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阅读的基本途径

2024-09-30

有效阅读的基本途径(共12篇)

有效阅读的基本途径 篇1

现代教育水平的发展和学生长远学习的规划对于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出了比以前更高更远的要求, 良好而坚实的阅读基础会使学生如虎添翼, 终身受益, 这也给初中的英语老师提供了很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实践性课题。

初中英语阅读的教学现状存在着诸多令人深思和反省之处:首先, 教师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是当务之急。在实施阅读教学时, 教师大多针对单元内容制定教学计划, 根据课本内容逐词过关, 字面的理解和词法句法的分析成为教学的重点, 学生缺乏利用语篇信息进行积极思考并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其次,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严格而细分的终结性评价机制是唯一标准, 教师自身也无法燃起教学热情;再者, 对于阅读学生大多心存恐惧, 冗长而陈旧的选材, 让学生望而止步, 老师的答案就是唯一的标准。学生逐渐丧失阅读兴趣和学习探究的能力。阅读的作用和重要性是什么?应该如何去制定目标, 实施过程和形成评价?

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不只是一个理解思考和信息接受的简单过程, 也是复杂的心理和情感活动的过程。完整的阅读过程分四个梯段:感知, 理解, 评价和创造。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阅读不仅要完成教授语言知识, 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任务, 而且要深化课文的内涵和拓展课文的外延, 努力提高学生阅读不同写作文体的能力, 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思考。”教师应当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去创造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 学会分析问题, 进行交流与合作。所以, 教师的阅读教学应以能力训练为中心, 注重学生的技巧掌握, 通过阅读认识社会和生活, 发展个性完善人格。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然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良好学习兴趣和健康生活方式, 促进优秀的个人品质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认识到了阅读培养的重要性, 把握了实施的关键点, 形成具体而有效的训练措施就应该是水到渠成。

首先, 选材是基础。新颖独特的视角, 深入浅出的文章才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很多情况下, 教师选材较为随意, 一些文章过于陈旧和老套, 学生兴趣索然, 味同嚼蜡。日常的工作学习中教师自己应当充分关心时事动态和热点话题, 了解学生的关注热点和爱好兴趣, 精心挑选合适而精当的文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012年六月, 神舟九号成功发射进入太空, 手控与自动对接, 女宇航员首次出征等, 这是都是学生津津乐道的焦点, 我第一时间从课外杂志, 英文报刊和互联网上搜集相关资料, 删选修改出适合学生目前阅读水平的文章, 做一个专项主题的阅读训练, 就此话题, 学生可以查阅字典和相关数据展开有关太空探索的话题介绍和讨论, 并在阅读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动笔去写相关的题材文章, 达到训练效果的扩大和延伸。所以说, 热门而精良的选材是达到最佳阅读效果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 组织实施专注高效的阅读过程。教师让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和确立合理的阅读步骤, 教师的方法指导和有效策略的提供能够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学会自我选择, 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和技巧, 实施努力体验成功。教师的具体指导步骤如下:

在阅读准备阶段, 阅读目标的呈现和阅读方式的确定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的目的所在。阅读过程不是简单地按图索骥, 而是涉及到猜测, 推理, 检查和自我提问等综合能力的考查;明确的阅读目标是方向, 相关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是工具, 相应的知识背景是辅助, 快速辨别词法语法是经验, 明确选取阅读策略是捷径, 一个有准备的阅读者必须具备以上这些相关品质。教师务必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不同的阅读策略:略读则无须慢慢品味, 视线可以快速扫瞄而过, 高效直接寻找到所需信息以免浪费不必要的时间;细读通常借助于标题, 参考, 图示和字典的帮助, 从文章中获取到所需的有用信息, 可根据需要调整阅读的先后顺序, 可根据阅读的目的和题目的要求进行合理整合, 这也是一个帮助学生有效节约精力时间, 提高阅读速度达到阅读目的的有效手段。精读的要求较高, 需要读者充分利用句法, 逻辑和文学线索去探究和领会未知内容的所指和含义, 探寻的意见和观点内容有可能是作者在文中未直接阐明的, 其真实含义和思想可能体现在作者独具匠心的遣词造句中, 解题时不仅要理解文章字面上的意思, 更要领会其深层的内在的含义。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要求阅读时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 要保证阅读更快更有效地进行, 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训练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阅读中。其中, 遇到生词词组和未学过的语言点在所难免, 学生需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是如何利用文章本身去猜测和揣摩他们的含义, 教师可以给与学生有关的方法指导:一个生词在猜测其含义时可参考构词法, 利用前缀, 后缀或词根入手。有些单词的含义则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测或参照平时出现过的为学生所熟悉的氛围语境, 也有的要通过相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来推断。关于未学过的词组和句型, 要求就要更高, 需要读者在平时进行渐进的长期的读法训练和知识积累。在平时的阅读训练过程中, 教师务必教会学生将意群作为一个阅读单元, 尽可能多地呈现多个选项让学生从中选择, 让学生将注意力停留在词组上并且加以熟悉和巩固, 对于训练学生体会整个句子的语感大有裨益。关于长句, 学生需要运用已掌握的基础语法知识对其结构进行解剖分析, 首先判断句子类型, 如为复合句, 则先理解关联词的意思, 再划分主从句之间的关系, 前句和后句的连接词作用重大, 关联词的含义和语法功能各不相同, 有些虽没有实义但对于全句意思的理解和把握却至关重要。对于内涵丰富哲理深奥的文章, 理解性的精读是唯一可取的办法, 学生对于此类文章常常望而却步, 心生胆怯。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可适当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帮助, 如先给出某一段的提纲或关键词让学生对文章大意有一定的了解和方向感, 或者先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背景介绍后再进入正文, 也可对较难语段先做出相关英文解释再让学生进行, 力求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

阅读后活动虽然意味着阅读任务的完成, 但却不是终结。它是整个阅读训练过程的巩固和强化。本部分具有两个目标:一是将所读内容进行再现或巩固, 二是需要学生将所读文章结合其自身的知识体系, 兴趣能力相结合。以上目标的达成可依赖于多种形式的活动:围绕文章话题的口头讨论;参照文章角色进行不同情境的对话表演;根据所读原文写一篇内容摘要;口头或笔头对原文进行续写或改写;听或读有关原文的补充材料进行后续阅读。教师可以切合实际结合使用, 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运用和综合概括能力的锻炼, 实现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的提升。

阅读训练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阅读教学的最后一环。第一, 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步骤应依据学生自身的知识基础和操练理念, 课堂上实施过程中可进行灵活调整, 阅读教学的目的教师不能只是纯粹注重答案的错对与技巧的训练, 而要着眼于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提高, 要力求充分挖掘学生的阅读潜力致力于学生学习个性的完善。第二, 构建平等, 民主, 和谐的阅读氛围也至关重要, 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可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与能力高低,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尽量分层分级全方位, 考查的题型从易到难, 如判断正误, 缺词填空, 回答问题, 翻译经典句, 根据上下文猜词, 概括段落大意等等, 让不同水平学生的阅读渴望和诉求得以价值的实现,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不以成绩论高低, 让学生好读乐读勤读, 创造宽松自由的阅读环境和心境。第三, 教师将学生的自主阅读作为阅读教学考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尽可能的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进行英语阅读, 让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感知, 有所感悟, 培养语感, 接受熏陶。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思考总结反思, 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能够解决问题, 创造更多的让学生的主动发展的机会。第四,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目前的学习基础和个人爱好选择当前阶段的阅读目标, 自定阅读的题材内容, 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 设计出书面或口头的阅读练习, 供教师和同学选用和参考。

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离不开阅读, 阅读能力的养成意义深远, 科学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是指导, 明确而系统的操作实施目标是前提, 合理而完善的教学程序和手段是工具, 梯次和长效的跟踪考查是保证。阅读虽然是学生自身实施的主动行为, 但教师在阅读活动的引导和组织中起着不可或缺的, 指导者和评价者的主导作用。阅读教学过程本身就充满着思想性和创造性及生成性,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 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实际, 不断探究新的适合阅读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并运用它们来指导和贯穿日常的阅读教学的操作和实践, 这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乃至终身学习将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高教出版社.2006.

[2]张正东.外语教育学[M].科学出版社.1999.

