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阅读

2024-09-19

有效阅读(精选12篇)

有效阅读 篇1

我校课题组在关注学校阅览课程建设中,提出了《小学拓展阅读活动支持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这个课题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为目的,以“两个序列”“四种课型”为小学拓展阅读活动支持策略的主要内容,在大量的阅览实践中,训练学生的技能,培养他们的独立阅读能力。

一、外培与自培相结合,突破专业培训缺乏问题

作为上海市儿童文学基地学校,我校每学期都输送不同的语文教师参与市儿童文学基地关于教师阅览教学及阅读推进活动的知识培训。参与培训的教师都会把学到的经验带回来与其他教师共同分享。学校还采用自我培养的方式,为教师们购买“教给孩子阅读方法”等书籍,组织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提高教师的鉴赏能力。不少教师还参与了全国“海峡两岸图画书的交流研讨”活动,收获颇多。

二、研究儿童文学作品,突破教学资源缺乏问题

在培训中,我们逐步认识到阅读活动的重要性以及教师所肩负的做学生阅读点灯人的职责。首先,我校与儿童文学实验组的教师取得联系,在众多的书籍中,根据每个年级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挑选了四十多种,共一千多本适合学生的儿童文学,并将书籍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计了五个年级的推荐书目录,挂在学校校园网上供大家选择。其次,阅览科任教教师根据推荐书目精心挑选,学校调整后到新华书店购买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书籍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课题组还明确要求全体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文学作品推进阅览课教学,让学生闻到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特有的香气”,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阅读活动。

确立了阅读的作品就能突破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课题中心组成员定点召开会议,分年级制定阅读大纲,研究阅览课教学模式。

三、利用教研机制,突破教研机制缺乏问题

只有扎扎实实地落实阅览课教学才能改变阅览课随意无序的状况。我校课题组的成员利用常规教研活动的时间开展阅览研究,教师们在一起讨论大纲、撰写教案、设计阅读活动……大家带着自己的思考参与讨论,参与说课。有的教研组还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定时、定内容、定中心、定发言人也成了阅览课教研活动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机制。

四、研究阅览的课型,突破学法指导的问题

本学期,我校打破常规,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利用教学研究时间进行“阅览教学展示”和阅读活动主题探讨。在教学探索中,课题组初步确立了阅览课课型,形成了教学关注点,即“关注学生阅读兴趣,关注学生阅读速度和阅读量,关注阅读训练,关注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各位课题组教师带着思考纷纷参与教学实践。例如,黄老师在阅览课中对学生进行阅览能力测试、阅读量的统计、指导学生制作读书卡的过程中,全班16位学生在三分钟内竟阅读完2300字。教师在制作阅读卡的过程中教会学生阅读科普类书籍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归纳整理资料、动手操作等各方面能力。又如,二年级的樊老师在上《小猪变形记》一课时,放手让学生完成阅读学习卡,培养了低年级学生阅读和技能,使学生读完故事后明白了“小猪无论变成谁都很苦恼,只有做自己才会获得快乐”的道理。

教学展示课为校本课题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氛围,带着理解上课,带着思考听课,能让教师带着真诚提出自己对阅读课的看法和实践体会,使他们认识到阅览课不同于语文课,更不是单纯的教师讲故事,更多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共同进行阅读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阅读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感受阅读快乐。虽然这一课题我们是一边摸着石子一边过河,但相信有了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有效阅读 篇2

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秦静芳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我们的古人早就论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可是如何使学生爱上阅读,并如何使学生的阅读更有效呢?我从2010年开始了一些尝试。

一、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1、教师推荐和引读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生活的世界很单纯,除了吃饭上学、完成家庭作业以外,就是玩了,有的看电视,有的玩游戏。什么摩尔庄园,三国杀、偷菜、植物大战僵尸等,都玩得兴致勃勃,同学之间说起来也是津津乐道。很多家长自己也是个游戏迷,常和孩子抢电脑玩游戏。俗话说“玩物丧志”,这样玩下去,孩子的童年就浪费了。他们必须用阅读充实自己,这样他们将来才能立足社会,成为有思想、有作为的大写的人。可是我们不少孩子和家长往往不知道有哪些好书可以阅读,适合他们阅读。所以他们才会沉迷游戏。为此我们大力开展了图书推荐活动,我们选择了20本适合本年级孩子阅读的书,把图书目录印发给孩子,要求孩子阅读,并要求家长签字,还提倡父母和孩子共同阅读。因为孩子的很多好习惯是靠父母培养起来的。很多孩子沉迷游戏往往也是受父母兄弟姐妹(表兄弟、表姐妹)的影响,而且学生的课外阅读也需要家长帮助买书或借书,所以我们要求家长签字配合,督促孩子阅读,并和孩子一起阅读和讨论,这样孩子阅读的兴趣会更浓。我们学校网站有个“激活阅读”板块,我就在上面向家长推荐一些好书,并请亲子共读做得好的家长写一写亲子共读的做法和体会,然后我给发表到学校网站上面,给其他家长做个榜样。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基本开展起来了。

但是我们仍然听到不少家长说家里有很多书,可孩子就是不爱读。为了提高孩子本身的阅读兴趣,我们开设了阅读指导和阅读交流课,每周抽出一节课来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和给学生交流阅读体会和心得。在阅读指导课上,我们往往会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和好文章。这时,我会先声情并茂地选读其中的一篇或一部分,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我们学校自编了一本校本教材叫《亲情美文》,里面选编了很多感人的亲情故事。一开始学生不怎么去读,我就选了其中的很感人的一篇《三袋米》读给学生听,学生听了很感动,纷纷拿起书来看。一本书还没看完,后来学生的阅读热情又渐渐冷却了,我又带着他们一起阅读了其中另一篇感人的文章——《为爱种一片森林》,学生又被感动了,阅读兴趣又提上来了。再如《列那狐的故事》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为了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就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其中狐狸装死偷鱼吃的一个精彩片段。我读到狐狸躺在运鱼车的必 1

经之路上装死时,我问学生:“他为什么要躺在路上装死?”学生们思考了一阵,没想出来。我就继续往下读。当我读到车夫将狐狸捡起来扔进车厢时,有的学生就兴奋起来,明白了狐狸的计策。当我读到狐狸在车上饱餐了一顿鲜美的鱼时,所有的学生都不得不佩服狐狸的聪明。这时我再推荐同学们去阅读该书,他们简直是求之不得,趋之若鹜。

2、发动学生相互推荐和介绍

为了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还让同学们相互推荐好书。这样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去广泛阅读,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更多的好书被同学们了解。如我班的宣玉婷、耿克、时修文、李文萱等都不止一次的向大家推荐好书,什么《悠悠寸草心》《冒险小虎队》《鲁滨逊漂流记》《狼王梦》《狼世界》《草房子》《青铜葵花》《男生贾里》《女生贾梅》以及“淘气包马小跳”等系列丛书,在班上引起了一阵阵的阅读热潮。

我还常让他们把自己看的书讲给同学们听,笑话、故事、谜语、脑筋急转弯都可以。同学们的积极性可高了,抢着举手上台发言。这种表现欲又促使他们去继续阅读。

以前中午,那些男孩子们往往玩各种游戏卡,不能静下心来读书。自从教师进行了阅读推荐和引读,学生们也相互推荐介绍图书以后,中午他们能静下心来读书了。

3、阅读考级,评价激励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学生引入有趣又有益的书的世界。我们还开展了阅读考级活动。教师为那些推荐书目出了一些考题,有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和问答题。答对95%以上的就可称为“小书迷”,并发给三张起航卡,答对85%的,可称为“小书友”,发给两张起航卡。答对70%的可称为“小书童”,发给一张起航卡。起航卡累计达到20张,可评为“书香少年”;达到30张,还可换“三好学生”证书。

