则, 对下一层次的要素A1、A2、…An进行两两比较, 按判断尺度确定其相对重要度aij, 以此作为元素值, 建立判断矩阵:
根据此结果, 得到比较矩阵A:
A判断矩阵的元素aij具有以下性质: (1) aij>0; (2) aij=1; (3) aij=1/aji。
判断尺度表示要素对要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数量尺度, 常用的有九标度判断尺度。判断矩阵的标度aij及其含义, 如表1所示。
(3) 指标权重的计算。用判断矩阵法求指标权重的方法有特种向量法, 其计算精度较高, 但因其计算方法较为复杂, 而实际上只能获得对判断矩阵A的粗略估计, 因此计算其精确特征值是没有必要的。实践中可以采用和积法来计算, 其具体步骤如下:
(1) 对A按列规范化, 即对判断矩阵A每一列正规化
(2) 再按行相加得和向量
(3) 将得到的和向量正规化, 即得权重向量
(4) 计算矩阵最大特征根
因为判断矩阵先按列规范化, 则每列和为1, 且判断矩阵内所有元素的和近似等于n (行、列数) , 所以第 (2) 、 (3) 步可简化为行平均计算。
(4) 一致性检验。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以及评价人员认识的多样性, 人们在对大量因素进行两两比较时, 可能会产生一些不一致性的结论。为了检验判断矩阵A的一致性 (兼容性) , 根据AHP的原理, 可通过计算一致性指标CI进行判断。
当=n时, 则CI=0, 为完全一致;CI值越大, 判断矩阵的完全一致性越差。一般只要CI≤0.1,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就可接受, 否则需重新进行两两比较。
随着判断矩阵维数n的增大, 判断的一致性将越差。考虑到n的影响, 引入随机平均一致性指针RI作为修正值, 用更合理的随机一致性指标CR来衡量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通常只要CR≤0.1, 则认为B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否则必须重新调整B中元素的值。据统计, RI的取值如表2。
为了客观地反映出各因素的重要程度, 在本论文的研究中, 编制了专家调查表, 并邀请专家对某待评价学校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 然后按照上述步骤, 计算得到各个指标的相对权重, 见表3。
2. 评价集合的建立。
评价集合是由对评价对象可能做出的评价结果所组成的集合, 可以表示为:V={V1, V2, …Vn}, 其中元素Vj (j=1, 2, …, n) 是若干可能做出的评价结果, 模糊综合评价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评价对象综合考虑所有的影响因素, 以便能从评价集合V中获得一个最佳的评价结果。评语等级划分的越细, 评价越准确, 但过程越繁琐, 越难以掌握, 所以评语等级要选择适当。考虑到三级评语集过于粗糙, 而七级和九级评语集又过于细微、繁琐, 出于简便可行的考虑, 本模型采用五个等级的评语集合, 将评语集合定为V={V1, V2, V3, V4, V5}={-2, -1, 0, 1, 2}, 其中的“-2, -1, 0, 1, 2”为等级高低的量度, 分别对应于各等级, 如表4所示。
3. 隶属度的确定。
本论文采用等级比重法确定单因素隶属度, 即直接由多个专家对被评价因素进行评价, 并将隶属于5个等级人数的频率计算得出该因素的隶属度。
4. 模糊操作数的选择。
在理论上, 广义的模糊合成运算有无穷多种, 给出一种模糊操作数, 便给出了一种综合评价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经常采用的三类模糊操作数:主因素决定型、主因素突出型和加权平均型。
由于学校意外事故问题很复杂, 对其进行评价涉及的因素众多, 要想使评价结果科学合理, 就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 全面地反映各单因素评价的信息, 这就要求依权重的大小对所有因素均衡兼顾, 因此本文选用了加权平均型模糊操作数。
三、综合评价过程与结论
1.评价过程。
根据上述某评价学校意外事故安全管理各项指标的评价以及专家的打分, 把专家打分得出评价矩阵Ri。
(1) 组织机构
又A1= (0.38, 0.29, 0.33) , 则
(2) 事故预防
又A2= (0.21, 0.13, 0.15, 0.17, 0.25, 0.09) , 则
(3) 伤害监测
又A3= (0.30, 0.40, 0.30) , 则B3=A3·R3= (0.38, 0.29, 0.03, 0.00)
(4) 持续改进
又A4= (0.32, 0.30, 0.38) , 则B4=A4·R4= (0.00, 0.21, 0.36, 0.29, 0.14)
(5) 信息交流
又A5= (0.40, 0.28, 0.32) , 则B5=A5·R5= (0.00, 0.08, 0.36, 0.41, 0.15)
(6) 学校周边治理
又A6= (0.32, 0.35, 0.33) , 则B6=A6·R6= (0.00, 0.13, 0.40, 0.37, 0.10)
(7) 消防与应急救援
又A7= (0.6, 0.4) , 则B7=A7·R7= (0.04, 0.26, 0.46, 0.24, 0.00)
得到总评价矩阵R如下:
2.评价结论。
通过上述计算, 综合模糊评价法得出的结论是:评价1%为很好, 32%为较好, 38%为一般, 17%为较差, 3%为很差。根据最大隶属度的原则, 某评价学校安全评价结果为一般。
某评价学校虽然积极开展学校安全的活动, 但有些方面例如伤害监测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学校意外事故预防效果综合评价, 其结果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