[3]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有效阅读的基本途径 篇2

湖南长沙新华电脑学院

随着当前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素质观、能力观逐渐被教育改革所重视,大家都在谈素质能力。我把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作文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的切入点定位在开放式阅读上。通过尝试,做为一名任教多年的语文教师,我深深地感到阅读与写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量阅读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广泛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打开创作思路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句。古人尚且知道,写作材料要不断从阅读中去积累,去提练。写作的方法、技巧到“万卷书”中去体会,去借鉴,何况我们现代人呢?同时,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是新课材的明确要求。由此不难看出:广泛阅读,可以拓宽学生写作的视野,打开写作思路,提高作文水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确定了“以读代讲”的教法。而且还利用每天早读开展背古诗的活动。具体操作方法是先由学生自由寻找、抄写古诗,再带领大家主动背诵,然后做简单讲解和说明。由于学生先生自已喜欢的内容,又能像老师一样讲解评说,由学生当老师,因此既新鲜,又新奇,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背起来主动、积极。二来,通过大量脍炙人口的古诗佳句的朗读背诵,使学生对我国灿烂的古典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从而激起了对我国瑰丽的文代遗产的敬仰之情。与此同时,大量阅读童话故事、寓言故事、优秀作文、名家名篇等内容,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惊讶于作文就是写身边的事,周围的人。例如《告诉你一件新鲜事》,写的是一位下岗的妈妈自谋出路,办起了小小熟食店的故事。这让班里的学生有了话题,因为下岗的爸爸、妈妈就在我们身边;《种土豆》一文又使不少学生回忆起自已在家种花草,养小动物的经历。“作文就是写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学生们终于对生活是作文描述的对象这一道理有所感悟了。正是这些与读书有关的活动,真正引导了学生,在阅读中扩展视野,学到知识,欣赏中提高了认识,培养了写作的兴趣。

二、阅读训练,可以练就学生写作的基本功

作文离不开语言,而语法又是作文的关键。我在教学中结合课文采用了欣赏、模仿、创新三步训练法来练就学生的写作基本功。欣赏前以课文为主线,以课外阅读为面,扩大阅读量,使学生能对课文有进一步的了解,为欣赏打基础,开展分层欣赏。首先,欣赏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准确把握每篇课文的语言、文学、带领学生细细品味文中语言的含义,扎实地进行训练。例如:在学习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两句诗时,我先让学生理解诗意,是写春风吹来了,江南一片绿色;再让学生体会“绿”的用法,把“绿”字换另一个词。学生们有换成“吹”、“到”、“变”等等。最后,我让学生对比用哪一个最准确呢?通过分析,大家一致同意用“绿”最恰当,“绿”

是“吹绿”的意思,既写出了春风的动态美,又描绘出江南岸一碧千里的静态美。其次,欣赏语言的美感。在小学课文中,有许多语言流畅,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如老舍的《草原》一课中,开始短短的一段文字,就把大草原辽阔无比,一碧千里的状美景色勾勒于眼前。再加上作者深刻感受的形象描述,不能不使每一个读者陶醉于草原的奇丽当中。第三,欣赏语言的情。“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多么饱含深情的语句呀!象这样饱含深情的语句在语文课本中很多,在课外阅读中更多。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为其运用语言,表达自已的真情实感奠定基础。“模仿”是学生在欣赏了文章的名言佳句后,模仿其写作方法写作文,写出自已的所见所闻。作文中,语言是基石。古人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名言。那么我们的学生为何不能多读点、多记点、多背点呢?我是通过两个渠道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其一,建立摘抄本。先把每天清晨背诵的古诗记录下来;再把阅读的优秀作文、童话故事等读物中好词好句,摘录下来。学生把每天摘抄的内容,当成自已展示才华的一个窗口,精心设计画面,仔细抄写记录,给每页起名字,有“新语栏”、“成语”、“警句”、“同学点评栏”等。每周做一次点评欣赏。其二,号召学生每周至少做一次练笔、写一篇日记,或一篇仿写,或谈读一段文章后的感受。学生模仿《落花生》写出《饭桌上的争论》;模仿《松坊溪的冬天》写出《秋天的香山》;模仿《小站》写出了《我的学校》、《我们的教室》等等。每一篇心作字数不多,但却是出自学生之口,写出了同学们的真实感受,每两周做一次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被揭示,被满足,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训练了语言的基本功。“创新”是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经过细心揣磨、思考,用准确的语言,新奇的角度表达自已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一层训练要放飞学生的思绪,力求达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丰富想象力,观点求新求异的目的。例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中,学生们有的通过与观察到的现实生活对比来痛斥黑暗的资本主义制度;有的以人性的角度给予小女孩极大的同情;有的以家庭成员中的亲情联系的角度发表了对小女孩父亲的不满。只要学生说的有一定道理,就鼓励他们坚持已见。这一层的训练,意在满足头脑灵活,想象丰富的学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但这一切要保持学生在欢乐之中,在成功中扎实的进行。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生动、形象、传神的语言表达自已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欣赏名篇佳作,可以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写作水平

我们都知道,读书要选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书,要选对自已有意义的书。而名家名作无疑是首选之列。因为这些作品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文学大师们的作品。它们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言都是人们学习的典范。它可以帮助人们规范语言。在大量的阅读尝试中,学生接触许多名家名作。通过分析与理解,不但加深了印象,提高了认识能力,而且写作水平也提高了许多。如学生在学习了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一文,就学会了抓住人物印象最深刻的一面描写外貌的方法。同学们进行口头作文,不说出名字,而是让大家去猜,就能猜到写的是谁。在学完老舍的《草原》一课,学生阅读了大

有效阅读的基本途径 篇3

一、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实践出新知,实践得经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解决问题,并通过实践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1.在操作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探索、积极参与意义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应立足于学生的原有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必要的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过程中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并逐步获得基本活动经验。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圆的周长是怎样计算的,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计算,这时学生就产生了思维的困惑,接着我再顺势引导,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元硬币、圆形瓶盖、圆形胶带等物体,同桌合作进行探究、验证,圆的周长为什么等于π乘圆的直径。学生们通过操作发现,不管是一元硬币、圆形瓶盖,还是圆形胶带,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所得的长度,都大约是这个圆的直径的3倍多一点。最后再引出书上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密率和约率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这样学生对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就不再陌生了。

2.在实际运用中获得直接经验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数学同样也是如此。教学时,我们检验学生获得的经验是否正确,就需要看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否恰当运用数学知识。实践中运用知识又是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平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新的基本活动经验。

例如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减法的性质,我在课堂中创设了特定的生活情境。在教室里举办临时超市,讲台上分别放上学生感兴趣的体育用品,如篮球、足球、运动鞋等,并分别标上价格。然后让学生带着指定的钱去购买,买一件物品实际需要多少钱,又找回多少钱?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一般都知道该怎样列式。此时教师可以在钱的数额上做些文章,如带一张一百元、一张五十元、一张五元,买一只篮球需要106元,那么可以怎样列式呢?学生很快想到:

155-106=155-(100+6)=155-100-6=49(元)

这样,减法的性质在课堂上得到了灵活运用,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也再一次在运用中得到了丰富。

二、通过对话获取间接经验

实践是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但那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事实上学生接受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是通过间接经验得来。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对话可以汲取到丰富的间接经验。

1.与文本对话

文本能够给学生提供大量前人已经通过实践总结获得的直接经验,并且通过简洁的方式将这些知识和经验呈现在学生面前,它的实效性是其他无可比拟的。这里的文本不是狭义的承载数学体系知识的数学教科书,还应该包含了与教科书相配套的课外阅读书籍。教学时,教师要能够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利用好数学课程的这些主要载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与文本对话,通过对话交流,大量地吸取前人的经验,并能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2.与同伴对话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认知,在接触丰富多彩的世界的过程,他们每个人也都会产生一些与众不同的基本活动经验。于是在学习活动中,我们要鼓励学生间互相交流,通过彼此间的对话交流活动来分享各自的基本经验,丰富自己的活动经验。

3.与老师对话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他们普遍都具有较之学生更为丰富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除了鼓励学生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获得间接经验之间,还应该鼓励学生多与老师交流,以此来不断丰富和自己的基本活动经验。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自学书本,学习画圆的方法,接着提问学生可以怎样画圆?自觉的学生都知道可以借助圆形物体画圆,如沿着瓶盖、胶带的外沿画圆,也有学生说到了可以用圆规画圆。那么在画圆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学生通过交流明确画圆时要先定圆心,再定半径,最后画圆。然后我再提问怎样画同样大小的圆或者更大一些的圆,引导学生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如用钉子固定在某一位置作圆心,用长绳作半径然后旋转一周等等。在师生的对话中,学生生长了经验,解决了问题。

