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模式

2024-09-12

学校管理模式(精选12篇)

学校管理模式 篇1

学校管理是一种动态的管理,学校管理的支撑点是创新,学校发展的动力就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所指出的: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推进学校内涵发展,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

湖南省安化县实验高级中学(以下简称为“我校”)在9年的办学过程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办学规模由9年前的200多人发展到今天的2000多人,实现了办学条件现代化,各项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并且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我校成功经验主要有三条:一是创新经营体制,实现超常发展;二是创新管理制度,实现科学发展;三是科学执行制度,推动内涵发展。

一、创新学校经营体制,激 发办学活力,实现学校超常 发展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改进非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我校成立之初,是仅有20000多平方米的校园,50多名教职员工,200多名学生,教学设施十分简陋,学校到了崩溃的边缘。县政府、县教育局对这个单位的去留调研过多次,为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打破高中教育发展瓶颈,县政府科学决策,决定改革学校的经营体制,走社会化办学之路。2004年6月,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由校长牵头负责,以股东集资入股的形式把学校的办学经营权承包下来,实行自主办学、自负盈亏的国有民营体制,从此安化实验高中创新了学校经营体制,激发了办学活力,实现了学校超常发展。

2004年至2005年,学校董事会累计投资1200多万元,用于办学设施建设:新建教学楼2500平方米,科教楼1800平方米,学生公寓5200平方米,教师住宿楼3500平方米,食堂1200平方米,综合楼1500平方米;新建了较为标准的运动场、篮球场、乒乓球场、高标准的电脑室、供电系统;之后陆数建设了36间多媒体教室、网络班班通、校园光缆系统、广播系统、监控系统、热水供应系统、供电系统,添置了大量的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图书等教学设备,实施校园“绿化、硬化、美化”工程等。9年来,董事会共投入2000多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一所占地70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高中就这样成长、壮大起来。

二、创新学校管理制度,实 现学校科学发展,为培养人 才奠基

1. 以人为本,坚定不移地实行教育公益性原则

教育的公益性是指教育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这是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也是教育的基本属性决定的。其具有四方面的内涵:一是全局性,即教育事业是涉及全局性的事业;二是全体性,即所有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三是利益性,即教育维系着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同时,教育又是作为一种人人应该享有的利益由国家提供给全体公民的;四是公共性,即教育事业应该纳入社会共同承担、共同管理、共同监督的范围。

我校尽管实行的是国有民营办学体制,但还是很好地实现了“公益”与“效益”之间的平衡。首先确保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学校大力培养尖子生、特长生,但绝不放弃问题生、学困生、贫困生等。对问题生,采取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机制实行帮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转化一个问题生,就等于培养一个优等生;对于学困生,通过辅优补偏等活动,实现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 对于贫困生,通过争取国家助学金、争取社会资助款、减免学杂费生活费等办法,为贫困生解决实际困难,消除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现象。其次,确保每个教职员工有生存发展的权利。我校尽管实行的是竞聘上岗制,能者上、庸者下,但对三种教职员工是特别关心照顾的:年老体弱者、残疾者、有严重实际困难者。学校以人为本,以关怀弱势群体为先,为其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此举,确保了每个教职工人尽其才,也彰显了学校的人文关怀。

2. 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

学校建立健全了“董事会”“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党支部”等决策机构。“董事会”由教育、管理、财务、法律等方面的资深专业人士组成,为学校的战略发展、重大事项、关键领域等问题进行决策;“校务委员会”则由校内富有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行政人员组成,在学校的常规事务、项目实施、活动组织等方面进行讨论评议、过程监督,提出改进意见;“教职工代表大会”由各年级、各学科的教职工代表组成,他们对学校重大决策进行审查、讨论,对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方案、规章制度等进行审议表决,对学校领导干部的工作进行评价等。

3. 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实现放权高效

我校采用的管理结构是:校长→处室主任(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政工室、工会办)→年级主任三级管理机构,每个处室分管一个部门,各部门责权利明确,既相互分工,又紧密协作。

校长抓大,有所为。校长室制定《校委会成员行为规范及考核办法》,把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划为主要职能处室,年度考核达到优秀等级者,学校奖励处室主任8000元;达到良好等级者,奖励7000元;合格者,奖励6000元; 不合格者,不给奖。把办公室、政工室、团委、工会划为一般职能处室,年度考核达到优良者,奖励其主要职能处室主任平均奖金的60%;合格者,奖励其主要职能处室主任平均奖金的40%;不合格者,不给奖。此举通过利益联系,将各处室实行工作捆绑,通过经济杠杆,促使各处室既相互分工,又要密切协作,从而实现简政、精干、高效。

校长放小,又有所不为。高明的领导自己不做事,但知道谁会做事,并放手让其做事。我校校长只管宏观层面工作,把日常事务工作通通交给各处室去做。如教学教研教改归口教务处、学生德育管理归口政教处、后勤保障归口总务处、人员编制管理归口政工室、绩效 工资考核归口办公室等,各处室主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与时俱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4. 构建以目标管理为中心的评价机制

学校遵循均衡性、公平性、激励性原理,引进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制定了《教职工月绩效工资考核方案》《高考、学考奖惩方案》《班主任工作管理条例》《生源巩固奖惩方案》《教职工 结构工资方案》《教职工目标管理考核方案》《年级主任考核办法》《校委会成员行为规范与考核办法》等,构建了一整套以目标管理为中心的评价考核方案。

学校将总目标逐级分解到各个部门和岗位,用目标达成度来评价每个部门和教职工的贡献,并把目标管理评价结果作为教职工评优、晋级、奖惩的主要依据,将行为绩效与奖惩结合起来,奖优罚劣,从而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真正提高学校组织、管理的整体效应,确保学校的规范发展。

三、科学执行相关制度,充 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 性,实现学校内涵发展

1. 制定学校发展规划,落实学校发展战略

学校的总体战略是:创卓越特色学校、育优秀特长学生、做品质专长教师、建和谐学习校园;发展目标是:2018年前要把学校建设成为市级特色示范学校、市级数字化示范校园、市级德育特色学校、市级校本教研示范校、市级艺术教育特色校;育人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育人为本,培养具有现代人素质的、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有兴趣爱好并有特长的高中生。

办学之初我校就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在办学过程中落实学校发展战略,实现学校的超常发展、规范发展、品牌形成、名牌凸显的发展思路目标,在通过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形成学校的组织凝聚力的同时,还争取到社会各界对学校办学的支持,扩展了学校办学资源,又不断分析解决了学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由此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 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

就一所学校而言,对师生影响最大、最长远的不是某一门学科、某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文化:一种经过几年校园生活逐渐形成的学习态度、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狭义的学校文化指校园 环境,如“草木生情、墙壁说话”,还指校园活动,如学术讲座、理论报告、文化传统等。广义的学校文化是指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课 程设置、教学传统、知识符号、建筑风格、校风校纪等的集合体。

我校在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中,逐步形成了“勤奋创新,实现价值”的实验高中文化: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勤劳敬业的工作作风,让工作努力、成绩优异的教师实现人生价值;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勤学奋进的学习风气,让学习努力、成绩优秀的学生成为明星,为将来实现人生价值打下坚固的基础。

3. 科学执行相关制度

各种方案是出台了,但如果不切实执行,那么方案就成了“墙上画虎”。学校科学合理、认真切实地执行相关管理制度,有三个层面:

第一,每个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应不断修订,不断完善。以《教职工月绩效工资考核方案》为例,此方案历经三年修订才接近完善,才正式定案,才得到教职员工的广泛接受。

第二,执行制度都会遇到一定的阻力,遇到这种情况,先让有意见的人充分发表意见,等他想通了再执行,以期教职工心悦诚服。以执行《生源巩固奖惩方案》为例,学校从公布奖惩结果到正式执行方案有两个月的时间,以利各班多做稳定工作。

