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原则与方法

2024-09-29

基本原则与方法(通用12篇)

基本原则与方法 篇1

新闻采访工作具有内容的求实性, 工作的独立性, 项目的突变性, 对象的广泛性, 目的的公开性等特点, 因此要求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掌握一定的技巧, 新闻采访对于新闻报道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 采访不仅要保证新闻报道内容的广泛性, 还应该通过采访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在新闻报道过程中缺乏采访的过程, 则可能会忽略一些新闻的细节, 造成报道与事实的偏差。一般情况下, 一次完整的采访活动, 从发现新闻的相关信息, 到对被采访对象进行采访和收集资料, 基本上都是由记者自己独立完成的。这就对记者的工作能力有了很高的要求。要求记者能够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一、新闻采访应遵循的原则

1. 提前做充分的准备

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开始之前要做好铺垫, 要提前了解被采访者的基本信息, 一方面, 方便自己顺利地切入话题, 进行采访, 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新闻工作者对被采访者的重视, 有利于被采访者积极地配合。在采访时, 针对不同性格的人, 也要选择直接切入和委婉相结合的原则, 对于一些比较敏感的人和一些敏感的事, 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把握尺度和时机, 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语言发问, 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而这一切, 最重要的一点原则就是采访者在采访之前要充分了解被采访者的背景、个性特点等特征, 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

2. 说话要简洁, 真实, 有针对性

新闻工作者最忌讳的就是自己一直在说而忽略了被采访者, 达不到采访的真正目的, 因此, 新闻采访要做到主题一定要明确, 新闻工作者说话要简单, 明了, 并且必须注重事实, 新闻工作者自身要有很强的文化底蕴, 还要有引领话题的能力, 及时地引出被采访者想说的话题, 并对其加以准确的及时的评论。

3. 要尊重被采访者

尊重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 因此, 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时一定要做到避免提到被采访者不愿提到的问题, 和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 这也是一个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体现, 采访者的语气要让人听起来舒服, 并且无论什么时候, 都要尊重被采访者。

4. 采访要具有针对性

新闻采访要具有针对性, 有些时候, 被采访者紧张或者采访不顺利不是因为个人原因, 而是采访者经常问一些可有可无的问题, 导致被采访者无法回答而造成冷场, 因此, 采访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有针对性, 要从被采访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 既保证了被采访者的积极性, 同时也保证采访可以顺利地进行。当然采访要有合适的方法。

二、新闻采访应遵循的方法

采访时的方法也有很多, 第一, 采访者要有善问的精神, 每一个成功的采访都是以采访者一句幽默的, 或者简洁的但是听上去十分舒服的开场白开始的, 提问对采访者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好的问候语会让被采访者感到舒服, 放松心情, 直接关系到整个采访的成败。要根据采访对象来确定采访时所使用的语言, 确定采访中的问话。新闻采访者应该针对采访的原因和目的, 选取尽量合适的话题来采访, 在适当的时候, 提出合适的问题, 可以缓解气氛, 可以保持采访的持续, 这样, 在引导被采访者的同时也能够使采访处于轻松的氛围当中。被采访者也会乐于和记者交谈, 在谈话的过程中, 记者必须时刻地察言观色, 当被采访者的谈话脱离主题的时候, 记者应该想方设法使得谈话回到主题上。尤其是对比较内向腼腆的被采访者, 新闻采访者必须加以鼓励, 以确保采访工作的顺利完成。

第二, 要学会倾听, 很多时候, 听比说更重要, 好的新闻采访者一定是认真的听被采访者的说话内容, 并快速地反应一些的弦外之音, 以便于及时地接话, 倾听需要合适的时间和地点, 当然还有倾听的人, 好的倾听者会让对方觉得舒服, 愿意将知道的想说的说出来, 倾听是一种技巧, 它可以让采访者得到被采访者的信任, 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

第三, 要是善于营造和谐气氛, 这是采访者必修的技巧之一, 采访需要时间, 有时候可能会很长时间, 这就要求采访者要在短时间内与被采访者消除陌生, 快速展开谈话。这需要采访者在平时生活中就要注意观察生活的细节, 对待各种不同情况要采取不同的采访技巧。

第四, 就是建立共同话题, 采访者要善于建立和被采访者的共同话题, 与问相似, 建立共同话题是从问开始的, 在对被采访者不熟悉的时候, 可以选择一些与对方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进行询问, 并且在对方发表完和自己观点相似的意见之后, 表达出自己的意见, 营造一种开放的氛围, 拉近与其的距离。如果采访时间充足的话, 记者最好可以在采访之前对被采访者和相关新闻事件进行一个简单的了解, 设置有针对性的提问, 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问题进行事前的了解, 使采访工作能够更加到位, 达到专业的效果。

第五, 就是积极的沟通, 如果被采访者十分健谈, 可能采访会很顺利, 但是, 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健谈, 这需要采访者有一种不放弃的精神, 在适当的时候打开被采访者的心扉, 积极地进行有效的沟通。

总之, 新闻采访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要有一定的方法, 针对不同的被采访者, 新闻工作者既要平等对待, 又要找到最适合每个人的采访方式, 只有恰当的切入话题, 舒服的谈话才能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使新闻工作者从被采访者那里获得有效的信息。本文阐述了一些新闻工作者应该遵守的原则和采访时可以用到的方法。新闻采访要求采访者认真对待, 勇于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侯福玉, 浅谈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J], 才智, 2010年35期[1]侯福玉, 浅谈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J], 才智, 2010年35期

[2]刘中华, 探讨新闻采访的原则[J], 才智, 2010年27期[2]刘中华, 探讨新闻采访的原则[J], 才智, 2010年27期

基本原则与方法 篇2

为了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孔子在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的同时,积极探索,在教学方法论上颇有建树,提出了一系列反映教学规律的原则和方法,为中国古代教学理论的发展揭开了新篇章。

孔子在长期从事私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首先,关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他的经验是:

1.[启发诱导];

2.[因材施教]

其次,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孔子在长期指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积累了宝贵而又丰富的经验:

1.[立志有恒,锲而不舍];

2.[虚心笃实,不耻下问];

3.[学思结合,学思并重];

4.[学行结合,学行并重]。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教——启发诱导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倡并运用启发诱导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教育家,孔子的启发诱导要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早几十年。

在孔子看来,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主动探索和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其至理名言是: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由此可见,孔子提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住讲解问题的最佳时机,及时施教,当学生思考问题已有所得,欲表达又表达不清楚时,教师要给以及时的启发,这里关键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教学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否则,越俎代庖,搞填鸭式,满堂灌,代替思考和表达就会导致教学过程的失败。这是孔子强调的启发诱导教学原则的第一层意思。孔子强调启发教学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启发诱导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逻辑推理能力。

孔子的启发诱导运用的非常成功,很受学生欢迎。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教——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亦是孔子运用得最成功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孔子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和教学。

孔子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成功地运用因材施教的伟大教育家,但“因材施教”的命题却是由宋代的教育家,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在总结孔子教学经验时概括而成的。他们说:“孔子教学,各因其材”,后来南宋的理学家朱熹在给《论语》作集注时,再次重申了这一命题,这就是“因材施教”的由来。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

他首先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孔子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往往能够一言以蔽之,比如,他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

孔子了解学生所用的方法主要是观察法和谈话法,这两种方法至今仍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时所采用的最经常、最简便易行的方法。

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

了解学生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孔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教学。

在发挥学生的特长上,由于孔子教导有方,在其私学里,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上各有其材。

在孔子从教的四十余年里,先后就教于他的弟子有3000余人,其中涌现出72贤人。“72贤人”的出现,除了有他们个人的先天素质、主观努力和当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外,不能不说是孔子的教导有方。

因材施教不仅表现在因势利导,发挥学生的特长上,还表现在克服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促进其正常发展上。在克服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即补偏救弊上,孔子做的也相当成功。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学——立志有恒,锲而不舍

孔子晚年总结自己的治学经验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以切身的体会教育学生要有高远的理想,要“志于道”、“志于仁”、“志于学”。孔子认为立志对一个人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理想,没有志气就等于没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所以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孔子不仅鼓励学生要立志,要树立高远的理想,而且还告诫学生“立志在于有恒”。他说:“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他经常以流水、筑山和平地威为例阐发这个道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极言时间的宝贵,人生的短暂,暗示学生一旦理想已定,就要争分夺秒,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去实现它,践行它;“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履一篑,进,吾往也。”则进一步解释为学成败的一般规律,即大功告成与否完全取决于学者的决心和意志。所以当冉求说:“非不说(通悦)子之道,力不足也”的时候,孔子严厉地批评他“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汝)画。”及以力不从心为借口而放弃学业,是画地为牢,半途而废的懦夫行为。

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学——虚心笃实,不耻下问

孔子认为,学者治学必须有一个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能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虚心笃实还包括学者治学应持有的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孔子告诫弟子,对古籍文献,对客观世界,对人伦社会关系应该做公正的评说,他反对学者治学过程中过多的妄意猜测、专横武断、固执己见和惟我独尊、自以为是,因而提出治学四原则:“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要做到虚心笃实,践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原则,就是不会则问,不知则学,不仅要向高于自己的人请教,而且还要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即“敏而好学,不耻下”。孔子本人就是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典型。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首次将学与问联系起来,这就是“学问”一词的由来,学与问相联,揭示了人们探求知识的途径与规律,对指导学者治学是大有裨益的。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学——学思结合,学思并重

孔子认为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虚心笃实固然重要,但无论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获得的间接经验,还是通过向别人请教所获得的直接经验,都必须经过头脑的认真思考,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学思并重。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是思的前提基础,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思离不开学,同时,学也离不开思,思是学的升华和提高。孔子认为,如果只记诵一些现成的知识结论,而不经过思考加以消化理解,就会茫然无所得;相反,只凭主观思考,而不通过实学获得新知,也将陷入空疏的危险,阐发了学与思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辨证关系。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孔子则现身说法,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在指导学生以学为基础的同时,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孔子提倡: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要求学生在感知活动中做到“视思明,听思聪”,力求感知正确,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孔子尤其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归纳、逻辑推理的能力,能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能近取譬”等,这些教学法,尤其是“疑思问”,在教学中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仍然是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欲着力解决的问题。孔子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如何学——学行结合,学行并重

孔子强调力行,要求弟子们把学到的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的知识付诸实践,达到“学以致其道”。在文化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孔子同样强调学以致其用。但是在学与行的关系上,孔子并不片面的强调行,而是要求在实学的基础上,在学到的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实践。需要指出的是,孔子所强调的行,不仅指对所学知识的实行践履过程,而且还包括对学习行为的复习、练习的过程,如“学而时习之”、“温固而知新”等。