学校管理工作评价 篇11
[关键词]科研管理 激励机制 量化评价 学科建设
[作者简介]刘达明(1964- ),男,四川邻水人,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办公室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指纹识别技术的应用、软件工程、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等的研究,以及办公室管理与科研管理工作;吴渝(1970- ),女,河南夏邑人,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从事智能信息处理、数据挖掘、多媒体技术等的研究,以及科研管理工作;王国胤(1970- ),男,重庆人,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智能信息处理、数据挖掘、信息安全等的研究,以及学科建设、科研管理等工作。(重庆400065)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邮电大学教改项目《教师工作量核算与统计信息系统》的研究成果,该项目成员还包括曾立梅、邹洋等。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025-03
一、引言
根据高校对教学和科研两大任务不同程度的倾斜,以及在科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多少,一般将高校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教学型、科研型四种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我国,高等专科学校和一般的普通高校均属于教学型学校,它们涉及的科研工作较少,主要承担教学任务;主要以科学研究为主,以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主的高校则是科研型学校。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学校,都涉及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目前,重庆邮电大学是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过渡的高校,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当前被学校定位为教学科研型学院。2000年前,学院科研工作还是少数人从事的工作,成果缺乏,根本谈不上科研管理。随着科研队伍的壮大,团队散乱、科研资料不规范等问题日益严重,科研管理也迫在眉睫。从2003年开始,学院领导认识到,没有科研管理,也不可能做大做强科研工作,更不可能出好成果。为加强计算机学院的科研工作,提高学院的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使学院的科研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激励全体教职工参加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院提出“教学”和“科研”并举的方针,双管齐下。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科研工作应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原则,对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同时进行扶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项目数量和质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为此,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鼓励教师参与科研。
二、学院科研管理办法
1.科研管理的原则和目的。学院的科研管理遵循以下原则:上传下达、管理督促、激励引导。上传下达就是将上级部门的信息传递给科研人员,将科研进展情况汇总上报,在科研项目主管部门和科研人员之间架起一座信息传递的桥梁。管理督促就是对项目进行科学管理,建立完善的科研档案制度,解答科研人员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非技术性问题,并督促检查项目完成情况。激励引导就是协助学院领导制定有关奖励政策,引导科研人员研究方向,激发科研人员研究激情。通过学院的奖励政策,引导科研人员向扶植研究方向、学科建设需要的方向和成果方面努力,使科研取得丰硕成果,推动学科建设。
