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

2024-07-27

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共10篇)

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 篇1

哈密国有林区自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 木材采伐量逐年调减, 2005年全面停止了商品木材的采伐。森林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林分结构得以改善。林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野生动植物得以休养生息, 生物多样性也体现了森林质量的提高。现将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总结如下。

1 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运行管理体制与林业企业性质不相适应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 森工企业成为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管理单位。但其性质仍是企业单位, 开展各项经营活动又受一定限制, 企业经济包袱重, 尚未形成强大的后续产业项目, 各项工作开展比较艰难, 要从国有林场、国有林区发展的战略地位出发, 应尽快解决几十年来“事业不是事业、企业不是企业, 工不工、农不农、城不城、乡不乡”的国有林场身份这一根本性问题。林场要执行林业法律法规, 执法人员的身份是企业职工, 按照依法行政的规定, 明显存在执法主体和执法人员不合法的问题。

1.2 林场职级不明确

以哈密林场为例, 所辖森林资源分布在哈密地区2个县1个市, 日常开展工作要面对哈密地区行署、哈密市、巴里坤县、伊吾县4个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哈密地区行署及2个县1个市人民政府历年来在成立各种机构、召开会议、融合发展等方面均将该场视为正县级单位, 该场周边的农牧团场及驻哈单位职级都为正县级。职级不明, 不利于在当地协调工作时平等对话, 没有话语权, 无法为林场在当地争取到最大支持和利益。

1.3 林场负担沉重

哈密林场自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 经费一直是每人每年1万元的补偿性拨款, 至今未进行调整, 企业每年都要承担100万~200万元补贴。同时, 企业尚承担着20世纪50—60年代精减人员14人, 精减人员生活费3.5万元;离休人员人均护理费2 400元;企业退休人员150多人1年的费用逾20万元。企业无主营业务收入, 无能力承担这些费用, 造成企业重大的亏损及资金严重短缺, 经营无法正常周转。

1.4 林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未考虑一次性安置人员

国家实施的林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是一项造福林区职工、改善民生的工程, 自2008年底, 哈密林场开始着手准备此项工作, 但是根据林区棚户区改造实施范围规定, 只对林业在职职工、离退休人员、职工遗孀实施该项目, 而将一次性安置人员及林区其他人口排除在外。

一次性安置人员是国家林业局在实施天保工程、林业性质发生根本性转变的前提下, 作出的一项正确的分流安置政策。哈密林场169名职工顾全大局、舍弃私利, 为林场的长远发展做出了牺牲性的贡献。由于这些一次性安置人员普遍年龄较大、文化程度偏低, 离开企业后, 大多没有固定收入, 且都住在林场原平房内, 生活水平较低。国家实施的林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是一次改善居住环境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将一次性安置人员排除在外, 对于他们来说也难以接受, 毕竟在林业发展最困难的时期, 是他们主动为企业减轻了负担, 使得天然林保护工程顺利实施。

1.5 后续产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从哈密林场多年来发展后续产业以及近2年发展所站经济的情况来看, 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后续产业发展缺少亮点, 局限于小范围内, 缺乏纵向特别是横向的联系;二是在发展后续产业过程中, 法律意识淡薄, 致使企业遭受重大损失, 尽管通过努力, 这些问题都基本得到了解决, 但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如:造成企业后续产业发展的资金链断裂, 发展难以为继;造成基层人员对后续产业发展心存疑虑, 有畏难思想, 不敢投入;三是后续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缺少专业人才, 人才断层, 是制约该场后续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四是缺少长远规划, 不能掌握市场经济规律, 在后续产业发展中容易陷入被动;五是资金缺乏仍是困挠林业行业后续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好的项目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 难以得到有效的发展;六是林业行业的股份制改造起步较晚, 对其规律没有足够的认识, 使得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容易走弯路。

1.6 新疆落叶松种质资源亟待保护

新疆落叶松高度耐寒、耐旱, 适应能力强, 在抗旱、寒方面优于天山云杉。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阿勒泰山和东天山林区。哈密、巴里坤一带的巴尔库山及喀尔力克山与阿尔泰山之间横隔着一道植物类难以逾越的戈壁荒漠, 而其西面则与天山山脉的天山云杉分布区相连接, 因此这里的新疆落叶松林成了该种自然分布最南界的“孤岛”。如果遭受火灾或人为滥伐后, 一般能够恢复, 不易被其他树种所取代, 种质资源亟待保护。

2 建议

一是将原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企业全员转变为事业性质的森林资源管理单位, 专职从事营造林、森林资源管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天然林保护工程作业任务。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 使国有林场真正走上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1,2]。二是明确职级, 将林场定为正县级单位。三是调整加大资金拨付力度, 保证天然林保护资金足额到位, 同时将原森工企业遗留支付的相关费用转由财政或社保支付。四是将一次性安置人员纳入林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五是后续产业方面, 建议在各个林场中挑选龙头产业, 由各林场参与入股, 建立大型产业集团, 提高竞争力;扩大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库, 储备足够的后续产业项目;加大对后续产业的资金投入, 扶持具有行业特点、能起到带动作用的后续产业项目;加大对股份制改造的指导和监督力度[3]。六是建立东天山落叶松种质资源保护区, 东天山落叶松种质资源将会得到长久的保护、恢复, 最终达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目的[4,5]。

摘要:分析了哈密林场在实施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以期为该林场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问题,建议,哈密林场,新疆哈密

参考文献

[1]邓林, 冯彬.四川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J].四川林勘设计, 2010, 9 (18) :37-38.

[2]杨永丽.丽江市天保工程实施成效及天保工程二期的实施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 2011, 36 (6) :117-121.

[3]宋秀娥, 彭学林, 赵德缙.如何搞好天保工程中的森林管护[J].防护林科技, 2008 (6) :63-64.

[4]王海东, 周家旺, 郝宝玲, 等.天保工程建设现状及政策建议[J].湖北林业科技, 2009 (2) :59-62.

[5]廖绍斌.望谟县天保工程的实施和评价[J].大科技, 2012 (4) :51.

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 篇2

采取了哪些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王鹏

内容提要: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作为国有四大林区之一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各林业局面对木材减产给企业带来的压力,根据本局实际情况,如何转变思想,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为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打好基础,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用,缓解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使天然林资源切实得到保护,森林植被得以恢复,林区的生态环境与林区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

关键词:调整结构措施可持续发展

森林与湿地、海洋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森林保障着人类和生命的延续,给世界带来了文明。森林具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提供林木产品和林副产品的作用。由于人类对森林资源的掠夺性采伐和破坏。近些年,随着洪水泛滥、风暴肆虐、沙漠扩大、沙尘暴的频频袭来,于是,人们将视线逐步聚焦在保护生态的屏障——森林上。保护森林,保障生命线成为时代的一种强音。

在人们的大声疾呼中,1998年9月,国家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试点工作。2000年,工程正式启动。作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满归林业局,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于390295公顷的施业区内,有声有色的进行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

一、伐木人到看林人的转变

保护生态,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这是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目

标,基于此,木材减产就成为摆在林业产业工人面前的新课题。减产就意味着减少收入,减产就意味着多年从事林业生产的工人要转行。但是满归林业局能从大局着想,木材生产计划由1997年28.6万立方米调减到2003年的17.2万立方米,调减幅度为39.8%。钱从哪里来,人往何处去。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满归林业局首先从作好森林管护工作做起,把全局按林场划分为8个管护区,安排950人,对施业区内372 244公顷的林业用地进行了全面管护。在各干线、支线、分界线、沟系等主要路口,合理设置站点,建立管护站36个,配置了相应的办公设施。并结合本局实际情况,制定了符合实际、内容详细、操作性强的涉及工程管理、生产、营林、资源管理、森林管护等方面的实施细则管理办法25个。实现了林业产业工人由“砍树人”到“护林人”的转变。

二、调整产业结构安置富余人员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木材产量锐减,大量的转产人员无法安置,“独木”支撑的格局很难维持企业的经济。面对木材产量调减给企业带来的压力,满归林业局根据企业的实际,在木材的深加工、精加工、提高木材和剩余物利用率方面做文章,让有限的木材资源在企业内部增值。2000年提出了“一体两翼”(即以木材生产为主体,以林产工业、多种经营为两翼)的发展思路,投资200万元,建成了一条年产20亿支的雪条棒生产线,安排就业人员近1000人。林产工业从小到大,逐步形成了合理的生产布局;2001年确定到“十五”期末,木材生产、林产工业、多种经营的经济结构比例要达到3:4:3的经营格局,把林产工业的发展提到了重要的战略地位。为合理有效地利用好有限的木材资源,本着“优材优用,劣材优用,综合利用”的原则,对林产工业项目进行合理布局,确定林产工业要向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发展。形成了以利用小材小料、剩余物加工雪条棒、圆棒、卫生筷子、木珠工艺品等产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基地,以生产科技含量较高的细木工板、集成材、均质刨花板等人造板为主的技术密集型基地。2003年满归林业局提出要全面加快工业化强企、产业化富民的建设进程,加大了林产工业建设力度。着重建设了以三和人造板厂为核心的林产工业园区,以形成群体优势和综合功能,扩大林产工业的影响力。继华茂木制品厂、兴达木业厂、三和人造板厂、木珠工艺品厂成立后,又将干燥材和细木工板从三和人造板厂剥离出来,成立了东深木制品厂。加大了雪条棒、卫生筷子、均质刨花板和木珠项目工艺的改进力度,在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程度和加工深度,拉长产业链条。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注重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大力开拓市场,努力抓好销售,增强林产工业产品的整体竞争能力,进一步发挥林产工业的主导作用。仅2003年林产工业总产值达3467万元,占林业局工业总产值的29%,林产工业销售收入达到了3232万元。现在林产工业从业人员达到了3000人,安置了富余人员,保持了地区稳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十分显著。