孔子在指导学生治学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十分丰富,不仅包括以上所提的几点原则、方法,还包括培养学生好学、乐学的精神等。孔子提出学习必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别人要求他学习变成学生自己要求学习,变苦学为乐学,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等,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提倡愉快教学的人。孔子论为师之道 孔子论为师之道:之一

[强调做教师必须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

孔子一生热爱学生,忠于教职,在教育这片芳草地上辛苦耕耘,硕果累累。当弟子们问他对待工作的态度,他回答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这种爱生忠诲的精神构成了师生关系的基础。

孔子把“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联系起来,把“学而不厌”作为“诲人不倦”的前提。

孔子所讲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对教师自己,为了教育好学生,就应该不断地学习,获得新知。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典型的终身教育思想。二是对学生,要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并不知疲倦地为他们工作。

孔子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这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勘称“万事师表”,后世楷模,即便在今天也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值得大力赞扬。孔子论为师之道:之二

[主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在如何看待学生的成长发展的问题上,孔子提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的著名论题。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教育家,孔子看到了历史的发展,时代在前进,“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是历史的必然,他鼓励学生一定要积极进取,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敢于并最终能够超过自己的老师。孔子正是由于有这种虚怀若谷的豁达胸襟培养了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这些人在春秋战国之际遍布中原南北各地,就象燎原的星星之火,点燃了百家争鸣的把把火炬,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孔子论为师之道 之三

[提倡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表率]

中式菜肴翻译原则与方法 篇3

关键词中国菜原则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中华美食源远流长,独具魅力。中国菜已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其高超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世界一流。自古以来有句俗语叫“People regard food as their prime want民以食为天”可见人们把“食”看作是头等重要的事,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越来越大,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以及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我们迎来了大批的海外观光客。为了方便外国客人的用餐,弘扬中国独具魅力的餐饮文化,中餐菜单的英译日益显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准确形象的把中国菜名译成英语,对传播我国饮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东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如当你看到这样一串串英文的时候“lionhead”,“ beancurd made by freckled woman”“Rolling Donkey”,如果按字面直译的话,它们分别是“狮子的头”、“ 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和“打滚的驴”,由于翻译不专业,这样的英文菜名不仅没

招揽到游客,反而把客人吓跑了。因此,本文就中式菜肴的翻译原则及方法进行了探讨。

1 就翻译原则方面,有两个原则需要先把握

1.1 忠实原则

中式菜名英译后的主要使用者是来华外宾,他们到中国餐馆吃饭首先关心的就是吃的是什么(原料)、味道怎么样(味型)、采用什么做法(烹调方法),其次才是菜名的寓意(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中式菜名时就应当首先忠实菜肴里要传达的信息。例如:上面刚刚提到的“狮子头”,如果对等翻译为“lionhead”的话,读者会不解其义,其实狮子头并不是狮子的头而是一个大大猪肉丸子。该译文就没有表达本道菜的真实内涵。因此最好根据菜名实译为“pork balls”。

1.2 音译加注原则

由于中西文化存在文化空白,中外食品很多不能对等,因此在翻译中式菜谱时不能直译就必须用音译加注释的原则。如中国的“Tofu”(豆腐)“JiaoZi”(饺子)已西化,其音译已被外国朋友所熟知。但还没有约定俗成的音译还不能表达其“物质内涵”,因此在翻译中餐时,先采用音译加注的方法比较合理。“麻婆豆腐”译为“Mapo Tofu(Bean curd cooked in hot-spicy meat sauce)”比较合适,当世人都思念中国四川口味的那道“麻辣豆腐”时,“Mapo Tofu”又会成为英语词典的另一个外来词汇。到那时译文将成为约定俗成,再逐步隐含其英文注释,其文化內涵才得以流传。

2 就翻译方法做出几点归纳

2.1 原材料相加

主配料+with +次配料。如:

牛肉豆腐Beef with Beancurd

火腿豌豆Ham with Peas

菜扒香菇Mushrooms with Vegetables

2.2 烹调法(通常用过去分词)+主料+(with,in)调料

如:

奶油烧鱼柳Grilled Fish with Butter Sauce

红烧鲤鱼头 Braised Carp Head with Soy Sauce

2.3 形状(口感)+主料+(with)辅料

如:

时蔬鸡片 Sliced Chicken with Seasonal Vegetables

冬笋牛肉丝 Fried Beef Shreds with Bamboo Shoots

2.4 音译地名/人名+原料

对于一些有地方特色的名菜,在翻译此类菜名时应采用。如湖南肉Pork Hunan Style。这种方法虽然简洁明了,但翻译时若用“音译地名/人名+直译原料”这种译法可能更有“中国味儿”。如:

东坡肉 Dongpo Braised Pork

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

蒙古烤肉Mongolian Barbecue

2.5 音译或直译+释意

如:全家福Happy Family —— A combination of shrimps, pork, beef, chicken, lobster and mixed vegetables with brown sauce

基本原则与方法 篇4

一、民法基本原则的方法论拓展

该书首先开辟了民法基本原则两个崭新的方法论领域, 即以民法的性质和民法的人性假设作为构建民法基本原则的方法, 并将民法的性质论与人性论作为构建民法基本原则的精神基础, 并在此基础上推演民法基本原则的本体构成。

该书认为, 民法的性质可抽象为民法的谦抑性, 其又包括有限性与宽容性两个方面。民法的有限性, 意味着民法不对当事人可以通过意思自治决定的事项进行强制性规定, 民法规范主要是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补充。相应地, 民法应减少强制性规范的配置, 而增加任意性规范的供给。民法是任意法, 意味着民事主体可根据自己意愿设立、变更、消灭法律关系。民法是任意法同时意味着民法多为任意性规定, 民事主体可做出不同于法律规定的约定。

民法的宽容性, 意味着民法介入人类行为领域时, 应当有尊重、保护、扩大民事主体自由和权利的极大同情心、自觉心和责任心, 对于人性、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现实生活和幸福、人的发展和解放给予关注, 并以此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民法是权利法, 对于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权利的尊重, 必然要求民法具有宽容的胸怀。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 需要主体在平等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意愿与他人进行财产交易。对民事主体的这种自由交易行为, 民法也应体现出应有的宽容。

近代人性论之历史语境为人性恶理论, 关注的是人的欲望、自由与理性, 其核心价值取向表现为:人作为独立之个体有权合理地追求自身欲望之满足并最终达到利益最大化。该价值取向经过其他学科之论证, 最终成为近现代民法之价值指称, 近现代民法据此做出了如下价值判断:第一, 民法中的人是性恶论意义上的人, 是理性人, 从而于本体论方面确定了人作为私法主体之唯一性、独立性、自足性;第二, 既然每一个私法主体均为性恶之人, 则民法为实现私法正义目标, 自应赋予每一主体以平等地位、独立人格以及意志自由, 进而使其行为一方面具有自主性、排他性 (针对自身权利) , 另一方面具有了限定性、自律性 (针对他人权利) ;第三, 人身保护与财产保护是人实现自身价值目标之最重要手段, 是支配每一个利己主体之主导性力量。

二、民法基本原则的本体论塑造

按照民法谦抑性的要求, 民法必须高扬人的主体性, 肯定人的尊严与价值, 肯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平等, 并对这一关系做出民法解释;另一方面, 它旨在弘扬自由的精髓, 肯定有限制的自由主义的价值, 肯定人与人关系中的自由, 并对这一关系做出回答。前者要求肯定主体的地位一律平等, 并对主体享有的私权进行全面保护, 并由此推演出民法的主体平等原则与私权保护原则;后者要求必须尊重主体在治理民事关系中的主观自由, 并由此推演出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则。

民法的人性假设也对上述原则给予了理论支持。从人性角度, 人类的纯粹欲望存在于自然状态中, 而这种欲望在民法上的首要体现, 便是私有财产权制度的全面建立。人对欲望的追求, 还必须以主体享有独立人格为前提, 于是, 民法赋予每个主体独立的人格权;主体之间形成的身份关系在民法上也应当有相应的体现, 这就是身份权。对人的财产权和人身权予以全面保护, 意味着私权保护原则生成。人性恶价值判定与近代民法之人格抽象具有逻辑同构与价值同构之双重关系。从逻辑层面而言, 人性恶判定以人类之伦理底线为基准, 以人之生存、发展为前提, 探讨人之行为, 主要是经济行为对人之重要意义及其历史必然性。易言之, 惟有人性恶理论前提下始得探讨人类之平等。从价值层面而言, 性恶论奉行的不是一种“理想”而是一种“理性”, 其要求“不为恶”。直而言之, 人性恶价值判断使世俗之人具有了统一之逻辑前提与价值前提, 于法律上获得了统一而平等之人格内蕴。于是, 主体平等原则得以建立。法律规定了民事主体的权利以后, 权利人还需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主张和行使权利, 同时法律还应维护因此而形成的民事关系。理性人假设与人的意志之间的紧密联系甚为显然, 其预设的是人有对自己利益的独立判断意志。因此, 民法应当有对民事主体依自己意志所形成的各种民事关系予以尊重的内容, 这就是意思自治原则。

不仅如此, 人性假设基础之上还可进一步演化出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私权保护观念在19世纪达致顶峰, 由于其过分强调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和社会公共利益, 导致个人随意滥用其私权而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现象时有出现。于是,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权利之享有和行使应有限制观念, 上升到主要地位。如果私权行使超过必要限度即构成权利滥用, 这就是禁止权利滥用原则。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石, 如果不从民法角度对人的自治范围进行限制, 必然会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良性运转, 与民法的市场经济基本法性质甚为不合。因此, 民法必须建立诚实信用原则。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也应当有适当的限制, 这就是公序良俗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的背后隐藏的是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 尤其是在法律不足以评价主体权利享有和行使是否滥用之时, 公序良俗原则起到对意思自治之外部限制的作用, 从而维护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

该书在塑造了上述“正反面、六原则”体系的同时, 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论点, 如其认为诚实信用原则不属于民法的“帝王条款”、公平不应当属于民法基本原则、应以社会利益为基准界分诚实信用原则与公序良俗原则等等。