开始只有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参加阅读考级,我就鼓励、甚至是命令一些成绩中等或较差的同学参加阅读考级,看到他们也成功了,拿到了起航卡,渐渐的那些成绩中等和较差的同学纷纷加入到阅读考级队伍中来,同学们读书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首先要清楚课外阅读的出发点是什么?我觉得,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外乎以下两点:

1、积累语汇,培养语感,丰富和发展他们的语言;

2丰富生活体验,积累知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阅读书目时要选择那些语言丰富优美、生动形象的佳作推荐给学生,更要选择那些思想意义积极健康的作品推荐给孩子们。我们选择的20本书,如《石头汤》《马燕日记》《夏洛的网》《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古堡里的月亮公主》《亲情美文》《捍卫地球 保护环境》《永远的旗帜》等都是这样的好作品。

既然目标是两方面的,那么在阅读指导方面也要从两方面进行。

首先是指导学生记读书笔记,进行语文知识和素养的积累。我让他们阅读时记笔记,记下书名、作者,该书的主要内容,以及好词佳句。好词包括:四字词语、成语以及一些准确优美的形容词、新词和词组,如“风光旖旎”“绮丽” “如星星般闪亮的眼眸”。佳句包括描写形象生动的比喻句、拟人句,以及用词准确精练的句子。

比喻句、拟人句学生很容易找到并能体会它好在哪儿,可用词准确精练的好句子学生就不容易找到和体会。为此我结合课堂教学来引导学生体会,如在教《番茄太阳》一课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

我弯下腰,明明______(附在 贴在)我的耳边轻声说:“阿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她的小嘴呼出的温热气息______(吹过 拂过)我的面颊,我的泪(哗地)一下子流了下来。

我要求学生选择括号里合适的词语来填空,并说出理由。通过讨论,同学们感到“附在”和“拂过”用得是多么准确!“贴在”是紧靠着没有空隙的,而“附在”是靠近的意思,这里是靠近我的耳边跟我说悄悄话,而不是紧贴在我的耳朵上,因此只能用“附在”。而“吹”要有意识地用力往外送气,给人感觉较快速强烈或悠长。明明说话时嘴里呼出的气息较微弱,怎能用“吹”呢?只能用“拂过”,因为“拂过”是轻轻擦过的意思,而明明嘴里呼出的气息是轻轻擦过我的面颊的。

我又让学生说说小括号里的“哗地”一词能不能去掉。通过讨论学生也明白了,“哗地”一词不能去,因为它写出了眼泪流下来的声音,虽然有些夸张,但表达出我一下子感动极了的意思,去了后,表现力就差多了。另外这里的“温热”一词用得也很形象生动,仿佛让我们感觉到了它的温度。

这样学生就真正体会到这句话写得是多么准确,多么生动了。这样的句子绝对是好句子。

接着指导学生写读后感,让学生从阅读中受到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从而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例如在指导阅读《石头汤》时,我提了以下一

些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1、2、3、4、5、在三个和尚到来之前,这个村子里的人们生活得怎样?幸福吗?他们待人处事的方式是怎样的? 和尚们在这里做了什么事?村民们有什么反应? 村民们开始怎样?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知道为什么吗? 村民们什么时候是生活幸福的?和尚留下的礼物是什么? 村民们送别和尚时会怎么说?你认为他们今后会怎样面对他人和生

活?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学生们懂得了:这个村子里的人原本生活得不快乐、不幸福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分享和互相帮助。而当他们配合三个和尚熬出一锅美味的石头汤,然后大家一起分享大餐、愉快地唱歌跳舞时,他们是多么的幸福和快乐呀!这前前后后鲜明的对比,让大家深刻地体会到:无私奉献和共同分享会给人们带来无比的喜悦!幸福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敢于付出,它就会降临在你的身边。分享不仅不会减少你的幸福,相反,分享使人更加富足。

三、读写结合 以写促读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我有时还让学生改写和续写。如在指导学生阅读田园诗词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田园诗并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而对于一些情节性比较强的作品,我就让他们续写故事。如《夏洛的网》最后夏洛死去了,小猪威尔伯将她的卵带了回去。最后这些卵都孵化出了小蜘蛛。他们大多数都乘着风飞向远方,开始他们自己的新旅程和新生活,有几只留下来陪伴小猪威尔伯。我就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这些小蜘蛛会有怎样的经历和生活,会遇到哪些危险,又是如何脱险的。题目是“夏洛的孩子们”。经过稍加启发讨论后,同学们就兴致勃勃地写了起来。他们有的写了飞出去的蜘蛛,有的写了留下来的蜘蛛。绝大多数同学都写得很好,很有想象力,不少还有惊险曲折的情节。他们有的写小蜘蛛差一点被小鸟吃掉,后来一个孩子用弹弓打跑了小鸟,救了他。有的写了他们是如何团结起来教训了对他们很凶、与他们争地盘的大蜘蛛的;有的写了他们是怎么织网捉住苍蝇的,有的写了他们是怎样团结起来捉住天牛的,还有的写了他们在威尔伯的四周织了好几张网,为威尔伯捉蚊子,以免他被蚊虫叮咬。还有的写了他们帮助别的动物的故事,有的还写了蜘蛛军团与蚊子军团的大战。这些小蜘蛛的名字也起得很可爱,有的起的是中国名字如“开心”、“美丽”、“快乐”等;有的起的是外国名字,也有的给他们起了外号,如“飞天小蜘蛛”、“小小蜘蛛侠”。许刘缪杨同学写了差不多有1500字,他说还没写完,还能写续集。李杨其实写得也不错,但听了别人编的故事后又把本子拿回去,要求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诗中的美景。

重写。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了读书与写作的乐趣。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近一年的阅读指导实验,我深深体会到阅读指导很有必要。因为有老师的引导和推荐,以及学生间的相互推荐,还有考评鼓励,学生才爱上了阅读。通过近一年的课外阅读,学生的语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原本有很多学生怕写日记和作文,现在学生不怕了,作文中也时不时冒出一些好词佳句。有不少学生还在学校和各级各类征文比赛中获奖,如王天伟在2011年全国小学生语文报杯作文大赛中获省级特等奖,李文萱获省一等奖,张

一、陈如歌获省二等奖。以前学生不会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现在也会写了,还有不少学生爱上了写诗,虽然他们写的诗,有很多句式还不十分整齐,押韵也压得不好,但有这种兴趣,并愿意去尝试,这本身就非常可贵。前面说过,在续编故事时,学生都写得很好,这是因为有了阅读做铺垫。“胸有成竹”才能把“竹子”画好啊!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

鲁迅先生曾说过:“(读书写作)如蜜蜂一样,只有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两老的话明示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养成阅读习惯,仅靠四十分钟的阅读教学课是不够的,必须将阅读延伸到课外。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多么的重要。

但是,如何使学生爱上阅读,又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效益,继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要达到不少于145万字的阅读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现在有很多教师只重视45分钟的语文课,殊不知,这45分钟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无数的事实证明,真正的成就在课外,在于一种热爱和追求,在于不断地探索,不断地体验和尝试。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不断自主地探索、体验和尝试,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并不断成长起来。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自己语文能力的获得时,说课内学习、课外阅读应是“三七开”。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聪敏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要想让学生“下