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基本途径 篇4

一、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

近年来, 我校在语文学科进行新课改, 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以学生的学为主, 教师的教为辅。要充分上好每节课, 教师就要让学生提前明白老师讲课的思路, 所以“导学案”便成为联系教师、学生的桥梁与纽带, 在“学教一体化”教学中起着核心作用。别看一份导学案只有一张八开纸的大小, 它发挥着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这张纸是同一备课组教师集体备课的智慧结晶, 一份完整的导学案分为提纲导学、合作探究和反馈运用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

二、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

(一) 灵活机动的课前五分钟。

每节课我都会抽出五分钟让学生主宰, 第一节预习课前让每个学生到前后黑板上板演每一课的文学常识、生字词语, 因为双基教学不可忽视, 而且近几年来的中考也非常重视学生基础能力的考查。第二节展示课前让每组出一名同学板演本小组在此次展示课上分到的任务。这样, 短短的五分钟既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 又达到巩固知识增强记忆的效果, 而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二)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表明, 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 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 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 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即是典型代表, 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 讨论问题发扬民主, 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 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 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 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 无拘无束, 敢疑敢问, 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学的民主程序越高, 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 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三) 动态生成, 演绎精彩课堂。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在教学中, 往往会有意外的精彩生成。所谓“生成”, 就是利用已有课程资源, 促进学生体验成功的过程。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 包括他们的生成性资源。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除了预设的精彩以外, 伴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 也会“生成”出许多无法预料的精彩。面对生成的精彩, 教师若能以此为契机, 及时捕捉, 打破预设, 调整利用, 那些看起来似乎不起眼的点点滴滴, 就会呈现出诗一般的美丽。

在实际教学中精彩可生成在“兴奋”时, 生成在“平等”中, 生成在“机智”里。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 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不论是以学生为本, 还是当课堂情境出现偏离的时候, 教师能自信把握, 不让它成为“败笔”, 这就是教学机智。在预设与生成面前, 如果教师没有对“思想”与“机智”的正确认识, 就不能做到“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

(四) 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

有专家指出:“考察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 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教师应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 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应以新课程理论为依托, 以导学案为载体,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形式, 以课堂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预设的题目引领, 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互动, 突出学生的学, 通过教学实践, 丰富课堂形式,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有效阅读的基本途径 篇5

●黄亚东

阅读练习该如何筛选和设计?阅读分析能力该怎么提高?面对种种疑惑,我们的思考是:真正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亟需我们的语文老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学问题出发、从课程标准出发、从时代生活出发,设计语文阅读练习,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一、正确理解阅读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所谓“有效设计”,应该是既能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而又不增加学生负担的练习设计。设计的阅读练习内容和形式是和谐统一的,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要求是合理统一的,练习的容量时间和练习的效率效果是科学统一的。具体地讲,有效的阅读练习设计,对减轻学生语文学习的负担是有效的,对提高学生答题和应试的能力是有效的,对形成语文学习的知识构建是有效的,对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有效的。

经过优化的阅读练习设计,可以很好地减少练习过程中的无效劳动,而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这是“减负”的关键,是新课程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是有效教学理念的显著体现。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基。

二、有效设计阅读练习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设计语文阅读练习,教师首先必须明晰所要遵循的设计原则,做到胸中有丘壑。这些原则必须是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必须是体现先进教学理念的,必须是切合教学实际的,必须是跟紧时代节拍的。

原则一:以生为本,紧扣语文实践活动设计练习,进行阅读技能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要注重学生在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中的“学得”,也要注重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中的“习得”。所以我们语文老师有责任让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天地中提高语言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

阅读练习要加强学生的本体地位,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如:略读速读,通过快速阅读选文,大体感知内容,把握思路,提取和筛选主要信息;美读赏读,在朗读中体验作品的情感、发现语言的美感,培养阅读的语感;精读悟读,尝试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 各种阅读实践练习的设计,都必须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循序渐进且有所侧重,并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品读。

原则二:立足文本,紧跟先进教学理念设计练习,促进阅读能力提升

当今语文阅读的教学提倡对话理念的引入。阅读练习设计,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要立足文本,融入对话理念,体现对话特点,鼓励学生与文本平等“对话”,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锻能力、知情理。

在阅读练习设计中,应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对话:①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情愫和感悟?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我的阅读感受及理由是什么?”等等;②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是如何构思的?”等等;③与自己对话:如“读了以后我有什么感悟?我的生活体验或想法是什么?对文中的观点我有怎样的看法?”等等;④与命题者对话:如“这样命题的意图是什么?这种命题设计考查怎样的能力?命题者是从哪些方面或角度进行命题的?”等等。

运用对话理论,设计阅读练习,可以强化阅读者的主体意识和个体责任感,注重阅读者的个体反思,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审视欲望,从而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悟。原则三:重视运用,紧抓阅读习惯技能设计练习,加强创新思维培养

阅读练习的设计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倡导“自主阅读——扣本解读——个性创新”式的解题方式。学生的阅读是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也是获取、感悟和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边读边想,圈点勾画,并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其次要借助题目设置引导学生质疑启发、深化理解,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再次是设计开放题、拓展题、辨析题、比较题、积累提,引导学生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推测、拓展发散,提炼具有个性积累和个性思维的答案。

这样的练习设计,紧抓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训练,并能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以及逆向思维。

三、阅读练习有效设计的基本类型

在阅读练习设计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多尝试这样几种主要类型:

基础积累题: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的情况,如对字音字形的准确书写,对词语本义的恰当理解,对文化文学常识的适当记忆„„可以设计的练习形式有: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从近义词中选词填空、理解词语的含义、介绍作家作品等。

语言品读题:“语言品读”主要指:理解字、词、句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品味字、词、句的表达手法,感受其感情色彩;分析字、词、句运用的准确性、生动性或严密性;品味欣赏字、词、句运用的美感;分析字、词、句的表达作用及表达效果等。可见,语言品读类练习一般由三个要素构成:

一、语言特点,二、表达效果,三、深层含义。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字词品味能力、句子品析能力、文段品读能力,是现代文阅读题目中的最基本的考点之一,而且大多数是“主观题”,这不仅对学生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指向提出了要求,也对学生的准确表达、简洁表达与清晰表达提出了要求。常见题型有:①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②加点词运用得非常好,请说出它的妙处。③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④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⑤举例分析选文的语言特点。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句子的作用。⑦句子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或告诉人们怎样的道理?

思路揣摩题:揣摩思路,主要是通过阅读选文,筛选文字信息,把握文章脉络,理出文章线索,明晰文章结构,从而读懂作者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的思维轨迹和创作构思。在阅读练习中,这种题目多为主观题,需要学生用语言把自己的分析和思考的结果简明清楚准确地表述出来,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常见题型有:①选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的?②给选文划分层次。③说说选文的结构特点。④选文的开头(或结尾)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⑤找出与划线句相呼应的句子,⑥选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情理感悟题:一篇文章,特别是记叙、抒情、说理性的文章,往往寄寓作者的情感,传达作者的观点,体现作者的思考。对于这些文章的练习设计,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对文本情理内涵的理解和情理表达的解析。这类题型在阅读分析考题中的难度层级和能力层级是比较高的,对学生的思维辨析力、情感领悟力和生活经验有很高的要求。在设计这类题目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年级、学力等特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训练的难度。比如我们可以按序设计不同的题目,在不同的学段对学生进行不同侧重的训练: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句,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中人物的描写体现人物的什么情感,全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选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从文中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

方法解析题:写作方法是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等。从表达方式看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从表现手法看有联想想象、情景交融、首尾呼应、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正面侧面、承上启下、烘托渲染、虚实相生、咏物抒情等,从修辞方法看有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反复、对比、对偶等。在阅读练习的设计中,对于方法使用特点和表现效果的题目不可或缺但也不宜过多过难。常见题型有:①自选角度赏

析划线句在表现方法上的特点,②选段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妙处?③“„„”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④为了表现„„,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它的作用。⑤就本文的写作特色(如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的表现力等),任选一个角度做点评等等。

