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引领学生课外阅读

2024-10-25

有效引领学生课外阅读(精选12篇)

有效引领学生课外阅读 篇1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提高阅读科技含量, 弘扬阅读人文精神, 及早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努力营造书香社会”已成为社会的共识, 人们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到课外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中, 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学过程之外的点缀, 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 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我校的做法,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引领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广阔世界。

一、挖掘书源, 让学生有书读

1、延伸教材, 推荐相关书目

从现有的教材入手, 将单元教学中涉及到的相关的、类似的作品介绍给学生, 并作为学生必不可少的课外阅读作业。这样, 既能将课内的阅读延伸到课外, 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又能加深对单元教学中有关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 给学生朗读《城南旧事》中的精彩段落, 激发学生自己阅读《城南旧事》;教完余秋雨的《信客》后, 给学生阅读《文化苦旅》中的《都江堰》片断, 使学生了解其文章的高妙所在, 产生拜读作者其它精美文章的冲动与要求, 逐渐使学生对阅读名作的态度从“要我读”变为“我要读”。

2、建立班级图书角

开展“献一本好书, 读百本好书”活动, 动员学生把自己的课外阅读书籍带到班级中, 建立班级图书角, 利用中午和其他休息时间, 让学生相互借阅, 拓宽阅读好书的渠道。

3、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书源

教师与图书馆工作人员应相互配合, 定期向学生推荐新书、好书, 让学生利用好开架借阅时间和阅览课, 自己看书, 自己领悟, 品尝阅读的乐趣。

二、指导方法, 让学生会读书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使课外阅读真正取得实效,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为学生指出一条获取知识的科学途径。

1、指导学生运用多种读书方式

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文章或书籍, 采用不同的方式阅读。对需要吃透其精髓、为我所有、为我所用的书要精读;对有一定参考价值, 但只要把握文章大意就可以的书要略读;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择其需而读的书要速度。

2、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指导学生作好读书笔记。对于自己的书籍, 可以直接在书上用不同的符号做标记, 也可以把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对于别人的书籍, 可把好词、好句、好段摘录下来, 也可做成读书卡。引导学生每读必写, 让学生根据所读文章, 联系自己的经验、感情进行思考, 写出完整的小段, 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

三、培养习惯, 让学生爱读书

读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不能“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 要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1、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读书成果的舞台, 如送你一个好句、送你一段好文、向你推荐一篇好文章的“美文共赏”活动和朗诵会、演讲比赛、读书笔记展评等。

2、争取家长配合

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 向家长宣传读书的重要性, 让家长根据家庭情况给孩子创设良好的读书条件。

3、建立评价机制

课外阅读评价机制能对学生的读书活动进行诊断和激励, 让学生在感受进步中获得持久的读书热情。如采用读书考级制度,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鲁迅先生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只盯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 且枯燥。”让我们共同努力, 引领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广阔世界, 让学生去“采许多花”来“酿许多蜜”。

有效引领学生课外阅读 篇2

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秦静芳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我们的古人早就论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可是如何使学生爱上阅读,并如何使学生的阅读更有效呢?我从2010年开始了一些尝试。

一、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1、教师推荐和引读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生活的世界很单纯,除了吃饭上学、完成家庭作业以外,就是玩了,有的看电视,有的玩游戏。什么摩尔庄园,三国杀、偷菜、植物大战僵尸等,都玩得兴致勃勃,同学之间说起来也是津津乐道。很多家长自己也是个游戏迷,常和孩子抢电脑玩游戏。俗话说“玩物丧志”,这样玩下去,孩子的童年就浪费了。他们必须用阅读充实自己,这样他们将来才能立足社会,成为有思想、有作为的大写的人。可是我们不少孩子和家长往往不知道有哪些好书可以阅读,适合他们阅读。所以他们才会沉迷游戏。为此我们大力开展了图书推荐活动,我们选择了20本适合本年级孩子阅读的书,把图书目录印发给孩子,要求孩子阅读,并要求家长签字,还提倡父母和孩子共同阅读。因为孩子的很多好习惯是靠父母培养起来的。很多孩子沉迷游戏往往也是受父母兄弟姐妹(表兄弟、表姐妹)的影响,而且学生的课外阅读也需要家长帮助买书或借书,所以我们要求家长签字配合,督促孩子阅读,并和孩子一起阅读和讨论,这样孩子阅读的兴趣会更浓。我们学校网站有个“激活阅读”板块,我就在上面向家长推荐一些好书,并请亲子共读做得好的家长写一写亲子共读的做法和体会,然后我给发表到学校网站上面,给其他家长做个榜样。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基本开展起来了。

但是我们仍然听到不少家长说家里有很多书,可孩子就是不爱读。为了提高孩子本身的阅读兴趣,我们开设了阅读指导和阅读交流课,每周抽出一节课来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和给学生交流阅读体会和心得。在阅读指导课上,我们往往会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和好文章。这时,我会先声情并茂地选读其中的一篇或一部分,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我们学校自编了一本校本教材叫《亲情美文》,里面选编了很多感人的亲情故事。一开始学生不怎么去读,我就选了其中的很感人的一篇《三袋米》读给学生听,学生听了很感动,纷纷拿起书来看。一本书还没看完,后来学生的阅读热情又渐渐冷却了,我又带着他们一起阅读了其中另一篇感人的文章——《为爱种一片森林》,学生又被感动了,阅读兴趣又提上来了。再如《列那狐的故事》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为了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就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其中狐狸装死偷鱼吃的一个精彩片段。我读到狐狸躺在运鱼车的必 1

经之路上装死时,我问学生:“他为什么要躺在路上装死?”学生们思考了一阵,没想出来。我就继续往下读。当我读到车夫将狐狸捡起来扔进车厢时,有的学生就兴奋起来,明白了狐狸的计策。当我读到狐狸在车上饱餐了一顿鲜美的鱼时,所有的学生都不得不佩服狐狸的聪明。这时我再推荐同学们去阅读该书,他们简直是求之不得,趋之若鹜。

2、发动学生相互推荐和介绍

为了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还让同学们相互推荐好书。这样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去广泛阅读,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更多的好书被同学们了解。如我班的宣玉婷、耿克、时修文、李文萱等都不止一次的向大家推荐好书,什么《悠悠寸草心》《冒险小虎队》《鲁滨逊漂流记》《狼王梦》《狼世界》《草房子》《青铜葵花》《男生贾里》《女生贾梅》以及“淘气包马小跳”等系列丛书,在班上引起了一阵阵的阅读热潮。

我还常让他们把自己看的书讲给同学们听,笑话、故事、谜语、脑筋急转弯都可以。同学们的积极性可高了,抢着举手上台发言。这种表现欲又促使他们去继续阅读。

以前中午,那些男孩子们往往玩各种游戏卡,不能静下心来读书。自从教师进行了阅读推荐和引读,学生们也相互推荐介绍图书以后,中午他们能静下心来读书了。

3、阅读考级,评价激励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学生引入有趣又有益的书的世界。我们还开展了阅读考级活动。教师为那些推荐书目出了一些考题,有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和问答题。答对95%以上的就可称为“小书迷”,并发给三张起航卡,答对85%的,可称为“小书友”,发给两张起航卡。答对70%的可称为“小书童”,发给一张起航卡。起航卡累计达到20张,可评为“书香少年”;达到30张,还可换“三好学生”证书。

开始只有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参加阅读考级,我就鼓励、甚至是命令一些成绩中等或较差的同学参加阅读考级,看到他们也成功了,拿到了起航卡,渐渐的那些成绩中等和较差的同学纷纷加入到阅读考级队伍中来,同学们读书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首先要清楚课外阅读的出发点是什么?我觉得,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外乎以下两点:

1、积累语汇,培养语感,丰富和发展他们的语言;

2丰富生活体验,积累知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阅读书目时要选择那些语言丰富优美、生动形象的佳作推荐给学生,更要选择那些思想意义积极健康的作品推荐给孩子们。我们选择的20本书,如《石头汤》《马燕日记》《夏洛的网》《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古堡里的月亮公主》《亲情美文》《捍卫地球 保护环境》《永远的旗帜》等都是这样的好作品。