笔如有神”,就得让他们“读书破万卷。”可小孩子并不是天生喜欢读书的,相反他们天生爱玩。因此我们老师有责任将那些好书介绍给他们,并诱导他们去阅读,通过各种手段促使他们去阅读,让他们感到“书是甜的”。

有效阅读 篇3

一、 快速阅读能力和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

近几年的英语试卷阅读题中均有一定的细节题。文章的主题往往由细节来表达,弄清细节问题是阅读理解的基本要求。能不能快速高效地从阅读材料中吸取有用信息,反映了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阅读能力一般指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两个方面。阅读速度是阅读最基本的能力。没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就不能顺利地输入信息。学生在考试时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运用略读、扫读、跳读等技巧进行快速阅读,搜寻关键词、主题句,捕捉时空、顺序、人物、情景、观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实质。

二、 对词汇的理解能力

英语考试中的阅读都是以语篇为单位的阅读。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平时对词汇的积累和对重点词汇的正确理解。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词义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对于文章中的生词,学生可以通过构词、语法、定义、对比、因果、常识等线索来猜测词义。这既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测验,也能起到引导学生活学活用的作用。

三、 推测判断能力

阅读能力既包括理解具体事实的能力,也包括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既包括理解字面意义的能力,也包括理解深层意义的能力;既包括理解某一句话、某一段落意思的能力,也包括理解全篇的逻辑关系,并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为了加强初中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使学生尽快适应升入高中后新的英语学习的要求,各级考试都把语篇理解和推理判断能力的测试作为阅读理解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对文字的表面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细节的暗示,推断作者的意图,通过合乎逻辑的推理来理解文章的含义。这种深层理解的思维活动,必须以文章提供的事实或线索为依据,立足已知信息来推断内涵意义,不能凭空想象。

四、 概括文章主旨大意的能力

主旨大意是文章的核心,是对文章的概括和总结。阅读理解首先就是对文章主旨大意的理解。能否抓住这个中心,体现了学生概括、总结和归纳事物的能力。文章的主题贯穿全文,学生必须通读全文后,经过分析,才能知道作者的基本观点和写作意图。要想较好地掌握主旨大意,就必须有很强的篇章概括能力和准确找出段落及篇章主题句的能力。学生可以按照意群阅读、跳读、略读等阅读方法,快速理解文章主旨,并在文章中搜寻与答案相关的细节。

不同的阅读材料有不同的阅读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阅读方法。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阅读方法。 ① 通过看标题和图片,预测在文章中会读到的内容。这能够为获取新信息做好准备。 ② 英语中有许多多义词,遇到多义词,要正确判断其在文中的意义。 ③ 在阅读全文之前,先读一下每个段落的第一句。 ④ 阅读课文时,首先要读懂大意,而不要追求细节,不认识的单词可以通过上下文进行猜测。 ⑤ 让眼睛快速地“浏览”课文,以找到你正在搜寻的细节。 ⑥ 阅读时,需要找出“主题句”。这些句子通常会给出一个“小结”,或者每个段落的大意,能帮助我们理解该段落所写的内容。 ⑦ 为了理解文章的重要观点,必须学会“总结”。阅读时通过回答“wh?”问题可以做到这一点。 ⑧ 根据需要了解的细节数量来调整阅读速度。阅读的时候,在关键处划线来帮助记住所读的内容。第二次读时要快一点。 ⑨ 阅读时可以做一个脑中构图,把读到的信息变成“单词图画”。回忆“图画”比回忆书写的信息更容易。 ⑩ 联系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来理解文章内容。

有了正确的阅读方法,还要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紧扣新课标的要求,内容要包含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最前沿的信息,要选一些反映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的阅读材料,使学生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化。另外,所选的阅读材料要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阅读兴趣。为此,我精选了以下几类阅读材料:第一类是人物传记类,如欧·亨利、比尔·克林顿、海伦·凯勒、马丁·路德·金、茱莉亚·黑尔。这些人物都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通过阅读,学生更能感受到他们的伟大,这不仅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能促进他们的学习热情及人格修养;第二类是有关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以及如何保持健康类,通过对这部分材料的阅读,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特别是饮食文化,也能更好地知道如何保持自己身体健康;第三类是故事类,这些故事令人深思,能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第四类是关于美国学生和美国人的生活类,因为美国以英语为母语,美国又是一个超级大国,所以学生会对美国人的生活以及美国学生的活动很感兴趣。当然,还有励志篇以及其它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阅读材料。另外,在每一份阅读材料后面,我都精心准备了练习题。为了避免学生做四选一题时乱猜答案,我给出的练习题多是根据阅读材料来回答问题。这样学生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在做题中运用老师教给的方法和技巧,使阅读能力逐渐提高。

总之,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就要掌握阅读技巧。遵循阅读方法,坚持不懈地进行课外阅读,使英语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需求,养成自觉进行英语课外阅读的习惯。

让学生的阅读成为有效阅读 篇4

一. 课内与课外结合

首先抓好课内阅读。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 典范性强, 本身就是经典的作文素材。可以说, 教材中的人和事就是作文素材的一大宝, 如七年级上册的《风筝》、《羚羊木雕》、《散步》、《金色花》等文章, 文质兼美, 学习时, 布置学生认真品读, 积累优美语句, 并积累课文中的亲情类素材。再则抓好课外阅读。课本中有些课文是从中外名著中选出来的, 在读课文时可以延伸到读原著, 如学习《桃花源记》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并让学生读陶渊明的其他文章和诗, 让学生对陶渊明有个系统的了解。实践证明广泛的课外涉猎可扩展知识领域。

二. 精读与博览结合

知识的构成是精与博的结合。精读是为了打好基础的底子,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历代名著和现代优秀作品中选择优美的作品来读, 如冰心的《繁星》、《春水》不论从内容还是艺术风格上看, 都值得细细品味, 因此, 我们可以让学生作批注, 并背诵其中的诗句。博览, 是为了扩大知识领域、开阔知识视野。可以向学生推荐《读者》、《意林》等杂志供他们阅读。

三. 定向、定量与个性结合

定向, 指的是规定阅读的方向, 即阅读内容定何种类:或是文艺作品, 或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论著, 或是报刊杂志中的精华。可以让学生课外完成, 也可以每天晨读或者课前, 请一位同学朗读摘录课外读物中的精彩片段、新闻、习作等。定量, 指的是一个月或是一个学期规定阅读的数量。

另外, 教师布置阅读任务的时候, 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 让他们选择自己喜爱读的课外书阅读, 并且最好是与平时阅读教学相配套。例如, 在学习七年级下第一单元“成长”主题文章的时候, 我布置学生阅读与“成长”有关的各类读物, 积累成长类写作素材, 结果, 景仰名人的同学阅读了《名人传》, 积累了贝多芬等名人成长的故事;对自然感兴趣的同学, 阅读了《昆虫记》, 积累了昆虫成长的素材;热衷于历史的同学, 则在《三国演义》里积累了不少历史素材;喜欢读报的同学, 则“做剪报”, 在报纸中积累了成长类素材。

四. 优秀作文与文学读物结合

学生阅读一方面要读一些名著、文学杂志类书籍, 另一方面也要读优秀作文。阅读作文类书籍是学生直接获取写作技巧的重要途径。因此, 平时我们可以要求, 每个学生身上至少要有一本作文书以备阅读, 或者让学生交换作文书阅读。同时要求阅读过程中记下作文成功的技巧, 在日积月累中学生就掌握了不少写作的技巧。

