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讲授的基本原则(精选10篇)
有效讲授的基本原则 篇1
1. 科学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用专门的学科术语进行讲授, 如有必要用通俗说法时也不能与专门术语相违背;教师要使用大家都听得懂的词汇、语法、修辞, 力求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方法要多样化, 富有灵活性, 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具有适应性, 容易为学生接受。
2. 形象性原则
讲授过程中, 教师要对讲授内容进行加工, 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教师可借助表情、动作、实物、图象及多媒体等手段, 对讲授内容进行形象描绘, 这是学生理解、接受的首要条件。教师借助形象化的语言, 通过比喻、类比等修辞方法, 把要讲授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具体, 使学生立得要领, 茅塞顿开, 透彻理解。
3. 趣味性原则
教师在讲授时感情要充沛, 语言表达要清晰简洁, 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切忌干瘪呆板、没有节奏、没有感情起伏的平铺直叙。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深奥的道理形象化, 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讲授时犹如挚友促膝谈心, 感情炽热而心心相印。
4. 简洁性原则
所谓简洁, 就是语言精练、简单, 讲课不拖泥带水。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必须深入钻研和分析教材, 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 挖掘教材的精髓内涵。教师对教材钻得深, 讲起课来就能简洁而深刻, 正所谓“微言大义、发人深省、要语不烦、达意则灵”。
5. 启发性原则
启发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分析、对比、归纳、演绎, 激发他们积极思考, 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
摘自《江苏教育研究》
有效讲授的基本原则 篇2
首先,制定好课程计划,然后根据课程的需要组织所要呈现的材料;
教学开始后,先通过复习有关内容呈现先行组织者,创设问题情境、具体演示等方法唤起学生的兴趣,再通过组织、界定、比较和举例等方法进行有效讲解,还可以借助于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呈现教学资料;同时,还要维持学生良好的注意状态。最后,在课程结束时要进行适当归纳和小结。总结:分为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巩固知识,布置作业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了讲授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如下:
一、适用性
在课堂中选择适当的讲授内容是关键。如概念的定义、历史文化、教学方法。
二、启发性
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与本节内容相关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三、趣味性
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讲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集中注意、积极思考,尽可能的贴近生活实际。
四、整合性
有效讲授的基本原则 篇3
关键词:有效教学;有效讲
课堂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况、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也是中小学教师经常表现出的一种教学行为,对教师来说,有效讲授是其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有效讲授即学生有意义地接受学习。即使是在教改之风大兴之今天,讲授仍具有很广泛的使用价值。采用讲授法,符合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原则。采用讲授法如果教师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心理发展规律和内容的逻辑顺序,那么学生的情感就会被调动、大脑被激活、潜能被开发。这样的讲授就是有效讲授,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如何实现有效的教授呢?
一、清晰明了的讲授
清晰的讲解就是教师清楚地讲授、解释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达到正确的理解、牢固的掌握和顺利的应用或迁移。清晰明了的讲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知识的讲解和阐述必须准确、清晰
准确、清晰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和核心。在教学中,教师应严守“研究无禁区,教学有纪律”的原则,针对教学中模糊概念、模糊内容,如没有把握不要信口雌黄,针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要做正面積极引导。
2.讲授内容必须重、难点突出
新课的系统、难点和重点,学生通过读、议是不可能全部掌握的,需要教师讲解。学生只有明确了学习的重难点,才能有效学习。教师在照应教材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的同时,要善于选择精当的内容,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围绕重点,组织讲授内容;分析难点,研究如何解说,不要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
3.讲授内容必须具有思想性、实用性
教师的讲授内容要思想丰富,把“百家争鸣”引进课堂。又要讲述教师个人学术见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讲授的内容必须对学生有用、有效,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给人以启发、指导和帮助。
二、科学的讲授
科学讲授是指讲授方法的科学性,表现为遵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法兰西学院在《改革目前的教学方法》报告中指出:最好的教学方法是用一刻钟或半小时的时间讲课,留出记笔记、讨论和做练习的时间。这种教学方法能使每堂课都讲授各科的精华部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讲授时教师要注意:一是教师该讲的一定要讲,但是,讲授时间不能过长,内容不能过多,节奏不能过快。如果出现了“超限效应”,教师的讲授就是无效讲授;二是学生能讲的就让学生讲,有句话说得好:“你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会送你一个惊喜”。
三、生动热情的讲授
生动讲授是指教师在讲授时能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多样的非语言表达以及饱满的热情使讲授生动有趣、充满吸引力,要尽可能地触动听众的情感、美感和灵感。热情讲授是指教师在讲授时能通过语言、情感、动作等显示出自己对学科、对教学、对学生的热爱和热情,使讲授充满感染力。从严格意义上说,热情是使讲授生动和有吸引力的一种方法,因此它从属于讲授的生动性。讲授的生动性和热情与学生参与学习和专注于学习、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是有效讲授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生动热情讲授,避免枯燥无味的讲授。
有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谣、对联不仅含有深刻的哲理,反映了客观实际,而且风趣、诙谐。在教学中,加以适当运用,既可以增强教学的幽默感,又可以说明深刻的道理。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和讲述应当吸取传统讲法的优点,讲得有条不紊,有声有色,事理交融,感情真挚,并在讲述中用诱导式的提问,形象化的比喻,言简意赅的图表,富于哲理的俗语、成语、寓言、诗词、名言警句以及学生熟悉的事物、乡土教材和比较、归纳、演示等方法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如果每位思想政治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思想政治课堂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厚德.有效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吴铎,彭承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况晨光.教师要注意搞好有效教学,中国教师.