既然目标是两方面的,那么在阅读指导方面也要从两方面进行。

首先是指导学生记读书笔记,进行语文知识和素养的积累。我让他们阅读时记笔记,记下书名、作者,该书的主要内容,以及好词佳句。好词包括:四字词语、成语以及一些准确优美的形容词、新词和词组,如“风光旖旎”“绮丽” “如星星般闪亮的眼眸”。佳句包括描写形象生动的比喻句、拟人句,以及用词准确精练的句子。

比喻句、拟人句学生很容易找到并能体会它好在哪儿,可用词准确精练的好句子学生就不容易找到和体会。为此我结合课堂教学来引导学生体会,如在教《番茄太阳》一课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

我弯下腰,明明______(附在 贴在)我的耳边轻声说:“阿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她的小嘴呼出的温热气息______(吹过 拂过)我的面颊,我的泪(哗地)一下子流了下来。

我要求学生选择括号里合适的词语来填空,并说出理由。通过讨论,同学们感到“附在”和“拂过”用得是多么准确!“贴在”是紧靠着没有空隙的,而“附在”是靠近的意思,这里是靠近我的耳边跟我说悄悄话,而不是紧贴在我的耳朵上,因此只能用“附在”。而“吹”要有意识地用力往外送气,给人感觉较快速强烈或悠长。明明说话时嘴里呼出的气息较微弱,怎能用“吹”呢?只能用“拂过”,因为“拂过”是轻轻擦过的意思,而明明嘴里呼出的气息是轻轻擦过我的面颊的。

我又让学生说说小括号里的“哗地”一词能不能去掉。通过讨论学生也明白了,“哗地”一词不能去,因为它写出了眼泪流下来的声音,虽然有些夸张,但表达出我一下子感动极了的意思,去了后,表现力就差多了。另外这里的“温热”一词用得也很形象生动,仿佛让我们感觉到了它的温度。

这样学生就真正体会到这句话写得是多么准确,多么生动了。这样的句子绝对是好句子。

接着指导学生写读后感,让学生从阅读中受到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从而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例如在指导阅读《石头汤》时,我提了以下一

些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1、2、3、4、5、在三个和尚到来之前,这个村子里的人们生活得怎样?幸福吗?他们待人处事的方式是怎样的? 和尚们在这里做了什么事?村民们有什么反应? 村民们开始怎样?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知道为什么吗? 村民们什么时候是生活幸福的?和尚留下的礼物是什么? 村民们送别和尚时会怎么说?你认为他们今后会怎样面对他人和生

活?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学生们懂得了:这个村子里的人原本生活得不快乐、不幸福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分享和互相帮助。而当他们配合三个和尚熬出一锅美味的石头汤,然后大家一起分享大餐、愉快地唱歌跳舞时,他们是多么的幸福和快乐呀!这前前后后鲜明的对比,让大家深刻地体会到:无私奉献和共同分享会给人们带来无比的喜悦!幸福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敢于付出,它就会降临在你的身边。分享不仅不会减少你的幸福,相反,分享使人更加富足。

三、读写结合 以写促读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我有时还让学生改写和续写。如在指导学生阅读田园诗词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田园诗并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而对于一些情节性比较强的作品,我就让他们续写故事。如《夏洛的网》最后夏洛死去了,小猪威尔伯将她的卵带了回去。最后这些卵都孵化出了小蜘蛛。他们大多数都乘着风飞向远方,开始他们自己的新旅程和新生活,有几只留下来陪伴小猪威尔伯。我就让学生展开想象续写这些小蜘蛛会有怎样的经历和生活,会遇到哪些危险,又是如何脱险的。题目是“夏洛的孩子们”。经过稍加启发讨论后,同学们就兴致勃勃地写了起来。他们有的写了飞出去的蜘蛛,有的写了留下来的蜘蛛。绝大多数同学都写得很好,很有想象力,不少还有惊险曲折的情节。他们有的写小蜘蛛差一点被小鸟吃掉,后来一个孩子用弹弓打跑了小鸟,救了他。有的写了他们是如何团结起来教训了对他们很凶、与他们争地盘的大蜘蛛的;有的写了他们是怎么织网捉住苍蝇的,有的写了他们是怎样团结起来捉住天牛的,还有的写了他们在威尔伯的四周织了好几张网,为威尔伯捉蚊子,以免他被蚊虫叮咬。还有的写了他们帮助别的动物的故事,有的还写了蜘蛛军团与蚊子军团的大战。这些小蜘蛛的名字也起得很可爱,有的起的是中国名字如“开心”、“美丽”、“快乐”等;有的起的是外国名字,也有的给他们起了外号,如“飞天小蜘蛛”、“小小蜘蛛侠”。许刘缪杨同学写了差不多有1500字,他说还没写完,还能写续集。李杨其实写得也不错,但听了别人编的故事后又把本子拿回去,要求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诗中的美景。

重写。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了读书与写作的乐趣。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近一年的阅读指导实验,我深深体会到阅读指导很有必要。因为有老师的引导和推荐,以及学生间的相互推荐,还有考评鼓励,学生才爱上了阅读。通过近一年的课外阅读,学生的语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原本有很多学生怕写日记和作文,现在学生不怕了,作文中也时不时冒出一些好词佳句。有不少学生还在学校和各级各类征文比赛中获奖,如王天伟在2011年全国小学生语文报杯作文大赛中获省级特等奖,李文萱获省一等奖,张

一、陈如歌获省二等奖。以前学生不会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现在也会写了,还有不少学生爱上了写诗,虽然他们写的诗,有很多句式还不十分整齐,押韵也压得不好,但有这种兴趣,并愿意去尝试,这本身就非常可贵。前面说过,在续编故事时,学生都写得很好,这是因为有了阅读做铺垫。“胸有成竹”才能把“竹子”画好啊!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

鲁迅先生曾说过:“(读书写作)如蜜蜂一样,只有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两老的话明示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养成阅读习惯,仅靠四十分钟的阅读教学课是不够的,必须将阅读延伸到课外。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多么的重要。

但是,如何使学生爱上阅读,又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效益,继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要达到不少于145万字的阅读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现在有很多教师只重视45分钟的语文课,殊不知,这45分钟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无数的事实证明,真正的成就在课外,在于一种热爱和追求,在于不断地探索,不断地体验和尝试。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不断自主地探索、体验和尝试,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并不断成长起来。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自己语文能力的获得时,说课内学习、课外阅读应是“三七开”。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聪敏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要想让学生“下

笔如有神”,就得让他们“读书破万卷。”可小孩子并不是天生喜欢读书的,相反他们天生爱玩。因此我们老师有责任将那些好书介绍给他们,并诱导他们去阅读,通过各种手段促使他们去阅读,让他们感到“书是甜的”。

引领课外阅读 提升学生素养 篇3

课内阅读受功利性的影响,学生真正的语文素养很难得到提高,而课外阅读一般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记忆深刻,哪怕只看了一遍,也会调动全部神经细胞,全身心地投入,记忆自然就牢固了。同时课外阅读可以扩充知识面,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运用时挥洒自如。有的人之所以木讷,沉默寡言,一方面可能是不愿说,不敢说;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肚里没文章,无话可说,即使能说上一两句话,也缺少吸引力,这些就与课外阅读有关。没有一定量的内在语言积累,怎能讲出有知识含量的话呢?一个人的文化涵养从他的口语中可以体现,这种语言不是凭空的胡编乱造,是自己的文化积累,是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获得的。如何引领课外阅读,提升语文素养,我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做的:

一、赢得时间,保证阅读

课外阅读名为课外,就不能占用课内时间,而课外生活对学生来说又是多姿多彩的,吸引学生的东西太多了,每样活动都会占用一定的时间,要想赢得时间,保证阅读,作业上就得多花心思。

作业是为了巩固课内所学知识,能完成的作业,我尽量把它放在课内,课外尽量少布置关于课内的作业,为学生留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布置关于阅读的作业:可以是指定读《补充阅读》中的篇目,写文章主要内容;可以是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是摘抄优美词句;可以是背诵古诗或一个语段等,有的作业考虑到不好进行逐一检查,就采取抽查式。总之,对于阅读作业始终如一抓下去,学生知道老师检查严厉,也就不敢偷工减料应付作业,形成习惯,也就能把阅读作业当作业来完成,不自觉中挤时间来阅读,慢慢地被阅读内容所吸引,从而爱上阅读。

