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成为探索者(精选5篇)
引领学生成为探索者 篇1
新课标的重点之一是强调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同研共进的整合建构过程。教师要真心实意地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角, 要信任、尊重、关怀每一个学生, 并为他们提供思考、发问、表现、创造以及尝试成功的各种机会, 这样, 才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地发展。这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改变教学方法, 真正把学生从被动学习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使其掌握终生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为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实现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角”这一目标, 我们必须努力创建适应学生发展的语文学习生活, 为此要着重做好以下四点:
首先, 要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学生能在课堂之外学到鲜活生动的口语, 能接触到各种媒体的各种形式的语言材料, 能得到书本内容的辅导, 他们在教学资源的掌握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甚至有的方面优于教师。因而对学生来讲, 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意识到自己不是教师, 而是把学生视为志同道合的朋友的那种教师。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要在知识获取的途径上、在知识内容的判断上、在学习的方法上、在个人发展的方向上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帮助学生实现语文学习的个性发展, 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领航员”。
其次, 要让失败成为学生学习的“试金石”
在长期以来的机械训练、追求唯一正确答案的背景下, 学生已经被训练成等待答案、等待标准答案、背记标准答案的“机器”。在他们的心目中, 课堂上就不能犯错误, 老师是专门指责错误、订正错误的;学生是不能犯错误的, 一有错误, 同学嗤笑, 老师讥笑, 甚至于会给老师留下“朽木不可雕”的印象。于是免开金口, 静听为上。
要打破这样的僵局, 必须让学生明白, 课堂是可以出错、不怕出错的地方, 需要的是大胆质疑, 投入参与。出错多, 有可能收益也最多。因为学习的发展, 能力的提高就基于出错、改错、提高, 再出错、再改错、再提高的循环提升过程。作为教师, 必须认识到错误是教学中极为宝贵的资源, 要随机、积极、充分的运用, 有时甚至可以通过诱发错误以达到生成新的正确认识的目的, 学生的思维也将不断地掀起波澜。
其三, 要让研究成为学生学习的途径
自古以来, 人们视学生为学习者。而我们现今的教学,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 极有必要树立学生作为研究者的理念。
我们要认识到学生作为研究者将会得到更大的收益, 学生成为研究者, 其直接效应是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还会产生对研究成果的期待, 产生对研究方法的探索与掌握, 从而带来学习的深入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其间接效应是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事研究的意志和毅力, 对其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一种很好的培养。
其四, 要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平台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渴求期, 他们渴望时时有展示的机会, 渴望被认同接受, 渴望得到赞扬与鼓励, 渴望得到引导和帮助。课堂是学生每天在校生活的场所, 在这里, 他们应当可以发表意见、发表作品, 可以展示才艺、显现特长, 可以获得个性张扬的充分自由。
但是, 现在是很多有特长的学生不愿在课堂上表现, 不愿把自己的优势与同伴分享。究其原因, 一是受传统影响, 怕出风头, 遭人白眼讥讽。二是激烈竞争造成了学生封闭、保守的心理。三是有的教师不喜欢张扬的学生。
面对着新课程, 面对着促进学生发展的重任, 我们要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展示个性特长搭建平台、制造氛围, 从而鼓励、引导学生特长的发展。为此, 要利用课堂的一切时间和空间, 组织种种有利于显现学生特长的活动, 诸如课前5分钟演讲、每天一诗、每周一辩、书法比赛、朗诵表演、成语接龙、故事大王等等。在发现引导中, 不要把特长界限定得过死, 不要要求过高。要让学生觉得自己是重要的, 自己是独特的, 自己是可以发展的。这样, 学生就可能对自己持有信心, 对课题抱有兴趣, 对教师怀有期望。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不害怕展示并勇于展示之时, 就是我们教学的成功之日。
总之, 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唯一的途径是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而要保持语文教学旺盛的生命, 就必须给学生一个舞台, 给语文一片天空, 让思考和联想在这里产生, 品味和气质在这里提高, 创造和运用在这里施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使他们终身受益。
引领学生成为探索者 篇2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央16号文件中也明确表述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形势下,以基层党团组织为战斗堡垒结合德育为先的教育模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关键词:德育;党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立德树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教育方针做了明确的指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今,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时期,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关系到祖国的明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在现如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互联网、新媒体广泛普及的新形势下,将立德树人提升到战略高度上对于教育的科学论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而将立德树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任务,新目标,不断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祖国伟大复兴“中国梦”相结合,让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些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来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那么“立德树人”究竟有着怎样的涵义呢?