有效讲授的基本原则 篇4
一、关于原理性概念
在讲解原理性概念时, 首先要讲的准确, 概括性强;其次要思路清晰明了, 分析透彻, 使学生听后感到“言之有物”。例如, 在讲带传动“打滑”和“弹性滑动”这两种不同现象的原理时, 可以比较分析:打滑是指带传动所能提供的有效摩擦力不足而无法工作, 带在带轮上发生全面滑动, 所以打滑现象是一种失效形式, 为使带传动正常工作, 必须避免带传动发生打滑, 如果使用得当, 打滑是可以避免的;而带的滑动现象又是因何而产生的呢?因为带传动是依靠中间挠性件 (带) 与带轮间的摩擦力来进行工作的, 主动轮上, 带从接触带轮到脱离带轮, 带的弹性变形由长到短, 而从动轮上, 带的弹性变形由长到短, 这种由于弹性变形不均匀而引起的带在接触弧上的错动就是弹性滑动现象, 由于中间挠性件 (带) 是带传动所必有的, 所以弹性滑动是一种固有的物理现象, 是不可避免的, 并不是失效形式。通过分析, 可以看出带传动的打滑与摩擦力有直接关系, 而弹性滑动与带的弹性变形有直接关系, 用这种比较法进行讲解学生就容易弄懂抽象而又易混淆的理性概念了。
二、关于参数概念
在讲解参数概念时要注意以下方面:
⒈参数所代表的含义
机械零件的参数很多, 在讲授时要讲明所设这些参数的目的, 特别是那些取做标准的参数, 还要说明它们选取的条件。如标准模数, 对于斜齿圆柱齿轮应选在法面分度圆上, 对于直齿圆锥齿轮应选在大端的分度圆上, 它是为了减少齿轮加工刀具数目且使齿轮尺寸标准化而设立的基本参数, 模数直接影响齿轮尺寸和承载能力的大小。
2. 引入模块教学法
所谓模块教学法就是将相关的知识结合成模块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在讲解时, 可以将这部分建立三个相关概念模块: (1) 是四圆模块, 以分度圆为中心, 建立分度圆、齿顶圆、齿根圆和基圆构成的模块, 明确差别, 由模块延展各知识点。 (2) 是径向模块, 由齿高、齿根高、齿顶高所构成, 紧扣中心词“径向距离”进行教学, 合成知识点; (3) 是周向模块, 由齿距、齿厚、齿槽宽构成, 紧扣中心词“弧长”进行教学, 根据教学模块进行分解, 合成知识点。
三、关于定义概念
1. 下定义要准确, 不能拖泥带水, 更不能丢三落四, 使定义不完整
例如, 在讲蜗杆导程角时, 要讲明导程角的形成和所在位置。如果只讲蜗杆导程角是螺旋线的切线与垂直于蜗杆轴线平面之间的夹角, 定义就不准确了。因为, 在蜗杆不同直径的圆柱面内, 蜗杆的导程角各不相同, 所以给导程角下定义时, 必须明确导程角所在的圆柱面为蜗杆分度圆柱面, 否则, 定义就不确切, 学生容易搞错概念。
2. 严格区分容易混淆的定义, 讲清各自定义
例如, 轴承的减摩擦性和耐磨性就是一对极易混淆的不同概念, 减摩性是使材料工作面间摩擦阻力减小的性质, 耐磨性是指材料抵抗磨料磨损和胶合磨损的性质。抓住关键环节, 就容易区分这两种概念了。
历史有效教学:少讲授多引导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6-0076-01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历史课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在教学目标上,历史课并不能单纯地“讲授”史学知识,要求对课本知识进行适当拓展和延伸,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考试改革的主要趋势来看,对能力的考查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教师要上好历史课,提高教学效益,必须对中考历史的命题特点、命题趋势和《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以及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主要特征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并进一步探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改善教学。唯有如此,“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才不会落空。
一、简约讲授,构建脉络体系
历史课堂中讲授还是必要的,但讲授要做到简约精炼。多年的学习,初中阶段的学生习惯的是接受;多年的教学,教师们习惯的是讲解。教师课堂上拼命地讲,费心费力地讲,甚至拖堂,觉得面面俱到讲完才放心,但实际上“吃力不讨好”。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做好引导、指导工作,多给学生思考、展示的机会。
教师们讲授的惯性很大,要克服惯性,做到少讲精讲,首先在备课时对讲授内容要有所取舍,不能患得患失,但删繁就简时也要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设计的内容过难,学生不易理解,不知所云,这样的结果,多数情况下教师容易过于啰嗦,一不小心就又讲授过多了。当然,课堂讲授内容若设计过于简单化,学生又会觉得没有认真听讲的必要性,这样的课堂教学也是无效的。
我认为,教师讲授过程要注意两点:一是着重理清每课的脉络体系,突出重点知识;二是注意每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形成更为长时段的脉络体系。
以《俄国十月革命》这课为例。首先是讲清“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两个基本概念,以两次革命的结果和性质为主;其次是理清楚二月革命前、二月革命后至十月革命前、十月革命后三个阶段,以板书形式构建本课的脉络体系;再次是前后联系,联系一战等事件,初步形成俄国历史的前后发展脉络。
二、设计讨论,鼓励并引导学生的深度参与