三、发展多种经营扩大就业渠道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后,林业产业由单一的木材生产结构向多

种经营、多业并举立体开发森林资源转变。满归林业局把工业化强企,产业化富民作为发展经济的基本思路。在多种经营发展上,按照“重点抓多经,突出在家庭,全力促富民”的总体思路,把多经作为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全面规划建设种、养、加基地,建立了食用菌、特色蔬菜种植、森林鸡、肉牛、柳编和仔猪等多种经营六大基地。同时,还建立了纯净水厂、纸箱厂、制氧厂等多种经营项目。尽全力安置好人员就业,抓好转产项目的建设增强企业后劲。使多经成为职工就业和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实现了多种经营产业化、效益社会化。

四、加快主辅分离辅业改制

满归林业局根据的自身条件将具备经营能力和经营条件的单位,逐步推向市场,实行股份制经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改变“一股独大”的局面。根据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要求,依据一次性安置的相关政策,对1062人进行了一次性分流安置,对企业用工进行了清理整顿,使职工队伍由“天保工程”前的6000余人减至4000余人,规范了用工管理,减轻了企业负担。

五、合理的森林采伐是森林培育的必要手段

森林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整个大自然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农、牧业的生产是与林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没有林业就不会有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同时木材又是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但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森林又有它的特殊性,一是可再生,二是无污染。林木在形成过程中,不但不污染环境,而且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根据满归林业局森林资源分布的特点一方面幼、中龄林的生长量比较大达335450立方米,占林分总生长量的59.1%。过熟林面积42300公顷,蓄积4499616立方米,成过熟林生长量为168483立方米,占林分总生长量的29.7%。另一方面幼林面积、蓄积增长幅度大,针阔比合理,因地处大兴安岭西北坡具备较好的天然更新条件。但是成过熟林的损耗严重,每年都有大量的过熟木倒地自然腐朽。因此,对于大量成过熟林木,应及时进行人工处理,既能减少资源的浪费,又能降低森林的火险等级。天然林保护工程要求禁伐是必要的,但由于森林的生长周期长,如果完全排除合理的人为干扰,森林世代更替和生长周期将更长。根据林分状况,采用不同的采伐方式,可以优化林分树种结构和年龄结构。林分在生长过程中,采取透光伐、疏伐、生长伐等不同的抚育采伐措施,可以促进林分的生长,提高林分的质量和数量,还可获得大量的木材。

六、强化森林经营提高森林数量和质量解决木材需求问题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核心应当是森林经营。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后,一方面给森林带来了休养生息的难得机遇,另一方面却给企业带来了诸多困难,全国各主要林区全面实行限产、停产,这必将导致木材产品在市场上的短缺,而国民经济发展建设对木材的需求量不断地增长,长期为重要物资供应中的短线。因此,按照森林分类经营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区划,进一步推进森林的集约经营。强化森林经营,提高森林数量和质量,把以木材为主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才能

使林业产业步入良性循环。实现森林资源越采越多,越采越好,发挥森林的生态作用。

在天然林保护工程的东风指引下,只要我们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强调土地的利用和森林的保护、培养和利用。制定好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的长远规划,大力开展林业科学研究,提倡木材的综合利用事业。森林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地球上的石油、煤炭等天然资源,尽管个别地区蕴藏丰富,但总有告竭之日,唯独森林是能够更新的天然资源,只要青山常在、永续作业就能够永久造福于人类。

附:

作者简介:王鹏,男,1972年12月生,大专文化,助理工程师。工作单位:满归林业局营林生产部

通讯地址:内蒙古根河市满归林业局营林生产部

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 篇3

摘要:天然林保护工程涉及到林业资源、水资源、野生动物保护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我国现有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主要是由政府集中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易出现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划分的不一致性,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天然林保护与保护地经济发展的矛盾,因而呈现出无效化特征。改变现存问题的突破点在于构建基于不同利益主体环境权益的管理制度,让第三方参与天然林管理的环境善治模式,从而实现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天然林保护;利益主体;环境善治

中图分类号:F32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6-0044-05

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林资源是实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的重大问题。如何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和改善我国天然林资源基础或提高天然林自然资本存量,是我国天然林资源管理面临的关键性挑战。理论和实践都表明,林业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同经济过程中的决策机制以及经济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和政治力量的运作,特别是与所制定的政策密切相关。[1]

天然林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的实施对于中国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无疑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作为一项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的工程,它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处于一个国家干预较为广泛而深刻的市场环境和计划经济思想较为根深蒂固的行业领域,而不是一个纯粹的市场或者说市场经济体制深入的行业领域。由此决定了天保工程相关利益主体是多方面的,即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林区政府)、政策实施的林业企业和企业职工及林区所处周边社区和农民。由于上述的特殊环境,这一政策的实施必然会对有关既得利益集团效用产生影响,造成了政策的相关利益主体间相互博弈,从而影响到政策的执行效果和实施效率。在与天然林管理有关的诸多矛盾上,有两个核心问题值得研究和解决:一个是天然林管理政策中不同利益主体的权利和利益划分,存在着目标不一致的现象,导致相关政策的干预效应不足;另一个是在天然林保护和管理的运作方式上,客观上存在着单方面强调政府行为、强调自上而下的决策和执行方式、忽视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以及社会根本需求和民众根本利益的现象,导致天然林保护成了政府的包袱和企业的负担,加深了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对立。

探求天然林资源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权益关系的有效和公平配置,将是我国天然林管理制度变革的基础和核心问题,通过政策体系和政策手段的建立和完善促使与天然林资源管理相关的三类主体:政府、企业、公众有效发挥其作用,并协调和制衡其相互关系是保证天然林管理相关权益有效配置、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天然林保护中各主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分析

在天然林保护工程中,国家是公权代表,要的是生态;农民是私权代表,要的是生计;地方政府是准公权者,要的是政绩;林管部门是准公权代理者,要的是利益。由于权属不同,收益目标不同,性质不一样,因而在产权交易的“合约”不协调时,必然产生利益上的冲突。1998年的特大洪水是促使中央政府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直接原因。为了改善环境,发挥森林特别是天然林的生态功能,中央政府实施了天然林的禁伐和限伐,大量缩减了木材产量。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森林,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兼具有经济效用和生态效用,对它进行采伐,利用其木材产品就产生了明显的外部不经济影响。因为木材采伐的经济活动造成了森林生态效用的损失,从而根据个别木材生产企业的边际效益和边际费用所决定的最优木材产量,对该类企业来说收益最大化,但对其他社会成员可能导致享受良好生态环境的权利受损,也就是对其他社会成员收益的损失,因此综合各成员的收益形成的社会总收益就不可能是最大化的。实际上,政府是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表者和各种政策的提供者,代表社会大众的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谋求社会大众的福利最大化。[2]但政府也是具有一定组织结构的的部门,各部门受部门认知能力、财政约束等实际客观条件的制约,其决策往往会背离最初的社会大众福利最大化的目标,而是考虑部门预算最大化,从而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往往成为各政府部门利益博弈的结果,造成政策无效甚至成为阻碍行业发展的负向政策。[3]对于我国的天然林保护来说,政府是唯一的管理部门,对行业实行单一、单向的管理,由于缺乏必要的竞争以及公众参与的途径受阻,使得对政府的决策监督机制丧失,企业和公众的利益目标与政府的目标可能不一致,其需求难以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得到反映。

天然林保护是一项典型的正外部性经济活动,国家作为纯生态公共品保护与供给的代理者,要的是天然林保护中的正外部性公共产品——生态保护;农民作为小生产者,其在天然林保护中获得的权益是明确的,即获得林产品的近期和长期的直接经济收益和国家补助的收益,但由此而获得的总收益不一定比传统耕种大,两者之间的差额,引起国家与农民间在实施天然林保护中退耕地使用权上如何安排的冲突。有的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政策之后,农民收入明显减少。