三、民法基本原则的规范论表达

本体论上的“正反面、六原则”体系, 在逻辑结构上又是围绕权利这一民法最为重要的范畴而展开。私权保护原则首先肯认了民法对权利的一般性保护立场, 而主体平等与意思自治的确立均是为了确保民事主体更好地享有和行使权利;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和禁止权利滥用无疑是对民事主体所享有权利的一种限制。由此, 如果从权利角度解读民法基本原则, 则可将其基本范畴概括为权利提倡、权利行使与权利限制。据此, 该书将民法基本原则的研究推向规范论层面, 分别对民事行为能力制度、准民事法律行为和取得时效制度进行了理论反思与重构。

民事行为能力制度, 涉及民事主体有无资格通过自己行为行使权利的问题, 该书将其置于权利提倡规则下进行阐释。自然人行为能力的具体样态, 有两种立法模式, 即法国二分法和德国的三分法。我国《民法通则》采纳了后一种模式。目前我国学界就二分法之立法并未有深入研究。但该书认为, 无行为能力制度之设计, 不能对无行为能力人提供有利保护, 亦难兼顾交易安全。而二分法下撤销权制度之设计, 不仅克服了无行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无追认权之缺陷, 而且对无行为能力人之保护更加周到, 同时对方当事人的催告权、恶意抗辩权以及撤销权排除的规定, 亦可兼顾交易安全, 较三分法为优。因此, 我国未来立法应当废除无行为能力制度, 改采二分法。

准民事法律行为, 是民事主体行使权利的一种重要方式, 该问题在我国学界至今没有专题研究, 该书将其置于权利行使规则下进行论述。准民事法律行为是不同于民事法律行为、也不同于事实行为的一种民事法律事实, 它同样可引起法律关系的变动。准民事法律行为主要表现为意思通知、观念通知和感情表示三种样态。准民事法律行为准用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则时, 有可以直接准用、不能完全准用和完全不能准用三种情形。

取得时效制度, 是民事主体取得权利的一种重要方式, 既有研究忽视了其本质上也是一种权利丧失的原因, 该书将其置于权利限制规则下予以重构。该书提出了恶意失权作为取得时效理论基础的观点。恶意失权强调权利人明知或应知有权利而不行使, 导致社会秩序形成, 从而使其丧失权利。在逻辑顺位上, 先有权利人明知或应知有权利而不予行使, 再加上占有人占有之外在事实, 方有社会秩序之形成可能, 它更加注重的是社会秩序形成的背后理论根源。通过将取得时效的理论视角转换为恶意失权, 可重新构造取得时效的起算点、中止、中断等具体制度。

四、结语

民法基本原则身兼民法之“灵魂”和“神经”两种机能, 对民事法学理论和私法实践具有“中枢”意义。该书不是对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特征、功能等问题进行重复性研究, 而是在方法、本体、规范三重维度下对民法基本原则进行阐释, 将民法基本原则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充分彰显。当前, 我国主要民事单行法律均已制定完毕, 下一步民事立法重点就是起草民法典或民法总则。未来的民法基本原则体系, 一定要克服现有规定的缺陷与僵化, 在方法———本体———规范的有机衔接方面着力, 使民法基本原则的核心价值得以全面展现。

摘要:当前民法基本原则研究中的方法论僵化, 导致了民法基本原则的本体论研究难有进展。民法基本原则的规范价值, 在既有研究中也没有获得充分展现。《民法基本原则专论》一书, 将民法基本原则的方法论研究拓展至民法性质与人性假设层面, 将民法基本原则的本体论塑造为“正反面、六原则”体系, 从行为能力、准民事法律行为、取得时效角度对民法基本原则进行了规范论展开, 实现了方法、本体与规范的多维创新。

关键词:民法基本原则,方法论,本体论,规范论

参考文献

[1]王立争.民法基本原则专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0.

[2]刘云生.民法与人性[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5.

[3]肖厚国.所有权的兴起与衰落[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

教学基本原理与方法讲稿提要 篇5

一、教学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教学的概念和任务

1、教学的定义。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以适应社会、组织或个人的需要。

2、教学的任务。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会学习与形成能力;确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二)教学基本要素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手段等。

(三)教学能力结构

1、基本素养;

2、学科知识背景;

3、对所教知识结构的认知;

4、对学生认知发展的认知;

5、学科教学能力。

(四)遵循教学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传授科学的规律性知识;科学组织教学过程;重视操作与活动)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两种师生观: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4、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情感、意志和个性培养的关系问题。

(五)贯彻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员观察所学事物,形成所学事物的清晰表象,丰富感性认识,从而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直观分为三类:一是实物直观;二是模象直观;三是言语直观。

2、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要重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问题情境是启发的首要因素;独立思考是启发的关键;发扬教学民主是启发的条件。

3、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孔子提出“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的观点。

4、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知识基础、学习风格、动机兴趣等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重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六)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如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适当的奖励和惩罚、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

2.感知学习材料。客观事物正确表象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一直接感知;二间接感知。

3.理解学习材料(中心)。所谓理解,就是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新概念在头脑中纳入已知概念的系统,由已知概念向新概念转化即形成新概念。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1)关于概念: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细胞)。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即其涵义和适用范围。概念形成途径——抽象与概括是指从具体共同性的事物中揭示其本质意义的两种思维活动。抽象是指抽取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的思维方法;概括是指把抽象出来的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连接起来,推及到其它同类事物上去,从而归结全类事物的共性的思维方法。概念形成方法:归纳就是从个别到一般,演绎则是从一般到个别。归纳法亦称例规法,呈现概念→实例属性探索→发现概念。演绎法亦称规例法,呈现概念→属性探索→举例说明。(2)概念的教学(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教育心理学认为,科学的概念教学有以下途径

准确的语言,揭示概念本质属性(思维的过程)。突出关键特征,控制无关特征(会飞不是鸟的关键特征)。正例(肯定例证)和反例(否定例证,防止泛化,概念不清)的利用(杯子、瓶子、缸都是容器的正例,但其本身又互为反例)。变式和比较(举一反三不应是简单重复,有比较才有鉴别)。具体化(举例说明、深入浅出)和系统化(层次和体系)。

(3)非本质属性变式教学:变式是通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在变式中思维,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巩固知识经验。就是指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验,牢固地保存在记忆中。要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理解记忆的能力。加强复习和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经验的目的。

5、运用知识经验。教师引导学生练习作业、实验、实习、职业劳动、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

6、教学效果的检查、测量和评价。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来源。

(1)相对性评价是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绝对性评价依据教学目标编制试题来测量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2)诊断性评价是教学活动开始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为使教学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行过程中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最终的活动成果而进行的评价。例如学期末或学年末各门学科的考核考试,目的是验明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

(七)常用的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为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所采取的行为方式、手段、途径、步骤的总称,是一定教学理念(教师思维)影响下的教授法与学习法的统一。

2、教学方法的五分类: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参观法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以体验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情境法、陶冶法、角色扮演、模拟等;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发现法、探究法等。

3、教学基本方法的含义及应用要求

(1)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种方式。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讲解是教师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说明和论证。讲演是系统全面的描述事实,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并归纳、概括科学的结论。讲授法应用的基本要求: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②注意启发。③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谈话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谈话法的应用基本要求: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③要善于启发诱导。④要做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讨论、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法的应用基本要求是:①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③做好讨论小结。

(4)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演示法的应用基本要求: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备。②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投入观察与思考。③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看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5)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法的基本要求:①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与方法。②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③严格要求。

(6)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借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验证间接知识,或综合运用知识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因实习场所不同,实习法可分为:课堂实习,校内外工厂实习,农场和实验园地实习等。实习法的应用基本要求:①实习开始,教师提出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并根据实习的场所和工作情况做好组织工作。②实习进行中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实习。③结束时对实习活动进行评定和小结,事后评阅实习作业报告。

(八)教学组织形式

1、定义。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类型。(1)班级授课——即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进行教学的制度。(2)个别教学——个别教学就是教师在同一时间以特定内容面向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教学。(3)现场教学——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的补充。(4)分组教学——按学生的学习程度分成不同的组进行教学,主要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两种类型。

二、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一)备课

1、备教材(内容、目标);

2、备学生;

3、备教法;

4、备教学过程安排;

5、备教案(单元或课时计划)和讲稿;

6、备课件。

(二)上课

1、上课的基本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内容、讲授新内容、作业练习、辅导与答疑、小结巩固、考试反馈等。

2、一堂好课的标准:目标明确,完成任务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关键;方法适合,善“启”善“导”;引发学生兴趣组织合理;教学机智;语言清晰,富于感染;学习积极,配合默契;媒体的运用得当有效等。

3、两种典型的教学模式:以教为主的“五段教学法”和以学为主的教学“五步教学法”。

4、教学模式的心理学依据:(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的教学模式:刺激—反应,学习是反应的强化,教学就是操练,动力定型。(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5、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1)陈述性知识(概念和事实)的教学策略——激发动机,促进知识理解与保持;(2)程序性知识(技能)的教学策略——分析学习任务,找出必备技能,加强理解,进行有效的练习,产生式系统;(3)策略性知识(方法)的教学策略——教思路和方法,进行具体的训练。

6、课堂主要教学方式优势与不足

7、培训目标与课堂教学方式选择

8、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内容—目标—媒体三维选择模型

9、教学艺术的分门别类

(三)课后反思

1、定义。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教师专业成长=经验+反思。

2、反思的内容:(1)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包括知识、技能的掌握度;(2)教材处理是否得当,如概念与知识的联系等;(3)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调动起来,学生是否在积极思维;(4)是否有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是否能提问和讨论,包括在各种教学方法中;(5)师生关系融合、教师感情投入、兴趣和动机培养的程度;(6)教法学法选择是否得当;(7)教学结构安排是否合理;(8)教学语言是否到位等。

三、如何讲课

(一)讲授三环节

1、讲课前——三个问题:主题:我要讲什么?目标:我为什么讲?听众:我对什么人讲?