第三,拉开档次,达到奖优罚劣的目的。如以2012年下学期执行《生源巩固奖惩方案》为例:甲班的巩固率达100%,学校奖励其班主任3000元;乙班的巩固率只有82%,低于标准10个百分点,学校处罚其班主任1000元; 两人是同年级班主任,身处同一个办公室,单就生源巩固这一项工作,两人的收入就相差4000元。学校通过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厚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制度,拉大收入差距,鼓励先进,激励后进,促使教职员工从“要我做”的层面升华到“我要做”的层面,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做好各项工作,实现学校内涵发展。

以上是我校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过程中总结积累的经验,事实证明,这些经验是切合实际的,是行之有效的。9年来,我校上下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管理团队更加精干,各项制度日趋完善,高考成绩显著提高,办学特色愈加彰显,生源数量质量均稳步上升,社会认同度日益提高,学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我们也将矢志不移沿着改革创新管理制度的道路不断探索,为实现高中办学体制的多样化、特色化、品牌化开辟一条阳光大道,为我国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作出更大的贡献。

学校管理模式 篇2

为了加强义务教育经费财务管理,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进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总校下发的《财务管理制度》,在保运转的前提下,结合我校经济状况,特制订本制度。

一、加强预算管理,坚持审批制度

1、学校年初要遵循“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收支平衡”的原则做好预算。每月要编制月份计划,报总校审批,方可实施。

2、学校根据总校安排报账时间,及时报账。报账同时,报下月支出计划,经总校批准后方可实施。

3、固定资产购建和日常修理,单价在3000元以上或总造价在1万元以上的支出,在年初预算时要负有专项说明,执行前必须事前提出书面申请

二、加强学校收费管理

1、严禁设立“小金库”,不得将收入作为往来款项进行核算。学校财务管理制度

2、对不符合规定的票据,学校财产机构不得使用。

3、严禁违反规定,巧设项目向学生收取费用。如统一发动、购买练习册,按人头收取班级活动费,强制保险等。

4、不扣留、挪用各种收费,足额、及时上缴总校。

三、支出管理

1、学校的财务收支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学校的一切重大开支和重要的经济事项的决策,应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并做好会议记录备查。

2、财务机构内部分工做到帐、物

分开,报账员不兼任档案管理、财务保管工作。

3、禁止在支出过程中变通、变造现象,保持原始凭证的真实、合法、有效。

4、因总校取消了小学招待费,需要烟、饮料、水果等招待物品时,及时到总校联系购买,总校不予购买或不批准购买,则任何人来校不特殊招待。否则谁擅自购买谁付账。

5、培训费报销程序及标准:

教育局文件——填培训卡——学区校长签字——会计处核销。

县内培训,车费10元,住宿费20元以下;市内70元以下车费,30元以下住宿费。没有统一伙食安排的,市内每天补助5元,市外每天补助8元。学校财务管理制度

培训回来及时到总校核销培训费,过月单据不予核销。

6、为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学校领导积极向总校反映,申请小额备用金,以保证学校急需的临时性支出需要。

四、财产管理

1、低值易耗品学校建立明细帐,由学校保管员及时记录、存档。

2、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到人,发生人员变更时做好交接手续,详细盘点。物品非正常损坏或丢失,责任人照价赔偿。

3、学校物品一律不许外借,外借不能收回时,保管员、外借人平均折款赔偿。

五、档案管理

1、报账员对文件、制度、报表、预算决算及重要合同,定期归档、审查、整理立卷。

2、档案要有目录,并装订成册,防止丢失或毁坏。

本章链接:

建筑施工现场防火安全制度

企业行政专员岗位说明书

院长公开接待日制度

公司办公行为规则

志愿者联合会工作会议制度

城管局城区建筑垃圾管理制度

从管理学校走向经营学校 篇3

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双重制约,学校不仅有管理问题,还有经营问题。学校经营就是学校组织从自身行为特征出发,以提高学校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为根本目的,以学校资源多层次优化配置、整合为基本途径,所实施的学校经营环境分析、学校经营思想的确立、学校经营目标确定、学校经营策略的选择以及学校经营操作方式等一系列的策划、营谋活动。学校不但可以经营,也应该经营。

管理与经营的区别

1、讲效率与讲效益

管理讲效率,经营讲效益。管理学校,其核心是提高学校和教职工的工作效率,目标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校长关注的是上级的评价和学校的形象。经营学校,其核心是提高学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标指向生存和发展,校长关注的是教育质量和社会的满意程度。

2、着眼于内部与内外兼修

管理学校,着眼于学校内部,办学基本上是封闭的,校长无权根据市场进行定位,也无权确定教育服务的对象。经营学校,办学是开放的,重在内外兼修,根据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找准位置。

3、被动与主动

管理学校,校长习惯于照章办事和贯彻、落实政策,遇到困难寻求上级的支持。经营学校,校长考虑的是服务、竞争和生存,遇到困难找市场,寻找商机。

4、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

管理学校,校长主要强调对上级负责。经营学校,校长强调对下负责,让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满意。

学校需要经营

1、学校经营有助于解决现存的教育问题

教育供给不足是中国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经营学校不仅能够搞活教育有限的资源,还能够引进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增加教育供给,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均衡化和教育机会的平等,从而提升我国整个教育发展水平。

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各个学校的教育目标、模式和运作方式大致相同,整体教育体系缺乏特色、多样和灵活。经营可以使学校教育目标、模式和运作方式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样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将有大幅提高和充分的开发利用。

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体制缺乏活力,只有从管理学校走向经营学校,学校才能被有效地激活,投资者和校长的办学积极性才能被激发。从管理学校转变到经营学校的过程中,政府包办的现象将被打破,办学体制将会走向多元,从而形成教育平等竞争的平台。

2、经营学校有助于应对严峻挑战

走向市场化的我国经济,教育却始终守着“计划”的阵地恋恋不舍,脱离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只有转变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管理学校方式,使其向市场经济模式下的经营学校方式过渡,才能很好地应对全球化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

学校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内教育市场逐步对外开放,政府、社会、民间组织和个人多种力量参与办学,办学主体呈现多元化,学校管理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不仅给学校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也使学校由管理到经营的转变在一些地方成为不争的事实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我们也发现现有的学校经营存在严重的两难困境。一方面,现有教育管理体制与学校自主发展要求存在难以协调的矛盾,使学校受到来自教育管理体制、上级主管部门等各方面的束缚和限制,无法放开手脚自主经营;同时,由于长期对校长负责制的认识不到位,使学校经营在实行过程中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另一方面,许多学校的经营行为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必要理论的指导和规范,带有很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并且缺乏长期的规划,表现出短期功利性。因此,我国学校经营行为亟待新的科学理论和教育管理学理论的指导,以及政府的规范与协调。

学校经营的条件

学校教育服务同时具有公共性和私人性。其公共性是指个体接受教育后,对国家和社会都会产生正外部效应。接受高质量的人越多,国民的整体素质就越高,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也就越强,从而越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其私人性是指个体接受教育后由于知识积累的增多,使个人自身能力得到提高,增强了个人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进一步使个人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都得到提高。因此,学校教育服务既不能看成是纯粹的公共产品,也不能视为是私人产品,而是融合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要素于一体的产品。此产品的公共产品要素部分由政府承担,体现其公共产品属性,而其私人产品要素部分,则可以看成私人产品,运用市场机制,由私人组织或第三部门来提供。因此,从学校教育服务的产品属性的重新审视表明:学校教育服务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由政府来承担,而应该通过政府、社会和个人等多种渠道共同来提供。允许社会和个人提供学校教育服务,使学校进入市场进行经营成为了可能。