在我国天保工程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被设想成与中央政府利益一致的支持合作者,不仅需要给工程区实施单位配套的资金支持,还需要必要的配套政策支持。而根据国家林业局的监测结果却反映出,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不能按规划及时下拨,一定程度影响了整个工程的实现效果。[4]

实际上,在针对天然林管理问题而设计和实施的各项政策,特别是相关的环境政策,在保护天然林资源以至增加自然资本存量方面固然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由于这些政策都没能很好的平衡好各主体的利益,造成天保工程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此外,由于缺乏对相关政策与管理体制的短期和长期效益的比较与权衡,缺乏对局部利益与全民利益的比较和权衡,使得在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特别是地方政府、林管部门和农民更多的考虑自身利益,甚至不惜牺牲国家长远利益。有可能出现借保护天然林资源之名,行破坏天然林之实,借脱贫之名而致贫的现象。天保工程的木材禁伐和限伐政策导致木材产量的下降,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不仅使地方政府的税、费收入大幅度减少,而且国有林业企业向地方政府上缴的利润也大为减少。木材收入是大多数林区政府财政收入的支柱,调减木材产量对林区地方政府的收入影响极大。四川省有三个地区木材生产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其中有9个县80%的财政收入与木材生产加工活动有关;有24个县将近50%的财政收入靠木材生产加工。Hyde和Belcher根据西南林区和东北林区的典型调查和测算,这两个林区的县级财政收入会由于调减木材产量而减少1/4以上。从1998年到2000年,木材产量的调减将导致税金、收费减少约70亿元,由于木材税收占林区政府财政收入的份额要远远高于中央政府,所以地方政府的困难要显著大于中央政府。[5]由于天保工程的实施,很多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公共物品的提供减少,而很多林业企业担负着地方政府的部分社会服务功能,负担工检司法和文教卫生事业的支出,因木材产量消减,这些社会事业的支出就成为问题。

林业企业木材减产还直接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增加。第一,木材产量调减后引起的职工下岗,会增加地方政府的安置费用;第二,先前由林业企业承担的林区公、检、法、学校等社会性事业经费,会因为木材产量的调减而转给地方政府,从而增加林区政府的经费支出;第三,天保工程要求地方政府拿出相应比例的配套资金,会增加地方政府的支出。第四,有些地区由于当地森工企业的减产,引起地方金融机构的存款和信贷减少,地方发展可借用资金量减少。在四川省某县发现天保工程后,45个农村信用合作社有15个被关闭或合并。[6]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不仅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而且木材减产引起林业企业的大量下岗职工增加了林区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加了政府安排就业的难度;地方政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是维持林区社会安定和寻找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地方政府的社会和经济工作都增加了工作难度;天保工程要求地方政府协同管理工程的实施,增加了政府工作的复杂性。[7]

中央政府对天保工程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表现出巨大的热情,林区地方政府更多地将天保工程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最关心的是如何通过天保工程的各种检查验收。中央政府对天保工程不仅投入了巨资,而且资金到位及时。地方政府的热情并没有那么高,它们的配套资金到位率普遍低下。除了上述的困难之外,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天保工程的实施没有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地方政府领导人的任期目标责任制结合起来。地方政府、林管部门是准生态公共品保护与供给的代理者,其追求天然林保护中的正外部生态效益,也追求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所以存在公共权益与地方生态贡献权之间的不平衡。地方政府作为各种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和环境质量的实际提供者,既要代表中央政府的全社会利益,又要代表本地区的社会利益,但实际上这两部分利益往往出现不一致的情况。由于目前的制度体制不能对地方政府的行为实现有效地监督和约束,在经济发展优先的评价体系和制度安排下,地方政府的行为不仅有可能会偏离中央政府的委托,还有可能会背离广大群众的目标利益。甚至会与地方的企业结成联盟或共谋,成为地方破坏天然林的纵容者和庇护者。虽然现在地方的生态贡献也是一种政绩,但远没有直接发展经济来得快。

在实施天然林保护过程中,由于存在公共物品及无价格产品供应问题,实际上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个人都不会在天然林保护方面给与主动的投资。而作为国家代理机构的政府部门并不受利润最大化激励机制驱动,各种保护计划并非按照天然林保护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状态来制定,也没有动力追求从天然林资源中创造最大价值,往往忽略天然林发展带来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过度的集中控制和统一管理忽略了不同利益集团、不同人群在需求方面的多样性,降低了地方社团、企业、个人对天然林保护的积极性,阻碍了多方面力量参与天然林管理工作,也不利于形成全社会保护天然林的氛围。但林业是一种多向利用活动,林业中许多问题实际上都根源于多向利用不同目标之间的矛盾,由企业或者个人参与天然林的管理,必然存在如何从天然林管理中获取收益的问题,私人所有者不会充分考虑天然林的公共物品和无价格产品性质,普遍存在利用过度和投资不足等问题。也就是说,单纯强调政府或个人在天然林保护中的作用都是不够的。

二、环境善治:西方治理环境问题的方式之一

200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银行和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等为环境治理给出了比较权威的定义:如何进行环境决策,谁来决策,这过程叫做环境治理。换言之,环境治理是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行使的权威,具体包括法律、公共机构(诸如政府机构、村委会等)和使权力具体化的决策过程。[8]因此,环境治理就是环境福祉的利益相关者们谁来进行环境决策以及如何去制定环境决策,行使权力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而达到一定的环境绩效、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环境善治则指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公民社会部门(civilsocietysector)根据一定的治理原则和机制进行更好的环境决策,并力求环境绩效、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最大化和可持续性,公平和持续地满足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目标要求。其中三大部门是环境利益所有相关者的集合体,即指环境治理结构(environmentalgovernancestructure)。进一步说,环境治理结构包括治理主体结构、治理机制、治理原则、治理目标、治理绩效等在内的分析框架。换言之,环境善治就是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合作博弈的过程。其原则在于法治(ruleoflaw)、合法性(legitimacy)、公平性(equity)、透明性(transparency)、责任性(accountability)、参与性(participation)等等。

环境善治是伴随着世界环境运动不断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60年代起,实现环境目标的政策先后经历了政府主导的命令与控制时期和基于市场的经济刺激时期,目前强调的是进一步完善政府和企业作用,通过强调公民社会(civilsociety)作用进行环境善治,其实质是信息公开、公众监督和公众参与。而公民社会发挥作用的主要形式就是以民间组织或行业协会的形式发挥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行业协会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组织,并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西方国家对于行业协会早已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研究的角度包括:运用博弈论工具对古老的“基尔特”等行业组织的生发衰变进行分析;用Z理论研究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用交易成本理论分析行业协会行为;把行业协会组织视为并列于市场、企业、国家、非正式网络或门阀的第五种经济制度或社会秩序,并一道参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治理。[9]

综上分析,由于目前我国对于天然林保护能够产生影响的相关利益方、各行为主体在进行主体利益和整体利益选择博弈时,会形成以每个主体利益为主导的行为选择。出于自身利益进行有限理性决策,彼此之间处于一种相对隔离状态,因此难以发挥合力效应,导致多方不利于行业发展的局面,从而因缺乏有效地具有选择性的激励而无法克服现有的弊端。改变这种局面的有效途径是对现有制度做出新的安排,促使各个利益主体在行业发展中打破自身的利益局限,改变由个体理性导致的集体非理性行为模式,走上群体理性的合作道路。要打破政府单一的管理主体结构,寻求更加能够代表和整合各方利益、对整个天然林资源保护实施有效管理的组织管理结构。在不断完善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相应管理体制基础上,通过引入其它管理主体,改变现有治理结构,形成在宏观、中观、微观更加合理的多级治理模式。有效整合各相关利益方的利益取向,形成合力效应,使得政策制定能够代表全社会的利益并得到有效执行,保障现有机制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最终形成对于行业的“善治”局面。

三、关于环境善治在我国天然林资源管理中应用的思考

环境善治模式的建立,对于有效整合各利益相关方的行为和改变传统的政府单一的和单向的管理模式可以发挥积极作用[10],能够通过组织管理结构的改变实现对天然林保护的“善治”。但在我国目前的制度和政策背景下,该模式的构建和作用的发挥,需要宏观政府层面管理理念的改变和微观层面认识程度的提高,需要各利益相关方的职责“归位”。森林经营者是天保地区协调发展的主体,是确保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处理好天保地区森林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要依靠森林经营者(林业企业职工和周边社区农民)的支持和行动。但只有在他们原有的效用保持不变或生计得到基本保障的条件下,不断加强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再就业能力,给予职工足够的信心去不断提高他们的福利,才能引导他们注重保护森林资源,这是“经济人”的理性表现所在。

对于林业企业的下岗职工,在对其收入效应损失给予足够补偿的同时,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是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寻找新的就业机会的手段之一。周边社区农户对天然林的依赖程度有较大的不同,应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不能排除周边社区农户对森林资源的管护经营。