2、讲课中——三大要领:让听讲者了解你的唯一目的是让他们确有收获;随时准备做必要的调整,包括准备好替代的计划和操练以便采用;保持适当速度,讲课不能太拖沓,也不能太快,紧扣主题,注意自己的形体语言和语调。

3、讲课后——三大追求:获取反馈,评估自己的表现,为今后的改进找准方向。

(二)教师语言三要素

1、语言的------所说的内容,字词准确,句子完整,问题清楚,语言丰富,内容组织方式得当,通俗化,突出重点,系统全面等。

2、语音的-----所说的方式,音量适当,音质淳和,吐字清晰,连贯性,语音语调舒服,语速适中等。

3、视觉的-----形体语言,形象仪容,举止姿势,面部表情,手势眼神,位置移动,使用视觉辅助器材等。

(三)教学语言艺术

1、主要特点:教育性、启发性、向导性、趣味性。

2、节奏美:抑:和风细雨,娓娓动听;扬:铿锵有力,激动人心;顿:戛然而止,形成悬念;挫:进入转折,新的意境。

3、有说服力的例证

4、板书之美

四、如何组织教学

(一)开场白。效应:让大家了解自己,激发学员的兴趣,阐述相关的利益,明白你将带来什么,教育机智。避免:过分客套与罗嗦,过分自谦与示弱,贬低学员,自吹自擂。方式:开门见山,故事吸引,问题切入,事实陈述,彼此交流,时事讨论,说场面话,引用名言,幽默渲染,出其不意,利用教具等。

(二)导课艺术。导课艺术的核心功能与目标:让学员在一种迫切要求的心态之下开展学习,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导课艺术的要求:针对学员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需要。常规主要形式:实验、图画、事例、故事、问题、生动活泼的语言等等。

(三)两种提问方式。开放式问题如“你在这堂课学到了什么?”封闭式问题“你们听懂了吗?”这类问题学生会因此而失去思考的余地。

(四)几种答疑处理方式。反射型问题是通过把问题返回给提问者从而令他们更多地自己想想该怎样回答。折射型问题就是将学员提的问题转给其他学生来思考和回答。

(五)有效的聆听和交流。

(六)结课艺术。结课的形式:要点回顾、故事提升、隽言佐证,行动促进、小组竞赛、诗文抒情。总结性结课:这节(门)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强化教学内容、教学重点)。询问性结课:“这节(门)课的内容讲到这里,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交流?”

五、教学的启发(互动)艺术

(一)“启发”和“产婆术”。孔子:不愤不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开其意;不悱不发——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达其辞。苏格拉底“产婆术”包括讽刺、助产、归纳和定义等步骤。

(二)区别:孔子重类比推理,苏格拉底重抽象概括。

六、教学中“做”或“活动”的学问

(一)不同的活动方式有不同的教学效果

(二)程序性知识——动作技能的教学策略:认知阶段——讲解示范;分解阶段——单个动作;定位阶段——连锁动作;自动化——熟练动作。

(三)活动教学法让学生参与活动:小组讨论、游戏、角色表演、练习、比赛、实验、实习、研究性学习等。

(四)案例教学的推广与应用

1、案例教学定义与作用。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结论或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2、案例教学的要求。(1)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并且,案例教学一般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2)在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既不是编出来讲道理的故事,也不是写出来阐明事实的事例,而是为了达成明确的教学目的,基于一定的事实而编写的故事,它在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之后会使学生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教学从强调以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注重概念和理论体系为主转变为强调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综合技能训练为主。

七、关于说课与评课

(一)说课是教师自己对同行或专家说说某某课要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包括说教学内容、说教学对象、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等。

(二)试讲是模拟真实情境(有学生和无学生两种)来进行课堂教学。

(三)评课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是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四)课堂教学精彩的本质:最核心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基本的教学能力是恰当的把握内容;最现实的教学起点是学生认知上的困惑与矛盾;最重要的教学智慧是顺应学生的学习状态。

高中班级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篇6

关键词:高中班级管理 原则 方法

一、班级管理中教师要注重情感教育

1.班主任教育学生,付出的爱心越多,得到的回报越高,但这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可以将爱心当做自来水来随意泼洒。爱,也得讲究原则,即有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建设 ,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要正确看待和理解评价学生,学生们往往很在乎老师的评价,在意老师能公平,公正,实事求是。所以要求老师对待学生一是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二是学会欣赏和信任学生,评价要以鼓励为主,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予鼓励和热情的期待。教育学生要情真意切,以情感人。

3.班主任的人格力量是巨大的,是任何教科书,任何奖惩制度都代替不了的一种教育力量。情感教育是多渠道的,多层次的,每当我班取得好成绩时,我总是想着回报学生的方式之一是保证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取得成绩。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可以言传身教,以目传情,以手传情。

总之,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坚持原则,用情去感染,以理去指导,用爱去温暖,用心灵去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达到相互和谐,水乳交融的境界。

二、高中生课堂教法创新策略的选择

课堂45分钟并不是教育唯一的场所和时间。拓展性的课堂模式就是要打破传统教育课堂模式,把教学置于课堂之外,这便是拓展性的课堂模式。此种模式在应用之前要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专题研究,然后通过学习自主发动社会调查、搜集有效信息对所学多学科进行提取总结并深入发展得出研究结果。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的实践参与和协调合作精神。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课余时间,在课堂内充分讨论,拓展了知识面的同时,也增强了观察和分析、筛选信息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提高了团队合作的意识。

三、课堂创新性教法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

良好的课堂模式,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轻松愉快的课堂,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习的情绪。课堂不在是死板的课堂,课堂充满了趣味和挑战,从为了应付考试被动接受知识,到为了学习知识而主动参与学习。这种质的飞跃才是教学创新的意义所在。

高中生功课繁重,需要记忆大量知识,往往是“过目就忘”,学习效率极低。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信息的记忆能力远远超于对于课本知识的记忆能力。也就是说,我们把课堂的学习变成让学生在兴趣的海洋里遨游,无需死记硬背,知识也能深刻存于脑海之中,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在培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各种社会调查研究、社会现象的分析、总结与思考让学生的发展不再限制于课堂之内。掌握更多超于课本与课堂之外的知识,同时增长社会阅历,增强与同学的合作意识。经常分析社会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增强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能力。

四.课堂提问的方法

1.提问的方法和形式要灵活多样,讲究语言的艺术性

在提问的方法上应富于变化,同时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也要富于变化,既可指定单个学生回答,又可同座学生相互回答,也可就近分组回答。课堂提问的形式即要有口头提问,也离不开书面提问。无论哪种方式的提问,要力求准确、简炼、富有艺术性,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2.铺垫式提问 架设新旧知识的桥梁

一般情况下,新知识总是从旧知识中引申发展出来的。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前,应先让学生回忆复习有关的旧知识。从中找出与新知识的联系,把学生引进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例如在学习“血液循环”这节课时,出示心脏结构图后,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心脏相连的血管有哪几条?为什么心室壁比心房壁厚,而左心室壁又比右心室壁厚呢?心脏内血液为什么不会倒流呢?这种铺垫式提问,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有利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前面的知识成为后面学习的准备,后面的知识成为前面知识的发展和提高。

3.连环式提问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把要传授的知识或要解决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的小问题,一环扣一环系统的提出来,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间隔较短,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例如在“尿的形成”的教学中,在学生观察完“尿的形成示意图”之后,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血液在什么地方起滤过作用?在何处形成原尿?原尿的成分和血浆相比有哪些不同?健康人一昼夜形成的原尿约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只有1.5升左右,这是什么原因?原尿中的一些物质在什么地方重新吸收?吸收后又被送到哪里去了?肾小管重吸收了哪些对人体有用的物质?这种连环式提问是教师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正面提出层层深入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顺藤摸瓜,在探求问题答案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从而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4.提问角度要多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课堂提问最根本的一点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创新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为使学生脱离狭隘的、单一的思维模式,突破旧的思维框架,克服思维定势,打开新的思路,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应力求多角度,具有开放性,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转换角度,多方思考。例如在学习“根对水分的吸收”时,可以这样提问:在盛有浓盐水和清水的烧杯中是否可以放入多个萝卜条,让全班同学都能亲自摸一摸浸泡过得萝卜条?萝卜条变硬挺后说明它吸收了水分,变软后说明它失去了水分,你能知道他到底吸收或失去了多少水分吗?这样对同一问题变换角度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变通性,学生既懂得了触摸法又自己创造了称重法。启发了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方法,较好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基本原则与方法 篇7

关键词:培元语文,教学原则,互联网,思维能力

“培元语文”是一种着眼于学生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依据语文水平提高与能力形成的特点,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智能品德的建构特点, 致力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的教育主张。这一主张是针对现行高中语文有“教”无“育”、有“学”无“养”的不良现状, 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医理论为基础, 以语文学科自身特点和学生有效学习的规律为依据, 吸取以往卓有成效的语文教育实践经验概括提炼出来的。

一、培元语文课堂教学需坚持两个“相通”原则

首先, 语文教学须同社会相沟通。高中语文教材在文化系统中摭捨了一些经典篇章, 这些篇章的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古典文学, 还是现代经典, 都是作者的生活积淀与情感体验历练而成。教材文本的这种特点是与“培元语文”教育主张相一致的, “以人为本、面向生活、明辨体用、养本润末”亦应当从语文相通于社会的认识谈起, 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一方面要学习文本所呈现的写作手法与艺术技巧, 另一方面也要了解作者对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通方式, 也就是要解决语文课被粗暴拆分成语言课、文学知识课的问题, 将语文教学同社会生活沟通起来, 彻底解决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1]。

其次, 语文教学的情感、知识、技能三项目标应当相联通。我们提出培元语文课堂教学的原则, 实际上强调的是整体的效用、综合的功能, 也就是三个目标不能偏废, 更不能分离, 要在“教学相磨、圆活灵动”的方针下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整体进步。语言和思维有着紧凑的联系, 在进行语言文字教学时, 思维训练需要同步进行, 以利于学生对于三个目标的主动结合。同时, 语文的最重要作用是实现交流, 若想将语文教好, 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的体验式阅读, 了解文章的表达源头是怎样的, 从而让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真正做到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能力教育多重功能的协调配合。

二、培元语文课堂教学需依靠环境与资源的辅助

“培元语文”的教育主张是由本课题组首次提出, 但有关“培元固本”与养生, 以及“标”与“本”之间的辨证关系的论述在古代中医学著作中比比皆是, 在中国古代哲学里有关“本末”“先后”关系的思想也到处可见。将传统学术中的观念移植到高中语文教育中来, 再参考目前很多教师已经形成的零星的实践闪光点, 同时依据上述培元语文课堂教学两个基本原则, 可以提出下述两种培元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 有效利用人文与自然资源进行语文教学活动