五. 有字书与无字书结合

阅读, 一般指阅读有字书, 实际上, 社会生活就是一部丰富的无字书, 鲁迅曾说:“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本书。”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用耳倾听、用眼观察, 并借助课文中观察的范本, 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积累观察方法, 提高观察能力。例如朱自清《春》中运用的“分类观察法”, 《故宫博物院》的“方位观察法”。只要他们把听到的、看到的记录下来, 就能积累到很多有字书中不能获得的写作素材。此外, 教会学生看听新闻也是积累素材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六. 大致了解与读书笔记结合

在阅读过程中, 有些内容学生只要大致了解就可以, 而有些知识对学生帮助很大, 因此应引导学生做好笔记, 以备经常温习。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平时,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归类做笔记:如素材类, 要求注明适合主题;语言类, 摘抄精彩句子或段落、名言妙语等;写作技法类, 记下阅读材料的写作亮点;心得类, 要求学生写出阅读感想、收获和评价。

七. 反思与交流结合

经过长期大量的阅读, 学生积累了大量素材, 这些材料怎样运用呢?我们可以每周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积累到的材料, 有选择的阅读3至5篇课外优秀作文, 认真分析作文的写作亮点和素材运用, 反思平时积累的材料和写作方法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另外, 合作交流在写作学习中的实效性是很大的。我们可以每周集中安排一节课时间, 通过互读对方的读书笔记或口头交流, 交流积累到的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 可以弥补自己阅读范围的局限性。

阅读教学的有效指导 篇5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 、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地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 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地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 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 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 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结合语境 有效阅读 篇6

根据汉语语义句法的“已知的信息统率,驽驭未知的信息,其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大体上就是‘前管后’或‘上管下’,即前字管辖后字的组配选择,上句启示下句的语义范围和陈述走向”(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这一语义规则,要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准确把握语句的含义,就需结合文章的上下文,根据上下文提供的语义场来领悟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把握文章意图。具体做法是指导学生熟读全文,整体感知,为学生解词释句提供语义场,结合具体实例,运用比较法、近义互解法、反义推理法、词语互换法、揣摩词语感情色彩法等指导学生阅读,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一、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把两种以上的语言形式放在一起以辨别其异同或高下。揣摩则是指“反复思考、推求”。在课堂教学中,可借助相关的语言材料来辨别分析,体会确定词语的含义。如鲁迅的《故乡》结尾处“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別人辛苦恣睢而生活”一句,其中三个“辛苦”,字面上看是一样的,但由于所处语境不同,它们的含义也不尽相同。要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启发他们从文中三个人,即“我”、闰土、杨二嫂的身份、处境及性格去分析,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了。第一个“辛苦”,根据“如我”推断,应是“劳碌奔波”之意,因为“我”是一个为生计而劳苦奔波的知识分子;第二个“辛苦”,根据闰土的生活状况,可推知应是“辛勤劳苦”之意;第三个“辛苦”,根据“如别人”以及“恣睢”(即“放纵”之意)一词推断,则应是“处心积虑、挖空心思”的意思。

二、近义互解法

近义互解法指联系上下文语境,寻找与所释词相对应的同义词,从而推出所释词的具体含义。如周立波的《分马》中:“老田太太说:‘咱们的沙栗儿马膘多厚……到手的肥肉跟人换骨头,我心里总是不甘。再说,咱们光景还不如人呢。’老田头说:‘你是牺牲不起呀,还是怎么的?……亏你是亲娘,也不学学样,连个马也牺牲不起,这马又不是不能治好的。’”学生对“牺牲”一词不能迅速作出解释,我启发学生根据上下文来推测,并要他们找出与之相近的词句。学生根据上文找出与之对应的“到手的肥肉跟人换骨头”理解了“牺牲”的含义,并归纳出近义互解法。

三、反义推理法

反义推理法指联系上下文语境,寻找所释词相对应的反义词,从而推出所释词的具体含义。如《荔枝蜜》中:“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我让学生找出一对反义词,学生很快发现“渺小”和“高尚”在意义上相对,再联系上下文语境,由此推导出“渺小”指蜜蜂身体微小,“高尚”指蜜蜂精神的品格崇高伟大,这就是所说的反义推理法。

四、词语互换法

词语互换法目的是使学生在比较中分析差异,体会妙处。如《春》中“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里面的“闹”字换成“叫”字好不好?让学生互换,仔细体会这两个字的含义,自然明白“叫”只体现出蜜蜂的声音却无法写出蜜蜂之多,场面之大,群蜂之乐;而“闹”不仅包括了以上所有,还有声音感受及动态描摹。通过互换,学生对文章词语的运用理解更深刻。又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终于爬了上去,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中的“蹲”能否换成“站”?启发学生自己体验一下这两个动作,学生自然就能领会到“站”字无法把山崖之陡峭及人不敢直立的情形体现出来。通过互换对比,学生体会了词语的深刻内涵。

五、揣摩词语感情色彩法

在语境中,常出现“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的现象。感情色彩的变化使词语在语境中产生了特殊含义。如朱自清《背影》中:“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聪明”本指灵敏智力好,在原文是褒词贬用,是反语,指“糊涂”的意思,表明作者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而自责。又如《春酒》中:“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中的“得意”本来指骄傲自满,在本文是贬词褒用,表现母亲亲自做的春酒得到大家的好评,内心十分高兴。

教学中常运用上述几种方法,启发学生咬文嚼字,可培养学生揣摩词义的能力,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在阅读教学中,结合语境进行启发引导,使课堂教学真正回归言语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这一本体上来。

拓展阅读: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 篇7

一、充实背景, 厚积理解的层层基石

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否有一定的深度与高度, 这与语言文字为学生提供的有效信息量有必然的关联。拓展阅读就是要从海量的课外阅读中巧妙抽取有效信息, 形成一个有意义的可以直接感受的整体背景, 为学生理解文本层层铺垫基石。

1. 关键词组段, 贯通时空背景

教材中有一些文本内容有着特定的时空背景, 要深刻理解文本表达的深意, 进行拓展阅读必不可少。如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著名诗篇《七律·长征》, 多数教师往往选择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们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读一读长征的故事, 了解历史背景。这样的拓展, 内容繁杂, 阅读量大, 耗时长, 不能及时有效地为课内文本阅读提供服务。此时教师要学会“浓缩”, 将需要拓展的内容高度浓缩为几个“关键词”, 用这几个关键词去引领学生寻求合适的拓展内容。《七律·长征》一诗中有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 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我们不妨就以“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翻岷山”这五个词为拓展点, 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别读读这几个方面的长征故事, 在课堂学习中进行交流。这样的拓展更贴近文本, 学生读来有重点、有方向, 快速有效, 一“读”中的, 直接读到了关键处。在学习之后, 这几个关键词也成了快捷的链接纽带, 学生用这几个关键词就可以调动脑中大量的语言文字信息。

2. 人物故事连线, 丰满思想意蕴

语文教材中不少文本有着抽象的思想立意, 要让这些思想意蕴变得直观可感, 需要将之附着于一个个具体直接的人或物。而要对思想意蕴会有更深刻的感性认识, 这就需要进行适当适量的补充阅读。通过拓展阅读, 可以搜寻更多的故事材料, 让学生有全面、多方位的理解。阅读之前,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的阅读目光;其次, 为了达成服务课内文本的短期效益目标, 教师还要避免学生“兴之所至”式的过于随意性的阅读方式。在阅读中, 我们需要引领学生从细节化阅读中跳出来, 以直接整体感受包囊细节杂感。用带有细节化的故事名指导阅读, 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 文中用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事例验证“滴水穿石”精神的可贵, 我们不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给学生一个拓展要目:“王羲之临池学书———染黑池中水”、“愚公移山———子子孙孙不言放弃”、“曹雪芹写红楼———批阅十载, 增删五次”……拓展有了明确的方向, 阅读之后, 提起人物故事名既可以即时唤起学生对一些故事细节的快速印象, 又可以重点直击文本的精神要髓。