2.科研管理政策。(1)基本科研工作量管理办法。根据教育部规定,教师工作量分为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其他工作量三大块,其中专职科研人员科研工作量要求占70%,专职教师及教辅人员科研工作量为15%。我院《教师基本科研工作量管理办法》规定博导、副博导、教授、副教授、讲师必须完成一定的科研基本工作量,职称越高,基本工作量也越多。基本科研工作量以论文成果作为参照物,对于科研项目个数与经费、教材与专著、获得的科技奖励与教学成果奖、指导学生获得科技活动奖励等,均按一定的标准折算成论文篇数,以便统计是否完成基本科研工作量。(2)科研工作量计算和奖励办法。我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主要对科研项目、论文、教材、著作、鉴定成果、科技获奖、非科技获奖、专利、学术任职、职称晋升、学位晋升等进行量化,量化后的表现形式为科研分值。还对科研成果弄虚作假、无故不完成项目者进行罚分处理。科研工作量每年进行一次统计,记入教学与科研工作档案,作为业务考核、评定职称及晋级的依据,并对科研工作进行年度评奖。(3)亮点工程。主要奖励高级别成果、高级别项目,重点奖励突出贡献者。亮点工程奖励范围主要包括:高级别的论文(在《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数学学报》正刊上发表的论文以及被SCI收录的期刊论文)、学术专著、高级别奖励(国家级科研奖励、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以及相应的教学成果奖)、国家发明专利、国家级项目立项(主要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攀登计划、973项目)等的奖励。
三、科研工作量化管理
1.最低科研工作量。(1)最低科研工作量标准。根据不同职称,教师最低科研工作量有所不同。考核基本科研工作量时,达到高一级标准,自动视为达到下一级标准。其具体要求如下:博士生导师要求每年发表2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其中至少1篇为国家一级刊物论文;或每年发表1篇SCI检索论文。博士生副导师要求每年发表1篇国家一级刊物论文;或每年发表2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或每年发表1篇EI检索论文。教授(正高级)要求每年发表1篇国内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或每年发表1篇ISTP检索论文。副教授(副高级)要求每年发表1篇国内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或每年公开发表2篇论文。讲师(中级)要求每年公开发表1篇论文。(2)其他科研工作量的折算。有些教师可能没有文章,而是通过项目、教材、获奖等方式做科研工作,因此制定了相应的折算关系,要求低级别成果不能折合为高级别成果,折算后的成果不作为计算科研分值的依据。表1是教改项目折算成论文的情况,其他折算在此不赘述。
2.科研工作量化方法。(1)个人科研奖励总额。个人科研奖励总额分为两大部分:有科研奖励分数计算的奖励部分和突出贡献奖,其公式为:科研奖励金额=科研奖励分数(F)×奖励单价+突出贡献奖励。(2)科研奖励分数。科研奖励分数包括:项目分F1,论文分F2,专利分F3,科技奖励分F4,成果鉴定分F5,教材著作分F6,非科技奖励分F7,学术任职分F8,职称晋升分F9等。即:
其中:F1~F6与职称系数有关。
其一,项目分F1与职称系数k,排名系数m,项目权重系数x1,项目经费系数y,项目年限(即项目奖励次数)n有关,具体公式如下:
其二,论文分F2与职称系数k,排名系数m,论文权重系数x2有关,具体公式如下:
其三,专利分F3与职称系数k,排名系数m,专利权重系数x3有关,具体公式如下:
其四,科技奖励分F4与职称系数k,排名系数m,科技奖励权重系数x4有关,具体公式如下:
其五,成果鉴定分F5与职称系数k,排名系数m,成果鉴定权重系数x5有关,具体公式如下:
其六,教材著作分F6与职称系数k,排名系数m,教材著作权重比例x6有关,其中每部教材著作权总系数为一固定值q6,并由所有撰稿人员共享,共享比例x6由第一撰稿人分配。具体公式如下:
其七,非科技奖励分F7只与奖励项数有关,每项固定分值q7,并由所有获奖人员共享,共享比例x7由第一获奖人分配。具体公式如下:
其八,学术任职分F8只与各项任职级别有关,任职级别不同,其分值x8也不同,如果有多项任职,则取级别最高的分数。具体公式如下:
其九,职称晋升分F9只与是否晋升职称有关,晋升中级、副高、正高职称所得到的分值x9是不一样的,m01的值为0或1。具体公式如下:
上述公式中,qi为各奖励类型的权重,一般来讲,q3=1.5,q4=6,q5=3,其余均为1;m为排名系数,独著为1,当5人合著时,第一人的系数为0.4,最后一人的系数为0.1;x为各项奖励的权重系数,根据不同类型各自的权重系数是不同的,为鼓励写作教研论文,规定教研论文系数为相应科技论文系数的两倍;k为职称系数,为了鼓励低职称人员进行科研工作,职称越高,k值越小。
四、激励机制初见成效
通过制定和实施奖励机制,学院开展科研工作的老师人数逐年增加,受奖面逐年扩大,取得的成果也越来越多。表2为科研成果统计,除了比较整体指标外,特别将有代表性的论文指标列出来说明取得成果的趋势。从2003~2005年可以看出,科研总分数、人均分数、奖励总人数、获奖人员比例等指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2000~2005年间,论文篇数、三大检索篇次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检索比例保持在24%~30%,2003~2005年期间的检索比例逐年递增。奖励面范围逐年扩大,说明教师科研积极性不断提高,科研意识不断加强。
下图是论文篇数、三大检索收录篇次、检索比例的关系图,它表明,论文篇数和三大检索收录篇次呈线性增长,而三大检索比例基本上稳定在1/4~1/3之间。
五、今后现有制度的改进
从实施效果来讲,以后要更加注重对成果的奖励,减少对过程的奖励,如对项目的奖励,最好在项目立项年度给予立项奖励,在项目鉴定年度给予成果鉴定奖励,而不需要中间研究年度的奖励。从量和质上来看,在量上得到突破后,以后要更加注重质的提高。对高质量、高级别的成果进行奖励的思路将是以后调整的重点。从成果类型来看,论文数量较多,其他成果不足,说明单兵作战阶段并未结束,以后需要加强科研团队建设,重点对专利、获奖、成果转化等方面倾斜。
[参考文献]
[1]王国胤.拓宽工科大学生的科学视野——议在工科大学生中开设前沿研究讨论课[J].中国教育理论杂志,2003(7A).