学校要实现有效的经营,其基本前提条件必须是对政府、市场、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中,政府与学校是直接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育由政府出资举办,政府履行所有办教育的义务,也承担所有办教育的责任和权利,政府扮演着投资者、管理者和办学者三者合一的角色,而学校虽然能独立地从事教学和研究活动,但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是政府的附属机构,被动地执行政府的决策。这种办学模式的弊端很突出:一方面,政府直接参与学校的内部管理,使学校完全没有办学自主权,缺乏办学的积极性和动力;另一方面,学校封闭式办学,不能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提供教育服务,从而导致学校之间缺乏竞争,办学体制僵化和效率低下。此外,由政府单独负责提供教育服务,极大地加重了政府的负担,难以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服务要求和教育财政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学校同时承受着来自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压力。来自政府方面的压力在于: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和决策权,仍然是政府决策的执行者,政府和学校之间各自的传统角色仍然没有改变。由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缺乏联系,所以政府所做出的决策往往无法反映真实的市场信息,学校处于即使政府的决策偏离市场也不得不执行的尴尬境地。来自市场方面的压力在于:学校的封闭式办学逐渐被市场打破,市场对学校的影响日益加深,学校虽然有自主发展的要求,但是由于长期受制于现有的学校管理体制,从而削弱了它们而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对市场变化难以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

政府要改变以前大家长的角色,不直接干预学校的内部管理,为学校办学管理提供宏观指导,通过市场实现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对学校办学都是必要的,因为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补充和交替发挥作用的关系。学校是独立的办学

主体,同时接受着政府的宏观管理和社会的监督,政府和学校都以市场的需求为办学依据,政府根据市场供求信息制定政策,用于指导学校办学,学校根据市场信息及时调整办学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实施政府的办学意志。

政府、市场、学校关系的重新定位需要的条件

1、政府管理权利重心下移。政府必须将办学权利下移,赋予学校真正的办学自主权,对学校进行宏观管理和监督,这是学校由封闭走向市场的第一步。

2、明晰学校产权。目前学校普遍存在着学校产权界定不清的问题,无法实现学校自主经营,也无法调动社会各界的办学积极性。

3、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而建立的新型学校制度。以学校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教育管理专家经营为表征,是实现学校有效经营的制度基础。

4、规范教育市场。规范的教育市场能为学校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保证学校竞争的有序性,减少盲目性,是实现学校良性竞争的平台。

5、相关法律保证。要从法律上对政府、学校的权、责、利做出明确规定强化学校经营的合法性。

学校经营层次以及主要运作模式

1、学校产品经营

学校产品经营是学校经营的基本模式,提供产品是学校的基本功能,现代学校都必须向礼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产品。学校经营中的产品即教育产品,是指学校所提供的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教育成果,形态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各种形式的教育服务。教育产占古的属性,既可以是纯公共产品的义务教育,也可以是准公共产品或私人产品的普通教育或私人职业培训等。学校产品经营,是指学校按照教育市场需求,以教育资源为基础,以培养出能够满足教育市场需求的教育产品为基本手段,以教育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来获取效率和效益的经营活动。学校产品经营的运作模式主要有教育产品开发、教育市场开发、学校品牌开发等。

2、学校资产经营

学校资产经营也是学校经营的基本模式。学校产品经营所依据的是投入到学校中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的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的总体,就是学校产品经营的资产,对学校资产进行分层面的优化组合和配置,提高教育产品经营效益,就是学校资产经营,学校资产经营中的资产,是学校所拥有或控制的,能够满足学校培养教育产品需求的经济资源。学校资产经营运作模式主要包括有形资产经营、无形资产经营、人力资产经营三种形式。

3、学校资本经营

从管理学校走向经营学校 篇4

管理与经营的区别

1. 讲效率与讲效益

管理讲效率, 经营讲效益。管理学校, 其核心是提高学校和教职工的工作效率, 目标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而校长关注的是上级的评价和学校的形象。经营学校, 其核心是提高学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标指向生存和发展, 校长关注的是教育质量和社会的满意程度。

2.着眼于内部与内外兼修

管理学校, 着眼于学校内部, 办学基本上是封闭的, 校长无权根据市场进行定位, 也无权确定教育服务的对象。经营学校, 办学是开放的, 重在内外兼修, 根据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找准位置。

3.被动与主动

管理学校, 校长习惯于照章办事和贯彻、落实政策, 遇到困难寻求上级的支持。经营学校, 校长考虑的是服务、竞争和生存, 遇到困难找市场, 寻找商机。

4.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

管理学校, 校长主要强调对上级负责。经营学校, 校长强调对下负责, 让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满意。

学校需要经营

1.学校经营有助于解决现存的教育问题

教育供给不足是中国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经营学校不仅能够搞活教育有限的资源, 还能够引进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 增加教育供给,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的均衡化和教育机会的平等, 从而提升我国整个教育发展水平。

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各个学校的教育目标、模式和运作方式大致相同, 整体教育体系缺乏特色、多样和灵活。经营可以使学校教育目标、模式和运作方式呈现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样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将有大幅提高和充分的开发利用。

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体制缺乏活力, 只有从管理学校走向经营学校, 学校才能被有效地激活, 投资者和校长的办学积极性才能被激发。从管理学校转变到经营学校的过程中, 政府包办的现象将被打破, 办学体制将会走向多元, 从而形成教育平等竞争的平台。

2.经营学校有助于应对严峻挑战

走向市场化的我国经济, 教育却始终守着“计划”的阵地恋恋不舍, 脱离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只有转变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管理学校方式, 使其向市场经济模式下的经营学校方式过渡, 才能很好地应对全球化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

学校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内教育市场逐步对外开放, 政府、社会、民间组织和个人多种力量参与办学, 办学主体呈现多元化, 学校管理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不仅给学校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也使学校由管理到经营的转变在一些地方成为不争的事实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我们也发现现有的学校经营存在严重的两难困境。一方面, 现有教育管理体制与学校自主发展要求存在难以协调的矛盾, 使学校受到来自教育管理体制、上级主管部门等各方面的的束缚和限制, 无法放开手脚自主经营;同时, 由于长期对校长负责制的认识不到位, 使学校经营在实行过程中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另一方面, 许多学校的经营行为尚处于探索阶段, 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必要理论的指导和规范, 带有很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并且缺乏长期的规划, 表现出短期功利性。因此, 我国学校经营行为亟待新的科学理论和教育管理学理论的指导, 以及政府的规范与协调。

学校经营的条件

学校教育服务同时具有公共性和私人性。其公共性是指个体接受教育后, 对国家和社会都会产生正外部效应。接受高质量的人越多, 国民的整体素质就越高, 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也就越强, 从而越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其私人性是指个体接受教育后由于知识积累的增多, 使个人自身能力得到提高, 增强了个人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进一步使个人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都得到提高。因此, 学校教育服务既不能看成是纯粹的公共产品, 也不能视为是私人产品, 而是融合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要素于一体的产品。此产品的公共产品要素部分由政府承担, 体现其公共产品属性, 而其私人产品要素部分, 则可以看成私人产品, 运用市场机制, 由私人组织或第三部门来提供。因此, 从学校教育服务的产品属性的重新审视表明:学校教育服务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由政府来承担, 而应该通过政府、社会和个人等多种渠道共同来提供。允许社会和个人提供学校教育服务, 使学校进入市场进行经营成为了可能。