3. 纲目式汇篇, 融汇多层感悟

《林冲棒打洪教头》文后的“名著便览”让学生去读读名著《水浒传》, 这作为课外阅读必不可少, 但是要深度解读“林冲”这个人, 我们需要做一些目的性明确的快捷的拓展阅读, 那么不妨抛开这部长篇巨著的大背景, 单独抽取有关“林冲”的部分: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林教头刺配沧州道、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雪夜上梁山、梁山泊林冲落草、林冲水寨大并火……将“林冲棒打洪教头”中的林冲置于较为完整的人生背景中, 学生才能够较为确切地解读林冲性格中的“忍”。

二、深化主题, 饱和关键点的价值意义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其实都有一个最关键的“点”, 这个“点”有的是一种感情与情绪, 有的是一种精神与品质, 也有的是一种道理与哲理, 或者是一种景或物的美……每一篇文本的学习, 我们都不可能也不必面面俱到, 而应抓住这个最关键的“点”进行细品味、深思量、广阅读, 让这一“点”由小变大, 由暗到明, 逐步明朗化、扩大化。在课内挖掘的基础上, 围绕一“点’, 通过拓展阅读实现深度挖掘, 饱和文本所要传达的价值意义。

1.以“情”读“情”, 由一点情到情点点, 让情共鸣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学习文本, 获得情感体验, 此时这种情感是单薄的, 这种单薄的情感体悟要向纵深处发展, 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由读一篇文到读多篇文进行拓展。学生在拓展阅读中以潜意识中已有的感情体验为出发点, 去观照文本中的人、事、物, 并由新阅读中的人、事、物加深对已有情感的认知体悟。这个双向阅读过程因为有了情感的触发点而变得直接迅速。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肖邦对祖国强烈的“爱”就是拓展阅读的“点”, 读一读杜甫的《春望》、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不必去逐词逐句细思, 只要将那份爱国情读出来即可。在课堂上, 让中国诗人的爱国情与肖邦的爱国情形成共鸣, 跨越时空, 奏响在学生心田。

2.以“人”寻“人”, 由一个人到一类人, 让人聚神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 我们认识教材中的某个人不是最终目的, 我们只是从一个个“这样的人”身上获得对美好人性的感受。所以, “这一个人”有必要走向“一类人”, 以群体形象体现精神实质。以“一个人”的形象类聚, 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可以有重点地观照, 并可以迅速回归课内文本, 使人物形象丰满立体。

《青海高原一株柳》、《做一片美的叶子》等课文由物及人, 赞美了像高原柳、叶子一样的人, 那么通过拓展阅读去寻找如高原柳一样顽强不屈、像绿叶一般默默奉献的人群, 必将让高原柳、绿叶的精神由抽象变成具象。学生是以一种规定了的精神本质展开拓展阅读, 选择文本、阅读文本都有一种潜在的意识观照, 这样能使课内所感一次一次、一层一层得到验证与深华。

3.以“美”照“美”, 由一种美到万象美, 让美沁心

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感受美、欣赏美的文本。可以说, 这一类课文是一个“美”字贯穿始终, 我们有理由让这份美通过拓展阅读达到一定的宽度和广度。让学生带着寻找美的期待, 用美的眼光打开拓展阅读文本, 那么, 学生就可以很快发现美的踪迹, 进而享受美融于心的快乐。

《安塞腰鼓》中那壮阔、豪放、火烈的鼓声体现了一种特有的震撼人心的民族魅力, 借由课内阅读之时的余音缭绕读一读乔良的《高原, 我的中国色》, 将具体化、对象化的美的感受再回归于对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的总体性的把握。

三、总结规律, 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

课文是例子, 学而得法, 此“法”由课内文本阅读认知, 还要借由拓展阅读体悟, 再由多篇文本的解读理解习得, 在此基础上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从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

1. 片段式阅读, 深悟特殊表达的精妙

语文知识的习得需要从所遇到的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为了让学生能在更为广阔的文本中获取对语言知识的理解, 有重点地关注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 教师可以安排一些片段式的拓展阅读。比如马朝虎所写《水》一文以反衬的特殊手法描写人们洗澡时的“痛痛快快”, 舒服得“大呼小叫”, 来衬托水的珍贵, 表达缺水的苦涩。怎样让学生认识到“反衬”的精妙?教师可安排学生读《圆明园的毁灭》中描写圆明园辉煌盛况的部分, 阅读之后再出示文题《圆明园的毁灭》, 学生一定会对“反衬”留下更强烈的感受。

2. 主题文本阅读, 凸显运用方法的独到

一篇课内文本学习之后, 拓展到其他同主题的文本阅读, 学生会在阅读中比对文本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从而对言语表达、修辞运用等方面有更深刻的认识。比如在学习《三亚落日》一文时, 不少教师会让学生拓展阅读巴金的《海上日出》, 读过之后, 教师要做简单的引导:落日像, 活泼任性;日出像, 稳重尽责。从而体会到同样的拟人、比喻手法运用得恰当巧妙。再从词语入手, 让学生分别找出两篇文章中的优美词语, 学生就能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三亚落日》一文词汇的丰富。

四、设置牵绊, 引领环环相扣的阅读欲望

从解读文本的角度来看, 语文阅读永远是正在进行时, 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的理解感悟会随之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阅读, 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将会起着很大的正能量的作用, 我们有必要让阅读由课内走向课外, 走在不断前进的路上。留一点牵绊给学生, 学生会在思考中继续读下去。

1.留一点“疑惑”, 在解惑中读下去

言有不尽处, 在课内阅读中遇到解读不明的地方不妨就当作后续阅读的“引子”, 让学生自己带着疑惑读下去, 读出自己的见解。比如读完《林冲棒打洪教头》, 并在拓展阅读的基础上解读了“林冲”这个人, 教师不妨再给林冲打个问号, 林冲的性格中我们认为是值得赞扬的部分却也有人持不同看法,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歧义?他们是从什么角度来看林冲的呢?以此引导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丰富对文本中林冲形象的理性认识。

2.留一点“作业”, 在交流中读下去

对于拓展阅读, 教师也可以设计开放性的作业, 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课内阅读的认识。当然, 这种作业重视的是学生阅读的过程而非结果。如在学习《鞋匠的儿子》一文中, 学生为林肯那诚恳却令人折服的语言所感染。让学生继续在拓展阅读中感受交流林肯绝妙的语言, 完成“林肯演讲语言”模仿秀, 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一项趣味性阅读任务, 这样文本中的林肯形象必将深入人心。

3.留一点“趣味”, 在兴致中读下去

古人说得好:“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拓展阅读的趣味性可以说是学生主动研读的原始动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才能使他们主动阅读, 将课内阅读不断延伸、扩展。学完《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教师结语说:“故事中的狐狸真是狡猾啊, 在《伊索寓言》中还有不少这样的狐狸呢, 它们的诡计有没有得逞呢?同学们可以去读一读《伊索寓言》中有关狐狸的故事”。学生在阅读狐狸故事的同时一定也会对《伊索寓言》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有效阅读 篇8