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不是靠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培养起来的(尽管讲解与示范也是很重要的),能力立意的课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一定也是鼓励并引导学生深度参与的过程。
课堂中,表面的气氛热闹并不等同于学生的深度参与。要让学生真正深度参与,首先必须选择有价值的材料或设计有思维度的问题,问题不一定要难或复杂,但要能把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吸引到课堂中来,吸引到材料与问题上来。问题本身必须要有启发性,让学生觉得有灵光一闪的感觉,这样,他们才会真正去思考去讨论。
《俄国十月革命》这一课中,有人这样设计了几个问题:(1)十月革命因何而起?为何是在1917年而不是1861年?(2)俄国的苏维埃政权是否是无产阶级政权?是否是第一个?那它的出现有何意义?我觉得,这样几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有一定的思维要求,符合初中学生认知,又结合了学生之前所学,层层递进,由旧知过渡到新知,可以借鉴。
另外,鼓励学生深度参与还得在课堂的生成上下功夫。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充分暴露从已知过渡到未知之间的主要障碍,才更有利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更能真正发现学生学习之问题所在,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方案。
有效讲授的基本原则 篇6
一、教师的有效“讲授”是学生有更高学习效率的根本保证
1.从时机和内容上看,有效“讲授”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师要有效把握讲授的时机和内容,避免满堂灌、一言堂,就必须在讲授的过程中,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的基本规律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即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讲授适当的内容才是有效的。
规律之一:先学后讲,以学定讲。
教师讲授的内容要有效,必须建立在学生事先对所要讲的内容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为此,当一个学生自己能够阅读教材和独立思考时,就要让他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即“先学”(这一过程很重要,这是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化的必要体验,这种体验的不断积累将使我们的学生受益终身,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所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依然是重要且必要的。这时,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独立学习过程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讲授,即“后讲”。这种讲授,我们称之为“先学后讲,以学定讲”,即教学的针对性。正是这种针对性,才能保证教师讲授的有效性,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例如,在进行函数概念的教学时,即可采用此策略。具体做法是:教师先让学生自学教材,自己总结并提炼本节所学到的知识;在学生充分学习并思考之后,再让学生来讲述,并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是旁观者,应善于倾听并从中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自己有效的讲授抓住问题的关键。至此,教师只需讲请三个问题:1.为什么教材只给出三个实例就概括得出了函数的概念?(此时,学生会明白三个实例对应了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2.函数定义中为什么限定是两个非空的数集?(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遗漏的。通过反思,学生会明白,函数是建立在非空实数集上的一种对应关系)3.定义中对于自变量的任意性与对应变量的唯一确定性的方向如何?然后再让学生认真阅读概念,仔细辨析其中的关系,体会定义的逻辑要求,从而真正明白函数的本质。教师只有长期坚持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才会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教师也才能实现从“教”到“不教”的转变。
规律之二:先讲后学,以讲导学。
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的能力时,教师应把讲授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此时教师的讲授是为了以后的少讲、不讲,即教师的讲授要致力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只有这样的讲授才称得上“有效”。陶行知先生对此有十分精辟的见解:“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里的教,即是教师的“讲授”。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化,才能体现教师“讲授”的有效性。