首先, 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开发教材同生活的密切联系, 将人文性资源带到课堂中来, 继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民俗文化、民间风情, 以增长见识、增强兴趣[2]。比如在讲解《离骚》这篇文章时, 学生会遇到像“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之类看以浅显实则深奥的句子, 另外诗中还有很多表面含义即不易理解的语句, 更遑论深究其思想内涵。如不联系生活, 语言的晦涩再加上时代的久远, 易于发生文本与学生之间的离心力, 再妄谈培元, 则又焉能奏效, 这恰如中医意欲养中益气, 而药味浮于腠理, 如何能够彰显医师之神技。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前即进行相关实践活动, 比如向家人朋友了解端午节起源、收集整理各地与端午有关的习俗、依靠互联网进行收集成果的交流与展示等, 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拉近了, 更容易领会文本的思想情感。而完成文本教学后, 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这次活动经历进行作文练笔, 达到一次活动两次运用的效果。

其次, 苏教版高中教材里面涉及了数量众多的景观类篇章, 教师为了达到增强学生感知能力的效果, 可以将自然资源与课堂相衔接, 比如在讲解《沁园春·长沙》之前, 教师要注意到学生知识面狭窄的情况, 在教学设计时增加工作力度, 找到介绍湘江景色的图片及视频资料, 设计出意境优美的教学课件。借助教学课件, 诗作中所描述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万山红遍”、“鹰击长空”等意象都会呈现在学生面前, 也就是说, 有了视频资料的补充, 基本能够弥补学生景观想象力不足的问题, 增强理解文本思想、感悟作者情感的能力, 让文本之“药”更有效地培能力之“元”。

(二) 利用课堂内外环境提高语文能力

“学习自主、思想自由、广采博取、养正致用”是培元语文教育的实施纲领, 而教师应当明确的是, 无论我们强调学习自主还是广采博取, 都是要求学生将语文的境界放宽, 将语文能力真正内化为自身能力的一部分。而语文能力的提升并非单独存在, 而是要依靠其它多种能力的促进。

首先, 审美能力是其中起到主要辅弼作用的一环, 教师要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一些经典书籍的阅读, 同时不偏废时事新闻的浏览, 借以增加阅历、了解文化, 最重要的是形成方向正确的审美观, 当审美观形成之后, 教师要放胆给学生自主空间、自由思想的机会, 让其主动在生活中发现美, 在读书中体味美[3]。经典作品应当与教学内容相联系:比如教材中给出的荀子《劝学》篇、屈原《离骚》篇都为节选, 教师可以依据教材, 指导学生对经典原文进行阅读, 如果限于学生时间及精力的不足, 找出译文进行了解也无不可。

其次, 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学生语文能力进步的标志, 我们通常的观点是知识应该稳扎稳打, 但是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 面对海量的知识, 想象力的作用明显超出了知识储备本身。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当发现语文教材里面的文字段落优美可取时, 教师即应带领学生进行想象与情景再创造, 以达到透过文字赏图画、借助语言看观生活的效果。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 都用极精彩的笔触创造出了意蕴无限的景致, 而《虞美人》、《雨霖铃》一类的古典诗词, 则更是词简意丰、情致幽远, 若无丰沛的想象力, 面对同样数量的文字, 所得所悟则相去甚远。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是独立思考:“培元语文”是一种着眼于学生未来生存与发展需要的主张, 而独立思考是这种主张的终极目标。教师要让学生在文质兼美的文字里面, 力图站在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体验, 然后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与看法, 并在课堂上进行直接交流。当然, 讨论不必仅限于教材文本, 还可以拓展到热点新闻事件, 在讨论中同时锤炼独立思考与语言应用能力。

结语:

本课题是在“培元语文”大前提下, 对高中语文课堂所做出的“整体性”、“系统性”实用研究, 这是贯彻落实“培元语文”教育主张的关键, 也是矫正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不良状况的主要途径, 希望以此建立起“培元语文”的全新教育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田磊.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探究——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J].少儿科学周刊 (教育版) , 2014, (06) .

[2]陈静.扣住心弦接近生活激疑探究获得真经——高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探析[J].语数外学习 (语文教育) , 2013, (07) .

人才选拔的原则与方法 篇8

1. 德才兼备原则。

德才兼备原则, 是指在人才选拔过程中, 必须注意从“德”和“才”两个方面去考核选拔人才, 不可重德轻才或重才轻德。人才选拔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对于“才”的考核, 社会已逐渐形成了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但对于“德”的要求和考核, 还未形成科学的体系。对于“德”的考察, 远比对“才”的考察复杂, 干扰因素也更多。因此, 对“德”除了常规的考察和观察外, 应当积极走群众路线, 通过访谈、民意调查、民意测验等方式, 进行综合考察。

2. 实践原则。

实践原则, 是指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坚持实践的观点, 在实践中选拔人才并通过实践来验证和确认人才的一种原则。人才选拔坚持实践原则, 就是要以实践效果作为判断和评价人才的根本依据之一, 把人才所取得的业绩、做出的贡献等作为重要的评判因素。将历史的实践和现实的实践结合起来考核、选拔人才, 能够得出更加全面、公正、合理的结论, 有利于选拔到真正优秀的人才。

3. 竞争原则。

竞争原则, 是指把竞争机制引入人才选拔的过程中, 通过竞争择优的方式选拔人才。人才选拔就是从若干人中选择最优秀的人员。因此, 人才选拔过程中肯定有竞争, 没有竞争就说不上选拔。如果人才选拔中没有竞争, 一方面会导致用人机制腐朽甚至瘫痪;另一方面也会缺乏激励因素, 导致人才不求上进。人才选拔中贯彻竞争原则就是被选择对象要在同等的环境条件下平等地接受选拔, 凭自己的真实本领最终获得选拔的胜利。

4. 公开公平原则。

公开公平原则, 是指将选拔的职位、类型、对象、条件、时间、程序、结果等公开, 选拔的过程坚持公平、公正原则, 不受其他不正当因素的干扰, 切实保证选拔结果的公平合理。人才选拔, 最重要的是公开公平。只有这样, 才能使人才选拔的目的得以实现, 才有可能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也才能使有才之士脱颖而出。

二、人才选拔的方法

1. 考试法。

考试法主要分为笔试和面试两种。笔试, 是指通过书面形式来考查被选人的知识和才能的一种方法。面试, 是指选拔者直接面对面对被选人的知识和才能进行考查的一种方法。目前, 人才选拔所采用的考试法大部分是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法。考试法的优点是:有利于形成积极的人才竞争局面, 鼓励人才进取, 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气;有助于克服“走后门”、搞裙带关系、凭个人好恶选人等不正之风;由于考试有明确的考核内容和评判标准, 就有可能坚持公开公平原则;可以在大范围内同时实行考试, 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应试, 从而为更多的人崭露才华提供了均等的机会。然而, 考试法也有缺点。首先, 考试的成绩不一定说明人才的真才实学, 特别是有些能力很难用书面考核的办法来加以判断;其次, 即使考试内容比较科学, 能够反映考生的实际水平, 也会有多种因素造成考试的失误。因此, 我们应该将考试法与其他人才选拔的方法配合使用, 互相补充。另外, 应不断完善考试的形式和内容, 使其能更加真实地反映人才的真才实学, 更加符合岗位对人才的要求。

2. 招聘法。

通过招聘选拔的人才一般都要与用人单位签订招聘合同。招聘合同中一般都规定双方的权利、责任和合同期限。这样既可保证用人单位和个人在合同期内相对稳定的关系, 又有利于合同期满后人才的合理流动。招聘法有利于增强人才之间的竞争, 促使人才积极工作, 更好地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有利于破除“论资排辈”的现象;有利于人才流动机制的进一步形成。招聘法必须严格执行选人标准, 以实现确定的任务为前提。否则, 某些人也会用“招聘”的名义, 行任人唯亲、排斥异己、走后门拉关系之实, 选拔一些不能胜任其职的庸才。尤其是选拔领导、管理人才时, 更要有严格的条件和相应的政策限制。比如, 对招聘人员与应聘者之间的血缘关系等应有限制。

3. 干群结合法。

地质勘查技术原则与方法 篇9

1.1 完善地质勘查的各种体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 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例如RS技术、GPS技术的广泛应用, 不但有效地提高了该项工作的质量、效率, 同时也提高了该项工作的精准性。因此, 我们应该为地质勘查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以及发展的动力, 还要从科学的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同时, 我国应该提高对该项工作活动的关注度, 根据勘察对象目标内容, 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类数据资料, 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 为工程项目的勘察制定相应的规范标准。加大对这项工作进行的资金的投入, 不断完善理论结构体系, 实现各项数据信息的有效结合, 以期实现更好的效果。

1.2 登高望远, 做好地质勘查工作统筹规划

国内地质勘察主要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第一类是具有公益性质的, 第二类是具有商业性质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实施策略, 首先要做的各类项目活动结构的优化设计, 对工作的各项重点内容进行有效的调整, 按照规定的步骤, 分环节来完成项目内容。现阶段, 随着客观环境的不断恶化, 各类自然事故频繁地发生, 世界性的资源问题越来越严峻, 这就要求勘察工作一定要根据具体的要求分步骤来完成, 确保各项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应该根据需要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合理设计。

1.3 根据地质规律科学布局

该项工作中, 对矿产资源的查找矿技术所涉及的领域十分的广泛, 地质学、环境学等领域的知识水平一定要达标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在找矿的过程中, 由于各种资源的分布特点、地质条件是不同的, 要对矿产资源的蕴藏规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在开展勘察活动的过程中, 如果不按照具体的规律实施, 将会对矿产资源的寻找产生很大的影响, 造成资源的过度浪费, 影响预期的工作效果, 所以, 一定要做好预测性的工作, 从国土资源的使用、人口的分布情况、城镇建设工作的开展、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基础建设作为主要依据, 展开合理的结构的调整与设计。第一, 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工作, 都需要提前制定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 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开展工作, 确保各项工作活动环环相扣, 对不同的剖面图进行有效的控制。其次, 对于勘察工作要按照要求, 从里到外, 从表到里进行设计安排。在利用其它方式进行勘察设计的时候, 要对预先设定好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实现规划统一, 确保能够二次进行利用。第三, 在确定勘察方向的时候尽量保持空间上的垂直性, 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勘察效果。

1.4 拓展地质勘查领域

在进行地质勘察设计的过程中, 要根据具体状况, 紧扣中心点, 根据目前经济发展状况不断拓展勘察范围与勘察面积。不断地丰富勘察工作的地质条件, 有针对性地完成设计工作, 做好不同片区的实地考察工作, 拓展地质勘查工作的范围, 提高工作的质量, 确保勘察数据信息的精准性, 优化相关领域内的服务质量。