学校要实现有效的经营, 其基本前提条件必须是对政府、市场、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中, 政府与学校是直接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育由政府出资举办, 政府履行所有办教育的义务, 也承担所有办教育的责任和权利, 政府扮演着投资者、管理者和办学者三者合一的角色, 而学校虽然能独立地从事教学和研究活动, 但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是政府的附属机构, 被动地执行政府的决策。这种办学模式的弊端很突出:一方面, 政府直接参与学校的内部管理, 使学校完全没有办学自主权, 缺乏办学的积极性和动力;另一方面, 学校封闭式办学, 不能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提供教育服务, 从而导致学校之间缺乏竞争, 办学体制僵化和效率低下。此外, 由政府单独负责提供教育服务, 极大地加重了政府的负担, 难以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服务要求和教育财政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 学校同时承受着来自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压力。来自政府方面的压力在于: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和决策权, 仍然是政府决策的执行者, 政府和学校之间各自的传统角色仍然没有改变。由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缺乏联系, 所以政府所做出的决策往往无法反映真实的市场信息, 学校处于即使政府的决策偏离市场也不得不执行的尴尬境地。来自市场方面的压力在于:学校的封闭式办学逐渐被市场打破, 市场对学校的影响日益加深, 学校虽然有自主发展的要求, 但是由于长期受制于现有的学校管理体制, 从而削弱了它们面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对市场变化难以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

政府要改变以前大家长的角色, 不直接干预学校的内部管理, 为学校办学管理提供宏观指导, 通过市场实现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对学校办学都是必要的, 因为在教育发展过程中, 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 而是一种互相补充和交替发挥作用的关系。学校是独立的办学主体, 同时接受着政府的宏观管理和社会的监督, 政府和学校都以市场的需求为办学依据, 政府根据市场供求信息制定政策, 用于指导学校办学, 学校根据市场信息及时调整办学策略, 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实施政府的办学意志。

政府、市场、学校关系的重新定位需要的条件

1.政府管理权利重心下移。政府必须将办学权利下移, 赋予学校真正的办学自主权, 对学校进行宏观管理和监督, 这是学校由封闭走向市场的第一步。

2.明晰学校产权。目前学校普遍存在着学校产权界定不清的问题, 无法实现学校自主经营, 也无法调动社会各界的办学积极性。

3.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而建立的新型学校制度。以学校法人制度为主体, 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 以教育管理专家经营为表征, 是实现学校有效经营的制度基础。

4.规范教育市场。规范的教育市场能为学校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保证学校竞争的有序性, 减少盲目性, 是实现学校良性竞争的平台。

5.相关法律保证。要从法律上对政府、学校的权、责、利做出明确规定, 强化学校经营的合法性。

学校经营层次以及主要运作模式

1.学校产品经营

学校产品经营是学校经营的基本模式, 提供产品是学校的基本功能, 现代学校都必须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产品。学校经营中的产品即教育产品, 是指学校所提供的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教育成果, 形态可以是学生, 也可以是各种形式的教育服务。教育产品的属性, 既可以是纯公共产品的义务教育, 也可以是准公共产品或私人产品的普通教育或私人职业培训等。学校产品经营, 是指学校按照教育市场需求, 以教育资源为基础, 以培养出能够满足教育市场需求的教育产品为基本手段, 以教育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来获取效率和效益的经营活动。学校产品经营的运作模式主要有教育产品开发、教育市场开发、学校品牌开发等。

2.学校资产经营

学校资产经营也是学校经营的基本模式。学校产品经营所依据的是投入到学校中的各种资源, 这些资源的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的总体, 就是学校产品经营的资产, 对学校资产进行分层面的优化组合和配置, 提高教育产品经营效益, 就是学校资产经营, 学校资产经营中的资产, 是学校所拥有或控制的, 能够满足学校培养教育产品需求的经济资源。学校资产经营运作模式主要包括有形资产经营、无形资产经营、人力资产经营三种形式。

3.学校资本经营

学校管理模式 篇5

为确保办公室安全,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制订本制度。

1、办公室内不准存放资金、存款单、有价证券及其他贵重细软物品。

2、对确需存放挡案资料、各种仪器或其他贵重物品的办公室,必须采取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并由专人管理。

3、办公室内要时刻注意用电的安全,不私自使用大容量电器,要经常检查线路安全,要有控制电源、火种的安全具体措施。

4、每天最后离开办公室的教职员工,必须关好门窗,关闭电灯、电源、水笼头。

5、设办公室安全员,统一管理办公室的安全工作,定期向本室人员进行安全宣传,增强安全防范意识,督促检查本室人员做好安全工作,发现问题应及时向保卫处(科)报告。

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管理 篇6

随着教育体制深入改革,学校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管理理论,不仅促进了现代学校科学管理的发展,而且通过成功的学校管理又不断丰富着学校文化的内涵。总的来说,学校文化对于学校管理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学校文化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粘合剂和指示灯。

“一流的学校靠文化,二流的学校靠制度,三流的学校靠物质”。学校文化为学校的教职工树立了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能够协调师生行为,并可以保证为了激发师生的创造性而采取的措施不会导致混乱。学校文化还为师生指明了奋斗的目标和行为准则。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一所誉满社会的名校是靠精神文化站立的。靠精神站立起来的教育充满力量,这力量深入骨髓。

第二,学校文化在学校管理中起到重要的激励和控制作用。

学校文化就像社会道德一样,是一种内在价值理念,是一种内在约束,也就是人们在思想理念上的自我约束,是对外在约束的一种补充。学校管理首先是依靠制度,但对于发展中的学校来说,制度也有不合时宜需要不断完善的。那么,一旦制度失效,学校靠什么来约束师生的行为?这就需要学校文化这个力量来帮助管理学校,引导或约束师生的行为。学校文化通过建立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学校精神,形成一种群体意识,产生一种集体激励动力,使师生自觉为争取学校集体荣誉感而奋发努力。同时,学校文化还通过一种观念的力量,氛围的影响去约束、规范、控制师生个体行为,这种力量没有权力的强迫、威慑和物质的利诱,而是和师生做心灵上的沟通、交流和引导,使师生时时处处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对师生的行为控制更为持久、更为有效。

第三,学校文化能帮助学校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学校不在大小,有了学校文化才能提升学校品位。一所学校的人文精神、校容校貌、校歌校训、典礼仪式、文体活动以及师生的精神状态和行为规范都能反映和折射出学校的形象。笔者所在学校干净整洁花红柳绿;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处走廊都传情;师生着装充满活力,见面相互问候。整个校园步步有景、处处育人,优美的自然景色与浓厚的文化氛围,构成了和谐校园的人文环境。学校文化建设给学校塑造了内容丰富、广泛认同的学校形象文化。在现代学校管理中,良好的学校形象是一所学校的无价之宝,是学校赢得优势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将文化品牌的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作为系统管理来规划实施,已经成为许多优秀学校的自觉选择。

让学校文化真正深入到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实现学校文化管理的构建,使师生员工产生认同感,成为学校文化自觉的执行者和推动者,主要要抓住三个方面:

第一,以人为本,不断激发学校文化管理的新活力。

学校作为社会重要的主体,对我国建立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以人为本是学校文化管理的核心理念。因此,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人作为学校管理的主要议题,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满足师生需求,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以人为本,尊重师生的自我价值,引导师生自我管理,便能激发师生的创造力,从而体现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要树立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取向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以和谐的思想认识问题,以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以和谐的方式处理问题,进而促进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完善制度,不断健全学校文化管理的保障度。

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学校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学校制度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师生员工做什么、怎么做都应该在学校的相关制度中有明确的规定。可以说,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也就是学校管理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学校制度落实的过程,也就是学校文化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所以在建设学校文化时,必须按照学校文化的精神,建立健全学校的有关制度,真正实现制度和文化的协调统一,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协调统一,从而使师生既有价值化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