1. 体裁相同,思想感情不同的文章进行比较。

例如《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篇文章都是艺术性极高,脍炙人口的名篇,前者是文质兼美,后者却是艺术性高,但带有消极情绪,通过比较阅读从而让学生加深理解范仲淹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并让学生认识到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我们要取之精华,去之糟粕,不能兼收并蓄。

2. 体裁和题裁都相同,而寓意不同的作品进行比较。

例如《那树》和《行道树》同是散文,都是描写树木,借物言志的佳作,前者是通过描写一棵大树常年造福人类,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对都市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那树“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启迪人们要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行道树》是作者把平凡而普通的行道树赋予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感情,用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言,道尽了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知全文466个字中蕴含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索与感悟、对人生,对生命的深刻体验。

3. 题材相同,体裁不同的作品进行比较。

例如《中国石拱桥》和《北京立交桥》都是以“桥”为题材,内容有一定的相似,但本质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是说明文,后者是记叙文。从写作意图上,前文是要读者了解有关中国石拱桥的形式、结构、成就、发展等;后者目的在于告知北京立交桥飞速发展的境况。从表达方法上,两文都用了记叙、说明、描写和议论,但前文主要用的是说明方法,而后者主要用的是记叙方法。从语言上看,前文语言质朴、准确、严谨,读来使人觉得明白晓畅,质朴无华;后文的语言生动、激越,是一首热情洋溢的“赞美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两文进行比较,要比空洞的理论讲解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 主题和寓意相同或相近,但体裁不同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泰戈尔的《金色花》和冰心的《荷叶母亲》都是写母爱的佳作,前者是散文诗,后者却是散文。前者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地与妈妈嬉戏的心理,巧妙地表达了“母爱是无私的、孩子回报母亲也是无私的”的人生哲理;后者把母亲比作荷叶,把孩子比作红莲来讴歌母爱这一主题。两文体裁不同,用不同的方式来讴歌母亲,却有异曲同工的效果。把两文比较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鉴赏力,并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5. 原稿和修改稿进行比较。

欧阳修《醉翁亭记》开头“环滁皆山也”这一句,原稿几十个字,后来锤炼到只有五个字,成为字锤句炼的典范,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从古至今好文章必须在字句上下功夫,必须要语言精炼。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修改文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把自己修改的习作与原文的底稿进行比较,来培养学生自我修正的能力。

6. 改编作品与原著作进行比较。

如电视剧《西游记》和《武松》分别是由小说改编的,把改编后的电视剧与原著进行比较,看看作品的立意和风格有什么异同,改编后保留了哪些人物和情节,从而判断出改编的成败得失,提高学生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

7. 引导学生用范文和习作进行比较。

如教学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让学生学写了驳论文,并与范文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差距与不足,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写作能力。

8. 引导学生用相同体裁和题材的习作进行比较。

如学习文天祥《过零丁洋》后,让学生以《人生价值》为题目写读后感,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写了自己的感想,表达方式不尽相同,再进行比较,从中评出优劣,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和写作能力。

有效阅读 篇9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际中, 相信很多教师都和我一样:埋头于教材, 专注于课堂教学, 着重于文本的解剖、分析和讲解。把知识揉烂了, 嚼碎了, 再满堂灌给学生, 用自己的理解、感悟、思想代替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理直气壮地秉持着“一视同仁”“公平对待”的原则, 却严重忽视了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教学只有目的性, 没有针对性, 使得好学生“吃不饱”, 中等生“吃不好”, 差等生“吃不了”, 严重背离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课堂上, 对学生束手束脚, 这个不放心, 那个不放手。认为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少走弯路, 并能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但事实上, 正是由于这“细心的引导”, 扼杀了学生的探究激情, 由于课堂的严格的纪律, 禁锢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由于课堂繁琐的讲解, 替代了学生的阅读行为……这样的阅读教学方式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 阻碍了学生自身潜能的充分挖掘和发展。

我们作为一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 要在阅读教学中更新教学观念, 合理地调整教学方案, 拓展教学范畴, 开放性地进行教学活动, 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体验和感受阅读文本, 从而提升自我综合素养。在此,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谈一谈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认识。

一、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的阶段性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建立对课文浅层次的语言联系的认识, 形成自觉的认识整体, 为深入的阅读扎实基础, 扫除障碍。这一阶段包括:激发兴趣、试读和初读三步。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起点, 是培养探索精神的直接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 兴趣是他们阅读的第一源动力。他们渴望并喜欢读自己喜欢的书, 来满足自我的兴趣需要, 寻找自己的乐趣。因此, 教师教学中, 必须要淡化阅读目标, 放开手脚, 将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只要不是不健康的内容, 学生都可以读。读什么样的书, 用什么样的方式读, 都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只是需要从旁指导, 并适时地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著作、佳作, 避免学生盲从。同时, 也可以做一些阅读方法上的介绍。

2.引导学生进行试读

试读是阅读的准备工作。试读阶段,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阅读储备知识量和酝酿情感, 其中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与课文相关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术语等等, 避免阅读障碍。例如, 学习《小草和大树》之前, 可以先阅读夏洛蒂的《简·爱》;在阅读《轮椅上的霍金》之前, 就可以先了解一下主人翁霍金的平生, 为情感的共鸣做好铺垫。这一阶段相关信息的获得, 可以通过问老师, 问家长, 或者自主查阅资料的方式。长此以往, 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3.引导学生进行初读

初读主要是对文本内容的了解, 通过语言文字感知课文, 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 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第一步, 提出初读问题。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提出相适应的表述要求, 作为学生初读的提示。例如, 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中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文章的结构如何等;第二步, 指导学生初读。这一步中, 教师有必要进行范读, 范读是要求学生边听边想, 边看边划, 正确、准确地听出教师的语速, 轻重缓急。范读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认字、正音、断句, 另一方面教师深情并茂的范读, 可以将学生引入意境, 营造阅读氛围, 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积极性;最后, 表述初读印象。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述对于文章初读的印象。这样不仅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程度, 而且还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进行必要的训练。例如, 读了《郑成功》之后, 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倘若学生的表述不准确时, 教师需引导学生进行二次, 乃至于三次阅读, 重复感知, 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二、部分理解

部分理解的阶段性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 知道文中语言文字表达的是什么, 并掌握作者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方式的能力。这一阶段, 要求学生细读。

1.大声朗读

学生在读课文时, 要大声的朗读, 一字一句, 将课文读正确、读准确。并且在读的过程中, 要口、手、脑并用, 边读边划, 划出文字优美的句子、印象深刻的句子, 划出文中难以理解的句子;边划边查, 碰到不认识的字, 不理解的词, 拿起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进行查询和标注;边读边想, 理解字词, 品味其含义。

2.理解默读

朗读之后, 要逐段进行理解性的默读。在默读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分析理解重点字、词、句, 加深和巩固生字字音、字义。另一方面要梳理文章的思路, 划分段落层次, 归纳段落大意, 拟定小标题。准确把握课文中部分和部分之间、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整体深化

在了解了文章大意和写作手法之后, 就需要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体会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提高思想道德认识。例如, 学习了《郑成功》之后, 我们要学习他怎样的高尚品质;在学习了《生命的林子》之后, 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收获, 学到了什么样的道理。这一阶段, 要求学生要精读。

精读是细读的继续和提高, 学生通过细读, 对课文的部分理解完成之后, 就需要对课文整体思想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并且触动学生情感,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联想。精读中, 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点拨和引导, 帮助学生点划课文中的重点字、句, 以及点明课文重点的段落, 引导学生品评关键字、词, 重点句、段, 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细读之后, 学生对于课文的写作特点有了基本的了解, 而精读就是要进行欣赏性的阅读, 加深学生思想情感的体验, 使生活和阅读联系起来, 加深认识。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 积累课文中的优秀语言素材, 应用在写作中, 一举两得。

总而言之,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黄金阶段, 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 那将会使其受益终身。因此,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而且还能丰富学生的思维内涵, 提高学习能力。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活动中, 要深入研究教材文本, 设计有效的阅读方式和主线问题;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 留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时间和想象空间, 拒绝大包大揽;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针对学生的课上表现, 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等等, 都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 一步一步落实的。

参考文献

[1]张芸莉.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效率[J].学生之友:小学版, 2010.