二、激发兴趣,引导阅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课外阅读必须感兴趣才能有收获,不然只保证时间,头脑还是一片空白,人在看书,心不投入,这只是在浪费时间,没有真正走进书本,体会阅读的乐趣。只有感兴趣的阅读,学生才能乐读,记忆深刻,运用时随手拈来,成为自己的东西。但如何激发阅读兴趣呢?我是从老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的:

1.师做书痴

教师要以身示范,与生同读。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其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因此,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博览群书,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喜欢阅读。在学生面前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书圣,教学之余抽时间做成书痴。阅读关于课文的相关书籍,以至在教学中,拓展讲解时举例自如,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有时也来一点戛然而止,让学生意犹未尽,学生阅读兴趣自然会被撩起,课后找相关书籍阅读,下决心自己也要做一名像老师一样博学多才的人。

我在教学课文《普罗米修斯》时,讲了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故事,学生特感兴趣,听得很专注,讲到大力神小时候受王后的毒害,发出了愤恨,同时对小时候的大力神掐死毒蛇,发出惊叹……学生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对这陌生的古希腊国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争相找古希腊神话故事看。

叶圣陶指出:“课文只是个例子,我们在课堂上不仅仅是教课文,更重要的是教读书,然后再引导学生用课内习得的读书方法,在课堂上创设的读书氛围中去读更多的书,得到更多的知识。” 这是一种不用强制的课外阅读指引,完全是一种学生感兴趣的自觉行为,教师自然而然地当起了阅读的向导。

2.生做书迷

陶行知先生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为更重要。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 我在教学中多提问关于课外阅读的内容,有些热爱阅读的孩子就凸显出来了,会给课堂带来许多活力,每每此时我总要表扬这些孩子,为全班学生树立阅读标兵,发小奖章,其他孩子看了羡慕极了,课后都在加油,默默地向那些阅读骄子们学习,也要争当阅读王子(公主)。班级中有孩子爱阅读,加上老师的重视,学生间就会带书来传阅,正如“书非借不能读也”,学生读起书来很珍惜,很快学生自己买书,外加上从图书室借书,一学期下来,每人也能读到很多感兴趣的书,涌现了许多“小书迷”。

3.体味阅读,引导阅读

学生在介绍好书时,提高了对文章的概括力,并能把握重点,讲出吸引人之处,提高了阅读的分析能力。学生介绍自己认为好的书,在学生间最有说服力,哪怕只是简短的叙述,对学生来说也是具有很强说服力的,因为他们都是同龄人,兴趣爱好比较接近。同时也是指引课外阅读的过程,因为现在书太多,不进行取舍,学生有时阅读是在浪费时间,收益甚少,还会受到不良书籍的影响。所以学生在老师参与下,介绍经过取舍的,都是些有益的、感兴趣的书,既爱阅读,又受益匪浅。

爱读书的孩子是睿智的、灵性的、器宇轩昂的。叶圣陶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方能驾驭语言文字。”“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鲁迅也有“读书如蜜蜂酿蜜一样,采过许多花粉才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的体验。因此,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多读书,要持之以恒,避免一曝十寒。要博览群书,读好书,并从中汲取精神食粮,展示阅读,慢慢提升语文素养。

引领学生走向课外阅读 篇4

关键词:学生,课外阅读,教学

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 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单靠在校的语文学习时间和语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怎么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呢?课外阅读正是对学校学习的一种有效补充。目前许多教师已经建立起“得法于课内, 得益乃至成才于课外”的大语文观, 在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充满活力的大阅读策略, 引领学生走向课外阅读。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对于孩子来说, 学习的最大动力, 第一是兴趣, 第二是兴趣, 第三还是兴趣。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我们重视的应该是阅读的兴趣, 而不是阅读的数量。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低年级的小学生, 存在比较多的阅读困难。一是虽然认识不少字, 但有的已经忘记。二是没有很好的掌握阅读技能。家长和教师此时应该让学生多听书。报刊上曾登载这样一篇文章:一位教师, 在儿子上小学一年级时就开始了引导他听少儿广播, 二年级要求孩子收听小说联播, 仅一年多的时间里, 孩子就利用中午和假期, 收听了《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次握手》《牛虻》等16部作品, 这时孩子写的日记, 洋洋洒洒数百字、千字。“听”给孩子一个世界。事实证实如此, 孩子在上学之前几乎听得懂“说”出来的字。渐渐的, 孩子对书“听”的兴趣就会转移到“读”的兴趣上来。因此, 教师们可以多讲书或充分利用录音机、电视等媒体, 引领学生早读书, 好读书, 多读书。进入高年级可以开展一些阅读比赛、好书介绍会、为学生抒发个人阅读感受而设立个人阅读本等等, 从满足学生需求出发, 激发学生兴趣。

二、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书籍浩如烟海, 一辈子也读不完, 所以读书一定要有选择, 特别是尚处于成长时期的小学生, 由于受自身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的影响, 他们独立的分析鉴赏能力还比较差, 对自己的课外读物很难全面地去考虑选择。因此,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 要注意帮助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防止阅读过程中的“误食”、“偏食”。

(一) 根据学生的兴趣推荐引读

一般地说, 小学生最喜欢读内容是紧张离奇、曲折有趣的, 体裁是童话、寓言、故事 (民间故事、战斗故事、历史故事) 、小说 (科幻小说、历史小说) 是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篇幅短小的作品。从年龄上说, 低年级学生较喜欢读配有插图的童话、故事, 高年级学生则较喜欢读历史题材的传记、小说等, 从性别上说, 女生喜欢读童话、民间故事为多, 男生喜欢读科幻小说、历史故事、人物传记。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 从满足其喜读欲入手, 向学生推荐引读。

(二) 结合学习内容推荐选读

由课文的内容学习去引导学生选读与课文内容学习相关的书籍, 不仅可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而且更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具体做法有:由文及人, 即到课外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来阅读;由文及著, 即到课外去寻找课文所在的原著来阅读;由文及地, 即到课外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地域风光, 人情世俗读物来阅读。另外, 根据《课程标准》上推荐的内容去引导选择。这些作品文质兼美, 是学生课外读物中的美味佳肴。

(三) 组织订阅少儿报刊

少儿报刊上的内容是编辑精心编选出来的, 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 具有很强的典范性、针对性和适应性, 教师可鼓励学生订阅自己喜爱读的有关报刊, 品尝到美味可口的课外读物。

三、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张之洞曾经说过:“读书不得要领, 劳而无功。”皮萨略夫也说: “世界上有许多好书但这些书是为那些会读书的人准备的。”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 随意性大, 受控因素少。因此, 无论从提高读书效率, 还是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特点来看, 都应该重视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提高课外阅读效益。

首先, 课外阅读要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课堂教学,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字、词、句、篇入手, 去把握文章中心, 理解文章内容的, 但课堂的学习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学生的知识学习仅限于课堂, 是不够的。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语文课教师的指导作用, 对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学会阅读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师在认真进行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 应该注意选准切合点, 加强阅读方法的示范与指导, 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阅读中学会阅读。

然后, 要学会泛读和精读。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 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精读与泛读, 对短小精悍的文章, 对文章精彩片段的描写, 要求学生精读, 熟练成诵, 对篇幅较长的文章, 对故事性较强的文章进行泛读……使读有重点, 通过泛读扩大知识面, 通过精读汲取精华。

有效指导农村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 篇5

湖潮乡中心完小胡 燕

内容摘要: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教育家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语文新课程从文化的积累和文化的建构高度,对课外阅读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小学一、二年级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有效指导其进行课外阅读,将对孩子终生学习起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但当前我们农村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不懂有效的阅读方法,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教师,应重视这些现象,明确课外阅读的要求,向学生推荐课外书目、内容,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开展各项阅读活动,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果。

[关键词]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要做到“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而只有树立全面发展的大教育观,着重加强课外阅读指导,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才能使孩子的阅读量得以丰富和扩展,阅读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从而形成终身受益的良好的阅读习惯。那目前,我们农村小学一、二年级的课外阅读是否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呢?答案是否。一方面,学生缺乏读书兴趣,缺乏有效的阅读,缺乏有效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家庭阅读文化的缺失,有很大的负面效应。

一、我校一、二年级学生阅读调查

对我校6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父母指导读课外书的占11.7%;认为课外阅读本身无碍,但学生不宜在学习阶段为此分心的家长占33.3%;一学期家长购买两本或两本以上课外书的占31.7%;一学期一本课外书都没有的占23.3%。这一调查表明,大部分家长文化 1

素质不高,对学生课外阅读重视不够,导致以下问题:

1、没有书看。

一方面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家长的不重视,舍不得给孩子购买课外书,个别对教育比较重视的家长只给孩子买教辅用书,另一方面学校图书室书籍陈旧,价值不大,满足不了学生需求,只能“没书”看了。

2、没兴趣看。

目前,电视在我们农村也几乎普及到了家家户户,个别家庭也拥有了电脑。电视、网络上多的是有声有色的活动图象,其吸引力远大于书籍,这对低年级孩子来说,诱惑力就更强了。有不少人认为,电视里的信息多的是,科学的、生产的、文学的、体育的、艺术的,哪样没有?小学生通过看电视,就能获取信息,开阔眼界,何必还要让小学生读书?事实上,我们的孩子,也的确有不少放学一回家就坐在电视机前看个没完的,他们哪还会对读课外书感兴趣呢?看电视挤掉了孩子课外阅读的时间,这对孩子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

3、没阅读方法。

一、二年级的孩子才刚接触课堂,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较少,且不能自如地迁移到课外阅读中来。如:有该精读细品的地方不知如何玩味欣赏,就此草草读过,不求甚解。大部分孩子则因识字量少、理解力弱、阅读速度慢而缺乏耐心,读书只看图画不看文字,厚厚的一本书,三两下就被他“读”完了,阅读效果可想而知。

4、没阅读习惯。

低年级孩子阅读纯粹是为了“读”而读,为了娱乐而读。一个故事,一则笑话,对很多孩子来说看过就没了,因为没有“诵” “摘”等阅读手段帮助记忆、积累,所以,即

使有了大量的阅读,也仍然会出现语感不强,语言贫乏的现象。说的话,写的句子也没有漂亮的出现,这也是造成今后作文根基浅、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而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无计划无方向的低效阅读更是比比皆是。人是习惯的奴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无法真正提高阅读能力的。那么,怎样有效指导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二、有效指导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

1、激发阅读兴趣

(1)开展活动激趣

低年级孩子识字量少,要培养他们从小就爱看书,因此,我有计划地每天坚持讲《伊索寓言》中的一个小故事,我讲的声情并茂的,学生看到我讲得有趣,也无形中受到感染,我还利用每周文体活动课组织学生讲故事比赛,这样耳濡目染,从而不自觉地对书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地找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了解更多的故事,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要结合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可爱、天真好动,爱讲故事,爱表演等这些年龄特征,经常进行类似猜谜语、演故事、说笑话、等丰富的语文活动。在这样有趣的活动中,一方面帮助孩子打开课外阅读的多管渠道,另一方面也教给孩子一般的阅读途径、方法,搭建展示阅读才能的舞台,同时还提高了课外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设置疑问激趣

老师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例如我给二年级学生讲《黄鼠狼的秘密》故事,我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质疑,到底黄鼠狼有什么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这样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学生纷纷要我讲,我却故作神秘的说,想要知道,故事

里有哦,这时我就发给他们拼音版的故事阅读,此时孩子们可津津有味的读得可起劲了。

(3)推荐好书引趣

由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低,识字也较少,以注音童话,寓言、故事为主,兼顾科学小故事,科学小知识。例如:我推荐学生读的书有:《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外神话传说》《十万个为什么》《汉字的故事》《安徒生童话选集》《格林童话全集》《阿凡提的故事》《三毛流浪记》《宝葫芦的秘密》

2、营造阅读氛围

在一个优雅的氛围里,人的言谈举止也会不由自主地优雅起来。要孩子喜欢阅读、自主阅读,有效阅读,读书氛围的营造非常重要。

(1)设立班级图书角

在班级中设立图书角,当今虽然有点老土了,但对我们农村小学来说,它仍不失为一个有效阅读的做法。“书非借不能读也”,部分家长反应,给孩子买了书,可他就是不爱看,而有的学生就

一、两本课外书,满足不了他们的阅读需求等,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让每个孩子从家中带来一两本课外书成立一个“角”后,情况就迥然不同了。不同风格、种类的书籍不仅开阔了孩子的眼界,丰富了孩子的阅读范围,那种看别人的书的愉悦感更促使孩子不断地去阅读、阅读、再阅读。

(2)保障课外阅读时间

要保证课外阅读的质量,给予充分的课外阅读时间是一个重要的条件。阅读是需要时间的,课外阅读的时间主要在课余,但把所有任务都放到课外是不合适的。因为低年级孩子的课外阅读时间通常是无法保障的,他们自我约束和抵制诱惑的能力实在太弱了。在语文课时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怎样抽出时间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我们语文教师

就要辛苦一点。例如我校规定每天早晨8:00—8:20,中午2:00—2:20,晚上自己安排20分钟阅读时间,刚开始教师们都会带领学生在教室里读书,给学生读故事,慢慢地让学生互动阅读,时间一长,养成了习惯,教师就不用带领了。每周用一节文体活动课进行班级读书心得交流、讲故事等活动;每月月底学校组织开展一次大型读书评比活动。

(3)渲染阅读舆论

教师在布置班级时,可以收集一些有关阅读的名言警句,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张贴在班级的墙壁上。平时经常在学生面前大力表扬爱读书的孩子,更是一种班级文化走向的风向标。当有孩子在造句、说话、回答问题时引用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经典词句时,更要抓住不放,大加赞美,要让孩子知道,课外阅读不但能增加知识,更能让自己更具魅力。

3、掌握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对小学一、二年级孩子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指导,帮助孩子掌握阅读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一开始课外阅读,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学习一些常见的阅读方法,如精读、略读,要求不宜过高,贵在养成习惯。

(1)圈圈画画。内容可以是优美的短语、比喻句、拟人句、精彩对话、感兴趣的知识、成语古诗、名人名言、好的开头结尾等;方法可以是用“波浪线”等不同的符号划出优美的词句,用“圆圈”等画出自己喜欢的重点字词,用“?”标注此处有疑问。其实这些就是做读书笔记的先头工作。因为低年级孩子会写的字词不丰富,所以对孩子读书摘记的书面要求要尽量少些,切不可因此让孩子对阅读望而生畏。

(2)读读想想。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边记的良好习惯,在阅读课上我们要求学生每读一篇课文都要弄明白这个故事是怎样从头到尾的,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

么。孩子在阅读的时候,要尽量引导其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呀?什么地方懂了什么地方没明白呀?什么地方有趣为什么好看啊?不一定要有答案,但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要尝试去思考,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提高理解能力,增强语感。

针对农村低年级学生的特殊情况,动员家长参与亲子阅读、边读边写不可能;在偏僻的农村,没有书店,没有图书馆,全民阅读等于空谈。针对这一个情况,我们除了动员学生阅读,指定阅读范围,还动员了集镇商户经营图书,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阅读方面,通过长期反复的家长课堂,让家长真正参与到阅读中来,从读故事开始,一个一个故事到一本本书,让家长和学生一起阅读,一起成长。

总之,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要相信孩子,不断改善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孩子们更轻松快乐的学习、阅读、成长。

[参考文献]

有效引领学生课外阅读 篇6

1、吸引力

要使学生形成课外阅读的兴趣,首先图书馆要对其产生一定的吸引力,这主要是指环境因素。我校图书馆规模不大,但是布局合理。图书馆是一幢独立的上下两层的图书楼,座落在花草丛中,环境幽雅,是一个读书学习的理想场所。这样的场所,学生乐于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来借一本书、看一本杂志、读一张报,来充实自己。

2、亲和力

对人的尊重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关注、人的个性释放及人的个性需求是一切管理的中心。在图书馆管理中,我们应本着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实行人性化管理。图书馆工作者应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服务理念。图书馆工作者在为学生的服务工作中,应以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在图书馆里,学生没有好学生和差学生之分,他们都是读者。我们要让他們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3、馆藏力

学生前来借供美食,我们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责任是向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图书馆老师在平时的图书采购过程中,应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去粗取精,树立精品意识。一个图书馆藏书量的多少,特别是优质资源量的多少,决定了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否向师生提供令他们满意的教育、教学资料。

4、工作艺术

图书馆工作者首先自己应该加强业务学习。由于时代的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这个业务学习,不单包括图书分类、编目、排架等基本技术的学习,而且还包括了解各学科现阶段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的发展趋势。尤其是语文学科更是如此。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外阅读课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需要图书馆工作者和语文教师密切配合,把新书好书推荐给学生读者。