要改变林业企业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博弈,可以设想两种思路。一种按照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推进国有林业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改革。将原来国有林业企业的森林资源管理职能分离出来,成立森林资源管理局,代表国家行使森林资源的管理权,对国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发展和利用负有全面的管理责任,规划森林管理中的造林育林、管护、采伐等各项作业,将森林经营管理中的各项任务向社会公开招标。让国有林业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林业企业对造林、管护和森林采伐等进行竞标,中标后以承包工程的方式按照合同进行作业并获取工程款。按照这种机制设计,对森工企业而言,是可以有效地避免过去那种重采轻育乃至野蛮采伐现象的产生,同时由于引入了竞争机制而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另外一种思路就是转变现有林业企业为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事业单位,根据实际任务多少核定工作人员,由国家按照各项森林经营管理支出预算拨付人员经费和专项行政事业费。森林经营事业单位的各项收入全额上缴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直接由已有的省市县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归口管理。这种机制避免了前一种的重复建立管理机构,节省了执政成本。

对于追求收益极大化的林业企业经理和政府来说,为了高效地实施政府的天保政策,需要政府首先明确自己的政策目标,究竟是想尽可能多地保护我国的天然林,下定决心不遗余力地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还是要根据国家当前的国情和依然有限的财力,划定部分天然林区实施禁伐保护,例如划定重点生态区位或有生态需要的地区的天然林实施禁伐,从而达到保护并保障有生态需要地区的天然林发挥其生态功能。因为根据这两种不同的目标,前者需要在保证企业存在的前提下,实施极大化政府的天然林保护目标和措施。这时,考虑将天保工程区的国有林业企业转制为专职于森林资源抚育管护的营林局,实行事业化管理,财政核拨资源管理局人员经费和管护经营经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如果是执行后者的目标,在企业保护好国家划定的分在本企业的禁伐天然林后,国家应该允许企业采取各种手段摆脱企业困境,政企分开,林业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独立自主的企业化经营,从而保证国家有限的财力集中保护好了划定的天然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不需要政府投资。从理论上讲,这两种方法不管哪种,都能达到使国家和企业的经济收益极大化这一相同的结果,都能很好地完成政府的政策目标。

所以,为了协调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政策利益,目标一致,不断建立、补充、完善博弈规则-管理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规章制度非常必要。[11]完善这些规章制度中很重要的是补充、完善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增加有关公共服务能力和目标的指标,诸如生态建设、资源保护类指标,如天然林资源增长的指标;木材调减的指标、公益林建设的指标等等层层分解落实到人,以提高地方干部对生态改善和天然林保护的重视程度。同时,对于地方财政确实有困难的,中央财政应通过转移支付予以适当扶持,或者加大地方政府的举债力度,但最好的替代选择是用生态补偿基金的办法来筹集天然林保护资金,将非林区的地方政府纳入承担天然林保护责任的渠道。[7]

只有积极推动所有利益方都参与天然林的保护工作中去,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政策目标,把生态保护的外部收益部分内部化为当地农民或企业的经济利益,当地农民或企业在维持生存有余并有外界援助的情况下,天然林保护政策才能引导农民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之路,主动参与对天然林资源保护的建设活动。从而真正实现天然林资源的保护,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条可借鉴的道路。

参考文献:

[1]WARFORDJ,MUNASINGHEM,CRUZW.Thegreeningofeconomicpolicyreform[R].WashingtonDC:WorldBank,1997:12-16.

[2]DONFULLERTON,ANNWOLVERTON.Thecaseforatwo瞤artinstrument:presumptivetaxandenvironmentalsubsidy[J].Environmentalandpubliceconomics,1999(3):32-57.

[3]DONFULLERTON,WENBOWU.Policiesforgreendesign[J].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1998,36:131-148.

[4]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发展报告2003[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76-87.

[5]谭灵芝.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5-40.

[6]CHENLINWU,XIANGCHENGHUA,LIUXINGLIANG,etc.CasestudyonthenaturalforestprotectionprogrammeinSichuanProvincesLiCounty,PingwuCountyandChuanxiForestryBureau[A].CCICEDWesternChinaForestandGrasslandsTaskforce,2001:43-50.

[7]李周.中国天然林保护的理论与政策探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78-180.

[8]朱留财.从西方环境治理范式透视科学发展观[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52-57.

[9]B.M.WATTS,L.A.JONES,E.J.PROBERT.Marketbarrierstotherecyclingindustry:TheeffectivenessofamarketdrivingwoodsmanagementstrategyintheUK.Eco[J].ManagementandAuditing,1999(7):23-28.

[10]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4-19.

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 篇4

冀中十县管网一期工程计划建设两条输气干线, 一条输气支线, 全线设监控阀室6座, 输气站场4座。由安平首站向肃宁、饶阳、辛集 (深州) 三个方向供气。工程于2012年12月29日开工, 目前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中, 计划2013年12月竣工。线路全长约117.8千米, 总投资为2.8亿元, 沿途经保定、沧州、衡水三个地市中的安平、饶阳、深州、安国、博野、蠡县和肃宁等7县 (市) , 管线输气能力为每年3.2×108立方米, 相当于每年减少50.5万吨标准煤的燃烧, 有效减少24万吨二氧化碳排量, 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400吨, 解决了三个地级市数百万居民的清洁能源供应, 沿线工业、商业、公福用户等企业将从中受益, 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也为河北省政府提出的2014年降低4000万标煤的目标做出了贡献。

冀中十县管网在招标方面严格把控, 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华北分公司作为设计单位, 濮阳市中原石化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为监理单位,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等具备国家级工程建设资质的单位作为施工单位, 工程建设始终将质量放在第一位, 严格把控安装施工质量目标, 受监焊口无损检验率、工程优良率、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河北天然气公司专门成立了HSE管理机构, 编制了HSE架构图、HSE控制目标以及HSE应急预案, 确保工程安全施工建设, 全力打造精品工程。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核查技术细则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落实国家林业局 “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工程建设要求,保证天然林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建设质量,提高工程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天保工程政策、管理办法和技术标准等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核查依据

一、国家林业局批准的省级天保工程实施方案,以及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县级天保工程实施方案。

二、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印发的《重点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资金管理规定》,财政部印发的《天然林保护工程财政资金管理规定》,国家林业局印发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核查验收办法》,国家林业局印发的《全国造林实绩综合核查办法》,国家计委、财政部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发的有关天保工程的相关文件。

三、上级部门下达的天保工程中央国债资金和任务计划(包括木材生产计划、公益林建设计划、种苗、防火项目、科技支撑项目等建设计划);上级部门下达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计划;地方财政下达的配套资金计划。

第三条 核查范围与内容

一、核查范围

17个省(区、市)20个省级实施单位(以下简称省):即长江上游地区的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6个省(区、市),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7个省(区),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吉林、海南、新疆3个省,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内蒙古、龙江、大兴安岭3个森工(林业)集团公司。

二、核查内容

工程任务核查包括公益林建设、森林管护、木材停伐和减产、种苗工程、森林防火项目、科技支撑项目、富余人员分流安置、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政社性支出项目的任务完成情况;资金核查包括资金计划下达、拨付、到位、管理、使用等情况;能力建设核查包括考核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档案管理等。

第四条 公益林建设和木材停伐减产项目的核查,按国家林业局资源司制定的办法执行。

第二章 核查方法

第五条 被核查的地方各级工程管理部门(单位),要按国家林业局下发的林天发[2002]80号文件要求提供相关资料。

第六条 核查县(局)的抽取

一、公益林建设核查县(局)的抽取,由资源司在国家林业局统一组织的全国造林实绩综合核查开始前统一抽取后,商天保中心确定。

二、公益林建设内容以外,包括森林管护、木材停伐和减产、种苗工程、森林防火项目、富余人员分流安置、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社会统筹、政社性支出项目和能力建设等核查县(局)的抽取,由天保中心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具体方法是,将各县(局)按照承担的森林管护任务从大到小排队,形成闭合循环,随机确定起始号,按照核查县(局)数除以应抽取的县(局)确定间隔号,抽取县(局)数量的比例不低于省级(建设兵团、森工集团)实施天保工程县(局)总数的15%。

三、凡属独立的科技支撑项目(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文件),对牵头的总项目和实施的子项目进行全面核查。

第七条 核查乡镇(林场)、责任区和人员的抽取

一、公益林乡镇(林场)的抽取,按国家林业局资源司核查办法确定。

二、森林管护任务管护乡镇(林场)和责任区的抽取,比照第六条第二款规定的抽取森林管护县(局)的方法执行,在每个县(局)随机抽取3个乡镇(林场),每个乡镇(林场)随机抽取4个管护责任区(以签订的管护合同为依据划分)。

三、种苗工程、森林防火项目,凡是被抽中的县(局)均对工程量进行全面核查。

四、完整的科技支撑项目,要对项目实施单位的建设内容全面核查;对添平补齐、且安排零散的设备仪器补助项目,与公益林和森林管护抽中的县(局)结合,对资金使用单位的建设内容进行核实。