同样在学习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时,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及这部分内容抽象度较高,所以教师可采用此策略进行教学。具体做法是:与学生一起分析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关键是理解定义中的“任意”是任意两个而非一个或更多个。教师与学生一道共同构造正、反例,必要时画出图像加以说明。这时,学生会在正误的辨析中逐步领会概念的实质,在构造函数的过程中领悟函数单调性判断的方法。采用这种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先讲后学、以讲导学的教学方法很好地让学生自觉研究数学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并能从数学概念中得出数学思想与方法,最终形成自己的数学研究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这种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辨析的能力是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本领。
2.从时间和方式上看,有效“讲授”需要保持一定的节奏
好的“讲授”总是保持一定的节奏。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它的效果将不限于能够带来艺术性的享受,更重要的是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又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
保持节奏也意味着让学生“自然生长”,体现“讲授”的有效性。夸美纽斯的名言是:“自然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法国人卢梭则强调:“自然的真正进程是比较缓慢地逐渐前进的,血液一点一点地开始沸腾,心思一点一点地趋于细致,性情一点一点地慢慢形成。”按照通常的说法,就是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否则将“欲速则不达”。对于那些“急性子”的教师来说,更应领悟“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慢”在这里意味着某种“节奏”,它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讲授对学生来说才是有效的。
理科课堂讲授多长时间更有效 篇7
笔者认为, 课堂教学不能全篇搞一刀切, 有模式可以, 但也要随科目、课节、课堂内容的不同而变化。特别是像数学、物理、化学这样的科目, 有些东西教师不讲透, 不讲清楚是不行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实现“高效课堂”, 课堂改革不应该反对教师的讲。
但教师也绝对不能一节课从上课讲到下课。中学数学教师都做过下面这道题:
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 心理学家发现, 学生的接受能力依赖于教师引入概念和描述问题所用的时间。讲座开始时, 学生的兴趣激增;中间有一段不太长的时间, 学生的兴趣保持较理想的状态, 随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分析结果和实验表明, 用f (x) 表示学生掌握和接受概念的能力 (f (x) 值越大, 表示接受的能力越强) , 表示提出和讲授概念的时间 (单位:min) , 可有以下公式:
(1) 开讲后多少分钟, 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能维持多长时间?
(2) 开讲后5min与开讲后20min比较, 学生的接受能力何时强一些?
这道题我们算它并不难。笔者想从另外的角度研究它:当x=0时, f (x) =43;当x=16时, f (x) =59是最大值;当16
所以课堂教学传统的满堂灌不可取, 而一节课只要求数学教师只讲授10分钟、15分钟也不一定科学, 因为10分钟、15分钟的讲授时间不一定能把基本知识体系、基本概念, 基本公式的来龙去脉讲透, 也不一定能把典型例题、典型方法向学生交代清楚。对数学、物理、化学这样的学科来说, 有些东西学生不一定能看明白, 特别是学习基础差、自主学习能力弱的学生, 有些东西你不讲, 他根本都不知道, 这时老师的“讲解”就显得很有必要。
语文课堂有效讲授策略之我见 篇8
有效讲授是一门学问, 它要求执教者研究学生的心理, 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 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 因势利导, 顺势而教;它要求执教者驾驭课堂、调动学生情绪、组织起师生互动;它是执教者教学理念、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的展示。有效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 有效讲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刺激学生的有效学习。
问题是怎样的“讲授”才是有效讲授?怎样“讲授”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呢?