谈有效教学之阅读兴趣的有效激发 篇10

一、教师主动参与阅读,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自身应加强阅读训练, 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做出示范。在课堂上, 教师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惟妙惟肖的表情进行朗读, 能把学生凝聚到自己的周围, 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师的亲身示范, 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个初夏下午的第一节语文课, 天气闷热, 教室里四把吊扇都开到了最大, 学生们享受着徐徐凉风, 无精打采地坐着, 一个个昏昏欲睡, 这个样子怎样上课呢?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灵机一动, 大声地说:“同学们, 老师给大家朗读一段课文。”学生一听顿时来了精神———以前可都是我们读给老师听的!我调整一下情绪, 声情并茂地把将要讲的课文《鸟的天堂》的中关于“近看榕树”读了一遍, 学生都被我的朗读吸引住了, 全班一片寂静, 我大声地说:“来点掌声!”学生先是一愣, 接着全班响了热烈的掌声, 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我说:“其实你们可以读得比老师更好的, 让我们一起来。”学生都跃跃欲试, 个个精神饱满地跟老师朗读课文……

二、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学生学习的第一场所,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效果。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师应牢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要永远怀着爱心进课堂, 面带笑容进课堂, 满怀热忱地组织教学, 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教师的言行举止,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眼神, 都可能影响课堂气氛, 对学生的阅读产生影响。有一位严厉的教师新接了一个班级, 第一次上课, 他定了一个段落让学生朗读, 话音刚落, 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举起手, 甚至有个别学生站起来, 还有不少学生大声嚷道:“我, 我, 我……”“我来, 我来……”“我读, 我读……”这位教师眉头一皱, 大声呵斥:“吵什么吵, 还有没有课堂纪律?坐下来举手, 老师点谁谁朗读。”学生吓了一跳, 都愁眉苦脸地低下了头, 坐了下来, 课堂安静了, 教师严厉的目光又把教室巡视了一圈子, 才点了一个学生朗读。接下来的课, 这位教师都不断强调纪律, 严厉要求学生。不久, 教师的威信树立起来了, 可这个本来十分活跃、喜欢阅读的班级却变得一片沉寂……

三、创设竞争情境,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布鲁纳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强调, 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学生的特点是争强好胜, 渴望表现自己。因此, 在阅读训练中, 针对学生, 教师可适当创设竞争情境, 引入竞争教学模式, 提供竞争机会, 让他们在竞争中展示自己, 以激发阅读兴趣。教师可以指定教材内容, 引导学生在同桌之间、小组之间、男女之间进行阅读比赛, 看看谁读得好。另外结合教材内容,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搞一些课外知识延伸小竞赛, 如朗读、朗诵、演讲、讲故事、猜谜语、背格言警句、介绍名胜古迹等等, 看看谁讲得好。把竞争带入语文课堂, 利用学生好胜不服输的心理年龄特点, 在教师的引导调动下便可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适合学生的竞争气氛,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竞争中,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四、选择阅读方式,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 阅读分精读和略读, 精读就是重要内容重点读, 是阅读的主体, 精读要“细嚼慢咽”, 要多动脑筋, 要反反复复地读, 加上教师的指导, 让学生独立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略读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 主要靠学生在运用精读文章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 用较快速度进行阅读, 了解大致的内容, 并在读中渐渐学得基本的读书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无论是精读还是略读, 都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许多学生的阅读是“快餐式的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注重于书中的故事情节, 完全忽略了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句段, 读完后收效甚微。所以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 教师应要求学生回过头来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再次朗读, 用心体悟, 并学以致用。长此以往, 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大有帮助。

有效阅读 激发习作 篇11

关键词:阅读;生活;习作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走进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以不同阅历和经验去感受阅读的魅力。

一、生活是阅读的基础、习作的源泉

学生展开阅读的过程,不是从零开始的。他们之所以能读懂一些,是因为有生活体验。学生阅读贴近自己生活的作品时会感到亲切,而阅读远离他们生活的作品时则会感到困难,这些都是生活积累的现实水平造就的。

二、阅读是生活的教科书、习作的指南针

阅读依赖于生活积累,但阅读作品一般都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因此,可以把阅读看成是学生生活的教科书。书读得多了,必然会丰富学生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大量阅读阅读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学到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提高认识水平,同时积累语言、培养语感、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方法。

三、阅读是生活的推动力、习作的促进剂

习作一方面本质的反映生活,另一方面又积极地推动生活的发展。如果说作品是一把火炬,那么,它的燃料则是生活,而它的光芒又照亮生活。所以我们说,习作的价值,就在于其对学生的生活发生了积极影响。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定会促进他们向阅读借鉴,以表达促理解。

如果说,生活是五彩缤纷的花朵,那么阅读就是从外到内的吸收,是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犹如蜜蜂广采百花,而习作则是从内到外的表达,犹如蜜蜂酿蜜。学生有了生活积累,再从阅读中获得丰富的语言材料,习作是就能“下笔如有神”。为加强有效阅读,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1、使学生养成热爱阅读,大量感知语言的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在阅读课中,我们努力创设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真诚地鼓励、表扬学生,鼓励人人畅所欲言,让学生品味到阅读的甘甜。在生活中我们注重推荐一些内容简单、有趣、浅近的读物给学生阅读。有时还利用活动课采取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汇报阅读成果。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讲一讲等来激发学生的表演欲,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让他们感受到成功阅读的乐趣。

2、优化语文阅读课,做好小半径扩展阅读。

去除以往滞后于学生发展的一切多余无效的阅读分析,加强阅读理解过程的整合度,做好典范作品的精读。并以它为圆心,逐渐延伸扩展,阅读于其相关或平行的一组文章。这样,就可以有层次、有深度的提高阅读的质量。为了做好于精读配套的略读,我们就现行的人教教材,给每篇文章都配套选取了一至两篇反映同类客观事物的文章,每个单元就是一组。而且每学期都要对其中的部分篇目做调整,常读常新。

3、开设“大阅读课”,是大量阅读落到实处。

在阅读课上,学生的实践贯穿了阅读活动的始终,从选择材料进行阅读到获得新知识和信息,与读书笔记、专题讨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就于课内的精读、略读构成一个大半径辐射状的阅读网络。学社在广泛的涉猎、阅读中,各方面的阅读能力得到实践、锻炼,知识的存量也会有量的增加而产生质的变化,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学生学到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也会在生活中得到实践,从而促进了课内外的同步提高,使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得到升华。

丰厚的生活积累,大量的课外阅读,架设成了一座通往习作之门的桥梁。我们从习作同生活、阅读的相互关系及相关规律出发,本着调动学生内在动机的原则,淡化习作指导,将重心转移到对学生生活、阅读的指导,动机的激发上来。确立了一个开放的、由慢积累快成文慢修改的习作教学结构。