五、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在抽中的县(局)进行全面调查填表的基础上,抽查工作量按以下要求确定。

1、分流到公益林建设岗位人员的核查,以县(局)级分流到各个岗位上的富余职工人数划分: 500人以下的随机抽取30人,500~1000以下的随机抽取40人,1000人以上的随机抽取50人。对抽中的人员填写个人调查卡片,然后对抽中的人员一一核实。

2、分流到森林管护、种苗工程、森林旅游、林下资源开发和其他岗位的人员核查与公益林建设人员核查相同。

3、一次性安置人员的核查,在抽中的县(局)全面调查填表的基础上。随机抽取10-20人填写调查卡片,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与可能,对抽中的人员部分核实。

4、下岗待安置人员核查与一次性安置人员的核查相同。

六、资金核查以公益林建设和森林管护任务核查抽中的县(局)为基本单位,对财务制度、会计帐册进行全面核查。

第八条 森林管护项目核查

一、核查具体内容:规划管护面积、实际落实的管护面积、管护责任(合同)书、巡山记录、管护设施、管护人员的落实情况。

二、核查方法

1、查阅全县(局)管护责任状汇总表等档案资料。

2、按县(局)提供管护合同(没有合同的按管护人员花名册),逐一对抽中管护责任区的管护人员的身份证(或其它能够证实本人身份的证件)、承包合同、管护情况的有关资料进行核实。

3、填写“天保工程森林管护调查卡片”(表2),并按要求计算分值;按管护面积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出管护责任得分数。得分标准见附件一。

4、管护评价指标计算:森林管护责任落实率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全县(局)签订责任状责任区面积

落实率=×100 %

全县(局)规划应管护面积

5、管护措施落实评定:综合评定指标满分100分,其中,90分(含)以上为“好”,70(含)~90分(不含)为“一般”,少于70分为“差”;将各管护卡片的分值,按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抽查乡镇(林场)得分,再以此方法,计算出县(局)的平均得分,填写表2。

第九条 木材停伐减产核查

一、核查具体内容:木材停伐减产计划落实情况。

二、核查方法:采取与“全国一类资源连续清查”和“木材三总量检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用一类清查实际消耗的资源变化数据情况和三总量检查数据,对天保工程区的木材停伐减产情况进行考核。

第十条 富余人员分流安置核查

一、核查具体内容:富余职工分流安置情况,包括从事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一次性安置、其他安置途径等。

二、核查方法

1、查阅单位劳动工资部门提供的职工和富余人员名单,采取随机抽取人数的办法确定抽查的对象。

2、分流到公益林建设岗位的人员:查阅被抽中职工与单位签订的劳动用工合同,或承包的公益林建设的合同,或参加公益林建设领取劳动报酬的凭证等。

3、分流到森林管护岗位的人员:查阅被抽中的管护职工本人及身份证、单位聘用合同、单位与职工签订的承包合同,劳动工资单等。

4、分流到种苗工程、森林旅游、林下资源开发和其他单位的人员:查阅单位提供相应的人员花名册。

5、一次性安置:查阅已办理一次性安置人员的个人档案,包括个人自愿申请、单位审批、经法律公证的职工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公证书、以及职工领取一次性安置费用凭证等四项凭证。凡是有一项缺少凭证的,就视为不合格。

6、下岗待安置:查阅有关部门提供的待安置人员领取基本生活保障费的花名册。

7、根据县(局)提供的富余人员安置情况和抽查组实际抽查的情况、按县(局)、乡镇(林场、单位)分别填写4表和5表。

第十一条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核查

一、核查具体内容:以县(局)为单位,核查应参加养老统筹的人数、实际参加统筹人数、参加的形式(省级、地市级、县级、行业统筹)、缴费比例、养老统筹费用发放情况。

二、核查方法

1、查阅有关部门提供的档案及材料,按上级下达的计划对县(局)提供的情况进行核实,填写表6。

2、随机抽取人员(不少于10人),对县(局)缴费情况进行核实。第十二条 政社性支出核查

一、核查具体内容:以县(局)为单位,核查国家补助资金使用情况,包括学校、卫生院(所)、公检法司、政府部门的数量、人员数量等情况;

二、核查方法

1、查阅有关部门提供的档案及材料,按上级下达的计划对县(局)提供的情况进行核实。

2、按有关部门提供的人员名单,随机抽取人员(不少于10人),对开支人数进行核实,填写表7。

第十三条 种苗项目核查

一、核查具体内容:核查计划执行和完成情况,包括种苗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种子园、母树林等全部项目内容,考核种苗项目完成合格率。

二、核查方法

1、按上级下达的种苗工程建设计划及批复的项目规划设计文件,对县(局)提供的项目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完成的工程数量进行核实,填写表8—

1、8—

2、8—3。

2、对发现的问题,包括随意变更建设地点、数量不足、工程质量达不到批准的设计要求等进行单独汇总。

3、母树林和采种基地核查方法。根据母树林和采种基地上报小班(地块)数随机抽取不少于2个小班作为核查小班。上报数为1的全部核查。抽查面积不低于上报面积5%。在抽中的小班(地块)内,均匀布设3个半经为12米的圆形样地进行母树林和采种基地样地调查。

第十四条 森林防火项目核查

一、核查具体内容:全面核查实施单位的防火设施建设、设备购置,考核防火项目完成合格率等。

二、核查方法:比照种苗工程方法进行,填写表9。

第十五条 科技支撑项目核查

一、核查具体内容:按照省级下达的计划和提供的完成情况,对科技支撑项目总项目和子项目的生态定位站、技术示范(推广)林、繁育苗圃、设备仪器购置等,考核项目完成合格率。

二、核查方法:

1、以国家(或省级)批准科技支撑项目任务和省下达的资金计划,对生态定位站、技术(推广)示范林、繁育苗圃、监测和信息设备与仪器的购置等情况进行核实,分总项目和子项目单位填写表10。

第十六条 工程项执行能力核查

一、核查具体内容:省、县级工程管理机构建设(包括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办公室专职人员数、业务经费);省、县级工程信息管理(是否有档案、计算机管理),省、县级目标责任状签定等。

二、核查方法:根据省、县级有关文件、相关资料,现场调查予以确认,填写表11。

第十七条 资金核查

一、核查具体内容

1、各级主管部门是否按规定下达工程投资计划和财政专项资金计划,资金拨付单位是否按规定的程序拨付资金,有无截留、滞留、违规抵扣等现象。

2、资金使用单位是否按规定用途和计划下达的内容使用资金,实行专款专用。有无挤占、串用、挪用资金的现象和虚列工程支出、计划外工程以及超标准建设,擅自调整工程投资计划、改变财政专项资金用途等问题。

3、配套资金落实情况。

4、违规资金金额及整改情况。

5、资金管理和会计核算是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有无转移或转存资金、账外设账、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二、核查办法

1、根据上级部门下达的计划,对县(局)提供的计划与资金完成情况进行核实,分乡镇(林场)填写表12~15。

2、资金核查与被核查县(局)的任务核查同步进行,对被核查的县(局)所有涉及天保工程的中央资金(工程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地方配套资金的财务帐册进行全面核查。

3、对发现的每笔违纪资金,经工程单位主管财务的负责人和财务人员确认后进行登记,汇总填写表16。

4、核查组提出具体的整改意见,责令其限期整改。对每一个县(局)做出的整改意见书要进行装订成册。

第三章 核查成果

第十八条 提交成果

一、全国天然林保护工程核查报告50份以及20个省级工程实施单位核查报告各15份;各省各类核查项目统计汇总表15份。

二、天然林保护工程资金核查报告50份;

三、提交国家级、省级核查报告文字部分(word格式)及数据表格软盘各1份(excel格式)。

第十九条 报告内容

一、工作开展情况、任务量、被核查单位数、工作时间、参加人员及核查、调查方法等;

二、核查结果:用文字和表格分述被核查单位天保工程实施情况,方案执行情况,管理及资金使用情况;

三、分析评价:详细分析天保工程实施情况,工程资金下拨、到位、地方配套及使用情况,天保工程成效好坏的原因,用典型事例说明,并客观做出评价;

四、经验、问题、建议;

五、对核查工作中,发现的典型个案,附典型材料。

第二十条 成果提交时间为核查当年的9月底。

附件一:森林管护调查评分标准

总分100分,其中:

一、管护责任(合同)书30分:签订责任书落实到人的得满分,没有签订的不得分。

二、巡山记录15分:有25天以上管护记录的得15分;记录不全的,每缺少5天扣3分,不足5天或没有记录的不得分。

三、管护设施15分:有管护标识或设卡(与综合核查外业结合)的得15分,没有的不得分。

四、管护人员抽查核实情况40分。抽中的管护人员与签定的责任(合同)书相符的得40分,列入管护人员名单且承担了相应的管护任务,但没有签定责任(合同)书的扣20分,列入管护人员名单但核实后没有其人(虚假)的扣40分。