思索之一:深入挖掘内涵, 凸显讲授价值
教学《社戏》一文时, 我常作这样的分析与归纳:该文围绕“看社戏”这个中心事件, 通过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舟—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几件事, 写出了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这样的讲授是肤浅的, 对鲁迅作品的解读是不够深入的, 对鲁迅的了解是不全面的, 不能完全激起学生感情共鸣从而爱上鲁迅作品和鲁迅。
要了解鲁迅先生, 读作品是一个桥梁, 我们应该透过《社戏》素淡的文字去聆听先生内心的呐喊, 同时又要联系学生实际, 激起学生感情共鸣。
作者笔下的平桥村:“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 以“种田”“打鱼”为业, “只有一个杂货店”, “但在我是乐土”, 这些内容写出了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对民风淳朴的乡村生活的向往, 对自由快乐的渴望。讲授该部分内容时, 可以联系现代教学的现状——学生课外作业过重、自由时空缺少、心理负担沉重展开, 告诉学生鲁迅在大半个世纪前就喊出了我们所要喊的, 这一定能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 把鲁迅当作知音, 从而走进鲁迅作品, 走近鲁迅。
再如“月下偷豆”这一情节, 在悟到趣味性的同时, 如果我们又能引导学生悟到: “偷”是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 “偷”是小朋友们的周到细致、天真纯朴, “偷”是自由的空气, “偷”是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 “偷”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那样, 肯定又会拉近学生和作品的关系, 他们的眼光不会再是冷漠的, 而是闪烁着光芒的。
“文学即人学”, 文学里的“人”“物”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 富于人文精神, 是丰富学生情感的营养剂。在教学这类作品时, 为了保持讲授的有效性, 教师要充分挖掘“人”“物”身上的人文光芒, 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与“人”“物”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实现心灵沟通、思想的碰撞、情操的陶冶。学生有了浓郁的情感, 欢乐的情绪, 那么他们就会精神振奋, 思维活跃, 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思索之二:把握学生心理, 灵活掌控内容
随着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知识被应用到教学管理中, 语文教师如果能在讲授中把握学生心理, 灵活掌控内容, 那一定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避免消极作用, 就能够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春》是脍炙人口的颂春名篇, 出自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之手, 是指导学生欣赏语言、感悟写法、感情朗读的上好之作。可惜的是, 初一学生在小学课本第十二册第二单元里, 已经学习过这篇课文。这不由引起我的思考——虽然名篇佳作不厌千回读, 但学生会不会产生同一篇课文小学读了、初一再读的腻烦心理呢?“超限效应”在提醒我, 《春》的教案设计与其他第一次学习的课文相比, 应该给学生留更多的空白。为此, 我以“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教学,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对教学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巧妙整合, 努力给学生创设更多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发挥, 以此避免“超限效应”的负面影响。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教育家孔子早就这样告诉我们。今天, 我们再次学习《春》, 你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吗?你的新体会或新发现可以是对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甚至是一个标点的, 也可以是一种写法、一种修辞、一种意境、一种联想、一种想象、一种体验、一种感悟的。老师可以先举一个例子:文中‘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本来我是这样认为的:‘红’只是一种单纯的颜色, 现在我又有了新的体验:‘红’既表现了太阳本身是温暖的, 又表现了春天的太阳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能给我们送来温暖的太阳自然是让我们的心中充满欢喜之情的, 所以, ‘红’这个词, 不仅仅是一种颜色的描写, 更传达出作者喜爱春天阳光的感情。这个词, 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知不觉中, 学生们把课后练习二中的“偷偷地”“钻”“母亲的手”等这样的词语品味得有血有肉、入情入理。此时此刻, 我的心头掠过一阵窃喜。接着, 我推波助澜, 把课后练习三中“比喻的修辞方法”的教学内容安排进去, 大有一气呵成的势头。教学的重点难点也因此迎刃而解。
教师是教育者, 学生是受教育者。如果我们能用心理效应策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冷静地分析原因, 细致地观察学生的兴趣爱好, 精心选择讲授内容——那一定能保证课堂讲授的有效性, 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
思索之三:把握节奏旋律, 增强有效力度
和谐完美的节奏, 它可使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沉浸在一种愉快轻松的气氛中, 同时也处在一种渴求知识的最佳状态中, 去获得情操的陶冶, 知识的掌握, 能力的形成。教学节奏缺乏韵律, 自然让学生满脸“愁云”。而课堂的节律美不美, 关键在于教师, 在于教师在动静之间、快慢之间、疏密之间找到合适的度并且善于适时变化。讲授作为课堂的有效手段, 一样要把握节奏旋律。