开放探究题:先看一组取自阅读分析练习中的原题:①读了本文,你是否充溢了对美好往事的回忆?请用动情的文字,写你记忆中的一件趣事。②请你写写阅读这篇文章的心得(可以针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进行评论,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或联想)。③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对故乡都有独特的感受。在你心中,故乡是什么?请用一个排比句写出你对故乡的感受。④阅读下列材料,试说子午兰与昙花有何相似点?从中你得到什么样的启示?⑤本文最大的特色是对龟背生长过程的描写,细腻真切,这需要仔细的观察和对生活的热爱。请你也用一个片断,描写某种植物生长的过程。⑥理解是相互的.在文章结尾,老师深深地自责,并由衷地祝愿学生。假如你是这位学生,你会对文中的老师说些什么呢„„这些题目或是对原文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或是对情感道理的体悟和辨析,或是对技法能力的模仿和操作,或是对生活的积累和反思,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个体性。在阅读练习的设计中,我们可以考虑适当设置这样的练习,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反省自己、发散思维、习得技巧。当然,这样的题型设计必须是文本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必须是拓展延伸得巧妙而合理的,不能为拓展而拓展,为开放而开放。

总之,我们的课题通过集中研究语文阅读练习的有效设计,力争借助科学、合理、适度的作业设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甚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创新精神及独立人格。希望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能通过对阅读练习的有效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提升语文教学的研究和把控能力,真正帮助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低负高效。

有效阅读的基本途径 篇6

一、有源

先学后教的前提是学生要能“先学”,这里的“先学”包括先自学、先互学。合作互学的有效实施必须有合作之根基、互学之源头,这样的合作互学才能富有实效。具体说来,组织有效的合作互学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需求之源,利用学生的差异之源,建设互学的基础之源。

1.需求之源——问题疑惑。需求是产生行为的内在动力,是合作互学的动力之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让学生产生内在的合作需求的情境,激发学生合作互学的内在动力。以问题或困惑激发学生的合作需求,让学生感觉到要解决当下的问题或困惑,不探究不行、不合作不行,进而产生合作的内在兴趣,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解决问题或困惑的过程中学会合作。首先,要聚焦学科课堂教学核心问题激发互学需求,每一课时的学习都应该有1至2个和学习重难点紧密联系的核心问题,这些核心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依靠学生单打独斗无法解决或是无法全面解决,这时就是激发合作互学动力的最好时机,适时提出合作互学的任务使学生乐于接受,并乐于付诸行动。其次是要将教材或教师的问题有效转化为学生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问题的真实性,有探索的价值,有合作研究的必要,让学生觉得要解决的问题是他们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而不是教师强加于人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地合作,主动地探索。最后是要及时收集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将学生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为合作互学的资源,以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真问题激发合作探究的欲望,推动学生利用团队智慧持续探索学习。

2.差异之源——自学所获。在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先学后教课堂,都有一道相同的风景线:教师提出学习探究任务后,随即进行小组合作,课堂立即呈现出你说我说的热闹场面。仔细观察这些合作学习过程,其背后是少数优生话语表达的结果,达不到合作互学的真正实效。真正有效地合作的前提是有实效的独立自主探究,在合作学习之前有必要让学生对学习任务进行独立的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在独立的自主探究中,获得各自对学习任务的理解,他们独立学习中的理解可能是片面的、可能是模糊的、还可能是错误的、甚至可能存在问题或困惑,这些片面的、模糊的、错误的理解,以及问题、困惑正好是合作互学的差异资源,有了这样的差异资源,合作学习时小组内每个成员才都能有话可说、有理可讲、有疑可质,这样的合作学习才能让合作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有互学的机会、都有互学的收获。

3.基础之源——小组建设。合作互学不是几个学生临时组合在一起说说话,提提问的简单的组合学习,而是在组内成员高度认同的组织建设基础之上的学习共同体活动。这个学习共同体有共同的愿景、共同的荣誉、共同的规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小组文化等,这是有效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的根基所在。在小组互学实施初期,要有目的地进行班级学习小组的组织建设,科学合理地建构学习小组,指导学习小组根据小组特点给小组命名,提出共同的口号与愿景,制定共同遵守的行动规则,推选有组织能力的各学科小组长,在协商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角色分工并确定角色轮换机制,进行必要的合作技能训练,如组长组织技能训练、基本语言表达范式训练、评价的方法与技能训练、倾听习惯的培养等。通过一系列措施建设合作小组,使合作学习小组真正成为小组成员高度认同的、积极互赖的共同体,组内每一个成员都是共同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组内每一个成员的表现都关乎共同体的荣辱,形成一种人人向上的团队合作文化。

二、有序

有序,即系统的组织性,是一种规则的存在,一种秩序的存在,表现为一种稳定的因果关联。有序的学习过程才能保障先学后教的学习实效,先学后教的互学过程应做到分工合作有序、内容层次有序、展示导学有序。

1.学习内容层次有序。学习小组成员一般是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根据问题内容特点,引导学生有序参与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学习思考的机会,都能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对于难度较低、容量较小的问题,尽量让组内学习后进的学生优先发言;对于人人都需要掌握理解的问题,在每个学生都有准备的基础上,可以采用随机的方式组内交流;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难度较大的问题让中等学生组内先说;对于需要整合提炼的问题或是独特观点的展示,让语言表达能力强,思维有深度的优等生示范解决。让不同的学生在组内都获得学习锻炼的机会,实现组内成员同步发展提升。

2.组内分工合作有序。不少课堂的小组合作只交代任务要求,不提有序分工,任由学生合作,往往演变为无序的合作,保障不了合作的实效,更不用说高效。合作学习的合作是角色分工基础上的合作,任何一项合作学习任务,都应根据学习任务和学习小组的特点,在小组内明确分工,如合作过程中甲做什么、乙做什么、丙做什么……是按1号、2号、3号、4号的顺序交流,还是按2号、3号、4号、1号的顺序发言等,都应在组长的组织下,在组内协商的基础上,在合作过程中予以明确,各个成员都有各自能胜任的任务,都对小组学习成果负责,都能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有序合作,小组中的成员才有积极性,达到“1+1>2”的团队合作实效。

3.组际展示导学有序。合作学习离不开学习后的展示,通过合作学习展示交流成果,在展示交流中质疑碰撞,获得新的思考、得到新的启发,提升合作学习质量。合作学习的展示引导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名义,在互助氛围里进行学习成果的有序展示,一个问题的解决一般以一个小组作为主要发言方,其他小组作为补充、质疑、评价方进行展示交流,以此保证不必要的低效重复,主要发言的小组就是本阶段交流展示的主持者,既要充分展示本组的学习观点与收获,又要主持回应其他小组参与的补充、质疑及评价。主要发言的小组展示时,应根据学习任务的解决情况,或代表集中展示的其他成员作补充,或组内分工展示问题任务的一个方面。从组际展示层面保障合作学习的展示交流有序,提升合作成果展示交流的质量。

三、有质

先学后教的合作互学具备了合作前的组织基础之源、需求动力之源、差异资源之源,加之合作过程中的科学有序,合作学习的质量就有了基础,这时需要教师在合作互学的过程中,在合作展示交流时,以适切及时的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合作互学的质量,提升合作互学的水平。

1.先想后做促质。受年龄和认知心理特征的影响,学生在合作互学中容易走向形式、轻率、肤浅的一面,教师在合作互学过程中,要时刻让学生带着深度的思考投入到学习活动过程之中,保证合作学习逐步靠近课堂学习探究的本质。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合作过程中做到“先想后做”或“先想后说”,即合作前想清楚合作解决问题任务的思路,设计好解决合作任务的方案,根据解决问题任务的思路和方案做好合作前的准备与分工,使合作学习进程沿着正确地方向推进,避免或减少走不必要的弯路。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合作成果展示中做到“先理后说”,展示前可以给合作小组预留一定的时间做展示整理或演练,让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准确、精炼,言之有理、言之有物,直击学习问题的本质,避免成果展示散乱、无聚焦,表达言不由衷,造成有限的时间无价值的流失,促进合作与展示交流的质量提高。

2.先听后说保质。无论是合作学习过程中,还是合作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都离不开组内和组际间的思维碰撞,组内和组际间的交流质量直接决定着合作互学的质量。为保障合作互学的质量,培养学生“先听后说”的意识和习惯必不可少,无论组内还是组际之间的交流都应先倾听别人的发言,听完别人或别的小组介绍讲解后,再陈述自己的想法。别人的言说,不是蓝本,而是镜子,在倾听别人发言过程中把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进行对照,自己后面的发言应该是接着讲、补充讲,而不是重复讲。以“先听后说”“先想后做”的方式,建立反思性、循环性、相互依赖的互动学习方式,保证合作互学的品质与质量。