第三,突出个性,不断增强学校文化管理的竞争力。

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学校文化,有的具有古老深厚的底蕴,有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有的讲究科学、严谨,有的讲究学术自由、兼容并蓄。不同学校文化的价值内涵和基本类型各不相同,构成了学校文化的个性化特色。尽管各个学校的学校文化个性特色不同,但都是学校的灵魂,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学校发展进步的原动力。因此,学校文化管理应该特别注重表现出自己独具个性的文化色彩,从而才能体现出学校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特征。只有个性化充分的学校文化才是真正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学校文化,才能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最终成为学校的无形财富,成为学校发展的源动力。

学校文化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学生的自主发展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得以展现和提升,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教育目标渗透到教书育人过程中。

加强学校管理创建一流学校 篇7

一、加强学习, 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学校认真组织教师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学习党的一系列重要方针、政策。为使《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我校得以全面落实,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我们召开了主题校会, 学习《纲要》的重要内容, 在班级中开展了以《纲要》为内容的主题班会, 使师生充分认识到:公民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 努力把全体教师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上来, 不断坚定信念, 坚持与时俱进, 提高工作才干, 把教师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凝聚到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上来。

在学习中, 我们还结合教育工作实际, 深入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有关书籍, 学习《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教育专刊上刊载的优秀文章, 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驾驭、管理教育教学的能力。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和教育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 增长法律知识, 提高法律意识, 努力做到依法治校。

为了保障学习效果, 我们建立了政治学习制度、制定了学习计划、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每逢周一放学后, 我们坚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集体学习, 学习中要求教师认真记好学习笔记, 写出自己的学习体会, 做到真正把政治学习的要求落到实处, 把政治学习作为一项大事认真做好, 使教职工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不断提高。

二、抓好师生德育建设, 创建德育工作名校

“善之本在教, 教之本在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但教育主体是教师。一个学校, 教育好不好, 关键在师德。“言行可模可范者, 人师也。”教师既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 更是高尚的思想品德的身体力行者。

我校在教育工作中, 提出“以人格塑造人格, 以品德化育品德, 以素质提高素质”, 坚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 组织广大教职工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 学习他们终身从教、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习他们默默无闻、爱岗敬业的精神, 学习他们勤奋刻苦、甘为人梯的精神, 学习魏书生、李吉林等同志教书育人的经验, 开展经验交流评比表彰等活动, 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 让广大教师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风学识上全面以身作则, 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自觉担负起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新人的历史使命, 从而展示新世纪教师风采。

工作中, 我们突出“五育并举, 德育为首”的工作方针, 切实把德育放在工作的首位, 以师德师风建设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线, 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主旋律的系列活动和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一学期来, 为全面展示教育成果, 活跃校园文化, 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持久开展, 我校举办了校园文化艺术节, 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达到了预期效果, 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开展以“班班有歌声”为主题的学校音乐周活动中, 各校坚持“以歌育人, 以情动人”的活动原则, 扎实开展这项工作, 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此外, 开展师德师风演讲比赛、学生讲故事比赛、征文比赛、“两歌”评比、少先队活动观摩、辅导员知识竞赛等, 把德育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在师德建设中, 我校涌现出许多优秀人物。如优秀教师吴聪, 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从不耽误学生的一节课, 从不放弃一名学生, 经常牺牲节假日, 走进学生的家中进行家访, 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做家长的思想工作, 鼓励后进生迎头赶上。史桂红老师时时处处带头, 每项工作都力求做到最好。老教师申克义以校为家, 关心学校的各项工作, 协助领导管理学校事务, 团结青年教师, 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还有徐泽霞、王璐璐等老师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全体教师兢兢业业, 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 把一所名不见经传的镇办小学变成了有成绩、有特色的先进学校。

三、抓环境建设, 重视环境育人的作用

我们的校园四周是松树, 楼前是活动区, 也是美化区。楼内有国情教育板, 走廊内有名人挂像, 每个窗台均摆放两盆花。教室内布置国旗、班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课程表。整个校园环境整洁、优美、规范, 做到了环境育人。通过文明创建活动, 我校师生焕发出崭新的精神面貌, 形成了公正、廉洁、实干、高效的领导作风, 形成了敬业、探索、求实、创新的教风, 形成了勤奋、乐学、扎实、向上的学风, 形成了诚实、勤奋、文明、健美的校风。目前, 我校师生正在校训“拥有感恩心态, 健康快乐生活”指引下, 坚定信心, 以昂扬的姿态向名校迈进。

四、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推进课改实施

1. 加强集体备课, 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

一学期来, 一二年级的语文、数学组加强集体备课, 充分发挥群体优势, 提高了各位教师处理教材和独立备课的能力, 保证了每位教师都能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再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修改教学方案,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采用了“统一定内容, 分头准备———个人钻研备课———个人主讲, 集体讨论———深化吸收, 形成共识”的操作程序, 保证了集体备课做到有计划、有准备、有检查、有总结、有记录、有效果, 使每一位教师做到“心中有底”进课堂, 把新课程理念和精神落实到课堂的实际教学中。同时, 要求教师在每一节课后应写好教学后记或反思, 及时把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从更高层次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 改进教学策略。

2. 坚持定期互相听课, 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学习。

本学期我校的语文科和数学科坚持定期的开课研讨制度, 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 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 寻找问题。采取“一人开课———全组参与听课———共同研讨、反馈———发现问题, 寻找解决对策”的形式, 促进了教师间互相学习、共同交流、共同提高。经过一学期来的努力, 教师们的备课、上课、评课的能力大有长进。

五、规范学校常规管理, 提高管理层次

我校坚持“五落实, 三深入”, 规范学校常规管理, 教育教学秩序井然, 各项工作有条不紊。“五落实”是指:严格落实例会制度, 严格落实考勤制度, 严格落实备课签字制度, 严格落实作业检查制度, 严格落实末位淘汰制度。“三深入”是指:深入课堂抓教改, 深入学生查成绩, 深入教师谈教法。我校推行的“农村小学生学习障碍的归因与对策研究”的课题实验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多数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如。目前, 我们正在对各个环节继续进行深入改革。

目前我校教学秩序良好, 全校师生奋力拚搏, 力争教有所乐、学有所得的目标能够全面实现。

六、开展学校综合治理, 营造安全环境

安全工作事关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局, 安全工作无小事。我们始终把确保学校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工作首位, 抓紧抓实抓好。通过开展校园创安工作专项检查, 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要求各校经常深入开展安全工作自检自纠, 排查安全隐患, 建立健全学校安全保卫制度, 广泛开展各项安全教育, 提高安全责任和防范意识, 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我校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宣传活动, 利用国旗下讲话、晨会、板报、宣传栏等场合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邀请公安、司法、卫生等部门举办讲座, 内容涉及防火、防电、防盗、游泳、交通、饮食卫生等, 切实把学校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和谐的学校管理模式 篇8

学校管理是在学校中通过校长领导下的教师队伍的创造性劳动变成现实的。学校管理者, 特别是校长的管理理念及所产生的行为将直接决定学校的发展情况, 而学校的快速发展与创新要求管理发生相应的变革。因此, 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必须正确认识和谐的学校管理给学校带来的影响。

一、制度管理的规范性

制度可以起到规范作用, 即规范相关的教育管理行为, 使学校教育管理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可以起到保障和引导作用。比如说教师学习需要用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与严密组织来保障和推动。虽然我们不断倡导乐学思想, 探索愉快教育, 但学习的快乐和愉悦就取决于学习本身的艰苦性和对这种特性的成功体验。因此, 要能够真正推动教师的学习, 必须要依据教师学习的特点和规律, 予以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和严密组织。所以, 对待教师学习, 就不能简单地只从外在价值上去要求, 而要从提升教师生命价值上去认识, 重新审视学校中不利于教师学习的各种障碍, 重视教师学习的价值, 关注教师学习的需要, 鼓励教师学习的发生, 支持教师学习的行动, 从时间、资源、环境、制度、评价等多方面给教师的学习创造条件, 提供帮助。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的学习, 唤醒教师们的创新意识, 让学习理念转化成实际行动, 使课堂焕发出青春活力。教师是在教育教学中研究, 在研究中进行教育教学。教师研究的目的, 主要在于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同时鼓励教师撰写教学案例、论文, 按级别予以奖励加分, 年底评出学习典型, 就其先进事迹进行表扬奖励。