新书推荐是对学生阅读起指导作用的一种好方法。在初中生中,特别是初一、初二学生中,学生挑书的盲目性、随从性较大,到图书馆往往是挑选那些休闲图书,社会上流行的图书,往往档次不高,对自己的学习和个人修养的培养作用不大。而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身心发育,世界观已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的鉴赏力,在选择图书上往往有一定的目的性,借阅的图书往往是对将来高考以及踏上社会有益的那一类图书,包括教育类、名家名作及优美散文感兴趣。在采购图书的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购买一些品味高、有益学生身心发展的图书。但有一个现象不容我们忽视,那就是有些学生对中外名著不感兴趣,认为过时了,不值得一看。客观上有些名著确实离现实太远,造成放在书架上无人问津的现象。这就一方面需要语文教师指定一部分的图书让学生阅读,另一方面图书馆的工作者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要跟学生谈成长、亲情、读书、创造。同时又不断推出新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通过一些小故事,对学生讲了一些深刻的道理,贴近现实,文笔优美,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喜欢。我就以名家新作为题给学生一期刘墉作品推荐。这期新书推荐以海不光是学生读者踊跃借阅,教师读者也前来借阅刘墉的作品。为了检验阅读指导的实际效果,我向部分借阅刘墉作品的学生发给了学生课外阅读调查表。被调查的学生一致很喜欢刘墉的作品,认为读了刘墉的作品有帮助和启发,希望图书馆多购进些刘墉的作品。我觉得学生读了这些书以后对他的教育意义产生的效果是纯粹说教所不能比拟的。它可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使他们产生正确的人生观,理解人生的价值所在,对学生的智育、德育都起了很大的教育作用。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知识能武装人,读书有导向功能,图书馆老师们,让我们努力钻研业务,勤勤恳恳的工作,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为了学生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做一个引路人吧!

有效引领学生课外阅读 篇7

作为语文教师, 虽然我们常常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挂在嘴上, 但说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也只是以通过外在的评价或奖励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偏多, 但却缺乏通过阅读内容本身吸引学生。那么如何带孩子们充满乐趣地自主阅读呢?

最近, 班里的孩子兴起了一股科普读物热, 好多孩子买了《昆虫记》、《十万个为什么》。看到这一变化, 我很欣喜, 但也有一些孩子还是沉浸在漫画书中。科普书, 多好的读书内容啊!假如, 孩子们都能去读一读这一类的书多好啊!我决定做点什么。带着这样的思考, 我查看了教室里图书角的书籍, 发现孩子们看的科普读物还真不少, 我的眼前一亮, 何不以此为切入口, 拓展上一节“科普名著导读”课呢?

践于行

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打开课外阅读的大门?如何利用教材中的课外导读, 引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翻看了《森林报》这本书, 我发现了一篇特别有趣的故事———《狐狸怎样撵出了老獾》。内容本身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可以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 另一个环节可以让学生之间交流自己喜欢的科普书籍, 再一个环节是……我在为设计苦恼着。第一次尝试上这样的课型, 我想多查找些资料。在网上查询, 发现指导课外阅读的教学设计很多, 以“激发阅读兴趣”为目的的设计几乎为零。

“怎样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呢?”我在办公室喃喃自语。“可以做个实验, 激发阅读科普书籍的兴趣。”同事提醒道。我很受启发。

一个周五的上午, 我上了一节“科普名著导读”课。教学流程如下———

1.谈话导入。同学们, 几年来, 我们阅读了不少的书。一个与书相伴的童年是美好而温馨的。这节课, 我们共同走进课外书屋, 领略科普名著的魅力。

(1) 走进“课外书屋”。今天, 老师带你们走进“课外书屋”, 指名读课外书屋中的《森林报》简介及推荐书目。

*课外书屋

森林中每天都有很多新闻。比如, 兔妈妈什么时候生下了小兔?黄鹂的住宅是什么样的?“林中大汉”麋鹿为什么打架?这些消息, 你都能在《森林报》中看到。

《森林报》不是报纸, 而是一本书。它是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维·比安基的代表作。这本书采用报刊的形式, 用轻快的笔调, 分12个月报道了森林中各种有趣的事情。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一读。相信你读了以后, 一定会为森林中有那么多的趣事而感到惊奇。

中外还有许多著名的科普名著。如, 高士其的《细菌世界历险记》、李四光的《穿越地平线》、贾兰坡的《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法布尔的《昆虫记》、房龙的《地球的故事》、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 我们也可以找来读一读。

(2) 你们想了解《森林报》一书中的有趣故事吗?今天教师就为大家介绍一篇精彩小故事。

狐狸怎样撵出了老獾

狐狸家里出事儿啦!———洞里的天花板塌了, 差一点把小狐狸压死。

狐狸一看, 大事不好, 非搬家不可了。

狐狸到獾家里去了。獾有一个出色的洞穴, 这个洞是它自己挖的。出入口东一个西一个, 分岔地道横一条竖一条, 这都是为了防备敌人出其不意进袭时用的。

它的洞很大, 可以住下两家子。

狐狸央求獾分一间屋子给它住, 却被獾一口回绝了。獾是个什么也不肯马虎的当家的, 爱干净, 爱整齐, 哪儿脏一点它也不干。那怎么能让一个有孩子的人家住进来呢!

獾把狐狸撵了出去。

“好哇!”狐狸心想, “你这样呀!等着瞧吧!”

狐狸假装到树林里去了, 其实躲在灌木丛后, 坐在那里等着。

獾从洞里探出头来张望了一下, 看到狐狸走了, 这才爬出洞, 到树林里去找蜗牛吃。

讲到这里, 老师问:“狐狸用什么办法把老獾从洞中撵出来?”待学生思考交流后, 再接着讲:

狐狸一溜烟儿进了獾洞, 在地上拉了一堆屎, 把屋里弄得稀脏, 然后溜之大吉。

獾回家一瞧:好家伙!怎么那么臭!它气得哼唧了一声, 就离开洞, 到旁的地方又为自己挖洞去了。

这正是狐狸求之不得的。

它把小狐狸都衔了过来, 在这个舒服的獾洞里住下了。

听了这个故事, 你有怎样的感受?

科普书籍中有让我们读得入迷的精彩故事, 还有能促进我们勤于动手的有趣的实验。

2.科学小实验———竖鸡蛋。 (1) 挑选一至两名学生做实验; (2) 说说鸡蛋立起来的道理; (3) 教师推荐科普书。这个实验选自《科学探索故事》一书, 书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实验,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借阅。与之配套的《科学童话故事》、《科学图画故事》也很吸引人。

3.学生推荐自己喜爱的科普作品。

4.教师介绍学校图书馆内科普书目。科普书目表粘贴在板报栏内, 供学生课余时间查看。

成于思

这节课外阅读指导课, 我尝试了一种新课型———“课外书屋”教学法。整个教学设计围绕着激发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设计,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有三种———

1.内容激趣法———通过书籍内容本身吸引学生主动阅读。运用这种方法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选一篇短小的文章或片段, 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听。它需要教师用大量的时间精心地筛选, 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 教师可以把精选的文章或片段讲给同年龄段的孩子, 观察他们对故事的内容是否感兴趣, 依据他们的看法调整所选内容。充分的准备, 换来了学生课堂上兴趣盎然地参与。当教师声情并茂地讲《狐狸怎样撵出了老獾》, 从他们全神贯注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被这个精彩的科普故事吸引住了。就在他们急于想知道答案时, 教师突然停下来, 问道:“请问, 狐狸用什么办法把老獾从洞中撵出来?”学生立即沉浸在思考中, 片刻, 学生提到了声东击西法, 还说了其他一些方法。从他们的回答中, 可以看出他们不了解獾的生活习性。看着他们急于知道正确答案的眼神, 教师接着讲完这个故事。学生恍然大悟。通过这篇有趣的小故事, 《森林报》一书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促使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主动阅读。

2.实验激趣法———依据学生好奇心强, 喜欢动手的心理吸引学生由关注实验进而思考实验原理。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科普书籍的兴趣, 所以, 小实验的选择也是从优秀的科普书籍中选。在学校图书馆一些优秀科普作品中有一套《科学探索故事》, 很适合学生阅读。教师在书中选择了一个小实验———竖鸡蛋。为了保证实验的效果, 教师还可以尝试做一遍。

课堂上, 当我提出做个小实验时, 每个学生都兴奋起来。学生小希走上讲台, 试探着拿鸡蛋的一头往桌上轻轻一磕, 再一磕, 蛋皮破了一部分, 但鸡蛋没能立起来。教室里学习氛围立即空前高涨, 个个跃跃欲试。恒走上讲台, 他先是晃动听声判断是否是熟鸡蛋, 当确定是熟鸡蛋时, 就挑选鸡蛋粗的那一头朝下猛一磕, 鸡蛋竖起来了!