3.适时引领提质。合作互学中教师的适时引领性的“教”或“导”不可或缺,教师针对合作学习中的各种情况,适时而恰到好处的引领,能有效提升合作互学的质量。引领提升的切入点有:合作中学习秩序变得混乱,教师及时出面调控;交流讨论中出现共同的错误,教师适时纠正;合作中没有方向方法时,教师机智地启发引导;学生发言重难点不明,教师及时提纲挈领的归纳;学生表达不清言说不明,教师及时追问或转问。或是及时将个别学生的精彩放大,使全体学生受益;或是引导学生及时聚焦核心本质观点;或是引导学生对易错点的关注;或是引导学生对学科思想方法的提炼感悟等。这里教师的引领要适度,要以扩大学生思维空间和充分释放学生学习能量为主,学生能讲明白的教师坚决不讲,学生能辩论清楚的,教师不轻易介入,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引导表现更为现场、更为高级、更为得体,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在教之前,教师教在学之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质量自然会得到有效提升。

当下,课改已经进入深水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成为课改的必然,挖掘并充分运用好包括合作互学在内的所有学习方式的优势,是一线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对课堂变革的应然回应。在合作互学中我们只有充分把握合作互学的源、序、质之间的因果关联,以学生的“学”作为教师的“教”的切入口和出发点,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因学活教,才能切实提升先学后教课堂教学的实效。

有效阅读的基本途径 篇7

一、乐理教学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重要性

音乐作为不分国界的一种特别的交流方式,在世界交流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音乐所带给大家的乐趣,正确的音乐传播不仅充满向上的力量,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还在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上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同样的,基础乐理知识的传播,让更多的高职院校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有充分、正面的认识,从而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和创造能力。

(一)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学习没有很高的学习热情,基本乐理知识利用乐器的演奏和流行歌曲填补了这一空缺。教师利用丰富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的各个器官提高活跃度,提高学生对学习注意力和记忆力的缺失。

(二)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情趣,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基本乐理知识作为音乐的基础传播手段,能让高职学生从根本上了解音乐,在基本乐理知识的学习中,学生能够发挥个人才能及个性,利用创作或表演,促进了音乐才能的发展,学生的情趣得到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也会向前迈进一大步。

(三)促进高职学生审美的提升。很多高职院校以为社会输送生产第一线的人员为基准,往往忽视了高职院校学生在生命成长时期的追求,调查显示,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喜欢追求美好的事物。所以,积极向上、广泛的乐理知识能充分填补广大高职学生对于审美的心灵空缺。

(四)基础乐理知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身心健康。高职校为国家生产事业搭起重要的桥梁,成为祖国发展的主力军。高职院作为职业人的输送要道,必须以培养职业人身心健康为首要任务,基本乐理知识教育就是音乐教育,作为综合素质的评价标准,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增强了高职学生内在的情操与素质,发展了学生外在的沟通与交际能力。

二、基本乐理知识的教学现状

因材施教一直是教育界一直提倡却又难以实施的教学理念,高职院校作为针对职业人的院校,对于学历方面很难控制,所以往往出现学生机构复杂、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的状况,高职院校往往又忽视了对于乐理知识的教育,所以乐理教师往往是进行系统的、形式化的讲授,教学目的不明确,学生学习状态懒散,很难对基本乐理知识进行掌握与发挥。

高职院校的乐理教师首先对自己责任的不重视,乐理教师们首先认为,高职类院校应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不能很好的认识到乐理知识对于学生再教育与人格培养的重大意义,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给乐理教师队伍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所以,作为一个高职院校的乐理教师,首先应认清自身所在职位的重要责任,并利用基本乐理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高职校乐理知识教学的策略

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促使现代的职业人应具备多角度的认知能力,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多方面的职业人才,就要抓好高职校学生的身心教育,乐理教育对于学生记忆性、审美能力以及积极性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发展好高职校的乐理教育事业,是每个高职院校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与多媒体教学模式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作为教育界的新型模式,成为各大院校推崇的宠儿,基本乐理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将课本知识与视频相结合,充分的讲解了乐理知识和问题,帮助同学对乐理知识的了解,深化学生对乐理知识的记忆。

(二)对乐理知识进行分块学习。基础乐理知识中的视、唱、练、耳拆分开来,一步一步深入的学习,利用他们各自的特点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练习与搭配,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在学习乐理知识的同时,锻炼沟通能力与情感的表达。

四、结语

有效阅读的基本途径 篇8

1. 体裁相同,思想感情不同的文章进行比较。

例如《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篇文章都是艺术性极高,脍炙人口的名篇,前者是文质兼美,后者却是艺术性高,但带有消极情绪,通过比较阅读从而让学生加深理解范仲淹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并让学生认识到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我们要取之精华,去之糟粕,不能兼收并蓄。

2. 体裁和题裁都相同,而寓意不同的作品进行比较。

例如《那树》和《行道树》同是散文,都是描写树木,借物言志的佳作,前者是通过描写一棵大树常年造福人类,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对都市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那树“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启迪人们要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行道树》是作者把平凡而普通的行道树赋予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感情,用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言,道尽了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知全文466个字中蕴含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索与感悟、对人生,对生命的深刻体验。

3. 题材相同,体裁不同的作品进行比较。

例如《中国石拱桥》和《北京立交桥》都是以“桥”为题材,内容有一定的相似,但本质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是说明文,后者是记叙文。从写作意图上,前文是要读者了解有关中国石拱桥的形式、结构、成就、发展等;后者目的在于告知北京立交桥飞速发展的境况。从表达方法上,两文都用了记叙、说明、描写和议论,但前文主要用的是说明方法,而后者主要用的是记叙方法。从语言上看,前文语言质朴、准确、严谨,读来使人觉得明白晓畅,质朴无华;后文的语言生动、激越,是一首热情洋溢的“赞美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两文进行比较,要比空洞的理论讲解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 主题和寓意相同或相近,但体裁不同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泰戈尔的《金色花》和冰心的《荷叶母亲》都是写母爱的佳作,前者是散文诗,后者却是散文。前者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地与妈妈嬉戏的心理,巧妙地表达了“母爱是无私的、孩子回报母亲也是无私的”的人生哲理;后者把母亲比作荷叶,把孩子比作红莲来讴歌母爱这一主题。两文体裁不同,用不同的方式来讴歌母亲,却有异曲同工的效果。把两文比较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鉴赏力,并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5. 原稿和修改稿进行比较。

欧阳修《醉翁亭记》开头“环滁皆山也”这一句,原稿几十个字,后来锤炼到只有五个字,成为字锤句炼的典范,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从古至今好文章必须在字句上下功夫,必须要语言精炼。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修改文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把自己修改的习作与原文的底稿进行比较,来培养学生自我修正的能力。

6. 改编作品与原著作进行比较。

如电视剧《西游记》和《武松》分别是由小说改编的,把改编后的电视剧与原著进行比较,看看作品的立意和风格有什么异同,改编后保留了哪些人物和情节,从而判断出改编的成败得失,提高学生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

7. 引导学生用范文和习作进行比较。

如教学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让学生学写了驳论文,并与范文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差距与不足,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写作能力。

8. 引导学生用相同体裁和题材的习作进行比较。

如学习文天祥《过零丁洋》后,让学生以《人生价值》为题目写读后感,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写了自己的感想,表达方式不尽相同,再进行比较,从中评出优劣,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和写作能力。

有效阅读的基本途径 篇9

1当前中国消防产品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品合格率不高,直接导致产品使用率低。这是当前中国消防产品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突出表现是:

1.1 生产领域生产的产品不合格率居高不下

有效的发挥消防产品在使用中的作用,首先必须保证有一个让消费单位满意的合格产品。不言而喻,生产领域是消防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和供给者,其产品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其使用率和效能作用的发挥。中国消防产品使用中面对的生产领域生产的产品合格程度怎么样呢?