学校是师生共同组成的集体, 学校管理的关键是全体成员形成主人翁的责任感, 形成自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尊重, 即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对他人的尊重、学校对师生的尊重。单纯的制度管理往往显得生硬, 缺少人情味, 因此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讲究柔性的办法, 这就要求在每一个细节上, 体现平等意识、宽容意识和合作意识。比如我们现在实行给教师打分, 从德、能、勤、绩等四个方面对教师加以考核, 但这样的做法对每一个教师平常的工作涵盖不够全面, 教师平常的工作方方面面, 特别是最能体现个人能力的班级学生的素质被忽视了, 这就不可避免地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于是我们把考核制度细化, 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积极培养教师的业务专长。而最根本的是要看学生素质的提高, 这是衡量一个教师的劳动成果的最好的方法。假设一个教师方方面面都好, 就是学生的素质提高不上去, 就好比工人所出的产品都是废品, 我们能说他是一个好工人吗?带好一个班集体, 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硬道理, 再结合教师的资历学历、师德等, 就能做好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测评, 就更有说服力。有了这些硬性指标, 一年的工作到头来, 大伙就一目了然了。因此合理的规章制度, 是建立在尊重教师、保护教师工作积极性上, 也是一所学校发展、顺利开展好各项工作的关键。

二、文化引领的超越性

一所学校不仅需要制度的管理, 还需要文化的引领。我们在健全学校制度的同时, 注重用制度引领学校文化的走向。文化引领, 是学校管理的必然要求和取向, 是制度管理模式的超越。学校的环境和建设, 校风校规的形成等学校文化, 都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时激励师生振奋精神。走进不同的学校往往有不同的感觉, 这种不同的感觉, 来自师生的气质, 这是一种说不出却能切实感受到的氛围和风气。我们要重视探索一条适合学校文化发展的新路子。我们曾发动全校老师、学生为学校文化建设想点子、出办法, 鼓励老师及学生在文化方面创新, 并据此形成文化管理制度。从教师学习到各项活动的开展以及教改等, 都有整套的管理考核制度, 有奖励有惩罚, 具体做法是建立校园文化建设小组, 具体负责全校校园文化建设任务。坚持“四全”, 即全面部署、全员参与、全程运行、全面落实, 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定期进行计划、部署、评估和总结, 保证工作的落实。

根据制度, 学校制订了特色班级风采展、读书活动竞赛、跳绳背诗等活动制度, 加大了教师在教研文化方面以及班级文化的考核量化分值。同时学校还根据自己的特点, 打造班级文化。班级板报、墙面, 异彩纷呈, 有的班级以小制作、手工画、学生作文为主, 突出个性特色。有的用激励性的标语显示了班级的班风和积极向上的学风。图书角各有其特色, 有的班级围墙用撕开的书围成一圈书墙, 并定期更换, 即使不爱读书的学生也会常常看到新的图书, 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类似这样一些健康、向上、丰富的班级校园文化,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陶冶学生的情操, 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学校管理模式 篇9

1.1 家长缺乏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

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 我国很多家长都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理。很多家长认为考上重点中学就等于迈出了踏进了重点大学的第一步, 因此很多家长想尽一切办法、动用各种关系让孩子能够读更好的学校, 获得更好的教育。然而, 在孩子们进入学校以后, 部分家长以为学校的管理与自己毫无关系, 尤其是很多中学里学生住校,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便把问题交给学校和孩子自己, 对学校的管理并不关注。这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与考试名次等, 根本不去关心与呵护孩子们的内心成长与真实想法。很少有家长可以做到经常跟学校询问孩子的情况, 并且最终做到可以耐心与孩子们沟通。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淡薄, 甚至没有。

1.2 校方对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第一, 学校虽然在规章制度上体现出了要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 但是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很好地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主要原因是学校缺乏与学生家长的日常沟通。第二, 就算学校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中, 而且家长们也确确实实提出一定的意见和建议, 但校方未必如实汇报给上级, 甚至采取不管不顾的轻视态度, 最终导致家长丧失了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第三, 有些家长对学校学生的管理建议得到了学校领导等的重视, 但是, 由于现代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 使得一些合理的意见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以上这些情况都会打击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积极性, 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校的管理发展都是相当不利的。

1.3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实效性难以保证

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问题方面, 参与途径的单调、参与内容的死板以及提出意见得不到切实落实等一系列问题, 让我们开始对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实效性有了质疑与思考。一方面, 在我国现在的学校管理方面, 家长参与管理的途径是相当单调的, 大部分学校为家长参与活动只提供一到两次的时间, 参与的内容死板老套, 甚至是流于形式。主要是每学期为数不多的家长会, 家长可以通过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对学校管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但限于参与范围和规模的狭隘, 家长的意见未必能传到学校管理层那里;另外一种途径就是家长委员会, 但在现实中只是部分代表家长能在这个团体中, 而且疏于家长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 这种形式显得流于形式, 很难起到实效。另外, 很多学校在于家长的交流过程中都喜欢采取向学生家长讲述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 没有为家长提供很好的发言或交流的机会。这样一来, 不仅不利于学校与家长真正意义上的有益于学生成长的交流, 而且还容易导致学生家长产生厌烦的情绪, 极大地削弱了家长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 对于每次与老师交流的内容也是多年不变的。家长大多数只会关心或询问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表现等问题, 对于正处在青春期里心理敏感的孩子们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关注少之又少。

2 改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现状的策略

2.1 营造和谐、轻松的家长参与氛围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方面, 同时也是家长的责任。为更好地使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 必须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现代管理学认为, 学校内良好的人际氛围, 不仅影响着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态度, 也影响着学校的工作效率。由于家长是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同时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在人的社会属性方面都具有在群体中获得尊重和关爱等情感需求, 这些需求的满足状况深刻地影响着家长的参与积极性。因此,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在规范化的同时, 也要注重在参与过程中的情感因素, 注重营造轻松和谐的人际氛围。学校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家校交流活动, 如定期开展一些关心学生身心发展的主题座谈会, 举办教师和家长间的球类比赛等形式的联谊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室和家长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2.2 建立健全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制度

在西方的很多国家,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通过立法的形式以确保其正常实施。比如, 建立向家长报告制度, 通过向家长介绍学生的表现, 参与对学生的管理。目前, 我国还没有一部明确的关于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法律法规文件, 这给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 国家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或对已有的法律法规条文进行修订和说明, 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和义务, 在法律层的约束下确保家长能真正地参与到学校管理中, 并保证家长参与管理的实效性。

2.3 学校管理层应正确对待家长的管理意见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并不是学校管理的制胜法宝, 同时我们也不能指望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后, 学校中的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此,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家长参与学校管理问题, 也就是说不但要看到其给学校管理带来的变化, 也要看到它所带来的弊端。比如说, 很多家长想参与学校管理, 但是不肯承担责任;另外,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后, 虽然在管理和决策中注重了民主, 但家长的很多看法是站在自己的立场, 往往没有考虑和结合学校的一些实际问题的制约, 学校的运作成本在无形中造成了决策的滞后性, 影响了管理的效率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关注和解决的, 对于家长参与管理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学校要辩证地看待, 好的要尽力实施, 不合理的则要和家长及时沟通, 共同商量解决。

参考文献

强化初中学校管理,促进学校发展 篇10

新课改的深入贯彻实施, 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要求学校在管理时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在发展中不断深化初中学校管理改革, 促进学校发展。但是在学校管理中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制约学校管理效果, 管理者需要针对这些问题, 强化初中学校的管理, 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