“立德”,来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不朽”意为人死后而名不朽,从思想角度,能够留下真知灼见的言论书籍而“立言”可以说是不朽;从事业角度,能够留下丰功伟绩推动历史而“立功”可以说是不朽;从道德角度,能够留下人格品德的榜样使后人效仿而“立德”则是最大的不朽。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是不断追求德行与操守的民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论何时,品德都是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树人”,来源于《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于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可以看出,培养人才是长久的过程,绝非易事。因此需要不断努力,同时要在“树人”的过程中“立德”为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了突出显著的位置,要以“立德”指导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的成才发展。
二、以党团活动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基础,是党的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基层党组织要建设成为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联系群众、纪律严明、富有战斗力的坚强堡垒。而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更要充分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引领学生和服务学生的作用。依托班级党团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班级党团支部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党组织生活,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在具体工作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结合时代发展,夯实理论基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加强大学生党员、团员的理论学习在新形势下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学习,夯实基础对于所有大学生来说是提高政治素质的需要、是保持政治清醒的需要、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加强党支部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需要。因此,将理论学习放在首位,立足大学生党员、团员的自身特点,以提高其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为目标,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以创新的学习形式和丰富的学习内容,在定期的支部生活和班会中开展一系列关于“学理论、强素质、提水平”的理论学习活动。学习内容可以包括党的方针、政策、法规及时事政治,以及《人民日报》、《大学生时事报告》、《半月谈》、等各种报刊杂志。集思广益,相互讨论,可以以读书笔记、读后感、思想汇报的形式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除此之外,可以借助网络、电脑、电视等多元化进行学习。如组织观看新闻、先进事迹报告会;电视《恰同学少年》;电影《建国大业》、《建党大业》等。避免死读书、读死书,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发挥党团的引领作用。
2.走进历史文化,缅怀革命先烈。在支部生活与日常的班级活动中,走出学校,依托可以利用的资源,如遗址、古迹、烈士公园等一系列具有教育意义的地点,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在古迹遗址中感受中华大地灿烂的文化,在清明节的小雨里缅怀革命先烈等。将德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对人民的历史使命感。
3.感恩爱心传递,志愿回报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是将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深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有效途径。以党团活动为契机,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的行列,用感恩的心帮助和回馈社会。进入敬老院、孤儿院做义工、送温暖,组织无偿献血活动以及关怀“空巢老人”等。据统计,在我国1.67亿60岁以上的老人中,“空巢老人”占了一半。在校大学生可以在支部、班级的引领下,针对学校的退休老师,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陪他们聊聊天,在屋子里打扫卫生、行动不便的用轮椅推出来晒太阳,陪他们下下棋、读读报,或者定期陪伴他们到医院进行体检等。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细节中,重视德育和情感的培养教育。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又伟大的事业。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依托大学生的党团支部生活以及班级日常活动,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项工作。要成才,先成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而党团组织,可以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支部生活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两者相结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引领学生成为探索者 篇3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师作用;引领