国家林业局天保中心

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 篇6

反应堆装料运行期间,为避免意外的游离中性粒子形成中子流向外界辐射,在反应堆堆芯竖井设计了大型锻件作为堆芯生物屏蔽及热屏蔽结构,即堆芯干保护。堆芯干保护作为堆芯生物屏蔽,其为大型中空结构,空腔内浇注特殊蛇纹石混凝土。

中子是不带电荷的粒子,其与某些轻原子核碰撞后可以被减速,即被俘获,而混凝土中的结合水中含有氢元素,可以俘获中性粒子,从而起到屏蔽作用。堆芯干保护使用蛇纹石作为骨料,使混凝土中含有大量化学结合水,为俘获中型粒子提供了大量的氢原子核,从而使蛇纹石混凝土具有吸收中子和热放射的特点。此外,蛇纹石混凝土具有容重大、易施工和强度高耐久性好等特点,尤其是在长期高温(最高达450℃)工况下仍然可以发挥生物屏蔽的抗辐射作用而被设计使用。

2 蛇纹石混凝土的配制

2.1 材料要求

2.1.1 胶凝材料

水泥应为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标号不应低于325#。

2.1.2 蛇纹石骨料

蛇纹岩属变质岩,通常是由超基性(富镁质)岩石经气液交替作用而形成,主要由各种蛇纹石组成,包括叶蛇纹石、纤维蛇纹石和利蛇纹石等,致密块状隐晶质结构、片状至弱片状构造,常呈暗率至黄绿等颜色。蛇纹石含有一定量的化合水,通常分子式可写成3MgO·2SiO2·H2O,理论成份为:MgO43.64%,SiO243.36%,结晶水13.00%。

用于蛇纹石混凝土的骨料中不能含有杂物,洗净碎石中的粉尘、盐份、粘土颗粒和游离石棉纤维含量不宜超过2%;粘土块含量不宜超过0.25%。砂中游离石棉纤维的含量不宜超过0.5%。蛇纹石骨料中的成份需满足MgO不小于30.0%;SiO2不小于35.0%;结晶水含量不小于10.0%。蛇纹石骨料的比重不小于2.5g/cm3;蛇纹石碎石的松散容重不小于1460kg/m3、紧密容重不小于1670kg/m3;蛇纹石砂的松散容重不小于1280kg/m3、紧密容重不小于1560kg/m3。

2.2 混凝土配合比试验

蛇纹石防护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基本上和普通混凝土一样,只是要优先考虑容重和化学结晶水的含量要求。在反复试验的基础上确定了施工配合比(见表1)。

对选定配合比,在搅拌站搅拌进行可行性试验。实测混凝土坍落度为55mm,混凝土湿容重为2390kg/m3,混凝土和易性、粘聚性和保水性均较好,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完全满足施工技术要求。

2.3 耐高温试验

蛇纹石混凝土最大特点是高温后其内部结合水不易分解。由于原子反应堆中是一个放热过程,其围护结构温度较高,作为防护结构,在300℃以上温度时,如果蛇纹石内部水份结合水损失过多,则对中子流的屏蔽作用会大大减弱。因此,蛇纹石混凝土内部结合水的高温稳定性能则对蛇纹石混凝土防护效果就非常重要。

试验过程为将蛇纹石混凝土试件放入150℃的烘箱中烘至恒重,使其中的自由水完全挥发,然后将烘过后称重了的试件立即置于300℃的烘箱中烘至恒重。

结果显示:试样从150~300℃时,重量损失率为0.1%,即说明在300℃高温下蛇纹石混凝土内部结合水基本不分解。

另外,蛇纹石混凝土试样从饱和面干状态烘至300℃时,其28d抗压强度为41.9MPa,也大大满足10~15 MPa的要求。

3 堆芯干保护蛇纹石混凝土施工

堆芯干保护为一个顶部开口的永久性固定框架,混凝土通过上开口浇筑到干保护中。干保护在操作前应进行热处理,以消除混凝土中的游离水,确保离子室性能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蛇纹石混凝土搅拌时间应比普通混凝土时间延长。其投料顺序及搅拌时间设置为:加骨料搅拌10s→加水泥搅拌15s→加1/3水搅拌30s→加剩余水搅拌60s→出料。计量精度:水泥和水为±1%,骨料为±2%。蛇纹石混凝土浇注前,干保护筒体腔内安装加热元件。为避免混凝土离析,蛇纹石混凝土应分层浇筑,每层最大厚度不超过150~200mm,采用振捣棒振捣。振捣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混凝土表面,以混凝土面不再显著下沉且有较少气泡冒出为宜,振捣时间为20~40s,振捣点间距400mm左右。当空腔面积较小时,可适当缩短振捣时间,加密振捣点,应杜绝过分振捣以免离析。每层混凝土捣实之后,浇筑下一层,直到完成整个空腔的浇筑。顶层混凝土应抹面和压光。

蛇纹石混凝土浇筑之后,在最初的24小时,混凝土的硬化温度应保证不低于15℃。混凝土终凝后表面应覆盖一层保湿材料,每昼夜应浇水三次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浇筑混凝土十天后开始按规定程序加热蛇纹石混凝土,加热最高温度不得超过450℃,加热工作需持续一个月左右,期间需要持续监测温度情况并记录,复核理论升温曲线,不断修正加热原件及测量终端调整温度,直至混凝土中的游离水完全挥发为止。

4 结束语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措施 篇7

1 形成共识, 全民参与

森林是陆地的生态系统, 天然林是依靠自然力形成的森林, 有原始林及逆行演替或次生祼地上恢复的森林。这种林分具有结构多层性、特种多样性、生态稳定性、分布广泛性, 对保护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风固沙、养护树种、栖息野生动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气候环境条件的恶化和人们生态意识的改变, 森林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普遍引起重视[2]。我国古代森林资源十分丰富, 在漫长的岁月中, 由于人类掠夺性采伐和自然灾害等诸多原因, 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逐渐变成少林国家。几十年来, 由于人们对森林生态效益认识不足, 对林业投入少, 重采轻育, 导致天然林资源锐减, 天然林中的原始林资源濒临枯竭, 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洪涝灾害频频发生。峡江县过去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生态系统较为完备、山水秀美的地方, “七山半水二分田, 半分道路和庄园”是峡江县当时土地利用的真实写照。该县二类资源调查成果资料表明:1999年天然林面积34 417 hm2, 2010年下降为19 453 hm2。由于对天然林的盲目采伐, 森林的防护效能降低, 森林生态系统失衡, 旱情加重, 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事实证明, 天然林不仅具有人工林不可替代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而且一旦被破坏就难以得到恢复。因此, 国务院出台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进一步加大对天然林的保护。要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全社会对森林多功能性和多效益的认识, 形成全社会强烈的共识,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使天然林保护工程得以顺利实施。

2 科学规划, 分类经营

一是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改变以往重采轻育的政策, 遏制各种外部的经济行为, 为生态建设筹集更多的资金, 用于森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二是坚持分类经营, 制订限伐或禁伐计划, 实施合理的经营方案, 建立新的林业经营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 充分发挥森林的生产潜力, 有机结合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 促使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 保护和改造相结合, 坚决制止乱砍滥伐的行为

1998年水患之后, 我国加大了对森林的保护和管理力度, 严厉惩处各种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的行为, 加大了各种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被放在了首要地位。近几年, 由于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部分地区出现了生态环境加剧恶化、林地逆转的现象。因此, 各级政府不能为了谋求经济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 对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实行封育结合, 做好退耕还林工作。在天然林保护过程中, 要因地制宜, 要三大效益有机结合, 确立以培育、调整、优化天然林的整体效益为目标, 开发利用天然林, 进行集约经营, 加大投入力度, 达到优质、速效、丰产, 尽快为市场提供各类林副产品, 增加林农收入[3]。

4 全面实施绿化工程

天然林大多位于河流的源头或上游, 水文作用大, 一旦砍伐则很难恢复。在保护现有天然森林资源的同时, 要大力实施人工林营造计划、封山育林, 使受到破坏的天然林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和重建。具体而言, 就是要对以下范围内的宜林荒地进行全面绿化, 如江河两岸各2 km、铁路和公路两侧各1 km、农村房前屋后100 m。

5 加大执法力度, 实施依法治林

坚决执行《森林法》, 对森林资源和林业生产进行依法管理。加强林业法制建设, 重点抓紧天然林管理和保护;加强林业执法和执法监督, 严厉打击无证采伐和运输行为;林业主管部门要对林地的征占实行严格审核, 坚决制止和打击乱砍滥伐林木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 真正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6 推广森林保险制度, 解决林农后顾之忧

林区一般处在偏远地带, 由于农民法律意识淡薄, 生活、生产用火具有随意性。林业具有成本高、生产周期长等特点, 一旦发生森林火灾, 林农的财产将毁于一旦。峡江县目前仅有少量观念新、意识超前的林农对已造林山场进行了保险。因此, 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普及森林保险, 从而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4]。

7 确权发证

由于1983年林业“三定”时技术因素的制约, 造成许多权证界址不清, 相互矛盾, 面积失真。为了保证林地的有效流转, 2008年江西省启动了林改政策, 由于时间短、任务重, 加之山林权属纠纷案件较多, 虽然进行了确权发证工作, 但暴露的问题不少, 林业主管部门应采取积极应对办法, 尽快将林权证全部发放到经营者手中, 避免林农之间产生矛盾, 以利于天然林的保护, 保障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8 实施森林资源消长目标责任制

签订《森林资源消长目标责任状》, 把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真正作为考核各级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 加强领导, 强化措施, 狠抓目标责任制的落实, 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和监督, 大力促进森林资源的发展[5]。

参考文献

[1]戴广翠, 闫春丽, 缪光平, 等.关于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几点建议[J].林业经济, 2008 (12) :16-19, 43.