例如, 讲授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时, 先利用教师的特殊声音——多媒体中的音频, 让学生随着画面欣赏课文录音, “节奏是音乐的命脉”, 容易激起情感的涟漪, 能使学生迅速卸下原有社会角色面目, 接近或投入特定的文学境地, 陶冶人的情操。一开头的音频、视频的播放, 那是前奏, 能使学生很快沉浸在美文中, 陶醉在作者创设的优美意境中。然后问学生:作者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哪几幅图画, 你最喜欢哪一个, 理由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描绘这几幅图画的?这样的设计, 教学流程是很简单的, 但绝不能一个节奏。第一问非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自主灵活, 简单明了, 可以不假思索地找到答案, 讲授节奏宜快, 这样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使其处于思维活跃状态,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第二问系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含蓄深奥, 要经过思索才能明白, 讲授节奏宜慢, 一则因为一段时间的过度紧张, 学生显得有些疲惫, 教师就应舒缓一下节奏;二则因为教学内容有难度, 学生感觉有些“吃”不了, 表现出忧心忡忡、愁眉苦脸时, 教师就要重新放慢教学节奏, 详细讲解, 直至“愁云”消散。
作品再难懂, 也不至于样样都要讲。非难点和学生已知处教学要快, 不能拖沓, 否则会使学生厌倦;重点、难点之处要给学生充分的吸收消化时间, 否则一味求快, 学生跟不上, 产生不了成就感, 反倒增加不少心理负担, 当然会降低学习兴趣, 影响学习效果。这样快慢结合, 不仅会减少做无用功的时间, 也会使课堂富有节奏感。课堂富有节奏感, 时快时慢, 时动时静, 时疏时密, 使学生的大脑在兴奋区和抑制区交替工作, 这样也就不会“愁云”满脸了。
一节课不能同一个节奏, 每节课更不能同一个节奏, 课堂犹如弹奏乐曲, 一定要讲究韵律美, 这样更能增加讲授的效果和力度。
思索之四:运用幽默语言, 彰显讲授魅力
说实在的, 初中教材中有些课文还真难学, 有的语言艰涩, 内涵深刻;有的题材与学生实际相脱离, 学生缺乏兴趣。所以经常出现这样的尴尬场景:台上的老师讲得如醉如痴、唾沫横飞, 台下的学生趴倒一片、酣然入梦。这恐怕是教师的讲授语言出了问题。教师自己都感觉到了难度, 所以在上课的时候, 总担心学生听不懂, 总觉得自己讲还不够清楚, 往往一个问题不厌其烦地讲几遍, 殊不知学生早已失去了耐性, 听得耳膜起茧, 于是酣然入梦。
要改变这个局面, 避免教学语言繁冗拖沓, 作为教师就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 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发展, 更加精心地备课, 做到该讲的一个不落, 不该讲的一个不讲。心理学认为:严谨的语言使人可信, 幽默的语言使人愉快, 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 形象的语言使人清晰。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上课要有趣, 课上得有趣。作为语文老师, 如果能用精湛的语言变无趣为有趣, 变无声为有声, 变无形为有形, 就一定会像磁铁一般将学生牢牢吸引住,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也使师生之间得到良性沟通, 融洽感情。
如《藤野先生》一文, 作者抓住清朝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子盘在头上”, 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时, 用两个贴切的比喻, “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 加上“油光可鉴”,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用反语, 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 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如果上课的时候, 教师能够装一装“小姑娘的发髻”和“富士山”的形象, 做一做“将长辫子盘在头上”“将脖子扭几扭”“油光可鉴”的样子, 一定能逗笑学生, 营造出一个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 并且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人们的学习活动, 不仅依靠大脑皮层结构, 而且是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的。教师的幽默语言, 无疑能彰显讲授魅力, 从而构建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这样, 就能给学生一种心理安全感, 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如醉如痴。
让有效讲授呈现地理课堂教学之美 篇9
关键词:地理课堂,有效讲授,学习方式
近年来,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得到了充分贯彻, 课堂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然而, 还有不少的老师习惯于口耳相传、刻板僵化的满堂灌, 重“知识”轻“能力”, 重“结论”轻“过程”, 重“考试成绩”轻“情感体验”……这样的传统讲授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活动, 扼杀了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因此, 追求有利于学习方式实质性转变的有效讲授, 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 如何讲授才有利于学习方式的实质性转变,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效益呢?