众所周知,伴随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消防产业相应有了较快发展,消防产品生产企业已由计划经济时期的不足100家发展到3000多家,已能够生产各种消防车、消防泵、消防艇、火灾自动报警设备、固定灭火设备、灭火器、灭火剂、防火门等在内的21大类、近900多个品种、近10000多个规格的消防产品。这些消防产品虽然能够满足中国防火灭火的需要,但从近几年产品质量检查反馈的信息看,其产品合格率却很难令人满意。

据报道,在全国消防产品质量行业统检的一次检查中,共抽查了6类产品178家企业的198种产品,合格率为73.7%,这说明,高达四分之一多的产品不合格;某省在一次对全省消防产品市场专向监督检查中,检查涉及到的21个生产企业,只有5家企业的受检产品全部合格,合格率仅为23.8%,这说明,高达近77%的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合格问题;同时该省在对全省消防产品又一次市场监督抽查中,受检产品涉及到17家生产企业,有9家企业的受检产品全部合格,合格率为53%,合格率虽较上次有所上升,但不合格率仍高达47%;2001年公安部曾对该省灭火器生产企业进行行业统检,共抽查了8家企业,结果发现,合格率仅为22.2%,不合格产品涉及的问题多达15个方面。

以上检查只包括取得国家生产许可证的合法生产企业,并不包括以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为本能而著称的未取得国家生产许可证的非法生产企业。管中窥豹,从公安部和某省多次检查展示的情况来看,消防产品生产领域生产的产品质量实在令人担忧!这些不合格产品和假冒伪劣产品源源不断的流入市场,最终流入使用单位,使用率能高吗?答案是确定的:不可能!

1.2 流通领域销售的产品良莠不齐

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消防产品只有通过流通才能最终到使用单位手中。因此,流通领域销售的产品质量如何,同生产领域的产品质量一样,对产品使用率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国消防产品使用中面对的流通领域销售的产品质量及合格率又怎么样呢?

仅以某省为例,该省近几年对全省消防产品销售市场连续进行了几次大检查,第一次大检查,发现在30类共211种消防产品中,合格销售的产品只有131种,仅占总数的59%,也就是说,此次检查中有高达41%的消防产品是质量没有保障的不合格销售产品;第二次大检查,共抽查了17个市地的44个县(市)区,结果发现,未备案销售消防产品的企业多达151家,占总数的76.5%,此次检查还发现了一些企业甚至伪造证件自产自销假冒伪劣产品;第三次大检查,在被检查的35家销售单位中,其中从17个单位抽取样品38个批次,结果发现,仅有14个批次的产品合格,合格率只有20%;第四次大检查,该省对本省部分手提贮压式干粉灭火器、有衬里消防水带、室内消火栓和消防接口等消防产品,进行市场监督抽查并送国家消防装备质检中心进行检测,本次检查共抽查了18个销售企业,抽取样品38个批次,经检验,有21个批次的产品合格,合格率为71。1%,合格率虽较往年有较大提高,但发展不平衡,仍有部分产品如消防水枪的合格率只有25%,18家销售企业受检产品全部合格率也只占50%,销售有不合格产品的企业仍占据半壁江山。

据报道,该省对本省上述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在其它省份也普遍存在,只不过在销售产品种类的合格率上互有高低或彼此不同罢了。客观事实证明,消防产品流通领域销售的产品质量同生产领域生产的产品质量一样令人着实堪忧!这些不合格和假冒伪劣产品不断的销售给使用单位,使用率能高吗?答案也是确定的:不可能!

1.3 消费领域使用的产品到位率不高

消防产品之所以使用不到位,是因为它的使用状态不良;使用状态不良,是因为它本身原本就不是合格产品,或原本就是假冒伪劣产品,或原本虽是合格产品但出了故障不能及时维修和排除,或安装不当导致不能正常工作。调查资料显示,许多消防产品使用单位,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不惜投巨资安装了自动报警,自动灭火装置,配备了灭火器和应急照明灯等消防器具,为的是确保单位平安,然而其结果却适得其反,甚至养患成灾:灭火器不灭火,反而起火爆炸;报警装置有的不报警,有的频频误报;应急灯不照明,成了聋子的耳朵;防火门不挡火,成了火舌的通道;防火涂料不防火,成了火上浇油的助燃剂;等等。

上述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新闻媒体的报道中经常看到,也可以从各项安全大检查的信息反馈材料中经常看到,还可以从各种相关调查资料中经常看到,即使随便到使用单位转转看看也不难发现。

2当前中国消防产品使用中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

不合格和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导致使用单位产品使用率不高,致使使用单位花大钱装备起来的消防产品,有的从一开始就不能正常运转和使用,不能发挥作用而成了装璜门面的“摆设品”。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消防产品生产、销售领域方面的原因,也有使用单位方面的原因;既有市场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监管方面的原因;既有当事者行为方面的原因,也有技术方面的原因;等等。其具体表现主要是:生产领域“造假”,销售领域“售假”,消费领域“买假”,执法领域打假不力,服务领域力量不足,使用单位作为不够等等。

3提高中国消防产品有效使用率的基本途径与对策

提高消防产品有效使用率,既关系中国消防产品的发展前途,又关系使用单位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安全。因此,必须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把此项工作抓好抓出成效。根据中国消防产品使用中面对的问题和成因,笔者认为搞好中国消防产品使用提高其合格使用率,既要正本清源,标本兼治;又要各有关方面联合行动,共同努力。具体来说,当前有必要抓好至关重要和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的工作:

3.1 净化市场主体,建立市场主体自律和产品质量保障互动机制

提高产品合格使用率,首先必须保证产品市场上的产品是合格产品,而保障产品市场上的产品必须是合格产品,客观上要求与产品相关的市场主体必须建立健全内部约束自律机制,用以净化和规范主体自身的市场行为,使其符合法律规范的内容要求,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无论是处于市场主体链条上首端的生产领域里的生产企业,还是处于市场主体链条上中端的流通领域里的销售、安装、维修企业,或是处于市场主体链条上末端的消费领域时里的产品使用单位,都必须建立完善的消防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凡是生产企业都必须保证向中间商或使用单位提供和销售令其满意的并通过国家认证的合格产品,不得生产、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凡是销售企业都必须保证向使用单位提供和出售令其满意的并通过国家认证的合格产品,不得出售假冒伪劣产品;凡是消费单位都必须保证购买令员工满意的并通过国家认证的合格产品,不得购买使用假冒伪劣产品。形成市场主体链条上的首端——中端——末端三者产品质量保障互动机制,做到首端不“造假”,中端不“售假”,末端不“用假”,从根本上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滋生的土壤,这是提高消防产品使用合格率的根本措施。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处在产品质量保障互动机制体末端的产品使用单位绝不是单纯和被动地受益于机制的作用。使用单位是产品的最终受益者和直接操作者,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使装备的产品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除上述所说不得购买和使用假冒伪劣产品外,还必须摆正经营与安全的关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加大安全投入,对消防产品按规范该维修的及时维修,该报废的及时报废,该更换的及时更换,该升级的及时升级,废除产品使用上的“终生制”,实行产品使用生命周期“更新制”;还应根据单位规模的扩张,按规范要求相应增设和提升消防产品装备档次;为解决单位消防素质与产品使用不相适应的矛盾,消防产品使用单位除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组织的消防培训外,还应积极主动采取自培、送院校深造、鼓励自学成才等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对单位员工特别是消防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实际操作技能,以适应单位发展对消防的需要。

3.2 创新服务模式,建立产品售后服务和人才培养联动机制

产品使用有了合格产品,这只是提高有效使用率的第一步,保证产品使用率的提高,还必须提供周全的售后服务,需要采用两项措施:一是创新服务模式,要破除传统“产、供、销”互相分离的旧模式,实行“产、供、销”一条龙联动模式,即以生产领域里的生产企业为龙头,以流通领域里的销售企业为龙身,以流通领域里的安装、维修企业为龙尾,建立起以上述企业为主体的消防产品售后服务质量保障体系和“产、供、销”联动服务机制,要树立谁生产谁负责服务、谁销售谁负责服务、谁安装谁负责服务、谁维修谁负责服务的责任意识,通过派员巡回服务、委托代理服务、设立特约服务网点等措施的实施,搞好售后服务的落实。二是适应新形势搞好科技(知识)服务。售后服务不仅要保证自己的产品包括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发生故障能及时排除,使其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而且还要搞好对使用单位的技术培训,使用户中的相关人员能够懂得产品的性能和作用,会管理、维护、保养和使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在这方面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除尽快建立以消防产品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外,还应实施院校、企业、行业协会、民间和社会多轮联动教育工程,向消防学科延伸教学,尽快解决消防教育滞后,导致消防人才短缺、致使科技(知识)服务不到位而造成的消防产品使用率不高的矛盾。

3.3 严格执法监督,建立执法监管和执法队伍自身建设双动机制

提高消防产品使用合格率,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刚刚确立,市场体制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紧靠市场的自由调节作用是不可能完全奏效的,还必须靠政府部门依法加强对消防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工商、技术、质检、公安、消防等执法部门要周密配合,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制定切实可行和可操作性强的消防产品市场管理制度。要提高对消防产品市场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及时掌握消防产品市场情况,对查实从事无证维修、生产、销售、安装和购买使用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和单位,要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给于严厉制裁;对因经销假冒伪劣产品而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经济损失的要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要严格按照市场准入制度和程序办事,坚决杜绝和根除不许准入的产品流入市场和在市场中流通,从而使假冒伪劣产品在消防系统无立足之地。

执法部门履行执法监督职责是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能否在消防产品质量监督中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关键看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法律知识水平如何。为此,执法机构应把执法监督与自身建设结合起来,建立执法监管与自身建设双动机制,在执法监督的同时,搞好自身监督。要定期组织政治、业务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素质;要制定执法监督体系标准,对执法质量进行检查和审核,实行执法等级评审制,以良好的自身建设,促进消防产品质量执法监督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尹铁林,王宝伟.中国消防产品与产业发展趋势[J].中国消防,2001,(1).