2 新时期地质勘查的方法

2.1 地质方法

2.1.1 全球定位地质勘查法

该项技术手段是指GPS定位卫星, 就是要对目标范围内的地质情况进行勘察。其基本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卫星来达到良好的控制力度, 对各个用户之间的数据信息进行检测, 然后根据信息分析来推测出目标物具体的位置信息。该种方法使得一些户外工作的开展打破了时间与地点上一些信息资料的限制, 具有定位精度高, 观测时间短, 测站间无需通视, 仪器操作简便等一系列优势。

2.1.2 遥感地质法

该种方法是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产生的, 是一项综合性极高的新的探测技术手段, 这种技术手段将遥感平台作为基础, 在此之上安置好传感设备, 在目标群体相关的距离范围内通过的各种不同波段电磁波信息的发射, 利用一些仪器设备的使用, 来达到各类信息数据的综合分析, 以此来实现各类目标物体的查询访问。该项技术手段的实施也有其可以遵循的规律, 在地质勘测以及资源开采中, 这种方法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他们将某些地质条件作为电磁波辐射的反应规范标准, 在对一系列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 对其内部的地质构造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该种检测方法具有调查面积大、速度快、成本低、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等一系列的特点, 所以, 已经得到了推广应用, 在经过相关勘察活动以后, 可以获得一定的数据, 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2.1.3 地质填土法

该种勘察手段在所有的勘察手段中处于最基础的位置, 是对勘察范围内的地质情况进行总体上的一个观察, 按照相关比例尺的设定, 对目标范围的地质结构形成、赋存的地质条件等等进行勘察分析, 从而为后续相关工作的有效进行提供信息数据上的一个参考。该项勘察技术手段机会存在于工程项目勘察的各个阶段中, 而且对于不同阶段, 使用这一勘察技术手段的有效性也不同, 实际使用的比例尺的大小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2.2 数字摄影测量勘查法

该种技术手段利用数字影像和摄影测量的理论基础, 通过计算机技术、数字影像处理、影像匹配等不同领域内的知识内容的使用, 对目标对象通过数字信息的形式来对几何与物理数据的摄影学知识进行相应的调整。提高地质勘察所得结果的精确性、测量结果的速度性、测量结果的稳定性, 来提高测量工作的整体效率、以帮助获得更多的信息数据、提高测量工作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在相关的工作活动中, 通过数字影像和卫星遥感技术, 可以提高地质勘查测绘工作的实际效率, 通过相关图像的使用能够确保检测结果的更加准确性。

2.3 地球化学测量方法

该种勘测技术手段的实施, 主要是要从不同的地质体系中找出能够使用的样品, 通过各类技术手段的实施, 以一定的地球化学理论作为依据, 从采集到的样品中逐步进行分析研究, 找出勘测目标的分布范围以及具体地点。该种检测技术手段适合在各类地质工程勘察过程中使用, 能够发挥出良好的作用。

3 地质勘查技术的创新性研究

3.1 地质勘查的创新原则

在具体的勘察工作中, 要有效利用各类信息资料, 对勘察结果进行分析, 确保勘察结果的正确性, 为后续工作的有效进行提供基本的依据。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地质勘察工作的效率, 还应该在现有的技术手段的基础之上, 不断加大研究力度, 实现新的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 将矿产勘查研究的最新理论与最新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的结合, 以推动国内矿产勘查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3.2 实现地质找矿勘查技术的创新

现阶段国内地质勘查工作仍然存在着相关制度规范不明确, 缺少共同的资源共享平台, 相关技术手段与基本理论的利用不充分, 在该领域内进行技术手段的创新存在一定的难度, 所以对于目前该行业的发展来说, 重点应该集中在款产勘察工作的统一化与集中化。 (1) 要构建一个公共的平台, 实现不同的研究成果与资源数据的共同利用, 对于不同的勘查目标应该实现统一, 为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依据, 防止不同类型的工作内容的充分, 避免人力的过度浪费。 (2) 对于已存在的矿产类型进行有效分类, 通过先进技术手段的实施来提高矿产勘查的力度。 (3) 强化动态监测以及探矿权、采矿权和等级发证, 对成矿区域进行合理开采。 (4) 制定符合工程实际的规范标准体系, 促进监督管理与业务指导, 合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参考文献

[1]张东, 庞士堤.地质找矿勘查技术原则与方法探究[J].科技资讯, 2014, (18) :92.

[2]王福亮.论地质勘查技术的应用研究[J].环球人文地理, 2014, (02) :35.

网球体能训练原则与方法探讨 篇10

1 网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原则

1.1 一致原则

运动员体能训练内容的设定要与竞赛特征紧密结合,要保持竞赛与训练的同步化。依据竞赛的需求确定体能训练目标,在严格执行此目标的基础上规定训练手段、方式和时间。网球项目的运动特点是持拍击球,因此在体能训练内容的执行中,无论腿部或专项耐力训练中,都要尽量使运动员保持持拍有球的训练,从而提高体能训练的专项能力。例如我国女子网球运动一队就贯彻了此训练原则,在心肺功能和脚步练习中都保持了持拍的动作。

1 . 2 个体差异性原则

体能训练内容和时间的设置不存在主次之分,针对运动员的竞赛周期、技术特征和身体素质的不同发展阶段,体能训练的内容安排会有所优先安排。多数运动员在整节课中会进行同样的训练内容,缺乏对个体差异性的认识。在不同的运动阶段,运动员的训练侧重点会相应的有所改变,同样,在某一因素或问题解决后,也会出现新的因素或问题,这都需要适时地变化体能训练内容来突出主导因 素。

1.3 时空性原则

体能训练是围绕时间和空间而发展的,时间特征即横向特征,主要指体能训练的周期与阶段;而体能训练的空间即纵向发展,即训练的手段和方法等,时间和空间特征这两个维度构成了系统性的训练过程。体能训练的时间特征要严格按照网球竞赛的时间规律来安排,而传统的练习时间长打的板越多的观念缺乏科学认识,反而造成运动员专项不一致的负面影响,使训练大打折扣。

1.4 整体效应原则

网球体能训练是一个系统,由训练实施者、受训者和训练保障体系等共同构成。训练水平的提升不能依赖某一个因素,而是取决于系统中的因素共同决定整体训练效应。整体效应训练是指从最初的训练阶段开始,一直到出现优秀成绩以及保持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整个训练过程,前后连贯、紧密相关而不中断。实践证明,要取得优秀的成绩,必须经过多年的系统训练。短期的、零碎的、时断时续的、彼此脱节的训练,是不可能培养出优秀运动员的。因为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本质,就是建立运动条件反射。间断训练就意味着使已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消退。

2 网球体能训练内容

网球运动需要运动员持续灵敏地对球做出反应,针对这一运动特点就需要运动员具备必要的灵敏和应变能力。当然,超高的技艺是基础。这些都需要运动员具有较强的体能,在强化体能训练的过程中需要严格依照训练原则进行。

2.1 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需要进行两类适应:肌肉适应和神经适应。力量训练中主要是依据有关疲劳和恢复过程的相互关系,超量恢复及其积累,以及负荷不变则有机体机能活动可以更加“节省化”等理论而提出的。针对力量训练的形成特征,力量训练的制定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 点。

(1)运动负荷的增加要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形成一个加大、适应,再加大、再适应的过程。在具体安排上,则要注意大、中、小相结合,并有适当的休息,做到有节奏地交替进行。一 般说说,在进行一次大运动负荷的训练后,要经过两天左右的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下一次训练则必须安排中、小负荷或休息。

(2)在身体负荷的练习中,尽量做到最大频率,或维持最长时间,使得身体负荷能力提高后可以较快地变化动作、加大外部重量或者通过变化动作的技术难度来不断增强训练效果。

(3)训练计划中的动作编排锻炼要注意保持全身各个部位与肌肉的同步练习,使得全身力量得到平衡发展。专项练习中除了注重上下肢力量训练外,不可忽视腰腹力量训练,并注意增加对平衡性能力的训练计划;训练次序一般为大肌肉力量训练优先,后安排小肌肉练习;上下肢、肢体前后侧(屈伸)肌肉、腰腹部训练交替进行。

(4)注意做好训练前的预备工作,提前热身,激发肌肉的兴奋性,还可以预防损伤;其次要安排一定的弹跳及抛实心球练习,使一般力量训练逐步向网球专项力量靠拢;训练后要安排15~20min的肌肉与关节的拉伸,增强肌肉的柔韧性。

(5)科学设置训练时间和动作,训练时间不可太长,练习动作不可太多,避免降低练习质 量;练习动作时保 障练习质量的 重要基础,若技术动作一旦变行,要立即停止训练,错误的技术不但没有任何锻炼效果,反而对身体造成不同的损伤,得不偿失。

2.2 平衡能力训练

在网球运动中,平衡能力是预防运动员身体损伤,提高运动水平的重要体能素质之一。也为平衡训练提供更有趣更丰富的练习方式,需要结合网球专项特点进行平衡能力训练。有些网球运动员在关节扭伤后稳定性大大下降,一部分是由于韧带断裂造成的,有一部分不存在韧带断裂但关节稳定性仍旧下降,这主要是因为本体感受功能被破坏 所致。因此,在关节扭伤后除了 必要的急救处理、合理的安排锻炼外,还要及时恢复本体感受器的功能。

2.3 有氧能力训练

有氧能力是机体抗疲劳的基础,有利于运动员快速地消除身体疲劳,也是保障运动训练高质量、长时间训练的重要条件。运动的次数、强度、时间、及活动方式对人体有氧代谢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训练的提高方法主要有跑步机或功率自行车:健身房进行,可分段变速,3 min较慢(心率在150次/分左右)1分钟快(心率在180次/分左右)。也可20 min跑步机,休息1~2 min加20 min自行车训练。增加方式变化,运动员不易心理疲劳。作用: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及耐力,增强心肺功能。持续时间要与训练强度相适应,根据日常的训练强度,一般将训练时间设置为30~40min。此外还有3600 m间歇跑等。

2.4 无氧能力训练

网球运动属于运动强度较强的项目,在整个网球运动过程中的功能系统主要是ATP-C P供能系统和乳酸供能系统。其中无氧训练 对供能系统具有增强效果,如控制间歇时间的高强度循环练习、斜坡跑等。斜坡跑方法与要求:手臂上摆屈膝跳跑→单侧腿顶膝跨步跑→(前脚掌着地)跨步跑→横向前后交叉接两并步跳跑。以上4项内容可以任选其中几项作为组合,每项结束后可做放松跑返回坡下起点处。最后可以安排斜坡跑计时(分40 m/50 m/60 m),作用是加强运动员踝关节的爆发力,提高运动员的无氧能力。冲刺跑:腰部系绳拖杠铃片(15 kg)20 m冲刺跑→腰部系绳拖杠铃片(15 kg)横向前交叉两步接10米冲刺跑→腰部系绳拖杠铃片(15 kg)8米后退跑→腰部系绳拖杠铃片(30 kg)8 m冲刺跑。加强运动员下肢的爆发力,提高运动员的无氧能力。

2 . 5 场地反应、速度灵敏素质训练

15贸易术语释义原则与方法探讨 篇11

关键词:《牛津商务英语学习词典》,商务英语学习词典,到岸价格,术语释义

中图分类号: HO83;F710;N04文章类型:A文献标识码:1673-8578(2015)01-0015-05

Abstract: A cas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f the definition of the trade term CIF, which has specific intension and extension, in Oxford Business English Dictionary for Learners of English, a business English learners dictionary.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e author proposed four principles and two methods. To illustrate thes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a revised sample definition of CIF was drafted.