一、以学定教, 讲授层次化
教学的实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特殊活动, 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 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 因此, 哪些内容必须讲, 哪些内容不需讲, 什么时候讲, 讲多长时间, 不应由教师的主观愿望决定, 而应顺应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 即“以学定教”。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提出:“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 我将会说,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故在课堂讲授之前, 首先要认真地了解学情, 探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知识起点、学习态度、思维方式、个性差异等, 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 有效地把班级讲授、分组讲授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课堂教学前, 可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 将班级学生分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层次、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着眼于中等生, 兼顾优困生, 讲解大家自学中存在的共性的问题, 努力为学困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对优等生少讲多练, 培养运用能力;对中等生精讲精练, 着重掌握双基;对学困生浅讲多练, 着重查漏补缺。课堂提问也要体现层次性、启发性, 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作用, 让学生通过一番努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二、整合媒体, 讲授形象化
特瑞克勒研究得知, 人类的感官对知识的吸收比率:听觉占11.5%, 视觉占83.0%。可见, 视听是捕获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 在讲授的过程中, 我们首先要保证语言的简练准确, 通俗易懂, 形象直观。其次, 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注重把实物、模型、地图、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与讲授过程整合, 模拟地理现象化复杂为简单, 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具体……创设一个个异彩纷呈的视觉情境, 营造情融景乐的教学氛围。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世界各地昼夜长短变化”这一问题, 抽象难懂, 表达困难, 在讲授的同时, 适时插入幻灯片, 把绘有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地球示意图作为背景, 把绘有太阳光束和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的文本框作动画处理, 演示时, 使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逐渐南移, 可见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由最高值逐渐变小, 白天时间逐渐变短, 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的范围越来越小, 南半球正好相反;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南回归线上时, 北半球昼最短, 北极圈以内全是极夜, 南半球正好相反。通过多媒体演示给人一目了然、临胜入境之感, 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三、先学后教, 讲授要点化
课改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 尊重他们的独立性, 发掘他们的能动性, 凡学生自己看书能懂的内容不讲;凡看书不懂但自己想想能够弄懂的内容不讲;想想也不懂但经过学生之间讨论能懂的内容也不讲。讲就讲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倾向性的疑难问题、重难点、关键点、创新点、疑惑点、易混点、薄弱点、引申点。讲是指点迷津, 是授人以渔。值得注意的是精讲一定要与精练有机结合, 让“少、精、活”的练习贯穿于讲授过程的始终, 使学生在“精练”中增强学习效果。例如:《世界气候》一节中, 关于气候类型、气候分布的知识点相对密集, 纷繁复杂, 记忆困难, 但各种气候类型有规律可循, 在讲授中我就紧紧抓住“以线定带, 以位定型”八个字进行讲授, 使学生很快掌握破解知识宝库的法门, 收到以少胜多、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联系实际, 讲授生活化
我们要不断地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开发与创新, 捕捉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素材、生活经历, 尤其是熟悉的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旅游问题、节约用水问题等社会的热点问题, 并有机地移植到教学中, 使讲授的内容与学生的体验建立联系, 架起讲授内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 使讲授内容生活化,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望, 深化理解讲授的内容, 便于学以致用,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社会热点问题, 活化知识, 迁移能力。例如:在《板块构造学》一节的教学中, 我把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引进课堂讲授, 让学生尝试运用从板块构造的角度去解释地震的成因, 使知识的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赋予地理学习以人生的意义,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恒久的动力。
五、巧设悬念, 讲授问题化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疑者, 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因此, 我们要善于激疑布惑, 巧设悬念, 把讲授的内容设计成问题的链接, 例如《地球的自转》一节的教学中, 我设计如下问题:“是什么原因形成了昼?是什么原因形成了夜?又是什么原因形成了昼夜更替?”“如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增长, 那昼夜更替的时间长短会怎样变化?”通过环环相扣的挑战性问题故意把学生带入疑阵, 致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 产生冲突, 进而引发探究的欲望。教师要引导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予以必要的启迪、点拨, 使其恍然顿悟, 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摇
六、引导体验, 讲授活动化
皮亚杰认为活动是问题教学的契机;布鲁纳认为活动是发现教学的依托;萨奇曼则将活动视为探究教学的基础。那么, 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场所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讲授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巧妙地穿插各种活动, 可以是讨论交流、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使学生自愿地参与进来, 通过心灵的对接、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启迪, 实现知识重组、知识共享。例如, 经纬网是初中生学习的难点, 仅凭讲授很难完全理解, 在讲授《地球和地图》这一章时, 我特地安排了一个体验活动, 引导每个学生尝试画经纬线, 先在各自的乒乓球正中画出纬线, 标出纬度0°, 表示赤道, 然后北极点和南极点, 标出90°, 继而在0°到90°之间划出三等分的线, 明晰低纬度、中纬度和高纬度……直至画完重要的经线 (0°和180°及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和160°E) , 然后又组织学生展示作品, 相互评价, 不断改正、调适完善。虽然比单纯的讲授花费时间多了一些, 但学生亲历亲为获得的知识是有别于被动灌入的, 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 体验到了动中学、用中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丛立新.让我们理解“讲授法”——讲授法的有罪推定.中国教师, 2006, (1) :13-14.