数学知识在讲授和认知的过程中很枯燥,乏味。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并爱上这一学科呢?这是我们在新课标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学生步入数学殿堂的引领者呢?教师的角色又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都在探究,笔者个人的两点体会是:一个是教师要作创设情境的编剧;一个是要作怀有仁爱之心的幽默演员。
设计一节让学生兴趣盎然的课堂情境,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选择学生喜欢的东西适时的利用到课堂中去,同时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有一节课,在课前我让学生听动画片《海尔兄弟》的主题曲,学生的劲头来了,都不由自主地跟着旋律在唱,歌声结束后,我把我最热情的掌声送给了他们,这时,我看见了学生脸上绽放的笑容。“这首歌曲太动听了,我们还在哪听过?”“海尔兄弟!”太高亢的声音了,提起动画片,精神头都高涨了起来。“有一次,海尔兄弟和爷爷及其他两个小伙伴在非洲探险时,误入了非洲的一个原始部落,部落的酋长决定用他们来祭神,遭到伙伴们的反对。酋长为了难为他们,出了这样的一道题。”没等我说完,一位同学马上说:“让他们去测量非常陡峭的山崖的高度!”“怎样测量的?还记得吗?”教室里立刻像开了锅一样,“海尔兄弟测出山的影子的长度,其中一位小伙伴的身高。以及这位小伙伴的影长。用山高:山影=身高:影长。求出了山的高度,救出了小伙伴!”我抬头一看,这是一位平时不爱说话的女同学”是什么让她有了胆量敢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我猜想一定是动画片的魅力吧!我马上鼓励了她一番,随后抛给他们一个问题“假设我们班同学集体去非洲探险,恰巧也误入了这个部落。酋长吸取了上次的教训,给我们出了同一个问题,但是不许用海尔兄弟的方法去测量山的高度。若用三种方法完成才可以放我们出谷,用四种方法完成可以给我们派一位向导,快点动脑思考,发挥我们集体的智慧,看哪一位同学会成为解救大家的英雄!”顿时,课堂变成了沸腾的海洋,同学们异常兴奋,大家议论纷纷,气氛十分热烈,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同学都踊跃地站了起来回答问题,在我们的努力下三种方法终于完成了,这三种方法不仅仅局限于数学课内的知识,连物理知识都搬上来了。经过这一讨论。同学们感到十分新颖,积极性很高。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不要成为无头苍蝇,我们的探险需要一位出色的向导,那就意味着需要第四种方法,激情把课堂推向了高潮。第四种方法终于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诞生了,太家通过细心地研究发现此种方法非常简单,竟然是我们上一节中刚刚讲完的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我们终于获救了,大家都很兴奋,也很激动。我想。这兴奋和激动一方面是他们仿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以亲身实践而获得了知识的那种快乐。
最后一种方法把学生引入了新的课程中,让直角三角形走进了海、陆、空,在走进空中时。一道题让我们想起了一位逝去的英雄,我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坚定了他们的信心,课堂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最后,我提倡大家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去解决实际问题,课堂再一次沸腾起来。讨论变成了争论,在争论中又变成了讨论,结论在我们的积极努力的探索中产生了,真是的“智慧简单又不简单。”
通过这一节课的探索,让我真切地感到了兴趣在课堂中的魅力所在,也让我懂得了这样的一个道理——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途径,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自始至终地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的各种问题情境,深挖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站在数学应用的高度,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把实际问题数学化。
教师在设计了生动的课堂情境的同时,还应该具有一个幽默性,在发生意外时能诙谐的调节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堂中,难免会发生意外的事件,有时冲突不可避免。困境骤然来临,这时老师应该做到沉着冷静,不要激化矛盾。扩大冲突,再采取巧妙灵活的措施化解矛盾,摆脱困境。
引领学生成为探索者 篇4
一、认识与兴趣是幼儿进行音乐活动的动力
《指南》的目标强调兴趣的养成。在音乐活动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前提。在一些歌唱教学中, 当孩子们对歌唱的内容不感兴趣时, 我们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手段:多媒体、形式多样图谱、各种奇特的教学具, 以便实现预设的教育目标, 但在实现目标的同时可能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如果能从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出发, 则不仅能提高孩子对艺术学习的兴趣, 还能在愉快的情绪下获得艺术的技能。一次集体阅读绘本《小红帽》时, 我发现孩子们对这个故事特别感兴趣, 就借此机会告诉大家还有一首好听的歌曲也叫《小红帽》, 大家都想听我唱一唱。在我唱完之后, 孩子们自发地鼓起了掌, 也想和我一起试一试。有了兴趣这位“隐形老师”的指引, 孩子们学起来特别认真, 几遍练唱之后, 就基本掌握了。有的孩子还说:“我觉得这个歌曲好像还没有唱完, 后面大灰狼还把外婆和小红帽吃了, 猎人救了他们, 可以再唱一段。”孩子自发地有了创编的想法。因为有了童话故事作为背景, 我发现孩子们学完歌曲后不仅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和体验, 还能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孩子们对课堂的兴趣还来自教师的赏识教育, 在课堂中善于抓住孩子的某一闪光点加以肯定、表扬:“你的声音真好听”“你的想法很奇特”“你的动作真优美”“你的想法动作和别人不一样”等语言培养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
二、感受与欣赏是幼儿进行音乐活动的过程