1、改革命题的内容和方式。

我们打破教材局限“奉本而做”的弊端,每学期都根据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从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出发给学生一组命题。命题不限制过死,给学生留有充分得选择余地。鼓励学生自主命题。让学生有意的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习作时,那个有生活了,就写哪一个。习作也逐渐成为学生自身的一种需要。

2、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之成为一种稳定的动机需要。一是用情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挖掘写作对象的情感,或赋予写作对象以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二是用兴趣激发表达欲望。小学生的特性就是爱玩,喜欢做游戏。在习作课教学中,适当地安排做游戏或随课堂知识有机的拓展,把表达的指导随机安排于其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游戏当中来。游戏使学生们形象地感知了写作材料,把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感觉都调动起来,小学生有了兴趣,自然激发起他们表达的欲望。三是用假想激发表达欲望。假想,即是对未曾经历也无体验的“生活”,凭借想像来假设的情况。发展小学生的假想能力,对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注意到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假想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借鉴还“木匠教学法”,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具体的操作之中。习作成为学生“有所为而作,有所感而发”的赏心乐事。每学期初教学计划中我们都安排一些这样的习作课。这对学生习作兴趣的提高,健康的人格发展都具特殊意义。

3、加强习作讲评课的研究。

我们一改过去那种习作之后交老师看的唯一方式,在班上特辟习作展示台,鼓励每位学生将自己写好的习作随时展示出来,供同学们品评。每位同学同时又是别人作文的评阅者,可在欣赏的习作上写赞语、提建议、属性名。教师可根据展示台上习作的多少、学生评阅的情况,从实际出发,不定期的进行讲评。

习作讲评课上,我们继承和发扬“修改作文就是修改认识”的作文教学思想,一是坚持从内容入手,着力点始终放在指导学生完善和提高认识上。二是鼓励学生从阅读中去借鉴,自修自改。这样,让学生经历迂回曲折的慢慢修改过程,就是提高。也是对下一次习作的指导。

有效阅读 篇12

一、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1. 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比较被动。

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学生实际上应该处在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而事实上,在现实的阅读中,大部分还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在老师还没有讲解某一篇文章的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情况下,学生就不会想到去用老师讲过的类似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自己去找到正确的答案。老师讲解后就明白了,老师不讲还是不明白。还是像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一定要在大人的搀扶下才能走稳。没有大人的搀扶,还是经常会摔跤,没有真正学为己用。

2. 词汇量缺乏,阅读速度慢。

无论是何种语言,在学习过程中,阅读都是增加词汇量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词汇量的大小。在阅读过程中,如果有超过了百分之十的生词,就会有一定的理解障碍。而如果超过了百分之十五,那文章就基本不能理解了。这也是学生阅读速度慢的一个根本原因。在平时的考试甚至高考中,往往是考试时间到了,学生还没有把阅读材料看完。

3. 逐字、逐词、逐句地读。

心理学家认为,人在阅读的时候,眼球是跳跃式向前运动的,而不是一个字一个词地慢慢移动的。大脑能够通过把一些关键性的词串联起来进行猜想、概括,迅速形成语段大意,从而来接收整体信息。因此,它的速度应该是很快的。那种逐字、逐词、逐句理解的阅读方式,不仅使阅读速度大大减慢,而且对整体的理解更加不容易。例如,在“Her hair-style went out years ago.”中的“go out”,按照句子和上下文的具体情境,应该理解为“过时”的意思,而在“His cigarette has gone out.”中的“go out”则应理解为“熄灭”。但是,如果学生片面地认为“go out”是“出去”,就肯定会造成对整个句子的理解错误。学生常常会有这种体会,如果把一个词组拆开来,它的每个词的意思都懂,但一旦要让他们辨认这些词组,就只能是似曾相识。

4. 忽视猜测词义的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有的学生一遇到句子中有不认识的词或陌生的词组,就迫不及待地查字典。表面看起来,这好像是一种很认真、很勤奋的值得推崇的学习态度,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它用手的动作代替了大脑的思考,这不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

5. 过于重视细节,忽视整体理解。

许多学生会认为,要想做好一篇阅读理解就必须把整篇文章全部看懂,把握住文章的每一个细节。因此,到最后,一篇文章读完的时候,他们能够很好地说出其中的人物、事件和具体的情节,但如果要问他们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想让读者了解什么样的信息等一些层次深一点的问题时,他们就无从回答了。

二、注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技能

基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以积极的心态和有效的方法来应对,这样才能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提升,才能为英语高考奠定坚实的基础。

1.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是陶行知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只有让学生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触类旁通,并能够终身受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需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学到好的学习方法,而不是某一种具体的英语知识,能够自己学会学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让他们有效地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和水平。

2.加强课外阅读,增加词汇量。

如何解决词汇量的缺乏导致的阅读速度慢,阅读水平有限这个问题呢?“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除了说明同一篇文章要多读才能更好地理解它的意思之外,也告诉我们要读很多不同的书。书读得多了,自然单词、词汇接触得也就多。有的词汇反复地遇到,印象也就深刻了。因此,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来扩大词汇量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21世纪英文报》、各类外国名著简写本及各种外语杂志都是很好的阅读材料。

3. 让学生跨越生词障碍,巧猜词汇。

生词是影响阅读速度的最大障碍之一。如果学生每碰到一个生词都要去查字典,那么无疑是行不通的。这会打断阅读思路,反而减慢了阅读速度。因此学生要越过这一障碍。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可以通过使用猜测词义的方法来解决。猜测词义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根据构词法猜词义。也可以根据语境、上下文猜词义以及同义词、反义词或常识等不同的方法去猜。有的时候确实很难猜出一个词的真正意思,这时只要我们能够看出它的词性、在句子中的作用,不影响整体阅读就可以了,可以忽略它,没有必要一定要猜出它的意思。

4. 要养成成组视读的好习惯。

生词关过了,就为之后的阅读扫清了最大的障碍,但还是存在另外一个问题———逐字、逐词、逐句阅读,这是造成阅读速度变慢的另一个原因,也是一个不良的阅读习惯。常常会看见有学生阅读时总是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读,而且还常常伴随着一些习惯动作:用手指或笔尖指着文字,这些都是快速阅读的绊脚石和障碍。成组视读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它首先要求阅读者把所读的句子尽可能地分成意义较为完整的组群,目光要尽可能地减少停顿的次数。试比较:

(1) Can/you/give/me/a/pen?(目光停顿6次)

(2) Can you/give me a pen?(目光仅停顿2次)

其次,在阅读的时候头要基本保持不动,只要让眼球来回移动就可以了。此外,要保持端正的坐姿,阅读材料要放在眼睛的正前方,眼睛与书本的距离也要恰到好处,大约一尺左右最为适宜。这样才能保证在同一适当距离、同一视角范围内能够尽可能多地摄入文字信息。

最后,成组视读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默读,更不是朗读,它是通过目光这一载体在英语和大脑之间建立一种直接的联系,即英语思维。这是一个非常简捷快速的过程,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也并非易事,一定要经过大量的阅读训练。

5. 通过跳读和略读,有所取舍。

有经验的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一般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阅读的内容及文章的体裁来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并利用自己头脑中储存的相关知识,借助尽可能少的文字信息来进行选择、推测和推理,判断作者意图,这就是跳读和略读。跳读和略读的关键是要抓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以及各段的主题句和关键词。主题句一般可能在各段的开头,也可能会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因此,在阅读的时候,要有所取舍,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

上一篇:优化地理课堂下一篇:3D纪录片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