有效讲授的基本原则 篇10
【关键词】3DS MAX 讲授法 操作演示 案例
3DS MAX是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和动漫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开设3DS Max课程早已非常普遍。然而3DS MAX课程本身庞大的知识体系以及课程中晦涩难懂的概念和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情况让学生接受起来非常艰难。所以教师如何利用正确有效的课堂讲授法来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提高3DS Max课堂效率的重中之重。因此掌握3DS Max课堂的有效讲授法已是课堂教学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以下是我在3DS Max教学中总结和归纳出来的几条有效改善课堂讲授法的经验。
一、操作演示教学法
鉴于3DS MAX这门课的特殊性:它是一种三维设计制作课程,需要通过3DS MAX软件方可完成;是一门软件操作性的课程,所以操作演示教学法是这门课必不可少的讲授方法。就3DS MAX这门课而言操作演示教学法就是教师借助多媒体以及3DS MAX软件通过简单明了的操作演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3DS MAX软件的理解、并能跟着操作。
操作演示教学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说明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说明这次课操作演示要达到的目标,讲解演示中涉及的相关知识,提醒学生在观察操作演示时要注意到的事项,以便在观察时能把握重点。假如没有向学生说明演示目标,学生不带目的观察操作演示,效果肯定不明显。比如在讲3DS MAX的界面布局时目标为:熟练掌握3DS MAX的界面中的四视图的相关操作,视图间的相互切换、视图背景栅格的显示与隐藏、视图的背景设置等。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教师在操作演示時所使用的常用快捷键及每个环节操作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等。
(二)说明操作演示的重点
在进行这一教学环节时候,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提出操作演示的重点,向学生介绍操作演示的重要性,让学生进入参与操作演示教学的状态。比如在讲授3DS MAX的操作界面知识时。 3DS MAX四视图的界面切换及界面的相关控制按钮为此次课的重点。
(三)开始进行操作演示
在说明课堂目标和重点的基础上,教师开始进行操作演示,完成操作演示的整个程序,使学生对操作重点有整体性的认识。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演示,将操作技能按类分组,逐一分解并详细操作演示。3DS MAX软件操作起来难度本身就较其他软件大,所以很多时候教师操作演示一遍学生很难记住并掌握,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多次的操作演示,并且放慢速度。
(四)模拟操作练习
3DS MAX课程一般都是在带有多台计算机的多媒体教室上课,因为3DS MAX课程相对难一些,所以教师要尽可能的留给学生一定的自行练习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按照教师操作演示的步骤进行练习,以此可以达到趁热打铁的效果,加强学生对课堂所授知识的理解并利于巩固掌握,而且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也是3DS MAX课堂的有效教授方法之一。在高职3DS MAX课的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教会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来掌握3DS MAX这款操作软件,而实例教学法是达到我们教学目标的最有效途径。
3DS MAX实例教学法是提出一个设计任务或者制作一个实例作为案例,并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制作案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设计、制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来完成实例的制作与设计。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作品进行点评、归纳和总结。通过这几年的课堂实践,我发现这种案例式的教学方式比较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的 第一步就是要精选案例。选好案例是影响教学成效的重要前提。在选用设计案例时,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分散知识点中的重点与难点、知识的前后顺序关系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3DS MAX课程设计成几个大案例,比如:可以分成“桥梁”“六角亭”“吧椅”“客房”和动画的制作,这几个大的案例中再包含几个小的案例,让这几个小案例几乎覆盖整个教材的全部知识点,同时我们所选择的案例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典型性,能够体现3DS MAX多种命令、方法的综合性、创造性地运用。
(二)生动性。所选案例要生动活泼,要让学生能感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三维设计制作的学习兴趣。
(三)启发性。所选的案例中要蕴含尽可能多的知识点和一定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发现多种的解决途径,能够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
(四)可操作性。案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要让学生能够从案例中领悟到所用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
3DS MAX在高职院校课堂中的讲授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而正确的课堂讲授法会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提高课堂有效率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能根据教学科目的不同特征、根据所受对象的不同而因材施教,要能够打破传统模式的讲授法,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找到一种最有效地提高3DS MAX课堂效率的讲授法。
【参考文献】
[1]神龙工作室.3DS MAX从入门到精通[J].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2]翟旭峰,朱杰杰,潘志庚. 3DS MAX建模及其在虚拟现实中的应用[J].计算机仿真,2004,21(4):94-97.
[3]苏波.浅议讨论式案例教学法[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上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