《指南》提出:“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 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 并理解他们欣赏时的行为。”音乐欣赏活动是提高幼儿艺术素养和审美认知、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幼儿欣赏音乐的基础, 是幼儿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首先我们可以从大自然入手, 采集环境、生活中的声音, 比如“雨滴声、流水声、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声音等”。将这些引入幼儿的学习中, 让幼儿感受声音的有趣, 感受声音的内在表现力, 不断提高幼儿对各种声音的敏感度。另外以大班欣赏活动《挪威舞曲》为例, 这是一首ABA结构的乐曲, 我们根据乐曲的结构, 设计了小树和小精灵的故事帮助幼儿欣赏乐曲。首先引导幼儿创编A段动作———小树生长舞 (幼儿用手指、手臂向上慢慢移动, 表示种子发芽、长高、变成大树, 按节拍有节奏地摆动, 用身体表示躯干生长, 用手臂表示枝叶生长, 小树长大了可以随风摆动) , 然后引导幼儿创编B段动作———小精灵跳舞:仙女施了魔法, 小精灵来到树林里高兴地给小树浇水、亲小树、整理树枝、绕小树转一转 (可以跳, 飞, 转, 抚摸, 浇水等动作) , 最后回到A段, 天黑了, 小精灵跳累了要回到树洞里休息, 小树重新变回了种子, 等待小精灵下一次的到来。在活动中教师始终让幼儿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游戏想象和创编动作, 通过调动多种感官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 体验音乐作品的形象, 感知音乐作品的内容。
三、表现与创造是幼儿进行音乐活动的目标
《指南》明确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 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 都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在音乐活动中如何尊重孩子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力? 在音乐律动教学中, 如果一开始就将标准动作一步一步地给孩子, 那么这些所谓的“标准动作”就阻碍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严重背离了《指南》的理念。《指南》强调:“在幼儿自主表达创造过程中, 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 在幼儿需要帮助时给予具体帮助。”《指南》更注重的是孩子的主动意愿, 孩子是活动的主体, 而教师在活动中只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们首先会给孩子听一段音乐, 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教师可以借助故事对音乐进行分段, 这样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也便于幼儿对音乐的理解。然后让幼儿在想象中创编动作,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不是评价孩子动作的好与不好, 而是对孩子的动作进行归纳总结。如:中班律动活动《啤酒桶波尔卡》就是以小老鼠和啤酒桶的故事为背景的, “在一个大大的酒窖里, 住着一些大大的啤酒桶和一群小小的老鼠, 一天来了一位小仙女……”故事内容既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更能激发其想象。然后将图画、故事内容及音乐三者相结合对音乐进行分段。在熟悉音乐之后, 让幼儿自主讨论创编动作“啤酒桶生长的动作”、“小老鼠灵巧活泼的动作”、“啤酒桶猛烈打开、酒流畅倒下的动作”等。在这样的相互讨论、表达之后, 教师将大家创编的几个简单的动作组合起来, 一段美妙的律动就产生了。
我在教室里有意识地创设了“梦想小舞台”, 提供录音机、打击乐器、故事书、服装、道具等, 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度, 为他们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 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
音乐是一门艺术, 它有着丰富的思想感情。音乐可以促进孩子的发展, 良好的音乐环境能使孩子在浓厚的歌表演兴趣中学习、表演、感受、创造。教师不是评价幼儿音乐素质的好差, 而是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让幼儿在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保证每个幼儿都能不断地从活动中获得成功, 坚持鼓励、欣赏, 让幼儿心中那颗音乐种子生根发芽。就让我们在幼儿的心中播下音乐的种子, 并伴随他们的成长开出美丽的花。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于幼教工作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它体现着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 也为我们指导所有幼儿的健康成长指明方向。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 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 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 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
关键词:《指南》,音乐活动,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8.
引领学生探索阅读的胜境 篇5
英语阅读是学生打开英语国家知识的一扇窗户,也是学生从阅读中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那么该如何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在平时的英语阅读教学上的一些实践与想法:
一、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大概11、12岁,这个年龄的孩子活泼、好动、爱表现、善模仿。因此我抓住这个特点,努力培养他们的兴趣。比如,我经常在课堂上让孩子们进行配音活动,除了书本课文之外,还会找一些动画片,如Ice Age(《冰河世纪》)、Rio(《里约大冒险》)等,这些电影台词语言简单、不繁复,而且较口语化,小学生也能掌握,因此尽管台词比课文内容多多了,但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在配音的过程中他们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被激发出来。
二、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动机
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让他们真正体会到阅读带来的收获和喜悦。提问题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我在阅读教学中常采用这三种提问题的形式:
1、在阅读前设置问题
带着问题的阅读,会使阅读更有目的性。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学生就能大概判断所读材料的大意。比如在教授五年级下册Unit 7 Chinese festivals新课前,我就先提问:How many Chinese festivals do you know? 接着再问:How many Chinese festivals are introduced in the text? 这样学生就能带着这个问题更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了。
2、在阅读中解决问题