一、初中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学校规章制度管理滞后

初中学校在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已经较为完善, 但是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和管理相对滞后, 其中缺少必要的学校督管机制, 学校在做某方面的重大事项时, 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影响了对重大事情的及时解决和处理, 甚至有些事情不了了之, 缺少学校监管的机制, 在事情结束后, 缺少对事情的反馈与相应总结, 对于重要资料的整理和收集不规范、不科学, 需要用到这些重要资料时, 往往临时拼凑, 导致敷衍的情况发生。学校应该加大对规章制度的监管力度, 保证制度的执行性和有效性。

2. 学校在强化师资力量方面薄弱

师资是教育的重要保障, 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学校管理时, 需要加强师资的建设工作, 要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任务来抓。特别是欠发达地区, 初中学校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 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初中教育水平, 教师作为学校的主体之一, 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不断加强师资建设, 才能保证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3. 学校管理不重人文关怀

学校管理中, 没有充分地重视人文的关怀。第一, 管理中重视学校的控制和学生的约束, 轻视学校的规划与学生的培养。这导致老师和学生缺乏相应的自由度, 严重制约主观能动性的正确发挥。使得整个学校管理过于死板, 这与新时代的创新趋势和新课标的改革要求相差很远, 阻碍了学校发展。第二, 在日常学校管理中, 轻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关怀, 不能正确地认识到学校在管理中要以人为本, 强调学校校园文化, 彰显同学的个性, 鼓励学生的个性发挥和塑造。

二、强化初中学校管理的措施

1. 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 落实制度实施

第一, 建立健全学校各种规章制度。要明确岗位责任制, 做到各自分工和权责明确, 保证学校管理的计划性和可控性;建立对制度落实的监督机制,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教师管理中要制定考勤签到制度, 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强调教师责任;强调学校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二, 认真抓好常规教学管理工作。把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督导检查上, 鼓励教学探索创新;对于在教学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个人和集体, 学校应该积极地表彰, 并号召各位老师积极学习借鉴。

2. 加强“三个管理”建设, 塑造高素质教师团队

在学校建设过程中, 要坚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学校主要通过“三个管理”来实现“以师为本”的要求:第一, 加强“情感管理”。学校要重视积极情感的重要作用, 把精神的力量化作一种内在的推动力;对教师的光荣性和重要性, 积极地加以肯定和鼓励, 切实维护教师的利益;树立优秀典型, 鼓励其他老师学习借鉴。第二, 加强“制度管理”。把规章制度落实到位, 充分体现民主和规范;对于制度的施行过程, 要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 鼓励教师树立自觉观念。第三, 加强“人才管理”。积极引进吸收高素质人才, 充实教师队伍, 努力打造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施行岗位竞争制, 加强教师的再培训和知识拓展, 切实保证教师的与时俱进。

3. 构建和谐校园、美丽校园

学校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校园维护。学校在加强校园管理的同时, 要积极建设和谐校园、美丽校园, 在校园建设中, 积极开展各种文娱活动, 鼓励学生参与, 互帮互助, 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完善和提高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学校的植被覆盖率, 建设高水平美丽校园。

学校管理模式 篇11

积14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班36个,学生人数1450人,教师人数116人。

校园安全是学校管理永恒的主题,是学校实现快速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八五七农场子弟学校注重以学校安全为本,紧紧围绕“预防为主”的方针,突出安全在学校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学校安全管理新措施、新方法、新思路,使学校安全管理更加快速、稳建地发展。

一、以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育人氛围

几年来,农场加大对学校的建设力度,使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仅四年内在学校的基础建设和大型设备的购置方面,计划外投入了800多万元,改造了两幢教学楼,硬化了广场,新建了“六室”,购置了大量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大部分设施得到了维修和改造,使学校的面貌日益美化。走廊布置了名人名像、名人名言、人文警句,更多的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手工制作和书画作品,由此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贴近了学生的心灵,更具有教育示范作用。各功能实验室,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立主题,文化布置各具特色。同时以各种新颖的形式,办好学校墙报、橱窗,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影响学生、陶冶学生、提升学生。

为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环境育人更高目标,2007年农场再次投资180万元,为子弟校建一座垦区一流的植物园,拥有各类品种植物220种,假山两座,休息学习椅60个,更为我校校园文化添上了重彩一笔。

二、以活动为目标,强化安全意识

平安,是和谐之基。我校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加强学校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安全意识,构建平安和谐校园。为使安全教育落实到位,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首先强化教职工的安全意识。组织全校教职工学习《安全生产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通过学习来内化教职工的安全理念,营造安全重于泰山,时时讲安全,处处保安全的氛围。着重强调:“在任何突发事件中,我们的党员、干部、教职工要坚守岗位,托负起应尽的责任,确保学生的平安和学校财产的安全。”

面向学生学校积极开展了“关注安全,关爱生命”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广播、黑板报、演讲、征文、故事会、看录像、办展览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每学期初,在全校开展了“安全与我同行”的主题班会,学生自编自演,通过朴实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的目的。同时,学校还在各班级开展了“让安全进校园,把安全带回家”征文大赛,升华学生的安全意识,强化学生安全观念。为提高学生学安全,讲安全的积极性,我校每学期都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安全名言警句评比等活动,近几年来,共收到安全名言警句500多条,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向全校宣讲,让每个学生铭记在心。为建立平安教育长效机制,学校每学期都举办有关安全主题的图片展,用惨痛的事例告诉学生珍爱生命。通过校园宣传栏,手抄报等阵地,广泛宣传消防、交通、饮食、卫生等方面的安全常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为让安全知识走进课堂,学校自编了《安全知识常识》手册,作为校本教材,利用每周班队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为了得到全社会关注学生安全,还印制了横幅、条幅,悬挂在学校醒目之处,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让全社会都来关爱学生,确保学生安全。并与学生家长签订安全协议书,进一步强化纪律和安全意识,使家长广泛参与到学校安全管理中来。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聘请消防队同志定期为全校师生举办消防安全知识讲座,以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并与交警队联手,维护校园周边秩序,监控学生的校外行为,保证学生交通、治安方面的安全。

三、以学生为对象,进行安全教育

我校始终将做好学生安全工作,确保学生安全,作为学校第一要务来抓,突出学生在校园内安全工作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为使安全教育开展的扎实、有效,我校在抓安全教育的同时,把安全教育与法制教育、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中,使诸多因素协调、均衡发展,增强理想教育的感染力,法制教育的规范力,身心健康的和谐力和安全学习的自控力,使安全教育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安全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青少年学生是全民普法教育的一个重要群体,加强学生的法制纪律教育,使学生懂法、守法、用法,这是维护校园安全的一个重要保证。首先要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我校通过举办讲座、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让学生知法、懂法;其次,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通过监管使学生守法、用法;再次,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的课外活动,不到有安全隐患的区域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远离安全事故。

安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当前校园安全教育严重存在着重知识轻技能,重预防轻应对,重逃生轻救护的现象。为此,我校定期开展学生的安全自救和应急处理训练,开展消防、防震演习,进行逃生、疏散演练,在演练中教会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协作,共同体验自救、互救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掌握安全技能,增强应急对策本领。

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这些年来,中小学生也像成人一样,有着难以解脱的心灵困境。因此,学校必须重视生命意识教育,在人文关怀上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求助与心理重建,至此,我校开设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并对全校学生开放心理健康室,有专职教师负责,同时,利用红领巾广播站、电视台、黑板报等平台,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常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及时查找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自我调节和寻求帮助来解决问题,确保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初二年级曾有两名女同学宁某和陈某,由于性格孤僻,加之与学生、家长产生矛盾,曾一度产生过自杀的念头,心理健康教师得知后,及时地对她们进行心理干预,耐心地对她们进行心理疏导,使她们走出了抑郁,走向了阳光,现在她们俩己能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了,其中宁某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还获得了初二年级组第一名的好成绩。