[2]胡玉利,何秋华.消防产品亮出黄牌[J].山东消防,2001,(4).

[3]刘卫华.上帝您安全吗[J].山东消防,2001,(6).

[4]山东消防杂志编辑部[J].广告信息.山东消防,2001,(8).

[5]刘福存,郭芳建.立足五高占市场[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2,(11).

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探讨 篇10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其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国内对教学有效性的内涵理解, 主要规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 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 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结合这些理念, 我觉得阅读过程其实是学生和教师、文本的一种相互交流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教师, 尤其是有经验教师的指导。教师通过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 因材施教, 使学生在充分阅读、体会、领悟文本的基础上, 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这样整个阅读教学才会充满生机, 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逐步提高, 对生活的认识才会逐步加强, 这样的阅读教学才可能有效地深入下去。因此, 我想语文教师首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才会让学生的阅读学习真正达到有效。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读”为契入点, 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

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 对学习者感兴趣和自认为重要的内容, 能唤起学习者自我———主动地学习, 而且学习的效率高、效果好。罗杰斯认为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 或看到它与自己的目的有关时, 学习的时间可以缩短三分之二到五分之四。而且, 这样所学的东西保持效果好, 并有利于发展自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能灵活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潜力, 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责任感, 从而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 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比如有位老师在教《海底世界》这篇文章时, 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 当你面对汪洋大海, 那一望无际的博大仅仅是说这里只有水吗?当你听那动人心魄的涛声, 是否想象这拍天的巨浪无处不在, 到处乱窜?海底是个什么样子的, 那里有水晶宫吗?今天, 我们要像神话里的孙悟空一样, 穿过海水去看看海底的世界。”这样的阅读导入, 会调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很容易就被吸引, 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

有效教学很重视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与阅读能力, 这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叶圣陶曾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的语言训练, 没有对语言的感知, 也没有对文章中情感的体会, 这样的阅读过程必然会导致学生认认真真走过场, 糊里糊涂得结论的后果。作为阅读课的教学, 我们只有真正重视了“读”的作用, 发展了学生“读”的能力, 才真正领悟了阅读的本质。

二、关注个体差异, 重视学法指导

阅读教学要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这样才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 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那么, 在学法的指导上, 教师应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习惯的培养, 诸如预习、听讲、复习、作业等方面的习惯;二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五步阅读技巧”, 就有助于较好地掌握课文, 其步骤如下:第一步:对整篇课文诵读一遍;第二步:着重理解课文中的难点;第三步:仔细阅读课文, 寻找答案;第四步:对课文中重要的内容逐段地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总结和检验;第五步:复习阶段, 尝试找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弄清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些技能掌握后, 就可以帮助他们获取很多的有用资料。阅读每一篇文章的阅读方法又因阅读材料而不同, 单篇宜作精细的剖析, 整部的书却在得其大概。就文体而言, 记叙文与议论文也不一样, 记叙文在看作者支配描绘的手段, 论说文却在阐明作者推广的途径。教师应通过优化课堂教学, 开拓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使他们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只有这样, 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把学生从无边的题海和无休止的补课中解放出来。

语文能力不是匀速直线发展的, 而是呈波浪式、螺旋型上升趋势。这样, 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必然存在若干“敏感期”, 人称“快速发展期”或“转折期”。在这个阶段, 学生学习效率高, 语文能力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同时, 如果错失良机, 就会影响言语能力的发展, 甚至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研究表明, 学生语文能力的总体发展存在着三个敏感期。其中时间分布在小学四年级、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三年级, 其中以初中三年级最为显著。这种分布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关。小学阶段低年级主要是形象思维的训练, 进入四年级是抽象思维发生期, 学生思维开始变得活跃, 因此在阅读中就需要锻炼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 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 我们就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恰当地安排阅读教学目标和阅读内容, 在阅读教学的指导上有所侧重, 这样因材施教, 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 激活封存的记忆, 开启幽闭的心智, 放飞囚禁的情愫, 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达到最佳, 学习效益就会提高。

三、引入对话理论, 促进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对话中, 教师与学生是处于平等地位的, 但是, 我们同时还应当看到:青少年学生的阅读毕竟不同于成年人的阅读, 他们因为知识和经验的不足, 正在学习阅读, 如果要使他们真正领会文章的意思, 有时更需要教师的专业指导。朱光潜先生在一篇谈美学的文章中曾说:在阿尔卑斯山中的公路上, 遇到美好的风景时, 路边就有标牌, 上面写着:“慢走, 请注意欣赏。”教师的精讲、点拨, 无疑就是指引学生的“标牌”, 对阅读教学的效果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而, 在阅读教学对话中, 教师就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不是权威) ;教师的提问和发言就具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堂课成功与否, 关键看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问题的有效性不仅仅在于词句, 其有效性还在于音调的变化、重读、词的选择及问题的语境。提问有许多方式, 每种方式都能决定它是否会被学生理解为一个问题, 会被学生理解成一个怎样的问题。”教师通过有效发问, 可以获取教学双方信息反馈。在课堂发问的情景下, 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了解学生对旧课的掌握程度和对新课的理解程度, 借以衡量授课得失;并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作出及时调整, 这样才能收到教学实效;学生通过回答老师的发问, 获取学习的信息反馈, 找到学习的疑点和弱点, 有利于自我调控。

智慧阅读文本的有效途径 篇11

一、用阅读方法教阅读课

阅读是最鲜活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以翻来覆去地读无数遍,每遍都可以有所得,往往读的角度不同,所得也有不同。审视当今的课堂,“阅读”不成气候,阅读目的狭窄。教师更多倾向于对课文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等的分析,除此之外,还布置大量课外练习。这种阅读教学方式导致“深刻性”的阅读欠缺。我们的阅读教学,难道非要一次把它全部读完、理解完。我们回过头来看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过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

在2015年《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中,天津大学附属中学的丁毅老师抽到的课文是霍金的《宇宙的未来》。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章不仅长,而且晦涩的术语很多,比较枯燥。丁毅老师没有按照常规教学,他反而带领学生玩了起来,问学生:长文章如何读?学生自己说:看开头结尾、看中心句、看注释、看标题。这其实就是学生阅读的方法积累,但仅靠这些显然不够,丁老师教给学生思维导图的方法。他设计了几张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筛选信息,将阅读的方法和训练的结果,清清楚楚展现在课堂上。教学目标具体、清晰,学生完成很好。丁老师课文处理得很智慧,发挥学生的优势解决了长文如何短教的难题。这一堂课不仅让学生受益匪浅,学到了阅读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智慧,而且让听课的老师也都颇受启发,学到了智慧阅读的新途径——思维导图。这一方法尤其适合篇幅较长的一般论述类文本。

在众多阅读方法中,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读思结合,手脑并用的良好习惯——批注式阅读,显得尤为重要。“批注式阅读”是深含中国文化意蕴的阅读方式,它是孙立权老师在1999年提出的一个阅读新概念。“批注式阅读”的突出特点是“意(批注)随文(文本)生”。阅读者在读文过程中兴之所至,随感而发,信手拈来,议论纵横,忽东忽西。“批注式阅读”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直接领悟,这与中国古代哲学相通。“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写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批注式阅读”本身也是对话的过程,每个学生在自主批注以后,与同学、老师交流彼此的批注,进而形成既包括学生与学生,也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多维度、多重交叉的对话。“批注式阅读”是以唤醒学生的个体主体性为指归的,因此允许学生对作品“誤读”。每个人只能按照自身的认识程度、思维方式和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我们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师生都要真实地解读文本,让阅读成为独立的精神体验,成为自我的创造。