Keywords: OBEDLE,BELD,CIF,term definition

引言

国际贸易的三个主要惯例《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ternational Rul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rade Terms,以下简称《通则》,最近两个版本是2000、2010年版)、《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WarsawOxford Rules 1932,以下简称《规则》)以及《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Revised American Foreign Trade Definitions 1941,以下简称《定义》)在国际上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1-3]。因“到岸价格”(CIF)是常用的贸易术语之一[4],且涉及三种惯例 [5],本文对《牛津商务英语学习词典》(以下简称《词典》①)中“到岸价格”的英语释义进行个案分析,并据此初步提出商务英语学习词典(以下简称“商英学习词典”)里商务术语释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术语“到岸价格”的含义在《通则》和《规则》中存在一定差异[2]。为了使分析更清晰,个案分析以《通则》为参照(本文涉及《词典》的英文版在2010年之前编写出版,术语的相关内容参照《通则》2000年版);但是,在提出释义原则与方法时,将涉及《规则》和《定义》。

一个案分析

《通则》英文版每一个术语由术语表达式和术语释义两大部分组成。(1)术语表达式:术语缩写 + 术语全称 +(交货地点)。如:CIF 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 (...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2)术语释义:总括释义 + 详细释义。前者概述术语要点,后者规定卖方(编号A1-A10)与买方(编号B1-B10)各自10个方面的具体义务(obligations) [6]。

《词典》与术语CIF有关的2个词条(不转引读音标注以及汉语译文)如下[7]:

CIF = 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

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 phrase (abbr CIF) (Trade) a term meaning that the seller pays for the goods to be transported by ship to the port mentioned, and pays for basic insurance of the goods while they are on the ship: CIF Singapore→Incoterm

以下从释义路径与释义内容两方面进行评析:

(1)释义路径

《词典》对术语CIF释义的路径是:CIF→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释义→[例证]→[参见]

从释义路径来看,需要两个检索词目(CIF和cost,insurance and freight)才能找到术语CIF的释义。与一般的缩略词不同,CIF(截至完稿,Google检索到约144 000 000条结果)本身就是常用的术语形式,而其全称cost,insurance and freight(截至完稿,Google检索到约 413 000条结果)倒不是常用术语形式。因此,应该根据使用频率,在CIF词条里直接提供术语的释义及其全称;在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词条里可保留现有的缩略词CIF,而不用提供释义。

(2)释义内容

《通则》每个术语的含义均可以从交货地点、运费、保险费、风险转移、出口结关、进口结关、运输方式7个要素进行分解。CIF的《通则》总括释义、《词典》释义和《词典》插页里以上7个要素的信息归纳如下(见表1):

交货地点运费保险费风险转移出口结关进口结关运输方式

《通则》总括释义装运港船上卖方卖方货物越过装运港船舷卖方[买方]②海运、内河运输

《词典》释义卖方卖方[水运]③

《词典》插页装运港船上卖方卖方一旦货物装上船卖方买方船舶

《通则》里CIF总括释义部分明确规定了买卖双方的基本责任与义务。《词典》释义涵盖了CIF中保险I(insurance)、运费F(freight)的含义;成本C(cost)属于默认要素——商品均包含一定的成本,不需说明,《通则》对此也不说明④。但是,跟《通则》里CIF总括释义所包含的核心内容相比,《词典》缺少了4个要素。《词典》的CIF释义涉及7个要素中的2项,另有1项要素间接涉及。其实,《词典》插页“Incoterms”[7] 里的CIF相关信息包含了《通则》里CIF所有的要素。endprint

二术语释义原则与方法

以上分析的CIF属于具有明确内涵和外延的术语,因为《通则》对其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根据分析结果,试提出商英学习词典对此类术语进行释义应遵循的原则与可采用的方法:

1.术语释义原则

(1)术语释义应能够反映词典的功能定位

商务英语学习词典属于专科型的英语学习者词典(specialised EFL learners dictionary)[8],具有学习词典、语文词典和专科词典的特征。词典的功能是为了商务英语学习者掌握商务英语语言及商务知识提供相关信息[9],应根据这一功能定位,为学习者提供有关语文(英语)与专科(商务)信息。

限于篇幅,商英学习词典里的术语释义不太可能像《通则》的释义那样详细。但是,除了呈现商务语言信息,还应同时兼顾商务知识。这是因为语言,尤其是专门用途语言(language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LSP)和知识难以分开。“信息论兴起以后,词典的概念有所扩大。凡是学科就有信息,有信息就有必要编出词典以便检索,于是词典就和知识的储存和编排同义了”[10]。

(2)术语释义应在使用频率高的典型词目的词条里一步到位进行呈现

应该根据典型使用的术语形式(缩写或全称),在相应的位置直接提供术语的释义。这与词典通常对缩略词的释义方式(缩略词加上全称加上释义)不同,但有利于词典使用者更快地寻找到典型术语形式的释义。

(3)术语释义应包含术语概念的所有要素

商英学习词典里某个术语的释义应该包含该术语的所有要素,而不仅仅是词义。“……概念作为事物所有本质特征的反映……其内容应该比我们所说的词义要丰富得多[11]。《通则》里CIF的释义对应于概念的阐释,而商英学习词典里CIF的释义应该既包含词义,又包含概念。为此,可采用多维释义的方式,让词典使用者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术语[12]。

(4)术语释义应明确指出该术语的相关规定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正确地使用国际贸易术语,就应当在合同中明确规定所引用的国际贸易术语的来源。……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其所引用的国际贸易术语的版本出处”[3]。而且,由于《规则》和《定义》对若干术语的规定不同于《通则》,“当事人就更应当在其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定明其所引用的国际贸易术语的出处”[3]。相应地,商英学习词典也应该注明CIF的来源、规定与版本。最好能够进行简要的辨析,同时参见相关的规定及其版本。这体现释义的描写性[13-14],同时也为词典使用者提供足够的多层次认知语境[15]。

2.术语释义方法

(1)术语应以权威的规定为基础并加以简化

商英学习词典里来源于明确规定的术语(如CIF释义),可以把相关规定(如《通则》)里的释义作为基础,通过归纳,提炼出术语的要素,写出一个与词典功能定位一致的释义。

(2)可通过参见的方式在术语的词条里指向相关规定里权威、全面的释义

为了给使用者进一步检索提供便利,同时也告诉他们词典里的释义只是简明的含义,在CIF词条里可以指向《通则》。当然,如果词典本身就设有《通则》的归纳表(如《词典》的插页归纳表,S8-9),应该同时指向该归纳表以及《通则》。此外,还应考虑指向《规则》和《定义》,构建一个CIF完整的知识网 [16]⑤。

3.术语释义样例

根据以上的原则与方法,参照《通则》2000年版,《词典》里CIF的释义拟修订为:

CIF (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

In INCOTERMS 2000, CIF (+ 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 is used only for sea and inland waterway transport and means that the seller delivers (but the risks of loss of or damage to the goods, as well as any additional costs due to events occurring after the time of delivery, are transferred from the seller to the buyer) when the goods pass the ships rail in the port of shipment, but the seller must pay the costs and freight necessary to bring the goods to the 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 and also pays for basic insurance of the goods while they are on the ship, and needs to clear the goods for export whereas the buyer needs to clear the goods for import [SEE ALSO the definition of CIF in INCOTERMS (pp. S8-9) in this dictionary and the definitions of CIF in International Rul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rade Terms (INCOTERMS 1936, 1953, 1967, 1976, 1980, 1990, 2000),WarsawOxford Rules 1932, and Revised American Foreign Trade Definitions 1941].endprint

修订版释义增加了CIF后面应有的 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指定目的港),明示了CIF的这一组合。虽然《词典》提供了例子(CIF Singapore),但是,这未能确保词典使用者知道CIF应跟“指定目的港”。

《词典》CIF词条里的参见是词典中的词目Incoterm(作为参见可以保留)。修订版释义突出CIF的释义,参见对象为《词典》里标题为“Incoterms”插页里CIF的释义以及《通则》《规则》和《定义》的CIF释义。这样的参见应有助于词典使用者全方位深入研读CIF这一术语的含义,至少有助于避免使用者误以为词典提供的是很完备的CIF释义。

虽然这样的释义太长,媒介上更适合电子词典。但是,详细释义应该符合商英学习词典的功能定位。为了达到用户友好的效果,可以采用文字加表格的方式呈现释义。同时,还可通过文字加表格的方式,把CIF和其他相关的术语对比释义(参见《词典》插页的做法)。还可以借助语义场,从术语的各种关系来说明释义,多层次地呈现术语的内涵和外延[17]。

三结语

对于CIF此类术语的释义,因为有《通则》等权威、清晰的规定作为依据,操作起来相对容易。本文所提出的商英学习词典中贸易术语的释义原则,也适用于其他类别贸易术语的释义,但是释义方法的适用性可能较弱,但可以借助语料库方法,改进词典的术语释义[18]。有关商英学习词典术语释义的相关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黎孝先.国际贸易实务[M].3版.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18.

[2] 刘丹丹.CIF术语在两种国际贸易惯例中的不同释义[J].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04(3):57-58.

[3] 邵景春.国际商会《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评析——兼论正确使用国际贸易术语[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1(4):103-109.

[4] 吴仁波.出口方选用D组贸易术语的风险及其防范[J].对外经贸实务,2009(4):58-59.

[5] 邓立立.关于CIF术语的不同规定[J].山东对外经贸,1995(4):20-22.

[6] 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 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0:58-63(中文),187-193(英文).