[2]唐锡海.制约高职院校科研水平提高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9).
[3]广州大学专职科研编制定编与科研工作量考核积分办法(试行)[OL].http://skc.gzhu.edu.cn/gltl/zzglbf.doc,2006-10-09.
[4]山东理工大学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OL].http://skc.sdut.edu.cn/news_view.asp?newsid=153,2007-04-15.
[5]武汉科技学院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试行)[OL].http://kyc.wuse.edu.cn/show_kjfg.jsp?id=16,2007-04-18.
学校管理工作评价 篇12
一、制约因素
要完成好“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这一历史使命, 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加以保障。然而, 当前制约学校体育制度建立、束缚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因素还很多, 障碍还很大, 笔者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硬件是阻碍
由于学生流向集中的情况凸显, 乡镇向县城转移, 县城向城市转移;学校学生超员现象普遍, 特别是一些热点学校情况更加严重, 学生增加的数量远远超出学校体育设施的增长数量, 部分学校有学生2000多人, 竟然没有一条百米跑道。硬件的严重不足制约了体育活动的开展和相关制度的落实, 但是校园扩建或搬迁还不是学校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能够解决的问题。
(二) 升学是难题
无论初中还是高中, 教学进度太快, 三年的课程两年完成, 剩下一年搞应试复习, 这种教学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在教室学习的时间, 挤占了课外体育活动、选修课学习、综合实践等活动开展的时间, 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体育课、消减了课间操, 等上级有检查再临时安排。尽管中考加入体育测试, 高中增加了体育会考, 但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影响到学校、学生与家长, 每个学校都不愿意因为体育成绩影响了学生的升学和高考, 甚至个别地区出现了“中考体育成绩人人满分、高中体育会考人人过关”的情况, 实际上呈现了“名存实亡”的现状。
(三) 风险是顾虑
当前, 学生和家长的维权意识增强, 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同时, 学校的防范意识也增强了, 上缴校方责任险, 制定和实施体育安全管理工作方案, 明确管理责任人, 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强对体育设施的维护和使用管理, 切实保证使用安全。但谨慎又谨慎主要是怕出事故。目前我国法律规定, 学生一旦在校内发生意外伤害, 即使学校和学生都无过错, 也要按风险分担的原则来处理。为此一些学校在组织活动, 特别是体育活动时, 本着“风险大的不搞、风险小的少搞、没有风险的可搞、最好什么都不搞”的原则来工作。因噎废食, 怕出风险的现象比较普遍。
(四) 师资是软肋
城市学校的体育教师配备远远好于乡镇学校, 一般情况下, 城市学校的体育师资资源充沛, 乡镇学校体育专业教师缺乏。有些学校甚至将体育教师边缘化, 这种现象的严重性, 不仅有学校重视高考学科教师的工作、轻视非高考科目教师工作的原因, 也有体育教师自身存在着工作定位不高、事业追求不高、自我要求不高, 以及缺乏敬业精神、奉献精神、钻研精神的原因, 从而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二、评价体系
学校体育制度的建立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体质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就当前形势来看, 按照制度要求落实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学校, 但还需要各级政府、社会以及家长共同完成。因此如何建立一个科学的、客观的学校体育制度, 对一个学校的体育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制度的建立应是在现有的条件下, 着眼于如何更好地促进学校体育工作落实的管理机制, 涉及到各级政府以及家长。学校体育制度的建立应有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 这是学校体育能否得到具体落实的有力保障。评价体系要涉及到省、市、县各级政府。
国家层面, 国务院除了完善现有的“意见”、“规划”、“方案”以外, 应考虑建立起“意外发生学校防范无责任”的避险体系, 或者说建立一个“意外发生学校防范无责任”维护学校、教师利益的法律条文;最好建立一个较为完备的分级考评学校体育制度落实的评价体系, 落实压力不仅放到学校最基层, 还应该分布到省、市、县政府各阶层。此外, 教育部最好考虑逐步将学生体质的强与弱, 与报考高校专业面的宽与窄结合起来, 这样国家的政策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 学生的体质健康才能得到扎实有效的提高。否则会出现“上边 (国家) 着急、想有所所为, 中间 (省、市、县) 懈怠、不想与不作为, 下边 (学校) 只是看看、难有作为”的现象。
分级评价, 需要本着“上边 (国家) 抓大, 下边 (各级政府和学校) 抓细”的原则;需要上边 (国家) 抓实、抓狠, 对于逐层不作为的省、市、县、校级干部敢动真格;下边 (各级政府和学校) 要狠抓, 逐层抓落实。具体应从三个层面进行评价。