“谁能说出鸡蛋立起的原理?”

几位学生谈了自己的看法。

“这个实验, 我也是从书中学到的, 一个名人还曾在公开场合做过这个实验。大家想不想知道?书中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实验及故事, 你们喜欢可以下午阅读课上看。”

3.交流激趣法———学生每人都拿来自己喜欢的科普作品, 先按小组交流, 每位小组成员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交流自己阅读过的有趣的科普作品, 或一篇文章, 或一本杂志, 或一本著作。大家交流书中最有趣的内容。对于小组学生都感兴趣的书, 再请书的主人在全班交流。学生参与面广, 交流碰撞多, 促使同学之间课下互相交换书籍看。

课后, 学生围在科普书籍旁翻阅, 久久不愿离去。课上推荐的科普书籍在班上竞相传阅。此后, 学生阅读科普书籍的兴趣更加浓厚。我还听学生说, 他们还组织了科学探索实验小组, 每周五进行小实验。

阅读教学如何引领学生向课外拓展 篇8

(一) 抓好学生与课文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促成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如果能让学生与课文一见钟情、一见如故, 课也就成功一半了。所以, 在进行第一课时教学时, 不能只机械地着眼于熟读课文, 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 给予他们抒发情感、交流情感的时间。这样抓住了学生对课文的第一次整体感受, 所以学生就很容易地回想起以往的生活经验, 产生共鸣而丰富阅读体验。学生刚接触课文, 新鲜劲很足, 感情也很充沛, 老师也可以借助人物形象、名言警句、优美描写等为切入点, 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 使语文学习进入一种美妙境界。

站在一篇课文的教学角度看, 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受, 能激发起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和兴趣, 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了这样的铺垫, 学生再进一步深入领悟课文内容时就不需要教师的大量讲解, 教师只要顺势导之即可。笔者认为这才是第一课时所应该真正完成的教学任务。要想完成这个任务, 只需要教师时刻记住这样一句话: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想说点什么吗?再留出些时间, 让学生的感情静静流淌, 娓娓道来即可。比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 学生读完后都很动情, 教师便顺情导之, 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 他们在交谈中联想到了自己喜爱的动物, 表达出自己对彭德怀的理解, 与文本产生共鸣。这样不仅充分调动出他们已有的情感体验, 还因为没有按程序读词而隔断学生的情感, 使得再学课文时学生的积极性高涨, 收获颇丰。所以, 第一课时的学习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整体感受、学生对文本的第一印象, 这样才能让学生本人对课文的理解更充实。

(二) 指明课外阅读方向, 有效实现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

1.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本所选文章的作者资料。作者的资料包括作者的生平、思想, 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写作原由等, 了解这些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旨,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因此, 很多教师在上课之初就先摆作者的资料, 其呈现方式一般是学生无重点地阅读, 然后进入课文学习。这种做法不能全盘否定, 因为这样能为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 但有时这种过于程式化的做法不但会破坏整个的课堂氛围, 同时由于资料的针对性不强导致对学生进一步感悟课文的帮助也就不太明显了。对于不同的课文、不同的作家, 在指导学生阅读相应的作者资料时就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

2.指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提示学生阅读前, 老师要对课文进行深入地挖掘、分析, 以便找出最有价值的课内外连接点, 启发学生阅读, 从而帮助学生学好课文。

3.借助教材, 指导学生阅读不同文学形式的作品。老师应在课堂上遇到一种文学形式就相机介绍一种, 并建议学生针对这种形式拓展阅读。比如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 用浅显的语言介绍小说这种文学形式以及《水浒传》这部长篇小说的大概内容, 激发学生对《水浒传》和小说的阅读兴趣。

(三) 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 将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相联系

具有发散性思维的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具体表现在语文学习中就是指学生能通过想像从各个角度联系生活, 扩大思维的空间, 使阅读变得饶有趣味。在教学古诗《村居》时, 这一想法得到了较好地体现。古诗本来就具有很大的想像空间, 同时该诗所描写的内容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根据这两点, 可以诗中的字作为投向学生脑海中那激起千层浪的小石子, 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由“草”字让学生想周围的环境;由“莺”字让学生想天空的景象;由“散学”让学生联想自己放学时的轻松愉快;由“纸鸢”让学生回忆起自己放风筝的情景……这样学生在想像中领悟了诗的意境, 在想像中训练了发散思维, 在想像中联系了实际生活, 在想像中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外延。

课本中许多意味悠长之处都是进行这方面训练的极好素材。比如, 《孔子游春》一课中描写泗水河畔春景和孔子论水的两段内容, 含义深刻, 形式整齐, 很能触发学生想像。教师可顺势导之, 让学生用“……是她……”的形式把大自然当作母亲, 发挥想像进行仿写;又让学生学习孔子论水, 用“水……它好像……”的形式发现水的其他特点仿写, 训练发散思维。这样,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 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句子。

有效引领学生课外阅读 篇9

一、利用教材这块砖,引出读书方法这块玉

爱默生说:“书本用得好,可以成为最出色的东西;反之,则会成为令人诅咒的东西。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常态需求,或者说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怎样阅读呢?或者说更实际一点,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阅读?

熟读。司马光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苏轼也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重点谈读书的层次)精思。《论语》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有两种解释,其一是蒙蔽,其二是没有。学习不思考就会被书中一些思想所蒙蔽,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习不思考更多的时候是一无所获。

想象。阅读的魅力之一正在于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无限的想象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想象广袤的草原、无边的大海,想象离奇的故事、动人的情节。因此,培养学生触摸文字,还原形象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质疑。清之学者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朗诵。(举例并示范)而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点就是,我们老师自己一定要会朗读,或者说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自己一定要努力范读。那是一种态度的示范,而不仅仅是方法的引领。因为,学生从老师专注的朗读神态中,可以得到一种态度的熏陶。那怎样的朗读才是真正有意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的呢?我认为朗读应该少些许华丽的音调,多融入一些自主的体味与思索。

浏览。新课标第三学段关于阅读的课程目标阐述中,就强调“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而浏览的阅读方式也是我们生活中运用最多的阅读方法。面对信息的高度更替,我们要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就必须要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度地提高默读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尽量提高默读的速度,快速抓住文章的要领。

投教材这个“桃”,报学生阅读兴趣这个“李”

本册教材共分八个主题,(第五单元是综合性学习除外)第一单元“读一种方法”,第二单元“读一抹乡愁”,第三单元“读一份智趣”,第四单元“读一种启示”,第六单元“读一份至爱”,第七单元“读一段历史”,第八单元“读一位伟人”。

教材安排“我爱阅读”这一单元的目的正是在于激发一种阅读的兴趣,得到一种阅读方法的启发。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真正乐趣呢?现代文艺理论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理念就是“形象大于思维”。读文学作品,重要的是读出形象来,不是简单地抽象概念。因此,在教学《窃读记》的过程中就要努力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还原林海音在老北京胡同里急匆匆地赶往书店,躲在书店的角落里读书的形象。打个比方,我们引领孩子读书,就要像放电影一样,让孩子在脑海里留下一幅幅画面。这比抽象地分析林海音窃读的滋味是怎样的?你从哪读懂的?然后抓住重点句分析来,分析去。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读书生活,要好的多。因为真正的阅读绝不是分析,那是文学评论家干的事情。当然我并没有排斥进行重点字词的剖析的半点意思,而是想唤醒一种阅读教学的意识——重视还原语言文字的原来形象。当然,激发阅读兴趣的最好方法还是阅读本身。例如教学《窃读记》,体会窃读的恐惧时,我整合了《窃读记》原文的片段“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双巨掌,十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你到底买不买?’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的顾客,他们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愧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教好全文之后,把《窃读记》原文印发给学生,并把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旧事》推荐给学生阅读。很高兴的是学完《窃读记》之后,学生对林海音及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这就算是教学的一大成功了吧!再如教学《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时,我又印发了《我的童年》,扩充孩子的阅读量。不过学生好像对林海音的文字更喜欢些,可能季老朴实的文风还需要他们用人生的阅历来慢慢读懂吧!