[7] Parkinson D.牛津英汉双解商务英语词典[M].李健,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137,189,S8-S9.

[8] Stark M. Encyclopedic Learners Dictionaries: A Study of Their Design Features from the User Perspective [M]. Tübingen: Max Niemeyer,1999.

[9] Tarp S.Functions of specialised learners dictionaries[C]//FuertesOlivera,P.A.Specialised Dictionaries for Learners.Berlin/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2010:39-53.

[10] 许国璋.论词典[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4):25-28.

[11] 郑述谱.概念、词义及其他[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4):24-28.

[12] 章宜华.认知语义学与新一代双语/双解学习词典的多维释义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374-379.

[13] 张柏然,韩江洪.论翻译学词典的特征与释义原则 [J].中国翻译,2005(2):41-45.

[14] 何家宁.教学词典:规定还是描写? [J]. 辞书研究,1998(4):77-83.

[15] 魏向清.英语学习词典释义语境观之文本折射——历时考察与思考 [J]. 外语研究,2011(3):64-69.

[16] 何家宁.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呈现汉英语言差异信息的模式——以《商务馆学汉语词典》为例[J]. 武陵学刊,2012(4):118-121.

[17] 何家宁.语义场理论在商务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国际经贸探索(专刊),2005(S1):79-81.

[18] 胡春雨,何家宁.基于语料库的商务英语学习词典编纂研究——兼评《牛津商务英语学习词典》[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6):38-41.

注释

① 相关例子引自该词典双解版《牛津英汉双解商务英语词典》(新版)(华夏出版社,2011年)。其英文版书名为Oxford Business English Dictionary for Learners of English(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因本文只评析其英语文本,故译为《牛津商务英语学习词典》。对该词典的评析并不意味着否定其质量,而是探讨如何在该词典的基础上编写出更好的商务英语学习词典。

② 根据出口结关由卖方负责的规定,可推测出进口结关由买方负责;在买方应承担的B2义务里明确规定由买方负责打理货物进口的海关手续。

③ 根据“轮船”“港口”等信息,可推测出运输方式为水运。

④ 《通则》的总括释义里包含The seller must pay the costs and freight necessary to bring the goods to the 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卖方必须支付将货物运至指定的目的港所需的运费和费用……”,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2000:英文186/中文57)。这里的cost含义为“费用”而非“成本”。

档案文献保护的原则与方法 篇12

关键词:档案文献,档案保护

做好档案文献保护利用工作,对于维护历史真实面貌,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由于对档案文献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够全面,保护与利用中还存在诸多的缺失和空白,使得保护与利用工作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在档案文献保护过程中,应类同于文化遗产的保护,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尽可能保持其历史原貌,避免对档案文献做重大的改动;第二,防止和减缓档案文献的自然老化,最大限度地延长其使用寿命;第三,强化档案文献的保管与利用,慎重进行科学修复与加固的保护处理。档案文献保护的方法应注意四个方面。

一、档案文献的预防性保护

预防性保护分为三个层面: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和社会层面。在档案文献预防性保护的具体实施中,应坚持以技术为主、多方兼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特别要加大对制成材料濒危的档案文献的保护力度,并重点加强对信息濒危的档案文献的针对性保护策略。

1. 预防性保护的管理层面又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其中,宏观层面是指站在国家的角度,为档案文献提供相应的法律保证、政策支持和标准规范。这就需要制定档案文献的长期保护策略,注重档案文献的整理与保管的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提出档案文献保护的管理规章、管理机制、管理模式等,建立档案文献保护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档案载体材料采用不同的保护模式与方法,对损坏程度和稀缺情况不同的档案文献采取不同的保护计划。微观层面是指将档案馆作为管理的实施者,对珍贵档案文献进行特殊的管理措施和方法。根据档案馆自身特点对珍贵档案文献实施特殊的管理方法,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高珍贵档案文献的保护效率,达到预防性保护效果。通过提供特殊的保管形式,使得珍贵档案文献对诸多影响因素具备更强的抵御能力,延缓其老化的速度,预防损坏的发生。而特殊保管形式的提供可依靠微气候法实现(微气候法是指为价值重大、较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营造一个小环境,通过加强对其周围微气候的控制,达到重点保护的目的)。有条件的档案馆可以尝试建立“特藏室”,将珍贵档案文献集中保管,采用先进的设施、设备,对重点档案文献实施特殊保管和提供利用。“特藏室”的建立和微气候法的理念正好契合,即对珍贵、急需保护的档案文献提供特殊的管理方式和更加严格的环境控制,减缓其损坏的速度。建立特藏室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选择特藏档案,大多数信息濒危的档案文献具有较好的文化和研究价值,因此,可将其放入“特藏室”中进行保护。通过宏观和微观的双重管理策略,可以减少档案文献损坏的几率,达到预防性保护的目的。

2. 预防性保护贯穿档案文献保护的始终,应依据档案文献的具体情况,分析其可能出现的危险,对其进行完整的预防性保护。在档案文献的保管、利用、运输和展出中,可能会出现预料不到的突发事件,并对档案文献的耐久性产生影响。前期预防和灾后应对的双线缺失, 是很多文献收藏机构的“软肋”。灾难随时可能不期而至, 而缺乏前期预防和灾后应对, 往往让文献保存机构损失惨重。2003年,伊拉克战争。在4月10日至12日3天期间内,伴随伊拉克国家档案馆里成千上万的档案文件、历史记录、古籍、古地图和照片的丢失、损毁,伊拉克的一部分重要记忆被永远抹去了。据统计,伊拉克国家档案馆丢失了60%的馆藏,包括大部分缩微胶片和胶卷。2004年印度洋海啸,印度尼西亚班达亚齐档案馆失去了80%的照片档案,亚齐文献信息中心失去了全部文献。2008年,我国四川汶川大地震,有的档案馆也遭受损失。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一再提醒我们在档案文献的保护中应该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提高危机管理意识,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随时做好准备。档案文献应急预案应该包括:档案文献保管和保护中的环节,各环节中可能出现的危险,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危机出现后的抢救措施等。

3. 档案文献预防性保护的社会层面是指通过社会大环境改善档案文献的保护状况,提高其抵抗病害和损坏的能力,进而达到预防性保护的目的。其内容主要包括: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社会意识,加强人才培养,推进基础保护研究。持续充足的政府资金投入和广泛的社会支持是档案文献保护取得优良业绩的保证。由于档案文献数量巨大、损毁严重、载体特殊、抢救与保护成本高等因素,资金问题一直阻碍着档案文献抢救和保护的进程。为保证资金来源的长期稳定,档案文献保管机构应充分利用其价值大的特点,积极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和《世界记忆名录》,扩大档案文献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力,使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对档案文献保护的财政拨款。同时,以国家投资带动地方政府、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及个人的多方合作投资;制定各类相关政策为档案文献保护提供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筹措方式,使资金得到有效保障。

二、积极开展档案文献的延缓性保护

所谓延缓性保护,就是在不改变原件载体的情况下,对档案文献进行修复、加固及控制保存环境等,以达到延长原件寿命的目的。这是保存和抢救珍贵档案文献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 搞好库房温湿度调控。搞好库房温湿度调控,对于更好地延长档案文献的寿命具有关键作用。控制库房温湿度必须有合适的库房。库房必须满足密闭、隔热、防潮等要求。调节库房温湿度最有效、最快捷的措施是采用空气调节设备对进入库内的空气进行热湿处理。最经济、最节省能源的方法是利用库外气候条件,抓住有利通风时机,合理组织通风。

2. 进行档案文献的虫霉防治。档案文献在保存过程中易发生虫霉现象,严重影响档案文献的安全。为了有效控制库房虫霉的滋生,就要不断更新杀虫药剂的品种和改进消毒杀虫方法,既要达到杀虫灭菌的目的,又要尽可能地保证人体的健康。

3. 开展档案文献的保健检查。存放档案文献的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要对档案文献进行定期的保健检查,这是搞好防治工作的关键。

4. 为档案文献加装保护性外皮、配制函盒、裱糊粘贴等手工修复工作简便易行,对档案文献的延缓性保护也具有一定作用,在不具备更好的保护条件时也是不错的保护方法。

三、稳妥开展档案文献的再生性保护

所谓再生性保护,就是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将纸张载体上的内容复制或转移到其他载体上,以新型载体保护档案文献信息内容,从而达到对档案文献长期保护和有效利用的目的。再生性保护有以下几种措施和方法。

1. 整理编辑出版。“编研工作是另一种形式的档案保护”。许多档案文献由于年代久远,破损严重,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其原件,同时适应史学界和经济学界以及各方面人士研究的需要,可将其原件整理编辑出版,严格控制原件的外借利用。

2. 积极采用缩微技术。“档案缩微事业,关系我国文化遗产的保存,意义重大。”对馆藏档案文献进行缩微处理,有利于馆藏珍贵档案文献的长期有效保护。虽然目前缩微技术面临着光盘技术和数字档案馆的挑战和考验,但专家断言光盘的寿命为10~20年,而缩微胶片的母片在严格条件下可以保存500年,也就是说,至少现在,数字技术还不能完全替代缩微技术。在利用缩微技术上,要注重与数字信息技术的结合,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实现“双赢”。

3. 科学推行数字化。对档案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也是从根本上保护中国档案文献原件的重要措施之一。档案文献一旦数字化,既便于利用,也能够为原件提供更好的保护条件,这是推进珍贵档案文献保护的重要方法。但在数字化的同时,对档案原件要来回折腾,许多档案文献由于使用材料差、保管条件不良等原因导致十分脆弱,如出现纸张发黄变脆,边角皲裂上翘,装订线断裂,书脊裂开,失去机械强度,一触即破等现象,经受不了来回折腾。所以,对珍贵档案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应该慎之又慎,而且一定要将数字化工作和抢救保护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档案文献进行数字化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档案文献数字化应尽量保持拟数字化档案的完整性,对绝大部分档案应尽可能全文数字化,建立文件级数据库;二是数字化应配合档案的规范化整理和抢救工作进行,对其中特别珍贵的档案可结合数字化进行彻底的规范化整理,以图一劳永逸;三是纸质档案数字化制作方式一般应以直接扫描为主,它具有操作简单、准确率高、速度快和高保真等优点,但扫描仪对纸张具有直接压力,所以对其中易脆的纸质档案可以考虑使用数码相机来进行模数转换或由人工直接录入。

四、三种保护方法的统筹协调

上一篇:医生移动终端下一篇:健康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