[2]楼明林, 金小芳, 张世勇, 等.义乌市阔叶林资源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华东森林经理, 1994 (4) :39-40.

[3]汪小龙, 黄大国.石台县天然阔叶林资源保护效益分析[J].安徽林业, 2010 (2) :22.

[4]索南扎西.青海省兴海县退牧还草 (林) 工程的调查报告[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8) :66-67.

祁县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管护探索 篇8

1 项目区概况

1.1 社会经济状况

祁县位于太原盆地南部、汾河中游东岸, 辖6镇2乡3个社区、160个行政村。国土总面积854km2。总人口26.50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1.12万人。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内的汾河和昌源河是黄河的一二级支流。

1.2 森林资源状况

祁县林业用地32 813hm2, 其中有林地11 406hm2、灌木林地7 980hm2、疏林地480hm2、未成林造林地5 313hm2、无立木林地727hm2、宜林荒山6 907hm2。工程区土壤以褐土、草甸褐土为主, 森林资源以人工林为主, 天然林面积较少, 主要分布树种有:油松、辽东栎、华北落叶松、刺槐、速生杨、国槐、柳等;灌木主要有沙棘、胡枝子、虎榛子、黄刺玫、绣线菊、酸枣等。

2 森林管护实践

2.1 强化法律法规宣传, 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一是充分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法律法规咨询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自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 全县共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咨询活动80余次, 印发宣传资料5万余份;二是设立永久性宣传碑 (牌) 。近年来, 全县累计建设天然林保护宣传碑 (牌) 90余块, 管护责任碑50余块, 打造了多条宣传走廊;三是深化扩大森林防火宣传。近年来, 全县累计刷写防火标语600多条, 并在县电视台新闻节目开辟森林防火专栏, 适时发布森林防火预警信息。

2.2 强化队伍建设, 落实管护责任

祁县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森林管护面积总计20 567hm2, 其中国有林管护面积10 227hm2、集体林管护面积10 340hm2。按照人均管护面积国有林不超过668hm2, 集体林不超过334hm2控制, 将全县国有林划分为5个管护站、16个管护责任区;集体林划分为34个管护责任区。全县落实专职森林管护员50名。由于工程区实施单位与管护人员签订管护责任协议书50份, 明确了管护范围、期限、权利和责任、管护费支付、奖惩等内容。管护责任协议书每年签订一次, 为森林管护工作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 建立管护制度, 规范管护行为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 全县主要建立了3个方面的管护制度。一是针对林区牛、羊较多, 对新造林地破坏严重的情况, 及时出台了《关于在林区实施封山禁牧的规定》, 通过认真落实, 工程区放牧现象得到初步遏制;二是制定村规民约。工程实施区各村都制定了森林管护村规民约, 使林区广大群众逐步形成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习惯, 乱砍滥伐、偷砍盗伐和森林火灾等现象逐年减少;三是制定了《祁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管护项目管理实施细则》, 使森林管护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良性发展轨道。

2.4 改善基础设施, 确保管护质量

近年来, 祁县不断增加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首先, 在交通闭塞、人迹罕至的后山区新建、修复林道70余km, 为开展巡山护林、林火扑救等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次, 全县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森林管护站5个, 安装森林防火远程监控系统2个, 在主要沟口、道口修建管护房36个, 购置森林消防车13辆, 并给管护人员配备了防寒服、对讲机、GPS定位仪等, 极大地改善了一线管护人员的生产、生活条件, 为管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森林管护面临的问题

3.1 缺乏对管护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

管护人员虽然是按一定的推选程序选用的讲原则、爱林业、身体好、能吃苦的当地农民, 但缺乏林地保护、管护巡查、森林防火、病虫害监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应对突发事件的效率低下, 只能胜任简单的看护, 严重影响管护工作的开展。

3.2 管护人员不能专事管护巡山

护林员每月巡山天数不少于22天, 在防火特险期 (上年11月-次年6月) 管护员要做到每天巡山管护。实际上, 管护人员大多为世居、生活在林区的当地农民, 边种田边务农, 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职管护。

3.3 对管护人员缺乏有效监督管理, 管护模式单一

护林区域点多、线长、面广, 管护人员经常巡山在外, 巡护路线不确定, 且处在偏远山区, 交通、通讯设施较差, 对管护人员监督管理有一定困难。国有林采取建站管护, 集体林采取专业队管护, 管护模式单一。

4 对搞好森林管护工作的建议

4.1 加强管护人员培训, 提高管护水平

各管护站要严格执行每周星期一学习制度, 学习内容以林业法律法规、业务知识、下发文件、党报党刊等为主。并经常性组织护林员开展GPS、卫星图片、森林消防工具等业务软件知识和业务工具应用实践学习, 通过学习要求每个护林员学会熟练操作GPS和森林消防工具, 熟知管护区域的工作要点。通过定期组织管护人员进行森林管护和防火知识培训, 统一服装、统一标识、统一考核、统一评比, 使管护人员的整体形象和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 成为日常的巡护员、防火的应急队。

4.2 提高管护人员待遇, 稳定管护队伍

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与一期工程相比, 护林员的管护工资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但是随着物价上涨、社会平均工资的不断增长, 目前仍不能满足专职管护工作的需要。所以在不违反《森林法》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相关规定的前提下, 允许在管护范围内进行非林非木的采集、种植、养殖、森林旅游服务等开发利用活动, 增加个人收入, 对稳定管护队伍、巩固工程区生态建设成果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4.3 加强监督管理, 创一流管护队伍

专职管护人员履职情况的考核, 采取自查、复查、督查和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使检查督查工作落到实处。一是自查。由乡 (镇) 政府组织, 在每月25日完成自查。二是评议。每月由乡镇包村干部组织村支记、村党员和村民代表, 对专职管护人员工作进行民主评议。三是复查。每季度复查1次, 由县林业局分管人员和抽调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专职管护人员2人以上组成, 对监管区内在本季度的检查情况进行全面复查。四是督查。由县林业局和政府驻村干部、管护责任区村干部组成督察组, 对自查、复查工作进行督查, 在半年和年终各组织一次督查。检查结束后, 检查单位将各片区管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专职管护人员, 责令限期整改。

4.4 创新管护模式, 确保管护成效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了“户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 应因地制宜创建适合本地区的森林管护方式, 提高管护成效。一是参与式管护模式。在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的统一协调下, 以村级自治组织或林业合作社为单元, 通过林权所有者自主联合, 组成互助管护队伍, 实行区域联防管护。二是家庭托管模式。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管护, 森林资源所有权和管护经营权分离。在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 把管护责任委托到户, 明确管护对象和奖惩办法。三是承包管护模式。根据分林到户情况, 在户均森林资源较大的区域, 以户为单位划分管护责任区, 签订管护承包协议书, 任务到山头, 责任到人, 责、权、利挂钩, 由林农直接进行森林管护。

摘要:加强森林管护是天然林保护工程一项重要内容。从实施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尽快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等方面介绍了祁县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管护的成功经验,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谈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内部控制 篇9

(一) 资金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挪用、转移工程资金;滞留、欠拨工程资金;弄虚作假, 虚报工程项目;公款私存, 私设“小金库”;将工程层层转包, 牟取私利;虚列工程支出, 套取工程资金;擅自调整建设规模和年度计划。

(二) 会计记录控制的持续性问题

天然林保护工程对规模在5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实施招投标制, 有时会出现项目中标施工单位和林权所有单位不一致的情况。在整个施工过程中, 林权所有单位对工程实施过程中国家资金投入、辖区内林木资源增加及消耗情况无从知晓, 出现会计记录脱节问题。

(三) 工程质量内部控制的持续性问题

“三分造林, 七分管护”, 天然林保护工程不同于一般基建工程, 竣工验收后仍要继续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森林管护, 需付出几代人的心血。随着工程竣工验收, 工程质量的后续控制问题日显迫切。