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 篇10

经过在我校的问卷调查, 发现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以下几种现象:1.大部分学生的节假日等业余时间以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等娱乐活动为主, 自己安排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2.70%的学生喜欢课外阅读,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强。3.90%的学生喜欢漫画类或童话、寓言类等故事性强的图书, 阅读名著或科普类的学生较少, 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待培养。4.学生课外阅读的“功利性”较强, 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阅读关于作文的图书。5.小学生阅读的图书来源较狭窄, 基本上是看自己买的或跟同学借, 学校图书室的利用率不高。有70%学生家里存书在10本以下, 或没有一本课外书。

针对以上情况, 怎样才能有效开展课外阅读, 改善阅读现状, 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呢?

一.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一个班集体中, 良好的阅读环境、浓厚的阅读氛围能在学生中产生“场”效应。在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中, 教师应该努力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1. 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功用, 提高图书室的利用率。

学校图书室藏书很多, 但学生很少到图书室借书, 利用率很低。开展课外阅读以后, 图书管理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教学需要, 向学生推荐、介绍图书, 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2. 设立班级图书角, 营造书香氛围。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 有些学生觉得买不起书, 有些学生觉得借书难, 针对这些情况, 我们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书拿出来放到图书角, 同学之间互相轮流阅读, 实现图书资源共享。

3.家校配合, 切实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学生的课外阅读多在家里进行, 因此, 开展课外阅读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在开展课外阅读前, 教师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家校通短信等途径与家长协商, 让家长共同参与课外阅读实践, 共同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二.多种途径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主动、自觉地阅读课外书籍, 在阅读中品尝读书的乐趣, 明白读书的意义, 真正发挥课外阅读的效用。

1.善于引导, 有效推荐。

二战期间, 一个记者问英国首相丘吉尔:“莎士比亚和印度, 哪个对你更重要?”印度当时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 其财富、人口、土地, 应该说对英国有足够的诱惑。然而丘吉尔回答说:“我宁可失去50个印度, 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此言令人深思。正如新教育创始人朱永新教授所言:世界上那些生命力强大的民族, 几乎都是热爱阅读的民族, 善于阅读的民族。小学生时代读什么样的书和怎样读书, 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 也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和未来发展。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现在的小学生多数喜欢漫画类或童话、寓言类等故事性强的图书, 阅读面不够广泛。因此, 我们向学生推荐读本要注意兼顾各种文体、各个国家、各个时期、各种风格、各种体裁。要读童话、寓言, 也要读诗歌、散文、历史故事、成语故事;要读现代、当代作品, 也要古代作品;要读趣味性强的作品, 也要读哲理性强的作品;要读纸介质的作品, 有条件的还要通过网络阅读。”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

(1) 抓住学生兴趣爱好, 有效推荐读物。现在的孩子喜欢“笑话集”、“脑筋急转弯”这类型的书, 我就推荐《伊索寓言》、《阿凡提的故事》等书给他们, 让他们感受书中人物的机智、勇敢和语言的妙趣横生;

(2)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有效推荐读物。祖国的“神五”、“神六”成功发射, 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们对天地宇宙、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我抓住时机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全书》、《宇宙探索》、《蓝猫淘气三千问》等科普类书籍给他们, 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 常为书中所述惊叹不已;

(3) 课内外相结合, 有效推荐读物。如学习了《赤壁之战》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 学习了《揠苗助长》引导学生阅读《伊索寓言》……将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2.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活动, 我们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 以活动促阅读,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阅读, 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如组织学生阅读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童话故事后, 开展“校园童话节”活动, 让学生讲童话, 写童话;如组织学生阅读、背诵《唐诗三百首》后, 开展赛诗会活动, 孩子们在会上争先恐后地吟诵名诗佳作, 有些自己创作小诗, 气氛热烈。“课外阅读小报展评”、“手抄报”等一系列的读书竞赛活动, 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舞台, 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阅读成果, 品尝到了在书的海洋遨游的乐趣, 阅读兴趣、阅读热情空前高涨。

3. 充分发挥“书香”老师的榜样作用。

教师的课外阅读示范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和引导。在教学空余, 教师也要多读书, 特别是读孩子们喜爱的书, 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阅读动态, 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 才能与学生开展阅读讨论, 参与到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如在一次中队开展的“唐诗朗诵会”上, 我吟诵了唐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这是一首长篇抒情诗, 语言优美, 意境深远, 我和着乐曲《春江花月夜》美美地吟诵着:“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孩子们睁着亮晶晶的大眼睛, 如痴如醉, 不时发出赞叹“老师读得真好!”“这首诗真美!”“我也要背这首诗”……学生们对唐诗的兴趣不言而喻, 显而易见。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才能自觉地参与课外阅读活动, 才能在阅读中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获取。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 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阅读习惯:一是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 养成每天坚持读书看报的习惯, 不能今天看, 明天又不看, “三天打鱼, 四天晒网”没有连续性;二是善于运用工具书如字典等的习惯, 同时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三是养成圈点勾划, 记笔记的习惯,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四是有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 要特别注意用眼卫生;五是养成爱书护书的习惯。

四.教给科学的阅读方法

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指出“阅读不得法”的问题, 认为“唯有特别注意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读多作固然重要, 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 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确实解答, 就算不得注重了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是一项“授之以渔”的工作, 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基础保障。我们主要培养学生以下方法:一是用多种方法阅读, 如默读、朗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读等, 要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阅读方法;二是阅读中思考, 不能只停留在“读”上, 要设疑善问, 带着问题阅读;三是合作中阅读, 阅读后要与别人展开交流讨论, 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见解;四是有选择地阅读, 要自觉抵制那些低级趣味、庸俗的对身心健康不利的读物;五是在实践中阅读, 把从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学习生活中, 如在作文, 学校黑板报, 文艺活动等, 不断提高阅读质量。

通过一段时间的课外阅读实践尝试, 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有了初步的变化, 学生课外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能力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一是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浓厚了。到图书室借书的同学明显增多, 课外阅读时间充裕, 根据家长的反映,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家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少了, 看课外书的时间多了;二是学生的阅读习惯逐步养成, 能坚持每天读书看报, 并逐渐养成动手动脑的阅读习惯;三是有了较高的阅读质量。学生的阅读面不断扩大, 阅读量不断增加, 阅读的能力不断提高, 特别是高年级的同学在阅读时不再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上, 他们开始关注书中人物, 思索书中的社会问题, 明辨是非、善恶、美丑, 学会欣赏, 学会运用, 阅读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引领学生走进有效阅读教学 篇11

多年来,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学的方向如何确定,行动如何实施,目标如何达成,这成了许许多多语文教师努力探索实践的大课题。但是,无论课程如何改革,教材如何编排,模式如何创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总是要行进在科学有效的道路上,应该总是要遵循作者基本的写作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得以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和作者进行对话。那么,这个“思路”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还是先来听一听叶圣陶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他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他还说:“思路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会乱走的”。

我们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是文选式编排。组合在一起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承载了古今文化、中外文明的优秀篇章,都应该是属于叶圣陶老先生所言的“好文章”之列。那么,如何引领学生遵循作者的“思路”走进由这一篇篇文章组合成的一个个单元的教材中,使用好教材,这是语文教师所担负的职责。背离了文本固有的思路而进行的任何分析或讲解,都极有可能会是事倍而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

阅读就是教师引领学生亲近文本,和作者进行对话。遵循作者文本思路的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流程的关键词是:整体感知、研读文本、体味语言和探究思考。

首先,要有整体感知。一般来说,读,包括默读、朗读,只是一种“感”觉,这是“知”的前提,如果没有“感”,就没有“知”。但是“感”和“知”是两个层面的意思。只有整体让学生说一说,才达到了“知”。教学中,我们有一些老师不重视整体,就开始了庖丁解牛,这样,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就被蹩脚的“技师”给弄成了支离破碎的文字块了。所以,走进作者“思路”的第一个流程,就是“整体感知”。

如何做到整体感知,经过多年的探索,笔者以为整体感知的切入口就是“主问题设计”,通过主问题的设计,实现学习目标的问题化。

语文教学的“主问题”设计是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提出的。他创设了“板块式——主问题”教学模式,并对语文教学的“主问题”有着高度的评价:“‘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概括的讲,“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直指教学目标,达到高效阅读目的。