(一) 一级评价
笔者提出的一级评价是指对省政府的评价 (或对省教育厅的评价) , 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前提, 是落实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主要从资金、规范办学、调控教育资源政策三方面抓起。
1.下拨用于学校体育方面的经费是否足额且按时到位。
2.学校体育教育资源分配是否合理, 主要包括师资资源、体育设施建设、体育器械配备等。师资资源主要指体育教师配备充足, 并对贫困地区的教师 (不局限于体育教师, 包括所有学科教师) 有较优越的倾斜政策。对体育教师的培训有规划、有制度、有落实。体育设施不仅看是否有体育场馆, 还要看学生人均占有的有效活动面积。体育器械配备不仅从器械总数上评价, 也要查看学生人均拥有的器械数。
3.最好采用行政的手段制定“严禁占用学生休息和课余时间补课”的政策法规, 并严格地实施。这是学生有无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关键。不把升学作为评价学校办学质量好差的主要指标, 现阶段可以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评价一个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位置上, 坚决杜绝“超级学校”的产生 (个别“超级学校”不是靠自身能力办学, 而是靠不择手段到各地市挖尖子生, 用升学作为自己办学的招牌, 严重扰乱教育生态, 危及社会公平, 严重阻扰素质教育的推行, 更是阻碍学校体育工作的绊脚石) 。
这样的评价体系, 基本上可以使基础的工作得到保障。
(二) 二级评价
二级评价是指对市、县政府的评价 (或对市、县级教育局的评价) , 是落实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主要从下拨资金是否专款专用, 学校布局如何更合理, 如何更好地促进本地区学生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1.上级用于学校体育方面经费是否足额、按时下拨到学校。
2.学校布局是否合理。这是能否落实“体育设施与学生人数比、活动场地与学生人数比”这两个指标的前提。
3.最好用行政手段督促所管辖的学校严格执行“学生每天活动一小时”这一基本规定。此外, 需要组织丰富多彩、参与范围较大的校级之间或管辖范围内的学生体育活动或比赛。
4.最好将体育学科成绩纳入小升初、初升高的毕业考试总成绩中, 切实保证考试的严肃性、真实性。
5.保证各校按要求配齐体育教师, 落实好上级有关对体育教师的待遇、培训等方面的规定。
这样, 可以监督地方政府能否使国家政策方针得到贯彻执行。
(三) 三级评价
三级评价是指对学校的评价。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的通知的精神, 以及《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等级评估指标体系 (试行) 》的内容, 比较全面、客观地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评价, 真正对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质健康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在制定评价体系时, 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1.不要扩大学校体育工作的功能范围。如“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时规定”这一条, 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时规定是必须的层面, 但落实规定是否就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或者说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是否主要在于落实体育课课时规定这个关键上?应该说两者之间没有因果联系,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一个社会问题, 或者从小处说是全校任课教师的问题, 但不应纳入学校体育工作评价范畴。
2.等级评估指标体系对纸面上的“方案”、“计划”、“制度”等要求较多, 也就是说学校一方呈现的较多, 而对于学生、家长随机抽查了解方面没有体现, 这种单面观测、“自圆其说”的评价不够全面、真实和客观。
3.等级评估指标体系应注意对教师、学生的激励机制的建立, 让全校上下都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师在开展工作中不会感到势单力薄, 即使学校体育硬件设施有些不足, 也不影响学校体育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例如, 在“优秀班集体”、“优秀班主任”的评选中, 可以将班级学生体质健康优秀率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学生的评优评先, 以及向高校推荐优秀生, 也要将体质健康应达到的标准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
【学校管理工作评价】推荐阅读:
课堂教学评价学校管理07-10
学校工作个人评价06-17
社区、家长参与学校工作的监督、评价制度05-21
新关镇中心学校教师工作评价奖惩制度05-29
中心学校评价、学校评价、学生评价06-14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领导工作发展性评价方案10-21
农村学校校长管理学校08-09
学校民主管理学校自查报告09-01
评价学校与评价教师05-30
评价学校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