阅读不仅是提高读写能力的过程,还蕴含着学生人格、精神的成长。因此,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认可、接受文本的过程里,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批判和质疑精神,避免传统的模式化思维、公式化解读。有位学生在阅读巴金先生的《废园外》时,虽只写了一句批语——“全文无一字提及战争,但处处可感受到战争带给人的伤痛”,但从中我们亦看出学生读透了此文。批注式阅读更适合散文、小说等文学类文本,此外教师还可教给学生比读、跳读等方法,要让学生爱阅读并且会阅读。

二、用诵读的方式教阅读课

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使人在反复诵读之中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从古至今一直沿用的一种公认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诵读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语言模因复制和积累的过程,当学习者诵读输入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语言知识与经验就会使得所学知识的内化过程加速。

语文教师在古诗阅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朗诵,古代文人墨客“情动而辞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诗文,今天我们读者要想“披文而人情”走进他们丰富的感情世界,就要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情诗意。“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诗的情感、气魄、层次、节奏等,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听出来的,品味出来的。但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灵活处理,灵活搭配。有的句子不适合齐读,有的句子不适合响亮读,有的句子不能读出什么感情来。老师范读的效果比录音读好。普通话不标准也可以范读。努力保证学生读课文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在课堂上挤压他们的时间。在学习《将进酒》时,我用朗诵贯穿始终,我打破一开始就由教师激情范读的模式,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先“朗读”,待读准、读顺、读懂后,再“品读”,赏析诗歌内容,最后“诵读”,“披文而人情”。吟诵时要注意节奏、重音、快慢、强弱,要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做到心与李白共鸣,思与李白共舞,身与李白共醉,要读得有“醉”意、“狂”味,声情并茂地吟诵,水到渠成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在整节课中,我力图使学生沉浸在高雅的审美愉悦当中,受到美的教育、熏陶,认识汉语的美。2015年《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中哈尔滨三中的鞠战林老师,讲的是食指的一首短诗《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现代诗歌,内容好理解,且情感充沛,适合做朗读教学。鞠老师采用了集体朗读、自由朗读、单个朗读、纠正朗读、创新朗读、配乐朗读等多种课堂朗读方法。尤其到创新朗读,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处理句子的重音、节奏、情感,甚至内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读”贯串教学的始终,最终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极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用比较的方式教阅读课

比较是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形式,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方法,它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屬性,揭示事物的相互关系和差别。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近或相对但在某些方面有一定联系的文章放在一起,通过阅读比较,然后分析它们的共性和个性,以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的一种阅读方法。通过比较、鉴别,学生能比较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而善教的教师会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主动学习。比较阅读教学应用的范围很广,大而言之,可以从几篇文章的文章体裁、篇章结构、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等方面来比较。小而言之,乃至于一个词语和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无一不可采用这种方法。当然,每次比较的侧重点也不尽完全相同。

实践证明,比较阅读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还能加深记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总之,比较阅读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林黛玉进贾府》,我们一直都是抓住环境描写、人物出场描写引领学生解读教材节选部分的内容。但一位老师引导学生在细致阅读中发现“忙”和“笑”这两个反复出现的词,比较不同人的“忙”和“笑”的不同内涵和表现人物的不同作用,带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学生智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表现在知识的机械重复上,而是表现在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速度、灵活性、逻辑性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所比较的文章的相同点、不同点,从思想内容到结构层次、再到艺术手法进行比较。这对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是否能把所学知识化为技能,是否反应灵敏等方面是一个很好的全面检测。而且比较阅读教学法的方式灵活多变,有利于教师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思考、表达的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是一种应用广泛且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四、用问题探讨的方式来教阅读课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向乃至多向交流的过程。交流,自然离不开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但是有些教师依靠琐碎的“问”来推进学生活动,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量的“问”。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一篇精美的课文,在课堂上、教学中被提问肢解着,提问与答问代替了美读、美听和美析。教师设计的一个个细碎的问题,看似启发,实则让学生穷于应付,不便于把握阅读要领,难以拥有自主的思维活动空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以问题为引导的目的是使学生有良好的问题意识,提问不在多而在精,既要有逻辑性又要有增智性。要先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紧扣这个“主问题”提几个相关的“子问题”,让这些问题形成一个“问题系列”,构成一定的逻辑关系,逐层深入地推进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能革除阅读教学中的多问杂答与碎问碎答,能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将谈话式、答问式的教学引向以学生课中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主问题还可从主题、意境、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设计,因为一篇阅读都有其独有的特点。

师生探讨的主问题应该来自于文本,来自于学生,而不应来自于教参资料,教参教材的问题也应转化为教学的问题。探讨问题的目的不重在找到答案,而在于引领学生去理解。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梳理加工,形成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当然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解决提供有效的帮助。黄厚江老师在教授《阿房宫赋》时就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如果只用三个字来概括《阿房宫赋》的内容,你会用哪三个字?在推敲筛选中学生优中选优,最终确定“奢、亡、鉴”。在这个主问题解决过程中串起了对《阿房宫赋》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涉及到阿房宫建筑、统治者奢侈浪费生活的描写、语言、写作目的等的探究欣赏。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参与度高,学生的思维也得到充分的锻炼。

阅读教学文本解读的有效途径 篇12

一、在美读中领悟文本的意旨

初中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名家名篇, 文质兼美, 展现了高超的创作技巧, 同时也蕴含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这对于学生来说, 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解读教材的重要依据就是文本, 但我们知道文本不是孤立存在的, 作者的“意旨”是存在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读”, 在读中把握文本的情感脉络, 关注作者借助的各种写作手法背后蕴含的情感。这样既可避免理解上的肤浅和偏差, 又能与作者思想碰撞, 产生火花。

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就遇到这样的情况, 这篇文章词雅情挚, 但对于刚升入初中一年级的孩子来说, 他们普遍认为作品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针对这一现状我首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美读:把你认为描写紫藤萝花最美的句子画出来, 边读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再用语言将头脑中的画面描绘出来。其目的就使文本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具体鲜活的形象, 在此基础上再去把握文本的“旨”。接着请学生再读, 边读边思考:在景物描写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怎样的变化?请你用朗读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 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很快就可以从“焦虑、宁静”等词语的把握中理清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 从而领会作者在文字中蕴含的人生感悟。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美读, 学生对于作品的艺术形象和作者的情感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并获得了审美的享受。

二、在品读中感受文本的情感

文本细读是阅读教学常用的方式。文本是语言的艺术,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如同花香沁人心脾, 却又各具特色, 或是平实质朴, 或是曲径通幽, 或是意蕴深厚, 因此就需要我们反复咀嚼深入品味, 通过体验方能感受到作者依托文本所展现的广阔的生活图景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文学作品教学的终点是体验, 以及体验之后的反思。我们应当把理解和分析视为引导帮助学生体验的重要手段, 再依靠学生的想象的再度转换, 来实现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

在学习鲁迅先生的《风筝》一文时, 读到“我还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一句, 我们往往只是对作者的心情进行探讨, 却忽略一个很重要的“只得”。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对“只得”进行品读, 学生先是翻阅工具书得出“只得”的意思是没有办法, 别无选择, 接着我们再进一步讨论它在文中的意义, 最后得出此词在文中用来修饰“沉重”, 作者就是为了要形成读者阅读过程中“刺眼”的效果, 为了表达自己当时无法补过的无奈, 对被虐杀者不抗争的愤怒的情感, 读来令人更觉深沉悲哀。

三、在质疑中提升对文本的认识

存疑、质疑是求知欲的表现, 也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传统的语文教学倡导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 之后于不明处问先生。而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上, 我们不难看到仍旧是教师掌握话语权, 以教师为主导的分析讲解充斥着课堂, 其实我们应该认识到课堂上的按部就班、中规中矩是因为我们过于关注预设, 而生成点、亮点往往都是因学生的质疑而产生的。预设的目的是教师为更好地在课堂中实施对话控制, 而生成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只有捕捉住这些亮点, 将预设和生成相辅相成, 引导学生多思善想, 生成一个驱动阅读主体与文本展开对话的系统, 学生才能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实现内化反思, 驱动内动力去创建文本意义与价值。

上一篇:早期失效下一篇:机械传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