二、加强天然林保护工程内部控制的意义

天然林保护工程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战略眼光, 站在中华民族生存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所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是一项跨世纪的宏伟工程。作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建设单位, 为了保证工程项目有计划地进行, 防范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差错与舞弊, 合理使用建设资金,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天然林保护工程财务管理愈显重要, 强化工程内部控制也就势在必行。

三、天然林保护工程内部控制的目标

(一) 建立有效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内部控制环境, 构筑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

加强制度建设控制, 规范项目业务流程, 明确建设过程中各项业务内容及主要控制点, 在相关环节配备合格的业务人员, 使建设单位中的所有人员具有自觉的控制态度, 由单一的执行制度转变为体系的整体运转与文化引导。

(二) 建立风险评估与防范机制, 落实风险责任控制

将责任层层落实到相关业务部门甚至个人, 并对责任制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

(三) 制定科学规范的控制文档制度

建立内控工作底稿, 实现工程管理系统化、制度化、流程化。

(四) 建立信息及沟通机制

确保所有部门和业务人员充分理解和坚持现行政策和程序。完善内部管理报告制、信息统计工作考核奖惩制和责任制, 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工程信息。

(五) 建立严密的内控监督机制

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评审内控效果, 不断发现内控缺陷, 持续改进。

四、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内部控制环节

(一) 项目决策控制

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决策控制过程分为实施方案编制、可行性论证、项目决策三个阶段。在整个决策过程中, 方案的编制、可行性论证及项目决策实行分离。由工程建设单位编制县级实施方案, 市林业局进行方案可行性论证, 省厅对实施方案进行会审, 批复实施。在各个阶段, 设立相应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二) 项目预算控制

建立合理的概预算程序和制度, 实现对工程项目造价的控制。组织会计机构和人员对项目预算进行审核, 主要包括对编制依据的合法性、时效性、完整性和适用范围的审核。项目建设投资规模严格控制在年度投资计划限额内。

(三) 招投标、承包责任与合同控制

1.招投标和承包责任控制。

招投标过程中, 由单位会计机构对投标人资格的财务标准和投标报价要求进行审查。

2.合同控制。

项目负责人会同会计机构人员与中标单位订立施工合同。支付工程款时, 严格审核合同履行情况的相关凭证。

(四) 施工过程控制

1.工程质量控制。

公益林建设中, 严格依照《造林技术规程》、《四川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生态公益林建设作业设计办法》等技术规程操作;森林管护施工中, 将管护任务落实到每个山头地块, 管护责任层层落实到每个管护人员;工程管理过程中, 实行严格的工程质量监理制。

2.工程资金的内部控制。

把好货币资金支出关;管住货币资金流入点和银行开户点, 单独建账, 统一管理;管住现金盘存点及单位与银行、客户对账点;管住票据及印章保管点。

3.

完善工程物资的采购控制和工程实物资产的安全控制制度。

(五) 核查验收控制

1.建立严格的工程核查验收工作责任制。

核查人员对所承担核查验收工作的结果负责, 实行责任追究制。

2.

实行严格的县、省、国家林业局三级核查验收制度。

3.建立长期稳定、专业全面的核查验收队伍。

建立完整的核查验收成果技术档案, 设专职人员管理。

(六) 内部审计控制

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单位应建立对工程项目的内部审计制度, 明确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 定期地对建设单位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控制制度缺陷提出书面报告, 督促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五、意见与建议

在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基础上, 还要有针对性地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建设单位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意识, 体现内部控制制度的广泛约束性。保证会计系统的独立性、公正性, 实行项目会计负责人委派制, 确保内部审计人员相对于其他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是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会计在进行工程的日常账务处理时, 按林权所有者设置辅助明细账, 工程竣工验收决算后, 与林权所有单位办理账务移交, 以保持林权所有单位会计记录的持续性、完整性。

谈伊春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意义 篇10

关键词:森林,天然林保护工程

据不完全统计, 全球森林在世界各国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是人口密度大的国家, 为了多生产出更多的粮食, 将大片的森林变为耕地和住宅用地, 我们国家也包括在内。近些年, 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干旱、洪水、地震、泥石流等, 给人类带来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虽然这些自然灾害不全是和森林面积减少有关, 但是, 经过科学证实, 有很多自然灾害和森林面积锐减有着紧密联系。

就伊春来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为了支持国家其他行业和地区, 伊春每年以几百万乃至上千万立方米的采伐量, 源源不断地向国家输送国家调拨木材。我们仔细算一算,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是多少?如果继续下去森林资源必将越来越少, 直至枯竭。制止乱砍滥伐、保护森林, 早就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但直到发生特大洪灾, 各级政府才下定决心全面据测算, 每公顷林地比无林地能多蓄水30立方米。三千公顷森林的蓄水量相当于一座10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因此, 森林有“绿色水库”之美称。

所谓天然林, 是天然更新的森林, 在形成方式上不同于人工繁育而成的人工林。天然林又分为原始林、次生林、残次林等几种类型。目前我国的天然林面积约为8726公顷, 占全国森林面积的65.3%, 大部分是次生林, 原始林仅占2%, 主要分布在内蒙、川、藏一带。天然林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止荒漠化、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着人工林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建国以来, 国有林区计划内采伐的木材绝大部分出自天然林, 致使天然林资源急剧下降。

伊春地处小兴安岭, 是东北的天然屏障, 也是多种野生动物和鸟类的家园。很多都是以树木的种子为生, 或是以此为食物链, 一旦锐减, 那么他们也会相应减少, 甚至灭绝,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伊春是一座绿色宝库, 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伊春境内沟谷密布, 水系发达, 有大小河流702条, 总蓄水量102亿立方米, 其中河流分属黑龙江、松花江水系。汤旺河为伊春的主要河流, 境内流长443公里, 注入松花江下游。市内大部分城镇沿河分布, 河水环绕山行, 两岸山秀树奇。伊春拥有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红松原始林, 森林类型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 蓄积量较多的树种有红松、云杉、冷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水曲柳、黄菠萝等。伊春有林城面积300多万公顷, 森林覆被率为82.2%, 活立木总蓄积量2.2亿立方米。

森林具有涵养水土耐旱的作用。伊春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绝大部分来自大山深处。这都得益于丰富的森林资源。一棵百年大树可以含蓄一吨的水, 干旱的时候释放水分, 涝的时候, 大量吸附水分。按照现在活立木蓄积量推算。至少可以吸附超过五亿立方米的含水量。

防风作用, 在林区也同样特别重要。在农业生产方面, 很少有大风摧毁农田设施以及农作物的报道。飓风和龙卷风的报道则更少。在森林防火方面, 尤为凸显, 举一个防火实例:2005年4月25日中午, 汤旺河气温二十五摄氏度左右, 最高风力可达九级。而且连续三十天没有降雨, 在窑地东二千米处发生火情, 火势迅速蔓延, 离那里三公里就是油库重地。风向一变, 那将十分危险。各个兄弟单位纷纷快速增援, 然而最担心的是发生了。风向突变, 火势迅速向油库重地方向窜去, 在离油库二公里处是一大片天然林, 十分茂密。

森林对空气质量影响非常大, 在全国空气质量监测报告中, 伊春排在首位。正是因为实施天然了保护工程的结果通过对天然林的保护, 伊春森林生态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全市共建有15个旅游区100多处旅游景点, 已开发建设了五营国家级森林公园、金山屯大丰河漂流、美溪回龙湾度假村、南岔仙翁山风景区、朗乡绿色度假旅游区等。因此, 这里被誉为中国黑龙江小兴安岭上的绿色明珠。目前, 伊春市已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9处, 国家级地质公园2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 省级森林公园18处, 省级自然保护区8处, 国家4A级、3A级景区3处、2A级景区11处, AS、2S、3S级滑雪场各1处, 国家级狩猎场1处, 省级狩猎场3处, 全市景区建设初步形成了比较合理的产品结构和空间布局。其中, 五营丰林自然保护区和带岭凉水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五营国家森林公园、汤旺河林海奇石风景区、嘉荫恐龙地质公园、美溪回龙湾以及金山屯大丰河漂流、铁力依吉密河漂流、日月峡滑雪、梅花山滑雪、桃山狩猎等产品在国内外都有较高知名度。同时生态畜牧业正在崛起, 目前伊春已经形成了“南牛北羊、中部鸡兔、全市蛙鹿”的总体发展格局。北药业茁壮成长。

通过通过对天然林的保护, 不仅给大环境带来效益, 同时, 更是给伊春广大人民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效益。使伊春能够青山常在, 绿水长流, 不断发展, 永续利用。

参考文献

[1]陶建平, 张炜银.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及其研究概况[J].世界林业研究, 2002, (06)

[2]闫喜军, 倪柏春.森林演替规律在“天保”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6, (01)

上一篇:青年艺术家的迷途下一篇:学校管理工作的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