一位青年教师执教《风筝》一课,在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检查了字词之后,率先抛出了一个问题“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这就是典型的“主问题”设计,它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学生在这一主问题的牵引下,很快在整体阅读中进行了对故事概要的把握。

其次,要研读文本。不论什么文章,文本总有自己独到的地方,这也是学生有“惑”的地方。那么怎样解决疑惑呢?可以用设置思考题的形式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深入走进文本阅读中,也即是“要重视文本解读”。要达到这一“解读”目的,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走一条“文本细读”的扎实之路来。所谓“文本细读” ——有专家这样指出——是指读者通过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笔者认为,“研读文本”或者“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就是“文本细读”,它实现了问题的层次化。

这位老师在《风筝》这节课上,老师设置了三个思考题: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3.“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就是对“主问题”所做的细化解读,这就是“文本细读”的功夫之所在。学生正是在三个“散点式”问题的引导之下,沉入文本言语的细读中。“这样的细读,其实质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或作者)进行对话,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主动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这样的细读,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又是一个发现和体验的过程”。(王崧舟语)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导引的创造。”正是有了在教师“导引”下“文本细读”的过程,才激发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心灵体验。

再次,要体味语言。语文姓“语”,这是它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地方。不论什么版本,不论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丢弃这个环节;否则,就不是语文教学。体味语言,是对文本的深入品读,也是“文本细读”的魅力之所在。

这节课上,执教老师在引领学生思考讨论了设置的问题后,更深入的引领学生“找一找,品一品”文中字句,“哪些词句能表达作者的悲哀,自责和沉重?”学生再次进入了对作品遣词造句的细致品味中——正如王瑶先生所说的那样——开始了“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的过程。不仅如此,老师还适时追问,诸如追问将“堕着”去掉、把“讨”字换成别的字等等,引领着学生进行了极为细致的语言品味。这就是语文教学,体现了诚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

只有做到了品味语言,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才能有“语文味”,阅读教学的过程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也由此能够逐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阅读中,整体感知,研读文本,体味语言,是我们有效教学的“三部曲”,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模式,都要将这三部曲走扎实。但是,这还不够,教师还应该要引领学生走进探究思考中来。

最后,要探究思考。我们的国人总是有一个崇尚“大团圆”的民族心理,总希望事情有一个圆满的结果。这种民族的心理崇尚也往往在我们的课堂上体现着,我们的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课堂教学结果的圆圆满满。其实,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角度来看,这种“圆满”的心理习惯又成了制约或限制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障碍。我们不应该把每节课都上得那么圆满。要留下思考的空间或解决不了的问题。有这样一个案例,说是一美国考察团来考察我国的科学课。在上海,教师使用中国课程标准,将一节科学课上得天衣无缝。下课时,老师问“同学们,还有问题吗?”“没有!”教室内异口同声的回答。至此,下课铃响起了。近乎“完美”的课堂赢来了几乎所有听课教师的热烈鼓掌。但是,唯独有七名美国人没有鼓掌。他们不但没有鼓掌,还认为这是一节很不好的课。他们很疑惑,我们的课堂不能没有问题啊!要带着问题来,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啊。没有问题的课,就是一节失败的课。

相比之下,我们如果认真审视就会发现,我们的学生,年级越高越没了问题。问题意识的缺失,本身就是我们教育的大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老师心中首先要有问题意识,并能够在课堂上培养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否则,我们只能是把学生越教越笨,越教越傻。本节课,老师关注到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也能结合现实提出质疑,“鲁迅先生毁坏弟弟的风筝,多年后仍在自责,因为他认识到了错误。老师,我们的父母也时常为了我们的学习这样做,他们做的对还是错?”虽然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在课堂上就“探究思考”进行深入的探讨,但是,问题激起了学生思考的火花,这已经是难能可贵了。从课后的小练笔来看,也属于“探究拓展”的范围。这道练笔题,是让学生在本节课学习感悟的基础上,让思想进行一次碰撞,让认识产生一次飞跃,而这个引火点就是学生通过小练笔活动,对成长经历进行反思与质疑。

语文阅读教学,做到时效性强,是语文教师必须要进行认真探究的课题,追求的教学境界。按照文本自身的文理规律设计教学流程,在课堂上进行整体感知、文本细读、品味语言和探究思考,引领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有效教学。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篇12

一、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 有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 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 让自己茁壮成长, 而这“甘露”的获得, 除了在课堂上的吸收, 更需要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然而小学生对课外阅读有浓厚兴趣的、经常阅读课外书的仅占少数。因此, 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 他们才能主动去了解、研究, 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我们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 并制造悬念以激发其阅读兴趣。如在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 推荐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时, 可以这样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入口处的海面上有座铜像冒出水面, 它是丹麦的一个象征, 但它并不是一个杰出的英雄, 而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她坐在一块石头上, 没有腿, 只有一条尾巴, 静静地望着大海, 她到底是谁呢?在沉思什么呢?”学生就会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 有着“欲知详情, 请看原文”的欲望。

二、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

1. 读物的选择

当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之后, 面对琳琅满目的图书, 又不知从何读起, 有的学生甚至良莠不分, 选择一些影响身心健康的书籍来读。因此, 教师要重视选择和推荐书籍的工作, 来帮助学生解决读什么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阅读兴趣侧重点有所不同。低年级学生富于幻想, 喜欢精美的画面, 教师应多介绍短浅有趣的童话、寓言等文章。中年级学生阅读侧重于科幻童话、革命故事。高年级学生则侧重于文字优美的散文、历史故事、小说等。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来正确引导选择读物。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 孩子才会热情地去阅读。

2. 结合课内阅读, 拓宽知识领域

在上课前, 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作者、学生的学习动态, 引进大量的补充教材, 让优美的文章滋润孩子的心灵, 陶冶孩子情操,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精神和人格。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 由于年代久远, 内容远离生活, 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些困难。因此, 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先搜集有关鲁迅的文章进行阅读, 了解他的经历及时代背景。同样, 在学完课文后也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 让他们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推荐读《安徒生童话》;学了《草船借箭》, 推荐读《三国演义》。做到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在内容上有机联系起来, 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3. 选择课外阅读的方式

伏尔泰说过:“大部分人不会读书, 对学生来讲更是如此, 对他们的读书指导与读书本身一样重要。”在阅读的方法上, 教师予以适当指导, 学生可根据阅读需要自主选择。

(1) 精读与略读结合。精读, 就是对一些名家名篇多读几遍, 不仅要了解它的思想内容, 还要揣摩它的写作方法。略读, 就是对一些报刊, 一般的文章和书籍, 只要浏览或有选择地读一读, 大体了解主要内容即可。

(2) 做好读书笔记。对于一些精读的文章, 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 圈圈画画, 摘抄好词佳句, 熟读成诵, 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 应进行仿写练习, 也可以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 做到读写结合, 把阅读所得“储存”起来。

三、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

1. 打造班级“阅读文化”

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 师生合力打造“阅读文化”, 就更能推进阅读活动。如教师推荐给学生的必读书目, 教师要先读。所谓“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师生在阅读中都有个性化的体验和感悟, 在交流时进行心灵对话, 不仅有利于情感的沟通, 而且有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充实。同时, 教师和学生人人捐出几本书, 在班级建成“小书屋”, 做到资源共享。在教室墙壁上贴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 这种浓郁的书香将引领学生踏上与书为伴的人生之路。

2. 充分利用课前3分钟

每节语文课前给学生3分钟时间, 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方式多样, 背诵古诗, 朗读精彩片段, 讲小故事等人人参与的方式, 同学们之间互相称赞、鼓励, 整个班级学生热情高涨, 兴趣盎然, 自然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氛围。

四、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促使学生获得阅读成功的方法很多, 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尝试。

1. 读书故事会

孩子们很喜欢故事, 我就充分利用早会、班队会举行故事会, 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故事讲出来。这样, 不仅加深了阅读的印象, 也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 办手抄报

定期自编手抄报, 将课外阅读中获取的知识、体会, 通过办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出来, 让学生在传阅中相互借鉴吸收, 在欣赏别人的同时自我激励, 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不管以什么方式来展示阅读的成果, 教师都要及时给学生适度的奖励,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获得激励, 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上一篇:语文活动课教学尝试下一篇:设备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