当老师提出的问题难度较大时,学生可以讨论或小组交流来回答,例如:在教授五年级下册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新课前,我提出了一个问题:What are they doing in the morning and in the afternoon?这道题的答案较繁复,学生通过阅读与讨论,在尝试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不仅对文章的理解更细致深入,更让他们的阅读能力得到明显地提高。
3、在阅读后再次提出问题
阅读之后,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了解,然后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被激活,提出的问题越多,对课文的思考就越深,阅读动机也就越明显。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 的cartoon time时,书上最后出现了“to be continued”.于是我借机问学生“What may be continued?”学生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猜测,阅读能力悄然提升。
三、精心选择阅读材料
英语阅读应当是轻松愉快的。因此,阅读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由于所教的是小学生,所选材料内容一定要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是一种享受,是欣赏文章,而不只是呆板地读文章。我在选择阅读材料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趣味性浓,题材广泛,贴近生活
小学英语阅读材料,不仅要趣味性浓,最好还要题材广泛,贴近生活。我曾选过一篇“Find the treasure”的文章给学生读,阅读的过程就像在玩寻宝游戏,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另外,学生们喜欢的还有动物故事,如:Three little pigs,The old man and his monkeys;有常识性的小短文,如: Planting the tree,Four meals a day in England;有诙谐有趣的小幽默,如:The French student;也有介绍民俗文化特色的小短文,如:The tomato fight等等。各种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的文章,只要学生们有兴趣,都能作为阅读材料。
2、难易适度,循序渐进,体验成功
阅读材料的难易由生词量的大小决定。生词太多,学生读不懂,还会增加他们对阅读的畏惧心理;生词太少,又达不到阅读目的。在挑选阅读材料时我一般都选学生熟悉的题材,比如在教学人物描写时,就选身边的好朋友,或当红的明星;教一般现在时的时候,选描写父母或老师一天的生活情况;教现在进行时,选孩子们在操场活动或公园玩耍的小短文;教过去式时,选一些童话故事,如The Little Match Girl,The Frog Prince等,或者是人物传记,如“Walt Disney”。一般生词量控制在3%~5%左右的阅读材料是最理想的。学生们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甜美的葡萄。长久坚持,不仅增加了词汇量,还能体验阅读的乐趣。
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直接影响阅读能力。尤其是小学生,刚接触一篇英语短文时,并不知道如何去阅读,这时就需要老师的指导。为此,每次进行阅读训练时,我都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1、培养学生意群认读的习惯
小学生在阅读时经常以单词为单位认读,阅读速度慢,且不利于对句子的理解。所以,我非常注意培养学生以意群为单位认读,例如:Ben lives in / a tall building. There are / twenty floors. He lives on / the seventh floor. Everyday / he takes the lift to go / up and down. Sometimes / he walks upstairs. / He likes walking. / It does
/ a lot of good / to his body. 进而逐步扩大到整句认读。长期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大大提高,读起来也会轻松许多。
2、培养学生猜词的习惯
小学生遇到生词要么干着急、对着它犯难;要么视而不见,而不是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所以,我在课堂上经常有意引导学生进行猜词训练。例如:At the Spring Festival, my grandparents always cook a lot of yummy food and give us red packets after dinner.这里的red packets学生没学过,,但大概能猜出这词的意思。
五、帮助学生扩大积累,丰富词汇量
扩大词汇量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我引导学生将增加词汇渗透于日常生活中。
1、鼓励学生收集生活英语
让学生找找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英语,如包装盒、商标、广告语等,每节课利用1~2分钟,全班交流介绍。他们会找到milk,hotdog等单词;会找到Head &shoulders(海飞丝),Dove(德芙)等商标;在公共场所可以找到No smoking. (禁止吸烟) Danger(危险) 等标志;在商场或超市能找到On sale(促销),30% Off(打七折)等促销标语;在电视上还会看到Just do it.(耐克)、Pizza and more.(必胜客)等广告语。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还能促使他们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体现“生活处处是英语”。
2、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我校的英语老师还利用校园设施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英语阅读的环境。如在校园里设立中英文双语标志牌和标语,为各种专用教室配上中英文名称;利用校园广播,介绍播放学生喜爱的、热门的英文歌曲和电影;在图书馆设立英语角,向学生推荐难易适中的英文读物,比如原版绘本故事等。
六、读写结合,提高阅读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英语写作非常必要。阅读主要强调理解,写作主要强调表达;读和写的关系相当密切。在对高年级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我用的多是参照低年级语文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一些图片和提示词,让学生进行看图写话,自编故事。此外我还利用多媒体呈现动态图片或剪掉视频里的文字和声音,让学生看视频编对话或故事。这样不仅教学过程形象生动,学生也乐学、爱写,促进阅读能力的大幅提升。
【引领学生成为探索者】推荐阅读:
引领探索08-20
引领学生快乐作文07-14
引领学生自主阅读06-13
引领学生自我教育08-30
引领学生进入课堂10-05
引领学生走出写作困境07-17
引领学生享受语文之美05-10
引领学生走向课外阅读05-23
引领学生开展有效探究08-14
引领学生走进美的殿堂08-28