四、以措施为保障,精细化管理

一是首先健全了组织机构,成立了以校长、书记为组长,工会及各处室领导参加的安全领导小组。并明确分工,明确责任。其次,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形成强有力的责任体系,强化责任落实,层层

签订安全责任书,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级级负责,层层落实,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第三,健全和完善了学校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健全了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制度》、《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安全预警机制》和《安全事故应急制度》。针对汶川大地震的惨痛教训,我校还对《集体活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教学楼逃生应急预案》、《预防学生食物中毒应急预案》、《宿舍逃生应急预案》、《接送学生客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进行了认真修订。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安全责任体系,增强了安全意识,为营造“关注安全”的氛围,提高“关爱生命”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二是防止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加强学校后勤工作特别是食堂管理工作,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工作人员必须有健康合格证,采购人员必须严把食品进货关,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和腐烂变质的食品;认真落实学校集中就餐、用餐制度,对学生就餐情况、饭菜质量、饮食来源要做到顿顿有检查、有记录,坚持24小时留样和就餐用具消毒登记制度。

三是加强寄宿生安全教育和良好习惯形成。抓养成教育教给学生正确的管物、穿脱、就寝等生活方法,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抓考勤;睡前按时清查人数,对未按时就寝的学生及时弄清原因,杜绝不明原因的缺床现象发生抓纪律教育学生按时作息,不干扰他人休息,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构建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抓环境指导学生正确摆放物品,叠好被褥,按时打扫卫生,及时冲洗厕所,定时通风换气,按期灭蚊消毒,确保舍内干净抓安全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教育,防止宿舍内碰伤、上铺学生摔伤和物品因保管不妥丢失等事故的发生,坚持每晚学生宿舍通宵值班制度,确保住校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抓教师:注重培养宿舍教师,交给他们科学有效地工作方法,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的报告、处理方法。

四是加大寄宿生行车安全力度。要求随车宿舍教师要严格遵守送车和接车制度,对违反规定的司机和宿舍教师要坚决进行批评和教育,对造成后果的坚决追纠责任。

五是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我校在网站上开展了有针对性互动管理,加强与社会的沟通。通过设立校长信箱,开通家校平台,及时了解师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对学校安全管理的建议。如在校长信箱中,有一位舍务教师反映,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在往返宿舍路途中贪玩,甚至有个别学生跑出校园,学生人身安全难以保障。针对此情况,我校制定了《学生接送制度》,由舍务教师按学校作息时间表,按时接送学生,每天做好记录,每月汇总,上报学校,确保住宿生在校安全。在家校平台中,有一位家长反映学生喝生水问题,我校高度重视此事,至此我校从2006年开始,为每个班级配备纯净水,保证学生饮用清洁、卫生的生活用水。网络缩小了学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大家共同关爱校园,关爱学生,使我校安全管理工作快速提升、稳健地发展。

五、以设施为重点

防患未然为巩固农场为学校营造的硬化、绿化、美化的校园安全环境成果,我校十分重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以设施为重点,认真组织隐患查找与整改,并注重实际效果。对教学楼、宿舍楼、食堂等应急照明灯具、安全出口标志、消防疏散标志、消防栓和灭火器进行仔细盘查,该更换的更换,该添置的添置。除此之外,对教学楼内教室灯具、电源开关、微机室电源、理化实验室仪器设备、教学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确保实验室、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锅炉房等重点部位的安全。

为确保师生安全和学校稳定,学校强化封闭管理的力度,严格值班制度,坚持24小时值班。要求值班人员按时上岗,坚守岗位,注意防火、防盗,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加强校内外巡视,搞好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学生平安及学校财产安全。

除此之外,针对学生校内外的人身安全隐患,提出了“三严禁三防止”的防患措施。即:校内严禁学生在班级、走廊及操场上打闹,防止学生因打闹引起人身伤害;严禁学生在体育设施上掐斗,防止不必要的摔伤、跌伤;校外严禁在广场、马路等人车密集地方滑旱冰,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学校管理模式 篇12

我仔细学习研读此书, 认为该书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第一, 体现了教育改革方向, 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针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 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成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要求理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 努力提高政府“管”教育的针对性、学校“办”学的规范性、社会第三方“评”价的科学性, 逐步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评价的教育治理新格局。评价作为管办评中的重要环节, 对于改进政府教育管理和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具有引导性和基础性作用, 有利于增强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学校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当前, 中小学管理评价工作普遍存在着专业研究不深入, 国家政策把握不到位, 对中小学办学实际缺乏了解, 评价人员“评”的能力有待提高等不足, 甚至出现个别评价机构追求功利性的短期目标, 评价工作背离教育根本宗旨的问题, 给教育的改革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 让各方了解中小学校教育实际和教育改革发展走向, 提升社会第三方的评价能力, 成为一件非常重要而迫切的事情。评价作为一种方向性的评判和指引, 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 特别要求客观、科学、公正。要做好评价工作, 首要任务就是明确“评什么”、“怎么评”, 即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方法, 这是评价能否客观、科学、公正的前提。对于这些专业问题, 《中小学校管理评价》给予了科学的解答与说明, 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该书的每个章节都牢牢把握住了教育改革的方向, 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第二, 阐述了管理评价内容方法, 系统性指导性强。教育无小事, 事事皆教育;管理无大小, 处处皆管理。中小学管理是复杂、多元的, 只有从生态、立体的角度来加以审视, 才能避免以偏概全。《中小学校管理评价》一书, 不仅在总体构架上覆盖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从学校治理结构、学生管理、课程教学管理、教师管理、教育资源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系统介绍了考察、评价中小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而且每个章节都深入学校管理、课程、教学内部各个环节, 使人们对中小学校管理评价能够有全方位的了解, 做到“胸中有丘壑”, 有效避免了“盲人摸象”式的片面评价。

教育法律法规是中小学办学治校的法律基础和政策基础, 是规范和引导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依据。《中小学校管理评价》一书对涉及中小学管理评价的具体内容, 给出了教育法律法规的出处及具体相关条文, 使读者在评价的过程中做到有法可循、有法可依, 既省去了烦琐的查经寻典之苦, 又不知不觉地习得教育法律法规之要义, 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第三, 提供了大量案例, 鲜活生动可学。每个学校都是鲜活而具体的, 都有特殊的校情、学情、师情。真实的办学情境远没有教科书所描述的那么简单和潇洒, 任何一个管理事件背后都包含了错综复杂的因素。因此, 对学校的管理评价, 既要考虑共性, 也要考虑特殊性。为此, 《中小学校管理评价》增加了大量的鲜活案例, 每个案例都包括“案例描述”和“案例分析”两个部分, 既有详细的案例呈现, 也有案例所带来的启示, 可以使读者在案例的剖析中加深对中小学管理的理解, 提高管理评价能力。

第四, 简洁通俗易懂, 适合不同读者阅读。为了更通俗易懂、更接地气, 《中小学校管理评价》没有使用苦涩难懂的学术性语言和枯燥的政策性语言, 而是致力于用简练、通俗的语言来加以阐述, 与之相关的政策解读也是言简意赅, 没有半点拖泥带水。

尽管《中小学校管理评价》是从评价的角度呈现, 但不同读者都可以从本书中受益:政府可以从中找到管好教育的启示, 学校可以找到依法自主办学的客观依据, 社会第三方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小学校管理评价的基本方法和案例。此外, 本书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 处处体现了育人为本、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中找到指导自己工作的精神滋养。

上一篇:管理限制下一篇:设计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